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解

时间:2019-05-15 03:3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字经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字经解》。

第一篇:三字经解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 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启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启示: 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启示: 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启示: 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启示: 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启示: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启示: 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启示: 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启示: 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启示: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启示: 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启示: 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启示: 要使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锨遄约旱牡匚唬巳舜游易銎穑拍芴煜掳材死嘤涝逗推健?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启示: 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有时面向太阳、有时背向太阳、有时斜向太阳,因此有了温度不一样的四季变化。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启示: 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启示: “五行”学说包括很深的哲学道理,非常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译文】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启示: 和“五行”一样,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们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记年外,记时已多不用了。

【译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启示: 地球在不断自转运动中,同时绕着太阳转动,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太阳系又绕着银河系转,而银河系只是宇宙的一个小点点,天地之大实在是不可想象的。

【译文】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启示: 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整个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温带都有。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

【译文】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曰江河 曰准济 此四渎 水之纪 启示: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五千多公里。我国最闻名的河流是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

【译文】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华 蒿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启示: 现在我们都知道,我国境内的喜玛拉亚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号称世界的屋脊。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每座山都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译文】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蒿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启示: 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人民的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这四种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对社会有好处,都是光荣的。

【译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启示: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多少仁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这些人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译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启示: 人类所食用的“五谷杂粮”就属于植物。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大自然。我们应该了解它们,掌握这些知识,以便为人类服务。

【译文】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启示: 无论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人类永恒的财产,我们要爱护周围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译文】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启示: 人要吃饭就得耕耘播种。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千万不要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爱惜每一粒粮食。

【译文】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启示: 人类真不愧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动物,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成为人类的工具和食品。

【译文】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俱 启示: 七情是人生来具有的,谁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为一个有志者,是决不能被感情牵着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要学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乐而有意义。

【译文】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启示: 用色彩学的标准解释,色彩的由黄、红、蓝三个原色和橙、绿、紫三个间色组成。五色是我国传统的名称,如黄色已成为我们的民族色彩,据说太阳升起的第一道颜色是黄色,所以黄色代表东方。

【译文】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启示: 我们的嘴巴之所以能分辩出酸、甜、苦、辣、咸,是由于人的舌头上有许多叫味蕾的粒状组织。人身体的结构非常复杂,认清自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译文】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启示: 我们人类有视觉,可以分辩颜色、形状;有味觉可分辩各种滋味;嗅觉可以辨别气味;触觉可区分冷暖各种刺激。

【译文】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启示: 音乐可陶冶人的情怀,我国文明久远、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音乐也非常突出。好的音乐可以增强人的修养,调剂人的身心,优美的东方音乐更具迷人的特色。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启示: 我国的古代诗词非常优美动人,读起来和谐顺口,这不仅是诗词本身的内容感人,而且是由于诗词运用了平、上、去、入四声的规律变化,所以使我们听起来更加优美动人。

【译文】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启示: 人类的繁衍,一代接着一代,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真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启示: 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统的承续关系,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才能和睦。

【译文】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启示: 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族观念,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启示: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义。这就是长幼的次序、朋友之间的信用。中国自古称为礼义之邦,象“桃园三结义”,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

【译文】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 人所同 当师叙 勿违背 启示: 社会是复杂的,每人有各种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古人提出“十义”,这是处理各种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今日这些准则仍是维持社会安宁、推动社会发展的保证。

【译文】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斩齐衰 大小功 至缌麻 五服终 启示: 社会在发展,今天一些古老的丧葬仪式已经见不到了,但人死了以后,活着的人就要为他们送葬,以开追悼会的方式寄托后人的哀思。

【译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启示: 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科技的门类越来越多。但对于学生来说,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译文】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 启示: 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学科,已经成为各门类的基础学科。它是深入研究各门专业学科的工具课,所以一定要努力学好, 为将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译文】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启示: 我们今天通行的是隶、楷、行、草四种体式,但对于先人留下的古籍也要有所了解。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译文】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启示: 现在讲究的是一专多能,对于研究学问也必需做到从大处着眼,要理清思路,提纳挈领,才能抓住问题要害,掌握根本的道理。

【译文】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启示: 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启示: 为学必有初始阶段,任何一个大学问家,他的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有扎扎实实打下良好基础,才能进军更高深的知识。

【译文】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启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论语》的核心是如何 “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

【译文】《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启示: 孟子,名轲,尊称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传弟子,也同样讲仁义道德。

【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作中庸 乃孔亻及 中不偏 庸不易 启示: 孔及是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它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

【译文】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亻及,“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启示: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参。《大学》是四书中的一部书,和中庸一样,也是一部修养性的书。

【译文】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中书熟 孝经通 如六经 始可读 启示: 书有深浅难易的区分,我们读书必须从浅易的开始读起,奠定求知、做人、处世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更深奥的知识。

【译文】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启示: 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个非常丰富而伟大的知识宝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学者,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爱护祖先留下的遗产, 并为此感到骄傲。

【译文】《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启示: 《易经》虽是我国古代人占卜的书,但它其中阐述了极为深奥的哲学道理。像阴阴消长,物极必反的论述随处可见。

【译文】《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启示: 《书经》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内容方面来看,很类似我们现在国家的政府档案,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历史,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知识。

【译文】《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启示: 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干,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后,由周公帮助成王辅佐朝政,由于他的贤德,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强.【译文】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启示: 中国传统的礼义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们要从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营养、身体力行。

【译文】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酸甘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宫商角,及徵羽。此五音,耳所取。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叶。九族者,序宗亲。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曾玄。五伦者,始夫妇。父子先,君臣后。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背。有伯叔,有舅甥。婿妇翁,三党名。凡训蒙,须讲究。详训故,明句读。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帷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辨王载,说仁义。中庸者,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大学者,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此二篇,在礼记。今单行,至治平。四书通,孝经熟。如六经,始可读。六经者,统儒术。文作周,孔子述。易诗书,礼春秋。乐经亡,馀可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诵。周礼者,箸六官。仪礼者,十七篇。大小戴,集礼记。述圣言,礼法备。王迹息,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王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古圣著,先贤传。注疏备,十三经。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古九流,多亡佚。取五种,修文质。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尧舜兴,禅尊位。号唐虞,为二帝。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共和,始纪年。历宣幽,遂东迁。周道衰,王纳坠。逞士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先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於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赵宋兴,受周祥。十八传,南北混。辽兴金,皆夷裔。元灭之,绝宋世。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返沙碛。太祖兴,称大明。纪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宛平。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流寇起。自成入,神器毁。清太祖,兴辽东。金之后,受明封。至世祖,乃大同。十十世,清祚终。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此四史,最精致。先四史,兼证经。参通鉴,约而精。历代事,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汉贾董,及许郑。皆经师,能述圣。宋周程,张朱陆。明王氏,皆道学。屈原赋,本风人。逮邹枚,暨卿云。韩与柳,并文雄。李若杜,为诗宗。凡学者,宜兼通。翼圣教,振民风。口而诵,心而帷。朝於斯,夕於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波既仕,学且勤。披薄编,削竹简。波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波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波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习儒业。波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波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波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波虽幼,身已仕。尔细学,勉而致。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帷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易解: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易解: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着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易解: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着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易解: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不能偷懒怠惰,才能教出好学生。严师出高徒,严是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要教出好孩子,必须父母与老师双方面配合,也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努力。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易解: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样,如果不透过学习,就无法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不知道那些事合不合乎义理,应不应该做?作子弟的,要趁着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结交益友,对人对事都要有一个敬的态度,好好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於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於长 宜先知

易解:黄香是东汉江夏人,他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母,夏天天气热的时候,他就用扇子先将父亲的床铺扇凉,再请父亲就寝;冬天天冷的时候,他就先将父亲的被子睡温暖,再请父亲安睡。类似这种孝顺的行为,是每一个为人子女所应当尽的本分。

东汉末年的孔融,才四岁的时候,就晓得礼让兄长,将大的梨子让兄长吃,自己选择较小的。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美德,应当及早教育培养。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易解: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6岁入学,先明白数字的变化,方位,8岁四刚运算,六门功课:礼乐射御书(写字)数。一是数字的开始,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无穷无尽。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易解:古人以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万物藉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指日月星。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易解: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动,方向也跟着改变。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易解: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为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特性,称为五行,并将这五行的变化以数学的原理加以归纳,发现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相生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相克的关系。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与地支互相配合用来计算年日,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易解:黄道是太阳在太空中所运行的轨道,赤道是地球的中线,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赤道附近为热带,温度极为炎热,我们的国家,位置在北半球的东边,因为上地面积广大,所以包含了热带、温带、和寒带。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嵩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易解:我们国家,河川之中长江是第一大河,黄河是第二大河,还有淮河和济水,这四条河最后都向东流入大海。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入海不复回。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这五座山称为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易解:士是读书人,士农工商这四种身份的人民,是组成社会、建立国家的基本份子。仁义礼智信,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五种道理顺序永远不变,必须遵守不容许混淆。仁是爱人利物;义是公正合宜,是正正当当的行为;礼者理也,是规规矩矩的态度;智是慎思明辨的能力;信是诚实不自欺亦不欺人的态度。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易解:大地所生长的生物,种类繁多,像草木是属于植物,遍及陆上及水上。至于动物有虫、鱼、鸟、兽,它们有的能在空中飞翔,有的是行走在陆地上,还有的生活在水中。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易解:稻米、高梁、黄豆、麦、黍(黏)、稷(不黏)等,六种谷物是供人类所食用的主食;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风俗、民情不同,因此主食各不相同。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是人类所畜养的,各有其贡献。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易解:喜悦快乐、生气、忧伤、害怕不安、爱惜眷恋、憎恨讨厌、及想要拥有的欲望,是人人都具备的七种情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能适当的调节控制,合乎礼,不受情绪所左右,做情绪的主人,不作情绪的奴隶。青红黄黑白,是我国古代所定的五种颜色,称为五色,我们很容易就能用眼睛辨别出来。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易解:酸、苦、甜(甘)、以及辣(辛)和咸这五种味道,是食物中所包含的五种味道。羊臊味(膻)、烧焦味、香味、鱼腥味、腐烂的臭味,这五种气味,是我们的鼻子所闻到的五种味道。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易解:匏瓜与黏土古人作成吹奏的乐器(如笙、埙),革是指牛皮,可以制成乐器称为鼓,有振奋人心的作用,如晋鼓、腰鼓、博浪鼓等。木制的乐器有木鱼、梆子、拍板、祝和敔。石类乐器有磬(石磬),金属铸成的乐器有钟、锣、钹、铙等。丝类乐器是因为中国古代用蚕丝作弦,故称为丝类,有琴、瑟、筝以及后来的胡琴、琵琶、小提琴、吉他等都是。竹制乐器是用竹管穿孔而制成,主要分为笛(横吹)和箫(直吹)。以上这八种乐器可作为八音的代表,「音乐」可以调和身心,它和「礼」是相辅相成的。平、上、去、入是古时候的四声,讲话时咬字发音应该正确,才能让人听得清楚明白。平声即是现在国音中的第一和第二声,上声即是国音的第三声,去声即是国音的第四声,入声音调短促而急,分布在国音声调中。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易解:高曾祖代表了三代,即是高祖、曾祖、祖父,然后是父亲再来是自己本身,往下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共九代亲族称为九族,包含自身以上的上四代及下四代,是我们的直系血亲,和自己关系最为密切。是家族中长幼尊卑基本的伦常关系。(至玄曾三字,为求押韵而对调)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易解:以下是讲五伦,五伦彼此之间都有互相对待的原则。父慈子孝,父亲慈祥恩爱,子女孝顺,夫义妇顺从,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体谅。至於兄弟姊妹之间,作兄长姊姊的应该爱护弟妹,弟妹也应该恭敬兄长姊姊。长幼之间要有伦常秩序,朋友相处也要诚实互信真心的交往,领导者对部属要尊重,部属对长官应忠于职守认真做事,各尽本分。

此十义 人所同 当顺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幼 至缌麻 五服终

易解:从父子恩到臣则忠,这十条义理,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奉行,要了解亲疏关系,注意先后顺序不可以违背。

古时候父母、祖父母、兄弟、伯叔、外祖父与表兄弟等亲人,过世时所穿的丧服都有一定的礼节,不可混乱。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都很注重礼节。<三字经>认为要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为人处事,然后再做一个有知识的人。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

易解:学习礼节仪规、音乐、射箭、驾驭马车、书法、数学,是古人教导子弟必备的六种技能,称为六艺,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具备这些才能了。只有练习书法写字,大家仍然共同遵守。已经认识字之后,接着就要讲解学习文字的构造和它的意义。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易解:中国文字源远流长,有他独特的意义,较早有甲骨文、钟鼎文,再是大篆、小篆,继之有隶书、草书、这些都要分清楚不可混乱。天地之间的学问广大无边,如果都想要学,恐怕会无从学起,不如选择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日积月累功夫精深,自然水到渠成成就非凡,其馀的只须知其概要,了解来源就可以了。

凡训蒙 需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易解:凡是教导初学的学童,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义理讲解要详细,并且考察事实说明清楚。对于文字章句的读法,与如何分段的方法都要明白。古人文章不分段,没有标点符号及注音,这些都由老师来教。读书求学,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应先熟悉宋朝朱熹所著的小学这本书,学习洒扫应对及六艺等,再来深究四书当中修齐治平的大学问。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易解:论语是孔子教学传道的记录,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圣人的言行,谈论为人、处世与为政行仁的言论,包含了夫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的记录,十分难能可贵。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是学生万章与公孙丑等记录老师言行的书。内容都是讲述道德仁义的事,如崇尚王道,排斥霸道,阐明性善辟斥邪说等,是从政治国的典范。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易解:中庸这一本书是孔子的孙子孔伋所作。孔伋字子思,古人以字相称。中是不偏不倚,庸是不易,不变的意思,中庸所说是不偏于一方,永不改变的天下至理。大学这一本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写,本书共有十章,内容阐述一个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国父孙中山先生,在民国十三年三月二日,讲演民族主义第六讲时说:「我们以为欧美的国家,近来很进步,但是说到他们的新文化,还不如我们政治哲学的完整。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哲学的知识中所独具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发扬的。」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易解:孝经共十八章,是一部阐明孝道的书。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因此古人研究学问,首先读孝经,要把孝经这一部书的道理,都融会贯通,再读四书,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有了学问的基础,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周礼、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究其中的道理。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易解:古时候的易经有三种版本,分别为连山、归藏和周易,共称为三易,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了,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孔子曾经审订过,书中的理论比较详尽易懂。书经之中包含典谟、训诰、誓、命等六篇文书,典:常也。尧典、舜典是帝王不易的常道。谟是大臣献上的计策如大禹谟。训:诲也,是大臣对君主的进谏,如伊训。诰是君主发布的命令,如昭告、酒诰等。誓:信也,是指君主出征时宣誓的文告,如甘誓、秦誓等。命是君主所下达的命令,这些都是书经中奥妙之所在。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易解:周公制定周礼,分官设职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天官:吏部大冢宰,地官:户部大司徒,春官:礼部大宗伯,夏官:兵部大司马,秋官:刑部大司寇,冬官:工部大司空,分属于天子之下,各司其职管理国家大事,为后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范。汉朝时有两位著名的儒者,述说圣人的言论,大戴戴德将礼记删订为八十五篇,小戴戴圣则删订为四十六篇(即为现今留存者,加上后人增补三篇合计为四十九篇)。其内容完整的保存了古圣先贤的言论,包含各种礼节、五分十二律等音乐都十分完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易解:诗经按体裁可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文体称作四诗,古时候诗歌一体有诗必有歌,国风是采集自诸侯各国的民俗歌谣。雅者正也,是正式场合演唱的歌。大雅是诸侯朝觐天子所用的诗歌,小雅是天子宴享宾客所用的诗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所使用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种。诗经经过孔子整理删订为三百一十一篇,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遗失六篇,今存三百零五篇,取其整数通称「诗三百」。内容记载:从事父至事君,人伦之道无所不备。可见诗经非常值得后人学习、背诵、吟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不学诗,无以立。」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后(东周),周天子衰落不能号令天下时,作诗的风气就逐渐没落消失了。于是孔子写出春秋这一本书,文字虽然简约,意义十分深远,详记鲁隐公到鲁哀公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用来褒扬善行好事,贬抑恶行坏事,希望能藉此提醒世人分辨忠奸善恶,更期盼当政者知所警惕,当时很受到重视,对时局有很重要的影响。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易解:传是解释「经」的书,这三本传都是针对「春秋」作注解,有鲁国公羊高写的公羊传,有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写的左传,还有汉朝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其中左传使用编年纪事的体裁为春秋作注解,最令人称道,举凡天子诸侯之事,兵革礼乐之文,兴衰存灭之因,都记载得很详尽,是研读春秋一书最佳的选择。四书和六经的要旨都明白之后,才可以读诸子百家的书,如老子、庄子、荀子等,但是由于诸子百家书籍太多,卷帙浩繁,其内容也有可取之处,但并非完全正确,只要选取其中对我们的德行学问有帮助的精华来读,就可以了。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易解:诸子书籍繁多,故有诸子百家之称,其中最重要的有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及庄子。(荀子名卿战国时楚人,著荀子一书,主张「性恶」说,认为人性中存有贪婪好利等弊端,故特别注重礼节和教学,希望透过教育的手段来引导改善,『劝学篇』尤其有名。扬子即扬雄,汉朝成都人,著有太玄经、法言二书,太玄经是参照易经而作。文中子王通,著有元经、中说二书。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开创者,其思想影响中国人数千年,仅次於儒家,老子内容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而治。庄子属於寓言式的著作。经书和子书融会贯通之后,就可以开始研读各种史书,史书是记载一国兴亡的事,要从中考察历代王朝传承的世系,明白各国政治上的利弊得失,和治乱兴亡的原因,给自己一个警惕。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易解: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君主,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录,所以太古的事无从考察。传至唐尧和虞舜合称二帝,他们都把国家当作公器,传贤不传子,把帝位禅让给贤能的人,因为没有一点私心,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古有「尧天舜日」之说。

夏有禹 商有易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易解: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是大禹,他治理水患,疏通九河,把洪水引导入大海,老百姓都很拥戴他,因此舜帝把王位传给他,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因为贤能被尊称为「三代的圣王」,后来夏禹准备把帝位传给益,因为人民怀念禹治水的功绩,加上儿子启又非常贤能,因此诸侯拥戴启为天子。中国从此变成家天下。夏朝传了四百年就改朝换代了。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易解:夏桀在位时因为暴虐无道,成汤起而讨伐,建立了新王朝国号商。传了六百多年,到纣王时就灭亡了。周文王行仁政,诸侯都来归附,直到周武王时因为纣王荒淫无道。才联合诸侯讨伐纣王,建立周朝,周朝传了八百七十四年,是我国历史上年代最长久的王朝。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易解:周武王在镐京建立国都,史称西周,到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改称东周,东迁之后王室的威望低落,王室的纲纪和政治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争执干戈相向,天下变得纷乱不堪。一些谋士与投机份子趁机崛起,周游列国担任说客谋取功名,在各国之间进行游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提倡合纵,从此兵连祸结,天下苍生不得安宁。自周平王东迁开始称为春秋时期,(因孔子编春秋而名之)共二百二十四年,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史家称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产生了五位霸主,依序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虽然标榜著崇高的理想,实际上仍依赖著武力称霸一时。进入战国时期后产生了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个强国。七雄间彼此战争,弱肉强食杀伐不断民不聊生。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易解:秦始皇姓嬴名政,采用张仪的连横外交及远交近攻等策略,将六国个个击破,兼并六国的领土,统一天下,自称秦始皇。只可惜不行仁政,暴虐无道民不聊生,传到第二代胡亥时就被抗暴队伍项羽和刘邦推翻了。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相争,两军交战七十多回合,最后项羽兵败自杀,天下又成统一局面。汉高祖刘邦兴起,建立汉朝的基业,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传到第十一代平帝时,外戚王莽夺取帝位。王莽篡汉后,改国号为新。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於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易解: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推翻王莽,在洛阳建都,称为东汉。(王莽以前的时代称为西汉)两汉共传了四百多年,到汉献帝时,被曹操之子曹丕所废。魏(曹操、曹丕),蜀(刘备),吴(孙权)互争汉家天下,历史上称为三国时代,一直到晋朝(司马炎)继起,灭了三国,才结束纷乱的局面。又因为五胡乱华,把国都迁到江南建康称为东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易解:晋朝传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晋安帝时被刘裕所篡,从此进入南北朝的时代。北方被外族所统治,南方偏安局面下的朝廷,称为南朝。为了与其他的朝代有所区别,史学家便将这四国的国号加上「南朝」,分别为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皆在金陵(南京)建都。拓拔珪建立北魏后,他注重礼乐及教育,又施行汉化政策,改姓元故称元魏,在历史上颇为有名。至孝武帝时分裂为东西魏,不久宇文周篡西魏,建立北周,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易解:杨坚建立了隋朝,才结束南北朝,统一天下,即为隋文帝。文帝深知民间疾苦,一生勤俭爱民,只可惜识人不明,因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种下祸因;杨广即隋炀帝,荒淫无道,刚愎自用又好大喜功,连年征讨的结果,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引起各方声讨,只传了一代,才三十八年隋朝就灭亡了。唐高祖李渊倡导仁义之师,平定隋朝的乱事,建立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易解:唐朝传了二十代,国运将近三百年,直到朱全忠灭了唐朝,才把国号改为梁,为了与前面的朝代有所区别,因此另加一「后」字。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及后周,这五个朝代称为五代。五代的生命都很短暂,其兴亡都有原因。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易解:赵匡胤接受后周恭帝的禅让,实际是逼恭帝逊位,建立宋朝,因为重文轻武只提倡文治不讲究军事,国势大衰,北宋和南宋一共传了十八代,被元朝所统一。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与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国都曾在中国的版图上称皇帝建国家,后来金国灭了辽国。北方的蒙古人武力强盛,到元太宗时灭了金国,传至元世祖忽必烈时终於灭了南宋,建立元朝。

舆图广 超前代 九十年 国祚废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易解:蒙古帝国的版图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比中国最强盛的汉朝和唐朝还要大。却因为种族歧视、宗教迫害与高压政策等因素,只传了九十年就被朱元璋推翻了。明太祖兴兵起义,南征北讨十八年,终於完成统一大业,改国号明,年号洪武,在南京建都。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权阉肆 寇如林 李闯出 神器焚

易解:等到明成祖的时候,将国都迁往北京,又传了十六代,到崇祯皇帝时就结束了。明朝之所以灭亡,是由於太监弄权政治腐败,加上税赋重,人民负担不起,於是盗匪流寇四起,当时最有名的土匪流寇李自成,自称闯王,率兵直闯北京,崇祯眼见大势已去,自缢于煤山,结束了明

第二篇:易经解卦手册

易经卜卦之后如何解卦呢?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易经解卦手册,更多佛学经文阅读请关注应届毕业生文学网。

1.乾卦

乾。元亨利贞。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①时运:临事刚健,自强不息。

②财运:施比受有福,不利买而利卖。

③家宅:积善有余庆;女子过刚宜慎重。

④身体:保健有恒。

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①时运:培养实力,等待机会。

②财运:宜守不宜攻。

③家宅:娶妻小心。

④身体:保养为宜。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①时运:得贵人之助,有发展机会。

②财运:开始涨价,官方采购。

③家宅:婚姻大吉。

④身体:运动健身。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①时运:功名未显,戒慎免咎。

②财运:日夜防范,可脱险获利。

③家宅:勤俭保家;不宜攀结高亲。

④身体:小心保养。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①时运:一举成名。

②财运:物价高涨,可保无咎。

③家宅:有一时振兴之象。

④身体:继续健身。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①时运:直上云霄。

②财运:五谷之类的贸易,物价飞升,有官府支持。

③家宅:富贵之家。

④身体:蒙天所召,不吉。

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①时运:由满招损,退而自省。

②财运:过盈则必有亏。

③家宅:婚嫁不利。

④身体:命在旦夕。

实例1:父母之心

我在深圳演讲《易经》之后,依例要为听众示范数字卦。一位女士在上课前就来到贵宾休息室,说她先生为孩子占过金钱卦。所占的问题是:她的女儿念医学院,现在到了选择专业的关键时刻。要如何选择呢?

女儿喜欢皮肤科(整型),父亲属意血液科,认为将来较有希望由此得到诺贝尔医学奖。她为女儿选择血液科占得乾卦。六爻皆不变,所以要看卦辞:“元亨利贞。”由此看来,应该没有问题。

当时即将上台演讲,我只能匆匆告诉她:“既然你先生占过卦,你为何还要再问呢?”

做母亲的为了子女的前途,表现了惊人的毅力。我一讲完,立即驱车赶往机场,这位女士先是在我上车前递了三组三位数给我的助理,然后又电话联系,非要知道结果不可。

一占之下,也是个乾卦(,第一卦),但变爻在上九。爻辞是“亢龙有悔”。意即: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恼。我在电话中告诉她:“如果坚持念血液科,将是亢龙有悔的结果。不如让你女儿依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吧!”金钱卦与数字卦都得出乾卦,可见他的女儿在念书方面有过人的本领。现在就看所考虑的是父亲的愿望,还是女儿自己的兴趣了。

实例2:得到庇荫

我在马来西亚上完《易经》课后,一位学员拿出她所占的卦,要我讲解。她占得“乾卦”(六爻皆阳,上下皆乾,第一卦),没有变爻。

若无变爻,则以卦辞来断。乾卦卦辞为“元亨利贞”,意即:创始、通达、适宜、正固。以此来看什么问题呢?她要问的是事业。

我说:“乾卦六爻皆阳,代表无限的生命力与主动力。占问事业而得此卦,并且没有变爻,可见这对你而言根本不是问题,你不必担心。”我在讲解时,旁边五六个人围观,其中一人是占问者的朋友,他说:“她的事业当然没有问题。她的母亲是一家大百货公司的董事长,现在要为她成立一家小公司,代理其中一部分业务,那还有什么问题呢?”

华人世界常有这种现象,父母庇荫子女也是合情合理的。不过,既然六爻皆阳,接下来一定会有阴爻上场,变化是难免的。所以,占得乾卦不可大意,反而要考虑“盛极而衰”的压力。人与人相处不也是如此吗?当一切都顺利时,下一步不可能无止境地“更加”顺利。如果居安不能思危,一遇变化可能会措手不及。父母爱护子女,但也须考虑子女的历练以及他们的独立性,否则爱之也可能成为害之。

实例3:占问健康

一位朋友在国中教书,他的儿子念国中三年级,正是十五岁的青春年华。最近医生诊治,说这个孩子患了肝癌,情况极不乐观。消息传出,亲友与同学无不伤心落泪。

虽然经过医生诊治,但这时谁不盼望奇迹出现?朋友鼓起勇气占卦,得到乾卦,变爻九五,爻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即:龙飞翔在天空,适宜见到大人。

我一看占卦结果,心情不禁郁闷。在占问健康时,爻辞若出现“天”字,就表示要归天,恐怕不久人世。《易经》讲变化,所谓“天道无吉凶”,一切都依序进行,人所能做的只是修养德行与增强能力,再努力透过《易经》占卦来提升智慧。所谓智慧,必须去除成见,以便观察整体,就事论事,采取合宜的因应方法。

在占问健康时,“飞龙在天”告诉我们此人的身体复原无望。“利见大人”一语则不必勉强解释,只能说是各安天命,意即庄子所说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两个月之后,这个孩子过世。由于占卦而知其命,让做父母的较能安心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若是占问学习或事业,乾卦九五当然是有利的,用再多的肯定语句都不为过。惟独占问健康,情况反而至为不利。

乾卦的启示

谈起《易经》,大家耳熟能详的应该是乾卦各爻的爻辞,如“潜龙勿用、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语。听到这几句话,会以为《易经》大概都在讨论“龙”这种古生物。事实真相如何呢?乾卦()确实专门借用龙来作为象征,但是其他六十三卦,则只有坤卦上六谈及“龙战于野”而已。

龙究竟是什么?它似乎是水陆空三栖的生物,所以可以象征宇宙创生的力量,遍及一切领域。古代确实有龙。春秋时代史墨说:“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左传·公二十九年)水官负责养龙,后来不知何故而放弃了。如果不是整天可以见到龙,又有谁可以描绘它呢?

从“潜龙勿用”一语,可知龙可以入水;再从“见龙在田”一语,可知龙可以出现在地上;然后“飞龙在天”自然是肯定龙可以飞翔于空中。所谓“云从龙,风从虎”,不是把龙与天上飘动的白云联系起来了吗?据说孔子年轻时曾经拜访老子,受到不少教训与启发,他回国后,向弟子描述老子像龙一样(其犹龙也),然后加一句:“乘风云而上天。”这更清楚显示了龙可以遨游于天空。

在《庄子·天运》也提及孔子拜访老子的故事,在这篇文章中孔子的描述更生动了。他依然以龙比拟老子,然后说:“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意思是:龙,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散开来成为锦绣文章,驾着云气,翱翔于天地之间。由此观之,龙确实可以代表刚健不已的创造力。

那么,“潜龙勿用”一语只是单纯地用来描写年轻人,或者,成年人也会遇到这样的处境?从乾卦的《文言传》看来,孔子对“潜龙”的描述让人大开眼界。他说:“这是指具有龙的德行而隐遁的人。他不会为了世俗而改变自己,也不会为了名声而有所作为;避开社会而不觉苦闷,不被社会承认也不觉苦闷。别人乐于接受,他就推行主张;别人有所疑虑,他就自己退避。他的心志是坚定而无法动摇的,这就是潜伏的龙啊。”

换言之,一个德行与能力皆有极高修养的人,依然可能处在“潜龙”的位置。有些专业人才到了中年才转业,或者想要开创新的事业,这时必须从基础做起,不正是潜龙吗?从卦象看来,乾卦初九位居底层,往上是五个阳爻,皆有充实力量,根本不容侥幸。并且,底下的爻想要往上发展,初九必须依赖九四,奈何同性排斥,毫不相应,只能稍安毋躁了。到了九二,则因为位居下卦三爻的中间,正如九五位居上卦三爻的中间,等于有人辅佐与左右逢源,因为这两卦都谈及“利见大人”,适宜见到大人。所谓大人,是指德行完备的人。对君子而言,这是得君行道的大好机会,可以放手一搏。

九三与九四,都是“无咎”(没有灾难),但是条件是必须不断“进德修业”。“做到忠诚而信实,由此可以增进德行;修饰言辞以确保其诚意,由此可以累积功业”。由此可见,进德在于自己,修业则须有事实验证,亦即要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诚意,才有可能合作成事。到了九五,则是“飞龙在天”,可以充分发挥乾卦的活力。在人类社会,则象征国君在上,天下安定繁荣。后代以“九五之尊”推崇天子,正是乾卦所昭示的理想。

最后,到了上九,也就是乾卦的最上爻,这时突然变成“亢龙有悔”,意思是: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悔。《易经》各卦到了最上爻,大都是不理想的,那是因为卦的运作是由下往上,而最上爻注定要被替换,难免觉得前途茫茫。我们在事业或年龄抵达顶点时,不是也会有苍凉之感吗?这时唯有专务修德,或许可以减少懊悔。如美国富豪巴菲特捐出大笔钱财,从事公益事业。他在世人心中,从富豪转变为善人,重新开始“贞下起元”的契机,可谓明智。

2.坤卦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①时运:为人厚道,声名远传。

②财运:满载而归。

③家宅:家庭安稳;婚嫁大吉。

④身体:柔软运动。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①时运:由卑而尊,不可躁进。

②财运:渐积可致富。

③家宅:阴盛不吉;婚嫁不利。

④身体:阴寒之症,久则难治。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①时运:功可成,名可就。

②财运:获利可期。

③家宅:居家如意;婚嫁顺利。

④身体:不药而愈。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①时运:待时而发,可保功名。

②财运:把握时机,必有利益。

③家宅:凝聚向心力。

④身体:无可挽回,凶。

**。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①时运:收敛为要,但求无过。

②财运:落袋为安,不再投资。

③家宅:平安是福。

④身体:谨慎保养。

六五。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①时运:功名大显。

②财运:必定获利。

③家宅:和乐融融。

④身体:病在肠胃。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①时运:穷途末路。

②财运:血本无归。

③家宅:失序不和。

④身体:肝血失调,危险。

实例1:经济好年

有关二○一○年的经济预测,大家都有乐观的期待。这在占卦上也是有迹可循的。

○九年十一月我为大陆居电信业龙头的公司管理阶层演讲,谈到《易经》。在示范数字卦时,分由三人得到三组三位数,占问的是:“明年(2010年)我们的收入会增加吗?”得到“节卦”(水泽节,第六十卦),变爻九五,爻辞是:“甘节,吉。往有尚。”意即:甘美的节制,吉祥。前往受到推崇。见到“吉”字,可知答案是肯定的,大家露出开心的微笑。

十二月我在台湾一家最赚钱的电子公司(至少在当时有股王之称)演讲《易经》。在示范时,同样由他们提供三组三位数,占问的是“公司明年的股价表现”。结果一看是坤卦(上下皆坤,第二卦),变爻六五,爻辞是“黄裳,元吉。”穿上黄色的裙子,最为吉祥。坤卦六爻皆阴,表示自己缺乏主动,所以要以黄(中色,采取正道)与裳(裙子,居于下部)的装扮,来顺应别人的要求。

这两家大公司如果都赚钱,经济形势应该是不错的。不过,整体经济好转,是否人人皆可获利呢?那就要看个人的时运及努力了。

坤卦的启示

“乾为天,坤为地”,《易经》以“乾坤”代表天地。天在上而地在下,彰明昭著,人人可见。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以“乾坤”来作为代表?

理由是:乾坤所代表的不只是天地,还有父与母,头与腹,马与牛,金与布,等等。关键在于:乾坤所指的是两个卦象。卦象即是符号系统,要用符号来象征具体事物以及特殊状态。然后借由卦象的组合及变化,来理解个人的处境及发展。这正是人类智慧的精彩表现。

那么,除了具体事物之外,这些卦象能够代表什么样的特殊状态呢?以乾来说,代表阳刚劲健,充沛无比的生命力。以坤来说,则代表阴柔顺从,广大无边的包容力。这一类特殊状态对于了解个人的因应策略,其实是更有启发性的。譬如,乾卦的《大象传》建议我们“自强不息”,坤卦的建议则是“厚德载物”。由此可见一斑。

就卦象而言,坤卦()“六爻皆为阴爻”。处于这种状态,可以学到什么教训?初六爻辞说:“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脚下踏着霜,坚冰将会到来。霜代表的是:阴气或寒气开始聚集。坚冰则是寒冬的验证。任何事情都是从细微征兆慢慢形成的,所谓“见微知著”,所谓“防微杜渐”,都是出于同样的考虑。《文言传》说得十分明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劝人为善,劝人为子孙积德的名言。但是,通常写成门联的只有前面那半句。

《文言传》接着说:“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所有恐怖的罪行都不是“忽然”或“偶然”发生的。如果无法察觉“渐”的路线及趋势,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省思自己该怎么做,那么答案是六二的《文言传》所说的:“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意思是:君子以严肃态度持守内心的真诚,以正当方式规范言行的表现,做到既严肃又正当,他的德行就不会孤单了。这段话清楚指出修行方法,一个人只要做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就可以避开所有的内忧外患了。

到了六三,强调“无成有终”,因为坤卦必须追随乾卦,“没有功业却有好的结局”。功业且让领袖人物去开创,但是推广及完成则要靠一群部属。到了**,则须“括囊,无咎无誉”。亦即:扎起口袋,没有灾难也没有称誉。不论才华如何杰出,都要谨言慎行,因为形势尚未明朗,不必作无谓的牺牲。

到了六五,则是“黄裳,元吉”。说到“元吉”,代表占验中的上上大吉。乾卦六爻无一元吉,坤卦六五则有元吉,这表示处于顺从的地位,反而容易言行适当,得到莫大的福佑。那么,什么是“黄裳”呢?黄是土的颜色,土位居中间,正如六五位于上卦三爻的中间;并且,坤为地,地即是土。还有,裳是裙子(古代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正好适合坤道。《文言传》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意思是:“君子采用黄的中色,表示他明白道理;坐在正确的位置上,表示他处世安稳;他内心蕴涵的美德,流通在身体的行动中,再展现于他所经营的事业上,这真是美德的极致啊!”

由此可知,君子也可能处于坤卦,但是重要的不是他处于什么卦,因为六十四卦都可能应验在他身上;重要的是:君子自己可以主动采取什么作为。这时要考虑的是“时”与“位”。时是时势,如坤卦以顺从为主;位是位置,如六五虽在天位,也须“黄裳”才可“元吉”。到了上六最后一爻,又再度陷入困境,叫做“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因为位居最后一爻,接着又须阴阳交替或交战,以便产生万物并形成新的卦象了。

3.屯卦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①时运:宜守不宜进。

②财运:创业维艰。

③家宅:修缮住宅;初婚不和。

④身体:保存元气。

初九。盘桓,利居贞,利建侯。

象曰:虽盘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①时运:欲进不进,坚守正道。

②财运:不利经商,可任用正人君子。

③家宅:安居于贵宅;婚嫁吉祥。

④身体:健康无虞。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①时运:一时未成,十年可成。

②财运:售出有困难,颇耗时日。

③家宅:是佳偶,但须等待。

④身体:保持运动习惯。

六三。即鹿无虞,唯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①时运:求宝得利,殊不足取。

②财运:恐有损失,不如舍去。

③家宅:不循正途求婚嫁,将有困难。

④身体:不可纵欲伤身。

**。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象曰:求而往,明也。

①时运:顺势而为,大有发展。

②财运:明见利益,应有收获。

③家宅:婚嫁吉祥。

④身体:遵医生嘱咐。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①时运:无人提拔,暂时无望。

②财运:小买卖尚可获利,大买卖则凶。

③家宅:聚财伤和气。

④身体:初病可治,久病则危。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①时运:前无去路,保命为要。

②财运:犹豫不决,尽失良机。

③家宅:家道中落。

④身体:呕血之症,凶。

实例1:数字成卦

二○○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山东卫视邀请我到电视台,陪着观众一起参观在曲阜孔庙举行的祭孔大典,并担任现场介绍孔子思想的解说员。我为此拖到九月二十九日才由北京返台。然而,就在这一两天,台风侵袭台湾。

二十九日上午,我搭朋友的车前往北京机场。我在车上不免担心,不知能否顺利回到家。这时我注意到左边一辆出租车的车牌号码,我记下最后三码。再看到右边一辆轿车的车牌,也记下最后三码。然后看到我朋友车上标志的公里数,也记下三码。我得到这三组三位数之后,随即采用数字占法,得到“屯卦”(水雷屯),卦象为“”,是第三卦。变爻在**,这句爻辞一开头就说:“乘马班如。”意即乘上马而团团打转。这样看来,今天搭飞机恐怕无法成行。

我不死心,进入机场换了登机证,又把行李托运了。这时我打电话回家,女儿说:“台风来了,下午以后班机停飞。你如果这时搭机到香港转机,可能要在香港机场过夜了。”我只好取消登机证,再把行李调出来,老老实实回到市区旅馆过一夜,第二天早上再回台北。

数字卦是由《易经》占卦演变成的,可用来考虑小事情,但是准确程度往往让人惊讶。

屯卦的启示

随着乾坤二卦之后,接着出现的是屯卦。乾为天,坤为地,“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屯卦所代表的是万物“开始”产生了。“屯”字作为卦名,要念为“Zhun”;引申使用时,则可念为“屯积”的“屯”,表示在草昧阶段,不要急着追求发展,最好是“建立侯王”,稳定国家与百姓。

屯卦的卦象是“水雷屯”()。水即是雨,既下雨又打雷;上有雨水,下有雷鸣;雨水滋润大地,雷鸣激起活力,两者配合,万物始生。电影里面描绘亚马孙丛林的部分,经常也是雷雨交加,这时人在地面上行动,可谓危机四伏,举步维艰。

水是坎卦,古人认为河水湍急,湖水深不可测,就算雨下多了也会酿成可怕的水灾。因此,坎卦代表坎陷、陷阱、困难、危险等。屯卦中,坎卦在外而震卦在内,震卦代表行动,也代表长子、诸侯等。于是我们看到了:外在有危险,内在要行动,结果则是行动入于坎陷,有回旋难进之象。综观屯卦六爻的爻辞,出现最多的是“乘马班如”一语(六二、六

四、上六),意思是“骑上马也是团团打转”。这三爻正好都是阴爻居柔位,可以顺从但无法进取。为何谈到骑马呢?因为震卦是作足马(抬足而动的马),坎卦是美脊马(脊背美健的马)。如果想知道八个原始单卦所象征的东西,则请查看《易经》的《说卦传》。

同样是“乘马班如”,吉凶却大不相同。以六二来说,二在下卦中位,并且上有九五正应(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可以一一对应;若是一阴一阳则为正应,不然即是敌应);照理说,应该不错,但是困难在于六二“乘刚”(阴爻在阳爻之上,称为乘刚。六二在初九之上,违背阴须从阳的原则)。这个困难最后还是得到了解决,因为毕竟优势多于劣势。

以**来说,情况就顺利多了,因为它下有初九正应;并且自身还有九五可以奉承,这叫做“承刚”(阴爻在阳爻之下,称为承刚,表示阴从阳,有君子可以依靠)。所以,**的爻辞说:“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在此,“婚媾”是针对**与初九正应,有如阴阳相匹配的婚姻而言。但是,到了上六就凄惨了,我们看到“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哭泣得血泪涟涟,因为上六是最后一爻,前无去路,自身又在坎卦;坎卦又称血卦(水与血皆为液体),所以只能痛哭流涕了。

再看另外三爻。首先,初九是阳爻居刚位(初、三、五为刚位),本身充满动力,并且是下卦震卦的主力所在,具有行动的能量。这时的爻辞是“盘桓,利居贞,利建侯”。意思是:徘徊不进,适宜守住正固,适宜建立侯王。这三句话正好说出了全卦的重点。在草昧初创的阶段,与其开疆辟土,不如守住正固,推举部落领袖,等待时机成熟。并且,初九上有**正应,可知将来必可完成心愿。

至于六三,则是阴爻居阳位,无实力而有动性。并且上与上六敌应,等于“即鹿无虞”,追逐野鹿却没有猎官带领。“虞”是古代掌管山林的官,打猎时担任向导。君子察知几微,不如放弃算了。到了九五,屯卦的“屯积”意义就展现出来了。爻辞是“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亦即,屯积恩泽,小规模的正固是吉祥的,大规模的正固就有凶祸。理由是:九五与六二正应,等于有私心而无法普遍照顾百姓。坎卦为水、为雨;雨要变为水,先须是云,这时云气尚未成为普施天下的雨,所以只能做到小规模的正固。换言之,在全卦所展示的是“困难”的时候,各爻都必须依此而定行止。

由以上分析可知,屯卦有以下四个意识:

一、始:万物始生。

二、盈:万物充满天地之间。

三、难:困难重重。

四、积:屯积实力。而其最后目标则是“建侯”,要集聚人群,组成社会,推举领袖,安定国家。

4.蒙卦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①时运:蓄积德行,出而用世。

②财运:矿山生意,果决则吉。

③家宅:君子居吉;婚姻之始。

④身体:驱去邪热,可保平安。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①时运:求荣反辱,收敛自己。

②财运:避免兴讼,得理即止。

③家宅:谨慎持家;可能罢婚。

④身体:恐有外伤。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①时运:有财有福,子可继业。

②财运:广纳财物,售至外地。

③家宅:妻贤子孝,可振家业。

④身体:柔软体操。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①时运:见财忘义,声名破败。

②财运:小则破财,大则伤身。

③家宅:妻强夫弱,恐有不安;不宜婚嫁。

④身体:小心饮食。

**。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①时运:远水近火,无济于事。

②财运:缺乏资本,难免穷困。

③家宅:地处偏僻,生活困苦。

④身体:体质虚弱,阴寒之症。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①时运:功名未成,得良师则吉。

②财运:无法独立,须靠人经营。

③家宅:幼年定亲。

④身体:听人指导锻炼。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①时运:宜守不宜攻,与人和睦。

②财运:顺取为宜,买卖相洽。

③家宅:妇道贵顺,家道和平。

④身体:保养为宜。

实例:1需要启蒙

一位有钱的朋友,由于先生执意对母亲百依百顺,使她觉得十分委屈。今天这个时代,孝顺照样是百善之先,但是“怎么做”才算孝顺,就需要大家多沟通,找出合情合理的办法。

她为此十分苦恼,就占问“先生何时想通道理?”得到“蒙卦”(山水蒙,第四卦),变爻上九,爻辞为:“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意即:击走蒙昧,不适宜做强盗,适宜抵御强盗。

一看是蒙卦,就知道她先生的处境确实有蒙昧之处,但已到了上九,表示即将解除此一状况。我说:“你先生有没有信得过的老师?让他多向老师请教。”

两个月后,她向我回报,说她先生参加一次禅修活动,认识一位师父,讲述人生道理十分透澈,使他改变了许多观念,从此要调整他与家人的相处关系。

半年后,他们夫妻参加同学聚会,神情颇为愉快。这位先生随手还带了不少善书与小本佛经,都是他自己发愿印的。他送给每一位同学,并且一直说佛教如何美好如何伟大,其中涵有多少永恒真理云云。我说:“很好,在闻与思之后,还要修,就看每一个人如何努力了。”

实例2:未必顺利

一位朋友在电视台工作,最近有升迁机会。她在聚餐之后提出这个乐观的想法,希望用占卦来验证一下。

她占得蒙卦(山水蒙,第四卦),变爻**,爻辞是:“困蒙,吝。”意即:困处于蒙昧之中,有困难。《小象传》说:“困蒙之吝,独远实也。”意即:困处于蒙昧之中而有困难,是因为只有自己远离了阳爻。

蒙卦两个阳爻,九二与上九。**与九二不是相应位置,与上九配合则是个艮卦,艮为山为止。相形之下,另外三个阴爻都可以直接受到阳爻的支持。

我告诉她:由卦象看来,九二到上九形成一个较小的颐卦(山雷颐,第二十七卦),颐卦涉及饮食,常与工作有关,但是由于竞争激烈而必须留意。因此,这次升迁未必像她主观认定的那么顺利。并且,蒙卦表示需要受人启蒙指教,最好谦虚并尊重前辈。如此或许二、三个月之后还会有新的机会。由**往上到六五,是“童蒙,吉”,像孩童一样蒙昧,则可受人教导,因而吉祥。上九则是阳爻,更没有问题了。此时除了耐心等待,还须向人请益。人事上的变动很容易陷于一厢情愿的状况,自以为形势一片大好,而其实暗潮汹涌。

蒙卦的启示

屯卦之后,接着出现的是蒙卦。蒙卦的卦象是“山水蒙”()。山在上而水在下,等于山下流出水,是为刚刚形成的清泉。对于万物而言,是初生期的幼稚阶段;对于人类而言,正合乎“童蒙”一词之所指。

万物皆依本能规律而运作,十万年前的蜘蛛所结的网,与今日蜘蛛所结的网没有什么差异。但是,人类身为万物之灵,可以通过学习与教育,创造文明的世界,古今可谓千差万别。问题也正在这里。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人”如果未能学习社会化的正当模式,或者形成反社会的人格特质,那么他可能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甚至造成大规模的灾难。犯罪学专家指出: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生活及工作都与“犯罪”有关(如军警治安人员、律师、罪犯、保安与监狱系统等)。这真是令人震撼及遗憾的讯息。

为了防患于未然,上策是从小教育一个人走上正途。此卦《彖传》说:“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蒙昧之时可以用来培养正道,这是造就圣人的功业啊!美国行为科学的专家宣称:“把一个婴儿交给我们,我们可以把他培养成为圣徒,也可以把他培养成为罪犯。”如果在启蒙时期有了偏差的观念,一个人还有多少希望呢?蒙卦初六指出:“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意思是:启发蒙昧,适宜用刑罚来规范人们,借此让他们摆脱桎梏。依此有所前往(亦即,一直使用刑罚),将会陷入困难。

换言之,儿童需要管教。管教的目的是希望他摆脱双重桎梏:一方面不再受制于本能、情绪、欲望、冲动,能够谨守做人的规范与处世的道理。另一方面,则是避免将来违法乱纪,真的被关进监狱中。除了使用“刑罚”之外,还须启发“良知”,让一个人自动地行善避恶,然后参与正常社会、享受人生福祉。

柏拉图一生不婚,也无子嗣,但是他谈到幼儿教育时,他说:“当一个孩子开始听得懂别人对他说的话时,护士、母亲、看顾的奴仆,以及父亲本人,都要争相努力使这个孩子变得很好。他们所教的一言一行,都是要告诉他分辨对与错,美与丑,敬与不敬,该做的与不许做的。有的时候,他会乐意听从他们的劝导。若是不听从,就像对待长得扭曲变形的树苗,他们会设法以威胁与打骂来矫正他。”儿童时期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诲,往后这个孩子的一生即使不陷入桎梏(脚镣手铐,锒铛入狱),恐怕也很难走上正路。难怪柏拉图会说:要戕害一个孩子,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心想事成”!换言之,启蒙必有某些约束,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正道,成就圣人的功业。

除此之外,大人也有可能陷于蒙昧,这时就须求教于神明或智者。《彖传》说:“再三渎,渎则不告。”意思是:两次三次占筮,是亵渎神明,亵渎就不告诉他。有些人占筮(包括今日所谓的算命)时,心中打定主意,一定要听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才停止。有些人向朋友请教,也是一定要听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才肯罢休。这样无异于强迫别人来为他“背书”,实在是蒙昧之至。我在大学教了三十年的书,连规劝大学生都觉得力不从心,何况是规劝成人?所以,我多年以来不再为别人出主意,因为自知不但无效,反而会落个多事之讥。

由此更可肯定蒙卦的深刻见识,亦即儿童教育是一生苦乐的基石。但是,《易经》一定给人路走,在本卦《大象传》就说:“君子以果行育德。”亦即,君子由此领悟,要以果决的行动培育道德。所谓“君子”,是指“有志成为君子的人”,这样的人就不限于儿童了。在此,方法是“果行育德”,这四个字有如座右铭,劝人要有果决的行动,或者行动要有结果,而目标则是育德,可以日进于德。蒙昧之中隐藏着不可测的危险,同时也显示了化险为夷的契机。把握住此一契机,人生也将充满希望。

5.需卦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①时运:时机尚未成熟,耐心等待。

②财运:资本未集,无法开张。

③家宅:平安是福。

④身体:调节饮食,健康有望。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①时运:必须久待,守恒为要。

②财运:暂勿投资,货物无损。

③家宅:可居郊外。

④身体:幽居养病,终无大碍。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①时运:流言困阻,最后吉祥。

②财运:货运不通,无害商业。

③家宅:口舌之争。

④身体:心胸宽大,自然吉祥。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①时运:难期上达,谨慎自持。

②财运:无法流通,小心受骗。

③家宅:婚事难成,成则怨偶。

④身体:小心外伤。

**。需于血,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①时运:用尽心力才可出头。

②财运:投资矿业,有利可图。

③家宅:乔迁之喜。

④身体:调养气血,和顺阴阳。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①时运:功成名就,可以宴乐。

②财运:投资饮食业,可获利。

③家宅:婚嫁得宜。

④身体:饮食调理。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①时运:凭险自守,和解为贵。

②财运:得价则售,不可贮藏。

③家宅:持家有道;少男乃吉。

④身体:病况凶险,不存侥幸。

实例1:耐心等待

搭飞机不能把时间抓得太紧。有一次我应邀去广州演讲,台北到广州只需一个半小时,我想提前两个半小时出发应该没有问题。人算不如天算,我在候机楼听到班机延误的报告,开始有些担心。半小时过了,还没有消息。广州方面的主办演讲的单位着急得要抓狂了。

我看手中的登机证,找到三组三位数,组成一个需卦(水天需,第五卦),变爻初九,爻辞是:“需于郊,利用恒,无咎。”意即:在郊野等待,适宜守常不动,没有灾难。我知道需卦是“等待”之意,因为水在天上,有如云在天上而尚未下雨,我们只能干著急。

那么要等多久呢?初九是变爻,从下往上要经过六步才能走完本卦。因此,计算单位是六。飞机误点不大可能长达六个小时,所以应该是六十分钟。如此一来正好可以赶上广州的原订演讲计划。我心中有数,也就不慌不忙了。有些乘客对于延误无法谅解,到柜台前与服务员大声吵闹。我在不懂《易经》占卦之前,大概也会做出类似的事。现在则若无其事,好像胸有成竹似的。

六十分钟之后,飞机果然起飞,并且顺利抵达广州。接待的人员急得快哭了,我则为自己的从容态度深感抱歉。毕竟发生这种事,也不是我乐见的。

实例2:中年转业

一位朋友说,他的姊姊原来做餐饮业,遇到金融风暴,生意不好,想要转业。于是占问此事,得到“需卦”(水天需,第五卦),六爻不变。这时要看卦辞以及《大象传》。

卦辞说:“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意即:有诚信,广大通达,正固吉祥。适宜渡过大河。本卦的组合是下乾上坎。坎在外表示仍有障碍;乾在内,表示自己有实力也有诚信,等到时机成熟,即可大展鸿图。

但是,时机成熟了吗?大象传说:“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这里由自然界取象,当水在天上时,代表水仍是云气,尚未成雨。这时着急没有用,最好随顺时势,“饮食宴乐”,保养身体,放宽心情,耐心等待。

后来这位朋友说,他姊姊转业之事已经大致谈妥,只是薪资报酬尚须协调,不知何时会有结果,所以心情颇受干扰。现在占得此卦,知道不必心急,暂且认真过着当下的日子吧!

“饮食宴乐”并不是纵情于生活享受,而是在身心两方面好好调节。“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这句话含有至理。中年与否,并不重要,人生随时随地都是新的契机,只要保持愉悦的心境,换个角度看待自己的处境,说不定会更加珍惜这种喘一口气的机会。

需卦的启示

《易经》第五卦是需卦,卦象是“水天需”()。水在上而天在下,这时的水还处于云的状态,所以可以浮在天上。云尚未成雨,表示“需要”等待。在等待期间,可以饮食宴乐。宋儒程颐说:“饮食以养其气体,宴乐以和其心志,所谓居易以俟命也。”身心健康而愉悦,是为了处于平常日子,准备接受天命。

“水天需”,水是坎卦,代表危险在前面(六爻由下往上看,所以上卦在前而下卦在后);但是天是乾卦,代表刚强劲健的动力,即使面对危险,也不会陷于困穷之中。需卦六爻的爻辞中,有五爻提及“需”字,譬如初九是“需于郊,利用恒,无咎”,意思是:在郊野等待,适宜守常不动,没有灾难。在此,需是需要“等待”;凡是有所需要,一定须等待条件成熟,否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最后一事无成。

其次,九二是“需于沙”(在沙滩中等待),九三是“需于泥”(在泥沼中等待)。由郊野到沙滩,再由沙滩到泥沼,这种进展清楚肯定了上卦是水,亦即大川。古代大川是充满危机的,没有坚强的实力就不可能渡川。《易经》六十四卦中,在卦辞里提到“利涉大川”(适宜渡过大河)的,只有七卦(需卦、同人卦、蛊卦、大畜卦、益卦、涣卦、中孚卦),这七卦的特色是:其中必定出现乾卦(天)或巽卦(风)。有天的刚健或风的顺从,才可能渡过大川。这也合乎古人的生活经验

往上到了**,就是“需于血,出自穴”,意思是:在血泊中等待,从洞穴中逃出来。坎卦又称血卦,**已进入坎中,所以说“需于血”,那么它为何可以逃出虎口呢?因为两个条件:一是它有底下的初九可以正应,二是它有上面的九五可以顺承,因此有惊无险。仔细观察,可以再补充一利一弊:利是**以阴爻居柔位,正好当位(阴爻居柔位,阳爻居刚位,都是当位);弊是**面对底下三个阳爻进逼时,可谓首当其冲,难免见血。由此可知,在解说一爻时,要根据爻辞来寻找该爻的利弊条件,然后才能明白爻辞的内容。换言之,爻代表“位”,人在世间的位置或处境,是相对于周遭的环境来考虑其吉凶的。

到了九五,爻辞是“需于酒食,贞吉”,意思是:在享用酒食中等待,正固吉祥。由此语可知九五是本卦主爻,因为它说出了需卦的关键,就是在等待时应该好好补充营养,以免遇到挑战时后继无力。上卦明明是个坎卦,为什么会有酒食之象呢?因为坎卦为水,由水再引申到酒食,不是很合理吗?我们现在不是也说“以水代酒”(或以茶代酒)之类的话吗?九五在上卦中间,又是阳爻居刚位,是既中且正的格局,所以处于最佳的等待状态,就是“需于酒食”。

最后到了上六,爻辞说:“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意思是:进入洞穴中,有不请自来的三个客人到了,尊敬他们,最后吉祥。相对于前面**的“出自穴”,上六则说“入于穴”。坎卦为陷阱,犹如洞穴,上六在最里面(由下往上看,它是最里面;但是由全卦之由下往上推移,它是最外面)。这时比较有趣的是,它已经不再谈到“需”字,而是透过它与九三正应,而把下卦的三个阳爻给带上来,形成三个客人。所谓“不速之客”(不请自来的客人)一词,直至今日仍常有人使用。

九三的《小象传》提及“敬慎不败”,上六的爻辞则说“敬之终吉”。两者正应而皆强调“敬”字,可见在等待时必须保持谨慎而恭敬的态度,不然难免陷入困境。当这一切都做到之后,要渡过大河也没有什么问题了。

总之,需卦有三义:一是有所“需要”;二是由此引申为“等待”各项条件趋于成熟;三是合需要与等待二者,再以“饮食”为具体的建议。

6.讼卦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做事谋始。

①时运:功名受阻,不宜树敌。

②财运:开始谨慎,终可获利。

③家宅:君子必求淑女。

④身体:预防胜于治疗。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①时运:不会久困,终可出名。

②财运:及时售出,口舌无碍。

③家宅:有些争议,分辨明白即可。

④身体:初病可愈,久病则凶。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①时运:退而隐居,可保无害。

②财运:小有耗损,不必多虑。

③家宅:不宜婚嫁。

④身体:在外染病,回家调养。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①时运:谨守旧业,求仕无成。

②财运:固守家产,终可得利。

③家宅:不宜另建新居。

④身体:按原医师指示为宜。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吉,不失也。

①时运:转危为安。

②财运:合作不成,反是好事。

③家宅:改婚不失其道。

④身体:有凶险,改变生活方式则吉。

九五。讼,元吉。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①时运:以正求进,必可大显。

②财运:公平经营,取得正财。

③家宅:与富贵人结婚。

④身体:吐纳之术保健康。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①时运:患得患失,殊为不值。

②财运:不是正财,得不偿失。

③家宅:不易安居。

④身体:病势时好时坏,恐凶。

实例1:避免争端

上海一家培训公司希望与我签约,为他们的学员讲《易经》。由于需要安排九天的时间,可谓兹事体大。我请助理为此事占一卦,得到讼卦(天水讼,第六卦),六爻皆不变。

这时要看卦辞,它说:“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意即:有凭证可信,窒塞而须警惕,中间吉祥,最后有凶祸。适宜见到大人,不适宜渡过大河。由此可知,此事不但会有困难,最后结果也不理想。怎么办呢?《大象卦》说:“君子以做事谋始。”意即:君子由此领悟,做事要在开始时就谋划好。

我于是请助理与该公司签一份详细的约,其中列出“若开课不成,则由必须负责的一方赔偿另一方十分之一的费用”。由于这家公司过度乐观,在招收学员的学费上列出过高的费用,以致最后报名人数不足而无法顺利开成。

课开不成,大家只好依约行事,要由培训公司赔偿我十分之一的课酬。公司一再表示歉意并希望减少赔偿金额。我们做事“不为已甚”,不宜让别人太辛苦,于是打了对折解决问题。当时若是未占此卦,则此事可能不会如此顺利告一段落。生意不成仁义在,大家依然可以做个朋友。

实例2:诉讼不利

一位朋友因故被法院在初审时判刑三年。他不服上诉,就在二审宣判前一周找我谈占卦之事,要我为他占卦。

我尽可能“教人自己占卦”,于是教他以筹策按部就班来占问二审判决的结果。结果出现时,他与我同时吓了一跳。他占得的是“讼卦”(天水讼,第六卦),变爻九二,爻辞是:“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意即:争讼没有成功,回来躲避,他采邑的三百户人口没有灾害。

意思很明显:一,他二审依然会被判刑;二,暂时还可以在家度日,不妨另外设法上诉;三,为他出庭作证的亲友不会被连累,意即没有灾害。

一周之后,法院二审宣判,维持原有的三年徒刑。不过,他还有三审上诉的机会。至于为他作证的亲友,由于有“伪证”之嫌,也可能因而被判刑,但是这一部分法官念在他们是出于亲情、友情的动机,没有追究刑责。

这位朋友自此以后对《易经》深信不疑,并且认真研究。《易经》六十四卦确实有个讼卦,因为自古以来,人间难免争讼之事。值得注意的是:讼卦九五说“元吉”。九五代表公正严明的法官。只要法官公正,善恶得到适当报应,社会正义得以伸张,不是上上大吉吗?

讼卦的启示

从需卦到讼卦,不只是第五卦与第六卦的关系。《易经·序卦传》专门解说六十四卦的顺序有何道理,在谈到这两卦时说:“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意思是:人们为了满足饮食的需求,必然会产生争执与诉讼,所以接着上场的是讼卦。另一方面,需卦是“水天需”,讼卦则是“天水讼”。这两者互为“覆卦”的关系,亦即六爻由下而上“整个”翻覆过去。

任何人听到诉讼,都会觉得不安与不祥。但是,《易经》讲究客观的变化规律,发现人的社会不可能没有竞争,而竞争若未得到妥善的处理,接下去就会演变为斗争与战争了。因此,诉讼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化解恩怨、追求公平与正义的最佳手段。于是,讼卦六爻有四爻的爻辞出现了“吉”字。只有到了上九的《小象传》才补充一句:“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意即:因为争讼而获得官服,也就不值得尊敬了。

由此可以联想到孔子所说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意思是:审判诉讼案件,我与别人差不多。如果一定要有所不同,我希望使诉讼案件完全消失。孔子的理想简直是个乌托邦,但是这不正是大家的共同愿望吗?其实,从《易经》看来,诉讼是无法回避的,但也没有如此可怕。

讼卦的卦象是“天水讼”(),天在上而水在下,这两者没有交集合。上卦刚强而下卦险恶,在没有共识的情况下,难免要诉讼了。且看六爻怎么说。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在初六,不要把事情做到底,虽有小的责难,最后吉祥。任何争执都是从小事开始,只要注意收敛,即使自己受到一些责怪,也都可以因无讼而吉祥。本卦《大象传》说“君子以做事谋始”,亦即君子由此领悟,做事要在开始时就谋划好。将诉讼化解于无形,实在需要明智与修养。

接着,九二是“不克讼”(争讼没有成功),因为它与上卦的九五不应,甚至互相抗衡,他的争讼怎能成功?但是由于九五既中且正,所以不会牵连到九二的部属。到了六三,可以“食旧德”,因为它本身阴爻居刚位,不会太强势,并且有上九正应,等于“享用祖先的余荫”,虽有危险而最后吉祥。

九四的命运与九二相同,也是“不克讼”。这两个阳爻都在柔位,力量不足但又不服输,幸好全卦主爻是九五,九五是英明公正的法官,在裁决之后,让九四安于自己的角色,结果也是吉祥。

最让人惊讶的是:“九五。讼,元吉。”居然有争讼而可最为吉祥。《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十二卦出现“元吉”。我们以前谈过坤卦六五的“黄裳,元吉”,现在的讼卦又是如何元吉的呢?关键在于“九五”,亦即天子或法官既公平无私又坚守正义。如果人的社会必然会有争执与诉讼,那么我们最盼望的不是公正的执法人员吗?在孔子“无讼”的理想实现之前,有了九五这样的明君,不是天下最为吉祥的事吗?

由此可知《易经》的务实性格,以及它建立在客观现实之上的合理的理想。然而,讼卦最后的结果呢?“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意即,或许受赐官服大带,但是一天之内被剥夺三次。即使争讼成功,得到升迁机会,也难免隐藏后患,并且也谈不上别人的尊敬了。因此,从初六到上九,都在提醒人不要任意争讼,但是“真理愈辩愈明”,为了正义的缘故,也不可充当乡愿,这时只好期望九五秉公断案了。

君子要“做事谋始”,道家老子进一步提醒我们“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六十四章)。面对事情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么谨慎,就不会遭到失败了。有始有终,又能在过程中谨守分寸,人生或许可以无讼。

7.师卦

师。贞,丈人吉,无咎。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①时运:包容别人,修行待时。

②财运:有财有库,善自珍惜。

③家宅:旧亲联姻,可喜可贺。

④身体:腹胀之症,调气无忧。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①时运:失道以求,终受其辱。

②财运:海运业务,合义则吉。

③家宅:治家以法,否则必凶。

④身体:寒多热少,宜早医治。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①时运:杰出人才,大受赏识。

②财运:谋略出众,领导获利。

③家宅:邻里所重;婚姻吉祥。

④身体:流动血气,病即舒解。

六三。师或舆尸,凶。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①时运:无德有位,难免于凶。

②财运:物耗财损,凶险无比。

③家宅:不得安宁,小心为上。

④身体:可能归天。

**。师左次,无咎。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①时运:官运不济,不宜妄想。

②财运:次级货物,尚可获利。

③家宅:近东,朝西南吉;入赘无咎。

④身体:春生气来,疾病可愈。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①时运:德胜于才,否则凶险。

②财运:老成练达,有利可图。

③家宅:利于长子;媒妁而成。

④身体:跑步健身。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①时运:论功行赏,勿做小人。

②财运:因富致贵,须防小人。

③家宅:家道兴旺;贵人做媒。

④身体:正常运动。

实例1:依循正途

上次有人问到师卦(地水师,第七卦),这让我想起来在长春的一次谈话。在演讲结束后,还有一点时间,于是几位负责安排会场的朋友聚在一起要我教他们占卦。

有一人说要占问升官之事。他占得的是师卦,变爻初六,爻辞说:“师出以律,否臧,凶也。”意即:军队出动要按照军纪,不顺从的将有凶祸。

他一看爻辞,脸色大变。为什么呢?他私下告诉我:“最近单位有一个空缺,我也有走后门送礼的渠道,正在考虑要不要这么做。”

我说:“是的,爻辞这话在警告你,一切都要照规矩来,不然就算你一时成功了,将来难免会有后遗症。这个'凶'字到底如何应验就不知道了。请你千万小心。”他很认真地点头称是,还感谢我的教导。

我说:“我们要一起感谢我们伟大而睿智的祖先与神明。我只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一切都按卦爻辞的意思来理解。我的理解也未必全对,还大有改善的空间。”

学习《易经》,依《系辞传》所说,是要我们在“德行、能力、智慧”这三方面不断上进。德行与能力全靠自己,而智慧则可依占卦而收事半功倍之效。

实例2:算命不够

一家直销公司请我演讲,谈的是儒家。我在作结论时,顺便提及道家与《易经》。在提问讨论时,一位学员说:“我去年算命,算到师卦,请老师为我解释。”

我不知道是谁为他算的,也不知道算的方法是什么。所以我只能根据“师卦”(地水师,第七卦)的一般意思来说明。

我说:“师卦的师字有两个意思。一是群众,这代表你的直销生意得到很多下线的支持;二是军队,这代表你遇到竞争对手,可能有不小的压力。”我接着说:“可否问你几岁?”他说:“二十九。”

我说:“师卦是一阳五阴的格局,九二这个阳爻是主爻,你二十九岁正好在这个位置,所以暂时没有问题。”他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九二爻辞说:“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意即:率领军队而能守中,吉祥而没有灾难,君王三次赐命嘉奖。

我担心的是明年他的运势可能大不相同。师卦六三说:“师或舆尸,凶。”意即:军队或许会载着尸体回来,有凶祸。他明年三十岁,不是很让人担心吗?我没有继续谈这些,因为时间不够,并且一般算命采用什么方法,我也不清楚。因此只能随缘而说,点到为止。

师卦的启示

师卦是第七卦,从各卦的顺序看来,“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由于前面的讼卦象征为了某些利益而争讼,争讼时就像现代的法院一样,原告与被告两边在外面都有支持者,形成群众。“师”的原意即是“众”。

从卦象看来,“地水师”(),地中有水,聚集成地下水,有如聚众成群,拥有某种实力。并且,全卦较为特别的是:只有九二是阳爻,其余是五个阴爻;这是一阳五阴的格局。《易经》各卦皆有其“主爻”,其功能是彰显该卦的主要时势,并且作为该卦的其他各爻的核心。以一阳五阴(或一阴五阳)而言,物以稀为贵,这个单独的阳爻(或阴爻)就自然成为该卦的主爻了。

师卦的主爻是九二,刚爻居下卦中位,上有六五相应支持;并且,“地水师”表示地为顺从,水为行险;合之则为行险而顺。本卦《彖传》说得很清楚:“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本句后半段的意思是:用这种做法来役使(毒为役使)天下,而百姓跟随他,结果是吉祥的,另外还会有什么灾难呢?如此一来,师卦形成军队,而“师”字也成为军队编制用语之一。古代军队:五人一伍,五伍一两,四两一卒(一百人);五卒一旅,五旅一师(两千五百人)。

再就师卦各爻来看,初六、六三、六五都提及“凶”字,这表示在群众斗争或正式征战的场合,阴爻居刚位都不会有好结果。就好像本身柔顺的阴爻偏偏产生了动力,而这时的真正实力在于九二主爻。

譬如,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意即:军队出动要按照军纪,不顺从的,将有凶祸。“否臧”为逆善,亦即不顺从军纪。为何说初六“否臧”?因为阴爻居刚位,这是不当位;并且,往上与**又敌而不应。不过,爻辞中有假设语气(“如果”不顺从的话),表示必须小心不要“否臧”。这个假设语气来自它上承九二,至少是一个优点。相对于此,六三就完全不同了。

“六三。师或舆尸,凶。”意即:军队或许会载着尸体回来,有凶祸。六三的困境除了不当位与无正应之外,还多了一项最严重的:对九二“乘刚”。九二是主爻,所以六三陷入本卦最凶险的结果。战争难免死伤,六三要承担这个责任吗?爻辞提及“或”字,表示疑词,原因是六五也要分担这个责任。

到了六五,情况比较复杂,一方面“田有禽,利执言,无咎”。意即:田里有禽兽,适宜说明捕获的理由,没有灾难。在决定要不要作战时,实力虽然在于九二,但是六五毕竟占了天子之位,要负责宣战,亦即所谓“师出有名”。接着,另一方面,“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意即:长子统率军队,弟子载尸而归,正固会有凶祸。长子是指九二,弟子是指六三;这种结果是六五依其角色而必须面对的。

至于二、四、上这三个柔位,就得到不同的命运了。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亦即:率领军队而能守中(二在下卦中位),吉祥而没有灾难,君王(六五)三次赐命嘉奖。**“师左次,无咎”,亦即:军队后退驻扎,没有灾难。所谓“左”,是因军中尚右,以左为退。**阴爻居柔位,有退避之象,这是正常又正确的做法,所以无咎。到了上六,表示战争结束,要论功行赏了,所以说:“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亦即:天子颁赐爵命,封为诸侯可以开国,封为大夫可以立家,对小人则不要任用。

这表示战争胜利之后,有功者包括君子与小人。小人或许可以听命作战,但是胜利之后,“赏之以金帛禄位可也,不可使有国而为政也”(程颐之语)。由此可见,战争之始与终,皆须谨慎,否则即使胜利,依然会有隐忧。收藏本书

8.比卦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①时运:众人相贺,荣显之极。

②财运:善人相扶,大发利市。

③家宅:百年好合。

④身体:心腹水肿,宜早求治。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①时运:诚信交往,声名日隆。

②财运:信用卓著,利益自来。

③家宅:社区和睦;亲事亦谐。

④身体:平安无事。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①时运:实至名归,自然吉祥。

②财运:同心协力,获利可期。

③家宅:亲上加亲。

④身体:心平气和,疾病可愈。

六三。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①时运:交友不正,声名破败。

②财运:所托非人,损耗难免。

③家宅:戒慎嫁娶,以免遗憾。

④身体:改求良医。

**。外比之,贞吉。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①时运:得人赏识,功名可期。

②财运:货物流通,利润自来。

③家宅:一家和睦;外地定亲,吉。

④身体:多做户外运动。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①时运:善待别人,后仍有吉。

②财运:不贪小利,后有盈余。

③家宅:和顺为宜。

④身体:服药生效,不必过虑。

上六。比之无首,凶。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①时运:六神无主,恐有凶祸。

②财运:白费心机,一无所获。

③家宅:恐丧家主;婚嫁来历不明。

④身体:小心头部疾病。

实例1:轻诺寡信

我在北京开《易经》班时,学员只有二十五人,但是学习气氛热络,大家感情不错。这个班结束时,有一位同学自告奋勇,说要支持成立读书会。他是一位颇具财力的企业家,要办成这样的小事,实在没有什么难处。班上另有几位同学立即表示愿意担任志工,在他的号召下共同努力组织与学习。

时隔二月没有动静。一位志工占了一卦,得到“比卦”(水地比,第八卦),变爻上六,爻辞是:“比之无首,凶。”意即:要亲近依靠却找不到带头的人,有凶祸。

比卦所说的是一群人相聚合作,这时需要九五带头。上六在最外面,准备出局了,亦即他找不到人带路。眼见大家相聚,而他一人被排除在外,真是情何以堪。

由于所要占问的是“读书会可以办成吗?”所以答案是办不成,因为没有人带头。这时我就说:“暂且搁置吧,等将来时机成熟再说。”做事不能靠冲动,老子说:“轻诺必寡信。”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说话算话,就轻易相信别人也会如此。

有时看来简单的事,却未必顺利完成。常理难以判断,就只好求助于占卦了。占卦结果一出来,真是由不得我们不接受啊。

实例2:合作不利

我在苏州为一家房地产公司演讲国学,最后谈到了《易经》。大家对《易经》的认识仍停留在算命工具上。我多讲了几句为《易经》辩护的话,会后就有人在门口候着,非要请我吃饭一叙不可。于是主办方安排一桌人相聚。

一位女士说她正在考虑一项合作投资计划,想占问是否可行。以筹策占卦,得到“比卦”(水地比,第八卦),变爻为六三,爻辞是“比之匪人。”意即:亲近依靠的都是不适当的人。“匪”借用为“非”。

“比”字为亲近依靠之意,通常在占问合作(一起工作或投资)时,容易出现这个卦。这个卦四爻皆吉,只有六三与上六不好。这是因为九五是唯一的阳爻,为全卦主爻,但是六三怎么都靠不上边,而上六对九五乘刚(阴爻在担任主爻的阳爻上方),犯了大忌。

我接着问这位女士说:“你的合作伙伴是否可靠?”她一听就面露尴尬神色,然后说:“这正是问题所在,他还欠我一笔钱没还,现在又提议新的合作案,让我甚觉烦恼。现在占到这个爻,我心里有数了。”

合作投资没有保证获利的,即使获利还须面对合理分配的问题,如果伙伴不可靠,什么都谈不上了。

比卦的启示

《易经》从乾坤二卦开始,象征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接着是万物产生,形成屯蒙二卦;然后到了需卦与讼卦,就具体描述人间的复杂情势了。无论再怎么复杂,也要维持生存与发展,所以接下来我们看到师卦与比卦。

这最初的八个卦之间,有一条清楚的线索。譬如,在万物始生的屯卦卦辞,提及“利建侯”(适宜建立侯王),并且《彖传》也发挥其旨,说“宜建侯而不宁”(适宜建立侯王,并且勤奋努力不休)。到了比卦卦辞则说:“不宁方来”(从不安定中刚刚转变过来)。这两处的“不宁”,分别描写“不休息”与“不安定”,看似不同而目标是一致的,亦即比卦《大象传》所说的:“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意思是:先王由此领悟,要封建万国,亲近诸侯。先王是指古代天子,他到了比卦的阶段,才算真正安定了天下,进行封建诸侯的工作。

师卦是“地水师”,比卦是“水地比”(),这两者也是覆卦关系。比卦水在地上;地承载水,水滋润地,两者相互依存,而“比”字就有亲近依靠之意。我们现在还在使用“比肩而行”一语。

比卦也是一阳五阴的格局,但是它的阳爻到了九五,九五是天子之位,所以名正言顺可以安邦建国。我们先看九五主爻怎么说。“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意思是:发扬亲近依靠的作风。君王用三驱之礼狩猎,失去往前跑的禽兽。国中的人没有戒惧,吉祥。在此,所谓三驱之礼,是指古代君王狩猎时,采取左、右、后三面包抄,但是不阻绝正前方。这称做“舍逆取顺”,舍去叛离的,容纳归顺的,所以失去往前跑的禽兽。

以狩猎而言,由于猎物要供祭祀、招待宾客,或献给君王享用,所以必须不损伤猎物的颜面与外观,因此方法上必须采取“舍逆取顺”,不射杀逆向而来的,只射杀顺着我的方向的禽兽。这句比喻用在人类社会上,意即我接纳一切归顺我的人,但是不去勉强那些叛离我的人。一国之人当然以团结为贵,比卦所强调的正在于此。

比卦以九五为主爻,它与初六、六二、**皆为“吉”。初九虽然离九五最远,但是它“有孚盈缶”(有诚信如同瓦罐盈满)。这是因为下卦是坤,坤为地,也是釜(锅),借用为缶(瓦罐);上卦为坎,亦为水。水在瓦罐上方,表示水满而诚信无比。有诚信,自然可以亲近依靠了。

其次,六二与九五正应,当然是吉。**上承九五,也应是吉。但是六三就麻烦了,因为它阴爻居刚位,并且与上六又敌而不应,变成无依无靠。所以六三爻辞说:“比之匪人。”意即:亲近依靠的都是不适当的人。这种情况实在让人感伤。

全卦到了结束阶段,出现了一个凶字。“上六。比之无首,凶。”意即:要亲近依靠却没有开始的机会,有凶祸。原因是上六与六三不应,并且上六对九五“乘刚”。九五是主爻,已经完成比卦的理想。上六没有相比的机会,又走到全卦尽头,所以难免有凶。在大多数的卦中,最后一爻(上六或上九)都是不好的结果,即使在比卦也是如此。《易经》描绘万象的变化,吉与凶,福与祸,本来就是相互依存,轮流上场的。所以,吉时不可得意忘形,凶时不必灰心丧志,因为下一步就是转变的契机。

《易经》乾卦有“见群龙无首”一语,比卦则说“比之无首”。前者是说乾卦六爻皆阳,显示“无首(无尾)”,一往平等,所以是吉祥。而比卦的“无首”,则是指“没有开始亲近的机会”,所以是凶祸。同一语而意不同,所以在理解时不可拘泥。

总之,比卦是象征人类社会找到合宜的领袖,大家组成同心同德的团体。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现在社会趋于安定,下一步要做什么呢?《易经》会继续提供思考的线索。

9.小畜卦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①时运:平平无奇,受人牵制。

②财运:外表不错,内多耗损。

③家宅:小康,须防口舌;娶得淑女。

④身体:风火之症;小孩吉,大人凶。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①时运:退守自保,无灾无难。

②财运:守稳旧业,不宜创新。

③家宅:不求于外,家道自亨。

④身体:安静休养,可以复原。

九二。牵复,吉。

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①时运:因人成事,获利大吉。

②财运:创业守成,两皆为宜。

③家宅:兄弟和睦,家道兴隆。

④身体:旧疾复发,小心调养。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①时运:阴盛阳衰,内外不安。

②财运:逆向操作,可以获利。

③家宅:家庭不和,婚姻不利。

④身体:阴阳不察,慎择良医。

**。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①时运:切忌争斗,出门远避;升迁靠长官提拔。

②财运:利西北,不利东南;邻里相助。

③家宅:管理得宜,否则受累。

④身体:宽解治之,燥烈之药不宜。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①时运:一时亨通,无往不利。

②财运:百货聚积,自有大利。

③家宅:既富且贵,惠及邻里。

④身体:手足麻痹之症。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①时运:长期梦想,终可如愿。

②财运:得利则止,切忌过贪。

③家宅:前困后亨。

④身体:须防营养过多。

实例1:合作不易

我在合肥演讲《易经》时,会后照例让几位听众提出问题。由于时间有限,使用的是简单易懂的数字卦。

一位女士说出三组三位数,得到小畜卦(风天小畜,第九卦),变爻九三,爻辞是:“舆脱辐,夫妻反目。”意即大车脱落幅条,夫妻反目失和。这是因为小畜卦是五阳一阴的格局,**为主爻,它在九三的上方,无异于妻在上位,易形成争吵。

我请这位女士提出她的问题。她说有二位朋友要与她合伙做生意,不知未来发展如何。我说“夫妻反目”一语已经很明显。这表示将来整个公司要靠一人独撑,而此人位于相关的人之上,恐怕不易和谐相处。

她一听连连称谢,又不禁皱起眉头。我再说,也许等三个月之后再占,因为各种情况都会产生变化,不然就先别着急,到明年再合作。因为**说:“有孚,血去惕出,无咎。”意即:有诚信,避开流血并走出戒惧,没有灾难。我在解卦时,只能根据卦象来说,主要参考卦辞与爻辞。所以古人学易总会设法练习自行解卦,因为只有自己最清楚各种相关的人地事物,在解卦时也较容易分辨问题的关键何在。《易经》助人减少盲目与执著,十分可取。

小畜卦的启示

《易经》六十四卦中,有十六卦的卦名是两个字,正好占了总数的四分之一。首先出现两个字的卦名是“小畜卦”。顺着前面的比卦而来,在人群团结和谐之后,就会开始小有积蓄,在经济生活方面累积实力。

小畜卦的卦象是“风天小畜”(),显示一阴五阳的格局。这时一阴(**)成为主爻,要统领五个阳爻。阴爻为“小”,阳爻为“大”,形成以小畜大的情况,所以卦名称为小畜。并且,一阴面对五阳,能力与实力皆有所不足,只可期待小成,是为小畜。

小畜卦以**为主爻,而**阴爻居柔位,正好“当位”,可以获得五个阳爻的呼应与支持。这些阳爻的吉凶,要看它们各自与**的关连如何。譬如,初九是:“复自道,何其咎?吉。”意思是:循着正路回来,会有什么灾难?吉祥。这是因为初九阳爻居刚位,又有**正应,可以依循正路回到它的应有位置,亦即在小畜卦中要稍安毋躁,谨守本分,接受**的领导。

九二是“牵复,吉”,意思是:由牵连而回来,吉祥。九二位于下卦中位,并且上下皆是阳爻,等于大家牵连在一起,也须安于其位,可以获得吉祥。九三就麻烦了,“舆脱辐,夫妻反目。”意思是:大车脱落辐条,夫妻反目失和。当大车脱落辐条时,车子动弹不得。九三原本具有强劲的动力,带着底下两个阳爻,形成刚健的乾卦往上冲,但是奈何遇到**这个主爻,只好停顿下来。不仅如此,**还对九三乘刚,等于妻在夫之上,家庭关系无法端正,形成“夫妻反目”的情况。

到了**,则靠着诚信,可以“血去惕出,无咎”,亦即避开流血并走出戒惧,没有灾难。这一切来自于:**当位,下有初九正应,上有九五可承,然后可以保住主爻的位置而没有灾难。**善尽职责,可以把成就上推至九五。九五的爻辞是:“有孚挛如,富以其邻。”有诚信而系念着,要与邻居一起富裕。九五既中且正,是尊贵的天子,又有**相承,足以表现诚信。小畜到了这个阶段,稍有所成,而九五也愿与各爻分享。

到了上九,小畜卦进入尾声,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回到本卦的卦辞,它说:“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意思是:浓云密布而不下雨,从我西边的郊野飘聚过去。依《彖传》的解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风往上吹(风在上而天在下),所以“密云不雨”,并且因为施雨还不到实现的时候,所以“自我西郊”。至于为何“施未行”?则理由应该是**只有“小畜”,依其权位与能力,尚未能施恩于天下。现在,小畜卦结束时,前面的密云不雨也该有个转机了,所以上九爻辞说:“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意思是:已经下雨了,已经可以安居,要推崇道德满载。妇女正固会有危险。月亮快要满盈,君子前进会遭凶祸。

为何妇女正固会有危险?因为本卦归功于**,**这位伟大的女性完成了小畜卦的目标,但是切忌居功自满,而须功成身退。若是从君子的立场来看,则“月几望”所象征的是阴柔的势力笼罩天下,此时贸然前进,将会遭到凶祸。这显示对阴阳双方皆有所警惕。关键在于要推崇道德,使大家安居乐业。

于是,本卦《大象传》说:“君子以懿文德。”意思是:君子由此领悟,要美化自己的文采与道德。当一个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正如前面的比卦所描述的;现在所需要的,则是程颐所说的:“君子所蕴蓄者,大则道德经纶之业,小则文章才艺。”“文德”是指文采与道德,两者必须兼备。此时,要留意的是“懿”字,亦即美化之。小畜卦以**为主爻,以小畜大,正是想要“美化”天下的文采与道德。这种观点值得欣赏。

10.履卦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①时运:依序升进,不可攀缘。

②财运:明察货品,待时而售。

③家宅:门庭严整。

④身体:疏通气血。

初九。素履,往无咎。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①时运:等待时机,自有成就。

②财运:守好旧业,久必获利。

③家宅:门庭吉祥。

④身体:慢跑有益。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①时运:高尚其志,修身以道。

②财运:物价稳定,稍有小利。

③家宅:分析财产,小心损耗。

④身体:保养眼睛。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①时运:退守为宜,妄动则凶。

②财运:被人欺弄,货物滞销。

③家宅:暗昧不明,以小凌大。

④身体:保养眼睛与脚部。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①时运:温和笃实,终可免祸。

②财运:不急求售,终获利益。

③家宅:平稳持家。

④身体:谨慎走路。

九五。夬履,贞厉。

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①时运:拨云见日,勿忘艰苦。

②财运:和衷共济,惜售有利。

③家宅:居安思危,可保平安。

④身体:由危转安。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①时运:晚运亨通,福寿双全。

②财运:往来经营,无不有利。

③家宅:积善之家才有余庆。

④身体:天年有限。

实例1:坚守正道

一位朋友潜心向佛,听我介绍国学(以儒家与道家为主)之后,觉得应该先深入了解自己传统中的经典,再作完整的思考。他是有实力的企业家,因此提议合作开班,让他的众多朋友也能一起来学。

我的助理认为兹事体大,于是以筹策占卦,得到履卦(天泽履,第十卦),变爻九二,爻辞是:“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意即:所走的路平坦宽阔,幽隐的人正固吉祥。《小象传》说:“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意即:幽隐的人正固吉祥,是因为他守中使自己不乱。

九二居下卦中位,这表示我所能做的只是坚持中道,顺势而行,既不强求也不推托。至于“幽人”,则是指沼泽中的平凡人,这是因为下卦为兑,而兑为泽。另外幽人也是指光线不足、难以看清状况的人。处于下卦,无法掌握全局,因为这整件事都是由这位朋友在出主意,我的角色只是设法配合而已。

看到“履道坦坦”一语,问题就不大了。现在要担心的是“幽人”一词,它提醒我要想办法使情况更明朗。占卦所反映的是目前处境,这种处境常在变化之中,自己把握主动的心思,依然是自求多福的关键所在。

实例2:清官难断

我到一家电视台接受访问,谈到《易经》的占卦妙用。节目结束之后,主持人拜托我为她占一卦。她先说明自己的处境与问题。原来她一向与母亲同住,现在希望搬出去独立生活,由兄嫂来照顾母亲。此事是否可行。

我敎她使用数字卦,占得履卦(天泽履,第十卦)变爻六三,爻辞是:“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意即:眼有疾还能看,脚跛了还能走,踩在老虎的尾巴上,老虎咬人,有凶祸。勇武之人要做大王。

由此可见,她的构想不太可行。她说:“此事哥哥同意,但母亲反对。”履卦五阳一阴,由一阴担任主爻,要撑起全卦十分吃力。她觉得劳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想要违逆母亲的意愿,无异于踩到老虎尾巴,结果当然不好。履卦有穿鞋走路之意,必须按部就班、依礼而行,最后才会得到大家的谅解。

我建议她暂时打消念头,稍待三、四个月之后再说。到了本卦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意即:审视走过的路,考察吉凶祸福,如此返回最为吉祥。清官难断家务事,她必须自己利用机会多向母亲解释这么做的原因,取得母亲的体谅,然后可以水到渠成。

履卦的启示

小畜卦代表一个社会的经济条件已经打下了基础,接着出现的是第十卦履卦。“履”的本义是鞋子,引申为穿鞋走路,进而成为行事合乎礼仪。许慎的《说文解字》谈到“礼”时,特别指出:“礼者,履也。”正好可以互相参照。人生犹如旅行,必须言行合礼,否则将会走投无路。

由卦象看来,“天泽履”(),天在上而泽在下。天是乾卦,代表刚健者;泽是兑卦,代表和悦者。和悦者在下,愿意以柔顺方式对待刚健者,这不是依礼行事吗?并且天的位置原本在上,泽的位置原本在下,各安其位,形成合理的秩序。所以,《大象传》说:“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意思是:君子由此领悟,要分辨上下秩序,安定百姓的心意。

由卦象看来,履卦是一阴五阳的格局,只有六三是阴爻,因而也成为主爻。所谓“衣食足然后知荣辱”,这中间的关键正是教导百姓礼仪的规定。但是,在教导过程中,显然会有不少考验。本卦出现三个“吉”字,分别是九二、九四与上九,都是阳爻居柔位,所象征的是:在推行礼仪时,行动要坚定,态度则须柔和。

譬如,九二是“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意思是:所走的路平坦宽阔,幽隐的人正固吉祥。九二位居下卦中位,走在坦途上;幽人犹如泽中之人,因为下卦兑为泽,这样的人谨守分寸,自然吉祥。

九四的爻辞很有趣:“履虎尾,愬愬,终吉。”意思是:踩在老虎尾巴上,戒慎恐惧,最后吉祥。有时行礼如仪,必须全神贯注,稍有违失就会惹人非议。这里出现“虎”,是因为九四直接站在兑卦之上。在后天八卦有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说,其意为:左为东(后天八卦的方位是由北往南看,所以东在左而西在右,与一般所见的地图相反)亦为震卦;右为西,亦为兑卦;南为离卦;北为坎卦。因此,兑卦有“虎”象。

九四踩在虎尾上,只要戒惧即可吉祥。到了上九,完成了整个礼仪的程序,“视履考祥,其旋元吉。”意思是:审视走过的路,考察吉凶祸福,如此返回最为吉祥。我们以前说过,“元吉”是最好的占验之词,只有十二个卦有此殊遇。更难得的是,到了全卦最后一爻而有元吉的只有两卦,一是履卦,二是井卦(第四十八卦)。那么,履卦上九何以元吉?理由很清楚,因为礼仪贵在有始有终,并且不到“典礼完成”就不能皆大欢喜。

接着,再看另外三爻。初九,“素履,往无咎。”意思是:按平常的践履方式,前往没有灾难。初九阳爻在刚位,但是毕竟位置最低,我们不会要求太多繁文缛节,只要它按平常方式行动,就可以无咎了。

然后,六三是主爻,情况非常复杂:“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意思是:眼有疾还能看,脚跛了还能走,踩在老虎尾巴上,老虎咬人,有凶祸。勇武之人要做大王。六三以一个阴爻要统帅五个阳爻,并且本身位于下卦,虽然勇武过人,但仍不宜造次。何以社会需要礼仪?目的是要让不同处境的人可以存异求同,大家采用同一套礼仪规范,就可以化解个别差异了。然后,大家都有路可走。谁要是逾越规范,就像是“履虎尾”,会有凶祸。那么,六三为什么可能走偏呢?因为它阴爻居刚位,并且上有上九正应,想要一步登天,因而显然跨越分寸而陷于险境。

到了九五,“夬履,贞厉”,亦即:刚决履行,正固有危险。九五既中且正,手握大权,依此而行(依其本性而正固之),将会有危险(厉)。

综上所述,履卦代表社会上的礼仪规范,是满足经济需求之后的教化重点。施行礼仪时,外表规矩方正,内心则须柔顺,亦即“礼让”一词所表示的,值得我们三思。

11.泰卦

泰。小往大来,吉亨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①时运:一切顺利,居安思危。

②财运:买卖均宜,买入较佳。

③家宅:盛但须防衰,婚嫁大吉。

④身体:运动合宜。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①时运:因人成事,逐步升迁。

②财运:合伙有成,货财会聚。

③家宅:团圆平安。

④身体:相约运动。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①时运:功名显达,海外亦宜。

②财运:行商有利,国际贸易。

③家宅:勿信仆从。

④身体:疾病难治。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①时运:谨慎保守,逸乐亡身。

②财运:眼前失意,后有大利。

③家宅:谨守先业。

④身体:小孩没事,老人不吉。

**。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①时运:朋友同心,诸事可谋。

②财运:外强中干,同业相助。

③家宅:亲友相助,暂时无虞。

④身体:不必担心。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①时运:谦虚待人,万事皆吉。

②财运:国际贸易,甚为有利。

③家宅:有贤内助;远嫁远娶。

④身体:必得神佑。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①时运:谨慎自守,须防小人。

②财运:小试手气,等待时机。

③家宅:小心守业。

④身体:小心摔跤。

实例1:小往大来

我在广州开完《易经》班之后,接着计划开论语班。一位志工担心这一次又会有所亏损,就占问:“在广州开论语班的结果如何?”

占得“泰卦”(地天泰,第十一卦),变爻九三,爻辞是:“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意即:没有平坦而不倾斜的,也没有离去而不回来的。在艰难中保持正固,没有灾难,不必担心,要有诚信,在饮食方面有福气。

前两句话是说:如果过去有所亏损,后面会补贴回来。接着,一路坚持而有诚信,最后会有饮食可以享用。只要看到“于食有福”,就知道这次开班应该有些利益。所谓“小往大来”是也。

后来论语班开成了,参加学员五十人。所得学费把上次《易经》班的透支补回来,并且还有一些结余。泰卦是上下相通之象,九三位正又有上六正应,并且上临三个阴爻,有如众人欢迎他。“有土斯有人,有人斯有财”这句古语应验了。九三上临坤卦,坤为土为众人,那么这时占问是否有利可图,答案是肯定的。

泰卦的启示

古代社会的阶级划分比较清楚,简单说来,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战国时代的孟子肯定这样的二分法,亦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用清楚的语词来说,君子是统治者,泛指贵族及其子弟;小人是被统治者,又称为民(百姓)。当然,“君子”在儒家的观念中,已经转化为修养德行、追求完美人格的有志之士了。

《易经》第十一卦是泰卦,卦象是“地天泰”()。为什么地在上而天在下这种完全颠倒的情况,反而是个泰卦呢?原因是:天是乾卦,也象征国君与君子,亦即统治者;地是坤卦,也象征庶民百姓,亦即被统治者。现在天在下,表示统治者来到百姓之下,可以探求民隐,使上下之间的心意得以沟通。“泰”即是通达之意。

《彖传》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只有天到地的底下,才可以说是天地交,因为天的本性依然在上,所以它会往上走;并且一卦六爻的运行方式,原本即是由下往上。于是,底下三个阳爻将会带着后续的阳爻往上走,结果将使上面三个阴爻逐一退出卦象。阳爻代表君子,而阴爻代表小人,所以《彖传》又说:“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意思是:君子的作风在成长,小人的作风在消退。这显然是一件好事。

《大象传》说:“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意思是:君主由此领悟,要根据天地运行的法则来设计制度,配合天地运行的条件来助成效益,借此引导百姓。这段话可以代表整部《易经》的精神所在,就是要依天道以立人道。

泰卦六爻的内容很丰富。以九二为例,“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意思是:包容广阔,采取徒步过河,不因为遥远而有所遗漏,失去朋党,守中而行受到推崇。这几句话是政治人物的座右铭。以下分四点来谈。一,九二有六五正应,可以由下往上,涵盖天地,包容天下,这是有仁德。二,“用冯(凭)河”,直接徒步就要过河,这是有勇敢果决的行动。三,“不遐遗”,再远再小的事,他都不会疏忽,这是有智慧。四,“朋亡”,没有朋党,才可大公无私。由此可见,九二展现了仁、勇、智、公这些美德,自然大受推崇了。

事实上,各爻的爻辞都不错。初九是“征吉”,向前推进而吉祥,因为它在乾卦底部,上有**正应,理当勇往直前。九三面临上下卦之际,不必太紧张,“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意思是:在艰难中正固,没有灾难。不必担忧,保持诚信。在食物上有福可享。九三阳爻居刚位,又有上六正应;它面临上面三个阴爻,处境艰难,必须正固,但是发展的空间也很大,所以说“于食有福”。

上卦三爻以六五最好,“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意思是:帝乙嫁来妹妹,以此得福最为吉祥。帝乙是商王,曾将妹妹许配给周伯(季历),生下周文王。虽然贵为王妹,嫁给诸侯也须依礼制规定,顺从其夫。六五与九二正应,表示阴要从阳。“元吉”出现了,上下配合,完美无比。于此可以对照坤卦六五的“黄裳,元吉”。

**爻辞有“翩翩”一词,因为它面对底下三个阳爻的进逼,立足不稳,变得轻飘飘的。**阴爻居柔位,实力不足以挡住攻势。到了上六,“城覆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意思是:城墙倒塌在壕沟里,不要出动军队。从乡邑传来命令,正固将有困难。古人筑城时,城外挖土成为护城河,土则堆砌成墙,现在墙倒,土又回到壕沟里,这表示“物极必反”。大势所趋,不必用兵;上六即将退位,准备接受新局面。

我们常说“否极泰来”,而《易经》的顺序却是“泰极否来”。这是物极必反的双向描写。至于“三阳(羊)开泰”,则是大家口中的吉祥语,有泰卦的卦象为据。

第三篇:金刚经解义

金刚经解义

佛法无边。人天归敬。五蕴皆空。六根清净。妙典常存。虔持必应。苦海难逾。

神扶自定。灾劫无忧。惟操本性。口诵不离。驱邪却病。万法了电。一心如镜。始悟前因。猛然深醒。广劝世人。真言可听。

咸丰八年岁在戊午秋八月佛弟子黄乐之敬书

金刚经源流

释教之兴。肇于中古。昔有至人名然灯。转大法轮。教化度脱。而佛法始着。迨周昭王甲寅岁四月八日。天竺迦维卫国净梵王。诞生太子。即释迦牟尼。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夙愿故。舍国修道。雪山六载。精思苦行。于腊月八日。睹明星出见。豁然顿悟。具六通识。为三界尊。阐教西方。而佛法于是大盛。佛初诣鹿苑。后住祇阿林。讲说大法。四十九年。是时同听法会者凡数千人。有大弟子迦叶尊者。得佛正法藏。佛亲为授记。是为西土初祖。有慧命须菩提尊者。解空第一。有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皆能传佛心要。二祖阿难尊者。多闻第一。于佛灭后。宣扬教典。般若全部六百卷。皆其所传也。后汉明帝感梦金人。遣使天竺。访寻佛法。白马䭾

经。中土之有经典自此始。传至二十八祖达摩尊者。以大神通。收摄三十六处邪魔外道。设洪誓愿。自西印度。历恒河沙。以至震旦。凡三周寒暑。达于南海。时梁普通七年庚子九月廿一日也。说法演教。宗门大启。其传授密旨。大抵从超悟得。明心见性。参悟本来。是为东土初祖。自达摩西来。传心印于二祖慧可大师。且以楞伽经四卷付之。云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至五祖宏忍大师。始易以金刚经传授。尝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成佛。故曹溪六祖。闻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遂传五祖衣钵。则金刚经之能成佛。信已。是经也。为世尊第九会说法。佛说此甚深经典。盖为诸众生解诸烦热。化清凉境。拔诸苦恼。离火宅厄。济诸幽魂。超地狱趣。化诸六道。获天人乐。诚昏衢之智烛。苦海之慈航也。学禅者果能扫除一切。冥心内观。寂坐元默。惟归于空。空无所空。洞达无碍。是为参无上大乘。即或朝夕讽诵。信心受持。亦可以了夙世因。脱三涂苦。罪业消灭。获福无穷矣。嗟乎。扰扰匇匇。晨鸡暮钟。证慧业于菩提。渡迷津以宝筏。西来大意。如是如是。至各书所载。持诵金刚经功效。捷于影响。兹不复赘。

净如居士云鹤徐槐廷敬述

汇纂引用书目隋天台智者大师疏(法名智顗)唐曹溪法师直解(六祖法名慧能)圭峰禅师疏论纂要(法名宗密)宋长水大师刊定记(法名子璇)中峰禅师略义龙舒居士王日休注致政陈雄注明憨山大师决疑(法名德清)宗泐禅师经解(法名如又名晓月)曾凤仪宗通李腾芳集解张有誉义趣广演(号大圆居士)似空法师金刚鎞(法名广伸)张国维疏解(号如如居士。钞本)莲士大师注说王化隆直指洪莲和尚集注(采集五十三家)(本朝)剩闲居士龚穊彩集解诚斋居士盛符升五释黄成辨经贯王履昌句解无名氏芥疏(钞本)顾旦初圆旨范季珍如解(经旨提要俱摘大圆居士)石成金注论讲证陆腾金刚经演说(据注云。此书甚佳。购之未得)(附记)圆通文尼自在光佛直解(降乩笔)冲元道人注疏东樵山人直说孙念劬汇纂复复道人疑记

例言是经梁昭明太子标为三十二分。然细绎段落。恐不止是。每分标题。亦未尽赅。且如推穷四果。渐至如来。正紧接然灯佛所一段。何割截属下庄严。尔时慧命须菩提问说法信心。虽承接上文。究另有所请。不得并为一分。其余宜分宜合。不一而足。是编段落。汇合诸家。折衷至当。非敢臆说也。然三十二分。相沿已久。未可抹煞。兹将每分所标名目。列于眉端。是经当分看。憨山辨为上下两卷甚当。然自从大众起。至即见如来止。统是大乘正宗。盖安住降伏。不着形相。全经大旨已竟。自后善现问实信则示以清净。问经名则示以般若。问信解受持则示以离相发心。层层阐发。意旨渊深。后又赞叹是经之妙。劝人受持读诵。直至不可思议止。俱是谈般若法。以洗发住降之义。是为上卷。须菩提闻佛所说。深解义趣。至于涕泪悲泣。岂有复昧住降之理。再为启请。后人注解。谓前言粗执。后言细执。前为初发心者言。后为已发心者言。均属非是。盖善现恐后世未能亲承佛语之善男女发菩提心者。无所遵行。欲佛立一法。以普示将来。佛故以实无有法破之。以后节节申解上卷未尽之义。俱有妙旨。各不相承。末揭出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为全篇总结。住降之旨。洞彻无遗。是为下卷。金刚经无前半部。则演说不开。无后半部。则搜括不尽。是经当合看。一卷如一章。一章如一句。一句如一字。何为一字。昔赵洲禅师。每遇学人入室。令参无字为话头。这一无字。函盖乾坤。包罗万象识。得金刚经无相宗旨。全经可作一字读也。是经解义。分注论讲三字。仿石注本也。注者。将正文字句。逐一破解也。论者。将本文精义。辨析论断也。讲者。顺如来善现口气。以为演发也。至每段纲领脉络。承接界画处。则参以汇解数语。条分缕析。段落分明。不至字比句栉。依文解义可比。其所采录。先止四五家。后得孙述甫汇纂一书。搜罗甚富。共有数十家。复加删订。汇成一册。诸家姓氏。不备书者。缘参杂成文。不便注明。非掠美也。是经阿难结集语。句用尖。须菩提语。句用点。如来语。句用圈。以别之。通篇扼要关键处。用双圈。一节精。深微妙处。用连圈。功效处。用连点。前后关照及眉目处。用连尖。以醒之。

诵经要法

何必静室

世人诵经。多觅静室。殊不知坚诚。全在于心。而不在于境也。本心若静。虽居闹市。亦是深山。试看吾儒善读书者。挂角而读。带经而锄。竟以成功。何在于书室之静乎。

何必出家

出家原为脱离挂碍。每见有等僧人。贪恋之心仍在。如此出家。反不如在家而有出家之行者。转为上等。试看古今在家善信。得悟菩提者甚多。如傅大士庞居士诸公。俱有妻子尘累。于道无碍。可知全不在乎出家也。

何必设像

对佛诵经。意在起人敬畏。殊不知诵之有益无益。只论心之诚否。心若不诚。虽时刻与圣像不离。亦何益矣。

何必急诵

诵经全在口读其文。心思其义。只要字句明朗。微旨了彻。虽低默读诵。俱为上乘。若是急急赶读。含糊图快。未免到口不到心。纵然读过万遍。经义不解。原与不读者相同。

何必跪讽

参悟经义。不拘行住坐卧。无有不可。何必专在于跪。

何必全部

此经注解。非细加参详。则妙义不明。若人事匇忙之际。何能全读。须知尘事稍闲。息心看一段。可得一段之益。解一节。即有一节之功。试看六祖当日。只闻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即证菩提。可见惟在学人心悟如何。岂计其语句多寡耶。

按读诵经注。原可随时分段细加参详。以期解悟。固难一时全读。至于持诵经文。须于每日平明时。或人定后。既无人事之扰。息心端坐。口诵心维。或一遍。或数遍。务令一念不起。久久行之。大有利益。

金刚般若波罗蜜卷上

注 金中之刚。至坚至利。金取不变为义。喻般若之体。所谓实相般若也。心本无相。以如来真性为实相。即自性清净也。刚取断截为义。喻般若之用。所谓观照般若也。心本有觉。以真智现前为观照。即本觉妙慧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智为慧体。慧为智用。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此岸者。众生作业受苦。生死轮回之地。彼岸者。诸佛菩萨究竟超脱。清净安乐之所。能有智慧。离一切相。心常清净。即登彼岸。所谓涅槃是也。经径也。超凡入圣之径路也。总之金刚。喻也。般若。法也。波罗蜜。证果也。是本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流传最广。

论 此标经题也。波罗蜜有六。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淫邪。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退。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惟一般若。能生八万四千智慧。则六度兼赅。万行俱备。众生妄念纷纭。奸伪百出。自谓乖巧。不知沉沦苦海。永堕轮回。真愚痴人也。佛说是经。欲人以净心妙慧。斩断妄缘。心性光明。同登觉岸。植善根者。始而诵经。终而悟理。得坚固力。金刚是也。具大智慧。般若是也。度生死海。登菩提岸。波罗蜜是也。五祖大师。尝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能见性。必至成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邱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注 如是。指全经而言。我。阿难自谓也。言此经所云。乃我亲闻于佛也。一时。说经之时也。佛是释迦牟尼。佛者梵音。华言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曰佛。舍卫国。波斯匿王所居。祇陀。王之太子也。树是祇陀手植。故曰祇树。给孤独园者。王之宰臣须达拿。赈济贫人。称给孤独长者。须达拏深重佛教。向祇陀借园。同建精舍。请佛说法。故佛常住园中比邱。华言乞士。上乞法于诸佛。下乞食于善信之谓。大比邱。谓得道之深者。俱。同处也。按佛成道时。先度憍陈如等五人。次度迦叶兄弟三人。并徒众千人。次度舍利弗及目犍连。各弟子百人。次度耶舍长者子等。五十人。应是千二百五十五人。经第举大数也。佛为三界所尊。故称世尊。诸天神旦食。诸鬼夕食。诸佛日中食。食时。午时也。衣即三十五条大衣。制象水田。钵即绀琉璃钵。佛行跣足。故洗之。敷。布也。佛每说法。必布坐具也。

论 此序说法因由也。佛是金轮王子。谁无供养之者。而犹行乞。欲历头陀苦行。示同凡僧。亦使后世缁徒不殖资产。去彼贪心。折其骄亢。以炼种性也。佛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乞食是戒。趺坐是定。戒能资定。定能发慧。故以戒定起般若正宗。

讲 阿难说。我尝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长者园中。座下乞士。共千二百五十人。时方正午。当进食之时。佛乃着僧伽之衣。持四天王所献之钵。自外而入舍卫城中。次第乞食。不越贫先富。不舍贱从贵。平等无相。一概而乞。还至园中。饭食已完。将入禅定。于是收衣钵。屏资缘也。洗足。净身业也。敷座。摄动归静也。而说法之原起矣。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应云何住。与后文云何应住不同。盖前问功夫下手。后问有法示人也。经意自别)。

注 时。即食毕安坐时。长老。高年有德之称。须菩提解空第一。在十大弟子之列。全空之性。真是菩提。故名须菩提。空性出生万法。又名空生。空性随缘应现。利人利物。亦名善现。左为邪。右为正。示去邪归正之义。袒肩。全身担荷也。膝地。屈己顺承也。合掌。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也。皆修敬之仪。希有。赞佛之词。如来。佛之通称。如者。真性之本体。来者。真性之应用。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义。护者防其偏邪。念者护之切。付者传以正道。嘱者付之殷。菩萨。华言觉有情。谓能自觉。又能觉悟有情也。指凡学于如来者言。如来善护二句。引起全经。以后凡佛所言。皆是护念付嘱也。既云护嘱菩萨。又以善男女为问。以众生俱可证菩萨也。阿。无也。耨多罗。上也三。正也。藐。等也。菩提。觉也。皆梵语也。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是佛心。人之真性也。真性包含太虚。无得而上之。故云无上。然佛与凡夫。性相平等。故云正等。其圆明普照。无偏无亏。故云正觉。发此心者。乃发吾当下具足之菩提心也。住。止也。是静存本位。降伏。是妄念突起。力为制伏也。上下两心字相应。菩提心。乃最初之真心也。其心。是颠倒之妄心也。谛。详审也。两如是。谓既发无上菩提心。即应如其所发之觉心而安住降伏也。二句自应一串说下。唯。领诺也。然。是其言也。愿是诚心。乐是鼓舞心。欲是迫切心。如此始能谛听。故继以涕泣。终以欢喜。

论 此善现启请安住降伏之旨。开万世教门心法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句。经中凡二十九见。为全经之纲。一点菩提心。是金刚正眼。万法总持。菩提心一发。智光便现。名为般若。一切万行。从此而生。所以学佛人。初从净信。直至成佛。总离不得发菩提心也。如来说个如是二字。见得此心发处。即是住处般若。慧光观照。自心见性。即无妄念。无妄念即是降伏。但此处尚未说明。至下文无相无住。方证修因。

讲 当佛敷坐之时。有长老名须菩提者。乘机发心。愿佛化度众生。因起而请曰。希有哉世尊也。如来起慈悲心。善能护持眷念众菩萨。使之信受。善能以佛法付委嘱托众菩萨。使之奉行矣。若有善男女。学道之初。先发此无上菩提之佛心。当如何常住。而使之不退转。妄心若起。当如何降伏。而使不惑乱我真心乎。佛言善哉善哉。汝云如来善教诸菩萨。此言正合我心。汝其详审谛听。吾当为汝说。夫人之一心。朋从往来。攻取日众。最难发此菩提觉心。若既发此一念。则满腔中。纯是天理。真如本性。自然显露。应如是常住而不迁。如是一切妄心。不待驱除。自能降伏矣。须菩提领悟其言曰。世尊。弟子愿闻佛之教。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别本非无想上。有若字。旧本经中。凡即通作则。因避高丽讳稷。改即为则。凡两合之义为即。相仍之义为则。即可用之相仍。则不可用之合两。今从之)。

注 摩诃。大也。谓心量广大也。未发心称善人。已发心称菩萨。一切众生。该下九种而言。卵生。禽鸟也。胎生。人与兽也。湿生。水族也。化生。蝇蚊类也。此四种。是欲界受生差别也。有色。但有色。身而无情欲也。无色。但其灵识而无色身也。有想。方寸之中。尚有计虑也。无想。净涵万有。一念不动也。非有想。非无想。虽一念不动。不似木石之无知也。此五种。是心念差别也。众生在五蕴中受生。真性既迷。则堕于胎卵湿化。虚空等神。天魔等鬼。所以轮回六道。难入涅槃。六祖俱指心说。盖剖示其受生转变之所以然。非谓人心如此。即谓之胎卵湿化也。我者。代度生菩萨设为自任之词。非佛自谓也。令者。指九种言。烦恼俱尽为无余。不生为涅。不死为槃。是圆满清净。能所全消。超脱轮回。出离生死。究竟到彼岸地位。误认为死。则大谬矣。灭消灭。灭尽痴愚烦恼。度化度。度脱生死苦海。众生皆有夙业。遇佛而后得果。是谓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也。相。形迹也。我相。自私自利。止便身图也。人相。痛痒无关。分形绝界也。众生相。区别灵蠢。品类以分也。寿者相。畏死幸生。希冀不老也。无众生得灭度。即是无四相。正降伏之要也。

论 此答降伏之问。而教以度生。不着四相也。尊者首请应住。次问降伏。而世尊先酬次问者。以菩萨所发大心。为度生之心。故以度生开示之。盖菩提心。即天地之心。必度尽众生。方完得本来分愿。所以众生受生不同。佛皆导之。觉悟本心。入于一真法界。而使业缘尽灭。度脱轮回。实以众生性中自具般若。各完本性。便为灭度。即使度尽众生。不过还其本然而已。所谓实无灭度也。度生无度。即是无相。无相便是降伏。四相。经内频呼叠唤。此最净染关头。教人加意荡涤。方是无上正等觉也。圆觉经云。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讲 佛告曰。须菩提。诸菩萨性量广大。应如是降伏其心。果何道以致之。盖我之心。即人物之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世间之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天上之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皆是众生妄心结习所致。我皆令其超越生死。灭其业障而度脱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之众生者。岂我真能灭度哉。以众生原有佛性。只是迷而不悟。今心地开朗。顿见本性。是自性自度。于我何功焉。所以度而无度者何。惟无四相故也。若见有度人之我。则有我相。见有所度之人。则有人相。见我所灭度无量无边。则有众生相。见我与众生同到涅槃。则有寿者相。有此四相。即非三轮体空之菩萨矣。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注 复次。还与须菩提言也。法字。总六度万行诸法。所该甚广。下文六尘。从法中抽出来。以六尘为。日用切要也。此住字。作执着解。六度以布施为首。此布施。主法施言。此经句句是般若法施。菩萨心施。与财宝施。身命施不同。观行于布施行字。非是断灭。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触。身所感触也。诸法皆缘心生。故属意。不住相者。指不住六尘之相言。菩萨化度众生。教以清净六根。不染六尘。可以证解脱。乃法施也。应如是布施句。承上复一句引起下文。福德即福慧。不住相布施。则心境如如。有自然之福德。非福报之谓也。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谓之十方。总是一个大字。虚空者。太虚之中。荡然空朗也。是喻不可思量。以显无相福德之妙。末住字。作止住义解。如来教菩萨法。不过住无所住。菩萨受如来教。但当如其所教。以无住为住也。

论 此答应住之问。而教以布施。不住尘相也。菩萨发心。度生为事。菩萨六度。布施居先故。度生布施。皆为降住中事。上言灭度众生。不着四相。然要离四相。必先不住六尘。盖菩萨心量。遍该法界。布施一切。利益众生。必使尽证解脱。然后此心无歉。但一涉交接。事物相缠。最易粘着。须养得此心一边不着。方其体之虚。如明月当空。及其应之灵。如流水曲注。以菩提妙心。行菩提大用。不着六尘。无所贪着。意境尽化。迹象胥融。地阔天空。其福德乃无限量。佛法广大。与天地参。福德不可思量。并非虚语。按此言无住相行施之福德。虽无较量意。然为下九番。言福德总摄。后文即缘此。为较量也。准此问答。便已经终。盖大乘正宗经文。于此已备。下特以四句偈。综括经旨耳。

讲 佛因无相之义。再告须菩提曰。菩萨于六度万行之法。当空此心。无所执着。以为敷布设施。何则六尘一有所著。便不能空此心。以施于众生。菩萨舍其所贪。归于空寂。不于六尘上有所系累。但自性虚通。妙圆明净。随感而应。不住于相也。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则所有善根。纯熟圆满。永得无上菩提之道。其福德岂可限量哉。吾试问尔。如十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言。大莫大于虚空。非人之所能测度也。佛言无住相布施之福德。亦如虚空之不可思量。须菩提。汝学佛之菩萨。但当如我所教无住相布施之理。以住其心可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注 身相。谓佛应身三十二相也。见如来。指法身言。谓真性佛也。如来所说之如来。乃是佛号。凡所有相。指一切物相而言。凡四相法相非法相。皆在其中。兼空有两层。即见如来。见众生本性之如来。即菩提心也。

论 此言有相皆妄。而显无相之真佛也。上文说个不住相。尚未说出。所以不当住相之故。至此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岂可住着。若见诸相非相。此无相处。即如来法身也。此经是破相宗。无相是真佛。乃从源头上。破见非相。不落于有。见相非相。不滞于无。即妄即真。即有即空。原无二体。得见真空实相。故曰即见如来。此第一义谛。大乘之真见也。按唐圭峰以凡所有相四句。为经中之四句偈。持论甚正。盖此四句为大乘正宗。包括全经之旨。下经若以色见我四句。即此见相非相二句。如梦幻泡影四句。即此凡所有相二句。

讲 佛恐须菩提闻无相之旨。所悟尚未尽彻。故举身相征诘之曰。须菩提。可执四大色身。谓如来在是否。须菩提言。不也。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盖如来所说身相。不过形体之末。非真空无相之道也。佛于是晓之曰。世间凡有形相可见者。皆是假合变幻。不是本有真实之理。虽有所见。亦妄见也。若见诸相。便识破非我真实本相。自能回光返照。即见色身中。有法身自性之如来。随处显现矣。如来岂可外求耶。

汇解 自善现启请至此。凡四节为一段。全经以无相为宗。而此特为无相之总纲。统为大乘正宗。前示离相度生。以彰妙慧。无相行施。以称妙福。非相见佛。以印妙心。总之相皆虚妄。能见本性真空实相。即见真佛。末揭出破相宗之四句偈。已将全经大旨。都行包括。故下文随接如是言说章句。作一兜裹。以后反覆开导。皆是申明无相之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三字盛释。及各正本。俱定为衍文)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邱。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 如是言说章句。指上数章而言。信为入道之门。实信者。信此章句为真实之谛也。佛灭度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三千年。后五百岁。正末法时也。持戒。诸恶莫作。修福。众善奉行。信心。慧心也。能生者。戒定既具。智慧自生也。善根。即菩提心。种有生发义。所。犹处也。一念。专念也。上云实信。以佛语为实而信之。此云净信。心常清净。不生妄念也。悉知悉见。心合于佛。佛合于心也。福德。清净中自具福德也。法相。以法为有也。非法相。以法为无也。无四相。则人空。无法相。则法空。无非法相。则空亦空。有无双遣。方是真空。取。即着也。反言之。以明法相非法相之不可有也。如来常说云者。盖古佛有是语。而复述之也。筏。船也。喻。譬也。言譬如以筏渡人。既济而筏无用也。

论 此因须菩提问实信。恐菩萨于四相之外。别生法执。必并法与非法之相皆空。方可言净信也。佛法大海。信为善入。善现闻佛说法。实深信受。又欲众生同生信心。共登觉路。故有是问。然开口说言说章句。即存一法相于胸中。佛先教学者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又恐学者徒泥言说。不求心得。故云无法相。又恐学者执着无法。入于沈空。断灭不去。探讨其言。以悟真理。故复下转语曰。亦无非法相。且申其诫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两头截住。乃为净信也。净信。是众生可以成佛作祖之善根。三是诸众生句。谆谆提命。直欲唤醒群梦。

讲 须菩提闻大乘正宗之教。恐后来众生。未能生信。乃白佛曰。世尊所说。菩萨未有不尊奉矣。倘末世凡夫。得闻如是言说章句。果能生实信否。佛曰。汝莫作是说。盖此无相真空之理。必有大根基之人。方能信任其道。设或佛灭后。至五百岁之遥。有人持守戒律。广修福田。能于此章句。确信为实者。此人必从诸佛同源之所。断除恶业。栽植善根者也。若有此善根之人。闻得此经章句。乃至一念之中。心常清净。笃信不疑。此心便与如来相合。佛智佛慧。无不知其存心。见其行事。是诸众生。当得无量清净福德。此何故哉。是诸众生。悟得真空无相之理。无复有我人众寿四相。是人空也。四相既空。诸法无从得立。故不执有而为法相。亦不执无而为非法相。是法空也。此何以故。是诸众生。苟心不空净。便着我人众寿之形迹。此人所易晓也。至于我说无法相者。以吾真如本体。不在语言文字之间。若取法相。与执着四相一般。若取非法相。又涉断灭见。与前着四相。又何异焉。是故不应取法相。而以为有。亦不应取非法相。而以为无。则性体之中。浑然形迹两忘矣。以此义亦有原故。佛尝谓汝学道之人。当知我说此法者。因汝不能了悟真空。超于彼岸。我不过假此法。度脱生死苦海。汝既自见本性。证涅槃乐。则我之法当无所用矣。譬如以筏渡人。既得登岸。筏即无用。由此观之。有法尚应舍矣。何况非法。又可执著于无。沉空守寂哉。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注 得。谓得于己也。说。谓教之人也。义字。顶上章以是义故来。即指不应取法取非法说。无有定者。不偏有。不偏无。兼法与非法言。然善现尔时尚未了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故不直曰无有法。而曰无有定法。不可取。谓不可以色相取。不可说。谓不可以口舌说。非法者。虽有而却无。非非法者。虽无而却有。贤者。若四果之类。圣者。佛也。以字作用字解。无为法。乃清净觉性。不假人为者也。即是无住。即是无相。即是无上菩提。长老先言无定。次言无为。悟入圣境矣。

论 此承上不可取法取非法。而明无得无说之真法也。前文说个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两句该得全经意旨。但见如来处。落在实相上。则成法相。落在非相上。则成非法相。所以前节将法与非法。两路截清。此却将如来所得所说征诘者。两个如来字。正根上见如来字来。要勘他信处。落在那里。空生答以无有定法。不可取说。活泼泼地。恰在个中。末后说出无为法而有差别。不是脚踏实地。怎能说得如此谛当。只此一语。为众生说。可以出生死。趋菩提。故下文遂以持经功德较量也。

讲 前既说法相非法相。佛恐须菩提尚未透彻。故问曰。汝以如来无上菩提之法。果有得于己耶。抑以此法有所说而教之人耶。须菩提言。如我心中悟佛所说义。则知无上菩提之法。此吾本来真空。未尝指定一法。名为无上菩提也。即佛所说。不周随机设教。何尝指定一法。教人必如是而后修哉。此何以故。如来所说无上菩提法。可以性修。不可以相取。可以心传。不可以言说。若执为有法。而吾性虚灵莫测。非有法也。若执为无法。而吾性随感即应。又非非法也。盖无上菩提之法。皆我自然觉性。无假人为。故一切贤圣。皆同此无为法。圣人具足清净。故名为圣。菩萨自声教而悟。故成为贤。所证有差别尔。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佛言。须菩提。(五字较订补正)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四字较订补正)。

注 三千大千。统言大世界。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珍珠。玻璃也。此布施。作施舍看。福德者。修布施之德。享现在之福也。福德性者。修性中之德。慧光所照。福分过人。即真性也。尊者领悟。指出一性字来。最为着眼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发言成句为偈。四句偈。或指经中二偈。或指无我相四句。圭峰谓。凡所有相四句最妙。须知从经中受持说来。必上有乃至字。下有等字。言于此经中受持一部一章。乃至四句偈等。有自多至少。偈不一偈意。岂可执四句。以求着落乎。菩提法。谓诸佛求真性之法也。何佛非心。何佛法非心法。此经为般若真谛。故曰皆从此经出。非单指经文语句言也。佛法者。真谛之理。非佛法者。不执法也。是名佛法者。非断灭也。

论 此第一番较量福德也。福德前后九番较量。义各有属。此佛恐人因不可取说。住在无相无为处。便欲毁弃言教。言教若弃。将何信解。所以特指出无上菩提之法。皆从文字般若中来。人心具有佛性。假文字般若。而后得悟。则此经即般若真性。能生佛法。又恐人在佛法上。又生执着。随下转语曰。佛法即非佛法。盖佛法在心。而不在教。非佛法者。无法相也。是名佛法者。亦无非法相也。经中凡言即非是名三折笔处。皆具此两义。佛每说经一番。皆以布施较量福德一番。佛盖知末法劫中。多以施舍当修行。不解见性要旨。所以谆切反覆言之耳。

讲 前言法无为矣。佛恐人忽略般若章句。故以持经功德较量。因设问曰。若有人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用以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多否。须菩提言甚多。然是福德。乃有相之施。于我性真空无相妙法。全不相关。必竟非福德性。故如来所言福德者。乃人天小果之因。此所以为多也。佛言如再有人。于此经中。信受其言。奉持其义。乃至四句偈等。更为他人解说。则自觉觉他。其福胜于七宝布施多矣。盖彼乃住相布施。纵得浊福。福尽堕落。此乃因经悟性。福等太虚。历劫不坏。其福不远胜哉。此何故也。盖此经乃修行之径路。诸佛之身。及所证之法。皆从文字般若而生。此外更无余经矣。夫无上菩提之法。即佛法也。然所谓佛法者。本来无有。不过使之言下见性。乃虚名为佛法也。

汇解 自须菩提问实信至此。凡三节为一段。无人无法。众生修行无相也。无得无说。如来说法无相也。至须菩提说出无为二字。般若正宗已是了然。佛恐人将无为法。认作枯寂。住在这里。殊不知菩提一现。万法具足。真性福德。无量无边。正以此经。即般若性。成佛之道。不外乎此。佛教人因经悟性。非徒诵说已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今本是故名阿那含。无故字)。

注 能作是念者。谓曾萌得道之念也。前四我字。乃代四果人设想之词。佛氏有因有果。能修是因。即得是果。须陀洹。华言入流。谓入圣人之流也。无所入者。不着入流之相也。此声闻初果。自声教而悟者曰声闻。斯陀含。华言一往来。谓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得涅槃。六祖云。前念起妄。后念即止。前念有着。后念即离。目睹诸境。此心还有一生一灭。无第二生灭。故言一往来。实无往来者。无往来之相也。此声闻第二果。比入流高一级。阿那含。华言不来。谓直生四禅天上。不来欲界受生也。实无不来者。不着不来之相也。此声闻第三果。比尚有往来。又高一级。阿罗汉。华言无生。谓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不于三界内受生也。阿罗汉得无相之理。人法俱空。已证涅槃。此又高一级。声闻之道。圆满已极。故不名果而名道。实无有法者。谓无烦恼可断。无贪嗔可离。情无逆顺。境智俱忘。无丝毫之法可取也。无诤者。盖有欲则争。此既离欲。何诤之有。三昧。华言正见。谓本觉心也。离欲。断尽见思烦恼也。阿兰那。华言寂静。乐。好也。谓好清净行也。盖佛尝有是语。而须菩提举以为证也。实无所行者。谓本性空寂。不着行相也。佛说以下。尊者自述其所造。以证无相也。以上言四果。皆以无为法。而不着得果之相。下复以佛之无相证之。如来。释迦牟尼也。然灯佛。即定光佛。是释迦牟尼之师。实无所得者。谓成佛由本心觉悟。无有法可得也。实字与上数实字相应。

论 此历征一切贤圣修证处。皆以无为法。而不取于相也。四果功夫。自有等级。每证一果。随证随空。初果云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知。欲境当避。如初生果。二果云一往来。是蹈欲境不再。如方硕果。三果云不来。是去欲境如遗。如已熟果。四果云离欲。是脱然无纤欲可除。如既收果。此是渐教如此。若是无上菩提。顿悟真空。即此金刚般若波罗蜜。超入佛地矣。又何四果之足云。佛自谓成佛实无所得。证四果之无所得。言无相之理。乃我自有之真性。其成佛皆由。我心自悟而得也。于法无得。原属实相。不是断灭。

讲 须菩提言无为法。已悟菩萨修行矣。佛乃从贤圣无为中差别以诘之。曰须陀洹曾作是念。我必得此果否。须菩提言。不也。须陀洹得预圣人之流。名为入流。而心无所得。不着入流之相。但未能顿悟真空。仅能不入六尘境界耳。名须陀洹。其以是欤。佛曰。斯陀含曾作是念。我必得此果否。须菩提言。不也。斯陀含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名一往来。而心无所得。不着往来之相。盖已悟真空究竟。能出离生死。不受轮转也。名斯陀含。其以是欤。佛曰。阿那含曾作是念。我必得此果否。须菩提言。不也。阿那含不来世界受生。名为不来。而心无所得。不着不来之相。盖本性光明。真空无我。内无欲心。外无欲境也。名阿那含。其以是欤。佛曰。阿罗汉曾作是念。我必得此道否。须菩提言。不也。阿罗汉万缘悉净。外如木石。不动不摇。心如止水。不渗不漏。性本真空。实无一法可得也。名阿罗汉。其以是欤。世尊。若阿罗汉作得道之念。即着我人众寿四相矣。所以佛曾说我一念不生。与人无忤。得无诤三昧。弟子中最为第一。必是我脱尽人欲。断绝此念。方许我为离欲阿罗汉也。我若作此念。可以得阿罗汉道。则又生妄念。佛即不说我好寂静之人矣。以我须菩提。外虽有行。心中无一可得。佛故名为乐阿兰那行。佛终恐其所得之心未除。又从而默化之曰。我当初在然灯佛处。果得本师之法否。须菩提言。不也。如来一心清净。虽在燃灯佛处。不过因师开导。实乃自悟自修。于法实无所得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注 庄严。如建塔造寺。设像供养之类。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设化。谓之佛土。黄金为地。七宝为林。是庄严佛土也。自性佛土。本来具足。不假庄严。故云即非庄严。心常清净。无严而严。故云是名庄严。应如是生清净心。指上非庄严说。前云生净信。是一念之觉。此生清净心。是全体之修。六度万行。总为修此清净。是本来地。即究竟地。前不住色等布施。此不住色等生心。摄事归心。言不住较细。且前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此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并不着布施之相。清净之不已处。即是生也。有所住而生心。是浊乱心无所住而生心。乃为清净心。生其心者。又非槁木死灰。入于顽空也。无住生心句。是全经大旨。

论 此揭出安住降伏要旨。教菩萨以清净为庄严也。菩萨修六度万行。佐扬佛化。非不庄严佛土。但不取外相庄严。当知庄严是清净心。无住相心。心无所住。则丝毫不挂。万境澄澈。即清净也。譬如一镜当空。无所不照。何等清净。若先着一物。则空明遮蔽。焉能照物。无所住。是从实趋空。生其心。是从空生觉。此心字。是正智。是真心。但住著于境。则隐而不现。心若不住。般若了然。生其心者。显现本有真心。非突然生起也。此句是金刚正眼。般若妙心。昔六祖闻无所住而生其心句。即大悟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摇动。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学者在祖师门下。当从无住生心处。体会微旨。

讲 前言佛无所得。学佛诸菩萨。安可徒事庄严佛土。而不返求诸心哉。故告须菩提曰。菩萨居佛土之中。果作善缘福业。使佛土庄严否。须菩提言。不也。佛所谓庄严者。即非外貌相好之庄严。必其心地明洁。万行具足。是名庄严也。佛于是顺其词而语之曰。菩萨庄严。既不在于外饰。当返而求诸心。使泰宇之中。湛然常虚。无一毫染浊。灵台之内。寂然常定。无一丝扰乱。当如是生清净心。不当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一有所住。便不能清净矣。须知清净心。妙湛圆寂。不泥方所。本无所住也。于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明镜当前。物来悉照物去。即空自然十分清净。是净土庄严孰甚焉。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 须弥。山之极大。为众山之王。故云山王。人身岂有是大。不过假设之词。如七宝满大千之类。上言心。此言身者。非反说到身外也。身字即作心字看。非身谓法身。即真心本性也。非身名大身者。即真心之无住。足以包太虚。藏沙界也。

论 此承上文无住生心而言。以见心量之廓周无尽也。言心无所住。则净心常生。法身圆满。此心最为广大。如来设大身为问。尊者悟得无住。真心遍满法界。妙含万有。量等虚空。虽须弥不足喻其大。问答至此。乃见身土皆空。心境双绝。不言福德。而福德难量矣。故下文遂较量福德。

讲 前言庄严佛土。不如清净此心矣。又恐错认色身为大。不知心为大。故设问曰。须菩提。譬如人身如须弥山王。可以言大否。须菩提以甚大答之。何以故。色身虽大。为有生灭。必竟不名大身。佛说非身。才是我之清净本心。此心包含太虚。充满法界。无相无住。顿入圆明。乃真法身。是名大身也。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注 恒河。西土天竺河。周回四十里。沙细如面。佛多在此说法。故取为喻。沙等恒河。是倒装文法。谓恒河如沙之多也。亦是假设之词。前只言三千大千世界。此言如恒河沙数。其大且多。益不可量。胜前者。胜于布施之福也。

论 此第二番较量福德也。前第一番较量。因前止说得人法俱空。总归于无为。故言佛法皆从此经出。以启发之。以下历举声闻菩萨。俱从无为法中。现出许多差别。结劝诸菩萨无住生心。而托大身作喻以验之。则清净法身中之全体大用。一齐俱现矣。此较量功德。所以一步深一步也。

讲 前言无住生心。则清净之福。不可量矣。佛故即布施推广其义曰。须菩提。恒河之沙。固多矣。设或不止一恒河。数其如沙之多恒河。是诸恒河中之沙多否。须菩提言。甚多。但诸恒河。且多而无数。何况恒河中之沙乎。佛谓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布施。得福多否。须菩提又以甚多答之。佛曰。若有善男女。于此经中。受之而无疑。持之而不失。必见自己真如菩提本性矣。又能以真空妙义。为人解说。使人心地开通。明了自性。可以脱离轮回。永超生死。则是人己兼成。此其福德。历劫常存。岂恒沙布施可及哉。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注 随说。与后尽能相应。是随举经文之义。此处。即说经之地。世间天人阿修罗。谓天道人道及魔道也。供养。如香花璎珞幢幡宝盖之类。塔。藏佛舍利者。庙。树佛形像者。受者领会其意。思慧也。持者服膺弗失。修慧也。对本曰读。离本曰诵。闻慧也。未受持而诵读。领益犹浅。既受持而读诵。取类乃深。万行修持。俱摄在四字内。能趋菩提名最上。诸乘不及名第一。世间所无名希有。法。即菩提法也。必成就法。然后能成就功德。故下文遂言成就功德。两若字。不是虚字。乃深赞成就第一者之词。尊重弟子。弟子中之可尊重者。经典法宝也。有佛佛宝也。尊重弟子僧宝也。经典所在之处。即三宝共处也。

论 上言持经功德之胜。此申言其所以胜也。前两言获福以受持。与为他人说并提。恐学人徒逐章句。虚务福胜。而于第一义谛。未能思维修习。则自己不能成就。何能利益他人。故归重受持。以示说法之本。随说者。一节之般若也。尽能者。全体之般若也。尽能受持读诵者。金刚深慧。无一不入六字中。有无量功行在。经典在何处。即在此心。若尽能持诵之人。自心诵得此经。自心解得此经义。自心体得无著无相之妙理。念念精进。常修佛行。其智与理冥。视经典所在。即如有佛。即上文见如来也。归依护持。自视为尊重大乘弟子。即下文荷担如来也。

讲 上言持说是经福德之胜于何见哉。佛再告须菩提曰。若有人随举经文之义。乃至四句偈等。为之讲说。令听者除迷妄心。则说经之处。自然感得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来恭敬。如藏身之塔。供像之庙。殷勤瞻礼矣。夫随说句偈。尚能感天龙八部。供养如此。何况有人。尽能以此全经。受持而体验于心。读诵而研穷其义。则知是人。以一心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真最上而无以加也。第一而无可比也。又绝无而仅有也。若是经典在处。即佛在处。心常清净。得真如妙性。非即佛门之高弟子欤。

汇解 自佛言四果至此。凡五节为一段。佛以四果无念。释迦无得。为无相证。随言庄严亦无相。特为诸菩萨。揭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为作佛宗旨。千圣心源。在此一语。又言无住生心之量。最为广大。其福德之胜。惟在持此经耳。善现至此。已领妙悟。故下文直请经名。及受持法。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古本无是名般若波罗蜜句)。

注 佛说皆经也。初称言说章句。次称法。次称经。至此请立经名。盖欲知义趣。须先识经名。因请示名。庶不使奉持无法也。法名般若。照见万法皆空也。法喻金刚。专指一真不坏也。佛将般若二字安名。又加金刚二字。以见至坚至利。不与万法为侣。乃一切俱空。一切具足。即是到彼岸也。一部真经。都该在七字内。奉持此名字。即奉持全经。不可更赘一语也。法性本空。无可执着。故云即非。中有真觉。万象光明。故云是名。又恐闻说经名。不认自心。徒认作法。故复诘之。而善现已于即非般若中。悟无法可说也。

论 此佛特示经名。是一部金经点眼处也。从前说降伏安住。并未说出般若。其间如度生破尽度相。布施破尽施相。见佛破尽身相。净信破尽法相。如是坚固。如是猛利。全是般若之智慧。如金刚之能断。盖本心净明真慧。随缘不变。能摧断一切烦恼。而不为一切所摧。是为金刚般若。此经所说。直指心体。乃斩绝妄缘。智慧到彼岸之法也。然般若是人清净心体上。一点灵光。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尽大地。无有一法是般若存住处。亦无有一法不是般若放光处。即非即是。直使奉持者胸中。不留一个字脚。

讲 善现闻第一希有之法。已睹指知归。遂发心奉持。请立经名。白佛言。世尊。持说是经。成就希有法矣。不识此经当以何命名。我等云何奉持乎。佛曰。是经当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盖明是经者。其智慧如金刚之坚利。断绝外妄。直达诸佛菩萨之彼岸也。以是名字。汝其奉持之。所以奉持者当何如。佛说般若波罗蜜者。妙觉本性。湛若太虚。体既尚无。何名之有。如来恐人方断灭见。不得已而虚名为般若波罗蜜也。真性本来如此。更有何法可说乎。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否。善现知诸法原空。即印证曰。如来万法皆空。有何可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注 微尘者。八万四千尘劳也。世界者。众生世界也。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所谓众生无边。烦恼无尽也。能修般若无相无著之行。了妄念尘劳。即清净法性。故云即非微尘。了妄即真。真妄俱泯。故云是名微尘。性无尘劳。即佛世界。性有尘劳。即众生世界。了诸妄念。湛然空寂。故云即非世界。证得法身。普见尘刹。应用无方。故云是名世界。

论 此示尘界皆空。以显般若之用。所谓观照般若也。若以尘界观之。则满目万象。森然尘境。若以非尘界观之。则一道虗间。真空真寂。所谓寂灭虚灵。寄森罗而显象。纵横幻境。归一性而融真。盖般若心光。大包千界。细入微尘。则尽十方世界。无非自己光明也。佛谓文殊曰。在世离世。在尘离尘。是究竟法。即非尘非界意。

讲 佛告须菩提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果多乎否。须菩提以甚多答之。佛曰。如来说诸微尘者。原是幻妄之物。而灵虚之府。太空澄澈。非微尘所可污。故不是微尘。乃假名为微尘也。如来说世界者。原不是我心中本有的。而心地廓然。净无瑕秽。便是出世间法。非世界所得囿。故不是世界。乃虚名为世界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注 三十二相。庄严端好。指全身而言。此乃色身佛也。见如来。指法身言。观相原妄。无可指陈。不妨相即无相。故曰即非身相。观性原真。尘尘妙觉。不妨无相即相。故曰是名三十二相。

论 此言非相即相。以显般若之体。所谓实相般若也。上言尘界非尘界。是离幻归空。此言身相非身相。是即空悟实。三十二相。只是色身如来。当知别有一个真性如来。非色非空。超然万象之表。无变无坏。总归一真之中。故云是相即非相。识得非相。是名真相。

讲 佛问须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须菩提言。如来之相。虽胜妙殊绝。不宜以形色求之。何以故。盖如来所说相者非真相也。妙体如如湛然常寂。乃诸佛本心也。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注 佛初以大千宝施较经胜。次以河沙宝施较经胜。皆外财也。至此说到身命布施。是内财也。较财施虽优。总是有漏因果。不若持经之福胜也。此为下文较量身命之始。

论 此第三番较量福德也。受持。是法身因。故福最为殊胜。此段经文。前以奉持始。后以受持终。极宜留意。盖真能奉持者。称性而行。本心而现。莫非金刚全体也。

讲 由斯以观。益信持经之福胜矣。须菩提。世间所重者。莫过于身命。若有人以恒河沙之多。比此身命布施。如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其所获之福。比宝施有加焉。但不明本性。特顽福而已。若以此经及四句偈等。受持而讲说之。则自利利他。其获福无量。较彼舍身者。不甚多乎。此金刚般若波罗蜜。所当受持也。

汇解 自须菩提问经名至此。凡四节为一段。是一部经点眼处。通段皆言般若法。以答奉持之意。般若非般若。是言智体无相。以下离文字相。故无所说。离烦恼相。故非微尘。离人天相。故非世界。乃至离佛色身。故非三十二相。一切无所著。方是般若法。方是真受持。此成就第一希有之法。非身命施所能及也。故下文但赞叹能契此理。以教人者。其福无量。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注 闻字。与前愿乐欲闻相应。闻说是经三句。摹写空生之闻境。下数闻字。空生自写其闻境。即以能闻望人也。经以般若为名。般若以无相为主。不住于相。便是此经之义。义之究竟归着处为趣。不住于相则生实相。便是义中之趣。空生伤觉悟之晚。故感极涕零也。甚深经典。即般若非般若之法。信心者。信无我四相。而修不住之行也。清净者。即人法两空。不住于相也。实相者。即清净法身。非有非无。不生不灭。如如不动。实相般若也。生实相者。盖人心本自清净。以住相故生虚妄。以不住相。即显自性。故生实相也。实相即是本性空净。非有形相可执。故下转语云。是实相者即是非相。

论 此善现因自己幸闻此经。而愿当世之闻经净信。以生实相也。佛说如是甚深经典。不惟人空。而且法空。并般若智相亦空。昔得慧眼。于有见空。今闻此经。于空亦遣。人能解此经义。信自心本来清净。保此湛然之本体。由是妄念。全消天理常住。实具般若。所谓生实相也。实相即从无相中生出。犹鉴空即能照也。实相即是非相者。犹鉴中本无形也。佛说无相处。俱是说实相处。生实相三字。要着眼。后人目释氏为空门。专言虚无寂灭。岂不罪过。

讲 上言般若之法。尔时须菩提深解无相之义趣。涕泪悲泣。伤闻经之晚。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深奥经典。我从来修行。虽具慧眼。闻法甚多。未曾如此之妙者。我既闻此经。已悟自性清净中。本来有此真实矣。若再有人。闻是经典。一念发笃信之心。其心纯是天真。毫无欲尘所累。便得清净般若。则性中具如来法身。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矣。世尊。是实相者。即真空自性。本无形迹。是故如来所说实相。总属镜花水月。岂真有实相之可名哉。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注 信解者。心无所疑。而了然悟也。受持者。心既领悟。而守之坚也。无四相。证人空也。四相即非相。证法空也。离一切相并空见亦忘也。如是乃为清净名诸佛。所谓生实相也。

论 上文闻经。为现在世人言。此愿后世之闻经信持。以征离相也。空生甫幸自闻。即以能闻望人。且望后来五百岁之众生。一则曰第一。再则第一。与佛以获福歆动持说者。同一惓切。又恐众生误认受持读诵。全在章句。于自家善根。不能生发。故先言信心清净。次言信解。以示受持读诵之本。无我四相。证入空智也。若止能证人空。尚属二乘。何为希有。而是人更解诸法本来寂灭。谛见四相即是非相。证法空智矣。法空尚是菩萨。何云第一。而是人又。解非法之空亦空。净悟三空。契合实理。灵光发现。可证清净法身矣。故曰即名诸佛。

讲 须菩提曰。我亲侍如来。得闻妙法。自能信其言之实。解其理之妙。听受而持守之。不为难事。若末法浊世。离佛遥远。茫茫苦海。而能归依佛教。闻是经而信解受持。此人明了自性。真第一等人。甚为希有。何也。以其顿悟真空。四相俱无也。是人所以无四相者何也。为他信心清净。了知五蕴本来空寂。我相即是非相。彼此原来绝待。人相即是非相。万象一法所印。众生即是非相。亿劫不出刹那。寿者即是非相。既悟诸相非相之旨。所以当体全空也。又何以知四相非相。盖无相是人空。非相是法空。人法俱空。并空见亦忘。即到觉位。可以名为佛矣。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石本非第一上。无即字)。

注 如是如是。印许善现所言。亦以接引后世也。怪愕曰惊。惶恐曰怖。退缩曰畏。能信解受持。实相现前。乃能不惊不怖不畏。故曰希有。金刚般若。贯彻五度。为第一波罗蜜。非第一者。是清净之心。是名第一者。乃圆证之诣。

论 此因空生既能解悟。便要他实行般若。以证实相也。六波罗蜜中。惟般若能成就法身。故云第一。前言般若即非般若。是就般若一波罗蜜而言。乃无相体性也。此第一即非第一。是对余五波罗蜜言。而说六度。总一般若。万行同成第一。以起下忍辱布施。离一切相之意也。般若为第一。又并第一而遣之。经义所以微妙。

讲 佛因须菩提之言。即印可之曰。汝言深契佛理。如是如是。后果有人。得闻般若妙法。不惊而无疑心。不怖而无惧心。不畏而无退心。则谛听受持。永无退转。此人甚为希有。何也。诸波罗蜜。以般若为第一。然乃真空无相。贯彻五度。即非第一之可名。而般若能成就法身。是名第一波罗蜜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古本无是名忍辱波罗蜜句)。

注 六度中最难离相者。无如忍辱一度。被人毁害曰辱。我能安受曰忍。说非忍辱。是忍而无忍也。如我一证。是极苦忍。亦非忍也。无四相正明非忍也。与前度生无四相。持经无四相。互为发明。歌利。华言极恶。昔如来证初地时。山居修道。王带宫女出猎。困倦而寝。诸女入山礼仙。王觉大怒。入山寻之。问仙以何为戒。曰以忍为戒。王割截仙人肢体。四天王怒雨沙石。王怖畏忏悔。仙身复如故。王后归信受记。即憍陈如也。念过去一段。又追述前因。言佛所修非止一世一事也。

论 上言非第一波罗蜜。明般若贯彻五度。犹恐菩萨未能通达此旨。故于六度中。举忍辱以证离相也。持戒精进。禅定般若。悉在心上修习。布施。忍辱。则见于事为。菩萨饶益有情。正于事为征心。故经中言忍辱布施。以摄余度。而忍辱一度。最难克化。此见性之后。习定修慧。最要关头。所以菩萨当行忍辱波罗蜜。然人忍辱为难。忘忍尤难。见有辱可忍。即不能忍矣。忍辱从般若。而出本然之心。寂然不动。外不见有所辱之相。内不见有能忍之念。是般若体中。本无我人。谁辱谁忍。如是方能离相。方是真正实相般若也。

讲 佛告须菩提。不但般若波罗蜜。本无迹象。无可执着。即我所说忍辱波罗蜜。此实有形相可见者。然一念清净。烦恼自息。外不见有所辱。内不见有所忍。横逆之来。浑然两忘。此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祇虚名为忍辱波罗蜜而已。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时。心如虚空。不起四相。何以故。当初节节支解。可谓辱之极矣。若有四相。瞋恨心生。何以言忍。又念曾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亦无四相之累。历劫自能顿悟真空。此我之所修。非止一世一事已也。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利益众生句下。古本无故字)。

注 上言忍行。何故忽言发心。盖菩萨先当发心也。两是故字。总束上文。离相发心。则所发之心。即无所住之心也。发则生矣。但前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恐人认作两层。有无所住之心。又有所生之心。转非清净。故直曰生无所住心。言生此原无所住之心也。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者。谓住于色等。即不住于菩提也。再引佛说布施一度。申明离相发心之义。住色布施。该声香等在内。上先言不住相等布施。再言不住色等生心。此则言不住色等生心。即不住色布施。以融合上文之义。此布施。指法施言。灭度众生。即是利益众生也。末四句结上意。言菩萨应离一切相者。因一切诸相。因缘而生。尽是假合。相即非相也。菩萨利益一切众生者。因众生各明本性。即是诸佛。生即非生也。

论 此承上忍辱无相而言。教诸菩萨。离相发心。又于六度中。举布施以证离相也。离相所发之心即正等觉心。故学佛者。直发菩提心。当使此心湛然。随处解脱。空诸所有。斯为离一切相。佛恐人认离相为虚无。故以利益二字。指示实际。盖必利人福德。益人智慧。实实有其功用。始为灭度众生。此是菩萨宏誓之愿。劝修之本。但因众生住着根尘。故广行化导。若布施者先有住着。何以化彼住着之心。所以决当如是布施。然后自性获清净无为功德。而众生亦受清净无为之利益也。自此至不可思议。总在功德上说。

讲 佛告须菩提。是故诸菩萨。当空此心。离去一切形相。方可发无上菩提心。不当住着色声香味触法。而起可欲之心。当生无所住着之心。则此心圆通无碍。真纯无欲。非一切诸相所能系缚。若心于六尘有所住着。即所住不是菩提心矣。所以如来尝说菩萨之心。莫不欲布施。但众苦之本。眼根不净为先。不应住于色而为之布施也。须菩提。菩萨布施。原为利益一切众生。使众尘不隔。真智现前。故应如是无住相布施。方获真利益。所以如来说一切诸相者。其实当体全空。即是非相也。又说一切众生者。其实众生。若见自性。即非众生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 真语。不妄也。实语。不虚也。如语。称理而语也。不诳。非诡托欺伪之言。不异。不涉怪异。亦无互异也。如来所语之法。即如来所得之法。法乃无为真如之法也。法体空寂。无相可得。故云无实。非相即相。有真空体。故云无虚。虚实二字。合说有味。虚中悟出实际。实中悟出虚理。虚实相形。乃成如来妙法。住则著相。为烦恼所障。故云入闇。无住则人我两忘。智光独照。故云见种种色。未言离相持经功德。以印可空生第一希有功德之语。起下段之义。

论 此揭出即空不空之如来藏。以见离相。即生实相。欲人不住于相。以成就功德也。如来所说法。总是无上菩提。欲人了悟佛法。实则堕入常见。虚则堕入断见。心体无相。不可言实。妙用无方。不可言虚。真空妙用。法性如是。即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也。心住于法者。于因中未净六尘。谓行善可以作福。于佛道神妙感通。智慧觉人之本量。犹未梦见。若此心全从一片慈悲中流出。迎机善导。辗转济人。使五浊众生。咸登彼岸。是乃洞彻源流。性光烛照。此正布施利益也。得真如由心净。心净由不住法。不住法由有智。有智由闻经。当知此经有其胜德。故须赞叹以示将来也。

讲 佛曰。我如来所说般若波罗蜜者。皆无上菩提。了悟本性。真而不妄。实而不虚。如如而不变其词。非欺诳之言。非异常之论。如来所以得此般若法者。只是空。无所空之心法。将以法为实耶。真体空寂。本无实也。以法为虚耶。妙用无方。亦无虚也。故修行菩萨。当悟真空。不宜有所住着。以为布施。若心著于法而行布施。则四相未空。为无明障。如人人闇室中。昏无所见矣。若心无所著而行布施。则圆。悟如来。洞达无碍。如人有眼目。又得杲日当空。见种种色矣。若后世有善男女。能受持读诵此经。直下顿悟真空。即到菩提觉位。为自性如来。佛以智慧之目。尽知尽见。岂不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哉。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注 初日中日后日。以一日言。早中晚三时也。恒河沙言其多。无量劫言其久。皆备喻也。佛所谓舍身布施。非真有此事。即儒家损己益人之说。信心。即前信心清净。不逆。即前不惊不怖不畏。是与般若契合。一心随顺也。闻经信心。无有违逆。祇是耳根胜也。何况六根清净。又有胜焉者。书写手具般若身根胜也。受持心具般若意根胜也。读诵口具般若舌根胜也。此自利之功。至为人解说。又是利他之德。

论 此第四番较量福德也。但舍身命。不能见性。仍为有漏业因。闻经信心。顿见自性。一志修行。更无退转。此人得般若之福。大胜命施之福。书写持说。是从般若光中流出。语言文字。代佛宣扬。非徒纸上陈言。依文解义可比。

讲 佛言设有善男女。于一日之间。以恒河沙等身命。三度布施。至于无量数劫。则福报曷可胜言。然止能受世间顽福耳。若有人闻此经。既信于心。不违其说。其福尚胜舍身之福。何况书写章句。而寻绎其言。受持读诵。而解悟其理。又以是经与人解说其义。则不徒自明己性。且教人各见其性。善根纯熟。利益无穷。其福岂有限量哉。

汇解 自深解义趣至此。凡七节为一段。空生闻般若经名之后。自陈悟解。叹信经之人。生实相。征离相。为第一希有。佛因言实相般若。为六度第一。复举忍辱布施以例其余。教以从解起行。于六波罗蜜上。一一离相发心。以利益众生。而以无实无虚。括般若之宗旨。无实。则万法皆空。离相是也。无虚。则一真常住实相是也。正是菩提妙境。又借入闇处明。推明相无可住之故。复较量福德一番。以见般若能人己兼成。非舍命所能及也。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注 要。宗也。语必归宗也。是经。即文字中所诠实相般若也。乘即车乘。取法轮转通之义。大乘。菩萨乘也。最上乘。佛乘也。六祖曰。法无三乘。人心自有差等。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行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发。谓修行人发心也。上功德。以经中自有之功德言。下以人所成就之功德言。荷担。直将佛法肩承在身上也。小法外道也。前言四相。主六尘说。尚粗。此言四见。主六根说。稍细。妄见又为妄相根本。前言塔庙。是说经处。此是有经处。各有分别。诸华香。谓宝花妙香也。

论 此总承上文。言是经微妙。惟发大乘人。能荷担佛法也。发大乘。最上乘。即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为已发最上乘人。善男女为能发最上乘人。众生为未发最上乘人。然未发上乘。实是能发上乘者。如来护嘱菩萨。为已发上乘者说。正为能发上乘未发上乘者说也。荷担者。以菩提本于如来。示正法授受之宗。如来护念付嘱。专是求荷担之人。末言此经具佛全身。但流布处。即是法身常住。收足持经之义。圆满周遍。盖尽人望之矣。

讲 须菩提。要而言之。是经不可以心思口议。不可以物称器量。有无边功德。所以如来不轻为人说。惟为发菩提心。大根器人说也。若果有人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之而悉见之。功用德行。皆可成就。此人即能以如来无上菩提之法。一身担任之。岂乐小法者可比哉。盖乐小法者。迷于外道不免有人我等见之私。其于真性。茫然不知。故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也。不知此经普示一切。至微至妙。须菩提。在在处处。有此经典。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为之供养。当知此处。即是如来真身。舍利宝塔。能使遐迩瞻仰。恭敬而一心严肃。作礼而五体投地。围绕而大众归依。以诸花香而布散于持经之处。则供养可谓至矣。洵乎信心持说者。便能荷担菩提也。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 轻贱谓疾病贫穷。小而忧辱。大而死亡皆是。先世。指前生。其实昔日向恶。今日向善。在生转换一番。亦谓之世。六祖以先世今世。作前念后念。亦通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即三涂也。入福德门。则先世罪业消灭。入智慧门。则得阿耨菩提。

论 上言受持得福。此言受持灭罪。前为大乘言功德。此为下乘言果报也。果报之说。最能感动世人。故略言之。人见持经者。现生轗轲。受人辱骂轻贱。便谓无益而生退阻。故佛言因果破之。正为修法者坚其志耳。放下屠刀。立地可以成佛。无边苦海。回头便即诞登。持经见性。换骨脱胎。所谓莫抛造物钧陶外。广渡无边大法船也。

讲 持诵此经。宜为天人恭敬。而不免人之轻贱。鲜不以持诵为无益矣。佛故曰。须菩提。人能持诵此经。即为荷担正法。应为天人恭敬。若反为人轻贱。当是夙世大有罪业。纵贪嗔痴。恣身口意。应堕入三恶道中。今仗持经功德。祇受轻贱之罚。前生罪业。即为消除。况今觉心一起。罪灭福生。因除果现。当得无上菩提矣。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注 阿僧祇。华言无央数。劫。犹世也。于然灯佛前。谓未遇然灯佛以前也。值。犹遇也。那由他。华言一万万。具说。详

第四篇:大经解修学报告G

净土大经解演义修学报告(G)

学员:eg30114

2O17年10月 现将10月修学体会报告如下:

一、本月所学重点体悟

本阶段学习内容为第二百七十二集至三百六十四集,共九十三集,对应经文为积功累德品第八至菩提道场第十五。

第二百七十二集至第三0六集开示积功累德品第八。本品学习体悟重点是忍。一要忍自己。克服自己是真实的功夫,时刻警惕自己远离虚妄,境界影响很严重,没办法抵抗,就离开它,不要试图以为考验,因为每次考验都没有成功,后果很不好,影响修学的信心。不能抵抗染污,学佛就不管用,稍稍不满意,就引发嗔恚,伏不住七情五欲,要依三个根为止恶根本,多想他人,随缘不求,享受适当,不与人争,一切皆佛,以此对治“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强迫自己控制烦恼习气,自己一定要每天都能忍住管住自己一点点。二要忍环境。境随心转,极乐世界是我等当人自心本具,改变心态就是庄严妙土,天天改过,天天自新,过失一天比一天少,这样的忏悔改过才是真功夫。六根所接触到的六尘境界都在刹那变化,管住眼看,耳听,鼻闻,舌味,身触,意想,没用的不看,不听,不管,不说,不想,然后怎么舒服怎么念佛。观法如化,忍力成就,要忍自己面对的境界,忍境界加给自己的一切,把每天发生的一切折磨 都当成考试。三要知足。做一个少欲之人,对人对事对物没有委曲心态,也不受眼耳鼻舌身意的影响。心地坦然,清净,没有忧虑,牵挂,有爱心,有忍让。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是放下,专求白法惠利群生是提起。四不离经教。经教一天都不能离开,离开经教就保不住自己,肯定被环境转。要天天读经听经,时刻提醒自己。

第三0六集至第三二0集开示圆满成就第九。本品学习体会三点:一是以真修行回向净土。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菩萨示现庄严佛土,净化人心,自己觉悟到,自己的所修所行同样是在庄严净土,为西方极乐世界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如果某一天懈怠没有修行,就是对净土了无贡献。二是看破放下。睡前做死观,做一睡不醒想,一死皆无,随死而去,以此淡化所贪恋的,所牵挂的,所不能释怀的。没有牵挂,当然自在,执著任何,包括修行也是障碍,不能于一切时处得自在。读经,易经,诗词,业务等等都是为了清净心,不能耿耿于怀,一时不便,如以念念均是完成了功课,达到了目的。我现在执著事相,没有把佛号当成最主要最唯一之行。

第三二0集至第三二二集开示皆愿作佛第十。本品学习体悟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桌椅板凳,六尘皆是佛菩萨示现,起任何一个善恶念头,佛菩萨都知道,所以一定要自净其意。第三二三集至第三四六集开示国界严净第十一。本经重点体悟:

一、落实不占有不控制。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一切成法可以受用,但不能占有,不能控制,按老法师的开示,要把这个世间当成旅馆,世间的一切就是旅馆里面的各种设施,它们只是供给我们方便使用的,可以享受,有很好,没有也很好,不能占有控制,不要去勉强营求,一切要随缘。一点都不要操心。

二、落实反省和忏悔。每天要反思在早晚回向时有没有真实功德可以庄严净土,功过格记录作用不是十分明显,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记录而记录。妄念太多,善念恶念忽起,佛号不能专一相续,欠债要债的念头,单位人事的念头,修行课程和功过记录要进行适合自己的有针对性的调整,把反省和忏悔真正的落实。

第三四六集至第三五二集开示光明遍照第十二。本品体悟到佛号,佛像,佛经就是佛光普照加持,真诚恭敬不足,是故不能得到加持受用。自心的起心动念就是障碍,障碍了与佛菩萨的感应道交。

第三五三集至第三五四寿众无量第十三。本品学习体悟恶缘不避,善缘不求,遇顺逆境,要想此时此地此人此事,是还债、消业、积福、磨练的好机会,要把握,要欢喜承受。

第三五四集至三五五集开示宝树遍国第十四。第三五五集至三**集开示菩提道场第十五。此二品学习过程中,有二事触动甚大,于十善业深有体会。一个是某领导之事,深 觉妄语之害,后于酒场应酬深责绮语之害,心不宁,耿耿在怀,心不能清静多日。往往于自己得意处贡高我慢而夸夸其谈,虚荣张扬显摆的行为一定要要控制,不能再做撞墙之举,不能总靠吃一堑长一智,要相信佛戒是真实不虚的,是经得住验证的。

二、存在问题

(一)学习疑惑。老师一直教导修学听经要不执著言说相,不执著文字相,因工作原因,本学年我采取看讲义的方式学习本经。在学习过程中标记重点,写出心得体会,总感觉昙花一现的感悟并没有在生活工作中扎根,受用不大。如果不执著文字相,又担心可能连修学报告都写不出来。不执著文字相,怎么落实在修学当中?

(二)加持应验。于早课十念时求佛菩萨加持,每每是加一句请佛菩萨考验,那么当日肯定会出现不同困境以磨炼心境,在前期不能正觉,心烦意乱,情形多了,有了心理上的准备,能够在忍耐上有些进步。对于顺境的求加持,没有实现,应是自己诚心不足,亦是显感冥应,自已不知而已。

(三)十善业落实。虽然每天早晚提醒自己修十善业,但是真正没有落实。本期学习过程中出现两次状况,妄语和绮语所致,对我心产生较大影响,深切体悟到心清净必须要持戒,没有过失,心里没有牵挂,才安心。这就是老师一直强调的证解的重要性,有证才是真的解,撞了南墙才回头。

三、修正内容

(一)下期修学重点在诚敬上下工夫,早晚课必须在佛前完成。

(二)念佛一千声要认真完成。

(三)开始读诵三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

(四)着重落实少说话多念佛。

(五)重新调整功过格记录内容。

第五篇:企业伦理学试题经解2

企业伦理学试题 一单选题

1.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道德规范B企业规范

C经济公平C伦理道德

2.伦理学的核心是()

A规范伦理学 B描述伦理学

C元伦理学D宗教伦理学

3.伦理学要解决的问题是()

A怎样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C怎样做人

C如何调节人际关系D为人生提供意义

4.构成人生幸福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A人的身心健康B、人的友爱情谊C、人的创造活动 D、人的全面发展

5、下列不属于人的基本权利的时()

A、生命B、自由C、独立D、人格平等

6、企业整体的道德责任()

①企业内部成员行为当有利于企业整体道德责任的履行 ②高效率地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③企业当尊重所有参与者和相关者的权利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④企业内部成员都要做好本职工作

A ①③④B 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下列属于不道德工商行为的危害是()

①降低市场经济体制的效率②侵害他人的权利③导致自我毁灭

A①②B ①③C ②③D①②③

8、企业中存在“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

A 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B 信息不对称C某种垄断D 权力与责任不对称

9、一个房地产代理商知道他代理的房子的邻居经常举行喧闹的宴会,但他从不把这一点告诉有意向的顾客,该种行为()

A 属于欺骗B 不属于欺骗

C若顾客表示希望居住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却没有被告知则为欺骗D以上答案都不对

10、公平交易的实质是()

A等价交换B自愿C诚实无欺D互惠互利

11、保护产权的途径()

① 国家政治② 国家法律③道德观念④遵纪守法的广泛宣传

A①②B ①②③C ②③④D①②③④

12、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① 目的一致②交易与合作方式一致③组织形式不同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②

13、某商场向一名5岁的小朋友出售了一台价值200元的游戏机,这违反了公平交易的()

A知识条件原则B理性人条件原则C 非强制条件原则

14、企业赔偿责任的根据在于()经济伦理准则

A消费者自我保护B诚实不欺C公平互利D 等价交换

15、下列不属于美国国家产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合理的危险的定义的是()、A消费者能够估计危险发生的必然性和严重性

B消费者知道危险发生时应如何应付

C消费者愿意花钱去防止的危险

D消费者为了获得此外无法获得的利益而自愿接受的危险

16、下列行为属于会计活动中不道德行为的是()

①做假帐②软敲诈③杠杆收购④不道德的融资⑤ 不道德投资

A ①②③B①②C ①D ①②③④⑤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传统产品赔偿前提是厂商在产品安全方面没尽到责任,是消费者受损害

②严格赔偿责任前提是无论厂商是否在产品安全方面尽到责任,消费者受到伤害 ③传统的产品赔偿条件是产品的安全性能与缺陷

④严格的产品赔偿责任的条件是产品的某种安全性能有缺陷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

18、企业与员工的权利与义务可以在雇佣合同中得到规定,包括()

①工资待遇②工作性质③工作时间④退休金

A①②③B①③④C ②③④D①②③④

19、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A 增强员工的自尊B 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更加满意

C让员工参与决策D 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

20、经研究表明,大多数工商界人士最看重的终极价值是()

①自尊②家庭安全③自由④诚实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商业机密?判断商业机密的标准有哪些?

2、什么是内部人交易?内部人交易有哪些表现?

3、企业的伦理行为准则有哪些功能?

4、企业整体的道德责任有哪些?

5.市场营销的主要伦理准则是什么?公平交易在市场营销中表现为哪些必要条件?

三、论述题

1、试述经济效率原则的基本含义及其伦理性。

2、论述市场体制的道德缺陷及其改进措施?

四、案例分析

1、苗先生原是家乐福北京中关村店的一名员工,在家乐福中关村店工作了4年。2008年1月,因为单位要更换员工合同等问题,他提出了辞职,并提出补偿其工作期间完成的加班量。但人事部门表示,未找到苗先生的加班记录!据苗先生估算,在其工作期间内,超过半数的工作日都有加班数小时的经历。

记者随后采访了曾在该家乐福店工作过的其他几位基层员工。据他们介绍,工作日加班的情况非常普遍,情况与苗先生所述基本一致,他们皆表示,加班任务繁重正是自己选择辞职的重要原因。

企业应如何履行对其员工的责任? 对企业发展有何长远意义?

2、我国某些电信企业为了占领市场份额,竟然用起了最卑劣的手段----砍断竞争对手的通信电缆。这起电缆遭砍事件,源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四川省遂宁市的白热化竞争,双方因为通讯市场占有量发生的短兵相接已不是第一回。遂宁联通开拓市话业务的咄咄逼人之势,最终导致了中国电信遂宁分公司有关人员付诸“割缆行动”。据联通方面反映,虽然电缆抢修好了,但是又出现一个新问题:在遂宁电信所属的公用电话上,拨打联通的市话,计价器显示高于正常收费几十倍。“电信的做法,其实就是让人不敢打联通的市话,间接挤垮我们。”遂宁联通负责人说。相反,美国“微软拆分案”,美国司法部启动了强大的法律攻势,连环诉讼搞得盖茨焦头烂额。面对政府的“百般刁难”,微软公司还是不紧不慢地应诉、答辩、聘请律师配合调查、积极地与司法部达成庭外和解,甚至涉讼期间还推出了风靡全球的 Windows XP操作系统,让人们看到了巨型跨国企业的风范与涵养。

结合案例,依据所学企业伦理学知识,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案

一、选择

1~5DABDC6~10BDBCD

11~15DCCCC16~20CCDCA

二、简答题

1、企业的伦理行为准则有哪些功能?

答案:

首先,伦理准则一般较为详细,可操作性强,因此更容易掌握,从而能有效规范员工的行为,调节利益冲突,帮助专业人员或雇员处理自己所面临的具体情况。

其次,伦理准则能使各级员工从道德角度来评价个人的各种目标、做法和行动,保证企业达到准则的要求从而有助于发展出合乎道德的公司精神。

此外,伦理准则的制定还有各种益处。

2、什么是内部人交易?内部人交易有哪些表现?

答案:

内部人交易指企业的内部成员利用内部信息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的内部成员利用这类信息为自己谋取私利而损害企业的利益。二是利用这类信息为自己谋取私利而损害企业外部人员的利益。

3、什么是商业机密?判断商业机密的标准有哪些?

答案:

商业机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1)企业是否对之采取了保密措施

2)企业是否为之付出了代价

3)它是否对竞争者有价值。

4、企业整体的道德责任有哪些?

答案:①从经济效率方面来说,企业的首要道德责任:应当高效率地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②从经济公平方面说,企业应当尊重所有参与者和相关者的权利并遵循按贡献分配的原则,这既要涉及到企业与外部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又要涉及到企业内部各参与者的利益关系。

包括企业应当公平地对待供应商和竞争者;企业要为自己的产品对消费者负道德责任;企业要为自己的行动对一般公众或社会负道德责任;企业还对其员工负有道德责任。

5.市场营销的主要伦理准则是什么?公平交易在市场营销中表现为哪些必要条件? 答案:

市场营销的主要伦理准则是

(1).知识条件与诚实不欺的伦理准则

(2.)非强制条件与不限制自由交易的伦理准则

(3).理性人条件与消费者自我保护的伦理准则

公平交易在市场营销中必要条件

(1).理性人条件

(2).知识条件

(3).非强制条件

三、论述题

1、试述经济效率原则的基本含义及其伦理性。

(1)含义:

我们应当在物质生产和消费的领域中尽量的提高效率,争取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或者说,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效用。

伦理性:首先,经济效率原则是符合功利原则的,因为它就是功利原则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直接运用和体现。

其次,遵循它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创造性活动,而且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率,发展生产力。从而能够创造更多的闲暇和尽可能多的物质手段,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根据伦理道德的最终依据和功利原则,经济效率原则本身是合乎道德的。应当成为评判工商活动和经济制度的一个伦理原则。

2、论述市场体制的道德缺陷及其改进措施?

缺陷:(1).经济效率

1.纯粹的市场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2.出于公共物品的产权很难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或由于技术,资本,及政治因素,市场体制难以是使体制成员对公共物品进行充分的投资,从而无法为社会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

(2).经济公平

1.权利的分配方面,市场体制虽然要求所有的成员一律享有平等的经济权利,但这种平等权利往往只是形式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权利还会加强这种不平等的地位。

2.在财产和收入分配方面,虽然市场体制奉行按贡献分配的原则,但由于无法克服体制成员本身的自然禀赋,和家庭出身的差异所形成的不平等,以及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这种分配原则必然会通过竞争造成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

改进措施:

1.有于市场经济存在着严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政府就必须要对其进行强有力的宏

观经济调控,尽量减少周期性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害。

2.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并不能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政府就必须要对公共物品进行投资,为社会提供不足的那部分公共物品

四、案例分析

1.答案: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经济公平方面来说,对其员工负有道德责任。具体包括: ①尊重人格:以信任和友爱对待每一个员工,并尊重每个员工的人格尊严。通过向他们灌输工作中的主人翁精神,尽最大努力帮助员工赢得荣誉和完成个人职责。建立了员工们完美履行他们职责所必需的制度和教育方针。

②公平待遇:根据员工的能力和才能,向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采取公平的措施来评估其员工的能力和表现,并给与相应的待遇。

③激发创造力:竭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和自主行为的工作环境;以长远眼光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为员工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创造成熟的组织文化,注重于互信理解和尊重个人的生活方式。

企业对员工负责,对企业发展的意义表现在:企业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而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在生产力构成的诸要素中,劳动力是最活跃的因素,亦即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最宝贵资源。企业只有承担起保护职工生命、健康和确保职工待遇等责任,才能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向心力,进而激发出最大的潜能,为企业永续发展、创造最大价值提供内在动力,从而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

答案:(1)价值尺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如果取之有道而至富贵,那才是真正的“贵”,即实现了不只是“经济人”同时也是“道德人”、“社会人”的价值。

(2)“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商家来说,赢得顾客就一定能够赢得市场,企业就一定能够蒸蒸日上。

(3)办企业的宗旨:“服务社会,富强国家”。这一宗旨充分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观点,具有普遍性。“经营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利润乃是服务的报酬”。尊重消费者,理解顾客,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上

(4)我国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的时间还不长,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尚在建设、完善之中,但这并不能成为中国企业可以背弃商业道德、莫谈企业伦理的理由。同业经营者不再野蛮地割砍对方电线,而变成了中国电信分拆后的若干电信企业相互之间诉讼缠身,应感到万分欣慰。

下载三字经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字经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字词牌

    丁儿 八归 八塞 入塞 九日 三台 大有 大椿 大酺 个侬 子夜 无闷无怨 天香 不见 木笡 五拍 六丑 比梅 白萱 白雪 月慢 犯花 古记东仙 乐正 乐令 乐世 长春 西子 西河 西湖 西......

    三字成语

    常用三字成语释义 1、安乐窝:泛称安逸的住处。 2、 杯中物:杯子中的东西,指酒。杜甫有诗云:“赖有杯中物,还同海上鸥。” 3、步后尘:后尘,走路时扬起的尘土,指跟在别人后面追随,模仿......

    三字成语

    成语字形、意义 一、三字成语释义 【闭门羹】拒绝客人进门叫做让客人吃闭门羹。出自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一:“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 【打秋风】指假借各种名义向人家......

    三字成语

    三字成语 一字师 应声虫 眼中钉 苦肉计 烂羊头 邯郸梦 马生角 钓鳌客 中山狼 一杯羹 瓜蔓抄 捉刀人 想当然 佼佼者 贱骨头 敲门砖 熟羊胛 探玄珠 闭门羹 霹雳手 黄粱梦 二五......

    三字词语

    比喻笑脸相迎,背后两面三刀的人 ( 笑面虎 ) 比喻鞠躬尽瘁,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 ( 孺子牛 ) 比喻失去靠山,走投无路的人 ( 丧家犬 ) 比喻奸诈狡猾的人 ( 老狐狸 ) 比喻带......

    文明礼仪三字歌

    文明礼仪三字歌 同学们 要牢记 进校园 听校令 守规范 讲文明 上课时 认真学 勤思索 求创新 早起床 跑早操 中午时 要休息 晚睡时 要洗脚 讲卫生 勤清扫 丢吐扔 要戒掉 爱花......

    三字一画总结

    三字一画活动总结 深秋之初,为进一步促各项团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体现教师青年队伍的素养,我校团支部开展了“三字一画”评比活动,本次活......

    三字一画总结

    2017年“三字一画”培训总结 字画是一个人的终身名片,为了贯彻教科局继续教育文件精神,开展中小学教师“三字一画”培训活动,全面提高教师业务。学期初,我就制定下了本学期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