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2018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全一册教案(23套) 人教版21(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3:1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数学]2018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全一册教案(23套) 人教版2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数学]2018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全一册教案(23套) 人教版21》。

第一篇:[初中数学]2018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全一册教案(23套) 人教版21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二节《数据的波动程度》(第一课时)。现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探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认识“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及其实际意义。主要是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时,而实际问题中具体意义却千差万别,因而必须研究数据的波动状况,分析数据的差异,逐步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的三个量度,并掌握利用计算器求方差和标准差。

2.地位作用:纵观本章的教材安排体系,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顺序展开。数据的波动是对一组数据变化的趋势进行评判,通过结果评判形成决策的教学,是数据处理解决现实情景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本章学习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处理各种较为复杂的现实情境的数据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本节知识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要求,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a、掌握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b、会动手和利用计算器计算“方差”“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a.经历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的探索过程(“极差”“方差”“标准差)。b.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极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一组数据方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c.突出关键环节,判断两组数据稳定性就是抓住计算其方差进行比较。d.在具体实例中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4.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会计算方差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难点:理解极差、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准确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一原则和本节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数据分析的三个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个概念,必须借助学生熟

悉的生活情景。我设计了一个连接奥运会中韩射箭运动员的场景,并用表格记录环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评判,通过学习分析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发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无法用平均数来刻画时,引入一种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极差”“方差”“标准差”。以此,打开教学突出教学难点的缺口,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比较法。在极差和方差的应用中,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用已有的知识还是难以准确的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新的量度。

3.练习巩固法。通过练习,强化巩固概念,熟练计算器的操作。进一步理解本节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意义。这样更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在运算中深刻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内涵。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选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的导入和比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直观地估测甲、乙两名选手的成绩,回顾有关数据的另一个量度 “平均水平”,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但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仅有“平均水平”还难以准确地刻画一组数据,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然后,设计了一个“做一做”,因承上面场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选手丙,旨在通过丙与甲、乙的对比,发现有时平均水平相近,极差也相同,但数据的离散程度仍然存在差异,仅用极差还难以精确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另外两个量度—标准差和方差。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依次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主要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引导观察分析法:链接运动员设计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把环(用眼),关注收集的数据,积极思考,分析两名运动员设计的稳定程度(动脑),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动手)。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引导比较鉴别法:在教学过程中,每出现一个新概念或一个新公式,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导学生读,二是解释关键词语,三是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四是回头看实际情形,认识数据的变化规律,在实际背景中比较形成正确的决策。

(3)引导练习巩固:注重“做一做”的练习中强化、观察、切入公式特点、计算、分析、判断的方法的巩固,通过强化加深学生对三个量度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和知识。(4)引导自学法:学生自学掌握计数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操作功能。

四、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情景(链接奥运会中韩运动员设计的情景)。

<2>、学生观察阅读分析(描述运动员射箭的平均水平)。<3>、分析思考寻求解决方案(观察表格数据求平均数)。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关注数据的“平均水平”以外,还要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引出本课课题——数据的波动)

2、新课:(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1>、概念介绍: a、数据的离散程度(是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b、极差(极差是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是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c、练习巩固计算极差;

<2>、展示丙运动员加入的情景,让学生在乙丙两人中挑选,计算中发现平均数极差相同,让学生产生新的困惑。引入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方差和标准差。

<3>、引进概念

a、概念“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给出计算公式: S= 1/n [(x1-.................x)+(x2-x)+…+(xn-x)] b、给出“标准差”的概念(方差的算术平方根)。c、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操作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4>、引导学生理解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的内涵(通过数据与图比较说明,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5>、计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标准差。(作用:一是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二是用方差来刻画引例中的数据离散程度,加深学生对方差意义的理解。三是会用运“方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小结谈体会:教师引导回顾所学概念;让学生谈学习、运用的体会。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便于比较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22

第二篇:[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下册全一册教案(36份) 人教版25

19.2.2.2一次函数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待定系数法和数形结合思想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2.能通过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归纳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建模意识。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四、教学难点

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过渡】【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与k和b的关系,并学习了如何简单的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现在,我给大家一个题目,大家画出它的图象吧。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一次函数y= x-5的图形。

【过渡】这个图形,大家都是如何画出来的呢?(学生回答)

【过渡】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先将其变式为一次函数的形式,然后根据两点法画出图象就行,相信大家都能准确的画出。那么,我就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如果题目中先给的是图象,我们该如何去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呢?反过来已知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具体的点,你能求出它的解析式

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过渡】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来检测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课件展示问题。

1、若一次函数y=-x+b的图象经过点(3,2),则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B)A.y=x+1 B.y=-x+5 C.y=-x-5 D.y=-x+1

22、一次函数y=2mx+m-4的图象经过原点,则m的值为(D)A.0 B.2 C.-2 D.2或-2

3、如图,是某复印店复印收费y(元)与复印面数(8开纸)x(面)的函数图象,那么从图象中可看出,复印超过100面的部分,每面收费(A)

A.0.4元 B.0.45 元

D.0.5元 C.约0.47元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今天要学习的内容。1.待定系数法

【过渡】如何根据图象,或者是图象上的点来求函数解析式,我们直接根据例题来进行讲解。课本例4。

【过渡】通过对题目的解读,我们知道,既然这两个点是图象上的点,那么,这两个点就必然适合一次函数解析式。根据我们之前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我们就可以解出k、b的值。

课件展示解题过程。

【过渡】我们将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设出,然后将过直线的两点的坐标代入这个解析式中,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解这个方程组,我们就能够得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中的未知数k、b,自然就得到了我们的解析式。

【过渡】像这种我们先设出解析式,然后求解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待定系数法:

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条件确定解析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具体写出这个式子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过渡】对于我们的一次函数来说,我们一般设为y=kx+b即可。那么待定系数法求解的过程谁

能总结一下呢?

(学生回答)

第一步:设,设出函数的一般形式.(称一次函数的通式)第二步:代,代入解析式得出方程或方程组.第三步:求,通过列方程或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k,b的值 第四步:写,写出该函数的解析式.【过渡】简单的总结为四个字:设、代、求、写。

【过渡】通过课堂开始我们的问题,以及刚刚的例4,我们发现不管是从函数解析式到图象,还是从图象或点到解析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也体现出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数形结合。

【过渡】在实际问题中,有些问题可能会出现分段问题,如电费的标准等,在这种情况下,函数的图象及解析式就需要按照不同的范围分开考虑,这种函数我们一般称为分段函数。

我们跟着例5的解答来了解一下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与图象吧。讲解例5.【过渡】从题目中,我们看出,付款金额与种子价格有关,而价格又与购买量有关,因此,我们就需要按照不同的购买量来分析问题。

【过渡】这种按照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函数为分段函数,它的图象也是由几个组成,但是同样的,我们能从这些图象中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三)重难点精讲

1、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一般步骤是:

(1)先设出函数的一般形式,如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时,先设y=kx+b;

(2)将自变量x的值及与它对应的函数值y的值代入所设的解析式,得到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或方程组;

(3)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的值,进而写出函数解析式。

注意:求正比例函数,只要一对x,y的值就可以,因为它只有一个待定系数;而求一次函数y=kx+b,则需要两组x,y的值。

(四)归纳小结

1、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2、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分段函数的意义。

(五)随堂检测

1、若一次函数y=-x+b的图象经过点(3,2),则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B)A.y=x+1 B.y=-x+5 C.y=-x-5 D.y=-x+1

2、若A(-2,3),B(1,0),C(-1,m)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则m的值为多少? 解: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由于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所以 3=-2k+b;0=k+b; 解得:k=-1,b=1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1,将(-1,m)代入得:m=2。

3、已知一次函数y=(a-1)x+2(a-1)(a≠1)的图象如图所示,已知3OA=2OB,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解:令x=0得,y=2(a-1),由图象可知a-1>0,所以OA=2(a-1),令y=0得,0=(a-1)x+2(a-1),解得x=-2,所以OB=2,又3OA=2OB,可得6(a-1)=4,解得a=,所以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 x+。

4、为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某城市制定了以下用水收费标准:每户每月用水未超过7立方米时,每立方米收费1.0元并加收0.2元的城市污水处理费;超过7立方米的部分每立方米收费1.5元并加收0.4元的城市污水处理费,设某户每月用水量为x(立方米),应交水费为y(元)。

(1)分别写出用水未超过7立方米和多于7立方米时,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某单位共有用户50户,某月共交水费541.6元,且每户的用水量均未超过10立方米,求这个月用水未超过7立方米的用户最多可能有多少户?

解:(1)未超出7立方米时:y=x×(1+0.2)=1.2x;

超出7立方米时:y=7×1.2+(x-7)×(1.5+0.4)=1.9x-4.9;(2)当某户用水7立方米时,水费8.4元。

当某户用水10立方米时,水费8.4+5.7=14.1元,比7立方米多5.7元。8.4×50=420元,还差541.6-420=121.6元,121.6÷5.7=21.33。

所以需要22户换成10立方米的,不超过7立方米的最多有28户。x最大可取27。

六、板书设计

一次函数

概念 例题 练习

七、作业布置

1.家庭作业: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作业:预习19.2.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八、教学反思

第三篇:[初中数学]2018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全一册教案(23套) 人教版1(精选)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2.内容解析

二次根式是初中阶段“数与式”内容的最后一章,因此承担着整理“数与式”的内容、方法和基本思想的任务.本节研究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运算法则是运算的依据,因此教材通过“探究”栏目,引导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从具体数字运算中发现规律,进而归纳得出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究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经历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的形成过程;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2)会用公式化简二次根式.2.目标解析

(1)学生能通过计算发现规律并对其进行一般化的推广,得出乘法法则的内容;(2)学生能利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在得出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后,对于何时该选用何公式简化运算感到困难.运算习惯的养成与符号意识的养成、运算能力的形成紧密相关,由于该内容与以前学过的实数内容有较多的联系,例如,整式中的乘法公式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也成立,在教学中,要多从联系性上下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在教学时,通过实例运算,对于将一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一般有两种情况:(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或分式(包括小数),可以采用直接利用分式的性质,结合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例见教科书例6解法1),也可以先写成算术平方根的商的形式,再利用分式的性质处理分母的根号(例见教科书例6解法2);(2)如果被开方数不含分母,可以先将它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然后吧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从而将式子化简.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乘法法则的正确应用和二次根式的化简.四、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引入,探究新知

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二次根式的乘除.本节课先学习二次根式的乘法.问题1 什么叫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有哪些性质?

师生活动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乘法运算和二次根式的化简需要用到二次根式的性质.问题2 教材第6页“探究”栏目,计算结果如何?有何规律?

师生活动 学生计算、思考并尝试归纳,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法则的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运用类比思想,由特殊到一般地,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和文字分别描述法则,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2.观察比较,理解法则 问题3 简单的根式运算.师生活动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验.问题4

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等式反过来有什么价值?

师生活动

学生回答,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给出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法则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以检验法则的掌握情况.乘法法则反过来就是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性质是为运算服务的,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将积的算术平方根分解成几个因数或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利用整式的运算法则、乘法公式等可以简化二次根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3.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例1 化简:(1);

(2)

.师生活动 提问:你是怎么理解例(1)的?

如果学生回答不完善,再追问:这个问题中,就直接将结果算成样才达到了化简的效果?

师生合作回答上述问题.对于根式运算的最后结果,一般被开方数中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应依据二次根式的性质

将其移出根号外.可以吗?你认为本题怎再提问:你能仿照第(1)题的解答,能自己解决(2)吗?

【设计意图】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明确二次根式化简的方向.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可以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例2 计算:(1);(2);(3)

师生活动 学生计算,教师检验.(1)在被开方数相乘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因数或因式分解,由不必先写成再分解;

直接可得

(2)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类似于整式的乘法运算,交换律、结合律都是适用的.对于根号外有系数的根式在相乘时,可以将系数先相乘作为积的系数,再对根式进行运算;

(3)例(3)的运算是选学内容.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到“根号下为字母的二次根式”的运算.本题先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得到由于可以判断,然后利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变成,因此直接将x移出根号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强调利用运算律进行运算,利用乘法公式简化运算.让学生认识到,二次根式是一类特殊的实数,因此满足实数的运算律,关于整式运算的公式和方法也适用.教材中虽然指明,如未特别说明,本章中所有的字母都表示正数,但仍应强调,看到根号就要注意被开方数的符号.可以根据二次根式的概念对字母的符号进行判断,在移出根号时正确处理符号问题.4.巩固概念,学以致用

练习:教科书第7页练习第1题.第10页习题16.2第1题.【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检验乘法法则的掌握情况.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能说明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是如何得出的吗?(2)你能说明乘法法则逆用的意义吗?

(3)化简二次根式的基本步骤是怎样?一般对最后结果有何要求? 6.布置作业:教科书第7页第2、3题.习题16.2第1,6题.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各式中,一定能成立的是()

A.C.B.D.【设计意图】考查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这是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的基础.2.化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二次根式是特殊的实数,实数的相关运算法则也适用于二次根式.3.已知A.,化简二次根式

B.的结果是()

C.

D.

【设计意图】巩固二次根式的性质,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正确化简二次根式.

第四篇:[初中数学]2017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全一册教案(94份) 华东师大版62

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相等的性质.

2. 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问题,并会进行有关的论证. 3.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重点、难点

1.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对角、对边相等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2. 难点: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是教材P93的例1,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实际应用,题目比较简单,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讲课时,可以让学生来解答.例2是补充的一道几何证明题,即让学生学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又让学生从较简单的几何论证开始,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演绎几何论证的方法.此题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推理论证.

四、课堂引入

1.我们一起来观察下图中的竹篱笆格子和汽车的防护链,想一想它们是什么几何图形的形象?

平行四边形是我们常见的图形,你还能举出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 你能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吗?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表示:平行四边形用符号“

”来表示.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DC,AD∥BC,那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 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

①∵AB//DC ,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判定);

②∵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AD//BC(性质).

注意:平行四边形中对边是指无公共点的边,对角是指不相邻的角,邻边是指有公共端点的边,邻角是指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而三角形对边是指一个角的对边,对角是指一条边的对角.(教学时要结合图形,让学生认识清楚)

2.【探究】平行四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画一个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这个四边形,它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以,它的边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度量一下,是不是和你猜想的一致?

(1)由定义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知,在平行四边形中,相邻的角互为补角.

(相邻的角指四边形中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注意和第一章的邻角相区别.教学时结合图形使学生分辨清楚.)

(2)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下面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已知:如图ABCD,求证:AB=CD,CB=AD,∠B=∠D,∠BAD=∠BCD.

分析:作ABCD的对角线AC,它将平行四边形分成△ABC和△CDA,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得到结论.

(作对角线是解决四边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通过作对角线,可以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的关于三角形的问题.)

证明:连接AC,∵ AB∥CD,AD∥BC,∴

∠1=∠3,∠2=∠4. 又 AC=CA,∴

△ABC≌△CDA(ASA). ∴ AB=CD,CB=AD,∠B=∠D. 又 ∠1+∠4=∠2+∠3,∴

∠BAD=∠BCD. 由此得到:

平行四边形性质1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性质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五、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93例1)

例2(补充)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E=CF,求证:AF=CE.

分析:要证AF=CE,需证△ADF≌△CBE,由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因此有∠D=∠B,AD=BC,AB=CD,又AE=CF,根据等式性质,可得BE=DF.由“边角边”可得出所需要的结论.

证明略.

六、随堂练习1.填空:

(1)在ABCD中,∠A=50,则∠B= 度,∠C= 度,∠D= 度.

(2)如果ABCD中,∠A—∠B=240,则∠A= 度,∠B= 度,∠C= 度,∠D= 度.(3)如果ABCD的周长为28cm,且AB:BC=2∶5,那么AB= cm,BC= cm,CD= cm,CD= cm.

2.如图4.3-9,在ABCD中,AC为对角线,BE⊥AC,DF⊥AC,E、F为垂足,求证:BE=DF.

七、课后练习

1.(选择)在下列图形的性质中,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是().(A)对角相等(B)对角互补(C)邻角互补(D)内角和是360

2.在ABCD中,如果EF∥AD,GH∥CD,EF与GH相交与点O,那么图中的平行四边形一共有().

(A)4个(B)5个(C)8个(D)9个

3.如图,AD∥BC,AE∥CD,BD平分∠ABC,求证AB=CE.

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二)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平行四边形中心对称的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 2. 能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平行四边形的有关计算问题,和简单的证明题. 3. 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 重点: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2. 难点: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道补充题,它是性质3的直接运用,然后对例1进行了引申,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讲,并归纳结论: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作直线交对边或对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相等.例1与后面的三个图形是一组重要的基本图形,熟悉它的性质对解答复杂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例2是教材P94的例2,这是复习巩固小学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这个例题比小学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题加深了一步,需要应用勾股定理,先求得平行四边形一边上的高,然后才能应用公式计算.在以后的解题中,还会遇到需要应用勾股定理来求高或底的问题,在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掌握其方法.

四、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是: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具有一般四边形的性质(内角和是360). ②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边: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探究】:

请学生在纸上画两个全等的ABCD和EFGH,并连接对角线AC、BD和EG、HF,设它们分别交于点O.把这两个平行四边形落在一起,在点O处钉一个图钉,将ABCD绕点O旋转180,观察它还和EFGH重合吗?你能从子中看出前面所得

到的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关系吗?进一步,你还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吗?

结论:(1)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

已知:如图4-21,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过点O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E、F.

求证:OE=OF,AE=CF,BE=DF. 证明:在 ABCD中,AB∥CD,∴ ∠1=∠2.∠3=∠4.

又 OA=OC(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AOE≌△COF(ASA).

∴ OE=OF,AE=CF(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 ABCD,∴ AB=CD(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 AB—AE=CD—CF. 即 BE=FD.

※【引申】若例1中的条件都不变,将EF转动到图b的位置,那么例1的结论是否成立?若将EF向两方延长与平行四边形的两对边的延长线分别相交(图c和图d),例1的结论是否成立,说明你的理由.

解略

例2(教材P94的例2)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10cm,AD=8cm,AC⊥BC,求BC、CD、AC、OA的长以及ABCD的面积.

分析: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可得BC、CD的长,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C的长.再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求得OA的长,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高为此底上的高),可求得ABCD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学学过,再次强调“底”是对应着高说的,平行四边形中,任一边都可以作为“底”,“底”确定后,高也就随之确定了.)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解略(参看教材P94).

六、随堂练习

1.在平行四边形中,周长等于48,① 已知一边长12,求各边的长 ② 已知AB=2BC,求各边的长

③ 已知对角线AC、BD交于点O,△AOD与△AOB的周长的差是10,求各边的长

2.如图,ABCD中,AE⊥BD,∠EAD=60°,AE=2cm,AC+BD=14cm,则△OBC的周长是____ ___cm. 3.ABCD一内角的平分线与边相交并把这条边分成5cm,7cm的两条线段,则ABCD的周长是__ ___cm.

七、课后练习1.判断对错

(1)在ABCD中,AC交BD于O,则AO=OB=OC=OD.()(2)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到一组对边的距离相等.()(3)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4)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2.在 ABCD中,AC=

6、BD=4,则AB的范围是__ ______.

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B、BC、CD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x+3),(x-4)和16,则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 .

4.公园有一片绿地,它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绿地上要修几条笔直的小路,如图,AB=15cm,AD=12cm,AC⊥BC,求小路BC,CD,OC的长,并算出绿地的面积.

第五篇:春三年级数学下册 全一册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

全一册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我任教302、303班各有45人,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少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不主动.上课开小差,课后作业完成不及时,做作业速度很慢,准确率不高,有时甚至忘了做作业。这个学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二)1.第一单元“除法”

(三)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计算除法;感受除法计算的过程;会进行几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四)2.第三单元“乘法”

(五)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六)3.第六单元“认识分数”

(七)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八)(二)空间与图形

(九)1.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十)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十一)2.第五单元“面积”

(十二)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

2、米

2、千米

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十三)(三)统计与概率

(十四)第六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十五)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体会数据整理的必要性,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和表示。

(十六)(四)实践活动

(十七)本册教材除了安排“小小设计师”“我们一起去游园”和“有趣的推理”3个实践活动。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材的教学建议: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

(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他们彼此的想法

(三)加强估算(测)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的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一)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

学生只有理解例题,结合学生从看懂小数表示的商品单价,到会用小数表示商品单价,进而会比较商品单价(小数表示)高低贵贱的过程,就能评价他们是否初步理解生活中小数的意义及其大小关系,对小数的认识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

(二)要恰当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发展,为顺利进行后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评价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不能割裂数学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特别关注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积极的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通过平时观察:学生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表现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观察是评价的最原始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从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践作业以及师生课外的交谈中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情感与态度不能进行量化评价,要对学生个体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作比较客观的描述性评价,更需要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行动的表现。

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要关注学生是否体验和意识到这种联系是重要的。通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必要的评价,希望能使学生增进这种见识:数学知识与技能不是互相孤立的一盘散沙,而像一棵树,是生长着的有机整体。

(三)重视评价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提出问题能力,主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具体情境中数量信息的利用程度,提出问题的新颖性、合理性与复杂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要关注学生能否独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思维策略的水平,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等方面。及时给学生提供评价,让他们知道老师的期望,明白自己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这对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1(分桃子、分橘子、商是几位数、猴子的烦恼、节约、集邮)复习、讲故事、买新书

轴对称

一、轴对称

二、平移和旋转、找规律、队列表演

一、队列表演

二、4 电影院、练习

三、5 整理与复习

(一)6 有多重、1吨有多重 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 长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的换算、练习四

小小设计师、我们一起去游园、有趣的推理

分一分

一、分一分二 比大小、吃西瓜、练习五

小小鞋店、快乐成长、总复习

总复习

总复习

总复习

下载[初中数学]2018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全一册教案(23套) 人教版21(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数学]2018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全一册教案(23套) 人教版21(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78份) 华东师大版26

    13.2.3 边角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SAS的内容,会运用SAS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通过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与相互制约关系,学习......

    [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78份) 华东师大版38

    13.3 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且能熟练应用其性质求角的度数. 过程......

    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打印)

    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第2、3页。 教学目标: 1. 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

    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教科书 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下册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人教新课程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

    一、位置 单元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

    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课题名称】《文艺复兴的颂歌——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作品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理解所表达的创作思想。 2、方法与过程目标 在认识作品......

    人教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孙永刚 一、指导思想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