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法概论》教学大纲
《经济法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经济法概论》是中央电大经济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掌握一些经济法的基础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经济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增强法制观念并初步具有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观察,分析,处理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课程,学时72,4学分。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础知识;掌握法人制度、代理、时效、财产所有权、债权等相关的法律知识;掌握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特征和基本原则以及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构成要素和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了解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方法。
2、使学生掌握经济组织法、经济行为法、经济保护法、宏观调控法和涉外经济法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常用的重要的经济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3、使学生掌握经济仲裁与经济司法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建议
1、讲授法律的基础知识时,可着重阐述法的概念和本质、民法中的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与时效、财产所有权等重要概念。
2、讲授经济法的基础知识时,可着重阐述经济法的对象、特征、原则和作用;讲授经济法律关系时,可以联系已经学习过的民事法律关系进行阐述。
3、讲授经济组织法、经济行为法、经济保护法、宏观调控法和涉外经济法时,可以结合本专业、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介绍和阐述。对一些常用的、重要的经济法律、法规,宜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释和说明。
4.讲授经济仲裁和经济司法时,可着重阐述经济仲裁和经济诉讼的基本知识。
四、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内容要求分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面。
第二部分 教学方案
一、教材
1、文字教材:《经济法概论》(刘文华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网上教学:电大网上课堂提供课程教学辅导、BBS讨论、作业下载及指导。
3、视频课件:
二、教学及实践环节
1.自学。即学生通过自学文字教材来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强调自学是开放教育的基本特点。
2.组织学习小组并经常进行学习讨论。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在一起学习时相互鼓励、互相启发的作用。应组建大小不等的学习小组,结合经济法在我国应用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3.辅导。即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由教师进行适当的面授辅导。辅导课一般以计划总学时数的1/4为宜。其他辅导形式如网上课堂、网上讨论、电话答疑、电子邮件偏重于对学生学习方法、把握学习重点及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等进行辅导。
4.作业。本课程安排4次平时作业,学生必须认真独立地完成,辅导教师要认真批改并据以评定平时成绩。
三、考核。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前者主要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由市校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80%。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编
法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基础知识概述
教学内容:
一、法的产生和发展
二、法的本质和特征
三、法的形式和分类
四、经济法概述
1、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2、经济法的概念及其调整对象
3、经济法的原则
4、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法的概念和本质,形式和分类
二、掌握经济法的概念及其调整对象
三、掌握经济法的原则
四、了解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教学内容:
一、民法概述
二、民事法律关系
1.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2.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主体(自然人、法人)
民法基础知识(2)内容
(3)客体
三、民事法律行为
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2、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3、民享法律行为的形式
4、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5、民事行为的变更或撤消
6、无效或撤消的民事行为的财产后果
四、代理
1.代理的概念
2.代理权的产生和终止
3.代理权的滥用、无权代理
4、表见代理
五、时效
1.时效的概念
2.诉讼时效
(1)诉讼时效的概念
(2)诉讼时效的中止与中断
3.占有时效
六、财产所有权
1.财产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
2.财产所有权的法律关系
(1)主体
(2)内容
(3)客体
3.保护财产所有权的方法
七、债权
1.债权的概念与特征
2.债权的发生、履行、变更与终止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民法的概念
二、掌握民法中的一些的重要概念诸如公民,法人,代理,时效,所有权,债权
第三章
经济法律关系
教学内容: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的概念与特征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的构成要素
1.主体
2.内容
3.客体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的产生、变更与终止
四、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二、掌握经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涵义与内容
三、掌握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终止的概念以及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终止的情况
四、了解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方法
第二编
经济组织法
第四章
企业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企业法律制度概述
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律制度
1、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概念、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
2、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性质及其设立、变更和终止
3、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权利与义务
4、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
5、稽察特派员制度
三、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
1、集体企业法概述与集体企业的类型
2、集体企业的权利与义务、集体企业的管理
3、乡镇集体企业的法律规定
四、私营企业法律制度
1、私营企业的概念、种类与法律特征
2、私营企业的开办与关闭
3、私营企业的权利与义务
4、私营企业的监督管理
五、企业破产法
1.企业破产法的概念
2.企业破产的条件
3.企业破产的程序
4、企业破产的法律责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企业法的概念
二、掌握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律制度中关于企业的性质、权利与义务和企业管理的规定,稽察特派员制度。
三、了解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四、了解私营企业法的主要内容
五、了解企业破产法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外商投资企业法概述
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概念
2.中外合资企业的设立、组织形式与注册资本、出资方式与出资期限
3.中外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
4.中外合资企业的合营期限、解散与清算
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简介
四、外资企业法
1.外资企业法的概念
2.外资企业的设立、组织形式与注册资本、外国投资者的出资方式与出资期限、3.外资企业的用地及其它费用
4.外资企业的经营管理
5.外资企业的经营期限、终止与清算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主要内容
二、了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主要内容
三、了解外资企业法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
教学内容
一、公司法概述
二、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定
1.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与特征
2.有限责任公司的建立
3.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组织机构
三、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规定
1.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与特征
2.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3.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与股份
4.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与转让
5.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
四、公司债券
五、公司的财务、会计
六、公司的破产、解散与清算
七、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
教学目的与要求
公司法律制度
一、了解公司、公司法的概念
二、掌握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定
三、掌握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规定
四、了解关于公司债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和公司的破产、解散与清算的法律规定
五、了解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
第三编 市场运行法
第七章 合同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合同与合同法概述
二、合同的订立
(1)订立合同的基本原则
(2)合同的主要条款
(3)合同的形式
(4)订立合同的程序
三、合同的效率
1、确认和处理无效的合同
(1)无效合同的概念
(2)无效合同的确认
(3)无效合同的处理
2、可撤销合同
3、效力未定合同
四、合同的履行
1、合同履行的概念
2、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
五、合同的保全
六、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七、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八、违约责任
1、违反合同责任的概念
2、承担违约责任的条件与主要形式
3、违约责任的免除
4、合同的管理与合同纠纷的解决
教学要求
一、了解合同、合同法的概念
二、掌握经济合同法的主要内容
第八章
证券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证券法概述
二、证券的发行与交易
三、股票与债券
四、证券管理的法律规定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证券法的主要内容
第九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1.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法 2.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
3.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范围
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
四、法律责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
二、掌握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
三、掌握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涵义及其具体表现
四、了解如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五、了解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四编 经济保护法
第十章 工业产权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工业产权法概述
二、商标法
1.商标与商标权
2.商标法的主要内容
(1)商标的注册
(2)注册商标的专用权及其法律保护
3.保护商标权的国际公约简介
三、专利法
1.专利法的概念
2.专利法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工业产权、工业产权法的概念
二、掌握商标与商标权的概念和商标法的主要内容
三、了解专利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
第十一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消费者仅益保护法概述
二、消费者的权利
三、经营者的义务
四、国家与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五、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与法律责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
二、了解消费者的权利的具体内容
三、了解经营者的义务的具体内容
四、了解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方法
第十二章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产品质量法概述
二、产品质量的管理与监督
三、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四、产品质量的法律责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产品质量法的概念及其适用范围
二、了解产品质量的管理与监督制度
三、了解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四、了解产品质量的法律责任的概念与形式
第五编第十三章
教学内容:
一、财政法概述
二、预算法简介
三、税收
1.税收和税法
(1)税收和税法的概念
(2)税法构成要素
2.流转税法
3.收益税法
4.财产、行为和资源税法
5.税收征收管理
6.税收法律责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财政法的概念
二、了解预算法的主要内容
三、了解税法的主要内容
经济调控、监督法财政税收法律制度
第十四章 金融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金融法概述
二、银行法
三、票据法
四、保险法
1.保险的概念及保险的种类
2.保险合同
(1)保险合同的概念
(2)保险合同的当事人
(3)保险合同的主要条款
3、保险人的义务和投保人的义务
五、外汇管理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金融法的概念
二、了解中央银行法的主要内容
三、了解票据的概念和支票、汇票、本票的涵义
四、掌握保险的概念和关于保险合同、保险人、投保人的义务规定
五、了解外汇管理法的主要内容
第十五章 会计、审计、统计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会计法
1.概述
2.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3.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
4.违反会计法的法律责任
二、审计法
1.概述
2.审计管理体制
3.审计程序
4.违反审计法的法律责任
三、统计法
1.概述
2.关于统计机构与统计人员的法律规定
3.关于统计调查计划和统计制度的法律规定
4.统计资料的管理与公布
5.违反统计法的法律责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会计法的主要内容
二、了解审计法的主要内容
三、了解统计法的主要内容
第十六章 经济仲栽与经济司法
教学内容:
一、经济仲栽
1.仲裁、仲裁法的概念
2.经济仲栽概述
3.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协会
4.仲裁程序 5.仲裁的执行
6.关于涉外经济仲裁的特别规定
二、经济司法
1.经济审判
(1)经济审判概述
(2)经济审判机构的设置和受理案件的范围
(3)经济审判程序
2、经济检察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仲裁与仲裁法的概念
二、掌握仲裁的机构程序和执行
三、掌握经济审判机置、受理案件的范围及审判程序
四、了解经济检察
第二篇:《经济法概论》教学大纲
《经济法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为我省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阐述我国经济活动中重要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使考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国家规范经济活动中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经济活动,并能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基本知识部分,介绍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及体系,一般了解掌握即可。第二部分,实体法律制度,包括公司法、合同法、工业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法、税法、金融法、劳动法、会计法、审计法、自然资源能源与环境法律制度、WTO规则。第三部分,程序法律制度,主要介绍解决经济纠纷的法律制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我国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法律制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重点掌握公司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工业产权法律制度、消费者权益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了解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原则、现实社会现状及法律基础理论相关知识。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法学基础理论和相关经济法律制度
一、本章要点:主要有法的产生和历史类型;法的本质与形式;法的外部关系问题;法人的概念与法人制度;代理制度;所有权制度;债权制度。
二、本章难点:主要在于法的外部关系,法人制度、代理制度和所有权制度。
三、要点难点解析
(一)法的产生及发展的历史类型
1.法的产生:法是随着私有财产和阶级划分出现而产生的,将来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2.法的类型:包括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等剥削阶级类型和社会主义法。
(二)法的本质与形式
1.法的本质: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经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的阶级性就是法的本质属性。法除了阶级性外,还有社会性,这种社会职能主要表现在经济、科技、自然资源、环保等法律部门中。
2.法的形式:包括法的渊源形式和结构形式。
(1)法的渊源是指国家制定和认可法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我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国际条约。在法的渊源之外的其他个人的讲话,意见和法学著作、判例、习惯等,都不是法。
(2)法的结构是由法律规范,法的部门和法的体系三个层次构成的。
①法的规范是由三部分组成:假定、处理、制裁。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这三部分缺一不可。
②法的部门:法以其调整对象--社会关系,作为基本标准划分法的部门。我国法的部门主要有: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劳动法、婚姻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法院组织法、国际法等。
3.法的体系。各个法的部门、各种法律、法规,按其地位效力的区别及相互关联状况,1 依据一定次序排列组合成的统一体系即为法的体系。
(三)法的外部关系问题:包括法与国家的关系,法与政策的关系,法与道德的关系。法与政策有一致性和密切联系,也有区别。法与道德也有一致性和区别,道德在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表现。
(四)法人制度
1.法人的概念和应具备的条件: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具备的条件有: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法人分为企业法人与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
2.企业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企业法人的权利能力是指企业法人所具有的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企业法人的行为能力是指企业法人,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五)代理制度
1.代理的概念:代理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在代理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进行的,确立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一定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行为。
2.代理的种类有: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六)所有权制度
1.所有权与所有制的关系: 所有制是指对生产资料占有和支配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属于经济基础,所有权则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属上层建筑。
2.所有权的内容: 是指所有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对其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能。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七)债权制度
1.债的概念和本质: 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规定,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即债权和债务关系。
2.债的分类:①以一定的法律关系分为: 因合同所生之债,因不当得利所生之债,因无因管理所生之债;②根据债的主体数量分为单一之债和多人之债;③根据标的物的属性分为特定物之债和种类物之债,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二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
一、学习要点
主要有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定义、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联系和区别、经济的本质和功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和种类,经济法的主体、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经济法律关系的运行过程以及对其管理和保护。
二、学习难点
难点主要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主体,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经济法律关系的管理和保护。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只调整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也就是说它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领域中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以各种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具体包括:经济管理关系、经营协调关系、组织内部关系即企业、公司等生产经营性组织内部的一些重点经济关系和涉外经济关系。
2.经济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1)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经济法在调整经济关系时,必要时也采取行政手段。但经济法与行政法又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①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不同于行政法所调整的行政管理关系。②经济管理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权利、义务的联结状态也不同于行政法律关系。③经济管理法律关系追求的是一定经济目的与经济效益,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不贯彻和体现行政机关和行政首长的意识。
(2)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经济法与民法的两者都调整经济关系,两者的一些概念、原则、制度、手段可以通用。区别在于①民法与经济法调整的内容不同。②民法以个体权利为本位,在微观经济领域,经济法以社会责任为本位,在宏观经济领域。③民法与经济法的主体系列各不相同。
3.经济法的本质和功能
经济法的本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其阶级性;二是它与其他相邻法律部门相区别的法律属性。
经济法有四个功能:
(1)经济法是综合系统调整法(2)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
(3)经济法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4)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
4.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律、法规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进行调整之后所形成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组成。由四个特征:
(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为组织
(2)经济法律关系是组织管理要素与财产要素相统一的法律关系
(3)经济法律关系是国家意志与社会组织意志直接协调结合的法律关系(4)经济法律关系是采取较严格的法定程序与形式 5.经济法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经济法主体主要是组织,在法定条件下,个人也可以成为经济法主体,经济法理论承认统一的法人制度,但法人不能包含经济关系中各类组织主体。
6.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
经济权利是由经济法律、法规所确认的一种资格或许可。包括(1)主体凭借这种资格为或不为一定经济行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2)主体凭借这种资格,依照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的规定,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经济行为。以实现自己的要求。(3)经济主体义务不依法或不依约履行时,经济主体可以凭借这种资格要求有关国家机关强制其履行或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经济义务是由经济法律、法规所确认的一种责任,包括(1)经济义务主体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的要求,为或不为一定经济行为,以实现经济权利主体的利益和要求,(2)经济义务主体应自觉履行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所确定的各项要求,否则要受到国家强制力制裁。
7.经济法律关系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是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和目的,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大量是物,一定的行为也可以成为客体,它主要有有形物、经济行为、无形财富。
8.经济法律关系的管理和保护
特点:(1)经济法对经济法律关系不只是保护,而是要管理。(2)经济法对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是从其产生及运行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地进行管理和保护。(3)既要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要直接或间接地保证国家意志和社会利益的实现。(4)它是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地管理和保护。
第三章 企业法
一、学习重点
企业法的概念和体系,企业法主体,企业法的法律责任,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权利和义务。企业内部领导体制,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法,中外合资企业的设立、终止。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资本和期限、内部领导体制。破产和破产法,关于破产程序的规定,破产终结和破产责任。
二、学习难点
企业法的调整对象和定义。企业法主体,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性质、地位、任务、厂长负责制,职工民主管理制度,集体所有制企业法的性质和地位,私营企业的性质和种类,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设立,中外合资企业的协议、合同和章程,中外合资企业的资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争议的解决,破产程序的全过程,破产违法责任和破产责任。
1.企业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企业法是确立企业的法律地位,调整以企业为中心所发生的经济管理关系和财产经营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企业法的调整对象可分为纵向的经济管理关系,横向的经营协调关系,概括为三类:
(1)企业的地位、性质、任务和经营方式。
(2)企业经营管理关系包括国家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关系。
(3)企业财产经营关系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权和经营责任方面的关系。
2.企业法主体
企业法主体是指参加企业法律关系,依照企业法律、法规的规定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以及一定条件下的个人。企业法主体包括企业组织、国家机关、内部组织以及一定条件下的个人,其中企业组织是企业法主体的主要种类。
企业法主体形成一般包括企业的经济形态和企业的法律形成、企业法主体对企业的基本权利大体可分为财产权和管理权两类,具体可分为人、财、供、产、销。
3.全民所有制企业企业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性质和地位:
① 企业财产为全民所有,是全民所有制经济组织。
② 经济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③ 法律上有法人资格,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经济权并承担民事责任。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任务:
① 根本任务:要根据国家计划和市场需求,发展商品生产,创造财富,增加积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② 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4.厂长(经理)负责制
厂长是企业法定代表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指挥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统一领导、全面负责。厂长应具备五个条件,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思想作风正,文化学历高,身体条件好。厂长产生的方式有主管机关的委任式聘任和职工代表大会选举或推荐。每届3年至5年,可以连任。
厂长的职权有:①经营管理决策权。②生产指挥权。③行政领导干部任免权。④职工奖惩权。⑤企业人、财、物的保护权,包括拒绝摊派权等。
5.职工代表大会
它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务机构。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民主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职工代表大会权主要有: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评议、监督权;推荐、选举权和集体合同签订权。
6.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企业法》从国家机关的角度分类规定它们与企业的关系,《转机条例》则直接从政府的职能上分类规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7.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
乡村集体企业财产属于举办该企业的乡或村范围内的全体农民集体所有,由乡或村的农民大会或代表全体农民的集体经济组织行使企业的财产所有权,由企业财产所有者决定企业的重大问题。
8.中外合资企业的设立与资本
9.设立中外合资企业的一般程序是:立项、洽谈、签约、审批、登记、注册、中外合资企业的立项申请由中方提出,然后双方在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签约,审批机关自接到各项应报文件后,于三个月内决定批准或不批准,合营企业应在一个月内凭此批准证书向企业所在地的省级工商部门办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执照签发日即企业成立日。
合营企业的资本由注册资本和借入资本两部分,合营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其资本构成应以自有资本为主。在合营企业注册资本中外方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得低于50 %。合营各方的出资方式。包括现金、实物和工业产权,中方合营者可以场地使用权出资。
10.破产法
破产法是确定破产条件,调整企业在破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相统一综合性法律。
债权人会议是由全体债权人组成,依法行使破产参与权、决议权,以维护债权人共同利益的临时性的组织机构。在破产过程中,它主要起到决议和监督两方面的作用。
破产清算就是人民法院自宣告企业破产之日起15日内成立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并依法进行必要的民事活动。
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由清算组提出,经债权人会议讨论通过,报请人民法院裁定后执行,破产财产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后,按下列程序清偿:①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②破产企业所欠税款;③破产债权,破产财产不足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
第四章公司法
学习要点
1.公司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公司法是调整公司在设立、变更和终止过程中所发生的,股东和公司在出资集资、转资过程中所发生的组织管理关系和资本运营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公司法的调整对象有两大类:一是组织管理关系,包括公司自身的组织管理关系和国家对公司的管理关系;二是资本运营关系,包括公司设立时的资本关系、公司成立后的资本关系和公司破产、解散时发生的资本关系。
2.公司债券
发行公司债券必须具备的条件:
(1)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
人民币6000万元。
(2)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
(3)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4)筹资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5)债券的利率不超过国务院限定的利率水平。(6)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3.有限责任公司特征与设立的条件
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征:人合资合兼具、股东数额限定、募股集资封闭、股份不需等额、转让严格控制和组织结构简单。
设立的条件: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2个以上50个以下(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不受限制)。
(2)股东出资达法定资本总额。
(3)股东共同制定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4.有限责任公司体制
(1)股东,股东作为出资有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所有的股东地位一律平等,同股同权、同股同利。
(2)股东会,它是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组成的公司最高权力机关。
(3)董事会,它是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的行使公司经营管理权的执行机关。董事长为公司法定代表人。
(4)经理,经理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辅助业务执行机关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负责人。
(5)监事会,它是对公司生产经营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的常设机构。
5.国有独资公司
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特征有:投资单一,由国家一家投资;范围限定,只限于全民所有制企业;组织机构按特殊程序建立和国家实施监督管理。
6.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发行的概念和种类 股份发行是为筹集资本或为增加资本,通过法定方式分配或收售公司股份的行为。股份发行有两类:一类是设立发行,指公司设立时的股份发行;一类是新股发行,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依照法律规定和股东大会决议,为增加资本而再次和继续发行股份的行为。股份发行要遵循公开、公严、公正的原则。
新股发行的条件有:
(1)前一次发行的股份已募足,并间隔1年以上,(2)公司在最近3年内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交付股利,(3)公司在最近3年内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4)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同期银行利润率。
第五章 合同法
一、难点和要点 要点: 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的概念与特征,经济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无效经济合同和经济合同违约后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涉外经济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技术合同的分类、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
难点:合同的特征、经济合同、涉外经济合同、技术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各类合同的订
立和履行以及合同的无效、各类合同变更和解除及其程序与法律责任、发生纠纷后的解决途径。
二、要点、难点解析
1.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合同通常又称契约,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明确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权利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义务受国家法律的监督,凡是合同都具备下列法律特征:
(1)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指当事人依法表示自己的意思,产生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当事人之间形成的合同法律关系,受到合同法规所调整,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要承担法律责任。
(2)合同是双方或者多方的法律行为,合同的成立必须要经过双方或者两个以上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3)合同是当事人合法的行为,合同内容合法是合同有效的条件。(4)合同当事人所处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享有同等的权利。(5)债权合同是关于财产关系的合同 2.合同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2)合同自由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
(5)遵守法律、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3.合同的订立
(1)合同订立的程序(2)合同的内容与形式(3)合同的效力(4)缔约过失责任 4.合同的履行
(1)合同履行的责任(2)合同履行的有关规定(3)合同的保全(4)合同的担保
5.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 6.违约责任
7.合同法规定的又名合同及政府采购合同
第六章工业产权法
一、要点
要点:工业产权法的概念和工业产权的特征,专利法的概念和专利权主体、客体和内容,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专利的申请和审批以及专利权的期限、专利权的保护商标法的概念和商标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商标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商标注册的申请和审批以及商标权的期限,商标的管理,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二、难点
难点:工业产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的主要内容,专利权和商标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专利和商标注册申请和审批、客体和内容、专利和商标注册的申请和审批,以及其期限,终
止和无效,违反专利权或商标权保护应受到的惩罚。
三、要点、难点解析
1.工业产权
工业产权主要是指专利权和商标专用权,工业产权和版权统称为知识产权,工业产权属于无形财产权,与有形财产权相比,具有的特征为:(1)专用性在一定的区域和期限内它专属于创造人或其所属单位。排除他人享有同样权利。
(2)地域性一个国家所保护的工业产权除在一定情况下适用统一保护工业产权的国际公约外,不发生域外效力。
(3)时间性工业产权保护是有一定期限的法定期限届满,工业产权自行终止。2.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
在法定条件下,专利局可以对某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的实施实行强制许可,专利局实行强制许可的条件为:(1)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请求发明或实用新型的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未在合理长的时间内获得这种许可,而提出申请。(2)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非常情况时,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3)一项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实用新型,比在此之前已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在技术上先进,其实施又有赖于前一发明或实用新型的专利。该项专利以人对前一专利的实施提出强制许可申请的。
专利局作出给予强制许可的决定,应予以登记和公告,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和个人不享有独占的实施权,且无权允许他人实施。专利权人对专利局关于实施强制许可的决定或者关于实施强制许可的使用费用的裁决不服,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法院起诉。
3.专利申请的原则
我国专利申请的原则,主要有:
(1)先申请原则,即谁提出的专利申请在首先就授予谁专利权。专利日的确定主要有:申请人直接向专利局递交文件的,以专利局收到专利申请文件之日为申请日,专利文件是邮寄的,以寄出的邮戳日为申请日。
(2)一项发明一件专利的原则。(3)优先权原则。4.专利权的保护
(1)保护范围,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或照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
(2)保护机构,在专利有效期内,发生侵权行为时,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专利管理机关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3)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两年。
(4)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几种行为是:①专利权人制造或经专利权人许可制造的专利产品出售后,使用或销售该产品的。②使用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专利产品。③在专利申请日前已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④临时通过中国领土、领水、领空的外国运输工具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公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为运输工具自身需要而在某装置或设备中使用有关专利的。⑤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而使用有关专利的。
5.商标权的主体和客体
(1)主体商标权的主体是可以申请注册并享有商标专用权的商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2)客体商标权的客体是指注册商标。在我国文字商标,图形商标和组合商标,均可作
为商标权客体可以保护。
6.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1)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范围,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凡侵害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均属侵权行为包括①未经商标所有权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相同或相近的商标。②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③伪造、擅自制造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志。
(2)注册商标保护的机构,商标侵权行为发生后,被侵权人可以向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处理,有关工商行政部门有权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赔偿额为侵权在侵权其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或者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被侵权而造成的损失额。
第七章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要点和难点
要点: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产品质量和产品质量法,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难点: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二、重点难点解析 1.反不正当竞争法
(1)反不正当竞争法:指经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不正当竞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不正当竞争与正当竞争,不平等竞争和垄断属不同概念,不正当竞争是行为人以故意规避法律或者直接违反法律为前提,并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属于国家法律禁止的行为。
(2)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守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2.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
(1)国家监督,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机构,并行使下列职权:①按规定程序询问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证明人,并要求提供证明材料。②查询,复制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协议、帐目、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以及其他资料。③检查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监督检查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检查证件。
(2)社会监督,国家鼓励,支持和保护一切组织或个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社会监督。3.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体制
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技术监督局,负责全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1)产品质量管理标准①符合国家,行业标准。②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③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2)产品质量监督检查①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②产品质量检验制度。③用户、消费者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对产品质量的监督。
4.损害赔偿
生产者、销售者生产、销售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给购买该产品的用户,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的条件主要有:
(1)生产者因其产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承担赔偿责任,9 如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不承担赔偿责任: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科学水平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
(2)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承担责任。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实施,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生产者的责任或向销售者供货的责任,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供货者追偿,如属产品销售者的责任,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5.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1)消费者的权利:人身、财产安全权,要求提供信息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成立团体权,获得知识权,尊重人格、习惯权,批评监督权等等。
(2)经营者的义务:遵守法律,接受监督,保障安全,提供信息,标明名称、标志,出具凭证,保证质量,承担责任,实现公平,合理交易,尊重人格等等。
6.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1)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国家和地方机关制定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各级人民政府加强领导、组织、协调、督促行政部门做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医疗卫生部门,环保部门等,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采取措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惩处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人民法院采取措施,方便消费者起诉,及时审理。
(2)消费者组织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消费者协会在各级政府指导下,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对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消费者协会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接受理消费者投诉,进行调查调解,提请鉴定部门鉴定,支持受害者的消费者提起诉讼。
第八章
产品质量法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内容及生产者的产品责任、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与义务。
(二)学习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产品质量监督、产品质量认证监督、产品质量抽查监督等,重点掌握生产者的产品责任、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与义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产品质量监督、产品质量认证监督、产品质量抽查监督。
2、掌握:产品质量认证监督、产品质量抽查监督。
3、熟练掌握:产品质量抽查的范围、规则与结果处理,生产者的产品责任、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与义务。
产品质量——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质量标准以及合同约定的对产品适用,安全和其他特性的要求。
产品质量法——调整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等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产品质量的内容,产品质量法包括产品质量管理法和产品质量责任法,我国调整这两部分的法规属于产品质量法。
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产品质量管理标准。
1.符合国家,行业标准。2.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3.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产品质量监督检查。
1.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2.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制度。3.用户,消费者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对产品质量的监督。
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1.生产者承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2.销售者承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3.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应符合的要求和应尽的义务。
对于违反产品质量法以及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处罚
1.对违反产品质量和制造、销售伪劣商品的惩罚
2.对于不符合产品质量的应负责修理、更换、退货,造成缺失、伤害的应负责赔偿;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责令停产、没收违汉所得、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3.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处罚并举例说明。
第九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消费者的范围,消费者的诸项权利,经营者的义务,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
(二)学习要求
了解消费者的概念、熟悉消费者的各项权利及经营者的各项义务。消费者的权利与经营者义务是对等的。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消费者的概念及特征,熟悉消费者的各项权利及经营者的各项义务。2.掌握:消费者的各项权利及经营者的各项义务。
3.熟练掌握: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含义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生活消费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维护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
用法律手段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规定经营者应尽的义务;
消费者的权利:
1.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2.知悉其所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3.自主选择,自主决定购买不购买商品,接受不接受服务的权利。4.获得公平交易条件的权利。
5.当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而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要求赔偿的权利。6.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7.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8.批评监督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
1.遵守法律的义务。2.接受监督的义务。3.保障安全的义务。4.提供信息的义务。
5.标明名称和标记的义务。
6.出具凭证的义务。7.保证质量的义务。8.承担责任的义务。
9.实现公平,合理交易的义务。10.尊重人格的义务。
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措施和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的途径
1.国家、社会团体采取各项措施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规定解决权益争议的办法。
2.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司法机关以及消费者协会等依法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消费者权益,规定争议可采取协商、调解、仲裁或起诉等途径解决。
3.怎样保护消费者权益并举例说明。
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承担的责任。
2.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承担的行政、经济和刑事责任。
第十章
税法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税收的特征,税法的基本结构,流转税法律制度、所得税法律制度及税款征收管理制度。
(二)学习要求
了解税法的基本结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流的基本内容,熟悉我国税款征收管理相关制度。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税收的特征、营业税、消费税、印花税的纳税主体、税务登记管理、纳税申报制度。
2、掌握:税法的基本结构: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征税对象、税率、增值税的纳税主体。
3、熟练掌握:区别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一、税法概述
1.税收的概念和特征 2.税法的概念 3.税法构成因素
二、流转税法 1.增值税 2.营业税 3.消费税
三、所得税法 1.企业所得税
2.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三、个人所得税
四、税收征收管理法 1.概述 2.税务管理 3.税款征收 4.税务检查
五、税收法律责任 1.偷税行为
2.骗取出口退税的行为 3.抗税行为 4.其他违法行为
第十一章
金融法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外汇管理法律制度,证券法和保险法。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及组织机构,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外汇的概念及种类、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的外汇管理。掌握证券的发行、交易条件及规则,熟悉禁止的证券交易行为。了解保险的含义,重点掌握保险合同法律制度,熟悉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的地位。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商业银行的设立、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的外汇管理,证券法的基本原则,证券的交易规则、证券公司的经营业务,保险的含义、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的概念。
2、掌握:证券的承销、持续信息公开、禁止性证券交易行为的种类、上市公司收购的种类,保险合同的主体与保险合同的内容。投保人的义务。
3、熟练掌握:新股发行的条件、债券发行的条件、禁止性证券交易行为的种类、保险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第十二章
劳动法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形式与内容,劳动合同的解除,工资保障、职业安全卫生、工时与休息休假等劳动制度,社会保险制度以及劳动争议的解决。
(二)学习要求
了解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掌握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工资保障、社会保险制度以及劳动争议的解决。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劳动关系的调整对象,劳动合同的概念与特征,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的解除,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职业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特殊保护制度,劳动监察制度,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制度,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原则和方式、劳动争议仲裁。
2、掌握:劳动合同的特征,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的解除,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劳动监察制度,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原则和方式、劳动争议仲裁。
3、熟练掌握:劳动合同的内容,工伤保险制度,劳动争议仲裁。
第十三章 自然资源、能源与环境法律制度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有关自然资源能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二)学习要求
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特征;自然资源法调整的对象;环境法的概念及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本章包含的主要法律制度
2、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法自然资源法调整的对象;环境法的概念及特征;环境法律责任
3、熟练掌握:自然法的特征;环境法的特征
第十四章
会计法与审计法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会计行为的基本原则、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审计、审计机关职责、内部监督、社会审计。
(二)学习要求
掌握会计行为的基本原则,熟悉会计核算的内容,了解会计监督的种类,会计机构的设置要求,掌握审计机关职责、内部监督、社会审计监督。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会计行为的基本原则,会计期间,会计核算,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会计监督,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审计,审计机关,审计机关的职责,内部监督,社会审计,社会审计组织的法律责任。
2、掌握:会计核算,财务会计报告,会计监督,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审计机关,社会审计。
3、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审计机关,审计机关的职责,社会审计,社会审计的业务范围。
第十五章 对外贸易与WTO规则(省略)
第十六章
经济纠纷解决法律制度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仲裁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仲裁机构的性质,仲裁协议,仲裁程序,仲裁裁决的撤销与执行,涉外仲裁的特殊规定。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的管辖,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诉讼的管辖,起诉与受理,审理与判决。
(二)学习要求
了解仲裁与诉讼解决纠纷的各种方式以及程序性的规定,并能对简单的经济纠纷作出程序上的选择。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仲裁机构的性质,仲裁协议,仲裁程序,仲裁裁决的撤销与执行,涉外仲裁的特殊规定。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的管辖,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诉讼的管辖,起诉与受理,审理与判决。
2、掌握:仲裁协议,仲裁裁决的撤销与执行。民事诉讼的管辖,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诉讼的管辖,起诉与受理,审理与判决。
3、熟练掌握:仲裁协议,民事诉讼一审程序、二审程序、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起诉与受理。
第三篇:《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经济法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类开放教育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这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主要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大专水平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服务的。课内学时72,4学分。通过学习本课程,要使学生能够树立法制意识,做到知法,守法;掌握经济法的基础知识;加强对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法制观念并使其初步具有运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观察、分析、处理有关经济法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体系按不同程度分三个层次做出要求。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这部分内容。
一般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教学应强调与实际的紧密联系,通过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使学员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 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 基础理论知识(建议2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法的产生和发展掌握法的本质与特征、法的形式与分类、法的作用。了解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掌握经济法的特征、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法的本质、形式
2、重点掌握经济法的本质、功能、基本原则
3、掌握法的特征
4、掌握经济法的特征
5、了解法的产生与发展
6、了解经济法的产生及形成
(二)教学内容
1、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本质与特征,法的渊源与结构,法的解释和效力,法的适用和遵守,法律责任与制裁,法的外部关系问题
2、经济法的概念与地位,经济法法律关系 第二章 民法基础知识(建议6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民法的基础知识的理论,包括:民法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时效、财产占有权、债权。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法人的定义和设立条件
2、重点掌握代理中的定义、委托代理和表现代理
3、重点掌握所有权的定义和权能
4、重点掌握债权的定义和种类
5、重点掌握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中断和终止
6、掌握法人的权利与义务
7、掌握财产所有权的特征
8、掌握债的特征
9、掌握代理的产生与终止
10、掌握时效的种类
11、了解代理的种类
12、了解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与消灭
13、了解债的履行、变更与终止
(二)教学内容
1、民法的概念,民法的基本原则
2、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及分类,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3、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无效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的后果
4、代理的概念、特征和分类,代理权的产生和终止
5、时效的概念和种类,诉讼时效,占有实效
6、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与消灭
7、债权的概念与特征,债的分类,债发生的根据,债的履行,债的变更与终止
第三章 企业法律制度(建议6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企业法律制度的概念和体系,掌握全民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和企业破产法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国有企业的经营权与经营责任
2、重点掌握集体企业的权利与义务
3、重点掌握个人独资与合伙企业的法律属性
4、重点掌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特征和资本制度
5、重点掌握破产条件和破产财产清算顺序
6、掌握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
7、掌握集体企业的管理体制
8、掌握中小企业法的立法宗旨和作用
9、掌握个人独资与合伙企业的设立与终止
10、掌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解散与清算
11、掌握企业破产的财产、债权
12、了解国有企业的基本原则
13、了解个人独资企业的管理体制
14、了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组织结构
(二)教学内容
1、企业的概念、特征和种类,企业法的概念和体系
2、国有企业及其立法概述,国有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指导原则,国有企业经营权,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3、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立法概述,集体所有制企业概述,集体所有制企业管理,集体企业的收益分配
4、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和特征,性质, 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
5、合伙企业的概念和特征,合伙企业的设立,合伙企业财产,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合伙企业和合伙人的债务清偿,合伙企业的解散和清算
6、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法概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7、破产与破产法概述,企业破产的条件,企业破产的程序
第四章 公司法律制度(建议4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公司的概念和种类,理解公司的一般规定,掌握有限责任公司及其特点、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特征, 了解公司的合并和分立,公司增资和减资,掌握公司的解散,公司的清算等程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公司法的特征
2、重点掌握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3、重点掌握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4、掌握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征
5、掌握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
6、了解公司的种类
7、了解公司登记和监督管理制度
8、了解解散、清算的法律规定
9、了解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
10、了解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
(二)教学内容
1、公司的概念和种类,公司法概述,公司的一般规定
2、有限责任公司及其特点,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的特别规定
3、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特征,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
4、财务会计的一般要求,利润分配,5、公司的合并和分立,公司增资和减资
6、公司的解散,公司的清算
第五章 证券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证券法一般理论,掌握证券发行制度和证券交易制度,熟悉上市公司收购和上市公司收购规则,掌握证券监管体制。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证券、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的区别
2、重点掌握证券发行审核制度
3、重点掌握证券交易的一般规则
4、重点掌握证券上市的条件、程序、暂停和终止
5、重点掌握禁止交易行为
6、掌握证券法的基本原则
7、掌握证券和债券发行的条件
8、掌握信息披露法律规定
9、掌握证券承销
10、掌握中国证券监管体制
11、了解证券法的基本目的
12、了解证券法的性质
13、了解证券交易所
14、了解上市公司收购的规则
15、了解证券监管体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1、证券法的概念和性质,证券法调整的证券,证券法主体,证券法的基本原则,2、证券发行的概念及种类,证券发行条件,证券发行审核制度,证券发行保荐与证券承销
3、证券交易的一般原则,证券上市,持续信息公开,禁止的交易行为,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
4、上市公司收购概述,上市公司收购原则
5、监管者职责,监管权的行使与监督
第六章 合同法律制度(建议6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合同的订立、效力、解除等相关内容;掌握合同担保的方式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有效要约的构成要件、法律效力
2、重点掌握承诺的构成要件、法律效力
3、重点掌握合同的主要条款
4、重点掌握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
5、重点掌握合同履行的原则及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6、重点掌握合同担保全的形式
7、重点掌握违约责任
8、掌握要约的撤回和撤销
9、掌握合同的变更与转让
10、掌握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及合同的解除
11、了解合同的性质
12、了解合同法的要领及其基本原则
(二)教学内容
1、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合同的分类,合同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合同订立的程序,合同的内容和形式,合同订立的时间和地点,合同的效力,缔约过失责 任
3、合同履行的概念和原则,合同内容的确定,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代位权和撤销权,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违约责任
4、合同的担保概述,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
第七章 工业产权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工业产权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掌握商标和商标权、商标注册、商标管理、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保护商标权的国际工业约;掌握专利法的概念、专利法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工业产权的特征
2、重点掌握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3、掌握商标权的法律保护
4、掌握商标法的特征、商标权、商标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5、掌握专利权、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6、了解工业产权法的渊源
7、了解商标注册和商标管理
8、了解保护商标权的国际公约
9、了解专利申请程序、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专利权的保护
(二)教学内容
1、知识产权,工业产权,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的关系,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条约
2、专利法概述,专利权的客体,专利权的主体,专利权产生的实质条件,专利权产生的程序,专利权人的权利,专利权的限制,专利权的保护
3、商标概述,商标注册,商标权,商标权的保护,保护商标权的国际公约
第八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竞争法的产生和发展反不正当竞争法、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产生和形成;掌握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和调整范围、立法宗旨和原则、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监督检查、法律责任。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2、重点掌握商业贿赂、商业秘密
3、掌握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及其与相关行为的区别
4、掌握公平交易的法律规定
5、了解竞争法、反垄断法的含义
6、了解对不正当竞争的监督检查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二)教学内容
1、竞争与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正当竞争与相关行为的区别
2、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产生和形成,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和调整范围,立法宗旨和原则,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监督检查
第九章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建议4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产品质量的概念、产品质量立法、《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了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关、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掌握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违反产品质量法的责任。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2、重点掌握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3、了解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
4、了解产品质量的管理与监督
5、了解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和责任形式
(二)教学内容
1、产品质量法的概念,产品质量立法,《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
2、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关,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产品质量监督检查
3、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4、损害赔偿责任,罚则
第十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建议4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掌握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国家和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与法律责任。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消费者的权利
2、掌握国家和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3、了解经营者的义务
4、了解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方法
(二)教学内容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适用范围
2、消费者的权益
3、经营者的义务
4、国家和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5、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与法律责任
第十一章 财政法律制度(建议
5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应该能够了解财政法的概念、财政管理体制与管理机构;掌握预算法和税法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税法的构成要素
2、重点掌握政府采购当事人和合同
3、重点掌握流转税法、收益税法
4、重点掌握税收法律责任
5、掌握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
6、掌握财产、行为和资源税法
7、掌握税收的征收与管理
8、了解财政法的主要内容
9、了解预算法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
1、财政法的概念,财政法的调整对象,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法的内容
2、预算法
3、政府采购法
4、税法
第十二章 金融法律制度(建议5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金融和金融关系、金融法的主要内涵、掌握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和外汇管理法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金融法的调整对象
2、重点掌握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商业银行对存款人的保护
3、重点掌握保险人的义务
4、重点掌握被保险人的义务
5、掌握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6、掌握商业银行贷款的原则
7、掌握票据的权利
8、掌握外汇的法律责任
9、了解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
10、了解商业银行的设立与变更
11、了解保险的种类
12、了解票据的伪造、变造和更改,票据的抗辩及限制
(二)教学内容
1、金融与金融法的概述,金融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
2、银行法
3、票据法
4、保险法
5、外汇管理法
第十三章 房地产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我国房地产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和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国家对房地产开发活动进行监管的主要环节和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房地产法的基本原则
2、重点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设立条件
3、重点掌握房地产交易管理法律制度
4、重点掌握房屋租赁的特征
5、重点掌握房地产抵押的特征
6、掌握房地产开发的立法原则
7、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设立的程序
8、掌握房地产转让的程序
9、掌握房屋转租的特征
10、掌握房地产抵押的程序
11、了解房地产业
12、了解房地产交易的特征
13、了解商品房预售的特征、条件、程序
14、了解房屋租赁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二)教学内容
1、房地产的概念,房地产业,房地产法,房地产法的基本原则
2、房地产开发法律制度
3、房地产交易法律制度
4、商品房预售
5、房屋租赁
6、房地产抵押
第十四章 劳动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掌握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内容,了解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法律制度。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
2、重点掌握社会保险的功能
3、重点掌握劳动争议的程序
4、掌握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
5、掌握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
6、掌握劳动争议的法律责任
7、社会保险的种类
8、劳动争议的仲裁机构
(二)教学内容
1、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2、社会保险
3、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第十五章 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我国贸易救济措施、掌握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框架和在该框架下的特别义务、掌握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性原则。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外贸法的主要内容
2、重点掌握外贸代理、壁垒、反倾销
3、重点掌握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权利和义务
4、掌握外贸法的基本原则
5、掌握外贸经营者
6、了解外贸法的适用范围
(二)教学内容
1、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概念,货物、技术和服务的进出口管理,进出境货物的关税制度,外汇管理制度,进出境检疫检验制度
2、中国的贸易救济措施
3、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六章 环境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环境问题和环境法律体系、环境法律制度及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2、重点掌握环境保护制度
3、重点掌握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
4、掌握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5、掌握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6、了解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宗旨
7、了解保护和改善环境
(二)教学内容
1、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法体系
2、环境法基本原则
3、环境法律制度
4、防治环境污染的法律制度
第十七章 会计、审计、统计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会计法的立法宗旨与基本原则、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掌握审计法、统计法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掌握会计法的立法宗旨与基本原则
2、掌握禁止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
3、掌握审计法的基本原则
4、了解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
5、了解审计机关的权利和审计程序
6、了解违反会计法、审计法的法律责任
(二)教学内容
1、会计法律制度
2、审计法律制度
3、统计法律制度
第十八章 仲裁与诉讼(建议6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货币供给的基本含义,理解并掌握货币供给的决定以及同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间的关系,掌握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机制,理解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仲裁程序
2、重点掌握审判程序
3、重点掌握行政诉讼的范围
4、重点掌握司法文书的格式
5、掌握经济仲裁
6、掌握司法收案范围
7、掌握行政诉讼的法律责任
8、了解申请仲裁裁决和执行,涉外经济仲裁
9、了解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协会
10、了解司法审判的机构设置
11、了解行政诉讼的执行程序
1、仲裁概述,仲裁组织,仲裁程序
2、诉讼制度概述,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3、法律文书的概念和种类,法律文书的写作要求,民事诉讼文书13
(二)教学内容
第四篇:经济法概论教学大纲责任教师
《 经 济 法 概 论 》 教 学 大 纲
责 任 教 师
陈虎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本课程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管理学科工商管理类旅游及饭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课内学时72,4学分。同时也是省电大现代远程经济学科经济学类也是金融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学时72,4学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该课程以讲授经济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为核心内容,讲求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结合,即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又注重经济法具体制度及其实际应用的讲解,使学生系统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理、具体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规范,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分析和处理各种实际事务问题。
第二部分
教材使用
一、教材
1、基本教材《经济法概论》,刘文华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是教学与考试的主要依据。
2、教学大纲帮助掌握教学重点及教学和考试的目的要求。
二、参考资料
基本教材中涉及到的我国已经颁布的经济法律、法规等。
第三部分
教学环节
一、自学
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教材和有关经济法律、法规。
二、面授辅导
面授辅导是教学的重要方式,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熟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案例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辅导课的学习,以36课时为宜。
四、考试要求
1、考核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掌握重点、难点及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和处理实际案例的能力。
2、题量适当并难易搭配,按照不同层次大致可分为:有一定难度的试题占总数的20%,中等难度的试题占总数的40%,比较容易的试题占总数的40%。
3、考试题型,包括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等。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试题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重视提高理解与运用能力。
第四部分
第一编
第一章
基础知识概述
第一节 法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经济法概述 第二章
民法基础知识 第一节 民法概述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 第四节 代理 第五节 时效 第六节 财产所有权 第七节 债权
第三章
经济法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法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公司法
一、了解公司法概述
二、掌握公司的设立、合并、解散和清算
三、掌握有限责任公司
四、掌握股份有限公司
五、了解外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
第二章
企业法
一、了解企业法概述
二、了解企业设立、变更和终止的法律规定
三、掌握国有企业经营权的法律规定
四、掌握国有企业内部领导体制的法律规定
五、了解国有企业和政府关系的法律调整
六、掌握国有企业破产法律制度
七、了解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
八、掌握私营企业法律制度
九、掌握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第三章
外商投资企业法
一、了解外商投资企业法
二、掌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三、掌握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四、了解外资企业法
第七章
产品质量法
一、了解产品质量法概述
二、了解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三、掌握产品质量义务
四、掌握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
第八章
标准化法
一般了解
第九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二、掌握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
三、掌握不正当竞争行为
四、了解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十章
财税法
一、了解预算法
二、了解税法概述
三、掌握税制构成要素
四、掌握税制改革和现行主要税种
五、了解税收征收管理制度
六、掌握违反税法的法律责任
第十一章
金融法
一、了解金融法概述
二、了解金融机构
三、掌握货币发行与现金管理
四、了解贷款管理
五、了解结算管理
六、掌握外汇管理
七、了解金融监督管理
第十二章
土地管理法
一、了解土地管理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二、掌握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三、了解建设用地
四、掌握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五、了解违反土地管理法的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
专利法
一、掌握专利法概述
二、掌握专利法的实体性规定
三、了解专利法的程序性规定
第十四章
商标法
一、了解商标法概述
二、掌握商标注册
三、掌握注册商标专用权及其法律保护
四、了解商标管理
第十五章
一、了解环境法概述
二、掌握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三、掌握环境监督管理
四、了解环境法律责任
第十六章
一、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
二、掌握消费者的权利
三、掌握经营者的义务
四、掌握消费争议的解决
五、掌握法律责任
第十七章
一、了解保险法概述
二、掌握保险合同
三、了解保险业的监督管理
环境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保险法
第十八章
劳动法
一、了解劳动法概述
二、掌握劳动就业制度
三、掌握劳动合同制度
四、了解工资法律制度
五、掌握劳动保护法律制度
六、掌握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第十九章
审计法
一般了解
第二十章
经济仲裁
一、了解仲裁法概述
二、掌握仲裁协议
三、了解仲裁程序
四、了解裁决的执行与撤消
五、掌握涉外仲裁的特别规定
第二十一章
经济诉讼
一、了解经济诉讼概述
二、掌握经济诉讼的程序
第五篇:经济法概论教学大纲(54课时)
制定(修订)单位:山东财政学院政法学院制定(修订)时间: 经济法概论 教学大纲
(2004年10月制定,2005年11月修订)1
课程中文名称:经济法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Summary of Economic Law 课程号:10001007 学时数:54学时 学分数:3学分 先修课程:法律基础 适用专业:非法学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 学科共同基础课 2.课程任务
《经济法概论》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共同基础课。经济法是法律体系中一门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以研究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的经济法学是法学的二级学科,内容广泛,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密切相关。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与其调整的经济关系相对应,经济法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经济法理论、经济组织法律制度、经营活动法律制度、市场调控法律制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力求正确理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掌握我国现行的经济立法规定,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之从经济法学科背景下思考问题,并培养学生一定的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与经济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人类社会经济关系法律调整的历史;经济法在国外和我国产生的基本原因;了解我国经济法学的研究状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经济关系法律调整的历史变迁
一、中世纪自然经济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
二、近代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
三、现代西方国家调整经济关系的传统法律部门的变化
四、现代西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与经济法的产生
五、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法律调整
六、关于经济法的一些理论问题
第一章
经济法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为经济法理论,主要阐述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经济法律关系及其特征。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概念,理解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特有的调整对象。全面理解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作为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法人和自然人的具体含义;掌握作为经济法律关系内容的权利和义务;理解作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物、货币和有价证券、智力成果等的具体范围。理解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法律事实。了解经济法在调整对象、主体、内容、形式、调整方法以及作用等方面所具有的特征,从而形成对经济法理论的较为清晰的整体认识,为后几章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经济法上的权利与义务;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经济法律事实;经济法的特征
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对市场主体及其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以及在对整个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一)经济法调整对象概述
(二)经济法调整的具体经济关系
1.在国家对市场主体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2.在国家对市场主体的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3.在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三)经济法调整对象与邻近法律部门调整对象的关系
第二节
经济法律关系概述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调控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具有权利与义务内容的经济关系。
(二)特征
1.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与市场主体之间
2.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对市场主体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 3.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对市场主体的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 4.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对市场关系的宏观调控过程中 5.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对一定经济关系调整的结果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分类
第三节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与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二)特征
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组织 2.不同类别的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其活动宗旨具有质的区别
二、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分类
(一)国家经济管理机关 1.综合经济管理机关 2.部门经济管理机关
3.职能经济管理机关 4.经济监督机关
5.经国家特别授权的经济组织
(二)市场主体 1.法人
2.公民(自然人)
第四节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经济法律关系内容的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二、经济法上的权利
(一)经济法上的权利的概念与涵义
(二)经济法上的权利的种类
三、经济法上的义务
(一)经济法上的义务的概念
(二)经济法上的义务的涵义
第五节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亦即经济法上的权利与义务指向的对象。
二、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分类
(一)物
(二)货币与有价证券
(三)智力成果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利
(四)管理对象
(五)行为
第六节
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
一、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种类
(一)行为
行为是指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当事人的意志活动。
(二)事件
事实是指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客观事实。
二、法律事实的后果
(一)发生经济法律关系
(二)变更经济法律关系
(三)终止经济法律关系
第七节
经济法的特征
一、我国经济法的本质
我国经济法的本质在于,必须保障公有制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中的主导地位,必须保证按劳分配在社会分配和再分配中的主导地位等。
二、经济法的特征
(一)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与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两重身份
(三)经济法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专业性
(四)经济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五)经济法的调整方法具有多样性
(六)经济法的作用具有直接性
第二章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基本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初步了解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6 的发展概况。全面掌握整个知识产权制度中,最为常见和最为重要的三种权利形式,即商标权、专利权和著作权的有关知识,特别是有关商标权、专利权和著作权的概念、种类、法律特征、权利内容、保护期限、权利的行使及其限制等基本内容。初步掌握我国知识产权的有关基本管理制度,包括著作权的自动产生制度、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制度;专利权的申请与审批制度;商标权的注册与取得制度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商标的分类;商标权;商标注册申请内容;商标注册的审核原则;商标权的期限;商标侵权行为;专利权;专利权的主体;专利权的内容和保护对象;专利申请审批;专利侵权行为;专利实施;著作权;作品传播者权利;著作侵权行为
第一节
知识产权概述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
知识产权,也称智力成果权,是指基于人们的创造性脑力劳动成果而依法产生的权利。
(二)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1.知识产权的专有性 2.知识产权的地域性 3.知识产权的时间性
二、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国外知识产权法的产生与发展
(二)我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概况
三、我国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
(一)鼓励创造性脑力劳动,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
(二)兼顾社会利益,促进智力成果推广运用
第二节 商标权法律制度
一、商标与商标法概述
(一)商标的概念
商标是商品或服务的一种专用标记,是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为了证明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提供者同种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的区别而使用的专用标记。
(二)商标的分类
(三)商标法概述
二、商标的构成条件
(一)商标的构成要素
(二)商标的禁用条款
三、商标注册制度
(一)商标注册的概念、意义及自愿注册原则
(二)申请原则
(三)申请在先原则及申请日的确定
(四)审批程序
四、商标权
(一)商标权的概念
商标权,也称商标专用权,是指注册商标所有人对起注册商标享有的专有使用、任何人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该注册商标的法定专有权利。
(二)商标权的内容
1.独占权,即注册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的专有权利
2.许可使用权,即注册商标所有人享有的将其注册商标依法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3.转让权,即注册商标所有人享有的将其注册商标依法出让给他人所有的权利。4.控诉权,即商标权人享有的控诉他人侵害其商标权的权利。
(三)商标权的期限和续展
(四)注册商标的终止
五、商标权的利用和保护
(一)商标权的利用
(二)商标权的保护
第三节
专利权法律制度
一、专利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二、专利法的概念与特征
专利法,是指调整专利权的取得、利用和保护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专利权的主体
(一)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权人
(二)非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权人
(三)共同发明创造的专利权人
(四)继受专利权人
(五)外国人
四、专利权的对象
(一)发明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二)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三)外观设计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态、图案、色彩或其结合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
(四)专利法不予保护的对象 1.科学发现
2.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3.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4.动物和植物品种
5.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五、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一)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条件 1.新颖性 2.创造性 3.实用性
(二)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条件
六、专利的申请与审批
(一)专利申请原则
(二)专利申请的审批
七、专利权的保护
(一)专利权的保护期限
(二)专利权的终止
(三)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八、专利的强制许可实施与行政许可实施
(一)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
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是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依据有关规定,直接许可非专利权人实施某项取得了专利的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制度。
(二)专利实施的行政许可
专利实施的行政许可,是指政府对中国人所持有的发明创造专利权,直接许可他人实施的制度。
九、专利侵权及其救济
第四节
著作权法律制度
一、著作权与著作权法概述
(一)著作权的概念及其与商标权、专利权的关系
著作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著作权,指的是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对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广义的著作权,除上述涵义外,还包括邻接权,即作品的传播者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二)我国的著作权法
二、著作权的构成
(一)著作权的主体
(二)著作权的客体
(三)著作权的内容 1.著作财产权 2.著作人身权
三、著作邻接权的构成
(一)出版者权
(二)表演者权
(三)音像制作者权
(四)广播电视组织权
四、著作权的利用和保护
(一)著作权的利用 1.著作权的许可使用 2.著作权的转让
(二)著作权的保护
第三章
个人独资与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属于经济组织法律制度,介绍我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和合伙企业法的基本制度。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我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和合伙企业法的发展概况及其现实意义。掌握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法律特征及设立条件,了解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程序、权利和义务、事务管理及解散,掌握个人独资企业清算的主体、责任及其效力。掌握合伙企业的概念、法律特征及设立条件,了解合伙企业设立程序、财产的法律规定,掌握合伙企业内外部关系及合伙企业变更、解散和清算的法律规定。
教学重点与难点: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和特征;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的条件;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和清算;合伙企业的概念和特征;合伙企业设立的条件;合伙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关系;合伙企业的入伙与退伙
第一节
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
一、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一)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者个人所有,投资者以其个 11 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二)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特征 1.投资主体的单一性 2.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 3.企业资格与业主人格的重合性 4.业主对企业承担责任的无限性
二、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
(一)投资者为一个自然人
(二)有合法的企业名称
(三)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
(四)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五)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三、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程序
(一)设立主体
(二)设立申请文件
四、个人独资企业的变更
五、个人独资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一)个人独资企业的权利 1.名称专用权 2.财产所有权 3.经营决策权 4.用工权 5.工资决定权 6.定价权 7.签约权
8.取得土地所有权 9.借款权 10.工业产权 11.拒绝摊派权 12.法定优惠享受权
(二)个人独资企业的义务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义务 2.依法纳税的义务
3.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的义务 4.依法用工的义务 5.参加社会保险的义务 6.服从国家监督管理的义务
六、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和清算
(一)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 1.投资者决定解散
2.投资者死亡或者宣告死亡,无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继承 3.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个人独资企业的清算
七、违反《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法律责任
(一)个人独资企业设立中的违法责任
(二)个人独资企业违法经营的法律责任
(三)个人独资企业在清算中的违法责任
(四)有关国家机关的违法责任
(五)其他规定
第二节
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一、合伙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一)合伙企业的概念
合伙企业,是指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二)合伙企业的法律特征
1.以合伙协议为合伙企业成立的法律基础 2.各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3.各合伙人之间利害相关、休戚相关
二、合伙企业的法律地位及法定类型
(一)合伙企业的法律地位
在我国,合伙企业不是法人,而是在自然人、法人之外的特殊的一种独立的法律主体。
(二)合伙企业的法定类型
三、合伙企业的设立
(一)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
1.有两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 2.有书面合伙协议
3.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 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
5.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
(二)合伙企业的设立程序 1.订立合伙协议 2.依约定履行出资义务 3.进行设立登记
四、合伙企业的内部关系
(一)合伙企业的财产
1.合伙企业财产的构成及其性质 2.合伙企业财产的管理和使用 3.合伙企业财产份额的转让 4.合伙人财产份额的出质
(二)合伙企业的内部权力 1.合伙企业内部的决策权 2.合伙企业内部的执行权 3.合伙企业内部的监督权
(三)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忠实义务 1.竞业禁止义务 2.交易禁止义务
3.损害禁止义务
五、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
(一)合伙企业的利润和亏损由合伙人依照合伙协议约定的比例分配和分担
(二)合伙协议未约定分配比例的,由各合伙人平均分配和分担
(三)合伙协议不得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或者由部分合伙人承担全部责任
六、合伙企业的外部关系
(一)合伙企业的对外代表
(二)合伙企业与善意第三人
(三)合伙企业与企业债权人
(四)合伙企业与合伙人的债权人
1.合伙人的债权人不得对合伙企业行使抵销权
2.合伙人的债权人不得代位行使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权利
3.合伙人的债权人可以请求强制执行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
七、合伙企业的变更、解散和清算
(一)合伙企业的变更 1.入伙 2.退伙
(二)合伙企业的解散
1.合伙协议约定的经营期限届满,合伙人不愿意继续经营的 2.合伙协议约定的解散事由出现 3.全体合伙人决定解散 4.合伙人已不具备法定人数
5.合伙协议约定的合伙目的已经实现或者无法实现 6.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7.出现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伙企业解散的其他原因
(三)合伙企业的清算
八、违反《合伙企业法》的法律责任
(一)合伙企业设立中的违法责任
(二)合伙企业违法经营的法律责任
(三)合伙企业在清算中的违法责任
(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责任
(五)其他规定
第四章
公司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属于经济组织法律制度,公司是最重要的商事法律主体,公司法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石。通过本章的学习,以我国的立法为基础,旨在使学生对公司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包括公司的概念与种类、主要介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公司类型,使学生明确两种公司类型的异同点,以及二者各自的利弊所在。了解公司设立的条件与程序、公司的人格制度、公司章程的形成与意义、公司的名称与住所、公司的资本制度、公司的组织机构、公司的变更、破产、解散和清算制度等。引导学生关注、分析和掌握有关公司法的前沿法律问题,结合立法实践,深入认识我国先行公司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修改完善措施,特别是公司资本制度、股权与公司财产权、股东权利的保护、公司治理结构等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公司的种类;公司设立、变更的条件与程序;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公司的资本;公司的股份;公司债;公司治理结构
第一节
公司的概念和种类
一、公司的概念
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
二、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三、公司的作用 1.公司有利于集中资金 2.公司有利于企业管理 3.公司有利于生产的规模发展
四、公司的种类
第二节
有限责任公司
一、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与特征
(一)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根据公司法设立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特征
1.全体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负有限责任 2.股东的人数一般有法定最高人数的限制
3.公司注册资本只能由发起人认购,不能对外发行股份筹集资金 4.股东转让出资有严格的限制
5.设立程序比较简单,内部机构比较精干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利弊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一)设立的条件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3.股东共同制定的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二)设立的程序
1.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公司名称的预先核准 2.全体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3.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公司登记
4.公司登记机关对申请登记的事项及其文件进行审核
第三节
股份有限公司
一、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与特征
(一)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设立的,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二)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特征
1.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并可依法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 2.公司股东有最低人数的限制,没有最高人数的限制 3.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的资合公司
4.全体股东均以其所持公司股份为限对公司负责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利弊
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一)设立的条件 1.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
2.发起人认缴和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3.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 4.发起人制定公司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
5.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6.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二)设立的程序 1.发起设立的程序 2.募集设立的程序
第四节
公司人格制度
一、人格和公司人格的法律含义
二、法人人格的有关学说
三、我国公司人格的法律特征
(一)吸收了公司人格的通行做法
(二)承认公司均具有法人人格,不存在不具有法人人格的公司
(三)有限责任方面的统一性
(四)公司不享有法人所有权而享有法人财产权
(五)公司原则上永续存在
四、公司人格的要素
(一)公司的名称
公司名称,是公司作为法人所享有的一种人身权。名称的选用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才能依法受到保护。公司名称应当由字号(或商号)、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组织形式等组成。
(二)公司的住所
公司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三)公司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四)公司的责任能力
(五)公司的资本
公司的资本,是指公司成立时由章程所确定的由股东出资构成的财产总额。
(六)公司的章程
公司章程是规定公司的性质、宗旨、任务等内容的文件,是公司组织及其行动的基本规则;公司章程是公司的自治法规,经公司创立人一致同意,即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具有约束力。
(七)公司的组织机构 1.股东大会 2.董事会 3.监事会 4.经理
五、公司瑕疵设立的人格承认
六、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第五节
公司的资本制度
一、公司资本的一般含义
公司的资本,是指公司成立时由章程所确定的由股东出资构成的财产总额。由于公司登记设立时必须填报注册资本,而注册资本必须按公司资本填报,因此,公司资本与注册资本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
二、我国的公司资本制度
(一)资本确定原则
资本确定原则,也称法定资本制,是指公司设立时,必须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公司的资本总额,并必须由股东全部认足。
(二)资本维持原则
资本维持原则,亦称资本充实原则,是指公司在存续期间,应维持与资本总额相当的数额。
(三)资本不变原则
资本不变原则,是指公司的资本总额非经严格的法定程序,不得任意增减。这也是资本维持原则的进一步要求。
三、对资本三原则的评价
我国的资本三原则过于僵化,应借鉴折中的授权资本制,采用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资本原则,建立既有信用保障,又方便投资人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灵活增减资本的资本制度。
第六节
股权和公司财产权
一、股权的概念、内容和性质
(一)股权的概念
股权,又称股东权或出资者所有权,是股东基于出资而取得的,依据公司法或公司章程规定的规则参与公司事务和享受财产利益的权利,主要表明股东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
(二)股权的内容
股权的内容,包括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赋予股东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各项权利。
(三)股权的性质
关于股权的性质,中外法学界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所有权说、债权说、社员权说、股东地位说、集合体说等五种观点。
我们认为,不应从原有法律所规定的传统权利中去探寻股权的性质,而应以公司这种现代企业制度关于股东财产与公司财产相互分离、股东人格与公司人格彼此独立、股东与公司之间产权分化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探讨股权的性质 20 才有现实意义。事实上,股权既不是所有权,也不是债权,更不是什么其他权,而是公司法赋予股东的一种独立的权利,也就是说,股权是所有权、债权、社员权等传统权利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权利形态。
二、公司财产权
我国《公司法》第4条第2款规定:“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我国立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公司法人财产权的确认。确认公司法人财产权是建立公司这种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法人制度的关键之所在。
第七节
股东权的保护
一、我国对股东权保护的现状
在我国“三元制”公司治理结构立法主义下,大股东控制着股东会并进一步操纵董事会,小股东的权益很容易受到大股东的侵害,特别是对小股东合法权利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小股东权利的保护:
(一)为小股东规定更为全面和实际的权利,如股东大会召集权、提案权、质询权、表决排除权、积累投票权、异议权等;
(二)为小股东规定直接诉讼和派生诉讼权利或代表诉讼权利;
(三)在公司法中直接规定董事和大股东对小股东负有信托义务,或直接诚实守信、不得滥用权利等义务,如有违背即按照违约或侵权处理。
三、改进小股东权利保护的建议
(一)哪怕只持有一股的合法股东,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也有权提起诉讼;
(二)股东有权提起派生诉讼;
(三)有关小股东的诉权,应建立有权利就有诉权,有义务就有责任的司法观念。
第八节
公司的组织机构
一、公司机关建立的原则
(一)分权制衡
(二)约束激励
二、公司机关的立法例
三、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一)股东(大)会
股东(大)会,是由全体股东组成的公司权力机构。
(二)董事会
董事会,是指由股东推选的董事组成的,对内管理公司事务,对外以公司名义进行活动的公司常设机构。
(三)监事会
监事会,是指依照公司法、公司章程所设立的,对公司事务实行监督的机构。
(四)经理
经理,是董事会领导下的常设业务执行机构。
四、公司机关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属于经济组织法律制度,涉及有关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关立法规定。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外商投资企业立法概况。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以及外商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与设立程序、各自的法律地位、组织形式、出资的缴纳方式及期限、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利润分配的顺序及比例等问题。掌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异同。结合公司法的修订,深入理解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的关系,以及统一内资和外资企业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外商投资企业的概念及特征;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异同;外资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区别
第一节
外商投资企业法概述
一、外商投资企业概述
(一)外商投资企业的概念
外商投资企业,是外国投资者经东道国政府允许,在东道国境内设立的经济组织。
(二)外商投资企业的种类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3.外资企业
(三)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地位
外商投资企业是依照中国法律、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所以是中国企业。其中,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的规定的,可以具有中国法人资格。
二、外商投资企业法概述
(一)外商投资企业法的概念及其立法概况
外商投资企业法,是指调整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外商投资企业法的原则 1.维护国家主权 2.平等互利 3.参照国际惯例
(三)外商投资企业法的作用 1.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保障 2.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项目
(一)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
(二)限制类外商投资项目
(三)禁止类外商投资项目
四、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
(一)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
(二)外商投资企业的出资方式
(三)外商投资企业出资额的缴付
五、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
六、外商投资企业的计划管理与购销管理
(一)计划管理
(二)购销管理
(三)劳动人事管理
第二节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
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设立
(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设立条件
(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设立程序 1.设立合资企业的申请 2.设立合资企业的审批 3.设立合资企业的登记
(三)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主要法律文件 1.合资企业协议 2.合资企业合同 3.合资企业章程
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组织机构
(一)权力机构
董事会是合资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根据合资企业章程的规定,讨论决定合资企业的一切重大问题。
(二)经营管理机构
(三)合营企业需要在国外和港澳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时,应按规定报请批准
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利润分配
(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利润分配顺序
1.支付各项赔偿金、违约金、滞纳金、罚息、罚款 2.弥补企业以前亏损
3.提取储备金、企业发展基金和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 4.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利润分配原则
合资企业税后利润中可以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按照投资者的实际出资比例分配。24 以前尚未分配的可以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可以并入本可以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进行分配。
四、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期限、解散和清算
(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合营期限
(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解散
(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清算
第三节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制度
一、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设立
(一)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设立条件
(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设立程序
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管理机构
(一)权力机构
(二)经营管理机构
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利润分配
(一)收益分配的方式
(二)投资回收的方式
四、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期限、解散和清算
(一)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期限
(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解散
(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清算
第四节
外资企业法律制度
一、外资企业的设立
(一)外资企业的设立条件
(二)外资企业的设立程序
二、外资企业的管理机构
三、外资企业的利润分配
四、外商投资企业的期限、解散与清算
(一)外资企业的期限
(二)外资企业的解散
(三)外资企业的清算
第六章
破产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破产法律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退出市场竞争的一种制度安排,体现了法律所追求的公平价值观。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掌握破产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了解破产的含义和特征、破产原因或破产界限、破产申请的提出与受理、企业监管组与债权人会议的组成及其职权、破产和解与整顿以及二者的关系、破产宣告与清算、破产债权的组成成分、破产财产的组成成分以及破产分配的顺序,深入领会破产制度所体现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引导学生结合破产法的修订,认识我国目前针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破产,分别适用不同法律制度的弊端,理解统一破产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破产的含义和特征;破产界限;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的法律后果;债权人会议的职权和议事规则;破产宣告的法律效力;破产财产与破产债权;破产财产的分配
第一节
破产法概述
一、破产和破产法律制度
(一)破产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二)我国的破产法律规范
1.《企业破产法》——适用于国有企业 2.《民事诉讼法》——适用于非国有企业
二、破产法的适用范围
三、破产界限
(一)我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破产界限
我国《企业破产法》第3条规定,企业的破产原因为“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1.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可以导致企业破产 2.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是因严重亏损引起的 3.企业的严重亏损是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
(二)符合破产界限但不宣告破产的特殊情形
1.公用企业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给予资助或采取其他措施帮助清偿债务的
2.取得担保,自破产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清偿债务的
第二节
破产案件的申请与受理
一、破产申请的提出
破产申请,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出要求宣告债务人破产的诉讼行为,它不是破产程序开始的起点,但却是进入破产程序的前提
二、破产申请的类型
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债权人和债务人都可以提出破产申请。
三、破产案件的管辖
破产案件由债务人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四、破产案件的受理
第三节 债权人会议
一、债权人会议的性质
债权人会议,是破产中的特殊组织,是指债权人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或公告组成的行使债权与破产参与权的机构。
(一)决议机构
(二)监督机构
(三)临时机构
二、债权人会议的组成
(一)无财产担保的破产债权人
(二)有财产担保的破产债权人
(三)代替债务人清偿债务后的债务人的保证人
三、债权人会议的职权
(一)审查债权的证明材料,确认债权的性质及其数额
(二)讨论通过和解协议草案
(三)讨论通过破产财产的处理和分配方案
四、债权人会议的议事制度
(一)债权人的表决权
(二)债权人会议的决议方法
(三)债权人会议决议的效力
第四节 和解与整顿
一、和解制度
(一)和解的概念
和解,是指破产申请受理后,债权人会议和债务人就债务人延期清偿到期债务、减少债务数额、以及债务人整顿计划等问题所达成的中止破产程序、以求恢复债务人偿债能力的协议。
(二)和解的条件
1.由债权人申请破产的债务人才能进行和解 2.和解应当由债务人的上级主管部门提出
3.和解申请必须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
(三)和解协议的效力
二、整顿制度
(一)整顿的概念
整顿,是指和解协议生效后,在债务人上级主管部门主持下,对债务人的生产经营管理进行调整改进,以期扭亏为盈,恢复偿债能力的活动。
(二)整顿的终结 1.正常终结
2.非正常终结
三、和解与整顿的关系
第五节 破产宣告和破产清算
一、破产宣告的含义与条件
(一)破产宣告的含义
破产宣告,是指受理破产案件的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破产的审判活动。
(二)破产宣告的条件
1.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 2.企业在整顿期间出现法定情形,依法提前终结整顿的 3.企业整顿期满,不能按照和解协议清偿债务的
二、破产清算组
(一)破产清算组的概念
破产清算组,是指债务人被裁定破产后,接管破产企业,主持破产清算具体工作的机构。
(二)破产清算组的组成
破产清算组,由人民法院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中指定清算组成员,清算组对人民法院负责并报告工作。
(三)破产清算组的职责
三、破产财产的范围
破产财产,是指企业被宣告破产后,用来清偿债务的财产,其范围包括:
(一)宣告破产时,破产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财产
(二)企业在破产宣告后,破产程序终结前所得到的财产
(三)应当由破产企业行使的其他财产权利
(四)超过担保的债务数额的担保财产
四、破产债权的范围
破产债权,是指通过破产清算才能从破产财产中获得清偿的债权,其范围包括:
(一)破产宣告前成立的无财产担保的债权
(二)破产宣告前成立的放弃优先受偿的有财产担保的债权
五、与破产清算有关的权利
(一)取回权
取回权,是指对于破产企业清算组接管的财产中,有不属于破产企业的财产,该财产的权利人有权取回该项财产的权利。
(二)别除权
别除权,是指债权人可以就破产企业的特定财产,单独地进行优先受偿的权利。
(三)抵销权
抵销权,是指破产债权人对破产企业负有债务的,在破产清算前予以抵偿的权利。
(四)否认权
否认权,也称撤销权,是指破产债权人对破产企业在破产宣告之前一段时间内所为的有损其利益的行为,有予以否认的权利。
六、破产费用
(一)破产费用的含义
破产费用,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发生的与破产程序有关的费用。
(二)破产费用的构成及拨付
1.破产财产的管理、变卖和分配所需要的费用 2.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
3.为了债权人的共同利益在破产程序中支付的其他费用
七、破产财产的变价与分配
(一)破产财产的变价
(二)破产财产的分配顺序
1.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 2.企业所欠的税款
3.破产债权,包括金融机构的贷款
八、破产程序的终结
(一)破产程序终结的原因
1.被申请破产的企业经过整顿能够按照和解协议清偿债务的 2.破产财产不足支付破产费用的 3.破产财产清算分配完毕的
(二)破产程序终结的后果
破产程序终结后,由破产企业清算组向破产企业的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登记机关核准注销登记的,债务人的主体资格终告消灭。
第七章
合同法律制度(总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属经营活动法律制度,涉及合同法总则的有关规定,详细讲述了有关合同的基本法律制度。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订立合同时所要遵循的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依照不同的标准对合同所做的分类;合同的形式以及合同订立的方式;合同的效力,特别是出现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效力待定合同的情形及处理措施;合同履行的原则、履行过程中的抗辩权及相关的保全措施;合同的变更、转让、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所涉及的各种情形,及相关的违约责任。鉴于合同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要使学生全面掌握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全面认识和理解我国合同法律制度的本质和作用,并结合实际案例加深和强化学生对合同法律制度的认识和把握。
教学重点与难点:合同订立的程序;缔约过失责任;合同效力的认定;合同约定不明的履行;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合同履行中的债的保全;合同变更和转让的条件与程序;合同解除的条件与程序;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违约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违约责任形式
第一节
合同法概述
一、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一)合同的概念
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二)合同的法律特征 1.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合同是两方以上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
3.合同是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合同法的概念
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当事人的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一)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二)合同自愿原则
(三)公平原则
(四)诚实信用原则
(五)遵守法律和维护道德原则
四、合同的分类
(一)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
(二)单务合同与双务合同
(三)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四)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五)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六)主合同与从合同
(七)格式合同与非格式合同
第二节
合同的订立
一、合同的内容与形式
(一)书面形式
书面形式,是指以文字的方式表现当事人之间所订立合同内容的形式,包括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合同内容的形式。
(二)口头形式
口头形式,是指当事人用谈话的方式订立合同。
(三)其他形式
二、订立合同的方式——要约和承诺
(一)要约的概念、条件、生效、撤回、撤销、失效
(二)承诺的概念、条件、撤回、生效
(三)合同的成立
三、缔约过失责任
(一)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
(二)缔约过失责任发生的情形
第三节
合同的效力
一、合同的生效
(一)合同生效的概念和条件
合同生效,是指合同所产生的法律上的约束力。其条件包括: 1.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订约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要真实
3.合同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二)合同生效的时间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二、无效合同
(一)无效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无效合同,是指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和不发生履行效力的合同。
(二)无效合同的种类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三)免责条款的无效
三、可撤销的合同
(一)可撤销合同的概念
可撤销合同,是指在合同成立后,因存在法定事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变更合同的有关内容或者将合同予以撤销。
(二)可撤销合同的要件 1.必须具有法定事由
2.必须有一方当事人行使请求权
3.必须是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行使变更或者撤销权
(三)可撤销合同的法律后果
四、效力待定的合同
(一)效力待定合同的含义和种类
(二)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
(三)代理权有瑕疵的人订立的合同
(四)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越权订立的合同
(五)无处分权人订立的合同
第四节
合同的履行
一、合同的履行原则
(一)全面履行原则
全面履行原则,又称适当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的主体、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和履行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全面完成合同义务的履行原则。
(二)诚实信用履行原则
诚实信用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在履行合同义务时,应当诚实、守信、善意,不滥用权利或者规避义务的原则。
二、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一)同时履行抗辩权
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在对方未为对待给付之前,可以拒绝对方相应的履行要求的权利。
(二)顺序履行抗辩权
顺序履行抗辩权,又称后履行抗辩权,是指在双务合同中的先履行一方未为履行之前或者未依约定履行,后履行一方有拒绝对方相应的履行请求的权利。
(三)不安抗辩权
不安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中应当先行履行合同债务的当事人,在有确切证据证明后履行合同债务的当事人在缔约后,出现足以影响其对待给付的情形下,可以中止 34 履行合同债务的权利。
三、合同履行中的债的保全制度
(一)代位权
代位权,是指债权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的债权的权利。
(二)撤销权
撤销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所为的危害债权人的行为,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
第五节
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
一、合同的变更
(一)合同的变更
合同的变更,是指合同成立后履行完毕之前,当事人依法对合同内容所作的修改。
(二)合同变更的程序
(三)合同变更的后果
二、合同的转让
(一)合同的转让
合同的转让,是指合同中享有权利的一方当事人通过协议依法将自己的债权,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另一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的法律行为。
(二)债权转让
(三)债务承担
(四)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转让
(五)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合并或分立的,由合并或分立后的当事人承担合同责任
三、合同的终止
(一)解除
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而没有履行或没有履行完毕之前,当事人双方通过协议或一方行使解除权的方式,使合同关系提前消灭。
(二)清偿
清偿,是指为实现债的目的而为的给付,即履行债务。
(三)抵销
抵销,又称“充抵”,是指两个以上的债的关系的当事人就互负给付义务种类相同的债务,各自得以其对他方享有的债权充抵自己对他方的债务,而使各自的债务在对等的数额内相互消灭的意思表示。
(四)提存
提存,是指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履行或其下落不明,或数人就同一债权主张权利,债权人一时无法确定,致使债务人难以履行,经公证机关证明,债务人可将标的物交有关部门保存,以消灭债权债务关系,这种方式即为提存。
(五)免除
免除,是指债权人以债消灭为目的而抛弃债权的意思表示。
(六)混同
混同,是指某一具体之债的债权人和债务人合为一体。
第六节
违约责任
一、违约责任的概念与分类
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而应当向对方当事人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我国《合同法》确定的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严格责任原则,即不论违约方有无故意或过失,只要有违约行为,除了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之外都必须承担违约责任。
四、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一)继续履行
(二)采取补救措施
(三)赔偿损失
五、损失赔偿额的确定标准
(一)完全赔偿原则
(二)赔偿限制原则
(三)经营欺诈限制赔偿原则
六、违约金
(一)约定的违约金低于或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增加或适当减少
(二)当事人支付了迟延履行的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三)违约金和定金不得并用,两者择其一
七、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是指当事人一方的同一行为既构成违约行为也构成侵权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不当得利,各国法律都规定受害方只能在违约赔偿请求与侵权赔偿请求中主张其一,不能双重请求。
第八章 担保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属经营活动法律制度,涉及担保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担保的概念和意义、担保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担保的适用范围、担保的性质、担保合同与主合同的关系、我国《担保法》的特点等内容。全面掌握我国现行法律所规定的几种担保的方式,即保证担保、抵押担保、质押担保、留置担保和定金担保的法律规定,把握各自所涉及的主体、合同内容、具体的担保方式、各自的适用范围、以及责任的分配与承担。在掌握担保法律制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认识我国担保法将传统的物权担保与债权担保融为一体的立法特色,并结合民法物权理论,分析《担保法》立法的不足及其完善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担保的几种方式及其特征;保证的方式及效力;抵押物及抵押规则;抵押物的登记制度;抵押合同的禁止;抵押权的实现;质押的种类;流质合同的禁止;动产质权的效力;质权人的权利和义务;质权的实现;留置权的成立要件;定金的种类
第一节 担保法律制度概述
一、担保的概念和意义
担保是为了保障债权债务关系的实现而设立的。从债权角度看,担保是保障债权人债权实现的民事法律行为;从债务角度看,担保也是保证债务人债务履行的民事法 37 律行为。
二、担保的适用范围、种类和性质
(一)担保的适用范围
在我国,担保只适用于合同法律关系领域,从而排除了社会生活中其他法律关系对担保的适用。
(二)担保的种类
(三)担保的性质
三、担保活动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二)自愿原则
(三)公平原则
(四)诚实信用原则
(五)权利滥用禁止原则
四、我国《担保法》的特点
(一)在兼顾传统担保理论的同时,吸收担保理论的新发展成果
(二)抵押物突破了不动产的限制,可以包括一些动产
(三)在权利质押方面,可设立质押的权利范围很窄,采取的是列举主义
第二节 保证
一、保证概述
(一)保证的概念和特点
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
(二)保证人
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
(三)共同保证
共同保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保证人为同一债务作保证的行为。
二、保证合同的内容
三、保证方式
(一)一般保证
一般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二)连带责任保证
连带责任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此外,如果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三)最高额保证
最高额保证,是指保证人与债权人签订的一个总的保证合同,为一定期限内连续发生的借贷合同或某项交易行为提供保证,只要债权人与债务人在保证合同约定的债权额度内进行交易,保证人即承担保证责任。
(四)保证人的抗辩权
保证人的抗辩权包括专属于保证人自己的抗辩权和保证人享有的债务人的抗辩权。其中,专属于保证人的抗辩权主要指一般保证人享有的先诉抗辩权。债务人的抗辩权是指债权人行使债权时,债务人可以根据法定事由,对抗债权人行使请求权的权利。
四、保证责任
(一)保证范围
保证范围,即保证担保的范围,是指在保证关系中保证人所承担的保证责任的范围。
(二)主债权的转让、变更与保证责任的承担
(三)保证期间与保证责任
(四)保证期间和诉讼时效的关系
(五)有关保证责任的其他规定
第三节 抵押
一、抵押的概念和特征
(一)抵押的概念
抵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某一特定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 39 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二)抵押的法律特征 1.抵押权是一种担保物权
2.抵押权是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标的物的占有就其财产所设定的物权 3.抵押权的标的必须是特定的、可处分的财产 4.抵押权的不可分性和物上代位性
5.抵押权人有权就抵押物卖得价款优先受偿
二、抵押物及其抵押规则
(一)法律许可抵押的财产及其抵押规则 1.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 2.抵押人所有的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财产
3.抵押人依法有权处分的国有的土地使用权、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 4.抵押人依法有权处分的国有的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财产
5.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
6.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财产
(二)法律禁止抵押的财产 1.土地所有权
2.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
3.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
4.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 5.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6.依法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
三、抵押合同
(一)抵押合同的内容和形式
(二)最高额抵押
最高额抵押,是指抵押人与债权人签订一个总的抵押合同,为一定期限内连续发生的借贷合同或某项交易行为提供担保,只要债权人与债务人在抵押合同约定的债权 40 额度内进行交易,抵押人即承担担保责任。
(三)绝押合同的禁止
绝押合同,是指约定于债务清偿期届满而未能清偿时,抵押物的所有权转移为抵押权人所有的合同。
四、抵押物登记
(一)法定必须登记的抵押物、办理抵押物登记的部门及登记效力
(二)自愿办理登记的抵押物、办理抵押物登记的部门及登记效力
(三)办理抵押物登记应向登记部门提供的文件及文件公示
五、抵押的效力
(一)抵押担保的范围
(二)抵押物的孳息
(三)抵押权人的物上代位权
(四)抵押权的从属性
六、抵押权的实现
(一)抵押权实现的一般方式和程序
(二)同一财产上数个抵押权并存时的处理规则
(三)关于城市房地产及土地使用权抵押权实现时的特别规定
第四节 质押
一、动产质押
(一)动产质押概述
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二)动产质押合同
(三)动产质权的效力
(四)质权人的义务
(五)质权的实现方式和程序
(六)出质人的求偿权
二、权利质押
(一)权利质押概述
权利质押,是指以所有权以外的可让与的财产权作为质权的标的,以担保债权实现的一种担保方式。
(二)权利质押的标的
1.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 2.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票
3.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 4.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
(三)权利质押合同
(四)权利质权的效力
第五节 留置与定金
一、留置
(一)留置概述
留置,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留置该财产,以留置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该留置物,从所得价款中优先得到清偿。
(二)留置权适用范围与担保范围
(三)留置权的成立要件
1.留置的财产必须是债权人以合法方式占有债务人的动产 2.留置的财产必须与债权人的债权有牵连关系 3.必须是债务已届清偿期
(四)留置权的实现方式和程序
(五)留置权人的义务
(六)留置权的消灭
二、定金
(一)定金的概念与种类
定金,是指当事人在合同订立时或者对价支付期限以前,为担保合同的履行,由 42 一方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
(二)定金的数额
定金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
(三)定金合同的形式与生效
(四)定金的效力
第九章
广告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属经营活动法律制度,讲述我国广告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广告与广告法的概念,掌握广告的基本准则,了解广告活动的基本原则与具体规定,了解广告审查和违反《广告法》的法律责任。了解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认识不正当竞争的危害性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的必要性,进而全面掌握不正当竞争的具体表现形式,了解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广告的基本准则;广告活动的具体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特征;商业秘密及其保护;商业贿赂及其危害;滥用权力行为及其对经济的危害
第一节 广告法律制度
一、广告法律制度概述
(一)广告的概念及分类
广告,是指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向社会公众介绍商品、服务或者传播其他信息的一种宣传方式。
1.非商业广告,是指公共服务性广告,包括公益广告、文化广告、社会服务广告、政府机关通告等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
2.商业广告,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为推销自己经营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提高自己的商业信誉所做的广告。通常所说的广告,主要是指商业广告。
(二)广告法的概念
广告法,是指调整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在我国境内从事广告活动的 43 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广告准则
(一)广告的基本准则 1.广告应当真实
广告应当真实,是指广告的内容必须真实,其对商品、服务或企业形象的介绍必须客观、真实、准确。
2.广告应当合法
广告应当合法,首先要求广告主必须具有合法资格,其次要求广告的内容个形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广告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
3.广告应当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二)广告内容的一般准则及禁止情形
广告内容应当有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促进商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三)关于对未成年人、残疾人权益的 特别保护 1.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2.广告不得损害残疾人的身心健康
(四)关于禁止不正当竞争的规定
(五)广告内容与明示担保
(六)广告内容中有关证据的使用
(七)广告识别性的法律规定
(八)几种特殊商品广告的法律规定 1.药品、医疗器械广告 2.农药广告 3.烟草广告
4.食品、酒类、化妆品广告
三、广告活动
(一)广告活动的基本原则
广告活动,是指为推销商品或者服务、提高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者的商业信誉,设计、制作、代理、通过各种媒介和形式发布广告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1.从事广告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
2.从事广告活动必须遵守公平的原则 3.从事广告活动必须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二)广告活动的具体规定 1.广告合同
广告合同,是指广告主与广告经营者之间、广告经营者与广告发布者之间以及广主与广告发布者之间所订立的,关于确立、变更、终止广告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关系的协议。
2.广告主广告活动的规定 3.广告活动内容的有关规定 4.广告经营条件
5.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审查责任及内部管理义务 6.广告收费
7.广告活动的禁止性规定
四、广告审查和违反《广告法》的责任
(一)广告审查
广告审查,是指广告审查机关在广告发布前对广告的内容是否合法、真实所做的审查。
1.广告审查的范围 2.广告审查机关 3.广告审查的其他规定
(二)违反《广告法》的责任 1.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 2.承担行政、刑事责任
第二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一、不正当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法
二、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和特征
(一)不正当竞争的概念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 45 经济秩序的行为。
(二)不正当竞争的特征
1.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主体,只能是从事竞争活动的经营者
2.经营者必须实施了违反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的行为,并且在行为中有过错
3.经营者所实施的违反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的行为,必须是发生在市场交易过程中
4.经营者所实施的违反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的行为,必须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或者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三、不正当竞争的表现形式
(一)商标侵权或相关的其他侵权行为
(二)公用企业和相关经营者的垄断行为
(三)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滥用职权行为
(四)商业贿赂行为
(五)虚假广告、宣传行为
(六)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七)不正当倾销行为
(八)搭售行为
(九)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十)商誉侵权行为
(十一)串通竞标行为
四、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一)民事责任
(二)行政责任
(三)刑事责任
(四)受处罚的当事人的权利
第十章
产品质量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属经营活动法律制度,讲述我国产品质量法与消 46 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产品质量法的调整对象和宗旨,了解产品质量责任,掌握产品质量管理体制、产品质量合格与安全制度、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产品质量社会监督制度等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掌握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特征、解决消费领域中的相关争议所涉及的程序性问题。掌握消费者所享有的具体的权利内容,以及经营者所承担的具体的义务内容。掌握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和方式,特别是能够解决相应的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产品责任;消费者的界定;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
第一节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一、产品质量法概述
(一)产品质量法的概念
产品质量法是调整产品生产、销售活动中因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和产品质量责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里是指狭义的产品质量法,即1993年2月通过的、2000年7月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二)产品质量法的调整对象和宗旨
(三)《产品质量法》的新增内容
1.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对产品质量的组织领导责任 2.督促企业加强内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3.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和生产许可证制度 4.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手段 5.强化产品质量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一)产品质量管理体制
(二)产品质量合格与安全制度
(三)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四)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五)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六)产品质量社会监督制度
三、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与义务
(一)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与义务 1.产品内在质量应当符合法定要求 2.产品包装标识应当符合法定要求 3.特殊产品包装应当符合法定要求 4.不得违反禁止性规定
(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与义务
四、产品质量责任
(一)产品质量责任概述
产品质量责任是指生产者、经营者以及其他责任者因违反产品质量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民事责任
(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二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一、消费者的概念和消费者问题
(一)消费者的概念
消费者,是指为满足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人。
(二)消费者问题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旨在保护消费者的各项基本权利,不使消费者因购买或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而遭受损害的各项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特征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一项新型的法律制度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一种国家调整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制度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一项主要调整生活消费领域经济关系的法律制度
(三)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特点
1.该法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该法强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具有广泛的社会干预性 3.该法强调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4.该法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民事责任,规定了惩罚性赔偿金等内容,具有法律规定的超前性
三、消费者的权利
(一)消费者的概念
(二)安全权
(三)知情权
(四)选择权
(五)公平权
(六)求偿权
(七)结社权
(八)教育权
(九)尊严权
(十)监督权
四、经营者的义务
(一)经营者的概念
(二)依照法定或约定履行义务
(三)接受监督
(四)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五)提供真实信息
(六)表明真实名称和标志
(七)出具凭证、单据
(八)保证质量
(九)履行“三包”或者其他责任
(十)不得有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十一)禁止侵犯人格权
五、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六、争议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七、法律责任
(一)民事责任
(二)行政责任
(三)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房地产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属经营活动法律制度,讲述我国房地产法的有关规定。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房地产的概念、特点、房地产法的概念、调整对象,以及我国房地产法的立法概况。掌握房地产开发法律制度中的土地使用权出让、了解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等制度,掌握房地产交易法律制度中的房地产转让、抵押、租赁以及商品房预售等制度,掌握房地产权属登记法律制度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转让;房地产抵押;房地产租赁;商品房预售
第一节 房地产法概述
一、房地产概述
(一)房产与地产 1.房产的概念 2.地产的概念
(二)房地产业 1.房地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