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法概论课程相关教学资料
经济法概论课程相关教学资料(1)
经济法概论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员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在此提一些建议。
首先,学员们在学习经济法概论这一门课程的时候对一些基本的法学知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是比较的基础,而且法学基础知识是比较枯燥的,但是学员们一定要把这些基础知识学好,这样才有可能对之后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当然,这里顺便说一下,中央电大的这本教材上,对基础知识部分所涉及的比例其实是很少的,不可能把法学基础知识的所有内容都包括进来,因此在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说透。所以有可能造成学员们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我建议学员们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找一些其他的法学教材阅读一下。
其次,对于其中的民法知识,教材上的体例是把民法和第三编市场运行法中的合同法分开的。但是我建议学员可以把市场运行法中的合同法提到前面来和民法基础知识一起学习。这样有利于把内容衔接起来,贯通的理解。
第三,企业法和公司法,由于我国的企业法律制度和公司法律制度本身有诸多的不合理之处,所以教材很难把法律制度中的原委都说清楚。在此建议学员对其中的内容不需太过苛求。但是其中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企业破产法等内容是要求大家重点掌握的。
第四,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工业产权法律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是比较典型的经济法学科的内容(经济法本身的学科设置在理论界是有争议的)。所以学员要重点的掌握其中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的实用性比较强,可以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一起考虑,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同时可以培养自身的法律意识。
第五,证券法律制度,财政税收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因为学员大部分是经济类的学生,所以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应该比较好理解,这里要强调的主要是对其中的内容,大家重点的掌握对制度的建设,特别是法律上的制度建设,至于财经方面的内容有很多是由别的知识学科来完成的。所以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突出。
最后,会计、审计、统计法律制度,经济仲裁与经济司法这两节的内容,大家只要掌握一些重点的内容就可以了。
经济法概论课程相关教学资料(2)
――《经济法概论》经济竞争法内容学习辅导
一、要点和难点
要点: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产品质量和产品质量法,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难点: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二、重点难点解析
1.反不正当竞争法
(1)反不正当竞争法:指经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不正当竞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不正当竞争与正当竞争,不平等竞争和垄断属不同概念,不正当竞争是行为人以故意规避法律或者直接违反法律为前提,并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属于国家法律禁止的行为。
(2)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守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2.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
(1)国家监督,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机构,并行使下列职权:①按规定程序询问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证明人,并要求提供证明材料。②查询,复制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协议、帐目、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以及其他资料。③检查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监督检查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检查证件。
(2)社会监督,国家鼓励,支持和保护一切组织或个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社会监督。
3.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体制
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技术监督局,负责全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1)产品质量管理标准①符合国家,行业标准。②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③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2)产品质量监督检查①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②产品质量检验制度。③用户、消费者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对产品质量的监督。
4.损害赔偿
生产者、销售者生产、销售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给购买该产品的用户,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的条件主要有:
(1)生产者因其产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不承担赔偿责任: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科学水平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
(2)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承担责任。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实施,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生产者的责任或向销售者供货的责任,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供货者追偿,如属产品销售者的责任,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5.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1)消费者的权利:人身、财产安全权,要求提供信息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成立团体权,获得知识权,尊重人格、习惯权,批评监督权等等。
(2)经营者的义务:遵守法律,接受监督,保障安全,提供信息,标明名称、标志,出具凭证,保证质量,承担责任,实现公平,合理交易,尊重人格等等。
6.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1)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国家和地方机关制定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各级人民政府加强领导、组织、协调、督促行政部门做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医疗卫生部门,环保部门等,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采取措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惩处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人民法院采取措施,方便消费者起诉,及时审理。
(2)消费者组织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消费者协会在各级政府指导下,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对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消费者协会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接受理消费者投诉,进行调查调解,提请鉴定部门鉴定,支持受害者的消费者提起诉讼。
注:在此将教材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等合为竞争法的内容进行论述。
经济法概论相关教学资料(3)
――合同法的经济分析
(一)概念
一、分工与交易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了自然状态下作为个体的人自给自足的不可能性。这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因为人人如此,人到壮年之后,依赖同胞的同情心和恩惠生存也不会长久,同时,霍布斯自然状态下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也不会持久。人类唯一普遍的生存方式是分工与交易,以己之所长(专业化),生产出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用这个剩余,交换他人消费不了的剩余,这样的分工生产与交易体制下,每个人的消费会比自给自足要好。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协调分工、生产、交易与消费。
亚当·斯密的推理如下: 1.自然状态下人到壮年依然不能自立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的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长久以来,《国富论》中的这段话,被当作亚当·斯密鼓吹或抨击自私的证据,经济学也因此被看作一门建立在人是自私的这一假设上的心理学。但是,亚当·斯密得出这一结论的推理却被严重地忽略了。和每一个现代思想家一样,亚当·斯密把人看作动物中的一个种属(而不是神与兽之间的一个存在)开始他的论述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并不是人具有理性和言语的能力,而动物没有;动物虽然没有理性能力(“我们从未见过甲乙两犬公平审慎的交换骨头”(《国富论》,p13),但它们的欲望依然可以对于同一对象达成偶然的一致(“两只猎犬同逐一兔,有时也象是一种协同动作,它们把兔逐向对手的方向,或在对手把兔逐到它那边时,加以拦截。”(《国富论》p13);动物没有语言能力,但可能有肢体语言(“小犬要得食,就向母犬百般献媚;家狗要得食,就做出种种娇态,来唤起食桌上主人的主意。”(《国富论》p13)。人和动物的区别,基于自然状态下这样一个根本的区别:“别的动物,一达到壮年期,几乎全部能够独立,自然状态下,不需要其他动物的援助。但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国富论》p13)。又因为人人如此,达到壮年期的人,要取得同胞的协助,就不能像小犬对母犬、家狗对主人那样,“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国富论》p13)。“我们人类,对于同胞,有时也采取这种手段。如果他没有别的适当方法,叫同胞满足他的愿望,他会以种种卑劣阿谀的行为,博取对方的厚意。不过这种办法,只能偶一为之,想应用到一切场合,却为时间所不许。一个人穷毕生之力,亦难博得几个人的好感,而他在文明社会中,随时有取得多数人的协作和援助的必要。”(《国富论》p13)。博得别人的同情与恩惠,并不能作为一种普遍的取得同胞协助的手段,因为自然状态下每个人到壮年都不能独立,人人在生存上自顾不暇。2.人的必然平等
和其他现在思想家一样,亚当·斯密从这一点得出了人人平等的意涵。人人平等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事实上的必然的平等。“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象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国富论》p15)。
3.契约、交换和买卖是人类唯一普遍的生存手段 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事实上的必然的平等,在排除博取同胞的同情和恩惠作为一种普遍的生存手段的同时,也排除了通过强迫、盗窃、欺诈作为一种普遍的生存手段。前者亚当·斯密举了乞丐的例子:“社会上,除乞丐外,没有一个人愿意全然靠别人的恩惠过活。而且,就连乞丐,也不能一味依赖别人。诚然,乞丐生活资料的供给,全部出自善人的慈悲。虽然这种道义归根到底给乞丐提供了他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但没有,也不可能,随时随刻给他提供他所需要的东西。他的大部分临时需要和其他人一样,也是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而得到供给的。他把一个人给他的金钱,拿去购买食物,把另一个人给它的旧衣,拿去交换更合身的旧衣,或交换一些食料和寄宿的地方;或者,先把旧衣换成货币,在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食品、衣服和住所。”(《国富论》p14)。这一段话中的乞丐而字,换成强盗、盗贼、骗子,这段话的逻辑依然成立。4.利己必同时利人
排除了同情与恩惠,强迫、盗窃与欺骗作为普遍的生存手段,那就只有契约、交换和买卖才是普遍的生存手段。交易的通义是什么呢?在同情、恩惠、强迫、盗窃、欺骗中,甲之所得,必为乙之所失,而交易的通义则是各得其所。“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国富论》p13-14)紧接着的是开头我们所引述的那段话,“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的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亚当·斯密这句话里的“我们”,似乎只是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消费者,但实际上,他说的是包括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和消费者的所有人。对于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这句话完全可以变成:“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消费者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的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欲利己,必同时利人,欲维持自己的生存,必同时维持他人的生存。
人们在交易过程中发现了分工的好处:“例如,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有个善于制造弓矢的人,他往往以自己制成的弓矢,与他人交换家畜或兽肉,结果他发现,与其亲自到野外捕猎,倒不如与猎人交换,因为交换所得却比较多。为他自身的利益打算,他只好以制造弓矢为主要业务,于是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国富论》p14)而分工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而扩大,“分工已经完全确立,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便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他的大部分欲望,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满足。于是,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而社会本身,严格地说,也成为商业社会。”(《国富论》p20)。在这个社会中,乞丐也成为商人。
基于人到壮年依然不能独立维持自己的生存这一个自然的必然性,亚当·斯密终于把霍布斯那个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社会,改造成了一个和平的商业社会;战争变成了竞争,强迫、盗窃与欺骗被契约、交换和买卖作为普遍地生存手段所取代,零和博弈被正和博奕而取代,而这一点都建立在交易的可能性上。
所以,交易的根本是互利,而不是双方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因为每个人是他自己的利益的最好的判断者,交易才必须自由。但是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法律都承认的。
在斯密那里,交易就是市场交易;市场交易意味着,表面上合同是特定的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但实际上合同条款是所有的买方和卖方参与确定的。这一点是因为竞争的存在。价格是发现的,不是讨论出来的(参见哈耶克“作为一个发现过程的竞争”,载《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这一点在电子市场买配件或早市买菜的时候体现地很清楚。当你和面包师缔结合同的时候,如果存在一个竞争性的面包市场,再草率的订约行为,你都不用太担心面包师的欺骗或机会主义行为。你事实上是在和所有的面包师订约.一个耍小聪明的面包师会把顾客推到自己的竞争对手那里去_这看上去更象一个利它主义行为,如果从显示偏好的角度看.。一个以一次所得换取日后的所有所得的面包师会在日后的竞争中被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果,是市场上只剩下诚实和讲信用的面包师,这里诚实和讲信用的含义是,他原意为以后的无数次交易所得而放弃目前这一次欺骗所得,一个诚实的人就是一个为自己的长远考虑的人.一个为自己的长远考虑的人是可以信赖的。你们为什么担心美国农民要用不给中国卖小麦的办法来制裁中国?死了张屠户,不吃混毛猪,如果张屠户要用自杀的办法杀人,充分必要条件是,世界上只有一个姓张的会杀猪,他自杀之后这个收益就会失传.这个假定并不现实.在斯密的模型中,合同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多对一,或者更准确地说,多对多的关系.合同是否完备,并不是看具体的,特定的合同条款,而是看市场竞争的程度.合同法并不是消除合同中的强迫与欺诈的最好手段(刑法也不是),在一个垄断的市场上,比如中国的市内电话市场,肯定会出现强迫和欺骗;但这并不意味着,反垄断法是解决垄断的最好手段,不是.反垄断的最好手段是解除政府对市场准入的管制;那么促使政府放松管制的最好办法是贿赂或民主投票或舆论监督或给官员上经济学常识课吗?不是,是在国内外存在的与现存政府的竞争.法学家最常犯的错误是忽视市场的力量,而夸大法律的力量.当然,夸大法律的力量,对法律职业者是有好处的.一个150条的婚姻法肯定会比一个50条的婚姻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市场与企业
文献综述参考:张维迎:“企业理论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载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企业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科斯“企业的性质”)
间接定价理论(参考: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杨小凯与黄有光,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
契约理论》,周其仁“企业作为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之间的一个特别合约”)
资产专用性理论(参考:哈特《企业、合同与财物结构》)
委托―代理理论(参考:《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
1、科斯:《企业的性质》
针对亚当.斯密,科斯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以他的导师普兰特的风格,参见“企业的性质的由来”,“企业的性质的含义”,“企业的性质的影响”),既然市场可以自动协调分工与交易,为什么还有企业? 已往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奈特用人们对于风险的不同态度来解释企业的由来,但不同的风险态度似乎意味着需要一个买卖风险的市场,而不是企业.“我们发现在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如果要素A的价格在X比在Y高,则A就会从Y流向X,直到X和Y之间的价格差消失为止,除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其它方面的利益补偿,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在许多地方并不适用。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Y流向部门X,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正如D.H.罗宾逊所指出的,我们发现了“在不自觉的统筹协调的大海中的自觉力量的小岛,它如同凝结在一桶黄油奶牛中的一块块黄油.”但既然人们通常统筹协调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那么,为什么这样的组织(指--企业)是必须的呢?为什么会存在“自觉力量的小岛”呢?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然而,假定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问,组织为什么存在?“ 科斯的回答是,组织,也就是企业之所以出现,不能到企业内部去寻找(比如企业内部雇主和雇工对于风险的不同态度),而应该到企业外部,从企业机制的和市场机制之间的比较去寻找.企业如果出现,如果的确有人放弃听命于价格信号来分工与交易,而听从于企业家的指挥,或者建立企业,命令别人,那么,可以合理地猜测,后者肯定有某些有利可图的理由.”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总和.随着出卖这些信息的专门人员的出现,这种成本有可能减少,但不可能消除.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再者,在某些市场中(如农产品交易)可以设计出一种技术使契约的成本最小化,但不可能消除这种成本.确实,当存在企业时,契约不会被取消,但却大大减少了.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不必与企业内部同他合作的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当然,如果这种合作是价格机制起作用的一个直接后果,一系列的契约就是必需的.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在此阶段,重要的是注意契约的特性,即注意企业中被雇佣的生产要素是如何进入的.通过契约,生产要素为获得一定的报酬(它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浮动的)同意在一定限度内服从企业家的指挥.契约的本质在于它限定了企业家的权力范围.只有在限定的范围内,它才能指挥其它生产要素.“(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P6)科斯在这里实际上指出了企业也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企业家通过和所有的生产要素签订雇佣合同,代替了这些生产要素彼此之间互相签订买卖合同.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代替了.但是,契约本身也限定了企业家的权利范围.企业家并不能任意指挥某个生产要素,比如工人.因为这并不符合他的利益.企业家必须和市场上其它企业家仪器竞争和这些要素的使用权.企业家对工人工作的安排和报酬的支付,必须足以不使他被其它企业家挖脚,或者该工人辞职单干.2.张五常”企业的合约性质“ 1983年,张五常对企业理论做出了一个实质性的贡献.张五常明确指出,如果科斯所说的一系列契约指的是产品契约,一个契约指的是要素契约,那么,更准确的说法是,”可以把企业的成长看作是由要素市场代替产品市场,从而节约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成本为零,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区分的就没有意义.在斯密的扣针工厂,购买者就可以分别向每一个生产者付钱.他同时为产品和劳动付了钱.如果每一个工序都可以度量和定价,”没有要素市场也能实现专业化和协调生产的利益--决定和使用投入的权利不需要委托某个代理人或企业家.“(P357)张五常进一步明确了科斯所说的”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他认为有四种: 1.订约成本,如果消费者要分别和制造扣针的18个工序上的每一个工人签约购买扣针,成本常常高得吓人.一个替代方案是,18个人相互签订契约,每一个人商定其服务的价格,最终产品是这些价格的总和.交易成本转移并减少了;还有一个替代方案是,一个代理人可以同18个人签订契约,雇佣他们的劳动,付给他们工资,然后出卖最终产品扣针.这时候要素市场就出现了,企业出现了,但实质是用要素契约代替了产品契约.2.了解产品的信息成本.消费者要了解18个工序的对最终产品的贡献非常困难,消费者与每一个工人就每一个工序协商价格,比就最终产品协商价格,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对于价值不易识别的零件来说,在专业代理人和投入所有者之间达成价格协议所花费的成本,要少于在投入所有者和消费者之间或在专业代理人和消费者之间达成价格协议所花费的成本.生产零件的生产者,通常比消费零件的人更了解零件.3.度量成本.“如果投入所有者进行的交易活动经常变化,如果这些活动不相同,或如果不能方便地事先规定所要进行的交易活动,那么,放弃对这些活动进行直接的度量,而代之以另一种以代理人服务的度量方法,就往往要更为经济.”(P359-360)4.界定各种贡献的成本.在所谓的队生产中,比如拉船的纤夫,度量每一个纤夫对船体的移动所做出的贡献也成本太高,但选择大家都同意的不同度量方法又及其困难,以致代理人的仲裁是必不可少的.(P361)“从原则上说(没有交易成本),投入所有者的全部贡献和协调者的劳务,都能够通过直接度量与每一贡献有关的不同性质而分别定价和出售给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合而为一的.但确定价格是要花费成本的......”"降低发现价格成本的一种有效方式是用某种办法代替,而不是直接和分别为各种活动定价.....张五常的上述思想被杨小凯和黄有光更明确地称为直接定价与间接定价的相互替代.一个直接定价和间接定价的例子:Internet上的知识产权保护
美国政府倾向于在现有的法律体系外给计算机尤其是Internet的发展开辟一个空间,欧洲联盟则强调技术的发展不能逾越现有的法律框架,而马来西亚这样的国家则在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巨大利润诱惑下愿意给其开设法律特区。
我们今天可以从Internet上轻松地看到金庸的全集。如果按照传统的著作权法,这些把金庸的作品上载到网上的人侵犯了金庸的著作权。而我们这些上网浏览的人则因为没有向金庸付费而心怀愧疚。
但法律可能没注意到,现在侵犯金庸的著作权,在技术上已经比以往容易了,这引来了大量的侵权者,同时网络的匿名性、非物理性和超地理性,又是追究侵权变得比以往更困难。
在传统印刷体制下,作品的复制必须由出版社和印刷厂进行,传播则要通过市场网络,成本巨大。而现在这两个方面都可以在一部联网的个人计算机上进行。
在传统的印刷体制下,作者并不直接向读者收费(直接收费交易费用巨大),而是采取一种转卖方式,这里面包括作者和出版商、出版商和读者的两个契约。这样作者可以专心写作,出版商复制和发行,获得专业化经济之利。
现在,直接收费变得可能了。可以设想,金庸的小说可以采取像自由软件一样的方式在网上发行,下载后必须交注册费才能打开全部文本。
或者采取另外一种间接收费的方式。有一些自由软件、PD软件的开发这采取了这种方式,他们的软件是免费或近似免费的,但通过免费提供软件,他们的知名度得以窜升,最后一举上市或自高身价卖给大公司,一夜暴富。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是这种方式,他的小说在网上获得巨大知名度之后,开始有电影公司与其接触,商讨改编事宜。
还有一种类似于电视一样的一样的间接收费方式,金庸通过免费赠阅吸引读者到他的主页,或者在文本中插入广告,获得广告收入。
所以,解决网上的著作权侵权问题,需要的是发明和选择更有效的契约安排,而不是把适用于传统印刷体制下的著作权简单搬移到网上。
三、从分工与交易、市场与企业的角度看如何保护合同中的“弱者”
参看赵晓力“民法传统经典文本中人的观念”(《北大法律评论》第一卷第一辑。)
相对于资本家,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并不天然是弱者.只要存在充分的竞争,雇员就可以炒老板的鱿鱼.要达到保护弱者(消费者,农民,工人,小股东,家庭中的妇女)的目的,与其制定保护弱者的法律,不如给弱者开放更多的机会,比如废除世界上最大的种姓制度之一---户籍制度,废除劳动用工制度中干部和工人的等级制,不要给妇女制造更多的离婚上的障碍.经济法概论课程相关教学资料(4)
――合同法的经济分析
(二):概念
一、身份与契约
1、从身份到契约
梅因《古代法》区分了选择的“身份”和非选择的“身分”所谓进步社会运动,就是从“身分”到“契约”的运动,实际上是从强制到自由的运动,从家族本位到到个人本位的运动。
在“人法”所提到的一切形式的“身分”都起源于古代属于“家族”所有的权力和特权,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到现在仍旧带有这种色彩。因此,如果我们依照最优秀著者的用法,把“身分”这个名词用来仅仅表示这样一些人格状态,并避免把这个名词适用于作为合意的直接或间接结果的那种状态,则我们可以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分到契约”的运动。(梅因《古代法》,第五章,P97)。
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在有一点上是一致的。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其特点是家族依附的逐步消灭以及代之而起的个人义务的增长。“个人”不断地代替了“家族”,成为民事法律所考虑的单位。„„我们也不难看到:用以逐步代替源自“家族”各种权利义务上那种相互关系形式的,究竟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什么关系。用以代替的关系就是“契约”。在以前,“人”的一切关系都是被概括在“家族”关系中的,把这种社会状态作为历史上的一个起点,从这一个起点开始,我们似乎是在不断地向着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状态移动,在这种新的社会秩序中,所有这些关系都是因“个人”的自由合意而产生的。在西欧,向这种方向而获得的进步是显著的。奴隶的身份被消灭了——它已为主仆的契约关系而代替了。„„在解事年龄以前的子裔,在监护下的孤儿,经宣告的疯癫病人,都在“人法”上规定了它们在某些方面是有能力的,在某些方面十五能力的。„„绝大部分法学家都一致承认这样一个原则,它们都认为上述各类人所以应受外来的支配,其唯一的理由是在于他们本身不具有为其自己利益而做出决定的能力;换言之,他们缺乏用“契约”而达到定约的必要条件。(《古代法》p96-97))
2、民法传统经典文本中“人”的概念
存在的不是不同的“人”,而是立法者对人的不同的想象和界定。(1)法国民法典
“最初编纂的民法典乃是第三等级即市民等级的法典,他们在法兰西大革命中与旧王朝的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成功的斗争,随后,又在拿破仑倒台以后的王朝复辟中达到了日益成熟和自觉并具有政治影响。因此,民法典编纂者心目中的,给民法典的风格以烙印的理想形象,不是小人物、手工业者,更非领薪阶层的理想形象,而是有产者的市民阶级的理想形象;他们有识别力、明智、敢于负责,同时也精通本行和熟悉法律。”(K·茨威格特和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页173。)19私有财产不得侵犯、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三项原则都与市民阶级的经济基础及其人格特征相吻合。
《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之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2)德国民法典
与尤士丁尼《法学阶梯》和《法国民法典》不同,《德国民法典》采用的是学说汇纂派理论总则、债务关系法、物法、家庭法、继承法的五分法。其中总则包括“人”、“物”和“法律行为”三章。有的学者倾向于从立法技术上理解这种划分,他们认为,“总则部分针对一些确定的基本法律制度,即法律职业者无论是在债法抑或在物法、继承法或家庭法,甚至在整个私法领域中都要加以运用的法律制度,„„提纲挈领地以一般化形式对其先行规定,就仿佛是‘提取公因式’。人们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法律的逻辑完整性和内涵经济性,从而避免冗赘的重复。”
然而,正是在这种“提取公因式”的过程中,产生了我今天所讲的民法传统中第三种“人的观念”:抽象的权利主体。“作为《德国民法典》基本概念的人,是通过其权利能力来表述的。”
一,《德国民法典》关于人的规定分为两节:自然人和法人。和《法学阶梯》的传统不同,人这一次被放置在家庭以外加以讨论。对于人的着眼点不再是他的自然理性(罗马法),也不再是所有的人终其一生基本生活在家庭和国家中这个事实(《法国民法典》),而是他的这样一种神秘的能力:权利,在具有权利能力这一点上他和一个社团或一笔基金(基金会或财团)并无不同。
“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的完成。”(第一条)
所有的“自然人”都具有权利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相同的行为能力,人因为行为能力的差异而被划分为三类: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
二,《德国民法典》的理想人格是完全行为能力人。“作为《德国民法典》基础的人类形象,因此就不再是小手工业者或工厂工人的人类形象,而是富有的企业家,农场主或政府官员的人类形象;换言之,就是这样一种人,即人们能够指望他们具有足够的业务能力和判断能力,在以契约自由、营业自由和竞争自由的基础上成立的市民盈利团体中理智地活动并避免损失。”
人与人的区分不再是基于他相对于自然或他人任意作为的能力大小,也不是他在国家或家庭中的位置,人与人的区分现在直接建立在他的自我属性上面:他的年龄,他的精神状态,以及他的习性:
未满七周岁、因精神错乱不能自由决定意志者、因患精神病而受禁治产的宣告者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04条);已满7周岁但不满21周岁(后降为18周岁)的人、禁治产人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第106、114条)。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只能通过他人的代理进行法律上有意义的活动。
所有基于年龄和精神状态的考虑,都出自这样一个理由:行为能力的有无和强弱,乃是基于人表达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的有无和强弱。“无行为能力人的意思表示无效”,“在无意识或暂时的精神错乱状态时所为的意思表示无效”(第105条)
由此我们可以把《德国民法典》中的人进一步理解为一个表达意思的机器。人从此将不能仅凭其肉体的存在宣称他的存在,只有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主张权利的人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法律所乐于承认的那种“主体”;同时由于组织也可能被承认为这种主体,“人”的生物学属性在这里淡化。
现代法律出现的新的人类形象“弱者”:消费者,劳动人,中小投资者。
3、中国法律中的契约与身分 《合同法》(1999)
第二条 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民法通则》(1986)
第九条 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第十条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经济法概论相关教学资料(5)
――《经济法概论》工业产权法课程内容学习辅导
一、要点
要点:工业产权法的概念和工业产权的特征,专利法的概念和专利权主体、客体和内容,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专利的申请和审批以及专利权的期限、专利权的保护商标法的概念和商标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商标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商标注册的申请和审批以及商标权的期限,商标的管理,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二、难点
难点:工业产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的主要内容,专利权和商标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专利和商标注册申请和审批、客体和内容、专利和商标注册的申请和审批,以及其期限,终止和无效,违反专利权或商标权保护应受到的惩罚。
三、要点、难点解析
1.工业产权
工业产权主要是指专利权和商标专用权,工业产权和版权统称为知识产权,工业产权属于无形财产权,与有形财产权相比,具有的特征为:
(1)专用性在一定的区域和期限内它专属于创造人或其所属单位。排除他人享有同样权利。
(2)地域性一个国家所保护的工业产权除在一定情况下适用统一保护工业产权的国际公约外,不发生域外效力。
(3)时间性工业产权保护是有一定期限的法定期限届满,工业产权自行终止。
2.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
在法定条件下,专利局可以对某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的实施实行强制许可,专利局实行强制许可的条件为:(1)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请求发明或实用新型的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未在合理长的时间内获得这种许可,而提出申请。(2)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非常情况时,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3)一项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实用新型,比在此之前已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在技术上先进,其实施又有赖于前一发明或实用新型的专利。该项专利以人对前一专利的实施提出强制许可申请的。
专利局作出给予强制许可的决定,应予以登记和公告,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和个人不享有独占的实施权,且无权允许他人实施。专利权人对专利局关于实施强制许可的决定或者关于实施强制许可的使用费用的裁决不服,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法院起诉。
3.专利申请的原则
我国专利申请的原则,主要有:
(1)先申请原则,即谁提出的专利申请在首先就授予谁专利权。专利日的确定主要有:申请人直接向专利局递交文件的,以专利局收到专利申请文件之日为申请日,专利文件是邮寄的,以寄出的邮戳日为申请日。
(2)一项发明一件专利的原则。
(3)优先权原则。
4.专利权的保护
(1)保护范围,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或照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
(2)保护机构,在专利有效期内,发生侵权行为时,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专利管理机关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3)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两年。
(4)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几种行为是:①专利权人制造或经专利权人许可制造的专利产品出售后,使用或销售该产品的。②使用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专利产品。③在专利申请日前已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④临时通过中国领土、领水、领空的外国运输工具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公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为运输工具自身需要而在某装置或设备中使用有关专利的。⑤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而使用有关专利的。
5.商标权的主体和客体
(1)主体商标权的主体是可以申请注册并享有商标专用权的商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2)客体商标权的客体是指注册商标。在我国文字商标,图形商标和组合商标,均可作为商标权客体可以保护。
6.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1)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范围,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凡侵害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均属侵权行为包括①未经商标所有权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相同或相近的商标。②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③伪造、擅自制造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志。
(2)注册商标保护的机构,商标侵权行为发生后,被侵权人可以向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处理,有关工商行政部门有权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赔偿额为侵权在侵权其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或者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被侵权而造成的损失额。
第二篇:经济法概论课程相关教学资料
经济法概论课程相关教学资料(4)
――合同法的经济分析
(二):概念
一、身份与契约
1、从身份到契约
梅因《古代法》区分了选择的“身份”和非选择的“身分”所谓进步社会运动,就是从“身分”到“契约”的运动,实际上是从强制到自由的运动,从家族本位到到个人本位的运动。
在“人法”所提到的一切形式的“身分”都起源于古代属于“家族”所有的权力和特权,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到现在仍旧带有这种色彩。因此,如果我们依照最优秀著者的用法,把“身分”这个名词用来仅仅表示这样一些人格状态,并避免把这个名词适用于作为合意的直接或间接结果的那种状态,则我们可以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分到契约”的运动。(梅因《古代法》,第五章,P97)。
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在有一点上是一致的。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其特点是家族依附的逐步消灭以及代之而起的个人义务的增长。“个人”不断地代替了“家族”,成为民事法律所考虑的单位。„„我们也不难看到:用以逐步代替源自“家族”各种权利义务上那种相互关系形式的,究竟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什么关系。用以代替的关系就是“契约”。在以前,“人”的一切关系都是被概括在“家族”关系中的,把这种社会状态作为历史上的一个起点,从这一个起点开始,我们似乎是在不断地向着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状态移动,在这种新的社会秩序中,所有这些关系都是因“个人”的自由合意而产生的。在西欧,向这种方向而获得的进步是显著的。奴隶的身份被消灭了——它已为主仆的契约关系而代替了。„„在解事年龄以前的子裔,在监护下的孤儿,经宣告的疯癫病人,都在“人法”上规定了它们在某些方面是有能力的,在某些方面十五能力的。„„绝大部分法学家都一致承认这样一个原则,它们都认为上述各类人所以应受外来的支配,其唯一的理由是在于他们本身不具有为其自己利益而做出决定的能力;换言之,他们缺乏用“契约”而达到定约的必要条件。(《古代法》p96-97))
2、民法传统经典文本中“人”的概念
存在的不是不同的“人”,而是立法者对人的不同的想象和界定。(1)法国民法典
“最初编纂的民法典乃是第三等级即市民等级的法典,他们在法兰西大革命中与旧王朝的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成功的斗争,随后,又在拿破仑倒台以后的王朝复辟中达到了日益成熟和自觉并具有政治影响。因此,民法典编纂者心目中的,给民法典的风格以烙印的理想形象,不是小人物、手工业者,更非领薪阶层的理想形象,而是有产者的市民阶级的理想形象;他们有识别力、明智、敢于负责,同时也精通本行和熟悉法律。”(K·茨威格特和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页173。)19私有财产不得侵犯、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三项原则都与市民阶级的经济基础及其人格特征相吻合。
《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之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2)德国民法典
与尤士丁尼《法学阶梯》和《法国民法典》不同,《德国民法典》采用的是学说汇纂派理论总则、债务关系法、物法、家庭法、继承法的五分法。其中总则包括“人”、“物”和“法律行为”三章。有的学者倾向于从立法技术上理解这种划分,他们认为,“总则部分针对一些确定的基本法律制度,即法律职业者无论是在债法抑或在物法、继承法或家庭法,甚至在整个私法领域中都要加以运用的法律制度,„„提纲挈领地以一般化形式对其先行规定,就仿佛是‘提取公因式’。人们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法律的逻辑完整性和内涵经济性,从而避免冗赘的重复。”
然而,正是在这种“提取公因式”的过程中,产生了我今天所讲的民法传统中第三种“人的观念”:抽象的权利主体。“作为《德国民法典》基本概念的人,是通过其权利能力来表述的。”
一,《德国民法典》关于人的规定分为两节:自然人和法人。和《法学阶梯》的传统不同,人这一次被放置在家庭以外加以讨论。对于人的着眼点不再是他的自然理性(罗马法),也不再是所有的人终其一生基本生活在家庭和国家中这个事实(《法国民法典》),而是他的这样一种神秘的能力:权利,在具有权利能力这一点上他和一个社团或一笔基金(基金会或财团)并无不同。
“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的完成。”(第一条)
所有的“自然人”都具有权利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相同的行为能力,人因为行为能力的差异而被划分为三类: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
二,《德国民法典》的理想人格是完全行为能力人。“作为《德国民法典》基础的人类形象,因此就不再是小手工业者或工厂工人的人类形象,而是富有的企业家,农场主或政府官员的人类形象;换言之,就是这样一种人,即人们能够指望他们具有足够的业务能力和判断能力,在以契约自由、营业自由和竞争自由的基础上成立的市民盈利团体中理智地活动并避免损失。”
人与人的区分不再是基于他相对于自然或他人任意作为的能力大小,也不是他在国家或家庭中的位置,人与人的区分现在直接建立在他的自我属性上面:他的年龄,他的精神状态,以及他的习性:
未满七周岁、因精神错乱不能自由决定意志者、因患精神病而受禁治产的宣告者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04条);已满7周岁但不满21周岁(后降为18周岁)的人、禁治产人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第106、114条)。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只能通过他人的代理进行法律上有意义的活动。
所有基于年龄和精神状态的考虑,都出自这样一个理由:行为能力的有无和强弱,乃是基于人表达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的有无和强弱。“无行为能力人的意思表示无效”,“在无意识或暂时的精神错乱状态时所为的意思表示无效”(第105条)
由此我们可以把《德国民法典》中的人进一步理解为一个表达意思的机器。人从此将不能仅凭其肉体的存在宣称他的存在,只有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主张权利的人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法律所乐于承认的那种“主体”;同时由于组织也可能被承认为这种主体,“人”的生物学属性在这里淡化。
现代法律出现的新的人类形象“弱者”:消费者,劳动人,中小投资者。
3、中国法律中的契约与身分 《合同法》(1999)
第二条 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民法通则》(1986)
第九条 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第十条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一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二条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第十三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第三十六条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4)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国民法中的民商合一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民商分立。
第二条 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
第四十九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劳动法》(1995)
第十六条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第十七条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二、契约自由和政府管制 1、1999年《合同法》中对契约自由的确认
第三条 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第四条 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第五条 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第六条 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第七条 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八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2、1995年《劳动法》对劳动合同的管制 第四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七条 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三十九条 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第四十条 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节;
(三)国际劳动节;
(四)国庆节;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限制:
(一)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
(二)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第四十五条 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
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五章 工资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第四十八条 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四十九条 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一)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三)劳动生产率;
(四)就业状况;
(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第五十条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第五十一条 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3、美国最高法院涉及契约自由一系列判例
(1)Holden v.Hardy,169 U.S.366-398(1898)犹他州一个矿主令工人工作8小时以上,违反了该州有关8小时工作制的法律。最高法院多数意见认为:签约自由本身“必须受到州公安权所建立的合法性的限制”;而保护本州公民生命健康和安全正是州立法机关合法行使的公安权的一部分;尽管签约的双方都是成年人,不存在强迫和欺诈,州法的合理性是因为存在事实和数据表明煤矿对工人身体健康确实有害。
(2)Lochner v.New York 198 U.S.45-76(1905)1895年,纽约州通过了一个《面包坊法》(Bakeshop Act),规定面包制作业必须为工人提供卫生的工作环境,并减少工时。受此法打击最沉重的是小面包业主,他们的雇员总数通常不超过5人。Lochner正是这样一个小面包业主,因为容许它的工人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而被州政府罚款50美元。纽约州法院一审败诉后,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Lochner控告纽约州的面包坊法未经法律的正当程序剥夺了他的财产权,违法宪法第14修正案。
5-4的多数意见认为:纽约州的法律是对“雇主在某种情况下允许工人在他的作坊利工作10小时以上的一项禁令”,这项法律也杜绝了工人“挣一些额外收入”的机会,所以这项法律侵犯了面包坊主Lochner和他的雇工之间的签约自由。多数意见认为:签约自由就是买卖劳动力的自由,属于宪法第14修正案保护的自由的一部分。
1912年,纽约面包行业的工人通过集体签约的方式确定了每天工作10小时。(3)Muller v.Oregon,208 U.S.412-423(1908)Muller是俄勒冈一家洗衣店的工头,因命令店中一名女工每日工作10小时而违反该州10小时工作法,被地方法庭罚款10美元。被告律师布兰代斯用社会学调查研究数据说明限制妇女工作时间的合理性。在brief中,布兰代斯用2页追溯案例,采用了lochner案中法院承认的如果长工时会影响工人的安全和健康则可以限制工时),用15页引用其他州和外国法律中关于长工时影响工人健康的报告和案例。用95页引用美国和欧洲的工厂和医学报告,说明长工时对妇女的健康有害。最高法院以9:0宣布俄勒冈州限制工时的做法有效。“妇女的身体结构及生育功能使她们在为生存的奋斗中处于身份不利的地位”健康的母亲是健康的后代的根本,考虑到妇女本身的健康和我们种族的健康,“妇女的身体健康必须成为公众利益的一部分。
(4)Adkins v Children’s Hospital,261 U.S.525-571(1923)1918年,国会在哥伦比亚特区建立了最低工资法。儿童医院人为这项法律侵犯了雇主的签约自由权。最高法院以5:3宣布该法违宪。既然最低工资法是为了保护工人的宪法权利,同样的理论也可以用来限制建筑工人的最高工资限度,以保护雇主的宪法权利。
限制劳动契约自由从限制工时到确定最低工资,但是,规避这些限制的办法总是存在的。比如用计件合同代替计时合同,以及用资本(机器)代替劳动。长远看来,对劳动契约的管制和《劳动法》保护劳动者,促进就业的宗旨是违背的。4.谁保护工人(佛里德曼夫妇《自由选择:个人声明》第8章)
“以下两种工人是得不到任何保护的:一种是仅有一个可能雇主的工人,另一种是没有任何可能雇主的工人。
那些实际上只有一个可能雇主的人,往往可以得到很高的报酬。因为他们的技能是在罕见,价值极高,只有一个雇主能够加以充分利用。
最低工资法令要求雇主歧视技术低的人。„„且以受教育很少而没有什么技能的青少年为例,其劳务比如说每小时仅值二美元。他或她或许渴望为这种工资干活,为的是掌握较多技能,从而得到较好的工作。但最低工资法令宣称,只有雇主愿意付给她或她(在1979年前)每小时二点九美元,这样的人才能受雇。也就是说,除非雇主愿意仁慈地把90美分加到青少年劳务所值的2美元上,否则他们是不会被雇佣的。青年人因不能得到每小时2.9美元而失业,反而说这种状况比接受每小时二美元的工资而就业要强些,这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许多雇主地存在,可以为大多数工人提供最可靠而且最有效的保护。„„保护工人的是那些愿意雇佣工人的雇主。雇主对工人劳务的需求,使得他们完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向工人支付其工作的全部价值。如果某一雇主不愿支付,另一雇主会支付。真正保护工人的,正是这种争夺工人劳务地竞争。
„„竞争不能提供十全十美的保护。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工人来说,竞争是迄今为止被人们所发现或发明的最好的,也即害处最少的保护。
„„其他雇主的存在保护了工人免受雇主的剥削,因为他可以到别处干活。其他工人的存在保护了雇主免受工人的剥削,因为他可以雇佣别人。其他卖主的存在保护了消费者免受某以卖主的剥削,因为消费者可以到别的商店买东西。“ 5.谁保护消费者(佛里德曼夫妇《自由选择:个人声明》第7章)
“竞争保护消费者不是因为商人比官僚心肠软,不是因为商人由更多的利他主义思想,或更慷慨大方,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有才能,而只是因为消费者服务正是为他们自己的私利服务。
政府管制并不能阻止事故的发生。区别在于犯严重错误的私人企业可能垮台,而犯严重错误的政府机构则很可能因此而得到更多的预算。
消费者可以依赖百货公司、商标和私人检验组织判断产品的质量。无需政府的帮助。
消费者会被广告牵着鼻子走吗?“从根本上说,广告时做生意的一种成本,„„设法满足消费者真正的需要和愿望,比起试图制造人为的需要和愿望,不是更为合理吗?”
“对消费者的最大威胁是垄断——不论是私人的还是政府的垄断。保护消费者的最有效方法是国内的自由竞争和遍及全世界的自由贸易。要想使消费者不受单一的卖主的剥削,就必须由另外的卖主,消费者能向他购买,而他也渴望卖东西给消费者。”
二、契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1、吉尔莫《契约的死亡》(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从》第3卷)
“客观地看,契约的发展表现为契约责任正被侵权责任这一主流逐渐融合”(p279-280)
产品责任拓展了厂商对其瑕疵产品的间接使用者的责任。有关卖方担保的法律规定总是既植根于契约法由来源于侵权法。但后来似乎担保属于契约法的趋势逐渐兴盛,尤其在《同一买卖法》和《统一商法典》。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法院出人意料地废弃了久已确立且扎根于契约的担保责任,而时兴一种完全基于侵权的担保法。1965年《侵权法重述》(第二版)402A:规定了产品责任:
(1)销售者若在产品存在瑕疵并对使用这和消费者及其财产具有不合理危险时仍将产品出售给使用这和消费者的,则应对由此而给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和消费者及其财产所造成的实际损害承担责任,只要(a)销售者是经营此项产品销售的合法商人,(b)产品出售之时渴望符合使用者和消费者的要求,并无实质性改变。(2)上述(1)所陈述的规则在下列情况下也同样适用:
(a)销售者在产品制造和出售过程中实行了尽可能的监督;
(b)使用者和消费者并未直接从销售者那里购买产品或者与销售者没有任何契约关系。
2、中国《产品质量法》(1993)的规定
第二十八条 售出的产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用户、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
(一)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说明的;
(二)不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的;
(三)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销售者依照前款规定负责修理、更换、退货、赔偿损失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产品的其他销售者(以下简称供货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供货者追偿。
销售者未按照第一款规定给予修理、更换、退货或者赔偿损失的,由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生产者之间、销售者之间、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订立的产品购销、加工承揽合同有不同约定的,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二)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三)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第三十条 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
第三十二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抚恤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
第三十三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用户、消费者满十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 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第三十五条 因产品质量发生民事纠纷时,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当事人中方的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各方没有达成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六条 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可以委托本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对有关产品质量进行检验。
3.契约法和侵权法的区分:谈判成本 事先谈判成本低:契约法
事先谈判成本高,以至于不能缔结合同。不能用合同法处理交通事故伤害。让司机和其他司机以及行人在事前缔结一项合同成本太高。
产品责任的实质是:用一项契约代替了一系列契约。有必要把产品责任法、侵权法和刑法看作整个社会缔结的一个契约。
第三篇: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张宪英
一、《经济法概论》课程概述
本课程为经济类、管理类专科开放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该门课程,要在全面系统学习各章节内容的同时,注意把握重点问题,同时在学习中要关注经济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际工作。
二、课程教学资源介绍
1.本课程主教材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文华主编的《经济法概论》。2.本课程学习指导教材为《经济法概论学习指导》,该学习指导以重点掌握、掌握和了解三个不同层次对各章内容进行学习指导,并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给予阐释。
3.中央电大和天津电大将陆续通过中央电大网和天津电大网对该课进行学习指导。
三、教学方式
《经济法概论》课程将通过学生自习,教师面授辅导,网上教学辅导等方式完成课程学习。
面授辅导8次。主要包括:
1.根据本课程学习指导要求,讲解每章的重点难点知识。2.及时解答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3.指导学生完成形成性作业。
四、学习要求
1.制定好自学计划,按照《学习指导》要求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2.妥善安排好工作和生活,按时出勤参加面授辅导课程,并积极思考,鼓励提出相应的问题。
3.独立完成形成性作业,并按规定时间交作业。
4.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积极参加中央电大和天津电大的网上教学活动,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或提出相应的问题请教师解答。
第四篇: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辅导
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辅导(3)
――《经济法概论》第二章(经济法基础理论)内容辅导
一、学习要点
主要有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定义、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联系和区别、经济的本质和功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和种类,经济法的主体、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经济法律关系的运行过程以及对其管理和保护。
二、学习难点
难点主要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主体,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经济法律关系的管理和保护。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只调整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也就是说它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领域中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以各种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具体包括:经济管理关系、经营协调关系、组织内部关系即企业、公司等生产经营性组织内部的一些重点经济关系和涉外经济关系。
2.经济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
(1)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经济法在调整经济关系时,必要时也采取行政手段。但经济法与行政法又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①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不同于行政法所调整的行政管理关系。②经济管理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权利、义务的联结状态也不同于行政法律关系。③经济管理法律关系追求的是一定经济目的与经济效益,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不贯彻和体现行政机关和行政首长的意识。
(2)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经济法与民法的两者都调整经济关系,两者的一些概念、原则、制度、手段可以通用。区别在于①民法与经济法调整的内容不同。②民法以个体权利为本位,在微观经济领域,经济法以社会责任为本位,在宏观经济领域。③民法与经济法的主体系列各不相同。
3.经济法的本质和功能
经济法的本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其阶级性;二是它与其他相邻法律部门相区别的法律属性。
经济法有四个功能:
(1)经济法是综合系统调整法
(2)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
(3)经济法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
(4)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
4.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律、法规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进行调整之后所形成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组成。由四个特征:
(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为组织
(2)经济法律关系是组织管理要素与财产要素相统一的法律关系
(3)经济法律关系是国家意志与社会组织意志直接协调结合的法律关系
(4)经济法律关系是采取较严格的法定程序与形式
5.经济法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经济法主体主要是组织,在法定条件下,个人也可以成为经济法主体,经济法理论承认统一的法人制度,但法人不能包含经济关系中各类组织主体。
6.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
经济权利是由经济法律、法规所确认的一种资格或许可。包括(1)主体凭借这种资格为或不为一定经济行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2)主体凭借这种资格,依照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的规定,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经济行为。以实现自己的要求。(3)经济主体义务不依法或不依约履行时,经济主体可以凭借这种资格要求有关国家机关强制其履行或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经济义务是由经济法律、法规所确认的一种责任,包括(1)经济义务主体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的要求,为或不为一定经济行为,以实现经济权利主体的利益和要求,(2)经济义务主体应自觉履行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所确定的各项要求,否则要受到国家强制力制裁。
7.经济法律关系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是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和目的,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大量是物,一定的行为也可以成为客体,它主要有有形物、经济行为、无形财富。
8.经济法律关系的管理和保护
特点:(1)经济法对经济法律关系不只是保护,而是要管理。(2)经济法对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是从其产生及运行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地进行管理和保护。(3)既要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要直接或间接地保证国家意志和社会利益的实现。(4)它是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地管理和保护。
第五篇:《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经济法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类开放教育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这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主要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大专水平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服务的。课内学时72,4学分。通过学习本课程,要使学生能够树立法制意识,做到知法,守法;掌握经济法的基础知识;加强对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法制观念并使其初步具有运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观察、分析、处理有关经济法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体系按不同程度分三个层次做出要求。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这部分内容。
一般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教学应强调与实际的紧密联系,通过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使学员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 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 基础理论知识(建议2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法的产生和发展掌握法的本质与特征、法的形式与分类、法的作用。了解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掌握经济法的特征、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法的本质、形式
2、重点掌握经济法的本质、功能、基本原则
3、掌握法的特征
4、掌握经济法的特征
5、了解法的产生与发展
6、了解经济法的产生及形成
(二)教学内容
1、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本质与特征,法的渊源与结构,法的解释和效力,法的适用和遵守,法律责任与制裁,法的外部关系问题
2、经济法的概念与地位,经济法法律关系 第二章 民法基础知识(建议6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民法的基础知识的理论,包括:民法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时效、财产占有权、债权。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法人的定义和设立条件
2、重点掌握代理中的定义、委托代理和表现代理
3、重点掌握所有权的定义和权能
4、重点掌握债权的定义和种类
5、重点掌握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中断和终止
6、掌握法人的权利与义务
7、掌握财产所有权的特征
8、掌握债的特征
9、掌握代理的产生与终止
10、掌握时效的种类
11、了解代理的种类
12、了解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与消灭
13、了解债的履行、变更与终止
(二)教学内容
1、民法的概念,民法的基本原则
2、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及分类,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3、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无效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的后果
4、代理的概念、特征和分类,代理权的产生和终止
5、时效的概念和种类,诉讼时效,占有实效
6、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与消灭
7、债权的概念与特征,债的分类,债发生的根据,债的履行,债的变更与终止
第三章 企业法律制度(建议6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企业法律制度的概念和体系,掌握全民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和企业破产法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国有企业的经营权与经营责任
2、重点掌握集体企业的权利与义务
3、重点掌握个人独资与合伙企业的法律属性
4、重点掌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特征和资本制度
5、重点掌握破产条件和破产财产清算顺序
6、掌握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
7、掌握集体企业的管理体制
8、掌握中小企业法的立法宗旨和作用
9、掌握个人独资与合伙企业的设立与终止
10、掌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解散与清算
11、掌握企业破产的财产、债权
12、了解国有企业的基本原则
13、了解个人独资企业的管理体制
14、了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组织结构
(二)教学内容
1、企业的概念、特征和种类,企业法的概念和体系
2、国有企业及其立法概述,国有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指导原则,国有企业经营权,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3、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立法概述,集体所有制企业概述,集体所有制企业管理,集体企业的收益分配
4、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和特征,性质, 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
5、合伙企业的概念和特征,合伙企业的设立,合伙企业财产,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合伙企业和合伙人的债务清偿,合伙企业的解散和清算
6、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法概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7、破产与破产法概述,企业破产的条件,企业破产的程序
第四章 公司法律制度(建议4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公司的概念和种类,理解公司的一般规定,掌握有限责任公司及其特点、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特征, 了解公司的合并和分立,公司增资和减资,掌握公司的解散,公司的清算等程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公司法的特征
2、重点掌握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3、重点掌握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4、掌握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征
5、掌握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
6、了解公司的种类
7、了解公司登记和监督管理制度
8、了解解散、清算的法律规定
9、了解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
10、了解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
(二)教学内容
1、公司的概念和种类,公司法概述,公司的一般规定
2、有限责任公司及其特点,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的特别规定
3、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特征,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
4、财务会计的一般要求,利润分配,5、公司的合并和分立,公司增资和减资
6、公司的解散,公司的清算
第五章 证券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证券法一般理论,掌握证券发行制度和证券交易制度,熟悉上市公司收购和上市公司收购规则,掌握证券监管体制。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证券、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的区别
2、重点掌握证券发行审核制度
3、重点掌握证券交易的一般规则
4、重点掌握证券上市的条件、程序、暂停和终止
5、重点掌握禁止交易行为
6、掌握证券法的基本原则
7、掌握证券和债券发行的条件
8、掌握信息披露法律规定
9、掌握证券承销
10、掌握中国证券监管体制
11、了解证券法的基本目的
12、了解证券法的性质
13、了解证券交易所
14、了解上市公司收购的规则
15、了解证券监管体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1、证券法的概念和性质,证券法调整的证券,证券法主体,证券法的基本原则,2、证券发行的概念及种类,证券发行条件,证券发行审核制度,证券发行保荐与证券承销
3、证券交易的一般原则,证券上市,持续信息公开,禁止的交易行为,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
4、上市公司收购概述,上市公司收购原则
5、监管者职责,监管权的行使与监督
第六章 合同法律制度(建议6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合同的订立、效力、解除等相关内容;掌握合同担保的方式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有效要约的构成要件、法律效力
2、重点掌握承诺的构成要件、法律效力
3、重点掌握合同的主要条款
4、重点掌握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
5、重点掌握合同履行的原则及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6、重点掌握合同担保全的形式
7、重点掌握违约责任
8、掌握要约的撤回和撤销
9、掌握合同的变更与转让
10、掌握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及合同的解除
11、了解合同的性质
12、了解合同法的要领及其基本原则
(二)教学内容
1、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合同的分类,合同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合同订立的程序,合同的内容和形式,合同订立的时间和地点,合同的效力,缔约过失责 任
3、合同履行的概念和原则,合同内容的确定,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代位权和撤销权,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违约责任
4、合同的担保概述,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
第七章 工业产权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工业产权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掌握商标和商标权、商标注册、商标管理、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保护商标权的国际工业约;掌握专利法的概念、专利法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工业产权的特征
2、重点掌握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3、掌握商标权的法律保护
4、掌握商标法的特征、商标权、商标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5、掌握专利权、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6、了解工业产权法的渊源
7、了解商标注册和商标管理
8、了解保护商标权的国际公约
9、了解专利申请程序、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专利权的保护
(二)教学内容
1、知识产权,工业产权,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的关系,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条约
2、专利法概述,专利权的客体,专利权的主体,专利权产生的实质条件,专利权产生的程序,专利权人的权利,专利权的限制,专利权的保护
3、商标概述,商标注册,商标权,商标权的保护,保护商标权的国际公约
第八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竞争法的产生和发展反不正当竞争法、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产生和形成;掌握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和调整范围、立法宗旨和原则、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监督检查、法律责任。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2、重点掌握商业贿赂、商业秘密
3、掌握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及其与相关行为的区别
4、掌握公平交易的法律规定
5、了解竞争法、反垄断法的含义
6、了解对不正当竞争的监督检查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二)教学内容
1、竞争与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正当竞争与相关行为的区别
2、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产生和形成,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和调整范围,立法宗旨和原则,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监督检查
第九章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建议4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产品质量的概念、产品质量立法、《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了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关、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掌握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违反产品质量法的责任。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2、重点掌握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3、了解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
4、了解产品质量的管理与监督
5、了解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和责任形式
(二)教学内容
1、产品质量法的概念,产品质量立法,《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
2、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关,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产品质量监督检查
3、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4、损害赔偿责任,罚则
第十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建议4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掌握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国家和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与法律责任。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消费者的权利
2、掌握国家和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3、了解经营者的义务
4、了解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方法
(二)教学内容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适用范围
2、消费者的权益
3、经营者的义务
4、国家和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5、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与法律责任
第十一章 财政法律制度(建议
5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应该能够了解财政法的概念、财政管理体制与管理机构;掌握预算法和税法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税法的构成要素
2、重点掌握政府采购当事人和合同
3、重点掌握流转税法、收益税法
4、重点掌握税收法律责任
5、掌握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
6、掌握财产、行为和资源税法
7、掌握税收的征收与管理
8、了解财政法的主要内容
9、了解预算法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
1、财政法的概念,财政法的调整对象,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法的内容
2、预算法
3、政府采购法
4、税法
第十二章 金融法律制度(建议5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金融和金融关系、金融法的主要内涵、掌握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和外汇管理法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金融法的调整对象
2、重点掌握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商业银行对存款人的保护
3、重点掌握保险人的义务
4、重点掌握被保险人的义务
5、掌握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6、掌握商业银行贷款的原则
7、掌握票据的权利
8、掌握外汇的法律责任
9、了解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
10、了解商业银行的设立与变更
11、了解保险的种类
12、了解票据的伪造、变造和更改,票据的抗辩及限制
(二)教学内容
1、金融与金融法的概述,金融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
2、银行法
3、票据法
4、保险法
5、外汇管理法
第十三章 房地产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我国房地产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和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国家对房地产开发活动进行监管的主要环节和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房地产法的基本原则
2、重点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设立条件
3、重点掌握房地产交易管理法律制度
4、重点掌握房屋租赁的特征
5、重点掌握房地产抵押的特征
6、掌握房地产开发的立法原则
7、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设立的程序
8、掌握房地产转让的程序
9、掌握房屋转租的特征
10、掌握房地产抵押的程序
11、了解房地产业
12、了解房地产交易的特征
13、了解商品房预售的特征、条件、程序
14、了解房屋租赁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二)教学内容
1、房地产的概念,房地产业,房地产法,房地产法的基本原则
2、房地产开发法律制度
3、房地产交易法律制度
4、商品房预售
5、房屋租赁
6、房地产抵押
第十四章 劳动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掌握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内容,了解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法律制度。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
2、重点掌握社会保险的功能
3、重点掌握劳动争议的程序
4、掌握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
5、掌握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
6、掌握劳动争议的法律责任
7、社会保险的种类
8、劳动争议的仲裁机构
(二)教学内容
1、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2、社会保险
3、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第十五章 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我国贸易救济措施、掌握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框架和在该框架下的特别义务、掌握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性原则。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外贸法的主要内容
2、重点掌握外贸代理、壁垒、反倾销
3、重点掌握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权利和义务
4、掌握外贸法的基本原则
5、掌握外贸经营者
6、了解外贸法的适用范围
(二)教学内容
1、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概念,货物、技术和服务的进出口管理,进出境货物的关税制度,外汇管理制度,进出境检疫检验制度
2、中国的贸易救济措施
3、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六章 环境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环境问题和环境法律体系、环境法律制度及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2、重点掌握环境保护制度
3、重点掌握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
4、掌握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5、掌握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6、了解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宗旨
7、了解保护和改善环境
(二)教学内容
1、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法体系
2、环境法基本原则
3、环境法律制度
4、防治环境污染的法律制度
第十七章 会计、审计、统计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会计法的立法宗旨与基本原则、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掌握审计法、统计法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掌握会计法的立法宗旨与基本原则
2、掌握禁止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
3、掌握审计法的基本原则
4、了解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
5、了解审计机关的权利和审计程序
6、了解违反会计法、审计法的法律责任
(二)教学内容
1、会计法律制度
2、审计法律制度
3、统计法律制度
第十八章 仲裁与诉讼(建议6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货币供给的基本含义,理解并掌握货币供给的决定以及同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间的关系,掌握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机制,理解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仲裁程序
2、重点掌握审判程序
3、重点掌握行政诉讼的范围
4、重点掌握司法文书的格式
5、掌握经济仲裁
6、掌握司法收案范围
7、掌握行政诉讼的法律责任
8、了解申请仲裁裁决和执行,涉外经济仲裁
9、了解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协会
10、了解司法审判的机构设置
11、了解行政诉讼的执行程序
1、仲裁概述,仲裁组织,仲裁程序
2、诉讼制度概述,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3、法律文书的概念和种类,法律文书的写作要求,民事诉讼文书13
(二)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