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5 03:5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祝福》课堂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祝福》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篇:《祝福》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师生问好)师:(板书:“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上一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了。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这堂课我们讨论一下,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 生:(感到新奇,交头接耳)

师:有结论的同学站起来说一说。生1:这还用说,肯定是他杀。

师:是他杀?那么,谁是凶手?(板书:“谁是凶手?”)生2:鲁四老爷呗!生3:还有四婶。生4:柳妈也是的。

生5:卫老婆子多少也沾点儿边。生6:别忘了祥林嫂的婆家人。生7:我看“我”也脱不了干系。(众笑)我这个“我”可是带引号的,你们别瞎笑。(又笑)生8:总之,鲁镇的一群鸟男女呗!师:(笑)鲁镇人统统是凶手?我看你们得说说理由。

生9: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生10:这个家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生11: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就是四婶。生12:我赞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师:我打断同学们一下。“你放着罢,祥林嫂!”是个怎样的句式? 生13:感叹句。

师:好。这是从语气上说。从语序上说呢? 生14:倒装句。

师:对了。这一倒装,就突出了四婶要祥林嫂赶快放手的迫切心情。这里要注意,感叹号要放到句子的最后,而不是中间。请大家继续发表高见。

生15:祥林嫂的婆家人也是杀人犯。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生16: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生17:“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也有一份罪责。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18: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

生16:那她为什么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还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馊主意!生18: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

师:我来说吧,从总体描写上看,柳妈还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就算柳妈是凶手,也是无意识杀人。

第二篇: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

巧家县白鹤滩镇中心学校丁委

(一)、揭题:

1、预习时,同学们把老师发给你们的资料阅读过了,对“非典”“ 叶欣”这两个词语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为了纪念这样一位“抗非”英雄,人们为她开设了网上纪念馆,通过网络表达对她的哀悼和怀念。老师摘录了网友的几段掉词,大家看看。(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倒在了昼夜抢救病人的战场上,她走了……但是,她留下了一句让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这样感人致深的话语还有很多,为什么大家对叶欣表示出了如此深情的怀念?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11、永远的白衣战士)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些什么?(结合年段课标,培养学生速读、感知大意)

2、交流读感受。

3、师小结(主要记叙护士长叶欣面对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从死神手里把患者一个一个地夺回来,自己却感染上“非典”而不幸离开了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的动人事迹。)叶欣的去世——叶欣救治病人、离开人世——告别叶欣的动人场面。

(三)、理解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生字新词。(见课件幻灯片)

2、识读生字。(结合生活实践带领同学认读)

3、指名读、正音,全班齐读。

4、在文中画出带有生字新词的相关句子。

(1)把句子读通顺;(2)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培养语感)

5、出示带重点词语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读并理解词语。(为第二课时扫清阅读障碍)

(四)、默读课文,交流感知,质疑(解决简单问题,涉及教学重点问题留下悬念,为为第二课时作好铺垫)

1、自由朗读全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

2、交流感知

3、质疑

(五)、小结、作业。写生字、描红

第三篇:课堂教学实录

备忘:

这个世界上没有陌生人,所有的陌生人只是你尚未认识的家人。

当代学生2009年刊中 我读鲁迅 一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一 导读中的智慧引领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故乡》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 轻松、自然的一堂好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卖油翁》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三 民主、和谐、高效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统筹方法》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四 寓学法与教法之中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鹤群翔空》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五 教是为了学

——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老王》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六 朴实,名师的魅力所在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提醒幸福》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七 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皇帝的新装》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八 乱云飞渡仍从容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散步》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九 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著名特级教师陈军《登上地球之巅》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 以文明道,另辟蹊径

——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一 变“讲课文”为“教读法”

——著名特级教师潘凤湘《(梦溪笔谈)二则》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二 明快的视点激荡出丰富的内涵

——著名特级教师高润华《最后一课》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三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

——著名特级教师郑逸农《胡同文化》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四 谛听心灵的潮音

——著名特级教师李卫东《听潮》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五 一曲语文味儿,清歌满乾坤

——著名特级教师程少堂《世说新语.咏雪》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六 亲和,名师的力量所在

——著名特级教师朱震国《星期一早晨的奇迹》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七 精彩从激趣开始

——著名特级教师曹双英《童趣》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八 找好“读、写、创”切入点

——著名特级教师许序修《春》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九 一堂富有诗情画意的文言文教学课

——著名教师容理诚《两小儿辩曰》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著名特级教师吴泓《爱莲说》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一 求“实”的课堂更精彩

——著名特级教师张国生《我的母亲》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二 从细节开始转变理念

——著名语文教师余爱东《绿色蝈蝈》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三 真、实的课堂最精彩

——著名语文教师赵华《大自然的语言》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四 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

——著名语文教师郑桂华《安塞腰鼓》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五 回归文本,构建学习新秩序

——著名语文教师徐社东《口技》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六 信息技术与课堂的巧妙整合

——著名语文优秀教师吴积兴《水调歌头》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七 在细节中体现教育理念

——著名语文教师刘秋红《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著名语文教师常红艳《<论语>十则》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九 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教学

——著名语文教师杨邦俊<中国石拱桥》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三十 在吟诵中咬文嚼字

——著名语文教师刘胜利《岳阳楼记》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三十一 让学生当主角

——著名语文教师吴明平《论美》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三十二 一堂富有冲击力的课

——著名语文教师郭初阳《愚公移山》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三十三 底气充足,灵气飞扬

——著名语文教师秦晓华《荔枝蜜》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三十四 步入诗意人生,由山追寻到海

——著名语文教师徐赞《在山的那边》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三十五 在诗情画意中学语文

——著名语文教师干红姿《芦花荡》精彩课堂实录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篇:《祝福》教学实录

《祝福》课堂教学实录(一课时)

执教黄孟轲、(2013年12月28日上午第一节、慈溪中学高一(2)班、整理:浒山中学徐梦萱)

说明:去年12月28日—29日,浙大“浙派名师班”的三位学员温州的周康平、黄华伟,台州的朱于新来我校活动交流,他们三位优秀的年轻老师分别上了《边城》《祝福》《听听那冷雨》,我作为实践指导教师也凑热闹,上了《祝福》。备课时我想得比较多的是:我与学生读了这样一篇经典,本文作为小说的艺术、悲剧作品,鲁迅本文中在凸显什么?我们把它作为教与学的文本其意蕴在哪里?学生学习本文会遇到一些什么,产生一些怎样的困惑?因为在这之前我在宁波等地也听了几位优秀老师上《祝福》一课,当时听课是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是:第一、是不是应该还把祥林嫂的死因只归落到旧中国的剥削压迫,与政权、族权、夫权等迫害等;第二、我在讨论中也认为,鲁迅对阶级、党派、对政治从来是很警觉的;《祝福》所创造的“鲁镇”,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不只是祥林嫂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时代的悲剧,鲁迅以此引发对国民灵魂的思考与批判;第三、我总感到这篇小说中鲁迅的用力不是人的处境的故事,着眼点也不是祥林嫂悲惨的身世的展现,更不是为了对吃人旧社会的剥削压迫血泪控诉,而主要是对人的存在、人的灵魂的拷问;第四、在卫家山、贺家坳还是鲁镇,像祥林嫂这样的人生存状态中,从来只有两种命运,“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

二、暂时作稳了奴隶。”鲁迅看待祥林嫂的悲剧,我想是将它置放在更为宽阔的作为一个人的生存、人的尊严的范围,压迫祥林嫂的就不仅仅是“地主”鲁四老爷了,而是祥林嫂周边的所有人物,是整个鲁镇世界,是整个中国生存环境。即使今天祥林嫂悲剧还是会出现,因为如果在一个没有人格概念、不尊重他人的“吃人”的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实施对他人的伤害。

我在教学中特别是对小说中“我”的形象在整个作品里意义与价值的理解做了一些尝试,且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之前听课中多位老师在上课中忽略“我”的存在与特定的艺术与思想价值,譬如有老师上课时把柳妈、“我”一道归纳为“同情祥林嫂的人”,我觉得有点不合适的。这涉及到小说阅读的基本理念。因为理解小说所有的整个鲁镇世界与人物都是“我”的叙述角度。鲁迅在这一小说运用独到的叙事技巧,抒情意蕴。“我”作为一个叙述者,同时又有极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如果“我”没有了,而采用一般的第三人称叙述,那么《祝福》就写了一个旧社会农村妇女遭受剥削压迫的苦大仇深的故事,有了“我”的叙述并参与的祥林嫂故事,使作品有了冷峻批判之中广阔的抒情性,实现了小说的启蒙。对人的灵魂的拷问,表现了一种生命的意境美的思考,特别通过我的独白叙述,既刻画了祥林嫂人生的遭遇与悲剧,也烘托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再是这是小说文本,这类小说所体现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更多的是鲁迅对生命美学、小说美学的独特思考。这类小说的阅读鉴赏,我们不能拿一般的“阶级论”来分析与诠释,鲁迅在《祝福》中创设了独到的“空白妙境”,因为其人物情节环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了。

下面是我的教学实录,从板书可看出第一个环节是从小说的虚构艺术出发来呈现祥林嫂的故事,主要阅读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一直到她死亡的悲惨遭遇,这部分总体着墨不多,让学生明确这是悲惨遭遇,而非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以鲁迅《灯下漫笔》中的“暂时做稳了奴隶”与“想做奴隶而不得 ”来归纳,为接下来“我”在作品中特定视角的叙述,作铺垫。通过“我”的见证、同情、绝望、希望、促成,以鲁镇的“祝福”,把一个底层妇女祥林嫂的悲惨故事转化提升为悲剧的艺术,凸现了人性的冷漠,社会的黑暗,灵魂的麻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叫悲剧,什么为悲剧的力量。

这样一堂尝试性课,一些粗浅杂乱的想法,一些毛毛糙糙的感觉,蒙我的徒弟浒山中学徐梦萱整理了一个实录,与朋友们交流。

【课堂板书】

第一环节:小说虚构的意义,祥林嫂人生遭遇解读

师:今天我们上鲁迅的《祝福》。我经常讲学文学作品要掌握一个概念,小说最主要的概念是什么? 生(此起彼伏声):虚构。

师【板书“虚构”】:为什么要虚构?有句话怎么说? 生(小声,不确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师(鼓励语气):作家认为—— 生(部分续接):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师生(一起):作家认为生活应该是这样。

师:那按照这篇文章来说,按照鲁迅的这篇小说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怎么去理解?美好的东西应该是这样的,这篇小说大家看看,它所写的是什么?

生(交错地):悲剧。

师(强调):写什么?写什么的悲剧? 生:写人的悲剧。

师(点名):刚才你说是什么的悲剧? 生1:我觉得是社会环境影响个人命运的悲剧。

师(复述):个人命运的悲剧。谁的命运?什么的命运? 生1:祥林嫂。

师【板书“祥林嫂”】:祥林嫂的命运。那大家看看,鲁迅在这篇小说当中通过虚构,刚才同学说表现了祥林嫂的命运。那在这当中,大家看看,“应该是这样的”这几个字该怎么去理解?

师(强调):应该是这样的。哪个同学来说说看?

师(引导):美好的东西,我们所赞美的,我们所追求的东西,那我们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作家之所以要创作小说的重要原因。而在这样的小说当中我们怎样理解?哪位同学能来说说看?

师(鼓励):随便说。

生2(自告奋勇):老师我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不是说生活应该是怎样的,而是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师(复述):不应该是这样的。接着说。

生2(继续):他揭露了生活得丑陋面,然后,留下来“应该是怎样的”是给我们去想象的。师:好,留给我们去想;那我们在想的时候,譬如你在想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生2(继续):我在想,祥林嫂一方面在刚开始时干活很勤快受到重视,后来又被绑走怎样的,这样其实反映了当时旧社会乡村里面那种贫民,实际上就是那种男女不平等,就是妻子必须侍奉婆婆的那种封建传统。要打破这种传统,不应该再禁锢这种传统。

师:那么反过来,同学们我们来考虑一下,不应该是这样的,那应该是怎样的? 师(点名,生3答不出):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大家继续思考。

生4(主动):我是这么理解的,生活应该是这样子,那这篇文章里我们给“生活”加个形容词,就是“旧社会的生活”。旧社会的生活会这样子,就是非常痛苦,等于在这种痛苦的社会环境下应该会有悲惨的人、悲惨的遭遇。所以他说的生活不应该只是我们所说的美好的生活,应该是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而这里要体现的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一种揭露。

师(示意生4坐下):在旧社会就会有这样悲惨的人生。好的。刚才几位同学讲到,旧社会也好,黑暗也好,生活的痛苦也好,祥林嫂的悲惨也好,都是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所要揭示的现象。那么其本质在哪里呢?是谁造成的?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呢?好,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一起来阅读这样的一篇小说。首先请大家来说说看祥林嫂有怎样的人生遭遇。师(提示):文章很长。她的生活,她的一生„„尽量用自己最简单、最简要的语言试着把它归纳出来。

师(期待地):刚才几位都是男同学。生5(女):社会。

师:社会。就两个字?为什么? 生5(解释,轻声。师走至身边。)

师(点评、引导):你思考的其实已是深层次的问题了,谁害死了她?这是一个总结性的问题。那么祥林嫂在我们的小说中是怎样的一种处境、状况?

生5(继续):她的人生是失败的、可怜的。

师:你的解释是“社会害死了她”。那同学们来看看,祥林嫂的遭遇、祥林嫂最后的归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师点名。

生6(女,语速飞快):死了当家人,逃出来打工,被婆婆逼迫嫁给贺老六„„ 师(提醒):请慢点,慢一点。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划出要点,首先是什么? 生6(继续):死了当家人; 师:当家人是谁?

生6(继续):就是祥林吧。师:为什么叫祥林?

生6(继续):因为她是祥林嫂。(学生笑,听课老师亦笑)然后她出来做工,又被绑了回去,然后嫁人,叫贺老六„„

师(插入):被她婆婆绑架了去,然后又嫁了个男人,这个男人叫什么? 生6:贺老六。

师(提示众生):课文里出现了,对不对? 众生同意。

生6(继续):然后生了一个阿毛,人们都以为她交了好运,但后来男人死掉了,阿毛也被狼叼走了,她就又出来做工„„

师(追问):这是第几次出来做工?

生6:第二次。但是这次出来做工,她的精神状态不好,最后就变成了乞丐。

师(强调):好请坐。同学们看课文内容,她这次出来做工精神状态不好,然后她就死掉了。这里面其实还有什么问题值得去关注呢?

生7:祥林嫂在第二次做工的时候手脚不太灵活,然后重要的事情不让她插手。师(点出重点):祝福时不让她沾碰祭器。生7(继续):在做工期间一直重复“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起先人们还有兴趣,后来就用一种鄙夷的眼光看着她,当她一说“阿毛”的时候就打断她。

师(强调):“听众们”或看客们一开始饶有兴趣,看课文一处细节描写,生7(继续):然后又换了一个话题,大家又嘲笑她。中间还有让她去捐门槛„„ 师(插入):课文另一处描写,看客们打断嘲笑她的叙述。谁让她去捐门槛?(生在课文中找,有学生轻生说,好像是柳妈)

生7(继续):捐好门槛后精神很好,就自然地干活。又到冬至的时候,主人们还是不让她碰祭祀的东西。所以她的精神一蹶不振。最后被主人赶出了家门,死了。

师(示意坐下,评价):刚才同学的回答是对前面同学的补充。这样就形成了她人生的一条链。我们简单地归纳一下——

师生齐答:首先死了当家人,然后第一次逃到鲁镇做工,然后又被抓,接下去嫁给贺老六,又死了第二任丈夫,再次到鲁镇做工。此时她的处境,她的精神状态比第一次更可悲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第一次到鲁镇时的一个细节。

师(提示):因为她工作勤快,那个细节是„„?她在外貌上有了变化。刚来的时候怎么样? 此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参差应答。

师(点名):周蕊蕊请你把它读一下。读得响一点。生8读语段“然而她反满足,眼角边有了笑容,人也白胖”。师(继续请生8回答):你倒说说看这里面你读出了什么? 生8:在鲁镇的遭遇比祥林嫂在家里的遭遇还要好一点。

师(点名):你把我们刚才的话题继续下去,第二次到了鲁镇后她的一些变化。

生9:她整个外貌发生了变化。[生9读“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师(提示众生):看到了吗?118页。

生9(继续读):“干起活来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还有就是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死尸似的”。

师(小结):这是一个前后对比明显的变化。好,同学们再继续。师(提示):在讲述“阿毛故事”的时候祥林嫂遭遇了什么?

师(自答,众生频频颔首):她遭遇了~~冷漠。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祥林嫂参与祭祀时四婶的两处话语。前边怎么说?后面是怎么说?大声一点。

众生读“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你放着罢,祥林嫂!” 师:这里面句子有了什么变化? 生(自语)语气。师(反问):语气吗? 生10:语序。

师:对了,语序。在这之间又出现了什么故事呢? 生11:柳妈劝捐门槛。

师:对,补充得很好。最后,她被赶出鲁四老爷的家,最后死了。那到底是怎么死的?刚才讲到社会,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个死因,大家多读读会有考虑。社会?有没有其他说法?哪个同学来说?

生12:不仅是社会很黑暗,个人也没有一点反抗的意识。虽然在改嫁的过程中也算反抗得比较激烈,但后来的打工和后来的生活及对她的婆婆,她个人都是非常顺从的,没有一点要打破„„

师(插入):你刚才说到反抗很激烈,这你是怎么考虑的?

生12(继续):可能只是一种妇女的,就是~~[众生笑]她不是想反抗这个社会,只是不想嫁人。师(重复):不是反抗社会,只是不想嫁人。好,你继续。

生12(继续):由于她不想反抗社会,她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她没有反抗婆婆,然后被人冷落,最后导致她的死亡。

师(点评):好,你从更小的角度来探讨祥林嫂死亡的原因,不光是社会还有自身的原因。嗯,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看法?

生13:我觉得刚才同学说的“社会”太空泛了。更多的是因为人们的冷漠。鲁镇上的人们渴望“诸神的祝福”却不去想身边的人,这也是一种对于社会的冷漠。是人性的劣根。只知道从祥林嫂身上找乐子,导致„„

师(插入):注意一下,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有一个词——从祥林嫂那里什么?(师生齐答“乐子”。)好,继续。

生13(继续):这也让祥林嫂更感到了一种失望,不,是一种绝望。

师(回述):祥林嫂想找到一些同情,是吧?想找到一种心灵的安慰;但人们却从她的悲剧当中、人生苦难中找到了什么?

师生齐答“找乐子”。

师(点评):好。你刚才归纳的是对人性的冷漠,是对人性的思考。好的,还有吗?[示意生13坐下] 生14:我觉得她改嫁时的反抗不是真正的反抗,作为“回头人”、寡妇,她非常不愿意再嫁,再嫁的话,社会会对她有一种奇怪的眼光,所以她出嫁是非常不愿意的。117页里面讲到了一些风俗(读“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这就说明社会对她们有一种(停顿,未说出结论),寡妇自己也不愿意,社会也看不起。然后119页“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但是这不对,即使再死丈夫,他也已经不是祥林了,但是大家还是这样叫。

师:这为什么?为什么不叫“老六嫂”或者别的? 众生笑。思考状。

师(引导):祥林嫂姓什么?名什么? 众生低语“没有名字”。

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连名字都没有;现在要嫁两只鸡、两只狗了,她想怎么样?这是不是一种真正的反抗?大家可能会认为这不是反抗,越是反抗其实越是说明了什么?

生14(继续):她对封建教条的~~ 师(接话):对,是对封建教条、封建礼教的一种“捍卫”。这更加说明了她的悲剧。好,你请坐。生15(主动):我想对刚才几位同学所说的做个概括。师:好,你说。

生15:祥林嫂的死是有一条线的。一开始她个人对这个社会也没有很大的反抗意识,逃出来做工并不是处境好了,而是她的心态好了——能干自己的事情了,我这样很好。后来被抓回去结婚,有打闹,就像同学们说的,只是一种挣扎而已。

师(及时点评):你用了一个词很好,不是反抗是“挣扎”。好。继续。

生15(继续):然后她遭遇了很多不幸的事情,这些不幸有人为的也有自然的。比如说丈夫死了,这是不可避免的;儿子被狼叼走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后来被人嘲笑导致心灵的创伤,这是人为的。所以说她一开始有反抗意识的,但这反抗意识被社会大背景和人们的嘲笑给磨蚀掉了。然后她就变得很悲观,麻木,像行尸走肉一样。所以说应该是社会大环境、人性的冷漠和对反抗的压制这三重原因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最主要的是社会大背景。

师(插入、肯定):社会大背景,再加上~~~~ 生15(接话):这个环境下所催生出来的人情的冷漠。

师(肯定):嗯,人情的冷漠。她周边的人,有鲁四老爷、来冲茶的短工等等。

生15(接入):我想如果当时社会不是那么黑暗的话,经历这么多的磨难后她可能也不会死,可能也会坚强下来;但是这种环境下,一开始可能忍受,到后来也很难忍下来,所以导致了这个社会越来越黑暗。

师(示意生坐下;将教学进程过渡到第二环节):同学们,刚才大家其实从祥林嫂的故事当中都找到了她生活的悲剧——一次到鲁镇,再次到鲁镇,最后一直到死亡【板书“死亡”】,这是祥林嫂的悲剧,或者说这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板书“悲惨遭遇”】。这个原因,刚才同学们分析了,有社会的、有周边个人的、也有她自身的。那么同学们想想看,考虑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悲剧”。

第二环节:关于悲剧,“我”形象的研讨

师【板书“悲剧”】:记得你们刚入学时候我给大家讲到过悲剧。什么叫悲剧? 众生(纷纷,莫衷一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把美好的东西破坏掉”„„ 师(引导):这句话还能背吗?悲剧是——这句话谁说的? 众生(迅速):鲁迅。

师(生应和):悲剧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师重复一遍,强调。]这是鲁迅对悲剧的定义。那么同学们看看,刚才我们从祥林嫂的角度来看,这是什么悲剧?

生(齐答):社会悲剧。

师:但我们这里所说的、鲁迅所讲的悲剧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是什么?

师(自答,引导):是文学的悲剧,美学的悲剧,哲学的悲剧。这个悲剧其实就是刚才写的四个字“悲惨遭遇”,但这还没有上升到鲁迅所讲的哲学的悲剧、美学的悲剧、审美的悲剧。那么,鲁迅这篇小说如果单单这样的话,同学们来看看整块黑板上我只写了小小的一角,应该还有一部宏大的东西在里面。那么接下来,这个任务靠谁来完成?靠什么来完成?

生(纷纷,不齐,):我。[生有笑声,显得心有所解。] 师(肯定):对,我。【板书“我”】

师(引导):那就出现第二个问题——“我”。同学们要考虑,刚才黄老师提出的是概念,第一个概念是“虚构”,作家认为生活应该是这样的而这篇文章却讲了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但反过来刚才同学们已经涉及到了一个问题——人性的冷漠,社会的黑暗,自我的灵魂麻木,三者合在一起。[师重复一遍]但在这背后我们应该想到另外一个关键词,人性不应该冷漠,内心不应该麻木,社会不应该黑暗,而应该是美好,对不对?这才是作家通过虚构这部小说真正要考虑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悲剧”,这两个问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什么是悲剧大家都懂了。下面就出现“我”了。

师(继续引导):以前同学们初中里读《孔乙己》,里面有“我”吗? 众生(点头):嗯。

师(追问):这个“我”很简单,大家一起归纳下说说看,这个“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茫惑。

师(引导):很简单。是什么与什么?(点名)你来说。生16: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

师(肯定,继续引导):对了,是见证人;但从小说的叙事角度、小说的艺术来讲又是? 生16:是线索。

师:是叙事者。这种手法叫什么?从小说的角度? 生(稀疏地):限制。

师(肯定):对,是限制视角。还有我们在《故乡》里也学到过“我”,那此处的“我”又是怎样的?(点名)你倒来说说看。

生17:这里的“我”是祥林嫂命运的见证人。师(抬头,直视众生):这点大家都同意吗? 众生(齐声):同意。师(满意):好的。

生17(继续):他还是一个~~~,这个“我”是不被封建礼教拘束的人。师(带有疑惑地):一个不被封建礼教拘束的人? 生(部分,怀疑地):这没有说到。[低下窃窃私语] 生17(解释):在文中第一段写到“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其他还有很多,这说明他可能是一个比较开明的人、现代的人。通过“我”这个形象„„

师(打断):比较开明的、现代的人,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同学们这部分不能够忽略了。这就涉及另外一个人,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段落当中大家怎么去看?你刚才提到一个词“剩在书房里”。好,你继续。

生17(继续):通过对“我”这个形象的塑造,表达了“我”对祥林嫂的同情。师(重复):“我”对祥林嫂的同情。大家同意吗?[观察众生的反应] 【板书“同情”】

有不同意见等下再说。你继续。

生17(继续):因为祥林嫂的死,使作者对鲁镇的环境产生了绝望,然后马上就跟鲁四老爷说要回城去了。

师(重复):你刚才说是对鲁镇环境的绝望,大家同意吗?[观察众生的反应] 【板书“绝望”】

生17(继续):但是这个“我”对未来还是有希望。师:哦,还是有希望的。【板书“希望”】

这个词语也先放上去,同不同意大家等下再说。好,这是叶超俊(音)同学对“我”这个人的分析。他是一个见证者,他来到鲁镇,遇到好多事情。有哪些事情呢?同学们手指头都掰掰看。首先遇到谁?特别是遇到了谁?

生(齐答):祥林嫂。

师:好,祥林嫂。在遇到祥林嫂的时候特别触动他的是什么?这里面我们可以先停一停。再来看“同情”,同情什么?祥林嫂。他“绝望”又绝望什么?但鲁迅通过这个形象他还是表达了希望。其他同学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对某个问题怎么看?或者对“我”这个人怎么看?

师(引导):“我”这个人在小说里面,刚才已经说了~~~~[发现有生要发言] 师(鼓励):好,你说。

生18:文中的“我”有点促成祥林嫂死亡的味道。因为祥林嫂~~~~ 师(打断):你先等一下。同学们要关注。(重复)“我”有点促成~~~~我把这个词语也记下来。【板书“促成”】促成什么? 生18(重复):祥林嫂死亡。因为柳妈的一番话,祥林嫂露出惊恐的神情。师(补充):祥林嫂问他的时候,问他的题目是什么?大家一起说,是什么? 师生(齐答):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灵魂。师:好,你继续说。

生18:然后“我”的回答先是“也许有罢,我想”,后来又说“我也说不清”。师(提炼):他的答案是“说不清”。

生18(继续):然后祥林嫂在“我”的回答后可能会有一些安慰,然后,在知道自己的无奈和悲剧后,然后就会自我死去。[众生笑述“自我死去”] 师(概括):对祥林嫂造成了一种伤害。她想找到答案,但“我”回答不了。

生19(主动):我首先认为“我”也是一个悲剧,因为处于这个社会大背景下,第二段有个细节“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师(提醒众生):在很前面,鲁四老爷的书房里面。

生19(继续):他作为一个有现代追求的人的话,是不会去看《康熙字典》而会去看《现代汉语词典》什么的。[众笑]他渴望新知,但当时有的知识是古代的,所以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另外一个就是,当祥林嫂问他有无魂灵的时候,他是含糊不清地回答。说明他所处的时代是旧知与新知的交汇处。这种人是很悲哀的。他既想要否定过去的,但又不能找到一些东西来肯定现在的,所以“我”其实也是一个悲剧。

师(补充):这其实涉及鲁迅这篇小说它选自什么?哪部小说集? 众生(齐答):《彷徨》。

师(肯定生19,总结生17、18、19):好。你刚才提到两个问题,对旧的否定,对新的寻找。对新知的寻找过程中他可能处于一种彷徨的过程。好,你讲得是一个比较深刻的问题。三位同学都对“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我们再来解释一下,“我”同祥林嫂之间是什么关系?祥林嫂的悲剧,祥林嫂的人生,其实可以用“新语文读本”里的一篇文章叫《灯下漫笔》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大家应该课外看过,这两句话是什么?请大家回忆起来。

[生窃窃私语,不确定] 生20(女):祥林嫂想做一个奴隶也得不到。师:对,想做奴隶而不成。原文是“不得”。【板书“想做奴隶而不得”】

还有一句话呢? 生20:记不清。师:同学们记得吗?

众生(齐答):暂时做稳了奴隶。师(肯定):对。【板书“暂时做稳了奴隶”】 [示意生20]你请坐。

师(对众生):什么时候她做稳了奴隶?大家可以再读出来。众生:第一次在鲁镇的时候。

师:对,大家注意看祥林嫂的脸色。好“暂时做稳了奴隶”,这是黄老师归纳的,是鲁迅归纳的,是同学们归纳的。那大家再来看看,这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师(引导):这“我”不是一般的叙述问题,也不是一般的见证者。刚才同学已经讲得很好了,他这个知识分子也好,这个“我”也好,其实就是在旧与新之间的,在寻找,在思考,在迷惘,在彷徨的这样的一个角色。刚才大家讲到祥林嫂的死有社会的冷漠,不对,讲错了,是冷漠的人性,有社会的黑暗和内心的麻木。

【板书“冷漠:人性”“黑暗:社会”“麻木:灵魂”】

大家看,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不可能在一篇短短的小说里都完成。鲁迅通过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如果把“我”拿掉,这部小说就会是怎么样的?

生茫然状。

师(引导):这种故事今天有没有? 生(恍然):有。可以有。

师:那么悲剧还在发生。这样的遭遇,这样的妇女,没什么不同。而“我”这个人物是见证、同情、绝望、希望、促成祥林嫂死亡的人物。所以大家来看,这跟我讲的“悲剧”有什么关系?又与“虚构”有什么关系?我们再来深一层次地考虑这个问题。作家认为生活应该是这样的,所以要创作小说。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冷漠、黑暗、麻木,反过来说,人性应该是暖的,社会应该是光明的,人的灵魂应该是美好的。虚构的意境就在这里。第二个是“悲剧”的问题。刚才我们讲的祥林嫂是悲剧,但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真正的悲剧,而这悲剧的完成、深化、拓宽都是通过什么?

生(齐答):“我”。

师:那大家找出小说中“我”的思考。有几处?第一处在哪里?[提示P.114]“我”在这部小说里有两个方面要注意。一,“我”在不断地什么?(补充引导)鲁迅有篇文章叫《灯下漫笔》,这里的“我”在灯下~~~~ 生21(接话):思考。师肯定。

【板书“灯下思考”】

他在思考什么?作者通过“我”又在思考什么?这里的“我”很纠结。(点名)你来说说看。你在课文里面有没有读到什么?

生22:我好像没有读到什么。师:那你请坐。继续思考。

生23(主动):黄老师,我有几句话要说。师(肯定的目光):说。

生23:我觉得,这部选自《彷徨》的作品,是在1924年写的,距离辛亥革命已经十几年了,但中国的封建制度、体系并没有完全瓦解,甚至基本上没被动过。

师(纠正):是没被动摇。

生23(继续):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妇女和社会的关系,妇女还是被深深地束缚在四个权——族权、王权、神权、夫权之中。[与师一起纠正“四权”:族权政权神权夫权]祥林嫂就是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里娜拉的中国版。

师(插入,肯定):对的。鲁迅写过一篇文章《娜拉出走以后》。

生23(畅所欲言):她虽然有反抗精神,但并不强烈。还有一个是关于鲁迅。我觉得,鲁迅写的文章都是无病呻吟,[众大笑]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一个人生来就是有差异的。有些人过得幸福;有些男人强大,有些男人弱小;有些女人幸福,有些女人不幸福,这是有差异的。而鲁迅想说明什么?写作文章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想让祥林嫂这种人过得更好?但是像祥林嫂这种层次的人,我们读读文章都觉得非常累,祥林嫂怎么可能去读这种文章。

师(提醒):有同学有反应了噢,在举手了。你说,你说完。

生23(继续):人性有阴暗面也有阳光的一面,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里所反应的情况不同而已。既然做人,那就当世间冷暖你自知。不要像鲁迅一样把自己的文章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众笑] 生23(强调):这是王小波说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自己感觉就行了。师(点明生23的话中之意):这些都是正常的。

生23(继续):你为什么要把它点破?现在不是流行“人艰不拆”嘛,你自己觉得行就可以。师(欣喜):有同学要发言了。说!

生24(反驳生23的观点):我觉得整篇文章写得其实是祥林嫂想要寻求他人的认可,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却没有成功的过程。譬如柳妈让她捐门槛,她就认为这是自己之所以一直不能被他人所接受的原因。所以捐完门槛后她很高兴,觉得自己终于能融入这个社会了。但是最后在“祝福”的时候四婶仍然不让她去拿器具。

师(插入):有一句话,“放着吧,祥林嫂”。

生24(继续):然后她就绝望了,彻底地走投无路,找不到可以和别人沟通的方法,最后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悲剧。所以这篇文章不是说是要祥林嫂那样的人来读,读了以后感觉到自己的可怜之处,从而能够奋发起来;而是要让社会上冷漠的人来读,要他们来关心一下像祥林嫂一样可怜的、比较孤独的人。

师(肯定):可怜的人,底层的人,得不到温暖的人。能让他人~~~~ 生24(接话):对。得到他人的关心!师(小评生23、24):鲁迅的文章引发了我们同学的感慨和另一种解读,有没有道理?他(指“我”)后面还有“灯下思考”,在思考什么?为什么这篇小说的题目不叫《祥林嫂》,不叫《我的故事》,而叫《祝福》?同学们这个问题有考虑过吗?【师板书,将内容互相联系】不是祥林嫂的故事,也不是“我”的见证、“我”的经历,而是通过“祝福”——什么是“祝福”?

(师自答)我们这里叫“献年”,祭灶神求得来年的好运。但是小说中祥林嫂由原先参与“祝福”到被禁止参与不让她沾祭器,为什么?因为她是一个寡妇,被人所看不起的。所以“祝福”不但勾连了小说的两条线。从叙事角度来看,还有一个,题目本身具有什么意义?有种小说手法叫什么?

生25(后排):讽刺。

师:对是讽刺,或者叫反讽。那这小说的真正意蕴在哪里?大家课外再去看看。悲剧能净化人的灵魂,悲剧的另外一面就是崇高。当然,刚才同学提到的,对鲁迅的东西我们要~~~~。就祥林嫂的个人遭遇来说,昨天有,今天有,永远都会有。(打趣)你的同桌做了班长,而你没有,[生笑]是你自己不行。但是祥林嫂的悲剧,祥林嫂悲剧所引出的对整个社会、对整个人性的思考意义深刻。这就是悲剧所要告诉我们的。大家把这句话再重复一遍,(悲剧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师生齐背] 师(总结):让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丑恶,对,还有什么?(稍停)这就是鲁迅所期待的,也是这部小说通过艺术的手法所告诉我们的道理。一堂课学这么长的一篇文章,我们刚刚展开,还可以继续再深入进去。好,下课。

第五篇: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

《颐和园》课堂教学片段及点评

师:今天我们换一种语文阅读学习的方法:六个字,读课文,学作文。板书:读课文,学作文

师:“第一个动作,请同学们选几个句子说一说或者选几个句子读读,什么句子呢?注意:你们选的几个句子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骨架。师:“骨架“就是指课文的提纲,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勾画出这篇课文的提纲。

(生独立活动)

师:好,请你先来表达你的看法。

生:颐和园的中心句是“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师:啊,你的发言没有听懂老师的要求,老师说要画出提纲,要画出骨架,谢谢你,你还是找出一个句子!还有吗?嘿,这位女同学来。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颐和园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

师:你读了三个句子,开头一个句子,结尾一个句子,然后进颐和园大门的一个句子,我们是不是进了大门就不走了呢?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好,请你把刚才的几位同学读的一起读出来。

生: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很遗憾,他漏了一个什么地方?好,你大声说。

生:(大声)“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笑)他可能怕湖水,没有去。谢谢你,大家把我们刚刚找出的句子一起画出来了吗?

生:(齐答)画了。

师:都画好了。好,我们就一起来读,“北京的颐和园“——读!师:看老师写两个字“游赏“,把游玩的过程记下来就是游记,反过来也叫记游。你看我们刚才勾画出来的课文的骨架,就是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

······

点评:

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层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由整体到局部,到“骨架”到“语言”,都注意用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艺术给学生以感染,以点拨,以启发,很有美感,很有作用,既点示了表达的规律,又展示出明晰的逻辑层次。简单明了的几句问话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抓住文章的骨架这可谓我们学习的典范。

下载《祝福》课堂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祝福》课堂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短歌行》课堂教学实录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短歌行》课堂教学实录 老师把其教学设计发给学生,听课老师陆续走进教室,教室前后左右......

    声声慢课堂教学实录[★]

    《声声慢》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刘中凯 武进区鸣凰中学 【教学目标】 1.疏通“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

    《观潮》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

    《狐假虎威》课堂教学实录

    狐假虎威》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词语。 2、揣摩句子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说出在什么情况下使......

    《夹竹桃》课堂教学实录

    《夹竹桃》教学实录之一 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北京大学的真实故事:有一年开学了,刚刚考入北大的新生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走进了北大的校园。有一个新生背着沉重的行李累得气喘吁......

    麋鹿课堂教学实录

    一、课始“味”已出。 师:同学们,我觉得这篇课文的生字挺多,而且很难认。所以这节课,我先要检查一下你们这篇课文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会读了,你们有信心通过检查吗? 生:有。 麋鹿俗......

    《落花生》课堂教学实录

    《落花生》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了解落花生名字的由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平常常见常......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一、【情感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品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美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吗? 生:(齐答)读过了。 师:在阅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