第一篇:学术论文_格式(推荐)
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主题刍议
摘要:鉴于伦理意蕴与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深度关联,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运用比较文学的主题学和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不同的伦理主题为线索统摄、分析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本项研究既深度阐释民族民间文学蕴涵的伦理观念,也探寻特定伦理主题产生与演变的民族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渊源,同时还审视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旨趣与汉文化正统伦理观念的顺应和差异。本项研究在民间文学和伦理学等诸多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伦理主题
作为民众生活文化和思想感情的直接再现,民间文学负载着民众丰富的伦理观念与诉求。对于主要借助口头形式张扬、传承民族文化的云南少数民族而言,民间文学的百科全书性质和道德教化功能尤为突出,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渗透着生动而厚重的伦理内涵。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正是基于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和伦理意蕴的深度关联而展开的分析与思考。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伦理主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主题”这一表述本身已经暗含了本项研究的基本思路:借鉴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方法,以不同的伦理主题统摄纷纭而繁富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梳理、分析伦理旨趣相同而形态各异的民间文学作品。所谓主题,就一般文学意义而言,是对事件的概括和抽象,是寄寓人物和情节之中的观念及情感,主题在主题学的视阈中经常被浓缩为词或短语之类的简洁形式。由于人类的生存境遇和心理意识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不同时代与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往往蕴蓄着相同的主题内涵。鉴于文学作品中这种主题相通的情形,主题学主张打破时空的界限来分析、检视共同的主题在不同作品中的表现和流变。“这种研究可以纵向地考察某一主题或题材的历史发展,也可以横向地考察某一主题和题材如何被他种文学体系引进,或如何接受了他种文学的影响而有所变化,还可以考察时代和社会对这些主题和题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并将某一文学体系中主题与题材的嬗变与他种文学体系中主题与题材的嬗变,作一总体的比较研究以发现其差异与契合”。[1](p80)由于民间文学与民众心灵的生命联系及其传播、辐射的突出特性,主题的相通和同类主题的衍变在民间文学中有着充分而鲜明的表现,主题学的方法对民间文学的研究颇为适用,而事实上,作为 1 一种理论方法的自觉,主题学正是发端于19世纪的民俗学研究。伦理主题在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中积淀丰厚而且表现形态多样,具有整体性与开放性视角的主题学理路无疑是审视这一研究对象的有效途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即是从民间文学中反映最为普遍而突出的社会伦理、家庭伦理、婚恋伦理与宗教伦理入手,多层次、全方位地归纳与提炼作品中彰显这些伦理内容的不同伦理主题,然后依据特定的伦理主题展开研究。
以主题为线索系统地审视民间文学,需要运用“类型”和“母题”这两种民间文学领域中常见的微观角度与宏观视野密切结合的分析手段。所谓“类型”,是鉴于民间文学在不同时空背景的流传过程中大体保持其基本形态的特质而衍生的学术概念,“类型”即指以某种相同或相似而又稳定的主干情节形成的独立、完整的系列故事。在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中,积淀着不同伦理旨趣的各类民间传说故事以庞大的阵容在某一民族或多个民族之间广为流传,对其进行类型的审视与把握是展开系统研究的基本手段。吸纳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将类型不同而反映相同伦理主题的的民间叙事作品纳入特定伦理主题的统一考察视野,既可以清楚地展示某一伦理主题在不同故事类型中的广泛分布,又可以追溯特定类型的叙事作品在历时与共时的文化背景中的流变轨迹。至于“母题”,则是民间叙事作品中最小的叙述单元,可以呈现为一个角色、一个情节要素或一种特殊的背景。“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存在于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2](p499)由于“母题”具有深厚的内涵与不同寻常的特性,“母题”往往不断地再现于各类民间文学作品之中。在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伦理主题的研究过程中,提炼、审视伦理故事中反复显现的各种意味深远的“母题”,无疑既拓展了研究的广度,也使研究得以在深微的层面展开。需要指出,“母题”在主题学领域也是常见的术语,但比较文学中的“母题”与“主题”常常纠缠在一起。为了保持概念的清晰和一致,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沿用民俗学界对“母题”和“主题”的区分与限定,即“主题是由一个或多个母题结合而表达的基本思想,母题是纯粹的情节和行动”。[3](p90)
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以民间散文体叙事文学的记录文本作为研究的对象与基础,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发掘民族民众的伦理思想。由于民间文学与特定语境紧密联系的口头表演特性,记录文本往往无法充分再现民间文学在具体的展演情景中被赋予的丰富内涵,又加以记录者认知水平的限制和价值评判的过滤,记录文本与民间文学的本真面目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疏离。为尽量缩减记录文本与民众真实思想风貌的差距,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伦理主题的文本研究需广泛搜集并谨慎选用民族民间文学资料,构筑一个弘富而相对科 学、完整的文本系统,并认真提炼文本系统中不断出现的故事程式与母题(而不是单个作品的叙述),通过民众反反复复的讲述透视伦理意旨的沉积与反射。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记录文本所描述的思想和世界已经渐渐远离了民众的生活现实,经由文本这一途径探寻民众的伦理精神不可避免地渗透着研究者的主观色彩,但是,历史的存在毕竟制约着理解和解释的限度,对伦理主题的文本阐释需与云南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深度融合,以促进分析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2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伦理主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需要梳理反映特定伦理主题的不同故事类型及突出母题,探寻这些民间故事与情节单元的发展和流变,阐释其中蕴涵的民众伦理观念,这是研究的基本目的与重点。伦理道德是人的社会本质的反映,是调整人类诸多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现实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及驳杂的内容体系,而且,由于与特定的经济水平、思想意识等社会语境密切相联,伦理内容还呈现出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而渐趋改变的情势。作为生活现实的投影,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既生动地再现了民众伦理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也蕴蓄着民众伦理观念的演变轨迹。经由民间文学了解云南民族民众伦理生活的真实景观,既可以聚焦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审视其民间文学作品中与特定的民族社会生活及文化传统密切联系的伦理内涵,全面分析民间文学再现的民族伦理现象及其发展脉络,努力探究特定民族伦理思想具有本质意味的内容和特性;也可以将视野投向云南境内的数个民族甚至绝大部分民族,检视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因民族的共同起源、相似的社会语境以及民间文学的交流等诸多因素而引发的伦理思想的交融与共鸣,整体把握云南境内少数民族伦理观念的一致特性及其伦理生活的内在规律,并关注反映特定伦理主题的故事类型因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而显现的差异,揭示云南境内不同民族之间有所区别的伦理风貌。
其次,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应超越民间文学的记录文本,对民间文学中再现的伦理内涵给予合理的解释,探索特定伦理主题产生与演变的民族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渊源。事物的存在总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与依据,发掘民间文学伦理倾向之后潜隐的原因,既是问题研究的必要拓展,也是加深理解文本阐释并印证其可靠性的有效途径。对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伦理内蕴社会根源的审视,应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思考。一是全面考察民族社会内部关涉民众伦理思想形成与演化的诸多因素。“时代不同,道德也不同;民族不同,道德也不同”,[4](p76)民族民众的伦理思想归根结底取决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全方 3 位探寻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历史、宗教等诸多事象,是洞察民间文学伦理倾向的基本路径。二是探究外来文化对民族伦理观念的浸润。文化在传播中延续和发展,检讨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伦理旨趣的深层背景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视野。作为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云南地区很早就拉开了与内地文化交流的序幕,具有强烈辐射力与渗透力的汉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云南民族民众伦理取向的生成和发展。另外,由于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分布,多种文化在云南境内传布、交汇,这些外来文化尤其是佛教等宗教思想对云南民族伦理观念的熏染也不容忽视。三是结合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特质观照其展示的伦理内蕴。一般而言,由于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现实及思想感情的直接再现,民间文学描摹的伦理世界往往是民众日常伦理生活的真实景观,因而彰显出与生活需要及生存智慧密切相联的实用性与功利性格调。但是,由于独特的文化背景,云南民族民间文学负载着传承民族文化和凝聚民族团体的重要功能。与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塑造民族精神的特质和意义相联系,其蕴涵的伦理意趣具有一定程度的超越性和理想性色彩,旨在张扬民族理想人格、昭示集体主义精神的“英雄”伦理主题就是一个突出的范例。
另外,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需要全面审视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意趣与汉文化正统伦理观念的顺应和差异,重点关注二者之间不同的价值取向,这是深度把握云南民族民众伦理思想的重要步骤。作为被历代统治者崇奉的正统教化伦理,儒家思想自汉代起就在传统社会广泛流布,辐射并统摄社会思想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儒家伦理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与感染力,也由于国家政权的有力宣扬和推行,随着汉文化在云南地区的传播及与民族文化的有机混融,儒家伦理这一汉文化的主导思想被民族民众广为接受,并逐渐规范、制约着民族民众的伦理判断,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旨趣因而呈现出与汉文化伦理体系诸多一致的层面。但是,文化传播不仅是输出过程,更是一个选择和接纳的过程,儒家伦理在云南民族地区的渗透和影响必然遭遇云南本土文化的筛选与过滤,必然经过民族民众依据自身的社会语境和文化积淀而进行的衡量和诠释。而且,作为构筑于家族主义和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伦理观念,儒家思想自有其适应特定社会环境的局限性,而作为国家倡导的精英教化伦理,儒家哲学又表现出压抑生活欲望而极度追求社会等级秩序和个人品格完善的态势,儒家学说自身的种种限制也决定了云南民族民众对其伦理思想的摄取必然有所选择和改造。
3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伦理主题研究的意义
3.1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伦理主题研究在民间文学领域的意义 综观建国以来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民间文学的伦理内蕴早已进入研究者的关注视阈,从数量繁富的学术论文至内容丰厚的云南各族文学史、文学简史,诸多论著涉均及了民间文学伦理意蕴的分析。但是,总体来看,民间文学领域对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伦理内容的审视大多拘囿于特定作品的评析,缺乏综合的、系统的整体性研究,而且,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术界对民间文学伦理思想的理解还存在着表面化、简单化的倾向。从很大程度上说,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伦理意义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类研究更随着民间文学领域整体沉寂的氛围而陷于近乎停滞的状态。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超越单个作品、某一故事类型乃至特定民族的局限,全方位、多层次地探究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内蕴,此项研究将弥补学术界关于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意义缺乏系统研究的不足,对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整体研究有待深入的现状也有重要的意义。
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基于民间文学的记录文本审视民族民众的伦理倾向,此种研究理路对民间文学整体领域也有诸多层面的意义。其一,本项研究凸显了文本研究的重要价值。对于民众集体创作与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而言,田野采录和文本批评历来是本学科研究不可分割的两翼。经过上个世纪全面而持久的田野调查,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文本资料已经相当庞大与丰富,但是,迄今为止,民间文学界对记录文本的理解与发掘却极为不够。在民间文学研究陷入困境的今天,立足于弘富的材料积累,展开深入的文本剖析,借以探察民间文学的内在规律,无疑是民间文学研究走出危机的基本途径。其二,本项研究将文本研究和民众的思想研究深度融合,弘扬了民间文学界关注民间文学人文精神的学术传统。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肇始于倡导科学与民主的“五四”时期,发掘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积淀和批判精神是本学科兴起、繁盛的重要原因。民间文学本是民众心声和情绪的形象再现,聚焦其思想内蕴的研究思路具有构筑学科特质的根本意义。面对近年来民间文学领域形式研究渐趋繁盛而内涵分析相对微弱的现状,重塑民间文学研究富于批判精神和人文意识的优良传统,并努力摆脱这一学术路线在发展历程中因现实政治的制约而产生的偏颇与不足,以一种清醒的历史眼光审视民间文学内在的主体精神和人文积淀,必将深化本学科研究的社会品格。其三,本项研究将民间文学和伦理学融为一体,展示了民间文学理应跨学科、多角度审视的学术路向。“民间文学是一种与其他社会文化有密切联系的文学。”[5](p69)民间文学不仅是一种文艺现象,而且是民众传承生活文化的载体,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的交融互 5 渗形成了民间文学驳杂的内容体系。鉴于民间文学自身的特质,扩大本学科的研究视野,建立与其它学科的对话和共谋,是推进民间文学发展的必然策略。
3.2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伦理主题研究在伦理学领域的价值
随着民族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学术界对云南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的探索业已取得相当突出的成就。在伦理学领域中,学者们的研究重心大多集中于民族地区纷纭而现实的社会生活,虽然民间文学作品也被视为扫描民众伦理世界的一扇窗口,但是由于学科之间的隔膜和限制,伦理学研究者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注意的焦点汇聚于民族民间文学。由于民间文学是云南少数民族施行道德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缺乏对民间文学作品的深度观照,伦理学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伦理意识的把握必然是有欠深刻、有欠完美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深入解析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伦理意蕴,审视云南少数民族伦理世界因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而铸塑的独特风貌与内在逻辑,对理解、建构云南少数民族的伦理思想和伦理体系必将有所助益。
基于民间文学文本发掘民众的伦理精神不仅在研究路线和内容深度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伦理研究有着较为突出的价值,同时,此种研究范式对现行伦理学领域倡导的关注民间生活伦理这一学术理路而言,也是一次具体而系统的实践与尝试。近年来,随着对传统伦理学研究脱离现实的反思和批判,伦理学界兴起了将视野从精英伦理思想转向民众生活世界的学术风尚。“所谓民间生活伦理,就是存在于民众实际生活中,人们主要根据生存方式和实际需要,从生活实际经验中得来并实际应用于生活的伦理”,[6](p46)民间生活伦理研究“有助于伦理学研究更加面向生活,贴近生活,指导生活”。[7](p44)作为民众心理情绪的物化表现,民间文学记录、反映着民众真实的生活态度和伦理信念,深入解析民间文学是揭示民众伦理生活风貌的有效路径。
3.3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伦理主题研究的其它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从处于民族文化内核的伦理思想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与民族特色,并结合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现实事象具体分析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内在机制,此二则均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经过长期的融合与交流,中华文化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作为民族文化外显符号的各族民间文学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这一突出风貌。关注民族民间文学伦理内蕴与汉文化之间以及不同民族民间文学伦理内蕴之间 6 的相似和区别,并追溯这些异同所以产生、发展的社会语境,有助于加深理解中华文化的整体特征及文化传播、交流的意义与规律。
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伦理主题研究系统审视民族地区丰厚的道德积淀及其显示的独特风貌,对弘扬云南少数民族优秀的伦理思想与构建现代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伦理观念既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的改变而发展,又表现为承继与延续的历史联系性过程。民族地区的文明建设需以民族伦理传统为基础,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渗透的伦理观念为理解民族伦理传统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3]刘守华.比较故事学论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4](德)约瑟夫.狄慈根.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78.[5]钟敬文.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肖群忠.“生活伦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
第二篇: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 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
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 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
基本概念
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
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
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门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
第三篇:学术论文承诺书
附件1:
学术论文承诺书
本人已对 年拟在《》期刊发表的论文:()开展了自查工作,自查结果如下(在〇上打勾):
1、由“第三方”代写论文 是〇 否〇
2、由“第三方”代投论文 是〇 否〇
3、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 是〇 否〇
4、有没有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 有〇 没有〇
5、有没有违反论文署名规范 有〇 没有〇
6、是否存在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是〇 否〇
7、科研原始数据是否可溯源性? 是〇 否〇
8、原始数据及实验记录本是否长期保存? 是〇 否〇
本人郑重承诺:该论文若将来在各类检查中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均由本人承担一切后果。
第一作者签名: 通讯作者/导师:
年 月 日
备注:已离院研究生由导师签名。
第四篇:学术论文读后感
论文读后感
我读的论文题目是《Progressive authentication: deciding when to authenticate on mobile phones》,这是一篇由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论文,发表在USENIX会议上。
该篇论文综合论述了近年来手机验证领域的一些新发展,并对当前手机认证方法的安全性和方便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论文中指出传统的验证方法并不符合大部分手机用户的需要,只用更加智能化的手段才是未来手机行业的发展趋势。该论文观点鲜明,论证清晰有力,论据充分可靠,数据准确,资料详实,文献综述丰富而规范,其中论文关于手机安全验证的方方面面都具有相当高的新的见解。下面简单介绍如下:
一、安全性和可用性
论文对当前使用手机人群的满意度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发现有超过60%的手机用户不会再手机上使用PIN。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用户觉得该验证方法过于麻烦,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户对自身手机的安全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文中提到“All-or-nothing”的验证方式,即或者全部验证,或者全部不验证,这也正是当前大多数手机的验证方法,该方式也不能满足人们对安全性和可用性的需求。
本文提到的验证技术对手机行业来说并不是一种新的验证方法,而是综合分析当前所有的验证方式后得到的一个结论:何时验证以及对何种应用进行验证。这正是该篇论文的意义所在,希望可以对手机验证技术有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使用户方便使用,这不仅是手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应该是所有其他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也可以相应的借鉴该论文中的观点和理论。
二、多层验证
在文中,提到了多层验证的概念,即对于不同的手机应用,提供不同的验证级别。例如:对于游戏、天气等应用来说,可以对所有人进行开放,只要拿到手机就可以打开这些应用,也不会对手机所有者造成经济损失;对于短信、电话、邮件等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应用,则应该设为私有的,当需要使用时,需要进行一部分的验证;而对于银行账户等涉及安全和财产方面的应用时,则应该给予最大的保密权限。
对于不同的验证级别,每一个使用该手机的用户的权限都是不太相同的。手机所有者在被系统识别为可信之后,可以方便的使用系统中所有或者大部分的手机应用,而无需进行验证。对于那些初次使用手机的人来说,系统并不能识别他们的可信度,因此只能使用公开的手机应用,如果想要打开私有的或保密的应用,则需要其他的验证方法。该方案的提出在满足安全性的基础上,可以大幅度方便用户的操作,已经超越了原有的“All-or-nothing”验证方式。
三、实验结果
论文对提出的理论进行了相应的实验。该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在手机上安装多种类型的传感器,用于采集可信用户的各种数据。例如:温度传感器可以采集用户的体温;声音传感器可以再用户打电话时逐步采集用户的声音特征;视频传感器可以采集到用户的生理特征等等。另外,文中还提到了一种新型的验证方式,即设备间的验证。在用户的多个电子设备(如PC、Pad和手机)中通过蓝牙建立连接,当手机在使用时,可以自动的检测周围是否存在这些已经连接的设备。如果系统发现无法连接到其他设备时,将会提高手机的安全级别,用户需要使用涉及隐私的手机应用时,将会需要更多的身份验证。
实验的目标有以下四点:
1、减少验证开销
2、寻找安全性和便利性的折中
3、对模型的安全性进行高低不同的推理逻辑
4、很少的能量消耗。在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文中提到了FR(False Rejection)和FA(False Authentication)两个概念,即概率统计中“弃真”和“纳假”。FR表示一个合法的用户被不正确的要求身份验证的概率,而FA表示一个不合法的用户没有被验证的概率。在实验中,作者自定义了一个变量R,当R越高时,表明用户需要更高的便利性,这也会导致更多的FA;当R越低时,表明用户需要更高的安全性,这也会导致更多的FR。
论文通过实验最终证明该验证技术可以满足用户安全性和便利性的需求。对于银行账户等安全性级别要求高的应用来说,FA的比率一直为0,即绝不会出现非法用户不经过验证即使用这些应用的情况;而FR的比率一直在96%以上,即对于一个合法用户,随着R的升高,被错误的要求验证的概率并没有明显的降低。
在论文最后,用实际的数据表明该技术消耗的能量很低,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也为该技术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读过该论文后,使我不仅了解了手机验证领域的一些知识,而且也学习到了一篇经典论文的脉络结构应该如何组织。这两篇论文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采用了递进式的分析结构,逻辑性强,文笔流畅,表达清晰,重点突出。文章格式相当的符合学术规范,反映了作者很强的科研能力。
另外,通过读这篇论文,也使我认识和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1、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手机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的辉煌。但是伴随着事物的发展也会相应的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我们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要想着一蹴而就。
2、科研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3、任何技术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在论文中提到了很多新兴的手机验证技术,这些技术都各有所长,但却都不是完美的。我们只有正视这些缺点,取长补短,才能促进手机验证领域的更好更快发展。
4、手机验证行业的价值。手机产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验证技术的空前繁荣,但危害手机安全性的事件也在不断发送,手机安全验证的形势是严峻的。我们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只有如此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供用户使用。
总之,正如一句名言所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相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高的成就,我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自身修养,尽量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The book I read the title of the paper is the progressive authentication: deciding when to authenticate on mobile phones “, this is a recommended by the China Computer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and journal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USENIX conference.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s some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mobile phone authentica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puts forward its own views and perspectives on the security and convenience of the current mobile phone authentication methods.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verification methods are not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most mobile phone users, only a more intelligent means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obile phone industry.The viewpoint is bright, argument is clear and strong, argument is sufficient and reliable, data is accurate, detailed information, literature review rich and normative, which the party about cell phone safety verification has quite high new insights.The following brief introduction is as follows: First, security and availability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use of mobile phone population satisfaction conducted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ound that more than 60% of the mobile phone users will not use PIN.One aspect of this phenomenon is that users feel that the verification method is too cumbersome, on the other hand also shows that users of their mobile phone security is the lack of correct understanding.This paper referred to the ”All-or-nothing“ verification, namely all validation, or are not verified, this also is is most of the current mobile phone verification method and the way it does not meet the people's demand on security and usability.Verification techniques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for the mobile phone industry and not a new verification method, bu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ll current methods of verification of a conclusion: when the validation and on which application for verification.This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I hope you can have a good guide for mobile phone authentication technology.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based on, as far as possible to make it easier for users to use.This is not only mobile phone industry in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should also b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ll other industries, could therefore be the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to the ideas and theories.Two, multilayer verif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multi tier verification is mentioned, that is, to provide different authentication level for different mobile applications.For example: for applications such as games and weather can be open to everyone, as long as you get the phone can open these applications, not on the phone owner caused economic losses;for text messages, phone, mail, etc.These involves the application of personal privacy, should be set as part of the validation for private, when need to use and need, and for bank accounts and relates to the application of security and property, should give the utmost confidentiality permissions.For different authentication levels, each user's permission to use the phone is not the same.When the mobile phone owner is trusted by the system, it is easy to use all or most of the mobile phone applications in the system.For the first time using a cell phone, the system can not identify their credibility, so only use public mobile application, if you want to open a private or confidential application, you need to other verification methods.On the basis of the security of the proposed scheme, it can greatly facilitate the user's operation, has gone beyond the original ”All-or-nothing“ verification method.Three,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In this paper, the corresponding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experiment is to install a variety of types of sensors on the phone, used to collect a variety of data trusted users.For example: the temperature sensor can collect the user's temperature;the sound sensor can be used to collect the user's voice gradually when the user calls, the video sensor can collect the user's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In addition, the paper also mentions a new type of verification, which is the verification of equipment.In the user's multiple electronic devices(such as PC, Pad and mobile phones)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Bluetooth connection, when the phone is in use, you can automatically detect the presence of these are connected to the surrounding equipment.If the system finds that it is unable to connect to other devices, it will improve the security level of the phone, users need to use mobile applications involving privacy, you will need more authentication.The goal of the experiment is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 1, reduce the verification cost 2, find the security and convenience of the compromise 3, the security of the model to the level of different reasoning logic 4, little energy consumption.In terms of safety and convenience, the article referred to the FR(Rejection False)and FA(Authentication False)two concepts, that is, the probability of Statistics ”abandon true“ and ”false"".FR indicates that a legitimate user is not required to verify the identity of the probability, while FA indicates that an illegal user does not have the probability of being verified.In the experiment, the author defines a variable R, when R is higher, indicating that the user needs more high convenience, this will also lead to more FA;when R is low, indicating that users need higher security, which will lead to more fr.The experiment proves that the verification technology can meet the needs of users' safety and convenience.For the high level of bank accounts and security requirements of application, ratio of FA always 0 that will never come illegal users not validated using these applications;and fr ratio has been in more than 96%, namely for a legitimate user, with the increase of R, the wrong of the requirements validation probability did not significantly reduced.
第五篇:学术论文感想
学习成果的检阅
——学术论文写作课后感
08042226 余一帆
准确地说,学术论文课是我们正式接触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之前只听说毕业要写论文,一直没意识到什么事毕业论文。为什么要写毕业论文、怎样写毕业论文,上了学术写作课后感,我才渐渐对毕业论文写作有所了解。
首先:什么是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指导性。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次作业,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二是习作性。根据教学计划的规定,在大学阶段的前期,学生要集中精力学好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要集中精力写好毕业论文。三是层次性。毕业论文与学术论文相比要求比较低。
其次是为什么要写毕业论文。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相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撰写毕业论文有很多意义。首先,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其次,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最后,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怎样写毕业论文。杜隽老师告诉我们,写毕业论文有三个步骤。首先:确定范围,明确目标,可以自己找新论题,也可以反驳或者补充已有的论题;其次:了解现状,那些人已从哪些角度论述过该问题,不要引起冲突,看书时做好读书笔记;再次:深入研究;最后是开拓新角度。
写论文还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切忌题目太大,内容空洞。题目是作者研究的话题,通过话题得出结论。故要考虑题目是否反映论文的基本信息,一般不超过20个字(尽量不要超过16个字)。题目要简明、具体、确切、要有吸引力。题目要有学术性。学术就是对问题的专门研究,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摘要:是让读者选择阅读,摘要要求反映论文的基本内容,即论文研究的问题、研究的问题,从哪个方面、怎样研究的,研究的主要结论。关键词:也叫主题词,是关于主题内容的一些揭示,一般五到三个,是为计算机检索用的。
二、忌以情节描述代替分析
三、忌论点不明
四、忌东抄西抄
五、忌刻意求新,乱贴标签。尽量避免在文章中解释名词 我们还要明白关于论文的专业词汇。学术规范:人们在长期学术研究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共同遵守的原则及其与之相关的操作技术;技术操作:这是指学者在研究工作红,所应促掌握的操作技术;学术道德:保持学者的自我尊严,尊重别人的劳动果实;学理依据:学术研究的目的,学术研究的目的与相应的学术思想。
我相信经过一学期关于学术论文的一系列学习,我们一定能够在老 师的指导下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