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印版】王惠岩《政治学原理》考研笔记
《政治学原理》笔记
王惠岩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的含义
1.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政治的实质和含义
A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B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C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D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学的定义
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领域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1.政治许基础理论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对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包括横向的现实比较研究和纵向的历史比较研究,以了解国外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经济学(P8-P9)2.与法学(P9-P10)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c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是处于社会之中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与西方政治学的历史的、“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权力”,而不是演变
象国家权利那样成为独立的、站在社会之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略)
上的支配主体。
2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P11-P16)二. 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1.起源:
(P16-P18)
a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b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外部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条件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1.历史研究法。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c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在秩序的范围内
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2.国家是在氏族组织的瓦解的基础上产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
生的,它是与氏族组织有根本区别的特殊2.制度研究法。就是从政治制度的形成组织
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a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按律的方法。
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3.比较研究法。就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b公共权力的设立。所谓公共权力,是指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监狱和强制机关。原始社会的氏族组4.结构——功能研究法。主要是试图通织没有公共权力。原始社会的武装组织和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社会权利是全民所有的,保护全民利益系统运转的规律性。的。而国家所设的公共权力是掌握在统治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略)
阶级手里用来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三.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论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1.神权论
一. 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1. 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一直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天、存在的社会形式。
上帝)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统治阶特点:
级,曾利用这种观点来维护他们的统治。a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最早发生于古代犹太的神权政治君主国,b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议事会,是一发达于中世纪。神权论纯粹是从宗教的观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点出发,把剥削阶级国家说成是神的意志c氏族成员有相互帮助相互保护的义务。的体现,用来迷惑人民群众对国家本质的2.原始民主制的特征:
认识,反对被压迫人民起来革命。因此,a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的管它从来就是反科学的观点。
理体制,而不是一种国家形式;
2.契约论
b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在资本注意上升时期,契约论是资产阶级主制,而不是国家产生后的阶级民主制;
关于国家起源的最有影响的学说,主张在国家出现以前,人类有一种原始的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不能长久的停留,为脱离这种自然状态,人门就相互定立一种契约,成立国家,来保障财产和安全。
契约论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一种是用来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3.暴力论
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含义:
a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说明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
b国家是阶级统治。说明国家的本质。(P37-38 P40-41)
国家意志:就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接受服从的意志,是经过一定的制度与程序指定出来而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专政:强力是实现国家意志的后盾和基础,所以通常又把以强制力为基础的政治统治称为专政。
c.国家是个机器。国家是个特殊的机器,在于它具有公共权力。
二. 国家权力
1.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狭义]、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它是社会公共职能独立化,社会内部分裂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结果。
2.国家权利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
a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b职业性常备军的建立
c赋税制度的确立
3.国家权利的特征 a强制力的垄断性。自国家产生以后国家权力就垄断了有组织地、系统地使用强制力的合法性,不再允许任何其他形式的暴力组织的合法存在。
b普遍的约束力。国家权利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对全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对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内部成员都有约束力。
C主权性。是一个独立国家不可缺少的条件。
主权:即一个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在国内是指至高无上的权力,既在社会各类权力中,国家权力的效用最高;在国际关系中是指一个国家权力的独立性。
国度:按一定地域、居民和政权所构成的,即按政治地理意义划分的国家
三. 国家的基本职能
1.内部职能
A定义: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B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a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政治职能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同样具有阶级性。
c社会职能与政治职能的关系
1在阶级社会(P41)
2在社会主义社会:(P42)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其社会职能上升为主要职能,表现为组织经济与文化建设。政治职能主要表现为进行民主与法制建设,保证社会稳定,同时打击反社会主义势力和分子。
2.外部职能
制的形成、阶级的出现和阶级矛盾的不可A定义: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调和而产生的。
安全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不仅占有3.内外职能的关系(P41)全部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生产者——奴第三节 国家的消亡
隶本身。
一. 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b奴隶制国家的内部只职能,是控制努力国家是阶级出现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和自由贫民等广大被压迫民众。外部职能产物,当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后,随着阶级是侵略他国领土和保卫本国领土以防别的消灭,国家也必然随之消亡
国侵略。
二. 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
二. 建制国家
1.条件:消灭阶级,不仅消灭剥削阶级,a封建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而且要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阶级差别
会,农业是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最2.途径:过程的渐进性和自发性。渐进主要的生产资料。
性指国家的消亡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领主占有制、程。自发性是指国家的消亡是国家自身发地主占有制、国家占有制、自耕农占有制。生作用的结果,是国家在充分发挥了自己在西方占支配地位的是领主占有制,土地职能之后的必然归宿。世袭,但不能买卖;我国是地主占有制,允许土地买卖。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c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第一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
(P55-59)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1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指按国家本质对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采取了中央集权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2从权利结构,即政治权利的排列组合形二.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式来看,西放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是国家的历史类型是由赖以存在的社会经官僚制
济基础决定的,只要是建立在同一社会经3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济基础上,就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国家
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第二节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思想宗教化。
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d中国封建官僚制度的特点:
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1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利机构
二.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2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1.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政治改的严密组织
良是另一种方式。
3封建官僚按官价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2.革命与改良的区别(P50)为官僚制的核心
第三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概述
三.资本主义国家
一.奴隶制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组a是随着原始公社制度的崩溃、奴隶占有
织化、制度化。本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
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工具。
四.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其思想特征。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P61-68)1.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
资本主义国家是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发展壮大的结果。11世纪西欧的生产力游乐很大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产品超过了自我需要,生产分工的细化也使生产专门化水平提高;在交换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货币关系,贸易和货币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使欧洲的城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4世纪西欧城市中以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a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b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c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资本家以劳动者的市场价格购买劳动力,雇佣劳动者在交换过程中不具有人身依附性,而具有出卖自身劳动力的自由权利
d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二. 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特征:
1.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2.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目标。
3.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自由资本主义
1. 特征:
在自由资本主义资本发展阶段,企业和资本规模普遍较小,市场潜力较大,商品生产比较分散,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运动,基本是以单个企业为核心展开的。自由资本主义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决定了其政治生活同样按照自由竞争的基本规则和运行方式来展开和实行。所以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是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方式来统治国家,这实际上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方式在政治领域的体现。
自由资产阶级是以个人自由和权利作为其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前提的。
2.体现
a在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它体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以所谓公民政治自由、政治权利和政治平等作为政治生活的基础。
b在政府职能方面,它体现为“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即政府最低限度地敢于社会经济生活,政府的只能只限于国防、提供法律和秩序等必要的公共事务,政府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c在政府政策方面,它体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政府鼓励和维护个人在市场上的自由活动。
d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是以自由主义方式为主,暴力方式既是自由主义统治方式的后盾,也是其实施统治的补充。
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1.发展
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结果。国家权力加强,从“消极国家”转变为社会的主宰,国家权力成为垄断资本赤裸裸的私人工具,垄断资本从私人和集团的垄断逐步发展成国家
垄断资本。与此同时,为适应垄断资本国
际竞争和掠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
外职能也得到了大大强化。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矛盾发展(P75)一.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前提
A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1.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资本主义社B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矛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盾
结果,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与资产C垄断资本义国家外部矛主盾
阶级的矛盾不断发展,进而以无产阶级革3. 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基本形态
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产物。
A国法西斯家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三大矛盾
B福利国家
A无产阶级与垄断阶级之间的矛盾 a定义:
B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与殖民地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半殖民地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之间的矛助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盾。
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进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3.无产阶级革命在落后国家首先发生的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原因(86)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
二.社会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b实质
体现:
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1.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对资本主义国家会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而对生产关系作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否定
出的调整,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经济运A表现在这两种经济基础根本性质的对行,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但其只不过是立,实际上是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进一步融合的的生产关系对于限制和阻碍生产力发展体现,它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否定。,是无产阶级和盾,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劳动人民的利益对于资产阶级利益的否性质。
定。
1首先,福利国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B也表现为他们各自建立过程的区别上。私有制,从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只不过是以一种新的生产和经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营方式,即商品生产和交换方式否定了封2其次,福利国家仍然是垄断资本掌握的建经济生产和经营方式,并没有根本改变国家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也决定了资本主义3福利国家用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国家的经济基础可以以寄生的方式,在封的经费,实际上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建社会私有制框架内孕育和成熟,为资本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实主义国家的建立准备了现成的经济基础。际上是以国家福利的方式掩盖了资本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则是改变了生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直接的剥削。
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是对一切综上,福利国家本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国私有制的否定,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家,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现代形态。的经济基础不可能在旧社会发育和成长,决定了无产阶级必须在建立自己的政权以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扫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
2.还体现为无产阶级统治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
A他是无产阶级在统治地位、统治方式、统治价值等方面对于中产阶级统治的否定。(P88-P89)
B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根本改变了阶级发展的历史命运。
从剥削阶级统治更替的历史过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的统治,都是在原有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相互斗争并同时归于灭亡的基础上,由第三个阶级建立起新的统治。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改变了被统治阶级充当统治阶级殉葬品的命运,而使无产阶级成为旧的阶级统治的掘墓人,新的阶级统治的建立者。
2. 现为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否定。这种否定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革命一般以暴力方式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基本规定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一.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
1.民主,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保障公民的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里,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的利益为基础,平等地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列宁“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使用有系统的暴力的组织”。
2.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
A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上的,这种经济基础的确立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现了经济权力的平等,进而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了政治的平等,形成了本质上一致的共同利益。
B社会主义民主以无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和政治管理的实施为政治前提。
C社会主义民主是广泛、真实的民主
D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又是一种新型的专政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 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2. 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3. 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4. 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5. 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三.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1.历史作用
A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B依法打击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之乎者也国家的秩序和稳定,同时,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
C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 D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E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F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第六章 国家形式
第一节 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一.国家形式的含义
国家形式就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二.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
1.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尤其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其体现了一个国家横向权力
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在一定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上,一定的经2.国家的整和形式,即国家结构,其反济基础和适合这一经济基础的阶级统治映一个国家的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一旦建立,这种经济基础和阶级统治就会关系
持续存在,即使发生了政权的更替,也不3.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会导致国体的改变
制度,通常成为“政治体制”。
3.国体和政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根三.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本政治制度,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做方1.国体与政体是关于国家问题的一对概式和具体制度是由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所念
决定的
A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辨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证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国体决定政体。一.政体的划分标准(P108-P109)国家的阶级本质从根本上决定着政体的马克思主义划分政体的标准:
选择和采用,现实政治中的政体都是依附A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即最高国家权力于一定的国体,为一定的国体服务的。当机关的组成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集体;
国体发生变革时,政体也就会发生变化。
B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
B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C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他们之表现,没有适当的政体,统治阶级就无法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
组织和巩固自己的国家机器,无法体现和二.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保持国家的性质。
1.君主制
2. 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实行君主制的剥削阶级国家,以一名君A影响整体选择的多种因素
主作为实际上的或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权国体对政体的决定作用是根本性的,是第力机关
一位的,但并不是唯一的,还受到政治力A贵族君主制
量对比、一国的具体历史条件、文化传统主要存在于封建社会早期,与领主占有制和民族构成、民族习性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经济相适应并与分封割据制的国家结构素的制约。
相结合,实际上是一种君权比较虚弱并被B政体的多样性
分割的君主制。
国体与政体并不是一种简单对应的关系,B等级君主制
整体不是直接地、机械地表现国家的阶级C专制君主制
本质的。由于一国的政治政治力量对比和君主独自掌握最高统制权,君主拥有绝对具体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的因素的影响,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权力,也不受任政体是多种多样的,相同性质的国家完全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
可能选择不同的政体。
D立宪君主制
C政体选择的自主性
立宪君主制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政权一个国家采用何种政体,最终只能由那个组织形式
国家的统治阶级和人民自己来决定,只能a二元君主制
由他们根据本国的国情独立自主地做出这是君主仍然拥有较大的实际权力的立选择。
宪君主政体,尤其是君主通过掌握内阁的D政体相对于国体的灵活性和变异性
任命权而控制国家的行政权,因此内阁向
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议会构成两个权力
中心,故称为二元君主制。
b议会君主制
这是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之一。与二元君主制的区别,集中体现在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即政府不再向君主负责而是向议会负责,奉行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不仅是最高立法机关,而且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君主的职能仅限于象征国家的统一和代表国家主权而没有实际权力。
2.共和制
基本特征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
A贵族共和制 B民主共和制
基本特征是国家权力机关是通过公民普遍参加的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并有严格的任期限制和政权组织形式。
a议会共和制
总统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并组织政府,政府要向议会负政治责任。
总统共和制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他掌握国家行政权,直接领导政府,提名并经议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不由议会选举产生,也不向议会负责,议会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实行比较严格的三权分立制度,总统与议会、最高法院的地位和权力是平行又相互制约的,因此又被称为“二元总统制”。典型:美国
还有半总统制(法国)和委员会制的政体(瑞士)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A公社制——巴黎公社的政权形式 B苏维埃制
C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特点: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
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一切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d实行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原则。
总之,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生活的中心,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下,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所谓集中,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中主要体现在人民的一切权力都统一的、集中的由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之间实行下级服从上级、全国服从中央的原则。另一方面,没有民主,就不能体现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的含义
1.国家结构的概念
国家的结构形式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全国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和为国家的问题。
2.现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
A单一制
单一制是将国土按地域划分成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又可细分为中央集权型单一制(法国)和地方分权型单一制(英国)两种。
B复合制
由若干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成员单位通过协议组成联合体
邦联制:
是若干个各自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邦联并不具有国家的性质(欧盟)。
联邦制:
是当代比较常见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即国家机关:指的是一个国家各个具体的国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家权力部门
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有全国性宪法和法2.国家机构的特点:
律,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A阶级性 下,拥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B全社会性。
成员单位一旦成为联邦成员后,就不再保a首先表现在国家机构以全社会的名义留独立和主权,不再具有国家的地位。联进行活动
邦政府的权力是由它们让与的,一旦让于b国家机构的全部费用是又全社会来负就不能收回,它们不能否认和拒绝联邦权担的
力,更不能自由退出联邦。
C整体性。国家机构是同意的整体,是有3.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和原则
机构成的组织体系
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归根结底,D强制性。
是阶级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因二.国家机构的一般问题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国家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二.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2.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
1.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A国家元首:国家设立的代表国家的机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原因
关,其功能是充当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最A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的秦代,我国就建立高代表。
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因此,B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家机关,即有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实行单一制的渊源。
律的国家机关
B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C行政机关:即负责拟订和执行法律、制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
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的内外事务C绝大多数民族在分族聚居的同时,又都的机关。
是与其他兄弟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杂居,D司法机关:指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国既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家机关。
D(P123)3.国家机构设置和形式的多样性
E(同上)
4.决定国家机构设置的因素
F(同上)
A国家的性质或者国体决定着国家机构2.我国单一制的两大特色
设置和划分的基本原则
A民族区域自治 B国家机构的设置和形式的基本构架还B特别行政区 会受到统治阶级的统治方式(政体、国家
结构)的规定,第七章 国家机构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概念和一般问题
一.分权制衡——资本主义国家结构的组一.国家机构的含义
织原则
1.国家机构的概念
制度设计:
国家机构就是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1. 由不同的机关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机关的总和
权、司法权
2. 每一个机关在行使其权力时,都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
3. 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
二.主要国家机关
1.国家元首
2.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的权力
A立法权
B财政权,即财政同意权
C监督权,即议会对政府的政策和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力
a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
b在议会制国家,议会拥有倒阁权
c弹劾,即议会对政府高级官员个人的犯罪和严重失职行为进行控告或制裁,追究的是法律责任,结果可能是官员被罢免或判罪
3.行政机关
职权
A执行法律
B管理国家的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
C军事权
D立法参与权
4.司法机关
A定义:
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是指行使司法权的机关
B职能:
a审理各种诉讼案件,包括刑事、民事、行政、选举案件
b处理某些非诉讼性的事务
c违宪审查。即由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定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起源于美国)
C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的重要原则和制度
a司法独立原则
b无罪推定
c不告不理原则
d辩护制度
e法官保障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一.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的内容的体现(P144)二.主要国家机关
1.国家权力机关
A职权
a.立法权,即制订、修改、废止和补充法律的权力
b.决定权,就国家的任何重大事情做出决定 c任免权,即组织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
d监督权,即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
2.国家元首
我国国家主席的职权
A公布法律、发布命令 B任免权
C外交权
D荣典权
3.行政机关
我国国务院职权(P148-P149)4.司法机关
A社会主义国家的司法机关是依照宪法和法律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和法律监督权的机关。
B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活动原则(P151-P152)
第八章 国家与民族
第一节 民族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一.民族的一般特征和历史发展
A一般特征 a共同的语言
b共同的地域
c共同的经济生活
d共同的心理素质
B历史发展
a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b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都实现共产主义后,各个民族的差别逐渐消失,最终在世界范围内
融合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共同体。
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民族政策
二.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1.定义
A民族问题,是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民族主义是一种观察、处理和解决民族问消亡之前的各个阶段,不同民族或民族集题的纲领和原则
团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式、2.发展
风俗习惯诸方面所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它民族主义作为时代要求的特定反映,随着表现为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纠纷、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并成为资民族压迫、民族斗争和民族运动等等。
产阶级在观察和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基B民族问题的根源
本原则
a民族差异,这是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前3.本质
提和客观原因
A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利己主b剥削制度,这是阶级社会产生民族压迫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 的深刻根源
B利己主义形成的反动民族观
c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社会主义a民族优劣观点.条件下民族问题依然存在的主要原因
B民族至上的观点
C民族问题同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的核C民族投降的观点
心,即革命和政权问题的密切联系4.民族问题的根本解决
(P157-P159)
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铲除民族压三.民族自决权与国家结构
迫的根源,才能为民族问题的根本解决铺1.国家对民族的影响(P160)
平道路
A国家对民族的巩固和相对稳定起着凝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
聚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B国家的变迁为民族的分化与融合创造1.民族问题的实质
了客观条件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
2.民族自决权
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A定义
A民族平等意味着一切民族都有平等的民族自决权,指的是每个民族在自主的基地位
础上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力
B坚持民族平等必须反对任何民族特权
B对民族自决权的反思(P162-P163)C要求平等的实质内容和真正意义只能a民族自决与国际正义
是要求消灭阶级
b民族自决与国际秩序
D坚持民族平等必须逐步消灭个民族间c民族自决与国家主权
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C帝国主义条件下的民族自决权,具体表二.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现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摆脱帝则
国主义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建立独1.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立国家的政治上的分离权
表现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
A长期形成的民族特征的差别
一.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B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P163-P166)
不平等
C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由反动统治阶级造成的民族隔阂
三.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P175-178)
第九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 第一节 政党的概念
一.政党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的表述: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二.政党的特征
1.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政党是阶级组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2.政党由阶级、阶层、集团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人组成
3.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4.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规定了政党的政治目标。
5.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政党只有掌握了政权才能实现其政治纲领,掌握政权是政党的主要目标。
三.政党的分类(略)
四.政党的功能
1.争取群众和教育群众
2.集中阶级意志。政治统治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进行的统治。政党是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它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在集中阶级意志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3.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政党不但要把阶级意志集中起来,还必须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政策的形式把集中起来的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一.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1.产生和发展 A产生
政党的雏形最早产生于封建社会后期英国议会中资产阶级代表与封建贵族之间的政治斗争。近代意义的政党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民主制度建立之后出现的。在“结社自由”成为宪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政治权利之后,政党的产生才成为可能。
B发展(P188)二.基本特征
1.标榜“超阶级性”。资产阶级政党以全民党自称,它有意模糊自己的阶级性质以获取更可能多的选民的支持
2.围绕议会和选举开展活动。在代议制民主中,议会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参加选举是政党合法取得政权的唯一手段。因此,资产阶级政党的大量活动是围绕议会和选举展开的。
3.组织特征上的两极分化。在许多西方国家,党的组织是对每一个公民开放的,但在政党的核心圈里,职业政客和职业党棍是专职的政党领导。
4.党内派系斗争合法化。资产阶级政党大都允许“党内思想自由”,使政党的生活表现为党外有党,党内有派。以党内派系斗争的方式协调党内各级团间的利益和权力之争。
5.资产阶级政党奉行“合法反对”、“公平竞争”原则。
二。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本使命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维持现有的阶级秩序。
具体的地位和作用:
1.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石,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标志。
2.政党制度是民主制度协调运作的工具
3.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机制
三.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1.政党制度:政党制度又称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力或干预政治 的一种政治制度
1.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2.两党制
(P201-P202)
A概念:
2.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A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动相结合的产物
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B无产阶级政党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制度。
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B两党制的类型
悟
a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C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制
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组织起来的战特点:
斗集体
1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
D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一切组织的2两党采取集中制原则
最高形式
b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下的两党制
E无产阶级政党有独特的思想作风和工特点:
作作风
1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
二.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2美国的两党组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作用
投票纪律
1.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c英美两党制的主要区别(P194-P195)核心
C两党制的特点(英美共同)
2.党领导的具体方式
1国内存在势均力敌长期占据本国政坛A政治领导 的两大政党
B思想领导
2两党处于竞争和对立状态
C组织领导
3两党制以多数代表制为基础
3.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D当代两党制的新变化
(P205-P206)
1政党的阶级基础趋向一致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2两党的政策与立法趋同
1.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制
3.多党制
我国多党合作制的特点:
A概念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力,各政本前提
党都可以依法单独或联合其他政党竞选B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
和执政的政党制度
C宪法和法律是各党活动的基本准则
B多党制的类型
2.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 a两极多元格局的两党制
b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第十章 政治团体
c一党独大的多党制
第一节 政治团体的含义
4.一党制
一.定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那些不同于政党和国一.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家政权机关,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决
策形成过程的利益群体
二.政治团体的特征
1.政治团体的社会基础是具有相对具体、集中、单一的利益和目标的人群。共同的利益要求是政治团体形成的前提,同其他政治组织如国家和政党相比,政治团体的利益和目标更为单一,甚至可以说是狭隘和自私。
2.政治团体影响公共政策的制订,其活动的直接指向往往是一项具体的政策。
3.作为一种非政府性的组织,政治团体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政治团体是独立于政府机构的,同政府相比,政治团体的组成和活动再有更大的随机性、自发性和灵活性,同政党相比,政治团体同样具有更明显的社会性质。
三.政治与现代政治及政治制度
1.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A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
B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有效媒介
C政治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集团
一.压力集团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1.定义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压力集团或称政治性的利益集团,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加压力的集团
2.利益集团产生的原因和背景(P214-P215)3.政治集团产生和发展的原因(P215-P216)二.压力集团的院外活动
1.直接院外活动
直接院外活动是指利益集团或其代表——院外活动分子,在与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和个人的直接接触中影响具体的公共政策的制订的活动。
2.间接院外活动 是相对于直接院外活动而言的,间接院外活动是指集团通过一定的中介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订
三.集团政治与资本主义政治的现代发展
1.集团政治改变了资本主义政治决策的基本机制
2.集团政治表现为一种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展与深化
3.集团政治成为一种新的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4.集团政治客观上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制约机制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
一.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和特征
1.性质(略)
2.特征
A都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每一类政治团体都能够联系同阶层、同性别、同行业、同部门的几乎所有成员
B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
C不同政治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和不一致,但这种差别和不一致是建立在他们的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
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A组织功能 B参政功能
C民主监督功能
D教育功能
第十一章 政治文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含义和功能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
1.概念:
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3. 特点
A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B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3.政治心理
C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做为一种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观念形态,政治文化的变动往往与政治制一.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度的变动不同步。
1.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总之,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政治社会化指的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与政治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
方式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实际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上就是社会成员接受政治教育的过程。
A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2.政治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B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是内容与形C影响政治过程,即对政治体系的决策和式、目的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执行的过程和方式发生作用,从而影响更体现:
个政治体系的功能
A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D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的引导和制约。主导型政治文化是统治阶a政治文化对于确立政治制度的结构具级政治思想的集中反映,是政治体系认可有重要的影响 的文化,它的传播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关b政治制度是以一定的政治文化为背景系着政治共同体的稳定程度。非主导型政的,政治文化的变革必然导致政治制度的治文化作为亚文化系统,与主导型政治文变革。
化的政治价值取向存在一定差别,因而在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和结构
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它将对主导型政治文一.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
化的社会化构成一定威胁或影响。政治共1.划分标准(马克思):
同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巩固和发展,必然要A经济基础 不断地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进行规范和B阶级性质
引导,以维护其政治体系的稳定。
2.基本类型:
B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政治能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社力的手段。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播会的政治文化
和普及过程。通过政治社会化,社会的每二.政治文化的结构
一个成员获得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1.政治意识形态
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个体学习政治政治意识形态层次居于政治文化结构的文化的过程,首先是个体政治(意识)发核心地位,它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生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个体认知系统的建法和价值界定,它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立、政治价值系统的形成等。其次是表现系和生产方式的状况,体现了社会阶级关为个体对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的学习和系和不同阶级的地位与利益。
认识过程。
2.政治价值观
C对反社会型政治文化的地抵制和斗争。政治价值评价一般指的是人们对政治世政治共同体对社会中存在的与现存政治界的看法,它包括人们看待、评价某种政制度相对立、与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政治价治系统及其活动的标准,并由此形成政治值取向相反的、可能导致产生不同的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
观念和政治行为之间的冲突的亚文化系
统进行抵制和斗争,阻止它的社会化过程,使其无法形成有影响的社会力量,从而减弱它对政治体系的威胁
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P244-P246)1.家庭
2.学校
3.社会
三.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正确方向(P246-P248)
第十二章 政治发展
第一节 政治发展的实质内容
一.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观
其基本宗旨是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战略利益服务,其共同特征有以下几点:
1.在适用范围上,将政治发展限定于第三世界在
2.在评价标准上,把西方政治制度奉为理想模式,西方政治学家看来,西方政治制度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
3.在研究方法上,推崇“价值中立”的实证分析,试图通过具体的实证分析来显示自己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就本质而言,所谓“价值中立”不过是一层虚伪的外表,这种研究方法实质上是狭隘的、非历史的和形而上学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
1.基本看法(P255-P260)
A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所谓政治发展,实质上也就是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发展要求的、由进步阶级、阶层或集团推动的政治制度变革和政治体制的调整过程,这种变革和调整促使了政治关系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合理,即体现了一种前进上升的方向与趋势。
B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政治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起的。
C政治制度的新旧各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D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2.常态下的政治发展的特征(P258-P260)A政治生活一体化 B政治结构的合理化
C政治功能的完善化
D政治变革的自主化
第二节 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政治革命
1.政治革命的涵义与特征
作为总体社会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题、以夺取政权为主要标志、以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为基本内容的激烈的政治大变革,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
2.政治革命的根据与条件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政治革命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旧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拼命维护旧的经济基础,阻挠社会进步时,必然引起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迟早要组织起来用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解放生产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可见革命的客观形势是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极端尖锐化、各种因素汇合起来形成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危机的结果。
3.政治革命的类型和形式(略)
4.政治革命的地位与作用(P265-P266)二.政治改革
1.政治改革的含义与特征
A含义
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矛盾状况,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依靠现有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改进政治体制、调节政治关系、完善政治功能,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称作政治改革。
B特征:
a同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不是政治形态的根本质变,而是以维护现有的政治制度为前提 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它以不破坏现有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是政治发展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项根本任的量变过程,体现了政治发展的渐进性忽务和根本目标,这个过程需要通过社会主和连续性。
义自身的改革,有步骤、有层次、有秩序,b同政治改良相比,政治改革通常要落实由浅入深、有低级到高级持续而稳定加以为政治体系的较大幅度的变动。它并不仅推进。
仅是单纯的量变,而更重要的是总的量变三.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从其系统性、全面性途径(P276-P284)
和深刻性而言,政治改革也是一场“革1.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改革面命”。
临的难题
2.政治改革的根据与条件(P267-P268)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使社会大生产的物质A根据:
基础还不够牢固,这在客观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民主政治的发展构成了制约和限制;社会B条件:
主义国家的前身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主观条件:政治领导层的改革意象和改革分发展,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影响,使社能力
会主义民主化进程遇到了严重的障碍;历客观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
史条件的复杂性和主观认识的某些偏差,3.政治改革的目标与方式
造成社会主义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失A目标
误,致使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存在许多不完a调整政治结构
善的环节甚或较为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妨b提高管理效能
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凡此种c协调利益关系,方法:参与的扩大化和种,都需要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改革,逐权威的稳定性。
步的加以解决和克服。
B改革方式
2.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发展的认识 a激进改革:强调总体设计和强制性变迁
A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进行政治b渐进改革:强调长远和眼前、总体与局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客部的平衡,主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观要求
4.政治改革的地位与作用(P270-P271)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第三节 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
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根一.社会主义革命是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
本任务
二.民主政治是政治发展的必然目标主要内容
(P273-P276)
a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
b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A新型国家政权是绝大多数人真正享有政治协商制度
民主权利
c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公有制基础使人民当家作主得到切实d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体现
e坚持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C民主集中制为民主建设确立了全新的C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结构的合组织原则
理化与政治管理的高效化,是社会主义条
件在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途径:
a党政职能分开,转变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方式
b稳步而有序的下放权力,解决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c精简机构,建立方位适当的行政职能体制和高品质的行政指挥体制
d完善决策机制,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D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复杂矛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谋求渐进发展
四.政治消亡是政治发展的最终归宿
社会主义者应当为政治消亡积极的创造条件:
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文化水平
3.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第十三章 国际政治
第一节 国际政治的含义与特征 一国际政治的含义 1.定义:
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2.基本含义:
A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这会多个行为主体之间,这其中,它主要发生于国家之间,同时,也发生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特征:
a具有特定的自身利益和利益要求 b具有特定的行为能力 c具有特定的组织形态
B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利益关系、力量对比关系、国际政治行为主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C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国际政治关系的特点: a全球性的政治联系
b诸行为主题之间的有机的政治联系
c有序的政治联系
d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二.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国际政治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它与国家内部的政治也有密切的联系。这种密切联系的本质,在于国际政治是各国国内政治在国际范围和领域中的延伸和相互作用,这一本质的具体特征是:
A各国在国际政治关系中的主导性利益要求,是其国内国内政治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利益的对外延伸
B各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力量,是体现一国政治的综合国力在国际政治中的运用
C各国的对外政策和活动,归根结底是为国内政治服务的
D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2.区别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又是不同范围和背景下的政治,这种范围和背景的不同,使得国际政治具有与国内政治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从而形成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A在正常情况下,国内政治存在着一个公共权威,这一权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权威,形式上却具有公共性,而在国际政治中却不存在这样的公共权威
B两者的利益构成和内容有所不同。就国内政治而言,其利益构成主要是阶级利益、阶层利益和其他社会集团利益,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国内政治的主导利益和主要内容。而在国际政治中,其利益构成了除各国统治阶级的利益外,还包含各国的民族利益、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C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在行为主体方面不同。国内政治的主体是阶级、阶层、政府、政党以及政治团。体,其中阶级是最稳定、最具决定作用的政治主体,而在国际政治中,最重要、最具决定意义的行为主题是国家。
第二节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第四节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一.主权国家
一.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国家具备的基本要素 1.定义
1有固定的领土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是一切国际政治行为2.有定居的居民
主体在国际政治活动中都应该遵循的行3.有统一的政权组织
为规范,它体现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一切4.具有国家主权——最重要 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原则、规章和规则之二.国际组织 中。
1.分类
2.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特点 A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若干国家为了特A普遍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一切国际定的目的和利益,通过共同签定条约而建政治行为主体具有广泛的使用性
立的常设性组织
B共识性,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建立B非国家间的国际组织,则是由个人、社在大多数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普遍共识会团体或政党所建立的国际组织,不具有基础上的
国际法主题的资格
C应然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是国际政2.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
治诸行为主体应当遵循的规范,因此,它A国际组织都具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 是国际政治生活的价值主张 B国际组织的基本存在和活动依据是参D约束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于国际准与者所签定的条约,超越或违背条约规定则行为主体具有相当的约束力,这种约束的机构、职权和活动,均为非法或无效 既体现为道德性约束,又体现为实际性约C国际组织的活动原则是各参与者的地束。由于国际政治缺乏同意的强制性权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或者个人事威,因此,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只有不同务,更不得侵犯各参与者自己的权利 程度的约束力,而不具有强制力。三.其他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略)3.当代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
第三节 国际政治格局 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一.国际政治格局 端,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和平共处。1.概念
二.国际法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世界主要1.定义:又称国际公法,它是国家在彼矛盾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此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用以国家等国际法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 主体的国际活动和行为,调整国家等国际2.基本含义
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约束力的原则、A一定时期内世界的主要矛盾,是国际政规范和制度的总和。治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特点:
B国际政治格局是以世界范围内的基本A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政治力量为主干形成的
B国际法是由主权国家在处理相互关系C国际政治格局是世界基本政治力量之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要法律渊源是国间的组合方式和构成状况
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3.战后国际政治割据的形成和发展国际惯例:是国家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P303-P305)
并被多数国家认可的调整和规范国家之
间关系的习惯
C国际法的约束力的基础,是相关国家承担的相关国际义务,其执行主要是靠相关国家的自动、自愿和自觉 3.国际法的作用
A国际法是保障有序的国际政治关系的法律条件,B国际法是确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法定依据
C国际法为裁定和政治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了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
D国际法为非常状态下(例如战争)的国家政治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
第二篇:《政治学原理》王惠岩考研笔记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考研笔记
第一章 绪论
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 政治学研究对象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
(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
(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
(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
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因此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作这样的表述:即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领域:
(1)政治学基础理论。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哲学是政治的基础。
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两者的联系非常密切。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政治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决定政治学与经济学密切联系的另一个重要国素,就是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的问题。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
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在历史上,政治学和法学曾经长期处于彼此不分的状态。但研究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政治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权力现象,权力是其研究的核心;而法学的研究对象则以特定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重点。法是进行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 规范手段,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政治,政治必须采取合法性的形式而有规则、有秩序地运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政治学和法学也就具有联系的必然性。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儒学:为国以礼,为政以德。
韩非:法治和霸道。
老子、庄子:无为而治。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神权高于王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教权。
马基雅维里:马克思称其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
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主张用社会政体代替国家。
西方政治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国家起源、性质、分类、政府的结构与类型、宪法条文及其类别等。
第二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以政治权力为研究对象。
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第一,提出了国家的阶级组织的观点。
第二,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第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第四,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第五,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上述观点表明,它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
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1)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2)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3)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阐明两个观点:
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时间问题。
第二,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是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 和的产物。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血缘家庭。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氏族就是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原始公社的社会经济单位,是原始社会血缘亲属集团,是社会的生产单位,基本单位。共同名称、宗教信仰和墓地。
氏族社会的历史可以分为产生、发展、繁荣、解体四个阶段。
原始氏族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管理组织。组织机构――议事会。
第三,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和阶级,氏族组织也随之解体。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给社会带来三个结果和变化:
(1)畜牧业和农业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部落有了剩余产品。
(2)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
(3)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家长,晚辈及奴隶。
家长制家庭特点:(1)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2)父权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给社会带来三个主要结果:
(1)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
(2)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3)部落联盟的出现。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从手工业分离出来。(有决定意义的生要分工)给社会带来的二个结果:
(1)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金属货币。
(2)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原来氏族与部落居民杂居起来
恩格斯对国家的产生论断说明三点:
(1)历史现象,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秩序的实质: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不允许被统治阶级破坏,也不许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或者集团破坏。
国家在氏族制度上产生的三种形式:(1)雅典国家的形式。(2)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3)德意志国家的形式。
国家产生的根源是一致的,社会内部经济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结果,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如下两点:
(1)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2)国家公共权力的设立。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
划分:指对一定地域上的居民以什么为基础进行管理。
公共权力: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
只有公共权力的强制力机关才能维持社会的存在。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 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国家源于神,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
2. 契约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3. 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国家的本质问题,也成为政治学中的核心问题。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三层含义:(1)有阶级社会的组织。(2)阶级统治。(3)是个机器。
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表现有三方面:
第一,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第二,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
第三,赋税制度的确立。
阶级权力通过一定形式上升为国家权力的结果。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由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状态的必要条件。
国家权力特性主要表现:
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第二,普遍的约束力。第三,主权性。国家主权:是统治阶级专政的全权在政治、法律上的表现。
国家三要素:主权、领土、居民。
国度:按政治地理位置划分的。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两种职能的关系: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强内部职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外部职能;有效地发挥外部职能,巩固和社会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
内部职能,从国家活动性质和方式的角度分: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又叫镇压职能,是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在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社会职能: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国家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第三节国家的消亡
国家消亡的前提:是阶级的消亡,随着阶级的消亡,作为解决阶级矛盾的工具的国家,由于失去了作用,逐渐向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国家消亡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
国家消亡的条件:消灭阶级,消灭剥削阶级,消灭一切阶级,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彻底铲除阶级产生和存在的一切根源,使阶级及其差别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最高级的人类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已经消除了,阶级的差别也就不存在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国家消亡的条件。
必须消灭阶级差别,国家才会消亡。
从经济方面看,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解决了所有制,消除了国家存在的社会条件,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达不到使物质极大丰富的程度。因此,在分配领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只要是按劳分配就必然存在着事实
上的不平等。
从政治方面看,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虽然被消灭了,但由于国内国际各方面的因素,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只要有阶级斗争存在国家就不会消亡。
其中主要是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还需要法律规范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只要有法,就需要有保证法律实现的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机关。
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国家的消亡的途径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表明了过程的渐进性:是指国家消亡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使国家消亡的经济条件和精神条件的逐渐完备、人们之间关系的逐渐改变,作为强制性的暴力机器的国家,才逐渐地成为社会上所不需要的东西。
第三篇: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
第一章
绪论
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
政治学研究对象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
(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
(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
(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
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因此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作这样的表述:即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领域:
(1)
政治学基础理论。
(2)
中国政治。
(3)
比较政治。
(4)
公共政策。
(5)
行政管理。
(6)
国际政治。
哲学是政治的基础。
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两者的联系非常密切。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政治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决定政治学与经济学密切联系的另一个重要国素,就是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的问题。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
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在历史上,政治学和法学曾经长期处于彼此不分的状态。但研究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政治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权力现象,权力是其研究的核心;而法学的研究对象则以特定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重点。法是进行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
规范手段,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政治,政治必须采取合法性的形式而有规则、有秩序地运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政治学和法学也就具有联系的必然性。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儒学:为国以礼,为政以德。
韩非:法治和霸道。
老子、庄子:无为而治。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神权高于王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教权。
马基雅维里:马克思称其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
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主张用社会政体代替国家。
西方政治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国家起源、性质、分类、政府的结构与类型、宪法条文及其类别等。
第二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以政治权力为研究对象。
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第一,提出了国家的阶级组织的观点。
第二,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第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第四,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第五,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上述观点表明,它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
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
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1)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2)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3)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阐明两个观点:
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时间问题。
第二,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是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
和的产物。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血缘家庭。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氏族就是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原始公社的社会经济单位,是原始社会血缘亲属集团,是社会的生产单位,基本单位。共同名称、宗教信仰和墓地。
氏族社会的历史可以分为产生、发展、繁荣、解体四个阶段。
原始氏族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管理组织。组织机构――议事会。
第三,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和阶级,氏族组织也随之解体。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给社会带来三个结果和变化:
(1)
畜牧业和农业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部落有了剩余产品。
(2)
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
(3)
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家长,晚辈及奴隶。
家长制家庭特点:(1)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2)父权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给社会带来三个主要结果:
(1)
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
(2)
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3)
部落联盟的出现。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从手工业分离出来。(有决定意义的生要分工)给社会带来的二个结果:
(1)
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金属货币。
(2)
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原来氏族与部落居民杂居起来
恩格斯对国家的产生论断说明三点:
(1)
历史现象,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
(2)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
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秩序的实质: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不允许被统治阶级破坏,也不许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或者集团破坏。
国家在氏族制度上产生的三种形式:
(1)
雅典国家的形式。(2)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3)德意志国家的形式。
国家产生的根源是一致的,社会内部经济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结果,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如下两点:
(1)
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2)
国家公共权力的设立。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
划分:指对一定地域上的居民以什么为基础进行管理。
公共权力: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
只有公共权力的强制力机关才能维持社会的存在。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国家源于神,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
2.契约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3.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国家的本质问题,也成为政治学中的核心问题。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三层含义:(1)有阶级社会的组织。(2)阶级统治。(3)是个机器。
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表现有三方面:
第一,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第二,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
第三,赋税制度的确立。
阶级权力通过一定形式上升为国家权力的结果。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由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状态的必要条件。
国家权力特性主要表现:
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第二,普遍的约束力。第三,主权性。国家主权:是统治阶级专政的全权在政治、法律上的表现。
国家三要素:主权、领土、居民。
国度:按政治地理位置划分的。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两种职能的关系: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强内部职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外部职能;有效地发挥外部职能,巩固和社会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
内部职能,从国家活动性质和方式的角度分: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又叫镇压职能,是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在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社会职能: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国家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第三节国家的消亡
国家消亡的前提:是阶级的消亡,随着阶级的消亡,作为解决阶级矛盾的工具的国家,由于失去了作用,逐渐向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国家消亡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
国家消亡的条件:消灭阶级,消灭剥削阶级,消灭一切阶级,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彻底铲除阶级产生和存在的一切根源,使阶级及其差别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最高级的人类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已经消除了,阶级的差别也就不存在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国家消亡的条件。
必须消灭阶级差别,国家才会消亡。
从经济方面看,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解决了所有制,消除了国家存在的社会条件,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达不到使物质极大丰富的程度。因此,在分配领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只要是按劳分配就必然存在着事实
上的不平等。
从政治方面看,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虽然被消灭了,但由于国内国际各方面的因素,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只要有阶级斗争存在国家就不会消亡。
其中主要是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还需要法律规范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只要有法,就需要有保证法律实现的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机关。
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国家的消亡的途径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表明了过程的渐进性:是指国家消亡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使国家消亡的经济条件和精神条件的逐渐完备、人们之间关系的逐渐改变,作为强制性的暴力机器的国家,才逐渐地成为社会上所不需要的东西。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第一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
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标准
(1)
君主国。(2)贵族国。(3)民主国。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马克思划分标准是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同一社会经济形态的一切国家,都是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国家。
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用以压迫和统治奴隶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奴隶制的剥削形式。
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和统治广大农民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封建制的剥削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压迫和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它维护着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
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新型的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
第二节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社会力量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种方式。但是,它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改良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被迫作出的某些局部性的让步,它并不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形态,因而不能完成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革命与改良的区别:
第一,革命是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革命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现象,革命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第三,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的过程。改良者实质上以争取统治阶级让步政策为最后目的,是旧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
第三节
国家历史类型概述
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在奴隶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
封建制国家:是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四种:
(1)
领主占有制:领主领地可以世代相袭,但不能买卖。经管庄园、利用特权、附属农奴。
(2)
地主占有制:合法买卖土地。出租土地,收缴地租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3)
国家占有制:是以国王名义占有土地。分封级各级领主,实质是领主占有制。
(4)
自耕农占有制:占有是少量的。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仅满足基本生存条件。
它们都具有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即土地由享有一定特权的大土地所有者占有;劳动者耕种领主或地主的土地,并以劳役或实物的形式将维持家庭生产和生活以外的剩余劳动无偿交付给土地占有者;劳动者不像奴隶那样,是属于主人的财产,不衣食于主人,他们必须有一个独立生产、生活的单位――家庭。
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则采取了中央集权制。
第二,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则是官僚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具有三个特点:
(1)
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举荐、科举,国家任命取得官职。按官职领取国家俸禄。
(2)
官僚集团内部,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官组织。
(3)
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第三,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趋势利用宗教,中国把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
宗法:指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的,规定宗族内部的尊卑、贵贱和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决定生产劳动者是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本质:是资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政治统治,是资专政。维护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组织化,是人类历史有国家以来最完备、最复杂的国家机器。
社会主义国家是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的深刻变化,被剥削的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国家也由维护人剥削人的制度的工具,变成了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建设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和实现
共产主义的工具。
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国家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其政治特征。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其思想特征。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创造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先进的管理水平等人类文明财富。
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壮大直接相关。是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
在西欧城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正是以这种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一〕
是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二〕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二者缺一不可。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是暴力。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典型形态的“圈地”运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第一,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
第四,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共同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
(1)
封~以劳动者对于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资~以雇佣劳动。
(2)
封~生产以使用价值的生产为目的,资~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
(3)
封~建立在暴力和政治权力超经济强制因素之上,资~建立在平等交换和排斥任何超经济的强制因素。
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有三种类型:英国、法国和德国为典型代表。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其根本特点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及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急风暴雨的大革命形式。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社会变革,特征是:封建国家
政权在社会经济政治多重压力下,被迫进行资本主义改良,逐步使封建专制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国家。
资本主义本质特征: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政权组织,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与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
本质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维护和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工具,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
资料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构成权力的力量基础。
资本的控制和支配,产生了以下结果:
1,使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上升为政治经济阶级,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主体。
2,使资本主义国家有能力建立和维持一整套军事和暴力,保证国家政治体系的运行。
3,具有了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力量优势。
(2)
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运行规则。
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其生存条件,以资本增值为其根本目的。
(3)
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职能、作用范围和强度、作用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特定的阶段性。
第二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第三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采取了更加隐蔽的形式。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两个发展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实现。
自由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特征: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方式来统治国家。表现在三个方面:
(1)
生产关系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作为基本实现形式。
(2)
自由资产阶级主导和控制的政治生活。
(3)
可以控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自由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核心。
自由方式在政治生活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具体体现:
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所谓公民政治自由、政治平等和政治权利作为政治生活的基础。
政治制度方面:选举制、代议制和政党制。代议制是最集中、最典型的制度体现。
政府职能方面:体现是“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指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
其一般特点:政治方法上由主要使用自由主义方法转变为主要使用暴力压迫的方法。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日益尖锐化起来,主要表现是:
(1)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深化。第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集团的矛盾与斗争。
(2)
内部矛盾深化的同时,在国际范围内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矛盾的发展。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第二,加深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的矛盾和斗争。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也加剧。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矛盾,垄断资本就必然由自由主义方法为主改变为以暴力压迫方法为主的管理方法。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特点反映在政权组织结构上的变化就是:
第一,从保护个人主义的自由改变以保护集体利益(垄断集团利益)的集权制度。具体表现:削弱议会权力,扩大行政权力。“万能政府”。使权力过分集中到政府首脑一个身上的发展趋势。
第二,垄断资本趋势控制政府。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其代理人执掌政权;二是亲自出马担任要职
第三,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社会事业和文化思想等领域,为维护其统治服务。
垄断资本主义家如何利用国家来为其经济利益服务:
(1)制定以垄断资本为中心的政策、加速资本积累。
(2)利用政府制定计划,靠行政命令来控制生产的无政府性。
(3)利用政府制定政策作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杠杆。
由此可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内外矛盾的进一步加深,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走向反动和国家对于社会控制的全面加强,这就促使资本主义社会走向更加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
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基本形态。
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它是垄断资本所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垄断资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经济地位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
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动摇的产物,是特定资本主义国家对付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一种制度选择。
法西斯专政出现: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是资产阶级力量由于经济危机而削弱了。
“种族论”,“国家至上论”“领袖权威论”“生存空间论”-最反动、最野蛮的荒谬理论。
经济方面: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军事化。
政治方面:法西斯寡头统治。
对外关系方面:奉行疯狂的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
法西斯国家典型代表国家是:纳粹德国。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多元民主。
福利国家实质: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相融合的表现,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保证增进其资本积累,用社会化政策企图缓和阶级冲突的统治方法。
福利国家鼓吹“资本民主化”,“管理制度革命”,“收入革命”等谬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也叫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在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国家。是新的历史类型的国家。是最后一个历史类型的国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及产品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必然引起社会主义革命。
生产社会化:是指同小生产相对立的、有组织的、相互联系的大规模生产。其表现为:
(1)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者集中在少数资本家企业中。
(2)由于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造成企业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更加密切。
(3)通过市场调节,使资本主义生产形成一个不可侵害的整体。
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有计划地管理生产。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及产品归资本家私有,这就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及产品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方面:
经济上: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其结果必然发生周期性的经
济危机。
政治上: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随着剥削的日益加强,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帝国主义阶级,垄断资本具体表现为三大矛盾:
第一,无产阶级和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尖锐。
第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
第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
国家政权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维护其经济基础的最重要的工具。
革命首先就要夺取政权。政权是决定革命胜利与失败的关键。
政权问题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尤为重要。
无产阶级与以前的一切剥削阶级革命有重要区别: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第二,革命的任务就是夺取政权。
因此,无产阶级与以往革命不同,夺取政权只是革命的开始。还要以国家政权为工具,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和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有暴力革命和和平发展两条不同的革命道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提出了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根本道路的理论。
依据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国家代替资本主义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来完成。
英国宪章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而得出的结论。用和平的方式进行革命是行不通的,只有暴力革命才能达到目的。暴力革命论是通过总结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
实现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会有下面四种情况:
(1)
资产阶级还没有建立宠大的军阀制度和官僚制度,因而不能对群众施加暴力。
(2)
有健全的社会民主制度的国家中,无产阶级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不能破坏议会民主制。
(3)
资产阶级的武装力量被冲垮,来不及重新组织反革命武装力量。
(4)
我强敌弱,在无产阶级强大压力包围下,资产阶级放弃反抗而自动向无产阶级让步。
马克思主义者从不把暴力革命绝对化,只要条件允许,马克思主义者也主张用和平手段。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决条件。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伯恩施和考茨基对马、恩关于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结论,进行了无耻的歪曲。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们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
民主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1)
民主是指公民管理国家的权利,反映的是公民与政权的关系。民主是国体问题。
(2)
民主是指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方法,是管理国家的方法,政治统治形式,是政体问题。
(3)
民主是指国家活动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
新型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或人民民主。最高类型的民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力。
即管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权力,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新型民主的一个最主要特征。阶级统治方法看,是工人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方法。民主集中制。
社会主义国家为何实行新型民主?
(1)
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
是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需要。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发展新型民主,健全与发展民主制度。
新型专政:被剥削的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列宁称之为半国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相结合不是两方面的机械相加,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型民主是新型专政的前提和基础,新型专政是新型民主的保障。新型民主是目的,新型专政是手段。如果离开新型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只能是一句空话。任何把民主与专政割裂开来,对产起来,强调一面,是完全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国家的理论。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只有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完整概念。
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个政治形式:巴黎公社。
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具有本国特色的无阶级专政的形式。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
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和阶级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掌握国家政权的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
(2)
无产阶级的人数极少。
(3)
全国人口中80%以上是农民。
(4)
中国的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
党和毛泽东把马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1)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2)
人民民主专政阶级联盟的范围扩大,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统一战线。
(3)
政权组织形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结构形式。
(4)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特征:
(1)
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2)
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
1.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通过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国家。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是工农联盟。
(3)
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
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为什么需要无产阶级专政?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过渡时期任务的工具,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任务的工具。
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消灭阶级,同时也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也就消灭了无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彻底完成消灭阶级的任务。消灭阶级,不仅要消灭剥削制度,而且要消灭一切阶级差别。为了完成过渡时期的任务,就需要无产阶级专政。
消灭阶级差别,包括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的因素。
经济方面:实现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
政治方面:实现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
思想觉悟方面:主要是利用法律规范来培养、训练人们自觉地遵守生活规则的习惯。
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特定的历史职能,就是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切实按照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逐步创造条件,消除三大差别。
第六章
国家形式
第一节
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主要涉及中央政权机关设置和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体现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从权力配置和国家机关设置的角度看,政体主要地体现为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行使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形式。
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反映了一个国家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政体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统治形式和权力结构的特征,直接地受到国家阶级性质的制约。国体所表现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
毛泽东对政体的定义是指“政权构成形式”、“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政体首先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所采用的;其次,采用一定政体的目的是
要进行经济;再次,必须有一定的形式来组织统治的机关,这个形式就是政体。
两者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国体与政体相比,国体占首位。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在一定的国体下,政体的形式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国家的阶级本质从根本上决定着政体的选择和采用,一定的政体必须适合一定的国体,当国体发生变革时,政体也就会发生变化。没有一定形式,内容也就会变成虚幻的东西。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如果没有适当的政体,统治阶级就无法组成和巩固自己的国家机器,无法体现和保持国家的性质。国体一经建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政体则是相对变化的。政体与国体相比较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影响政体选择的多种因素。
(2)政体的多样性。
(3)政体选择的自主性。
(4)政体相对于国体的灵活性和变异性。
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划分政体的目的,是要对不同的政体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优劣,从中选择理想的政体,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设计适宜的政体形式。
1.古代思想家划分政体的标准:亚里士多德应用比较分析法,提出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统治者为城邦谋利益还是为自己谋利益;二是统治者人数的多寡。
2.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政体的划分:大致同上。
3.马克思主义划分政体的标准:历史比较法,第一,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第二,最高国家权力权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第三,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根据前两条标准,首先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国家分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两类)。
君主制:在实行君主制的剥削阶级国家,是以一名君主作为实际上的或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制政体包括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两种:
1.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所盛行的一种君主制政体。君主独自掌握最高统治权,君主拥有绝对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权力,也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
2.立宪君主制:是资产阶级类型国家的一种政体。但君主的权力按宪法规定受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二元君主制】君主仍然拥有较大的实际权力的立宪君主政体,内阁向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议会构成两个权力中心故称为二元君主制。
【议会君主制】是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之一。政体不向君主负责而是向议会负责,奉行“议会至上”原则。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拥有倒阁权。君主象征国家统一和代表国家主权而没有实际权力。
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理想形式。
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关系上看,可以把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两种形式。
1.议会共和制: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称为议会制共和国。议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和监督政府权。政府的产生和存废以议会为基础。
2.总统共和制: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国家。总统由普选产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实权。政府各部部长在法律上只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3.委员会制:是指国家的最高行政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的一种制度,亦称“合议制”。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群众成为国家的统治者,无产阶级专政,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
民主共和制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唯一能够采用的基本政权组织形式。它实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政体形式。同时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又是一种正在不断建设、发展和完善的政权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的任何具体形式,只要适合一个国家的国情,就是那个国家的最好的政治形式。
典型意义的巴黎公社的政权形式、苏维埃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1.公社制-巴黎公社的政权形式
第一,废除常备军,用武装的人民代替。
第二,公社由普选的代表组成,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
第三,公社是兼管行政与立法的工作机关。
第四,公社废除旧警察和官吏,把公职人员变成人民的“公仆”。
2.苏维埃制
第一,最高苏维埃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它机关都由它产生。
第二,最高苏维埃设立主席团作为常设机构。
第三,苏维埃的代表由人民选举和对人民负责。
3.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1)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含义: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选举产生代表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
第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
第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体形式。
第一,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实行基层直接选举,其他间接选举产生。
第二,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中,我们就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三,我国人民是在党的领导下。
第四,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吸取了苏维埃政权的经验,总结根据地政权建设发展起来的。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
第一,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第二,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官僚主义。
第三,党的领导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保证。
第三节
国家的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
古代两种形式:(1)帝国形式。(2)分封割据形式。
现代国家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1)单一制。(2)复合制。
(1)
单一制:将国土按地域划分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特点: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的行政机关体系和国籍。
单一制又可细分为两种形式: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
(2)
复合制:若干国家或地区作为成员单位协议组成的联合体。
由于联合的程序和形式、权力的划分有着重要的差别,可细分为:(1)邦联制。(2)联邦制。
【邦联制】若干个各自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典型代表是欧洲联盟。
【联邦制】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典型代表是美国。
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和原则: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是
阶级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最终只能由各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根据本国的国情决定。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特点: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二,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三,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第四,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及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
第五,省、直辖市人大及常委会可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批准后生效。
第六,地方各级政府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国家结构形式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实行地方适度分权。
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原因:
第一,历史上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
第二,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
第三,各民族主要是和汉族相互杂居,“大杂居、小聚居”。
第四,近代以来,结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
第五,各民族之间,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需要互相学习、帮助、支持,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第六,防止和抵御外来干涉和侵略,维持我国的独立与安全,需要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与合作。
我国单一制两大特色: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其特点如下:
第一,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的。
第二,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
第三,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自治权: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在民族自治地主内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主权力,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特别行政区】最出是针对台湾做出的,但在香港、澳门付诸实施。依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特别行政区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心是一个国家。特别行政区是一级地方政府。
第二,两种制度共存,但主体是社会主义。
第三,高度的自治权。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特别行政区的建立和“一国两制”的实践,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创造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带有某些复合制特征的单一制。
第七章
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公共权力的载体和公共权力运作的政治组织系统,是阶级统治和政治统治体系的核心。
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含义、构成、特点和组建
国家机器在政治科学上就叫做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国家机构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的需要。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要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凭借一定的权力设施。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政治体系,由此决定国家机构具有组织体系结构性。是一个复杂严整的权力组织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国家机构是一个动态功能组织系统。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应地把国家机关划分为分立与制衡的三个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作为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权威代表,这个代表即国家元首。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共同构成国家机构的最基本的主要的组成要素。
(一)国家元首的功能:充当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最高政治领导者,依据国内法处于国家最高领导地位,根据国际惯例享有最高规格的国际礼遇,充当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不论在事实上还是在形式上与礼仪上,国家元首是处在国家机关体系的最高地位,象征着国家的统一,体现着最高国家权力,象征着国家主权,行使国家元首的各项职权。通常由一个个人组成。
(二)立法机关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即有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时进行执法监督的国家机关。基本职能是立法和执法监督。
(三)行政机关含有“执行”和“管理”两方面的含义。执行:指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和决定,管理则是指管理国家内政、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事务。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机关。
(四)司法机关是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行使审判权的审判机关即法院,行使监督权的检察机关。
国家机构的特点:
(1)阶级性。(2)社会性。(3)整体性。(4)强制性。
制约国家机构的主客观因素:
1.国体的制约。
2.统治阶级统治方式的制约。包括国家治理形式、国家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
3.国度国情诸因素的制约。
国家机构的设置或组建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在一定的理论原则和法制原则指导和确认下,进行周密政治设计的国家自主行为。
理论原则确定国家机构总的框架及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国家机构的制度;法制原则则规定理论原则法制化的具体要求。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三权分立在西方各国宪法中通常表现为下述几方面的制度设计:
(1)由三个不同的机关分别执掌和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2)每一个机关都相对独立的,在行使各自分掌的权力时,都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
(3)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是代议机构,一般由选举产生的法定人数的议员组成。
两院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
一院制:瑞典、葡萄牙、丹麦、新西兰等。
两院制即议会由两院组成,一般称为参议院、众议院、通称为上议院、下议院。一般下议院权力高于上议院。如下议院通过的法案受到上议院的否决时,如果下议院再次表决通过该法案。
1.立法权:即以国家名义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权力。这是议会最基本的权力。
2.财政权:即财政同意权,是议会控制政府税收和开支的权力。
3.监督权:即议会对政府及其政策和政府官员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力。
表现为如下四方面:
一.是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二.是在议会制国家,议会拥有倒阁权。
三.是议会对政府议员行使弹劾权。四.议员对政府的政策行使质询权。
(二)行政机关
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一般由政府首脑和各部部长组成,通常称为内阁,所以组织政府常称作“组阁”。
行政职权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执行法律与委托立法。
2.管理全国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
3.处理对外关系事务。
4.军事权。
5.立法参与权。
(三)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独立,旨在保障公民自由,首先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机关的分工,有利于实行法治,有利于防止专制和暴政,有利于政府保持清正廉洁,是历史的进步。
司法权主要指审判权和法律解释权。司法机关的职权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审理各种诉讼案件
2.处理某些非诉讼性事务
3.违宪审查
违宪审查:是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决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审查对象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令,政府根据法律颁布的行政法规、发布的行政命令以及采取的行政措施。
资本主义国家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机构有两种类型:普通法院和专门宪法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
各国司法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事后审查”,“事前审查”。
司法独立:指法院和法官只服从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具体含义:
一是司法权由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
二是审判活动不受另一个法院的干涉。
三是法官按照“自由心证”原则办案。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的组织--民主集中制
议行合一三层含义:
(1)议行合一以否定、替代资本主义议会制的三权分立原则为前担。
(2)是行政权和立法权两种国家权力和职能在职掌、从属上的集中统一。
(3)公社委员会兼管行政权和立法权,两权兼管是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表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体制和结构上,强调社会对公共权力的直接制约,和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制约。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大牵扯。
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的设置和组织、权力的动作上,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1.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2.保证国家机关之间合理分工,协调动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
3.保证立法和决策民主化和执行的集中化与分工责任制。
4.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展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一)国家权力机关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1.立法权:是制定、修改、废止和补充法律的职权。
2.决定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就国家重大问题和事项做出决定的权力。
3.任免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具体指人事任免权。
4.监督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
(二)行政机关
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行政立法权。2.议案权。3.行政管理权。4.行政区划管理权。
5.领导和管理经济和城乡建设权。6.社会管理权。7.行使人大及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三)司法机关
依照宪法和法律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和法律监督权的机关。由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和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共同构成。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人民法院实行四级两审终审制。
人民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提起公诉,对法院的错误判决和裁定,贪污提出抗诉。
我国司法机关的活动和工作遵循和执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和如下几项原则:(1)法院和检察院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进审判、检察活动的原则;(3)司法独立,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原则;(4)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容特权,不容
民族歧视原则;(5)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原则;(6)公开审判原则;(7)民主集中制即合议制原则。
第八章
国家政权与民族问题
第一节
民族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差异的存在。具体方面:
第一,民族差异的存在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
19世纪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家布伦奇里认为,民族具有八大特征:(1)同居于一地;(2)同一血统;(3)
同其肢体形态;(4)同其语言;(5)同其文字;(6)同其宗教;(7)同其风俗;(8)同其生计。
孙中山先生提出过民族的五个特征:(1)血统;(2)生活;(3)语言;(4)宗教;(5)风俗习惯。
民族是由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联结起来的人们的稳定的社会共同体
第二,剥削制度是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
第三,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
2.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从实质上看,民族压迫是压迫民族的统治阶级冒充整个民族的代表对被压迫民族的压迫。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民族与阶级的含义不同。
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范围不同。
3.阶级矛盾从属于民族斗争。
4.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消失也不相同。
民族问题随着阶级问题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产生民族压迫,引发民族运动和民族斗争的根源和条件是阶级剥削,但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问题都是由剥削制度引起的。
民族差别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条件。
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就是革命和政权问题,其他所有问题都是紧紧围绕这个核心的。
民族问题与革命和政权问题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解决民族问题不能离开当时的政治总问题。
第二,民族问题直接影响革命和政权的稳定。
民族问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第二,社会主义各民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民族问题是地区民族冲突问题在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首先,民族冲突导致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影响该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其次,使国际政治问题的解决形式出现了重大变化。
再次,对国际关系格局以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霸权主义及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使民族冲突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第二节
资产阶级国家与民族问题
民族运动是指被压迫民族反对压迫民族、争取民族平等或民族解放的斗争。
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内容和任务:是同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反对封建割剧,要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民族经济中心、民族文化和独立的民族国家。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级,用血腥手段建立起罪恶、野蛮的殖民制度。到了帝国主义时期,它同整个殖民地问题融合起来,即发展成为整个殖民地问题了,从而使民族斗争变成为被压迫民族、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斗争了。
民族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一切剥削阶级在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时,都采取民族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是指资产阶级的民族观点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与原则,是资产阶级最基本的民族政策。具体地说,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民族优劣的观点。
第二,民族至上的原则。
第三,民族投降的原则。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就是资产阶级利已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
民族同化:是指强制性的民族同化,是指统治民族强制推行同化政策,迫使社会上其他民族全体或部分改变其民族特点(例如在语言上、风俗习惯上等给以强制限制)使其成为另一个民族。
大国沙文主义:是指大国在对待小国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反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实行民族歧视。(2)强制推行民族同化。(3)分化少数民族。
(4)制造民族分裂。(5)借“民族自治”的口号煽动民族分裂。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与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的民族问题的性质,是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
一些民族由于经济、文化落后、不仅不能充分享受法律给予的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而且不能充分享受政治方面的平等权利。
社会主义内容的民族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民族问题任务的惟一正确的途径,它包括民族政权机关的民族化,经济发展的民族化,语言文化民族化等等。
民族问题就是民族矛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问题,是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
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各民族的平等的联合。
民族平等作为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全世界一切民族的平等。(2)一切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的平等。(3)各民族之间的事实上的平等。民族联合可以体现为各民族为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而形成的民族统一战线,为建立民族国家而形成的联邦体制,为消灭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而进行的互相合作等等。
马克思主义是依据什么提出解决民族问题时,应当坚决反对这两种民族主义:
第一,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第二,根据是人类社会发展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
(各民族交往频繁和资本主义已成熟)
第三,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根本利益。
第九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
第一节
政党的理论
政党词源于拉丁语“Pars”,转意为政治组织。
政党是在阶级基础上组成的。政党是政治社会政治斗争的集中代表。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
政党是阶级组织,它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要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政党的特征:
(一)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二)政党由阶级、阶层、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
(三)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四)政党具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五)政党与国家政权密不可分。
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现代意义的政党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阶级斗争发展到资本主义阶级的产物。
政党政治与议会民主制选举制共同构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三大支柱。
资本主义国家是政党产生的历史前提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
政党要发挥阶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组织,通过组织系统将本阶级的力量集中起来,共同行动,以实现阶级的奋斗目标。
政党的政治纲领既是判断一个政党的阶级属性和本质的最重要的依据。
政党的分类:
以政党的阶级属性和阶级基础为标准(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
以政党是否掌握国家政权为标准(执政党、在野党、反对党和参政党)
以政党是否合法为标准(合法政党和非法政党)
以政党的活动范围为标准(国内政党和跨国政党联盟)
政党的功能:
着重研究政党同本阶级群众的关系和代表本阶级利益所从事的主要活动。
(一)争取群众和教育群众。(二)集中阶级意志。(三)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政党产生的直接原因则是自由竞争使资产阶级内部分化为不同的利益集团,而民主制度则要求它们和平地争夺政权。
资产阶级政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标榜“超阶级性”。第二,围绕议会和选举开展活动。第三,组织特征上的两极分化。
第四,党内派系斗争的合法化。第五,资产阶级政党的“合法反对”和“公平竞争”。
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维护现有的政治秩序。
此外,资产阶级政党具体的地位和作用还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标志。
(二)政党制度在资产阶级民主中的协调作用。
(三)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
整机制。
按照政党数目、政党关系、政党执政方式等方面,可以将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两党制: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的政党制度。
第一种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特点:
1.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2.两党采取集中制。
第二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下的两党制。特点:
1.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2.美国的两党组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投票纪律。
以上两种模式的共同点:
1.势均力敌长期据本国政坛。2.处于竞争和对立状态。3.以多数代表制为基础。
当代两党制的新变化:
1.政党的阶级基础趋向一致。2.两党政策与立法的趋同。
(二)多党制: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各政党都可以依法或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典型国家有法国、意大利和德国)
多党制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特点:
1.政党数量多;2.往往分化成左右两大阵营;3.政权更替往往取决于第三党的结盟政策。
第二,多元并存的多党制。特点:(印度、新加坡、墨西哥和日本)
没有一个政党能获得多数席位。政府只能由几个政党联合组成,反对派也组成联合阵线与其抗衡。
第三,一党独大的多党制。特点:
存在着多个政党,但其中一个政党在该国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并单独执政,其他政党则处于在野党地位。
(三)一党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一个政党掌握政权,而在法律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不允许其他政党与之争夺政权的一种政治制度。(法西斯国家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
第一,法西斯国家的一党制。特点:
1.法律只承认一党的合法存在。2.一党制建立在党魁个人独裁基础上。3.国家的统治以恐怖和暴力来维持。4.实行党政合一的政权形式。
压力集团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政治术语,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性利益团体,即政治团体。
指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那些不同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决策形成过程的利益群体。(为某种共同的举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是利益集团)
压力集团和政党相比也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政党具有政治纲领,压力集团没有比较系统的政治纲领。
第二,政党有自己的候选人,压力集团并不提出自己的候选人。
第三,政党代表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压力集团只代表某一集团的局部利益。
第四,政党是间接地、隐蔽地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压力集团则明确、直接地采取各种手段。
压力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资产阶级内部以及各阶级和各种势力集团矛盾尖锐化在政治上的必然反映。
压力集团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的主要方式是:
1.参与选举,影响竞选。(实际上提供作为竞选前提和后盾的大量资金)
(一)通过提供或撤消支持等手段对政党的政纲施加影响(二)大力支持他们所拥护的候选人(三)在压力集团的影响下,竞选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2.包围议会,影响政治决策过程。(通过院外活动来施加影响)
3.影响政府决策。
4.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通过影响诉讼活动以达到目的)
(一)通过活动基层来施加压力(二)威胁利诱和收买贿赂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由自发斗争上升为自觉斗争之后的产物。
与资产阶级政党诞生的背景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资产阶级政党是在适合于自己的政治制度环境下产生的;而无产阶级政党则是在与自己的政治纲领相对立的现实政治制度环境下创立的。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1.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无产阶级政党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带领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斗争。
3.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战斗集体。
4.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
5.无产阶级政党有独特的原则和工作作风。
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二)党的领导的具体方式。
1.政治领导:共产党在无产阶级政治体系中担负最高决策和关键性决策的任务。
2.思想领导: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人民群众。
3.组织领导:实现党的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关键是实行党政分开。
党政分开主要涉及的是执政党和政府的关系问题。进而实现党的领导。直接用国家强制力来实现,党的组织变成了国家政权组织,这是同政党的性质不相容的。
党的最高领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但是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法、领导作风,随着形势的发展是可以适时改变的,也是必须改变的。加强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主要内容是共产党的领导。有的国家实行一党制,有的国家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制,这由各国的阶级关系状况、历史条件、革命进程不同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
(2)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宪法和法律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活动的基本准则。
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苏联、蒙古、南斯拉夫、匈牙利、古巴等)
政治团体是现代政治现象。作为执政党、政府和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特征:
(1)群众基础。(2)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3)存在于整体利益一致基础上。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地地位与作用:
1.组织功能
2.参政功能(推选自己的代表;参与决策;参与政治同组织;通过传媒表达政治团体要求)
3.民主监督功能
4.教育功能
第十章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新学科领域。政治文化的研究源于西方,伴随二战以后的行为主义革命而兴盛起来。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含义及功能
首先是在比较政治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首次提出了“政治文化”一词。我国政治学界在80年代初,开始对这一领域进行介绍和研究。
综合中西学者的观点: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1)主体有团体性,也有个体性;既是公民,也是政治团体和其他社会团体。
(2)政治文化是历史与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综合作用的产物。
(3)研究目的提示政治体系及政治过程的关系和政治文化与公民政治行为的关系。
(4)政治文化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等)
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
(1)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占主导地位是经济阶级的政治文化)
(2)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政治文化功能:是指政治文化中的各种因素对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的影响和作用。G.A.阿尔蒙德从结构功能的角度阐释政治文化功能分为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的主要功能归纳为以下方面:
(1)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的指导作用。
(2)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社会成员指导社会成员的政治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3)影响政治过程。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4)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内容对于政治制度的维系或变革有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和结构
西方学者的区分
1.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民主平等主导观念;多数服从少数)
2.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
3.理想型政治文化和现实型政治文化。
4.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
现代政治文化:是与生产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相适应的一整套政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特征:
(1)民主政治与平等自由的观念构成政治文化核心内容。
(2)社会大多数成员对政治体系和世界表现出理性和科学的认识态度,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
(3)开拓进取成为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面向世界和未来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的区分:
标准:(1)经济基础。(2)阶级性质。
1.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三种类型)
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具有革命性,推动了人类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2.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型政治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在本质上具有剥削阶级政治文化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政治文化结构主要是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这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政治文化的这三个层次是不中分割的有机整体。政治意识形态层次居于政治文化结构的核心地位,代表阶级属性,是以阶级为基本单位的。
政治价值观:一般指的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包括社会成员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活动的标准,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直接影响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信念、信仰和态度。
政治心理:是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和政治环境长期作用的产物,它蕴含着政治文化的遗传机制和再生功能,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述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来看,政治文化结构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处于不断变动状态的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意识形态,由低向高排列的。
(2)三个层次的变化的不同步性。
(3)政治文化结构内部三个层次,表现为相互间的依存、配合和制约的关系。
政治文化的结构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指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戴维.伊斯顿发表关于政治社会化方面的第一篇论文。海曼的《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心理的研究》
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就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派生概念。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目的与过程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确立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核心地位,并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加以引导和制约。
(2)培养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公民的政治能力。
(3)对反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政治文化传播的途径:
(1)家庭。(2)学校。(3)社会。(4)大众传媒。
目前,在我国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政治文化:主导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以及非主导型的封建主义政治文化和资本主义政治文化。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坚持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遵循和贯彻以下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2)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3)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
(4)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
(5)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做出科学分析,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鉴的原则。
第十二章
国际政治
第一节
国际政治的含义与特征
国际政治:是主权国家之间,也包括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在世界舞台上政治关系的总和。国际政治的含义从下述三个方面来综合地把握和理解:
第一,多个行为主体之间,主要发生于主权国家。
国际社会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际社会中具有特定利益、参与国际社会活动能力、稳定的组织形态的实体。基本特征:
1.具有特定的自身利益和利益要求。
2.具有特定的行为能力。
3.具有特定的稳定的组织形态。
第二,多个行为主体间的政治关系,主权国家间政治关系是其最基本的政治关系。
国际政治关系是利益关系、力量对比关系、相互作用关系构成的。
1.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利益关系(是物质基础,是终极动因,是追求的目标)处于主导地位
(1)利益的主体归属性。
(2)行为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全面联系性。
(3)行为主体的利益关系具有共同性和矛盾性。
国家利益: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国家需求的满足。包括:
国家生存利益:国家安全、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需求的实现等。
国家发展利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的实现等。
2.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关系
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关系是制约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本制约因素
3.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三,是组织体系和行为体系,是国际社会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国际社会政治关系体系必将具有如下四个基本特点:
1.全球性。(主体范围广泛性、主体层次普遍性、政治关系广泛性)
2.有机性。
3.有序性。
4.变动性。
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和出发点,国际政治是各国国内政治在世界范围内和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延伸和相互作用。这种联系主要具体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国内政治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利益要求的对外延伸。
2.各国的对外政策对外活动是为其国内政治服务的。
3.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的基础)
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区别:
1.有无公共权威的不同(国同政治存在公共权威,而国际政治不存在公共权威)
2.利益的构成和内容不同(国内政治中阶级利益、阶层利益和各种社会集团的利益。)
3.政治行为主体不同(国内政治中各阶级、阶层、政府、政党、政治团体和公民个人;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国家)
第二节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主权国家:是政治国家和民族国家统合体。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基本行为主体,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实体,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上具有惟一的合法性。
主权国家的特质及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1.主权国家能够控制和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形成国际社会强大的行为主体、实体。
2.主权国家是人类生活诸共同体的惟一合法总代表。
3.国家间政治关系决定着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
主权国家必备的基本要素:
1.固定的领土。2.定居的居民。3.统一政权。4.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在国际政治中对于国家的意义:
1.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获得与国际政治生活能力的基础。
2.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独立行为主体的必要条件。
3.国家主权是一国在国际政治中具有与其他国家平等地位的重要保证。
4.国家主权是国家参与制定、遵循国际关系准则的前提。
邓小平指出,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的“国权”。
国际组织:由若干主权国家或非国家组织依据条约或协议,为达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国际团体或国际机构。
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级的产物。
国际组织发轫于国际会议,至19世纪60年代才正式成形。1648年的威斯特代利亚会议,开启了国际会议方式协调国家关系、解决国际问题的先河。
国际组织一些基本特点:
(1)国际组织均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
(2)国际组织存在合法性依据是条约。
(3)国际组织的组织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
非国家间国际组织不是国际法的主体,因而不具备承担国际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
国际组织划分类型:
1.基本性质、活动目标和范围划分:一般政治性国际组织和专门国际组织。
2.成员构成和处理事务的地域范围划分: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3.活动的内容和领域划分:政治性、经济性、军事性和文化科技卫生体育国际组织。
在国际社会中,其他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主要是指活动于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党、政治团体及个人。
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政党可分两类:国内政治中的执政党和非执政党。
在当代国际政治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政党是共产党、社会民主党、民族主义政党和绿党。
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团体包括一些政治运动和政治组织。
第三节
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世界主要矛盾的主导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
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含义:
(一)一定时期内的世界主要矛盾是国际政治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根本动力。
(二)国际政治格局是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为主干的。
其具备的四个特点:
1.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政治活动中具有强大的主导力,是国际政治的基本力量。
2.它们是特定时期世界主要矛盾关系的承担者。
3.它们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构成,也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集合体(联盟、同盟)构成的。
4.国际政治基本力量是以经济力为基础的,与综合国力相类似。
(三)国际政治格局是国际政治基本力量的结合式样和结构状态。
世界性国际政治格局是在现代国际政治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为一方与帝国主义国家为另一方的对立和斗争,是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
战后国际政治基本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和资本主义国家力量。以非战争性对抗和对立为核心内容的“冷战”是两大国际政治基本力量基本联系的结构、样式。
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主张和平的要求逐步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
东西南北问题。东西是美苏问题是战争问题。南北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第四节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是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在国际活动中都应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体现为国际政治活动的一切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原则、规则、规章。基本准则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1.普遍性。2.共识性。3.应然性。4.约束性。
当代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基本内容:
1.各国主权平等原则。
2.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4.互不侵犯原则。
5.和平共处原则。
国际法:是在国家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规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的国际活动和行为,调整国家等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和活动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和。
国际法的基本构成:1.平时法。2.战争法。3.中立法。
国际法的基本特点:
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2.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3.执行主要领先相关国家的自愿、自动和自觉。
国际法的作用:
1.国际法是保障国际关系有序存在和发展的法律条件。
2、国际法是确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法定依据。
3.国际法为裁定和政治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
4.国际为非常状态下的国际关系提供基本行为准则。
第四篇:王惠岩第二版_政治学原理核心笔记
一、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第二,第三,第四,二、《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阐述,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宣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第二,明确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第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第四,强调指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根本目的,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是实现真正的民主。
第五,▲ 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学研究还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其中比较常有的有:历史研究方法、制度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结构功能研究法。
2、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在于:
① ② ③ 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第一章 国家与阶级
一、氏族
1、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式议事会; 第三,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2、原始民主制的特征:
第一,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而不是国家形式; 第二,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度,而不是国家产生后的阶级民主制;
第三,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是处于社会之中的,“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权力”而不是像国家权力那样成为独立的,站在社会之上的支配主体。
3、氏族制度具有的特点:
第一,第二,第三,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二、国家的起源(中国的国家起源不同于这三种,是大一统国家)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指社会组织为了自身利益而要求其成员必须尊重 2 的界限,一般界限不可突破,即无序)的范围以内。
四、国家与氏族的区别
国家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有如下两点:第一,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第二,公共权力的设置,所谓公共权力,是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
五、剥削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神权论
2、契约论
3、暴力论 ▲
六、国家三要素
1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
2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2)国家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它们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政治职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范围的缩小而逐渐缩小其作用范围,而社会管理职能则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日益扩展、深化。
七、国家消亡的条件:1,物质产品极大丰富;2,人民素质普遍提高;3,阶级消亡。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时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制度的变革,包括国家历史类型的变革,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
三、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政治发展的质变。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种方式。但是,他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改良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斗争的压力下,被批作某些局部性的让步。
▲
四、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是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封建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分析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是我们认识封建制国家的出发点。
▲
五、中西方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 三方面:
1,从国家结构,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采取了中央集权制; 2,从权力机构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则是官僚制;
3,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式直接利用宗教,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征
1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2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3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
1生产资料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3生产产品的社会化。
三、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及其相互关系
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型民主是新型专政的前提和基础,新型专政是新型民智的保障。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2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3, 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4,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5,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五、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
1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2依法打击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的秩序和稳定,同时,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3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4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6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度
第六章
国家形式
▲
一、国家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指的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政权构成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与政体相比,国体不能占首位。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决定政体;一定的政体必须适应一定的国体,当国体发生变革时,政体也就会发生变化,政体反映国体,相 5 同性质的国家完全可能选择不同的政体。(影响政体的因素:本阶级的需要、各种政治力量的要求和对比、被统治阶级的愿望、国家历史文化、国际环境)
二、马克思主义划分政体的标准
第一,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第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第三,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各族人民按照民族集中制原则,定期选举产生自己额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内容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
第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一切国家机关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第四,实行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原则。
五、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特点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
第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一切国家机关,包括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第四,实行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原则。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
六、单一制和复合制1,单一制:单一制是将国土按地域划分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的基本特点是国家具有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统一的行政机关体系和统一的国籍。
2,复合制:是由若干国家或者地区作为成员单位通过协议组成的联合体。两种常见的类型一种是邦联制,一种是联邦制
第一,我国国家结构的形式和特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实行区域自治3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4全国人在批准省级地方的监督5省、直辖市人大及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又要向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第七章
国家机构 ▲
二、国家机构的主要特点
1,阶级性2,社会性3整体性4强制性
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广泛,有以下四个方面:
1,立法权2决定权3任免权4监督权 第八章
国家与民族
一、民族的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
七、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任务
1,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各民族民主平等的团结统一;2要逐步消除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事实上的不平等;3要承认民族差别,照顾民族特点,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矛盾。▲
九、民族区域自治▲
(1)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之内,在最高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组成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
7(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优点)
1,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3,有利于发展民族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国家与宗教(新书增加内容)
1,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中落后的生产力状况2,阶级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宗教产生的又一原因。(2)宗教的本质
1,从认识论上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2,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一方面,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生活在苦难的世界。孤立、绝望又无可奈何,于是虚构了一个救世主及美好的彼岸世界;另一方面,宗教的安慰是空幻的,宗教的抗议是消极的。
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宗教的特征
1,宗教宽容与信仰自由;2,多元竞争与教派林立;3,世俗化与理性化。
五、社会主义国家宗教的特征
(1)宗教的长期性及其原因1,宗教产生的自然根源还不可能完全消除;2,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尚没有完全消失;3,宗教具有自身的相对自主性;4,国际宗教势力的影响。
(2)社会主义国家中宗教的特征1,宗教压迫和宗教剥削已经不复存在;2,宗教的政治意识形态功能已经消失了;3,宗教的宗旨和目的已发生了变化;4,宗教的社会治理功能更加突出。(六、我国的宗教政策1,宗教信仰自由;2,尊重和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3,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4,反对利用宗教进行违法活动;5,反对外国的宗教干涉和控制。第九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
一、政党的主要特征是:
1,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政党由阶级、阶层、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由成员一部分最有觉悟、最积极、最能够统一整个阶级的分子带领本阶级进行斗争的;2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 8 织;3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4政党与国家政权密不可分。
二、政党的分类
1以政党的阶级属性和阶级基础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2以政党是否掌握国家政权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执政党、在野党、反对党、参政党;3以政党是否合法为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合法政党和非法政党;4根据政党的活动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国内政党和跨国政党联盟。
三、政党的功能
1,争取群众和教育群众。2,集中阶级意志。3,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
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
八、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1847年在马克思、恩格斯领导下所建立的“共产主义联盟”。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是: 1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是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3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4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5有独特的思想原则和工作作风。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特点;
第一,坚持中共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第二,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第三,宪法和法律是各党活动的基本准则。
第十章 政治团体
五、社会主义政治团体的特征和功能
社会主义政治团体的特征:第一,它们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二,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第三,不同政治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和不一致,但这种差别和不一致是存在于整体利益一致基础上的。
六、政治团体的具体作用
1,组织功能2,参政功能3民主监督功能4教育功能5意见表达功能 第十一章
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特点:1,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具有特殊的社会结构性3,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受政治环境的制约。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第一,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第二,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第三,影响政治过程。第四,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
六、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确立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核心地位,并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加以引导和制约;2,培养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公民的政治能力;3,对反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七、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第一,家庭。第二,学校;第三,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八、我国政治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第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2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3要为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4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遵循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则。5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作出科学的分析,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鉴的原则。
第十二章
政治发展
i.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发展
1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2扩大社会主义民 10 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根本任务;3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结构的合理化与政治管理的高效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4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复杂矛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谋求渐进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1,人类生活是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统一;2,政治文明产生于人的现实活动,必须以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础;3,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建设;4,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从古代政治文明向现代政治文明进化的过程;5,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6“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7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1,国家权力属于劳动人民所有,建设大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共和国;2,人民代表会议是实现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的最好制度形式;3,人民代表会议掌握国家权力,人民通过“有经验的代理人”——即人民代表掌握国家事4,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5共产党市动员和组织劳动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领导力量;6用法制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第十三章
国际政治
五、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是指由若干主权国家或非国家组织依据条约或协议,为达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国际团体和国际机构。
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是:①国际组织都具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②国际组织的基本存在和活动依据是参与者所签订的条约,超越或者违背条约规定的机构、职权和活动,均为非法或无效;③国际组织的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或者个人事务,更不得侵犯参与者自己的权利。
九、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1普遍性
2共识性
3规范性
4约束性
1,各国主权平等原则;2,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4,互补侵犯原则5,和平共处原则
2,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方式是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具体体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超越国界的市场流动。第四,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联系效应是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革命与改良的区别:
第一,革命是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革命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现象,革命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第三,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的过程。改良者实质上以争取统治阶级让步政策为最后目的,是旧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分权制衡原则的制度安排:1由不同的机关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每个机关在行使其权利时,都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3每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利的法律手段。
第五篇:2012韶关学院《政治学原理》(王惠岩版)重点
一、名词解释
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单一制:是中央政府将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联邦制:是当代比较常见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即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政治社会化:指的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压力集团:压力集团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政治术语,它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加压力的集团。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P216)
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立法机关:是指拥有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即有权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机关: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的内外事务的机关,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国家行政机关主要由国家行政首脑、各行
政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行政公务人员三部分组成。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则是国家机构的关键部分。
司法机关:是指专职维护国家法律的严肃性,行使国家司法审判权的政治机关。其职能主要包括侦察、诉讼和审判三个部分。(P137~P138)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全国政府与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一个国家的政体,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组成其实现阶级统治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主要涉及中央权力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
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较为普遍的政权组织形式。它通常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理想形式。
立宪君主制:是资产阶级类型国家的一种政体,它是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君主的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贵族君主制;主要存在于封建社会早期,与领主占有制经济相适应并与分封割据制的国家结构相结合的一种政体。君权的基础实质上在于拥有武装的大封建诸侯的共同拥戴,君主只在名义上掌握全国最高国家权力,而全国的国家权力则由君主和某种形式的贵族会议共同掌握。(P115~P116)
专制君主制:是君主政体的一种具体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君主拥有绝对至上的权力,君主不受任何监督和制约,没有任期限制,更无法律约束,君主的旨意就是国家的意志。
君主制:在实行君主制的剥削阶级国家,以一名君主作为实际上的或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二、简答题
1、学习政治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
一、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二、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三、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2、中国封建官僚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特点有三:第一,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政治权力结构。第二,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第三,封建官僚按官阶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3、西方资产阶级分权制衡原则的制度安排包括哪些?
答:
一、由不同的机关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二、每一个机关在行驶其权力时,都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
三、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
4、中国和西方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答:
一、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则采取了中央集权制。
二、从权力机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则是官僚制。
三、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
5、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民族差异的存在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剥削制度是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
6、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答:
一、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有利用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三、有利于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7、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
一、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
二、政治团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有效的媒介。
三、政治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8、政党的特征是什么?
答:
一、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二、政党由阶级、阶层或某些重要的社会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
三、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四、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五、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
9、集团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
一、世纪转折时期的社会变化是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
二、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了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
三、利益集团的出现是权力制约的需要。
10、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哪些重要原则和制度?
答:
一、司法独立原则。“司法独立“是指法院和法官只服从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
二、无罪推定。即在法庭判决之前,被告都被假定是无罪的。
三、不告不理原则。即法院不受当事人的请求,不得自行审判。
四、辩护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制度中都规定了被告有取得”律师帮助气为其辩护“的权利。
五、法官保障制度。(具体措施:法官不可更换制、法官终身制、法官退休制、法官专职制、法官高薪制。)
11、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是什么?
答:
一、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二、无产阶级政党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
三、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战斗群
体。
四、无产阶级政党是其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
五、无产阶级政党有独特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12、政治团体的特征是什么?
答:
一、政治团体的社会基础是具有相对具体、集中、单一的利益和目标的人群。
二、政治团体建立的目的,是影响立法和政策的制定。
三、作为一种非政府组织,政治团体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
13、社会主义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它是社会主义总格局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作用有:
一、意见表达功能。
二、组织功能。
三、参政功能。
四、民主监督功能。
五、教育功能。(P262~P263)
14、政治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
一、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二、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15、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一、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引导和制约。
二、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政治能力的手段。
三、对反社会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P280)
16、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包括哪些?
答:
一、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学校。
二、学校。学校生活是个体完成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
三、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17、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包括哪些?
答:
一、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
二、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
三、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四、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18、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是什么?
答:
一、新型国家政权使绝大多数人真正享有民主权利。
二、公有制基础主体使人民当家作主得到切实体现。
三、民主集中制为民主建设确立了全新的组织原则。
19、中国司法机关的活动原则包括哪些?
答:
一、分工负责,互相配合。
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三、司法独立,只服从法律的原则。
四、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五、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
六、审判案件公开进行的原则。
七、民主集中制原则。2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
二、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
三、宪法和法律是各党活动的基本准则。
三、论述题
1、论述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P240)
2、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P243)
3、论述政治文化的功能(P270)
4、论述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的共同特点及其两党制的新变化(P228~233)
5、论述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P226~228)
6、论述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P315~323)
7、论述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共性特征(P287~293)
8、评价资产阶级的民族观(P174~P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