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二轮教案:生物实验基本概念
生物实验基本概念
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一种科学方法。展开点说,实验是依据假设,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对实验变量(或因子)的变化和结果进行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方法,或者说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的事实现象进行捕获解释的方法。观察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必须客观而周详。
实验方案:即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应包含的所有内容。正规的实验方案通常包括:“实验课题”、“实验原理”、“实验假设”、“实验预期”、“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方法类型”、“实验对照类型”、“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和“实验结论与讨论”等项目。而在中学生物课本的实验指导中,实验假设和实验预期大都隐含在“实验原理”项目中,实验方法类型、实验对照类型则一般隐含在“方法步骤”项目里。
实验原理:是指实验操作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或方法。实验原理可以是所学习的科学理论,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际上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也可以是已有的科学方法,如“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的原理是:还原性糖遇斐林试剂,在沸水浴(隔水加热至沸腾)情况下,出现砖红色。某些实验的实验原理可能不只一个,如“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既有提取DNA的原理,又有鉴定DNA的原理。
实验假设:即假说,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是对所提出的问题所作出的参考答案。假设一般分为3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和已知的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初步假定;第二步作出预期(或推断),即依据提出的假设,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的结论;第三步验证假设,即依据假设和预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假设或被否定,或被修正,或被证实。如果假设得到证实,预期得以实现,则假设(假说)转化为科学理论,故假设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
实验步骤:即实验过程。就是验证实验假设是否正确的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步骤的叙述格式一般是三段式:第一步:实验材料的选择、分组与搭配,体现无关变量相同。第二步:实验组、对照组的不同处理,体现实验变量的处理差异。第三步:“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测定或连续观察、测定实验结果,体现获得的反应变量是什么。叙述的要求是:①分步叙述,要有标号(也可采用表格方式);②研究对象或器皿要有标记;③说明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④对部分实验条件要有量、时间等描述:如37℃水浴中保温5min,加入等量„„。
实验结果:是指所观察、测定到的反应变量,即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可以是定性描述,如生长发育速度的快慢、开花时间的早晚、产生气泡的多少;可以是定量描述,如单位时间内气泡的产生数量、身高体重的增加值;可以是叙述式,如植物移栽后的生长状况比较;可以是表格式,如记录的数据;也可以是曲线式,如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个体重量变化曲线等。实验结果的预测根据不同的实验而不同:对于验证性实验结果的预测,只需答出实验的理论结果;对于探究性实验的结果的预测,就有多种可能性,一般要“穷举”。
实验结论:是指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理论结果。实验结论必须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或实际实验结果得出。一个结果应对应一个结论。①如果所获得的结果与假设相符,则肯定假设;②如果所获得的结果与假设不相符,则否定假设;③如果结果与假设无关,则无从判断。
变量:或称因子,是指实验过程中所被操纵控制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按性质可以分为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等。
实验变量:即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给定的因素或条件。如用曲线表示即“横坐标所表示的量”。例如,“温度对酶的催化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温度”是实验变量;“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中,“外界溶液浓度”是实验变量。在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必须是单一的,即所谓的“单一变量原则”。
反应变量:即因变量或应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如用曲线表示即“纵坐标所表示的量”。例如,“温度对酶的催化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酶的活性”是反应变量;“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中,“质、壁相对位置”是反应变量。在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必须是单一的,即所谓的“单一变量原则”。
无关变量:即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变化和实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
额外变量:即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无关变量是原因,额外变量是结果,二者也具有因果关系。额外变量会对反应变量起干扰作用。
单一变量原则: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变量关系的准则之一。主要是对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的控制而言。它有两层意思:一是确保“单一变量”的实验观测,即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二是确保“单一变量”的操作规范,即实验实施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及额外变量的干扰。实验设计、实施的全过程,都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控制:是处理实验中变量关系的一个准则,指实验过程要严格地操纵实验变量,以获取反应变量。与此同时,还要严格地均衡无关变量,以消除额外变量。一句话,通过实验控制,尽量消除实验误差,以取得较为精确的实验结果。控制主要是对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
“平衡控制”原则:主要是对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的控制而说的。意思是说,实验中作为无关变量的因素和条件,很难避免,只有设法平衡和抵消它们的影响。常用的方法是对照。
单组实验法:对一组(或一个)对象,既用A法,又用B法,顺序随机或轮流循环,这是生物实验常用的实验方法。由于对象同一,无关变量影响也就被平衡和抵消了。
等组实验法:将状况相等的对象,分成两组或多组,一组用A法,另一组用B法,这也是生物实验常用的实验方法。它可以对无关变量的影响起到了平衡和消除作用。
轮组实验法:对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对象,轮番循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处理,如甲组---A法、B法;乙组---B法、A法等。这样能有效地平衡和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自然,这种实验处理的匹配操作起来要麻烦一些,但对平衡、消除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更有说服力。
对照: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还是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下,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具体实验中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也可以随机决定。
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实验组:一般是指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对照组:亦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实验中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可以随机决定。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加了说服力。
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单组法和轮组法,一般都包含有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在等组实验法中,若不设空白对照,则大都是运用相互对照。采用相互对照,能较好地平衡和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捕获:即捕捉、记录实验中的事实、现象和数据,用术语说,即捕捉、记录由实验变量而带来的反应变量。
解释:即论证、说明实验中的事实、现象、数据。也就是论证、说明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进行讨论。
真实客观原则:是科学实验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实验中的捕获解释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获取的材料(事实、现象、数据)尽可能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主观臆造,不能凭空胡诌,不能片面武断。
事实:有两类性质:一类是“客观事实”,它是客观事物的客观存在,具原本性质;一类是“经验事实”,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具经验性质。实验即在于捕获真实客观的能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经验事实,并加以合理的解释。
第二篇: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
生物基本概念总结
必修一
1.糖类: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结构单元是单糖。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2.单糖:不能再分解的糖。包括葡萄糖和果糖、半乳糖。3.二糖:由两个单糖组成的糖类。包括蔗糖、麦芽糖和乳糖。
4.多糖:许多葡萄糖分子连在一起形成的糖类。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元。5.葡萄糖:细胞内的主要单糖。6.果糖:单糖,在生物上是还原性糖。
7.蔗糖:可以水解为一个葡萄糖分子和一个果糖分子。8.麦芽糖:由两个葡萄糖分子组成。9.乳糖:水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10.淀粉:植物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
11.纤维素:结构性多糖,植物细胞中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12.糖元:动物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13.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是还原性糖,可以与斐林试剂或本尼迪特在沸水浴加热的情况下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14.非还原性糖:不能与斐林试剂或本尼迪特在沸水浴加热的情况下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糖类。15.脂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少量的N和P。分为脂肪、类脂和固醇类。16.脂肪:生物体储存能量,保存体温的物质。17.类脂:主要是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18.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19.胆固醇: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之一,对维持膜的正常的流动性有重要作用,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20.性激素: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生殖器官的发育,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21.维生素D:促进小肠对钙和磷的吸收。
22.植物蜡:脂质的一种,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23.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
24.氨基酸的基本结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区别由R基决定。25.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需从外界环境直接获取的氨基酸。有八种:异亮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婴儿多一种:组氨酸。26.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能合成的。
27.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28.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29.二肽: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30.多肽: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31.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做肽链。
32.蛋白质: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的生物大分子,由一条或多条肽链盘曲折叠而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33.核酸:生物大分子。核酸包括两大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及其重要的作用。34.真核细胞: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的细胞。35.原核细胞: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的细胞。3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
37.细胞质:细胞中除了细胞膜和细胞核以为,其余部分都是细胞质。38.原生质体:把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全部内容称为原生质体。
39.细胞膜:又叫质膜,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区分开的界面。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40.脂双层:即磷脂双分子层。
41.单位膜:由脂双层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42.膜蛋白:全部或部分镶嵌在膜中的蛋白质。
43.糖被: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叫做糖被。
44.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使水分子和选择透过的分子或离子可以透过,其他离子以及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这种特性叫选择透过性。
45.细胞壁:植物细胞和藻类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细胞壁与细胞的通透性无关。细菌细胞壁的成分与植物细胞壁不同。
46.细胞溶胶: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为的液体部分,是一种透明、粘稠、流动着的物质。
47.内质网: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的细胞器,这些囊腔和细管彼此相通。内质网有两种,一种是粗面内质网,上面有核糖体,一种是光面内质网,上面没有核糖体。48.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49.高尔基体: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扁平小囊和小泡组成。是真核细胞中物质的转运系统,承担着物质运输的功能。
50.溶酶体:高尔基体断裂后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里面有多种酶,能催化多糖、蛋白质、脂质、DNA和RNA的降解,这些酶原来存在于高尔基体中。
51.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构成,两层膜的结构基础都是脂双层。外膜平整,内膜向内折叠而形成嵴,两层膜之间以及嵴的周围都是液态的基质。线粒体是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的有氧呼吸在线粒体中进行。线粒体中有少量的DNA和核糖体,能合成一部分自身需要的蛋白质。
52.质体:植物细胞和藻类中具有的一类细胞器,分白色体和有色体。白色体是储存脂质和淀粉的,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有色体含有色素,最重要的一类有色体是叶绿体。
53.叶绿体:双层膜结构,内部是液体的基质,浸在基质中的是基粒,基粒是由一个个空腔的类囊体垛叠而成。
54.液泡:细胞中一种充满水溶液的、由单位膜包被的细胞器,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55.细胞液: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水溶液称为细胞液。
56.细胞骨架:包围着各种细胞器的,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支架。57.微丝:组成细胞骨架的一种纤维蛋白。由肌动蛋白组成。58.微管:细胞骨架的另一种结构组成。
59.中心体:由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细胞中。60.中心粒:由一组微管排列成的筒状结构。
61.细胞核: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等部分构成,是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器,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62.核被膜: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其外层与粗面内质网相连。核被膜上有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出入细胞的通道。
6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够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细胞核携带的遗传信息就在染色质中。
64.染色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凝聚后形成的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物质。
65.核仁:细胞核中呈椭圆形或圆形的结构,是由某些染色体的片段构成的。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就来源于核仁。66.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的细胞。
67.拟核:原核细胞中DNA存在的那个区域就是拟核区或称拟核。68.光合膜:蓝细菌的质膜中含有光合色素,这些膜就是光合膜。
69.ATP:三磷酸腺苷,是一种核苷酸,由一个戊糖、一个含氮碱基(腺嘌呤)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转化十分迅速。
70.高能磷酸键:连接两个磷酸基团之间的磷酸键比较不稳定,水解时释放的能量比连接在糖分子上的磷酸键要多,所以称为高能磷酸键。
71.ADP:ATP水解后形成的二磷酸腺苷。
72.吸能反应:产物分子中的势能比反应物分子中的势能高。73.扩散: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74.渗透: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
75.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因为失水而发生的一种现象,原因:1.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2.细胞壁和细胞膜的伸缩性不同。
76.被动转运: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转移到浓度低的一侧。
77.主动转运:细胞把离子或分子从低浓度处运到高浓度处的转运。主动转运需要能量和载体。78.胞吞:物质被一部分质膜包起来,运送到细胞内侧的过程。79.胞吐:物质被一部分质膜包起来,运送到细胞外侧的过程。80.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少量酶的RNA。81.酶活性:表示酶作用的强弱的量。82.底物:酶作用的物质。
83.核酶:少数的特殊的酶是RNA,这类酶称为核酶。84.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需要适宜条件 85.影响酶活的因素:PH、温度
86.细胞呼吸:是指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从食物分子(主要是葡萄糖)中取得能量的过程。87.1mol葡萄糖生成38mol ATP 88.糖酵解:一个葡萄糖分子转变为两个葡萄糖分子的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89.柠檬酸循环: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的过程,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90.电子传递链:[H]与氧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91.有氧呼吸: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是一系列有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三个阶段: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 C6H12O6+6O2+6H2O 6 CO2+12H2O+能量
酶
第一阶段 糖酵解(细胞质基质):C6H12O6 2 C3 H 4 O 3+4[H]+能量(少)酶
第二阶段 柠檬酸循环(线粒体基质):2 C3 H 4 O 3+6H2O 6 CO2+20[H]+能量(少)酶
第三阶段 电子传递链(线粒体内膜):24[H]+6O2 12H2O+能量(多)
92.无氧呼吸:没有氧气参与的反应。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植物细胞产生乙醇,某些真菌也可以无氧呼吸,如酵母菌无氧呼吸产酒精,乳酸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无氧呼吸 酶
a、乙醇发酵:C6H12O6 2 C2 H 5 O H+2CO2+能量(少)酶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 2 C3 H 4 O 3+4[H]+能量(少)酶
第二阶段(细胞质基质):2 C3 H 4 O 3+4[H] 2 C2 H 5 O H+2CO2+能量(少)酶
b、乳酸发酵:C6H12O6 2 C3 H 6 O3+能量(少)酶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 2 C3 H 4 O 3+4[H]+能量(少)酶
第二阶段(细胞质基质):2 C3 H 4 O 3+4[H] 2 C3 H 6 O3+能量(少)
93.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94.类囊体:叶绿体中的基粒由一个个圆饼状的囊状结构堆叠而成,这些囊状结构就叫做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95.色素:类囊体薄膜上吸收光能的物质,叶绿体中色素有四种: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96.NADPH:是一种强还原剂,易失电子放能。为光合作用暗(碳)反应提供能量。97.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的反应。必需有光才能发生,这个反应中生成氧气。98.暗(碳)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不需要有光的参与,这个反应中二氧化碳被固定为糖。99.卡尔文循环:碳反应中二氧化碳被还原为糖的一系列反应。
100.光呼吸:叶绿体中与光合作用同时发生的一个反应,它也必需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但它吸收氧气而释放二氧化碳。
101.光合速率:又称光合强度,指一定量的植物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多少光合作用。102.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光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103.C4植物:在卡尔文循环之前,二氧化碳被固定在一种C4的酸中,然后再在维管束鞘细胞中释放出二氧化碳,进行卡尔文循环。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中有无基粒的叶绿体。104.RuBP:核酮糖二磷酸,卡尔文循环中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C3化合物。
105.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强度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这一光照强度,叫做光饱和点。
106.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该温度条件下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量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叫做光补偿点。
107.细胞周期: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一个分裂期和一个分裂间期。分裂间期又包括一个合成期和合成期前后的两个间隙期。108.间期:有丝分裂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变化是DNA的合成 109.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110.有丝分裂:真核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因为在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体,所以称作有丝分裂。111.分裂期包括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112.无丝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
113.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精确的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114.纺锤体:有丝分裂前期较晚时候出现的
115.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116.细胞全能性: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117.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118.细胞编程性死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119.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120.致癌因子:可以使细胞发生癌变的因素,分为三种: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121.干细胞:一类可以分化成为各种细胞的未分化的细胞。不同的干细胞的分化潜能是不同的,受精卵是全能干细胞。
第三篇:高中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实验 一周强化
主讲: 主讲:黄冈中学高级教师 张玉祥 一,一周知识重难点 1,考试内容: 分类层次 实验名称 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 质的鉴定 实验要求 学会 探索类 离子, 2,比较过氧化氢酶和 Fe3+的催化 学会 效率 分子 学会 3,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水平初步学会 4,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 学会 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初步学会 6,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 7,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细胞 水平实验 8,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9,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0,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 原 学会 学会 学会 学会 探索类 探索类 验证类 验证类 实验方法 验证类
验证类 验证类 验证类 验证类 设计类 设计类 实习类
11,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 初步学会 察 初步学会 个体水平12,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 实验 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初步学会 13, 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培 养基制备,接种培养等技术)种群水 14,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初步学会
调查类 调查类 设计类
平实验 15,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实习)初步学会 16,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 初步学会 生态系统 态系统的稳定性(实习)水平实验
17,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8,观察 SO2 对植物的影响 2,考纲解读:
初步学会 初步学会
调查类 验证类
本考查点的内容大致与去年相当,但今年删除了制作类,调查类,收集类中的六个实验,实习考点,不再作为考试 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要作相应的调整.《考试大纲》对本专题的要求可划分为两类:一是理解实验及实习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 作技能,进一步理解有关的生物学知识;二是能独立完成实验和实习,理解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初步学会探究性实 验的一般方法.具体的是能用恰当的语言对实验结果及方法作出科学描述和解释(包括用图表,数据),用恰当的方法 验证相关的生物学事实,能在新情境下运用已有的技能,方法,原理解决新问题.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体现在考查的内容上,由于在高考中考查实验操作技能目前还难以实现,因此考查的内 容主要集中在实验原理,目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操作要领以及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的分析,归纳和总 结上.通过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实验思维能力成为命题趋向.从近几年出现的高考题分析,实验设计和分析是一个热点,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能否分析实验结果, 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及在不同情境下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是新出现的一种实验题型,具有一 定的开放性.今后实验题有可能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①开
放性(题目,材料,方法步骤一个环节),②对实践中 一些具体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表达和描述.3,规律,方法和技巧(1)实验,实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分类 中学生物课本中的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按其实验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Ⅰ,验证性实验:特点是验证前人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结论,而这种结论在理论课中已讲过.例如:生物组织中还原 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这类实验重点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解释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Ⅱ,探索类实验:这类实验的特点是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带有不确定性,要经过实验或研究得出结论.例如:比较 过氧化氢酶和 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探索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等.在这类实验中 应注意实验变量的控制,实验步骤的正确与否,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Ⅲ,模拟类实验:其特点是所用材料全是非生物材料和替代材料,通过对实际研究过程相似的情景,模拟实际研究 过程.例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通过此类实验同学能理解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加深对课本相关知识点内容的理解.今年高考不涉及此类实验.Ⅳ,调查类实验:其特点是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现象,通过对客观事实和现象之间联系的了解,得出结 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Ⅴ,设计类实验:其特点是根据学过的生物学原理设计完整的研究过程,包括仪器,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等.例如,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2)中学生物实验包含的基本技术 Ⅰ,玻片标本的制作:一般制作的是临时装片.A 压片法(如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压片的一般过程是:a 取材;b 固定;c 解离(对不易分散的材料用 HCl 处 理);d 染色;e 压片;f 观察.B 装片法(如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a 将材料在载玻片水滴中展平;b 放盖玻片时应从一侧慢慢盖在 水滴上,防止气泡产生;c 染色时或改变溶液浓度时,从一侧滴染色液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C 涂片法(如血涂片制作,现行高中生物实验中未使用).涂片时要注意:a 载玻片必须清洁;b 涂层要均匀;c 染色细 菌可用亚甲基蓝染色;d 血液用瑞氏染液.Ⅱ,显微镜使用的基本技术:包括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使用低倍镜时应注意正确对光和焦距的调节(粗, 细准焦螺旋的调节).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包括:a 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并移至视野中央;b 转动转换器,
,使高倍物镜镜正 对通光孔;c 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Ⅲ,纸层析技术(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具体方法:a 制样液;b 制备滤纸条;c 点样液;d 层析,观察 实验结果.Ⅳ,比色法(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是利用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相互作用, 能产生颜色反应的原理,可以根据颜色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某些有机物的存在.Ⅴ,恒温技术(如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a 水浴,b 恒温箱.此项技术主要用于酶的催化反应或 细菌的培养等.Ⅵ,研磨,过滤技术(如叶绿体色素提取),研磨过程中加入 SiO2 是为了研磨充分,色素提取时加 CaCO3 是为了 避免色素被破坏.其原因是叶绿体基质呈弱碱性,细胞液呈酸性,加入 CaCO3 是为了让弱碱性的 CaCO3 中和细胞液的弱 酸性,使色素分子在叶绿体破裂后仍处于弱碱性环境中,使色素的结构和性质维持稳定.Ⅶ,设置对照:很多实验都要设置对照.设置对照的方法很多,有的以不处理为实验组的对照(如组织中还原糖的 鉴定时留一些组织样液作为比色对照);有的以常规品种或常规浓度作为对照;有的实验是相互对照.无论哪一种对照 都必须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3)实验设计的常见方法: a.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如: ①淀粉——碘液 ②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 ③CO2——澄清石灰水或酸碱指示剂
④乳酸——pH 试纸 ⑤O2——余烬复然 ⑥无 O2——火焰熄灭 ⑦蛋白质——双缩脲试剂 b.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如: ①光合速度——O2 释放量或 CO2 吸收量或淀粉产生量 ②呼吸速度——O2 吸收量或 CO2 释放量或淀粉减少量 ③原子途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④细胞液浓度大小——质壁分离 ⑤细胞是否死亡——质壁分离,细胞质流动情况 ⑥甲状腺激素作用——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动物活动状态,动物体温变化等 ⑦生长激素作用——生长速度(体重变化,身高身长变化)⑧胰岛素作用——动物活动状态 ⑨菌量——菌落数或亚甲基蓝褪色程度 c.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①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②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③除去容器中 CO2——NaOH 溶液(KOH 溶液)④除去叶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饥饿处理)⑤除去叶中叶绿素——酒精加热 ⑥除去光合对呼吸干扰——给植株遮光(黑暗处理)⑦如何得到单色光——棱镜色散或薄膜滤光 ⑧血液抗疑——加入柠檬酸钠 ⑨线粒体提取——细胞匀浆离心
⑩骨的脱钙——盐酸溶液 学生除了要熟悉以上这些常见的实验方法外,还要学会如何针对一个具体的设计题去恰当地选用实验方法,这一方 面可围绕实验目的来选择,另一方面可
通过分析题目要求和材料用具来确定.(4)实验内容应融于构建的知识体系中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高中生物学中的学生实验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及生物学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发现的研究过 程,是生物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复习实验内容应以知识体系为基础,并与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就可证明植物细胞是一个特殊的渗透系统,证明渗透作用的原理.在复习时 应抓住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半透膜和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再结合具体问题分析某些实验步骤为什么这样做?为什 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如为什么要选择紫色洋葱鳞片的表皮细胞做观察材料?“质壁分离”中的“质”和“壁”分别指的是什 么?分离发生后液泡中的紫色发生怎样的变化?教材中关于孟德尔发现和证实两个遗传规律的杂交测交实验,是“遗传 变异”的知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中问题的提出,实验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表述,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假设,对假设的 验证,实验结论的得出和表述等内容是复习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将有助于学生逐步提高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能 力.此外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细菌的转化实验,生长素发现的实验,DNA 半保留复制等一些经典实验,都应结合 知识体系的构建,复习实验设计的思路,程度,方法,原理及实验现象和结论等.复习时将实验知识与理论基础知识融为一体,为分析,解决新的实验问题和设计新的实验,形成一定实验能力,奠 定知识基础.(5)关于实验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a.科学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单一变量原则 d.实验对照原则 e.可重复性原则 f.简约性原则 其中 c 和 d 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两个原则.--
第四篇: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观察几种动物的运动(学生实验)
教材页码:4 【实验目的】
1.学会观察几种动物的运动; 2.初步判断动物的运动方式; 3.认识动物运动的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实验原理】
去水族馆欣赏海豚和鱼类的游泳,或者去动物园欣赏猛兽的漫步闲游,观察到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实验材料】
相关的动物运动的视频资料、饲养或捕捉的蜗牛、玻璃板、线、直尺、墨水等。【实验步骤】 1.观察蜗牛的运动
(1)把一只蜗牛放在透明的玻璃板上,将玻璃板举起或竖起,观察蜗牛运动时足部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的情况。
(2)在足部肌肉上滴一小滴墨水,观察足部肌肉收缩的动向会更清楚。(3)观察蜗牛运动后在玻璃板上留下的痕迹,想一想这种物质有什么作用?(4)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蜗牛运动的方式。
(5)尝试用简笔画表示蜗牛的运动,画两个图分别表示足部肌肉的收缩动态。(6)测量蜗牛运动的速度。
2.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观察龟、鳖、扬子鳄、蟾蜍、壁虎等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运动的特点:
3.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观察哺乳动物的行走、奔跑和跳跃,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
【实验现象】 1.蜗牛运动时,足部肌肉总是一部分固定一部分伸展运动。2.蜗牛运动时,足部分泌的黏液起到固定身体的作用。【实验结论】,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注意事项】:观察过程中爱护小动物、且实验结束后把它放回大自然。
实验名称: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学生实验)教材页码:9—10 【实验目的】
1.解剖观察长骨的主要结构;
2.认识长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实验原理】动物和人的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骨和腓骨都属于长骨。人体运动时,长骨起着支持和杠杆作用。【实验材料】
哺乳动物的长骨、解剖盘、解剖刀、镊子等。【实验步骤】
1、取一块新鲜的长骨,放入解剖盘里,用手触摸骨表面,体验它的特点。2.用解剖刀剥离骨表面局部的一层膜,观察膜上分布的神经和血管。想一想,这些血管和神经有什么作用。
3.观察已纵向剖开的长骨,比较骨干与骺端两部分骨组织的致密程度上的差异
4、观察骨干外周部分骨组织的分布特点和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状情况。5.观察骨干中央空腔内的物质,想一想,它是什么?该物质呈什么色,可能有什么作用?
【实验现象及结论】
长骨一般呈管状,中间的骨干梢细,两端的骨骺膨大。由骨膜,骨质和骨髓组成。在骨膜内有神经和血管,骨质包括骨松质和骨密质,骨髓有红骨髓和黄骨髓。【注意事项】
1、应取新鲜的长骨,尽量保证有完好的骨膜。
2、使用解剖刀时要 注意安全 实验名称: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学生实验)
教材页码:53 【实验目的】
1.学会用蔗糖溶液培养酵母菌的方法; 2.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实验原理】在适宜的条件下,酵母菌可进行出芽生殖,迅速产生大量的新个体。【实验材料】
鲜酵母或发面用面肥和干酵母粉,锥形瓶、清水、蔗糖,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亚甲基蓝、滤纸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实验步骤】 1.培养酵母菌
(1)将100mL清水倒入锥形瓶中,再加入5g蔗糖,用酒精灯煮沸后冷却。(2)将一小块鲜酵母(或发面用面肥、少量酵母粉)置于蔗糖溶液中,用棉塞塞好锥形瓶口。(3)将接种过酵母菌的锥形瓶,放到35℃左右条件下培养2~3天。如果接种的是干酵母,则需要培养5~6天。2.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1)用吸管吸取少量的酵母菌液,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酵母菌液,然后,滴一滴亚甲基蓝染液,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除多余的液体。
(2)将酵母菌的临时装片放在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酵母菌出芽生殖形成的菌群,再用高倍镜观察酵母菌细胞的结构,以及芽体与母体的形态差异,并画出酵母菌出芽生殖图。【实验现象】
1、在高倍镜下看到酵母菌是椭圆形的单细胞,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质内有明显的液泡。2.酵母菌的母体与芽体形态相似,大小不同。
【实验结论】酵母菌的个体比细菌大,有成形的细胞核,进行出芽生殖。【注意事项】培养酵母菌时,要温度适宜,营养充足等条件。
实验名称: 观察霉菌(学生实验)
教材页码:56
【实验目的】
1.学习制作霉菌孢子和菌丝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霉菌的菌丝和孢子,认识霉菌的孢子生殖方式。
【实验原理】霉菌的部分菌丝体,可以产生大量的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孢子,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新菌体。【实验材料】
新鲜馒头或潮湿的橘皮、培养皿、剪刀、镊子、透明胶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放大镜。【实验步骤】 1.培养霉菌
(1)取新鲜馒头或潮湿的橘皮放在培养皿内,让其在空气中暴露2-3小时。(2)在馒头上浇一点水,盖上培养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放置几天,(3)馒头或橘皮上会生长黑色、青色、黄色等不同的霉菌。2.制作霉菌的临时装片
(1)剪取一小块透明胶条,用镊子夹住胶条,在长有黑色菌丝的部位轻轻地涂一 下,然后将黏着孢子囊的胶条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这种霉菌的孢子囊和 孢子。
(2)用镊子夹取部分长有菌丝的馒头屑,放入滴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直接将载 玻片放在用显微镜观察霉菌的形态结构。
【实验现象】
1、霉菌的孢子囊呈球形,孢子囊内有许多孢子。
2、通过观察霉菌,可见一条条无色绒毛状向空中伸展的直立菌丝,菌丝顶端有各色成串的孢子。
【实验结论】霉菌由呈线状或绒毛状的菌丝构成,部分菌丝能产生大量的孢子。【注意事项】观察霉菌时不能用盖玻片覆盖,盖玻片极易碰落分生孢子,影响观 察效果。
实验名称:自制泡菜(课外活动)
教材页码:61 【实验目的】
1.通过制作泡菜,认识微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2.通过制作泡菜,认识微生物的生活条件。【实验原理】
泡菜的制作工艺,是我国悠久的食文化遗产之一。西餐泡菜也被西方人誉为饮食中的“小香槟”和“小夜曲”。无论制作哪种泡菜都是利用乳酸菌进行发酵 【实验材料】
甘蓝(圆白菜)500g、胡萝卜100g、洋葱100g、黄瓜100g、花椰菜(菜花)100g、芹菜50g、青椒50g、白砂糖300g、白醋70g、食盐15g、干辣椒30g、桂皮25g、丁香5g、白胡椒3g。【实验步骤】
1.将蔬菜洗净切成片。
2.将甘蓝、胡萝卜、花椰菜朵、青椒、芹菜、黄瓜和洋葱等放入沸水中,反复上下翻动几次;当水即将沸腾时,迅速地捞出浸泡在冷水里,待冷却后捞出沥水。3.将切碎的干辣椒、桂皮、丁香、白胡椒放入1500mL沸水中,小火继续煮沸20min;然后,加入其余的配料,搅拌均匀,待冷却后滤去残渣制成料液。4.将上述处理的菜蔬掺合在一起,装入泡菜坛内;把料液注入泡菜坛内,料液应将菜蔬完全淹没;然后,将泡菜坛口密封起来。泡制3天即可食用。【实验现象】
制作泡菜时主要是乳酸菌发酵作用,它来源于用过的泡菜坛料液,乳酸菌的生活需要糖提供营养。
【实验结论】乳酸菌只有在没有氧的条件下才能正常地生活、繁殖。【注意事项】料液必须淹没蔬菜,泡菜坛要密封好。
1、实验名称:观察鸡卵的结构(学生实验)
教材页码:84 【实验目的】
识别鸡卵的形态结构,认识鸟卵与其陆地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实验原理】
【实验材料】 鸡卵、培养皿。【实验步骤】
1、取一个种鸡蛋,感受卵壳对外力的承受能力。
2、将新鲜的鸡蛋浸没在40℃水中,观察出现的现象。
3、将鸡蛋的钝端轻轻敲出裂纹,用镊子将破裂的卵壳连同外壳膜除去,对照图19-18,观察卵壳下面的气室和内壳膜。
4、将蛋壳磕打出一条裂缝后掰开,轻轻地将蛋清和蛋黄倒入容器里。对照图19-18,观察识别鸡蛋的主要结构。【实验现象】
1、卵壳具有一定的抗外力的能力,鸡蛋的钝端敲开后有气室。
2、卵壳上会产生许多小水珠,证明卵壳上有许多小孔,这些小孔是卵内胚胎发 育时气体进出的主要门户。【实验结论】
鸡卵主要由卵壳、卵壳膜(内、外)气室、系带、胚盘、卵黄、卵黄膜(不太看得清)卵白等组成。
【注意事项】应选择受精的鸡蛋
实验名称:观察关节的结构(演示实验)教材页码:12 【实验目的】了解关节的基本结构 【实验原理】人体运动的协调自如
【实验材料】哺乳动物的新鲜关节,解剖盘,镊子,解剖刀。【实验步骤】
1、取一块动物的新鲜的膝关节,用镊子去掉关节外面的肌肉和其 他组织,留下坚韧的关节囊和囊外的韧带。
2、活动两骨,用手牵动关节两端的骨,能轻易地屈伸滑动,用镊子牵动关节囊 和囊外的韧带,感到它们很坚韧、富有弹性。
3、观察关节的结构(对照课本图15-12)【实验现象】
关节是骨之间相接触的部位,多为一凸一凹,关节囊由很坚韧的结缔组织膜构 成,关节腔内由滑液 【实验结论】
关节的结构由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组成 【注意事项】
1、关节必须是新鲜的。
2、用镊子去掉关节外面的肌肉和其他组织时不要破坏关节囊。
实验名称:观察牛的腓肠肌(演示实验)教材页码:14 【实验目的】了解腓肠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实验原理】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特性
【实验材料】牛的腓肠肌,解剖刀,解剖针。【实验步骤】
1、取一块新鲜牛的腓肠肌,放在解剖盘内。观察腓肠肌的形态和结构
2、观察肌腱和肌腹的形态和部位,辫别肌纤维的方向。
3、解剖观察分布在肌肉中的血管和神经。【实验现象】
白色的肌腱多位于骨骼肌的两端,肌腹主要由肌细胞组成,骨骼肌内有血管和 神经,且具有一定的弹性。【实验结论】
牛的腓肠肌是一个器官,由几种组织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的。具有收缩舒张的 特性。
【注意事项】腓肠肌要新鲜,解剖时小心用解剖刀。
实验名称: 观察和识别人的生殖系统(演示实验)
教材页码:66 【实验目的】
认识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思考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实验原理】 【实验材料】
男女生殖系统结构的模型或模式图。【实验步骤】
1.观察男性生殖系统的模型或模式图(或教材图),识别各个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标注下图中主要生殖器官的名称,并思考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2.观察女性生殖系统的模型或模式图(或教材图),识别各个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标注图中主要生殖器官的名称,并思考各个生殖器官的主要功能。【实验结论】
在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中,哪些器官产生或输送生殖细胞?
实验名称: 观察蝗虫及其生活史的标本(演示实验)教材页码79 【实验目的】
观察蝗虫及其生活史标本,认识蝗虫生长发育的过程。
【实验原理】蝗虫是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昆虫,通过观察蝗虫及其生活史标本,你将会了解蝗虫等昆虫是如何生长和发育的。【实验材料】
蝗虫生活史标本或图解。【实验步骤】
观察蝗虫及其生活史标本,对照图19-12,识别蝗虫生长发育的过程。【实验现象】
1、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2、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5次脱皮现象。【实验结论】蝗虫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第五篇:生物实验创新教案
观察种子结构的实验改进
崔家桥中学 滕婷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的地位与作用
本实验出自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的一个观察实验。该实验的目的通过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能够描述出植物种子的主要结构。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操作能力,又为学好种子的萌发过程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原实验的实验材料仅仅只有一种大豆种子,大豆种子只能代表双子叶植物种子这一类种子的结构。书本对玉米、小麦、水稻等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未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其实对学生了解种子的种类以及结构是不利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将实验材料换成了绿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学生可通过观察绿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比较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的异同。
四、实验器材
浸泡过的绿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碘酒、刀片、放大镜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淀粉遇碘变蓝
六、实验过程
1、分别取三粒绿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放置在吸水纸上
2、将一粒绿豆种子的种皮剥开;另外一粒绿豆种子剥去,并用手掰开的两片子叶;
3、将一粒玉米种子的果皮剥开;另外一粒玉米种子用刀片进行纵切,并在剖面滴加碘液。
4、先用肉眼对种子的外形进行观察,然后用放大镜对种子的结构进行对比观察。
七、实验效果
1、通过观察发现玉米种子一层皮即果皮剥去后,里面还有层皮,就是种皮,使学生亲眼看到我们平时所说的玉米种子其实是果实。而绿豆只有一层皮即种皮,所以绿豆是种子。
2、通过对比观察两种种子的结构,了解到像玉米这种单子叶的植物和绿豆这种双子叶植物的结构的异同。
八、自我评价 通过实验创新改进,我认为是成功有效的,主要体现如下:
1、学生通过亲眼观察了解到我们食用的许多农产品有些是果实有些是种子。
2、通过增加对玉米种子的观察,更加形象生动的补充了学生对种子的种类及结构差异性的漏缺。
3、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操作能力和学生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