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时间:2019-05-15 03:1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教育学复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第一篇: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一、单选

1.在古希腊时期,哪位哲学家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康德 答案:B 2.高等教育学是属于什么领域的应用学科

A、自然科学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思维科学 答案:C 1.学完文学学科的学生,即可称:

A、学士 B、硕士 C、博士 D、院士 答案:A 2.美国的第一所大学

A、亚历山大大学 B、哈佛大学 C、麻省理工学院 D、爱资哈尔大学 答案:B 1.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A、一 B、二 C、三 D、四 答案:B 2.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是

A、江南水师学堂 B、江南制造局工艺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广州同文馆 答案:C 1.将学术自由真正付诸实践的大学

A、哈佛大学 B、柏林大学 C、麻省理工学院 D、爱资哈尔大学 答案:B 2.以培养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为目的的教育的是

A、自由教育理念 B、通识教育理念 C、专业教育理念 D、职业教育理念 答案:C 1.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A、博克 B、杜威 C、克拉克·克尔 D、德雷克·博克 答案:B 2.中国最著名的杜威思想的解读者是

A、陈鹤琴 B、陶行知 C、胡适 D、蒋梦麟 答案:C 1.在软件方面,基本逻辑是

A、“越发达、越复杂” B、“现存即合理” C、“教育受制于社会” D、“突出差异” 答案:C 2.在习俗方面,基本逻辑是

A、“越发达、越复杂” B、“现存即合理” C、“教育受制于社会” D、“突出差异” 答案:D 1.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进入 A、一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B、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办学、两级拨款、两级管理的体制 C、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阶段 D、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机制 答案:C 2.20世纪50年度初期的院系调整之后,我国进入 A、一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B、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办学、两级拨款、两级管理的体制 C、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阶段 D、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机制 答案:A 1.以下是中央集权型优点的是

A、有利于中央政府统筹全局,协调区域不均衡问题,提升整体水平B、社会广泛参与,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市场性和多样性 C、高校(尤其是私立高校)是法人实体,办学经费对政府的依赖性低 D、高校具有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办学特色鲜明 答案:A 2.校长负责制的优点有

A、决策程序简单、决策效率高 B、有利于集思广益和民主管理

C、决策程序科学,决策质量有保证 D、通过董事会成员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参与办学 答案:A 1.下列哪个制度呈现了高校办学的全方位的原始数据,以及相应的诊断性分析? A、政府行政性评价制度 B、第三方评价制度 C、高校自我评价制度 D、高等学校教师自主评价 答案:C 2.下列属于第三方评价制度的有

A、院校评估 B、民间机构开展的“大学排行” C、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D、研究生院评估 答案:B 1.高等教育在实然层面所发挥的这些负面功能已经发生,下列不属于正视问题并且通过更好的教育来弥补和矫正的是

A、学校教育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B、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

C、培养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学生 D、偏重于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答案:D 2.高等教育促进个体化发展的功能体现在 A、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B、高等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同时,还应该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促进个体的个性成长。

C、培养个体角色的社会化 D、培养个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答案:B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反作用不包括 A、政治制度决定着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制度决定着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C、政治制度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 D、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目的和内容 答案:C 2.高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是指 A、横向(空间)的文化流动过程

B、不同质的文化之间的交流、融会乃至碰撞和冲突 C、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接纳和排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扩散的过程 答案:C 1.目前已经初露端倪的是高等学校的第四种职能是

A、改造社会 B、促进国际交流 C、服务社会 D、发展科学 答案:B 2.从19世纪末至今,是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职能是

A、培养人才

B、培养人才、发展科学 C、发展科研与发展科学

D、培养人才、发展科研与社会服务 答案:D 1.基于高深学问的大学课程从理论上说有三个特征,不包括 A、知识的专业性强 B、包含对未知领域的探究 C、面向少数精英人群 D、面向普通大众教育 答案:D 2.高深学问课程始于哪个大学 A、哈佛大学 B、麻省理工学院 C、柏林大学 D、剑桥大学 答案:C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则上多少年修订一次 A、10年 B、5年 C、1年 D、3年 答案:A 2.下列属于单纯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的是 A、多学科交叉课程 B、文化素养课程 C、科研项目课程 D、专业课程 答案:B 1.我国大学的课程主要是依据哪种模式进行编制的

A、经验演进模式 B、过程模式 C、目标模式 D、实践模式 答案:C 2.进行课程评价, 首先要

A、确定评价主体 B、确定评价对象

C、制定评价过程 D、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 答案:D 1.在学校规定范围内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的制度是

A、选修制 B、必修制 C、学分制 D、评课制 答案:A 2.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用于评估学生学习成绩和授予学位的是哪一制度

A、选修制 B、必修制 C、学分制 D、评课制 答案:C 1.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原则出自哪里

A、《论语》 B、《大学》 C、《中庸》 D、《学记》 答案:D 2.循序而渐进教学原则是哪位教育家提出的

A、孔子 B、朱熹 C、孟子 D、荀子 答案:B 1.实验法是指

A、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围绕一定的问题,经过一定的准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B、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特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C、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巩固或检查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D、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答案:B 2.讨论法是指

A、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围绕一定的问题,经过一定的准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B、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特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C、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巩固或检查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D、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答案:A 1.课堂教学的核心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作业布置与检查 D、辅导答疑 答案:B 1.对象性价值表现在

A、传递知识、传播文化 B、开启心智、塑造人格 C、完善自身、自我实现 D、创新文化、培养人才 答案:B 2.高等学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A、辅助 B、主导 C、引领 D、实施 答案:B 1.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是

A、专业知识 B、专业精神 C、专业信仰 D、专业人格 答案:A 2.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目标、文化以及专业共同体从心理上认同并且树立起坚定的专业信念、专业责任和专业荣誉感,是指

A、专业知识 B、专业精神 C、专业信仰 D、专业人格 答案:C 1.用人单位因某种原因不宜继续聘任教师,双方解除合同关系是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辞聘 答案:C 2教师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是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辞聘 答案:D 1.比如教育性、知识性、专业性、超越性等,是从那方面理解“学者” A、高校的核心成员 B、核心技术 C、核心价值观 D、其他 答案:A 2.高校依法管理学校内部事务是指高等学校的

A、“举办者” B、“管理者” C、“办学者” D、“引领者” 答案:C 1.学科参与治理的组织载体是 A、学校学术委员会和学院教授委员会 B、同行评议、基于学科的中介组织

C、去行政化、落实战略管理、增强校长治校能力

D、教育行政部门扮演好自身角色,既保障自主办学,又保障多元参与 答案:B 2.在高校外部,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的特点不包括 A、管理活动一般由专职行政人员承担,在学校层面表现最为集中 B、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具有“计划发展”的特点 C、拨款制度和考核制度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抓手

D、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广泛存在于高校办学的各个环节 答案:A 1.以文献为主要证据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A、文献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实验研究法 D、比较研究法 答案:A 2.研究者在一定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一种或多种方式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考察,搜集有关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获得结论并形成调查报告的方法是 A、比较研究法 B、实验研究法 C、调查研究法 D、文献研究法 答案:C 1.研究的起点是

A、问题 B、文献 C、假设 D、计划 答案:A

二、多选

1.高等教育学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A、引领教育方向 B、引导观念更新 C、服务决策咨询 D、推动实践改进 答案:B,C,D 2.到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在这个体系中,层次上有:

A、二年制学院 B、本科院校 C、研究型大学 D、学术性大学 答案:A,B,C 3.经过两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一个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包括 A、全国的高等学校有计划地被分为综合大学和单科院校(如工学院、农学院等),单科院校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B、形成了中央直属高校、行业部委高校和地方高校的 条块格局,高等教育被纳入到国民经济计划之中,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体制。C、改变高等学校主要集中于沿海大城市的状况。

D、形成了专业体制和专才培养模式,由教育部颁布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各高校按照“专业”招生、培养并分配毕业生 答案:A,B,D 4.在教育实践层面,高等教育有哪些理念?

A、自由教育理念 B、通识教育理念 C、专业教育理念 D、职业教育理念 答案:A,B,C,D 5.高等教育理念中持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有

A、纽曼 B、赫钦斯 C、维布伦 D、弗莱克斯纳 答案:A,B,C,D

6.下列属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有

A、中国科学院 B、北京大学 C、南京师范大学 D、中国社会科学院 答案:A,D 7.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趋势包括 A、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B、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对象

C、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间的合作 D、进一步促进和规范了民办高校的发展 答案:A,B,C 8.地方分权型的优点有

A、有利于中央政府统筹全局,协调区域不均衡问题,提升整体水平B、社会广泛参与,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市场性和多样性

C、高校(尤其是私立高校)是法人实体,办学经费对政府的依赖性低 D、高校具有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办学特色鲜明 答案:B,C,D 9.下列属于政府行政性评价制度的有

A、院校评估 B、民间机构开展的“大学排行” C、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D、研究生院评估 答案:A,C,D 10.高等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有哪些功能形式?

A、为个体提供生活能力的功能 B、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C、促进个体化发展的功能 D、促进个体身体健康 答案:A,B,C 11.政治,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政党或国家为实现经济奋斗目标而采取的政策和活动方式,其含义包括 A、政治就是阶级斗争

B、政治就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

C、政治就是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活动 D、政治就是开展思想领域的斗争 答案:A,B,C,D 12.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职能主要内涵表现在 A、高等学校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

B、高等学校在继续承担大部分基础性研究的同时,更多地面向社会需求,开展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C、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多类别与多层次性

D、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等推广、应用于社会 答案:A,C 14.从知识的角度,课程可以分为

A、普遍知识课程 B、通用课程知识 C、高深学问课程 D、多元教育课程 答案:A,C,D 15.高等学校课程的纵向结构包括

A、普通教育课程 B、学科基础课程 C、专业基础课程 D、专业课程 答案:A,B,C,D.16.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

A、整体性原则 B、满足性原则 C、效用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 答案:A,B,C,D 17.高等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很多,基本制度主要包括

A、选修制 B、必修制 C、学分制 D、评课制 答案:A,C,D 18.我国高等学校的原则主要有

A、讲述思路为主原则 B、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 C、增强学生参与原则 D、强化问题意识原则 答案:A,B,C,D 19.下列属于运用语言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的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参观法 D、讨论法 答案:A,B,D 20.高等学校教学的实习实践环节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A、社会职业要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 B、学生的主体选择性与实习总体的统一性相结合 C、专职指导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相结合 D、专职教师从总体上把握实习实践活动的进行 答案:A,B,C,D 21.从教师教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有

A、备课 B、辅导答疑 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D、自我检查与小结 答案:A,B,C 22.高校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并履行的义务有

A、认真教学的义务 B、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 C、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D、树立积极教师形象的义务 答案:A,B,C,D 23.从心理发展阶段论出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划分为

A、自我保护期 B、墨守成规期 C、尽责期 D、自治期 答案:A,B,C,D 24.就我国目前的教师专业发展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有 A、“自我实现”模式 B、学校推动模式 C、领导推动模式 D、学院推动模式 答案:A,B 25.“派出培训”模式包括哪些形式

A、学历进修 B、学位进修 C、干部外出培训 D 外出挂职锻炼 答案:A,B,C,D 26.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主要包括

A、树立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确立专业自我 B、接受岗位培训,成为“技术熟练者” C、进行教学反思,成为“反思型实践者” D、开展校本教研,成为“研究型实践者” 答案:A,B,C,D 27.国外高校教师的聘用制度的原则有 A、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B、聘用教师法制化 C、教师任期的合理规定

D、教学与职称、待遇和学位相挂钩 答案:A,B,C 28.高等学校的权力类型包括

A、学术权力 B、行政权利 C、研究权利 D、招生权利 答案:A,B 29.在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特点有

A、管理活动一般由专职行政人员承担,在学校层面表现最为集中 B、学院作为中间层次,兼顾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

C、高校的“双肩挑”干部则是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的双重主体,使得两种活动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关系更为复杂

D、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具有“计划发展”的特点 答案:A,B,C 30.按照高等教育研究的层次划分,高等教育研究可以分为

A、质性研究 B、微观层次 C、宏观层次 D、量化研究 答案:B,C 31.保证研究符合规范,需要遵循的原则有

A、学术忠诚原则 B、学术累积原则 C 学术民主原则 D、学术法治原则 答案:A,B,C,D 32.要将发现的问题确定为研究课题,则要顾及多方面因素,如 A、该问题对高等教育理论或实践的意义 B、个人的学术兴趣 C、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 D、完成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答案:A,B,C,D

第二篇: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1.1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教养性、学术性、专业性教育。这一概念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和延展性。1.2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引导观念更新、服务政策咨询、推动实践发展。2.1中世纪大学的局限与意义

局限性:浓厚的宗教性质;组织纪律上的松散性;教学上的繁琐性。贡献:1)中世纪大学是历史上最早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独立形态高教机构,为西方近代高教的发展开辟了源头,提供了框架;2)孕育了近现代高教的基本理念与思想要素,确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培育了近现代大学的独立品格;3)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形式等方面积累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经验,为近现代高教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1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

洪堡思想:①秉持“完人”教育目的观;②强调纯粹科学的教育,反对实用目的的职业性教育

两条最基本的原则:①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②学术自由的原则 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大学要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办学不受任何权利干扰;二是学者要有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三是教学过程要有教育自由。

2.2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含义与要求

含义;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客观上存在着内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教育与科技的最佳选择。

要求:①高校要从指导思想、确定方向、选择课题、组织实施等方面,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②要立足教学搞科研,在所教课程中确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③要搞好科研促教学。高校的科研要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3.1高等教育理念的构成要素

⑴教育理念: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⑵学术理念:学术自由、学术中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⑶机构理念: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校长职业化、管理专业化

3.2高等教育理念的主要流派

高等教育理念主要有三大流派: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其中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两大流派产生最早,也最具代表性。⑴理性主义主张人及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原则。⑵功利主义认为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教育是为职业选择做准备,社会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教育要以社会发展为最高目标。

⑶实用主义把高等教育改造民主社会的工具,强调大学应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4.1.制约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的因素

⑴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政策及主导思想观念 ⑶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

⑷社会规范意识、公民契约精神、突发事件等 4.2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趋向 ⑴进一步推进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⑵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对象;

⑶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合作博弈关系。4.3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为主),高校享有一定办学自主权的高等教管理制度。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管理制度属于权利主导型,高校组织管理结构呈现直线—职能型,校—院—系结构的科层制特点明显。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领导体制属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4.4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制度

高等教育评价制度是指高等教育的内部评价机构或外部评价组织基于特定的目的,依照一定的规则、标准和程序,对高校进行评价的一种制度。

它基于高等教育的契约型、道德型和自律型问责,可分为内部评价制度和外部评价制度。内部评价制度即高校自我评价制度,外部评价制度即政府行政性评价制度和第三方评价制度,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管、办、评分开,以高校自我评价为基础,以政府行政性评价为指导,以第三方评价为核心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4.5高等教育评价制度中的权力制衡

高等教育评价制度的核心在于权力,权力分为行政权力、市场权力和自治权利。政府评价高校时采用的是行政权力,这种权力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评价主体为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的评价组织,第三方组织评价高校时采用的是市场权力,代表高等教育消费者(学生和家长)、纳税的普通公民和在专门领域中具有高度伦理道德的专业工作者,其评价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门性、、权威性。高校自我评价使用的是自治权力。5.1高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㈠促进个体生活能力的发展 ㈡促进个体社会化

⑴个体行为⑵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⑶个体角色⑷培养个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㈢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发展

⑴主体性发展⑵差异化发展⑶自由发展⑷发展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5.2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反作用 ⑴政治制度决定着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⑵政治制度决定着受高等教育的权利;⑶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目的和内容。5.3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⑴通过培养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政治服务;⑵通过形成舆论对政治产生影响;⑶促进政治民主化 5.4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㈠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⑴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源;

⑵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 ⑶可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⑷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㈡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⑴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⑵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5.5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⑴文化保存、继承功能;⑵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⑶文化选择功能 5.6 高校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

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首先,三大职能各自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责,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因此三种职能不可互相替代;

其次,三大职能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以高校的教师与学生、高深学问和社会需求为中介而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后,三大职能具体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职能数量和侧重点也会有所区别。6.1.高等学校课程观

以统一性为本质诉求的知识形态可以称为普遍知识,基于普遍知识建构的大学课程称为普遍知识课程;以多元化为本质诉求的知识形态可以称为科学知识,基于科学知识建构的大学课程称为高深学问课程;以个人自主建构为本质诉求的知识形态称为个人知识,基于个人知识建构的大学课程称为多元教育课程。6.2高等学校课程规划的文件构成

本科专业目录;学校人才培养计划;院系专业课程方案 6.3高等学校课程类型

文化素养课程;多学科交叉课程;专业课程;科研项目课程;学生咨询课程。6.4高校课程结构

高校课程结构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纵向: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横向: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6.5我国的大学课程编制(泰勒原理)

我国的大学课程编制主要依据目标模式进行编制。目标模式又称泰勒原理,是一个课程编制的四阶段模式,即确立和表述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对课程进行评价。6.6课程编制的影响因素

服务社会是课程的价值体现,满足学生需求是课程的核心目标,传播和发展科学知识是课程的基本功能,进行专业教育是课程的实践取向。

社会、学生、学科、专业和教师既是大学课程的构成要素,也是具体课程编制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力量、学生需求、学科发展、专业架构、教师素质)6.7课程编制的任务

调查课程需求;确立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

6.8.课程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②量力性原则。③满足性原则。④效用性原则。⑤经济性原则。6.9教材编写遵循的原则

⑴科学逻辑与认识逻辑相统一原则。⑵观点与材料相一致原则。⑶“少而精”与“多而全”相协调的原则。6.10高校课程管理的基本任务

⑴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制度;⑵明确课程教学运行中的权责与程序;⑶突出课程开发的标准建设;⑷提高课程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课程管理能力

6.11课程管理的基本制度与基本过程 基本制度:选修制;学分制;评课制

基本过程:课程审定;课程督导;课程评价;课程更新 7.1教学的基本任务

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⑵传播知识与发展能力; ⑶形成技能与培养能力;⑷培养与发展个性。7.2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特点

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领导性。基本特点:体现专业的目的性;突出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注重科学研究

7.3如何贯彻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原则 ⑴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⑵要善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⑶要多用启发式教学,改变注入式教学方法。⑷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7.4如何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⑴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⑵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7.5高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的影响因素

教学目的与任务;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7.6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⑴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⑵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⑷体现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融合 7.7如何有效使用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运用讲授法时要:做好教学设计,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体现语言的艺术性。7.8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⑴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⑵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⑶要精选练习题和练习项目。⑷严格要求,及时评价练习结果。⑸组织与指导练习应注意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7.9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课是教师为教学做的准备工作,也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和前提。⑴研究和熟悉教学大纲。

⑵钻研教材各章节内容,熟练驾驭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⑶研究教学方法。⑷编写教案。

7.10 三大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 7.11高校实习实践环节的注意事项

⑴社会职业要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⑵学生的主体选择性与实习总体的统一性相结合。⑶专职指导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相结合,一般性指导与重点性指导相结合。⑷实习与择业相结合。7.1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⑴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育对象数量,提高教学效率。⑵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⑶有利于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缺点:不能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7.13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⑴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⑵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⑶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8.1 学科建设的内容

⑴学科体系规划(前提)。⑵学科方向建设(基础)。⑶学科梯队建设(关键)。⑷学科基地建设(依托)。⑸学科建设管理(保障)。8.2学科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首选要科学定位,确定学科发展方向。其次要突出重点,建设具有特色的学科。再次,要克服封闭保守,面向经济社会需要。8.3如何加快推进我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⑴注重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⑵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⑶高度重视学科队伍建设。⑷加快学科基础条件建设。⑸全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8.4基于学科建制推进科学研究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式 ⑴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决定科研水平。⑵学科建设是高校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⑶学科建设有利于凝聚高级研究人员。

8.5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科研是促进学科建设主要手段 ⑴有利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⑵可以改善学科建设的条件。⑶是发展新兴学科的有效途径。⑷可以保证学科的学术声誉。8.6科学研究是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知过程或认知活动,是指运用各科类科学研究方法,获取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学科是体系化的知识,它将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学科的形式进行划分和规范,并以学科的名义推进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学科建设,要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就必须强化科研工作的学科意识,加强研究课题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联系,重视科研成果与学科教学活动的接轨,使得科研工作与学科建设融合发展、相互促进。9.1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群体和个体统一性。9.2高校教师的劳动价值

⑴社会性价值:传递知识,传播文化; ⑵对象性价值:开启心智,塑造人格; ⑶主体性价值:完善自身,自我实现。9.3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

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信仰、专业人格、实践智慧 9.4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

⑴教学关注阶段论:任教前关注阶段;早起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景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⑵心理发展阶段论:自我保护期;墨守成规期;尽责期;自治期。⑶职业生涯周期论:入职期(1-3年);稳定期(4-6年);实验与重估期(7-25年);平静和保守期(26-33年);退出教职期(34-40)。9.5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⑴树立自我发展意识,确立专业自我。⑵接受岗位培训,成为“技术熟练者”。⑶进行教学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⑷加开展校本教研,成为“研究型实践者”。9.6高校教师人事聘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包括招聘、续聘、解聘和辞聘。

特点:聘任关系平等化;聘任关系合同化;聘任时间任期化; 聘任过程公开化;聘任行为双向化;聘任形式多样化 9.7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测性原则、简易性原则、稳定性原则。

9.8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内容:政治思想评价、教学业绩评价、科研业绩评价。

其中教学业绩评价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建设等五部分。方法:考核和聘期考核

10.1高等学校的学术属性(“学者”和“学科”)高校教师的学术性特征

职业特性:教育性、知识性、专业性、超越性; 技术特性:内蕴性、多元性、更新性、复杂性;

需求特性: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重视人格独立和自由、具有较大职业选择权、渴望弹性的工作时间和称心的工作环境。

10.2高校教师的责任(对学生、对知识、对社会)

对知识的责任:创新和传递知识的责任、验证真理的责任、发表的责任、促进本学科发展的责任。

10.3高等学校的行政属性(“管理”和“领导”)

高等学校的行政属性集中体现在管理和领导两个层面,可以表述为高校管理人员按照“校”—“院”二级结构开展科层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实施领导与管理。10.4高等学校的权力

高等学校最核心的权力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其中学术权力又包括学者的学术权力和学科的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主要体现为党委的统一领导权力和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系统的负责权力。10.5高等学校的学术管理过程

⑴学术自由包括教的自由、学的自由和研究的自由。⑵学科的学术自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10.6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过程(决策、执行、调控、评估)

内部(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化管理):⑴高校的管理活动一般由专职行政人员承担;⑵而学院作为中间层次,兼顾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⑶高校的“双肩挑”干部则是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的双重主体。

外部(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⑴具有“计划发展”的特点;⑵主要通过拨款和考核制度来实现;⑶体现在招生、学科专业设置、教学、机构和人事以及其他办学自主权等方面。

10.7高等学校的治理

⑴内部治理:在教师层面,要通过完善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实现参与管理;在学科层面,要通过同行评议和中介组织实现参与管理;在高校行政层面,要通过去行政化、战略规划、校长治校来改进管理

⑵外部管理:教育行政部门保障高校自主办学;保障高校治理的多元参与。

10.8教育行政部门如何保障高校治理的多元参与?

首先,消除因政府计划而导致的不公平竞争;其次,激励市场的参与(高校面向市场,在生源、财政拨款、科研课题、社会捐赠、专业和大学排名等方面参与市场竞争);第三促进社会参与。11.1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多样化、高等教育综合化、高等教育私营化。

11.2 高等教育科学化、系统化的特点

⑴高等教育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⑵国际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⑶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⑷高等教育边际学科不断发展。

11.3高等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基本特征

研究对象更具复杂性、研究成果的综合性、研究过程的动态性、研究结论的可操作性。11.4高等教育研究的意义

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⑵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⑶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学水平;⑷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者素质,增强决策科学性。11.5高等教育研究的类型

按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性质功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按高等教育研究的层次: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 根据研究采用方法不同: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 根据研究目的:描述性研究、分析研究和规范研究。11.6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11.7高等教育的学术原则

学术忠诚原则、学术积累原则、学术民主原则、学术法治原则、学术人本原则。

第三篇:高校教师资格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教育学复习题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古代西方的“高等教育”发源于古希腊雅典,发展于“亚历山大大学”,终结于“罗马大学”,总体上可视为西方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

3、欧洲开始出现一批最早的大学,主要有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萨勒诺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

4、近代高等教育显著的大学是柏林大学

5、汉代,公元124年,汉武帝设立太学。

东汉灵帝于公元178年,在洛阳设立了一所艺术学校,史称鸿都门学

6、近代高等教育 “教授治校”。

7、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1)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2)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3)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4)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5)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6)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

8、多样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1)为学习能力、动机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与之相应的教育环境。

(2)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等级或差别。

(3)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仅存在纵向的等级差别,而且在性质、目标、课程内容方面存在横向的区别。

9、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

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个体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一)促进个体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功能

使个人在掌握一般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获得长足的增长。

(二)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功能

(三)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功能

10、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发展。

(一)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2.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其一,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其二,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其三,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两个功能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

总之高等教育功能由单一走向多样,即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高等教育重组的过程,它既应该反映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又应该能反映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否则会产生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机。

11、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

(一)培养专门人才

(二)发展科学

(三)社会服务

12、教育方针的含义

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

13、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结果的观念存在,是教育活动所希望获得的教育结果,主要反映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高等教育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14、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

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

15、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目的由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构成。

1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17、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18、学术性作为高等学校组织的基本特征

19、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结构。一些学者通常将西方各国的高校权力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

(一)欧洲大陆模式

(二)美国模式

(三)英国模式

20、我国政府基本确定了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2.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

第二,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责。

第三,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21、行政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式

(1)直线型组织结构:这是一种简单的组织结构形式,它要求学校的指挥权利和职能管理权利基本由校长亲自执行,不另设职能机构,有时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助理协助校长,比较适合于成人高等教育和各高等教育的分支机构。

(2)职能型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型组织机构

(4)矩阵型组织结构22、1951年国务院明确了高等教育作为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部三个层次。我国高等教育学制至此基本确定。

23、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高校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招生的目的、方针和实施办法的总称,它规定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中所拥有的权限,受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1.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大体可归纳为证书制和高考制。

2.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目前,我国的高校已经建立了以文化考试为主,单独考试为辅,保送生为补充的入学体系。

24、我国的学位分成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25、高校教师劳动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共同特点

1.无私性;2.示范性;3.迟效性和长效性

26、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

27、如何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

第一,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保障力度

第二,完善教师培训机构

第三,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

第四,建立健全教师资格制度

第五,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29、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我的认识、态度及控制,它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起来的,也是社会的产物。大学生由于生理和心里的发展,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出现了不同于以前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出高度的独立自主性

2.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高度的自觉性

3.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为深刻

4.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又有新的发展

30、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归纳高校师生关系的不同层面,本节将高校师生关系概括为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里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五种形式。

(一)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是指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二)高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是指高校学生虽然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三)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主要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两个方面。高校师生间建立起友好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对高校教育、教学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需要高校师生在教育过程中都应该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种道德关系的维系和巩固需要靠双方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五)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定的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在当今的法制社会里,学校要依法制校,处理师生之间关系不仅要有法可依,也要有法必依。

31、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

(二)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

(三)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

(四)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2、专业构成要素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育主体。

33、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所办专业的忧长之处,特殊之点。

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从构成要素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

第一,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科性质的程度高;

第二,课程体系合理,能为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三,专业教师群体实力强、学术积淀厚,教师个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高;

第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适应性,在同类职业中竞争力很强。

从培养方式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

第一,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追求;

第二,能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和社会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因素和条件;

第三,能有机组合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合力。

专业特色具有相对性、动态性、积淀性。

34、专业内涵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

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

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4.专业设施建设

5.专业管理的建设

35、课程发展模式(1)自然课程模式(2)虚拟课程模式(3)通才教育课程模式

36、教学计划的构成(1)专业培养目标

(2)课程结构

(3)主要教学活动

(4)时间安排和学时分配

(5)学年编制

37、教学大纲及其组成(1)教学大纲概念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2)教学大纲的组成教学大纲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说明、本文和附录。

39、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40、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共识性和探索性的统一

(2)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

(3)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

(4)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5)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4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1.主旨

自2003年开始,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忧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内容

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具有鲜明特色,并具有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和机制建设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3.特点

2003国家精品课程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特点:

(1)强调教授主讲课程

(2)强调使用信息技术

(3)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

42、培养人才可以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来实现,4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改善知识结构

(二)提高智力体质,培养实际能力,增长创新才能

(三)培养科学观念,陶冶品德和美感,促进个性发展

(四)养成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

44、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五)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

(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

45、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

(二)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

(三)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

(四)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

46、高等学较教学方法的类型

(1)课堂教学方法

(2)自学指导方法

(3)现场教学方法

(4)科研训练方法

47、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水平、质量、过程、方法等意义、作用、目的的判断和推论。

48、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1.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教学规律,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主要任务和要求

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重点

教学评估以考察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专业与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学风、教学效果等软件建设为重点。

4.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

49、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

知识资本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社会对高等学校的科技发展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强烈。因此,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学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二)高等学校科研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高等学校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坚实基础

(四)高等学校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

(五)高等学校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50、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高等学校科研原则就是根据高校科技方针、任务、特点以及长期实践经验抽象概括而成的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二)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三)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四)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

(五)自定课题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51、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主要内容

对于一名高校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研,可着重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教学内容,二是研究教学方法。

52、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在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终身化特征将日趋明显。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现需要主要基于:

第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需要

第二,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的需要

第三,最主要的是将我们的人才培养放在世界范围来进行,有利于增强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民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

(一)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

(二)高等教育内容现代化

(三)高等教育方法现代化

三、高等教育多样化

(一)体制多样化

(二)类型多样化

(三)标准多样化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

从高等教育内在发展规律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将是世界各国的首要目标。

五、高等教育终身化

高等教育终身化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第四篇: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就是培养完成完全中等教育之后的人,使他们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化人才的社会活动。

2.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其组织结果和制度安排以及教学内容都体现出高等教育的特点。

3.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综合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实现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4.课程体系: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5.教学活动:广义,凡是涉及知识传递和经验获得的活动都可成为教学活动;狭义,教学活动指发生在教育领域之内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共同的内容,借助一定的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展开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

2.高校的三个职能:高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基本职能)、发展科学(重要职能)和为社会服务(派生职能)。三大职能是逐渐完善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发展的内在逻辑等因素都对这几类职能有重要影响,而且三大职能有综合交叉、辩证统一的关系。

3.教师工作环节:(1)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写教学方案。(2)上课。(3)辅导。(4)布置与批改作业。(5)测试。其中,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5.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上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等。微观上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结构、师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存在的问题:专业偏狭、科类单一;规模偏小、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不协调;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调整策略: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加强西部知趣高校的发展等。

三、论述题

1.关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组成方法体系的要素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信息传输的载体(语言、文字、视觉形象)、工具(音响系统、声音处理设备、投影设备等等)。任何一节课都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具体到教学过程当中,在某一个环节选择某一个教学方法由教师灵活组织。无论以哪一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而定,要注意时效性,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由:讲解法、练习法、实验法、演示法、谈话法、探究研讨法、尝试法、自学辅导法等。其中讲解法和练习法最为常用。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应考虑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比如,低年级适用实验法、演示法和引导发现法;高年级适用讲解法和自学辅导法。高校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发现法或问题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和自学指导法。

2.关于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

第五篇: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 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二、选择题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

A、大学生B、高校教师C、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D、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

2、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是(C)。

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

3、亚里士多德的(A)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提供了哲学和心理学依据。A、《论灵魂》B、《大教学论》C、《论教学方法》D、《教育心理学》

4、瑞士教育学家(E)在《论教学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E、裴斯洛齐

5、是(D)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过程四阶段论和五步教学法。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E、裴斯洛齐

6、(D)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联结。(C)认为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

(B)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适应变化,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

(A)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即看成是信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

A、现代信息加工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C、认知派D、联结派

7、“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B)于1877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C)被誉为“俄罗斯心理学的伟大代表”,(D)是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开山祖。A、乌申斯基B、卡普杰列夫C、拉祖尔斯基D、维果斯基

8、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A)。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个案法E、测量法

三、填空题

1、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诞生标志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13年出版的三卷本(《教育心理学》)。

3、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要经历(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这四个阶段。后来他的门徒将之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预备)、(呈现)、(联系)、(统合)和(应用)。

4、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的“三个主要基础”,而(心理学)“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

5、我国最早而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心理学家(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总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四、简答题

1、阐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色是“高”与“专”;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 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

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 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言语和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方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收集被试的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方法。如访谈、调查有关材料、问卷法等。

个案法:收集特定个人的各种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的方法。测量法: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验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第二章 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名词解释

1、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3、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4、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活动。

二、选择题

1、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是(A),心理的器官是(B)A、客观现实B、人脑

2、人的认知活动的起点是(A)。A、情感B、意志C、感觉D、知觉

3、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的特征是(D)。

A、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B、情感持续时间更长C、情感与理智之间开始趋于平衡D、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摇摆不定

三、填空题

1、人类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和(心理状态)。

2、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四、简答题

1、简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已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素阶段,基本上成人化。其生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1)身体形态:由生长发育期进入生长稳定期,各项生长指标增长缓慢。

(2)身体机能:内脏器官与机能趋于成熟,神经系统的生理发育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运动系统仍处于生长发育之中。

(3)性成熟: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也逐渐发育成熟并具备了生殖能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大学生的心智日趋成熟,各种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具体表现有:大学生的注意力已基本上达到成人水平,整个记忆达到逻辑记忆发展的顶峰,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大学生的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不断社会化,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但还不够稳定和成熟,情感与理智之间摇摆不定是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特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出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大学生社会化水平明显也提高。

第三章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学习——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变化。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2、强化——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

3、正强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的出现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4、负强化——是指由于某个刺激的消除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5、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6、同化——即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二、选择题

1、学习的必要条件是(D)。

A、要有老师B、要有教材C、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D、后天获得的经验

2、学习是以学习(A)为主。

A、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B、直接实践

3、联结型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B)。

A、华生B、桑代克C、斯金纳D、巴甫洛夫

三、填空题

1、赫兹兰依据学习进化水平的不同,将 学习分为四类:(反应性学习)、(联接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象征性学习)。

2、布卢姆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将学习分为三种类型,即(认知领域的学习)、(情感领域的学习)和(技能领域的学习),认知领域的学习又可分为六个等级,依次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3、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所传授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4、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态度学习)五种。

5、桑代克认为通过尝试错误实现联结的学习过程应当遵循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四、简答题

1、简述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要点主要是:有机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二是操作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都是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影响。斯金纳用强化概念取代桑代克效果律的奖赏概念,并特别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意义。所谓强化是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有正负强化之分。个体自己的行为后果将决定其以后的行为:因努力而成功,将继续努力;因逃避而免于惩罚,将继续逃避。强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强化物是否立即呈现可分为即时强化和延时强化,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是否每次都呈现强化物来进行划分,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即时强化的效果优于,部分强化的效果优于连续强化。

2、简述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被视为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先驱,是上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提出的。其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是对完整结构(完形)的组织,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这种理解和组织的反应常常是突然发生的,故称为顿悟。

3、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在学习中存在着两种结构,意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另一种是学科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就是将认知结构即三种表征系统练习起来积极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个体把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结构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认为学习就是获得一门学科基本结构,即获得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所以学习也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但学科基本结构的获得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4、简述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意义言语的接受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不包括任何发现。同化是学习的心理机制。他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同化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而获得心理意义,又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的内容。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根据有意义学习的任务的复杂程度,将分为三种基本的有意义学习,即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另外还有较高级的发现学习,包括知识知识运用、问题解决和创造。

5、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主要代表任务有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学习观主要可概括为: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习主要是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指导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习者充分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为学习者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关注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对自我的理解。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强调要尊重每一个人,尊重和接受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价值。

6、简述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是班杜拉。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人的行为习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而获得行为反应的模式,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的相应的行为模式。班杜拉认为通过行为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是非常有限的,人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而习得的,即观察学习。根据观察者观察学习的不同水平,可将观察学习分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和创造性的观察学习。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子过程,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7、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相对论。该理论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知识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参与性、过程性等特点。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建构。认为学习不是有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

识的过程。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它通过学习者通过对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包含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而结构重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8、简述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学习具有较高的职业定向性;

学习具有更突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

1、有较多支配时间;

2、学习的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 学习具有研究和探究的性质。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一、名词解释

1、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叫记忆性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语义。

3、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其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4、知识“表征”——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

5、图式——是指事物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可分为关于客体的图式和关于事件的图式或做事的图式。

6、脚本是人们关于多次出现的有时间顺序的事件的图式表征。

7、同化——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做好准备的统觉过程。

8、下为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的关系是类属关系,即下位关系。这种新知识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

9、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在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10、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11、生成性学习——是指对所阅读的知识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二、填空题

1、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本质上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的,可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型。

2、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学习同化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4、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

5、规则学习有两种形式,即(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和(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

6、策略性知识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7、认知策略可以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

8、一般认为运动技能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分:(动作或动作组)、(知觉能力)和(体能)。

9、动作可分为(反射动作)、(基本-基础动作)和(技巧动作)。

10、运动技能可分为(动作语词的获得)、(连锁与辨别)和(问题解决)三个层级。

11、运动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模仿)、(整合)和(熟练)四个阶段。

三、选择题

1、陈述性知识主要以(C)和(D)来表征;程序性知识主要以(A)和(B)来表征。A、生产式B、生产式系统C、命题网络D、图式

2、下列属于复述策略的有(ABCDEF),属于简单加工策略的有(GHIJKL),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有(MNOP),属于组织策略的有(QRS)。

A、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B、排除相互干扰C、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D、多种感官参与E、复习形式多样化F、画线G、位置记忆法H、缩减和编歌诀I、谐音联想法J、关键词法K、视觉想象L、语义联想M、做笔记N、提问O、生产性学习P、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Q、列提纲R、利用图形S、利用表格

3、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技能,它以(B)运动为基础。A、不随意B、随意/

四、简答题

1、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运动技能?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简述运动技能的练习曲线特点。

开始进步快; 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后期进步慢; 总趋势是进步的。

第五章 高校学生学习迁移

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正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积极影响。

3、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消极影响。

4、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二、选择题

1、最早关于学习迁移的假说是(A),(A)迁移理论认为训练某种一般性思维技能是可以促进其在各种官能之间发生无条件、自动的迁移。

桑代克是学习迁移理论(C)的创始人,该理论重视学习情境因素对迁移产生的影响,认为两次学习产生迁移必须要有相同要素。

学习迁移的(B)认为共同要素只是发生迁移的前提,但产生迁移的关键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该理论更加强调了作为学习者在学习迁移中的认知的能动作用。

学习迁移理论的(F)认为迁移发生的关键在于对两种学习情境中共同关系的“顿悟”,顿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才是获得迁移的根本。

(D)认为通过对两种学习情境的综合分析和概括才是迁移发生的基础。

(E)认为迁移是通过新旧两个问题空间的类比来实现的,影响迁移的因素是类比关系。(G)认为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程度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当 两个任务之间存在有共同的产生式,或者两个任务的产生式有交叉重叠,迁移就会发生。

(H)认为认知策略要达到可以在多种情境中迁移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

A、形式训练说B、经验类化说C、共同要素说D、分析—概括说E、类比迁移理论F、关系转换说G、产生式理论H、元认知迁移理论

2、要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在于(E)。

A、合理的教学目标B、具有时代性和迁移价值的教学材料C、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D、良好的教学程序E、教会学生学习,学会迁移

三、填空题

1、关于迁移的三个经典学说是(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和(概括化理论)

2、精选教学材料至少要把握两条原则:第一是(要具有时代性),第二(要具有迁移的价值)。

3、组织教学内容有三个原则,即:(结构化原则)、(一体化原则)和(网络化原则)。四、四、简答题

1、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如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目标的相似性等。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认知技能与策略,如:分析概括的能力、元认知策略等 定势的作用

2、如何促进学说迁移能力? 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一、名词解释

1、问题——是指那些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而必须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

2、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3、算法策略——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

4、启发策略——就是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5、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6、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式,即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7、表征方式——就是在头脑中记载与呈现知识的方式。

8、原型启发——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9、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二、填空题

1、问题是由(给定)、(目标)和(障碍)这三个要素构成的。

2、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创造过程的四阶段论,这四阶段依次是(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和(证实阶段)。

3、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有(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

4、问题解决的认知思维过程一般经过(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5、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一个是(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6、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策略).7、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多种多样,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手段—目的分析策略)和(目标递归策略)。

8、影响创造力的心理因素有(知识)、(智力)和(人格)等因素。

9、问题意识有两个基本来源:一是(好奇心),二是(怀疑精神)。

三、选择题:

1、在创造的四个阶段中,潜意识参与是(B)阶段的最大特点。A、准备B、孕育C、明朗D、证实

2、顿悟一般发生在创造活动的(C)阶段。A、准备B、孕育C、明朗D、证实

3、问题解决最基本的成分是(D)

A、问题情境性B、操作序列性C、操作序列性D、认知操作性

4、在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中,(C)是最关键的步骤。A、发现问题B、明确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5、在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看来,解决问题的核心是(C)

A、呈现问题情境命题B、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C、填补空隙过程

6、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A)可以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费时费力,而(B)的办法容易成功,但不能保证成功。(B)是人们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A、算法策略B、启发策略

7、一般认为创造力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B)因素。A、智力B、人格

四、简答题

1、简述杜威的问题解决五步模式。

杜威认为问题解决要经历一下五个步骤: 遭遇到疑难; 确定疑难的关键所在; 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 对各种假设分析评鉴,选出最佳假设; 验证、证实、驳斥和改正假设

2、简述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

奥苏伯尔和鲁宾逊以几何问题为解决问题的原型,于1969年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模式: 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 填补空隙过程。

3、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㈠有关的知识经验; ㈡定势与功能固着;

㈢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1、问题情境

2、表征方式 ㈣酝酿效应; ㈤ 原型启发;

㈥ 情绪和动机状态

4、简述促进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思维策略; 养成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习惯。

5、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激发问题意识与开发创造力; 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 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如使教学活动具有新颖性,使教学活动富于变化,使教学活动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

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名词解释

1、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2、学习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3、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一种内部动机。

4、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或胜任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

5、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或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6、耶基斯—多德森定律——1908年耶基斯和多德森通过实验证实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的规律。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7、归因(Attribution)——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8、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9、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二、填空题

1、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和(维持与调整功能)。

2、可促使学生把行为指向学习的成就动机主要有三种:(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3、在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内驱力,其诀窍就是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

4、动机冲突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和(趋避动机冲突)。

5、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或工作效果的影响大小与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学习者的行为质量)。其中更为关键的是(学习者的行为质量)。

6、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表现:(动机降低)、(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调)。

三、选择题

1、(A)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学习动机。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

2、成就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B)的积极性。(A)往往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活非常困难 的任务。

A力求避免失败者B、力求成功者

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B)。

A、强化B、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C、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D、个体的归因方式

4、学习竞赛对于成绩(C)的学生影响最大。A、极差者B、中下者C、中上者D、极优者

5、在三种课堂目标结构中,(B)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

A、竞争型B、合作型C、个体化 四、简答题

1、简述强化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该理论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认为人的某种行为倾向之所以发生,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的联系。当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强化可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都起着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而惩罚一般起着消弱动机的作用。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内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这是该理论的局限性所在。

2、简述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接受默瑞的“成就需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而成就动机比较低的人则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阿特金森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一般讲目标定位于获取成就,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其积极性的;而力求避免失败者则相反,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概率在50%左右,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手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如果小有成功便立刻给予奖励或强化,评定分数也要适当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其错误,并想法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以调动其积极性。

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种是环境归因,即将行为原因归为环境,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责任,另一种是个人归因,即将行为的影响归于个人,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三:一是能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二是能根据行为者自身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三是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4、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一个是强化,一个是期待。班杜拉将期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即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一种是效能期待,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即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人成败的经验也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这种替代性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通过两种认知过程实现的:一是社会比较过程,二是提供信息的过程。

二个是个体的归因方式。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5、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设置合理目标; 有效利用反馈信息与评价; 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合理运用奖励与处罚: 利用竞争与合作; 增强自我效能感; 进行归因训练。

第八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一、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2、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中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觉察、自我观念、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等层次。

3、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生活活动。

二、填空题

1、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2、大学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一个明显(分化)、(矛盾)和(统一稳定)的过程。

3、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分化,原先稳定而笼统的’我”被分裂成两个“我”:一个是(理想自我即主体我),一个是(现实自我即客体我)。

4、自我教育的主要心理机制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三、选择题

1、(A)是自我意识中最为基础的部分。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调控

2、(B)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A、自信B、自尊C、自卑D、自我效能感

3、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是(B),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是(C)。A、自我体验B、主客体的直接同一C、自我意识D、自我控制

四、简答题

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A、全面地认识自我。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一般可以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和通过自我来认识自己。

B、正确地对待自我。一方面要积极地悦纳自我,另一方面要理智地对待自我,还要乐观地憧憬自我。

C、努力地完善自我。一要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二要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三是培养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四要培养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五要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控。

第九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一、填空题

1、群体的特征决定了群体的规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般认为群体最好不超过(40)人,不少于(3)人。

2、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极化)和(从众)等方面上。

3、产生从众的两个基本因素是(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另外,(群体的一致性)、(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个性特征)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们作出从众行为。

4、班集体的类型有:(简单聚合型)、(一般型)和(成熟型)。

5、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主要有:(平等性)、(感情色彩浓厚)和(富于理想化)。

6、大学生人际交往应遵循(平等)、(尊重)、(真诚)、(理解)和(社会交换)等原则。

二、名词解释

1、正式群体——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为了组织的特定任务,达到特定目的而设立的。

2、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式的群体,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目的和任务的组织。

3、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社会现象。

4、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5、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的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6、从众——是指人们在 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三、简答题

1、如何塑造高凝聚力的班集体?

A、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B、创造同学相处的机会 C、发挥学生干部骨干作用

2、高校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P212-213)

第十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一、填空题

1、真正对品德心理进行科学研究是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2、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有机构成的。

3、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级水平,他认为判断儿童道德是否成熟的参照点或标志有两个,一是(尊重准则),二是(社会公正感)。

4、科尔伯特用“道德两难法”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种水平。

5、道德认识的形成,具体地说就是(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和(道德信念)的确立。

6、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规律是:(从纪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7、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经历(无道德信念)、(初步道德信念)和(自觉稳定道德信念)这三个阶段。

8、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着(具体形象理想)、(综合形象理想)和(概括性理想)等三种水平。

9、道德情感按形式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

10、道德情感是可以培养的,概括起来有(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境育情)和(以行育情)等方法。

11、道德意志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决心)、(信心)到(恒心)这三个阶段。

12、矫正学生不良品行常用的方法有:(防范协约法)、(表征性奖励法)、(强化暂停法)、(榜样示范法)和(过错矫正法)。

二、名词解释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

2、品德——亦称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三、选择题

1、(AD)在品德结构中具有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A)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基础。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2、皮亚杰认为儿童公正的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6~7岁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C);10岁左右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A),13岁左右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B)。A、平等 B、公道 C、服从

3、科尔伯特认为,0~9岁儿童的道德水平大致属于(A);9~15岁属于(B);16岁以后逐步向(C)发展。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

4、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学习信任阶段,对人最有影响的人是(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中,对人影响较大的是(B),在发展主动性阶段,对人影响最大的基本上是(C),在变的勤奋阶段,对人影响最大的是(D),在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对人影响最大的是(E),在承担社会义务阶段,与人密切联系的是(F),在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对人影响较大的是(G)。

A、妈妈或妈妈式的人B、爸爸或爸爸式的人C、家庭D、学校和邻居E、同辈集体和校外集体F、亲密伙伴G、社会分工和家务承担

5、(B)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必要前提。

A、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B、道德概念的掌握C、道德信念的确立

6、(C)是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关键因素。

A、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B、道德概念的掌握C、道德信念的确立

7、(C)时期是道德信念形成的时期。

A、小学低年级B、小学中、高年级C、中学D、大学

8、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三种水平,(B)学生开始具备具体形象理想,(C)学生开始进入综合形象理想阶段,(D)学生的道德理想就进入概括性理想阶段。

A、小学B、初中低年级或小学高年级C、初中高年级和高中低年级D、高中高年级

9、中学生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的水平随着年纪增高而提高,在一般情况下,到(B)下半学期趋于相对稳定。

A、初二B、初三C、高一D、高二

10、道德意志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是(C)A、决心B、信心C、恒心

11、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C)教育来获得的。A、社会B、家庭C学校、D、朋辈

四、简答题

1、试论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两级水平,即他律和自律,他认为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具有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趋势。判断儿童道德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儿童对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的认识水平。儿童道德发展趋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A、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B、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C、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公道的公正 D、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2、试述科尔伯特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特用道德两难法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

A、前习俗阶段。儿童此时的道德观念是外在的,为避免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B、习俗水平。儿童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或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也表现为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C、后习俗水平。也称原则的道德水平。此时人们行为判断已不限于遵从某个特殊的权威人物,而是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了。同样也分为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

科尔伯特将道德阶段的发展看成一个系列,同时,前面的水平和阶段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后面的水平和阶段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

3、试论班图拉等的道德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模仿而不是强化,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表现是个人差异而非年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不同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榜样造成的;

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各种外界诱惑。认为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口头说教——劝告或教导;另一个是在学习者面前展示自己的行动和实践。社会学习理论者们特别强调行为展示的重要性,认为成人是否言行一致对儿童品德的 形成有重要影响。

4、试述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

埃里克森通过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提出道德或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最初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有向任何方向发展的可能。人格或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必须完成一定的发展任务。每一任务又是受特定文化制约的。每一任务中包括一对矛盾。如果一个个体在每一阶段都能保持向积极品质方面发展,就是顺利完成了该阶段的任务,从而形成健康、成熟的品格;反之,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从而产生病态和不健全人格。

道德或人格发展发展的八个阶段是: A、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此阶段儿童得到足够的关怀就获得安全感,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和环境产生信任,否则就会产生害怕、怀疑心理。B、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自主感与羞耻感、怀疑感的矛盾。此阶段如果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儿童自由,鼓励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儿童就会获得自主感,否则其依赖性就会长期存在下去,变得过分羞怯与怀疑。C、发展主动阶段(4—5岁):主动性与内疚的矛盾。此阶段如果儿童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进行各种运行性游戏,父母对其主动性问题给予耐心回答,其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反之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D、变得勤奋阶段(6—11岁):勤奋感与自卑感的矛盾。此阶段儿童特别喜欢学习和提问题,如果其得到鼓励、赞扬和奖赏,就会发展和加强其勤奋感,否则就会导致儿童的自卑感。E、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12—18岁):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F、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亲密与孤独的矛盾。G、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中年期和壮年期):创造力感与自我专注的矛盾。H、达到完善阶段(成熟到晚年):完善与绝望、厌弃的矛盾。

5、学生不良品行是怎样形成的?应采用哪些方法加以矫正?(P243-249)

第十一章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主要包括智力正常、情形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良好、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是指青春期或少年儿童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缺陷或人格极不协调的一类精神异常。

二、简答题

1、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A、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B、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C、接受他人,善与人交往 D、有较强的情形调节能力 E、适应社会生活 F、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G、人格完整和谐 H、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A、生物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C、生活事件 D、自身因素

3、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哪些?

A、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B、偏执型人格障碍 C、分裂型人格障碍 D、攻击型人格障碍 E、癔症型人格障碍 F、强迫型人格障碍 G、回避型人格障碍 H、依赖型人格障碍 I、自恋型人格障碍

4、高校心理咨询应遵守哪些原则呢/ A、保密原则 B、信赖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主体性原则 E、时间限定原则

三、填空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从纵向看,又可以分为(矫治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其中(预防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主导性的,(矫治性目标)是补救性的。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生涯)辅导。

3、(学业)压力是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学习)心理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头号心理问题,因此(学习)辅导是大学生最为迫切的心理需求。

4、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就业)指导。

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成长和发展中)的矛盾。

6、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的有三类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碍)。

7、()是大学生中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

8、恐惧症有三种类型:(场所)、(社交)和(物体)恐惧症。

9、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和(强迫意向)。

10、焦虑症有(急性形式或称惊恐发作)和(慢性形式或称广泛性焦虑症)两种形式。

11、精神病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大学生常见的功能性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两类。

12、高校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方法有(会谈法)、(观察法)和(测验法)。

四、选择题

1、有研究认为,90%以上的心理异常大学生的行为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所处的(D)环境有关。

A、社会B、学校C、同伴D、家庭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D)

A、生物遗传 B、学校环境 C、家庭环境 D、负面生活事件 E、社会环境

3(B)是大学生中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A、神经症B、神经衰弱C、精神病D、人格障碍

4、(C)是心理障碍中最严重的一类。

A、神经症B、神经衰弱C、精神病D、人格障碍

5、(A)是心理咨询中最为重要的原则。

A、保密原则B、信赖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主体性原则E、时间限定原则

6、心理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面对面的心理咨询的时间一般规定为(C)分钟左右,电话咨询原则上限定为(A)分钟。A、30 B、40 C、50 D、40

7、在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中,(A)认为心理治疗就是使来访者在无拘无束的会谈中领悟到心理异常的症结所在,并逐渐改变其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D)是通过学习训练矫正行为障碍的一种治疗方法。(C)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的总称。(B)认为心理治疗的关键是要创设一种同感、真诚、尊重的人际氛围,充分相信来访者。

A、精神分析疗法 B、人本主义疗法 C、认知疗法 D、行为疗法

第十二章 高校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一、填空题

1、教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78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拉塞主编的《教学心理学的进展》丛书第一卷出版。

2、教学设计包括(课程决策)和(教学决策)。

3、在教学设计中要分析教学对象,对教学对象主要要分析其(学习的准备状态)和(最近发展区)。

4、为了帮助学生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大声思维)、(提问)、(调整教学材料)、(言语指点)和(提供线索)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架。

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最一般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提问法)、(组织讨论法)和(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6、教师在课堂组织讨论中,不再以权威的身份提供信息,而是起到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调节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从中扮演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

7、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

8、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摸底考试是一种(准备性评价),单元测验是(形成性评价),期末考试是(总结性评价)。

9、对于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克龙巴赫)认为教学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教育者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方法适应不同的学生或不同情境中的学生。而(巴班斯基)认为所谓最优化即是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最好的效果。

10、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由(感官收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协调作用的过程。

11、师生教学交往的类型主要有(个性层面)、(角色层面)和(群体层面)这三种交往。12教师的认知心理特征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

13、教师在教学生活中拥有多种职业角色,主要有(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楷模)、(管理者)、(心理医生)、(朋友和知己者)。

14、教师的威信由(思想威信)、(学识威信)、(品德威信)和(情感威信)构成。

15、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般要经历(适应)、(分化定型)、(突破)和(成熟)四个阶段。

16、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适应阶段,教师关键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的转变),而是由(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

17、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分化定型阶段,教师一般可分化成四类:(教学技能较为缺乏却有较高知识和理论水平的教师),二是(合格教师),三是(知识型教师),四是(经验型/实践型教师)

18、学者型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个性化的教育科学研究)。

19、青年教师发展模型有二:一是由(新教师—适应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二是由(新教师—适应型教师—技能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二、名词解释

1、教学设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设计,前者叫课程决策,后者叫教学决策。

2、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一般包括获得一定的知识、智力技能、开发学生的智能激发其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3、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是指学习者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4、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方式,往往表现为具体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实施过程。

5、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6、教师威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所产生的众望所归的心理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三、选择题

1、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安排属于教学设计的(A),教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取舍以及主次安排等属于教学设计的(B),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方法和传媒属于教学设计的(C)。

A、宏观课程决策B、微观课程决策C、教学决策

2、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有两种有代表性的组织方式。布鲁纳提出的(B)认为教材应根据学习者三种不同智慧发展水平(动作的、印象的、符号的)对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加以编撰和组织。奥苏泊尔提出的(A)认为要在新旧知识之间,在“已经知道”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获得学习意义。A、“先行组织者”组织B、“螺旋式”组织

3、(A)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A、讲授法B、提问法C、组织讨论法D、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4、认为教学设计应务求吸引力、感染力,必须充分展示教师的特色和创造性,这是教学设计的(E)观点;认为教学设计不是一门艺术,而是一门技术,这是教学设计的(D)观点;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对教材加以说明、安排、实施、测试和修正的过程,这是教学设计的(F)的观点;认为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将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摆在重要地位,这是(C)的观点;认为教学设计中既要考虑设计者自身的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要把人的因素放在教学设计的首要地位,是教学设计的(B)的观点;注重教学过程中所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是教学设计的(A)的观点。A、系统B、人的因素C、问题解决D、科学E、艺术F、工程学

5、(A)的教学设计观点是截止目前的一个最全面、最完整的教学设计观点。A、系统B、人的因素C、问题解决D、科学E、艺术F、工程学

6、对教师威信的形成起根本性作用的是(B)因素。

7、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是(D),教师能在学生中建立威信的心理基础是(C)。

A、教师给学生的良好的第一印象B、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C、在与学生长期交往中能满足学生的需要D、崇高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

A、客观B、主观

四、简答题

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A、确定教学目标 B、组织教学内容 C、分析教学对象 D、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 E、实施教学评价

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问?

A、把握问题的难度,一般认为所提的全部问题的75%能够被学生正确回答就是难度比较适当的提问。B、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 C、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D、控制等待时间 E、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反馈 F、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下载高等教育学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教育学复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

    ★呆呆整理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 概念题 1、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五篇范文)

    《高等教育学》 一、概念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也称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内有......

    《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题)

    《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题) 一、概念 1、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也称学......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育: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

    高等教育学

    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一门社会科学。 2、高等教育是只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为培养社会高级专业人才的高等专业教育。 3.高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在各级......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性质:在社会科学领域,一门学科能不能成立,内在的看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基本要素:有没有研究对象,有没有通用研究方法,有没有稳定的,公认的基本概论和范畴。从研究对象上看,高......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 高等教育概念可以直接用大学教育来指代。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

    高等教育学

    作为新教师,你认为你面临的挑战与困惑有哪些?你将如何面对和克服这些挑战与困惑?在克服这些挑战与困惑的过程中,你希望能获得哪些方面的帮助与支持?新高校教师在参加工作初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