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策略
摘 要: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培养学生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群?,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通过营造浓厚的国学人文校园氛围和家庭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国学学习活动,开展学习国学文化的校本课程,实施学习国学经典的教学策略等措施,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教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化经典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过度功利化的教育价值追求曾经使人们迷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直到21世纪初,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重新的认识,才掀起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在小学阶段,诵读经典对小学生智力和品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深远意义,因此,诵读经典是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浓厚的国学人文校园氛围
校园环境可以起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小学生诵读经典,根本目的并不是通过死记硬背熟记下几首诗词,而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来感悟经典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因此,诵读经典的最终目的还是育“人”,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小学生还处在认知世界的构建阶段,思想可塑性强,对外部环境充满好奇心,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影响很大。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深化学生对国学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学校应该尽可能营造浓厚的国学人文校园氛围。例如,在主校道上打造国学文化墙,介绍历史名人故事或展示传统文化佳作,让学生进入学校立即在视觉上接受经典文化的洗礼;在教学楼的走廊、过道上悬挂古代文人墨客的画像或者经典名句,让学生浸润在经典文化的氛围中;在教室中设计具有国学气息的黑板报,让学生在上课的同时就能感受到国学文化的气息,此外,在教室中设置图书角,放置更多与国学文化相关的书籍,让学生随手就可以阅读国学经典文化;设置校园图书角,倡议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回学校,进行图书漂流,让其他同学分享书籍的美妙,感受读书的乐趣。通过营造浓厚的国学人文校园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国学文化的兴趣。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学习活动
小学生仍处在心智发育的初级阶段,学习的热情常常摇摆不定,难以长时间集中精神专注于某方面的学习。尤其对于国学经典,由于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普通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很难完全理解国学经典的文化精髓,如果只是采用死记硬背式的诵读方法,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对国学经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例如,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锻炼学习朗诵的能力;扮演角色舞台剧,在揣摩角色的情感表达过程中体悟国学经典的文化内涵;为国学经典配画,让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通过画作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开展“书香班级”“小歌星”“小名人”“小画家”“小故事家”“小作家”“小编辑”“安全卫士”“小文人”等的评比,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提升学生对国学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构建学习国学经典的家庭文化氛围
在小学生阶段,家庭教育往往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家庭亲人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国学经典诵读能力的过程中,亲人往往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父母更是直接相关。在家庭教育中,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措施来实施:一是父母与孩子共同诵读国学经典。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孩子共同诵读国学经典,一方面可以共同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增进与孩子的感情,融洽家庭关系,构建和谐家庭。要求家长每天晚上进行20分钟的亲子共读,双休日、节假日每天最少30分钟,做到读书、休息两不误,使阅读国学经典成为一种家庭文化。二是布置具有国学经典文化氛围的家庭环境。家庭与学校一样,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的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家里挂一些诗词的书法字画,摆放一些具有古典文化韵味的家具,购置一些历史文化书籍,从而形成一种国学文化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家庭文化气息。三是培养孩子钟情一些具有文化涵养的兴趣爱好。例如,书法写作、绘画创作、艺术篆刻、古典音乐欣赏等,让孩子从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中感受国学的气息,从而提高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四、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国学经典校本教材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很大,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教育水平也有很大的不同。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使用的教材是国家规定的教材版本,具有普适性,但学校在开展国学经典教学时,仅仅使用国家规定的教材是不够的,还要结合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地方文化特色,开发适合学生学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就经典诵读而言,更应该强调地方文化的课程开发,因为经典诵读本来就是强调传统经典文化,而一旦经典文化与地方本土文化相结合,将会使学习的内容更接地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为此,我校编印了校本教材《小学生经典美文读本》,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诗文诵读辅导课,与校本课程结合,利用班会课进行挑战赛、主题汇报展示等方式,推进经典诵读教育。
五、实施国学经典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制订诵读国学经典的时间计划。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学习的随意性较大,需要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引下制订好相应计划,合理安排好诵读时间。就诵读的时间长度而言,低年级的学生每天安排20分钟即可,而高年级的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理解能力也提高了,因此每天保持30分钟以上的诵读时间较为合适。在诵读的时间安排上,应根据诵读的时间总量合理安排诵读的时间分配。例如,低年级的学生每天晨读10分钟,晚上再读10分钟。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安排为每天晨读20分钟,午读10分钟,晚上再读30分钟,这样较长时间的诵读能够使学生保持一种对语言的感觉,达到诵读成趣的效果。
第二篇:小学国学课堂教学策略(定稿)
小学国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把握教学理念
化繁为简,古为今用。国学的一条重要教学理念是将繁杂的古文简单化,将经典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比如,教“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时,要求学生仿写句子,一生曰:“夏炎,然后知仙人掌之耐渴也。”一生曰:“天暗,然后知灯光之明亮也。”一生曰:“夜静,然后知敲门之声响也。”
以生为本,以读为主。我们的国学课堂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诵读。如教学老子的《道德经》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韵味。读了很多遍后,再让学生照着句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仿写,学生写出“树可树,非常树,花可花,非常花”。通过诵读来理解含义,把国学的学习延伸到学生的探究中去。
巧施妙招,画龙点睛。有的国学内容,学生看起来高深难懂。我们可以想一些办法,如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等。如教学《北冥有鱼》时,我出示“鹏”和“鲲”的象形字,并展示其演变过程。学生对“鲲”为什么变成“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有兴趣开始该课的学习。
二、优化教学环节
简洁导入,开篇入胜。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可以有很多形式的导入,如复习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生活情境法、背景介绍法、兴趣游戏法等。我在教学《历代美文》,学习李白的四首诗歌时,首先把李白的四首诗改编成一首歌词:日照香炉生紫烟,手摘星辰心满愿。壮志的太白,醉酒的仙,豪气冲牛天。朝辞白帝彩云间,独坐敬亭形影单。未酬的十二,浪漫的莲,白发三千丈。学生通过读歌词、唱歌曲,对研究李白的诗歌产生了?夂裥巳ぁ?
新授经典,巧用诵读。关于诵读,高低年级可以采用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如教学《笠翁对韵》,低年级可以用游戏、挑战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年级则可以采用自读感悟,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文化感悟,巧妙质疑。对国学,在学生读熟后,低年级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由直观的图画到对文章的感悟。如教学低年级的《笠翁对韵》时,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找出文中相关句子进行朗读。如高年级教学《笠翁对韵》时,在学生自己读完后,教师进行阅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读原文,自己感悟、理解。
三、巧设教学方法
诵读,让国学有声有色。我们的国学课堂应该以朗读、诵读为主,以理解为辅。朗读可以分为几种:一是素读。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可以有范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形式。二是悟读,悟读指有感情地读,用心地读,边读边思考。悟读有三境界―――悟字义,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悟含义,揣摩、品悟文章的内涵,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悟今义,领悟国学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
情境,让国学声情并茂。通过情境的模拟,引领学生身临其境地强化现场意识,在意会中领悟,在审美中陶冶,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感受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使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变浓,并且上升到情趣,然后能理解内涵,达到理趣。
故事,让国学生动有趣。抓住儿童爱听故事的天性,引入合适的故事,帮助学生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如在教学《孝》时,教师给学生讲述“百里负米”的故事。学生对子路百里给父母背米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喜欢上了这个孝顺的孩子,自然也领悟了孝的真谛。
(作者单位:岳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小学)
第三篇: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嘉禾县行廊镇中心学校 罗祝军
国学学习,最经典的方法,莫过于多读与多背。在小学生最佳记忆时期,熟读、背诵最具有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作品,随着他们的成长,不断在生活中自我体悟、内化,形成自身独特情感体验。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年纪大了之后,孩提时代在课本上学过的东西很多都忘记了,但唯独背诵过的一些古诗词耳熟能详。诵读与背诵是最简单也是最奏效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我觉得要更好地小开展经典诵读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学校统筹,是开设经典诵读课程的基础
1、教材内容的选择
小学课堂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课程的种类在逐步增多,语文课程的课时并不是十分充裕的,所以经典诵读教学应当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教科书中原有古诗文的教学基础上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可以从《三字经》开始,由《千字文》等逐步到《大学》、《论语》等,唐诗、宋词穿插其中来读。教师应当不断提升经典诵读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拓展经典诵读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国学不是对传统国学的简单回归与重复,而是将国学放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定位,对于国学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面对一些古代的人伦修养、处世之道,有时就显得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了。比如,《弟子规》提倡孝道,“亲有疾,药先尝”,让健康的人尝病人喝的汤药,是违背医学常识的。又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规定和三从四德等要求,这时教师应当使学生明白为人处世的基本操守与道德准则,并且又要阐明人人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使学生的头脑不局限于文字的直观意思。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经典诵读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属于语言教学活动,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相关的语境,即环境。环境作为一种内隐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熏陶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首先从校园大的环境布置上,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从进校园起,每天的国学教育就这样开始了。学校可以选择传统文化中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影响的传统经典段落、词句,制作成宣传板陈列放在走廊;每个班级将黑板利用起来,指定一个范围作为“经典名句”专栏,班里的学生轮流搜集古代经典名句并写在黑板上,同时可以结合简单的讲解。橱窗中可以开放展示学生的书画作品,既陶冶情操,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意识。
合理利用学校的有声资源。可以设置了古诗铃,诗句和铃声结合在一起在校园回响,让国学内容伴着学生上课、下课,陶冶、感染着他们。校园广播站是很好的学习、宣传平台,每天可以播放经典诗文,学生的优秀作品或者学习感想等,激发他们诵读经典的热情。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经典诵读的教学
1、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活动
朗诵比赛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选择诗歌,自己练习,一个或者多人朗诵更能带动整体的学习热情。
2、开展“讲国学经典故事”活动
在国学经典著作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例如《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让学生讲讲自己喜欢的故事以及体会,加深对国学的喜爱。
3、开展以“弘扬国学经典”主题的书画比赛
我县很重视学生音体美方面的发展,很多家长也把孩子送进各种培训机构学习。例如嘉禾县珠泉完小特长生很多,学校也经常举行各种书画、歌唱比赛。举行以“弘扬国学经典”为主题的书画比赛,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文及诗句,以硬笔或软笔的形式写下来,即能加深学生对古典诗文的印象,巩固诵读效果,又能规范学生的书写。
古典诗文中,特别是唐诗宋词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等,这些都是小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文中的描写加以自己的想象,把一些自己喜欢的场景画下来,然后在画上加上相应的诗句或段落,让学生充分感受古典诗文中的美,从而提高经典诵读学习的兴趣。
4、开设“读书角”
每个班级可以开设一个“读书角”,书籍可以是同学们自己捐赠,或是学生凑钱购买,图书角的书籍是全班同学共同拥有的财产。同学们可在课间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
三、教师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提高经典诵读教学效果 运用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同时结合现代媒体,使经典诵读教学更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对于古典诗文的兴趣和喜爱。
1、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典诵读学习
经典诵读中背诵是重要一环,但国学以我国传统的学术作为依托,因而必然会出现一些令孩子难以理解的生涩的词语。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当前的科技:将国学内容制作成 Flash 短片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借此培养孩子国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国学学习效果。比如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在讲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时,老师轻点鼠标,在投影仪上就出现了“两小儿辩日”的画面,随后,就用这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有回答不出的问题,可见人人都有自己的不足,要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国学并非是“老旧”学,与素质教育也没有背道而弛。让孩子在多种形式下进行国学的学习,在轻松地氛围中浸润国学精髓。那样,大人看成是负担的东西,因为孩子乐学,就成了快乐的“负担”。这才能实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建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
老师可以根据年级阶段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低年级可以多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如《三字经》中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是《宋史窦仪传》记载的故事。教师可充分挖掘古典诗文中的故事,帮助学生能生动简明的理解诗文的意思。在高年级中则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改编为课本剧,边读边演,以演带读,达到巩固学习的效果。
3、运用多种的诵读方式(1)范读
范读,就是是示范性朗读。可以由老师范读,也可以用多媒体代替老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经典诵读教学中,范读便于学生模仿,理解文章中其中蕴含的情感。一些文言文诗文中有很多通假异读字如“说”同“悦”读“yue”,古今异读字如“大夫”在古代表示官位名时读作“da fu”而不是“dai fu”;范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字词的正确读音,避免错误。(2)齐读
每天的午读大多采用齐读的方式,全班同学都参加朗读,大家可以大声地诵读,完全进入经典诗文当中,而且同学们可以共同营造出一个诵读氛围,诵读的效果会更好。在齐读中,教师要好好组织与领导,并注意检查,以防个别学生不用心,成了“南郭先生”。每一课的开始阶段不宜用齐读,一般在讲读后进行较好。(3)自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古典诗文而言,多读是领会其意思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自读时可以边读边思考,概括大意,自读就是给每个同学一个自学、总结的过程,还可以为背诵作准备。课堂上的自读,应要求学生读轻一些,以免相互干扰。除了课堂上的自读,课后的自读也是很重要的。(4)配乐朗读
古典诗文中很多都是描写意境或抒发情感,特别是唐诗宋词,在朗读时配上一些音乐,能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投入到诗歌的情境中去,理解其中的内涵,这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加强对教师专业化培训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现在各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教学都是由语文老师重点负责组织或教学的,这将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教师专业化培训更有效的进行经典诵读教学。
1、提高教师对经典诵读的认识和热爱
通晓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好功课的前提,如果教师对于经典诵读的认识模糊,那么其教授的课程必定是无本之木。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掌握语言文字、文学鉴赏、文章读写、文学创作以及经典诵读教学发展的基础性知识,学校应组织一定的相关课程学习培训,使教师自己对于经典诵读的知识结构有所掌握。
2、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
经典诵读教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读”,故教师的诵读能力是需要大力培养的,部分语文老师的普通话中带有方言,平翘舌不分,这也会影响到诵读的效果,进而影响学生的诵读水平。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相信我们的经典诵读教学一定能够迎来灿烂的明天!
第四篇:国学诵读
南岗中学“国学大讲堂”
《诵读国学经典》
负责人:肇校长
主讲人:周莹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3、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意义:
第一,在一个崇尚物利、冷落读书的时代,倡导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种高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显示出高远的文化眼光和对国家文化教育的责任心,所以,我说这是一种值得我们深表敬意的高贵!
第二,在一个文化碰撞、五色杂陈的文化格局中,倡导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种坚守。倡导并实践国学经典诵读实在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坚守,而这种坚守正是缘于对煌煌五千年文化的敬仰与挚爱!
第三,在一个远离阅读、训练泛滥的教学生态下,倡导国学经典诵读,是对语文教学之道的弘扬。在语文教学生态之下倡导国学诵读,让学生在与经典文本的亲密接触之中,在朗朗书声之中,在自我的理解感悟之中,去陶养感悟语言的灵性与润泽自我的人格。这就是对语文教学之道的回归与弘扬,对教学观念的改变有着巨大的意义。
第四,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中特别关键的时期,在高中学生中进行国学诵读的实验,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雕塑的负责!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时让他们读读经典,让学生在名篇佳句、锦绣华章的书香中熏陶浸染,既感受汉字内涵之深厚,又领悟人生哲理之睿智,就不单单是对语文教学的贡献了,用雅言传承文明,以经典浸润人生,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的雕塑的尽职尽责!愿和大家一起去努力做好,传承经典,润物无声。
国学经典诵读
第一讲:孝
曾经,美国杂志记者劳特斯问李嘉诚先生:你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勤劳?是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会沟通?李嘉诚就用两个字回答:气概。
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如果一个孩子长大能有一番作为,培养他的精神气概是最根本的。
劳特斯再问李嘉诚:你这种气概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虽然李嘉诚只有初中毕业,但不影响他成为大企业家、大慈善家,所以一个人的成就,关乎他小时候精神喂养的是什么!
国学是什么?就像你问中国人,中华民族是什么民族一样,看似很好回答,其实又不那么好回答。国学,不是某一种学问,不是某一个学者,不是单一一种观念。说起国学,就像说起中国人的性格一样,既包罗万象,又一言难尽。国学好不好?好!可是中国人的‘国学’,让中国人败给了洋人,而且败额一塌糊涂。你说国学无用?这些信仰‘国学’的中国人,几千年来,内心是如此的坚贞。土地没有了,国家破落了,身体流血了,生命逝去了,却始终保留着一个不屈的灵魂。
国人如水,水无形而质不变。任山川之起伏,地势之高低,时而为滚滚江河,时而作涓涓溪流。藏百米地下,则为甘泉;积千里旷野,则成湖泊。有利器可断金刚,而无利器可断流水。
国学如盆,水形易散,有盆盛之,人心易散,国学凝之。于是,千年来的国人,身易碎,而魂不灭,形易散,而神仍在,此之大功劳者,舍国学其谁?!
《朱子治家格言》中讲: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国学经典能提升人的境界,放大人的格局,提升智慧,只有这样才是人格饱满,人性光明,德才兼备的中国少年。
一、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智慧小结】也许,每一位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你们忘了,忘了真主的定然,忘了索命天仙的召唤,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带走对我们的挂念和他们的口唤,留给我们的是永久长远的懊悔,和难以了结的孝愿。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二、芦衣顺母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智慧小结】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三、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智慧小结】“奉养者,不必珍馐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赶快为你们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礼拜后的一个好都尔,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道家常小菜;也许是听他摆以前的事。做个耐心的听众;也许是任他们唠叨,撒气。及时行孝,就是要勉励自己勤奋和上进。恰恰是这个好的愿望让我们误以为:要行孝,就是要出人头地,就是要功成名就,就是要衣锦还乡,就是要风光无限。殊不知,在父母那里,当总统的儿子和种土豆的儿子是一样的,而在“孝”的天平上,豪宅与瓦房,美味与粗粮,华衣与旧袄,都是等值的。只要我们健康、平安、努力、进步,父母就会无限的宽慰。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作为,有所贡献,那他们就更加知足了
四、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智慧小结】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将永远没法弥补,尽孝就是。毕淑敏曾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曾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时间是不等人的,如果等到你自以为拥有了可以孝顺能力的时候,可能已经为时已晚,父母可能吃不动了也穿不了,有的父母也许会远离尘世。
五、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智慧小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什么让杨香敢于直面猛虎?那是爱的力量;是什么,让一个父亲的生命离开死神的怀抱?那是爱的力量。想一想,每天早晨,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这一天,你们都会沐浴在美好的心情里;想一想,每天晚上,为爸爸捧上一杯热茶,你们心里都会感到暖洋洋的。这些都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都体现出了爱的力量,孝的力量。
六、小结
古人曰:“百善孝为先”,真可谓振聋发聩。自古忠良出孝子,因为有孝家庭和谐,民族兴盛,国家有望,真乃善莫大焉。孝是一种理论,耀古烁今;孝是一种文化,源远流长;孝是一种责任,不容推托。
孝属于道德的范畴,尽孝凭良心,行孝视能力。因此,尽孝的底线和具体标准会因人而异。但是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大家都公认的底线和标准。我提出的底线是:与父母同甘共苦。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家庭经济状况千差万别,但是做子女不管任何时候都不应冷落曾经生养自己的父母,境况好时应如此,境况不好时也应如此。至于行孝的标准则是:尽心尽力,问心无愧。一家一本难念的经,每个父母在养育自己的孩子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甜酸苦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怎么报答都不为过,最基本也应做到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心底坦荡的面对父母,面对亲人,面对社会。国学经典诵读
第二讲:志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凡欲成大事者,必须自强,其德必须淳厚,以此为本,方可成一代英杰。人生路,处处风雨阻,莫畏难,事事天地成。宿命不该成为堕入平庸的挡箭牌,奋斗才是一切美好人生的原动力。但愿我们都能有朝一日,鲜衣怒马,春风得意,让宿命也为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耀喜极而泣。
一、志存高远
从前有一个少年,家里十分贫困,靠砍柴养活自己,晚上就照着月光读书。附近村庄有一位富人,穿锦绣衣裳,吃肉食,经常向众人炫耀。一天富人出去打猎,左右随从拿着弓箭,鹰和猎犬跟随在后面,途中与少年相遇。富人当着众人侮辱他说:“像你这样贫困,还不如我的鹰和猎犬呢。”少年不回答他。富人又说:“你跟随在我后面,和我的鹰、猎犬一同追捕狐狸和兔子,谁先追到,我就赏他!”少年改变了脸色,说:“我家里虽然只有四面墙壁,然而追求远大的理想,不是你们这些鼠辈可以比的!”左右随从想要打他,少年瞪大眼睛怒斥他们:“你们这些人也是别人的鹰和猎犬!”少年头也不回就离开了。
【智慧小结】高远的志向,使人充满热情,纵然崎岖阻抑却奇趣横生。高远的志向,不被困难,挫折所吓到。他真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雨果说过: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诺贝尔不就是在炸药的烟火中鲜血淋漓地高呼“我成功了”了吗?
青少年更要立高远的志向。要“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高远的志向,就像那茫茫海雾中导航的灯塔。就像那悬崖峭壁上挂着的奖杯。志存高远的人们扬起风帆,披荆斩棘,奋力前行吧!
二、卧薪尝胆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非常难堪的。但是勾践暗下决心,一定要恢复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子。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就放他回国。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卧薪尝胆”,还常自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
【智慧小结】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志向与毅力,二者缺一不可。要做到对未来、未知的掌握,除了必要的知识面跟眼光,还必须有坚韧不拔之志。志向像黑暗隧道、管道尽头的光明,如果这个光明熄灭了,人在黑暗里就坐恐惧死亡。人之所以往前走,是因为有光明,加上毅力,你在黑暗中才能不断地往前走。若今日之苦难为明日之荣光,便要乐于、积极且主动接受。
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传说远古时候,在遥远的北海有一条特别大的鱼,它的名字叫做鲲(kun)。鲲身宽几千里,至于身长有多少,那就没人知道了。后来,鲲变成了一只大鸟,名字叫做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遮天蔽日。有一次,大鹏鸟向南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击水而行,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要过半年才能飞到南海休息。当它在高空飞行的时候,背靠青天,云层却在它的下边。生活在洼地里的小燕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飞过树梢也就算最高了。大鹏鸟为什么要飞向九万里以外的远方呢?” 是的,鸟儿只求在草地上找到虫儿,只求在屋檐下的巢不受风雨袭击,怎么会有在高空逍遥游弋,俯瞰大地,志在四方的境界? 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意而愤慨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老朋友啊。”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智慧小结】心存远大目标,并努力到达心中那片田地,这是一种气度,一种毅力,一种志向。花谢了,但志永在!只有心怀鸿鹄之志,才会去努力探寻新生活,活出最美丽的人生。心怀鸿鹄之志,是不屈服命运的起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有三种之志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第一志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第二志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此第三志也。第一志说的是以民为忧,第二志说的是自信,第三志说的是必胜的信念,“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正是这三种志向的精华。
试问:你成为“鸿鹄”了吗?
四、破釜沉舟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巨鹿之战,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智慧小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西椘霸王项羽,正是借着破釜沉舟的勇气,鼓舞军心,才得以攻下百二秦关。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可吞吴。越王勾践痛定思痛,韬光养晦,卧薪尝胆来提醒自己昔日的亡国之痛。最终,他以三千越兵吞并吴国,报亡国之仇雪见陵之耻。项羽和勾践,所凭借的不过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逼入绝境后无路可走,只能奋力一搏的精神意志。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来应对风暴的斡旋。是否能在风雨中站立不倒,是否能在困难前镇定自若,都源于你内心精神的力量,与其他无关。
五、闻鸡起舞
东晋时,祖狄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青年时代就胸怀为国立功的大志。他有个好朋友刘琨,也是一位抱负不凡的人。他们两个同做“司州主簿”(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掌管文书簿籍的官吏)时,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危局看法相同,共同怀着光复河山的报国之志,经常谈论国家大事到深夜。有一天半夜,忽然听得鸡啼。祖狄使用脚踢刘琨说:“你听听,这鸡啼的声音是多么激越昂扬,它是在叫人奋发图强啊!”于是,俩人便披衣起床抽出宝剑,在鸡啼声中舞起剑来。后来,祖狄果然领兵北伐,为晋朝收复了许多失地。
【智慧小结】自古英雄出少年,宜立志,乘风万里破巨浪,长剑一把闯天涯。闻鸡起舞立长志,读书卷卷知天下。少年狂,黄金台上谈四方。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功夫不负有心人,文韬武略各显神通。当你把自己的追求、渴望放到人生的最高点,你会发现,没有什么能阻挡你的步伐!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倒你。一颗子弹,不会射过自己的最远距离;一杯水,不会大于杯子的容积;一个人的成就,同样也是无法高过自己的理想!古书《训欲遗规》里面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何所底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六、小结
立志高远而始于足下,也许这样的词语非常的讽刺或者不协调。无非是一个在天空中,而另一个在大地上吧。然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何尝不是告诉我们这个脚踏实地努力践行的重要呢?
俗话也有:“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空有拼命的努力向前而没有一个努力的方向,也不过是徒劳无功。墨子也说过:“志不强者智不达。”年轻的生命注定不甘于孤独地蜇伏,真正的人生不会因眼前的安乐而满足。风华正茂让我们用立志高远去抵抗那狭隘的慵慵碌碌,始于足下的拼搏让我们脱尽那书生意气中的粗俗。现在的我们应该用高远的志向去作为飞向无限未来的翅膀,相信我们只要立足于不断进取不断突破,必然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一天!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空有高远之志或者空有不断进取的态度都不可能让一个人真正的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只要两者结合结合起来,便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必定将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致应到你走向成功的彼岸。
待到一个人真正洗净浮华时暮然回首,或许才会发现身后的风风雨雨不过是人生路上的弹指一笑。而始终陪伴在身边的,也不过是沿途那或坎坷或平坦的崎岖小路,也不过是一串或深或浅的脚印,也不过是或优美或雄壮的风景。而抬头看去的风轻云淡,那种蓝天白云,不正是我们苦苦追寻而不可得的高远之志么?
第五篇:国学诵读
国学诵读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篇》)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篇》)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篇》)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里仁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篇》)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篇》)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子路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罕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篇》)
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篇》)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篇》)
孟子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梁惠王上》)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公孙丑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尽心上》)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公孙丑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公孙丑下》)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尽心上》)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滕文公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滕文公上》)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告子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离娄上》)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离娄上》)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告子上》)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同“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礼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曲礼》)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学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运》)
易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经坤》)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系辞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象传》)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国风•王风•黍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国风•周南•桃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国风•郑风•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卫风•木瓜》)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车辖》)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卫风•氓》)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雅•小旻》)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小雅•何人斯》)
尚书
诗言志,歌永(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官》)
史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报任安书》)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史记•留侯世家》)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列传》)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郦生陆贾列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淮阴侯列传》)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秦始皇本纪》)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八十一章》)我恒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七十八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与之争。(《二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三十三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
庄子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间世》)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养生主》)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知北游》)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知北游》)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秋水》)
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列御寇》)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骈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知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