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课标之——集体备课

时间:2019-05-12 17:0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物理新课标之——集体备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物理新课标之——集体备课》。

第一篇:初中物理新课标之——集体备课

专题学习

集体备课

模块六 集体备课(上)

“同课异构”是对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上课。不同的老师,所上课的结构、风格及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不同,这就构成了相同内容不同教学形式的课。这种授课模式对比性强,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下面就几位教师就“动能和势能”及“空气的力量”两课的教学设计分别进行说课和剖析,共同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重难点的处理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的教学特色,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学领悟的能力。

一、关于“动能和势能”的课例剖析

关于“动能和势能”的课例剖析,首先是两位教师说课,然后请几位教师评议,说课教师再修改,大家再评议。一是为广大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就如何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提供案例,二是为教师如何观课和议课提供样板。

1.“ 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

(1)赵逸庶老师对“动能和势能”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展示(简称A)。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且能够解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重点:对动能和势能概念的理解及关于动能和势能相关因素的讨论,并且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学生在讨论动能和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他的理解容易发散,目标指向不够集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采用多媒体,用到速度传感器、小钢球、玻璃球、小纸盒和水槽以及细沙等教具。

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我通过一段视频引入课程,让学生看到飞翔的小鸟对行进中飞机的危害,同时对能量的含义进行简单介绍,我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形式的能量。然后插入5张图片,第一张图片是子弹穿过物体,第二张图片是水墨画,第三张图片是跳台滑雪,第四张图片是打夯,第五张图片是撑杆跳高。继而让学生将这5张图片反映出来的能量,进行归类。我希望学生能够归纳出子弹和流水由于运动提供一个能量,跳台滑雪和打夯由于高度变化有能量,撑杆跳高是发生了弹性形变产生了能量,这个就是弹性势能,由此,导出运动产生了能量,引出动能的含义,告诉学生动能的单位。

其次,在学生知道运动产生能量以后,采用师生讨论的办法,讨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研究。在学生设计实验时,一要提醒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控制其他因素,只研究一个因素的改变来设计实验。二要让学生注意怎样改变质量,怎样获得速度,通过改变速度,让学生想到讨论目的是确定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怎样比较动能大小的因素。在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后,我选择比较好的方案在讲台上完成这个实验。如我采用小球从斜面下滑,撞击纸盒的设计方案,随着距离增大,动能增加。由于初中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能量守恒的概念,当小球从不同高度落下时,获得的速度不一样。于是我让学生直观感觉到现象的差异:高处落下速度大,低处落下速度小。因为学生不能明确小球在同样高度下落时,产生一样的速度,所以我这里采用速度传感器来做补充。最后得出结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质量和速度——速度相同的时候,质量越大动能越大,质量相同的时候,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再次,对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的理解。以定义为出发点,然后是单位,随后讨论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由于已有前面的基础,所以这个讨论相对容易一些,当然也要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变量。对重力势能的比较,同样是学生实验设计的难点。我计划采取应用一个水槽和细沙的方式,为学生演示。物体落下以后,势能越大,沙子下陷的距离越大。对于弹性势能,学生只需要了解什么是弹性势能即可,因为《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与什么因素有关。但需要强调一下弹性形变,弹性形变是指产生形变的“力”消失之后,物体恢复原状。最后提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合称为势能。

最后,关于知识点的运用。我先是让学生讨论车辆限速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对车辆进行限速。然后讨论为什么在同一路段上,不同的车辆行驶的速度不同,目的是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动能的大小与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接着根据教材中列出的一些常见物体的动能,让学生思考速度和质量哪一个因素对动能的影响更大。如教材中的第1题,馒头可以伤人,这说明一个质量较轻的物体,只要在行进过程中达到一定速度,就可以造成伤害。又如高空坠物,这个例子在生活中比较常见。随后小结,我让学生自己回顾这一节课学习的知识,你们学习到哪些方法,对你们的日常行为有什么启示。最后,教师布置作业,教材中的2题、3题和4题。

(2)张勇老师对“动能和势能”的教学设计(简称B)

教学内容:四川版初中物理教科书,八年级第九章第六节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解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重点:对动能的实验探究。

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实验、举例、合作讨论的方式呈现对动能的探究。

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让学生观察关于海啸的录像,我直接指明海水具有能量,从而引导学生把自己关于动能的思维认识全部讲出。通过课前展示的海水撞翻汽车,归纳出物体能对外做功,具有能量。在学生列举出动能事例后,我设计一个小实验。请三个学生来台前展示:第一个学生举起铁球,第二个学生拉开一张弓,第三个学生不断地用铁球撞击矿泉水瓶。随后让学生分析以上三种情形是否具有能量,各具什么特征。在学生讨论后,我们先对滚动的小球加以研究,讨论结论是小球因为运动击倒了瓶子,也说明刚才的海水同样因为运动冲走汽车和房子,两者的动能有大小之分。然后进一步讨论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结合刚才的视频让学生提出猜想,我将学生的猜想罗列到黑板上,追问学生验证猜想的方法。因此,学生逐步明确教材上的探究方案。

其次,让学生带着疑问思考探究方案,为什么从高处放下小球,为什么选用大小不同的铁球,或者为什么要选用木球和铁球等。我继续引导学生,让他们阅读教材第174页的内容,明确实验顺序及注意事项,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先对动能产生感性的认识,同时能够让学生对势能和动能转化有一个初步的感悟。通过总结,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第一,不同质量的铁球与木球沿斜面滑下,会发生什么现象。第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铁球沿斜面滑下,会发生什么现象。第三,相同质量的铁球沿斜面滑下,又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大致区分出所设想方案的不同。大部分学生喜欢选用教材上的方案,但也不排除学生选用的其他方案,我在课堂上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在学生实验时我来回巡视,必要时我会做一些简单的指导。

再次,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74页的练习,我继续追问,质量与速度这两个因素哪个对物体的动能影响更大,如何通过实验来求证。我在这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希望学生通过对书本上探究方案的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随后,我让三位学生上台,仍然重复刚才的实验。学生提出问题,两位同学在张弓搭箭与举高铁球时都没有移动,是否具有“能”。我顺其自然,形象描述出他们具有的“能”叫势能,再让学生区分两个势能的不同:一个举高,一个拉弓,让学生对二者进行细化分类。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得出一个近似、粗浅的概念。学生会提出其中一个与重力有关,另一个因为变形。我再次追问,重力是否具有势能,变形是否具有势能,再次通过师生讨论明确观点。在这里,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例如把一个物体放在桌子上,另一个物体举高掉下来,让学生了解到重力势能不仅需要重力,还要举高。又如用铁丝缠绕弹簧,拉开铁丝后,弹簧变形无法恢复到原状,这个弹簧不再具有弹性势能。

最后,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分组谈一谈收获。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不是特别难,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思想的感悟和研究过程中的设想。然后,我布置作业并提出问题,怎样探究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能否设计出与教材上不同的方案。由此为下节课铺垫。

2.对“同课异构”课例的剖析

赵老师和张老师分别展示了他们对动能和势能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下面,对这节“同课异构”课进行剖析。

邓老师:两位教师都把教学重点放在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方面,用相似的实验来进行教学,说明他们在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上是比较一致的,都在全面认识课程之后,得出总体结论。新课程标准实施十年以来,教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逐渐熟悉,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应再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的流程设置进行说课,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出三维目标的要求。两位教师是否能够真正地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如赵老师,在他的练习题中,让学生说出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方法,应该有一点过程与方法的含义,不过我觉得是不是真正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也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两位教师在课程目标中,都提出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与物体做功相关,因此,从能量到动能再到势能,应该有一定的协调和过渡。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更强调用做功的多少来反映物体具有的能量,然后进行迁移。这里还需要一个前提,即明确能量和做功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多和少的对比。我们也看到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升华了探究的过程,在比较动能时不仅借助于实验器材,还提出相关问题。赵老师教学设计的课程导入,能够一目了然地让学生感觉到教学重点,但它涉及到相对速度等问题,会不会导致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产生迷惑,这个问题有必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两位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要求。两位教师都设计了较好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但教学进程有些繁杂,不够简明和精炼。课程的设计不在于求多,而在于求精,有一两个比较好的、能真正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便可。教学设计一定要精练,让学生觉得教师有明确的逻辑顺序,这样能被学生所接受,繁杂的设计会干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在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做了一些拓展提高的内容,这有可能干扰学生的理解,干扰他们对基础探究方法的掌握。例如,教学实验里涉及的体积问题,可能会干扰基本教学。教师的拓展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适度。此外,还要考虑教材资源的利用和取舍。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时间不足,造成不足的重要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取舍教材资源。在这方面,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做得很好,特别提到了如何利用教材资源,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有效的活动以及引导上。

贺老师:如今教师对初中新课程标准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知道探究过程的重要,知道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但在列举实例方面,还有待于完善。对于举例,教师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吸引学生的兴趣,二是有利于教学。由此可见,两位教师列举的实例都比较单薄。张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例子相对较好,对于海啸等灾难性的例子,虽说不人道,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海啸的视频,再播放一段平静海面的视频,让学生自然感到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再如呼啸的龙卷风对比平静的白云,让学生自然感到有速度就有能量。相比之下,A教学设计中小鸟与飞机的实例,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学生知道小鸟的速度小,飞机的速度大,实际上是相对速度大,这就牵扯到参考系数转换及动能的相对性,如果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便不易解释。另外关于弹性势能的实验,有必要将弓箭在学生面前射出,学生会自然感觉到它在恢复的过程中产生了能量,发生了形变。此外,两个教学设计的最后实验都由教师亲自演示,我们可否考虑一下在条件合适的时候让学生来演示,可以利用手边的器材达到这个效果。还有一点,在赵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所采用的速度传感器,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利用必要,不需要做出很严格的解释,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后面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上。

廖老师:通过两位教师的展示,发现他们都将实验的侧重点放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上面。教师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不断推进教案设计的完善程度。无论是关于导入,还是关于后续的控制变量,都应该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由浅到深。如教学设计A的飞鸟案例导入,很可能让后续的内容变得复杂。导入的案例,要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不能由此产生一些更加复杂的问题。二是教师的逻辑要流畅,思路要清晰,并不是拓展越多,效果越好,相反很可能让学生更困惑。总体来讲,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做调整。二是所选取的联系生活的素材要简单,不要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三是教学设计的线条要清楚,明确那些内容要精简,留下宽裕的时间来把握更核心的内容。

3.两位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再改进

(1)赵逸庶老师改进后的教学设计(简称A)

首先,我在不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改进课程的引入部分。删除小鸟和飞机相撞的事例,替换为杭州最美丽妈妈的事例,妈妈用手接住从楼上掉下来的孩子,导致妈妈的手臂骨折,但孩子得以幸存。我通过这个事例从重力势能的角度来进入教学,随后简要介绍能量的问题,即物体能够做功就是有能量。然后我问学生知道哪些形式的能量,从而提炼出四种形式的能量,子弹打击物体、水磨、高空跳伞滑雪以及打夯,我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归类。跳伞滑雪和打夯由于被举高而具有能量,而子弹打击物体和水磨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能量,进而引出动能和势能。接着对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进行讨论,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讨论上,而不是放在具体的实验上。讨论花费的时间更多一些,包括提醒学生在讨论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我让学生注意怎样改变质量、速度,以及怎样比较动能的大小,动能的大小决定了它能够对外做功的多少。

其次,通过实验,我让学生发现小球落下后推动纸盒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大,动能越大。考虑学生没有形成机械能转化的概念,所以我采用速度传感器来测量小球在水平面上,碰到纸盒之前的速度。让学生观察小球在质量不同、速度相同状态下的运动,方便学生理解,得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接下来我让学生讨论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让学生自主完成讨论,实验由我和学生在讲台上共同完成。

在讲完重力势能之后提出弹性势能,因为弹性势能的内容比较复杂,而且《课程标准》对它的影响因素不做要求,所以我只是简单地提出。由此,我总结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合称为势能。随后是应用设计,包括车辆限速问题涉及的动能。课后的探究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的形式来进行判断,判断质量和速度究竟哪一个对物体的动能影响更大。接下来是小结,最后是练习。通过馒头伤人、高空坠物这两个例子,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2)张勇老师改进后的教学设计(简称B)

在教学分析上我不做太大的改动,我只做进一步的说明。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导入环节激趣;第二,能量概念的建立;第三,动能概念的建立。接下来,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在完成探究之后,如果时间充足,那么我进一步对势能进行阐述。在引入阶段做出如下改动。首先我展示一个平静、优美的海面,再通过海啸录像来展示出潮水冲走汽车与房屋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物体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从“能”的角度说明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具有能量,继而我再通过板书来引出这节课的标题和能量单位。

接下来我通过铁球撞击矿泉水的实验,导入动能的定义与影响动能的因素,再沿用教材上的探究实验,分别让不同质量的小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上静止滑下。在这个地方,学生可能会遇到困惑,如小球由不同的高度落下,速度是否一样。此处我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教材,阅读《伽利略传》的内容来排除疑问。另外《伽利略传》的内容还提供了新的实例,即如果小球把木块撞得比较远,就表明小球的动能比较大。经过这个试验得出结论,即在速度一样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动能越大。

既然影响动能的因素还有速度,那么我们继续来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我引导学生用质量、体积一样的两个小球,在斜面的不同高度滑下,来击打斜面上的木块。通过木块移动的远近,进一步得出结论,对于质量相同但速度不同的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接下来我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一个拉弓,一个是举高铁球。在这里,沿用原有的设计引出关于势能的问题。然后我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收获,并进一步解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意识到影响动能因素的问题,即质量和速度哪个因素更能明显地影响动能,随后提出势能。最后我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下节课的探究内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4.对“同课异构”课例的再解析

贺老师:重新设计后,两位教师的思路非常流畅,重点与难点更加突出,都体现出新课程探究合作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更多依托于研究教材。对于新课程,除了要改变教学方法,还应该改变一些评价方式的内容。教师提出的一些在拓展方面的题目,呈现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两位教师应该在将来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此外,两位教师的修改意见也都很好,有两点值得肯定。第一点,列举的事例更清晰,直指本课的课题,做到为课题服务,而且鲜活生动,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第二点,科学探究的思路更清晰,有效地为课题服务,学生对控制变量方法的领会更深,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帮助很大。但还有不足之处,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可以从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方面入手,进一步明确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将两者的关系体现出来。

蒋老师:通过这两位老师的教学说明,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没有所谓固定的教学方式,两位教师通过对教学设计的改进,让思路更加清晰,更加条理化。说明教学是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多做一些预设,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此外,也说明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可以逐步改进常规课的教学。对于“同课异构”,可以有多种讲法,都是通过比较找出异同,这样才能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还有进一步调整提高的空间。

廖老师:两位教师具体授课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改进后赵老师的教学设计,更侧重对概念的学习与深入理解。而改进后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侧重于通过探究实验来建构概念,在能力情感方面全面推进。二是两种知识点的落实方式,都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关于高空坠物,美丽妈妈的案例引入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同时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张老师还可以在讲完动能、势能或二者的转化之后,再将这个案例提出,来作前后呼应,这样就有利于整个课程的全面推进。特别需要指出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改进后,更加清晰。这在开始就应该抓住两个量,其一,相同质量,不同速度,其二,相同速度,不同质量。但这里有一个默认内容,即如何知道速度会导致动能发生变化,这就需要事先介绍高度和速度的关系,即高度越高,速度越大。另外,还有一个需要认可的内容,小球撞击木块时,怎样表明它的动能更大,这里有一个事先的认定,即滑行越远,动能更大。如果时间充足,教师还可以拓展体积方面的内容。教师将重力势能的探究放在课外,这是比较灵活的设计,非常不错。

总之,通过这两轮不断的讨论和展示,我们从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知识的学习,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最终实现自己教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而努力。

模块六 集体备课(下)

本话题拟通过一名教师关于“空气的力量”的说课和另三名教师关于“空气的力量”的部分教学视频片段,进行“同课异构”的剖析。

1.唐乐老师关于“空气的力量”的说课展示

教材分析:这节课是沪教版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关于大气压强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展示。

教学难点:明确大气压强的概念。

教学重点:对于托里拆利实验的理解,大气压强的计算与变化。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虽然对物理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分析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大气压强这一抽象的概念。

教法与学法:主要运用实验探究和分析的方法,先从复习提问液体压强的特点引出液体压强的公式。

教学过程如下。

(1)大气压强概念。我先做演示实验,拟通过“覆杯实验”和“吞蛋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大气压强的概念。接着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这个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猜想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然后我从力学的角度分析,先让学生计算教室空气的质量,接着我引导学生明白,空气也受到重力,空气跟液体一样也具有流动性。由液体压强引出大气压强的定义,从而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内容。

(2)测量大气压强。通过提问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我先对其进行简单介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我对托里拆利实验进行讲解。由于水银有毒,所以采用视频讲解的方式,讲解过程如下。其一,我介绍托里拆利实验的装置,演示托里拆利实验,继而分析计算。其二,我引导学生利用液体压强的特点与等效法得出大气压强等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最后我引导学生利用液体压强公式,利用等效法得出大气压强的特点,再强调大气压强,可以支撑760毫米的水银柱。

(3)巩固与拓展。第一,我提出两个思考问题。其一是长度为1米的真空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会发生怎样的现象,以此来强调与托里拆利实验的不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托里拆利实验,并且让学生知道大气压强可以支持760毫米水银柱。其二是如果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会发生怎样的现象,让学生充分猜想。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用等效法与液体压强的公式计算此时水柱的高度。在学生完成计算以后,我通过视频中用水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测量得出的水柱高度,来验证学生的计算结果。我让学生回答,如果水中的量筒往上提,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并且让学生用等效法以及液体压强公式计算,计算出用酒精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的酒精柱的高度。通过这些问题和学生的计算思考,更能加深学生对托里拆利实验的认识,继而计算出大气压强。第二,介绍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即气压计的种类。主要介绍气压计的优点和缺点,以及日常生活中利用较多的气压计种类。第三,明确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液体沸点的关系。其一,我是通过阅读课本让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标准定义的,让学生了解到在3000米内,海拔每上升10米,大气压强减小100帕。其二,我是通过在西藏煮饭难以煮熟,需要用高压锅才能煮熟的事例,得到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4)课堂小结与问题提出。我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加深理解大气压强的定义、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强的计算,以及大气压强的变换。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巩固本节课的学习。

(5)布置作业。我的目的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预习后一章的知识,继而巩固前面的知识,让学生对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

(6)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确、准确。

2.对唐乐老师关于“空气的力量”说课的剖析

蒋教师:刚才唐老师讲述的是空气的力量的说课内容,我感觉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唐老师应用到的实验都非常经典,如“覆杯实验”、“吞蛋实验”,以及托里拆利的水银柱实验。而且唐老师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通过视频展示托里拆利实验,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本节课是属于科学探究方面的课程,一般来说科学探究的课都有一个问题驱动,一个主要的问题,或者叫作任务驱动,可能是因为刚才说课的时候,唐老师在这一块的连贯度,让我没有感觉到科学探究很突出的那些特色,例如提出问题、增加感受、制订计划等,虽然不需要按部就班,但应该具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考。其次,唐老师的引入充满趣味性,通过液体压强与大气压强之间的对比,让学生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让学生领悟到我们生活在这个大气压的包围之中,就像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液体的压强一样。但在唐老师的教学进程中,我没有感觉到那种让学生很明确的知识迁移的一个过程,事实上这是知识的一个迁移,通过这样的迁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第三,“覆杯实验”和“吞蛋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思维的冲突。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但还有不足的地方需要完善,如有些实验可以考虑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做,例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可叫两个学生上来拉,让学生感觉一下它到底有多大。还有一点,我感觉唐教师忽略了关于大气压强在方向上的教学,例如可以通过覆杯实验,让学生感觉到气体压到地面就是向下压,也说明大气压强可以向上延伸,还可以把杯子稍微倾斜一下,可以说明它四面八方都是有压强的。最后一点,对于大气压强值随着高度的不同产生变化,可以让学生猜想,也可以让学生事先查阅资料,将问题带入课堂。

贺老师:从唐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来说,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很丰富,它的课题题目叫作空气的“力量”,这力量两个字打上了引号,所以,从三维目标上讲,知识目标相对比较简单,就是大气压那个值是多大,然后有几个相关的,比如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的变化、气压变化引起沸点变化之类,所以,唐老师在知识点的落实上是非常到位。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空气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应用物理知识联系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各方面的应用。因此,教师在物理知识应用方面的教学,还不到位。此外,唐老师还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入手,充分利用课上的有限时间,培养他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的高度好奇与探索的欲望。《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关注空气的力量,空气的力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天天都离不开这个大气,大气与我们关系密切,我们可以利用它的这种力量为我们所用,这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李教师:我非常同意贺老师的意见,《课程标准》中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所以教材上的小吸盘及我们用高压锅煮饭等相关的一些内容,特别是知道大气与我们身边密切相关的内容,应让学生有极大的空间去体验,这对以后学生的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唐老师以复习前面的内容来导入新课,再通过“吞蛋实验”与“覆杯实验”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唐老师采用多重导入的方式来引入新课。前面两个实验主要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随后教师采用部分导入、部分讲解的方式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由此引出大气压强。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丰富,而且有趣,但要注意教学设计在教学时间上的分配,不一定要把所有的精彩之处都呈现出来,要注重时效性。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三个实验,让学生隐约感受到大气压强的概念,当学生做完马德堡半球实验以后,教师选择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从而正式引出大气压强的定义。在这里建议教师选取一条线索来推进,这条线索到位之后,再让它发散开来。总之,唐老师的教学设计有独到之处,但还需要做如下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方面,要力求做到精练、集中;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之更开阔。

3.对“同课异构”课例的分析

(1)教学视频A

蒋老师:首先,从教学导入的角度来分析这段教学视频。这位教师同样选取“吞蛋实验”作为教学的导入,而且设计了悬念。最初教师没有展示如何将鸡蛋放进瓶中,而是提供一些器材,让学生想办法将鸡蛋放进瓶中。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第一组不太成功,单纯依靠人工的力量,很难完成任务。第二组改进了实验方法,让鸡蛋很顺利地进入到烧瓶中。就实验来观察,很多教师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即尽管实验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无法解决在教学时间上的不足。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可能以为能够很顺利地达到预期效果,没有想到第一组实验会失败。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课堂上会经常发生意外,在设计时全面考虑将要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可能会经历失败,只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就一定会获得收获。这位教师可以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分析一下哪组会失败,哪组可能成功,这样就可以节约一部分时间。教师要尽量预设到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无论学生自己来操作还是教师操作,都要在时间驾驭上和效果驾驭上,给予充分考虑。那组实验失败的学生,很可能在多年之后还记忆犹新,这个实验真正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印象尤其深刻。

还有一点,假设只强调导入的功能,而不是强调任务的完成。当第一组学生遇到鸡蛋压不下去、拔不出来的状况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这种状况已经最有效地展示出空气的力量。而后续这一组的实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重复,尽管他已经成功地把鸡蛋放进去,但是如果遇到课时不够的情况,教师可以随机应变,删去这一组的实验活动。

(2)教学视频B

邓老师:同样是空气力量的课程,另外一个教师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导入的内容也不同。用“覆杯实验”来证明大气压强,很适合这节课的教学。在教师覆杯之后,向学生提问这个纸片是否会落下,有些学生说会,有些学生说不会,这与教师希望得到的结论不完全符合,学生的想法远远超出教师的想法,他们认为水有粘着的作用,会与纸片粘在了一起,他们认为纸片不会掉下。因此建议教师做两次实验,一次实验装半杯水,一次装满杯,通过这样的对比产生更强烈的效果。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冲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置,逐步完成实验。

第一个实验应以学生为主做演示,而这个实验以教师的演示为主,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演示,他们会暴露更多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建议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做。对于这个实验,很多教师都是采取教师演示的方式进行,主要担心学生成功率低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做到充分全面的预设,即尽量考虑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要发生的情况。如刚才的“吞蛋实验”,教师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预设不足。所以说,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多数教师没有让学生演示“覆杯实验”,是因为对课堂秩序的担心,肯定有大部分学生会将杯中的水洒落,这样可能对课堂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的实验很好,因为教师做了一个对比,即第一杯没有水,第二杯有水,从而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教师可以继续深入进行。第一个纸片落下,因为上面存在空气,下面也存在空气;第二个没有落下,因为下面存在空气,上面是水。这就说明在实验中,空气有力量,而水没有力量。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重新分析实验,因为学生在潜意识里可能还有一点疑问,即为什么水向下的压力没把它压下,教师还可以继续深入引导,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教师对细节的考虑也相当重要,特别是中学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的每一个操作都应该具有意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该选择最有效的器材来展示出实验的效果。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不要有多余的动作,要做到步骤清晰,不能给学生造成误导。而且教学态度要严谨,不能随意。

(3)教学视频C

贺老师:同样是关于空气力量的课程,教师不仅采用常见的图片来做展示,还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展示实物。教师展示的实物是“阴阳壶”,只有一个壶嘴,从这个壶嘴里可以倒出毒酒来,也可以倒出美酒来。随后教师联系历史故事,向学生演示一个现象:壶嘴倒出红色的液体,同样的壶嘴又倒出白色的液体。这便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通过进一步展示,引申出空气的力量。

蒋老师:这个实验新奇大胆,最大的好处是避免学生因为自身的经验而事先知道实验的结果,而这个实验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见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带着好奇去思考、认识,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让他们的记忆更深刻。这样的器材不容易找到,但教师完全可以尝试着制作一个类似的器材。

廖老师:在初中物理模块

(六)中,我们通过动能、势能以及空气的力量这两个课例,展示出“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是一种被经常采用的教学研究活动,即同一个内容通过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能让教师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的改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同课异构”的形式,通过对常规课程逐步完善的过程,向教师们展示出相关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做进一步的参考。

`

第二篇:初中物理如何备课

初中物理如何备课

——特岗教师培训内容之一

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课前的有效备课,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教师备课不是为上课服务,而是为了应付检查,这样的备课书写再认真、数量再充足、环节再齐全、格式再统一,也只能称之为低效备课,甚至无效备课。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效益的问题。如何实现从“无效备课”向“有效备课”转化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优化以下几种策略人手。

一、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通过备教材,教师要做到:

1.钻研物理课程标准

教材只是教师讲课时所依托的材料,它是受课程标准制约的。教师的讲课,应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不得脱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正确、合理使用教学参考书

教师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参考,设计出一份适合自己、适合自己教的学生的教学设计。

3.钻深钻透教材

要求学生理解、接受的东西,教师必须首先要理解透彻、了然于胸。为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明确了教学目标,就为钻深钻透教材提供了必要保证;(2)要确立兢兢业业的态度,“钻深钻透教材”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也不是一般的通览一遍和按部就班式的解析,而是要一丝不苟,深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去,只有这样,才可能把握住教材的实质性东西;(3)要善疑善思,要真正做到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教材,就应该善于发现教材中的问题,认真研究分析直到问题得以解决。

4.把握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一般说来,一节课中学生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难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因此备课时,首先必须要把握住重点和难点,当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教师应认真考虑:通过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那些主要的、关键性的知识就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容易出错的知识就是教学的难点。其次,考虑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重点和难点确定以后教师还要考虑:教学时怎样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怎样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相联系?最终制定出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此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备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在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变固定目标为开放目标,教师要设身处地关注、呵护、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以及具体需要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搜集相应的教学资源或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只有事先“备好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备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备课时要组合好教学方法:

1.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以传授新知识为主时,要考虑把知识加以概括、归纳,使之系统化,使之重点突出。

2.选用的教学方法要富于变化,这样比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教师应把程序式课堂教学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

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教无定法,教必得法”,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地引导,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四、备问题

备问题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问题备得好,就好像抓住了“牛鼻子”一样,使得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通畅。因此,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能盲目提问。教师课堂中提的问题,需把握好度,把握好量,把握好质。怎样围绕教学主目标提问?怎样的方式提妥当?怎样的时机提适合?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要深思熟虑的。如果没有想及,提了再说,就是盲目提问。

2.不能提无价值的问题。问题应课堂而孕生,为课堂而服务。在课堂上的问题可分为有价值的提问和无价值的提问,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促成教学有效性。无价值的问题,教师则是不提为妙。

五、备作业

在“备作业”上要做到精心挑选,适量适度。教师在“备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上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形式上做到由模仿到独创,由典型到变式,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2.注意把掌握知识与训练技能相结合,做到通过作业掌握知识,通过作业训练技能。

3.注意适量。作业的布置要少而精,作业的重点应针对学生易混淆、易忽视的教学重点内容。

4.注意适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要做到难易适度,要体现出梯度,并提倡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不同的作业。

5.注意及时批改和讲评。作业做了就要批改,错了就要及时订正。

六、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也是有效备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成长=经验+反思。备好课,上完课,这节课并没有结束,课后教师还需要静下心来反思。针对备课时的初衷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对教学目

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尊重、课堂生成处理是否妥当、问题设计是否有意义、情景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并及时把感想、心得和调整策略等内容认真整理在备课本上。这样既可以积累教学经验,避免以后的教学实践少走弯路,又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总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活水源头。

第三篇: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总结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总结

物理备课组的工作总结分为三点:①团结合作;②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效率;③注意总结和及时调整。

一、合作共赢

多年以前,政治学习时,校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初中物理组虽然没有名教师,但是三个臭皮匠能够顶上甚至超过诸葛亮。”言外之意,是我们初中物理组的全体老师能够精诚合作,以集体的力量打败强大的对手,这种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我们一直保留至今。

二、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效率

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备课组活动时的讨论让我们每个组员都能够彼此取长补短,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在《活页作业》和《讲学稿》的试题选择上不断修改。选择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试题。并且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确定了这样一条思路,试题选择和考察。①新课练习,即平时每节课的自编练习;②复习练习,复习时使用,题目主要选自07~08年中考试题;③单元测验和月考,题目大多选自前两项,这个选择的分值比例最初高达90%,随着时间的延伸,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逐渐提高,这个比例逐渐下降:本次月考已经降至不足70%。

初三下学期的两次统测结果说明,我们的做法是对的。请保留此标记认真听,课后要复习已做过的题目,因为它会再次出现。这样一来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三、注意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这学期,在学校的统一组织和安排下,备课组开始全面使用讲学稿,目前我们采用一人主编,其他老师审核的方式。经过一个多月的使用和月考检验,大家感受如下:

(一)优点

1、提前发放,可以培养大多数学生预习的习惯,以前没有动力,促进他们预习,但现在的预习作业可以迫使他们预习。

2、获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习能力,以便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节奏。

3、大大节约了笔记时间,提高了听课效率。以前就发现很多女生很认真,记笔记得一丝不苟,但是一心不能二用,这往往是以漏听老师所讲内容为代价。现在有了讲学稿,只须在重要的关键字处定下让他们填写,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利用效率。

(二)不足和应对措施

初二下物理开始大量出现计算题。在前一个目的讲学稿编制中忽略了专门的“复习课”环节。这样虽然花了大力气讲解题目,甚至其中还有一些是重复的,但效果并不理想。月考中,计算题失分较多,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备课组即时讨论采取应对措施。期中复习阶段,编制专门的“复习课讲学稿”,力争在讲学稿中体现一题多变的思路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争取做到以不变应多变。

以上是初中物理备课组一个多学期以来的经验小结,其中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总结

张维一中

李国安

第四篇:2012初中物理新课标

1.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应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3.物理学课程性质:

①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

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③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④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4.物理学课程基本理念:

①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③注重科学渗透,关心科技发展;④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⑤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5.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6.物理学课程内容:

①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②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物质: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2°物质的属性;3°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尺度;4°新材料及其应用。运动和相互作用: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机械运动和力;3°声和光;4°电和磁。

能量: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2°机械能;3°内能;4°电磁能;5°能量守恒; 6°能量与可持续发展; 7.物理学教学建议:

①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1°争取认识科学探究式教学;2°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3°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

②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③在科学内容教学中应注重落实三位课程目标;1°依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2°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④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1°注重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例;2°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8.物理学评价建议

(1)评价指导思想:①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③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2)评价方法:①作业评价;②测试;③作品评价;④成长记录

(3)评价注意问题: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②重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③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④实施有效的评价反馈。9.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①重视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②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③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④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

第五篇:初中集体备课制度

初中集体备课制度

一、组织形式

以备课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主持进行。

二、集体备课原则

坚持“四定一包”、“六备”、“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包集体备课质量;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习题、备教法、备学法;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重点难点、统一教学方法、统一练习测试。

三、集体备课活动要求

1、每学期开课前,教研组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计划,一式三份,一份备课组留存,一份交学校教研室,一份交学校。

2、每次集体备课,各课题的研讨都要确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要在教研组长的指导下按周教学计划安排的课题写出书面材料(或教案)。

3、各备课组在每单元或每章(每课)授课前,要组织本备课组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教材,确定重点、难点,分析学情,探讨教法。

4、重点、难点课题要建立说课制度,说课要落实到人。

5、初三最后一学期采用单元或专题集体备课,基础年级采用单元分析和周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6、课后同备课组的教师要及时交流教学心得,探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7、备课组长要定时组织本备课组教师的说课、听课和评课活动。

8、各备课组每次集体备课都要认真填写集体备课记录,活动后交级部主任作评价并存档。

四、加强集体备课的督导评估

1、学校教导处、教研组长要经常检查指导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

2、级部主任要及时了解集体备课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

3、级部主任、教研组长要通过听课、检查教案、作业等方式加强对集体备课的督导,并将督导信息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

4、教导处、教研室要加强对同备课组教师教学成绩横偏差的监控,偏差超过合理限度(两人备课组绩相差超过3个名次,三人及以上备课组最高与最底成绩名次相差5个名次),视为集体备课不正常。

5、各备课组要全员参与,按级部安排保证充分的集体备课时间。

6、每学期由教导处和级部对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质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备课组评优的重要依据。

初中集体备课制度

核心提示:集体备课是指学校内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并确定教学方法,撰写教案的过程。开展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

集体备课是指学校内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并确定教学方法,撰写教案的过程。开展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课标、教材、重难点,设计好教案。为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集体备课制度。

一、集体备课活动要求

集体备课必须坚持“四定”、“六备”,钻透“五点”,优化“两法”,精选“两题”,达到“五统一”。

(1)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

(2)六备:备课标、备教材、备考纲、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3)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4)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5)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

(6)五统一:同一层次班级要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

和关键,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训练和活动,统一单元测试。

二、集体备课活动流程

1、教研组长组织各备课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计划。备课组长在开学前将学期主备内容初步安排到每个成员, 原则上备课内容须比教学内容提前一周,每次集体备课时安排下周主备人员,计划交教科室存档。

2、所有教师均应提前一周进行书头备课,集体备课时学校组织抽查。初备教案应为分课时教案,主备人应按照备课纸格式要求完成初备教案,初备教案为详案,含教学内容知识点、作业设计、课外资料链接等,交备课组长检查合格后并复印给每个成员。

3、集体备课的具体时间为:周二下午二、三节课为理科(数学、物理和化学)每周三下午二、三节课为文科(政治、语文和英语)。先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中,由教研组长负责主持,后由备课负责人主持集体备课活动。主备教师扼要介绍所备内容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训练习题、理论依据、教学方法以及困惑等。

4、备课组成员以主备人的教案为蓝本进行统备,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确定及突破方法、教学方法的确定、例题选择、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集体讨论研究,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讲授、训练内容,力求教案的科学实用。备课组教师记录统备内容, 备课组应有统备研讨记录,记录应详尽且与教师统备记录内容基本一致。

5、任课教师根据初备教案和统备的要求,结合本班实际和自己的

教学特色,认真完善,制定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的复备教案。教案复备栏应有具体详实内容。

三、集体备课考评

1、主备人的初备教案到有关科室登记备案,学校将组织评定等级纳入教学考核并及时公布。

2、学校教务处、教科室加强集体备课活动检查,教研活动出勤情况、统备复备教案含教后记、板书设计等均定期组织检查,考核结果纳入教师教学考核。

3、各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研讨记录均纳入教研组、备课组考核。

如何搞好初中语文集体备课?

(一)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作者的侧重是一方面,编者的侧重更重要。具体来说,编者把包含同一知识点的若干篇课文编入一个单元,目的无非是想让学生对此印象更为深刻,从而更快地掌握、运用这一知识点。如上文提到的《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第四单元的“对比”手法的运用等。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单元教学,不能人为地把单元里的若干篇文章割裂开来上。然而语文教师大多有这种经验,备一篇课文都觉得很辛苦,不要说备一个单元。集体备课在这时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充分利用集体的能力、智慧、手段等,帮助备课组的老师从这种劳累中解脱出来,使备课更加轻松,更加有效,同时也让学生能共享全体备课组老师的知识、智慧,因此确定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在集体备课中是首要的。教参上虽然有现成的单元教学目标,但过于繁琐,如此多的目标不说学生掌握困难,老师也很难将其一一实现。如此,研究单元中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则至关重要,找出课文间的共同点,大家讨论确定目标,不必拘泥于教参,目标不可过多,从人文性和工具性角度出发各设一个即可。

(二)划分课文主次:

课本已将课文划分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并按一定顺序编排,这为老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便利。但老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好恶自行调整文章顺序,这种行为一方面源于各人对文本认识的不同,更主

要的是对单元目标的不明确。集体备课便要解决这种各自为阵的问题,语文知识体系异常庞杂,语文知识点异常繁多,因此语文教师切不可各自为阵,需要精诚合作团结一致。另外语文课不是文学欣赏课,课文无论是否经典均只是例子而已,有时一个知识点在经典篇目中不一定典型,而在非经典篇目中却很典型,那么,非经典篇目就该详讲。总之,语文教学要依据教学目标开展,集体备课便能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哪些课文应详讲,哪些课文可略读。必要时可考虑调整篇目顺序。

(三)准备参考资料:

上一堂语文课,当然可以只看教参,但要上得精彩,拓展或延伸必不可少。但个人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相较其他老师而言,语文老师的阅读或许更兼收并蓄,但仍不能保证上任何一篇课文都能做到举例信手拈来。教学参考资料在教参中当然可以找到,但每个老师的人生阅历不同,阅读习惯不同,掌握的知识范围也各有不同。有些老师爱读古诗,他对古诗知识了解可能较多;有些老师爱好历史,他对作品的背景掌握可能较多;有些老师爱好自然科学,在备说明文时举例更能顺手拈来;有些老师爱读散文,他对语言可能比较敏感等。而这一切爱好大部分人不会共有,因此当一位老师备到他不熟悉的内容时必须去搜集他并不感兴趣的知识,效率必然低下,更重要的是他可能不知如何下手。集体备课便能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备课组成员应毫无保留地提供本单元教学中可能用到的资料,以提高整个年级语文水平为己任,不宜偏私。

下载初中物理新课标之——集体备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物理新课标之——集体备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理教研组集体备课计划

    理化教研组集体备课计划 一、 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理化生教研组工作,将认真执行学校和教研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研究,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并继......

    初三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初三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参与人: 杨勇为 何宏开 舒华龙肖启虎田芸刘静 地点: 物理实验室 主讲人:杨勇为 教研内容: 《欧姆定律》章节教学研讨及月考出题安排 教学研讨 (杨勇为):......

    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计划

    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计划 一、备课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和质量这一主题,坚持均衡发展,狠抓常规管......

    2018年度高二物理集体备课实施方案

    2018年度高二物理集体备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发挥集体智慧,创新教学思路,促进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努力提高教......

    物理集体备课方案(五篇)

    物理集体备课方案 新课标对我们的备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学法、学法及练习的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教案系统。同时要提高集备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一[合集]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记录一 备课内容:《欧姆定律》章节教学研讨及月考出题安排 主备人:郭永红 刘学飞王鹏刚王岩 备课地点:物理实验室 教学研讨: 九年级物理教材切实以《课程标......

    初中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是物理新课程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物理知识”转向......

    高效课堂之集体备课

    高效课堂之集体备课主讲人;高丽 PPT1 一、认识集体备课 1、概念;集体备课是最基本的校本教研形式, 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 集体备课是以学科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组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