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8西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大全]
西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
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在
一、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遗骸(h‚i)
蟾蜍(ch‚nch’)
褶皱(zh†zh•u)鸟臀目(t’n)
两栖(x‰)
天衣无缝(fˆng)
2、解释下列词语 遗骸:遗体、遗骨。
漂移:漂浮的物体向某个方向移动。
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或未来。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阿莫西父(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2、解题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这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阅读时,可以在对比中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周密性。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讨论: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
4、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5、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提示:课文主要写由南极恐龙化石引起的思考,为地质学的“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由课文第二4自然段“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地多”和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等关键语句也可以看出文章的中心。而文章开篇的议论是作者通过对这一科学现象的说明而得出的一个道理。
讨论: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从中明白“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四、理清文章思路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明确: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和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五、拓展训练
讨论: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给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地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双鸟”的效果。
我们从科学研究问题的方式,得到许多启示,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预习第二篇短文。
第二课时
被压扁的沙子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铱
(y‰)
潮汐(x‰)
劫难(ji†)
追溯(s”)
2、解释下列的词语 聚合:聚集到一起。抗拒:抵抗和拒绝。劫难:灾难;灾祸。
排斥:使别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二、导入
从这篇文章的标题来看,似乎与恐龙毫无关系,况且沙子又怎么会被压扁?标题让人感到很奇怪,但读后你就会知道,它也是在解释一个恐龙之谜。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四、探究学习讨论问题:
1、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音提出了哪两中科学假说? 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2、文章是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明确:由“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推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3、文章是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明确“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4、“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证的?从文中找出所列举的证据。
(1)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明确:分别用来引为证据和佐证。
证据一:“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在实验室里,用摄氏850度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成普通的沙子。
佐证:“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
推断: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2)为什么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例子? 证据二: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佐证: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与恐龙灭绝的历史相同,研究者从里面检测到了斯石英相同的原子排列,证明这里有“被压扁的沙子”。
推断:6500万年前地球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地球生物灭绝。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发生过火山。
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五、比较阅读
1、与短文《恐龙无处不在》相比,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明确: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不同之处是,第一篇短文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
2、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处? 明确:都体现出多角度、跨学科的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特征。《恐龙无处不在》:恐龙—板块理论
生物学—地质学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龙 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六、学习语言
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明确:举人们熟知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为例,说明同属一个家族的恐龙和蛙类一样,是不适应南极气候的。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明确: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说明天文学家研究的意义。括号中的文字起强调说明的作用。
4、即非常纯的沙子。
明确: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括号中的补充说明,使表述更严谨,达意更准确。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明确: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通俗易懂。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篇:阿西里西教案
教学目标:
1、学唱《阿西里西》,并用快乐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情绪。
2、通过《阿西里西》的演唱,感受贵州彝族儿歌的风格特点,体验彝族民间音乐的美感
3、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简单的彝族舞蹈,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彝族儿歌的风格特点,体验音乐的情绪,在较为准确地演唱歌曲的基础上进行彝族歌舞的表演。教具:多媒体课件,歌词图片、电子琴等。教学过程: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旅行吗?(喜欢),今天啊老师就带大家去一个既遥远又美丽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不仅语言和服饰和我们不同,就连歌声也很有特色!你们想去吗?那就快快登上我们的音乐列车准备出发吧!(播放智慧树:去郊游的音乐)【师生一起围着教室做开火车的音乐律动】
(音乐停)师:哎呀,终于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贵州了,孩子们累了吗?快坐下休息一下吧!(生坐好)(播放视频:欢乐的火把节)
师:哎,孩子们,你们听:远处传来了歌声,(看视频)
师:同学们看的可真认真,有谁知道这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吗?(学生自由猜测),这首歌是我国贵州彝族的一首民歌,它的名字叫《欢乐的火把节》,贵州有许多的少数民族,其中有苗族,布依族,仡佬族还有彝族。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节日、丰收或办喜事的时候人们总爱弹起大三弦,吹起葫芦笙,打起羊皮鼓,穿上自己亲手绣制的新衣服,踏歌起舞,热闹非凡,彝族最隆重的节日就是火把节,当夜幕降临,人们点起火把,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在歌舞中跳出热情,跳出团结,跳出幸福的生活。今天,彝族的小朋友也给我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彝族儿歌,你们想听吗?(想)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录音:阿西里西)
师:好听吗?听完这首儿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的、欢快的„)生:兴高采烈的 生:愉快的 „„„„
师:你们说的好极了,尤其是歌曲中:“丘都拉迪,嗡啊,哎呀”这一句,表现了彝族的小朋友在游戏时的欢快的心情,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来听一听歌曲中是怎么表现这一部分的。(听录音)
师:我们已经听了两遍歌曲,有谁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学生答)师:你听的可真仔细,(图片出示课题:阿西里西)那你听出歌词里面都唱了些什么吗?(生边说师边用图片出示歌词并给与鼓励)师: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我们这首歌完整的歌词,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师跟鼓点有节奏的朗读一遍)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吗?(生跟鼓点读)【解决节奏难点,重点部分老师带读】
师:你们真聪明,学的真快!下面我们玩一个接龙的游戏:老师读一句,你们接下一句,好吗?
【师生跟鼓点接龙读,交换,学生分组接龙,男女生竞赛读】 师:哎呀,你们读的真好,真有感情,节奏跟的也很准,一时也难分胜负,我看不如我们唱起来,怎么样?(生:好!)师:听听老师是怎样唱的(师边弹琴边范唱)
师:老师唱的怎么样?(生鼓掌:好),那就跟老师来学一学吧,老师唱一句你们唱一句(分句教唱两遍)
师:下面我们还继续接龙的游戏,(跟伴奏)老师唱一句,你们接下一句【师生接龙唱,交换,男女生接龙唱】
师:下面我们把歌曲连起来唱,女生唱第一段,男生唱第二段,比一比哪组唱的最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给与适当的评价。师:如果我们能把两段连起来那就更好了 【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
师:你们可真称的上是:小歌唱家了,但是我觉得只是唱歌还不能够把彝族小朋友那种欢快的心情表达出来,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种欢快的心情表达的更加淋漓尽致? 生:加点动作 生:跳舞。。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几个简单的彝族舞蹈动作,先看老师是怎样跳的(示范)
师:好看吗?想不想学一学?(想)好的,跟着老师来做一做 【指导学生学跳,并讲解动作要领】 歌舞表演:(鼓励学生略)
师:现在让我们手拉手,唱起阿西里西,并以彝族特有的圈舞形式进行表演,好吗? 【放录音,边唱边跳】 小结:
师:孩子们你们高兴吗?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彝族的小朋友最喜欢唱着阿西里西来做游戏,他们觉得这样做起游戏才带劲儿!你们要不要试试,好,那就让我们边唱边跳一起去游戏吧!【师生手拉手跳着彝族舞,唱着阿西里西离开教室】
第三篇:《阿西里西》教案范文
《阿西里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喜欢我国彝族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彝族的音乐传统,培养学生热爱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2、通过学习彝族民歌《阿西里西》,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
3、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通过各种手段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把《阿西里西》的风格特点恰当自然的表现出来。
二、难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掀起各环节的小高潮,以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彝族山寨,在欢快、热情的彝族歌曲声中,充分展开想象,了解彝族风俗人情,初探彝族民歌的音乐元素。
2、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教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红绸、彝族民族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课前播放《阿细跳月》的MTV,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走进音乐教室时就走进了彝族山寨。
1、组织学生进行肢体活动节奏型是即兴的,动作采用彝族舞蹈的素材三步一跺、三步一跳、吸跳、击掌等。
2、教师演唱一首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问题:你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联想?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了这种联想?
3、根据学生的回答作恰当的总结和评价。
4、对于“彝族”同学们了解多少?
5、教师利用课件梳理有关内容。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有十几个支系。
彝族崇尚火,是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彝族民居、服饰、歌舞、乐器等。
1、学生随教师打节奏作肢体活动。
2、学生欣赏教师的演唱然后各抒己见。
(彝族 啊哩哩 载歌载舞的节日欢庆的场面 节奏感强 欢快热烈„„)
3、学生互相点评。
4、学生交流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关彝族风情的知识。
5、聆听教师简介,感受西南风情。
(课前几分钟的肢体活动即可以放松师生情绪,拉近师生关系,又可以为下一步的彝族舞蹈创编提供了素材,作好了铺垫。在这一环节中还注意渗透了同学间的合作关系。)教师的真情演唱引出彝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使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分析感受,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关内容,为教学创设了意境,学生视听结合走进彝族山寨了解民俗风情。课件的背景音乐是童声合唱《阿西里西》,已经在不自觉中进入到新课教学中。
二、学唱歌曲
1、导语:今天我们就到彝族山寨和那里的同龄人交个朋友。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性格。
2、播放课件《阿西里西》。
3、从歌曲中你了解了彝族少年的性格怎样?阐明理由(着眼于速度、力度、情绪、音色等音乐要素去分析。)哪句旋律最具彝族民族特色?
4、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设置悬念,只是组织学生讨论、猜想,并不告诉他们答案,待到唱会歌曲后从中体会出来。学生提出歌曲中的疑问时,教师要范唱该乐句,加深学生对旋律的认识。)
5、教师范唱歌曲,帮助学生自学。
6、有困难吗?师生帮助解决。(教师在此处是一个服务者,必要时可以弹琴、播放录音等。)
7、通过演唱体会“阿西里西”、“丘都拉迪嗡啊”是什么意思了吗?
“阿西里西”是我们的好朋友。“丘都拉迪嗡啊”是表示欢乐情绪的衬词,无实意。
8、指导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演唱歌曲,说说带来的不同感受。
9、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来源与生活、经过一代一代口头传唱、加工改编才流传下来,我们同学们也肩负着着一重担,现在我们就来小试身手吧。
10、小结本环节。
1、认真聆听歌曲《阿西里西》。
2、讨论交流老师的提问。(活泼开朗、热情好客、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等。速度稍快、力度变化丰富、情绪热烈欢快、音色清脆明亮等。)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如:“阿西里西”、“丘都拉迪嗡啊”„„)
4、听范唱找出歌曲中哪句旋律印象最深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哼唱出来。
5、提出不会唱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
6、组织学生展示学唱成果。
7、在练习的过程中尝试力度、速度、音色的变化给歌曲表现带来的不同效果,寻找小组喜欢的方式演唱歌曲并展示。
8、小组讨论:联系生活创编情绪适合的歌词并展示。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音乐的角度去分析歌曲为唱好歌曲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此环节采用自主学唱歌曲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学习新策略。学生可以确定目的、选择活动的方法、自我管理调控。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分析,关注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作品起到的重要作用。
创编歌词是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体现,引导他们善于观察、热爱生活,使一些优美的旋律赋予新生命。
三、火把节的盛况
1、导语: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就是火把节,在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点上火把,穿上节日的盛装,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白天,男子们参加摔跤、赛马、斗牛、斗羊、爬杆等活动;女子们主要是唱歌、跳舞、有的向比赛的优胜者敬酒。同学们,我们就去参加一次火把节吧!
2、巡回指导学生。(可以利用课前集体舞的素材三步一跺、三步一跳等。)
3、彝族舞蹈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许多人一起表演。让我们随着欢快、热烈的音乐,一起跳起来。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4、小结本环节。
1、各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设计火把节上的表演形式。
2、各小组展示。
3、女同学拉起一个内圈,男同学拉起一个外圆,老师和几个同学在圆心甩红绸,以示篝火。随《阿西里西》的伴奏边唱边舞。
拓宽视野,感受舞蹈与音乐结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合作意识。师生共同舞蹈构成一幅热情奔放的画面,体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结束语:
音乐是人们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祖国的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除了彝族外还有苗族、侗族、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接触过他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如: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傣族孔雀舞、壮族的《刘三姐》等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各表演片断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下节课老师会陪同学们一起走进祖国的西南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板书设计:
阿西里西
歌曲的速度?中速稍快 歌曲的情绪?热情欢快
第四篇:音乐教案-阿西里西-教学教案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唱歌课 教材分析:
《阿西里西》是一首贵州的彝族儿童游戏歌曲,“阿西里西”为“我们是好朋友”的意思,“丘都拉迪嗡啊”是表示欢乐情绪的衬词。这首歌曲从结束音上来看是宫调式,但从第1、3乐句来看,显然具有只徽调式的特点,因此,这首歌曲具有调式交替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阿西里西》,并能随歌声做表演
2、继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作出评价
3、随音乐做动作时能与音乐协调一致
4、继续培养学生表现音乐时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语参加各项音乐活动,继续培养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和同学们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具:
录音机、阿西里西音乐伴奏带、投影仪、跟歌曲的相关图片、歌词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歌
3、跟着音乐动起来
二、新授课
1、听音乐,看老师表演导入本课
2、乐曲介绍
这段音乐是我们贵州彝族的一首民歌,它的名字叫《阿西里西》是彝族小朋友做游戏时唱的歌曲。贵州有许多的少数民族,其中有苗族、布衣族、仡佬族、彝族。彝族人民热情好客,居住在。。。。
3、老师范唱歌曲(出示歌词)
4、听师有节奏的读歌词 学生读,师纠正 接龙读
5、教唱歌曲
步骤:教唱第一、二段-----生唱-------接龙唱--------齐唱 分组唱
同学们评论歌曲的演唱
三、表演《阿西里西》
1、用《阿西里西》来做游戏
2、分组汇报、评论
3、小结 下课
第五篇:阿西里西精细教案
《阿西里西》教案
教学目标:
1、对彝族民俗和歌舞文化的介绍,亲自演唱彝族民歌,培养学生对彝文化和彝族歌舞艺术的兴趣。
2、有兴趣地学唱歌曲,能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阿西里西》。
3、在歌唱中注意音乐基本表现要素的作用,如力度、速度、音色等对歌曲表现的重要性。
4、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1、用放松、自然、愉快的声音演唱乐曲。
2、保证节奏准确、抓住舞曲风格的特点。
3、大跳音程的准确演唱,师及时纠正。
4、能体会《阿西里西》的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随音乐节奏进行音乐游戏。教学难点:唱准大跳音程,抓住舞曲风格演唱歌曲。
一、导入阶段
了解彝族音乐及人文风情:
1、播放彝族歌舞录像片段《阿西里西》
2、播放彝族风情图片
师设疑:听听这首歌把我们带到啦哪里?让学生找出图片和视频上人们的服饰特点以及音乐情绪特点。生回答讨论„
师总结: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有十几个支系。彝族崇尚火,是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彝族民居、服饰、歌舞、乐器等。(结合PPT)
二、学唱新授
1、出示《阿西里西》谱例,教师范唱。猜想歌词中“阿西里西”、“丘都拉迪嗡啊”的意思? 生回答讨论。。
师总结:都是衬词,语气词,常见的有:啊、吧、依哟喂、喂哈等。
1、再次聆听歌曲,回答问题。
师:分析歌曲风格、表达的情感、音乐的情绪、速度等?
生讨论交流老师的提问。(活泼开朗、热情好客、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等。速度稍快、力度变化丰富、情绪热烈欢快、音色清脆明亮等。)
3、发声练习
为表现歌曲情感做好技术铺垫
师强调学生要做到:自然放松,回归山区民歌的风格,嗓音放松,不强调发声方法。
发声练习曲:13 53 31 1 做跳跃性的音阶练习,注意每一排换气,尾音要唱出跳跃轻松的感觉,小腹掠微用力。
4、学唱歌曲 强调细节,关注情感(1)、教师范唱第一段歌词
(2)、师:乐曲中有哪些地方出现音程跳跃的地方
生回答。
(3)、学生小组接龙演唱,并熟记歌曲。师强调音程跳跃地方。
5、随琴唱谱分析乐句:
结合练习曲,注意歌曲第11、12小节的休止符停顿。
6、检测学生学唱乐谱的情况
播放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师提醒注意乐段中的力度记号,情感处理。
三、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1、配乐按节拍朗读歌词 生朗读,分组击掌
在朗读中体会意境,分组击掌加强舞曲的节奏感,培养合作精神。2师组织分组,一组击掌,教师PPT节奏型,一组演唱,两组轮换。
2、分组对歌曲进行轮唱处理,让学生体会节日的热烈的气氛,体验山歌此起彼伏的热烈场面。
3、结合歌舞短片,示范简单的彝族民族舞蹈动作,生创编进行歌舞的表演
师生共同舞蹈构成一幅热情奔放的画面,体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完整演唱歌曲
学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对本节学唱的检测。
五、结束语:
音乐是人们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祖国的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除了彝族外还有苗族、侗族、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接触过他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如: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傣族孔雀舞、壮族的《刘三姐》等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各表演片断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下节课老师会陪同学们一起走进祖国的西南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让我们下次再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