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_王俊拴_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03:5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学原理_王俊拴_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学原理_王俊拴_教学大纲》。

第一篇:政治学原理_王俊拴_教学大纲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要学好政治学这门课程,必须首先弄清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学,政治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历史沿革及其基本特点等。本章主要介绍这些问题,为以后学好各章内容奠定基础。第一节 什么是政治

(一)古代中国和西方者关于政治的定义

(二)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关于政治的含义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含义的基本观点

(四)政治概念的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第二节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二)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三)政治学研究的目的

第三节 国外政治学的历史和现状

(一)古希腊的政治学

(二)中世纪的神权政治学

(三)近代西方政治学

(四)现代西方政治学

第四节 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和现状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学说

(二)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传播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

第二章 利益、权利、权力与政治

政治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基于对利益的追求;在社会关系中追求利益而产生了权利与权力。政治学也研究利益,但从根本上说,它研究的是通过 政治权力而实现的利益,这就使政治学与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区分了开来,也就是说政治学以政治权力作为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正是以这样的思路 安排的。第一节 利益与政治

(一)人们的利益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

(二)利益关系

(三)利益关系与政治关系 第二节 利益与权利

(一)政治权利的来源

(二)政治权利的内容

(三)政治权利的作用

第三节 利益与政治权力

(一)政治权力的类型

(二)政治权力对利益的功能

(三)不同政治权力作用方式的差异性

第三章 政治统治、政治管理与政治治理

政治统治是与阶级、国家相联系的现象,是通过国家权力的运用而实现的;政治管理不同于政治统治,有特定的主体、内容和运作指向;整治治理基本上是以理论形态存在的一种理想的政治权力运作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发展的未来指向。第一节 政治统治

(一)政治统治的一般问题

(二)合法性理论介绍

(三)政治统治的当代问题 第二节 政治管理

(一)政治管理的特点

(二)官僚制介绍

(三)政治管理的类型与方式 第三节 政治治理

(一)政治治理问题的提出

(二)政治治理理论介绍

(三)政治治理理论评价

第四章 国家

政治权力的产生与国家联系在一起;政治统治、政治管理也都是讲国家权力或者是通过国家权力实现的,即便是整治治理,国家权力也是诸权力中的最主要权力之一。当然,当代社会政治权力并不等同于国家权力。第一节 国家的产生

(一)原始社会与氏族制度

(二)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三)关于国家起源的诸种观点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

(一)剥削阶级思想家的国家观

(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第三节 国家权力与职能

(一)国家职能的内容

(二)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区别

(三)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联系

第五章 国家形式

前几章介绍了政治权利,以及政治权力的统治功能,那么权力的统治是如何实现的,是通过什么形式进行的?本章介绍政治权力的运行形式——主要是国家形式问题。

第一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一)含义和基本类型

(二)西方国家的分权学说和分权制度

(三)当代西方国家的主要政体

(四)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节 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

(二)单一制国家

(三)复合制国家

第三节 当代社会国家权力运行中需要研究的新问题

(一)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二)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调整的新趋势

(三)中央层面上的国家权力配置问题

(四)国家权力配置和运行的基本原则问题

第六章 政党与政党制度

政党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政治主体,是国家权力的掌握着和行使着;不同国家不同的政党制度意味着其国家权力行使的方式上不同的;研究政党制度是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之一。第一节 政党制度概述

(一)什么是政党

(二)政党的分类标准和类型

(三)政党制度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

(一)一党制

(二)两党制

(三)多党制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一)前苏东国家的政党制度

(二)东欧国家政党制度的演变

(三)苏东政党制度剧变的性质和原因

第七章 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权利转化为权力或者是权利对权力、政府决策的影响;代议制条件下公民政治参与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是信任与不信任的统一,无条件的盲目信任的时代已经结束;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与技术支持;参与的时代障碍。第一节 政治参与理论提出的背景

(一)什么是政治参与

(二)为什么提出政治参与

(三)政治参与在信任与不信任之间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类型

(一)分类标准

(二)基本类型

(三)类型转换问题探讨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途径与方式

(一)参与途径与方式

(二)参与的技能与资本

(三)影响参与的因素

第八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政治文化研究是当代政治学的新领域;从一个全新的视觉看问题会得出全新的结论;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任何国家都必须重视的新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能否使一个国家进入现代化的行列是必须面对的沉重话题。第一节 政治文化概述

(一)含义与特点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

(三)政治文化的类型

(四)政治文化的功能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三)政治社会的功能 第三节 政治文化的演进

(一)政治文化差异性的根源

(二)制约政治文化演进的主要因素

(三)全球化条件下政治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第九章 政治发展

关于政治发展的理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政治发展的近期目标和终极目标;我们的历史使命。第一节 政治发展理论

(一)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理论

(三)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

(一)近期目标

(二)终极目标

(三)政治发展是一个过程 第三节 政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化与政治发展

(二)贫富差距与政治发展

(三)环境与政治发展

(四)秩序与政治发展

第二篇: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政治学原理》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理解政治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形成和确立基本的政治思维。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骨干基础课,政治学原理是界定政治与行政之界限、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它与管理类课程、政策类课程和政治制度类课程,特别是文官(或公务员)制度类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学生掌握行政学专业知识的第一道门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简明、系统地向学生阐述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规律。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3、安排形成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按照“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方式,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多种形式的辅导为次。

2、文字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内容详尽,结构完整,体例合理,是学生必备和必读的文本。

3、音像教材是形象、生动地展现课程内容的辅助教材,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4、网上答疑、直播课堂、课程讨论、电话、信件、面授辅导、文字辅助教材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基础部分;要求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主要范围;要求掌握的内容基本上是教学和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材说明

1、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基本教材。文字教材采用分立型。《政治学原理》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浦劬教授任主编,燕继荣副教授任副主编。它是教学和考试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政治学原理学习指导》由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编写。两书均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音像教材

本课程根据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具体内容,配有22—36学时电视录像课。每学时50分钟。音像教材主要讲授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并适当拓宽教材的内容。

3、CAI课件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政治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编写制作CAI课件。该课件的制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结合一般考核形式及要求编排了大量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第二个阶段,以文字教材和可视光盘为基础,制作集课程内容、背景材料、测试题为一体的完全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学时分配

讲次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教学内容

导 论:政治研究及其意义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 第五章 政党与社团 第六章 政治秩序与治理 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 第八章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课内学时 录像学时 IP课件 8 6 8 8 6 8 6 6 4 2 4 4 3 4 3 3 4 2 4 4 3 4 3 3 第十讲 第九章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 6 8 72 4 36 4 36 第十一讲 第十章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

学时总数

第三部分 教学大纲

导 论:政治研究及其意义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政治学的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中国传统政治观;掌握政治的含义、西方诸种政治观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观

政治的含义

中国传统政治观

西方诸种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二节 政治学: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

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

第三节 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政治研究的途径

政治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进程、西方政治学发展进程;理解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掌握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政治研究在中国

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过程

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政治研究的现状

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

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

政治研究的理论成果

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政治权力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

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第一节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公权”与“私权”划分的意义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意义和作用

权力和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政治权力的分配模式

第三节 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

权利及权利观念的变迁

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

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家的组织机构;理解宪法与国家组织原则、国家权力关系及结构形式;掌握国家及政府的概念界定、政府的构成及形式。

第一节 国家及政府的概念界定

“国家”的不同含意

“政府”概念的不同理解

第二节 国家的组织形式

宪法与国家组织原则

国家的组织机构

国家权力关系及结构形式

国家的类型

第三节 政府的构成及形式

政府的构成 政府的职能

政府形式及政府制度

第五章 政党与社团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党与社团的政治地位、政党的历史演变;理解社团组织的类型、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掌握政党的定义及类型、政党制度。

第一节 政党与社团的政治定位

国家与社会:政府与非政府

政党与社团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 政党及政党制度

政党的历史演变

政党的定义及类型

政党的基本功能

政党政治及制度: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第三节 社团及其作用

社团组织的类型

政治性社团的作用方式

第六章 政治秩序与治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良好社会的标志和条件、政治合法性的意义、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革命、治理模式的变化、社会“善治”的标志和条件;掌握政治秩序的含义、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治理的概念。

第一节 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

政治秩序的含义

良好社会的标志和条件

第二节 政治合法性: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

政治合法性的意义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革命

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

第三节 治理与“善治”

对“治理”概念的阐释

治理模式的变化:Government向Governance的转变

社会“善治”的标志和条件

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治参与的特征及类型;理解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选举与选举制度、政治监督的意义;掌握政治参与的含义、政治监督的途径和机制。

第一节 政治参与及其方式

政治参与的含义

政治参与的特征及类型

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 选举与选举制度

选举的意义

多数代表制与比例代表制

第三节 政治监督的意义和途径

政治监督的意义

政治监督的途径和机制

第八章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治文化的构成与类型;理解政治文化的作用;掌握政治文化的含义、意识形态的含义、主要政治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构成及其作用

文化与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的构成 政治文化的类型

政治文化的作用

第二节 政治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含义

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第九章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治发展的方式、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发展;理解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掌握政治发展的含义、政治文明的含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现代化过程中不稳定的原因。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的含义

政治发展的方式

政治发展的模式和类型

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第二节 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稳定

现代化过程中不稳定的原因

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

第三节 政治文明与宪政建设

政治文明的含义

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

宪政建设: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第四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发展

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的动力

全球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第十章 民主与民主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主的限度、民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民主和平转变的一般条件;理解民主的价值、民主化的三次浪潮;掌握民主的含义、民主观念的变革、现代民主理论模式、民主化的含义。

第一节 民主及其观念的演变

民主的含义

民主观念的变革

现代民主理论模式

第二节 民主的价值及其限度

民主的价值

民主的限度

民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节 民主化及其条件

民主化的含义

民主化的三次浪潮

民主和平转变的一般条件

第三篇: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教师:郑长忠

一、课程要求

1.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同学能够理解政治学的基本知识,理解政治本质及其出现、运行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学会从政治学视角来分析和理解社会和政治现象。

2.方法:本课程将以教师授课为主、同学阅读和讨论为辅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如下:

(1)教师授课:本课程教师将对课程各专题内容从历史、理论与方法三个方面予以分析和讲解,帮助同学掌握政治学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从政治学视角分析政治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2)文献阅读:本课程将要求同学阅读一些经典文献和参考书籍。阅读经典文献的目的,在于让同学初步接触政治学经典著作,感受经典作家对政治学根本问题的思考方式以及思想魅力;阅读参考书籍的目的,在于帮助同学对课程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

(3)读书笔记:本课程要求同学提交两篇读书笔记,主要是根据文献阅读,对所阅读的文献撰写具有学术性和思想性的评论或感想,以提升学生对文献的理解能力。

(4)课堂讨论:本课堂将安排一至两次的课程分组讨论,要求同学结合课程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某些现实或理论问题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原理的能力。

3.考核:本课程考核将由以下三部分内容组成:(1)读书笔记(2篇):30%(2)课堂讨论(按组集体打分):10%(3)期末闭卷考试:60%

二、授课内容

1.导论

2.第一讲

政治意义

3.第二讲

政治学与政治生活 4.第三讲

公共生活与公共利益 5.第四讲

公共权力 6.第五讲

国家形态 7.第六讲

政治结构 8.第七讲

政治形态 9.第八讲

政治统治 10.第九讲

意识形态

三、经典文献与参考书目

(一)经典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人民出版社,2003年。

3、列宁:《国家与革命》,人民出版社,2001年。

4、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

5、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

6、芬纳:《统治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7、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8、巴林顿·摩尔:《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

9、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年

10、莫斯卡:《政治科学要义》,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

11、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

12、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二)参考书目

1.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政治学概论》编写组:《政治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4.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

5.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第四篇: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教学辅导(1)

导 论

一、政治带给人们的思考

政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政治是人类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们组织安排集体生活的核心机制。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无非在于:(1)权力本位或官本位;(2)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3)“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二、政治学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知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知识,就是关于“善”的学问。“善”可以分成多种:有个人之善,家庭和村落之善,还有集体(城邦或国家)之善。研究个人之善的学问是伦理学;研究家庭或村落之善的是经济学;而研究集体或国家之善的是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专门著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根据他的观点,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社会(群体)生活。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人类社会生活如何组织和安排才算不失为公平合理,即所谓“正义”?这就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政治学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政治分析原理告诉我们政治生活分析的方法,掌握这种方法能使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政治操作原理涉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和政治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知识,它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如何维持。

政治学为三种人提供帮助:

(1)政治从业人员:社会需要职业政治家。这样的政治家具有现代的政治理念,开放的胸襟和不断接受新知的能力,有引导国家不断进步的使命感和抱负,有长远的发展战略和有效的实施策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领导大众的智慧。这样的政治家需要了解政治分析的原理,更需要掌握政治操作的原理;他不仅需要明白什么是“政治正义”,而且还需要懂得如何实现“政治正义”。

(2)政治学从业人员:社会也需要专业的政治学家。这样的政治学家能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阐释和发展政治理念,推动关于政治的知识的进步,引导全社会深化政治认知,并能就实际的政策提供分析研究的成果。

(3)普通公民:社会还需要培养理性的成熟的公民。这样的公民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处的政治生活情景,理智地参与现实政治生活,不受偏激情绪的左右,不被偏狭意见所蛊惑,面对强者不猥琐,面对弱者不欺凌。

三、关于政治学原理

1.课程概述:

“政治学原理”是有关什么是政治以及如何认识现实政治生活的政治学入门课程。该课程在系统介绍政治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讲授分析政治体系的基本方法和概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能力。

2.课程目的:

“政治学原理”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知识:(1)政治操作原理;(2)政治分析原理。本课程的重点是政治分析原理,目的在于使选修该课程的同学明白如何认识和分析政治生活,进而掌握政治操作的一般原理。

3.课程受益估计:

通过学习“政治学原理”,学生可以获得的主要收获是:

(1)了解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和知识;

(2)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政治分析的一般方法;

在政治思维的一般训练中,培养政治分析的能力。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含义

(一)一般的解释:

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如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就是儒家的道德规范,治者的思想行为符合这些规范,则天下当治。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在中国的殷周时期就盛行着“君权神授”的思想。《诗经》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就是讲文王奉天承运,因而统治天下。及至汉朝,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使神权政治观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无独有偶,在西方的中世纪也有鼓吹神权政治的人,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他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而“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没有权并不是出于神的”。此外,近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论也不外乎是神权政治理论在近代的一个变种罢了,仍然是将“政治”的本质归结于一种超社会、超自然的力量。

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当属韩非。韩非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政治就是用权,“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例如,马克斯·韦伯就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和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 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政治学家吴恩裕先生也说:“政治乃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例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就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政治学家麦肯齐亦指出:“目前在英国最通用的定义是奥克肖特的定义,即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的进程。”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上述看法都具有一些片面性和局限性,一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们的社会关系有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种族等各个方面。而政治则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方面。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此外,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在剥削阶级消灭以后的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关系主要是人民内部不同群体、阶层、民族等方面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还是方式,从根本上说,都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政治以其特定的社会作用,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体现着特定社会的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这里的含义可以理解为:首先,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和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其次,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体现着经济关系的要求。第三,政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在强调经济基础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基础是具有反作用的,政治的进程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基础的方方面面。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权力是社会生活的强大的统治性和支配性力量,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国家是政治权力的组织体现,因此,国家政权即构成国家组织的政治权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围绕着政治权力展开进行的政治活动就表现为围绕国家政权展开进行的政治活动,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就可以得到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 问题,根本问题”。而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国家和国家政权,就其内容来讲,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从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一种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马克思主义认为,尽管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政治现象可能是错综复杂的,甚至是带有很大主观色彩的,但在实际上,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都有着其客观内容,人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深刻认识政治的本质,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运筹自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又是一种艺术。政治的艺术性,表现在政治活动必须在把握政治的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含义的论述,我们可以把政治定义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运用政治权力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活动。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科学地阐明了政治的原因、本质和基本特征,为我们准确确定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指南和方法。

本书认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是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因此,政治关系涵盖阶级、民族、社会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级内部的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二、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

对政治学研究的实质性内容是什么具有代表性的看法大约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认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或者“国家活动”,将“政治学”定义为研究国家及其活动的规律的学问;

(2)认为政治学研究对象是“社会公共权力”,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权力的获得和运用的科学;

(3)认为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是公共事务,政治学就是对管理众人之事的研究;

(4)认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一个涵盖最为广泛的定义。

我们认为,既然政治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那么,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政治学的知识体系

政治学研究内容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即政治哲学研究和政治科学研究。政治哲学研究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辨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现实政治做出评价,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如民主、自由、正义、平等等观念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

政治科学研究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

四、政治学研究途径

1.权力研究途径,可以说,所有的政治活动都是围绕权力而展开的。权力被认为是政治的根本问题。所以通过研究权力来研究政治,是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

2.制度研究途径

3.政策过程研究途径

4.政治功能研究途径

5.政治意识形态研究途径

6.国际关系研究途径

7.政治行为研究途径

五、政治学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也是政治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原则。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分析途径和基本角度。马克思主义分析政治现象的基本途径和角度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角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a.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方法的特点是把政治现象和政治事物放到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背景中去考察和研究;同时,从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b.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要求从社会经济关系的角度去把握政治现象的本质、方式和方向,同时,确认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巨大反作用,即从物质生活方式中寻求社会政治生活的原因;

c.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创举,他把阶级看作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由生产资料关系基础上决定的其他经济关系的人格承担者,是社会群体意义上的经济关系。

d.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从利益角度分析政治关系的动因、内容、功能、范围,分析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社会阶级、社会群体、社会团体乃至个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并由此解释政治现象。它是马克思主义其他政治分析角度的深化。

2.政治学研究的其他方法

(1)政治哲学研究方法。

(2)历史研究方法。

(3)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

3.西方现代政治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经济学研究方法;(2)社会学研究方法;(3)心理研究方法;(4)政治系统分析法;(5)政治沟通分析方法。

4.目前关于微观的政治科学研究技术的技术手段主要有:(1)调查研究方法与技术;(2)实验方法与技术;(3)模拟方法与技术;

(4)数学、统计学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与技术;(5)因素分析方法;

(6)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董仲舒改造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揉合各家学说的观点,另一方面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相结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开始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

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儒家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它为以皇权为核心的帝国权威和政治结构提供正当性论说。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政治研究的核心不是选择何种政体来组建国家,而是在君主统治下如何治理国家。因此,中国古代政治研究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是有关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即所谓的“治国之道”,其中心内容是如何处理君臣、君民关系以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1949年人民民主政权在中国大陆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一直成为中国政治研究和政治实践的主导内容。1978年以前,中国基本上实施“民众主义”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政治革命、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民主专政、“反帝反修”等理论成为那个时代政治研究和政治实践的主题;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精英主义”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而改革开放、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一系列完善政治制度的相关问题成为政治研究的主要课题。

二、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社会伦理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进入20世纪,中国政治学科才逐步建立起来。在100年的历史中,中国政治学经历了建立——取消——恢复的曲折过程。

三、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首先,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这与以“国”为特征和单位的西方政治学说也形成明显对照。在那里,存在着角色和利益不同的人;不同的利益所在,要求权力的互相制约;在这种利益和权力结构中,君主并不被看成是自然的家长,而是行政管理者。

最后,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

(1)君权神授说:解释权力来源与权力监督的最终力量。

(2)圣贤政治观:一种古代的精英政治理论——君主是圣人,大臣是贤才,民众是愚民。

(3)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用家庭伦理观念来规范社会政治秩序,君主是大家长。

(4)重民养民教民思想:从防民的角度出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服从统治。在如何对待臣民的问题上,道家明确提出愚民主张,儒家则强调教民,教民服从,热爱君主,热爱大家庭,热爱等级秩序。中国传统的愚民和教化政策由此而来。

(5)德刑兼重:儒家重德,法家重刑,统治者兼而用之。依照孔子的说法,乃“宽猛相济”。

(6)法、术、势统治术:这是法家的思想,是统治者的必修课。

(7)重农抑商思想:中国的思想家认为太富有的人容易为非作歹,商人易于致富,所以要抑制。证之西方历史,正是如此,商人发展成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斗争。相比之下,中国的思想家聪明绝顶。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老百姓中间产生不了强大的力量来同政府相抗衡,消除了来自经济力量的威胁。

(8)天朝大国理想:在中国人的国际政治观念中,中国是世界中心,中华文明是世界之归依。

(9)忠孝观念,三纲五常:主张统治教化从小做起,使人接受服从观念,尊卑观念,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中,追求奇装异服不被允许,追求个性化也得不到认同,发明“奇技淫巧”更要受到惩罚。

(10)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春秋大义,名分制度。每个人在制度结构中有一个恰当的位置,不能有非分之想。

(11)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这表现在以上各个方面的原则之中,也表现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之中。清朝的制度可为这些原则的最佳表现,体现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统治、行政监察、民族政策等方面。

(12)“汤武革命,应天顺人”:上述各项理论和原则足以保证国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但“变故”也是常有的。社会出现重大变数,改朝换代之后,一切都可以重来。

四、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1.古希腊/罗马时代:被称为“古典政治学时代”

2.中世纪时代:被称为“神学政治学时代”

3.现代时期:被称为“理性主义”政治学时代

4.当代时期:被视为“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

五、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西方政治研究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其研究方法的改变和研究内容的变迁等方面。依照历史的观点,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政治研究大体经历三个时期,即“传统学术”时期、“社会科学”时期和“激进批评”时期。

六、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

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其主要特点体现在;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其二,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其三,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其四,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大量边缘学科;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七、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

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将遇到以下三个难题:

(1)数据问题:科学研究需要有精确的数据和可观察的实验。但是,无论如何,人类不像可以送入实验室的蝌蚪,也不像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细胞。究竟如何获得关于人类行为的“经验性”数据仍然是一个问题。没有准确的数据,我们怎么开展科学研究来验证我们的假说?在那些无法获取实证数据的领域,也许我们只能采用非科学的手段。因此,科学研究在政治领域的适应性只能被限定在很小的范围。

(2)隐性价值问题:严格地说,科学研究是一种客观的研究。但是,政治研究模式和理论要实现完全的客观是非常困难的。在政治领域中,事实和价值掺杂在一起几乎无法分开。因为政治学理论本身就建立在人性、人类社会以及国家角色等假说和信念的基础之上,这些假说本身就隐含着一定的价值。以科学自我标榜的行为主义学说、理性选择理论和系统理论本身就存在着保守主义的价值“偏见”;女权主义政治理论也正是建立在有关性别的性质和意义的假说之上。除数据统计分析之外,政治科学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摆脱隐性价值,因而,其科学的真实含义难免受到置疑。

(3)价值中立问题:行为主义政治学以倡导“价值中立”而著称。所谓“价值中立”,就是强调政治研究应当实现价值祛除,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当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在研究过程中排除任何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政治问题进行纯粹客观的研究和分析。然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家可以实现客观中立的研究。而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几乎就不可能。政治与我们生活的社会相关。家庭背景、社会阅历、经济地位、个人同情心等等,使我们每个人都有了关于政治和周围世界的一系列认知和预想。这也就是说,在政治领域,绝对公正客观和科学中立的研究几乎不可能。实际上,相比较而言,“对获取可靠知识构成最大威胁的也许还不是来自于这些‘偏见’,而是来自于在鼓吹所谓‘政治中立’的时候根本不承认‘偏见’的存在”。

八、政治研究的理论成果

1.理想主义方案: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基于上述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现实主义方案: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只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人是自私的动物,自利自爱、趋利避害、求福避祸是人的本性。人原本就不是天使,今后也别指望会变好。能做到彼此不伤害就谢天谢地了。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权力也多持否定性倾向,认为公共权力本身就是“恶”,用好了能以“恶”制“恶”,用不好就更是变本加厉,雪上加霜。所以,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使“好人”不会变“坏”,使哪怕是“坏人”也无法“作恶”。这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第五篇: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主任: 张景昐 执笔人: 周红 开课单位: 法学院公共管理系 编写日期:2005.7 课程编码: 6410111 课程中文名称: 政治学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

Political Science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对象: 行政管理本科 开课学期: 2 学分: 4 ;总学时: 72 ;理论课学时: 72 基本教材: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参 考 书:

【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王惠岩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4】李景鹏主编《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王丽萍著《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6】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7】(美)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8】(美)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是政治学,法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美国哈佛大学行政管理学院将政治学列为必修核心课程.目的任务:是政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入门性和基础性课程,主要阐述政治现象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涉及到政治的涵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内容和形式,国家机构体制的组织原则及构成,政党制度,政治民主等相关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领会政治的本源与演变;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框架与主要流派;把握政治学的各主题领域;了解现代政治运作的基本制度与过程;学习用政治的眼光分析问题.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使学生了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观点、方法和基本内容,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国内、国际政治现象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其他学科奠定理论基础,要引导学生把政治学原理的学习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特别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联系起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议政参政、执政的能力,自觉承担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的政治使命和历史使命。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 政治的概念与政治学概述(8课时)第一节 现代政治概念

一、“政治”的传统含义

二、对“政治”概念的理论分析

三、政治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广义政治概念与狭义政治概念 第二节 政治学概略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二、政治学的主要分支

三、宏观政治学与微观政治学

四、政治学的“科学性”和学科特点问题

五、政治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关系

六、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政治学的发展与回顾

一、政治学的发展沿革

二、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

三、中国政治学重建二十年的回顾和展望 第一章 利益与政治(6课时)第一节 利益与政治

一、利益的内涵

二、利益的本质

第二节 利益的内在矛盾与双重特性 利益的内在矛盾 利益的双重特性 第三节 利益与政治关系 利益与权力 利益与权利

利益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章 阶级,阶层与政治(8课时)

第一节 人类社会初期的社会组织与阶级的产生 族组织的产生 阶级的产生 国家的产生

西方国家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于东方国家产生的特殊性问题 第二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

一、阶级的概念

二、阶级的政治属性问题

三、阶级关系与阶层等“非阶级关系”问题

四、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一、统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般阶级结构

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阶层构成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

三、关于白领工人阶层的若干理论分析

四、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成员构成的显著流动性

五、资本主义社会现阶段阶级阶层关系的一般状况

六、现代社会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当代中国社会成员构成和社会关系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阶级和主要阶层 中国现阶段特殊形式的阶级关系的主要特点 当代中国阶层分化的基本情况 当代中国现存的主要社会矛盾 关于正确处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方法 第三章 国家(一)国家的本质和职能(6课时)第一节 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 国家权力的三个主要特征 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职能 国家的基本职能

关于国家的社会性和社会职能问题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是两大并存而又对立的政治体系

一、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本质上的对立

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职能上的显著区别

四、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具体职能,管理形式方面的某些共性方面 第四章 国家(二)国家的内容和形式(8课时)第一节 国家的分类和划分标准

一、国家分类问题的提出和传统的分类方法

二、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国家分类方法 第二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概念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演进 第三节 国体

一、国体的概念

二、当代几种主要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政体

一、政体的概念

二、政体的特点 第五节 国家结构形式

一、单一制国家

二、联邦制国家

三、邦联

第六节 “一国两制”

一、“一国两制”的概念和政治特点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发展过程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认识基础和伟大意义 第五章 国家(三)统治,管理和参与(8课时)第一节 政治统治

一、治统治的概念

二、治统治的基础

三、政治统治的基本类型

四、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 第二节 政治管理

一、政治管理的概念

二、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

三、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第三节 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的概念

二、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三、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方向

第六章 国家(四)国家间的政治关系(4课时)第一节 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

一、国际政治的含义

二、国家间政治关系研究的重要性

三、国家间政治和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特殊性 第二节 国际组织的新发展和新特点

一、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和局限性

二、第三世界国家对国际组织建设的推动作用

三、各类国际组织日益普遍化

四、各种国际组织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日益加强 第三节 关于当代国家间政治的若干重要问题

一、关于当代世界的基本政治格局

二、于战争与和平的几个问题

三、与经济全球化有关的政治问题

四,国际政治环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七章 国家机构(一)西方社会国家机构的构成(10课时)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概念

一、国家机构与政府的关系

二、国家机构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国家元首

一、国家元首概说

二、立宪君主制国家的国家元首

三、共和国的国家元首 第三节 西方国家的立法机关

一、立法机关的由来

二、立法机关的组成

三、立法机关的职权

四、议会的性质和作用

第四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机关和政府首脑

一、行政机关的概念

二、行政机关的组成

三、西方国家的政府首脑

四、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 第五节 西方国家的司法机关

一、司法机关和“司法独立原则”

二、审判机关的组成和法官

三、审判机关行使职权的特点 第六节 西方国家的军队

一、作为国家机构一部分的军队

二、军队的主要任务

第七节 西方国家的地方政权机关

一、地方政权机关和中央政权机关的关系

二、地方政权机关的职权

第八章国家机构(二)西方国家机构体制(8课时)第一节 三权分立:西方国家机构体制的组织原则

一、“三权分立”的概念

二、“三权分立”原则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三、“三权分立”原则的性质 第二节 西方国家机构的主要体制

一、总统制

二、内阁制

三、总统——内阁混合制

四、委员制

五、核心问题:总统制和内阁制比较 第三节 分权制度和分权论的历史地位

一、从反封建专制斗争的武器到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二、从阶级分权到技术分权

三、从三权分立到行政地位的显著增强

第九章 国家机构(三)社会主义国家机构体制(6课时)第一节 议行合一:社会主义国家机构体制的组织原则

一、“民主共和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

二、巴黎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的特点和经验

三、“议行合一”:社会主义国家机构体制的组织原则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构成

一、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二、行政机关

三、司法机关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主要体制

一、苏维埃制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第十章 官员制度和官员理论(4课时)第一节 现代官员

一、官员的基本概念

二、官员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现代官员制度

一、西方国家的官员制度

二、改革中的中国官员制度 第三节 现代官员理论

一、现代官员理论的要点

二、现代官员制度的特点分析

三、现代官员制度的性质分析

第十一章 选举理论和选举制度(4课时)第一节 现代选举理论的要点和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

一、现代选举理论的要点

二、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性质分析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

一、我国的选举制度的地位与历史发展

二、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三、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程序

四、我国选举制度的地位,性质和选举工作的完善 第十二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8课时)第一节 政党的概念

一、政党的定义和特征

二、政党的分类

三、跨国政党

四、绿色和平运动与绿党的发展

五、利益集团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政党

一、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点

二、现代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点

三、资产阶级政党对政治生活施加影响的途径 第三节 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 多党制度与“合法反对原则”

二、两党制

三、多党制 四、一党制

五、西方国家政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

四、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方式 第十三章 政治民主(8课时)

第一节 民主的概念和民主观念的历史发展

一、民主的含义

二、现代西方民主的要点

三、现代社会主义民主的要点

四、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区别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一、中国的民主化和中国的现代化

二、当代中国民主化的实质

三、民主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四、当代中国的民主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第十四章 政治发展与政治现象的消亡(6课时)第一节 政治发展的概念

一、西方的政治发展观

二、政治发展的动力和形式 第二节 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与广义的革命

二、革命的根源,历史作用和历史条件

三、资产阶级革命

四、社会主义革命 第三节 政治改革

一、革命与改革的关系

二、政治改革的特征和意义 第四节 政治现象的消亡

一、阶级的消亡

二、政治国家的消亡

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1.怎样理解政治的涵义及其本质

2.政治的社会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有哪些

6.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是怎样的 7.研究现代政治学应掌握运用哪些方法

8.什么是政治关系 它包含哪些内容

9.如何把握利益的内在矛盾

10.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1.什么是政治权力 它有哪些特性

12.政治权力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13.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4.什么是政治斗争 它的特征有哪些

15.政治斗争的方式有哪些

16.什么是政治统治 其本质是什么

17.政治统治合法化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取得政治统治的合法化

18.什么是政治管理 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是怎样的19.现代政治管理的行为方式有哪些

20.西方学者关于政治参与的观点有哪些 你如何评价这些观点

21.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22.什么是政治体系 其构成有哪些组成部分

2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揭示国家本质的

24.国家的结构形式包括哪些内容 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5.国家机构设置的原则有哪些

26.现代政党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27.什么是政党制度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28.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集团是什么样的组织

29.政治社团的功能及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30.什么是政治文化 其构成有哪些方面

31.什么是政治心理 其构成要素有哪些

32.什么是政治思想 它有何特点

33.政治思想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4.什么是政治社会化 它有何作用

35.政治发展的本质内容和根本动力是什么

36.何谓政治革命 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7.政治改革目标的确定与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8.如何选择,运用政治改革的方式

39.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40.为什么说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我国政治学的历史任务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闭卷考试。

2、期末成绩评定:结合期末考试成绩、课程论文、练习、读书报告和课堂讨论,综合评定

下载政治学原理_王俊拴_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学原理_王俊拴_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1 答案: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作业 [案例分析]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 结合本案例,你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个会更好?如何制约政治权力?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题思路:......

    政治学原理

    一、填空题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亚里士多德把国家......

    政治学原理

    1、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为(A )A戴维·伊斯顿2、“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说这句话的是( B ) B......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形成性作业参考答案 答案1:政治学原理作业1 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

    政治学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孙中山先生是( )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A. 管理 B. 神权 C. 道德 D. 权力 2. 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 )。 A. 城市 B. 民主 C......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考研笔记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考研笔记 第一章 绪论 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