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第3课时)教案 岳麓版
第6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赵州桥》和晚唐《金刚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赵州桥》图,思考赵州桥有何特点,认识赵州桥在桥梁史上的地位,学会对历史图像进行观察、提炼信息并深入探究。
2、了解隋唐时期文化和医学的重要成就,学会以问题作引导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学习隋唐科学家和发明者借鉴前人经验、注重实践、勇于创新、服务百姓的精神。
3、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一、隋朝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和药王孙思邈。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同学们,我国有一座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长的敞肩圆弧石拱桥,你知道它的名字吗?设计并主持修造这座桥的是隋朝一名普通的工匠。想一下,他是谁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座桥的图片。
同学们,这座桥就是赵州桥,这个工匠的名字叫李春。那么,李春是如何设计赵州桥的?赵州桥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一、赵州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上相关内容,再详细观察课本插图“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然后回答问题。赵州桥位于什么地方?因何得名?赵州桥由谁设计并负责修建?赵州桥有什么特点?赵州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独到之处?赵州桥在建筑艺术上呈现出怎样的特色?
讲解:赵州桥,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米,结构坚固,雄伟壮观。它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堪称巧妙绝伦。古人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从整体来看,是一座单拱桥。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像一张弓,桥面平坦宽阔,兼顾了水陆交通,方便了车船运行,这种形式被
称为“坦拱”。这一石拱是由28道拱圈纵向并列砌成,每道拱圈可独立站稳,自称一体,既便于施工,有便于单独修补。这样大跨度的坦拱,对桥台水平推力很大,建造难度高。而桥台却是既浅又小的普通矩形,厚度约1.529米,由五层排石垒成。其地基是承载力较小的亚粘土。在这样的地基上,用这样的小桥台,建这样大跨度的石拱桥,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赵州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则在于它的“敞肩拱”的创造。在大拱的两肩,砌了四个并列的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节省石料,减轻桥身重量,又利于小拱对大拱的被动压力,增强了桥身的稳定性。这就有力的保证了安济桥在1400多年的历史中,经受住无数次洪水冲击,8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河之中。
二、雕版印刷术
过渡:同学们,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发展除建筑之外,还有雕版印刷、医学等方面。现在我想问一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完之后回答问题。雕版印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我们来看一下关于雕版印刷的一段描写:“雕版印刷,是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快快木板上,让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墨,覆上纸,轻轻一刷,文字就在纸上了。熟练的工匠,一天可印刷两千张。”
早在战国时期,印章便开始使用了。汉朝时印章的使用已经很普遍。刻一方章,只要涂上印泥,可以无数次地试用,很方便。但印章一般都很小,只能刻几个字。石头书的拓片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我国古代的人们,把浸湿的薄纸贴在刻了字的石碑上,轻轻拍打。然后上墨,把纸揭下,成了黑纸白字的“拓片”。隋唐时期,在印章和石刻的基础上,雕版印刷出现。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称为“文明之母”。
印刷术的发明是长期文化、物质和技艺等积累的结果,有了这些条件,一旦社会需要,就会出现印刷术。我国古代应用最早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其原理是:将需印刷的文字或图像,书写于薄纸上,在反贴于木板表面,由刻板工匠雕刻成反体凸字,即成印版。印刷时现在印刷表面刷墨,再将纸张覆于印版,用干净刷子均匀刷过,揭起纸张后,印版上的图文就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完成一次印刷。
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隋唐时期,天文学领域里也取得了突出成就。隋唐的统治者比较重视天文学,政府有专门机构大史局(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天文台)观察天象。具有成就的天文学家是僧一行,是一名高僧,玄宗时被召入长安,从事天文历法研究工作,学识渊博而闻名长安。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僧一行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
四、药王孙思邈
过渡:除了天文学的发展外,医学领域也取得突出的成就,其掉表示孙思邈和《千金方》。引导:过去我们学过不少名医的事迹,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只是列举出几位古代名医及其事迹。(强调其高尚医德的一面)
同学们,刚才大家列举的名医都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医术高明,二是医德高尚。那么唐朝的孙思邈怎么样呢?下面,简单地向大家做一下介绍。
孙思邈幼时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但是体弱多病,为治病几乎把家产荡尽。他亲身体会到医学的重要,于是努力学医,20岁时他已经行医于乡里,自己的身体也开始强壮,后活到百岁以上。孙思邈学医非常虚心,精益求精。他的医术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大。唐太宗、唐高宗都曾召孙思邈入朝为太医,但他不贪图高官厚禄,婉言谢绝,保持自身自由。鉴于当时医术浩杂,他博采众长,删除繁复,择其要者集为一书,名曰《备急千金要方》。书名的意思是:人命集为宝贵,千金难买;紧急时刻,一个处方就可救人一命,因此它的价值超过千金。
五、课堂总结
提出问题:隋唐时期在建筑、印刷、天文、医学等方面的成就有哪些?举例说明。其它
(一)、赵州桥
1、赵州桥的特点
2、赵州桥建造的意义(二)、雕版印刷术
1、印章与拓碑
2、隋唐雕版印刷的方法
3、晚唐印刷《金刚经》
4、发明雕版印刷术的意义(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四)、药王孙思邈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贞观之治(第3课时)教案 岳麓版(定稿)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教材解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5、教学重点:贞观之治
「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6、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依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教学方法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
3、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通过历史故事,学生明白“成有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见贤思齐: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非浅呢?请举例说明。(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述:唐太宗以其气度赢得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道理,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设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学生学习唐朝历史作铺垫。)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师:正是唐太宗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开始富强,你是如何来看待唐太宗的统治呢?
(二)、试评价唐太宗的统治。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唐太宗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教师小结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武则天统治时期,仍然继续唐太宗的政策,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三篇: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
历 史 教 案
2012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继续任教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
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了从隋朝建立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三个单元,共二十四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课程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宋元经济重心南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宋元时期经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的历史巨变。
五、本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耐心辅导.。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出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3、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通过课上小测验、提问,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5、继续实行少讲多练当堂掌握的这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重点讲解
6、每讲完一单元后把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比较,让学生系统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想一想、议一议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课上讲到、练到,课下辅导到、检查到不丢掉一个环节以提高成绩。
六、教研教改课题和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开运河
创科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隋朝的建立;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南北起止及中心点;大运河的作用;隋文帝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①结合《隋运河》图讲解大运河的开凿,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联系隋以前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说明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隋炀帝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④通过课后题“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隋朝统一及其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②结合课中题,补充历代诗人对隋大运河的咏叹,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进行讨论。结合卡通问答中有关科举制的介绍和课后题,对科举制的作用进行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
③写一个关于隋炀帝功过的短评,进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了解隋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开凿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③理解科举制的作用,初步认识人事制度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的创立
难点: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凿?进士科的创设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就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和科举制的作用引导学生勇于多角度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释。导入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就定都长安,要求学生归纳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隋统一南北讲清时间及所灭的政权。其意义结合“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讲解。
二、大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2、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大运河的作用
三、科举制的创立
1、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2、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3、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小结
就隋的建立和统一南北的有关知识提问,指出隋开凿的大运河和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巨大。请一位学生简要归纳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
课后活动与探究: 课后收集隋炀帝的有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评价隋炀帝的短文。
课后作业
第2课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
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③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②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②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③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的含义;“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唐太宗;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导入新课
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
教师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一、玄武门之变
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
二、轻徭薄赋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三、知人善任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四、加强中央集权
五、完善科举制度
六、“贞观之治”的含义
小结: 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
课后活动与探究: 课后收集隋炀帝的有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评价隋炀帝的短文。
课后作业
第3课
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措施;开元盛世;曲辕犁和筒车;唐都长安。
①通过对武则天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对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及其表现的分析,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内在联系,初步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①了解武则天由后妃到皇帝的历史过程及其政绩,认识武则天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运用两分法评价武则天。
②通过对唐太过、武则天及唐玄宗前期的综合分析,说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基础及其主客观条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武则天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人物。
②唐玄宗在贞观之治和武则天业绩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其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③唐都长安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引导学生认识大唐盛世的历史地位,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重点和难点
重点: 开元盛世
难点: 如何评价武则天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教师指出:649年,唐太宗死后,贞观之治的局面如何发展?唐朝的国势走向如何?接着,教师板书课题。
一、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掌权和称帝
2、“贞观遗风”
二、开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的政绩
2、开元盛世
3、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4、唐都长安 小结: 通过小结,简要介绍唐朝从建国、强盛到衰亡的历史过程,使学生对唐朝的历史有大致了解。
课后作业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朝疆域的四至;唐朝与东突厥的关系;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①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②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②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③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④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重点和难点
重点: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难点: 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导入新课
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教师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小结:
用图表法小结有关内容。
民族 活动地区 政权名称 重要首领 与唐关系 突厥
吐蕃
回纥
南诏
课后作业
第5课
唐代的中外交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①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④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联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使学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景况,认识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②日本等国的遣唐使、中国的高僧鉴真、玄奘等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继承。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难点: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教学纲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罗的遣唐使节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鉴真的贡献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艰苦经历
2、玄奘西游的贡献 课堂练习
第6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僧一行实测子午线;药王孙思邈。
①通过观察《赵州桥》图和晚唐《金刚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自刻印章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③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赵州桥》图,思考赵州桥有何特点,认识赵州桥在桥梁史上的地位,学会对历史图像进观察、提练信息并深入探究。
②通过实践了解雕版印刷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了解雕版印刷的情况,通过换位假设、逆向推理认识雕版印刷发明的意义。
③了解隋唐时期天文和医学的重要成就,学会以问题作引导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②学习隋唐科学家和发明者借鉴前人经验、注重实践、勇于创新、服务百姓的精神。
③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重点和难点
重点:隋朝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难点: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和药王孙思邈,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纲要
一、赵州桥
1、赵州桥的特点
2、赵州桥建造的意义
二、雕版印刷术
1、印章与拓碑
2、隋唐雕版印刷的方法
3、晚唐印刷《金刚经》
4、发明雕版印刷术的意义
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四、药王孙思邈 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课本上习题。
第7课
隋唐的文学艺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的诗;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张旭、怀素的草书;初唐画家阎立本、“画圣”吴道子;敦煌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群;隋朝音乐家万宝常、唐朝音乐家李龟年;隋唐时的健舞和软舞及其代表作。
①通过对隋唐文化高度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政治、经济与文艺的关系。
②通过对唐诗、隋唐书法绘画以及石窟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欣赏能力。
③通过想像李白诗的意境进行作画和临摹颜字与柳字,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动手实践以及临帖练字的兴趣。
④通过学习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诗态度与怀素学书的事迹,培养学生勤奋学习、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与探究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成就,认识他们诗歌的特点,理解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学会联系已学知识理解历史问题的方法。
②感知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和阎立本、吴道子的书画作品,认识他们作品的特点,理解唐朝是我国书法和绘画艺术高度繁荣的时代。
③通过感知史实,理解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群和世界艺术的瑰宝。通过思考莫高窟壁画历经千余年仍保存较好的原因,学会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名家辈出,成就辉煌,在我国和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关怀民情的高尚情操。重点和难点
重点:诗歌的黄金时代;隋唐的书法与绘画成就。教学纲要
一、诗歌的黄金时代
1、唐代诗歌的空前繁荣
2、“诗仙”李白及其诗歌成就
3、“诗圣”杜甫及其诗歌成就
4、白居易及其诗歌成就
二、书法与绘画
1、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
2、张旭、怀素的草书
3、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
三、敦煌莫高窟
四、音乐和舞蹈
1、音乐家万宝常和李龟年
2、隋唐的健舞和软舞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练习,教师讲评。
第五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隋朝、唐朝的都城都是在()A长安 B东京 C北京 D南京
2、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的是()
A.隋朝的统一 B.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 C.开创科举制 D.开凿大运河
3、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请你计算一下,隋朝完成全国的统一到最后的灭亡,前后仅经历了()
A.36年 B.37年 C.28年 D.29年
4、下列人物中与成语“罄竹难书”有直接关系的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5、隋朝重新统一南北是在()A、581年 B、605年 C、601年 D、589年
6、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能知人善任、重视讷谏的皇帝是()
A杨坚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7、三省六部制源于()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8、“三省六部制”中负责起草政令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9、人们把谁的统治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0、以下关于唐朝盛世繁荣时社会风貌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A、国人饮茶之风盛于唐朝,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B、妇女以穿着男装、幼年缠足、骑马出游为时尚 C、各民族的音乐和舞蹈在中原受到追捧
D、长安城里云集边疆各族和世界许多国家的留学生
11、隋朝时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以什么地方为中心()A、长安 B、涿郡 C、洛阳 D、余杭
12、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13、“赞普”是哪个民族对君王的称呼?()A、匈奴 B、鲜卑
C、吐蕃
D、女真
14、公元八世纪时世界最大的城市是()A、罗马
B、长安 C、洛阳
D、开封
15、哪位诗人的诗被誉为“诗史”?()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杜 被西北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16、“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谁的领导。()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7、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的是()A、龙门石窟的佛像 B、云冈石窟的佛像 C、莫高窟的壁画与塑像 D、乐山大佛
18、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羁縻州”制度
19、下列与武则天有关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代唐高宗视政,初显管理才能。B、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C、“武周政治”时期,社会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D、以残酷诛杀的手段对付李唐宗室
20、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A.朝鲜 B.印度 C.日本 D.印度尼西亚
21、隋朝时,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的是()A、僧一行 B、郭守敬 C、鲁班 D、李春
22、下列关于历史手抄报的特点中不正确的是()
A、历史手抄报是以中国历史为基本内容的手写报纸;B、它有显眼的报头、报名并设有一定的栏目;C、以文字书写为主;D、也配有一定的图画、图案。
23、僧人都有法号,“西天取经”的陈祎,法号是()A、三藏 B、玄奘 C、鉴真 D、一行
24唐朝文学里,最光彩夺目的是()A.辞赋 B.诗歌 C.散文 D.词曲
25、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中,最杰出的三位是()
A、李白、杜甫、白居易 B、王维、陈子昂、岑参
C、李商隐、杜牧、贺知章 D、王昌龄、孟浩然、王之涣
26、“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中的第二个“人”指的是()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27、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28、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29、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
A.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B.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C.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30、下列关于唐代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饮茶之风风靡全国 B.人们可以用上青瓷碗白瓷壶 C.农民可以用曲辕犁犁耕,筒车灌溉 D.除夕夜,百姓挂年画,贴“桃符”
31、自称是唐朝皇帝外甥的少数民族首领是下列哪个民族的?()A.吐蕃 B.回鹘 C.突厥 D.南诏
32、唐代两位最著名的散文家是()
A、韩愈和柳宗元 B、李白和杜甫 C、李商隐和杜牧 D、王维和岑参
33、在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朝治国措施的共同点是重视人才、任用贤能。下面历史人物中哪些是在唐玄宗时被提拔担任宰相的()
①房玄龄 ②杜如晦 ③魏征 ④姚崇 ⑤宋暻 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④⑤
34、为“唐风洋溢奈良城”做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侣 D、一行
35、你知道电视剧《西游记》剧中的唐僧是依据历史上哪个人物原型创作的?()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普照
36、隋唐时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
A、开始形成时期 B、初步发展时期
C、繁荣发展时期 D、走向衰落时期
37、下面有关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社会安定,经济发展;D、提拔姚崇、宋璟等一批有才干的人
38、“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出自: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39、维吾尔族的祖先是:()A、突厥人 B、靺鞨族 C、六诏 D、回纥族 40、唐朝时先后13次派遣唐使到中国的国家是()A、朝鲜 B、日本 C、大食 D、波斯
41、同李白、王维等大诗人有着深厚友情的日本留学生是()A、崔致远 B、阿倍仲麻吕 C、卑路斯 D、马可波罗
42、隋唐文化处在我国封建文化的()
A、高峰时期 B、形成时期 C、发展时期 D、衰落时期
43、有关鉴真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他是唐玄宗时的一位高僧
B、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的古代建筑唐招提寺由他主持设计
C、他被日本药商界奉为始祖
D、他帮助日本创制了日本文字
44、要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应查阅()
A、《马可·波罗行纪》 B、《资治通鉴》 C、《大唐西域记》 D、《西游记》
45、古代一个平民百姓通过读书途径做官,出人头地,最早应在()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二、填空
46、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多个。
47、()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宠大,居各国之首。
48、日本赴唐朝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使者是()。
49、我国早在()代就知道刻字技术,()时,刻石和印章开始出现。雕版印刷大约在()时就出现了。
50、()印制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后来,雕版印刷术传到()、()等地。
51、唐玄宗时,在世界上首次主持实测出子午线长度的是(),本名张遂。他制定出《
》,形成了我国古代成熟的历法体系。他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提出的恒星自行观点早了近()年。
52、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主张医生不贪,有同情心,对患者一视同仁的是隋唐的(),著有《
》,后世尊称他为“
”。
53、唐政府组织编著的《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正式颁布的药典,被唐政府列为医校教科书。
54、()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近()首。
55、唐朝著名书法家()、()的楷书,()、()的草书,各成一体。张旭创造了“
”。
56、唐初画家阎立本以()著名。盛唐画家吴道子,被后人尊称为(“
”)。
57、吴道子画的《
》,人们称赞说“吴带当风”。
58、莫高窟又称(),大部分开凿于()时期。是我国最大的()艺术群,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
59、莫高窟现存壁画中最为优秀的作品是()和()。60、隋朝的()和唐朝的()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隋朝时期的舞蹈有雄劲的()和柔和婉转的()。唐朝的《
》和《 》是其中的代表。
61、开科举制先河的是()。()又创设(),科举制正式形成。62、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唐政府在广州设置(),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三、材料题:
63、阅读材料:唐朝一位皇帝与魏征讨论用人时说:“为事择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了;用坏一人,别的坏人都跟着进来。”
①这是唐朝哪位皇帝与魏征的对话?表明他们用人的标准是什么?
②他们的用人标准在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6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史实是什么?
吐蕃(现在的藏族),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2)材料二表明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政策是怎样的?
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通好。
(3)根据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你对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有什么看法?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相互交流、互相融合,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很值得提倡的政策。
四、问答题: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各有什么特色?写出他们的主要代表作。
讲评第五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五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9课
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五代十国、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耶律德光与契丹改国号为辽;陈桥兵变与北宋建立;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寇准与澶渊之盟;元昊建立西夏;宋夏战争、宋夏和议。
①通过评价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培养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②通过讲述杨家将的故事,培养学生联系文学作品学习历史的兴趣,认识有关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契丹兴起与澶渊之盟、北宋建立及其统一活动、西夏建立与宋夏和战等史实,认识辽、宋、夏并立的局面和当时民族融合的大背景。
②学会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和识记历史地图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认识北宋统一中原与南方的意义,形成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观点。② 了解寇准济国安邦的人生理想和敢于抗敌的崇高气节。③
了解辽、西夏在边疆开发上的成就,认识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④ 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进一步说明,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重点和难点
重点:契丹、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难点:澶渊之盟和宋夏议和。教学纲要
一、契丹的兴起
1、五代十国
2、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3、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4、辽的历史地位
三、陈桥兵变
1、赵匡胤建立宋朝
2、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三、澶渊之盟
1、澶州之战
2、澶渊之盟
四、宋夏和战
1、党项族的崛起
2、元昊建立西夏
3、宋夏和议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习题,教师讲评指导。
第10课
宋金对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东京保卫战;“靖康之变”;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宋金和议。
①通过学习宋金对峙局面形成过程及其原因的史实,增强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事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让学生搜集岳飞抗金的故事,培养学生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通过讲述岳飞的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比较岳飞、秦桧在历史上的不同作为,使学生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应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是否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②通过观察《宋金对峙形势》图,使学生了解宋金双方作战情况以及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两个政权的控制范围。
③通过搜集金灭辽、灭北宋和岳飞抗金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知识的海洋去学习和探索。
④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女真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对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认识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悠久历史。
②正确看待、客观分析女真与辽的战争、金与北宋的战争和岳飞抗金的性质,认识到反掠夺、反奴役的正义斗争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而掠夺战争和投降派的可耻行为必定受到人民的遣责和唾弃。
③通过学习岳家军英勇抗金和岳飞遭奸人陷害的史实,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引导学生用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审视历史长河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重点和难点
重点:岳飞抗金和宋金和议。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岳飞抗金斗争。教学纲要
一、靖康之变
1、女真的兴起
2、金国的建立
3、东京保卫战
4、“靖康之变”
二、岳飞抗金
1、南宋的建立
2、岳飞现“岳家军”
3、郾城大捷
4、宋高宗、秦桧杀害岳飞
三、宋金和议
1、宋金和议的内容
2、宋金和议的影响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本课习题,教师讲评指导。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教学纲要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况
二、农工商业的发展
1、宋代农业的发展
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3、宋代商业的繁荣
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2课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元世祖重视农业;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元大都和泉州;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①通过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阐释历史现象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③分析归纳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 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来客观评价成吉思汗。②了解蒙古政权武力征服南宋的过程,具体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从历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客观议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
③仔细阅读《元朝疆域图》,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了解今天哪些省的名称在元朝时已经确定,并对照《亚洲地图》,了解北海的位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全面了解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感知元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做出的贡献。
②通过了解成吉思汗的成长与统一蒙古的过程,感知困苦与挫折对英雄人物成长的磨砺,从而有意识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③通过文天祥抗元和被俘后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的事迹,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④通过蒙古和元朝的统一及蒙古政权的扩张,认识战争的多样性,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掠夺战争。重点和难点
重点:元朝的大一统;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难点:关于对成吉思汗的评价;关于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两宋时期,我国先后出现了哪些少数民族政权/学 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两宋时期,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吐蕃和蒙古政权等。这个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直到元朝统一全国,才结束了 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元朝是怎样建立和统一全国的?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情况怎样?
导入新课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2、蒙古汗国的建立
二、元朝大统一
1、忽必烈建立元朝
2、文天祥抗元和元灭南宋
3、行省制度与宣政院的设置
4、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堂练习
第13课
宋元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战国时的司南是最早的定向工具;宋朝时制成了指南针,用于航海;唐朝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开始用于火红制造武器,宋元时,火药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出现了大量的火药武器;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及其作用。
①通过自制指示方向的小磁针以及用萝卜、泥巴或者木头自制活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②引用马克思、鲁讯对四大发明作用的有关论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归纳宋元科技的特点,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自主阅读、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认识到它们的巨大影响,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都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对四大发明传播及其影响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逐步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意识。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火药发明及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四大发明的传播。
难点:正确认识宋元科技的突出成就。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引导学生归纳宋元时期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如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元朝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在民族政权对峙的过程中,民族 融合进一步加强,到元朝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宋以来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随着海外贸易的加强,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这一切为 宋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导入新课
一、指南针的发明与使用
1、战国时的司南是最早的定向工具
2、宋朝时制成指南针,用于海上交通
二、火药的发明与使用
1、唐朝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火药在军事上的使用
三、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元明时发明了木活字、锡活字
3、活字印刷的优点四、四大发明的传播
1、四大发明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
2、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堂练习
第14课
宋元的史学、文学和艺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词是宋朝的主要文学成就;开创豪放词风的苏轼及其代表作;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继承并发扬了苏轼词风的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元曲是元朝文学创作的主流;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马致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赵孟府的《秋郊饮马图》。
①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体例,初步了解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类史书的编纂特点,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宋词、元曲及宋元时期绘画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本课的卡通问答,将《资治通鉴》与《史记》对比,了解《资治通鉴》的编纂特点;通过补充一定数量的阅读资料,使学生认识到《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编年体通史的典范。
②在补充材料的基础上,播放或诵读有关名家的代表作,初步了解宋词、元曲的艺术特点,以及苏词、李词、辛弃疾和关关词的艺术风格。
③结合第15课。要求学生谈谈《清明上河图》和《秋郊饮马图》美在什么地方。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资治通鉴》②苏轼开创豪放的词风;③李清照的词;④辛弃疾的词。
难点:①《资治通鉴》取材广泛,考证严密,叙事明晰,文笔生动。②对《清明上河图》和《秋郊饮马图》的欣赏。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指出宋元时期文化繁荣,在史学、文学和艺术等许多方面都取了辉煌成就。
导入新课
一、《资治通鉴》
二、宋词
1、宋词的主要文学成就——词
2、豪放词风的开创者苏轼及其代表作
3、女词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
4、发扬苏轼词 风的辛弃疾用其代表作
三、元曲
1、元朝文学创作的主流——元曲
2、关汉卿和《窦娥冤》
四、绘画
1、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赵孟府的《秋郊饮马图》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六单元测试
一、选择(每题1分,共50分)
1、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A、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
B、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C、建立元朝 D、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2、下面哪一种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
A.春节 B.端午节 C.寒食节 D.植树节
3、在我国历史上,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正式行政区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4、参加呼伦贝尔成吉思汗草原文化节,可领略()的人文风情。
A.契丹族 B.蒙古族 C.女真族 D.党项族
5、对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几段历史时期表述不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繁荣时期。
B、五代、辽、宋、夏、金、元是我国民族进一步融合,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C、北宋时期,中国重新出现大一统的局面。
D、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6、四大发明中,不属于宋元时期发明或改进的是()
A、活字印刷术 B、火药 C、造纸术 D、指南针
7、在我国历史上火药在军事上开始广泛使用是在()
A、唐朝 B、五代 C、北宋 D、元朝
8、元代江南棉纺织业的中心在()
A、建康 B、杭州 C、海南岛 D、松江
9、关于《资治通鉴》,不正确的是()
A、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 B、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C、按年月日顺序叙述原始社会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D、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10、苏轼与辛弃疾的共同之处是()
A、都生活于南宋 B、词风都属于豪放风格
C、都胸怀收复失地之志 D、善于运用口语,格外清新自然
11、元杂剧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因为()
A、戏曲元代空前发达,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结合 B、《窦娥冤》在当时反响很大 C、它把诗歌、音乐、舞蹈熔于一炉 D、它把诗歌、散曲、说唱熔于一炉
12、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是()A、李清照 B、窦娥 C、关汉卿 D、汤显祖
13、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签订的和议()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辽与西夏 D、金与南宋
14、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A、后周与北周 B、西晋与东晋 C、东魏与西魏 D、唐朝与后唐
15、你认为下列不正确的选项是()
A、东京的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居住区)”、“市(商业区)”的界限。B、东京城内的店铺不仅白天营业,还有夜市和早市。
C、东京城内还出现了娱乐场所,叫做“瓦肆”。
D、北宋都城东京商业发展程度比不上唐都长安。
16、下列哪一项是成吉思汗的业绩()A、创制蒙古文字 B、建立蒙古政权 C、灭亡金朝 D、定国号为元
17、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
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18、下列选项,属于两宋时期契丹、党项和女真三族杰出首领共同之处的是()A.都称皇帝 B.都统一本族各部 C.都任用汉人 D.都用宋制建立官制
19、辽和北宋被金国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国家统治者不得人心
B.人民反对抗金
C.国家统治腐朽 D.国家内部发生分裂 20.宋朝手工业中的哪一行业水平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A.棉纺织业 B.制瓷业 C.采矿业 D.造船业
21.既是两宋时期的重要港口,又是元朝最大的港口是()A.泉州 B.广州 C.明州 D.刘家港 22.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A.他对皇帝忠心耿耿 B.他遭奸臣谋害
C.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 D.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23.中国古代经济中心逐渐自北向南转移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阶级的政策调整 B.南北地理环境的变化
C.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D.南方贸易发达 24.“陈桥兵变” 的事是下列哪位皇帝的作为()
A.唐玄宗 B.宋太祖 C.宋太宗
D.明太祖
25.一位生活在北宋前期的都城东京的商人,他可能有的经历是()
A.到“瓦肆”看了精彩的杂技和武术表演
B.游览了敦煌莫高窟
C.随身携带着“交子”
D.友人送他一部<<水浒传>> 26.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包括()
A.辽 B.金 C.西夏 D.蒙古汗国 27.西夏政权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28.我国现在56个民族中,形成于元朝的是:()
A.蒙古族 B.回族 C.维吾尔族 D.朝鲜族
29.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出自:()A.岳飞 B.文天祥 C.司马迁 D.郑成功
31.下列我国古代著名外贸港口中,属于两宋时期的名港是()
① 泉州
②广州
③ 明州
④杭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共同点()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C.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33.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
A.丝绸之乡
B.鱼米之乡
C.瓷都 D.产茶中心
34.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
A.赵高 B.杨国忠 C.秦桧 D.和坤
35.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临安城,你最不可能看到的情况是()
A.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 B.流动商贩走街串巷叫卖
C.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D.商业区和住宅区分开 36.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是()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37.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到()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A.隋朝
B.唐朝
C.两宋
D.明朝
38.“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A.宋 B.元 C.明 D.清
39.《鸡肋篇》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引文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情况()A.战国 B.西汉 C.唐朝 D.北宋
40.宋代南方人的主食是()
A.米饭 B.面食 C.肉类 D.鱼类 41.我国历史上,管形火器出现是在()
A.五代时期 B.北宋时期 C.南宋时期 D.元朝时期
42.指南针的发明和开始用于航海是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43.1271年怱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今天的北京,当时叫()
A.会京 B.上京 C.大都 D.东京
44.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这里,“匈奴”是指()
A.匈奴贵族 B.契丹贵族 C.党项贵族 D.女真贵族
45.“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反映的是()
A.唐朝时,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财富 B.北宋时,占城稻的推广 C.五代十国时,南方经济取得的成就 D.南宋时,稻米产量的增加
46.宋元时期,绘画艺术的特征是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的出现和日益增多,这主要是因为()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对外贸易的发展
C.文化事业的发展 D.城市经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7.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四川地区的“交子”,它出现在()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48.一位生活在元朝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去江南贩运棉布 B、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读《马可·波罗行记》,了解意大利商人经商的情况
D、购买景德镇真花瓷器
49、走进《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宋城市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下面哪些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照?()
①可以去夜市买东西 ②边喝着茶边在瓦肆里看杂技表演 ③普通百姓可以穿多种颜色的衣服④大街上店铺林立,你可以随意吃到各种风味小吃⑤城市平民都住着高大宽敞的瓦顶平房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50、穿越时光隧道,假如你是宋代的一名市民,下面哪些社会风貌是可以看到的()① 在当时商业都市里你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其中就有精美的景德镇瓷器② 夏天,在夜市上、瓦肆里你可以喝到冷饮③ 四川地区的人们可使用“交子”④ 农民的住房多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的住所以瓦顶平房为主。⑤ 出行时,人们都只乘轿子或马车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1、关于“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隋唐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B.宋朝时期,雕板印刷进入全盛时期C.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更先进,很快取代雕版印刷术D.我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52.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政府在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设置市舶司进行管理,下列可能设置过市舶司的城市是()
A.天津
B.泉州
C.上海
D.海口 53.你知道“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表明了两宋时哪个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A.长江流域 B.太湖流域 C.黄河流域 D.珠江流域
54、“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一首上海(古称松江)一带的人们世代相传的歌谣。人们歌颂的是一位对我国棉纺织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妇女的事迹。请你判断,歌谣中的“黄婆婆”生活的朝代是()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二、材料解析题:
55.①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从三国时期起,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朝中期以后,移动的速度加快。两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请回答:
⑴南方形成天下闻名的“粮仓”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⑵新的手工行业是指什么?棉纺织业。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交子
⑷简述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原因。
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得到开发;⑵南方相对安定;⑶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56、“一代天骄”结束了蒙古大草原部落间的纷争,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忽必烈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
请回答:
⑴“一代天骄”是指谁?他分别于什么时候统一了蒙古和建立蒙古汗国?铁木真。13世纪初。1206年。
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是指哪个朝代?它的都城是哪里?这个王朝是在哪一年统一中国的?元朝。大都。1279。
⑶简述忽必烈的主要活动。
①建立元朝;②灭南宋;③推行汉制;④重视农业生产。
三、问答题:
57、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⑴废丞相,设三司;⑵建立厂卫制度;⑶八股取士;⑷大兴文字狱。
58、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道士丘处机偶逢郭姓杨姓猎户即将生子,就给二个孩子争别取名郭靖、杨康,二家猎户夫妇非常乐意。
请你说说丘道长为什么给他们取这样的名字。
提示:为了让二个小孩从小就记住北宋灭亡(靖康之变)的国耻,从小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
讲评第六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五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教学过程
一、发放讲评 试卷
二、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七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明朝的建立;废丞相,设三司;厂卫制度;八股取士。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明朝加强皇权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②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敢于立论的创新精神和利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思辩方法。
③通过分析比较明朝和唐朝科举考试的异同,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②明朝建立后,把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到八股取士,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君主专制,它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导入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红巾军大起义
2、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废丞相,设三司
1、撤中书省,废丞相
2、废行省,设三司
三、厂卫制度
1、锦衣卫
2、东厂和西厂四、八股取士
1、八股取士
2、八股取士的影响 课堂练习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
①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② 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④采用课堂讨论、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拓宽知识面。
④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预习,并收集郑和、戚继光的有关资料。
课前引导: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内不断强国化皇权,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外交 上,也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抗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事件。
导入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2、概况
3、意义和影响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2、戚继光抗倭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8课
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军失贩;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雍正时,设军机处,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强化集权统治。
①通过了解从到女真、建州女真、满洲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探寻历史线索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专制皇权的强化过程,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明朝八股取士与清朝大兴文字狱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介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有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②从清朝设立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两个方面,结合课中题和课后题,说明清朝进一步强化皇权,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统治达到了项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严重障碍,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创业事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②通过讲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有关史实,痛斥奸邪,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专制统治的危害,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强化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重点和难点
重点:清朝设立军机处以及文字狱的特点和影响。难点:清朝强化专制统治的原因及影响。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历史上曾经有哪几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的中央政权?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除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外,还有满洲建立的清朝。
导入新课
一、清朝建立
1、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2、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
3、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二、军机处
1、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2、军机处的特点及影响
三、文字狱
1、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
2、文字狱的危害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9课
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6——17世纪西方殖民者入侵我国哪些地区?我国人民又进行了怎样的抗击”等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及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对比观察《中国地图》,分析现在中俄东段边界与《尼布楚条约》签订时的边界有何不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历史事件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对外交往中各国既可以和平共处,也会兵戎相见,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台湾有关历史的演变过程和现状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培养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史实,分析中国被入侵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②通过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初步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英勇不屈的民族,她的英雄儿女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领土完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及其历史功绩;②雅克萨这战;③《尼布楚条约》。
难点:①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为什么纷纷侵略我国东南没海和东北地区;②为什么雅克萨之战是自卫反击战。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学生预习,出示思考题,然后以问题为线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通过解决掌握本课知识。
导入新课
①16——17世纪有哪些西方殖民者侵扰了我国东南没海的哪些地区?
②葡萄牙殖民者是怎样侵占澳门的?澳门又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从澳门被占到回归说明了什么?
③荷兰殖民者是怎样侵占台湾的?
二郑成功收复
①谁能用学过的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他是怎样收复台湾的?收复台湾有何意义?
③我们怎样评价郑成功?
三、雅克萨之战
①16——17世纪我国的黑龙江流域遭到哪个国家的侵略?它占据了中国的哪些领土?
②雅克萨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为什么?
③中俄《尼布楚条约》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平等条约?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20课
疆地区的管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氏政权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康熙帝平定藩叛乱,粉碎噶尔丹的分裂阴谋,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清朝册封**和**,设置驻藏大臣;清朝前期的疆域。
①组织学生讨论当年郑成功抗清,后来郑氏政权归顺清朝的历史演变过程,培养学生根据没时代背景阐释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归纳清朝前期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综合史实的能力。
③要求学生描绘《清朝前期疆域图》,标出清朝疆域的四至,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措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
②通过阐释郑氏政权从抗清到归顺清朝、吴三桂等从降清到反清等历史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历史现象。
③运用讨论、比较、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肯定康熙帝、乾隆帝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斗争中所做的贡献,弘扬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评价郑猪八戒政权从抗清到顺清、吴三桂从降清到反清叛乱的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③通过批判噶尔丹的分裂和大小和卓叛乱等行径,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树立对祖国、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④清朝前期的疆域奠定了今天祖国版图的基础,这是我国各族人同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在清朝辽阔的国土上生活着50多个民族,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重点和难点
重点:清朝前期平叛和反分裂的斗争。
难点:①如何看待郑成功抗清和他的后代归顺清朝;②如何看待吴三桂降清和反清。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郑成功为什么收复台湾?台湾的收复有何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上节课内容。
导入新课
一、清朝设置台湾府
1、郑氏政权归顺清朝
2、清朝设置台湾府
二、平叛和反分裂斗争
1、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
2、粉碎噶尔丹的分裂阴谋和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
3、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
三、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
四、清朝前期的疆域
1、清朝疆域
2、清朝的行政区划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22课
盛世危机
教学目标
康乾盛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社会危机的表现。
①通过对康乾盛世的学习、了解清朝前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的局面,但此时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繁荣的盛世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辩证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分析清朝的社会危机,对东西方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清朝前期社会繁荣的诸方面,从而对清朝前期的繁荣局面有整体的认识的把握。
②比较唐朝和清朝外交政策的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影响;比较17——18世纪的中西方发展状况,认识近代中国遭到外来侵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清朝前期,随着统治政策的调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政局亦渐趋稳定,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繁荣——康乾盛世。
②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殖民侵略活动的作用,但严重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使得当时的统治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看不清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最后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让学生明白: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重点和难点
重点:“闭关锁国”。
难点: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采取了哪些措施?
导入新课
一、康乾盛世
二、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政策及其产生的原因
2、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三、社会危机
1、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
2、西方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外部危机)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23课
明清前期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明长城;北京城及故宫;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明朝时,我国传统科学技术仍处在世界前列;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①通过观看有关影视资料或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通过对本课最后一段大字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在观看有关录像资料、阅读有关材料或听取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努力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对课中题和课后题的思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具体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是世界上伟大工程,《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是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学习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③通过分析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明长城;②明北京城及其故宫;③李时珍和《本草纲目》;④《天工开物》。
难点:为什么自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明长城和北京故宫
1、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明长城
2、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北京城
二、《本草纲目》
1、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三、《天工开物》
1、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2、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24课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教学目标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京剧的形成。
①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②通过画想像画和制作京剧脸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了解并归纳明清小说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并对它们进行初步的鉴赏。
②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文学艺术创作,是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反映,培养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结合上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虽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仍然创造了大量先进的、辉煌的文学作品,从而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中国四大古典小说思想性、艺术性,特别是其中一些人物的介绍,确立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重点和难点
重点:曹雪芹及《红楼梦》。
难点:对四大古典名著、绘画等的欣赏。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教师指出,我国先秦时期文学的主流是诸子散文,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庄子、韩非子等。然后提问:唐朝、宋朝、元朝文学的主流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明清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
导入新课
一、明朝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二、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
1、曹雪芹
2、《红楼梦》
三、绘画
四、京剧的形成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贞观之治(第4课时)教案 岳麓版
第2课 贞观之治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了解贞观之治的基本史实。
2、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使学生加深对唐太宗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图片资料,让学生可以更形象更直观的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2、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材料和历史故事的分析来突破教学难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认识到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学会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内容 【教学难点】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的统治作出恰当的评价。【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对历史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性分析历史的能力,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他们在理性分析历史事实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引导。【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互动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影视剧《贞观长歌》片断。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师: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电视剧《贞观长歌》的片段,结合这个片段和自身的知识积累,哪位同学来谈一下“你所熟悉的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学生活动
师:在同学们眼中的唐太宗是一位。。的君主,历史上真实的唐太宗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唐太宗其人”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次子,善骑射,喜好读书文史,在反隋和唐朝统一的战争中功勋卓著,李渊曾为其加号“天策上将”,任尚书令。于公元626年7月2日通过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夺得政权,走上皇帝之位,励精图治,成就了彪炳千古的治世佳话“贞观之治”。
教师总结: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贞观之治局面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贞观之治
1、采用多媒体图片进行辅助,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师:“贞观之治”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又为什么称作“贞观之治”呢? 学生活动
师:“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和措施,促使唐朝出现的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治世局面。因唐太宗李世民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师:诚然,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辉煌的一页,那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得以出现的原因又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两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1)人君要以民为本,爱民如子(2)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3)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4)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B、唐太宗贤明的治国政策(1)任贤纳谏
(2)完善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3)轻徭薄赋、疏缓刑罚,文德治国。
(4)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5)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6)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通过课件展示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图片,解释“房谋杜断”的含义,并升华出房玄龄和杜如晦在贞观之治中的作用。
师:你知道“房谋杜断”的含义吗? 学生活动
师:“房谋杜断”是中国古代代政治实践中的一段佳话,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计谋,谋划国家大事,为唐朝治世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关最著名的谏臣魏征,为学生讲述一至二个魏征直谏唐太宗的历史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师: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贞观时代最著名的谏臣魏征,魏征的敢于冒死直谏和唐太宗的从善如流可以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千古佳话。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发生在这对贤明君臣之间的两个有趣而又意味深长的小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还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通过ppt课件展示: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教师升华主题,做出本课小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的这句话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绝佳评价,同时,也是对所有贞观贤臣的绝佳评价。贞观时代的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
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小结: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3、治世局面的形成
通过ppt课件展示贞观时期的治世局面 a、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b、空前开放的国界 c、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
4、评价唐太宗的统治。展示谈太宗自我评价的ppt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教师小结: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他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封建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而其纳谏、用贤之风更为后世称道。
三、巩固与小结
通过播放多媒体图片,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需要大家掌握的几个知识点: ppt课件展示:
1、“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2、唐太宗任贤纳谏对“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作用
3、对唐太宗统治的正确评价
四、练习与探究
多媒体展示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让学生感受贞观时期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1)试分析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3)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 岳麓版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教师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导入新课
请学生听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曲子,问学生阅读过这部小说没有,这部小说反映了什么内容?
展示:曹操、诸葛亮的图片
师: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曹操、诸葛亮
师:他们是时代造就的英雄,他们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造就英雄的三国时代。说出本课课题——三国鼎立
教学过程
(一)官渡之战
师:分立的政权总离不开频繁的战争,在军阀的混战中逐渐形成了几支比较强大的势力,在北方形成了以曹操和袁绍两支最大的军事集团。最终双方发生了军事决战——官渡之战。大家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学习一次重大的战争?(建议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五个方面学习战争。)请学生根据提示的五个方面朗读课文并做作出简要的回答。
师:一场官渡之战让曹操名扬天下,只有3万兵力的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拥兵10万的爱心
用心
专心
师:学生从战争的五个因素方面回答,如有不足教师做补充。通过一段录像感受“火烧赤壁”的壮烈场景。
师:请学生思考孙刘联军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生讨论,从各个角度提出个人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
总结: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2)自恃有20万大军,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3)战术错误,用铁链把战船连起来。
(4)大敌面前孙刘两家精诚团结。
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大部取得了立足之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小结:
三分天下的政治局势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结果,也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经阶段。分裂的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演绎着自己的多彩人生,谱写着壮丽的历史篇章。
探究:
1、从曹操名扬官渡到兵败赤壁只有短短的八年时间,结果却是天壤之别,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如何正确的评价曹操?(点明真实的历史与小说的区别)
2、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板书设计
一、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战胜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爱心
用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