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冬季血压管理注意温度变化
冬季血压管理注意温度变化
核心提示:冬季是一个易犯高血压的季节。高血压患者在冬季应当注意温度的急剧升降,并应当控制饮食。
冬季是一个易犯高血压的季节。气温的急剧变化、盐分的过量摄入、过度的饮酒等都是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据日本健康百科网站报道,东京都健康长寿医疗中心内科原田和昌部长指出:“高血压患者在冬季应当注意温度的急剧升降,并应当控制饮食。”
高血压是脑卒中和心脏病的原因
所谓高血压,也就是心脏将血液压送到全身的压力过大的一种状态。具体来说,收缩压(最大)达到140毫米汞柱以上、舒张压(最小)在90毫米汞柱以上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原田部长指出:“高血压会引起动脉硬化,也是形成大动脉瘤的原因。另外,高血压还会引起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卒中症状。在心脏上也会引起心肌梗塞、冠心病、心脏衰竭等,另外,它还会造成肾衰竭和脚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导致高血压的首要原因是盐分的过度摄取。盐分一旦过度摄入,为了将其排出体外,血压就会往上升。另外,人体拥有调节机能,血管会按照人的需求收缩或扩张,一旦天气变冷,血管就会持续收缩,一旦保持持续收缩状态,血压就会上升。
夏季炎热盐分随汗液排出后,即使吃盐分含量较多的食物血压也几乎不会上升。但到了冬季,由于不怎么出汗,盐分难以排出体外,如果食物中的盐分和夏季一样多,冬季就容易造成血压上升。
原田表示:“清晨气温偏低,血压容易上升,这时候注意保持房间内的温度,多穿一些衣服,预防血压上升。另外,洗澡的时候最好先开水或者暖风机将浴室的温度提高,再进去脱衣服洗澡,不要直接进入寒冷的浴室脱衣服洗澡。”想要在冬季良好控制血压,注意温度不要急剧变化,饮食注意少盐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篇:1.1、物态变化 温度教案
《 §1.1 物态变化 温度》
一、教学课题:《 §1.1 物态变化 温度》
二、课时设置:2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知道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方法,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状态分类,使学生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并通过测量温度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
四、教学重点:
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
五、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云、雨、零、露等美丽画面,这些都是水的不同状态,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
(二)、进行新课:
1、物态及其变化
阅读教材,观察图1-1所示的各种物质,思考一下,这些物质的状态有什么特点?
像铁钉、冰块这类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我们称其状态为固态;像水和牛奶这类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的物质,我们称其状态为液态;像空气这类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一定体积的物质,我们称其状态为气态。
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状态有三种,分别是固态、液态,气态。
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为物态变化。
2、温度及其测量(1)温度的概念
当冬天的时候,室外水会结冰,当夏日炎炎,洒在室里的水很快变干。这说明物态变化常常与物质所处环境的冷热程度有关,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温度是表示物体或环境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温度计
用手触摸长时间放入教室中的金属块、木块和泡沫塑料块,感觉一下它们的温度是否相同。
请一个同学将双手分别放在冷水和热水中,停留片刻,然后将双手同时放在温水中,用手感觉温水的温度。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用手的感觉判断温度高低可靠吗?
金属块、木块和泡沫塑料块,三者的温度是相同的,都等于室温,但我们的感觉不同。同一杯温水的温度是相同的,我们的感觉也不同,因此靠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可借助测量工具—温度计。①温度的单位
温度计上的℃是摄氏度的单位,温度常用摄氏温标表示,摄氏温标是这样规定的:在大气压为1.01X10^5Pa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记为1℃。摄氏温度用符号t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是用热力学温标表示,热力学温度用符号T表示,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用“K“表示。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标的唯一区别就在于规定零点温度不同,热力学温度将-273.15℃规定为0K,每1K与每1℃的大小是相同的,所以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数量关系是T=t+273 ②实验室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用手握住液体温度计的玻璃泡,温度升高,玻璃管液面高度上开,把手松开,温度降低,液面高度下降,因此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③温度计的使用: 估: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选: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看温度计的零刻度线、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值)放:将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且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读: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相平,不可仰视或俯视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取:测量完毕,取出温度计 ④体温计 测体温时,玻璃泡内的水银随温度开高,发生膨胀,通过细管挤入直管,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仍然保持原来的液面高度,所以,在使用体温计之前,要住已经开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必须拿着温度计用力向下甩,把水银甩下去。
(三)、布置作业:
课本作业和配套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1.1 物态变化 温度
一、物质及其变化
在自然界中,常见物质有三种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
二、温度及其测量
1、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或者环境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温度的常用单位:摄氏度 用℃表示,摄氏温度用符号t表示
3、温度计的使用:估、选、放、读、记、取
八、教学反思
第三篇:XXX2012年高血压管理工作计划
XXX卫生院
2012年高血压管理工作计划
为切实加快我乡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推进,扎实做好高血压的防治和管理工作,根据XXX创建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区的相关要求,结合我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计划。
(一)、任务目标
1、执行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制度,每年至少测血压一次。
2、对新发现的高血压病人必须及时建立规范完整的档案资料,并纳入慢性病管理范畴,建档率和规范管理率达95%以上,有效随访率达85%以上。
3、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户籍居民首诊测血压的登记率达到95以上,发现高血压登记率达到100%。
4、高血压的上报资料要准确、完整、及时。
(二)、具体措施
1、乡卫生院有专人负责各村的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
2、对户籍人口实施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35岁以上居民每年至少测一次血压和血糖,做好登记管理高危人群的周期性体检(一年至少一次)。
3、掌握辖区内居民高血压患者的基本资料,要规范完整其病历档案盒名册登记,规范管理随访率达到95%以上。每季、半年、年终的评估中达到各项工作指标,血压控制达标要达
到要求。
4、按要求对重点登记的人群督导访视,并有记录。
5、必须按照高血压防治的要求,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地将高血压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相关原始资料统计成表,并按时上报。
6、按照高血压防治的工作需要,积极开展相应的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
XXX卫生院
2012年1月15日
第四篇:5-1_物态变化_温度_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 温度》教学设计
张邦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图片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通过测量温度,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通过对体温计的观察,了解体温计在结构和使用方法上与一般液体温度计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
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养成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摄氏温度的定义。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难点
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简述]
本节课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物质存在的状态。2.物态变化。3.温度的概念。
4.实验室温度计(介绍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5.体温计 6.练习巩固。
环节1:物质存在的状态
情境1:欣赏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图片
引出:同一种物质可以以三种不同的状态存在。
进一步引出:物质三种状态的名称(固态、液态、气态)。环节2:物态变化
问题1:物质存在的状态总保持不变吗?
问题2:在什么条件下,水发生了状态的改变? 引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状态可以发生变化。“温度变化”就是一种很常见的条件。
环节3:温度的概念
引入:夏天天气很热,到了秋天天气就会变凉,而冬天会很冷,春天时天气较暖。“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物理学中用温度表示。
体验1:教师准备三杯水(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请学生用手指触摸,并描述感觉。
步骤1:将左手食指浸入冷水杯,同时将右手食指浸入热水杯,说出左手的感觉和右手的感觉。
步骤2:将左右手食指同时浸入温水杯中,再说出此时的感觉。
体验2:请学生触摸长时间放在教室中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泡沫块,并描述感觉。
步骤1:触摸塑料泡沫块,描述感觉; 步骤2:触摸木块,描述感觉; 步骤3:触摸金属块,描述感觉。
引出: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借助于测量工具来测量。
环节4:实验室温度计
体验3: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室温度计。
1.实验室温度计的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标度)2.液泡的作用是什么?玻璃管内径为什么很细? 3.上面的数字和字母是什么意思?
4.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各是多少? 5.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6.0 ℃是怎样确定的?100 ℃是怎样确定的? 7.1 ℃又是怎样确定的?
8.摄氏温标的分度法怎样扩大到0 ℃以下和100 ℃以上? 练习1:练习温度计的读数。
引出问题:有没有最高的温度和最低的温度?它们分别是多少? 引出绝对零度的概念,并让学生阅读科学窗,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体验4:进行温度的测量。学生自由测量;
教师总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再测量。环节5:体温计
问题:如何测量人体的温度?
由读数时不方便,引出专用的温度计——体温计。
体验5:观察体温计,回答问题。结构上与实验室温度计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方面:刻度范围、外观形状、内部液体、缩口等。并针对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进行讲解。环节6:其他温度计
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的图片。环节7:练习巩固 [教学板书]
§5-1物态变化 温度
一、物质的三种状态:
固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
二、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三、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四、温度。
五、温度计与温度的测量。
第五篇: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
课题:水和水蒸气
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的第6课《水和水蒸气》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第一部分,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第二部分,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第三部分“空气中的水”,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凝结,解释第5课“小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蒸发和凝结,本人安排两课时学习《水和水蒸气》,第一课时学习关于蒸发的内容,第二课时学习关于凝结的内容。本课教学是第一课时,学习“水到哪里去了”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现在三年级的学生基本是经过幼儿园的学习进入小学的,关于“水和水蒸气”,幼儿园的科学领域活动中有了解过相关的内容。学生基本上有关于“蒸发”的生活经验。但三年级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学生上科学课,往往玩兴较大,科学探究意识、能力比较弱。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准备: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四、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谈话: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
3、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4、学生实验观察
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
5、提问: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6、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7、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讨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
3、小组讨论一下(参考P55)。
4、学生讨论后汇报
5、实验: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6、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
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7、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8、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1、提问: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讨论后汇报
3、演示: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4、提问:有什么发现吗?你能解释吗?
5、学生交流、教师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