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性文章的研读范式及教学路径——以《大雁归来》一文为例.docx

时间:2019-05-15 03:0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说明性文章的研读范式及教学路径——以《大雁归来》一文为例.docx》,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说明性文章的研读范式及教学路径——以《大雁归来》一文为例.docx》。

第一篇:说明性文章的研读范式及教学路径——以《大雁归来》一文为例.docx

说明性文章的研读范式及教学路径——以《大雁归来》一文为例

一、关于“说明性文章”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条目下涉及的初中阶段文章体式有如下内容: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该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体式并没有特别明晰的界定,以前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三大文体不再被相提并论,取而代之的是文学作品、议论文、新闻、说明性文章、科技作品、非连续性文本。

笔者在本文中将要论及的“说明性文章”,是以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作为划分依据来进行界定的,即: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以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为目的的文章就是说明性文章。因此,初中语文教材中符合此条件的科技作品,也可以纳入说明性文章中进行分析。

二、说明性文章的研读范式

西方学者认为,文体概念对于阅读具有先导作用,体裁概念提供了阅读的标准或期望。金振邦编著的《文章解读论》一书,对不同文体的结构类型、语言体式、主题形态进行了甄别。根据他的观点,说明类文章的结构类型属于“认识流程式”,它是根据人们认识的条理和程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说明类文章的语言体式属于“科学语体”,这是一种通过准确而系统地叙述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现象,揭示和论证它们的规律性的语言体系;说明类文章的主题形态是“知识信息的传递”,其功能主要在于揭示各种概念,传递知识信息。

刘大为教授在《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中提出,应该建立一个“教师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教师应该对发展学生的哪些语感、通过哪些手段去发展有清醒的理性认识,这就要求形成一套与学生应掌握的最低量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目标相适应的、教师掌握的语言知识系统,以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教师也掌握哪些知识的局面。”这段话告诉我们,教师文本研读的范式应该是基于学生又高于学生的一种文本阅读范式。

50

在《课程标准》中,关于说明性文章的能力要求是“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该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从历年各地中考命题情况来看,说明类文章的命题指向相对单一,考查的具体方向基本都是集中在“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说明语言”这几大块。

由此可见,教师在面对说明性文章时,首先应该作为一般读者,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组合,以期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正如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说:“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意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其次,要在作为一般读者的原生态阅读的基础上,从教学材料的角度展开阅读,进一步结合语文课程的内在要求、教材编写意图、课堂教学,继续深入思考,把自己的阅读成果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三、基于研读范式的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路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大雁归来》,是一篇学者的观察笔记,从表面上看,它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说明性文章,但其目的还是为了把大雁归来的情形和大雁的习性介绍给读者知道,这就体现了说明性特点。不过,如果仅仅根据这一点就草率决定用传统说明性文章的教法来对大雁的习性、大雁归来的目的、大雁归来后的活动条分缕析地进行一番解说,把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程序一一走一遍,显然是违背了这篇文章的特质———每一篇说明性文章作为教学材料的特性。

那么,这篇文章的特性是什么?不妨翻开作者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把他的文章通览一遍就会发现,作为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和土地伦理观念的建立者,利奥波德对自己生活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生物怀着常人所不具备的深厚感情,这感情都通过文字渗透在他的每一篇作品中。因此,他的作品不仅具有一般说明性文章所具有的精确恰当,同时也蕴含着浓厚的个人情感。根据这一点,我们就找到了教学《大雁归来》的切入口:从文章的语言运用出发,结合大雁的习性和归来后的活动,揭示大雁归来对于土地和人类的意义。

下面是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王墨影老师执教的《大雁归来》——— 师 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有没有同学能够告诉我,大雁是什么时候归来的?

生 3月。

师 请找出文中的词句,来说明大雁是3月归来的。(学生朗读第1、2小节。)

师 看看这两段中有什么关键词能看出大雁归来时的状态。生 冲破、赌注。

师 从“冲破”这个词,我们可以联想《海燕》一课,海燕冲向乌云。这里的“冲破”,你能读出大雁归来时怎样的状态?生 对春天的向往,不顾一切阻挠。师 从“赌注”这个词,你能看出什么?

生 这个“赌注”是一旦起程就不会返回,能看出大雁归来时坚定的决心。师 那前文提到主教雀和花鼠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生 对比。突出大雁归来时坚定的决心和信念。

师 1、2小节向我们展示了大雁归来的决心。描述大雁归来时的具体情景的段落是哪一段?生 第4段。

师 齐读第4段。(学生齐读。)

从这一段中找出能表现大雁归来心情的词句。(学生讨论。)51

生 是愉悦的,从文中“向每个沙滩低语着 „„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能看出来。大雁向它们低语、问好,就像在和老朋友低语。因为遇到很亲切的老朋友,所以心情是愉悦的。

生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这个“叫”能体现出大雁很兴奋,因为自己是与水亲近的,所以触到水就兴奋地叫起来。

师 这两位同学找到的词句都很好,同学们可以圈画起来。大家能不能找出大雁飞行时的样子?

生 “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 师 为什么会“拐来拐去”?同学们可以联想一下,自己在家附近的小巷子里拐来拐去,丝毫不怕迷路,为什么?生 熟悉。大雁熟悉这一片地方。

师 那我们来到一个自己所熟悉而喜爱的地方时,我们整个人的心情会怎样?大雁来到这个地方,心情会怎样?生 会很轻松,整个精神都放松了。

师 在课前预习时,有同学对于“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这句话理解不了,有没有同学能够帮忙解决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 说明大雁归来能够带来春天的信息,抖掉了冬天,迎接春天,展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机。

师 第4小节写的是春雁归来,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3小节,想一想,第3小节写的是什么?

生 大雁似乎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师 老师这么问可能有点难度。同学们可以想想,第4小节写的是“春雁归来”,那么结合第3小节提到的时间,可以看出,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齐)秋雁南飞。

师 我们刚刚读第4小节时了解了春燕归来时的情景,那么秋雁南飞时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找出关键词。

生 目空一切的、一声不响、坚定不移。师 目空一切的原意是什么? 生 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瞧不起。师 那在文章中是表示贬义吗?

生 不是,表示什么都不看,只管自己飞行。

师 是的,这和一声不响是类似的,秋雁南飞时的表现不同于春季,没有了低语、问好,只有目空一切、一声不响地飞行。那还有一个词:“坚定不移”。其实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第2小节,看大雁飞来的状态,这是一个赌注,一旦起程就不再回头的赌注,可不可以也用“坚定不移”来形容?生 可以。

师 是的,但我们要看到,两个季节里大雁飞行的坚定是不同的,有没有同学发现?生 大雁南飞时,芦苇丛里有瞄准它们的猎枪,所以它们的坚定不移是为了躲避枪杀;大雁归来时,这里是“休战”时期,归来时坚定不移是急切地想要回到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师 好,回到我们刚刚同学提到的一个内容:威斯康星的法规,请同学们结合3、4小节大雁南飞、归来时的不同表现,想一想,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

生 在威斯康星这个地方,秋季是可以狩猎的,春天是禁止狩猎的。师 弄清楚了第3小节的内容,老师就想问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第3小节秋雁南飞的内容?

生 和大雁归来的表现形成对比。52

是的,有秋雁的对比,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大雁归来时喜悦、激动的心情。另一方面,威斯康星的法规连大雁都知道,说明大雁非常的———

生(齐)聪明。

师 很好,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春天禁止猎杀动物,文章中有一处写到大雁在春天仍然是很警惕的,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呢?

生 试探性地盘旋了几次,表现大雁不是很放心,也能看出大雁很聪明。师 大雁归来后,作者观察到哪些情况?生 玉米地觅食、孤雁共性、大雁集会。

(教师板书。)

师 请大家齐读课文第6、9节,感受作者对大雁习性的细致描绘。(学生齐读。)

师 作者观察、描绘得非常细致,请同学们找出这两小节中有趣味性的描写,并进行圈画。

(学生自己找,并画出来。)

生 “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与其他动物相比,乌鸦它们都是偷偷摸摸的,说明大雁觅食是光明正大的。

生 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伸出双脚„„ 师 可以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生 大雁觅食回来对小雁进行喂食,“欢呼的鸟儿”可以看出整个场面很有趣。

师 分析得很好。老师想给大家一点提示,同学们可以找一找作者对大雁声音的描写。

生 一场有趣的辩论。师 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出发前、回来前,大雁们会争论些什么?生 什么地方的玉米粒好吃。

生 到哪里去。生 今天你吃了多少。

师 作者把大雁的鸣叫写成是争论,这样一来就很有生活的气息。同样也写到大雁叫声的是第9小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请同学们圈画出这一小节中大雁的鸣叫声。

生 刺耳的雁叫声。

生 回声、呼叫声、低沉的声音、喧闹声、稀疏的声音。

师 把所有的表示声音的词语替换成“鸣叫”,大家体会一下,这种表述有什么不同?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们第一次单独读这几句话,你觉得,可能是谁发出来的?

生 人发出来的。

师 是的,那也就是说,作者把大雁看作和人是一样的,赋予大雁人的动作,可见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把大雁写得这么有人情味。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个发出低沉的声音的大雁,在雁群中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 领导者,有威信的。

师 我们刚刚分析作者对大雁声音的描绘,都是针对一群大雁,但是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个体———孤雁,他们的叫声又是什么样子?生 忧郁。

师 当我们听到孤雁这忧郁的叫声时,我们的心情如何?生 感伤。师 作者在描绘大雁觅食的声音时,说它们在进行“有趣的辩论”;描绘它们夜间的集会,能听到不同身份的大雁的不同声音;在描写孤雁时,能感同身受,体会到孤雁的忧郁与感伤。这里,我们思考一下,作者对这些大雁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 喜爱大雁。53

很好,除了刚才的内容之外,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作者对大雁的情感?老师给一个提示:作者对大雁是怎么称呼的?

生 第4小节“我们的大雁”,第6小节也是的,能看出来,作者认为大雁和我们是一起的,这样写很亲切,说明作者对大雁是喜爱的。师 那作者对自己的身份是怎么称呼的?

生 “爱鸟者”,能看出作者的情感,一样也是喜爱。

师 很好,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大雁归来”,关键词在“归来”。作者用的不是“来了”、“到了”,而用“归来”,请同学们再来说说,大雁到底是回到哪里来?生 回家了。

师 这里呢,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作者利奥波德的资料。(投影展示。)

师 《沙乡年鉴》是利奥波德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写成的,课后的研讨与联系中也补充了《沙乡年鉴》中的一段话,大家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这里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个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子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

师 由此我们能看到,大雁归来的,是一个什么的地方? 生 世外桃源,没有被人破坏的大自然的环境中。

师 所以,作者的喜爱,不仅是喜爱带来春天讯息的大雁,也是喜爱大雁归来的这一片大自然的土地。

师 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情感。那么,结合第11节往后,大雁归来给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

生 因为有了这种国际性的大雁迁徙活动,伊利诺斯的玉米粒才得以穿过云层,被带到北极的冻土带。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师 这句话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句话,是说大雁归来可以给人类带来物种的迁移。第二句话,很多同学自己预习时感到不大理解。请同学们先分析,什么是“野性”?生 “野性”意味着大雁是没有束缚的、自由自在的。

师 “诗歌”呢?

生 美好的旋律、美好的生活体验。

师 所以第二句话的含义是告诉我们,大雁归来带来了什么? 生 给我们带来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美好的生活体验。师 这是大雁归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当然,这前面也有提到,只不过同学们对“开罗会议”不太了解,老师给大家简单补充一下。开罗会议是二战期间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的盟国会议,主要目的是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协调行动,讨论制定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商讨战后世界的政治安排。所以作者说了,人类的联合是什么样?而大雁的联合又是什么样的?

生 人类的联合是不可预期的,大雁的联合是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54

生 大雁给我们人类带来联合的意义。

师 很好,这是拿人类和大雁进行对比,可见,在这件事上,作者对大雁的情感是什么样?生 赞美、尊敬。

师 作者由大雁归来的种种表现,表达了自己对大雁的喜爱、赞美,也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和土地的喜爱和赞美。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根据利奥波德的文章,向同学们发出呼吁:如果我们爱这个自然,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的生物,最好的方法就是静静地观察它们,而不是榨取它们、征服它们。

四、结语

总之,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应关注其有别于其他说明文的独特性-----或是其所采用的语言手段,或是其蕴含的文化因素,或是贯穿其间的某种科学思想-------依体而教、尊体而学,绝不能把说明性文章看成文学类文本,更不能把说明性文章教成文化散文。

第二篇:以《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为例浅谈小说文体的教学范式

朱 媛

(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2)

[摘 要] “语文教学设计范式”是在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语文教学活动中影响语文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组合方式和随着教学活动展开而形成的特定的程序、方法及评价体系。随着新课程改革修订版本语文书课文内容的变更,《羚羊木雕》已经从原本七上第五单元变更至七上第一单元。本文旨在借助该课教学设计尝试摸索出小说文体的教学范式及优化路径。

[关键词] 小说教学范式;优化路径;怪

中图分类号: H 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2-0127-02 随着新课程改革修订版本语文书课文内容的变更,《羚羊木雕》已经变更至七上第一单元。关注单元导语,聚焦课前导语,我考虑围绕“这能全怪我吗?”这一句话来设计《羚羊木雕》的教学目标,并选择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此外,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习题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它渗透着编写者的理念,是评价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参照物。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羚羊木雕》这课研究的问题归结为: 1.指向对人物形象及小说中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思考。2.指向情节发展的特点。

3.指向对文章写作风格与作者态度的理解与评价。我设计的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是这样的: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2.学习插叙的写法,理解插叙的作用。

3.理解父母与孩子的处事方式,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教学重点:

1.借助分角色朗读,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正面描写方法。2.学习插叙的写法,理解插叙的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父母与孩子的处事方式,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即便是小说的阅读,依然离不开对情节的整体感知与概括归纳,在课堂伊始,我用这样一段话导入新课。在课堂导入变得简洁而直击文本核心的今天,也是有必要赘述的文字。出示课文《羚羊木雕》的结尾部分,“她”指的是我的好朋友万芳。《反悔》是这篇小说原来的题目。全班齐读一遍。老师读,着重读“可是,这能全怪我吗?”老师想问大家,这句话中的“这”指什么呢?用简洁概括的语言说说。(说主要核心事件)方法:人+事+结果+情感。这样就抓住了文末的一句话“这能全怪我吗?”其中的一个“这”字,巧妙地概括课文的核心事件,并且训练了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点。

根据文本特点,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时依然抓住文末的一句话“这能全怪我吗?”从其中的一个“怪”字入手,怪的意思是“怪罪、责怪”,于是设计了“谁怪我,如何怪?——为何怪?——该不该怪?——能否全怪?——怪的后果”这样的教学主线,串起对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分析,也串起对作品主题和写作意图的理解。

回到刚才读的那一句:这能全怪我吗?在这个问句中,有一个字很重要——怪。“怪”字何义?“责怪,怪罪”。

谁怪我,如何怪?课文中谁在责怪我呢?父母。

如何知道父母在责怪我呢?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的描写。在文中哪一部分?(生:开头1—15小节)

老师引导扣住妈妈粗暴严厉,固执己见,“我”紧张害怕,无奈委屈。爸爸稳重威严,不可抗拒,内心深处,支持妈妈做法。

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刻画出来。鉴于此,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与其他同学点评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及外貌的描写,结合个人阅读体验,对文中的爸爸、妈妈做出合乎情理的评价。但是对于文中的另一个人:奶奶,作者似乎采用了另一种态度来描写。我是这样设计奶奶这个人物的相关环节的: 为何怪?

父母为什么怪我?因为我把木雕未经父母同意送给了万芳。

父母想用什么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呢?用一盒糖果换回羚羊木雕。为什么糖果就可以送,木雕就不能送呢?文中反复强调羚羊木雕的“贵重”。

我愿意吗?不愿,父母逼我。在文章哪里?24小节。全班齐读24小节。其中还有一个人物:奶奶。奶奶怪我了吗?奶奶的表现,解读奶奶。

为什么站在门口想说又没有说呢?明白事理,善解人意,但丧失了话语权,也很无奈。研课时,有老师提出将“奶奶丧失了话语权”太过直接地抛给学生,没有注重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结论。其实,在课堂上已经有学生指出:“奶奶在家里说的话没有用,父母不会听。”已经点出“丧失话语权”的实质,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这样把精炼而又明确的词语交给学生,是没有问题的。

之后是关于插叙——这种文章写作顺序问题的处理。《羚羊木雕》中有一段插叙,如何处理这样的“插叙”颇费心思,既不能像我们平时上课时直接点出段落所在,又要与“怪”结合起来,体现教学思路之连贯。我是这样设计的: 该不该怪?

那父母该不该怪我呢?我们一起追根溯源,循其本:该不该怪“我”,要看我送羚羊木雕的原因。

第一,万芳是我的好朋友,很仗义;第二,万芳很喜欢这个木雕。

17至22节写了一件万芳的事,万芳在体育课上与我换裤子的事,回家由于那条破裤子被她妈妈罚站了一小时。表现她仗义。16节提及仗义。注意这件事的发生时间,与送木雕同时吗?与要回木雕的今天同时吗?这里是怎样的记叙顺序?(插叙)这样插叙有什么好处?关注插叙的内容,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这样“插叙”的问题迎刃而解,事半功倍!

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第3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父母与孩子的处事方式,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这在通常的教学设计中都会被老师人为地拔高到学生不能理解的程度,或被某些教学参考书歪曲到一个常与父母沟通这样的话题中。试问:常与父母沟通就能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吗?答案是否定的。我这样设计了这个教学环节:

谈及送木雕的原因,似乎不应该怪我,但我自己有无责任呢?有责任,征求父母同意。作为未成年人,合情合理未必一定能做。能否全怪?

那么这件事还应该怪谁?(四人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怪父母。原因:父母的出发点:重财轻义不可取。但是有没有其他的出发点呢?(家庭的利益,顾虑孩子的行为会不会因此走向失控等原因,父母的做法情有可原。)但是父母的态度蛮横、粗暴,方法僵硬,是不足取的。

怪风气。父母的想法是这一对父母的个别现象吗?不是。一个人的立身行事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也怪社会上的这一种重财轻义的社会风气。怪的后果?

事情发生以后,父母还在怪我,产生的后果可重可轻,会有怎样的后果呢?文中父母逼我要回木雕之后,我心情如何?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其间适时穿插景物描写的点评与赏析,效果不错。但教学过程至此还不能体现文章作者与编者写这篇文章与把本文编入初中语文七年级的意图。我请教了本校的滕之先老师,结合他的建议,我把这样思考与设计作为文章的总结:

成长过程中,应当避免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万芳与“我”在文章中都受到了伤害,“我”可谓“很受伤”了。为什么没能避免呢?能不能避免呢?请大家开个“药方”。

同时布置作业:

能否我们也用“心语”的方式把你上课开的“药方”写出来呢?(要求:使用心理描写,关注理解、沟通、交流)

文章写到此,也该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了。对小说文本范式的研究绝不是一篇课文、一个教学设计就可以简而言之地。对于小说文本范式的研究还将继续深入,并最终用于指导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使之变得务实而高效。

第三篇:以课文《鲸》为例浅谈文章体文本教学

以课文《鲸》为例浅谈文章体文本教学

周红梅

一、文章体文本的教学

通过介绍文章体文本的文体形式,使学生强化对这一类文本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写作学知识认识。尤其文章体文本在写作时有大体相同的表达形式,如借助一些写作手段强化文本的文体风格,从而达到强化这一类文本的信息功能特点,更是对学生习作训练强化的很好“样本”类型,从而促进学生的“读”、“写”结合训练。如:鲸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其实它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很快就吃掉。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有时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了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把它吃光了。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上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课后练习: 默读课文,按照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内容

形体

习性

食性 呼吸 睡眠 繁殖 说说课文是怎样说明鲸是很大的动物的 学习第1自然段的说明方法,自选内容写一段话。可以使用一种方法来说明,也可以使用几种方法说明。4 搜集、交流有关鲸的资料。

二、文章体(实用文)文本教学策略分析

(一)“样本类”文本的教学价值及教学策略

1.“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

鲸的特点

借。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去理解,理解不了的有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法)。更使学生尝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的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

“样本类”文本选练点在培养学生“聚焦思维”,即能够从文章的写作章法理解文本,然后用这种写作章法去进行日常阅读和写作学习。因此在学习这一类文本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的。”一般这一类文本在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样的问题:“想想这一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鲸》)“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课文在介绍鲸的时候,使用了一些说明方法。如,列举数字,‘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课文还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二)“样本类”文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功用

“样本类”文本属于“实用文”,即作用于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这一类文本,只有在理解了“知识”后,才能提高“阅读”的能力。因为这一类文本在行文上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随着“知识”的逐步减少,学生可掌握的知识点也就越来越少,最后实现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因此,教师还应该通过“形式”理解“内容”,认识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内容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一类文本时,能够更“自觉”地了解行文特点和特定内容,为今后的读写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件制作与互动学习─以《科举制的创立》一文为例

历史课件制作与互动学习──以《科举制的创立》一文为例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新课程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旨在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互动学习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的学习形式。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互动学习的涵义不应只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和共同发展,还应该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及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互动选择。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而多媒体课件可以凭借其强大的互动功能实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选择,进行互动学习。

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一课(以下简称本课)时,我用PowerPoint软件设计了互动性较强的学习课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课共讲述三部分内容:

一、科举制的创立;

二、科举制的完善;

三、科举制的影响。三部分内容均涉及到大量背景内容,如科举制的概念,隋以前人才选拔制度概况等。有些问题还需要参考现有学术研究的成果,如科举制创立的时间、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等。所以学习容量较大。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和兴趣的不同,他们在学习的内容上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而需要互动模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在制作本课课件时,我设计了两套学习模式:预设模式和互动模式。预设模式下,将科举制的概念、隋以前人才选拔制度的略要等内容有机的融入课文主体内容之中,再按课本顺序进行排列,学习时将按照预设进度演示。此模式下学习方式单一,内容比较简单,仅为课本基础内容和必要的补充知识。

互动模式下,首先设置一个类似“首页”的幻灯片,输入三个子目,并在其之前加入“什么是科举制?”的超级链接。通过超级链接可以了解学术界对科举制最新的定义,还可以通过新的链接返回或者继续了解科举制的科目设置、科举选拔人才的具体方法和程序等详细内容。其次,在三个子目录右侧,分别添加“学习”和“测试”按扭,也做成超级链接。通过这些超级链接,学习者不仅可以了解预设模式下的全部基础内容,还可以了解到更多内容。如科举制创立的背景,详细的介绍隋以前的人才选择制度及其弊端;唐代举人们进行曲江晏并在大雁塔题诗的活动;学术界关于科举制的特点、影响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弊端的研究成果;“范进中举”和中国古代“白发考生”的故事等。同时,可以使用“学习”按扭进行某一部分内容的反复学习,按“测试”链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练习,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再次,在每部分内容中设置了“返回”和“继续”链接按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

用心爱心专心 1

时终止某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或继续新内容的学习。最后,我在“首页”中设置了“本课小结”“综合测试”和“结束”的超级链接按扭,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可以随时进行课程学习的综合测试,或者结束全部学习过程。

精心设计的作品新鲜出炉,我带着学生进入了电脑室进行学习。在作了课件使用说明后,学生们马上兴高采烈地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实际开始了各自的学习。学习结束后,我对学习效果继续进行随机检查,结果令人满意:抽查者全部能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大部分同学选择了互动模式,对课本上没有的科举故事和科举知识和故事有很大兴趣并有全面的了解;觉得学习过程非常愉快,非常乐意可以选择学习内容的学习模式。

课件学习能收到如此效果,我也非常欣慰。成功之余,我也对本课教学和历史课件制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一、在此次学习中,学生全面掌握了课文基础知识,并且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自主选择并了解了课本以外的延伸内容,对科举制度有了全面的了解,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能力和价值观。学习的过程课件的操作和综合测试的进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二、互动性是此次课件学习过程的最大特点。课堂结构打破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常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过程,实现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兴趣盎然,效果良好。

三、历史课件的制作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灵活多变的特点,体现课件、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者的共同互动,允许学生拥有选择不同学习内容、进行不同深度和广度学习的自主权,努力实现学习的个性化。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容量大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并加强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还应尽量引用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加系统和完整,形成正确的认识观和价值观。

四、历史课件制作应在需要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的指引下,尝试用更加美观和易于操作的Flash、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制作的过程不应过分强调色彩的绚丽和装

用心爱心专心

2饰声音的复杂,反而应以朴素为美,以免喧宾夺主。同时要注意不能让内容超量甚至出现“阻塞”现象,问题的设计不能让学习者的思维受到限制或出现空白。

总之,学习的方式不一而足,新课程也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历史教学需要广大同仁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实践,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和教材的互动、学科与学科的互动,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五篇: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问题及完善路径——以安徽省高校为例(推荐)

2013年4月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0F SoCU山ISM

Apr,2013

第2期(总第182期)

NO.2(Gel.182)

·多党合作理论研究·

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问题及完善路径

——以安徽省高校为例

姚跃传1,田会明2,王 剑3,侯景瑞4,叶 绿5

(1,2,3,4,5.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对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尤为重要。本文在针对安徽省不同类型的3l所高校统战部人员的问卷调查和15所高校统战部部长个别访 谈的基础上,通过对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梳理了选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 提出了可行性的完善路径。

关键词: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完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13)02—0012—05

2012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 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 见》),对加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 强我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及巩固多党 合作的政治格局都具有重大意义。按照《意见》的表 述:“党外代表人士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 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非中共人士,包括民主 党派代表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港澳台海 外代表人士等。” 目前,学习落实《意见》精神,进一 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完善培养选拔工 作机制,对于充分调动党外代表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对于人才强国、人才强省及人才强校意义重大。

一、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 强新形势(一)优化政治生态,形成良好氛围 称《意政治生态是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相对而言的,它综合体现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政治生态影响

国家改革、建设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社会经济环 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意见》下发以来,各级 党委认真贯彻《意见》精神,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团结 党外代表人士同心同德、携手奋斗,为促进良好政治 生态环境的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以安徽省高校为 例,绝大多数高校党委都十分重视党外代表人士培养 选拔工作。有的高校制定了《加强学校党外代表人士

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有的高校注重党外后备人才的储备工作,通过培养和引进等方式加强党外代表人

收稿日期:2012—12—12

基金项目:201 1—2012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招标课题(wt201202)作者简介:姚跃传,男,合肥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统战理论及实践研究;田会明,男,合肥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秘

书;王剑,男,合肥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科员;侯景瑞,男,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叶塬,女,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 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万方数据

2013年第2期 姚跃传田会明王剑侯景瑞叶琛:党外代表人{:培养选拔:I.作现状、州题及完善路住 3

士队伍建设;有的高校制度建设较为完备,制定了一 系列有效的工作制度,推进了学校的建设发展;有的

高校积极开展“同心”主题教育,加强了党外代

表人士队伍建设。目前,高校党委高度重视,正努力 建设一支能与共产党荣辱与共、肝胆相照,政治素质 好、社会影响大、学术造诣深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良

好政治生态环境已经逐步形成。

(二)注重培养选拔,秉持合理安排

据27所高校(含职业院校)统计,党外代表人 士 中各级人大代表78人,各级政协委员329人,校级领 导正职1人、副职15人、中层领导316人。当前,各

级党组织已开始新一轮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以安徽省高校为例,有的高校都在以各级换届工作为

契机,把换届作为学校今明两年党委的一项重点工作 来落实;有的高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早策划、精准 备,积极开展党外代表人士举荐考察工作;有的高校 竭尽所能,确保校内各党派基层组织换届工作平稳、顺利进行,做到退下的舒心、留任的安心、新任的 放

心,为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输送、选送合格的人才。众认 同、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加强领导班导班子的整体效能。其主要工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培养 中推进选拔,形成定期组织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各种培 训学习、社会实践、岗位锻炼、政治安排等形式;二 是 在使用中培训提高,树立使用也是培养的观念,注重实职岗位安排和挂职岗位锻炼相结合。

(三)充分发 挥特点,效能建设显现 党外代表人士具有政治 立场明、专业能力强、思

维认知活、社会交往广等特点,因此,各级党组织在培

养选拔党外干部过程中都注重发挥其特点,使其积极

参政议政,服务建设发展。以安徽省高校为例,调查

表明,有 90.32.%的人认为,党外代表人士思想政治 素质高或较高;有 96.77%的人认为,党外代表人士 业务能力和水平高或较高;有 64.52%的人认为,党

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能力水平高或较高;有87.10%的人认为,党外代表人士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

或较大;有 83.87%的人认为,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 建设发展贡献大或比较大。下面的图表可以清晰看

出其比例关系:

万方数据

图l 党外代表人士思想政治素质问题调查结果 目

图2 党外代表人士业务能力和水平调查结果 子建设,优化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发挥领 图3 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能力调查结果 图4 党外代表人士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调查结果 网剀

图5 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建设的发展和贡献调查结果 自《意见》下发后,各级党委都十分重视党外代

与此同时,高校党委注重将领导岗位安排给群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并 缺乏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作出了专门的部署。高校党委也不例外,希望通 外无压力而又内无动力,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通 过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进一步促进学校的中 常单纯依靠民主党派自身去完成,但各民主党派基层

心工作,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更好地发挥高校科学 组织的触角有限、精力有限,无党派人士又处于相对

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党外 松散状态¨。代表人士拥有独特的优势,在资源整合、对外交流、科

调查也显示,有74.19%的人认为,党外代表人

士 学研究、创业引资、发展经济等方面大有作为。另外,队伍建设培养机制存在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管理中职 党外代表人士经常深入社会调研,了解社情民意,通 过调研报告、意见建议、提案议案等形式,为国家经济

建设和高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二、目前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中存在的主

要问题

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工作总体是好的,但 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以安徽省高校为例,具

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培养工作有待深入

高校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 键,培养是基础,在工作的实践中应总体看待,全面规 选拔工作的重要性。有的领导认为,党外代表人士

安排仅是政治需要,对学校工作推动不大;有的领导 对培养选拔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内在的动力;有的领导

只注意到把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而忽视了对党外人 士的选拔,致使一些党外代表人士也认为只有入党才

有机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形成党外代表人士的流失心J。

调查表明,有35.48%的人认为,党外代表人士 于 培养选拔问题上存在思想认识不够统一的问题。

有的高校党委工作会议很少甚至没有统战工作内容

原因主

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内心深处认识不足;二是对党外代表人士存在

一定偏见,不能正确评价和看待党外代表人士,认为

他们不是优秀干部、素质不高、不能独当一面等。

(二)选拔机制不够完善,制度设计尚欠规范

在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培养问题上,各高校都 的培养推荐工作,组织部门负责党外代表人士的使用 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调查表明,不同高校在建立健

全制度方面还有较大差别:有的高校虽有较全的文字 制度,但执行不力;有的高校制度设计不规范,如民主

会、主委副主委的确定程 差别较大。目前,党外代表人士选拔、培养体制机

制,对增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凝聚力、吸引力还不够强。

有的高校党委没有把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纳 入各级党组织考核和评价体系之中,导致基层党组织

万方数据

责不明、权限不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越级指挥的现 象,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一些党外代表人士常常工作很 被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 拔决策的制度设计上有缺陷、流程欠规范化。这样既 影响了他们在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影响了他们 在组织中树立的威信和自信心,以至于工作中出现了 党外代表人士畏首畏尾、指挥驾驭的难度大等现象。(三)成长规律把握不够,培养使用时有脱节

在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工作中,选拔是关 养划培养、选拔、使用党外代表人士。然而,有的领导没 有充分认识到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规律,重视党外代 表人士的使用,忽视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过程,以一 种不够负责的心态处理选拔工作,最终导致党外代表 人士使用效果不理想的现状。由于没有提供合理的 培养过程,从而导致党外代表人士没有群众基础;由 在较长,时时有工作吃力、效率不高、成绩不显著等 问题。更谈不上对该项工作进行系统的研究。究其 调查显示,有些高校没有建立或缺乏合理、规范 的党外代表人士人才库,经常出现人才库断档的情 况。党外后备代表人士队伍中存在数量不足,结构、层次不够合理等薄弱环节,不能适应当前领导班子建 设与发展的大量需求。在培养、选拔、安排使用党外 代表人士的实际工作中,统战部门负责党外代表人士 有安排工作,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 拔、使用、安排机制,从而使得培养选拔与安排使用党 外代表人士也时有脱节。党派基层组织换届时其委员(四)社会影响有待扩大,实践锻炼更需加强 序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党外代表人士没有能够正确 处理好自我角色、单位、社会兼职之间的关系。有的 忙于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党派工作做得不够;有的 注重本单位工作,社会兼职工作投入不够;有的专业

缺乏实际岗位锻炼,从而导致党外代表人士适应期

垫!生箜!塑 姚跃传田会明王剑侯景瑞叶琼: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问题及完善路径

水平较高,但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或参政议

政能力不强,造成社会影响力不大、政治地位不高。

因此,党外代表人士如何能够在本职岗位作出突出业

绩、打造自己独特的工作品牌,如何提高参政议政的 能力和水平、搞好社会服务等,这些都是党外代表人

士社会影响力扩大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一是有些

高校对党外代表人士培养的实践锻炼工作缺少充足

的认识,没有根据实践岗位需要和党外代表人士成长

规律进行培养;二是一些党外代表人士对自身的培养

实践锻炼的重要性也认识不够,只看重政治安排和岗

位安排,对实践锻炼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在实践锻炼

问题上,问卷调查显示,有 48.39%的人认为,在党外

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上存在职位偏少或安排不合理的 问题;有54.84%的人认为,组织所安排的实际锻炼

三、完善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路径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统战工作大局

一项重要内容,更加坚定同心思想。在多元价值和个识

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是各级党委工作的 用,把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工作当作一项常规性工

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最有效地达到目标。因此,各级

党组织要树立大局意识,各个单位的党组织要站在巩

(二)健全制度、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培养工作 质量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健全制度,万方数据

坚持政策指导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公开选拔与组织推 荐相结合、统战部门与组织人事部门密切配合的原 则,拓宽平台,加强教育引导,为党外代表人士提供更 多的参政议政机会,确保培养、选拔工作质量。一是 在领导管理体制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 导,组织部、统战部等相关部门职责明确和协作配合 的运作机制。统战部与组织部应就党外代表人士的 培养选拔工作建立统一的标准,形成一致的党外代表 人士名单,做到各司其职。二是要建立健全党外代表 人士培养选拔的工作制度,使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 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要建立党外代表人士的 评价体系。要在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的前提下,使 评价体系有较好的操作性。四是要加强培训工作。高校各级党组织在制定干部培训计划中,要根据党外 代表人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制定相应的培训要求;其 培训课程设置要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 意人功利倾向问题上,高校各级党校也要更好地发挥作 重 作认真加以落实,建立全方位的培训网络,科学设置 培训计划,努力保证培训效果,使培训工作不断形成 合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德才兼备的党外 表人士队伍。习贯彻《意见》精神,牢固树立大统战

(三)坚持原则、合理任用,建设党外人才梯级 队伍 养选拔工作相关的政策规划到日常工作进程中 制定科学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规划,既要重 研究和应对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出现的新情况新 点,也要探索从工作最基层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 的有效途径,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培养、早使用。代表

在制定队伍建设规划时,应符合上级党组织的要 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纳入到本单位人才培养和干部 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实行动态管理,层层 坚持原则、合理任用还要重视以下几点:一是选人 时不能把目光只放在自己认识、熟悉和了解的人身,而要善于发现来自最基层第一线的人才。二是选 人的标准要严格掌握,在充分了解后要全面权衡。政 治素养要过硬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先要考虑的要素,要尽量发掘党外人士队伍中政治素质高以及参政议

还很不够。要组成部分,只有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各部门各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高度,认真学 代工作思想,提高 做好统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党外代表人士培 去。坚持党外有人才的观念,坚持把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 视拔同党的干部培养选拔放在同一位置,切实提高对党 特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党外 人士队伍培养选拔工作的特殊地位和重要的源 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带头学习宣传贯求、符合本单位的实际,形成由“精英核心”层和“后彻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高校党委也应充备基础”层组成的科学合理的群体结构;要把党外代分认识做好高校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重要性,并 表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共同保障党外代表人士在学校 改革发展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民主监督和建言献策作建立党外后备人才梯级队伍。此外,对于党外代表人用。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充分 士认识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 养选拔工作,强化统战工作大局意识。上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现、培养、壮大党外人士。因此,各级党委应加强落实 政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强的人。三是分层

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相关的政策,加强与广大 次合理统筹安排后备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要根据需

求作出具体的要求,对后备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进行 党外代表人士的联系,积极沟通、交心交友,坚持党外 年龄、层次、技能、队伍上的划分。各级党组织要定点 有人才的观念,坚持把党外干部同党的干部放在同一 联系基层指导工作,做好后备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调 位置的思想,切实提高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紧迫

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培养选拔工 整、充实、管理、培养等方面的统筹安排。

作的特殊地位和重要的源头作用,增强党外代表人士 水平(四)立足实践、拓宽视野,进一步提升能力和

实践锤炼能力和水平,解决问题体现个人作为。外代表人士的健康成长需要各级党组织及时提供

实践锻炼和发展的平台。要积极为党外代表人士创

特别是给年轻党外代表人士提供

一个更大更广阔的平台,帮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拓

宽知识面,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工作能力,使他们能够

逐步成长起来。各级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地为党外代 表人士的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量提供锻炼和发

展的平台,让广大党外代表人士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

水平。一是强化意识,发挥专长。毛泽东在1949 年3月的《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 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把党外绝大多

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

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

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使他们在工

作上做出成绩来。”M1要增强安排党外代表人士的意 识,以专长特色为依据,扬长避短、合理分工,使他们 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在我国的改革 和发展中发挥其优势知识。二是搭建创新平台,鼓励 创新。在社会发 展、经济建设的工作中,应充分发挥 党外代表人士中的创新型人才的作用,特别是其中一

大批从海外归来的学者,他们掌握了高新技术和专业

前沿知识。各单位应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解放思

想、开拓创新,发挥整体优势,破解我国发展建设中的 各种难题,使之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强大力量。要实 速度发展,更多地培养具有实

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才∞]。(五)积极沟通、交心交友,切实增强责任感使

命感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仍是我党的一个重要法

宝,而统一战线的一项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不断地发

万方数据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担任单位副职的党外干部,党 党用;对担任单位正职的党外干部,党组织要全面配合、积极支持,帮助他们完成任务。造更多锻炼的机会,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 方法是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这也是是巩固统一 战线工作的重要途径,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具体体现。要广泛联系各界人士,不断拓宽视野,在党外代表人 士发现、培养、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贯穿联谊交 友工作;突出交友重点,深交一批经得住重大政治斗 争和复杂形势考验、关键时刻起作用的挚友诤友。和 总之,做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要深刻 领会和全面把握《意见》精神以及中央对人才培养提 出的“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 引领、整体开发”的工作方针。各级统战部门更要充 分发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共识” 的独特优势,切实履行“反映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 系、举荐人才”的职能,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培养选 拔工作的力度,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最广泛的支持、最坚实的保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

见》[N].人民日报,2012—02—24(1). [2]王军为:关于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人 才,20t2(4):43. [3]张广鑫: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机制的创新[J].黑龙江省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24. 现各项工作的高质量高[4]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

告[EB/OL].www.xiexiebang.com/GB/shizheng/8198/30446/ 30452/2189556.html.

[5]熊经浴:浅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J].荆州师专学

报,1990(3):20. 责任编辑:王珊

员干部要与他们紧密结合,让他们确有实权、发挥作

下载说明性文章的研读范式及教学路径——以《大雁归来》一文为例.docx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说明性文章的研读范式及教学路径——以《大雁归来》一文为例.docx.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