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初中物理重点课程教案
新课标初中物理重点课程教案.txt遇事潇洒一点,看世糊涂一点。相亲是经销,恋爱叫直销,抛绣球招亲则为围标。没有准备请不要开始,没有能力请不要承诺。爱情这东西,没得到可能是缺憾,不表白就会有遗憾,可是如果自不量力,就只能抱憾了。第五章 第一节《电流和电路》 课标要求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的兴趣。
注意抓紧每一个机会将学生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电流和电路
▲能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源、开关、用电器,并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电路。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简单的电路连接,电路出现故障时能自行查找原因,设法解决问题。▲尝试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最简单的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前观察、搜集有关电路元件及生活中的简单电路,让学生体验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乐于观察和探索生活中的的物理道理,活用所学知识。▲在简单的电路连接过程中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教学流程图
→
→
→
→ →
→ → → →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引入:有一样东西,每天总是默默无闻的支撑着我们整个现代化社会的运作,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它,现在它也在支持着我们的学习,人类既爱它又怕它,它是什么?对,是电!电给了人类一片生机,那么什么是电路?要形成电流要什么条件呢?
一、电路连接
请仔细观察桌上的电路板及其上面的元件,你能利用它们组装成一个简单的电路吗?如何证明你的连接已成功?若还没成功,你们小组的同学能找出原因,自行解决问题吗?
注意: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在确保连接正确之前不能闭合开关。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电池组连接不正确或没把两节电池连接起来;
2、导线、灯座或开关接触不良;
3、开关或电灯没真正接入电路;
4、灯亮了,但开关不起作用;
5、灯丝烧断了或导线内部断了;
6、电路接通,但线路交错,不够美观。
挑选一两个典型错误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评论。
二、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各元件叫什么名称,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吗?为什么?
1、开关:观察开关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你还搜集了或还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开关?
2、电源:观察电池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你知道电池的构造吗?你知道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电池吗?除了电池,还有什么也是电源,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用电器:这小灯会一直这么亮吗?说明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用电器?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导线:拔去导线、断开开关或有些地方接触不良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以上说明电路一般有哪些元件?要电路中有电流要符合什么条件?
三、你能画出这个电路的电路图吗?
1、学生尝试画图,找几个典型例子投影,让学生评价哪种表达方式好?
2、用课件介绍电学元件符号。
3、课件显示规范的电路图,说明作图原则。
4、学生练习(故意找线路弯曲的电路让学生练习,说明电路图只须表示电路的连接次序而不一定依原电路的模样)。
5、实际电路远比这复杂,但复杂的电路图也是由简单的电路组合改变而成(例课本P102、P103)
6、实际施工的电路图会据实际施工需要而设计,不一定呈长方形例P105的照明电路。(课件显示实际施工的照明电路电路图)。
7、你知道日常生活中除了照明电路还有哪些简单电路吗?你知道电筒、门铃的电路吗? 你能画出 其电路图吗?(学生作图)课件显示这两个电路。由此看出,电路图是大同小异的,但怎样据我们的需要设计出方便使用的设备,就极能发挥人的创造性,你能据此设计出什么用电设备吗?
8、你知道集成电路板是什么回事吗?在你家里能找到这类电路板吗?它上面的是什么元件?为什么没有导线?它的电路图是怎样的?请回家查找
四、知识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三点一测丛书》P199
2、查看小家电说明书中的电路图,并留意哪些家电中有集成电路板?向父母了解其元件的名称、构造及电路图等。
3、自行设计简单的小电路,画出电路图,说明你的设计意图。
4、请查找有关废旧电池造成环境污染的资料。
若为演示实验,学生会觉得极简单,改为学生实验能暴露出问题,这些问题若能自己解决,既培养了实验素养,也为以后的学习作了好的铺垫。
抓住每一个机会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既提高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活用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先让学生尝试画电路图,再给出规范的作图比常规教学方法更能暴露出学生的学习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的记忆也更深刻。
知识的拓展及实际应用,可大为增强学生的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多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反思
对学生初次接触的简单的电路连接及画电路图,采用纠错教学法,能起以下几方面作用: 1.能充分暴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避免学生以为学生内容简单而掉以轻心。
4.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二、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电路元件,使学生充分体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三、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简单电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有助于学生活用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
第三节 功 率 课前准备
一、新课标学习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掌握功率的单位及计算公式:P=,并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能够判断出功率的大小决定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有控制变量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
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意义:表示做功的快慢
功率 计算公式:P= 单位:瓦(W)、千瓦(kW)
1W=1J/s
功和功率关系:W=Pt
三、相关知识
机器铭牌上的功率
这里说的铭牌,是指机器上的一个小牌子,上面标有机器的主要性能,其中有机器的功率,例如有一台水泵,它的铭牌如下:
型号 8B13 扬程 12.7m
流量 270m3/h 允许吸上真空高度 5m
轴功率 11.3kW 转速 1450r/min
配套功率 17kW 效率 83%
出厂编号 重量 11kg 水泵厂 出厂日期 年 月
铭牌上的轴功率,是指水泵在流量、扬程和转速都正常的情况下,水泵轴从动力机械得到的功率,配套功率是指与这台水泵配套的动力机的功率.
如果用电动机带动这台水泵,就应选择功率是17 kW的电动机.电动机的功率比17kW小,带不动水泵;比17kW大,是一种浪费.就像小马拉大车,拉不动,大马拉小车,又没有充分发挥马的作用一样.
在购买和选用机器时,要仔细看一看它的铭牌,了解它的性能是不是符合要求.
四、学法点拨
功率是力学中重要物理量,我们要准确把握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我们要加强各 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以解决实际问题.
功率(power)探究
(1)完成相同的功,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2)如果做功时间相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3)如果两物体做的功不同,做功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一、功率的概念
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而功率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说 明
①功率只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如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不对,还得看时间;反之,做功多功率就大,也不对,还得看时间.由此可以看出,功率是由时间和功两个因素决定的.
②功率与机械效率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物理量,不要混淆.
二、功率的公式及单位
功率的公式据其概念可以写成P=,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1W=1J/s另外还常用千瓦、兆瓦、马力.
说 明
①功率的公式P=,是指平均功率,即在'时间内的平均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
②当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z/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由W=Fs,v=, 可得p=Fv.
③马力是功率的单位,不是指马的力气.
三、比较功率大小的方法
功率是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一般采用下列三种办法比较其大小.(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越多的物体,功率越大;
(2)在完成相同功的条件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的物体,功率越大;(3)做功的多少和所用时间都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计算P=计算,进行比较.
四、机械效率与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功是有
用的.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物理意义不同也没有直接联系的物理量.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不一定大;机械效率大的机械,功率也不一定大.
典型例题精讲
题型I 面向全体,双基巩固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做功越多,功率一定越大 B.做功时间越短,功率一定越大
C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D.机械效率越大,功率一定越大
分析:根据功率的定义和公式P= 可知,当物体做功一定时,功率跟物体做功时间成反比,当物体做功的时间一定时,功率与物体做的功成正比,故A、B都不对,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二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D也不正确,由功率的定义可知C正确,应选C 答案:C 例2(2004·北京海淀)一台液压起重机在10s内把一辆重为1 500N的汽车举高了2m,起重机对汽车做了--J的功,功率是----W(g取10N/kg)分析:新课标要求知道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运算.本题主要考查计算功和功率的方法.由公式W=Gh可求出起重机对汽车做的功,再利用 P= 求出功率.
答案:30000 3 000 题型Ⅱ 生活·物理·社会
例3(2003·四川)关于机器的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机器的功率越小,做功越慢 B.机器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多
C.机器的功率越小,机械效率越低 D.机器的功率越大,做的有用功越多 分析:(1)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大说明做功快,与做功多少无
关;(2)功率与机械效率无关.
答案:A 例4 甲、乙两个体重相同的同学同上五层楼,甲快步跑上去,乙慢步走上去,如 果他们做的功和功率分别是W甲、P甲和W乙、Pz,那么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AW甲=W乙,P甲=P乙 B.W甲=W乙,P甲> P乙. C.W甲> W乙,P甲> P乙 DW甲> W乙,P甲=P乙
分析:甲、乙两同学体重相同,所以上楼用的力相同都是从一楼到五楼,所以通过 的距离也相同,因而据W=Fs做的功也相同,甲快步跑上去,用的时间小于乙用的时间,据户=车所以甲的功率大于乙的功率. 答案:B 例6 正常人的心脏推动血流动的功率约1.5W,那么在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J。这些功可把一质量为60kg的人匀速提高--m,(g取10N/kg)分析:本题与医学知识相结合,是一道综合性试题.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W=Fs =1.5WX24X3 600 s=1.296X105J;由公式W=Gh=mgh,这些功可把一质量为60kg的人匀速提高h=216m 答案:1.296X105 216 课标理念剖析
探究性问题剖析
“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物理的手段,本身也是物理学习的内容,这是新课标提出的明确目标.按探究的步骤,自己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课改目标.
例题 我们经常都要爬楼,你知道自己爬楼的功率是多少吗?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测定它,要求写出测量仪器,主要实验步骤及功率的表达式(用实验所测得的物理量表示)课后小结
一、知识梳理 功和功率的区别
二、方法规律总结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公式尸=之中反映了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已知其中的两个 量可以确定另外的一个量,但如果只知道其中的-个,将无法确定另外量的大小.
功率与机械效率的有关区别加下表。
由上可知,功率与机械效率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功率大的机器机械效率并不 一定高,同样,机械效率高的机器并不一定做功快,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
《欧姆定律》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全章知识的梳理归纳,使学生对本章的知识脉络更清晰
2、发掘各知识点中更深层的含义和联系,通过复习课提升对知识的认识水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归纳、类比,并进行生生、师生间概括方式的交流,培养学生归纳复习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态、态度与价值观】:
1、在小组竞赛式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2在教师的 引导下敢于对现有设备的 优缺点进行评价,提出初步的改进意见。
★教学重点:
1、在交流对比过程中,领会知识梳理、归纳的做法与作用。
2、加深对本章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综合所学内容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式学习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两种)、万用表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梳理本章知识脉络。
2、如何区分容易混淆的内容。
3、如何比喻电流、电压、电阻三者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每学习完一章的内容,我们都会对本章知识进行梳理、归纳,这不只是知识点的罗列,更重要的是要找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将看似散乱的知识点串起来,在思想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前言)
课前大家均已自行归纳,现在请各小组同学互相交流,推荐你小组最有代表性的样本。请大家作出公正的评价,看哪个组的归纳最终反映知识点间的联系,最有创意。
请各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并作有关说明,力求简洁明了。(教师酌情给各组评分)
教师展示所归纳展示网络,让学生作对比。将电压、电阻、电流间的关系比喻为一条河流上的水源(水泵),河中的石头和水流。
二、按每一节内容的次序,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加10分,提出一个问题加20分)
第一节:
1、为何电压的单位比电流的单位大?在本章,你还可以提出什么类似的问题。
2、世界各国的家庭电压是不同的,对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二节:
1、测水果电池时发现即使使用0~3V的量程,电压表示数仍很小很小,说明实验室用的电压表有什么不足之处,你认为应如何改进?
2、与上类似,你发现本章还有哪些一起设备使用上有什么不足之处,可在哪些方面作改进吗? 第三节:
1、凡事必有利与弊,电阻有用吗?如果没有电阻,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
2、凡事必有利与弊,对本章知识,你还可以提出与以上类似的问题吗? 第四节:由欧姆定律公式: 它的意义改变了吗?当U=0时,R=0吗?为什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加以解释吗?
第五节:
1、用电流表、电压表可以间接测出用电器的电阻,对此,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温度不同,灯的电阻有所变化,要准确找出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宜在选取实验器材上作什么改变?
第六节:
1、上学期不是讲过安全用电知识了吗?为什么本章又再讲?
2、人站在地上接触带电的电线会发生触电事故,但为什么小鸟却能悠闲的站在电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小结,统计各组得分并布置作业
让学生逐渐领悟、梳理归纳知识的目的、意义。
生生、师生间不同做法的交流,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领悟此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敢于对现有设备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引导学生辨正地看待事物
能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可大大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可联系生活实际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内容
电磁感应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例子很多,本节选讲变压器和汽车防抱死系统,主要考虑是:1.电能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电能的生产和输送都离不开电磁感应原理;2.汽车防抱死系统是社会生活对物理学提出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汽车防抱死系统是近年发展的一项成熟的技术.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时代性以及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二)教学重点:知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电磁感应现象,了解变压器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汽车防抱死系统工作原理
(四)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学习目标 具体说明
1.电磁感应现象
识记、理解
知道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产生的原因 2.变压器工作原理
理解、应用
理解变压器原理,会应用原副线圈电压关系进行实际计算 3.汽车防抱死系统原理 理解、应用
知道防抱死系统原理,了解电磁感应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电磁感应的有关知识,但不够深入,另外本校学生素质较差,基础知识不扎实,尤其是文科生理科成绩较差。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生活常见现象的想象能力还有待提高。
针对此种情况,在教学中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加上实验的现象,使所要掌握的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2)了解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读图2-3-1,2-3-2,2-3-5及本节最后一段,了解电磁感应原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2)观察原、副线圈匝数与电压关系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通过讨论与交流变压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参观发电站或变电站,体会电磁港英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电磁感应原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关注西电东送中有关电能输送的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通过解读ABS系统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4)通过参观变电站或发电站,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四、教学设计思想
针对文科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差、对物理不感兴趣或右畏惧心理,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应用多种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上采取讲授、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通过“讨论与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互动性,让他们在讨论中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模拟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更加形象,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通过例题的讲解、列举生活中实例,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现身边随处可见物理现象。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媒体的应用 知识点 媒体 类型 媒 体 内 容 作 用 电磁感应现象 计算机
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感应电动势的产生条件 展示内容,为本节课学习提供知识根据 变压器工作原理 计算机 演示实验
结构图,变压原理
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得出结论,比较容易接受 ABS系统工作原理 计算机
动画模拟轮速传感器的工作过程
通过动画模拟演示,能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降低难度
课题
11.1 宇宙和微观世界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初步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3、初步了解纳米学科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
方法
在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探究物质微观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物理模型方法
情感 态度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及宇宙的历程、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认识客观世界的组成,认识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微观模型和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
建立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微观模型,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情境引入
宇宙浩瀚无边,我们可以借助天文望远镜去探索其无边的秘密;微观世界很小,我们可以借助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去研究它。
看视屏思考宇宙究竟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你心中的宇宙。(见教师教学用书视屏资源1“神奇的物质世界”)
合作探究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引导学生说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地球表面有哪些物质。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
总结:人类观察到的宇宙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之一,银河系非常巨大,一束光需要十万年才能穿越,太阳不过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个,太阳周围有八大行星,地球在它的第三轨道上绕太阳转动。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中。
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只局限于能够观察到的区域,我国“神舟”号飞船的六次成功飞行。多名宇航员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并完成多项太空实验。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示。
回忆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观看视屏,观察图11.1-1、11.1-2 思考并回答问题。
谈谈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1)中国古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2)哥白尼与日心说;
(3)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4)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5)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多次成功飞行。多名宇航员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
激发学生探究、认识世界的欲望,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观察分析图的能力
认识人类探索世界的历程,树立科学的物质世界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引言:宇宙是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提出问题:
(1)组成物质的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2)这个微粒能否继续再分?
举例:将一支粉笔一直1/2的分下去,颗粒越来越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糖块放入一杯水中,一会儿不见了,为什么?水变了吗?
总结: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组成的,它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这个微粒叫分子。分子很小,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用肉眼不能看到。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还有更精细化的结构-----夸克。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的相似。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结构模型
引言:既然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为什么又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呢?你能对它们做出解释吗?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物理性质相同吗?(放映教师教学用书视屏资源2“物质的微观世界”)总结:(1)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分子虽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就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身子可以来回晃动一样。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就像学生在自己的教室中交换座位,但又没离开教室一样。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3)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好比学生在操场上玩,他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四处奔跑,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根据上面学习的知识谈谈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特殊处。
4、纳米技术: 课堂小结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宇宙和微观世界
观察:11.1-3思考、分析
思考、讨论
学生了解
并阅读图:11.1-
7、11.1-8
阅读课本第6页1、2、3、4 自然段,设计表格归纳三态的特点。
根据视屏资料及课本和图11.1-6理解、记忆不同状态下分子的运动情况
知道水的三态变化的特殊之处
阅读课本P7科学世界
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去思考、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树立科学的物质世界观
感受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了解它们宏观上的区别是由于微观结构的不同造成的。
了解水的三种状态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课
堂
练 习
1、动手动脑学物理
银河系很大,因此用光年的长度单位表示最方便.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距离.光速c=3×108m/s. 1光年=3×108 m/s×365×24×3600 s=9.64×1015m.
2、练习巩固:
(1)宇宙是由 组成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 组成的,并处于不停地 中。
(2)物质由 组成,又由原子组成。(3)原子结构与 十分相似,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 和 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
和
组成的;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叫。
(4)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是因为分子的距离,分子间的作用力。
(5)“采用纳米技术制成的纳米机器人小得像跳蚤一样”“离太阳最近的恒星距我们约4.3光年”,这里的“纳米”和“光年”都是 单位。(6)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粒子 B、分子一定由多个原子组成
C、组成物质的分子数非常多
D、人们当前认识到分子是最小的粒子
(7)下列物体的尺度由小到大排列的是()
A、夸克、原子核、质子、原子 B、质子、原子核、原子、夸克 C、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 D、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8)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的是()A、阳光下,看到室内灰尘飞扬 B、舞台“白雾”流动
C、河水流动 D、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热水中,不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红了
3、课后作业另附:
板 书 设 计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二、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有性质的最小粒子
三、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宏观状态 微观状态
分子的间距 分子间的作用力 固体
液体
气体
四、原子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五、纳米及纳米技术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11.2 质 量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会进行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性质,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通过实际操作,会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天平的使用操作的兴趣,在使用操作天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用具
托盘天平(200g的20个)、托盘天平(500g一个)、酒精灯、烧杯、多媒体等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引言: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宇宙和微观世界,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身边的物体
教师出示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冰块和桶里的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结论: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问题(1)一把铁锤和一只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两者有什么不同?
(2)一张课桌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种物质构成的,两者有什么不同? 教师: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
一、质量的概念
1、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演示:(1)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2)用铁锤把铁钉敲弯。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分类 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
(1)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
(2)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3)冰块和水为一类,它们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观察实验
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联系
创设学习情境,导出质量的初步概念,使学生正确区分物体与物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了解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问题:(1)烧杯中冰熔化成水,所含的水的质量有没有变?
(2)铁钉敲弯了,铁钉的质量有没有变?
(3)如果将这一只铁钉由教室里带到月亮上,或带到更远的太空,它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 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g=103g 1mg=10-3g=10-6kg 1t=103kg
二、质量的测量
你想知道杨利伟所穿的太空服的质量吗?你有办法测出来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介绍各种测量质量的工具)
1、天平的测量原理:见课本第9页第四自然段。(教师出示托盘天平)
2、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①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②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③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每架天平都 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砝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用天平测量一物体的质量。[投影]天平的调节和使用(36字)
底座水平、游码拨零、横梁调平、左物右码、加码从大、切勿手拿、大否小定、游码补平、求和为秤.
思考:如果物体和砝码放反了,还能称出物体的质量吗?不法商贩是如何行骗的?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3、记住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课堂小结
学生谈谈对天平和质量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冰熔化成水,只是冰的状态变化了;铁钉敲弯了,只是铁钉的形状改变了;铁钉由教室里带到月亮上,或带到更远的太空,只是铁钉的位置变化了,在这几种的变化现象中,物质没有从物体中转移出,也没有发生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现象,因此,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观察桌上托盘天平的构造,思考各部分的作用
归纳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生学习天平使用方法后,测量身边物体,了解身边物体的质量
思考讨论问题
理解、记忆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分析归纳结论,使学生从中得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归纳出科学规律的能力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强化质量的单位
观察天平的构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习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知道使用各种仪器都应该熟悉其注意事项
课
堂
练
习:
1、动手动脑学物理:总结台秤和天平的区别和联系
2、练习巩固:
(1)给下列物体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45 一只鸡的质量约为2000 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2.5X106 一枚硬币的质量约为10(2)下列关于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质量比在地球上时小
B、一块冰化成水后质量变小了
C、一块铁块烧红后质量 变大了
D、一个铁球制成铁饼后质量不变
(3)你能熟练地使用天平吗?请把下列过程补充完整,①把天平放在,游码拨到标尺 端的 处;
②调节横梁右端的,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则平衡;
③(称量时,被测物体放到 盘,用 取砝码,砝码放在 盘,应按 选择适当砝码;
④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等于 ;
⑤注意事项: 和 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中;不能超过天平的 ;不能用手接触。
(4)关于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把已调好的天平移到另一处使用,不需要重新调节
B、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一定要等到指针完全静止下来 C、从砝码盒中提取砝码时,必须使用镊子夹取 D、天平横梁平衡后,托盘可以互换
3、课后练习:另附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11.3 密 度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3、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并用来鉴别物质,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过程 方法
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
态度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的应用。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教学用具
天平、金属块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情境引入
一、出示:两个不透明、相同的瓶子内分别装满了水和浓盐水,且瓶子是密封的,你有什么办法分辨出那瓶是水,那瓶是浓盐水吗? 合作探究
二、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从上例可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那么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带着疑问猜想,进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主要是天平的使用方法。
质量/g 体积/cm3 铝块1
铁块
铜块
铝块2
铝块3
分组讨论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2)不同种物质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三、引入密度的概念
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思考、交流、谈谈自己的方法
(用测量的方法加以说明,得出正确的结论)
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根据,其他同学分析猜想的合理性。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分别测出同体积不同物质的(铝、铁、铜块)的质量,再测量同物质不同体积的铝
1、铝
2、铝3的质量,设计表格并记录数据
根据实验数据与教师共同引入密度的概念。体会密度与电阻这两个
从身边的事例出发,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能力
提高学生与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 理解密度概念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公式:ρ=m/V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单位:
3、单位: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g/c m3读作克每立方厘米,它们之间的关系: 1g/c m3=1000kg/m3
问题:铁钉与铁锤,一杯水与一滴水的密度有什么关系?
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忽略状态及温度的影响)有关,无论该物质的质量大小体积多少,它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
4、引导学生阅读第15页密度表,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
(1)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之一,每一种物质都有一定大小的密度,不同的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其中铝和大理石、冰和蜡、煤油和酒精的密度值相等。对于这些物质,如果只知道密度的值,不能立即判断是哪种物质。
(2)氢的密度最小,仅是水的密度的十万分之九,是空气密度的百分之一。节日的彩色气球都充以氢气,使其能在空气的浮力作用下升空。
(3)如果物质的密度用g/c m3做单位,要比用kg/m3,做单位小1000倍。所以在实际换算对如果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值用g/c m3做单位,就要去掉103,只保留前面的数字;气体的密度用g/c m3 做单位时,就要在前面乘上10-3。例如空气的密度为1.29 kg/m3,用g/c m3 做单位时就应写成1.29×10-3g/c m3。深入思考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结合课本第16页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1、如何求出碑心石的质量?
2、给一卷细铜线,怎样做能方便地知道它的长度?
3、人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质量为 kg,其体积约为 m3。
归纳小结 如果你是密度,你将如何向别人介绍你。
物理量的相同点
体会1g/c m3与1kg/m3 的大小关系。
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阅读密度表并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得出以下结论:
1、通常情况下,固体的密度最大,液体其次(水银除外),气体最小。
2、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最大,它比常见的金属铜和铁的密度还大。
3、海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纯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通常可认为普通水的密度也是这么大。冰的密度为0.9×103 kg/m3。(同种物质的状态不同其密度不同)
思考、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谈自己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知道由大单位复合而成的单位不一定比由小单位复合而成的单位大
从以上的归纳可知,密度表中能反映出相关的知识点。通过这样归纳可以大大地加深对密度的概念和物质密度的理解,提高应用和计算能力。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课
堂
练
习
1、动手动脑学物理
2、完成下列练习:(1)、一杯水,喝掉一半,剩下的一半杯水的密度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2)、一实心金属球的质量为5.4kg,体积为2dm3,则金属球的密度为 kg/ m3。(3)、质量相等、体积相同的铜球、铁球、铝球各一个(ρ铜?ρ铁?ρ铝),则一定为空心的球是,不能肯定是实心还是空心的球是,空心部分体积最大的是。(4)、将注射器的出气口封住,使注射器内的气体不能跑出,现将活塞向里压,则这时被封气体的质量,体积,气体的密度(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5)、已知冰的密度为0.9×103kg/m3, 一块体积为80cm3的冰全部熔化成水后,水的质量是 g,水的体积是 cm3。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量大的物体,其体积一定大。B、体积大的物体,其材料的密度一定小。C、不同种材料制成的体积不同的物体,质量大的密度也一定大。D、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实心物体,体积越大,质量一定越大。
(7)、如图所示为盐水,水和汽油三种物质的m 与体积V的关系图像,由图可知: A、A为盐水,B为水,C为汽油 B、A为汽油,B为水,C为盐水 C、A为水,B为盐水,C为汽油 D、A为盐水,B为汽油,C为水
3、课后练习另附:
板
书
设
计
物理意义: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
概念: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密度 公式:ρ=m/V
单位:1g/c m3=1000kg/m3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11.4 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 方法
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 态度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点
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教学用具
天平200g 20个、量筒100ml 20个、水、盐水、石块等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情境引入:
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一、量筒的使用:
(一)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8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 结合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二)使用方法:(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得出若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
(1)方法如下: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
(2)不能,体积的测量不可以,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 ml(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使学生知道本节知识的原理
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3)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分组实验:
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课堂小结:
1、测量密度的原理
2、量筒的使用
3、测量固体的密度
4、测量液体的密度
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
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同桌交流,互相补充,总结出合理的实验步骤。
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加深印象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
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
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评估交流,提出新问题,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使学生把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课
堂
练
习
1、动手动脑学物理
(2)
1、以下是某同学测定煤油的密度的一些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了空矿泉水瓶的质量m(2)在矿泉水瓶里装满水,用天平测了它们的总质量m1(3)用矿泉水一装满煤油,用天平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4)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盛煤油的体积V(5)计算煤油的密度,这些步骤中可省去的是()
A、(1)B、(2)或(4)C、(3)D、都不能省去
2、实验室中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要一次较准确地量出100g密度为0.8×103kg/ m3的酒精,则应选的量筒是()
A、500ml,10 ml B、250 ml,5 ml C、100 ml,2 ml D、50 ml,2 ml
3、学习质量和密度的后,小轲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课题:(1)测量牛奶的密度(2)鉴别看上去像是纯金的戒指(3)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4)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5)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数目,你认为能够完成的实验是()A、(1)(2)B、(1)(2)(4)C、(1)(2)(4)(5)D、(1)(2)(3)(4)(5)
4、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E、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课后练习另附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11.5 密度与社会生活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知道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过程 方法
1、通过学习知道温度对密度的影响,知道密度知识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
2、学会与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 态度
通过介绍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熏陶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教学重点
了解物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掌握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能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现象。教学难点
物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特别是水的反常膨胀 教学用具
多媒体、酒精灯、小风车、热水等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情境引入
什么知识可以解决下例问题:(1)、为了安全且能够装载更多的人员和货物,飞机必须既结实又轻巧,飞机必须用什么材料来制造呢?
(2)农民播种时必须选用结实饱满的良种,用什么方法可以既快又准确地选出良种呢?(3)自然界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勘探队员如何确定矿藏的种类呢? 合作探究
引言:密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密度除了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什么有关呢?完成下列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1、密度与温度
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
(1)在室温下,将两个气球分别套在相同的两个杯子上,将两个杯子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两气球的变化。(学生课前准备杯子、气球)
(2)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转动起来,为什么?(学生课前准备风车)(注意:风车必须转动自如、纸风车与酒精灯的距离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3)每组一根温度计(100OC),当放到热水中后,观察内部液体的变化,说明原因。(4)双金属片实验。(教师演示)(可以从旧启辉器
学生思考问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实验过程中温度对质量、体积、密度的改变、解释发生的现象。讨论实验失败的原因。通过实验总结出:
物体热胀冷缩性质,并得出密度随温度的变化。一般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密度变小。并归纳气体、液体、固体三种状态的物体中“热胀冷缩”的显著程度。
以问题探究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并初步谈谈想法。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效果主动思考,积极回答,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给学生分析归纳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中找到)
总结:一般情况下,物体的温度升高体积变大其密度减小;物体的温度降低体积变小其密度增大。在常见的物质中,气体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显著。
水的特殊性:水的反常膨胀 阅读课本22~23页后三自然段。
水在4OC时的密度最大。
计算:1kg的水和1kg的冰的体积。并解释下列问题:(1)、放在冰箱中冷冻结冰后的饮料与刚放入时相比,体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冬天室外的水管为什么容易冻裂?
2、密度与物质鉴别 引言:通常我们体育课上用到的铅球是否是用铅制成的,现有一铅球你能正确作出判断吗?谈谈你的做法(1)阅读教材例题,掌握通过计算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
(2)要求学生像例题那样用规范的格式做计算,如必须先写公式,再代入数据,数据后写上单位等,并且强调计算题中必须有必要的文字叙述,做到“有算有叙”(3)总结通过计算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先用公式计算出待鉴别物体的密度,再查密度表对比分析。
思考:用密度来准确地鉴别物质可靠吗?为什么?
课堂例题
1、一空瓶质量为200g,装满水时总质量为700g.若用来装另一种液体,装满后总质量为600g,则该液体可能是什么液体?
课堂小结
密度知识的应用: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2、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学生阅读后举例,水的温度降低体积变大。提出解题思路。
注意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规范格式。交流生活经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思考判断方法,用规范的语言谈谈自己的做法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决问题
阅读课本第24页最后一自然段回答思考题
学生思考并解决该题,交流解题所得,归纳解题思路
谈谈自己学到了什么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结合密度公式用数学的思想解决问题,可以体现数学工具的作用,体现学科间的综合。
养成规范解答计算题的良好习惯,培养严密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巩固密度知识,加深理解
纳入原有知识系统
课
堂
练 习
(1)、动手动脑学物理。
(2)、补充练习:
1、当一铝条升温后,下列物理量发生变化的是()A、质量 B、密度 C、体积 D、上述三个量
2、事实表明:4OC时水的密度,温度高于4OC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密度变 ;温度降低于4OC 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密度变 ;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变,密度变,人们把水的这个性质叫做水的反常膨胀。
3、一只能够容纳1kg水的瓶子,一定能够容纳得下1kg的()A、白酒 B、汽油 C、盐水 D、炼油
4、野战部队行军时携带的压缩饼干与平常的饼干相比,主要优点是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压缩饼干的()
A、密度大,体积大 B、密度小,体积小 C、密度大,体积小 D、密度一样,体积小
5、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在农业上:(举一个应用例子)在商业、工业中:(举一个应用例子)
在航天工业中采用
材料;在产品包装中采用 材料作填充物,防震,价廉。课后练习另附
板
书
设
计
1、密度与温度 热胀冷缩
水的反常膨胀
2、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12.1 运动的描述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过程 方法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
态度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情境引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行员驾驶飞机在2000m高空飞行,忽然他看到身边有一样东西和飞机在一起飞翔,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随手抓过来一看,原来不是昆虫,而是德军发射的一颗子弹!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呢? 引入课题: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 合作探究
一、机械运动的概念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运动的现象?
(1)观看录像资料(教师用书光盘中运动的描述内容)总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2)分析实例:
足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教室里,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思考: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总结: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强调:“物体位置的变化”并区分“化学变化”“思想变化”“生理变化”等,并举例。如:五四运动,小树长高等。
二、参照物
(1)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听故事,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自己模拟当时的场景。初步认识运动的相对性。
学生举例,各抒已见。
从中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并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分析、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得出:运动的物体位置改变了,静止的物体位置没有改变。
学生理解并记忆。
学生进行分析,并作答。
让学生在惊奇中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体会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通过看录像了解运动现象,并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积极思考,保持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理解物理学中对机械运动的定义。
进一步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2)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并分析。
实验: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选取课桌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思考:什么物体可以作为参照物呢?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2.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2.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解释开始讲述的故事和成语故事
1、<<刻舟求剑>>:
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 过江,船 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
2、行车,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提问:要想很容易的抓住某物体,手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应满足什么条件?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学生分析讨论。乘客产生错觉的原因
学生自己实验
思考、回答问题,明确课桌、课本、尺子三者的关系。
根据前面提到的例子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参照物的选取方法: 1不以研究对象自身为参照物
2一般选地面或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为参照物 3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
为什么说卡车和联合收割机是相对静止的?
解释故事中的现象和实例
1、(船夫不可能找到剑。这个楚国人选定的船作参照物,行驶的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
2、(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骑自行车时,顺风时若车速与风速相同,则骑车人与流动的空气保持相对静止,会感觉到无风;摩托车行驶时骑在车上的人与空气相对运动,而且摩托车行驶很快,所以觉得风很大。)
思考讨论得出:手与物体处于相对静止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初步明确对运动物体的描述,标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关注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相对不同的标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不同,因而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一个标准。
深入理解参照物的定义
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图片进一步明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首尾照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 堂
练
习
(1)、动手动脑学物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也叫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它绕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相同,且它的运动方向和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也相同,所以相对于地面上的任一点的位置都不改变,因此,地面上的人从任一观察点去看卫星都是静止不动的.同步卫星绕地球转动一周大约需要21小时,确切地说是23小时56分.)(2)、补充练习
1、小明同学乘火车去旅游.“火车开动”前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地看着火车外的景物,他发现路旁的“树正在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加引号的三种运动情况,各以什么为参照物?
2、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列车已成为现实.为了不影响高速列车的运行,有人设想,若能使高速列车在进出站时既不停车、又能上下乘客,岂不更好.你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吗?若能设计,说明理由.
3、两只轮船沿河岸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A、甲船 B、乙船 C、一定运动 D、都有可能
4、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课后作业另附
板
书
设 计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mechanical motion)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情况不同.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12.2 运动的快慢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 方法
通过速度的探究体会速度的大小 体会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情感
态度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的计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情境导入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通常情况下,我们是如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放录像:龟兔赛跑,让学生思考、交流。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速度的定义: 提出问题:
(1)运动会的百米赛跑时,在比赛过程中判断哪位运动员跑的快些,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在终点时我们又用的是什么方法?
(2)小华步行,而爸爸骑自行车,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总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时间短运动快,时间长运动慢;也可以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路程短的运动慢。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类比电功率的定义引入速度的定义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学生思考体会
观察多媒体录像(教师用书中的光盘:龟兔赛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得出:
1、比较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2、比较相同时间所经过的路程。
学生分析后回答。
在比赛过程中我们看谁跑在前;在终点我们看谁用的时间短。小华和爸爸我们看谁用的时间短。
学生理解速度的定义。
回忆自己熟悉的情景,进入学习情境
通过录像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总结判断速度大小的两种基本方法。
进一步熟悉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引入速度的定义,并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单位:米/秒 m/s 千米/每小时 km/h 例题:
(1)1m/s= km/h(2)5m/s= km/h(3)72km/h= m/s(4)一位百米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请比较哪个快?
(5)课本第32页例题
(6)观察多媒体录像体会速度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速度表、(课本第32页例题12.2-1)
路标的物理意义。
例如、如图所示是济南高速公路上的一个交通指示牌。试说明指示牌的含义,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指示牌到青岛最快要几小时?
2、“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如何准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呢?
3、匀速直线运动(1)、你认为匀速直线运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2)、什么是平均速度?
阅读科学世界第33页体会时间放大镜
课堂小结:
1、速度的定义
2、频闪摄影
3、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学生练习
认识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速度表上各个数值的物理意义和路标上各值的物理意义
学生阅读第32页想想议议思考如何利用频闪摄影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图甲和图乙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区别。
思考、讨论
得出特点:
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快慢不变。
学生阅读,交流时间放大镜的作用
你学到了什么
熟悉单位换算及速度计算
将知识用于生活。了解一些交通标志的意义
利用科学的方法可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某些物体的运动可以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 让学生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美感
回首调节,纳入知识系统
课
堂
作
业
一、动手动脑学物理
二、补充练习: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3、一个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顺序是()(1)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h(2)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1.8km/min(3)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 A、(1)(2)(3)B、(3)(2)(1)C、(2)(3)(1)D、(1)(3)(2)
6、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课后练习另附
板
书
设
计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 速度 单位:米/秒(m/s,m·s-1)千米/时(km/h)s=vt 计算:v=s/t t=s/v 概念
平均速度
计算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12.3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 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情感 态度
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教学难点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用具
刻度尺20个(100cm)、秒表20个、铜丝。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二篇:初中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是物理新课程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物理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要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观察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认真观察实验中物理现象,注意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新大纲规定的“必学”知识是物理学核心、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但是物理学本身的基础,而且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对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新大纲对“必学”知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用国家教育部对我们教学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在教学中所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当然,我们在完成“必学”知识教学后,还可根据需要完成“选学”知识教学,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动手做“小实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同时,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学生情况高于新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既可在规定的内容的知识广度上做文章,也可以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功夫。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理念。
新教材对物理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认为为适应新教材的需要,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①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②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整体把握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教材;③掌握教学艺术水平。因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⑷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开拓自身的视野,对教学进行研究,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坚持以学生为本
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物理课本中不仅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而且渗透了大量的物理学思维方法,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奥斯特从通电在导线下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发现了电流的磁场等。学习物理,应该学习物理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学习物理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是思维方法。同时还应该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法,虚拟假定法等。并自觉地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与众不同新观念,新思维,然后归纳总结,从中筛选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逐步培养学生乐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篇:2012初中物理新课标
1.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应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3.物理学课程性质:
①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
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③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④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4.物理学课程基本理念:
①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③注重科学渗透,关心科技发展;④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⑤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5.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6.物理学课程内容:
①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②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物质: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2°物质的属性;3°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尺度;4°新材料及其应用。运动和相互作用: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机械运动和力;3°声和光;4°电和磁。
能量: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2°机械能;3°内能;4°电磁能;5°能量守恒; 6°能量与可持续发展; 7.物理学教学建议:
①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1°争取认识科学探究式教学;2°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3°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
②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③在科学内容教学中应注重落实三位课程目标;1°依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2°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④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1°注重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例;2°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8.物理学评价建议
(1)评价指导思想:①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③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2)评价方法:①作业评价;②测试;③作品评价;④成长记录
(3)评价注意问题: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②重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③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④实施有效的评价反馈。9.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①重视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②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③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④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
第四篇: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郏县第一实验中学
闫会峰
从事物理教学,到现在已经二十年了。在暑期培训中又学习了物理课程标准,使我们认识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科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我们看了新课改中的关键词,兴趣、探究、认识、实践,也就是说引发学生兴趣,直接进行探索,获得正确认识规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是这样的一条路线。这里我必须说一说兴趣的问题,是课标里面非常强调的。比如说课程目标里面以及这个理念里面,好多地方都强调要引发兴趣,产生一种很奇特、很有想法的、很有兴趣的问题。
(一)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现代版曹冲称象;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学读汽车速度表;
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新课标还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如“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方法设计如下:第一步,问题的提出;第二步,让学生猜想;第三步,用钩码和弹簧称进行实验;第四步,数据处理(数据表格、图象作图);第五步,探究得出结论(数学函数表达式)。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第五篇:学习初中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是物理新课程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物理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要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观察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认真观察实验中物理现象,注意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在学生自己做实验时,应要求他们弄清实验原理、目的,理清实验步骤,严格按实验规则操作,但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更应该创造性的解决实验问题,得出实验结果。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事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应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应该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增强创造意识、创新能力。针对当前中学教育的缺点,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改革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大纲规定的“必学”知识是物理学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但是物理学本身的基础,而且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对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新大纲对“必学”知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用国家教育部对我们教学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在教学中所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当然,我们在完成“必学”知识教学后,还可根据需要完成“选学”知识教学,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动手做“小实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同时,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学生情况高于新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既可在规定的内容的知识广度上做文章,也可以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理念。
新教材对物理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认为为适应新教材的需要,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①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②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整体把握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教材;③掌握教学艺术水平。因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⑷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开拓自身的视野,对教学进行研究,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一大批勇于创新的学生,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在每一节物理课,每一个物理实验知识点的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现成知识,而是注重怎样将它灵活应用,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例如在学习“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讨论探索几个问题:〈1〉气压降低则沸点越低,那么在真空中水的沸点可以是多少呢?讨论结果为:真空中气压为0,水的沸点可以低到任何温度(直至宇宙中的绝对零度:-273。15度),〈2〉月球上没有空气能有水吗?讨论结果:凡是没有空气的星球上,就一定不可能存在着水。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使他们为自己的探索成果而感到自豪。
坚持以学生为本
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物理课本中不仅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而且渗透了大量的物理学思维方法,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奥斯特从通电在导线下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发现了电流的磁场等。学习物理,应该学习物理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慎密的推理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学习物理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是思维方法。同时还应该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法,虚拟假定法等。并自觉地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与众不同新观念,新思维,然后归纳总结,从中筛选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逐步培养学生乐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学生在校学习,不仅是学习科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好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为了将来更好的学习,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和深化知识,同时提出一些拓展知识的思考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后抢先回答,对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课后共同讨论,甚至争辩,知识不断拓展,能力不断提高的好群体。学生的自学拓展能力增强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挥独特见解,显现创造才能。因此: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同时,渗透科学物理方法教育不仅是物理学科培养目标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思维素质发展的主观需要。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有句名言:“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物理方法等于交给了他们打开物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使他们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