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的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八册的第七组课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本文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我也紧扣这条主线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一、以“游”字整合课文
这篇课文的题眼实际上就是这个“游”字,所以课文的第二段就出现了第一个带有“游” 字的句子,继而在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十三、第十四自然段,都出现了带有这个题眼的句子。可以说,这个“游”字是从课文的开头游到了课文的末尾。
对于这一点,我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这些自然段作面面俱到的讲评,而是选
择了这些有针对性的句子,进行了朗读与感悟,特别是那句“哟,鱼游到你的纸上来了”更是要求学生反复的诵读,要求读出惊奇来。
另外还特别组织了一个句子接龙的活动,由老师与学生一起将整篇课文整合了一次。
二、让朗读变得生动起来
为了避免朗读的枯燥乏味,每次朗读之前,都布置明确的任务,尽量多安排一些动手操作的任务。比如说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找出青年人观察鱼的句子,就让学生先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用“——”在文中标出。
二、认真落实语文课标所要求的“听说读写”
以听促读,以读促思,以思促说,然后落实最后一个写的目标。
可以说,本节课上下来,还是跟预设的差不多,学生的积极性高,参与面较广,课堂 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本节课还是有几个地方需要再做些调整:一是在学生无法正确朗读出惊喜的感觉时,教师应该做一个示范;二是课程还可以在精炼些,多些时间来做小练笔,即使不能实物投影,至少也可以让同学们朗读一下自己的感受,这样就可以真正落实写这个教学目标了。
第二篇:《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专注,坚持不懈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含义及之间的关系;还有青年是怎样“忘我的画鱼”。体会青年高超的画技及忘我的精神,培养学生做事专注、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流程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导入新课,浅疑“鱼游到了纸上”。第二步: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并在课文中找到这句话。第三步:引导学生逐步感悟“鱼游到纸上”含义、青年怎样“忘我的画鱼”、“鱼游到心里”的含义及“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的关系。最后,揭示出文章的中心,使学生对青年产生敬佩之情。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由此而展开学习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时,虽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对这层关系已经有所感悟,但还不是很明朗。有学生说是从上到下的关系。我进一步要求学生用学过的一个关联词语将这两句话串在一起理解,学生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来说,从而感悟到它们是因果关系。学生的思维清晰了。这是,我如果用一个箭头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效果会更好一点。其实,这点我原先是有设计的,只是上课时比较紧张的缘故吧,给忘记了。这节课的整体感觉比较“前紧后松”,这主要是我对学生不了解,没想到我们兰化三校的学生程度那么好。如果我的学生要上这节课的话,肯定会比较“紧”。所以,课堂的这种随机应变能力以后需要加强。
第三篇: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篇一: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纸上》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 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教学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在学生感受到青年通过专注、勤奋、忘我地看鱼才练成高超画技后,我再次回到“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让理解“游到了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这样,学生深刻感悟到“鱼游到了心里”的意思,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本次教学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课堂各环节的教学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每一次引导都使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加深了一层。学生也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这也为下面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聋哑青年的优秀品质作好铺垫。我感悟到:只有准确地理解并把握课文的内涵,才能真正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独特的情感,也只有把握住这份情感,才能进行有效朗读。
课堂教学结束了,留下的思考很多。
1、对于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准确丰富,评价应该有层次性,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在思考上逐层深入。
2、对学生的能力缺乏自信,总怕孩子们答得不够精彩,有时想帮助他说完整,就有些抢学生的话。
3、本课教学,在学完青年人画画的动作时,设计在最后的拓展训练的教学环节可以放到这里,老师可以用这样的导语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这么生动、可爱的金鱼,引来了很多围观的人,大家不禁纷纷发出了阵阵赞叹,人们是怎样赞叹这鱼儿的呢?又是怎样赞叹这位年轻人的呢?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会更好。
今后教学,我要对教材、对文本深挖掘多拓展,多向其他老师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精神,学习他们的钻研精神,同时还得不断自我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努力使自己在语文教学上有所突破,走出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之路。篇二: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李子枫 整堂课我主要是按照以下的思路展开教学的:
一、以“游”字为发力点。当学生充分地读了带“游”字的句子后,我通过引读“游”字来通读课文,把整篇文章的大意很巧妙的展现出来。这样的读文形式避免了泛泛的枯燥读文也激起了学生的读文兴趣。
二、品味重点语句的成功:在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语句,进行语言文字的品析。通过词语运用的对比,通过自己与青年看鱼方式的对比,通过画面的想象,多方面语文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既感受到了青年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了文本用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由表及里,即懂了句意又挖掘了生成点,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朗读训练的成功:本节课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阅读课文,通过自由读、引读、默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文 使学生在朗读中,培养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生明白了“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比如要学生体会“心静”可贵的时候,我创设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变化的引读,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把课堂教学也推向了高潮。通过品味“静静”学生读出了鱼“游”到纸上不仅仅是因为“无声之静”,也不只是“无动之静”,更是“心之宁静”。学生读出了“心静”就是“专心致志”,“心静”就
是“坚持不懈”,“心静”就是“忘我境界”。
反思:一节课下来,我有许多感想,虽然能根据教材的要求,能按自己预设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十分重要。我们一直说: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但是,我觉得,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教学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人,只有自省,才能常新。篇三: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促进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接下来,我就结合《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从“研读教材”、“抓准四个着力点”、“落实一个统一”,“贯穿一个对话”四方面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研读教材,把握重点,力求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目标明确
准确生动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在文本解读时,我主要从普通读者、学生收获、教师教学三方面潜心研读教材。
作为一位普通读者赏读课文,随着作者对文中主人公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爱鱼成癖、观鱼似醉、画鱼如生的聋哑青年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同时还感悟到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含义深刻,给人以启迪,对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细致入微、耐人寻味。
第二步,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
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部分,这些内核往往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我抓的是题眼“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课堂上就将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当然这一课特殊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不止一处,还可以抓“举止特别”“忘我的境界” “融为一体”,这些点,都能够引出本文的重点词句,但不管抓哪一个,目的就是提炼教材精华,使教学内容更简约。
根据学段要求、学情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青年人绘画时专注、勤奋的品质。
3、通过边读边想象,体会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者对人物描写的细致传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难点是理解“鱼
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二、抓住四个着力点,实现发展性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学生围绕课题和本文一个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了“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为什么说“先游到他的心里”这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透过这两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课堂上,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抓重点词,经选训练点,在训练中得到发展: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进行语文字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感受到青年人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样的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面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背后蕴含的东西。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3、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4、抓重点段,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人作画时的一丝不苟和技艺娴熟,把金鱼画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把“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比,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能成诵,积累语言,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三、落实一个统一,即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中,不是孤零零地进行语文文字训练,也不是脱离语言文字凭空感悟,而是让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有机的结合,以求达到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让情感涌动在学生心中,同时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从中还习得了学法。
四、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而对话对于教育,对于语文教学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地过程中进行。”鉴于此,我和学校的几位教师曾经搞过一个《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对话教学的研究》校本实验,因此对对话教学有一定的实践体验。经过研究,我们发现,通过“对话式”语文教学,师生双方之间可以相倾听和交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好。
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学生自我对话等。在这其中,创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情意,为阅读教学最为重要和有效的一环。
生本对话,不言而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与文本、与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
对于生本对话,本课设计主要有3处:
第一处,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由作者一个点的描述在学生心中立体多维的显现出来,我站在作者的视角,还原文本,为学生创设情境。“身边看鱼的男女老少,个个有说有笑,唯独他那么特别”“等到太阳下山了,又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看鱼”,“春去秋来,作者又一次遇见了他”。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把课文读得更有滋味了,而且进入了这种情境,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第二处,就是“赞叹着和议论着”那里,学生一下子从读者成了课文中的一个个角色,完全走进了文本,经过在附小那次讲课,我也对这一环节进行了反思,因为许多同学都在用不同的声音赞叹,没有议论的。所以我又在同学们赞叹时加了一句“人们赞叹着,可青年人连头也不抬,大家感觉有些不可思议,议论声也随之而来,接下来,的确就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第三处,是一个细节问题,因为主人公是聋哑人这一身份的特殊性,有些学生会把没有任何反应归结为对周围人的赞叹是他听不到而已。如果这样理解,对青年人专注入迷的品质就大打了折扣,于是我追问了一句“有人认为,他是聋哑
人,没有反应,是很正常的事,你认为呢?”学生做出反应后,我又说“即使他是一位聋哑人,他也可以怎么做?”紧接着就是“抬起头”“打手势”“炫耀着”??一系列地反问如此设身处地地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他专心到了入迷的程度。篇四:《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
教学流程的设计科学清晰,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由此而展开学习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想象鱼的动态的扩展写作练习;将学生想象中的鱼巧妙的与青年心中的鱼和画上的鱼加以结合,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通过音乐融入写作之中。在教学过程
中进行了读写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课文的意境。课堂中注重学习习惯及方法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应当引导学生总结“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虽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对这层关系已经有所感悟,但还不是很明朗。并且,对于聋哑青年的身残志坚的情感理解稍显薄弱。以上方面的教学设计尚需商讨。
篇五: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根据以下思路展开: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位青年人的初步印象,并说一说理由;也可按事情发展顺序,即作者对年轻人的认识(举止特别—画技高超—骄傲—令人敬佩)来进行交流。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由欣赏、误解到由衷敬佩的情感变化。
(2)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习的一些方法,在读议中,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认识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文中写青年举止特别,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表现在“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没说一句话”,观察金鱼入神着迷;“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作画时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把金鱼画活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作画到了痴迷的境界,物我两忘;“他似乎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忘了回家”,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注意前后联系,通过解读这些句子具体的含义,体会到青年人虽然聋哑,但专注和勤奋,这是他画的鱼之所以栩栩如生,赢得了大家赞叹的原因。
(3)美读课文,表达情感,积累运用语言。本文语言平实而情感浓郁,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等多种形式,读出聋哑青年专注细致和人们的赞叹。
作者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和动作,表现了他爱鱼成癖,观鱼似醉,画鱼如生,表达了“我”对他勤奋执著的赞美之情。通过多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耐心细致的观察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并抄写下来。还可随堂进行小练笔,结合插图,想象围观人们议论的情景,并写下来。3.“金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金鱼游到了纸上”,在文中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聋哑青年长期认真观察,对金鱼非常熟悉,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先”,点明了“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要把鱼画像,画活,必须先仔细观察,使之形象鲜明、生动、深刻,呼之欲出。可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成语《胸有成竹》来理解两者的关系。
4.本课的生字中,“澈”要注意读准字音,“港、壶、徽、聋”笔画较多的字注意指导笔顺和记忆字形。5.课后小练笔,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6、7、8三个自然段和插图,想象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围绕着聋哑青年作画的专注态度和画技的高超,老人、青年和小孩是如何赞叹和议论的。
第四篇: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侯俊雅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课文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主要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深。
一、复习,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26《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找到了有关“游”的七个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二、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中,抓住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中的“游”字可以感受年轻人鱼画得很逼真;从“哟”字可以感受到小女孩的惊奇、惊喜。从“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呆呆地、静静地”这几个词体会年轻人的专注。并从“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引导学生理解“一丝不苟、工笔细描”,体会年轻人画鱼时的神态、动作。并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从语段中体会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三、回扣课题,突破难点
在学生感受到青年是一个一丝不苟、勤奋好学、做事专注(忘我)的人之后,再次回扣“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来解决“鱼游到了心里”和 “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因为青年“每个星期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所以,金鱼的特点和样子已经记在他的心里,也就是“金鱼游到了心里”;因为心中有了金鱼的形象,所以能把金鱼画得栩栩如生,就像“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是原因,“鱼游到了纸上”是结果。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并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的不足之处
第一、这堂课中抓住了“游”字作为线索,并从“游”字展开内容,体现主题。(本来教案的设计是这样,但是由于准备的时候没有多加揣摩,再加上课堂发挥不佳,致使后半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点偏离教学主题,致使显得有点散乱。)
第二、上课中对于学生的评价语在经过预设后能够比较完整的表现出来,比之前也娴熟的多了。但是个别评价语还不够精彩,我想这跟平时我积累的不够多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第三、在这堂课中很多环节出现学生冷场,这是由于我提出的问题缺乏一定的鼓动性、启发性。很多问题由于预先设计时还不够多加揣摩,致使造成问题不清晰,学生无从回答。
第四、这堂课中朗读还不够多,还不能做到从读中让学生感悟,做到水到渠成地体会到主题。(比如文中“青年静静地观鱼”这一场景,我在上课时抓住了“静静”一词,让学生通过换词的方法帮助理解,但是在教学环节中仅仅是做到了“换词感悟”,在学生感悟后未能带领学生回到原句,细细品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我懂,只是在语文教学中我还不能真正做到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味,这在我平时教学中做的也还是不够的。
“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教训,尽管是“摸爬带滚”地在前进,但是我相信自己走路的脚步会越来越坚定,越来越自信!
第五篇:《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范文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听写几个生词,检查孩子们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接着鼓励学生尝试用听写的词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从而通过抓住重点来串联全文,《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其次是围绕线索自主感悟,我先让孩子们抓住本文的主要线索“举止特别”,再出示“自学提示”,让孩子们自学,利用“读、思、疑、划”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过程中,体会“青年举止特别”的地方;自学后,及时对共性的、重点的、难点的词、句点拨精讲,不失时机地穿插朗读指导,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加深印象,提高阅读能力,为突破本课的难点,做好情感的积淀,教学反思《《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再次是理清关系升华情感,在让学生体会“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基础上学习最后一段,以“先”字为切入点理清“鱼游到纸上”与“鱼游到心里”两者的关系,形成水到渠成之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见解的同时,适时地利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来对这两句加以归纳,进一步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让学生从想像中深刻感受年青人对美的追求,体会青年人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提升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