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同伴游戏水平的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5 03:5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幼儿同伴游戏水平的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幼儿同伴游戏水平的文献综述》。

第一篇:关于幼儿同伴游戏水平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同伴游戏水平研究的文献综述

教管院 06学前教育 邬亚琼 064010227 摘要:

同伴游戏指的是在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进行的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的有序活动。

目前关于幼儿同伴游戏水平的研究甚少。对幼儿同伴游戏研究的方向主要有:幼儿游戏的特点、幼儿同伴游戏的重要性以及儿童同伴游戏理论的研究。关键词:同伴游戏水平文献综述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以独立成篇的文章或报告为分析单元,从百度、中国知网、维普数据、万方数据、《学前教育研究》中查阅了与幼儿同伴游戏水平相关的文章。

一、幼儿同伴游戏水平的研究现状

(一)目前,我国关于幼儿同伴游戏水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关于幼儿同伴游戏特点的研究。如何梦的《2~5岁幼儿游戏的年龄特点研究》(其其结论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意识和能力都在提高;旁观、独自游戏、结构游戏虽然在数量上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发展程度上有显著差异;同伴互动可以推动游戏的进程;不同活动区里的游戏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不同园所、不同性别的幼儿在游戏的发展水平上无显著差异)。武建芬的《幼儿自由游戏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特点》(其研究内容是:采用录像观察法考察了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结果发现,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总次数和交往总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在相同时间内,幼儿在室内与同伴的交往次数和交往时间显著多于室外;幼儿与同伴在交往性别、交往主动性、交往方式、交往性质及交往控制性上存在一定年龄和性别差异;同伴交往次数与交往时间基本能比较一致地反映同伴交往的质量,但两者有时会出现不一致,引入交往时间考察幼儿同伴交往质量很有必要。)

2、对幼儿同伴游戏重要性的研究。如宋立宏的《同伴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实例观察与思考》(其得出的结论有:(1)社会性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不是直接来自于教育,而是在幼儿得实际交往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得计回合条件,并加以指导。(3)幼儿社会态度和

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其应该渗透到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创设一个能够使幼儿感到轻松、关爱、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说教。(4)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3、儿童同伴游戏理论的研究。如张介平的《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综述》(其研究内容有:笔者按照儿童在游戏中参与人数将游戏分为个人游戏、假集体游戏、集体游戏三类。个人游戏

是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单独游戏,不与其他儿童共同游戏。个体从出生到3岁左右都是处于这个阶段。有研究材料显示[10]:约有70%的3岁以下的儿童都喜欢做个人游戏。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游戏内容主要是重复模仿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片段,如在屋子中走来走去,他们重复这些经历是为了加深这个过程在其心中的印象,而且重复这些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源泉。这时候的游戏没有什么目的性,但与幼儿的注意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时儿童的有意注意尚未形成,很多无关的刺激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所以他们在一项游戏上所花的时间是非常短的。

假集体游戏

是指2~3个儿童聚集在一起游戏,但是游戏中并没有合作,没有角色分化,没有规则。这个时期的儿童年龄为4~5岁。皮亚杰指出:这个时期儿童的社会化行为和专心于个人活动这两者之间全然是混同起来的,还缺乏分化,因而在游戏活动中,还不存在真正的合作[6]。这个时期儿童的游戏目的是有集体性的,但是他们仍然是单独游戏。这是一个由个人游戏过渡到集体游戏的阶段。这个时期,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不会有明确的角色划分,也没有明确的游戏规则。因为此时的儿童对于成人世界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分工的了解是表面的,是不完全的。他们只能模仿学习其中的一些部分。集体游戏

儿童绝大部分时间同其他人共同完成某项游戏,游戏中有明确的角色划分,有明确的游戏规则。“6~7岁的儿童能够计划他们将做什么游戏,并且能够为共同游戏分配角色,挑选本人的角色以使他们更感兴趣。”[10]儿童通过学前教育已经能够初步了解成人世界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分工,能够分清楚各种分工所肩负的责任。因此在集体游戏中,其复杂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儿童在游戏中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来共同完成一个游戏。游戏当中有了明确的规则,如果某一个儿童违反了规则,那么他将会得到这个集体的惩罚。这就促进了儿童对成人世界的了解。这个时期游戏充当了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梯子,促进

他们的发展,帮助他们获得更高水平的能力,并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发展的新的趋势。儿童游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模仿学习。模仿在儿童行为习得中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机制。因为人类社会的一些行为是无法直接学习的。而必须依靠模仿。便如: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必须学会怎样既坚持自己的权利同时又服从社会的要求。如果仅依靠直接学习,那可以想象儿童在最终掌握这些社会规范之前不知要受多少惩罚。因此,儿童在游戏中不断地模仿学习,通过对现实的或象征性的榜样行为的模仿而获得自己的行为。同时,游戏还可以提高儿童的创造性。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机会,可以养成儿童乐于探索与想象,勇于创造的态度与精神。所以,对待儿童游戏,我们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真的对待。)

4、关于促进同伴游戏水平的措施和策略的研究。如海安县曲塘镇章郭幼儿园课题组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指导策略的研究》。(其内容有:在游戏中,教师对幼儿同伴交往适当加以个别辅导,适时介入,能教给幼儿交往的技能,社会性得以发展。

在游戏中,幼儿能学会理解、关心他人;有机会表达认识他人的愿望;在争议中接受同伴的建议,最后达成一致,获得合作、分享的快乐;在游戏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得以提高。(1)在体育游戏中,对幼儿同伴交往的指导;(2)在语言游戏中,对幼儿同伴交往的指导;(3)在音乐游戏中,对幼儿同伴交往的指导;(4)在角色游戏中,对幼儿同伴交往的指导;(5)在结构游戏中,对幼儿同伴交往的指导。)

(二)国外研究状况

70年代以来,国外幼教专家对游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游戏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二是关于促进游戏的研究。在游戏与幼儿发展关系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研究的热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象征性游戏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社会性游戏水平与认知发展的关系;语言游戏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其中在社会性游戏水平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的研究中,斯庞塞勒和雅沃斯基(1979年)对学步儿童和学前儿童进行了纵向研究,他们发现游戏的社会性复杂程度与儿童的实际年龄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年龄可以预测社会性游戏的复杂性。罗珀和欣德(1978年)指出儿童单独的游戏不一定意味着他们缺乏社会能力。他们说:

“这也许意味着他们有信心玩这种游戏。”此外鲁宾(1976年)等人的早期研究结论是,单独的游戏可能反映了儿童的发展水平更高。

虽然国外的有些研究的结果互相矛盾,结论不甚可靠,但综合讨论这些研究,可以为教师科学的对待儿童及其游戏,提供一些指导。

近十年来,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主题是游戏与学前儿童发展和学前儿童游戏的组织和指导。研究方法上运用最多的是理论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由此可见国内以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不够。

因此本研究着重立足于幼儿园实际,从对中班幼儿的同伴观察中初步探讨中班幼儿这一年龄阶段的同伴游戏水平。

二、理论基础

1、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够获得诸如轮流、等待、分享和合作等社会性交往技能,增强归属感,学习了解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观点、情绪情感,形成和发展幼儿的同情心和与人相处的能力。要求幼儿能够理解对方的意图,能够区分什么情况是游戏什么情况不是游戏;理解游戏规则对于游戏的重要性并遵守;协调与分享自己与别人关于游戏的构思、想法以及行为。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不可避免的与人发生冲突,不得不去认识和理解他人的愿望、情感、观点,必须学会处理以自己不同的观点,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同伴游戏这种以人际交往为基础的特点,蕴含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机会与条件。

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学前期是社会性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学习成功的分歧和维持与同伴的交往、介入伙伴的游戏、寻求双方都满意的方法而不是用攻击性行为来解决冲突等,是在学前期应当形成的重要的社会性能力。这种社会性能力对于儿童以后的发展与适应有重要影响。如果在生命的最初5——6年内没有形成最低限度的社会性能力的话,就有可能成为“问题儿童”。这些“问题儿童”的辍学率、犯罪率较高,成年以后可能会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3、皮亚杰认为,对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来说,同伴交往的重要性超过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伙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儿童与成人的交往相比,在儿童伙伴交往中产生的关于世界的不同的看法与认识更具有重要性,而且能够有效的促进儿童调整自己的观念意识、理解他人的观点。

三、幼儿同伴游戏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目前幼儿同伴游戏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录像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参考资料:

[1]陶保平.学前教育科研方法[M].2006年6月。[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丁邦平.国外游戏研究成果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1994,10:59 [3]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第三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陈淑敏.幼儿游戏[M].(2000年版).北京:心理出版社,2000.[5]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1999年版).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6]曹中平.儿童游戏论[M].(1999年版).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59.[7]陈帼眉,冯晓霞.学前心里学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刘珍艳.幼儿健康行为培养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6:7-8.[9]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200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宋睿.有关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发展阶段的研究—对帕顿 /皮亚杰研究的验证[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0.[11]何梦.2~5岁幼儿游戏的年龄特点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5

[12]武建芬.幼儿自由游戏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05,5

第二篇:小班幼儿区域游戏同伴交往研究报告

小班幼儿区域游戏同伴交往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活动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依靠幼儿的自主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自由的在没有老师干预下的情况与同伴交往,锻炼自我的交往能力,在集体中得到成长。

同伴交往是个体早期的主要活动之一,它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共同的交往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上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许多心理学家都曾指出儿童间的交往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有利因素,同伴关系对于健康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大量研究文献也表明了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同伴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儿童与同伴的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生理上断乳到心理上断乳,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与同龄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最后成为一个从思想到行为完全独立的人,这是正常发展的必然。这些孩子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大多缺乏合作的意识,不会与同伴交流,不会分工协商。小班幼儿刚刚接触集体生活时,在游戏中通常都是各玩各的,没有交流的意识,经常会出现争抢同一件玩具的现象。幼儿不知道怎么去协商、怎么避免问题的发生。更甚者有些幼儿平时在家中活泼好动,但到了幼儿园后,就一言不发,单独在一旁,也不和小朋友交流;有些幼儿则胆小内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知怎样和同伴进行沟通,经常是独自一人游戏。

因此,提高小班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幼儿认知技能的学习,情绪的安定和愉快,更重要的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技能。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观察法,根据研究内容每天观察幼儿在下午的高瞻区域活动中同伴交往的情况。文献研究法,查阅所研究内容的相关资料。

访谈法,主要是访问老师了解幼儿的情况和家庭情况。2.观察对象:

三、研究内容

1.通过观察,对幼儿在高瞻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交往进行记录。

2.搜索相关知识资料或找专业老师咨询,来分析幼儿的同伴交往案例。3.通过分析,提出合理实用的建议。

四、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

我对小一班的幼儿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观察记录,总结出以下几个经典案列。案例一,某天下午的区域活动中,在表演区的安安和哲哲争着做同一个角色,两人互不相让,导致把表演的道具水果篮弄掉地上,两人并没有哭闹,而是一起捡道具水果,最后哲哲让步说轮流扮演,安安也同意,两人一起愉快的玩耍。案例二,有一天在建构游戏区,晨晨和文文抢夺同一辆玩具车互不相让,旁边有另外的车,谁也不拿。之后两人矛盾越来越升级,老师及时介入,防止了两人打架。之后虽然因老师的介入两人拿了不同的车,但在玩的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两人都互相不理对方。

案例三,衣衣和木木是经常玩在一起的伙伴,不管干什么都要在一起,上课要坐在一起,玩游戏也经常在一起。周二下午的区域活动中,衣衣没有选择区域,而是拿了图书在位置上看,而木木则在建构区玩,过了一会木木开始找衣衣,发现衣衣在看书,就找她去建构区玩,衣衣拒绝了,然后木木也去拿书坐在衣衣旁边一起看书啦。

案例四,老师曾对我们说过楠楠这个小女孩特别内向,孤僻。从来不参加到区域活动中,因此小朋友也不来找她玩。周三下午,老师为楠楠组织了一次卖水果的活动,希望能调动楠楠的兴趣,让她参于进来。别的小朋友都非常开心和积极的参于活动中,楠楠的表情也非常的生动,很有兴趣的感觉,但是不管是老师的引导或者其他小朋友的询问,楠楠还是不肯参于进来,只愿意在旁边观看。

五、研究结果和分析

上述案例着重于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交友模式,而为期两周的记录中却有许多不同的关于幼儿同伴交往案例。从这些案例我总结了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现状。

1.同伴交往存在不同交友模式

上述案例分别代表了幼儿同伴交往中不同的交友模式--受欢迎型、攻击型、专业一型、忽略型。

受欢迎型儿童往往乐于接受同伴的请求或共同游戏的邀请,这一型的孩子很少带有攻击性行为,能很好的和人交流沟通,在同伴中人气很旺;攻击型儿童性格暴躁,爱打人、发脾气,不时就破坏别人的活动;专一型儿童比较依恋固定的玩伴,兴趣取向、认识判断等行为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忽略型儿童胆小、怯懦,不愿意加入到小朋友的活动中,也不去攻击别人,常常单独在一旁观看。所以小朋友往往会忽略他们的存在。2.同伴交往受性别差异影响

有些幼儿从小被老师家长教育男孩子要让着女孩子一点,所以在异性交往中,男孩子会更加主动,会更愿意听女孩子的意见。大部分的幼儿还是选择和同性交往。

3.同伴交往受年龄差异影响

有些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会喜欢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不怎么会和年龄小的孩子生气。在同龄孩子中,看起来大一点的孩子也会照顾看起来年龄小的孩子,比较容忍。

4.同伴交往存在不正确的行为

部分幼儿在建构游戏中会故意破坏别人的劳动成果。

表演游戏中部分幼儿常因角色、玩具的分配而发生矛盾与冲突。

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孩子只考虑自己而容易忽视其他人的感受。

因为独身子女的关系,部分幼儿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也不愿意分享,经常单独玩游戏和拒绝别人的求助。

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

在我看来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为基础的。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家庭人际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同伴交往是特别重要的。2.幼儿自身发展

小班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是非常正常的,这是他们自身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3.生活环境

现在大家都住在单元式的房子,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很孤单缺少玩伴,这造成孩子孤僻,害怕与别人沟通交流。

六、通过区域活动来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创设多样的活动区,给幼儿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1.老师可以通过和家长的交流更加了解幼儿,创造出温馨、和谐、游戏性较强的区域环境,顺应幼儿的自然状态,给他们心灵的抚慰,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活动区的墙面上张贴一些关于小朋友之间合作、交往行为的图片,在过渡环节引导幼儿欣赏,使孩子随时感受到交往的氛围,体验交往的乐趣。从而调动幼儿同伴交往的积极性。

2.准备多种充足的材料解决幼儿因争夺材料而产生的矛盾冲突,为幼儿间形成和谐的同伴交往氛围做好铺垫。

3.通过区域活动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这能有效地控制幼儿间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二)鼓励幼儿多和同伴游戏,激发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意识 1.教师要对区域活动进行有效观察和及时介入

有些孩子发生矛盾不懂得怎么解决,越来越升级是老师要及时的介入,并告诉孩子怎样解决。2.发挥同伴的影响力

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配合玩耍、或给予帮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效果,体验交往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与同伴交往的内在动机,使交往行为更为稳定地进行。

(三)教给幼儿学会用语言和动作等策略与同伴进行交流。1.让幼儿学会向同伴介绍自己

对于一些胆小、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来说,同伴间交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针对这些幼儿,教师应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如:在环节过渡或饭前、饭后的时间鼓励这些幼儿大胆介绍自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逐步尝试与同伴交往。

2.让幼儿尝试解决争执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差,因此会经常发生矛盾冲突,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出面,当幼儿到老师面前告状时,老师也不要急于做出裁决,而是引导幼儿想一想:遇到这种事你觉得该怎么办,让幼儿逐步尝试自己去解决矛盾。

七、小结

每个幼儿都具有不同于别人的个性,故其交往能力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小班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更易显露其弱点,如内向、胆怯、自控能力差、有攻击性行为等。面对这些教师更应以自己的细心、耐心和用心深入到幼儿的心灵中去,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让幼儿社会化发展更加健康,积极!

第三篇:对幼儿游戏的文献综述

对幼儿游戏的文献综述

作者:09级学前教育专科邓世云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来,学前教育领域对游戏越来越关注。那么,对于游戏,教育界已经关注到哪些领域,还有哪些领域关注尚少或者没有关注,本文就 1998 年以来发表的关于游戏文章或书籍进行一个文献综述。

目前对游戏的关注,主要从三个层次着眼:一是纯理论领域,如对游戏的本质、游戏的价值等的研究;二是中观领域,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对游戏的指导;三是实践领域,如一些具体的游戏设计活动。

一、纯理论领域的研究。

1.对游戏本质的研究。

游戏的本质是指游戏本身具有的决定游戏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游戏区别其它事物的关键。已有的研究普遍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自主控制。毛曙阳(1999)认为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有操作材料的活动。他强调指出,由幼儿自主控制是游戏的最内在本质。

2.对游戏价值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对游戏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已经达成了共识。龚浩然(2003)认为游戏是幼儿意识、随意注意、随意记忆、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来源,是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华爱华在《幼儿游戏理论》(1998)中详细论述了游戏对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他认为游戏实现了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幼儿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想象力的提高;游戏促进了幼儿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幼儿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实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游戏使幼儿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帮助幼儿控制情感的冲动性,产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实现幼儿情感的发展。舒仙桃(1999)指出游戏对发展幼儿的情绪智力具有独特的作用。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宣泄情绪,学习自我控制情绪等。毛曙阳(1999)提出游戏对促进幼儿智力、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朱家雄(2000)指出了游戏在幼儿人格建构方面的积极意义。曹中平(1999)论述了游戏对促进幼儿生理发展、认知、社会化、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3.对游戏精神的研究。

黄进(2001)对游戏的精神进行了论述,陈益(2003)对游戏的情绪体验的描述,这都是从游戏的情绪情感状态对游戏的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理论界对游戏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戏的本质、游戏的价值等方面。总体上看来,关于游戏基本理论的研究还很少。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理论研究无用论。游戏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大部分的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单纯的游戏理论研究并不能为实践中的幼儿游戏提供有效指导。

二是前人大家的研究太多,目前的理论研究很难超越。皮亚杰、维果茨基、列昂节夫、艾里康宁、贝特森等大师极人物都对游戏理论的研究很多,后来者很难超越。

三是研究者本身的理论水平就不高,所以退而求其次,转而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入手进行游戏研究。

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中观层次研究。

1.游戏与课程相结合的研究。

普遍认为游戏应居于课程的中心,课程应该为游戏服务。王银玲(2000)在编译的美国《游戏中心课程》中,论述了游戏与课程的相互生成,从游戏中生成课程,从课程中生成游戏。游戏中心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游戏为课程的中心。

2.教育游戏化与游戏教育化。

游戏与教育紧密结合,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使幼儿园的教学游戏化,在幼儿自主游戏中挖掘教育因素。华爱华(1998)指出了游戏的教育化是针对自然状态下游戏的放任现状而提出来的,突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为教育服务的功能。教育的游戏化是针对幼儿教育日趋小学化而提出来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愉悦体验。王银玲(2000)提出把游戏因素和教育因素有机结合,反对游戏神圣化和自由化的两种片面强调游戏排斥教育的错误倾向;反对游戏工具化和游戏模式化的把教育因素人为扩张对游戏因素的强力压榨。

3.对游戏的指导。

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很多,这也是目前研究者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教师要把在游戏外的指导和教师作为游戏角色的指导相结合。丁海东(2001)提出游戏有内外两种指导方式。外指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者身份为幼儿游戏提供的外界帮助和支持。内指导是指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和幼儿共同处于游戏情景中的指导。外指导和内指导应该有机结合。秦元东(2001)认为游戏指导的基本原则应遵循无为、适时、适度原则。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过程中要尊重幼儿自身意愿,尊重幼儿对游戏的选择,为幼儿的游戏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适时适度地给予幼儿指导。邱学青(2000)强调教师对游戏的观察和指导应该密切结合。通过观察制订游戏计划,各年龄班有不同的观察重点,通过细微的观察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做到有的放矢。

虽然对游戏指导的研究很多,但实际上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一是在游戏的指导中,提出的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游戏对幼儿进行指导,这样确实能够改变教师以教育者身份对游戏指导过程中使游戏的中断。但是,问题在于教师是否真正参与了游戏,是否发生了游戏体验。实际上是教师为了指导游戏而参与游戏,教师从一个游戏跳到另一个游戏,她是一个虚假的游戏参与者,根本没有深入游戏,没有发生游戏体验。教师还是站在成人的位置,高高在上的对游戏进行的一种形式上的指导。然而目前,关于教师怎样参与游戏,怎样进行游戏体验,以及在这种基础上对游戏的指导,这些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

二是关于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教师普遍认为角色游戏应该复制现实生活。如在玩医院游戏中,幼儿没有进行挂号这个环节,教师认为这是不对的。应该指导幼儿去医院看病要先挂号。但是实际上,幼儿的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但不是全盘复制。教师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幼儿在体验中加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逻辑,对现实生活进行取舍、再造和解释,选择合自己逻辑的进入自己的游戏,不合自己逻辑的就舍去。也许挂号这个环节正好没有进入幼儿的视野,所以教师没有必要强迫幼儿一定要进行挂号这个环节。教师的这种游戏指导实际上还是一种不尊重幼儿的儿童观。

4.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为幼儿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从而解除各种困挠,使幼儿获得身心和谐发展。国外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心理治疗已经得到普遍的关注和实践。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王国芳(2000)对儿童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治疗进行了概述。邱学青(2001)采用人本主义的案主中心游戏疗法对一个孤独症幼儿进行了治疗且取得了显著效果。高峻岭(2002)把亲子游戏治疗运用于单亲家庭。

三、实践领域研究。

主要是对传统的游戏进行改造设计,加入新的内涵,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目的性很强,使游戏为教育服务。对传统的游戏的现代价值关注很少。对玩具的文化内涵研究不多。黄进(2002)对泥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关注,指出了泥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泥既孕育了人类的劳作又孕育了人类的游戏和艺术。具体的游戏设计较多,但是对游戏的具体环节的指导设计很少。

综上所述,目前对游戏的研究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但是还是可以看出明显的不足。如对农村幼儿的游戏活动,对游戏的心理层面的研究,对现代生活对游戏的影响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涉及的都很少,还需要后来者对这些层面进行关注。

第四篇:如何提高小班幼儿课间游戏水平

如何提高小班幼儿课间游戏水平

孩子的天性爱游戏,这不仅是因为游戏的形式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而且

四亩地中心幼儿园教师

徐萍

是因为游戏能满足幼儿模仿、交往的需要,因此游戏成了幼儿生活的第一需要。游戏的种类有许多,比如: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还有角色游戏,而在众多游戏之中,最受小班幼儿青睐的仍是课间游戏。因为课间游戏自由,短小,随机性强便于操作等特点而备受幼儿喜爱。而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在课间游戏中要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予以指导教育这便是最重要的任务。我们都承认“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那么孩子在课间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纵观幼儿游戏的全过程不难发现老师在课间游戏的指导过程中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在课间游戏中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他们需要老师成为他们共同游戏的朋友、伙伴,或者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些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老师,假如在这方面顺应了孩子的需求,整个课间游戏就会变得相当活跃,孩子们会在游戏中大胆地反映出很多很多内容。久而久之,游戏变成了幼儿表达情感、反映思想、熟悉社会的一种手段.是他们一日生活中最开心的时刻了,也是安全最有力的保证。下面我就谈谈幼儿园课间游戏开展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课间游戏让幼儿对社会有所了解.

课间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带有很大的模拟性。幼儿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模拟来熟悉社会、了解社会,老师提供了一个游戏的场景,创设了一个游戏情节,让幼儿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社会,这是课间游戏较其他游戏的一个不同所在。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所熟悉和喜爱的角色,在游戏中创造性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形象和活动,它为独生子女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社交能力提供了机会。在课间戏中,他们动脑筋、出主意,创造性地反映生活,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感情,他们扮演“医生”解除“病人”的自豪感,当“妈妈”对“孩子”的亲切感,快乐的小燕子,舞蹈和游戏相结合,同时,“乘汽车”要排队,买东西要文明,“好朋友”要相亲相爱,赶小猪要培养合作意识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游戏中已成了一种约定,俗称的规则,每个孩子都必须遵守,否则,会受到舆论谴责。孩子从这些准则中学会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课间游戏能促进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二、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能为幼儿创造再现生活的空间。

小班幼儿因其年龄特点,活动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游戏内容也比较简单。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幼儿有时会用圆盘做驾驶盘,想象着在街上开车并模仿汽车喇叭声;有时幼儿又会抱着娃娃对娃娃自言自语,这些都是幼儿最初的游戏意识。小班幼儿喜欢游戏,我们就要想办法多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使小班的游戏无论是内容、形式变得更丰富、更有趣味性、更有吸引力。幼儿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情绪波动较大,对外界的人或事易排挤,同时也表现出想家、念家的情感,教师的安慰话自然少不了,可一下子面对眼前这么多的幼儿,教师该如何一一应对呢?此时,我们通常的办法是让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去。我们课间做的老鼠笼游戏,训练幼儿如何躲避危险,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又要训练幼儿体质,外面的小朋友手拉手做笼子,里面一些小朋友做老鼠,“老鼠”钻出钻进,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关笼子把老鼠关在里面,;“老鼠”躲避不让关者为胜,小班幼儿还比较爱做这种游戏。这种游戏的拓展空间比较大,还可以用些猫,去捉老鼠,使活动的幼儿更多,气氛更活跃。

三、通过游戏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我们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由此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知识,对孩子来说学得安闲;对老师来说也教得自然。事实上,在游戏中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有许多许多。诸如:四大发明、交通规则、交通工具、人体的发育成长、世界闻名的建筑物、中国文化历史等等。这些知识的传播在游戏中是幼儿最渴望获得的,若你能雪中送炭,效果会比一次一次说教来得好得多。我从幼儿实际出发,掌握幼儿的认知特点,让幼儿充分自由地游戏,并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懂得一些道理、体会一些情感。也正是这样不断地给予,幼儿才会更爱游戏、爱学习,设计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数学游戏,就能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玩得开心,学到知识。如,小班幼儿刚入学,数学知识少,从1、2开始学,我教他们做贴人游戏,幼儿学会简单的报数,再练习一些奔跑能力,全班小朋友手拉手站一圈 1、2、1、2.的报数,报1小朋友站在报2小朋友面前,然后互相追赶,拍上为胜。用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培养幼儿数数能力和时间观念等,用可爱的小动物培养幼儿的识字能力,用手指游戏培养幼儿的儿歌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来激发幼儿爱学乐学。

四、通过游戏提高幼儿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教会他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处理,在学前教育期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设置一些小小的问题鼓励他们解决、处理,使他们从小就看见问题不足为怪、看见问题不害怕、看见问题肯动脑筋解决。这对将来踏上社会会是个很有效的预备。如:一次在游戏中,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适当的日常表达方式,现代人传播媒介、古人传播方式、动物传递方式等。常用的和特种的,就构成了一种逻辑关系和维度,教会他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通过课间游戏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能力

在幼儿园,一些传统的体育游戏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也是幼儿园体育活动常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它对于孩子动作和兴趣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发现作为教师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把新的理念、思维的火花渗透在活动中,多反思、多改进,适当改编一些老游戏,使其目标和内容更适宜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兴趣需要,那么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下面,我就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动作发展速度较快,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尝试模仿、重复他人的动作等特点,但还由于身体自控能力较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不足,因此决定选择他们的游戏更需要老师复引导、所开展的游戏更要浅显易懂,符合他们动作发展的规律等,来设计一些小班幼儿课间的体育游戏。如:切西瓜在“切切切,切西瓜,谁要吃西瓜,我就切两半”的儿歌中,当老师手切到两位小朋友中间时,两个孩子则拉着旁边小朋友分别朝圆心跑,这样,“西瓜”就切成两半,游戏结束。在此游戏中,不但目标难度低,同时又有儿歌,更适宜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吹泡泡的游戏在中,小班幼儿的安全角度出发,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大泡泡”的儿歌中,让孩子在老师指令下做变大变小、变高变低的动作,并用大家一起拍手的声音作为泡泡碎掉的标志,既满足了孩子的需要,又在反复的变大变小、变高变低的动作中使孩子动作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其动作得到和谐的发展。在钻洞的游戏中,让幼儿用手臂做各种各样的洞并能让老师手中的球穿过,还能用脚和身体做洞让同伴穿过。大树和树叶,教幼儿听老师的指令走跑交替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及遵守纪律的品质等等。其实,在我们的日常体育游戏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班级不同的实际情况,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宜的体育活动,用教师一点点智慧火花,来获得孩子身心和谐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课间游戏是以孩子们为主体的意愿游戏。老师只有把目标记在心里,并把握幼儿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加以引导,这样的游戏会更生动、更受欢迎、更有价值。不过,幼儿的游戏中除了有规律性的东西还有一些很随机的东西需要老师善于捕捉、帮助完善、扶植萌芽,使之发扬光大。上面讲到的许多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在游戏中他真正的投入,却经常是无意识的,一个小主意、一个小想法往往是一闪而过的.而作为有心人的老师就要很善于捕捉,并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抓住幼儿无意识的、稍纵即逝的一个想法把握完善,最后变成幼儿自己的一个主题,这里需要老师具有灵活性以及正确儿童观点,会站在幼儿立场看问题,更需要老师丰富的知识,会从孩子中获得灵感,并将之化为孩子们轻易接受的东西,让他们象海绵吸水一样不断涉取.经过几年带领我才真正体会“没有游戏的幼儿园不是真正的幼儿园,不会指导游戏的老师不是个好老师”这句话的含义,也真正发现课间游戏的魅力所在。

第五篇:提高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水平的尝试

提高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水平的尝试

田黄镇中心幼儿园

田莉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按照自己愿意进行的一种游戏,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由幼儿自己确定游戏主题、构思内容、分配角色和测定规则,更多地发挥创造性的有趣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所喜欢的一种活动,也是极好的教育手段。小班幼儿由于语言和动作的发展,与人交往的范围更加扩大,独立性增强。他们希望摆脱成人的帮助,凡事愿意自己去摸一摸,动一动,他们渴望参加或模仿成人的活动。角色游戏很适合幼儿的这种需要。但是,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随意性强,生活经验少,且刚接触游戏,所以扮演角色能力较差,游戏水平很低。为此,我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幼儿的角色游戏水平。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扮演角色、发展角色情节做准备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它要求幼儿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按照他们对角色的理解扮演接色,如果幼儿不具备担任某种角色的经验,那么游戏将会变得枯燥无味以至不能持续,而如果有意识地让幼儿多接触生活,多观察生活,使幼儿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就会在所进行的角色游戏中更加容易融入角色,使游戏内容变得充实新颖。

因此,我主要从几个方面引导幼儿体验生活。

1.引导幼儿观察父母的活动

小班的角色游戏主要是“娃娃家”,游戏内容大多是反映父母对娃娃的关心和照料。因此,幼儿离园前,我提醒他们回去注意观察父母在家做的事情,爸爸妈妈如何关心爱护自己,让他们说说在家里的所见所闻,然后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运用到角色的扮演中。慢慢地,幼儿对爸爸、妈妈在家中所做的事情有了更直接了解和体验,“娃娃家”的内容就更丰富了。

2.经常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社会生活

在生活中观察得越细致,感性认识越丰富,在游戏中反映的就越逼真。如带领幼儿外出游览或参观时,沿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红绿灯的作用,进公园如何购买门票以及要爱护公共财物等。在相应的游戏中让幼儿加以运用。

例如我曾带领幼儿到饮食店参观,让幼儿自己购买点心,从排队购票到领取点心、找座位都让他们亲身感受,使他们作为一个顾客去了解售票员、服务员的工作,回园后我用谈话的方式回顾参观的情景,叙述服务员与顾客的常用对话。在“饮食店”游戏中,幼儿会自然地加以运用,“售票员”会说:“请把你的零钱收好。”服务员会说:“祝您用餐愉快!”顾客则招呼还没找到座位的小伙伴坐到他的身边。幼儿不仅能模仿各种人物,而且有“专业”的角色语言,玩角色游戏就更有趣了。

3.假日、节日谈话,归纳生活印象

幼儿在假日、节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活泼愉快的。在假日、节日前后,我跟幼儿谈话,加深孩子的生活经验,从而在游戏中反映出来。游戏本身就是以幼儿能了解和想象的事物、经历过的生活、接触过的事物为素材的。

如在游戏中,幼儿反映“过生日”的情节,就是父母为他们每年庆贺生日的反映。幼儿在游戏中也给娃娃“过生日”,扮演爸爸妈妈角色的,去“菜市场”买回来丰盛的菜,在“厨房”炒面条,炒菜,在家忙得不亦乐乎。扮演阿姨、叔叔等角色的,则去“食品店”买来“生日蛋糕”,去“百货商店”买来玩具等上门作客。于是,家里热热闹闹,大家一起吃寿面、吃菜、切蛋糕等。

再如,星期天,幼儿跟随父母去公园游玩后,也会将此情节表现在游戏中,做带娃娃去“逛公园”的游戏。

诸如此类,幼儿的游戏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我们要经常与幼儿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内容,有目的地帮助幼儿归纳生活印象,把话题接过来,加以发挥和充实。

二、提供适当的玩具材料,激发幼儿参加游戏的兴趣与愿望

鲁迅先生说:“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马卡连柯也曾说过:“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可见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我们要重视选择各种适宜孩子的玩具,并把玩具作为教育孩子促进认识,发展想象,锻炼身体,培养高尚的道德行为的一种手段。”

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游戏内容比较单一,对角色的动作有兴趣,逐步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共同游戏,各组之间开始联系。所以小班供给相同种类的玩具数量要稍多些,玩具的体积要大些,颜色要鲜艳些,现成的玩具也可多一些,让幼儿见了这些玩具就产生对游戏的强烈愿望。

例如玩“娃娃家”游戏时,我首先给“娃娃家”提供角色扮演所必须的材料─-娃娃,激发幼儿想扮爸爸、妈妈的愿望,然后再投放主题操作材料。如自制的成品玩具电视机、音响、洗衣机、冰箱、煤气灶、家具、餐具等,这些自制的用具都比较大而且摆放平稳,幼儿操作起来很方便,与之相应的动作也容易表现出来。为保证游戏情节的发展和进行,我还给幼儿提供花片、像皮泥,幼儿在游戏中可随意插、捏自己需要的东西,如蔬菜、食品等。以上主题材料的投放,大大激发了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

三、帮助幼儿分配游戏角色

为了帮助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我为幼儿提供各种标记材料。如给“娃娃家”提供各种角色的头饰;给“麦当劳”服务员提供小帽子,给“公共汽车”售票员提供钱袋等,用标记来提示幼儿,这样他们能尽快地进入角色,知道扮演的是谁,继而产生角色行为。这种做法提高了幼儿扮演角色的稳定性。

小班幼儿往往充当了角色,但并不明确自己应如何去做,需要教师给予启发和帮助。如一个幼儿用小被子裹着娃娃,用手拍拍,我问他:“这孩子是谁呀?”“你是孩子的妈妈吧?多么可爱的孩子,你这个妈妈要为孩子做些什么事呢?”这样就帮助小班幼儿从对模仿动作的兴趣,转为对扮演角色的兴趣。小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还时常忘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身份,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如一个当“售货员”的小朋友不坚守岗位到处乱跑,我就立即到商店买东西,并提醒他:“售货员可不能离开柜台呀!不然谁来接待顾客呢?”有时,我也直接向幼儿提出角色,让幼儿选择,如说:“我们的娃娃家里缺少个爸爸,谁愿意来当娃娃的爸爸?腾云是不是想当呀?”正在一旁玩积塑的腾云说:“我当爸爸,我现在上班呢!”当他插完一把手枪后,就以爸爸的身份下班回到娃娃家中去了。

四、直接参加游戏,扮演游戏角色,进行间接指导,促进游戏的发展

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当看到老师和他们在一起,成为他们游戏的伙伴时,感到格外亲切。他们喜欢游戏又不会游戏,需要具体指导和帮助,教师以角色身份提出意见,幼儿更容易接受。在小班,教师可以担任游戏的主要角色或一般角色,也可以不固定角色,仅用游戏的口吻提醒幼儿,要根据需要灵活掌握。如发现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反映的内容十分单调。我便去扮演妈妈。给娃娃喂饭,哄孩子睡觉,还叫爸爸去买菜,姐姐去洗衣„„由于教师担任了主要角色,使幼儿明确了自己所担任角色的职责,使游戏不断丰富起来。又如一次在玩“公共汽车”游戏中,我担任了“乘客”,有礼貌地向“售票员”购票,投币,给抱娃娃的“阿姨”让坐等等,幼儿看见老师当乘客也特别高兴地来乘车。由于教师的榜样,以后幼儿当乘客时也很懂礼貌了。

五、对游戏进行评价,使游戏进一步发展,并使幼儿有再做游戏的愿望

角色游戏的评价是游戏组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能对游戏的发展起导向作用。一次成功的评价对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发展游戏的情节、巩固游戏中所获得的情绪体验等都有着直接的作用。

游戏结束时,幼儿还会兴致勃勃地谈论游戏,这时,我组织幼儿进行评议、小结,主要方式有几种。

1.讨论

如玩“娃娃家”游戏,有的幼儿因能力较弱,或个子较矮,就当不上“妈妈”。这时,我提出了“什么样的人可以当妈妈”这个问题。经过讨论,使幼儿明确,妈妈有各种形象,高、矮、胖瘦,女孩谁都可以当“妈妈”。我将能力弱的幼儿列入下次游戏当“妈妈”的角色计划中,其他幼儿接受了这个建议,支持这个同伴当“妈妈”。

2.评价角色间的相互关系

如在“公共汽车”游戏中,司机的职责是开车,他应听从交通警察的指挥,遵守规则,与售票员协调工作。交警应指挥车辆和行人,不随便离开岗位。要使游戏顺利进行,各角色必须各司其职。通过游戏,幼儿学习劳动者待人接物的态度,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车上能互相让坐,遵守秩序。有些幼儿平时对小朋友态度比较粗暴,在游戏中,他通过扮演角色,受到熏陶和教育,学习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评价中,对于孩子在游戏中反映出来的正确的人际关系,即使是点点滴滴也要及时加以肯定。

3.评论

对整个游戏进行讲评,表扬那些表现好的幼儿,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鼓励他们上进。并为幼儿进一步游戏提出了方向。如请大家说一说“食品店”中我最喜欢的售货员是谁?为什么?可以把评出来的“优秀售货员”是如何接待顾客的情况较详细地作评价,也可以请他来作“现场表演”,让大家学习等等。对表现不好的幼儿,也不指名地进行提醒。

在实践中,经过以上几个途径,小班幼儿在游戏时已由原来的平行游戏过渡到联合游戏,并且开始具有合作游戏的意识了,角色游戏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下载关于幼儿同伴游戏水平的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幼儿同伴游戏水平的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游戏

    游戏规则 《我在做什么》:一人做动作,其他人猜他在做什么,谁猜对的多谁为获胜。(共三轮游戏,每轮三组人,每组两人,每轮游戏五题) 《表情秀》:表情十连拍,共三轮游戏,每轮五人。每轮游......

    幼儿游戏

    重庆市第一届“职工网球”邀请赛 一 活动引言 网球运动诞生于1873年,一百多年来,网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断发展的技术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与观众。如今,它已经风靡世界。世......

    浅谈同伴关系与幼儿发展

    浅谈同伴关系与幼儿发展 2014级 学前1班 E1405J33112 朱正芬 [摘要]同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标志。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开始发展的时期,此时......

    游戏配乐文献综述

    游戏配乐文献综述 摘要:当今社会,已跻身为“第九艺术”的游戏正逐渐充斥着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并以势不可挡的速度迅猛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庞大产业。游戏的产业化制作,必然带......

    24点游戏文献综述

    二十四点游戏的设计与开发 前言: 随着软件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游戏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经济增民的一个亮点。实践是软件开发的核心,对代码要求精益求精,在开发的过程......

    幼儿同伴关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幼儿同伴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摘要]同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标志。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开始发展的时期,此时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儿......

    大班幼儿关心同伴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幼儿关心同伴教学案例分析 培养幼儿去关心同伴,首先要让孩子们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是他们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幼儿园这一时期的孩子最喜......

    幼儿教学游戏

    1、hide a card 玩法:请一名幼儿蒙上眼睛,将一张卡片藏在另一名幼儿身上,当蒙眼睛的幼儿睁开眼睛后,便去寻找卡片在何处,全班幼儿边拍手边说单词来给其以提示。当他离藏卡片的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