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意识——以《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为例

时间:2019-05-15 03:2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意识——以《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意识——以《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为例》。

第一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意识——以《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为例

河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凌金波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意识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0044-02 阅读教学如何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美丽转身,从“文本解读”转向“表达本位”的课堂教学形态呢?正如美国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生所言:“如何学习写作,不是在写作中学来,而应当是从阅读中来。”这启示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怎么写”“为什么写”的意识至关重要。本文以语文S版第八册第五单元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为例,谈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意识的尝试。片段一:抓对话,体会人物品质

师:请找出儿子在废墟下、父亲在废墟上的对话。生1:课文第12—22自然段。

师:在这几组对话中,你看到怎样的父亲和儿子? {出示课件:这是一位_____的父亲,因为_____。(或:这是一个_____的儿子,因为_____。)} 生2:这是一个自信、镇静的儿子。因为阿曼达说,他在废墟下被掩埋了36个小时,还在安慰别人,他一点儿也不慌张,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生3:这是个聪明的儿子,因为他告诉父亲,自己在那么混乱的情况下会找地方躲藏。生4:从第22自然段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先人后己的儿子,因为在有出口的情况下,他让别人先出去。

师:从父亲的语言中,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父亲?(生答不出)师(感情朗读):“阿曼达,我的儿子!”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5:父亲很急切地想知道儿子的情况,他大喊“我的儿子”。生6:父亲急,因为他爱儿子,想知道儿子是否安全。

师:从这个感叹号,我们不仅读到着急,还有父亲听到儿子消息时的—— 生7:惊喜。生8:这是一个关心他人的父亲。从第16自然段父亲的话可以知道,他不但问阿曼达的情况,也问其他孩子的情况。

师:父亲关心他人,儿子先人后己。从人物的语言可以看到一个—— 生9:急切的父亲。师:还看到一个—— 生10:镇静的儿子。

师:作者将这些赞美之词化作三个简朴的字—— 生11:了不起。

师:父子间的爱创造了奇迹。在地震发生36小时之后,父亲找到儿子,救出14个儿童!让我们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父亲的急切惊喜,儿子的镇静从容,以及父子之间那深深的信任。

【分析】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感受人物的品质,在感情朗读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片段二:观察对话特点,体会表达形式的作用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组对话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第12—17自然段)生1:对话中没有“说”字,也没有冒号,只有双引号。生2:就是没有提示语。

师:为什么省略了提示语呢? 生3:因为当时情况很紧急。

师:在这样的情形下,省略提示语的两人对话更简洁,更符合当时的情景。(板书:省略提示语突出急切)

生4:每个人说的话自成一段,用双引号标示。

师:当两人对话时,句子独立成段看起来更加清晰明了。(板书:独立成段更明了)师:省略提示语更简洁、突出情况急切。(课件出示第18、第21自然段)这里的两人对话为什么要用提示语呢?联系第18自然段之前的对话想一想。

生5:之前是父亲跟儿子的对话,现在是父亲跟周围人的对话。师:对话人物换了,就要用提示语。

生6:因为之前两段话说的是其他救援人员,这里是父亲说话,如果不用提示语,就不知道是父亲跟儿子说话。

师:当切换人物、场景时,人物的话言要用上提示语。(板书:人物、场景切换要提示)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可以总结出:写两人对话时—— 生7(读板书):省略提示语突出急切、独立成段更明了、人物场景切换要提示。【分析】德国文学家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解读型”转向“表达本位型”,就应找准破解形式的“钥匙”,找到课文背后的东西——语文本体性课程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心中种下解密的“种子”。在教学中,笔者针对课文集中出现的几种对话形式,着重引领学生思考、探究,这也是对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教学引领,为学生将来的习作实践打基础。

片段三:迁移阅读,体会表达形式

师:方法是钥匙,有钥匙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请大家快速阅读《百花园5》阅读平台的《心灵创可贴》,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生默读)生1:也是写人的。

生2:有很多对话,有的地方有提示语,有些地方省略了提示语。

生3:作者在一件事情中塑造苏茜关心他人的品质,结合人物语言和神态等来写的。

【分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学片段设计迁移阅读,加强了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认知。片段四:及时仿写,迁移运用语言形式

师:学以致用才是有效的学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抓住人物对话,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场景。课件出示:

1?郾妈妈是个按规矩办事的人。周末,我写完作业想上网半小时,妈妈不同意。我和妈妈之间有了一段对话,后来,爸爸来了,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郾奶奶是个节俭的人。我要把矿泉水瓶和废报纸扔掉,奶奶不同意。我和奶奶之间有了一段对话。后来,妈妈来了,她说了一番话,我也赞同了奶奶的做法。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根据人物特点选一个片段来写,可以用上今天学到的对话描写方法。(生仿写练习并汇报)

【分析】此教学片段结合学生之前“读懂”对话句这一静态知识,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表达形式,通过外在的言语活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表达。这样的教学设计,针对语言形式进行小练笔,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了人物对话描写方法这把“钥匙”。片段五:对比阅读,体会语言形式的多样化

师:请大家看一看本单元“笔下生辉”的作文要求。生1:通过一件事写自己的亲人。师:运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再对照本单元的其他课文,谈一谈你对一篇写人文章有什么样的想法。

生2:我可以写像《莲叶青青》一样的文章,通过描述一件事来写一位亲人。生3:可以仿照《地震中的父与子》,在人物对话语言中体现亲情。

师:所举的事例不同,表达的形式也不同,亲人在你的笔下就是独特而有个性的人。

【分析】教师对表达形式的关注有助于突破学生写作文章千篇一律的困境。教学片段将阅读与单元习作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谈想法”,意在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写作奥秘的启发,这样教学,区别于以往作文教学的教师先讲“写什么”的启发套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构思,学生写作时才有话可说。【教学总结】

语文S版第八册第五单元课文有《莲叶青青》《萧山杨梅》《地震中的父与子》《母亲的呼唤》,四篇课文的共同之处是写人、赞美世间之爱,但表达方式却不同,《莲叶青青》《萧山杨梅》采用描述人物所做之事塑造了祖母和金老师的形象;《母亲的呼唤》运用散文的笔调描述几个场景,揭示孩子心中的母亲形象;《地震中的父与子》则大量采用人物对话来塑造一对父子的形象,这在中年级段课文中独树一帜。单元阅读平台《心灵创可贴》的表达形式和《地震中的父与子》相似,基于对整个单元教材的解析,教师在本单元课文教学中就要结合单元习作“写一位自己的亲人”而展开,即写人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叙述人物所做之事为主或人物对话为主,可各有侧重。中年级段写作常用到对话,但对话的形式、标点符号的运用却常常出错。因此,笔者在《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中紧扣文本特点,以两人对话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以对话为主来写人的表达方式,摒弃以往一讲到写人就“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一把抓的做法,突破了写作的难点。此外,教学如何摆脱内容讲解的束缚,强化写作意识呢?针对语言形式的实践运用,笔者教学设计了“紧扣人物特点,就一个话题开展对话”的练习,摆脱了内容讲解的束缚,强化了学生对表达形式的认识,提升了学生写作的意识,实现了阅读教学平台对学生写作意识的有效渗透。

第二篇:地震中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井陉县职工子弟学校 孙建平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体会“父子”俩的“了不起”。

2、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3、感受殷殷父爱的同时,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1、课前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上网或通过其它途径搜集家庭中父爱、母爱的资料。

3、准备写好的幻灯片。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2、让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浓浓的父爱亲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自古以来,爱,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美好的情感。然而,究竟什么爱才是最伟大的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揭题。

2、解释“*”号。

二、互助学习,疏通文意:如果你当老师,会给大家提出什么问题?

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3、爸爸挖了38小时,难道他不累吗?

4、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干劲?

5、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呢?

三、朗读感悟。

(一)思考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

1、大地震后的景象怎样?

2、这位年轻的父亲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是怎样做的?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挖废墟38小时(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在父亲的努力下,事情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4、在地震后,儿子有什么表现?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不曾放弃:“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二)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三)全班讨论交流。

⑴①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②、那昔日充满……已变成一片废墟。

⑵他不停地挖、挖……挖了38小时。他这样做是因为想起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信:“儿子在等着我!”

⑶他救出了包括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

⑷儿子一直鼓励同学,他父亲一定会救他们出去。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父亲说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讨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

教师小结:

这位父亲是精神失常了,但是他失得伟大,他因为对儿子的爱而失去了一般人的常态,却作出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这位父亲的精神没有失常,因为貌似失常,实则清醒;儿子处在危险之中,需要我的救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儿子在一起!在他近乎失常的举动中,包蕴着浓浓的情和强烈的爱,这情、这爱,是惊天地、泣鬼神!

(五)讨论后朗读:本文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叹号多---15个)你能把这些叹号的感情表达表达出来吗?(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里)

小组讨论:这些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练习读出这种感情,然后交流。(朗读)

⑴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的儿子!”(悲痛、绝望)

⑵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信念坚定)

⑶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欣喜若狂)

⑷“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激动无比)

⑸“……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信赖、骄傲)

⑹“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先人后己)

(六)指导看图,读出文中与图意相关的句子。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七)整读全文,试着分段,并概括段意。

(八)课文结尾对这父子的评价是“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父子俩都了不起,都有坚定的信念。父亲靠坚定的信念救出了儿子;儿子靠坚定的信念,忘记了恐惧,鼓励同学,等待父亲救助。)

板书:有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全文。

1、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信念,不能放弃希望,这样就能取得成功)

新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11

*

中的父

第三篇:地震中父与子教学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1)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2)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3)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4)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5豪。

第二课时 课前五分钟:父爱的故事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儿子的了不起:(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二)、(课件)讲述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感受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以及全国人民对苦难同胞无私的爱

五、布置作业 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而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我们都在生活的点滴上,在细节上,在一言一举中感受着父母的爱!请你们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且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好吗?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出示影音)

旁白:你们看,在地震中楼房倒塌,成了瓦砾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加入救援的队伍。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到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然而,救出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艰难。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学生读划写)

3、学生交流

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如此――(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出示文字)

三、品读语句,以读代讲

1、现在你们会怎样读这些句子?你会抓住哪些字眼来读出父亲的了不起?大家在小组里读一读。(分小组朗读)

2、交流品读

你来读,你为什么会这么读?【结合回答板书:挖 动作 外貌 细节】 ★时间词:文中为什么不厌其烦的把这些时间词写出来?(看出时间长,父亲支持了这么久很疲劳,看出不容易困难很大„„)36小时,这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就这样不停地挖啊挖啊。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我们一起来朗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灰尘,血丝,衣服,血迹„„

★孤军奋战的父亲没有任何工具,仅凭他的一双手,一双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呀挖呀,这里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一起来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生齐读)

3、挖了这么久这么艰难,父亲为什么没有放弃?因为(生齐答)(出示文字)【板书:无论„总„】

4、这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话。这是一个约定,这是一个承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这位慈爱的父亲曾经在什么情况下说过这句话?(学生简答)

5、现在,在一片废墟前,父亲也是凭借着这句话(指,生齐读)执着地挖掘。在这片废墟上,他曾经听到其他父母的痛哭和呼喊(生接读);他曾经听到好心人的劝慰(生接读);曾经听到消防队长的告诫(生接读);曾经听到警察的规劝(生接读)。面对这一切的不理解,面对身心的巨大伤痛,父亲停止了吗?(生:没有)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都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能不能用“不论„„总„„”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6、无论发生了什么,父亲只有一个念头――(生自由答)

这个信念支撑起了父亲了不起的形象。(配乐)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面对废墟他曾经绝望过,但对你不离不弃的爱让他变得坚强伟岸„„(生齐读)

7、也许正是这份深沉的父爱创造了奇迹,挖到了第38小时„„(师生同读,学生只接儿子的语言部分)

8、父亲挖了38小时,年仅7岁的阿曼达就在黑暗中(等)了38小时。【板书等】当父亲找到他时,儿子的话让我们由衷地钦佩,你会怎样赞赏他?(出示投影填空)(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你还会怎么表扬他?(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相机板书 语言】

过渡:身处险境时的勇气和镇定,安全出口前的无私无畏都来自――来自“――”(出示投影)的坚定信念。(引答,简单解释)

9、引读:当父亲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快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他充满力量„„(出示投影);当儿子饱受煎熬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出示投影)。小结: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个人的心。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出示投影)这的确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学生齐读)

三、拓展阅读,指导写法

我们虽不曾有过这样轰轰烈烈的经历,但浸润在平凡生活中的爱,依然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挖掘挖掘那份生活中那份深沉的父母之爱吧!学完了课文你会怎样表达这种情感,你会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表达呢?

第四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疾步、昔日、瓦砾、开辟”等词语。积累课文中人物描写的好句子。

能力目标:领悟课文如何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达到反映人物心理品质的方法。

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儿子浓烈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正能量。教学重点:

领悟文中多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体会父子内心世界。教学难点:

感悟父亲对儿子浓烈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正能量。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课文相关的内容制作成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等词语。

2、积累课文中人物描写的好句子。

3、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文章故事情节,体会人物的情感。重点:复述文章故事梗概。

难点:通过熟读,体悟所描述父子的坚强执着。

一、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全班同学分组,每组4-5人,采用游戏的方法,由其中一名同学用纸牌依次展示本课需要重点理解的生字词,其他同学抢答。展示字牌涉及本课生字“疾步、昔日、瓦砾、开辟”等词语。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认真研究本文中多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理解主人公的心理。

重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描写的句子,逐步向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靠拢。难点:深刻的体味人物心理。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

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五、布置作业

在生活的点滴上我们都感受着父母的爱!请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独立完成一篇小作文。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爱 儿子

第五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大滩小学五年级 执教:马文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认读8个生字,会书写11个生字。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

/ 5 了孩子。1994年,在洛杉矶的巨大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地父与子》。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几——矶、暴——爆、虚——墟、匝——砸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生字。(2)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一位父亲坚持38小时,终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自己儿子和儿子的同伴。

3、理解词语。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

洛杉矶 混乱 昔日 废墟 阿曼达 爆炸 颤抖 疾步 瓦砾 砸碎 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词语理解:昔日:以前;往日。瓦砾:破碎的砖头或瓦片。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疾步:快步行走。

三、精读领悟

1、全文共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1):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第二部分(2-4):父亲强忍悲痛,赶去学校救儿子。第三部分(5-11):父亲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非常伤心。

第四部分(12-24):父亲奋不顾身挖了38个小时,终于发现儿子,并救出

/ 5 儿子,两人紧紧拥抱。

2、第一部分

品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故事发生的背景。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

3、第二部分

(1)品读第2-4自然段,朗读: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从哪个词可以体会到父亲此时的心情?

“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父亲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悲痛绝望)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坚定)

4、第三部分

(1)父亲“疾步走到那里”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父亲救儿子的心情急切,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2)哪些人来劝过他?父亲是怎样表示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说明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4)朗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 5 你能说一说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有多久吗?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8小时:不到一天。12小时:半天。24小时:一天一夜,36小时:两天一夜。

执着 永不放弃

(5)小组合作交流: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是把时间罗列出来?

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

(6)“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

真实再现了当时父亲的样子:极度疲劳、伤痕累累、憔悴不堪。表明父亲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7)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这样做?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坚忍不拔 决不放弃 恪守诺言。

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5、第四部分

(1)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从中你可以看到阿曼达的哪些品质?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临危不惧 沉着冷静 先人后己

(2)思考:阿曼达如此勇敢坚强,这种力量来自哪里?

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他一直坚信父亲对他的承诺。(3)小组讨论:在这漫长的38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面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发生大地震的那天,阿曼达和同学被压在了废墟下,阿曼达想:“现在该怎

/ 5 么办?爸爸妈妈怎么还不来救我,我好饿、好渴„„也许„„爸爸已经来到学校了,可能已经在挖掘了!”

阿曼达对同学们说:“不要害怕!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同学们答道:“你怎么那么肯定你爸爸会来救你?”

阿曼达说:“我爸爸说过,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和我在一起!

在黑漆漆的废墟下,阿曼达的话使小伙伴们重新点燃了心中的蜡烛。于是他们保持体力,静心等待生命一缕光„„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终于劫后重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4)这对父与子为什么要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因为父亲坚持到底,因为父亲永不放弃,因为父亲信守承诺,所以儿子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幸福。

因为儿子沉着冷静,因为儿子充满信心,因为儿子先人后己,所以父亲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幸福。

(5)“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6)让我们通过一首歌再次感受父爱的伟大。(播放视频)(7)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感人肺腑的亲情与友情的故事。

四、课堂总结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对父亲说什么?对阿曼达说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总结: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这就是爱的力量!

五、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起来闯关吧!

六、作业布置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小练笔。

/ 5

下载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意识——以《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意识——以《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观看视频 在预习时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找到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 这是......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 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方案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武陟县嘉应观乡二铺营中心小学 李之梅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执教:赵尚清 课型:新授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时间:2014年10月29日上午第一节 教学目标: 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又......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文讲的是在发生大地震以后,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的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