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住乡音,留住一方璀璨文化——校本课程《乡音》教学案例与反思
留住乡音,留住一方璀璨文化——校本课程《乡音》
教学案例与反思
背景分析:
乡土教育的开发和应用是一个学校的特色,也是一个因地制宜的创新设计。它就像教育中的一朵奇葩,绽放在一所所充满活力的校园。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稳步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各地各校纷纷挖掘资源,集思广益,立足自身实际,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应用添砖加瓦,出谋划策。校本课程《乡音》就是在这样一种合作的基础上产生的丰硕果实。通过让学生学习、吟唱、背诵闽南童谣来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高尚情操,再现闽南腔调,初步了解和感受本地话与普通话在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和对应规律,为更好学习普通话、传承民俗文化服务。
《乡音》课程持续在校园内开展,以丰富鲜活的色彩和排版,符合认知、激发兴趣;以有趣而传统的童谣传承着闽南文化,形象贴切,易念易背;以多种游戏和活动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姿多彩、生动活泼。也因为跟它走得更近了,让我们对《乡音》有了更多的认识,让我们产生更多关于完善和提高课程开发和应用的思考。
问题呈现:
在这里,我想呈现的是继校本课程的开发后,在应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所教所想以及平时遇到的一些难题,提出几点困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诵闽南童谣,却发现许多本地的学生连原本该是家喻户晓的闽南童谣(歌诀)都不知道,或者半生不熟。这个现象的背后意味着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乡音正逐渐被遗失在某个历史的角落,乡音迫切需要延续和传承。而由于学校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的混合,语种显得五花八门,在教学时,更是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操作起来更显得易放难收,当然,由于较多学生做不到朗朗上口、熟能生巧,就更需要教学时下功夫带读、领读、引导,也更需要老师费心思、巧安排、激兴趣、勤练习。
下面以《乡音》第一册《讲古》一课为例: 拿椅仔,去树下,听阿公,来讲古,先讲一块《武松去打虎》,佫来一块《海龙王卜娶某》,阿公的故事真正水,逐个听啊目睭大呣蕊。
以上片段以闽南语的文白呈现文字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可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阅读与理解是一大难题。文白难懂,生字难懂,预习或自习一个头两个大。可这种朗朗上口的歌诀经过教师的讲解和带读后将变得趣味无穷。只是其中的训练需要花样多,形式新颖,足够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和激发开口欲望。对于外来生,跟读发音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文本中增加了“普通话对对碰”的训练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歌诀韵味,但教学中还需要花费较多心血和时间。当理解变得差强人意之时,引导孩子做到歌诀朗朗上口,乐于吟诵乡音,形成语感,是非常重要的。
延续传统经典,任重道远。困难不会少,但一路摸索,要相信我们总能做到更上一层楼,越做越好。
解决策略与反思讨论:
一、明确乡音涵义,树立传承意识
民俗风情,自古一直是中国广阔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迥异的民俗,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念,让我们看到乡音在情感寄托上的重要地位。乡音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代表着浓浓的乡情。那么,热爱乡音,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缘于一种热爱,缘于一种执着,我们有必要、有责任让乡音得到延续,并且展现它更璀璨的一面。
继续传承乡土文化成了一种必要。学校教育正是传播这种乡情、延续乡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乡音》课程必然会得到更多社会、家长及学生的拥待及支持,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及感染力。
二、挖掘丰富渠道,增强《乡音》感染力
如何让《乡音》更广泛地走进校园走进社区,最终融入社会文化,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那么,多方面挖掘丰富渠道,扩大《乡音》的宣传力度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学校教育本身就是富有社会影响的宣传方式。在校园内推广乡土文化,让乡情渗透于师生心中,无形之中营造出来的氛围让学生有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熏陶。
其次,充分发挥社区作用。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课程就有多大!有时一些教育教学活动也需要家长参与,要鼓励孩子多向长辈请教。一些闽南童谣排练道具的准备,歌谣的背诵巩固等需要家长给予支持。生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沃土,生活体验是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途径。这样《乡音》就能通过学生、学生家长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进而融入社会文化当中,绽放光彩。而以崭新形式呈现于人们面前,将使乡音变得更加新颖、鲜活,富有情趣。
其次,一些社会组织、媒体的关注和宣传,也可以给《乡音》提供很多的展示空间,如《晋江乡迅》、《晋江电视台》、《海峡都市报》等媒体,都对此做过专题报告,《晋江电视台》之《侨乡频道》还给我们提供展示《乡音》课程教学实况的机会。这些媒体的关注与宣传为《乡音》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氛围,让更多热爱乡土文化的热心人士关注和支持这项工作,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反响,为《乡音》的进一步开发及应用提供有力条件。
三、多从细处着眼,透视课堂实施困境
《乡音》的诞生是令人喜悦的,《乡音》的推进是令人振奋的,《乡音》的继续发展更是令人期待的。身为《乡音》的实施者,我们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在为《乡音》的实施及发展深感欣慰的同时,从细处着眼,站在自己的职场角度上看待《乡音》课程的实施问题,透视课堂困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也更切合实际需要,存在困境:
(一)文白涩难、自学困难
用闽南话作为书面表达是《乡音》的一个特色,却也成为了对学生自学的一大挑战。许多本土字眼对学生是一大挑战。在排版上,虽然力尽符合孩子的认知和兴趣,但闽南语文白就是一个难点。在很大程度上,《乡音》的教学十分依赖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以及加强学生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训练。
(二)生源混杂,调控困难
根据学校生源的情况来看,一个班级外地学生占了相当一部分,本地生源与外地生源的混杂使校本课程的实施变得更有挑战性。存在两种情况:
(1)教学时采用闽南话讲授,本地学生十分感兴趣,甚至觉得很好玩,因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参与的积极性虽然很高,却也容易造成“易放难收”的局面,课堂秩序的调控成了一个问题。
(2)对外地的学生来说,由于听不懂闽南话,在某些时候容易造成自己“身在局外”的错觉,表现出了较低的参与热情,甚至由于陌生而不愿意开口学说闽南话或者发音不够准确,记不牢固,因此,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乡音》的学习有种“鸭子听雷”的感觉。这样,教学的目标远远不能达成,收效也就不大。
(三)巧思善用,寻找方法(1)结对互助,共同进步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本地生源与外地生源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另一种课堂资源,“凡事有利亦有弊”,就看我们如何利用了。由于外地生源对普通话的熟悉,本地学生对闽南话的了解,充分利用好两者之间的互补优势,抓住课本中“普通话对对碰”这一教学环节多加练习,拓展延伸,采取学生“一帮一”结对子的手法,让土生土长的学生帮助外来生,让闽南话和普通话在碰撞中形成交融,使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多样与富有趣味,从而更爱学习闽南话,加深对闽南民俗的了解同时学会入乡随俗,在潜移默化地学习中传承与发扬闽南话。
(2)提前背诵,增强语感
仅靠有限的教学实践是难以满足孩子学习闽南语的内容的。需要我么充分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朗读、吟诵学习材料,加深印象,增强语感,方便温故而知新。利用“课前三分钟入” 活动特点,插入闽南童谣、千字文等内容的穿插吟诵,大大激发孩子徐诶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更形成了一种活动的特色。
总之,校本课程《乡音》的开发和实施,为传承乡土文化锦上添花。而我们做好教学工作,开展更多的教学教研,也是为了留住乡音,留住乡情,留住这一方璀璨的文化。相信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将更加健全。只要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更加完善,而乡土文化的传承氛围也将变得更加浓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会更加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成为教育之路上的一道道独具个性化的靓丽风景线。
第二篇:守住乡音 留住文化的根
守住乡音 , 留住文化的根
——著名电视主持人汪涵个人出资465万元,发起方言调查“響應”计划
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说自己是“江湖混血”,因为父亲是江苏人,而母亲是湖南人。说起父亲去湖南支内结识母亲,他发现儿时的左邻右舍就是个方言大熔炉,当时他就觉得,“多学一种方言,就可以多交些朋友”。
而2013年上映的好莱坞热门电影《冰雪奇缘》主题曲引发全球翻唱热潮,有网友发布了全国各地26种方言的翻唱版本,立即有网友表示,听到自己家乡话的瞬间,有种“泪奔”的冲动。人在他乡,如果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能听到一句乡音,那必然是一件极为幸福的事情。因为乡音如同故乡的那山那水,成为内心深处不可或缺的文化慰藉,成为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情感纽带。
但是,在今天,汪涵发现越来越少的孩子能说地道的家乡话,都变成了只会说普通话的普通人。“方言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它消亡的速度令我们很惊。”汪涵说。正是“每十天消亡一种方言”的近与惊,让汪涵发起了一项方言调查“響應”计划,由他一人出资465万元,该
计划将用5-10年的时间,组织10支调查研究团队,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后捐给湖南省博物馆。汪涵说,之所以
取名为“響應”计划,因为“响”在繁体字中就是乡和音的结合,乡音才是最响亮的声音。有一位学者说过,没有了乡音,我们用什么去排遣乡愁?
当然,汪涵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项目太冷门了,毫无回报,周期还长。“我等于把钱往土里扔,可能很多年后才会萌芽。或许会因为推广普通话,覆盖在方言推广上的压力就变大了,萌芽的机会也就少了。但一定要丢下这颗种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汪涵说:“这件事不会有失败,只要你做,就已经走在了成功的路上,只是最后谁冲到了那个点,可能是后来者冲到了,最起码我们先开始走了。”
● 媒体评点: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心中的历史 密 码和文化记忆。正如汪涵所说:“乡音才是最响亮的声音。不论响声大还是小,都要有人来响应它、保 护它。”这 对于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极具现实意义。(《重庆日报》)
◎ 话 题 拓展:近与惊;响与应;乡音与乡愁;守住乡音,留住文化的根;重要的是做„„(资料来源:澎湃新闻、《重庆日报》等)
第三篇:第三课 《多彩的乡音》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三课 《多彩的乡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风阳花鼓》
2、欣赏乐曲《森吉德玛》
3、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4、、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马头琴独奏)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唱歌曲《风阳花鼓》,让学生了解我国安徽省地理风貌、民间艺人生活状况启发学生爱祖国的情怀及喜爱安徽民歌的风格并能流利歌唱与表演。
二.通过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让学生领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情感,了解蒙古族的风情、风貌并学习掌握“ ”速度渐慢记号以及学会蒙古族舞蹈扭肩膀的特色动作及巩固四拍子拍号的打法,描述优美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三.通过听赏管弦乐曲《森吉德马》以及用马头琴独奏的《草原就是我的家》两种不同乐器演奏的蒙古族两段音乐。让学生感受两首同民族地方风格民歌及精彩的歌舞表演(课件),并能用不同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即兴画画。复习巩固已学过的××× 等节奏型。
四.探究《森吉德马》音乐旋律相同,音乐速度变化后不同形象的两段音乐变化的奥密,了解音乐中速度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风阳花鼓》一曲选自安徽流传已久的民歌旋律优美动听易上口。歌曲还表达当地老百姓以歌抒情,即兴演唱讨生活的一种心情。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流行于蒙古地区乡情味极浓的一首民歌,四拍子、节奏稍快、活泼、自信,表现了新社会蒙古族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描绘了美丽辽阔大草原的秀美景色。
教学重点 :掌握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描绘了美丽辽阔大草原的秀美景色,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凤阳花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教学过程:学唱歌曲《凤阳花鼓》
1、轻声播放高胡演奏的《凤阳花鼓 》旋律,提问:这首曲子旋律美不美,在哪听到过?师讲解美的民歌音乐有其流传美的内涵,这首优美动听的旋律蕴涵着一个美妙或凄婉动人的故事。
2、师放课件《凤阳花鼓》讲述了旧时代劳动人民离乡背井外出谋生卖唱的苦难经历以及现在改革开放后风阳花鼓唱遍大江南北,让学生逐步了解音乐来自劳动人民创造的意义,它是一个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情感宣泄的一种表达方式。
3、师带着愉悦的心情,深情地演唱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从教师声情并盛的演唱中受感染想歌唱。
4、放《凤阳花鼓》旋律创设意境启发学生从曲调中,使学生为学唱歌曲做铺垫。
5、学生模仿教师的范唱一句一句地学唱此曲。比比谁模仿得最好。
6、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达歌曲内容及情绪。分组让学生按乐谱边唱边敲击小乐器等;让学生自带铜碟、不锈钢碟、陶瓷制的碟以及一对筷子,创编简易节奏律动边唱边表演,通过动手、动口、体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三、拓展(环保):讨论怎样保护我们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怎样保护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
四、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曲《森吉德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欣赏管弦乐曲《森吉德马》
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两幅画创遍故事并选代表讲给大家听。师先不要提醒包办,让学生自己观察,组织语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师播放课件管弦乐曲《森吉德马》主题片断(两次),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风格并利用钢琴或跟随录音机唱会音乐主题。教唱主题曲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掌握好歌曲速度。(第一次是慢反映牧民温馨幸福美满的生活环境、第二次奔放热情速度加快)。
3、学生听两段音乐,分别将音乐、画面与相应的形容词搭配连线。(第一幅是描绘美丽辽阔大草原的景象;第二幅是表现蒙古族人民欢天喜地载歌载舞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画面。)让学生感受在《森吉德马》中不同形象的两段音乐,它们的旋律是不 是相同?如果旋律相同,作曲家又是采用什么方法创造出两种不同形象的音乐的呢?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些美丽的景色呢?
4、自学探究评价:作曲家是用了速度的变化,第一段慢,第二段快。所以,音乐中的速度非常重要,我们唱歌时可一定记住掌握好速度。
5、简单介绍:节拍机的作用。
三、总结
四、下课 教学板书:
森吉德马 第一段与第二段对比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教学过程: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1.师播放草原英雄小姐妹课件,教师描绘了美丽辽阔大草原的秀美景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2、放课件歌曲范唱。要求学生认真聆听。
3、师钢琴伴奏,学生跟唱。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出现的不同节奏型;并处理好一音多词,引出难点。
4、学生分若干小组即兴创作表演。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歌曲。表演时一部分同学演唱,、一部分同学表演,一部分同学选择敲击小乐器的为歌曲伴奏,增加场景气氛。
三、拓展:在情景画面中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族人居住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特色等, 启发学生是否了解别的民族,能否进行有创意地自由回答:自己如何表达对它的热爱之情?
四、总结
五、下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欣赏马头琴独奏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1、播放课件,学生安静地听。
2、教师弹琴,学生跟唱歌曲。
3、分组展示,其他学生评价。
4、个别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歌曲,师生评价。
三、欣赏马头琴独奏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播放课件《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安静地欣赏,并注意马头琴的音色特点。
2、个别学生分析乐曲和马头琴的音色特点。
3、师简介乐曲。
4、复听乐曲,引导学生用画画的形式表现乐曲。
5、各组展示自己的画,师生评价。
三、拓展:在情景画面中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族人居住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特色等, 启发学生是否了解别的民族,能否进行有创意地自由回答:自己如何表达对它的热爱之情?
四、小结
五、请学生分组讨论,用别的形式表现乐曲后,各组展示。
六、下课。学生听着乐曲离开音乐室。板书设计: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马头琴独奏曲
第四篇:唱响闽南童谣,拥抱七彩童年——校本教材《乡音》教学案例
唱响闽南童谣,拥抱七彩童年——校本教材《乡音》
教学案例
闽南童谣《女间仔畅年兜》:大人乱糟糟,烦恼年兜到。欠钱人卜讨,无钱当开销。女间仔畅年兜,食糕食粿食好料,穿新衫裤去拜年,共人恭喜赏红包。
亲切温暖的闽南童谣总能轻易唤起我们对于童年的美好记忆,它产生于闽南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壤里,成为我们闽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曾经伴随着一代代人成长的闽南童谣,却正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淡出孩子们的生活,能够吟诵闽南童谣的孩子寥寥无几,有的甚至连闽南话也说不好,但却能随口唱上几句成人的流行歌曲。在充斥着网络文学和快餐文化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到底应该是沉醉于流行歌曲的成人化,还是重拾民间童谣的真纯朴实呢?2005年,我校作为《乡音》试点校之一,将闽南童谣引入课堂,开设了《乡音》课程。
听,《乡音》课堂上,老师和孩子们进行着有趣的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什么习俗? 生1:我知道春节。要贴春联,跳火蜷。生2:我知道清明节。要扫墓。生3:中秋节。要吃月饼,赏月。
师:是的,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一些特别的习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节日的歌谣。(板书:年节真闹热)
师:各个节日在各地的习俗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我们闽南在节日里都有哪些习俗,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首先请大家听老师朗读一遍。等一下要汇报你听懂了什么。(用闽南话朗读一遍)
正月初一人客多,逐个拜年真闹热。正月十月上元节,食了丸仔云花灯。清明前后去扫墓,家家户户上山路。
五月初五端午节,煎饣弟补天赛龙船。八月十五中秋节,博饼赏月真欢喜。年兜贴联好过年,围炉守岁跳火蜷。师:刚才,你们都听清楚了什么? 生:我知道正月初一客人多。
生:我知道八月十五那天可以吃月饼赏月。老师,博饼是什么?(此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闽南出生长大,已经会说闽南话)
师:请一个同学来解答思晗的疑问。锦圣,你来!
生:博饼是中秋一种掷骰子的游戏,总共有六个骰子,用一个大碗来掷。准备一些奖品,分成状元、对堂、三会、四进这些,然后扔出了几个四就可以得到什么奖品的。下次你来和我们玩。师:对,这里面还有比较详细的规则,同学们想要了解的话就要去亲自去玩一玩。别的同学还听懂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了过年要贴春联,跳火蜷。
生:我还知道了端午节要赛龙船。老师,“煎饣弟补天”的“饣弟”是什么? 师:“饣弟”是一种食物,同学们吃过的海蛎煎就是一种“饣弟”。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念这一首儿歌。(听录音朗读两遍,师逐句教念两遍。)
师:谁愿意来试一下。
多名学生试读,外来学生字音不太准,语调也比较别扭,如将“跳火蜷”读作“跳火船”、“清明”读作“青明”等,师生共同纠正。指正的同学很开心,读错的同学跟着一起笑,课堂气氛十分欢乐。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现在,请你们在小组里读,有读不出来的,互相帮助。生分组读,再指名读。
师:呀!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读,那我们来开火车,一人一句怎么样? 生:好!小小火车开起来,开到这里来!生开火车读,最后全班读。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把这首儿歌背下来了。在这么多传统节日里,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过年。(师:过年闽南话怎么说?)我最喜欢年兜,因为有很多好吃的。(众笑)
师:这位同学对吃比较感兴趣„„(生又大笑)不笑,美食是人生一大享受呀!
生:我也喜欢过年。奶奶教过我念一首《女间仔畅年兜》。
师:你会念啊!这首歌诀也是我们要学习的。你真了不起,快给我们念念。生念:大人乱糟糟,烦恼年兜到。欠钱人卜讨,无钱当开销。女间仔畅年兜,食糕食粿食好料,穿新衫裤去拜年,共人恭喜赏红包。
师:啊!大家给她最热烈的掌声!(学生热烈鼓掌)同学们回家可以多向爷爷奶奶们学闽南童谣,他们会的比老师还多呢!还有谁要说?
生:我最喜欢端午节,因为有赛龙船。我还没有看过赛龙船呢!
师:嗯,赛龙船要在端午节时到江边或海边看。泉州那边就有,还有水上捉鸭呢,平衡技术好的人看完赛龙船还可以带只鸭子回家。多好。
生:真的呀?
师:真的。同学们还喜欢什么节日?
生:我喜欢元宵节。因为我爷爷会给我做花灯。
师:哇,你爷爷真了不起!做花灯是一项传统工艺呢。想了解花灯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找资料看看。
„„ 欢乐还在延续,思绪堆积脑海。闽南童谣不仅在学生兴趣培养、语言发展、审美感受和想象创造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探索闽南民间艺术的欲望,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文化认同感和审美情趣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闽南童谣简短易读,利于培养儿童语言能力
闽南童谣简短易读,又具有韵律感,易唱易记,是一代又一代闽南人通过口头传承的语言文化,是闽南独特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如今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从小就让孩子学习好几种语言,反而把本土的方言丢弃了,多么可惜。通过探索,我们认为开展《乡音》的学习活动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缺憾。
因此,在《乡音》教学活动中,我们以互动教学方式贯穿始终,寓教于乐,较好地发展了儿童的语言能力。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及有关的社区教育资源为学生学习童谣营造了浓厚的语言氛围,帮助学生扩大眼界、丰富知识,引导他们学会从周围环境与日常生活中不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在活动中,老师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家乡方言的韵味。又通过游戏、绘画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可以读、玩、看,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充满了乐趣,让他们在娱乐、玩耍中学习了方言,丰富了生活,提高了认识和审美修养,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二、闽南童谣充满童趣,可用于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
闽南童谣来源于闽南民间,取材于闽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充满童趣,孩子们之所以喜爱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闽南童谣极具童趣,本身具有非常生动的游戏性,而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是对儿童的成长最具价值的活动,也是孩子们最愿意从事的活动。因而,我们以游戏方式为载体,通过对闽南童谣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闽南童谣及其他闽南民间艺术的兴趣。在游戏活动中,低年级学生尤其喜欢的是《老鼠仔》、《挨砻挨崎岖》等闽南童谣,就是因为它可以、边诵读边游戏边歌唱,给他们带来了十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闽南童谣《老鼠仔》的活动中,孩子们自由结对,有的当墙洞,有的当小老鼠,依照童谣的韵律,“小老鼠”鱼贯穿过“墙洞”进行游戏,最为有趣的是,当“小老鼠”的孩子在童谣即将结束时,就迟迟不敢钻过“墙洞”,或是尽量猫着身子快速溜过,生怕被“墙洞”给套住,此情此景,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游戏的类似情形。
在游戏中,孩子是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的,他们自由自在地创编游戏的动作、规则,所有的孩子兴趣盎然,诵读之声此起彼伏,和谐悦耳,怡情愉性,嬉笑之声不绝于耳,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通过游戏活动,孩子们充分体验童谣和谐快乐、轻松的本质,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三、闽南童谣音韵和谐,利于激发幼儿审美情趣
闽南童谣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其语言质朴,文句通俗,念起来朗朗上口,轻松愉悦,是孩子们的诗,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时以感受、欣赏为切入点,意在引导、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选择学生喜爱的闽南童谣来引发其学习兴趣,进而通过讲解、吟唱、欣赏,激发其审美情趣。如选择了最具特色的闽南童谣《天黑黑》《天上一块铜》《老鼠仔》等,将目标定位于让孩子感受闽南童谣明快的节奏、和谐的音韵以及幽默的风格,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活动中,孩子们对童谣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被其幽默的语言逗得哈哈大笑,情不自禁地用力鼓着手掌,踏着节拍,朗朗诵读。我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觉,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讲开了 “我听了觉得很好笑。” “我觉得它很有节奏。”“我觉得它很幽默”„„ 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动机,通过几次对童谣的感受与欣赏,孩子们已会不由自主地在平常的生活中三五成群地把童谣作为一种游戏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如果没事,他们也会叫我和他们一起唱一起诵,孩子们的审美情趣有了一定的发展。
方言包含了一个地区重要的思想、文化、情感与道德元素,保留了多样而丰富的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生态形式,是人类曾有过的美好生活和童年纯真世界生动完美的表现,对于当代儿童是重要的精神乳汁。因此,我们还将不断地挖掘乡土文化中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儿童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让孩子们从学习言中,认识闽南民间艺术,感受乡土情怀,发展到爱家乡、爱祖国,从而陶冶美好情操,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去拥抱自己的七彩童年。
第五篇: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教学案例反思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内容在教学中的组合和呈现方式时,特别突出了“学习主题”设计的思路。我在学习《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第三、四、五章后,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一、问题的提出:
三年级时我在教学《燕子》这篇课文上教研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燕子飞倦了的情景,我让学生模拟当时燕子来演一演。当时我安排了许多学生来表演各种状态下的燕子。同学们有的排队“扇动翅膀“,有的趴在桌子上表现教材中的”燕子停止了呼吸,有的表演“燕子伏在甲板上休息,有的表演”燕子展翅起飞了。同学们的动作都很优美,表演都很投入。当时我看到了有几只“小燕子”正满脸微笑的表演。我就提醒他们,当时“小燕子”已经很累了,你们不能笑。现在回想起来带着笑脸的“小燕子”怎么会体验到燕子飞过茫茫大海所会出的艰辛呢。在强调“人文性”的今天,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常常是我们忽视的、、、、、、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多次安排让学生来模拟,但学生没有真正走进去,去品读课文语言,去理解文字背后的广大空间。因此效果总是不佳。
二、启发
今年4月有幸去杭州观摩了一堂由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上的课感触很深。
这是一堂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时,以同一个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 《我的老师》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社会,补充其他语文资料以及音像资料,跨越时代,跨越国籍,跨越自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讨对亲人的理解,体会多种亲人的重量。教学时,、从会意字“亲”人手,想象“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领会亲人之血脉相连。然后引导学生倾听窗外的声音,在那些抗洪抢险的战土,抗击非典疫情的白衣天使,以及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感动中国的人物”中体会同一个祖先同一个中华的亲人之爱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力量,学会去爱。那么,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凡凡,随着生命的成长和生命的感悟,会带着各自的领悟和体验体现这份爱的实实在在,并伴他们走好生命的每一天。接着重点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世界,体会中朝友谊《再见了,亲人》中爱的奔流与燃烧,人间至贵的爱的轰轰烈烈。最后回到《我的老师》中不是血缘关系,不同于轰轰烈烈的平平淡淡的爱。另外,结尾推荐几本书给学生,如描写人间亲情的《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等。在这样基础引导下,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呼唤下“再见了,亲人!”达到了教学的高潮,也就自然而然的走进了文本。
三、体会中进行实践:
(一)教学中关注人文,拓展延伸《嘱咐》这是一篇歌颂母亲的散文,就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从中受到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渗透人文内涵,我采取以下方法:
1、请同学门猜一猜,老师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会想到什么?(母亲)这时教师可谈谈母亲对自己的爱。
2、学生齐背孟郊的的《游子吟》。教师简述:孟郊只选择了他远行之前母亲给他密密的缝衣服这么一件小事来表达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这种母爱虽小但却伟大。
3、教师简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也许你们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感受到母亲对你那种无微不至的爱,也许你认为母亲对你做的一切都是正常的,其实,母亲为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体现着母亲对我们的爱。现在让我们想一想,母亲为我们做了哪些看来是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母爱的事呢?
4、学生讲述有关母爱的事例,从中受到感染。
5、结束语:同学们,母亲对我们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让我们轻轻的说一声:“妈妈,我爱你!”让我们大声的喊一声:“妈妈,我爱你!”
(二)例
二、教学《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
教师:假若今天我们乘坐时空快车回到了1954年的4月5日,来到当时的德国多特蒙德体育馆,以一名中央电视台体育解说员的身份去向全世界的球迷现场解说这场举世瞩目的由中国容国团与匈牙利老将西多的比赛,你会如何解说?
于是课文内容便成了学生练说解说词与发挥才能的素材,之后借用“体育记者”对容国团的采访,完成了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情感熏陶,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内化课文后的激情展现。(容国团刚刚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走下场)按常规教法,在学了课文后,我们会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你们想容国团在胜了比赛后会怎么想,怎么说?这并不足奇,也在情理之中。但假若换成文中情境里的学习,就活化了训练,学生收获的是不是更多?
四、反思:
1、教师对课文不能浮光掠影地“潇洒走一回”,而是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认真揣摩,默读-----思考----想像---朗读。在教学法中运用知识的迁移原理,有梯度地安排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从模仿表达到自主表达,创造出于课文、源于生活的形象,体验语言表达的效果,深化美的感受。
2、在亲身经历中体情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在自主抒发中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的快乐,唤醒蕴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使学生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怎样就怎样表达,”多放少收,从而培养学生勤于动笔、自主写作、乐于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同时,教师应注意在阅读教学、习作交流评改中适时适度地渗透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的指导,力争使高年级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方式,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让学生初步学会整体把握写作过程,逐步形成“想表达就能表达”的自如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倡导学生表达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丰富联想和想象活用表达方式,逐步形成有个性、有特色、有创意的表达方式。为了让学生在丰富体验、自由表达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逐步学会有创意地表达,努力实施了三个实验策略:以生活为课堂,以文化为食粮,丰富人生体验;以自由表达为突破口,以有效指导为促进点,改进教学方式;以赏析为主,以自改为主,加强评改激励。这三个策略取得了较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