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人教版)教案:12 《诗经》二首(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3:3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人教版)教案:12 《诗经》二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人教版)教案:12 《诗经》二首》。

第一篇: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人教版)教案:12 《诗经》二首

《诗经》二首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经》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ìnɡ):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贤淑漂亮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篇。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jiān

jiā)

伊人(yī)

溯洄(sù huí)....晞(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

涘(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责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简洁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背诵这两首诗,并为其中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二篇:「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2《诗经》二首导学案「精编」

12《诗经》二首导学案

预习导学

1、《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2、“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3、“赋、比、兴”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精讲释疑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第一节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三节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

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五节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

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3、《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引导点拨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关雎》这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反馈矫正

练习巩固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精讲释疑

7.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8.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9.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交流点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引导点拨

10、《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反馈矫正

练习巩固

(四)比较阅读

11.《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写作手法相同吗?

【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1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知识拓展延伸与随堂过关检测

1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窈窕()()

好逑()()

寤寐()()

溯洄()()

坻()

荇菜()

14.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

篇,包括、、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

为主,兼有杂言。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4)徜徉于文学艺术的原野,情景交融的佳句俯拾皆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绘了三峡夏日水势之汹涌;“_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意……

(5)《诗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男女爱情的名篇佳作,如《蒹葭》一诗,全诗通过“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6)《关雎》开篇的四个诗句(共16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周南》。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tiáo)

好逑(hǎo)(qiú)

寤寐(wù)(mèi)

溯洄(sù)(huí)

坻(Chí)

荇菜(xìng)

2.填空题。

(1)

《诗经》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_篇,包括风、雅、颂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周南》。

第三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案

4《灯笼》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

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的特点

2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3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三、文化常识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1800对年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灯笼不仅有照明的作用,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现在,灯笼又逐渐在家居装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划分层次

1-2总写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回忆 3-6具体写对灯笼的一些回忆

7-11从文化的角度写作者由灯笼生发的联想 12抒发作者现实中的感慨

(二)疑新探究

1、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第四段单独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提示读者有一叙事,另有调整文章节奏的作用,是读者从上文打断的文字叙述中跳出来

(2)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1)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4)记录、传承家族历史

(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的歌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自己能够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盼,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又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击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四、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1、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具体记叙了记忆中一些和灯笼有关的事情。包括灯笼所承载的对祖父、母亲的情感,与灯笼相关的乡情民俗,以及现实社会中自己的一些感慨等,层层递进,使灯笼在文章中所承载的作者赋予其的含义一层层地展示出来。

2、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本文语言文白相间,既富有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比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句中的“锵然”“古远”等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耐人寻味。而大量的诗词典故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比如“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一句,就化用了宋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里的诗句。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自己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从情感、文化等不同角度表达了灯笼对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共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四篇:(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推荐]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夏日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夏日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学生交流:夏天,我最喜欢(干什么)。

2、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荷花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教师:《池上》这首诗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2、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3、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4、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品味情趣

1、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过渡:小孩撑小艇干什么?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偷采和偷盗不一样)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4、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

五、指导有感情朗诵全诗

1、读出节奏、抑扬顿挫。

2、读出情感。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荷花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再掀情趣。

1、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池上》的朗诵中转入另一首体现夏日情趣的古诗——《小池》:夏日,可爱的小娃撑着小艇偷采白莲。而杨万里这位大诗人却对夏日的荷花池情有独钟呢!不信,一起去瞧瞧!

2、课件出示画面(与课文中插图相似的更美的荷池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我看见了(),听见了()。

3、引出古诗《小池》:诗人杨万里可别有一番独特的发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的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同桌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泉、流、爱、柔、荷、露、角”7个较难认的字。

(3)抽读重点(抽学困生读)。

(4)全班齐读。

5、导学:我们已经认识了生字,让我们再来读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6、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7、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的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8、学生先在小组内两两赛读,最后选出一名优胜者,然后每组派一名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入:同学们朗读得很棒,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诵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背,表扬背诵得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背得不错!话题交流:读了诗,我觉得这方小池()。我们读一下前两句诗,都有什么景物?诗人什么情感?后两句呢?

5、美丽的画,需要同学们动情的朗诵来衬托,让我们一起尽情朗诵吧!

四、指导书写。

1、呈现“首、无、爱、角、采、树、尖”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五、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写的夏日可真美呀,短短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这么美的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夏日的诗吗?(引导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其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12猫(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类文阅读-12

猫阿咪(节选)

丰子恺

阿咪之父是中国猫,之母是外国猫。故阿咪毛甚长,有似兔子。想是秉(承

呈)母教之故,态度异常活泼。除睡觉外,竟无片刻静止。地上倘有一物,百玩不厌。人倘理睬它一下,它就用姿态动作代替言语,和你大打交道。此时你即使有要事在身,也只得暂时(敝

撇)开,与它应酬一下:即使有懊恼在心,也自会忘怀一切,笑逐(言

颜)开。哭的孩子看见了阿咪,会破涕为笑呢。

我家的访客之中,有的也很枯(糙

燥)无味。他们是为公事或私事或礼貌而来的,谈完了天气之后只得默守冷场。然而自从来了阿咪,我们的谈话有了插曲,主客都舒畅了。一个客人向我叙述一件颇伤脑筋之事,谈话冗长曲折,连听者也很吃力。谈至中途,阿咪蹦跳而来,无端地仰卧在我面前了。这客人正在愤(慨

概)之际,忽然转怒为喜,停止发言,赞道:

“这猫很有趣!”便欣赏它,抚弄它,获得了片时的休息与调节。

一个客人带了个孩子来。我们谈话,孩子不感兴味,在旁枯坐。我家此时没有小主人可陪小客人,我正抱歉,忽然阿咪从沙发下钻出。后来我应酬大客人,阿咪替我招待小客人。原来小朋友最爱猫,和它厮伴半天,也不厌倦;甚至被它抓出了血也情愿。因为他们有一共通性:活泼好动。女孩子更喜欢猫,逗它玩它,抱它喂它,劳而不怨。因为他们也有个共通性:娇痴亲昵。

1.画去括号中错误的字。

2.第一段段介绍阿咪的血统和可爱的样貌,突出了它的习性。

3.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咪的出现给主客谈话

增添了乐趣,不再枯燥。

B.作者说小朋友爱猫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特点,具有活泼好动、娇痴亲昵的共性。

C.作者的访客大多也喜欢阿咪。

4.作者通过叙述哪两件事情,表达了对阿咪的喜爱之情?

5.阿咪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乐趣?

【参考答案】

1.呈

2.活泼好动

3.B。

4.阿咪出现在访客前,让访客转怒为喜。阿咪陪小客人玩。

5.让访谈不再枯燥,陪人玩耍,给家人和客人带来了热闹和欢笑。

猫猫是这样的刘洁

猫猫的寿命大约

7-10

年,若在室内饲养,大约

10-15

年。猫猫不喜欢跟随着主人的脚步走,所以如果你勇敢地做出

户外“溜猫”的决定,首先你要确定自已不是生活在闹市,否则看不住的猫猫很容易在慌乱中发生交通意外。如果你生活在城市,最好让猫猫乖乖待在家里,这样不但能保证猫貓的安全,还能减少它们与外界细菌的接触。但室内圈养一定要注意,猫猫天性活泼好动,不要把它们关在笼子里或者闭塞在一个狭小的房间中,猫猫的天性得不到充分的释放,很容易导致它们性格焦虑或暴躁。

与任何宠物相比,猫猫都是人性化的,它们喜欢过属于自己的生活,无论舒心时怎样黏人,在不高兴的时候说不理你就不理你。猫猫虽然喜欢独立生活,但当它们觉得寂寞或者受到忽视时就会想尽办法吸引主人的注意,捣蛋或撒娇都是它们的绝招。如果你在猫猫刚出生一两个月就认养了它,那么你走运了,这么小的幼猫会把饲主当作妈妈,百分之百的信任依赖你。母猫会尽自己所能保护自己的孩子,喂它们喝奶,清理它们的毛发,用舌头刺激它们的排泄系统,甚至吃掉它们胡乱排出的便便。所以主人也要学母猫的样子照料小猫。当然人不能像母猫那样做,你需要做的就是花时间去安抚它们,与它们交流。

(选自《我和爱猫的终身契约》

金城出版社)

1.写出文中词语的反义词。

慌乱--()

活泼--()

信任--()

吸引--()

2.作者不主张“溜猫”是因为、。3.请简要概括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4.阅读短文,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

猫猫适合在室内饲养。()

(2)

猫猫喜欢独立生活,不爱黏人。()

(3)

如果从小认养一只猫猫,它会把你当做它的妈妈,十分信任你。()

(4)

母猫会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孩子,甚至吃掉它们的便便。()

5.文章告诉了我们关于猫猫的哪些特性呢?

【参考答案】

1.镇定

呆板

猜疑

排斥

2.猫猫不喜欢跟随着主人的脚步走

猫猫很容易在慌乱中发生交通意外

3.第一段:介绍猫的寿命。第二段:介绍猫的生活环境。第三段:介绍猫的性格特点。

4.(1)√(2)×(3)√(4)√

5.猫猫天性活泼好动;室内圈养;猫猫是人性化的,喜欢过属于自己的生活;捣蛋或撒娇都是它们的绝招;幼猫会把饲主当作妈妈;母猫会尽自己所能保护自己的孩子。

下载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人教版)教案:12 《诗经》二首(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人教版)教案:12 《诗经》二首(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八年级第12课《诗经二首》课后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对《蒹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以秋景起兴,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

    八年级下册语文字词(人教)

    八年级下册语文字词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绯红(fýi hïng):中国传统色彩名称,红色的一种,艳丽的深红。 标致(biüo zhi):外表、风度等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唤起美感上的极大享受的标致的......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合集 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2.了解散文集《......

    人教部编八年级下册地理中考会考复习资料

    人教部编八年级下册地理中考会考复习资料汇编(加分!)1、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三)8.古诗二首

    8.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学写田字格中10个汉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图画,引导学生想象,感知古诗中的意境。 教学重点: 通......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12)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忘、主、席”等9个生字。会写“洲、坝、挑”等十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毛主席关心爱护人民群众为人民解决吃......

    八年级语文下册 《饮酒》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饮酒》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

    八年级语文下册 《春酒》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春酒》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故乡杭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3.领会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