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
美术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1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课 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艺术创作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
美术
七年级(下册)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本(课件)、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1、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阶段: 欣赏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了解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发展阶段:
(1)学生分组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内涵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观看,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更能从学生成功与不成功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表演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结合作品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
(2)展示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学生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
美术
七年级(下册)
(3)展示课本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省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学生围绕课后问题探讨,并尝试对其他的几件作品进行欣赏评述。教师小结:材料本身对作品的成败非常关键,因而艺术技巧也相当重要。
4、展示与讲评阶段:分别展示一幅表现性和再现性的绘画作品和相关资料信息,让学生尝试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教学反思:
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美术作品的创作于现实生活的关系;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经验对作品及相关细节进行欣赏评述;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第二篇:《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案
《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案
教案编号:02 备课时间:2014-2-21
首次上课时间:2014-2-24 星期一
课 题:
1、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课 时:1课时 课 型: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欣赏与评述基础知识与理论,探究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对绘画作品的审美能力。锻炼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对绘画作品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积极感受、认真参与对作品与实物、实景的比较、分析和讨论。以个人钻研和集体讨论等形式完成对本课内容的学习。依照本课要求拓展相关内容,将本课知识迁延至其他绘画作品以及艺术创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关注,尤其是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主动关注。帮助学生逐步建树对于绘画作品乃至其他艺术作品的兴趣,懂得艺术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乐于学做一个懂得艺术、热爱艺术的人。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齐白石的《虾》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
抽象派和超现实主义之类的绘画创作是否源于生活。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部分学生亦可准备语言表演或肢体表演的节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课件出示齐白石作品《虾》和真虾照片,学生观察欣赏、研究二者的异同并发言。
教师小结引入新课:画中的虾承载着笔墨之美,却又取其真虾通体透明、游动轻盈之美,因此比真虾更典型,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板书课题:
1、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二、新授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1)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品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2)《虾》的艺术处理: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3)《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1)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教材P4)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3)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4)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凡高的油画作品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国画作品笔法美
工艺美术作品的材料美
4、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1)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
图例: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
2)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图例: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三、练习
1、讨论探究:欣赏课本插图《拜克托瓦尔山》和《夜咖啡馆》。组织按照课本提供的“想一想”进行讨论。
从色调、建筑、光影以及天空和地面等细致、深入地进行比照分析,试着了解画家是如何艺术化地表现生活的。
学生欣赏讨论并发言。
2、课堂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的论述
四、小结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起享受美吧!
临沂临港三中 邢计辉
第三篇:《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学情分析:
让学生对美术及美术作品自身的一些特点,如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形式语言以及作者等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社会艺术的多元化有所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开拓视野、积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素质。
教学内容与目标: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2)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教学方法:
启示法、演示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京剧吗?京剧里的动作与我们生活中的动作一样吗?美吗?有艺术性吗?这些动作是不是从我们生活中来的了?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这说明艺术创造和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今天来学习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欣赏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1、齐白石简介: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2、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
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
画的虾,既让人感到虾是充满生命力的,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3、他画的虾表现力什么样的美感? 写神的美,墨色的美。
二、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它是以1949年的开国大典为原型创造的。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庄严的声音,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思考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样的一件事情,艺术家还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作者经亲身参加过开国大典,把切身感受倾注于作品中。不是照相式地复原当时情景,而是根据自己的深切感受,对真实的情景作了必要的删繁就简,画面的右边集中表现了宏大的游行队伍和辽阔的天空,突出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宏伟的气势。使人感到即富丽堂皇,又热烈亲切。这就是艺术家高超的技巧,体现一个深刻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三、凡高的油画【向日葵】
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画家用奔放不羁、大胆泼辣的笔触,仿佛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力。由此可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表现性艺术具有抽象的特点,那么抽象画也是源于生活吗?
课堂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
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第四篇: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型: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为再现性和表现性两类。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欣赏与评述基础知识理论,探究艺术创造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对绘画作品的审美能力。锻炼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对绘画作品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积极感受、认真参与对作品与实物、实景的比较、分析和讨论。以个人钻研和集体讨论等形式完成对本课内容的学习。依照本科要求拓展相关内容,将本课知识迁延至其他绘画作品以及艺术创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关注,尤其是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主动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对于绘画作品乃至其他艺术作品的兴趣,懂得艺术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乐于做一个懂得艺术、热爱艺术的人
教学重点:通过对齐白石的《虾》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理解艺术创造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做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教学难点:对于抽象派和超现实主义之类的绘画创造是否源于生活的问题,是学生最易感觉困惑的问题,虽然本着降低难度的原则,课内并未涉及此类绘画,但很可能在讨论中提及。教师应有所准备,选择一些典型作品供学生分析讨论。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等。
学生:教材,预习、了解课内作品,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新课导入
1、欣赏:动画片中米老鼠与唐老鸭的形象,生活中老鼠与鸭子的形象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形象与生活中的形象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 生活 ”
三、讲授新课
1、欣赏作品: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1)教师提问:同学们喜欢这幅作品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2)《虾》的艺术处理: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3)《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
(4)请学生到黑板上画虾,并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小结:画家幼年时常以棉花为饵钓虾,后在家里养虾,并不时用笔杆去动虾,以此来观察虾在觅食、游动及受惊动时的状态。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5)课件展示齐白石的其他艺术作品,并请学生适当的予以评价。
2、欣赏作品: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1)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2)展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教材P4)
油画作品: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3)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4)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5)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
图例: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
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图例: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4、以长城题材绘画作品为例,让学生以前面所学知识分析新作品,并尝试迁延到更广泛的艺术领域。
用课件展示表现长城题材的其他艺术形式。
四、其他艺术作品赏析。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提示1:实例可以是美术作品,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戏曲、影视作品,还可以是文学作品。
提示2:学生展示时,可出示实物,也可出示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还可进行语言或肢体上的表演
五、课堂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毛泽东
2、师生共同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六、结束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起享受美吧!
七、课后拓展
写一篇相关主题的小评论
第五篇: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内容与目标: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2)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教学方法:启示法、演示法、观察法
教具:图片、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欣赏动画片片段:喜洋洋与灰太狼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形象与生活中羊与狼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艺术 生活
这说明艺术创造和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来学习《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欣赏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1、齐白石简介: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2、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
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虾是充满生命力的,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3、他画的虾表现了什么样的美感? 写神的美,墨色的美
三、油画作品《开国大典》(1)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2)展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教材P4)
油画作品: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3)画家运用了哪些美术手法更集中更典型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用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柱廊,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
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氛围;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值金秋丰收季节。
四、凡高的油画【向日葵】
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 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画家用奔放不羁、大胆泼辣的笔触,仿佛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力。由此可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五、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
图例: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
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图例: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4、以长城题材绘画作品为例,让学生以前面所学知识分析新作品,并尝试迁延到更广泛的艺术领域。用课件展示表现长城题材的其他艺术形式。
六、课堂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毛泽东
2、师生共同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七、结束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起享受美吧!
八、课后拓展
写一篇相关主题的小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