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4月集体备课2[定稿]

时间:2019-05-15 02:2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物理4月集体备课2[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物理4月集体备课2[定稿]》。

第一篇:九年级物理4月集体备课2[定稿]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2016.4.4 学科 九年级物理 时间 课题 复习透镜 地点 九年办公室 参加教师李玉昌 杨长青主发言人李玉昌 备 课 主发言人李玉昌老师详细研究教材、准备相关资料 准 备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在上一章“光现象”的基础上,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及其在日集 常生活中的应用。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中心内容。“透镜及其应用”是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课程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一个很好的范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交 眼镜是人的重要器官。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感觉物理不但有趣,而且是很有用的。力求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能实现课程流 标准的要求。研 教材首先讲解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然后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使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的情况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获讨 得丰富、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深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形成清晰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典 本章教材共分五节,与过去的初中教材相比,增加了“眼睛和眼镜”和型 “显微镜和望远镜”两节内容。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显微镜和望远镜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增加这些内容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的透发 镜成像知识,让学生了解物理就在 我们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言

一、本章的教学目标:

1、知道透镜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知道照相机、眼睛、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二、学生在学习本章书的内容时有可能存在的问题: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应用

三、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本章主要采用学生合作探索活动为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堂练习使用课本、课件习题,课后练习同步习题。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透镜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知道照相机、眼睛、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二、重点、难点: 重、难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应用 知识梳理

照相机

眼睛 角膜和晶状体(凸透镜);视网膜(光光学器件 镜头(凸透镜);胶卷(光屏)屏)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成像原理(u>2f,f<v<2f)焦距不可改变; 焦距可改变; 焦距特点 相同条件下,镜头越厚焦距越短 相同条件下,晶状体越厚焦距越短 实际上是调节“像距”,即暗箱的长改变晶状体的厚薄程度,调节焦距的长调焦 度 短 物距U变大(人离照相机更远),镜物距U变大(人眼看远景),晶状体变动态改变 头向前伸(暗箱长度变短),像变小。薄,焦距变大,像变小。(反之也成立)(反之也成立)

近视眼 远视眼(老花眼)

成像位置 晶状体比正常眼的更厚;对光的会聚晶状体比正常眼的更薄;对光的会聚能力焦距特点 能力更强;焦距更短 更弱;焦距更长 视觉特点 看近物清晰,看远物模糊 看近物模糊,看远物清晰 光学矫正 配戴凹透镜 配戴凸透镜 同步练习(答题时间:60分钟)

1.如图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片与书本中的鹦鹉图片的实际大小相等),则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汽车的后视镜 3.小方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4.(多项选择)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近视眼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5.小强用放大镜看指纹时,觉得指纹的像太小,为使指纹的像大一些,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

B.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 C.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近些 D.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远些

6.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潜望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C.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D.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7.投影仪在现代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是一个焦距不变的凸透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论物距多大,凸透镜均可成清晰的像

B.投影仪所成的像可以是实像,也可以是虚像

C.要使投影仪在更远的屏幕上清晰成像,投影仪的镜头要距投影片更近一些

D.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它和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是一样的 8.关于几种光学器材或设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都相当于凸透镜

B.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C.近视眼是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

D.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出红外线 9.如图所示,手握放大镜,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则看到的是()

A.正立放大的像 B.倒立缩小的像 C.倒立放大的像 D.这三种像都可以看到

10.某同学用焦距为10㎝的凸透镜去观察书上的文字,所成的像如图所示,则文字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A.25㎝ B.15㎜ C.6㎝ D.12㎝ 11.用投影仪投影胶片,若想使屏幕上的图片大一点,应采用的方法是()A.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镜头向胶片移近一些

B.使投影仪靠近屏幕,同时将镜头远离胶片一些 C.只需将投影仪远离屏幕即可 D.只需将投影仪移近屏幕即可 12.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透镜,人 眼通过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看到的是放大的 像(选填“虚”或“实”)。13.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照相时在底片上形成一个像。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底片上形成清晰的像,需要旋转镜头上的_________(选填“光圈”、“快门”或“旋钮”),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拍摄远处的景物时,需要将镜头到底片的距离调_________(选填“近”或“远”)一些。14.天文爱好者可以使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当被观察的物体在物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时,物体成一个______的 _______像(选填“放大”或“缩小”、“实”或“虚”),这个物体位于目

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物体通过目镜成一个_____的________像(选填“放大”或“缩小”、“实”或“虚”),观察者就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这就是望远镜的原理。15.数码相机是一种新兴的照相器材,它与普通照相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底片,而是通过一个特殊的感光层CCD,将图像的光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保存起来。已知某数码相机镜头的焦距为30cm,请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说明,感光层与镜头的距离要满足什么条件:_________。若要成像,被拍摄的物体与镜

头的距离要满足什么条件:_____________。16.如下图所示是小磊同学看远处物体时视觉的光路图,由图可知他是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如需矫正视力,他应选用的镜片是_______透镜。

17.学校体检查视力时,医生规定同学们站的位置不能超过事先在地上划好的白线,一位高度近视的同学甲摘下眼镜后低下头去,大叫一声:“线在哪里?”,轮到另一位同学乙时,他朝地下看了半天,又是一声大叫:“啊!我的脚在哪里?”问题: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同学的眼睛更近视。

18.如图所示,L为入射光线,L为出射光线。请在图中添加合理的透镜。(注意所添加的器件位置12要正确)19.小强想替爷爷买一副老花眼镜,约了你一起到眼镜店去选购。他看中了一副款式新颖的眼镜,但不知道是老花眼镜,还是近视眼镜。请你为小强想一个既不损伤眼镜镜片,又能较快作出正确判断的办法。20.小华在树林游玩后,扔了一个矿泉水瓶。小光说:这个矿泉水瓶不仅污染环境,还可以引起火灾。小华认为污染环境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会引发火灾呢?请你帮小光解释一下,为什么有可能会引发火灾。21.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 是 cm。

课堂导学

1、电流的磁效应 演示实验:(演示奥斯特实验)。表明:。这个实验最早是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的,我们将这 个实验称为。

重做奥斯特实验,改变电流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出现的现象。现象表明:,这种现象叫做。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做成,也叫,各条导线的 磁场叠加在一起,磁场就会强得多。那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呢? 探究实验:做课本图9.3-4实验,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得出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 磁体的磁场相似。

探究实验:做课本图9.3-5实验,研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 有关。

3、安培定则 由上述探究实验可知: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 磁体的磁场相似,通电螺线管的磁性跟 有关。通电螺线管的磁性跟电流的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 来

判定,方法是。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1、在所示图中,标出通电螺线管

: 的N极和S极

2、如图所示,螺线管的左端是N极,应如何绕.3.如图所示的图中,两个线圈,套在一根光滑的玻璃管上,导线柔软,可自由滑动,开关S闭合后则()A.两线圈左右分开;B.两线圈向中间靠拢; C.两线圈静止不动;D.两线圈先左右分开,然后向中间靠拢.abc4、许达同学在探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管外磁场的分布情况时,在螺线管外部的、、处摆放了三个小磁针,如图2-2所示,当他闭合开关,等到小磁针静止后,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bNcNA.小磁针、的左端是极、小磁针的右端是极 acNbNB.小磁针、的左端是极、小磁针的右端是极 bcNaNC.小磁针、的左端是极、小磁针的右端是极 acNbND.小磁针、的右端是极、小磁针的左端是极 5.如图所示,两通电螺线管在靠近时相互排斥,请在B图中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及电源的正负极。

课后反思:

第二篇:九年级物理组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物理组集体备课教案

第十六章第五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2)能正确理解有关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3)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意识。

二、学习者的分析

学生来自于城镇,有丰富的知识背景,接触许多包含着丰富物理知识的简单或复杂的事物,为这节特殊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

三、教具与学具

学生用实验器材:学生4人一组、滚摆、铁锁、细绳.铁架台

老师演示用实验器材:溜溜球.铁架台.钢球.细线.带弹簧的斜面

四.教学课时:1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我们在初二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关于能量的转化,请回答,电灯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风力发电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水利发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电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学生讨论回答

二.情景:老师操作溜溜球,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切入主题

(教师先通过提出一个关于能量转化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并由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

动手动脑搞探究:

一.老师提问:为什么溜溜球在松手后能够不停的上下运动呢?这需要学生自己探究:

实验1: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二.学生实验

老师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加强巩固

一.老师展示实验2:单摆实验。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老师展示实验3: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首先分析课本图15.5-2,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转化的认识,再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动,势能转化的实例,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概括结论

一.学生总结,老师补充,得出结论: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引出机械能的定义:

动能和势能之和

拓展知识

一.学生分组做教材中的“想想做做”,请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这其中是否有其他能量的转化

二.假设没有阻力,会怎么样呢?引出机械能守恒规律

三.再次分析溜溜球在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温故而知新

人造卫星

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并思考课后练习

反馈检测

教师出示题目,适时点评

利用身边的物体设计一个小实验,亲手做做,用来表现物体动能,势能的转化

(学生各抒己见,再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课本“动手动脑学在讲授完这节课后,物理”1.3.4.6 教学反思:

我有了如下反思:

1、明确教学目标。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符合《物理新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设计注意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注意从学生探究与交流的角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2、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层次清晰,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发挥着课堂组织者和学习引导者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活动、观察、思考、讨论、归纳、交流等行为自然地掌握所学知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3、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这节课应用了多媒体教学,选择了许多图片和视频,使许多实例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比如自己拍的过山车视频,各种机械能转化的动画等,这样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不仅仅限制的文字的理解上,而是直接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同时也没有脱离物理实验的作用,有效的把课件和实验结合在了一起。

4、注意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每个重要的知识点的得出都能先根据学生的一些已有经验总结,学完以后让学生列举相关的生活实例。这样既能达到练习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同时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当然,本课设计的不足也还是有不少的。比如:

1、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相互的评价作用。

2、细节不够完美。有些设计我虽然感觉很好,但学生可能是生活经验不足不好理解,造成了课堂还不够热烈。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在今后物理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第三篇: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一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记录一

备课内容:《欧姆定律》章节教学研讨及月考出题安排 主备人:郭永红

刘学飞

王鹏刚

王岩 备课地点:物理实验室 教学研讨:

九年级物理教材切实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同时将物理学科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到教材编写过程中。本次备课内容为欧姆定律,我们进行了详细地剖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特点分析:

1、突出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学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科学知识,但他们必须理解科学中的精华内容,如欧姆定律中的基本定律和概念,还有一些科学方法、实事、假说,他们是知知识结构的基础,学生能从中学会思考与探索科学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介绍最新的科学知识及其有关方法,以便使学生能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如微电子与信息科学、超导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等。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接触一年多的物理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本学期学生将全面了解电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不会有太大阻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通过探究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控制变量法、信息处理方法,学习从实验中归纳出科学规律以及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2、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知识,有安全用电意识,学生应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结方式,知道总电流过大的原因、危害,知道怎样进行家庭电路保护,知道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意识。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电学部分的重点,能否灵活应用是初中学生的难点问题,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们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经过分析、归纳得出欧姆定律,它是全章的核心,它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欧姆定律要求学生全面把握,具体要求如下:

(1)、欧姆定律适用于以电源正极到负极之间的整个电路或其中某一部分电路,并且是存电阻电路。

(2)、定律中“通过”的电流I、“两端”的电压U即“导体”的电阻R,是对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流而言的,具有同一性。

(3)、欧姆定律中三个物理量间有同时性,即在同一部分电路上,由于开关的断开或闭合以及滑动变阻器划片位置的改变,都将引起电路的变化,从而导致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因而公式I=U/R中的三个量是同一时间的值。(4)、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即I的单位是安培,U的单位是伏特,R的单位是欧姆。

四、教学策略

(一)、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

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对于学生所提出意义不大的问题和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的否定,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

2、探究活动的选择

选择那些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探究课题,可以使《标准》中推荐的,也可以结合本地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如探究“小灯泡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如何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的亮度”等。

3、使学生养成对于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把评估中考虑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写到探究报告中,已引起学生的重视。

4重视探究的交流与合作,要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而发表自己的一件事则应有充分的根据。

(二)、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使他们在学习仲自己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三)、保护学习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学生大多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试验,我们要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试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保持下去。

(四)、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1、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如采用图片、投影、录像、光盘等视听媒体。

2、把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第四篇:集体备课2

西庄学校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备课组长

郭文佳

记录、材料整理

郭文佳

时间

2017年11月

参与人员

张可

备课中心问题

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习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过程描述

初稿讨论(各教师的观点)

郭文佳: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张可:、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郭文佳: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张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秋游引入,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着学生从购买门票到游览景点来完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到学习中。

定稿讨论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

从几方面进行设计:

1、激情导入揭题,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互助互动”模式,创设情境,摸拟网上聊天,开拓思路。

3、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反思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为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

整节课我争取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所以这节课我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

3、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这一难点,我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自己当作一位因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平等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5.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利用开放性课堂,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究潜能。

6.由于自己初步尝试探究式教学,对这种教学方式掌握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失误,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两次小组讨论进行的不够充分,所以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够熟练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初议稿)

试教:

郭文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学、互学、小组讨论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培养交流与合作的探究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同学们,请大家共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周长?

二、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1.通过讨论两只小乌龟它们哪一只走的路线比较长,得出小乌龟走的路线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从而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2.小组合作学习。提示:阅读课本85页例4,完成下面各题:

v

例4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v

长方形的周长包括什么?

v

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你有几种方法?

v

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你最喜欢哪一种?

3.展示交流

(1)例4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4厘米

(2)长方形的周长包括两条长和两条宽

(3)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4.小结:通过观察,求长方形周长,同学们想出了3种方法,都对。一种是四条边长连加的和,第二种方法是:用两个长的和加上两个宽的和。第三种方法是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的2倍来求周长。第三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那么你们认为那种方法比较简便呢?

5.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

6.巩固练习:

(1)

长方形

周长

7厘米

4厘米

6分米

3分米

(2)课本85页做一做第1题

三、探究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自学

互学

小组合作

5分钟后展示)。

2、展示交流

3.老师将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写在黑板上。

(1):5+5+5+5=20(厘米)

(2):5×4=20(厘米)

(3)、归纳: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巩固练习(1)

正方形

边长

周长

3米

9分米

(2)课本85页做一做第2题

四.升华巩固

快乐思考(出示课件图)这个图形的周长怎么计算

五.回顾总结

六.作业布置;课本88页第7、8题

七.板书: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审定稿)

试教:郭文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学、互学、小组讨论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培养交流与合作的探究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同学们,请大家共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二、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1.通过讨论两只小乌龟它们哪一只走的路线比较长,得出小乌龟走的路线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从而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2.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自学

互学

小组合作后展示)

提示:阅读课本85页例4,完成下面各题:

v

例4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v

长方形的周长包括什么?

v

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

你有几种方法?

v

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你最喜欢哪一种?

3.展示交流

(1)例4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4厘米

(2)长方形的周长包括两条长和两条宽

(3)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4.小结:

通过观察,求长方形周长,同学们想出了3种方法,都对。

一种是四条边长连加的和。

第二种方法是:用两个长的和加上两个宽的和。第三种方法是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的2倍来求周长。

第三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那么你们认为那种方法比较简便呢?

5.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

6.巩固练习:

(1)

长方形

周长

7厘米

4厘米

22厘米

6分米

3分米

18分米

(2)课本85页做一做第1题

三、探究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自学

互学

小组合作

5分钟后展示)。

2、展示交流

3.老师将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写在黑板上。

(1):5+5+5+5=20(厘米)

(2):5×4=20(厘米)

(3)、归纳: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巩固练习(1)

正方形

边长

周长

3米

12米

9分米

36分米

(2)课本85页做一做第2题

四.升华巩固

快乐思考(出示课件图)这个图形的周长怎么计算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

课本88页第7、8题

七.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第五篇:集体备课2

七年级语文组《短文两篇》集体备课记录 地点:七年级语文办公室

时间:2011.6.8 参与人员:初一语文组老师

研究科目:《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主持:李娟

集体备课发言内容:

一、朱建军

这是两篇远古神话。这一课的目标有三: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中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是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是难点,因为作为年代久远的远古神话,要想让今天的学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必须有相关的背景介绍。本文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讲解《夸父逐日》;第二课时,讲解《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邹一如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三、齐新萍

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并可结合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讨论时,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加以鼓励,以活跃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思路。教学《夸父逐日》,要引导学生注意其神话特点。

四、白佳宁

对于人文教学,不能依靠空洞的说教,所以我的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个体感悟。无论是七位英雄的精神体会,还是美国精神的领悟,最后是联系到全人类,都是让学生自己去逐步深入的一个过程。只有自己的体验才是最新鲜的。

五、康开宇

初中生积累的文言知识并不多,对文言文的理解还有些难度。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但这篇文章是一则短小精悍的神话故事,对学生较有吸引力,可抓住神话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苗晶艳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则神话故事,文章篇幅短小,仅46个字就完整地讲述了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塑造了共工“坚强不屈”“勇于挑战”“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文章的体裁是神话,教学中让学生回顾神话特点,感受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力,领悟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这一深刻内涵。《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及课件 教学目标:

1、知道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

3、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意志,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4、帮助学生会认“渭、邓”两个字。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结合注释,或查阅阅读工具书理解一些文言文字词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的内容。教学难点:引导理解这个故事所揭示的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阅读《山海经》相关的故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让学生说一说《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2、让学生说说《夸父逐日》的故事。

3、让学生谈谈体会。

4、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出自《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板书课题)。

5、读课题,并理解。

(夸父: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逐日:追赶,赛跑。)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

三、理解课文

1、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和方法。

2、教师总结,出示自学提示。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

(2)在逐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后,讨论: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怎样的精神?这篇神话寄托了古人怎样的愿望?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4、读议交流。

(1)弄懂词的意思。

逐走——追赶,赛跑。

入日——太阳落山的地方。

欲——想要。

饮——渴。

河、渭——黄河与渭水。

大泽——大湖

至末——道途中。

弃——遗弃。

邓林——桃林。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又去北方的太湖喝水。还没赶到太湖,半路上就渴死了,他

遗弃的手杖,化作了桃林。)(3)讨论:

你怎样看待夸父这个人物?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怎样的精神?这篇神话寄托了古人怎样的愿望?

(4)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 “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四、体会这个神话故事的特点

(从夸父其人以及他追赶太阳,可以感受到古人想象力丰富;从文中夸父“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弃其仗,化为邓林”等细节中体会这个故事想象奇特,塑造了一个无比顽强的巨人形象。)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杞人忧天》和《神农尝药》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夸父逐日

饮 胸怀大志 英勇顽强

第二课时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学设想: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学时应重在诵读。再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大概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直至成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文化教育的渗透,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更深入地把握文言文的知识点。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 2.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生:(略)

(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生:(略)

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二.走近作者: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三.走入文本: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我想最大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 生述。(可合作交流)

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四.析:

1、师: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帝王争夺之战,为什么争夺呢?文章并没有具体介绍,传说(讲述故事背景)„„而本篇文章写的正是这场战争。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 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五.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六.背一背。

七.作业:(想象大比拼)

“共工怒触不周山”时激烈的战斗场景。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因:二雄相斗争帝

经过:败后怒触不周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下载九年级物理4月集体备课2[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物理4月集体备课2[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集体备课总结

    九年级思想品德集体备课工作总结 在学期即将结束之际,我们九年级思品备课小组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在思想方面:能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学校课......

    九年级集体备课总结

    九年级集体备课总结 备课是教师处理教材的形式,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一个学期以来,我们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全组教师坚......

    集体备课发言稿 2

    集体备课发言稿 数学组:尹萍 标题:如何备好课 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 教学是十分复杂的艺术......

    集体备课总结2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六一学校五年级英语集体备课总结 回顾本学期,不论是学生还是我们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们各自的收获都不少。教学中我们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实际......

    集体备课教案2

    集体备课教案 时间:2012、5、10 课题: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地点:会议室 主备人:肖华琴 主持人:冯芬 参加人:杨帆 张青忠黄功志 陈修祥 冯芬 记录:肖华琴 一、 肖华琴呈案 教学目......

    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计划

    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计划 一、备课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和质量这一主题,坚持均衡发展,狠抓常规管......

    初三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初三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参与人: 杨勇为 何宏开 舒华龙肖启虎田芸刘静 地点: 物理实验室 主讲人:杨勇为 教研内容: 《欧姆定律》章节教学研讨及月考出题安排 教学研讨 (杨勇为):......

    物理集体备课方案(五篇)

    物理集体备课方案 新课标对我们的备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学法、学法及练习的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教案系统。同时要提高集备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