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全)

时间:2019-05-15 04:2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9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9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全)》。

第一篇:9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全)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至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过了50多年的历史。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初步确立阶段(1949年——1956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使教师和学生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观。《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取代旧政权设置的政治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向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是在高校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阵地之一。教育部首先取消了国民党时期开设的“国民党党义”、“军事训练”等反动课程,设立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政治理论课程。1952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明确规定各类高校必须设置三门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即“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规定学时为一学年。从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一样,成为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教育部对课程设置作了相应的调整。自1953年起新开了“马列主义基础”课,学时与“政治经济学”相同。自1953年秋季起将高校一年级开设的“新民主主义论”一律改为“中国革命史”,其学时与“新民主主义论”相同。这样,当时共开设了四门政治理论课程,无论从课程体系上还是教学安排上已初步体现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形态。那时所确立和遵循的原则对后来乃至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教学组织上,1950年10月教育部规定,各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成立政治课教学委员会作为政治课教学的领导机构,由全体政治课教师及学生代表组成,高校校长和副校长中必须有一人亲自领导马列主义教研组的工作。

在教学方式上,当时教育部指示不要采取思想总结、思想检查、整风、坦白反省及斗争大会的方式,必须着重用系统的理论知识联系思想实际,克服讲课中枯燥无味的教条主义偏向,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理论学习应酌量配合实际行动,如参加劳动生产、群众斗争及社会活动等,使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相印证,巩固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应以理论学习为主要标准,不要一般地采取民主评定的方式。①

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人民日报》,1949年9月3日。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1951年9月,教育部决定由各校抽调一部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任课教师集中研究半年,以培养专业师资。1952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决定选拔高校助教和高年级学生中的优秀党、团员担任政治理论课助教或助理,逐渐培养其成为新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在中国人民大学创设马列主义研究班,随后各条件具备的高校也开始举办马列主义研究班,以解决一部分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问题。中央要求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长或副部长应亲自领导此事,动员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干部到学校兼课,帮助政治理论课教师备课,以缓解高校原有政治理论师资量少质低、青黄不接的局面。1955年,高等教育部拟定了加强师资培训的工作计划,通过适当增加综合性大学文、史、哲系列的招生名额,以增加培养对象的来源; 举办假期讲习班或组织苏联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到各地讲学,以及组织教学经验座谈会等等方法,以提高在职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同时还提出了教师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思想,即所有教师都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应该只注重传授业务技术知识,还应该结合业务技术知识的教育随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德教育。

在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课目体系、组织体系、教学方式及师资队伍都已初步地确立和形成起来了。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曲折发展阶段(1957年-1976年)

从1957年至1976年的20年,是我国在政治、经济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经历诸多波折、出现严重失误的时期,这不可避免地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极大的冲击。

(一)简单合并

1957年1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明确规定全国高校四门政治课一律停开,改上一门“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全体学生和研究生必须无例外地参加学习。该课程的学习内容是:以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中心教材,同时阅读一些必要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党的文件和其他文件,并结合各校大鸣大放期间和反右派斗争中暴露出来的政治思想问题,确定学习重点。成绩的考核,改变过去的方法,在学期末或学年终结合学生平时的思想、行动表现进行学习总结。

(二)局部调整

鉴于取消政治理论课后,学生不能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不利于思想觉悟的提高,1961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1961——1962学年度上学期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安排的几点意见》,恢复了“马列主义基础”课。两年后规定1963年入学的研究生,开设两门政治理论课,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报告”。

1964年10月中央下发了《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政 ①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向他们进行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配合学校中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反对修正主义,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明确规定除“形势与任务”课外,各高校必须开设“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三门公共政治理论课。强调毛泽东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是马列主义理论的新概括和新发展,是我国青年革命化的最好教科书。在这一阶段,毛泽东著作成为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教材。同时要求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全校学生的比例,应当做到1:100。学校党委必须把抓好政治理论课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党委应帮助解决政治课教师听报告、看文件的困难。党委书记应当尽可能地兼课。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不提倡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国内外阶级斗争和自己的思想改造。考前把试题发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准备。也可由学生自选题目,写学习心得和思想小结代替考试。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教书,又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还要有计划地从头至尾参加一到两期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三)彻底破坏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学校遭受了一场浩劫,马列主义教师队伍被分裂瓦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被糟踏得面目全非,声誉被严重破坏,以致名存实亡。①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完善阶段(1978年——)

(一)恢复阶段(1978年——1983年)

随着高考的恢复,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高等院校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都开始恢复正规化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开设了“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四门课,学时都为一学年。马列主义课在各类专业中,都是必修课程。各校严格考试考查制度,马列主义课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能否升级和毕业的根据之一。各高校都恢复建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马列主义教研室属于系(处)级的教学单位,直属校党委领导。党委有一位书记或常委分管这方面的工作,学校的党政领导尽可能兼课。

在师资问题上,积极补充、培养师资队伍。一是尽快使那些调离了教学岗位而又不能用其所长的理论课教师归队。二是迅速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立即着手招生,为全国高校培养理论课教师。三是每年选留一些毕业生,充实高校马列主义课的师资队伍。四是恢复“文革”以前那种利用暑假举办全国理论课骨干教师的讲习会、理论讨论会、教学经验交流会及巡回辅导等,使广大马列主义理论课任课教师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大马列主义课教师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努力改进教学,短短几年时间,使高校马列主义理论课迅速得到恢复。

(二)第一轮改革发展(1984年——1990年)①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和现代经济政治的巨大发展变化,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具体状况以及各方面改革的需要,对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1985年8月,鉴于80年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在吸收清华大学开设《中国革命史》代替《中共党史》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将公共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革命史”。

《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增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从根本上改变脱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脱离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发展,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弊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为贯彻中央精神,全国各高校都纷纷开始了改革的试点工作。

经过上下艰苦努力,从1986年起到1990年,全国多数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基本实现了中央的要求,逐步开设了新的四门课程:“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对研究生,国家教委规定,从1988年9月起所有硕士研究生均要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文科还要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理科则要开设“自然辩论法概论”课。而博士研究生,文科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理科则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

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同样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八十年代初,有个别学校,如大连理工学院开设了“思想修养”课,引起了高等教育界和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的高度重视。根据党的十二大关于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精神,1982年,原教育部正式发出《关于高等学校逐年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通知》,要求在全国各高等学校推广这一作法。1984年,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决定在高校成立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的是系统的理论教育,很难把学生普遍关心的形势、政策、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方面的各种具体思想认识问题都包括进去。所以,1987年,原国家教委在总结前几年各高等学校开设思想品德课的经验的基础上,就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提出具体要求,规定“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为必修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可因地制宜地有选择地开设。

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十分强调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院校的评审委员会均要设置马列主义课教师职称评审小组,负责有关事宜。二是中央决定成立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统筹规划课程设置、教材编辑及审定、教学参考资料的研究和进行其他组织工作。三是明确规定现有的马列主义公共理论课的教学时数,任何学校和个人都不能任意减少和侵占。(三)第二轮改革发展(1991年——2004年)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说明,我们必须从反对“和平演变”和争夺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重要的意义。鉴于此,1991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1995年又下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按照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精神,全面总结和吸收1985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经验, 进一步把改革推向前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在课程设置上,1998年6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两课”新的教学方案,全面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设置。将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而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将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而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调整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将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发展而来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调整为“邓小平理论概论”,将由“中共党史”发展而来的“中国革命史”调整为“毛泽东思想概论”,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调整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七门课程。硕士生所有专业必须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文科还要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理科则开设“自然辩证法概论”。博士生文科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理科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各层次各科类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党的十六大后,教育部下文要求各高校从2003年秋季开始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改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同时在“两课”其他课程中,全面渗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在“两课”的课程设置方面作出了五点规定。第一,二年制专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6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64学时)。三年制专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0学时),毛泽东思想概论(40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60学时)。二年制和三年制专科思想道德修养(40学时),法律基础((28学时)。第二,本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4学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理工类40学时;文科类36学时),毛泽东思想概论(理工类36学时;文科类54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70学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36学时)。本科思想道德修养(51学时),法律基础(34学时)。第三,硕士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类开设,54学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类开设,72学时)。博士生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工类开设,54学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文科类开设,54学时)。第四,各层次各科类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形势与政策课要列入教学计划,平均每周1学时,一般按专题进行:实行学年考核制度,纳入学籍管理。第五,以上所列课程为高等学校各层次教学的公共必修课,必须充分保证各门课程的学时。

在新的“两课”课程的教学运行方面作出了七点规定。第一,教育部制定颁发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和主要规范。第二,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全面地反映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着力于提高教学效果,开展“两课”教学内容改革。第三,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采用读书、讲课、研讨和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第四,要认真抓好师资培训工作和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特别要注意对青年教师的培训。第五,要抓好教材建设和教材管理。教育部组织编写各门课程的示范性教材,向全国推荐使用。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门课程可以编写一本推荐教材。除经教育部批准进行教材编写改革的试点学校外,各高等学校都不再自编“两课”教材,所需教材从教育部或本省推荐教材中选用。第六,要总结和继承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经验和近几年教学改革的成果,从高校当前的实际出发,体现工作连续性和开拓性的统一:注意各部分课程的衔接,注意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衔接,做到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减少重复。第七,要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课程建设,努力提高“两课”教学的质量。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绝不容许利用课堂宣传和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小班教学,适当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电化教学,严格考试制度,继续改革考试方法。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教育部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思想上坚信马克思主义,具有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的精神;在业务上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并经过一定的实践锻炼。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与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文科院校为1:80,理工农医院校为1:100。没有经过实践锻炼的青年教师,应安排半年至一年时间到基层挂职锻炼,从事社会实践,并担任一段时间的学生班主任或辅导员。加强教研室建设,坚持集体备课制度,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开展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1999年,为了改变“两课”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的状况,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开展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以期提高“两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在学科建设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以建设,把“两课”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加以建设。把课程建设和教学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重要课题,列入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把“两课”教育 ①

①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工作的状况作为评估学校工作和领导班子实绩的重要条件,作为学校办学水平和“211工程”评估的标准之一。

1997年12月,国家教委成立了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这是在新形势下,加强“两课”教学和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四)新一轮的改革(2005年——)

200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3月9日又下发了《意见》的《实施方案》。《意见》强调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①

《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②

《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编写出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教材,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确立党的宣传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关心和支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新方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第一,明确了学科定位。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①③ ① 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http://www.wgxy.net/news/previewnew.asp?newsid=698。

不能削弱。新方案提出要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了有力的学科支持。

第二,完善了课程结构。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

新方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计划从2006级学生开始,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实效性和针对性。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第三,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新方案强调要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第四,进一步推进教材建设。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教材建设要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全面反映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新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领导和管理,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宣部、教育部负责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工作,组织由学术带头人任首席专家,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同志组成的编写队伍,编写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建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对教材进行审议。

第五,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新方案提出要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和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按照学生人数以及教学任务,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要制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实行准入制度,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互相配合、互相促进。高等学校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兼任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专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辅导员有条件的可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和鼓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要聘请理论研究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开设专题讲座。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建立校际之间教授互聘、优势互补的教学协作机制。要注意发挥离退休的哲学社会科学著名专家学者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鼓励党政领导干部给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

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力争在5年内培训数百名学术带头人和数千名骨干教师。中宣部、教育部负责培训学术带头人,各地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负责培训本地骨干教师,各高等学校负责培训本校教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①

一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它折射着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辉煌与挫折、艰辛与探索。它昭示我们,坚持并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是我们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保证。它也提示我们,要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明确肯定其学科性,充分发挥其实践性,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①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http://www.wgxy.net/news/previewnew.asp?newsid=698。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主要方面,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主要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紧密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展开和运用。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所以是一门科学,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具有科学的理论源泉,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形成的一门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的革命,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的新人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它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于物质统一性,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它随着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而不断变革更新,同时它又对客观物质世界起巨大的反作用。

这一原理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它要求人们无论认识和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根据事情本身的状况把握其本质和变化的规律。它还要求人们必须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绝不能用片面的、孤立的、僵化的眼光去看问题。它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淮,人们要在实践中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以这种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实效,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会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

(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供了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它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是能动地富有创造性地活动,人通过实践活动既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又能够创造性地改造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始终孜孜不倦地进行着创造性地科学研究工作,他们敢于向一切权威理论质疑、挑战,也不断地修改、刷新自己的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再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停止过其创新发展的脚步。

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创造性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显示了他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时代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不断创新其内容和形式。因此,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创造性精神动力,使之永葆生机与活力,否则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会因其陈腐、僵化的思想和内容而失去意义。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指明了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揭示了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既不是生物学上的某些特殊征象,也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为人生价值目标的正确树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价值的大小并不只是体现个人生命的长短,也不仅在于社会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和金钱的多少,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其实质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价值目标与共产主义理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是人的价值目标的最高追求。实现这一崇高目标需要每一个人、每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奉献。在这种不懈的努力和奉献过程中,个人的自我价值也得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定向和导航的作用,是明辨人的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能离开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的引导,不然的话就会成为低级、庸俗的东西。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政治立场、观念,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也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的,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的途径。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理论,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阶级斗争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演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阐明了社会进步的历史规律和前进趋势,特别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对抗的经济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将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还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性,认为这个阶级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历史前进的方向,肩负着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可见,马克思主义反映的是历史进步的要求,代表的是先进阶级的愿望,因而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这种进步的政治理念为基础,这样才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其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使命感。反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会失去正确的政治方向,失去社会进步性的要求,也不会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涵养,还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和行为教养。后一方面的任务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完成。我们看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存在,他们曾系统地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却没有将其转化为自己处世的态度和方式,以至于不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这就是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导致的片面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培养人们既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勇于创造、善于助人、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又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良好情愫。这些教育因素并非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和范畴,但却是培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者所必不可缺的东西。因此说,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创造性的精神动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也要不断地发展。这种发展既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也因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素质的提高,这些都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水平的要求。因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能较快地反映社会的现实变化,能直接面对不同群体的人们的思想,所以其教育工作更加丰富多彩、灵活便捷,更加充满活力。把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所发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认识问题,提升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进行理论解析,既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又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更新和丰富。把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将其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中,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加生动,更富有实效性。因此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鲜活的素材,促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思想,从而增进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兴趣和自觉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需要通过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教育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其他各门课程一样是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主要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是高等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主要的课程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和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被作为一门大学生的必修课,是由它所担负的任务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和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四有”新人的主阵地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高校中居于主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部学习和生活也有指导作用。

目前,重视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发展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迫切性,并付诸实施。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西方国家出现过的经济至上,拜金主义、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已有所体现。有人甚至以此为依据,抛出了“代价说”,以为经济的增长必须以牺牲道德为代价。的确,这是不少西方国家未能避免的失误,但我们必须懂得: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了将近100年。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时间重蹈别人的悲剧。当前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问题、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我们的实际进行研究和解决。

大学生是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加倍关注他们的道德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提高,从而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基础,为祖国的发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才,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2、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任何一个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标准、方法虽不尽相同,但有一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青年学生形成符合国家意识的人的价值观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在根本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武装学生的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是巨大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扩大与深化,经济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新的形势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对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最终引导青年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规范保证。

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导向和奠基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知识,是知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中,我国已进入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阶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创新能力,而教育与人才培养是通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象牙塔”式的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正确思考当代国际、国内的社会政治现象,分析各种社会问题,提高大学生对时政问题的辨析能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巨大教育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的主渠道,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入社会、自我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学科。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手段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1、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唯物史观中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个人的发展。人的素质提高,集中体现为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就是个人和他人的不同的特性即各种素质总和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实质上是人们追求幸福和发展的结果。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认为社会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而人的存在和发展又有其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于是人便从事劳动来满足这种需要,结果就产生了社会。人的劳动不仅创造和发展着社会,而且也发展和改造着人自身。人在通过生产劳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发展。由此可见,离开了人就不成其为社会,离开了人的发展,社会也就无从发展,整个社会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人是社会赖以发展的诸因素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社会的进步与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社会的进步是人的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出发点,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中最主要的元素就是生产的主体,即人。所以只有人的素质的明显地提高,生产力才能得以飞跃地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激烈,说到底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谁能拥有世界上一流的人才,谁的人才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那谁就能立于世界的不败之地,谁就能拥有光明的未来。所以,对于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人的素质问题就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我们要努力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人的全面的发展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竞争中占绝对的优势。

2、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最主要环节

人的素质包括身心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诸方面的内容,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所有素质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它关系到人才成长的方向。

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促进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人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但取决于人的各种认知要素的提高,而且受到人的理想、信念和人的意志等人格要素的引导,受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驱动。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是以理想、信念、意志和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勘定人才的标准正是以思想道德素质为主要决定因素的。健全的人格是其他素质的潜能得到合理开发和释放,并走向正确道路的主导力量。一个人如果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那么他在学习中就有一种为祖国和人民奋发图强的动力,就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刻苦上进,使自身的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从而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得以进一步提高。

我们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使其他方面的素质再优秀,也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针对世人不辨才与德异,通为之贤,因而用人失当的教训,给德与才下了这样的定义:“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他进一步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之谓‘圣人’,才德兼亡之谓‘愚人’;德胜才之谓‘君子’,才胜德之谓‘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所以,“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可见,德是何等重要。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德才兼备的用人观。早在上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

近几年来,很多的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也是将其思想品德摆在首要的位置,可见,当今社会,青年一代的大学生一定不能忽略了思想道德的价值,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自身的高贵的人格品性。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旨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了一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话题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讨论,改变了以往的只注重知识、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素质教育,在对大学生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提高的同时,更着眼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传统的知识技能教育伸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多地注重理想、道德、人格和思维方式的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人的素质是指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相互融合的全面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了人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心理等诸多方面的要素。

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也必须注重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大学生除了应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核心,为其他素质的培养提供动力和方向保证,“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的提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由高校德育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我们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高等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应该明确德育的重要性,积极地投入到德育中来,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者相结合,共同推进德育工作的进行。不仅是教师,包括系部、教务、党团、宣传等部门都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的基本支点和途径。学校的任何资源,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课外活动以及校园文化都应成为德育资源,都应肩负德育的功能和使命,而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从正面直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人的社会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人、社会发展能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但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只有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才能确定和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不会因为他们具有高层次知识结构而自然形成,需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灌输教育,为他们今后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使大学生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提高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性。它是高校德育工作中教育形式最正规、最系统,发挥作用最大的德育形式。其课程设置制度化、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密切联系国际、国内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力求准确、系统地正面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地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初步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理论教育,使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引导他们从这些知识性、真理性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中逐步树立起相应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课堂,是高校德育的基本环节,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文素质也称为文化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等。包括政治理论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学艺术修养、文明礼仪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使之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从而成为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应当是其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品格修养的基本情况,包括对人生的定位、在学识上的积累、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个人的德行等。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最新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人文学科教育、知识理论的传授与育人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最终使当代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科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

1、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涵盖是很广泛的,包括政治、经济、法律、道德以及文、史、哲、艺术等学科领域。

人生观是由对人生意义认知、人生态度、人生行为构成的、并表现在行为上的认识系统。人生观教育的内容包括引导学生端正人生认识,认识到人生不是一场空洞的无意义的游戏,人生应该立德、立功、立言,在有限的时间中,做出超越时空的事业;引导学生端正人生态度,以自信的、积极的、乐观的心怀笑对生活和人生里程,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引导学生端正人生行为,以勤奋的、踏实的、持之以恒的行动去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把正确的人生认识和态度转化为积极的人生行为和社会效能。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财富急剧增长、社会问题不断上升的今天,关注大学生人文素质显得更为重要。人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富,人的素质决定一切,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指引,就难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开拓进取的成就,就难有强大人文精神。

2、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目标的需要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世界范围各种思潮相互碰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滋长,这些现象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极不协调,不仅严重腐化了社会风气,而且也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等学校,应该切实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素质的综合人才,为弘扬社会正气、净化人们心灵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现代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现代科学在向纵深分化的同时,又朝着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科学与文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已呈高度融会与渗透之势,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目标更专注于培养的跨世纪人才既要专精于某一学科,又要有宽厚扎实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较强的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只精于某一方面的“专才”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复合型、智能型、外向型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

教育既要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道德的发展服务,也要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最终目的不只是让人学会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而是使人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其基本素质应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它从深层次上反映了人才的质量。所以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显然,要培养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富有合作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等等的人才,仅靠传统的专业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

我国高校长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我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确立端正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对自身的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进而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人生信仰,并将之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以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水平。培养大批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取决于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当代的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大学生在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充实和完善自己,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从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尽管我国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90年代以来,各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比较滞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于死板,欠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人文气氛。人文素质教育既拓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视野和内涵,也开辟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新目标和途径,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环境熏陶、社会实践等多种环节,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忠贞的爱国热情、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执著的事业追求和忘我的献身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可见,人文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重要内容,重视和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综合价值的作用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强健的体魄。江泽民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智力是活的知识力量。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需要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既具有独立创新精神,又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优秀人才,这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智力支撑。”“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1、创新人才的发展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科技人才资源被各国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人才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再次证明,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知识的创新、科技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重视创新人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党一贯的思想。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的关键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高校比较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任务的高度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生命线,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的法宝,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又是做好高校改革和建设的保障,它关系到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生追求和人生理想的树立,价值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形成,也为我国大学生在思想上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创造了条件。只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才能够最终将党的奋斗目标、方针政策落实到我国各高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

知识的创新、科技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支持。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教育逐步形成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观,形成了一种以掌握“双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这种体系的优点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但同时也存在着学生知识面过窄,创新能力不足等弊端。要解决这些弊端,出路在于进行教育的创新,创新的教育体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阵地,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为各方面提供创新人才和创新知识的基础。因此,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关键。

三、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一)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改革的紧迫性的认识

1、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进一步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站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意识,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是某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事务,不是某一学校的事务,而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事关国家的发展和长治久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所学校都必须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纪律观念,绝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上的任何随心所欲、各行其是都是对法律的亵渎和对职责的漠视。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重要性的宣传,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面、影响面,使全体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增强宣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觉性,只有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氛围,才能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

2、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的紧迫性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在当前思想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方面对主流价值观产生疑惑并与主流价值观发生偏离。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利益格局调整和观念更新的过程中。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也导致了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他们面临适应、选择、认同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经历了商业大潮的冲击,利益机制的驱动、物质文化高消费的诱惑、社会分配的某些不公以及不正之风盛行等,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变化,思想上产生一些困惑,趋向追求功利、实惠、个人眼前利益,而忽视远大理想。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的再好也不能带来经济利益。

另外,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达,虚拟社会和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极为深刻,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权威性面临着合理性危机。在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学生能在第一时间获知社会负面新闻、具有消极影响的社会言论等,因而对教师正面引导的可信性表现出选择的态度,而且有限的校园网阵地相对于无限广阔的网络空间,其教育作用显然会大打折扣。网络上信息具有多元、复杂、良莠不齐的特点,大学生本身思想还不成熟,对一些错误的言论和思想并没有正确的判断和筛选的能力,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自身的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普遍地存在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的问题。当前社会发展很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总是跟不上时代发展,没有及时地丰富和发展,不能全面、及时地反映时代的特点,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随时代发展过程所出现的新需求,没有及时地对经济发展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说明与指导。同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大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不适应。加上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使部分大学生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比较狭窄并不能满足大学生面临强烈的就业压力下,对新事物强烈认识的渴望。具体表现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系统的理论知识多,与市场经济和就业相联系的具体的新信息少;课堂教学集中,接触社会和未来职业领域的社会实践少;课堂讲授中教师主导,忽视学生的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只顾理论灌输,很少启发学生;只重视理性说教,缺乏感情投入,不注意对学生行为引导,也没能很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并没有真正了解当前大学生的需要,没有完全的把所讲授的内容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

最后,大学生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近年来高校年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转变,学生来源非常广泛,许多学生自身素质偏低,也是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难题的重要因素。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只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在思想认识上准确定位,在教学内容上贴近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贴近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的实际,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注入生机,才能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自身的优势,才能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及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二)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这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难点和切入点。而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抓住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改革考试模式这四个关键环节。

1、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要前提

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首先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从强调系统性、理论性到结合实际,加强针对性的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仅具有理论性、系统性的特点,它还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具体地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三个“紧密结合”:第一,紧密结合时代主题和国际国内的形势,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政策教育;第三,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自身发展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过去由于我们过分强调理论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对针对性的研究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就很容易导致空洞的说教和内容的枯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产生强烈的兴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真正提高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关键在于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从现实中提炼问题,再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一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教学的基本内容和重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要了解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备好课;二要加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教师在讲课中,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三要加强教育内容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各个时期学生思想状况的不同特点,以及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感到困惑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第二个转变,是从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到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转变。

我们在以往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单纯采取单向“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教师思维的框架里,造成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精通、透彻”。即能够透彻地讲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问题;能够触类旁通,联系相关学科的知识,增加授课的信息量;能够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理论条条。在教学中,只有使学 生变被动为主动、变依赖为自主,逐步培养、塑造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讨论思考的空间,多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下工夫。

2、改革教学内容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教育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信息渠道,教育教学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学质量和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科目教学内容重复较多,各科教材的内容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跟不上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整合教学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整合教学内容的原则是:首先,精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重新构建课堂体系。要贯彻落实“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在教学中应当理清基本脉络,抓住精神实质,精选教学内容,减少理论课之中各门课程之间的重复,构建课程主题突出,内容精当,重点明确,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其次,在理论课教学中,尝试把实践教学引入课堂。理论课教学的特点是具有较强说理性,所说之理是否具有折服力,论据的运用至关重要。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理又要有据,论据的引用要富有新意,应当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实践、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在选择实例时,应当突出时代性、典型性、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要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的实例,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能够激发学生兴奋点的、令学生信服的实例,要尽量避免引用那些较为陈旧的、枯燥乏味的、说服力不强的例子。

3、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手段,教学方法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通过一定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这涉及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要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是核心是基础。但教学方法和授课的形式也同样是很重要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灌输,往往是教师在上面讲,在上面问,学生在下面听,在下面答,整个的教学过程,缺乏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学生以老师为中心。现在很多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采用上大课的方式,课后,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对所听的内容却不知所云。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成为目前德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得失,成为其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改革当前这种实效性差的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上。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要突出灵活性。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中关键突出一个“活”字。它要求教师首先在教学大纲和教材运用上要灵活。我们在以往教学质量考核中,往往把是否按教学大纲进行授课作为重要衡量标准。因为教学大纲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反映了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但应该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课程的改革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尊重大纲和教材,又不能完全拘泥于大纲和教材。其次在教学方式采用上要灵活多样,不仅教师要活,学生也要活,要采用多种启发式教学法。任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下面几种教学法:(1)互动式教学法。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为了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僵化的灌输为灵活的对话教学。(2)双向交互式教学法。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安排提问、讨论、辩论、演讲等师生互动的活动内容,将教学内容事先布置给学生预习,要求他们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演讲,对某些问题进行辩论,让他们既动脑筋学习知识,又锻炼他们的口才和思辨能力。

(3)专题教学法。改变原来一个教师在某些班级一个学科从头到尾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发挥教师的整体教学功能,将教学的内容分为几个专题,由不同的教师集中精力在一两个专题的设计上,一门课程由多个老师讲解,轮换授课,保证教师能够备课充分、发挥专长、优势互补。可以让同学们领略不同教师的讲课风格,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4)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在接受能力上的不同,在教学内容上要做适当调整,做到难易有别、分层次教学。

4、改革考试模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与学的双方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应侧重检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状况,着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使教与学都进入一个最佳的状态。

考试方法的改革要侧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考试方法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一是探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考核办法,突出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能力的考核;二是着重从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后思想认识水平、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来进行考查。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评价,从总体上说是要把握好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的统一、考核知识和考查能力、素质的统一。具体地要通过口试、笔试、开卷、闭卷等多种形式,加大平时考查、能力考核的力度,以达到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可以采取随堂考试、阶段考试等分散考试方式,以减轻学生各科期末集中考试带来的压力。

总之,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制度是很难全面、切实反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须进行改革,使之不断的完善。加强平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考察,改进期末考试方式,减少死记硬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模式,要让考评能为促进教育服务。

(三)创造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途径和新形式

1、紧贴国家改革、发展的实际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这对大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他们的不断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贴紧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事实,以最新的内容和最敏锐的政治目光,对党和政府采取的政策、方针等新举措,做出令人信服、令人鼓舞的宣传说明;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及焦点问题做出通俗易懂、有说服力的解释,尤其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实际问题及时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最终,用全校师生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觉性来保证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学校改革的顺利发展。

2、紧贴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

对21世纪需要什么样人才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北大100周年校庆讲话中提出了“四个统一”的要求。这四点希望,同时也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可遵循的原则:既要为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提供动力,又要注重养成他们良好的社会道德;既要鼓励他们刻苦钻研理论,又要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既要引导他们立志成才,实现人生价值,又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主动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联系起来;既要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又要为理想的实现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奋斗。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要贴紧人才的需求大目标,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和更广阔的领域里,面对社会、面向未来引导大学生找到自己发展的坐标,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持久的动力。

3、贴紧学生的学习、思想实际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收到实效,要发挥作用,也必须贴紧学生的学习、思想实际,做到有的放矢。要针对学生具体的思想困惑,帮助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事物,增强鉴别能力;要围绕他们各自的专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结合集体生活中发生的种种矛盾,引导他们体谅、关心他人、团结互助、教会他们如何交往、如何做人。总之,只有贴紧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才会收到实效。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科定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对于确保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教学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确立,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地位。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上的有力支撑。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目的性是人类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恩格斯说过:“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考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马克思也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里把它建成了。”目标就是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在预测的基础上,人们对行为活动结果的期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人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期望。

(一)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意义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因素构成的教学系统中,教学目标是起决定作用的首要因素。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任务的明确,教学计划的制订。只有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才能明确“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

其次,目标的本质是人们的期望。这里的“人们”既指我国人民的总体,也指开展理论课教学的师生。“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社会角度是“起到什么社会影响”的问题,在师生角度就是“起到什么人生影响”和“为什么而教学”的问题,只有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热情和自觉性,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才能积极地有生气地开展。

再次,目标的实现与否,是检验行为成败的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制订具体的可考核的指标体系,才能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才能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创新和进步。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教学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和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决定》指出的虽然是整个学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但对于明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它包含了两个时间上同时进行而主体相异的行为:一方面,是社会通过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社会化过程;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对社会思想政治道德标准的内化过程。因此,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的教学目标,也必须站在两个角度上,一方面是为了国家社会的总体利益;一方面是为了学生的个人利益。而之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往往只是从国家社会利益入手,忽略了使大学生掌握人类历史上最为先进的思维工具,构筑健全人格,维持心理健康,实现个人价值,发展个性特征也是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之一。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目的不可分割的二重性分割开来,是造成现实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热情不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与大学生需求脱节等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教学目标,是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特征出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活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并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其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评性,就要细化为具体规则。大学生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达到的要求,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的政治要求,即大学生要有爱国主义思想,要成为一个热爱祖国,积极维护祖国统一,捍卫祖国尊严的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2)政治立场要求,即大学生要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自觉自愿的奉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民主法制要求,即大学生要知法懂法,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4)理论素质要求,即大学生要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理论和方法,构建自己的精神支柱,学会利用科学的理论武器分析现实生活、评价社会思潮,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

(5)思想道德要求,即大学生要树立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并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构筑私德与公德相统一的道德体系,实现人与人,家庭,集体,国家之间的和谐。

(6)能力素质要求,即大学生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培养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以适应日益激烈的人力资源市场竞争要求。

(7)心理素质要求,即大学生要培养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群体心理品质。

(7)审美素质的要求,即大学生要懂得分辨美,欣赏美,创造美。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水平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必将随之变化,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使目标的涵义更为深刻丰富。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各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都围绕着共同的总体教学目标来开展教学工作,但这四门课程内容互异,各有侧重,又分别有着各自不同的具体教学目标。这也是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对思想教育理论课课程教学方案加以改革,划分出这四门基本课程的根本原因。充分认识这四门基本课程各自的具体教学目标,是明晰其各自的教学内容、研究对象、理论范畴、教学方法、以及考察各自的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

从课程名称上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原98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程的合并。但法律与道德,义理相通而又功能互异,范畴不同而又相辅相成,将这两门课程有机的统一起来,是创造性的打破了学科不同的限制,是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经验的总结,其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原有的两门课程的简单叠加。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综合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构筑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现代法制国家的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基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体系,所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荣辱观和爱情观等课程名称没有提及,但对学生修身养性切实相关的方面,也都属于“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目标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重视历史的学习和借鉴,是中国教育方法中的优良传统,历史的看待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毛泽东反复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邓小平也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对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不了解,对中国的今天的了解也就无从谈起。

对于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中国历史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于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理论高度一般不够,没有对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进行过系统的总结,没有深入地了解历史和人民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而对这些的了解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要完成的任务。

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现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根据这个规定,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必然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使学生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分析中国的现实。

具体而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第一,使大学生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两大任务,认识革命的正当性、进步性、必要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第二,使大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的先进分子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探索史和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的建设史,吸收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三个选择”的必然性,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信仰,增强学生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道路的心理认同;第三,提高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目标

中宣部和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着重教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相比较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中开设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新方案将之合并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强调了教学中对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规律的把握。

在确立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确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点。在2006年6月23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与建设思路研讨会”上,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阐述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有的学者则认为,应从马克思主义的原动力出发,重点讲述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以马克思主义完全成熟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核心。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人类思想史上所实现的最伟大变革,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和归宿,抓住了这些,就是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核心和灵魂。

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发现并使社会主义学说成为科学作为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最终实现自身解放的一般发展规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与新教材的各部分结合起来具体的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包括:在绪论部分,要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严密完备的理论体系、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在唯物论和辩证法部分,要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发展观和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要使学生了解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真理的价值,使学生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勇于创新;在资本主义部分,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本质,历史地位和发展规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要使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成果,认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并激发学生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热情。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在新的课程教育方案中,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将合并为一门课,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之间,是“流”与“源”的关系,有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一个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这两门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必然有所交叉。但是,新课程方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合并为一门课程,就是为了突出其内在逻辑的联系,突出其理论体系上的完整性。这两门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必然又各有侧重。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增强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成果及最新理论成果,既是一个整体,又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几个部分的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讲,毛泽东思想的教学,主要侧重于使学生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国情和规律以及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教学,主要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主要使学生理解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建设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建设一个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特别要注意的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分析中国的现实和将来而开设的。自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仍然不断的进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将这些最新的理论成果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树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也是“概论”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规定了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规定了学科的边界、归属和特色,体现在具体学科在上一级学科系统中的地位和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是为了系统阐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归属,学科特性以及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归属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理论成果,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融合课程”或称“广域课程”,就其学科归属而言,却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它主要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应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人认为它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甚至教育学一级学科。

实际上,就其内容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谓“杂而泛”:包括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政治,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公民教育,宪法与法律等等,分别归属于哲学,法学,教育学等一级学科和伦理学等二级学科,造成了专业方向模糊,课程设置混乱等等问题。

在深入剖析现存问题,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过程中,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明确的学科归属和有力的学科支撑,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的目的之一。这为我们明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归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指导。

在新的学科体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归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无疑义。现在需要明晰的,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基本理论、立场、观点为主要内容,并涉及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多学科内容,远远超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围,因此,我们并不能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科上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正如所有的高等教育课程都是教育行为,但并不能说高等数学在学科上就归属于教育学一样。

认真领会相关文件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在之前已经建立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二级学科,并没有纳入新的一级学科。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突出了思想把握上的整体性、问题研究上的综合性、理论教育上的整体性。这三点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需要的,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特点相一致的。

在新的学科体系下,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同时涉及哲学﹑法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部分内容。同时,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质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灌输,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受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规律的支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因此,在方法论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并在教学方法上,广泛吸收心理学﹑教育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的知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和灌输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性,就是它归属学科的特性,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整体性和综合性

现在,党和国家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着眼点正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征,以便于推动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完整准确的把握;同样,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改革,也是为了突出其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教学方法上的综合性。

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互有交叉,理论上相互支撑,目的上有机统一,除了需要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需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理论的学习,归根到底是为了指导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归根到底是为了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以科学的认识和分析当代社会,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对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规律的认识,都不是仅仅一门学科,或者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某一个方面可以解决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都是将马克思主义各个方面统于一身的革命家和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虽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质,也是高度社会化﹑系统化的现代社会现实要求,还是现代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发展方向。整体性和综合性,是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和体现的学科特性。

2、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占统治地位的理论体系和意识形态内化为大学生自觉意识的主渠道,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大学其他课程的根本不同之处。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逐步培养大学生明确的政治意识﹑政治立场和政治敏感性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但同时,大学生理论课所揭示的社会规律是客观的,所要分析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是客观的;理论课的教学本身,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具有了科学性。

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关键是解决学生“为了什么人?”的立场问题,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党和政府的任何政策、任何做法都是正确的,都是不可怀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上,严肃的客观的分析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者和教育者,要有实事求是的理论作风和“不唯上,只唯实”的理论勇气。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只强调意识形态性而无视它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就只是政治宣传,而不是一门科学;只强调科学性而无视它的意识形态性,就是无视它的本质属性,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3、理论性和实践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分为理论教育类和品德教育类,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处于基础性的位置。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启迪和引导学生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应用过程和实践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学习生活间的桥梁,它同实践紧密相关,以指导实践为目的,并在实践中得以完成,又使它带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

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就要做到: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理论修养,使之熟悉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话语体系和理论前沿,特别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特有的革命性理论品质,所以要特别强调大学生进行理论创新,至少是理论反思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的切身问题,引导大学生自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工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规范性和发展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反映了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整合要求,因此通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遵守一定的规范、章程和社会标准,是必须的和不难理解的,但由此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是守成教育,就是教人循规蹈矩的教育的观点是片面的。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既强调规范性,又强调发展性,目的是塑造学生鲜明的个性和推进学科自身的不断发展。而规范性与发展性统一的关键就是使学生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具体的限制加以分析,认识到哪些是必要的符合社会规律的规范,哪些是陈腐的违背社会规律的条条框框,同时实现稳定和发展的双重目标。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可以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所归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间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跟它在内容上有重合部分的社会科学学科和课程间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它在教学方法上需借鉴的学科间的关系。正确认识这三种关系,是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定位的一部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绩效,全面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

正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正确认识课程体系与理论体系、学科体系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建立基础和研究对象,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发展,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的是教育功能,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的传播和灌输。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针对特定受众的展开和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展示其学科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

这就要求我们要避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教育的非学科化倾向;也要避免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间的联系,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基础地位;更要避免将二者等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简单化倾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下设的二级学科,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有紧密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特征,受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规律的支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为加强和改进其教学提供学科支撑和指导。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内容上的相关学科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融合类”课程,在内容上与哲学(尤其是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直接相关。这是因为社会和时代对于大学生的要求,本来就是“专兼结合”,所以,对于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不仅要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政治导向,还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涵养和个人修养,而这些都需要多学科、多课程的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实现;而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学,也部分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相关学科在内容上的相互交叉,对教师队伍提出了高要求。一方面,专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解放思想,拓宽自身的学术视野,加深自身的学术底蕴;另一方面,要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来源,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相关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间的学术交流、思想交流和人员交流,相关专业课教师也要提高认识,自觉肩负起自身课程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互补。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相关学科在内容上的相互交叉,对学生也提出了高要求,主要是要在学习中树立“系统观”,博览旁收,既丰富自身的知识涵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坚定自身的政治方向;既发展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自觉接受共性的规范。

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教学方法上的相关学科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一种教育行为、一种传播行为、一种对个体心理的分析和影响行为。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有教育学的视角、传播学的视角、心理学的视角等等方面。这些相关学科所揭示的规律、确立的原则、总结的经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都是适用的,广泛的吸收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于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大学生的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的分析,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预见性的重要手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广运用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心理共振、心理趋同等原则和方法,可以大大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

再比如,传播学的信息理论、管理学中的非正式组织理论、公共关系学中对危机的预防和处理理论等,都对我们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有重要的意义。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促进,已经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潮流。数学、统计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推动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进步。现代自然科学对于实验的重视、对于数学模型的重视,尤其是其中体现出的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现代方法论,都是我们在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和学习的。

三、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现状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实现理论课教师(教育者)和大学生(受教育者)间的互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学目标和学科定位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中所代表的“应然”和教学现状所代表的“实然”间的矛盾。目标要适应现状,又要超越现状;现状要逐步实现目标,又永远和不断发展的目标间存在差异。二者间的对立统一,推动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永恒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包括四个要素: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理论课教师、大学生。二者间的关系,也可以具体化为教学目标与教学环境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理论课教师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大学生间的关系。我们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特征、分析宏观和微观的教学环境、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法,归根到底,是为了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学科定位与教学现状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与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同时又必须立足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现实才可能实现,二者是统一的。但由于我国正处于过渡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出现了多样化、具体化、功利化的特点。教学目标、学科定位和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和现实水平都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首先,学科定位体现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地位和大学生的实际认知的差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中的理论地位不可谓不高。党中央直接规定开设的课程,并具体到课程名称、学时、学分等,这是其它任何课程都无法相比的。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结果考核模糊,加之社会就业单位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的轻视,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关系淡薄。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还停留在完成学分的认识上。以至于在相当地方的实际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为专业课让路、为英语课让路、为计算机课让路,被称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其次,教学目标的宏观性和学生思想行为具体性的差距。社会科学的规律,往往只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中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把握,是一种宏观把握,只是从大多数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不可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特征,加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宏大叙事式的话语体系习惯于远景性的概念描述和逻辑论证,同大学生千差万别的思想行为特征必然是存在差距的。

再次,教学目标和大学生个人发展和个人实现的需要间的差距。马克思说过,劳动者在劳动中实现自己,而不是实现其他。在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社会总体的价值观的多元化必然带来对人的价值评判体系的多元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实现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二者是统一的但不是同一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目的,往往是着眼于无价值倾向的技术性的思维工具;而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往往是着眼于教学目标中的意识形态性。

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与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的差距,正确处理二者间的关系,就要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树立大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观念,从学生的视角理解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同时完善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考核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大学生切身利益的相关度,使学生自觉自愿的追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目标与理论课教师队伍现状的关系

在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育者、受教育者四要素构成的系统中,教育者起着主导性的地位。教育者充当着实现教学目标中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要求相统一的关键作用:教育目标中的社会要求是由教育者掌握然后转达给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又根据教育者能否帮助其实现其个人发展要求来决定对社会要求的认可。因此,前文提到的教学目标宏观性和学生思想行为具体性的矛盾,是二者间固有的,对于这对一矛盾的解决,并不能依靠对这二者本身的变动,而要依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完成。另外,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理论课教师往往成为学生眼中课程要求的具体化代表,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道德涵养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可程度。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科定位要求理论课教师,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广博的知识底蕴;而且理论课的教育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是不同的,其人格必须是高尚的,他与学生的关系必须是融洽的,他对学生的感情必须是真挚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是我国高校的必修课,拥有一支稳定、庞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但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面貌与教学需要还存在着差距。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成效考核体制不完善,理论课教师来源渠道不广,与理论课教师队伍配套的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期不受重视,以及部分学校对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种种原因造成的。

要改变这一现状,杜绝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现象,就要做到: 首先,提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拓宽教师来源,吸引优秀教师加入到理论课教师队伍中来,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机制,防止不合格的教师走上讲台。

其次,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评估体系,使理论课教师可上可下,推动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

再次,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试行优秀教师互动,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势互补。

总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素质,要靠外部的制度支持,更要靠教师自身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不断学习、理解和领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全面完整的把握,对学生要求的关心、理解、引导和帮助,用自身的不断发展,来适应教学目标的不断发展。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环境现状的关系

人的思想意识,总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形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所指的是理论课教学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它包括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宏观环境,也包括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个体所处的具体的家庭、学校、社交等微观环境,是一个不同层次环境因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客观的教学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实现,起着广泛而重要的制约作用。

我们要认识教学目标与教学环境现状的关系,就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体现的就是社会宏观环境的发展要求,教学目标的总体实现,依赖于对每一个学生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实现,立足于对每一个学生具体的教学环境的把握,教学环境的现状是客观现实,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现只能适应这一实际,而不能脱离它。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体现的是社会的发展要求,而对社会环境的现状有一定的超越性,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必然与教学环境间存在差异;最后,由于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和能动性,使我们可以以教学目标的要求,能动的改造教学环境。

总而言之,我们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适应并超越教学环境,并且能动的改造教学环境。而关键就在于对客观的教学环境加以实事求是的分析,充分发挥教学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尽可能的避免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以优化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目标。

就我国宏观的教学环境而言,经济持续发展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内驱力,自觉按经济发展要求选择奋斗目标,有利于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政治立场教育和理想教育等,但经济发展中的严重不平衡性,又使大学生的心理出现了很多问题;以信息化为代表的高科技浪潮,极大的提高了大学生接受信息、鉴别信息的能力,为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平台,但对网络信息的难于管理以及网络交往的非现实性,又使大学生群体观念淡薄、道德自律弱化、人际交往冷漠;同样,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过渡阶段的大国,社会风气、社会思潮、社会心理以及舆论导向,都是复杂和多元的,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都是两面的,有待于我们的具体分析和把握。

就教师和大学生个体的微观教学环境而言,情况更为复杂,社会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微观环境,每个教师和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家庭成员的思想水平、教育程度、人际关系、周围风气等等都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它们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微观教学环境的优化,需要我们每一个大学生的相关者关注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风气、建造优美的微观物质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亚文化活动,方可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现状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现状间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间的关系。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体目标,有多种教学方法可供选择,如课堂说理、课堂辩论、实践锻炼、熏陶感染、比较鉴别、自我学习、个人辅导、心理咨询等等;每种方法适用领域和具体效果又各不相同,如课堂说理主要用于知识灌输,熏陶感染主要用于培养人格,心理咨询主要用于维持心理健康等等。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改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教学智慧的重要表现,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

如何为实现不断发展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如何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具体特性,选择具体的适宜的教学方法,是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学生情况的复杂多变,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难度,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高要求;同时信息技术等科技的发展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物质载体,高等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新的理论成果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知识支持,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呆板,说理生硬僵化,教师空洞说教,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无非“原理加案例”的简单模式;所谓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无非“板书变电脑”的简单转移。其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并不是简单的概括几个原则,或者加上一点高科技的点缀就可以实现的。这一切都有赖于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者、教育者、学习者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下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用科学的方法专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规律加以研究,比如: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将若干学生分成不同的实验组,对比不同教学方法的不同作用,观测教学方法的具体变化对教学实效的影响并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对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都将是十分有益的。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原则

教育教学原则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过程规律的反映,是关于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教育教学原则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又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原则既要反映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又要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

一、价值导向的正确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学习共产主义的课堂。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导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生命线,是贯穿各科教育教学始终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意见》中指出:“‘两课’的设置和教学改革,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全面反映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着力提高教学效果。”这个教学指导思想和原则所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政治思想性、教育性和实效性。贯彻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和原则,就必须强化“两课”的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导向,必须唱响主旋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①《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总体要求:“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编写出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教材,①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http://www.wgxy.net/news/previewnew.asp?newsid=698。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确立党的宣传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关心和支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①

应当指出的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党性原则必须处理好借鉴与批判的关系。我们的教师不应该也不允许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课堂上宣扬与马克思主义相悖的观点和内容,也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变成一种纯知识性讲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课堂上,介绍西方的、古代的价值观和知识文明成果以及现代有关学派的学术观点是必要的,但这样的介绍必须是有选择、有分析、有批判的,应该是认真负责的,不加选择、分析、批判的随意性的介绍,不但不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还会形成一种错误的导向,导致学生道德行为无序和思想观念混乱,违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宗旨。当前,思想理论战线和意识形态领域也需要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学习马克思主义既要着眼于运用,又要着眼于发展,对学术问题,也要坚持双百方针、平等讨论和切磋,但是解放思想和观念创新都应该坚持实事求是,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大学生不断克服和抵制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与侵蚀,决不允许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课堂上泛滥,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一定要树立阵地意识,决不能给错误的言论提供传播阵地。

二、时代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到今天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归根结底在于它是来源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理论总是共同的一般的,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情况,不同时代的人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承担着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思想指导和理论解答。人们总是更关注那些自己身在其中不能不面对的情况和问题,总是想获得对这些情况和问题的说明和解答。只有那些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问题,才能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只有符合时代要求!回答时代问题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对广大学生才会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一定要充分体现时代性。

首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时代的世情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深入研究时代提出的课题。当今世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与以往相比,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际上讲,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从国内上看,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整个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亿万中国 ①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http://www.wgxy.net/news/previewnew.asp?newsid=698。人的强烈愿望和光荣梦想。这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背景,这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问题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认真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因为这是广大学生现在和将来生活和工作的历史条件,这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问题是他们求生存、谋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这样的时代背景及其时代问题,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获得深厚的客观历史基础,才能与广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对上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从本本出发。

其次,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研究他们的时代特征和思想特点。不同时代造就不同的人,不同时代的人具有不同的思想特点,烙印着不同的时代特征。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天翻地覆般的社会变化,愈来愈大的就业压力,使得现在的青年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开放,思维更加活跃,较前相比,其主体意识个人意识、竞争意识、务实精神更强。这是从主流和积极的方面讲的。若从支流和消极的方面讲,一些人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观念比较淡漠,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生追求和生活方式不那么认同,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影响很重,等等。这些特点对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清楚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时代特征,我们就不可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而缺少针对性的教学是永远不可能取得很好效果的。

再次,在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当今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从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思想问题出发,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引用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资料,采取为时代所接受的教学方法,使用时代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采用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效果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大异其趣。要想牢牢地把握时代的话语权,避免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采用更多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现实材料和现代语言,必须积极引入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总之,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密切联系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实际,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贴近现实的社会生活贴近广大学生的思想问题,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实践和新的发展,针对社会生活中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广大学生思想中的热点和疑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三、入脑、管用原则

入脑、管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的,入脑、管用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入脑是管用的前提,学习马克思主义未入脑,当然不会管用;管用是入脑的目的,学习马克思主义不管用,入脑也毫无意义。

所谓“入脑”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内容进入学生头脑,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事物,分析问题。马克思主义科学进入学生头脑是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它的前提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只有坚信马克思主义,才能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因此,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具有一定的知识信息量和内在逻辑联系,讲授观点鲜明,概念准确,富于哲理,以理服人。真理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说服人。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们的大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理性思维、辩证思维已得到长足发展。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尤其需要理论的武装和知识的启迪。理论武装的教育意义就在于它能够为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正确的立场和方法。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是形成高尚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形成正确的动机,就不会有自觉的行为倾向。事实说明,人们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对社会主义政治、法律、道德以及其他社会生活规范的认可,是形成社会主义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前提。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强调理论灌输和知识信息的传播,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符合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当然,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也要讲方法,讲技巧,区分对象和层次,如果不讲方法、不分对象的“满堂灌”,也不会取得好效果。传统的理论课教学的最大弊病不是理论讲授过多,而是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入脑”的要求,就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自主性,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寻求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入脑”和“入耳”,“信得过”和“听得进”是紧密相连的,“入脑”的前提是“入耳”,“信得过”的前提是“听得进”。如果我们的讲授不能“入耳”,学生听不进,那“入脑”就无从谈起。如果说,“入脑”是目的,那“入耳”就是手段,就是方法。传播现代社会信息需要现代化的新方法。

“管用”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所谓管用,就是使学生学得的理论能够“用得上”,就是能够用学得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达到“管用”目的,一是要研究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就业的需要、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和迎接各种挑战的需要。现代人,特别是现在的青年人,他们的一生都将生活在大变革、大变动的社会之中,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经济的挑战,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对他们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如何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事,应该做哪些事?绝不是个轻松的话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应该在这样的人生话题面前,通过我们传授的理论和知识信息,通过我们与学生的交流、讨论,真正为学生提供某种服务,为学生眼前的、未来的生活提供某些有益的指导、启迪和思考。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迎接挑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各门专业课教学的着眼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所不同的是,专业课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领域里的创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分析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本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学会适应社会,增强抵抗各种挫折的能力,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三是教学内容要贴近现时生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坚持入脑、管用原则,必须强化教学重点难点。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其内容浩如烟海,在非常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讲什么,不讲什么,哪些内容应该精讲,哪些内容可以略讲,这是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也是选准教学切入点的要求。每门课程,都应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出发,强化三个方面重点问题,即强化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疑点”问题。这“三点”既是教育教学重点,又是教育教学难点。抓准这“三点”,讲透这“三点”,就是最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就会“入脑”、“管用”,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邓小平同志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这说明,“管用”和学得“精”是联系在一起的。对大学生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不在多,而在精,只有学得精,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核心,才会管用。一门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教材有几十万字,在有限的时间里,什么都讲,什么都要学生听进去,记下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关键是为学生认识社会、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提供最基本、最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强化“三个重点”,对教师要求很高。第一,教师必须了解社会,认识学生。只有深入地了解社会,才能把握理论难点和社会热点;只有认识学生,才能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思想上有哪些困惑。这要求教师深入社会,深入学生,把这样的教育教学重点问题、难点问题集中起来,认真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应该说,每门课程都有这样的问题。但找出、找准、讲清楚这样的问题确有很大难度。第二,教师必须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了解新一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善于和敢于对现实的重大难点、热点和疑点问题做出积极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不回避矛盾,不避重就轻,充分运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丰富经验,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理性思考和研究。第三,教师要准确地处理讲授教学重点和讲授基本原理之间的关系。每门课程都有重点、难点,每门课程也都有各自学科的基本原理。讲重点、难点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重点、难点的确定又要体现本学科基本原理的要求,要运用基本原理阐释本学科的重点、难点问题。

四、教与学双元互动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双元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元互动。任何教育都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实践活动,既是教师教的活动,又是学生学的活动,既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交流和双向疏导的过程,是教师教的主导性与学生学的能动性的统一,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互为客体。

首先,教师是教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教学理论的研究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又是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示范者;教师掌握教学目的,熟悉教学内容,又受过专业训练,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教的意义非常重要。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学。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教,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和育人责任感,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保证教的质量。

学生是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以主体角色出现在教学中,具有自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为主体的自为性和自主性,即学生的学习和接受教育有着明确的目的,并从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愿望出发,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教师教的活动,独立地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而且还表现为主体的选择性。这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育教学方式、手段和内容的认可,对学习和教育条件的自觉认识和积极创造,对教育活动价值的多方面的追求和利用等。这些都说明,学生在教师面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是消极无为的,而是积极有为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求教师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离开学生自主的学、能动的学,教师的教就难以奏效。鲁迅曾把学生的学习比作蜜蜂采花酿蜜,要让学生自己做主,自己思考。人接受知识、接受教育是个能动的过程。要把教师的知识、所传授的思想品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学生的品行,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头脑加工,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替代学生自己的头脑加工。西方一位教育家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人就是教人学会思考。教育教学的双元互动原则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掌握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和特殊兴趣。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不但要动耳听、用眼看、动手写,而且要动口讲、动脑思考,营造课堂教学的平等和谐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只有给学生以“安全感”、“轻松感”,学生的思维才会敏锐,才能创造性地学习;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所创新,才会有创新学习的体验。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重在让学生参与,重在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对学生的各种积极的学习活动,特别是主动探索精神,甚至包括大胆的怀疑精神、好奇态度,教师应给以积极的鼓励和正确的评价、引导。

五、“三维”递进融合原则

教育教学过程的“三维”是指课堂教学、课后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这三个方面教学活动的递进融合扩大了传统教学的空间,为学生自主地学习创造了条件。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但要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文明行为,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是相关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心理因素协调发展的结果。因此,任何教育教学过程,都不能停留在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上,而是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通过情感和信念的作用,把一定的思想道德认识转变成相应的思想品德行为,并在这样的转变中深化认识。

“三维递进融合”的第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以往人们习惯把课堂教学称为“第一课堂”,而把校内的各种课外学习活动,如学术报告、经验交流、自学原著以及其他活动称为“第二课堂”。这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是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讲授的内容应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要依据,教学内容要精,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艺术性和哲理性,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同时要注意教与学双向交流和双元互动,把学生学的积极性、能动性调动起来。校内的课外活动应以学生的自学和自主的参与为主。“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辅助和延伸,为课堂教学服务,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形象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并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时间和空间。当前,大学生自发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和邓小平理论的热情很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因势利导,对他们的学习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指导,不断提高学习质量。

“三维递进融合”的第二个环节是校内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社会实践的中心环节是生产劳动实践、社会调查研究实践、社会扶贫帮困活动以及社区服务、精神文明共建活动等。对大学生来说,只有通过社会实践,通过与工人、农民相结合,才能直接感知时代脉搏,了解和体验人民群众的实践价值和思想情感,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才能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国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奉献于人民。

近年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证明,坚持与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依然是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和成才的必由之路。学校的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关键是“结合”。所谓“结合”,就是要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育教学要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防止形式主义和庸俗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应在城乡设置若干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并不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广阔的课堂里学到真知,接受锻炼。

六、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既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需要,又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因材施教。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其范围非常广阔,内容非常丰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际上涵盖了为整个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是通过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服务来实现的。因此,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只重视少数人的发展,而应该重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学认为,面向全体是教育的着眼点,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着手点;面向全体是目的,因材施教是手段。李岚清副总理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生的做法。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使他们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普遍提高,使他们的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展,使他们都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才是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发展负责,相信每个学生的上进愿望,挖掘他们上进的内在潜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既主张因材施教,同时也主张有教无类。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解释孔子因材施教时指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这就是说,面向全体学生就是不要便一个学生成为教育的“弃人”,同时又不要压低优秀学生的标准来适应多数人的水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在不同基础上能够有所提高,有所进步,使每个学生都要努力,从各自不同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的成果;面向全体学生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大多数。教师要保证教学的进度、难度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接受,避免以个别代替一般,防止只根据少数优秀学生的需要,任意提高难度,任意加快进度,或只根据少数差生的实际,降低教学要求,放慢教学进度;面向大多数学生,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和个性差异,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措施,扬长避短,各尽其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授课、作业、答疑、指定参考书等,都应留有余地,给有余力者去思考、去拓展。作业、考试可分必做题和选做题,辅导也可分为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等。

面向全体学生决不是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搞教育要求的齐步走和一刀切。因材施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而进行的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学生的智力水平、个性、需要是有差别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根据这样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获得教学的好效果。教育要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服务,就必须目标多样化、手段多样化。现代社会需要各级、各种专业、各种类型的人才,教育教学应该与社会的这种需要相适应。因此,人才就应该是多种多样、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多种层次的,培养和选拔人才应该“不拘一格”。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和人才质量观。如果教育者依然把考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那么教育就会沿着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考就不学的应试教育的老路走下去。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不但要注意“抓差异,带一般”,“抓两头,带中间”,“抓长处,补不足”,而且要关心、留意超常学生的特点,创造条件使其超常的优势得到发展、得以展现,使之脱颖而出,鼓励冒尖;同时又要注意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缺欠,而在另一些方面有优势的学生,回避其短处,发挥其优势,不搞求全责备。江泽民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每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教师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高等学校要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尤其是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也是全党全社会的战略任务。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提倡搞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要实现这样的教育教学要求,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必须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七、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相对较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得不承认的客观现实,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提高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直接目的,也是衡量和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真正产生实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缺乏实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必须加以改进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得失,说到底是要拿实际效果来说话,靠实际效果来衡量的。其实,我们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一切努力,以上所谈要坚持的各个原则,说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归根到底表现在其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上,而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是与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与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力素质密切相关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力素质又是与教师工作的各种保证条件分不开的。因此,在工作中坚持实效性原则,就是要把我们工作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并最终体现在广大教师各种工作条件的切实改善上,放在并最终体现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能力素质的不断提高上,放在并最终体现在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教学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日益增强上。从这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来讲,一定要抓好文件的落实。一沓纲领比不上一步行动,再好的政策方针只有落到实处才有好的效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下发的时间很及时,存在的问题抓的很准,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清晰,制定的政策也很全面,提到措施也很具体。关键在于落实。多年的经验提醒我们,“只

第二篇: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教学要求及选题

一、社会实践要求

通过对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大学生走出校门,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基层,更好的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开展社会调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加深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整个社会调查活动要求运用一种理论,开展两方面调查,即主要围绕对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进行调查;撰写一篇调研报告或论文。鼓励和提倡学生利用学校及各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的理论进行实践活动。

二、调查报告内容要求

1、结合实践活动,参考选题范围,自拟题目,写出调查报告,字数1500字左右。

2、可以参考他人文章,但需注明引用的出处,不得抄袭、照搬他人调查报告的内容。查到抄袭者视零分处理。社会实践成绩不及格视本学期政治理论课相应课程不及格。

3、调查报告正文开始前必须有15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和不少于三个的关键词。

4、调查报告正文的结尾处必须附上调查报告所参考的文献或书目,包括:书名或文章名,作者,出版社,图书出版年月或期刊发表的年月,参考互连网文献的请注明网址。

三、调查报告的格式要求

1、打印要求

A、调查报告用A4纸打印。

B、首页要求有封面。建议在封面上方适当位置,用2号、宋体、居中方式写清调查报告具体的题目,页面中下部请用3号字体依次写清楚所在的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C、调查报告第一页,调查报告题目用3号加粗宋体来写,调查报告正文用“小4”号宋体,单倍行距,“页面设置”上:2厘米,下:2厘米,左:2.2厘米,右:2厘米,请装订左侧。

D、请在调查报告右下角插入页码。

E、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用5号楷体,末尾的参考文献用5号宋体。

2、手写要求

用16开300字稿纸书写,可参考打印格式要求,注意书写清晰。

四、注意

1、论文上交的时间:2010年暑期开学第二周前,以班为单位,按学号排序,由班长收齐后统一整理上交。

2、论文上交的地点:社科部办公室(行政楼402,电话:8579262)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应各自分别提交调研报告一份。

2010年5月19日

社会科学部

附件:

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选题

1、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分析本地区的区情。

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10条基本经验,调查总结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

3、社会应急机制调查。

4、本地区农业、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调查。

5、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哪些具体举措。

6、本地区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如何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

8、本地区如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

9、本地区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10、本地区如何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及计划生育政策?

11、本地区如何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12、本地区发挥党内民主调查研究。

13、本地区共产党先进性的时代特征和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调查研究。

14、本地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查研究。

15、本地区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调查。

16、本地区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以及股份合作制调查研究。

17、本地区个体经济发展调查。

18、本地区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19、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调查研究。

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与本地区发展进程调查研究。

21、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调查研究。

22、本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调查。

23、科学发展观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思路调整。

24、本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研究。

25、本地区社会道德状况调查研究。

26、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调查研究。

27、本地区城镇收入分配问题与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研究。

28、本地区农村贫困问题及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研究。

29、本地区民办教育发展调查研究。

30、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调查研究。

31、本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查研究。

32、本地区义务教务发展状况调查。

33、本地区农村医疗保障法律制度调查研究。

34、某基层党组织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建设党的情况调查。

35、本地区乡镇体制改革以及干部人事制度调查研究。

36、本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37、本地区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调查。

38、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情况的调查。

39、“三个代表”在基层的典型调查。

40、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事迹调查。

41、私营企业主入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

42、本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现实选择。

43、本地区解决“农村、农民、农业”(即“三农”)问题的情况调查。

44、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

45、本地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情况的调查。

46、当地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47、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

48、当地构建和谐社会情况调查。

49、当地大学生就业以及人才需求情况调查。

50、社会公德意识调查。

51、抓好农村党建 促进农村科学发展

52、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基层矛盾

53、科学发展观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现实调研

54、科学发展观与实施素质教育

55、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56、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开拓农村市场调研

57、我的家乡,我眼中的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调研)

58、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59、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60、构建环境友好型、能源节约型社会问题调研

61、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2、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关注弱势群体,提高和改善困难群体生活水平

63、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64、科学发展观对当地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的调查研究

65、“发展是硬道理”的实践表现

66、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及其社会意义

67、城市环境保护调查

68、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69、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

注:每位同学必须写,社会实践成绩不及格视本学期政治理论课相应课程

不及格。请仔细阅读上文查看具体要求。(张会彬)

第三篇: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想

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想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件件上了一段时间,我感到自己思 想 渐受老师的影响,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改变了。在一开始看到课程表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周要上四节,我就感到很疑惑,难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真的那么重要?学校居然安排一周四节课,我就带着这种疑惑去上政治思想理论课。

刚接触老师,我就强烈感到老师是一个很爱国的人。说真的,在高科技之下,我看到过很多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不满信息,而且还有很多国家存在的问题,就这样逐渐自己也赞成他们的意见,认为自己所在的社会有很多不好。所以,虽然自己还没有到“愤青”的地步,但多多少少也有一点抱怨,总觉得西方的社会比自己的国家的社会好,福利也很好。

但随着课程的展开,每次老师都会在努力改变我们对社会的那一点点抵触。一开始,我自己并不接受老师的说法,老师一直在分析我们国家的现状,说我们国家比西方国家好很多,例如我们的制度,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而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制度是以有钱为主的,有钱才有发言权,很多制度都是围绕富人而制定的,而我们国家就不同,我们国家是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并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并不会像他们那样,什么事都是富人说了算,这些我们国家就比西方国家好很多。老师也跟我们分析历史人物,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的建立是很艰苦的,多少位革命烈士是牺牲性命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让我深切感到我们国家是多么来之不易,还有那些西方国家是怎么欺负我们国家的,根本就不把我们国家放在眼里。这让我感到很气愤,逐渐也就没那么羡慕西方国家,还有他们经常打着人权的口号来为难我们国家,说我们国家没有人权,看了老师的分析,我才了解到真正没有人权的是他们。

逐渐的,我自己的看法就开始改变了,其实自己的国家很好的。老师也有跟我们分析我们现在国家存在的问题,但虽然我们有问题,但我们的政府已在努力的改变,尽力把我们的社会建设的更好,而不像西方国家一直在逃避,明知道有问题却不肯改变,一味的把责任推给别的国家。

现在我对自己国家的看法已经改变了,不再觉得西方国家很好,现在更喜欢自己的国家,我是被老师的爱国之心感染了,还有老师对待问题的分析是那么的全面,从多方面分析,这教会了我看问题要从多方面看待,要有自己的分析和看法。现在我终于明白学校为什么会安排那么多课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了,因为这门课真的很重要,它改变了我的思想,令我从新认识了这个国家,也从新爱上了她-中国。

第四篇:思想政治理论课心得

做个有思想的人

一直以为,政治是一个个用专业的名词组成的术语,让普通老百姓听得云里雾里的东西;一直以为,政治就是政治家的统治的工具,一些很深奥的东西。一直以为,政治跟我们太遥远,我只要知道国家的大政方针就可以了,至于细节,至于为何而来,这些对于作为一名平常小百姓的我们而言,并不重要。也许是对于政治的认识尚处于肤浅状态,也许是对于政治的认识太过官方,才导致存在一些误区。

政治离我们太远,因为距离,所以我们才觉得不重要,所以在一开始上政治理论课的时候,总觉得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但是学了一段日子之后发现,大学上的政治理论课跟之前在中学高中所学的政治课并不完全相同。以前在初中高中学习政治理论课的时候,总觉得有些枯燥无味,照本宣科。那些所谓的政治理论课,除了介绍国家的国体政体、法律法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新闻消息„„这些都是理论的东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接受“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被动地学习,并且就算是学过了,也很容易淡忘。

带着几分疑惑,开始了我大学的政治理论课程。学生访间流传着一句话:大学学高中的,高中学初中的,初中学小学的,小学学幼儿园的。所以一开始我就以为,我们现在学的东西,就是以前我在高中学的知识,没有创新。再加上刚上大学,就有听到许多人说过,大学是很轻松的,60分万岁,多1分浪费。所以一开始,对于政治理论课,我也没有抱着太多的兴趣。

大一一进校门,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便是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基础。这本课不难学,而且里面的许多内容也是之前学过的。翻着书本,这本书也没有引起我多大的兴趣。但是学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门课是相当有意思的,特别是上课老师给我们时间,让我们对课本里的内容进行讨论时,更加有意思。根据课本的内容,再加上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通过各种方式来上这门课。特别是讨论一些我们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时,课堂范围更加活跃,使我们更加喜欢上这门课程。而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我们学习到更多的内容。

我记得其中有一节课是老师让我们自己去讨论,对于自己的男朋友或者是女朋友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大家在讨论时非常热烈,因为这个话题也适合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引起我们大家的讨论。因为这门课是由两个班合班上的,所以老师让我们讨论一小段时间后,每个班选三个代表,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标准。有些人写得标准非常有趣,有些人写得比较中规中矩。通过这个标准的不同,也可以反映出来一个人的性格差异。其实学政治思想课就是应当如此,大家在课堂里面都能够有话说,既可以做到跟老师的互动,也能使同学之间更加地了解。通过这个小讨论,我们也学习到了课本上的内容,大学生活需要怎样来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进行自我目标的设定。其实在大学里,很多人的思想品德已经定型,很难再有大的改变,所以老师们要做的就是给我们一个好的引导。重复的话题,肯定不会引起学生们的喜欢,但是相反,如果让学生自己来说,当课堂的主人,效果就不一样了。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所以课本里的灌输对我们来说,效果并不大,如何在课堂里有一个新的探索,以达到课程的目标,这是老师的难题。但是在这门课里,我学到了许多,同时也让我收获了许多。

第二门政治思想课程是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也相当有意思。老师上这门课的时候不是照着书本念,而是结合我们学生学习的需要,就像是给我们讲故事一样,告诉我们中国的那些历史。有些内容甚至不是课本上的,是结合老师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真实的东西,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学到课本以外的内容。像我们之前学红军过草地的历史,以前在历史书上都是讲了一遍又一遍,就像是炒菜一样,把菜翻了一遍又一遍。话说的好听一些便是让我们重复记忆,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其实营养就在炒的过程当中给浪费掉了。

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而政治理论课关于中国历史的故事,是从近现代史开始的,也就是从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鸦片战争开始讲起,那风雨飘摇的年代,那弱肉强食的年代,那属于中国的屈辱的年代。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尘封多年的历史的大门,在地大物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社会里,开始了属于它的历史转变。历史总是残酷的,人性的贪欲,让一个个帝国主义国家觊觎着这块土地,瓜分中国,夺取黄金,成为它们企图中国的目的,而我们,在无知的状态下,输给了自己,也输给了历史。闭关锁国,有当时的政治考量,也有清政府错误的判断。清朝历史上最出色的帝王康熙帝在位时,都不敢大开国平,更何况是晚清政府、一些顽固势利,那些守旧派呢?

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历史要讲明白要讲清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中国的历史太多太长,哪怕只是一个近现代史,也是如此。我们平时所说的,只是主流的媒体所告诉我们的事实。以前听过这么一句话,要看中国的历史,在历史书上看到的,都是一个虚的东西;要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就要走出课本,到现场去看,感受当年帝王将相的故事。在历史博物馆里,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九牛一毛,只言片语,不足以留下太多故事里的印迹,当年历史的轴轮辗过的痕迹,不知遗落在谁的故事里,又在哪一条长河里浮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们是一群看历史的人,终究有一天,我们也成为了历史。但是我们要在历史里,学会当年的经验,学会当年的风雨兴衰。上完这门课后,我有一种感觉:读史,其实就是读自己。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为何人们总不会在历史当中借鉴?是人性的无意还是故事的未待续?

如今,学完了思想品德与道理教育,学完了近现代史纲要,如今,我们学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在30岁那年就有了自己的主义啦,如今我差他的年龄只有10岁,10年的蹉跎岁月,他的高度,我想,我是永远也无法启及的了,我只是站在巨人的后面,瞻仰前人的人。虽然我们如今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却永远不会教条化。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思辨能力,是除了古希腊之后,比较出色的一个人。所以,学习马克思,我觉得首先不要在心里去排斥它,而是要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观察。

在美学课上,老师说过无用之大用的说法。上政治思想课,也就给我这个感觉。很多看似没有大用的课程,实则是最有用的课程,只不过我们习惯用实用主义和速成主义所左右。学习这些课程,我觉得也给了我一定的思想涵养和理论基础,让我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提升了我自己的内涵。人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得到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和大家的思想不断地接触。

第五篇: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提示

(供2013级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学习使用)

一、该课程的内容结构及主要内容提示

(一)简目

导论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

(二)细目(其中用黑色字体的是本次学习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整个课程

中标示的有16个重点,有关章目后面的阿拉伯数字为重点内容序号)

导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1.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1)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

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

2.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2.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2)

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

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坚持统筹兼顾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1.经济和经济建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2.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3.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3)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4)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2.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3.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1.政治和政治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5)

1.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5.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6.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三、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6)

1.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

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

4.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稳定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

1.文化和文化建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体制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7)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8)

1.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推进文化传承、借鉴与创新

3.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9)

1.社会建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和体制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1.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2.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10)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2.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11)

1.生态与生态文明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国策

3.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2)

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四、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概述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领导地位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

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13)

1.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考验”

2.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危险”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4)

1.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

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

一、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二、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1.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2.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三、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外方针政策(15)

1.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2.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

四、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16)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及内涵

2.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二、复习思考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

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

因。

3.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政治的改革和发展却相对滞后。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4.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

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请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5.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

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请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以及你认为解决的基本途径。

6.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热点问题,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7.为什么说我国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8.近年来,国际范围内关于中国有哪些影响较大的评论或预测?你是如何认

识这些评价或预测的?

三、学习期间要求阅读和参考的基本书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版

2.顾海良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讲义》,高等教

育出版社2012年6月版

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6.《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16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1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下载9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9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业

    致即将离去的大一生活 时间如流水一般,又快而且一去不返。晃眼间,大一生活即将离去,自己即将成为师姐了,我仿佛还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总希望时间它走得慢点儿。但是风将把一切吹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总结 活动一:参观静园,感怀古今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13日 活动地点:天津市静园 活动形式:集体参观,调查,讨论 活动计划:分组入静园游览较为著名的景点,欣赏园中建筑美......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福建江夏学院2012年社会实践报告 福建江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及作用发挥等问题 指导老师:陆娱 系别:经贸系 组别: 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方案

    东莞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方案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走进社会,投身实践,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认识、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1 摘要:淳安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城镇,文化丰富多样,人类发展历史悠久,留给后人诸多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遗存了许多丰富可......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报告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含义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讲,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指大学生向社会学习,拓宽知识视野,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增长才干的活动。大学生社......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暑期综合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题目:假期辅导教学 小组 代 表人:xxx 院系专业班级: 外国语学院英语1班 联系电话:xxxx 指导教师:张洁 填表日期:20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