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 说第二课时优秀教案张巧玲
马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西华二中
张巧玲
一、回顾检测1、2、背诵课文 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二、学习目标
1、熟练诵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2、学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及现实意义.三、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四、学习难点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五、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很多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阅读技巧。这篇课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他们以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还难以完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此种情况,本课第一课时以学生朗读为主,第二课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六、学习过程
分析课文,研讨问题
(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展示点评总结)
1、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出强调了什么问题?
2、请在文中找出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样的遭遇?
3、请从文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
5、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喻人,那么文中的“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千里马
—————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主题: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托物寓意
七、畅说欲言
假如我是千里马„„
八、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请以“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为题,联系社会实际,写一篇600字左右议论文。
板书设计:
千里马
—————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第二篇:《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姚县实验中学 年级: 授课教师: 班级:
【学习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概括文章各段大意。
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弄懂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结合全文说说 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重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概括文章各段大意。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弄懂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结合全文说说 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预习提纲】:熟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回答课后练习一、三题。【教学过程及方法】: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二.预习检测:抽查学生预习情况。三.明确学习目标(同上,学生齐读)。四.学生自学,师生互动,精讲点拨:
自学指导
(一):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归纳文章各段大意。
2.文中千里马指什么?伯乐指什么?
3.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抽生答 ——师评价,订正。1.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2.3.“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够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比喻贤 才难遇明主。全文表达作者的愤慨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讽刺和控诉。
五.当堂训练:
1.学习了本文,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2.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段。六.课堂反思,归纳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下节课预习:
自读课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识记生字词,试译课文。
第三篇:《马说》教案2(2课时)
《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4.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学情分析
文章可读性强,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而内容不易过深,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准。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教学难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录音机
教学资源:搜集的“伯乐相马”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伯乐相马导入
/ 6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3.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注音,教师订正(见课下注释)。(学生听录音)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停顿的两处地方: 马/之千里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四人小组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
/ 6
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提交全班解决。
2.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
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
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同《狼》久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其„„,是„„还是„„,表反问语气)
3.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同桌二人对译课文
六、自读自背课文
七、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八、教师小结
九、课堂练习
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二。
十、布置作业
背默并翻译全文。板书设计
/ 6
马说 韩愈
一、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二、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第2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背课文。
2.指名2——3名同学背课文。
提问:文章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探究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学生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提问: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进一步提问:在作者的观点重,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 6
追问: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追问:无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追问: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呢?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再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怎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一反问句,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有感情的自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5.齐读
者对食马者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三、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
/ 6
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四、教师小结
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托物寓意”)。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挥。(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 6
第四篇:毕业感言--张巧玲
毕业感言
时光飞逝,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涯即将结束,在即将离校之际,心中充满了对母校的不舍,对老师们的感激,对同窗的依依惜别。
闭上双眼,回忆我们这四年的学习生活,太多幸福无比的场景,太多泪流满面的画面,忘不了军训时一张张黝黑的笑脸和回荡在体育场上空的一声声呐喊;忘不了学院里每一位老师的音容笑貌、风格特点;更加忘不了在这四年的光阴里结下的一份份真挚的友谊„„在这里,我们有过成功,更加有过挫折、失败或遗憾,也正是这些不顺利,使我们成熟,让我们变得勇敢。还记得,第一次参加百人舞时的疲惫和为学院争光的自豪与满足;还记得,第一次被叫“师姐”时的兴奋与喜悦;还记得,每一次考试前的挑灯夜战和收到奖学金时的欣喜若狂;还记得,我们在图书馆一起占座,一起讨论数学分析„„笑容与欢乐、心酸与眼泪,就像一串串发光的珍珠,一颗一颗串联着四年的记忆,灿烂、光芒万丈。
大学使我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也有明显的增强,自主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了更深的认识。有时,觉得它是一位慈爱的母亲,以其独特的方式退去我们的锋芒,教会我们隐忍,领会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之道,同时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和优越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只要你肯播种,总会有收获。
曾经看着一届一届的师哥师姐们穿着学士服在校园里合影留念,总是无限向往,当我们自己穿着学士服在校园里留下我们的回忆时,却夹杂着些许说不出的滋味,也是这般顺其自然、云淡风轻。而今,当我们认认真真回首大学生活时,到底是幸福与满足的。这些年,我们和学校一起成长,绿草鲜花更多了,学习环境更好了,校园生活也更加丰富了。我想我们是幸运的,毕业这一年恰逢母校更名为长春师范大学,而我们的教育实习也实现了我们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实现了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梦想。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不言而喻,毕业是令人伤感的,可这分离是为了他日更好的相聚。毕业只是一个起点,是梦想张开翅膀的地方,踏出校园,迈向社会,演绎新的篇章,谱写新的辉煌,把这几年的点点滴滴珍藏在心中,带着它们开始我们新的旅程,这几年来感谢学校的老师对我们的培养与照顾,毕业以后我们一定学以致用、脚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母校的事业如日中天!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09数本一班
张巧玲
2013年6月3日
第五篇:23.马说(优秀教案)
《马说》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实现四化的有用之才。
理解课文内容,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1.体会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作方法。
二课时
一、导入
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本文作者韩愈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发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说马”的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教师范读,学生正音,划出朗读节奏。3.学生齐读,教师及时纠错。
4.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课文内容,翻译全文。(1)补充注释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受屈辱。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称号。是马也 是,这样,这种 力不足 力,力气;足,足够。虽有名马 虽,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虽然。
才美不外见 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同;可,能够;得,办到。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求,要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明白,懂得。(2)一词多义
②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他、她、它(们);其中的;表指示,“那”或“那些”。
③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或者”“还是”,表让步,“尚且”。④助词,在句中,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3)词类活用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受辱。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④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鞭策、驱使。⑤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用尽,竭尽。(4)倒装句
①马之千里者
“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介词结构后置。“于”相当于“在”。指定学生翻译课文,师生共同点评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和译文。
一、文本探究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讨论: 1.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明确: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2.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明确: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自然界)存在着的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但是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这样说。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3.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明确: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4.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句中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致?
明确: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三个“之”字用法不同。5.总结全文: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明确:《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二、全体学生齐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在今天的社会中你会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名言作为自甘沉沦,一味埋怨环境的挡箭牌吗?(作者看来,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不能,尽管人才需要别人赏识,需要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本领,但作为千里马的人才应该主动创造环境,要给点阳光就灿烂,没有阳光也要自己发光。相信只要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如果未被发现怎么办?
毛遂自荐的方式。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呈现出来。可以暂当卧龙,等待机遇一举成名;“树挪死,人挪活”,换个环境,打造新局面吧。
四、辩论赛
难道作者一定是对的吗?千里马一定是被饲马者埋没的吗?他自己难道没有责任吗? 1.我觉得千里马自己也是有责任的。你虽有千里马的才能,但是别人不把你当千里马看,是因为平时你不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你应该向那些人展示你的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得到他们的赏识。
2.我觉得千里马的出现一直都是很被动的状态。它应该去主动地表现自己,突出自己的技能,才能够令人赏识。我们在社会上也要注意这一点!要想成为千里马,除了环境,还有自身的因素,客、主因素共同作用,我们才能脱颖而出。
3.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他还是仅仅把认识并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暴露了他作为地主阶级文人看不起下层劳动人民的心态。从“奴隶人”的称呼上就可以看出。
教学反思
这一课,我觉得重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由此感觉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课堂中学生学习劲头很大,气氛很好。拓展延伸一块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当今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凸显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同时,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了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所以,我在课堂结束前安排了一场辩论赛,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