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沂蒙山小调 说课稿
《沂蒙山小调》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音乐第五单元第二节唱歌教学《沂蒙山小调》。本单元通过学唱歌曲学会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不同风格特点,用质朴率直的歌声来表现朴实高亢的风格特点。2.歌曲为四四拍,速度中等,节奏舒展,深情雄伟的赞颂情绪相贴切。3.小调: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通常在劳动休息时、日常生活中或娱乐风俗节庆等场合演唱,曲调优美、流畅。流传在山东的《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新民歌,以优扬的曲调,朴实的语言,歌颂了家乡的美丽与富饶,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党,对伟大领袖的爱戴。4.全曲分起、承、转、合四个乐句,工整、自然,加上衬词和感叹词的运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说教法:
1、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沂蒙山美好的风光,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2、通过听范唱,体会歌曲感情,学会用民歌的演唱方法学习本首歌曲。
3、通过多种形式感受歌曲风格,初步了解“鱼咬尾”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4、引导学生学习简谱,带领学生唱简谱,要有尊重原创的意识,准确的唱好全曲。在歌唱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听、奏、模仿、节奏特点的剖析,引导学生基本有感情的唱好歌曲。
三、说学法:
1、通过对沂蒙山风光的欣赏及对歌曲创作背景的了解,进一步较深对本首歌曲的理解。
2、讲究学科综合,联系语文知识,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3、让学生以游览者、欣赏者的身份自己去听、去看、去问、去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拓展同学的音乐思维,掌握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类型通过学唱和欣赏《沂蒙山小调》,充分感受歌曲的风格、结构特征,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作用,增加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能力目标 :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同学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有感情连贯的唱好歌曲,注意歌曲的力度变化,唱好歌曲《沂蒙山小调》。情感目标 :通过演唱和聆听感受歌曲风格,初步了解“鱼咬尾”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示手法,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大量的收集图片和视频,让同学们听和看,激发学习兴趣。2.通过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示手法的作用。3.学会用质朴率直的歌声来表现朴实高亢的风格特点。
4.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好歌曲《沂蒙山小调》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回答中国民歌体裁: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设计意图: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络点,由已学的知识入手,从对旧知识的复习导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使新学的内容的渗入更为自然 2.分别欣赏着三种体裁的歌曲。每一首歌曲分别是哪种体裁。《打支山歌过横排》——山歌 《无锡景》——小调 《陕西民歌》——劳动号子
今天我们就找重学习民歌体裁中的——小调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歌曲,让学生们对接下来的内容更感兴趣 3.小调: 中国民歌的一种,通常在劳动休息时,日常生活或娱乐风俗节庆等场合演唱,曲调优美,流畅。
4.通过学生心中对小调的理解,首次欣赏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在欣赏的过程中想一想你们知道的山东是什么样的?风景都有哪些?特产都有哪些?山东有名的大枣,青岛啤酒,最有名的山东煎饼。欣赏沂蒙山美丽的风景
设计意图:全面的对所学内容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有具体、直观的了解。5.山东民歌的特点
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和诙谐、风趣等特点。表现山东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往往以生活小调为最突出。通过对以上的学习和了解,再次欣赏歌曲《沂蒙山小调》并小声跟唱 6.学习歌曲的节奏,并复习学过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特点.7.附点音符的作用
打破的节奏的均衡,使之音乐富有动感,使歌唱者和观众都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设计意图:用简单明了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新知识,这能更容易接受和学会!8.歌曲分析:
一段体结构,起、承、转、合,四个乐句,工整,自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运用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9接下来根据简谱和歌词结合歌曲的分析,再次欣赏演唱歌曲,并在欣赏中想一想什么是“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10.看乐谱欣赏歌曲,并小声跟着哼唱。
11.鱼咬尾: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是下一句旋律的开始音。校园——园林——林子——子弹(看谱子)12.欣赏过后请回答几个问题:
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 热情喜悦的、赞美的、婉转悠 歌词中的“那个”有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只是民歌中的衬 歌词中有哪些“儿化音”? 草低儿、谷子 歌曲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演唱有什么特点?一字多音—— 拖腔 12.如今这首沂蒙山小调依然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它被传唱已60余年,60多年时间里,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石碑的正面刻有《沂蒙山小调》的简谱。金色的音符在黑底的衬托下,像是跳动的心脏,让人回忆起为创作这首歌曲和为了抗战时期的文化宣传而付出鲜血甚至生命的英雄们。13.欣赏并有感情的演唱!
第二篇:《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教案
一、教学课题《小调集萃》——《沂蒙山小调》
二、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定义。2.聆听《一根竹根容易弯》、《龙船调》等歌曲,体验感受个的小调的韵味和魅力。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学唱《沂蒙山小调》,感受“鱼咬尾”手法。
四、教学难点:感受小调的结构特点,了解衬词在小调中的作用。
五、教具准备:教学光盘、钢琴、教学课件
案例分析: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模仿山东快书《武松大虎》——这是什么曲艺形式? 师:山东快书,是咱们山东特有的一种艺术曲种。我们山东的艺术也是源远流长,比如山东吕剧就叫人竖大拇指——山东的民歌更是让人回味无穷——听(教师随伴奏有感情的表演唱《沂蒙山小调》)2.刚才老师演唱的歌曲叫?(《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的题材是“小调”
什么叫小调——又称“小曲”是我国民歌的重要题材之一。流行于城镇和集市的民间赌场、对唱或歌舞小曲。可谓是民歌中的经典,市井中的“城市音乐”。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迈着青春的节拍去感受经典“小调”的魅力。
二、授课过程
1.(首先我们来学唱一首山东小调叫做——《沂蒙山小调》)2.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热情 喜悦 赞美)
3.简介歌曲的出处: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当时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驻扎在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里。《沂蒙山小调》就在这时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创作的。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为纪念小调的诞生,当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一座纪念碑,亭前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腔深情。这首歌曲又名《沂蒙山好风光》。
4.跟范唱(轻唱跟唱)——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思想主题?(学生讨论说明)—— 通过赞美沂蒙山的好风光和丰收的景象,表达革命老区人民感恩共产党的幸福、喜悦的心情。教师:歌曲在情绪上和力度上有没有大的变化?像这种全曲旋律一气呵成的曲式结构叫作一段体。而歌曲的拍号也有它的独特性:3/4 4/4(教师示范3拍子和4拍子的指挥手势并强调三段间间奏有或无)5.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歌曲的旋律?(教师唱主旋律,让学生自己发现“鱼咬尾”结构 师:——传统民间创作手法“鱼咬尾”指的是前一句旋律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跟老师一起把旋律完整唱一下(学生唱乐谱)6.清唱歌词,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第一段)7.学生自己完成后两段歌词(除结尾句)——教师提示不同乐句的歌词排列和唱法(多好看 豆花香)
8.跟钢琴伴奏齐唱一遍(除结尾句三段完整歌词)——教师注意提示学生的发声方法和音准(甜美的声音)9.结尾的换气记号“ˇ”、自由延长号、反复记号等等
10.同学们咱们来看一下歌词部分,小括号里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回答:那个、哎等。师:这是衬词,大家听一下加上衬词和没有衬词感觉有什么不同?(教师用不同方式演绎,让学生感受说明衬词的作用——更形象的表达老区人民窃喜的心情)——学生跟伴奏有感情的演唱。11.解决音准问题——跟伴奏唱(展示)
12.《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被大家视为山东民歌风格的典型代表作。是因为歌曲虽然标为“小调”,其实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颇有一点山歌的风格,所以它的题材属性也就有两重性。
三、拓展
1.刚才我们学唱了山东小调——《沂蒙山小调》,山东的小调有它独特的魅力。下面我们再欣赏其他地方的小调。看会不会有不同的感受。首先是一首湖南民歌《一根竹竿容易弯》会唱的同学可以轻声跟唱(播放光盘中的示范音乐)2.欣赏湖北民歌《龙船调》(教学光盘中的示范音乐)
3.今天我们学唱了山东小调《沂蒙山小调》,欣赏了湖南小调《一根竹杆容易弯》和湖北民歌《龙船调》,你觉得三首小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讨论总结回答)教师总结:小调题材广泛,优美婉转、旋律流畅、细腻富于变化。常用衬字、衬句扩展音乐结构,加强情感表达。
4.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民歌中三首小调,同学们可以在课下的时间里收集更多你喜欢的民歌音乐作品跟我们大家一起分享。这节课到这里„„
明集中学
张艳梅 2013.3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小调集萃》之《沂蒙山小调》
明集中学 张艳梅
第三篇:沂蒙山小调教案
初中音乐第七册下第五单元小调集萃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施海燕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沂蒙山小调》的风格特征,了解歌曲的表现手法。
2.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唱出歌曲热情豪放的风格特点和婉转悠扬的甩腔韵味。3.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定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明亮优美的声音唱出歌曲热情豪放的风格特点和婉转悠扬的甩腔韵味。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定义。教学过程:
课前民歌串烧
《谁不睡俺家乡好》 《茉莉花》 《茉莉花》引导学生一起唱 一.导入:
提问1:亲爱的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两首好听的歌曲,这两首歌曲是?(师范唱一两句作引导,江苏民歌《茉莉花》、山东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提问2:这两首首民歌的旋律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优美、婉转、悠扬、舒展)
提问3:同学们,那你们觉得我们刚才欣赏的这两首首民歌属于山歌、号子、小调这三类中的哪一类呢?(小调)
(师总结:这两首都是民歌小调,小调是人们在劳动之余,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的用以抒发情感的小曲儿。旋律流畅、婉转悠扬,表现力强。)
提问4:对比:同是小调,江苏民歌和山东民歌在风格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说说方言:我是江苏人(生说方言),我是山东人(师模仿山东口音)
地域的不同,音乐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江苏的民歌小调比较委婉柔美、轻盈细腻。山东民歌小调比较质朴醇厚、舒展豪迈,略带有一点山歌的风格。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一起来欣赏!
二.欣赏、学唱歌曲: 1.听歌曲
听情绪
师: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用心来聆听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听得很投入,很陶醉,老师也被歌曲打动了,是怎样的情感打动了你们呢?(对沂蒙风光的赞美之情)
师总结:歌曲用优美舒展的旋律地抒发了人们对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沂蒙的赞美之情。(同学们以为老师说错了是吧,其实没有,现是古诗中的读法,这首歌曲创作于1940年,在新中国建立初唱遍了大江南北,它被称为山东民歌的代表。: 师:你们到过沂蒙吗?让我们走进沂蒙,领略沂蒙好风光!2.欣赏沂蒙风光,再听歌曲 3.介绍沂蒙: 师:沂蒙美不美?
沂蒙山不是指一座山,而是指山东的一个地区,那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景秀美,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真是山美、水美、歌也美呀!4.讲段落
师:一起来看歌曲,民歌小调大多一曲多段,词短意长,歌曲有几段歌词呢? 师:歌曲有三小段,最后还加了一个结束句。5.师范唱第一段
听乐句
师:这么美的歌曲老师也想来唱一唱
听老师来唱第一段,请同学听听歌曲有几个乐句?(4个乐句)6.第一遍唱旋律
处理变拍子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轻声唱一唱旋律
同学们在唱旋律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发现歌曲的拍子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歌曲用到了几种拍子?(2种)在第几个乐句发生了变化?(4)
师:这是作曲家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灵活改变拍子的一种创作手法,叫做“变拍子”。这里有一个什么节奏?(附点节奏)这里的附点节奏把歌曲的节奏拉宽了 师对比唱
师:如果不拉宽你们听,请同学们唱唱节奏拉宽的感觉。这里变拍子有什么好处?
更能表现作曲家的什么样的情感?
7.第二遍唱旋律划旋律线
处理鱼咬尾
接龙:分组唱旋律,一组一个乐句
边划旋律线边唱旋律 乐句在衔接上有没有什么关联?
师:前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和后一个乐句的第一个音有什么关系?(音相同)这是民歌种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叫做“鱼咬尾”。请同学再完整的唱一唱旋律,体会一下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师:歌曲的旋律仿佛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仿佛向我们展现了沂蒙山连绵起伏的山脉和美不胜收的风景)8.用啦模唱
处理尾音的回旋
师:让我们也来赞美一下,用“啦”来模唱旋律(跟琴)
赞美的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暗淡、低沉的还是明亮舒展的?请同学们用明亮、舒展的声音再来模唱旋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每句旋律的结尾又有什么特点?师弹琴唱一唱尾音的回旋,环绕音 这里的尾音做了一个回旋的环绕音,像山谷里的什么?(回声)这种余音缭绕的感觉体现了小调的什么特点?(细致委婉)(委婉的话力度上可以适当的怎么样?弱一点)
最后一个长音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在山里唱歌要把声音传远一点 所以尾音我们要唱得高远悠长一点,这里有很好的突出了山东民歌的特点。乐句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平稳的还是跳进的?(豪迈)
旋律既有开朗豪迈起音、又有细致委婉的回旋,最后还有悠扬高远的韵味。真是太妙了!一起来唱一唱
想不想来唱一唱歌词? 9.唱第一段歌词
处理衬词
师:歌词有什么特点? 师读歌词,省略衬词 老师省略了什么?
师引导:衬词,民歌的一大特色,这里的衬词有没有具体的意思,大多是语气词 虽然没有具体意思,请同学们加进去读读,体会一下加了衬词有什么好处? 衬词是用以抒发情感、渲染歌曲气氛的,并且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及地方特色。)衬词,那个,哎,两次出现的“那个”节奏一样吗?(注意附点)
10.处理甩腔
师:歌词还有什么特点?观察一下句尾
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字多音,这跟戏曲唱腔中的什么类似? 句尾的“一字多音”形成了民歌的甩腔特色 特别是第二和第四句,“好”甩出来
师引导生唱出甩腔的舒展、悠扬高远,翻过一座座山把声音传远。齐唱第一段歌词 11.唱第二段歌词
师:青山绿水多好看,多美的风光,请同学们用美美的声音来唱一唱 纠正一字多音 12.学唱第三段歌词
丰收了,老百姓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幸福感 13.结束句(1)听结束句
师:结束句可以做怎样的处理?在力度和速度上能不能做什么变化? 延长音记号,换气记号的处理
师:为什么这样处理,如果不加结束句好不好?
(人们心里满满的幸福,赞美之情意犹未尽,要把它深藏在心里的感觉)唱结束句
14.跟范唱轻声唱歌曲 15.跟琴完整唱 纠正不好的地方
16.跟伴奏,男生唱第一段,女生唱第二段,第三段齐唱
三、欣赏、拓展对比
师:一起来欣赏我国第一夫人著名歌唱家彭丽媛独唱的《沂蒙山小调》
提问:歌唱家的演唱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是不是更加细腻委婉,更有山东风味)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在细细琢磨琢磨,怎样把歌曲演绎得更加动听。
四、总结下课
师:今天老师非常高兴跟同学们一起来感受了一首这么经典的歌曲,这首山东民歌,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最初的名字叫《反对黄沙会》,是一首唱响全国的革命红歌,后来经过多次改编,演变成了现在的《沂蒙山小调》,它被认为是中国最著名、最典型的民歌。
第四篇: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
◆胡青
教学目的:
1、通过多种形式的听(录音、教师范唱、范奏)感受歌曲风格,初步了解“鱼咬尾”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2、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有感情的唱,连贯的唱好歌曲。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气息的控制,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的变化。培养音准意识。
3、整合教材,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的歌曲特点和《沂蒙山小调》进行对比,突出音乐形象与地方文化的融化。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欣赏该题材其他演奏形式。
教学重点:
1、反复听民歌手的演唱,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2、歌曲节奏的难点:连线,一字连音的唱法,表现。一字多音,注意气息的运用,引导正确的吸气。
3、引导学生学习简谱,认识简谱。带领学生学唱、背简谱。
4、气息的训练:正确的呼吸,保证词义的完整。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教学方法:
1、学生利用钢琴自学歌曲,模仿。
2、比较法。教具准备:
1、歌曲录音:录音机、教学磁带、转录的磁带。(民歌)歌片;
2、演示文稿:有关山东文化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生模仿老师拍击《沂蒙山小调》的节奏型,老师伴奏。提问:这首歌是几拍子的音乐?(三拍子)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山东的民歌《沂蒙山小调》。2.聊一聊:
⑴请学生看沂蒙山风光图片,感受沂蒙山秀丽景观。(PPT展示)⑵出示山东省政区版图,指出沂蒙山的地理位置。⑶分析山东民歌的特点。
⑷简析《沂蒙山小调》,并分析小调特点。3.问一问:
①这首歌曲是山歌还是小调?(是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②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热情喜悦的、赞美的、婉转悠扬)③歌词中的“那个”有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只是民歌中的衬词)④歌词中有哪些“儿化音”?(草低儿、谷子儿)
⑤歌曲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演唱有什么特点?(一字多音
拖腔)
⑹听歌曲录音,感受歌唱的音色、感情。4.唱一唱
⑴教唱歌曲并跟着节奏演唱。
比一比谁学的最快。(2-3遍争取学会)。请你说说哪好听?为什么好听? 生:尾音/觉得很愉快、旋律优美。⑵学习歌词:
学习歌词: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高梁(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⑶小结:民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衬词和拖腔的应用,表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感情。
⑷学生跟录音学唱第二遍。师指歌词。你认为有哪些不好唱的地方(学生没有掌握的地方,重点解决实际的难点:方法:画拍。唱准长音的拍值,范唱重在吐字,感情表达。)你们想听老师唱一遍吗?师范唱。
⑸我们跟着老师的伴奏来唱一遍好吗? 解决音准问题:
a.休止符要唱得准确,段与段连接要注意停顿:一字多音唱准,不能换气。
b.山歌特色的表现:终点体会“鱼咬尾”的。重点揭示:“鱼咬尾”的部分:看大歌片,讲解:什么是鱼咬尾。
小结:这种句头接句尾的创作手法,就叫“鱼咬尾”,你能举例吗?
诗歌中的、以前学的歌曲:《童谣》,《小白菜》真好,同学们果然聪明,你们只经过几遍的学习就自己学会了唱这首歌,继续努力呀!大家学会了唱这首歌,那么怎样唱得更好听呢?大家回忆一下以前学的学习方法: c.处理歌曲:处理歌曲唱好歌曲:归韵、口型的统一/气息的统一/音乐形象的塑造。
d.要想唱好这首歌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大家画拍、讨论、重点练习:(小组学习)哎
1、好、哎
2、光几个字各唱几拍?
注意归纳、训练:归韵:老师指出句尾的音、学生回答并且练习唱好:哎,(共唱4拍)换气:好(一字多音共唱六拍,连线,要唱的连贯),光(五拍、连线),跟读一下:要求咬住字头:声母。保持字尾:韵母。口型要统一。练习一下。
小结:正是衬词和拖腔表达了沂蒙山人民对家乡的热爱。5.演一演
⑴出示几种打击乐器,给出节奏型
锣 ⅹ ⅹ ⅹ∣ⅹ ⅹ ⅹ∣ⅹ ⅹ ⅹ∣ⅹ ⅹ ⅹ ⅹ∣ 钹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 三角体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
∣ ∣ⅹ ⅹ ⅹ ⅹ∣(123小节重复)
⑵请会乐器的同学试奏,为大家伴奏。6.编一编
请同学们根据沂蒙山的旋律即兴填词,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家乡——英山,并且把他试唱出来。
⑴人人那个都说哎~
()()好~ 英山的()()人民()
热心肠~ ⑵山()那个水()哎
多()人~
高山那个()()哎
()()长~ ⑶水波那个闪闪哎~
茶飘香~ 英山的那个美名哎~
()()()~ 7.大总结。
第五篇: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
《小调集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唱《沂蒙山小调》,复习巩固“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2、学习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音乐形象,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良好的气息控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的变化。
3、聆听试唱《龙船调》,体验感受各地小调独特的韵味和魅力,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4、通过多种形式的听(录音、教师范唱、范奏)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对“鱼咬尾”知识的掌握。
2、一字多音的唱法及气息的运用。
3、《龙船调》中衬词的运用。
三、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创作于1940年10月,是一首山东民歌。词作者是阮若珊,曲作者是李林。歌曲优美抒情、纯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有歌唱性。如今,《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沂蒙山也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歌曲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给人以戏剧性的美感享受。歌词通俗、洗练,以浅显质朴的词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的场面。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1)复习民歌体裁:什么是小调?小调有什么特点?(2)复唱上节课所学的《无锡景》,提醒学生有感情的演唱,唱出江南小调的韵味。
2、新课讲授 这学期,我们学习的《青春舞曲》中出现了一种创作手法,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 鱼咬尾。提问学生什么是“鱼咬尾”。
本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也出现了“鱼咬尾”创作手法的小调歌曲《沂蒙山小调》。
3、教师介绍歌曲背景
沂蒙山指的是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因为井冈山、延安与沂蒙山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曾经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陈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尤其是1947年5月那场闻名中外、震惊寰宇的惨烈战争,使沂蒙山的孟良崮变成了一座人民战争的丰碑,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沂蒙山小调》创作于1940年10月,由阮若珊作词,李林作曲。这首山东歌谣在沂蒙山的百姓中间已经传唱了六十年,六十年里《 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感天动地,也充分反映了沂蒙人民无私博大的革命胸怀,正是他们的精神,铸就了民族的新生、国家的新生。
4、初听歌曲,感受歌曲(1)鱼咬尾”的表现手法
(2)每一句结尾音的拖腔有什么特点?(3)个别歌词的读音以及音乐符号的作用。
5、教师教唱歌曲。
教师分句教唱歌曲,并逐句进行讲解分析。
(1)歌曲中每一句的结尾都出现了拖腔,我们称之为“一字多音”。提醒学生标上圆圈重点标记,以第一段歌词为例:说(哎);好;上(哎);光。教师对这些一字多音的地方示范演唱。
(2)让学生试着演唱每一段一字多音的地方,体会山东民歌悠扬高远的韵味。同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气息的运用,引导学生正确的吸气,标注换气的地方。(3)提醒学生第二句的“见”应唱成“xian”。结束句的第二句要放慢一倍的速度,同时给学生讲解“无限延长”记号。
(4)教师示范演唱一遍,让学生跟随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我们演唱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给人的感觉是悠扬高远、优美抒情的感觉,接下来,我们去湖北感受一首轻快活泼、诙谐幽默的民间歌曲《龙船调》。
6、简介作品的背景。
《龙船调》是被选入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的一首作品,它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在湖北广为传唱。歌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画面。
7、赏析作品。
(1)书上给的歌词不是完整版本,通过PPT展示完整版本歌词,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歌曲有哪几种演唱形式?另外注意哪些歌词运用了方言。歌曲有合唱、对唱,对白。
(2)教师讲解几个要注意的方言,并示范演唱,指导学生试着学唱一下。(3)让男女同学互相表演一下歌曲的内容,分角色进行演唱,(女生: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男生:我就来推你嘛)。感受一下幽默风趣的生活情调。
五、延伸拓展
这节课我们接触了中国民歌中的小调音乐。中国民歌在民间已经流传了很久很久,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在现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歌也开始渐渐的跟流行乐完美的结合了。接下来,就让我们去欣赏我们比较熟悉的民歌《浏阳河》以及改编后的流行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