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说课
《纸》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三年级的科学老师王水英。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中的《纸》。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说教材、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该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是以常见的纸为研究对象对某一类材料进行的研究活动。通过学生对纸的探究,进而了解纸的特点及用途,并能养成对常见材料进行科学探究的好习惯。通过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中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2.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为: 重点:了解纸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难点:用形象化的方法交流研究纸的结果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是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每天都要接触到纸,所以他们对于纸已经非常熟悉,但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再加上年龄较小,学习科学的时间较短,所以对于学习的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好,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他们还不能自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还必须在老师的点拨、引领下进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展开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说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探究。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3)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查阅有关纸的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天热资源的重要性。
(2)意识到节约用纸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3)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科学知识
(1)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2)了解纸的生产过程及其发展史,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纸。
说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纸制品(纸杯、纸盒、纸袋、餐巾纸、书……)、餐巾纸、白色卡纸、A4纸(剪成条状)、白色宣纸(剪成条状)、培养皿、红墨水、有关纸的相关资料、实验记录单 学生:剪刀、文具、有关纸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这节课,老师先给大家展示几件物品(出示:纸杯、纸盒、餐巾纸、纸袋、书)。提问: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答:都是纸做的。
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纸的世界,去了解纸,去研究纸。(板书:纸)
设计意图:上课一开始,通过给学生展示各种纸制品,吸引其注意力,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课堂中来。并由这些物品的共同特点(都是纸做的)自然地引入课题。
(二)了解纸的多样性
提问:1这些纸一样吗? 提问2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生答:餐巾纸软,纸盒硬;书本的纸薄,透明,纸盒厚,不透明;餐巾纸容易吸水,其他不容易;餐巾纸容易破,纸袋比较结实……(板书:软硬、透明度、吸水性、结实程度)提问3为什么要用不同的纸来做这些物品?(餐巾纸擦脸的要软一点,纸袋装东西要结实一点……)总结:因为各种纸的特点不同,所以用途也不同。设计意图:用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同的纸有着不同的特点,由于它们的特点不同,所以适合用来制作不同的物品,是学生感受到纸的多样性,并对纸的各种性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研究纸的性质
这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实验方案设计
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不少纸的特点,由于时间和实验材料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一一研究,所以就挑选其中的三个来具体做实验,分别是透明度,吸水性和结实程度,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你们组最感兴趣的实验,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如何来做,有哪些注意事项。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实验讨论设计,一方面能够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能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其积极思考的品质。学生讨论汇报…… 1透明度
比较卡纸和餐巾纸的透明度 实验方法:分别将卡纸和餐巾纸对着教室里的日光灯看一看,哪个能看清楚灯光就表示透明度好。注意事项:(1)卡纸和餐巾纸颜色相同;(2)对着同一盏日光灯看。(目的:保证实验条件相同)2吸水性
比较宣纸和A4纸的吸水性
实验方法:分别将宣纸和A4纸放入装有红墨水的培养皿中,观察,哪种纸上的红墨水爬的快就表示哪种纸吸水性好。注意事项:(1)两种纸大小相同;
(2)必须将两种纸同时垂直放入培养皿,且纸的下端靠到培养皿底部即可;
(3)做完实验后必须将两种纸放入桌上的纸杯中,不准乱扔。(学生容易听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演示一下)3结实程度
比较报纸不同方向的结实程度
实验方法:将报纸放正,左右方向称为横向,竖直方向称为纵向。分别从两个方向剪下两个长为10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形,叠在一起放在手里拉一拉,哪个方向不容易拉破就代表比较结实。
注意事项:(1)将报纸剪下之后在角上写上“横”和“纵”两个字,以免混淆;(2)一定要将两张报纸放在手里同时拉,保证拉力相同。(向学生出示两张已经剪好的报纸,让他们注意实验时观察下不同方向剪下的报纸上的文字是有区别的,并且示范如何拉)
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共同交流探讨实验方案、注意事项,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自己说,老师补充、纠正,会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产生一种内在的认同感,他们理解得也会更透彻,比直接告诉他们实验该怎么做,要注意哪些要好的多。实验操作 谈话:我们已经将这三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都已经讲清楚了,现在我们就来动手试一试。老师已经分别将这三个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放在了不同座位里,第一个比较透明度实验材料在一号座位里面,依次类推。请同学们做一做你们刚才选择的那个实验,注意做之前小组回顾一下刚才所说的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组长分配好任务,一个操作员,一个观察员,一个记录员,一个材料整理员。做完了把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填在四号位里的实验记录单上相应的位置上。一个实验完成后,如果还有时间,就再尝试一下其他的实验,但当老师宣布结束时请大家立刻停止手头的工作坐端正。开始……
汇报实验结果,同时教师板书。1透明度
现象:透过餐巾纸能看清灯光,透过卡纸完全看不见。结论:餐巾纸透明,卡纸不透明。2吸水性
现象:宣纸上红墨水爬得很快很高,A4纸几乎只有浸在水里的那部分变红,红墨水往上爬得很慢。
结论:宣纸吸水性好,A4纸吸水性差。3结实程度
现象:同时拉,横向的报纸破了,纵向的没有破。
结论:同一种纸,纵向比横向结实。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让他们对刚才的讨论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能激发他们对科学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的能力。同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纸的历史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研究了纸有趣的性质。同一张纸纵向和横向的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纵向较结实。有的纸吸水性好,有的纸吸水性较差。有的纸透明,有的纸不透明。
第二篇:小学科学说课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一些分析: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是五年级教材下册第三单元课题《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中的内容。在三年级,学生已学习了植物的基本知识,了解到种子主要起繁殖的作用,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第一部分,《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植物的一些种植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_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问题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并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3、情感目标: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三、说教学重难点
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种植学会研究的方法
难点:进行长期、仔细的观察,知道营养繁殖。
四、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观察与联系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并且指导学生课后进行实验,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植物不用种子进行繁殖的方法。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让学生回忆,植物一般靠什么来殖繁后代,让学生了解一般情况下,植物靠种子繁殖后代,再引导学生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有的植物不靠种子也能繁殖后代,并通过观察思考,了解哪些植物靠什么来繁殖后代,最后对几种繁殖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之余,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学生的观察实物之时,也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课堂气氛才会变得活跃,学生注意力也得以集中,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师来说,也能得到教师及时的信息反馈,由此而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3、布置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进行一些相关的实验,如观察土豆的出芽等等,由此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说学法
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植物除种子外的其他繁殖方法,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
3、利用学生的小组讨论,让他们在沟通中了解新知,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先让学生回忆旧知,让他们明白一般植物是用种子进行繁殖的,接着再强调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知欲。)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知识的建构源于经验的有效迁移,为新课的探究打下了稳固的知识基础,埋下了情感、思维体验的伏笔。)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就是营养繁。(《标准》课程目标部分明确要求学生“乐于合作和交流”,乐于合作和交流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其原因有: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其中包括了认真听取他人意见、想法,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服他人、适当的有条件地让步等技能和策略。只有当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合作交流的价值,能够尝试着去合作交流,并在合作与交流中得到鼓励和承认,获得成功与自信,才会形成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沟通意愿,才有利于形成开放、开朗的良好个性品质。)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植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课后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动手实践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八)、板书设计: 在板书方面,我把黑板分为两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实例应用写在右边,如左边写上用植物的哪一部分进行繁殖,右边则写上相关的植物。这样的板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既学习了相关知识,又了解到相关实例。
以上是我对《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这节课的说课,谢谢。
第三篇:小学科学说课教案
小学科学课程教案(模板)
课题:《**************》
教学内容:***版小学**年级*册第**单元第**课
授课班级:*****学校***** 班
教学环境(授课地点):
授课教师:******
设计理念:“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本课力图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设计理念: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整体把握师生有效交流的对策,做到:课前精心准备问题,制定问题列表,确定关键问题;实施提问时的等待时间把握、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回应时的倾听和追问;运用良好的组织方式,将极大地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简析:
学习者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2、*******。
科学能力:
1、*******。
2、*******。
科学态度:
1、**********。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学准备:
1、演示活动材料:**********
2、小组活动材料:**********
3、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2、********
[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安排了****的情境,满足学生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
二、组织讨论,设计方案:
1、*********
2、*********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事先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活”有所“长”,“动”有所“获”。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探究活动:
1、*********
2、*********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
料为基础。科学教学尤为如此。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
2、*********
[设计意图:课堂随机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正确适时的评价,有还能促使学生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发扬优点。]
板书设计:
作业: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1课。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将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小组:一把塑料梳子、吹塑纸、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羊毛制品
教师:吹塑纸卡通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邀请了一位好朋友和我们一起上课。出示吹塑纸福娃图片,谈话:你们喜欢它吗?哪位同学有什么办法让它站在黑板上呢?
2、学生尝试直接贴图片。(未成功,教师把福娃摩擦衣服后贴在黑板上)。
3、老师为什么能把这张福娃贴在黑板上,想知道这里的秘密吗?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学生探究活动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1、体验活动。
(1)出示梳子、吹塑纸、纸屑。你们能使梳子、吹塑纸吸引纸屑或头发吗?学生尝试。
(2)学生汇报,说说是怎么做的。
(3)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交流后汇报。
(4)这就是静电现象。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板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5)让梳子、吹塑纸产生静电都有一个相同的做法,是什么呢?(摩擦)(板书:摩擦产生静电)
2、交流更多的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还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学生演示交流生活中发现的静电现象,并试着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2)出示课件拓展其他的静电现象。
看来静电现象随处可见,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中带有静电呢?
(1)出示课件:正电荷和负电荷
讲解:物质同时带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质呈中性。当物质受到外力作用(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
(2)出示课件:用塑料木梳梳头发
讲解:当用塑料木梳梳头发时,木梳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负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木梳上,由于木梳上有了多余的负电荷,所以木梳就带正电,头发缺少了负电荷就带上了正电。
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验了解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1)活动一:用羊毛制品摩擦充气气球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吗?
整理和分析:如果气球和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荷,头发应该带什么电荷?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同时完成示意图。(板书:带不同电荷的物体互相吸引)
(2)活动二:让两个都用羊毛制品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这样?
整理和分析:两个都和羊毛制品摩擦后的气球带什么电荷?当它们相互靠近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独立完成示意图,并结合示意图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板书:带相同电荷的物体互相排斥)
(3)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互相吸引。
第三部分:认识电流的形成1、刚才大家的梳子是不是都与头发摩擦过,都能吸起碎纸片。(是)
2、师演示:借用同学的梳子,将梳子靠近碎纸片,纸片没有被吸起来。现在梳子为什么不能吸起小纸片了?(现在没有与头发摩擦了。)
3、如果让梳子与头发不停地摩擦,就可以让电荷发生移动吗?
4、这种持续的摩擦其实是给电荷运动起来的动力,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电源作为动力。除了电源,让电荷能持续地流动,还需要有一个让电荷流动的通路,叫电路。
5、举例:生活中的电器如电灯、电冰箱等,都是借助电源、电路也正常工作的。
6、演示动画:电荷的流动。
三、汇报总结
1、刚才上课时候,老师能把福娃贴在黑板上,这其中的秘密你们解开了吗?谁再来试一试?
2、今天这节课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四、拓展延伸
关于静电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究,课后大家可以去查找一些有关静电的资料,还可以继续做实验研究静电现象,了解电的奥秘!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第四篇:大班科学说课1
大班科学说课稿:有趣的电池
旧铺中心幼儿园
韦晓英
一、说教材
《有趣的电池》是幼儿通过玩各种各样有趣的玩具,和自己的不断观察探索,一步一步层层深入地揭开电池的各种秘密,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电池,并学会正确安装电池的方法,其中还渗透了废电池回收的内容,从而萌发了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与幼儿园的环境课题紧密相连。该内容既使幼儿了解了电池的外形、种类、简单的功能,还让幼儿自己探索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幼儿尝试性精神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选取这一题材是因为该内容层次清楚,且所使用的材料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易激起幼儿探索的强烈愿望,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我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使幼儿了解电池的外形、种类、及简单的功能。
2.在尝试性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探索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3.培养幼儿尝试性精神及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具准备:
收集多于幼儿人数的电动玩具,形状、大小不一的电池,电池装配示意图,会发光的花两朵。该教具弥补了图片枯燥、不生动的缺陷,而其可操作性特点,既使幼儿一目了然,又便于教师讲解,强调重点。
二、说教法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我采用了观察法和尝试探索法,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让幼儿玩玩具,发现电池的作用,进而观察电池,了解电池的外行,并通过自制的教具帮助幼儿探索电池正确的安装方法,突破难点。作后,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并确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说学法
老师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配以形形色色可爱的电动玩具,把幼儿带入一个乐趣融融的玩具游乐城,视、听、运动觉的完整结合,使幼儿更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边探索边表述自己发现了什么秘密,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难易搭配的玩具使不同能力的孩子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活动的目标与要求,我为幼儿提供了三次不同程度的尝试探索机会。第一次:感知电动玩具有电池和没电池时的不同状态。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老师巡回了解幼儿发现了什么,如有的玩具是会动的,有的会响、会发光。该环节是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电池的功用。
第二次:认识电池并给玩具们选配合适的电池。师:电池的本领真大,你见过电池吗?你的椅子下面就躲着一位电池朋友,请你等会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告诉大家电池是长的怎么样的,你发现电池上有什么秘密?(这一步主要是让幼儿观察电池的外形)下一步就要请幼儿尝试给玩具装电池了老师了解幼儿安装情况,引导幼儿观察电池盒中也有“+、-”。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观察电池的外形和探索装电池的正确方法,其中的难点主要是利用自制的教具会发光的花来解决。
再次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该环节主要是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了解初步的环保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电池
旧铺中心幼儿园
韦晓英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电池的外形、种类、及简单的功能。
2、在尝试性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探索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3、培养幼儿尝试性精神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收集多于幼儿人数的电动玩具;形状、大小不一的电池;电池装配示意图。会发光的花两朵。
活动过程:
一、感知电动玩具有电池和没电池时的不同状态。
1、(幼儿分散自由站立,老师站在一边)
师:小朋友,你们看,电动玩具城玩具真多呀!想不想去玩一玩?等会把你在玩具城发现的秘密告诉大家,好吗?
2、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老师巡回指导
指导语:师:你在玩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它是怎么样玩的?
3、集合:师:小朋友,电动玩具城好玩吗? 你刚才玩的什么玩具?发现了什么?
(多请几位幼儿回答)对幼儿回答作简要小结,如:你的玩具汽车是会动又会响的。
对不动、不响、不亮的玩具,可说:你的玩具是不能动的。
小结:刚才小朋友在玩具城里玩得很高兴,发现了许多关于玩具的秘密,有的玩具是会动的,有的会响、会发光,真好玩!你知道是什么东西使你的玩具动起来、响起来、亮起来的?(是电)你玩具里的电在哪里?(请一幼儿找出)
可是有的玩具却不会动、不会响、也不会发光,这是怎么回事呢?(请一幼儿找出玩具没有电),(如没有不会动的,教师可准备一没装电的玩具)
小结:原来电动玩具是要装了电池才会动、会亮、会响的,没有电池就不能玩了,要电动玩具一定要装什么?(电)
二、认识电池并给玩具们选配合适的电池
师:电池的本领真大,你见过电池吗?(幼儿集体回答)你的椅子下面就躲着一位电池朋友,请你等会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告诉大家电池是长的怎么样的,你发现电池上有什么秘密?
(请个别幼儿回答易说出的:电池是圆柱体的,有大有小,一头凸出,一头平,师出示,如幼儿找出+、-、师直接把+、-、贴在上)
如幼儿找不到,师可提示:电池上有两个数学上学过的符号,找找看在哪里?或是:老师在电池上发现了这两个符号,找找你的电池上有吗?(幼儿找)+在哪一头,-在哪一头?幼儿说出后请一幼儿上来一贴“+、-”
小结:电池真有趣,今天,我们看到了圆柱体的电池,有大的、小的,电池上还有“+、-”呢?
电动玩具装上了合适的电池就可以玩了,在桌底下的篮子里有许多电池,下面请你给玩具装上合适的电池,装电池时看看你把电池装在哪里?你是怎样装的?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3、幼儿尝试给玩具装电池,老师了解幼儿安装情况,引导幼儿观察电池盒中也有“+、-”。
4、集合幼儿:
师:你们给玩具装上电池了吗?(幼儿集体回答)你把电池装在哪里? 请一幼儿将玩具拿上来,让幼儿认识电池盒。
你们的玩具上都有电池盒吗?在电池盒里你发现什么秘密吗?(也有“+、-”)
如幼儿说不出,则师:请你们再去看一看电池盒里有什么秘密看好了马上回来。
小结:原来电池盒里也有“+、-”和电池上的一样,把电池装在电池盒里就可以玩了。
师:谁的玩具刚才装了电池就可以玩了?(幼儿举手)师:你们真能干!(请一幼儿上来给花装上电池)谁把这两节电池装到电池盒里?
谁的玩具装了电池还不动?
也请一幼儿装电池,比较分析二朵花,并请不亮的幼儿参照亮的幼儿的示意图在装一遍电池,(教师适当帮助,使其体验成功)。并向他表示祝贺。
小结:电池上的“+”对着电池盒里的“+”,电池上的“-”对着电池盒里的“-”,“+”对“+”,“-”对“-”。
三、再次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装电池时要看清楚“+”对“+”,“-”对“-”请另外再选一件玩具再去试一试。
1、幼儿装电池后玩一玩玩具。(时间短一些)
2、总结:师:这一次那些小朋友成功了?
第五篇:小学数学说课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数学组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x年级《xx》。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x年级学习了~~知道~~~,本课的学习,也是为学生之后学习《xx》打下基础。
仔细分析教材,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
1、学生理解和掌握~~~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3、学生通过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更好的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我将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如下: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我本堂课采用的教法和学法来说一说
X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正处在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阶段,并且通过前面几年的数学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数学现象,所以本课教学也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把准学生已有学情,我认为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出现的知识困顿就在于:~~~。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更加是学生感悟、内化知识的过程。所以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探究法、谈话法、讨论法,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在这里,我说一说我的教学准备有:自制教具、学具。
接下来,我将以:激——探——练——思,为主线展开我教学过程的说课
首先是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我们知道,越是动态的、越是紧跟时代步伐的学习素材就越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
接下来进入我本堂课的第2个教学环节:探索新知。在这一环节,我设计让学生以“ ~~”进行4人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小组讨论之后进行小组汇报,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会把学生的回答作为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注重去反馈他们不同的思想与方法,启迪学生深思,引发学生争论,从而达成意义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完成了这一教学环节,将进入本堂课的第3个教学环节: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小试牛刀、更上一层、勇攀高峰3个不同层次的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标的精神体现,练习题的设计,要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有综合性的题目。
最后进入我本堂课的总结梳理环节
教育家费斯泰洛奇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来说一说,你本堂课获得了什么知识?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你运用了哪些数学方法,这些方法中,哪些是你学习过的,哪些是你本堂课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