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时间:2019-05-15 03:1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第一篇: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摘 要: 国学经典诵读属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对继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建立健全学生人格等作用突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国学经典,通过国学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品质,还需要继续深入执行,融合国学的经典韵味。

关键词: 国学 经典诵读 小学语文

经典国学诵读表示的是在儿童人生记忆最好的时候,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名著进行阅读、背诵的活动。国学经典诵读属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建立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作用突出。我国从古代蒙学教育开始,对经典诵读就十分重视,如今经典诵读对儿童的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是没有被学校和家长接受,因此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这是本次探讨的价值所在。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入的国学元素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根基的扶持是看不到发展希望的,民族缺乏自身文化内涵也就不会取得进步,无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国学教育渗透在方方面面,让小学生的个性得以延伸,精神得以升华,促进小学生思政道德与审美素养的提升,帮助小学生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与独立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中注入国学元素,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考虑。

1.1经典诵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进国学经典诵读知识,能够在提高学生国学素养的同时,丰富学生人文内涵,同时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融入诵读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认知水平,加大学生的新词积累量,增强语感。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13岁之前的记忆是最好的一段时期,依照这个规律特点,小学过程中的语文学习需要将重点集中在记忆和积累上。新课标规定小学学段学生需要背诵至少古诗文160余篇。小学生诵读不但有助于语感的培养,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感知诗文中所要表达的形象与意境,因此在小学生记忆最好的时期进行经典文化的学习,能够达到文化熏陶与智慧锻炼的目的。

1.2故事熏陶

我国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传承,留下了大量声情并茂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穿越,表达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集中表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智慧,同时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揭示历史变化方面有”史书”作用。教师可以在每天上课的前几分钟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几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国学故事中的精彩之处,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为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育良好,教师要为学生讲述一些趣味性强的国学小故事,描述各种国学经典,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学习,消除因为反复诵读而出现的无聊情绪。所以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生动的国学典故,对学生开展国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积极的学习态度。

2.国学经典的诵读方式

2.1范读引领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融合,范读引领是一种方式。在诵读文言文的时候,不能用诵读现代文的方式诵读,如果缺乏正确的范读引领,学生就无法准确地掌握诵读节奏,更别说语感的积累沉淀了。例如在诵读《老子》时,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虽然已经有标点断句,但是小学生诵读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会像读三字经一样三字三字一读。但是这句话中的“非常”和日常生活中的“非常”不一样,正确的读法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示的声音延长,“?”表示的是前一个字加重语气,每个分句都是采取的先抑后扬,是一种假设性的预期。范读之后,文言文的内在精髓就出来了,句子大概的意思也更容易明白。

2.2诵读积累

国学学习的一项基本方式便是诵读,诵读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方式,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尤其是文言经典,当中包含的韵味都是靠“读”出来的,教师为学生示范了正确的范读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诵读段落所表达的大致意思进行谈论,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反复诵读。学校每周专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程”,每天早晨空出十分钟的早读时间专门进行经典诵读,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诵读活动中可以由教师领读,也可以挑选几位诵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或者专门放名家诵读音频。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诵读的作品有《三字经》、《千字文》等,中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四书》、《五经》、《大学》、《中庸》等。

2.3运用摘录

正所谓“不动笔墨非读书”,国学经典中存在大量传颂千古的名句,例如《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春秋》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等等。在这样的句子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把名句内容摘抄在笔记本上,不但作为诵读材料积累,这些句子彰显的道理也能在平常写作和与人交际中使用,帮助学生把一些典籍中学习到的名句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3.结语

国学经典属于古代贤哲思想与智慧的集合,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不但能够丰富国学涵养,而且能够提高语文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国学经典诵读有千奇百种的形式,可是学生人格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让国学的种子在每位学生的心中绽开一朵“文明之花”,培养中华民族未来栋梁,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承担的重大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国学经典,通过国学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品质,还需要继续深入执行,融合国学的经典韵味。

第二篇:12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融合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个人小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案例 【案例宗旨】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即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教育活动。简单地说是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提升人文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依据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5-6年级学习阶段目标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创设了《诵读国学经典提高语文素养》的新课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经典的博大精深,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学生综合性学习有效方式。因此,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学习国学经典的综合性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的能力和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的能力。

【案例背景】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能成为人,而不是动物。教育就是要使一个冥然无知的人明白事理和获得智慧,使人能泰然自若地进入复杂无比的社会,可以参与建设和改造社会的种种活动。教育不单教人以谋生的技能,还应启发人追寻生命的智慧,协助人找出生命的秘密,明白生存的意义和提高生活的质量。教育的理想是尽人之性,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圆满的人。更具体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成为有情有心、有灵性有仁爱之心的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其实我们不只要爱人,我们还要爱花草树木、河流山川;爱天地万物、宇宙自然;爱世界上任何一种高贵与微小的事物。

据此,本案例设计它分为三个教学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探索研究的兴趣。通过对以前的学习内容的回顾,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师生共同确定研究

0

小学语文个人小课题研究

家朗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以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老师: 朗诵的很有古文言文的韵味,下来哪一组。

学生: 我们小组对孟子《鱼,我所欲也》有些研究,下来我来朗诵大家交流一下,《鱼,我所欲也》它的作者是孟子,孟子名珂,鲁国邹邑人,他不但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于是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两者东西不可同时得到,于是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意思是—苟且取得,在这里的意思是苟且偷生.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里的患指祸患,灾难。辟是通假字,通---躲避的避。这句话的意思是: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所以有些祸患并不躲避。

老师: 解释的非常好,他们小组在这方面还挺有研究,那么在人生面临选择的时候该如何选择,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这些,两者不可得兼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让正气漫天空,我们该如何让清白留人间,下来哪组。

学生:我们小组在这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搜集了许多有关三国的诗句,下面由我为大家带来诸葛亮的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2

第三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

随着全面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也更加重视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观念进行培养。其通过将传统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继承与弘扬了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诵读国学经典的方式,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方式进行研究。

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通过国学经典的渗透教育,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虽然当前一些小学也开展了对于国学经典的教学,但其还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等多种问题,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对于国学经典教学中问题的分析,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方法。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现状问题

(一)诵读的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固定时间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基本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都开展了国学经典的诵读过程,但当前还有较多的学校不能够对国学经典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进行正确的认识。就导致其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只能够对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应用,学生也只能被动的接受相关的知识,导致学生所进行的国学经典的诵读也只是“读”。还有很多的学生虽然在读,却不明白其具体的意思,这样的诵读是无效的,也致使国学经典的诵读质量比较低下。究其原因,也是由于教师对于国学经典的不重视,导致学生能够进行诵读的时间有限,且没有固定的时间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诵读,而这对于还没有健全知识体系和较强理解能力的小学生而言,就成了形式化的教学过程。

(二)教师缺乏对于国学经典的全面认识

在小学阶段进行国学经典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语文教师认为让学生理解完古诗的意思后再进行背诵,虽然不能说这样的方法存在什么错误,但由于不符合经典阅读的模糊性要求,就极易导致教学偏差的出现。比如,很多的学生都很熟悉《静夜思》和《春晓》之类的古诗,学生是没有进行背诵的,所以教师就会注重对于其内在思想情感的教学,却没有主要重视对于诗句中所存在的节奏进行教学,导致违背了经典阅读的模糊性教学原则,也导致国学经典的教学效率降低,也使学生降低了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

(三)不能使学生养成比较良好的学习习惯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国学经典的诵读过程也已经成为了具有较强功利性的阅读学习过程,教师和家长知识盲目地要求学生“背的更多”“会的更多”,不能关注到当前学生是否已经领会到了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内在情感。导致当前的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也已经成为了灌输式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知识的提升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二、小学语文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提升国学经典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力度

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就定期的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国学经典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每天都和经典同行,在深入感受国学经典魅力的同时,提升其语言能力。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通过对于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等相对基础的国学经典教材内容,激发其积极性。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而言,就可以通过诗词以及国学经典的学习,提升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固定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读书笔记,把书中各种优美的名言警句进行记录,并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国学经典诵读氛围

想要使学生更好的国学经典进行诵读,首先要小学语文教学就要能够对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进行重视。通过多种有关国学经典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构建起学生可以进行学习的平台。此外,还要在每个月都定期的举行有关国学经典的知识竞赛,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也能够极大程度的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其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就可以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营造起良好的诵读国学经典的教学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

(三)教会学生正确的国学经典诵读方式

对于古诗文等有关国学经典的内容而言,其中都是存在特定的韵律的,因此在进行朗诵的过程中就要求量读者能够融入正确的情感,通过对于声律变化的有效培养能够以更加抑扬顿挫的方式对国学经典进行吟咏和诵读,使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意境进行体会与感受。并且在使学生也进行情感的朗读训练之后,学生也能够更好对其中所蕴含的内在思绪进行体会。在使学生全身都参与到诵读过程中后,对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想象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其对于学生日常生活也具有潜移默化重要意义,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的诵读过程中,就必须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式。

(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结合,提升教学趣味

在小学阶段进行国学经典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对学生的优秀品质进行培养,从而使其能够在社会的生活实践中进行更好的使用与应用,其同样也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重要纽带。因此在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的过程中还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对传统的文化知识进行更好的应用,其对重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与智慧进行更好的体会,从而使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的丰富多彩。

三、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正处于文化素养养成的基础极端,而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养成良好文化素养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教师要对于诵读国学经典所具有的文化传播作用进行充分的认识。通过对于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诵读国学经典,从而在使学生拥有更好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与发扬中国古典文化,使学生的文化内涵得到提升。此外,学生在不断的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对于其学生语文素养及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现实意义。

第四篇:诵读与古典诗歌教学的融合

诵读与古典诗歌教学的融合

摘 要:中学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在经过了多种模式的实践之后,逐渐发现诵读是古典诗歌教学的本位策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识接受特点及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将诵读与古典诗歌教学有机融合是古典诗歌教学领域最根本的途径。

关键词:诵读;古典诗歌教学;融合

中国古典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学样式,无疑是诗歌。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指出,诵读积累古典诗歌,在诵读中提升语文素养和语言的感悟能力。

什么是诵读呢?梁实秋先生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诵读。”是对诗歌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诵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

为什么古典诗歌教学要与诵读融合?一是因为古典诗歌较强的音乐性,它注重音韵的和谐,节奏的变化;二是因为古典诗歌丰富的意蕴特点。诗歌言简义丰,画面性强,并且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余地。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反复感受语言,细细品味逐渐深入的语言的情感意蕴,通过想象、联想,由读者视角渐渐接近作者视角,然后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使学生对诗歌的感悟由作者层面回到读者层面,并有一个上升的创造性解读过程。诵读在教学的过程中,分感知、感受、感悟三个阶段。

感知阶段:首先,通读诗歌,着眼于诗歌的题目、体例,诗歌中出现的生僻的字,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初步感知,教师不需要作具体要求,学生通过诵读自由进入诗歌文本,疏通理解障碍,这是对文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感受阶段:这一个阶段,诵读的目的在于具化诗歌的形象,感受情感,因此,这一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问一问:“要怎样读,才好?”关注诵读的速度、诵读的节奏、诵读的情感基调,学生要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明确,诗歌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在反复的诵读中慢慢触摸诗歌中的形象和表达的脉络(诗歌的层次),当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诗歌的形象清晰准确之后,就要求以诗歌的情感色彩进一步指导诵读,使诵读的质量有所提升。此阶段的诵读,学生眼中有具体的物象,心中有明确的情感,并且能够用声音和基本的诵读技巧来促进对诗情诗意的融会理解,在不断理解深化的基础之上,又反过来促进诵读效果的提高。

感悟阶段:这一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的情感,从语言入,从诵读出。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性特征,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在语言的琢磨与感悟的过程中应该有画面意识,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连续的或者非连续的画面,能够明白诗歌语言传达出来的细微的情感,特别是动词、副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对诗歌语言的精微的感悟来诵读诗歌,通过重读某个词,通过拖读某个词,通过语调的抑和扬、语速的快和慢来细细体味情绪在诗歌中的变化,同样这里的读是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不必面面俱到,但是对作者情感体现的重点的词语必须重锤敲击,教师引导学生反复玩味、诵读,教师可以问学生:“这个词,你会怎么读?”或者“这句话你想怎么读?”学生要很好地掌握诵读的基本方法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师评、生自评、生互评相结合。在诵读的表现过程中,注重点面结合,注重情感的自然的洋溢。

总之,由于诗歌本身的音律和节奏以及重意象的特点,我们将诵读融进整个诗歌理解品析过程之中,是学生主体所能接受的最佳的策略选择,只有充分地、有层次地诵读,才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对古典诗歌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05.

第五篇: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融合之美

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融合之美

清徐县实验小学 郭英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为学生美好人生奠基的学科,学好语文人生会更富有诗意,追求诗意人生也应是每个生命个体的梦想所在。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跳出语文课本广泛获取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知识,使其融入到语文课程中,滋养学生内在美,指引学生行动美。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瑰宝,如何能与小学语文教学和谐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品味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感受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将语文教学延伸至更深远的境界,以语文美化心灵,让语文装点生活,用语文提高情趣。

一、转变观念,变局限为无限

语文教学并非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什么?怎么教?一直以来都是语文从教者不断探究改进的内容。只有让教师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领悟到文字背后的经典故事,认识到语文与经典血脉相连的关系,才能付诸于实际教育教学中。欲使教师有关注经典的热情,需给予专业的指导与培训。传统文化在南方的小学校园早已落地生根,当我们的老师千里迢迢走进苏州的盛泽小学时,除了惊叹便是期待。惊叹于这里的孩子们各个思维敏捷、能言善辩、语出惊人、落落大方„„一切形容优秀生的词汇涌上脑海。教育专家朱红甫的《北冥有鱼》将孩子们带进了大鹏志存高远的广阔世界里,课堂上孩子们对鹏的剖析深入而透彻,语言表达又贴切而耐人寻味,老师们都自叹弗如。特级教师薛法根与孩子们一起从“德”的渊源引出历史上以德治国、以德持家的典型故事,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了解了“德”字的本义是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大道坦然直行,在道家的思想中德代表自然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一个字能延伸出多少我们未曾知道的知识啊!苏州之行的国学经典论坛震撼着我们这批来自北方小县城的小学教师。我们期待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们也能达到南方孩子们学习国学的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2015年秋季开学,随着经典教学专家朱红甫莅临我校培训指导,国学课也正式纳入我校课程,《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老师们一看陌生而又深奥难以读懂的篇目,想打退堂鼓的不在少数。人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别太为难老师,别再难倒学生丧失兴趣,我们的国学教学降低难度,不苛求句句读懂,只要能读通记忆。于是师生一起背诵经典成了“早读必备”,朗朗书声经典浸润,渐渐地大家熟悉了节奏、感受到韵律、品味出真谛。就这样读着读着,打开了师生对经典的兴趣之门。老师们的观念在悄悄改变,认为经典学习需从娃娃抓起。

二、抓住课堂,化死板为灵动

每周一课,课课重要,不敷衍,不包办,不填鸭。尽管国学内容深奥,但是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大多还是可以学懂的。课堂的读形式多样:个人读、小组读、领读、赛读、轮读„„学生的学习兴致被变化的读激活了,只要扫清障碍,学生都能读出节奏美了。“神奇汉字”的学习提高了孩子们的识字能力,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孩子们对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更加清晰了,对字的音形义掌握更也富有深意了。当孩子们在语文课堂进行识字时,能结合国学课上对汉字的认识进行解读,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识字的兴趣,掌握科学的识字方法,使得识字教学意义更加深远。从而培养孩子们独立识字的能力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日积月累”则拉近了孩子们与历史的距离,与古人对话、以圣贤为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设计活动,促知识以内化

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大学》中开宗明义这样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学习的目的在于彰明内心美善的德行,在于使人自新,在于使人处于最高的至善的道德境界。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学生终身发展。围绕语文知识和经典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情境中内化知识,达到终身受益的良好效果。

1.低年级国学知识闯关游戏——逐关增加难度,每关均有评价。国学经典背诵学生已基本形成习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不仅激发其参与热情,而且锻炼其现场应变的能力。如:神奇汉字我会认、原文背诵我能行、历史故事知人物„„

2.各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据经典内容定表演形式:吟诵、古文新唱、情景剧„„表演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人人参与面向全体,真正体现教育的全面性。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全员参与经典诵读。如:四季之声,将描写四季的经典诗文有机结合,感受四季之美。

3.高年级经典知识竞答——班级活动的基础上,选出优胜小组参加年级组竞答活动。活动精彩激烈,突出经典的深邃内涵,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用经典润泽人生。参赛学生专注凝神,对知识的理解体会深入到位,不仅展示学生的个体智慧,也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4.纸笔测查活动——每一位国学教师参与创建题库,测查内容围绕题库设计内容及题型进行精选,统一时间答题,教师予以评价小结,促进学生国学知识的掌握。

从小学到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均增加了大量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国学经典。我们将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穿插融合,必将促进学生对这一文化的热爱,也会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上推波助澜。诵读经典会让学生从小充分感受文言文语言的抑扬顿挫、节奏的错落有致、结构的奇特严谨,丰富其语文学习的内容,将学生带入一种美妙的学习境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载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诵读

    南岗中学“国学大讲堂” 《诵读国学经典》 负责人:肇校长 主讲人:周莹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2、通过“......

    国学诵读

    国学诵读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国学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 第一周——复习上册晨读内容 第二周——国学经典名句 wùyǐlâijùrãnyǐqúnfânyìjīng1. 物 以 类 聚,人 以 群 分。 《易 经》 mǎnzhāosǔnqiānshîu......

    国学诵读

    水泉小学2015-2016国学诵读总结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

    国学诵读

    国学诵读 1不学礼,无以立。 2礼之用,和为贵。 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4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弟子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

    国学诵读

    男:你有结绳记事的传说,仓颉造字使你的记忆不再失落; 女:你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你使野蛮的原始走出荒漠。 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模......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融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融合姓名:杜瑞敏单位:国庆中学花都学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融合国庆中学花都学校杜瑞敏一、语文教学对班级管理具有极高的价值班级是学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