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

时间:2019-05-15 03:2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

第一篇: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5 【课文背景知识】

1.沈从文有“文体作家”的称誉,他创造了一种诗体的散文化小说,他对美有一种特殊的理解,以一个艺术家的情感去接近人生,永不厌倦地去“看”一切,他把对故土山水人情的眷恋之情极含蓄地隐伏在场景的铺排和细节的描写中。作者是怎样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表现的? 你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2.小说的作者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环境与时代,寄寓他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而读者也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那么,《边城》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我们应怎样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 3.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呢?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难点

1.从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入手,把握翠翠、外公以及天宝兄弟等人物形象。

2.感受学习作品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描写和含蓄细腻的心理描写,并能分析这些描写对于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体会作者文白杂糅、丰富多变、古典质朴的现代典范小说语言。揣摩其节制与含蓄的表达方式,准确把握人物及其心理活动。

训练突破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情节,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过程

训练1了解课文的故事梗概,理清情节,并把握其线索,捕捉翠翠的心理变化。点拨1把握小说的情节,要注意整体了解故事梗概,行文的线索。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女儿陪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课文节选自《边城》第13章至15章,涉及的人物不多,故事简单平凡,采用自然分节的形式,把所选三章自然分开。所选三章虽内容各有侧重,但却以怀春少女翠翠对爱情的期盼为主线,着重表现了祖孙两人互相关怀、互相爱护、互相依恋的真挚情感。

阅读时要注意捕捉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2.把握人物形象,领悟作品内容

训练2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点拨2欣赏人物形象,可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性格特征;一是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就翠翠这一特定的人物形象而言,要注意欣赏作者对青春少女翠翠曲折心理的描写,了解翠翠惘然、茫然、朦胧、暖昧、不可言说的思绪;体会作者对翠翠“介于有心无心、有意无意之间,并非热恋中人因而虽忧而不深,有忧虑却未失天真快乐”的恰到好处的表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翠翠的梦有何深刻含义? 祖父又为什么“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

喝着沅水,听着情歌长大的多情的翠翠,在听完爷爷讲的父母亲的故事之后,肯定会想到自己的将来。她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爱听又软又缠绵的情歌,也愿意为这歌声飞到悬崖半腰。在她身上,有着跟母亲一样的浪漫思想和倔强性格。祖父不告诉翠翠事实,是因为祖父尚未弄清楚歌声究竟是不是大老的;另外还可能是因为关爱翠翠,怕女儿的悲剧在翠翠身上重演。

②“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翠翠对爷爷明知自己心事还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感到很不满,但她明白爷爷是一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记二老,答应大老的提亲,可感情不是买卖,翠翠实在不愿意做违心的选择,她面对百般疼爱她的祖父不敢生气,只能勉强笑着。她可能气二老不和自己一样对爱情执著,不再坚持唱歌示爱;也可能气自己,明知王团总想把女儿嫁给傩送还心存幻想,气自己不能和王团总的千金做平等竞争。

③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第一问是试探,也是翠翠与生俱来的“善”的流露,为追求自己的幸福,她想离开,但她又不能像妈妈一样狠心地抛下祖父不管,毕竟祖父年事已高。也正是因为这“善”,更加上自己对二老的爱情感到渺茫,所以她决定不走。甚至于可能为了成全二老与王团总女儿的“美满婚姻”,她决意永远陪着爷爷。但想到爷爷百年之后的孤独,她心存恐惧。

④“虎耳草”在文中有什么意义? 纵观全文,虎耳草这一细节伴随歌声出现,伴随翠翠美丽的梦,它是美的,也是有趣的,因为翠翠“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虎耳草从梦中的幻境到现实的企盼再到15章末“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为止,反映了翠翠的爱情从朦朦胧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化。

虎耳草俗称金钱荷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心形的东西美丽,如意(如同心结)。所以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⑤翠翠的形象有何典型特征? 翠翠是作家沈从文精心塑造的文学形象。这一形象有自己的生活原型,据说是一个绒线铺里的女孩子,但又超越了生活原型。作家说这一人物“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孩子脱胎出来”。

《边城》是写爱情的,写中国农村的爱情,写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翠翠的爱情是小说的描写重点。

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渴望爱情的少女。她不满意爷爷相中的“走车路”的天保,可腼腆的性格、少女的羞涩又让她难以直白对傩送的衷情,幻想着能像在爱情上态度强硬的母亲一样出走争取自己的幸福,但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对相依为命的外祖父的无限深沉的依恋使她不能只顾自己的幸福而弃之于不顾。于是,她只能在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对美好亲情的依恋中“无故寻愁觅恨”。她也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点狡黠的女孩子。她正当婚姻之年,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她憧憬着自己的爱情;面对爷爷旁敲侧击地询问,她会闪烁其词地表明态度。她会把夜晚听到的为她而唱的爱情之歌,当作梦境讲给爷爷听;她会把自己未来对幸福的担忧融合在对爷爷的依恋中讲给他听„„总之,这是一个聪慧温婉、腼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在她身上对外祖父深沉的依恋和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的炽热乖巧,异乎寻常地融合为一体。小说为我用心

爱心

专心 2

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训练3结合外祖父的语言和行为,分析他的性格特征。点拨3对外祖父性格的把握,除了注意环境之外,主要需结合相关情节通过他的语言行动进行分析。

外祖父是一个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他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每到“十四中寨逢场”,“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因此,即使外孙女几次三番地唤他回去,即使看到她情绪异常,他也会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但他也不是工作狂,而是一个深爱着至亲的、心细如发的老人。结合课文注释,联系有关情节,我们不难想到:翠翠母亲的殉情自杀在老船夫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在许多年的忘我工作中去消磨对女儿的思念。但翠翠长大了,不可测的未来使老人更为翠翠的命运担忧,他观察到外孙女的情绪反常,明白其原因,他会不失时机地采用符合外祖父身分的方式,诱导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外孙女怎样正确面对;尽管他赞赏天保,但只要外孙女不乐意,他绝不勉强;翠翠爱听傩送的情歌,他就天天夜里等候;当傩送在爱神面前犹豫时,他就焦急、盼望,甚至会为外孙女连唱十首歌曲;他会为自己将死去而忧心不已。小说以简练而生动的笔墨,以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传神地勾画出外祖父的性格特征,反映了他身上闪光的人性。

3.体会、感受小说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和富于特色的心理描写 训练4联系课文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说说它们的作用。点拨4本文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颇具特色。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情,特别是文中的景物描写,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力地烘托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还增添了小说古雅、忧郁的抒情气氛。游记散文式的写景方式,使得本文随情节推进的不同阶段所写的景物不同,渲染了人物不同的内心感受,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作者用“桃花色”来写她眼中所见的天空的薄云,让她去聆听生意人回归的杂乱的声音,尤其是让她谛听在中国文学中被当作“闲愁种子”的杜鹃的叫声,这不仅烘托了这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此情此景中纷繁杂乱的情绪(思念有数面之缘的傩送),表现了怀春少女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而且古典诗歌中传统意象的联想又增添了小说优美、古雅、忧郁的抒情气氛。对翠翠迷迷糊糊梦境的描写则颇具寓意:象征原始人性美的白塔与象征爱情的虎耳草交织出现,暗示了翠翠内心对亲情的真挚依恋与对爱情的朦胧追求。而且夜草莺的啼叫声,不仅渲染了翠翠对追求幸福爱情的母亲的神往,也暗示了当夜傩送会“走马路”,也预示了他会像这只草莺一样,“不久之间”便会“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在作者笔下,这些景物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躁动、落寞和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美景和人物的心境密切联系。

训练5小说是怎样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点拨5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展示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和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等间接地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应等侧面烘托。《边城》中细腻生动的人物心理刻画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感人,使主题更鲜明突出。在分析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首先,是利用幻觉等方式写出人物内心的隐秘。如翠翠关于自己出逃爷爷追杀的臆想,是自己成熟的生命中感觉到缺少什么的一种骚动,是对爱情来临的企盼。她无端的哭和赌气,是她对自己的感情感到迷乱而无人理解的发泄。她的梦,则是现实中她对傩送爱情的真切表

用心

爱心

专心 3

达。总之,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体会到异样的感情,又不能明晰地认识它,因而迷乱、孤寂的情态,都被作者细腻入微、逼真传神地写出来。

其次,是利用梦境来表现翠翠在清醒时不明朗的情感。她被歌声托起而飘荡,表现了傩送带给她的欢欣怡悦感,与白塔、虎耳草一起反映了现实中翠翠对傩送爱情的真实感受。

再次,是利用景物来表现心理。课文开头写的黄昏景色,优美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夕阳在山,红霞如染,人们纷纷归家,这一切,让翠翠有所期待的心灵产生一种孤寂感,备感凄凉。当暮色笼罩一切,一点烟又加重了夜色,她当然更觉独自一人,内心一切无人诉说的孤寂,因而就哭了起来。

【课文阅读指导】 能力升级

阅读下面小说,回答问题。

雨 后 沈从文

“我明白你回来,所以我等。” “当真等我?”

“可不是,我看看天,雨快要落了,谁知道这雨要落多大多久,天又是黑的,我喊了五声,或者七声。我说,四狗,四狗,你是怎么啦!雨快要落了,不怕雷公打你么? 全不曾回声。我以为你回家了。我又算„„雨可真来了,这里树叶子响得怕人,我不怕,可只担心你。我知道你是不曾拿斗篷的。雨水可真大,我躲在那株大楠木下,就是那株楠木,我们俩„„忘记了么? 你装。我要问你到底打哪儿来,身上也不湿多少,头又是光的,我问你,躲到什么洞里?”四狗笑,四狗不答。他不说从家中来,她便明白的。

她坐到那人身边去,挤拢去坐,垫坐的是些桐木叶。

这时雨已过前山,太阳复出了,还可以看前山成片的云,像追赶野猪,只飞奔。四狗坐处四周是虫声,是树木枝叶上积雨下滴的声音,头上是个棚,雨后太阳蒸得山头出热气,四狗头上却阴凉。头上阴凉心却热,四狗的腰被两只手箍住了。

“四狗,”——想说什么不及说,便打一声呼哨。因为对山有同伴,同伴这时正吹着口哨找人。

同伴是在雨止以后又散在山头摘蕨菜,这时陪四狗坐的也是摘蕨菜人。在两人背后有一个背笼,是她的。四狗便回头扳那背笼看。

“今天怎么只得这一点?„„喔,花倒得了不少。还有莓咧,我正渴,让我吃莓吧。下了一阵雨,莓是洗淡了,这个可是雨前摘的?我喂你一颗,算我今天赔礼,不成吗?”

“要你赔礼?我才„„”

她把围着四狗的腰的两只手放松了,去采地上的枯草。

“我告你,我也总会有一天要枯的,——一切也要枯,到八月九月,我总比你们枯得更早。”

四狗莫名其妙,他说道:

“我的天,我听不懂你的话,说什么枯不枯。” “我也不一定要你懂,你总会有一天懂的。” “让我在这儿便懂,成不成?”

“你要懂,就懂了,再不得我说。”她又想,聋子耳边响大雷,没得用处。就“哧”的笑了。

四狗不再吃莓了,用手扳并排坐的人头。黑色的皮肤,红红的嘴,大大的眼睛与长长的眉毛。四狗这时重新来估价。鼻子小,耳朵大,下巴是尖的,这些地方四狗却放过了。他捏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她辫子,辫子先是盘在头上,像一盘乌梢蛇,这时这蛇挂在背后了,四狗不怕蛇咬人,从头捏至尾。

“你少野点。”说了却并不回头。

1.同样是追求爱情,文中的女主人公“她”和《边城》中的翠翠在性格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小说中“她”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说说“她”在爱情上隐忧的时代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点拨

1.翠翠在对待爱情上,经历了一个从朦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过程。而本文只集中写了“她”对爱情的渴望、执著,对恋人的无限关爱。(考查对人物性格的把握,首先要注意分析两篇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并且联系情节注意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比较。)2.这是一个对爱情充满渴望,对恋人无限关爱的乡野女子。但她和翠翠一样,同样对爱情和未来有着一丝隐忧,担心和恋人不能长久,又那么大度,宽容。(考查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就本文而言,要结合情节从人物的语言描写出发进行分析。)3.作者痛感到由于社会现代文明已经渗透进边远偏僻的湘西,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将难以维系。(解答此题有一定难度,要紧扣题干中“作者的创作背景”的话,从作家的创作特色和创作意图以及当时现代文明对偏远湘西这一块净土的渗透这些方面思考,可以看出,“她”对爱情的隐忧实际就是作家的隐忧。)4.①语言活泼,生活化。“太阳蒸得山头出热气”、“还有莓咧,我正渴,让我吃莓吧。”都是口语,很有生活气息。

②语言平易,但又准确精炼,富于表现力。如“前山成片的云,像追赶野猪,只飞奔”。(对语言特色的把握,当然离不开阅读时的感受和体验,咀嚼鉴赏,仔细回味,还要调动自己运用语言的经验,比较认知,然后再进行分析梳理和归纳。)

读写链接

以“心灵之旅”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

这篇文题除了题目之外没有任何要求和限制,也没有任何说明。这样的文题既好写,也不好写。说它好写,是因为没有任何限制,写作时可以尽情地发挥,不必受拘束;说它不好写是因为写惯了有要求的作文,一下子放开了,反而不知道怎么写才好。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篇作文呢?首先要在审题上下功夫,确立重点,选好突破口。《心灵之旅》的“旅”是旅行之意,可以是“畅想未来”,也可以是“回忆过去”。这样看来,重点已经清楚了。我们刚学过《边城》,沈从文对边城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淳朴民风和美好的人性的描写不就是作家沈从文的一次“心灵之旅”吗? 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事以及由此所引发的联想和想像,凡是我们爱憎之所向,都可成为描写的对象。

其次,“畅想”必须以现实为依托,必须以感情为线索。所以本文要突出一个“真”字。联系高考说明,语文作文考试一项有一条“感情真挚”的要求。所以这次作文即使所写的事情可以虚构,但抒发的感情必须真实,这样一思考,选材构思的突破口也就找到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5

【拓展延伸探究】 知识拓展

1.关于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林、炯之,休芸芸、甲晨、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

沈从文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密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行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贵生》、《三三》,长篇《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品。其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新形式。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关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画于一炉,展示当地人民的粗犷、豪放、强悍、淳朴善良,使其作品充溢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式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和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被称为“文体作家”: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2.关于沈从文小说创作总的特色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主要不是从社会政治经济的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透视人生的。“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污染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这种人的自然化便是沈从文一贯的美学追求,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一总的特色。

3.关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京派”“海派” “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了都市“文明病”。他们更接近西力现代派艺术,追求艺术的“变”与“新”。代表作家有张资平、叶灵凤、施蛰存等。而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京派”则是一群学者型文人,他们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萧乾等。而“左翼”作家则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分,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加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代表作家有丁玲、张天翼、沙汀、叶紫等。

精彩搜索

1.于细微处表现普通生活中的爱

小说写了翠翠在情窦初开时对爷爷的依恋,写了爷爷为孙女终身有托而奔走的事,来表现相依为命的祖孙间的爱。

翠翠被刚刚萌发的爱情缠绕着,她想到一种新的东西闯进了她的生活,但她无父无母,没有姊妹,涉世不深,因此感到迷乱和孤寂,因而更深地依恋着爷爷。翠翠心中一池春水荡漾,而生活依旧那么平静平凡,于是想像着逃跑出走,又被自己的想像吓着了,更要爷爷回来守着她。爷爷来慢一点,她便哭了,便赌气不烧饭。在翠翠身上,充溢着她母亲当年对爷爷的依恋。

而爷爷要趁着自己没有被死神抓走时为翠翠找一个她中意的小伙子。他看出翠翠不中意

用心

爱心

专心 6

大老,便没痛快地同意大老的提亲;他见翠翠醉心于他以为是大老唱的歌,忙去鼓励大老唱下去,得知歌是傩送唱的,他又借讲笑话来试探孙女的态度二老没来唱歌,他为孙女吹芦管,并唱了十首二老唱过的歌,让孙女在她爱听的歌声中入梦,在梦中飘飞。他既尽心尽力地为翠翠的未来奔走,又一切顺从孙女的感情。

祖孙二人都知道谁没了对方都会疯,两人也都担心爷爷被死神抓走。祖孙之间的亲情之爱于细微处汩汩流出,体现了淳厚的人性美。

2.小说所表现的人情美和风俗美

沈从文对湘西边地人情美的描写,不像他表现民俗美和自然美时充溢着沸腾的想像力,湘西人似乎“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热,从不动气”。在沈从文笔下,湘西人民重义轻利,个个以诚相待,绝无一丝一毫的欺诈,绝无伪善的君子,人与人之间似乎不存在地位、等级的差异。其相互交往的纽带几乎只是“赤诚”二字。

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祖父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总之,我们在小说中看不到被扭曲了的人性,而只看到人的自然天性。这种人的自然天性正是作家心中完美的人性。

能力迁移

阅读小说,回答文后问题。

在柏林 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净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见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在听着她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兵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对这篇小说情节的高潮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老兵激愤地说话。B.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

C.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数。

D.老兵狠狠地扫了两个小姑娘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2.造成老妇人神志不清,重复数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7

3.第3段中“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与第1段中哪句话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老兵的话:“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表现了老兵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结尾的“静”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其点拨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欣赏阅读小说,也就要从这三个要素出发理解小说的主题,把握人物形象,评价艺术特色。

1.A.(考查对情节的理解,小说的高潮应是矛盾冲突最激化的阶段,也是主题表现最充分、最集中的地方。)2.她刚刚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失子的悲痛给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考查对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结合第1段内容即可知道答案。)3.车厢里净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见一个健壮的男子。(要注意情节上的前后照应,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事件的背景。)4.对战争的愤慨,对自己遭遇的无可奈何。(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正确全面地理解老兵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5.周围人听了老兵的话,内心激起了对老兵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对战争的诅咒;也反映了德国当时疲惫不堪、死寂沉沉的气氛。(主要考查对小说艺术手法和人物感情的把握,此处可谓以“静”衬“动”,以“有声”衬“无声”,解答时既要考虑当时人们的心理感受,又要考虑当时的背景环境,这一个“静”字,可谓写出了“人心”和“世态”。)6.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考查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把握主题首先应该到题材中去找,到形象中去找,还要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作家的创作意图等。)

【命题趋势分析】 分析小说情节之三法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个性。所以,赏析人物形象,要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物。用历史的眼光,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做出全面而正确的评价。

1.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具有多重性,要多角度地分析。例如,《边城》中的翠翠,既有对相依为命的外祖父的无限深沉的依恋,又有对爱情朦朦胧胧的追求,她神往为爱情而态度强硬的母亲,幻想着能像她一样出走争取自己的幸福,但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

2.人物性格的诸多特征有主有次,要分清主次。

就翠翠而言,作者对她的性格描写不是在一个平面上展开的,她既渴望爱情,又深沉地依恋着爷爷;对爷爷明知自己心事不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很不满,但她明白爷爷是一番好心。从这一点看,翠翠对爷爷的依恋、理解关心爷爷是她性格的主要方面,她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无故寻愁觅恨”也是由此引起的。

3.人物性格是发展变化的,要把握其发展变化。

《边城》中的翠翠在对待爱情上,也经历了一个从朦朦胧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

用心

爱心

专心 8

化。小说写到了人物的这些成长变化,要在把握全部情节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

【同步达纲练习】

1.下面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傩送(nuó)喁喁(yóng)埋怨(mái)B.涎皮(xián)竹篁(huáng)结子(jiã)C.草荐(jiàn)茶峒(tòng)碾房(niǎn)D.悲悯(mǐn)焖菜(mân)胡诌(zòu)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忌讳 火镰 悲悯 黑黝黝 B.笼罩 逢场 草荐 碧溪岨 C.翘起 莞尔 弛名 大拇指 D.甬道 胡诌 嗤笑 萤火虫

3.下列句子加粗的词,与现在常用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翠翠的父亲,便是当地唱歌的第一号,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

B.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且想像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C.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

D.(老船夫)很快乐地说:“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4.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个小山村风景秀美,依山傍水,空气清新。

B.这部作品本来是老舍的,他非说成是郭沫若的,真是张冠李戴。C.他这个人最能信口开河,谈论别人了。

D.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篇幅较长,真是长篇大论。5.为下面这个语段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________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_______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哥哥_________明知不是敌手,_________不能开口了。翠翠同他祖父晚上听到的歌声,全是那个傩送二老所唱的。

A.因为 无论如何 却 才 就 B.因为 所以 却因为 更 就 C.为了 无论如何 却因为 更 便 D.为了 所以 却 才 就

6.翠翠曾两次请求祖父不要再渡船,回来陪她,祖父都没有答应,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A.老船夫觉得翠翠应该自己照顾自己了,所以仍旧驾船。B.翠翠是女孩子,爱撒娇,祖父了解她的脾气,所以没回来。

C.老船夫是一个忠厚淳朴的老人,他了解过渡人急切回家的心情,是尽其职的一种表

用心

爱心

专心 9

现。

D.老船夫一心想着赚钱,根本没时间理会他的孙女。7.简答题。

沈从文,现代作家。出版文学作品七十余种,其中,中篇小说《________》和散文集《________》是他的优秀作品,最能代表他的风格特色。他的作品以_______地区的生活为背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他的笔下,边城的自然景色、生活风习、人物心性无不美好。他创造了一种诗体的散文化小说,整个作品充满一种_________情调,艺术上别具一格,有“__________”的称誉。

8.选词填空。

①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a.烘 b.炙c.烤)成桃红色的薄云。

②月光极其柔和,溪面(a.浮 b.漂 c.升)着一层薄薄白雾。

③天夜了,又一匹大萤火虫尾上(a.亮 b.闪 c.拖)着蓝光,很迅速地从翠翠身旁飞过去。

阅读文段,完成9—12题。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且想像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 我家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了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 —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

9.第一段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黄昏到来,边城温柔、美丽、平静,翠翠心中却凄凉、痛苦,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篇小说,前后照应有许多。第2段写翠翠忍不住胡思乱想:离家出走,让爷满世界找。对这个情节有照应,请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些情节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性格?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节选文字在刻画人物心理时主要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B(A埋应读“mán”,C峒应读“dòng”,D诌应读“zhōu”)2.C(弛应当为“驰”)3.A 4.D 5.C 6.C 7.边城 湘行散记 湘西 牧歌 文体作家 8.①a②a③b 9.美丽、寂静。(此题考查对文中景物描写的把握。作者描写景物,一是抓住“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二是抓住“只杜鹃叫个不息”,更显出了黄昏的寂静。)10.生活太平凡.不能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无法表达。(此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要结合景物的特点和相关情节思考;另外,要抓住“最重要”三个字,注意信息筛选。)11.①“我万一跑了呢?”“你不会离开爷爷的。”“万一有这种事,爷爷你怎么样?”“万一有这种事,我就驾了这只渡船去找你。” ②情节前后照应,使结构浑然一体。③刻画了翠翠天真无瑕,和爷爷相依为命的感情。(此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下文的情节和第2段照应,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这个细节描写翠翠因为生活平凡、单调而产生的胡思乱想,表现了她天真无瑕,和爷爷相依为命的那种亲情。)12.对比和衬托。(此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描写方法的把握。就节选文字看,要紧紧抓住景物特点和人物心理的关系,黄昏的燥热、美丽、平静,衬托了翠翠刚刚迈入17岁花季时对爱情朦朦胧胧的感觉;翠翠周围万事万物的热烈奔放对比了翠翠心里的“薄薄的凄凉”。)

用心

爱心

专心 11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教案

<<边城>>教案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导入新课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二、简介作者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三、《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一、小说的情节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四、分析讨论课文中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孙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把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小说《边城》正是这样展示了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五、深入挖掘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六、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七、教师总结。

八、课后训练: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特点、作用——景情结合、烘托: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九、发展性阅读

这篇小说极富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埋怨()

2.判断下列词语写法的正误,如有错误的请改正:

神往顷心 温和悲悯 垂涎三尺荒涎不经 蜂涌而上 向隅而泣 胁肩诌笑(顷——倾;荒涎——荒诞;涌——拥;诌——谄)

二、综合训练 1.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2.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3.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迁移拓展

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并各仿写一个句子。

1.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仿写:我坐在,看 被。

2.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仿写:清晨照样的。

3.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仿写:阳光如。

4.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仿写:他一直唱呀唱,我的心被唱得。

第三篇:语文:2.7《逍遥游》教案(新人教必修5)

2.7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落实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大约在公元前369年,“天崩地坼”(李泽厚语)血雨腥风的战国,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当时叫“蒙”的小国,一位思想家带着他的第一声啼哭诞生了,他,就是我国历史上与老子并称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周。

对于庄子我们并不陌生,高一时就拜读过庄老先生的《秋水》,我想请教的是出于《秋水》的成语及其意义是否还有同学记得?(望洋兴叹:看到别人的伟大方知自己的渺小;后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被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笑话了;现表示被内行人笑话。)

既然并不陌生,我们是否能够遥想一下庄子的形象呢?(答案具有开放性,大致要点:曾垂钓于濮水,曾向监河侯贷粟,曾以卖草鞋为生,著《庄子》“十余万言”[《史记》语],是一位被褐怀王的隐士高人。)

可以让学生多介绍相关的故事。

明确知识:

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4、《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鲁迅: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再一次接触庄子,我们要通过《逍遥游》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二、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断句: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坳堂(āo)草芥(jiâ)夭阏(â)

蜩蝉(tiáo)舂粮(chōng)蟪蛄(huìgū)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泠然(líng)万仞(rân)蓬蒿(gǎo)

三、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相关存在的疑难问题(字词)。

四、选三个学生读,随时正音,纠正错误,学生初步理解内容即学生谈本段讲了什么。

五、学生再读课文,看图说话。(等于翻译课文)明确:

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如?

明确: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彭祖——众人;鹏鸟——斥鴳。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明确: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六、附录,以下内容最好在课文梳通中加以落实。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说这只鸟在海翻腾激荡的时候,就乘风迁徙到南海。

2、《齐谐》是书名,齐国的志怪之书。文章是引此为证,说明鹏之高翔奋飞是有根据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巳矣。”意思是说: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不过这样的罢。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通“智”。年,寿命。本句意思是说:小智不能理解大智,小寿命不能理解大寿命。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知道是如此呢?

6、“而彭祖乃公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特,独。匹,比。彭祖,名铿,尧臣,封于彭城,历虞、夏到商,年八百岁,故以久寿见闻。全句大意:然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现在却独以长寿闻名。众人还都希望同他齐寿,不是太可悲了吗?

7、“汤问棘也是巳。”汤,商朝的建立者,亦称成汤。棘,汤时的大夫。汤曾向棘询问有关宇宙的道理。原文是:

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汤王有“物各有极,任之则条畅”的话,与《逍遥游》所持的思想一致。庄子肯定性重述其问,也是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运用鹏举万里而图南与斥 的“彼且奚适”之问对照,进一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8、“此亦飞之至也” ––—这样也就达到了飞翔中最得意的境界。

9、“此小大之辩也” ––—这就是小智与大智的区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诸子散文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庄子。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由于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是怎样的“自由”呢?希望我们能够在《逍遥游》中能够窥见其中的点滴。

二、理解文章内容。

1、听读全文前,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

斥鴳笑之

宋荣子犹然笑之。

2、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

三、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明确: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

明确: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遥。

3、本段中其实有一句话可以证明以上的内容,而且这句话是作者写鹏如何大,如何飞至九万里的目的,是哪一句?

明确:“天之苍苍,„„亦若是而已矣。”就是说,人们仰而观天,苍苍而无所至极;殊不知九万里高空的鹏俯而下视,也如人们仰视苍天一样。在九万里高空的鹏把地面的人、物看得很渺小,但地面的人或其他小生物看远在至极的高空的大鹏不是一样的渺小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完全泯除了事物的大小。在他看来,世间的万物都是一律平等的。鲲鹏之大,尘埃之小,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

4、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

板书:蜩与学鸠 否定以突出 大鹏

四、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1、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明确: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2、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

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鴳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

庄子为何用斥鴳来喻自己呢?这是由于庄子的时代背景所限。他常常托别人或别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今人物,禽兽鱼虫无一不成为他借用的对象。他之对己、对人、对物根本就没什么分别,只不过他有时在明处,有时在暗处,有时当场导演,有时幕后指挥,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张默生)

板书:蜩与学鸠、斥鴳 否定以突出

五、最后看第三板块,齐读朗读第三节。

1、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蜩鸠与大鹏都是有所待,蜩鸠却去讥笑大鹏,这不可取;同样,如果大鹏去讥笑蜩鸠的话,是否可取? 人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强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国的人,虽然他们都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是有所待,所以与消遥的境界来说实在相差太远了,理所当然要被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

但庄子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宋荣子尽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但却“未数数然也”。他仍是始终“未树”消遥境界。

再如比宋荣子更高一筹的列子,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但和宋荣子一样也是“未数数然”的。他能御风而行,虽说免去步履之劳,可是没有风,不是也无能为力了吗?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所待也”。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板书:“知效一官”等四种人 否定以突出 宋荣子、列子

六、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1、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明确:也都作了否定。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板书:“知效一官”等四种人 否定以突出 宋荣子、列子 惋惜以突出

蜩与学鸠 否定以突出 大鹏 惋惜突出

2、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3、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

板书:蜩与学鸠 否定以突出 大鹏 惋惜突出

“知效一官”等四种人 否定以突出 宋荣子、列子 惋惜以突出 “至人、神人、圣人”

七、小结: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

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板书:

八、学生讨论: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何看法?

1、明确: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世上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于“有己”,“有己”则“有待”,只有做到“无己”才能进而达到“无功”“无名”。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得道而生,形体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到外物的束缚,达不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只求保身全生养亲以尽天年而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俯仰随我,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便是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合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现实的绝对自由。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而超现实地在精神上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庄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在庄子看来,“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的活动总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从自我中提升一级,达到无待的自由。

第四篇:高中语文 边城教案

边 城

教学目标:

1、把握对环境的铺陈,了解自然环境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通过细读,品味翠翠的人格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小说的主旨,明确边城所要表现的的人性内核。

教学重点:把握主旨和翠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分析法。

第一课时

沈从文精心营造了一个与世无争,重义轻利的边城环境,塑造了一批生活在其中的淳朴的人们,其中的代表便是翠翠。

二、人物鉴赏。

老师这里有四副人物肖像,大家看看觉得那一个最像你心目中的翠翠?为什么?换言之,你读完小说以后,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翠翠?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讨论,回答)

翠翠是什么样的,并不是大家塑造出来的,不能凭着印象去天马星空的编造。人物来自小说的文字,我们应该回归到文本中去寻找翠翠的样子。“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它骂它:

“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

可是一会儿那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孩子般的天真,容易被外界的热闹所吸引。“翠翠误会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正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直率。

“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内敛,敏感,在感情上不主动。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我怎么记不得?!”——孩子的顽皮与少女的羞涩。值得思考的是翠翠看新娘子那一部分: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看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作者在这一段中的描写十分细腻,使一个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却又不愿表露的小女孩的形象活灵活现。首先,翠翠是“必争着作渡夫”,然后又不愿意表现出内心的喜悦,“懒懒的攀引缆索”,但为了多看以下这些新鲜事物,翠翠又是“让船缓缓的过去”。如果是对待其他的渡客,翠翠就不是这样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当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是“必跟着走”,等东西走远了,“方回转船上”。其中的“必”“很远”“方”都准确的将翠翠对那些事物的不舍,但她仍不愿表现在别人面前。“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独自装扮新娘子”这样的描写与李清照的《点绛唇》,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其实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作者有这样一段叙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在小说的一开始,沈从文就给翠翠的形象做了这样的一个定格。于是后面的故事堵在这个定格的基础上展开了。那些关于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纠葛,那些与祖父的矛盾冲突。

小说《边城》一共有21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三到六部分,也就是翠翠与傩送相识,又被天宝看上的部分。

提问:从文本中,大家怎么判断出翠翠对二老有意思的? 明确:

1、“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2、“„„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3、“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4、“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

5、“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皆记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祖孙二人便沉默的一直走还家中。”

提问:爷爷又怎么会误会她是对大老有意思的?

明确:“两人沿城墙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祖父话虽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的走去了。”

讨论:爱情开始的方式有很多,《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是在报国寺一见钟情;贾宝玉与林黛玉是前世姻缘。翠翠的爱情故事在小说中是以一次误会开始的。小说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选择,在多种可能中做选择就是作家才华的展现。沈从文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来开始翠翠的爱情?

明确:翠翠虽然在此之前从未见过傩送,但顺顺一家名声在外,她心中对于傩送是有崇拜的,但如果让他们直接相见那就没意思了,所以制造了误会,其实是为了激化翠翠心中的爱情,如果没有误会,这种爱还会因为年纪小而被忽视,但骂过以后又后悔了,这种后悔就直接转化为爱了,迅速而且纯真。从傩送这方面来说,他喜欢翠翠的天真,且以傩送的地位来说被人骂本来就是很难的,更不要说是被一个小女孩骂了,还莫名其妙的,让他心里肯定会有异样的情绪出现。接着,沈从文设计他们三年没有见面,这个也很妙。见不了面,解决不了问题,这个结就打不开,心中的感情就一直郁结在那里,越来越深厚,爱情也就越来越浓烈了。

三、问题思考。

1、翠翠的爱情悲剧的成因是什么?

2、沈从文要表现的人性是什么样的?

第二课时

一、讨论。

到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沈从文所要表现的“优美,健康,自然”的翠翠。她天真善良,有着少女的羞涩与少数名族的野性美。这样一个沈从文爱若珍珠的人物却在《边城》中演绎着自己的悲剧。一个船家的孙女,父母殉情早逝,被当地有名号的人物的两个儿子同时看上,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祖父为她的婚事忧郁而亡。沈从文自己在读完边城后说了一段话“觉得很难受,真像自己在那里守灵。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是什么带来作者自己痛苦的体验?是什么造成了翠翠的悲剧呢? 思考一:也许大家从很多辅导书上看到了一种解释,翠翠的悲剧来源于自己的性格的缺陷——在感情面前不主动,假使翠翠主动主动回应了傩送的好意,可能就不会有悲剧的发生。这是最本质的原因吗?或许我们能追溯的更深。沈从文笔下的翠翠若投之于漫漫历史长河,是连一个水花也溅不起的人物。但是沈从文却选择了这样一个小人物,表现她在变动中的忧患,因为从他们的身上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古老的伤痕。无论从我们说过的别里科夫还是祥林嫂,人生活在社会中,永远也摆脱不了时代以及传统在我们身上打下的烙印。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然能够从翠翠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这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这种沉淀是什么呢?就是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 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无数的痛心和无奈。老船夫与之斗争的不止是自己的内心,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正如瓦连卡无法超越时代的枷锁拯救别里科夫。老船夫也无法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的降临,没有第二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

思考二:如果你是一位侦探,这是一个案件,我们要探究的就是案情发生的原因。如果不论死生,我们会把哪些人物找来讯问?(祖父、天宝、傩送、顺顺)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人物与案件发生的环境。这是怎样的案犯现场与怎样的嫌疑人呢?

明确:开始好好的,一个美丽的小城,一群简单而善良的人,他们的经济与地位有所差别,但他们都重情重义,待人以善。管理渡船的老船夫勤俭、诚朴、待人宽厚;掌管水码头的顺顺大方洒脱,济人之急;翠翠,为人天真活泼翠色逼人,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雌送,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便是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有着文明人所没有的健康自然。再加上那美丽的山水,难怪有的读者会认为那里就是他们一直想找的世外桃源。

在这个美丽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爱情剧。天保和傩送兄弟俩同时喜欢上了翠翠。于是他们竞争。不过他们的竞争方式是最自然的,最合乎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的:不强迫,不会去要任何手段和把戏,而是以赛歌这样优美而淳朴的方式去赢取女孩的心,女孩选谁就是谁。一切就是如此自然健 6 康而又道德。“碾坊”与“渡船”间的争论不过是作者用来表明人性崇高的一种工具,他们恋爱的种种误会在任何爱情喜剧中也都经常出现。提问:案件的触发点是什么呢?

明确:最后弟弟赢了,哥哥退出了,案件的触发点也来了。弟弟和女孩没有在一起,因为哥哥死了,“掉到滩下漩水里就淹坏了”。这是一个绝对的意外。必须明确一个事实,死者的死和他的恋爱失败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爱情的挫折促成他的出走,但出走与死亡之间没有一条相通的路。他的出走是为了遵守他自己的诺言,他说过:“不成,我跟船下桃源去了。”他是个守信的人,所以他走了。他的出走也是为了让弟弟可以没有顾忌地和女孩在一起,不会因为看到他而感到难过,这不是一种逃离而是一种成全 死亡无声无息、毫无预兆的降临在他身上,将他所有的想法都淹没在了河中。这是试验者沈从文在人性的实验中放入的一剂催化剂。这是绝对的偶然,人类的理性对它无计可施,所有的因果律在它面前崩溃。是的,掉入河中是他死亡的原因,但他不是“水鸭子”吗?为什么他偏偏会在刚刚因爱而出走这个敏感的时间,以最不可能的方式死去? 明确:“这是天意。”老船夫无奈却又真诚的用它来解释这一切。提问:从这场天意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边城?

明确:这是何等冷酷的“天意”,它对边城人的良好品德和为了维护边城的美好氛围所做的种种努力都视而不见。它像一把无比锋利的巨剑刺破之前一直徘徊在文本之上的桃源,将“边城”真实的一面显示出来:美丽的“边城”其实是一个对人的存在毫不关心的世界。它不是桃花源中那个以“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伤害也”为法则的“世界”,而是那个“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远“的世界。提问:面对这种天意,善良的人们是怎么理解的?又是怎么做的? 明确:人无法面对这种情况,于是他们下意识的试图将“偶然的天意”变成“人事的必然”。于是,弟弟说:“大老是他弄死的。”“朴素的善难 免产生悲剧” 在这里成为现实。这并不是说“朴素的善”造成了哥哥的死亡,而是指那个偶然的死亡事件的突然降临使之前的善在人眼中变得迷离了。因为他们善良,所以他们悲痛;因为他们朴素,所以他们自责;因为找不到原因,所以所有的一切在他们眼里都成了疑似的原因。有了原因,人们就能解释结果、减轻痛苦。伤心的弟弟出北河下辰州、走了六百里,沿河找寻那个可怜哥哥的尸骸,却毫无结果。他之所以将哥哥的死因归于老船夫,未必不是想给自己找个不和翠翠在一起的理由,用这样的方式来惩罚自己。也许他才是自己心中那个害死哥哥的人。“天保大老的死,难道不是真的!”他厉声的质问老船夫,同时质问着自己。和父亲问的那场争吵不过是给了他一个出走的理由。自从他哥哥死后他就已经很少在当地停留.他其实早已走进了自己为自己造的囚笼中。而老船夫的死亡又为这个囚笼加上了一把锁,因为他必定会将“罪”加在自己身上。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喜欢翠翠,只是他的心在自责中崩溃了。他已无力进行选择。生存对于他来说真的是一种可怜的事情。这不是什么民族压迫造成的,也跟任何外在的政治经济制度无关,所有的社会性原因在这里都是自欺欺人。它只和那颗使人成为人的心有关。那颗心想独自证明人存在的价值,却在冷漠的世界面前撞得遍体鳞伤。到这里,《边城》终于成了个悲剧。提问:沈从文所要表现的人性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简言之,所有的善良与高尚指向了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高尚所以我们悲情。到这里,沈从文眼中的人性出来了。极端的美丽加上悲剧的结局就是他所认识到的人性,就是我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的人生行走的轨道。翠翠的母亲走不出,翠翠也走不出,因为我们不可能走出自然,更不可能打碎自然在我们身上的烙印,这个烙印比之时代的烙印更加深刻,那就是沈从文眼中的人性。

二、延伸思考。

思考:悲剧发生了,假如你是摊送,你会再回来吗?

明确:

1、我无法面对大哥的死,也不知该如何在大哥死后,去面对乡邻的眼光,去和父母提口这门亲事„„还有翠翠,大哥的死是我间接造成的,我若与她成亲,便是对我大哥不住(原先说好是公平竞争,现在,他去了,我却把我俩共同的心爱女人得了去,我会永远活在深深的自责中„„)所以我一定有多远走多远!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但我会永生不娶,以祭奠我那死去的爱情和那坟墓中的心灵。我爱翠翠,这不会变,可悲的是,我俩今生有缘无分。)

2、应该要回来的,就算他大哥也会理解和支持的,摊送对她是真爱的,就应该给她以幸福,而不是让她就在渡口等待一生.以如果不回来,他自已恐怕也只有生活在对大哥的死的自责中,这也是他死去大哥不愿看到的吧.其实他就应该勇敢一点,放下心中的内疚,坦然接受爱.会的,真正的感情不管经历多少,无论是时间的长短还是世俗的反对都不会停止。两人之间的感情会因来之不易而更加珍惜。如果我是作家我会让他回来的,不过是在老的时候,相聚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把对方看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手挽手一起坐在渡口看夕阳,生命的尽头有你相伴,此生无憾。

3、如果是我,我会带着翠翠一起远走他乡,不去理会世人的眼光我相信大哥看到翠翠和我在一起是那么幸福,他也应该可以瞑目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我也可以真正的宽恕我自己。

三、回顾总结。

一个模模糊糊的爱情故事决定了一个模模糊糊的结局,翠翠模模糊糊的喜欢上了二老但又在模模糊糊中等待。“这个人也许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是沈从文给一个孤单的小女孩的一个希望。不论傩送回来还是不回来,翠翠只选择了一种生活那就是等待

第五篇:《边城》高中语文教案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课型:自读。

主要教法:品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概括情节并分析第一部分 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二。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三。具体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识字与解词:(幻灯投影)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七.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二三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二。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四。具体步骤: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取:“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附]发展研究性阅读:这篇小说极赋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重在体会本文的艺术风格)

教后感:这篇小说带有很强烈的诗意,而部分学生新闻记者阅读小说的兴趣在情节,这就给阅读这篇小说带来困难,可惜在教学过程中未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有待以后继续探讨。

下载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全集

    必修5 第一单元 走进经济 单元要求: 1.了解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报告的写法。 2.培养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 3.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消费观,道德观的变化。 单......

    边城(新人教版必修5)教案

    边城 沈从文 【教学目标】 1、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归纳人物形象特点。 2、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

    第一高中语文《5 苏轼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必修4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3......

    高中数学 2.2《等差数列》教案 新人教A数学必修5

    2.2等 差 数 列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知道an,a1,d,n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等差数列......

    数学:2.2《等差数列》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3.2 等差数列(2-1)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并能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边城》教案 沪教版必修1

    《边城》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粤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

    1.3 边城 教案1 (人教版必修5)

    1.3 边城 教案 教学设想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 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