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适可而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适可而止”
摘 要: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浅议、研讨如何让语文回归“语言文字”本位。当下教学中出现的深度、广度、量度没有边际,较为随意,有时超出了课堂的教学范畴,本末倒置,影响了课堂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文字;回归本色
笔者近期观摩了几节语文研讨课,虽然很有收获,但是也有一些现象发人深思,如今,小学语文课堂追求“大、广、深”的迹象日益明显。
场景一:课题是《爬山虎的脚》,属于讲读课文。从老师讲台上的道具可以看出,老师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有图片、有识字卡,甚至有真的爬山虎的藤蔓。师生问好后,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老先生吗?学生或回答认识,或回答不认识。接着老师出示PPT,从叶圣陶的生平讲起,说到作品风格,说到了他历任的职务等等,最后,还让学生谈谈对叶圣陶的看法。就这样,近十五分钟过去了。
场景二:课题是《三克镭》,也是讲读课。课上,当出现第一克镭的时候,老师借助PPT,详细讲解居里夫妇在1898年是如何提炼“镭”的,然后又从镭在化学元素表的位置引申开来,讲解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作用,甚至上了天,入了海,让学生沉醉在“知识的海洋里”。就这样,半节课的时间过去了。看上去,学生也是开阔了视野,完善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上述两节课的授课教师,一位是有着近二十年教龄的“老先生”,一位是师范硕士毕业三年的“新人”。教学能力和学识毋庸置疑,那为什么会有上述的教学现象?笔者认为,这与当下语文教学的“求广求深”有很大的关系。仿佛语文作为基础性、知识性的基础科目,就应该无所不包,无所不含,以至于走进了你讲作者生平我就加上作者趣闻轶事、你讲物理现象我就说化学反应的误区。语文核心的“语言文字”反倒成了配角,品读品析则走马观花,一笑而过。
一、语文教学的深度要有“底”
不管常规教学,还是比赛课例,语文课堂教学都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深挖”。如上述课例一,老师就是在备课过程中把过多的精力耗费在叶圣陶先生的个人信息上了,本可以寥寥数语带过的内容,却成了讲清讲透的重点,并且一再往深处去,反而与原本提倡的“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课堂把握之精到”背道而驰。那何谓深度的“底”?简单而言,就是在时间上要短平快,简单地介绍与文章相关的信息就好,在内容上不超过三个点(出身、经历、代表作)即可。
二、语文教学的广度要有“边”
语文课堂教学曾掀起过一阵“广度”风,教学内容不断拉伸外延,凡是能与课文内容沾边的都往课堂里塞,尤其以科普性的文章为多。如《蝙蝠和雷达》《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等,因为涉及科学自然知识,而课文内容理论性强,部分教师认为没有“可读性”,于是授课时就脱离文本,变成了科普知识讲座。那广度的“边”在哪里?个人认为,这条边界从时间上不应超过6分钟,否则学生一旦受引导学偏了,那他们几十人的智慧,一定会让课堂无法回到正常的轨道。
三、语文教学的量度要有“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笔者对此是认可支持的,“单元整体教学”和“归类教学”都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如果操作得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能收到很好的成效,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也易于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不过,从听课中,也发现有老师对“整体、归类”理解走进了误区,一味地增加教学内容的数量,本来一个单元约五篇文章,就随意跨单元、跨年级,甚至不加节制地从课外寻找相同内容的课文,让本该系统学习的过程,因为数量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弱化了教学的效果。
笔者在教授《望庐山瀑布》时,就采用归类教学方法,从“望”字入手,增加了《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体会两位诗人在写作风格上的不同。因为三首都是《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当中的古诗,很多同学都已经达到了见诗题、背诗文的地步。所以“明诗意”就无需再花太多时间,重点就可以放在“悟诗情”上,着重让学生感受诗人同样是“望”,但各不相同,望庐山时是心情澎湃,感慨万千;望天门山时是心潮起伏,孤单落寞;望洞庭时是心花怒放,兴致盎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高涨,后来练笔习作时,有学生写了这么一首诗。
望宝安
日新月异时时变,高楼拔地上云天。
待我再长二十年,也为宝安增亮点。
虽然在字里行间中还有待商榷的地方,但是从中也展现了学生的豪情壮志,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语文教学回归文本,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这些喊了很多年的口号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响应,但在积极践行之余,在深度、广度、量度上也要适可而止。
参考文献:
[1]施燕.教师,做好语文教学的引导者[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7).[2]李骏.小学语文课堂的核心回归[J].教育,2015(47).[3]陈欣欣.浅析小学语文课堂的气氛调节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编辑 赵飞飞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博白县双旺镇长田小学
严春凤
语文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概括起来有几种:读、听、看、说、写、思考。当然还有其他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等。一个语文老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并把课教“活”,从而达到课堂艺术的佳境,我认为教师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
1.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在语文教学探究性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2.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需要的便是老师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比如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分析等等。
3.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的最大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过程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
4.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它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掌握指导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5.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2)做好教学组织安排。(3)加强教学评估。
第二、课堂上要确立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
教师心中必须有整体、全体意识,应该建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培养所有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也就是说,教学要面对每一个个体,把所有的学生都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备课时要多花些功夫,考虑到每个层面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型学生的预期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设计。面向全体,设计学生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第三、授课语言要有艺术。
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要提高讲课的语言艺术,讲“活”一堂语文课,至少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1、语言要清晰明白。传授知识首先要使学生听懂,要有一定的透明度。那种含混不清的语言,那种故作高深的只顾死背概念照本宣科的讲课,只会使人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清晰,一是指语音而言。必须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令人舒心悦耳;一是指讲述内容而言。那种表达含糊,词不达意的讲解,颠三倒四的叙述,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分析,足以使学生坠入迷宫,这是必须避忌的。
2、语言要简洁精当。罗嗦是讲课的大忌。在课堂上,而语言言简意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之一。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分析课文时,要抓难突重,要言不繁,切忌把课文嚼的太烂、太碎;归纳时,要以简洁鲜明的语言予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
3、力求优美自然.形象的叙述,美妙的譬喻,和谐的节奏,亲切的语调,都可使教师的语言增加优美感.优美的语言从亲切自然的教态中产生,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更喜欢听课。
第四、用尝试教学法教学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分七步进行,即“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深刻,他们学习起来更容易成功,这样更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第五、充沛的授课精神。
教师好的授课精神能让学生的学习活跃起来。但教师在课堂上精神倦怠、有声无气或者精神不佳,学生就会恹恹欲睡。精神充沛不在于声高,那样易使学生过度紧张,造成疲劳。教书是细活,必须细水长流。侃侃而谈,娓娓动听易使人接受。教师的课堂精神,还表现在专注、敏锐和机智。无论讲、读或板书,应力避出现纰漏;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掌握火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第六、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阅读课教学模式(精读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第二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
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2、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若时间紧,背诵可放在第二课时,最好能在课堂上解决。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课外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的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可利用不同形式激情或激趣导入,也可总结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法
1、回忆主要内容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在这一环节要解决掉第一课时没解决的课后问题)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领悟作者主要的表达方法,即弄清“为什么这样写”。
4、进行读写训练,或课后题,或自己设计的读写训练。
5、读、背、积累。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二)阅读课教学模式(略读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读连接语的提示,明确要求
从连接语中梳理出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抓住此切入点学习课文,独立地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切入点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面的,一两个重点问题即可。
四、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形式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边读边体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精读课文的主要区别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主要要求。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也可在品读感悟阶段加入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加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六、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一、确定专题,明确要求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确定专题,弄清专题研究的内容,范围等,即让学生理解专题,知道此专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研究,去探索。
二、自由分组,确定子专题
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组,在大专题的基础上确定子专题,即要研究大专题中的哪一小方面。
三、制定计划,商讨内容和方法
学生在组内制定研究计划,即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法研究子专题,明确组内的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任务。
四、教师总结,布置下一步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课外部分)
一、分组活动
二、整理资料
三、商讨如何展示
▲分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起到调控作用,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展示形式: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最擅长的形式。▲展示准备: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准备中,对学生准备过程的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第三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二、总结各组活动情况,提出展示要求
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活动成果
成果展示应形式多样,一般有调查报告,情境剧表演,图片、幻灯片展示,制作小报,实物演示,交流互动式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要求应适中,且学生易理解,方便操作,目标达成应较为顺利,应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今后学习做好心理铺垫。
四、教师小结
当然,这只是一般的操作范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本地区、本校实际,教师也可作适当的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在“综合性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面及参与程度、态度。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就为提高综合性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确保了有效性。
总之,教师要为学生做好下面一些必要准备:首先提供给学生可以选择的学习途径范例(如可以在书本、报刊等文本资料中学,可以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中学,还可以从与别人交谈中学等);其次提供给学生可以选择的学习方式范例(如怎么做调查、怎么整理资料、怎么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需要的内容、怎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接着让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学习活动;最后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总结学习方法,品尝学习乐趣,激起新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的学习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前分好学习小组,还要拟订完整、科学的活动计划,在计划中对活动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活动结束后,要求进行总结评价,撰写调查报告等。研究、分析、展示,使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真正地落到实处。
“口语交际”教学的大致步骤
一、口语训练,导入新课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话题,让学生思考、表达,或者提供一段音像、录像或图画等让学生观看并且表达。在学生表达的基本上,以小结的形式,归纳引入新课。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中提示,师生共同归纳要求。
三、依据要求,表达交流(体现训练的层次)1.会说基本句子。
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2.能按顺序说。
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3.完整具体地说。
①自己练习说。②互动交流,评价补充。4.创设场景,模拟生活。
教师要根据训练内容,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模仿中培养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语文园地”教学的大致步骤
一、自主尝试,独立完成
教学中,无论是“我的发现”还是“日积月累”等内容,教师都要大胆放给学生,鼓励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完成。教师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讨论交流,评价订正
学生自主尝试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同大家一起分享,及时修正错误答案。
三、引导发现,扩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发现的特点或规律,然后运用这一发现进行扩展训练。
“习作”教学的大致步骤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教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本周的习作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有提前习作欲望的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愿意写的内容先试写下来。
教师准备:准备好本次习作的下水文,也可提前调查好学生的准备情况及提前写草稿的数量等。
二、谈话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导入形式,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三、习作指导
此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安排指导的过程。1.汇报交流。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准备的内容,或写出关键词语等。2.明确要求,确定内容。
(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重点。
(2)围绕习作重点,确定所写内容,与同伴交流。
3.学生思考并交流。(可以自己练习说、与同座互相说、也可以小组内说。)4.集体交流。
学生可以用
一、两句话或一段话表述自己所写的重点内容。比如说说用什么样的题材来进行习作,以及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等等。在此环节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学段要求进行较细致的指导,也可以出示范文予以引导等。5.结合本次习作要求,动笔书写自己真实的习作。
此环节中,教师要保证学生的动笔书写时间(20——25分钟),随时解答学生个体的疑难,帮助有困难的学生。6.交流评价。
写完的同学可以找伙伴自由交流、互相评价。也可以全班交流、评价。
四、归纳总结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在这一环节中,已经成稿的,要求认真修改。没有成稿的,课后完成草稿。第二课时:习作讲评课
一、导入新课
1.总结本次习作情况。
教师将本次习作中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向学生做一汇报。2.进入情境。
在汇报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到下一环节。
二、欣赏、讲评
(一)出示本次习作的内容与要求。1.指名读。
2.再次明确本次习作的重点。结合本次习作的优缺点,师生共同总结出讲评要点。
(二)优秀佳作欣赏
1.出示优秀的习作题目进行赏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2.欣赏优秀佳作或优秀片段。
出示优秀习作或片段,依据本次习作的要求和重点,从词语的运用、语句的通顺、表现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流露以及重点是否突出,经过是否具体,选材是否新颖等各方面进行点评。有什么建议也可以谈。
(三)问题习作评析 1.出示不成功习作。
教师利用实物显示器展示作文,没有实物投影的学校,可读给同学听,其他同学要边听边做好记录,然后进行评改。2.师生、生生多边互动,修改问题习作。
(四)互动交流评改
1.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展示自己的习作。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动笔记录自己认为写的精彩之处或者不足的地方,做到在互评互议的过程中有理有据。
(五)指导学生运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再次展示自己的习作
在此环节中,教师可通过设立奖项活动,鼓励学生改出好文章。
三、归纳总结,布置准备下一次习作内容。
“识字”教学的大致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可以请教同学、老师等,争取把课文的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三、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1.小组交流。(或自学生字词)在这一环节中,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以直接在小组内或同座俩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没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如: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反复认读等。
2.全班交流。(或多种形式认读)此环节中,预习充分的班级,教师在掌握预习情况后,可抓重点强化。即抓住学生没学会的生字反复认读,说说好的记字方法,组组词,造造句,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识字等。预习不充分或没有预习的班级,可按以下程序操作:
①出示带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②出示去掉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③出示单独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
④交流与生字相关的内容。如: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交流好的记字方法,组词,造句等。
四、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教师要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文,并结合理解,相机抓好朗读指导。争取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2.自读思考,了解大意。
3.细读理解,感悟内容。(具体做法可参考阅读教学步骤)4.重点品读,体会感情。
教师要抓住有特点的句段,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受,读出韵味。
五、交流体会,加深感受
六、质疑释难,拓展延伸
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解决。还可根据课文特点,将课文内容延伸到
课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或布置课后收集资料等。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内容可以是读字、扩词、说句子,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二、阅读理解
把第一课时余下的内容完成。(参考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步骤进行)
三、仿说仿写(此环节时有时无,要根据课文内容来设计。)
抓住文中有特点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是文中的插图等,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或进行小练笔活动。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书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及主笔的位置。(2)学生交流字形特点,教师抓难写的字范写。(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4)作品展评。
教师把书写特别好的作品给大家看一看,互相学习。
五、自主选学
写完生字后,如果还有时间,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可选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可以读《新阅读》和课外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内容。
六、课堂总结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准切入点 课堂更精彩
何谓切入点?我以为,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从认知心理看,它是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从文本内容看,阅读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与鲜明的文本个性和阅读的感情倾向。文本个性千差万别,情感倾向却异中
何谓切入点?我以为,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从认知心理看,它是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从文本内容看,阅读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与鲜明的文本个性和阅读的感情倾向。文本个性千差万别,情感倾向却异中有同,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既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随心所欲,与此相联的课堂教学形式决不可能固守模式、千篇一律。它是作品思想艺术个性的凝聚点;从教学组织看,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理想的课堂教学情境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认知心理看,真正优秀的文本总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它记录着作者微妙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凭借着知识、智力、阅历的优势,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受作品的魅力,并用自己的话语诠释这种魅力,并以此作为点燃学生多的探索、发现、创造激情的“引火线”,这种心智活动的“切入口”就是解读作品的切入点。确立这个切入点有赖与教师所获得的阅读感悟和本身的鉴赏能力,有赖与教师对学生阅读感受的尊重和阅读潜能的开发,它与教学参考资料上长篇累牍的解析没有多大关系。有了这种心理支点,教师、学生与隐性的作者的心灵才会在作品所营造是境界里,产生强烈的共鸣;阅读的人文力量也才能得以充分。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步骤。首先,从这个突破口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文章就能很流畅地讲完;切入点模糊,就会出现上课时无从下手的情况。只有找准切入点,努力提高提问效率,才能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下面就谈谈“切入点”的确定和切入的形式。“切入点”的确定同课文重点的确定密不可分,既相似又不完全等同。教师必须先根据单元课文及体裁的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再依据体裁的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如小学第十二册中的《草船借箭》以分析人物性格为重点;《郑人买履》以欣赏讽刺艺术为重点。讲课时以重点带动全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如记叙文可以记叙的要素、线索、人物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说明文可以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方法为重点,这样就可使学生在不同体裁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各种知识。
确定了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后,就要考虑其“切入点”。在一篇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技法不同,切入点也不同,我们要揣摩作者的表现手法,找出合适的切入点。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切入方法。
一、直接从课文题目切入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耳目,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把握住了题目,有时我们就可以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全文以“背影”这个特定的形象为叙事线索来表现父亲爱子深情,重点部分在描写父亲买桔子的背影。上课时,我们便以“背影”为切入点,设以下问题:课文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哪一次写得详细?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各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用意?切入点找到后,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这个切入点喷涌而出,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能理解《背影》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再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从题眼“壮”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用“战士、勇士”,而用“壮士”?使学生明确了文章主要是写“狼牙山五壮士在战争中英勇献身”的事。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课文的欲望:是一次什么样的战斗?他们为什么要全部献身?他们牺牲的经过是怎样的?接下去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还如《倔强的小红军》、《美丽的小兴安岭》、《难忘的一天》,可分别从“倔强”、“美丽”、“难忘”切入,去思考梳理“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自然走进了理解、分析、鉴赏的思维状态。
二、从文章中的中心句切入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是一首诗画龙点睛的词语,文眼则是一篇文章的一两个关键句子,多数是中心句。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中心句,它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者思想感情,而且还是作者写作手法的妙笔之处,更是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在语文课中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路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思维、读书,顺利达到学习目标。如在讲《小珊迪》时,开篇就让学生找出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高贵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然后将中心句分解为“饱受饥寒”、“高贵品质”、“打动人心”三层意思,再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这三层意思的句段引导学生分析感悟,从而能顺利地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又如《赵州桥》一课,也可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理解、感悟,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再如《詹天佑》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来展开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他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这就是文章的精妙所在。所以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打开课文理解的钥匙,教学导读也就起到去繁从简的效果。又如《云雀的心愿》,文章中作者以云雀的口吻写了自己看到洪水泛滥,听妈妈讲森林储存器,感受到森林是空调器,而产生将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细读课文之后,我们会发现文章最后一句“我要将沙漠变成绿洲,这是我的心愿。”其实就是文章的中心句。读了这句话,我们就会想到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就可以一直导读下去。
三、从词句理解的疑难处切入
教师在挖掘教材时发现疑难词句时,可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例如第十册教材中《飞夺泸定桥》一课。通常老师们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都是围绕着红军战士“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是如何飞夺泸定桥”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的。可是这样一来容易造成教师引得不够,牵得太多,达不到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没有注意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没有架起使学生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些地方是自己深受感动?学生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后交流了自己的体会。
【生1】第四自然段的“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这几句话很让我感动。因为他们为战胜敌人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这样很容易生病,但战士们没有管这些继续前进。
【生2】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了战士们不怕辛苦。
【生3】这几句话使我也深受感动,我想给大家读一读。
【师】这位学生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在读“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这一句时很用情,可以看出他感受到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
如果到这继续让学生谈下一处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必然放过了“红军战士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事件的起因部分。于是我抓住学生的语言,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从而自然地切入了这一部分的学习中。
【师】刚才这位同学哪读的好? 【生】一整天没顾上吃饭。
【师】是啊,你们有没有想过战士们怎么会一整天都顾不上吃饭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请大家联系上文再认真地读读课文。
学生们带着问题回顾了文章的起因部分,然后纷纷举手发言。
【生1】我觉得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我军北上抗日,现在又调了两个旅增援,他们人很多。如果敌人先到泸定桥那我军就更难过去了。
【师】这位同学是从人数上考虑的,多好啊!还有从别的角度上想的吗?
【生2】120公里的路要步行,而且只剩下20多个小时。我体会到了时间很短,路途很长,所以红军战士根本顾不上吃饭。
【师总结】120公里一步不停地走也要走两天,而我们的战士只有20多个小时的时间。因此他们没顾得上吃一顿饭,没顾得上停下来歇一步,就是这样咬紧牙关,不停地继续前进。之后再读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对此句的理解就不单停留在字面上了,而是边读边想象到了红军战士们在与敌人争分夺秒地抢时间而不顾个人的饥饿与劳累的动人场面。读起书来更是声情并茂。
四、根据不同文体切入
文章文体不同,作者写作的要求和方法也不同。如文学作品中小说需要把握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散文需要把握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诗歌需要把握它的意象、情感、节奏、韵律;戏剧需要把握它的矛盾冲突、人物个性、环境渲染等。又如实用性文体中,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事件结果六要素;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说明文有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要素。所以抓住以上特点,我们的教学思路也会变得十分的清楚。
五、从文章的人物切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写人记事的课文很多。这种类型的课文如何实施教学呢?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读懂人物,要读懂人物不外乎要读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显而易见,如果能从人物切入课文,就会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如:《丰碑》一文是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教学中以“预习”要求学生“在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地方作上记号”为切入点,让学生读文划句子、读句子思考、从神态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挑山工》一课,挑山工的外貌描写是一个极佳的教学信息,要以读懂人物外貌为切入点,如:教学中抓住“矮”“黑”,让学生读文找原因,进而悟出挑山工的伟大人格——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再如《全神贯注》一课,常规的教法当中,很容易忽略茨威格这个人物。其实仔细研究课文,茨威格这个人物对于我们分析课文很重要,他不仅在全文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还是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的重要铺垫。茨威格作为罗丹的挚友,又是罗丹邀请的客人,却受到了冷落,从侧面烘托出了罗丹对艺术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且,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也是通过茨威格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的。另外,茨威格这个人物的品质也是可贵的,在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时,他依然怀着敬仰之情欣赏着罗丹的一举一动,还将漫长的等待和罗丹的冷落当作是一次重要的收获。抓住了茨威格这个人物作为切入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茨威格的所见所感,从而被文章中两个人物的高贵品质所感动,加深了思维的深度。
六、从文章的插图切入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与文字相比较,色彩亮丽的插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美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因而,以美丽的图画为切入点,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草原》第一课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优美的草原风景,在尽情地欣赏画面之后,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表达的时间,质疑、赞美、渴望将溢于课堂,接着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学生们会感到“草原”景美,人美,文也美。依景学文,依文赏景悟情的教学会如行云流水。
七、从文章的背景切入
文章背景的介绍是学好语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纪实的,有的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有的是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片段。让学生了解一定量的课外资料,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有帮助的,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而对于这一类文章,其背后总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而这些课本以外的趣闻轶事,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讲述文章的背景知识时不能机械地宣读,要编成精彩的故事片断讲给学生听。当然,文章背景的引入要讲究策略,讲究艺术,要适时适量。可以采用编故事讲给学生听,可以由学生收集资料汇报,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影视片段等。所以,背景的切入要以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引起共鸣为出发点。譬如教《倔强的小红军》时,由于讲述的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最好通过多媒体手段重现当年的长征电影场面,使学生了解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从而进一步体会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有写人叙事的,有写景说理的,可谓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并不能机械地将某篇文章归入哪一类来寻找切入点,一篇课文的教学,要抓的“点”,要切入的“点”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走进文本,细细研读,发现最能让学生及时有效地走进文本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信息和路径
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我们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切入点,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选择教学切入点也需注意:
一、切口要小巧,视野要宏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
二、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总之,找准最佳切入点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钻研文章,找出文章学习的突破口,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做到“由一斑而窥全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流程
小学语文“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课堂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课前引导自主学习);导入揭题;检查预习(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精读感悟(细读批注,问题质疑;合作探究,释义品读);拓展升华(美读体验升华);作业布置(拓展延伸运用)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揭题
本环节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抓住孩子们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课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2.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3.分析课题,导入新课。4.设置疑问,导入新课。5.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我们在平常的导课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课要有针对性 2.导课要有趣味性 3.导课要有简洁性
当然,教有法而无定法。导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的模式,除了上述几种以外,还可以列举出很多种。但是无论那种方法,都应该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做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导课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教学重难点,以灵活机动的形式导入新课,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
学生若能做好课前预习,那么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再重复讲述,将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而且长期坚持,还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1.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借助预习卡或作业本 2.课堂上检查预习的方式共有两种:
第一种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目的是将字词的认识、课文的朗读和内容的概括等简单知识点在组内解决,然后集中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老师处,以便老师抓住重点和难点,直接展开教学。
第二种是老师课前收齐统一批改。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或出现的闪光点,以便课堂上及时纠正和表扬。
检查预习中教师着重检查:生字词(针对预习中学生难读、难写、难理解的字词进行重点指导)、课文朗读、概括主要内容。
第三环节,精读感悟
本环节主要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读,用心研读课文,品词析句,深入感悟作者情感。
一般步骤是:
1.教师从全文入手精心选择切入点,找准主线问题。2.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主线问题,默读全文或重点段落。3.圈划相关语句,并将感悟和体会做批注。4.小组或同桌讨论,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5.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在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引导学生重视多读,注意每次读的目的性,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如默读、朗读、指读、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引导学生把读书和思考相结合,摒弃表面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第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或难理解的词、句,方法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要避免烦琐分析。
第三,三年级开始要求逐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表达方法。第四,适当挖掘课文创新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其中切入点的选择和主线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切入点的选择和主线问题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从课文的题目入手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例如:《黄山奇松》)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二是从课文的重点词切入
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一到两个重点词,而课文内容也大多围绕重点词展开,(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直接切入课文的重点段,指导学生潜心阅读、层层深入地探究,高效地理解课文重点。
三是从课文的重点句或段落切入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例如:《黄果树瀑布》)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四是从课后问题入手(例如:《詹天佑》课后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云雀的心愿》课后题: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选择教学切入点也需注意:
一、切口要小巧,视野要宏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
二、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同一篇文章,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可以设计不同的主线。但不论是从哪一个角度设计的,都应该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四、拓展升华
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根据训练的需要,可以设置以下练习: 1.让学生交流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
2.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续写、仿写、编写)3.进行一篇带多篇的拓展阅读; 4.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和积累;
不管哪种练习都要保证必要的运用时间,以便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活动。还要注意年龄特点,逐步提高要求。
五、作业布置
对本课所学进行复习巩固,并进行拓展阅读和积累
第一,要保证合理的作业时间,以便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更多的课外阅读。
第二,注意年龄特点和学生水平不同,可以分层设置。
第三,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以及口语表达作业等,穿插进行,形式应更加多样。
第二课时
1.检查课文的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采取各种形式朗读、背诵 2.学习剩下的生字、给时间写字,之后再进行生字词的听写 3.小练笔或课外阅读练习。课后练习题、背古诗。
说明:作为一种模式,我们尽可能完整地展现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过程,但课时的安排,一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方法和过程的选择,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力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追求高效、扎实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