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三物理组集体备课感悟
初三物理组集体备课感悟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集体备课是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 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是教师最快捷的取得进步的学习方式。
下面就我们学校初三物理组在集体备课具体操作中的点滴感受,现总结如下:
一、增进感情,取得最佳合作价值
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大家经常坐在一块商讨教学事宜。大家相互团结,虚心听取别人的教学见解,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大家共同上网查找资料(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我们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比如望远镜的种类,滚动摩擦的实质,两只眼睛看物体的光学原理等等),一起讨论最佳教学方式(演示实验的效果好还是课件播放实验的效果好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交流探讨倾心而谈,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更达到了彼此合作的最佳境界。“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两种思想。”有了毫不保留的思想经验的交流,才具备了集体备课的n次方的合作价值的产生。
二、好的形式,催生愉快合作过程 以前我们的教学基本上是独立的,最大限度的吻合就是教学进度一样,形成了一种同科同室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作业内容不同的教学质量。说实话因为我们都是比较有经验的教师了,所以没有现在的集体备课形式之前,怎么上课用什么课件怎么讲基本上都是自己干自己的,也没有想过交流讨论,觉得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开展目前的集体备课形式以来,我和赵老师都是认真的执行操作,尤其在赵老师的带动下,我们从每个课时的目标到重难点设置、例题、课件的选用,从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到配备随堂练习,从每天的作业到章节检测题的设置以及学案、同训等教辅资料的使用,甚至某个班缺课后把课调到哪天才能补齐进度都是两个人商量,这样的备课模式水到渠成后便深深地感觉到:教学步骤有条不紊,思路清楚了,每天的工作也条理清晰了。
所以我感觉:现在的集体备课形式好,只要踏踏实实的做,合作过程一定很愉快,教学效果也很理想。
三、根据学科特点,完善集体备课形式和内容
集体备课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不能仅限于“课前备课”。我们觉得“课后备课”也很重要,每节课讲完以后个人都会有很多体会,也总要交流一下的。
根据物理的特点,我们交流的内容包括:
①哪些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原因是什么,怎样做好些; ②哪些题目学生容易做错,是教学方面的什么原因; ③哪些难点用什么方法处理最好; ④哪些问题或概念比较抽象,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容易突破; ⑤哪些实验通过改进效果最好,⑥哪些新课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入,学生最感兴趣。另外,我们还进行“随时备课”,主要用于调整先周备课的不足之处,对于哪节课哪个知识点有了好的创意,有了好的教法,及时交流;现在我们都养成了“二次备课”的好习惯:每个教案第一个班级授课结束后,总是会问问对方“效果怎么样?”如果一节课讲得有不满意的地方,就会提醒对方注意这里学生理解会遇到的困难,讨论针对后面的班级情况该怎样处理这个难点。
当然,“教学有法,学无定法”,由于各班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教师也各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长。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个人教的三个班情况差别也很大,为此,在结合各班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集体备课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对学生对课堂的把握,因地制宜地采用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施教,创造性地去设计,去发挥,去拓展,去创造,并不是生硬的套用集体备课的模式,这样使具有固定模式的集体备课形式灵活地为教学为课堂服务,使我们优秀的教师团体资源得到了重组和利用。
另外,根据我们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这样几点,有待探讨解决:
一、集体备课本上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能否改为针对具体问题的教研记录?比如:这一节内容中的重难点怎么处理讲解,甚至可以细化到语言的组织、课件插件的使用、实验器材的穿插使用等。
二、个人备课本怎样与“学案”结合,才能做到不重复性劳动,不做表面文章?
三、我们的课堂是以学案为主体的,那么集体备课中怎样才能体现学案的主导作用呢?
四、作业、课时压缩了的情况下,学生的成绩来源于精讲精练,那么集体备课中怎样体现?
第二篇:初三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初三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参与人: 杨勇为 何宏开 舒华龙
肖启虎
田芸
刘静 地点: 物理实验室 主讲人:杨勇为
教研内容: 《欧姆定律》章节教学研讨及月考出题安排
教学研讨(杨勇为):
九年级物理教材切实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同时将物理学科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到教材编写过程中。本次备课内容为欧姆定律,我们进行了详细地剖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特点分析:
1、突出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学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科学知识,但他们必须理解科学中的精华内容,如欧姆定律中的基本定律和概念,还有一些科学方法、实事、假说,他们是知知识结构的基础,学生能从中学会思考与探索科学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介绍最新的科学知识及其有关方法,以便使学生能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如微电子与信息科学、超导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等。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接触一年多的物理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本学期学生将全面了解电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不会有太大阻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通过探究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控制变量法、信息处理方法,学习从实验中归纳出科学规律以及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2、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知识,有安全用电意识,学生应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结方式,知道总电流过大的原因、危害,知道怎样进行家庭电路保护,知道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意识。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电学部分的重点,能否灵活应用是初中学生的难点问题,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们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经过分析、归纳得出欧姆定律,它是全章的核心,它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欧姆定律要求学生全面把握,具体要求如下:
(1)、欧姆定律适用于以电源正极到负极之间的整个电路或其中某一部分电路,并且是存电阻电路。
(2)、定律中“通过”的电流I、“两端”的电压U即“导体”的电阻R,是对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流而言的,具有同一性。
(3)、欧姆定律中三个物理量间有同时性,即在同一部分电路上,由于开关的断开或闭合以及滑动变阻器划片位置的改变,都将引起电路的变化,从而导致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因而公式I=U/R中的三个量是同一时间的值。(4)、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即I的单位是安培,U的单位是伏特,R的单位是欧姆。
四、教学策略
(一)、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
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对于学生所提出意义不大的问题和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的否定,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
2、探究活动的选择
选择那些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探究课题,可以使《标准》中推荐的,也可以结合本地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如探究“小灯泡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如何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的亮度”等。
3、使学生养成对于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把评估中考虑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写到探究报告中,已引起学生的重视。重视探究的交流与合作,要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而发表自己的一件事则应有充分的根据。
(二)、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使他们在学习仲自己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三)、保护学习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学生大多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试验,我们要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试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保持下去。
(四)、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1、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如采用图片、投影、录像、光盘等视听媒体。
2、把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月考出题安排:
肖启虎:月考主要是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已基本知识点的考察为主,适当的出一些考察能力的题目。题型分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
杨勇为:实验考察题考察两个实验:探究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流大小的影响因素。
第三篇:九年级物理组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物理组集体备课教案
第十六章第五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2)能正确理解有关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3)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意识。
二、学习者的分析
学生来自于城镇,有丰富的知识背景,接触许多包含着丰富物理知识的简单或复杂的事物,为这节特殊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
三、教具与学具
学生用实验器材:学生4人一组、滚摆、铁锁、细绳.铁架台
老师演示用实验器材:溜溜球.铁架台.钢球.细线.带弹簧的斜面
四.教学课时:1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我们在初二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关于能量的转化,请回答,电灯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风力发电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水利发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电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学生讨论回答
二.情景:老师操作溜溜球,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切入主题
(教师先通过提出一个关于能量转化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并由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
动手动脑搞探究:
一.老师提问:为什么溜溜球在松手后能够不停的上下运动呢?这需要学生自己探究:
实验1: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二.学生实验
老师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加强巩固
一.老师展示实验2:单摆实验。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老师展示实验3: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首先分析课本图15.5-2,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转化的认识,再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动,势能转化的实例,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概括结论
一.学生总结,老师补充,得出结论: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引出机械能的定义:
动能和势能之和
拓展知识
一.学生分组做教材中的“想想做做”,请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这其中是否有其他能量的转化
二.假设没有阻力,会怎么样呢?引出机械能守恒规律
三.再次分析溜溜球在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温故而知新
人造卫星
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并思考课后练习
反馈检测
教师出示题目,适时点评
利用身边的物体设计一个小实验,亲手做做,用来表现物体动能,势能的转化
(学生各抒己见,再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
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课本“动手动脑学在讲授完这节课后,物理”1.3.4.6 教学反思:
我有了如下反思:
1、明确教学目标。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符合《物理新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设计注意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注意从学生探究与交流的角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2、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层次清晰,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发挥着课堂组织者和学习引导者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活动、观察、思考、讨论、归纳、交流等行为自然地掌握所学知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3、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这节课应用了多媒体教学,选择了许多图片和视频,使许多实例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比如自己拍的过山车视频,各种机械能转化的动画等,这样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不仅仅限制的文字的理解上,而是直接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同时也没有脱离物理实验的作用,有效的把课件和实验结合在了一起。
4、注意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每个重要的知识点的得出都能先根据学生的一些已有经验总结,学完以后让学生列举相关的生活实例。这样既能达到练习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同时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当然,本课设计的不足也还是有不少的。比如:
1、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相互的评价作用。
2、细节不够完美。有些设计我虽然感觉很好,但学生可能是生活经验不足不好理解,造成了课堂还不够热烈。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在今后物理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第四篇:初三物理集体备课记录(一)
初三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一)时间:第二周星期四下午
地点:科技楼二楼物理实验室
(一)主讲人:赵嫦娥
与会人员:赵嫦娥周胜利姜小玲黄美贤
内容:
一.统一安排教学进度
由于本期只有大约十五周的学习时间,学生就要
参加中考了,所以时间很紧,复习要安排紧凑些。前四周要完成复习到欧姆定律的教学任务。到期中考试要搞完第一轮复习。由赵嫦娥制定详细的周计划表。
二.确定每次的集体备课的主讲人,并落实每次集体备课的主题。由赵嫦娥制定详细的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计划详表。
三.充分利用集体的作用,本组老师分工合作,自编电子版的教案。已由赵嫦娥做了详细安排。
四.竞赛安排
于三月十四号上午的九点到十一点举行初中奥赛初赛。
第五篇:初三物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方案
初三物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方案
校本教研是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的主要渠道,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促进教师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研和备课效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根据我校初三年级教学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集体备课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实施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凸显个性特长,使集体备课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点子库”,成为激活课堂教学活力的关键因素,成为大幅度、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突破口”。
二、集体备课的目的1、增强备课实效,创新教学研究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合作研讨,积累集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3、促进校际交流,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科研水平
三、组织机构:
主管:王校长
组长:隋主任
成员:赵老师、庞老师、刘老师
四、工作管理
1、备课组长全权负责组织集体备课活动,统筹安排,严格把关,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2、主备教师提前做好主备稿的撰写工作,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写好说课稿,提出教法建议。
3、严格考勤制度,备课组成员要按时参加本组统一组织的集体备课。
4、按备课内容,同组互相听课评课,评价备课实用情况。
五、备课流程:
个人研究——集体交流——修正教案(教师二次备课)——重点跟踪——交流反思
1、个人研究: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完成备课(教案、教学思路及困惑)。
(1)主备人的职责:要将教学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的思考和设计,然后形成交流稿。
(2)辅备人的职责:要交流前将教材研读通晓,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梳理出教学的知识点,并初步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为了确保集体交流、讨论的重点和效果,无论是主备人还是辅备人都要在自己进行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明确书面列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这是确保集体备课成效的一个关键环节。
2、集体交流。
(1)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辅备人随时以补充、完善。
(2)由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课的导入、活动安排、小结、板书设计等)或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集体备课的价值在于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信息沟通,资源的共享,在交流中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了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教师交流可以不拘形式,可以就
一点有感而发,可以就整体发表见解,可以中途打断,可以求同存异,可以相互争执。发言时不分主次,某一方面能力强的,掌握信息多的可以多说几句,才入门的,经验欠缺的可以多听听,学学别人的方法。交流时要做好记录,可以是别人的观点和方法,可以是听了别人发言触发的瞬间的思考,可以记自己认为值得记的东西。
3、修正教案。集体交流之后,由备课教师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进行教案修改,力求精致和完美,力求体现新的课改精神,最后形成自己的上课教案。
4、重点跟踪:通过上课、听课、评课、作业落实集体备课的成果,落实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指明方向。
5、交流反思: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上课教案提出建议和意见,写出心得,指出今后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以后的集体备课奠定基础。
六、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
(一)、集体备课纲领
坚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方向。
1、一个原则:让思维碰撞思维,用智慧点燃智慧,以情感沟通情感。
2、两条主线:一条是教师引导点拨传授知识的方法、手段;另一条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方法。
3、三个精选:精选课堂作业,精选基础习题,精选拓展习题。
4、四个选定:选定时间、选定地点、选定内容、选定执教教师。
5、五个目的:实效性(解决问题)、全体性(人人参与)、经常性(根据实际需要随时随地的研讨)、研讨性(深入讨论,上升到理论)、互补性(取长补短,把集体智慧化为个人教学行为)。
6、六个统一:统一认识、统一目标、统一习题、统一课时分配、统一进度、统一考查。
7、七个利于: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利于问题的生成;利于自主学习;利于开展合作;利于活动的展开;利于自我体验;利于创新精神的生成。
8、八点钻透:考点、重点、难点、能力训练点、思维障碍点、学科交叉点、现实连接点、德育落实点。
(二)、集体备课注意事项
提倡全员参与,注重脚踏实地,杜绝形式主义,避免空壳化;
提倡真诚合作,注重教学相长,杜绝信息封闭,避免虚伪化;
提倡集思广益,注重责任分担,杜绝唱独角戏,避免专制化;
提倡百花齐放,注重张扬个性,杜绝按图索骥,避免同质化;
提倡兼收并举,注重以点带面,杜绝生搬硬套,避免机械化。
(三)、集体备课应具备三个意识:
1、合作意识:合作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集体备课时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氛围。
2、全局意识:第一次集体备课时要纵览全局,制定整个学期或整个学年的教学计划;集体备课活动有可能会因为意外的事情受到影响而暂停,备课组长一定另找时间及时补上,以保证备课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3、反思意识: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写教学后记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样的备课活动,确定了教师在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教师广泛参与,主动研究的热情,教师们可以针对问题,各抒已见,言人之未言;观点交锋,讨论争鸣,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比较、鉴别、质疑、生成;教师各取所需,让教师在互相辨论的氛围里,个人感悟、认识、体验、并与其他教师之间互动、兼容、批判、保留自己的意见。最终让研讨、研究回归实践、回归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统一认识,建立教师间开放的、批判的、民主、合作的新型教研模式。
附:集体备课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