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法制教育试卷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法治教育期末试卷 班级:_____姓名:_____
成绩:_____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最重要的原则之一。2.(《
》)是我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父母必须使适龄子女按时入学,接受()。4.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我国的一切权利属于()。
6.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7.全日制小学,除假期外,()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8.《教师法》第37条规定: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由所在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9.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议:恢复(《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0.《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
二、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1.国徽及其图案不得用作()
A商标
B广告
C私人庆吊活动D国务院办公厅规定的不得国徽及其图案的其它场所 12.国旗及其图案不得用作()A商标
B广告
C私人丧事活动
13.遇人抢劫应拨打()电话,向警察报告,发生火灾应拨打()电话,发现重病人应拨()电话,向急救中心求助,发生交通事故应拨打()电话。A110
B119
C120
D122 14.不满()的公民为未成年人,不满()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A18周岁
B14周岁
C16周岁
D10周岁 15.下列属刑事案件的有()A甲偷了乙4000元钱。
B欢欢的小狗咬伤了人。C张李两家不和,一天因房基地纠纷,张某用棍子将李某打成脑震荡。D小杨向小孙借了500元钱,小杨写了借条,答应半年还钱。但经过了8个月,小孙催了几次,小杨还是赖着不还,于是小孙把小杨告到了法院。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未成年人父母离异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因离异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17.在我国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19.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国旗。()
20.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21.法律是管犯罪的,只要违法就是犯罪。()22.发生火灾时,小学生应勇敢扑救。()
23.老师有权搜查同学们的课桌和书包。()24.公民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25.父母要对子女的成长负责,所以他们有权看子女的日记或信件。()
四、问答题:(共40分)
26.小海的爸爸出差回来给小海买了一个随身听。有一天小海把它带到学校给大明看,大明很喜欢,就想用100元钱买小海的随身听。小海想,把这个卖了,再让爸爸买一个,于是就把随身听卖给了大明。小海妈妈知道后就找到大明的父母,要求退还随身听。大明的妈妈认为已经卖了的东西没有往回要的道理,不同意退。你认为小海的妈妈能要回随身听吗?理由是什么?
第二篇: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陶咀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五星红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做为中国人,我们要尊敬五星红旗;
2.国歌也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3.国徽也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
技能目标:使学生明确升降国旗不是一种简单仪式,知道升国旗、唱国歌要立正、敬礼。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
2.从小树立尊敬、热爱、维护国旗、国歌、国徽的观念,增
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因为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尊重和爱护它们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树立起自觉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歌曲《国歌》《红旗飘飘》,视频:《国旗、国歌、国徽》、法规等。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国旗、国歌、国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周一的课间操我们都做什么?(升国旗)
2.为什么我们要升国旗呢?
3.根据学生回答导入本课,并对答的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板书: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认识国旗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事物引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认识国旗、国歌
1.屏幕出示五星红旗,提出问题:“为什么五星红旗是红色的?为什么有五颗星?五颗星象征什么?”
板书:国旗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五星红旗是红色的,红色象征革命,是用无数英雄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五颗黄色的五星角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的周围。(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增强实效性。
3.对于五星红旗你还知道什么呢?
学生汇报收集资料。(内容大致包括:五星红旗的来历,关于五星红旗的小故事、关于尊敬五星红旗的小故事,关于五星红旗的升挂要求……)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收集资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多方面的了解国旗,做到自觉尊重国旗。
4.看看法博士说了什么?(课件出示)
5.屏幕出示《义勇军进行曲》图片,教师介绍《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它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作者当时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
板书:国歌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增强实效性。
6.提出问题:想一想什么场合应当升国旗、奏唱国歌,升国旗、奏唱国歌时应当注意什么?
7.分组讨论:升国旗、唱国歌时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幻灯出示)
8.学生汇报结果,适当予以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9.小结:
(1)少先队员行队礼,唱国歌时肃立、声音哄亮。国歌也代表我们国家,表现出我们对国旗国歌的尊敬和无比热爱。
(2)军人行军礼,庄严而神圣。
(3)奥运会领奖台上升国旗时,运动员立正行注目礼,有些运动员习惯把右手放在心上,表示心和祖国连在一起,这说明运动员在胜利的时刻最先想到的是祖国的荣誉,为祖国争光而自豪,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并知道从我做起自觉尊敬国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0.看看法博士说了什么?(课件出示)
11.同学们,升国旗唱国歌能够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忠诚,让我们重温这庄严的时刻吧!
12、全体起立,齐唱国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认识国徽
1.课件出示国徽。教师介绍国徽的构成,学生说出象征的意义。
板书:国徽
2.让我们看一看法博士是怎样说的?(课件出示法律法规)
3.课件出示交流苑,讨论:有一家公司在自己的商品包装上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并且以小广告的形式四处散发宣传。这家公司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4.小结:同学们,天安门城楼上有国徽、人民在会堂有国徽、***上有国徽。国徽和国旗一样代表着国家,爱国徽同样是爱祖国的表现。
四、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国旗、国歌、国徽,它们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我们要自觉尊重和爱护,我们要为生在这个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板书:祖国的象征
骄傲
自豪
让我们齐唱《红旗飘飘》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自觉尊重和爱护国旗,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五、课外活动:
1.手抄小报比赛。
2.开展唱国歌比赛。
设计意图:课外延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祖国从小事做起。
第三篇:六年级法制教育班会
“法制在我心中”主题班队会方案
六一班
活动目的: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活动过程:
一、导入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害。所以,未成年人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主要内容
(一)你对法律知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别做出了一些禁止性规定,要自觉做到:不吸烟、酗酒、流浪等,不进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看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书刊、录象,不侵害其他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根据话题讨论,内容为: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因为害怕第二天的家长会很晚才回到家。回家之后父亲知道他成绩很差就辱骂他,逼得他与父亲顶撞之后离家出走。
请大家思考:你是怎样看待故事中的父子俩的做法的?(讨论)
(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案例:小周家住湖北农村,是六年级学生。1996年月11月3日,在骑车回校途中,不慎将8岁女孩小雷撞倒在地致伤,雷家要求周家赔偿,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雷家到镇派出所报案,要求周家赔偿损失。派出所召集双方家长调解未成,于是派人到学校将小周带回派出所拘留。周母到派出所要求放人,派出所答复,必须交纳1000元才放人。周家因家穷被迫四处筹钱,但仍不够钱,被迫写下欠条,派出所才放出小周。小周回家后,越想越不服,联想起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决定讨一个说法。于是小周向当地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派出所行为是违法行为,必须退还周家交纳的钱。小周终于依法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四)学会断案
案例1.谁应为未成年人夜不归宿负责任?
晓雪今年17周岁。,她在课余时间常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甚至夜不归宿。叔叔得知此情况后告诉了晓雪父母,并劝说他们多管管孩子。可他们却说晓雪已经懂事,不会出问题的。无奈,叔叔又找到留宿晓雪的房屋主人李某交涉。李某却反唇相讥:“你侄女愿意住在这儿,叫我有什么办法?”请问,晓雪父母和房主李某的行为是否违法,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案:违法
案例2.父母不让孩子上学违法吗?
村民赵某家有一子一女,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赵某有重男轻女思想,仅让其九岁的儿子上学,其女儿则被留在家里帮助干活。村委会干部多次劝说赵某将女儿送到学校去读书,均被赵某以自家的事不用他人来管而拒绝。你认为赵某的做法是否违法? 答案:违法
(五)讨论班级公约
(六)班主任小结
预防犯罪等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第四篇: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六(1)班法制教育教案
黄跃宏
一、课题: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二、教学重点: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三、教学目标: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
4.对偷盗行为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
①导入
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也不归宿;
(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我们学校五(1)班学生,上星期因为偷了自行车而被抓紧公安局,这样的行为对吗?现在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讨论,交流)
②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冲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
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④总结
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新人,我们不仅要学好文化科学知识,也要掌握好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规范我们的一言一行,最后祝同学们在法律的保护下健康成长!
保护人类的家园,你行动起来了吗?
六(1)班法制教育教案
黄跃宏
一、教学内容:
当前暴力犯罪突出,团体犯罪严重,各种社会团体因素对当前中小学生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本节课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五: 教学过程:
1.引言:同学们都有十一、二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没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
2.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犯罪呈低龄化趋势(2)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
(3)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4)犯罪的类型复杂
3.学生讨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4.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1)社会的因素(2)家庭的因素(3)学生的心理因素 5.相互交流
学生与主持人对某一案例,一起讨论,各抒己见 6.布置作业
本周大家就本节班会课写一篇周记,谈谈自己应如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青少年。
第五篇: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第一课
一、课题: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二、教学重点: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三、教学目标: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
4.对偷盗行为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
①导入
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也不归宿;
(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我们学校五(1)班学生,上星期因为偷了自行车而被抓紧公安局,这样的行为对吗?现在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讨论,交流)
②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冲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
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④总结
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新人,我们不仅要学好文化科学知识,也要掌握好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规范我们的一言一行,最后祝同学们在法律的保护下健康成长!
保护人类的家园,你行动起来了吗?
教后记: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同学懂得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做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明确了对偷盗行为的认识。
第二课
一、教学内容:
当前暴力犯罪突出,团体犯罪严重,各种社会团体因素对当前中小学生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本节课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五: 教学过程:
1.引言:同学们都有十一、二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没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
2.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犯罪呈低龄化趋势(2)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
(3)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4)犯罪的类型复杂
3.学生讨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4.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1)社会的因素(2)家庭的因素(3)学生的心理因素 5.相互交流
学生与主持人对某一案例,一起讨论,各抒己见 6.布臵作业
本周大家就本节班会课写一篇周记,谈谈自己应如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青少年。
第三课
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我知晓
教学内容:
1、商店里的遭遇
2、依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教育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提高法律意识,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生活观察
1、在购物中,你经历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事吗? “我妈妈买的豆腐是酸的”
“我曾买到过劣质毛绒玩具,里面是黑心棉” 以上这两件事你是怎样想的。生回答。
三、互动平台
1、请同学阅读案例
2、讨论交流:应当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实践园地
活动:我是聪明的购物者!
(检查商品的生产日期,生产许可证物品质量)
五、依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1、阅读案例
2、交流讨论
3、实践园地
“我给米掺的是卫生沙子” “我给肉注的是干净水” “听说应该做质量鉴定” “我觉得应当打12315举报” “需要去有关司法部门吗?”
同学们讨论,以上情况你有什么想法。
第四课
学会用诉讼方式维权
教学内容:
1、竟眼中的“打官司”
2、遭到虐待要诉讼。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虐待,怎样对待虐待,以及打官司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初中掌握打官司,虐待的知识,注意观察生活。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打官司”吗?
二、竟眼中的“打官司”
1、阅读案例
2、讨论交流
周洁享有财产继承权吗?周洁通过打官司的途径请求获得财产继承权,能够得到法院的支持吗?
3、实践园地
①找一找你所在区县的法院、如果有可能请爸爸妈妈带你到法院旁听一次开庭,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听老师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作用。
三、遭到虐待要诉讼
1、阅读案例
2、交流讨论
你认为什么是虐待,为什么不能虐待家庭成员?法律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规定?
3、实践园地
你看了书上3封求助信,你觉得应该怎样帮助他们?把你的好办法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第五课
安全投保有必要
教学内容:
1、安全保险是大事。
2、生命无法理赔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保险的形式,作用并注意安全,学会保护自己。教学重点:了解保险内容,注意人身安全。教学难点:保险各种程序、教学准备:教材 案例 保单复印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课的调查汇报导入。
知道什么是保险吗?问问家长给自己保险了吗?并看看保单的内容是什么?
二、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
2、讨论交流
结合此案说说保险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有什么关系,如何充分享有保险中的合法权益
三、法制之声
读保险的内容,并了解保险的相关法规
四、实践园地
1、结合图片谈谈看法
2、情境表演保险,理赔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生活观察导入
有漫画引发思考,讨论
二、互动平台,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
2、讨论交流
三、法制之声
了解相关法律,告诉同学们即使保险,也要注意安全。
四、实践园地
1、看图片讨论
2、保险之前做哪些准备?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
请你拟一份保险单。
第六课
关于法律期限
教学目标:
1、知道法律期限。
2、简单了解我国的法律。教学难点:应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当你的债权因为超过诉讼时效而败诉的时候;当你在收到诉讼副本15天后提出管辖异议而无效时;当你接到判决书,未在15天内提出上诉而丧失上诉权时,你会发现法律关于期限的规定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有关法律期限,法律是如何规定的呢?
二、新授
期限,也就是时间,是指能引起民事权利义务发生、变更和终止即一定法律后果的时间。期限分为期日和期间两种。期日是指不可分的一定时间,如某年、某月、某时。期间是指从某一时至某一时所经过的时间。凡以一定时间为起点,以另一定时间为终点,继续延长的时间,皆为期间。如自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至某年、某月、某时,三个月、三十天等。
期限分为法定期限、指定期限和约定期限。法定期限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如诉讼时效期间、公民成年的期日等。指定期限是指由人民法院
或者有关部门或机关确定的期限。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在判决裁决中指定的偿还债务的期限(期日或期间);宣告死亡的期日等。约定期限是指当事人自行约定的期限。它是根据当事人的意愿确定的,故又称意定期限,如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期限等。
期限是如何计算的呢?期限中的期日是不可分的特定的时刻,不发生计算的问题,而期间的计算,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按小时计算期间的计算法。
规定按小时计算期间的,从规定时开始。也就是依自然计算法以规定时为起点,再经过规定的期间即为终点。如出租汽车行驶三小时,从占用汽车的当时开始经过三小时期间完成。
二、按日、月、年计算期间的计算法。
规定按日、月、年计算期间的,开始的当天不算入,从下一天开始计算。例如,规定五日内交付工作,则应自次日开始经过五天为满日。期间的最后一天截止时间为二十四点;有业务时间的,到停止业务活动的时间截止。期间的最后一天是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的次日为期间的最后一天;若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休假日有变通,则以实际休假日的次日为期间的最后一天。
除另有特别说明或约定外,规定期限所谓的“以上”、“以内”、“届满”,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以外”,不包括本数。
三、小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