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

2020-04-21 18:2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

第一章

绪论

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

政治学研究对象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

(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

(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

(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

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因此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作这样的表述:即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领域:

(1)

政治学基础理论。

(2)

中国政治。

(3)

比较政治。

(4)

公共政策。

(5)

行政管理。

(6)

国际政治。

哲学是政治的基础。

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两者的联系非常密切。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政治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决定政治学与经济学密切联系的另一个重要国素,就是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的问题。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

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在历史上,政治学和法学曾经长期处于彼此不分的状态。但研究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政治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权力现象,权力是其研究的核心;而法学的研究对象则以特定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重点。法是进行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

规范手段,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政治,政治必须采取合法性的形式而有规则、有秩序地运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政治学和法学也就具有联系的必然性。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儒学:为国以礼,为政以德。

韩非:法治和霸道。

老子、庄子:无为而治。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神权高于王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教权。

马基雅维里:马克思称其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

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主张用社会政体代替国家。

西方政治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国家起源、性质、分类、政府的结构与类型、宪法条文及其类别等。

第二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以政治权力为研究对象。

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第一,提出了国家的阶级组织的观点。

第二,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第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第四,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第五,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上述观点表明,它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

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

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1)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2)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3)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阐明两个观点:

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时间问题。

第二,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是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

和的产物。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血缘家庭。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氏族就是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原始公社的社会经济单位,是原始社会血缘亲属集团,是社会的生产单位,基本单位。共同名称、宗教信仰和墓地。

氏族社会的历史可以分为产生、发展、繁荣、解体四个阶段。

原始氏族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管理组织。组织机构――议事会。

第三,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和阶级,氏族组织也随之解体。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给社会带来三个结果和变化:

(1)

畜牧业和农业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部落有了剩余产品。

(2)

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

(3)

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家长,晚辈及奴隶。

家长制家庭特点:(1)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2)父权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给社会带来三个主要结果:

(1)

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

(2)

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3)

部落联盟的出现。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从手工业分离出来。(有决定意义的生要分工)给社会带来的二个结果:

(1)

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金属货币。

(2)

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原来氏族与部落居民杂居起来

恩格斯对国家的产生论断说明三点:

(1)

历史现象,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

(2)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

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秩序的实质: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不允许被统治阶级破坏,也不许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或者集团破坏。

国家在氏族制度上产生的三种形式:

(1)

雅典国家的形式。(2)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3)德意志国家的形式。

国家产生的根源是一致的,社会内部经济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结果,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如下两点:

(1)

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2)

国家公共权力的设立。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

划分:指对一定地域上的居民以什么为基础进行管理。

公共权力: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

只有公共权力的强制力机关才能维持社会的存在。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国家源于神,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

2.契约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3.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国家的本质问题,也成为政治学中的核心问题。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三层含义:(1)有阶级社会的组织。(2)阶级统治。(3)是个机器。

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表现有三方面:

第一,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第二,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

第三,赋税制度的确立。

阶级权力通过一定形式上升为国家权力的结果。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由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状态的必要条件。

国家权力特性主要表现:

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第二,普遍的约束力。第三,主权性。国家主权:是统治阶级专政的全权在政治、法律上的表现。

国家三要素:主权、领土、居民。

国度:按政治地理位置划分的。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两种职能的关系: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强内部职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外部职能;有效地发挥外部职能,巩固和社会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

内部职能,从国家活动性质和方式的角度分: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又叫镇压职能,是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在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社会职能: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国家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第三节国家的消亡

国家消亡的前提:是阶级的消亡,随着阶级的消亡,作为解决阶级矛盾的工具的国家,由于失去了作用,逐渐向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国家消亡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

国家消亡的条件:消灭阶级,消灭剥削阶级,消灭一切阶级,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彻底铲除阶级产生和存在的一切根源,使阶级及其差别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最高级的人类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已经消除了,阶级的差别也就不存在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国家消亡的条件。

必须消灭阶级差别,国家才会消亡。

从经济方面看,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解决了所有制,消除了国家存在的社会条件,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达不到使物质极大丰富的程度。因此,在分配领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只要是按劳分配就必然存在着事实

上的不平等。

从政治方面看,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虽然被消灭了,但由于国内国际各方面的因素,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只要有阶级斗争存在国家就不会消亡。

其中主要是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还需要法律规范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只要有法,就需要有保证法律实现的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机关。

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国家的消亡的途径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表明了过程的渐进性:是指国家消亡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使国家消亡的经济条件和精神条件的逐渐完备、人们之间关系的逐渐改变,作为强制性的暴力机器的国家,才逐渐地成为社会上所不需要的东西。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第一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

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标准

(1)

君主国。(2)贵族国。(3)民主国。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马克思划分标准是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同一社会经济形态的一切国家,都是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国家。

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用以压迫和统治奴隶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奴隶制的剥削形式。

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和统治广大农民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封建制的剥削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压迫和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它维护着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

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新型的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

第二节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社会力量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种方式。但是,它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改良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被迫作出的某些局部性的让步,它并不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形态,因而不能完成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革命与改良的区别:

第一,革命是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革命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现象,革命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第三,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的过程。改良者实质上以争取统治阶级让步政策为最后目的,是旧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

第三节

国家历史类型概述

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在奴隶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

封建制国家:是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四种:

(1)

领主占有制:领主领地可以世代相袭,但不能买卖。经管庄园、利用特权、附属农奴。

(2)

地主占有制:合法买卖土地。出租土地,收缴地租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3)

国家占有制:是以国王名义占有土地。分封级各级领主,实质是领主占有制。

(4)

自耕农占有制:占有是少量的。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仅满足基本生存条件。

它们都具有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即土地由享有一定特权的大土地所有者占有;劳动者耕种领主或地主的土地,并以劳役或实物的形式将维持家庭生产和生活以外的剩余劳动无偿交付给土地占有者;劳动者不像奴隶那样,是属于主人的财产,不衣食于主人,他们必须有一个独立生产、生活的单位――家庭。

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则采取了中央集权制。

第二,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则是官僚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具有三个特点:

(1)

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举荐、科举,国家任命取得官职。按官职领取国家俸禄。

(2)

官僚集团内部,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官组织。

(3)

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第三,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趋势利用宗教,中国把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

宗法:指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的,规定宗族内部的尊卑、贵贱和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决定生产劳动者是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本质:是资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政治统治,是资专政。维护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组织化,是人类历史有国家以来最完备、最复杂的国家机器。

社会主义国家是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的深刻变化,被剥削的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国家也由维护人剥削人的制度的工具,变成了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建设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和实现

共产主义的工具。

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国家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其政治特征。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其思想特征。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创造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先进的管理水平等人类文明财富。

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壮大直接相关。是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

在西欧城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正是以这种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一〕

是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二〕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二者缺一不可。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是暴力。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典型形态的“圈地”运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第一,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

第四,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共同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

(1)

封~以劳动者对于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资~以雇佣劳动。

(2)

封~生产以使用价值的生产为目的,资~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

(3)

封~建立在暴力和政治权力超经济强制因素之上,资~建立在平等交换和排斥任何超经济的强制因素。

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有三种类型:英国、法国和德国为典型代表。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其根本特点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及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急风暴雨的大革命形式。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社会变革,特征是:封建国家

政权在社会经济政治多重压力下,被迫进行资本主义改良,逐步使封建专制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国家。

资本主义本质特征: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政权组织,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与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

本质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维护和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工具,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

资料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构成权力的力量基础。

资本的控制和支配,产生了以下结果:

1,使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上升为政治经济阶级,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主体。

2,使资本主义国家有能力建立和维持一整套军事和暴力,保证国家政治体系的运行。

3,具有了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力量优势。

(2)

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运行规则。

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其生存条件,以资本增值为其根本目的。

(3)

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职能、作用范围和强度、作用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特定的阶段性。

第二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第三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采取了更加隐蔽的形式。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两个发展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实现。

自由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特征: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方式来统治国家。表现在三个方面:

(1)

生产关系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作为基本实现形式。

(2)

自由资产阶级主导和控制的政治生活。

(3)

可以控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自由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核心。

自由方式在政治生活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具体体现:

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所谓公民政治自由、政治平等和政治权利作为政治生活的基础。

政治制度方面:选举制、代议制和政党制。代议制是最集中、最典型的制度体现。

政府职能方面:体现是“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指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

其一般特点:政治方法上由主要使用自由主义方法转变为主要使用暴力压迫的方法。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日益尖锐化起来,主要表现是:

(1)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深化。第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集团的矛盾与斗争。

(2)

内部矛盾深化的同时,在国际范围内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矛盾的发展。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第二,加深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的矛盾和斗争。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也加剧。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矛盾,垄断资本就必然由自由主义方法为主改变为以暴力压迫方法为主的管理方法。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特点反映在政权组织结构上的变化就是:

第一,从保护个人主义的自由改变以保护集体利益(垄断集团利益)的集权制度。具体表现:削弱议会权力,扩大行政权力。“万能政府”。使权力过分集中到政府首脑一个身上的发展趋势。

第二,垄断资本趋势控制政府。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其代理人执掌政权;二是亲自出马担任要职

第三,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社会事业和文化思想等领域,为维护其统治服务。

垄断资本主义家如何利用国家来为其经济利益服务:

(1)制定以垄断资本为中心的政策、加速资本积累。

(2)利用政府制定计划,靠行政命令来控制生产的无政府性。

(3)利用政府制定政策作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杠杆。

由此可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内外矛盾的进一步加深,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走向反动和国家对于社会控制的全面加强,这就促使资本主义社会走向更加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

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基本形态。

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它是垄断资本所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垄断资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经济地位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

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动摇的产物,是特定资本主义国家对付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一种制度选择。

法西斯专政出现: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是资产阶级力量由于经济危机而削弱了。

“种族论”,“国家至上论”“领袖权威论”“生存空间论”-最反动、最野蛮的荒谬理论。

经济方面: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军事化。

政治方面:法西斯寡头统治。

对外关系方面:奉行疯狂的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

法西斯国家典型代表国家是:纳粹德国。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多元民主。

福利国家实质: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相融合的表现,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保证增进其资本积累,用社会化政策企图缓和阶级冲突的统治方法。

福利国家鼓吹“资本民主化”,“管理制度革命”,“收入革命”等谬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也叫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在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国家。是新的历史类型的国家。是最后一个历史类型的国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及产品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必然引起社会主义革命。

生产社会化:是指同小生产相对立的、有组织的、相互联系的大规模生产。其表现为:

(1)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者集中在少数资本家企业中。

(2)由于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造成企业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更加密切。

(3)通过市场调节,使资本主义生产形成一个不可侵害的整体。

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有计划地管理生产。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及产品归资本家私有,这就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及产品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方面:

经济上: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其结果必然发生周期性的经

济危机。

政治上: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随着剥削的日益加强,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帝国主义阶级,垄断资本具体表现为三大矛盾:

第一,无产阶级和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尖锐。

第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

第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

国家政权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维护其经济基础的最重要的工具。

革命首先就要夺取政权。政权是决定革命胜利与失败的关键。

政权问题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尤为重要。

无产阶级与以前的一切剥削阶级革命有重要区别: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第二,革命的任务就是夺取政权。

因此,无产阶级与以往革命不同,夺取政权只是革命的开始。还要以国家政权为工具,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和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有暴力革命和和平发展两条不同的革命道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提出了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根本道路的理论。

依据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国家代替资本主义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来完成。

英国宪章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而得出的结论。用和平的方式进行革命是行不通的,只有暴力革命才能达到目的。暴力革命论是通过总结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

实现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会有下面四种情况:

(1)

资产阶级还没有建立宠大的军阀制度和官僚制度,因而不能对群众施加暴力。

(2)

有健全的社会民主制度的国家中,无产阶级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不能破坏议会民主制。

(3)

资产阶级的武装力量被冲垮,来不及重新组织反革命武装力量。

(4)

我强敌弱,在无产阶级强大压力包围下,资产阶级放弃反抗而自动向无产阶级让步。

马克思主义者从不把暴力革命绝对化,只要条件允许,马克思主义者也主张用和平手段。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决条件。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伯恩施和考茨基对马、恩关于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结论,进行了无耻的歪曲。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们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

民主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1)

民主是指公民管理国家的权利,反映的是公民与政权的关系。民主是国体问题。

(2)

民主是指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方法,是管理国家的方法,政治统治形式,是政体问题。

(3)

民主是指国家活动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

新型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或人民民主。最高类型的民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力。

即管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权力,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新型民主的一个最主要特征。阶级统治方法看,是工人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方法。民主集中制。

社会主义国家为何实行新型民主?

(1)

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

是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需要。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发展新型民主,健全与发展民主制度。

新型专政:被剥削的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列宁称之为半国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相结合不是两方面的机械相加,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型民主是新型专政的前提和基础,新型专政是新型民主的保障。新型民主是目的,新型专政是手段。如果离开新型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只能是一句空话。任何把民主与专政割裂开来,对产起来,强调一面,是完全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国家的理论。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只有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完整概念。

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个政治形式:巴黎公社。

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具有本国特色的无阶级专政的形式。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

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和阶级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掌握国家政权的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

(2)

无产阶级的人数极少。

(3)

全国人口中80%以上是农民。

(4)

中国的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

党和毛泽东把马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1)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2)

人民民主专政阶级联盟的范围扩大,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统一战线。

(3)

政权组织形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结构形式。

(4)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特征:

(1)

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2)

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

1.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通过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国家。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是工农联盟。

(3)

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

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为什么需要无产阶级专政?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过渡时期任务的工具,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任务的工具。

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消灭阶级,同时也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也就消灭了无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彻底完成消灭阶级的任务。消灭阶级,不仅要消灭剥削制度,而且要消灭一切阶级差别。为了完成过渡时期的任务,就需要无产阶级专政。

消灭阶级差别,包括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的因素。

经济方面:实现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

政治方面:实现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

思想觉悟方面:主要是利用法律规范来培养、训练人们自觉地遵守生活规则的习惯。

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特定的历史职能,就是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切实按照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逐步创造条件,消除三大差别。

第六章

国家形式

第一节

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主要涉及中央政权机关设置和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体现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从权力配置和国家机关设置的角度看,政体主要地体现为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行使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形式。

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反映了一个国家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政体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统治形式和权力结构的特征,直接地受到国家阶级性质的制约。国体所表现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

毛泽东对政体的定义是指“政权构成形式”、“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政体首先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所采用的;其次,采用一定政体的目的是

要进行经济;再次,必须有一定的形式来组织统治的机关,这个形式就是政体。

两者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国体与政体相比,国体占首位。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在一定的国体下,政体的形式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国家的阶级本质从根本上决定着政体的选择和采用,一定的政体必须适合一定的国体,当国体发生变革时,政体也就会发生变化。没有一定形式,内容也就会变成虚幻的东西。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如果没有适当的政体,统治阶级就无法组成和巩固自己的国家机器,无法体现和保持国家的性质。国体一经建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政体则是相对变化的。政体与国体相比较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影响政体选择的多种因素。

(2)政体的多样性。

(3)政体选择的自主性。

(4)政体相对于国体的灵活性和变异性。

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划分政体的目的,是要对不同的政体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优劣,从中选择理想的政体,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设计适宜的政体形式。

1.古代思想家划分政体的标准:亚里士多德应用比较分析法,提出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统治者为城邦谋利益还是为自己谋利益;二是统治者人数的多寡。

2.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政体的划分:大致同上。

3.马克思主义划分政体的标准:历史比较法,第一,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第二,最高国家权力权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第三,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根据前两条标准,首先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国家分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两类)。

君主制:在实行君主制的剥削阶级国家,是以一名君主作为实际上的或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制政体包括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两种:

1.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所盛行的一种君主制政体。君主独自掌握最高统治权,君主拥有绝对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权力,也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

2.立宪君主制:是资产阶级类型国家的一种政体。但君主的权力按宪法规定受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二元君主制】君主仍然拥有较大的实际权力的立宪君主政体,内阁向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议会构成两个权力中心故称为二元君主制。

【议会君主制】是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之一。政体不向君主负责而是向议会负责,奉行“议会至上”原则。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拥有倒阁权。君主象征国家统一和代表国家主权而没有实际权力。

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理想形式。

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关系上看,可以把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两种形式。

1.议会共和制: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称为议会制共和国。议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和监督政府权。政府的产生和存废以议会为基础。

2.总统共和制: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国家。总统由普选产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实权。政府各部部长在法律上只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3.委员会制:是指国家的最高行政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的一种制度,亦称“合议制”。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群众成为国家的统治者,无产阶级专政,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

民主共和制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唯一能够采用的基本政权组织形式。它实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政体形式。同时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又是一种正在不断建设、发展和完善的政权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的任何具体形式,只要适合一个国家的国情,就是那个国家的最好的政治形式。

典型意义的巴黎公社的政权形式、苏维埃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1.公社制-巴黎公社的政权形式

第一,废除常备军,用武装的人民代替。

第二,公社由普选的代表组成,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

第三,公社是兼管行政与立法的工作机关。

第四,公社废除旧警察和官吏,把公职人员变成人民的“公仆”。

2.苏维埃制

第一,最高苏维埃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它机关都由它产生。

第二,最高苏维埃设立主席团作为常设机构。

第三,苏维埃的代表由人民选举和对人民负责。

3.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1)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含义: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选举产生代表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

第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

第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体形式。

第一,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实行基层直接选举,其他间接选举产生。

第二,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中,我们就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三,我国人民是在党的领导下。

第四,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吸取了苏维埃政权的经验,总结根据地政权建设发展起来的。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

第一,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第二,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官僚主义。

第三,党的领导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保证。

第三节

国家的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

古代两种形式:(1)帝国形式。(2)分封割据形式。

现代国家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1)单一制。(2)复合制。

(1)

单一制:将国土按地域划分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特点: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的行政机关体系和国籍。

单一制又可细分为两种形式: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

(2)

复合制:若干国家或地区作为成员单位协议组成的联合体。

由于联合的程序和形式、权力的划分有着重要的差别,可细分为:(1)邦联制。(2)联邦制。

【邦联制】若干个各自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典型代表是欧洲联盟。

【联邦制】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典型代表是美国。

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和原则: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是

阶级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最终只能由各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根据本国的国情决定。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特点: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二,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三,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第四,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及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

第五,省、直辖市人大及常委会可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批准后生效。

第六,地方各级政府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国家结构形式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实行地方适度分权。

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原因:

第一,历史上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

第二,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

第三,各民族主要是和汉族相互杂居,“大杂居、小聚居”。

第四,近代以来,结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

第五,各民族之间,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需要互相学习、帮助、支持,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第六,防止和抵御外来干涉和侵略,维持我国的独立与安全,需要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与合作。

我国单一制两大特色: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其特点如下:

第一,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的。

第二,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

第三,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自治权: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在民族自治地主内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主权力,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特别行政区】最出是针对台湾做出的,但在香港、澳门付诸实施。依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特别行政区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心是一个国家。特别行政区是一级地方政府。

第二,两种制度共存,但主体是社会主义。

第三,高度的自治权。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特别行政区的建立和“一国两制”的实践,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创造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带有某些复合制特征的单一制。

第七章

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公共权力的载体和公共权力运作的政治组织系统,是阶级统治和政治统治体系的核心。

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含义、构成、特点和组建

国家机器在政治科学上就叫做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国家机构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的需要。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要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凭借一定的权力设施。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政治体系,由此决定国家机构具有组织体系结构性。是一个复杂严整的权力组织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国家机构是一个动态功能组织系统。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应地把国家机关划分为分立与制衡的三个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作为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权威代表,这个代表即国家元首。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共同构成国家机构的最基本的主要的组成要素。

(一)国家元首的功能:充当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最高政治领导者,依据国内法处于国家最高领导地位,根据国际惯例享有最高规格的国际礼遇,充当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不论在事实上还是在形式上与礼仪上,国家元首是处在国家机关体系的最高地位,象征着国家的统一,体现着最高国家权力,象征着国家主权,行使国家元首的各项职权。通常由一个个人组成。

(二)立法机关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即有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时进行执法监督的国家机关。基本职能是立法和执法监督。

(三)行政机关含有“执行”和“管理”两方面的含义。执行:指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和决定,管理则是指管理国家内政、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事务。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机关。

(四)司法机关是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行使审判权的审判机关即法院,行使监督权的检察机关。

国家机构的特点:

(1)阶级性。(2)社会性。(3)整体性。(4)强制性。

制约国家机构的主客观因素:

1.国体的制约。

2.统治阶级统治方式的制约。包括国家治理形式、国家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

3.国度国情诸因素的制约。

国家机构的设置或组建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在一定的理论原则和法制原则指导和确认下,进行周密政治设计的国家自主行为。

理论原则确定国家机构总的框架及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国家机构的制度;法制原则则规定理论原则法制化的具体要求。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三权分立在西方各国宪法中通常表现为下述几方面的制度设计:

(1)由三个不同的机关分别执掌和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2)每一个机关都相对独立的,在行使各自分掌的权力时,都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

(3)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是代议机构,一般由选举产生的法定人数的议员组成。

两院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

一院制:瑞典、葡萄牙、丹麦、新西兰等。

两院制即议会由两院组成,一般称为参议院、众议院、通称为上议院、下议院。一般下议院权力高于上议院。如下议院通过的法案受到上议院的否决时,如果下议院再次表决通过该法案。

1.立法权:即以国家名义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权力。这是议会最基本的权力。

2.财政权:即财政同意权,是议会控制政府税收和开支的权力。

3.监督权:即议会对政府及其政策和政府官员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力。

表现为如下四方面:

一.是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二.是在议会制国家,议会拥有倒阁权。

三.是议会对政府议员行使弹劾权。四.议员对政府的政策行使质询权。

(二)行政机关

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一般由政府首脑和各部部长组成,通常称为内阁,所以组织政府常称作“组阁”。

行政职权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执行法律与委托立法。

2.管理全国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

3.处理对外关系事务。

4.军事权。

5.立法参与权。

(三)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独立,旨在保障公民自由,首先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机关的分工,有利于实行法治,有利于防止专制和暴政,有利于政府保持清正廉洁,是历史的进步。

司法权主要指审判权和法律解释权。司法机关的职权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审理各种诉讼案件

2.处理某些非诉讼性事务

3.违宪审查

违宪审查:是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决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审查对象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令,政府根据法律颁布的行政法规、发布的行政命令以及采取的行政措施。

资本主义国家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机构有两种类型:普通法院和专门宪法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

各国司法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事后审查”,“事前审查”。

司法独立:指法院和法官只服从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具体含义:

一是司法权由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

二是审判活动不受另一个法院的干涉。

三是法官按照“自由心证”原则办案。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的组织--民主集中制

议行合一三层含义:

(1)议行合一以否定、替代资本主义议会制的三权分立原则为前担。

(2)是行政权和立法权两种国家权力和职能在职掌、从属上的集中统一。

(3)公社委员会兼管行政权和立法权,两权兼管是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表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体制和结构上,强调社会对公共权力的直接制约,和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制约。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大牵扯。

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的设置和组织、权力的动作上,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1.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2.保证国家机关之间合理分工,协调动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

3.保证立法和决策民主化和执行的集中化与分工责任制。

4.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展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一)国家权力机关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1.立法权:是制定、修改、废止和补充法律的职权。

2.决定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就国家重大问题和事项做出决定的权力。

3.任免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具体指人事任免权。

4.监督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

(二)行政机关

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行政立法权。2.议案权。3.行政管理权。4.行政区划管理权。

5.领导和管理经济和城乡建设权。6.社会管理权。7.行使人大及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三)司法机关

依照宪法和法律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和法律监督权的机关。由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和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共同构成。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人民法院实行四级两审终审制。

人民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提起公诉,对法院的错误判决和裁定,贪污提出抗诉。

我国司法机关的活动和工作遵循和执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和如下几项原则:(1)法院和检察院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进审判、检察活动的原则;(3)司法独立,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原则;(4)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容特权,不容

民族歧视原则;(5)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原则;(6)公开审判原则;(7)民主集中制即合议制原则。

第八章

国家政权与民族问题

第一节

民族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差异的存在。具体方面:

第一,民族差异的存在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

19世纪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家布伦奇里认为,民族具有八大特征:(1)同居于一地;(2)同一血统;(3)

同其肢体形态;(4)同其语言;(5)同其文字;(6)同其宗教;(7)同其风俗;(8)同其生计。

孙中山先生提出过民族的五个特征:(1)血统;(2)生活;(3)语言;(4)宗教;(5)风俗习惯。

民族是由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联结起来的人们的稳定的社会共同体

第二,剥削制度是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

第三,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

2.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从实质上看,民族压迫是压迫民族的统治阶级冒充整个民族的代表对被压迫民族的压迫。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民族与阶级的含义不同。

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范围不同。

3.阶级矛盾从属于民族斗争。

4.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消失也不相同。

民族问题随着阶级问题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产生民族压迫,引发民族运动和民族斗争的根源和条件是阶级剥削,但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问题都是由剥削制度引起的。

民族差别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条件。

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就是革命和政权问题,其他所有问题都是紧紧围绕这个核心的。

民族问题与革命和政权问题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解决民族问题不能离开当时的政治总问题。

第二,民族问题直接影响革命和政权的稳定。

民族问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第二,社会主义各民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民族问题是地区民族冲突问题在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首先,民族冲突导致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影响该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其次,使国际政治问题的解决形式出现了重大变化。

再次,对国际关系格局以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霸权主义及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使民族冲突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第二节

资产阶级国家与民族问题

民族运动是指被压迫民族反对压迫民族、争取民族平等或民族解放的斗争。

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内容和任务:是同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反对封建割剧,要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民族经济中心、民族文化和独立的民族国家。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级,用血腥手段建立起罪恶、野蛮的殖民制度。到了帝国主义时期,它同整个殖民地问题融合起来,即发展成为整个殖民地问题了,从而使民族斗争变成为被压迫民族、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斗争了。

民族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一切剥削阶级在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时,都采取民族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是指资产阶级的民族观点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与原则,是资产阶级最基本的民族政策。具体地说,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民族优劣的观点。

第二,民族至上的原则。

第三,民族投降的原则。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就是资产阶级利已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

民族同化:是指强制性的民族同化,是指统治民族强制推行同化政策,迫使社会上其他民族全体或部分改变其民族特点(例如在语言上、风俗习惯上等给以强制限制)使其成为另一个民族。

大国沙文主义:是指大国在对待小国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反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实行民族歧视。(2)强制推行民族同化。(3)分化少数民族。

(4)制造民族分裂。(5)借“民族自治”的口号煽动民族分裂。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与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的民族问题的性质,是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

一些民族由于经济、文化落后、不仅不能充分享受法律给予的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而且不能充分享受政治方面的平等权利。

社会主义内容的民族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民族问题任务的惟一正确的途径,它包括民族政权机关的民族化,经济发展的民族化,语言文化民族化等等。

民族问题就是民族矛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问题,是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

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各民族的平等的联合。

民族平等作为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全世界一切民族的平等。(2)一切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的平等。(3)各民族之间的事实上的平等。民族联合可以体现为各民族为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而形成的民族统一战线,为建立民族国家而形成的联邦体制,为消灭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而进行的互相合作等等。

马克思主义是依据什么提出解决民族问题时,应当坚决反对这两种民族主义:

第一,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第二,根据是人类社会发展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

(各民族交往频繁和资本主义已成熟)

第三,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根本利益。

第九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

第一节

政党的理论

政党词源于拉丁语“Pars”,转意为政治组织。

政党是在阶级基础上组成的。政党是政治社会政治斗争的集中代表。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

政党是阶级组织,它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要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政党的特征:

(一)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二)政党由阶级、阶层、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

(三)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四)政党具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五)政党与国家政权密不可分。

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现代意义的政党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阶级斗争发展到资本主义阶级的产物。

政党政治与议会民主制选举制共同构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三大支柱。

资本主义国家是政党产生的历史前提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

政党要发挥阶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组织,通过组织系统将本阶级的力量集中起来,共同行动,以实现阶级的奋斗目标。

政党的政治纲领既是判断一个政党的阶级属性和本质的最重要的依据。

政党的分类:

以政党的阶级属性和阶级基础为标准(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

以政党是否掌握国家政权为标准(执政党、在野党、反对党和参政党)

以政党是否合法为标准(合法政党和非法政党)

以政党的活动范围为标准(国内政党和跨国政党联盟)

政党的功能:

着重研究政党同本阶级群众的关系和代表本阶级利益所从事的主要活动。

(一)争取群众和教育群众。(二)集中阶级意志。(三)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政党产生的直接原因则是自由竞争使资产阶级内部分化为不同的利益集团,而民主制度则要求它们和平地争夺政权。

资产阶级政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标榜“超阶级性”。第二,围绕议会和选举开展活动。第三,组织特征上的两极分化。

第四,党内派系斗争的合法化。第五,资产阶级政党的“合法反对”和“公平竞争”。

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维护现有的政治秩序。

此外,资产阶级政党具体的地位和作用还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标志。

(二)政党制度在资产阶级民主中的协调作用。

(三)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

整机制。

按照政党数目、政党关系、政党执政方式等方面,可以将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两党制: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的政党制度。

第一种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特点:

1.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2.两党采取集中制。

第二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下的两党制。特点:

1.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2.美国的两党组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投票纪律。

以上两种模式的共同点:

1.势均力敌长期据本国政坛。2.处于竞争和对立状态。3.以多数代表制为基础。

当代两党制的新变化:

1.政党的阶级基础趋向一致。2.两党政策与立法的趋同。

(二)多党制: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各政党都可以依法或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典型国家有法国、意大利和德国)

多党制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特点:

1.政党数量多;2.往往分化成左右两大阵营;3.政权更替往往取决于第三党的结盟政策。

第二,多元并存的多党制。特点:(印度、新加坡、墨西哥和日本)

没有一个政党能获得多数席位。政府只能由几个政党联合组成,反对派也组成联合阵线与其抗衡。

第三,一党独大的多党制。特点:

存在着多个政党,但其中一个政党在该国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并单独执政,其他政党则处于在野党地位。

(三)一党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一个政党掌握政权,而在法律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不允许其他政党与之争夺政权的一种政治制度。(法西斯国家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

第一,法西斯国家的一党制。特点:

1.法律只承认一党的合法存在。2.一党制建立在党魁个人独裁基础上。3.国家的统治以恐怖和暴力来维持。4.实行党政合一的政权形式。

压力集团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政治术语,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性利益团体,即政治团体。

指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那些不同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决策形成过程的利益群体。(为某种共同的举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是利益集团)

压力集团和政党相比也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政党具有政治纲领,压力集团没有比较系统的政治纲领。

第二,政党有自己的候选人,压力集团并不提出自己的候选人。

第三,政党代表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压力集团只代表某一集团的局部利益。

第四,政党是间接地、隐蔽地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压力集团则明确、直接地采取各种手段。

压力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资产阶级内部以及各阶级和各种势力集团矛盾尖锐化在政治上的必然反映。

压力集团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的主要方式是:

1.参与选举,影响竞选。(实际上提供作为竞选前提和后盾的大量资金)

(一)通过提供或撤消支持等手段对政党的政纲施加影响(二)大力支持他们所拥护的候选人(三)在压力集团的影响下,竞选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2.包围议会,影响政治决策过程。(通过院外活动来施加影响)

3.影响政府决策。

4.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通过影响诉讼活动以达到目的)

(一)通过活动基层来施加压力(二)威胁利诱和收买贿赂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由自发斗争上升为自觉斗争之后的产物。

与资产阶级政党诞生的背景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资产阶级政党是在适合于自己的政治制度环境下产生的;而无产阶级政党则是在与自己的政治纲领相对立的现实政治制度环境下创立的。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1.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无产阶级政党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带领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斗争。

3.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战斗集体。

4.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

5.无产阶级政党有独特的原则和工作作风。

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二)党的领导的具体方式。

1.政治领导:共产党在无产阶级政治体系中担负最高决策和关键性决策的任务。

2.思想领导: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人民群众。

3.组织领导:实现党的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关键是实行党政分开。

党政分开主要涉及的是执政党和政府的关系问题。进而实现党的领导。直接用国家强制力来实现,党的组织变成了国家政权组织,这是同政党的性质不相容的。

党的最高领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但是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法、领导作风,随着形势的发展是可以适时改变的,也是必须改变的。加强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主要内容是共产党的领导。有的国家实行一党制,有的国家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制,这由各国的阶级关系状况、历史条件、革命进程不同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

(2)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宪法和法律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活动的基本准则。

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苏联、蒙古、南斯拉夫、匈牙利、古巴等)

政治团体是现代政治现象。作为执政党、政府和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特征:

(1)群众基础。(2)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3)存在于整体利益一致基础上。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地地位与作用:

1.组织功能

2.参政功能(推选自己的代表;参与决策;参与政治同组织;通过传媒表达政治团体要求)

3.民主监督功能

4.教育功能

第十章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新学科领域。政治文化的研究源于西方,伴随二战以后的行为主义革命而兴盛起来。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含义及功能

首先是在比较政治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首次提出了“政治文化”一词。我国政治学界在80年代初,开始对这一领域进行介绍和研究。

综合中西学者的观点: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1)主体有团体性,也有个体性;既是公民,也是政治团体和其他社会团体。

(2)政治文化是历史与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综合作用的产物。

(3)研究目的提示政治体系及政治过程的关系和政治文化与公民政治行为的关系。

(4)政治文化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等)

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

(1)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占主导地位是经济阶级的政治文化)

(2)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政治文化功能:是指政治文化中的各种因素对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的影响和作用。G.A.阿尔蒙德从结构功能的角度阐释政治文化功能分为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的主要功能归纳为以下方面:

(1)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的指导作用。

(2)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社会成员指导社会成员的政治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3)影响政治过程。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4)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内容对于政治制度的维系或变革有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和结构

西方学者的区分

1.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民主平等主导观念;多数服从少数)

2.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

3.理想型政治文化和现实型政治文化。

4.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

现代政治文化:是与生产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相适应的一整套政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特征:

(1)民主政治与平等自由的观念构成政治文化核心内容。

(2)社会大多数成员对政治体系和世界表现出理性和科学的认识态度,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

(3)开拓进取成为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面向世界和未来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的区分:

标准:(1)经济基础。(2)阶级性质。

1.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三种类型)

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具有革命性,推动了人类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2.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型政治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在本质上具有剥削阶级政治文化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政治文化结构主要是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这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政治文化的这三个层次是不中分割的有机整体。政治意识形态层次居于政治文化结构的核心地位,代表阶级属性,是以阶级为基本单位的。

政治价值观:一般指的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包括社会成员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活动的标准,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直接影响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信念、信仰和态度。

政治心理:是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和政治环境长期作用的产物,它蕴含着政治文化的遗传机制和再生功能,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述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来看,政治文化结构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处于不断变动状态的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意识形态,由低向高排列的。

(2)三个层次的变化的不同步性。

(3)政治文化结构内部三个层次,表现为相互间的依存、配合和制约的关系。

政治文化的结构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指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戴维.伊斯顿发表关于政治社会化方面的第一篇论文。海曼的《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心理的研究》

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就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派生概念。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目的与过程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确立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核心地位,并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加以引导和制约。

(2)培养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公民的政治能力。

(3)对反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政治文化传播的途径:

(1)家庭。(2)学校。(3)社会。(4)大众传媒。

目前,在我国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政治文化:主导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以及非主导型的封建主义政治文化和资本主义政治文化。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坚持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遵循和贯彻以下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2)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3)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

(4)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

(5)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做出科学分析,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鉴的原则。

第十二章

国际政治

第一节

国际政治的含义与特征

国际政治:是主权国家之间,也包括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在世界舞台上政治关系的总和。国际政治的含义从下述三个方面来综合地把握和理解:

第一,多个行为主体之间,主要发生于主权国家。

国际社会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际社会中具有特定利益、参与国际社会活动能力、稳定的组织形态的实体。基本特征:

1.具有特定的自身利益和利益要求。

2.具有特定的行为能力。

3.具有特定的稳定的组织形态。

第二,多个行为主体间的政治关系,主权国家间政治关系是其最基本的政治关系。

国际政治关系是利益关系、力量对比关系、相互作用关系构成的。

1.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利益关系(是物质基础,是终极动因,是追求的目标)处于主导地位

(1)利益的主体归属性。

(2)行为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全面联系性。

(3)行为主体的利益关系具有共同性和矛盾性。

国家利益: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国家需求的满足。包括:

国家生存利益:国家安全、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需求的实现等。

国家发展利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的实现等。

2.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关系

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关系是制约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本制约因素

3.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三,是组织体系和行为体系,是国际社会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国际社会政治关系体系必将具有如下四个基本特点:

1.全球性。(主体范围广泛性、主体层次普遍性、政治关系广泛性)

2.有机性。

3.有序性。

4.变动性。

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和出发点,国际政治是各国国内政治在世界范围内和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延伸和相互作用。这种联系主要具体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国内政治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利益要求的对外延伸。

2.各国的对外政策对外活动是为其国内政治服务的。

3.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的基础)

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区别:

1.有无公共权威的不同(国同政治存在公共权威,而国际政治不存在公共权威)

2.利益的构成和内容不同(国内政治中阶级利益、阶层利益和各种社会集团的利益。)

3.政治行为主体不同(国内政治中各阶级、阶层、政府、政党、政治团体和公民个人;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国家)

第二节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主权国家:是政治国家和民族国家统合体。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基本行为主体,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实体,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上具有惟一的合法性。

主权国家的特质及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1.主权国家能够控制和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形成国际社会强大的行为主体、实体。

2.主权国家是人类生活诸共同体的惟一合法总代表。

3.国家间政治关系决定着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

主权国家必备的基本要素:

1.固定的领土。2.定居的居民。3.统一政权。4.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在国际政治中对于国家的意义:

1.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获得与国际政治生活能力的基础。

2.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独立行为主体的必要条件。

3.国家主权是一国在国际政治中具有与其他国家平等地位的重要保证。

4.国家主权是国家参与制定、遵循国际关系准则的前提。

邓小平指出,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的“国权”。

国际组织:由若干主权国家或非国家组织依据条约或协议,为达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国际团体或国际机构。

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级的产物。

国际组织发轫于国际会议,至19世纪60年代才正式成形。1648年的威斯特代利亚会议,开启了国际会议方式协调国家关系、解决国际问题的先河。

国际组织一些基本特点:

(1)国际组织均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

(2)国际组织存在合法性依据是条约。

(3)国际组织的组织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

非国家间国际组织不是国际法的主体,因而不具备承担国际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

国际组织划分类型:

1.基本性质、活动目标和范围划分:一般政治性国际组织和专门国际组织。

2.成员构成和处理事务的地域范围划分: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3.活动的内容和领域划分:政治性、经济性、军事性和文化科技卫生体育国际组织。

在国际社会中,其他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主要是指活动于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党、政治团体及个人。

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政党可分两类:国内政治中的执政党和非执政党。

在当代国际政治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政党是共产党、社会民主党、民族主义政党和绿党。

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团体包括一些政治运动和政治组织。

第三节

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世界主要矛盾的主导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

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含义:

(一)一定时期内的世界主要矛盾是国际政治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根本动力。

(二)国际政治格局是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为主干的。

其具备的四个特点:

1.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政治活动中具有强大的主导力,是国际政治的基本力量。

2.它们是特定时期世界主要矛盾关系的承担者。

3.它们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构成,也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集合体(联盟、同盟)构成的。

4.国际政治基本力量是以经济力为基础的,与综合国力相类似。

(三)国际政治格局是国际政治基本力量的结合式样和结构状态。

世界性国际政治格局是在现代国际政治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为一方与帝国主义国家为另一方的对立和斗争,是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

战后国际政治基本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和资本主义国家力量。以非战争性对抗和对立为核心内容的“冷战”是两大国际政治基本力量基本联系的结构、样式。

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主张和平的要求逐步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

东西南北问题。东西是美苏问题是战争问题。南北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第四节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是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在国际活动中都应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体现为国际政治活动的一切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原则、规则、规章。基本准则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1.普遍性。2.共识性。3.应然性。4.约束性。

当代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基本内容:

1.各国主权平等原则。

2.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4.互不侵犯原则。

5.和平共处原则。

国际法:是在国家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规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的国际活动和行为,调整国家等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和活动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和。

国际法的基本构成:1.平时法。2.战争法。3.中立法。

国际法的基本特点:

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2.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3.执行主要领先相关国家的自愿、自动和自觉。

国际法的作用:

1.国际法是保障国际关系有序存在和发展的法律条件。

2、国际法是确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法定依据。

3.国际法为裁定和政治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

4.国际为非常状态下的国际关系提供基本行为准则。

下载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考研笔记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考研笔记 第一章 绪论 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

    【打印版】王惠岩《政治学原理》考研笔记

    《政治学原理》笔记 王惠岩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含义1.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

    王惠岩第二版_政治学原理核心笔记

    一、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 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

    2012韶关学院《政治学原理》(王惠岩版)重点

    一、 名词解释 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单一制:是中央政府将国土划分成若干......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1 答案: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作业 [案例分析]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 结合本案例,你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个会更好?如何制约政治权力?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题思路:......

    政治学原理

    一、填空题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亚里士多德把国家......

    政治学原理

    1、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为(A )A戴维·伊斯顿2、“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说这句话的是( B )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