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 人美课标版美术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
中学美术《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美术
3、课时:1 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格尔尼卡”、“
9、11事件”等。√
二、教学课题
这幅作品是20世纪美术的经典作品。选用这件作品作为初中美术教材的开篇,是为了突出理解美术作品的社会作用,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能够揭露黑暗、反对战争,从而唤起更多的人热爱和平、热爱生活,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人的情感的。
作品内容抽象、复杂,画面给人惨烈的印象,不同于一般画面意境优美的作品,它是立体派风格的代表作品,选材具有典型性;使学生能从广泛的文化背景中理解美术作品,大量事实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概括特征,既提高了欣赏能力,又掌握了欣赏评价作品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教材是人美版初中美术第一册的内容。《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在1937年创作的一幅著名的艺术作品。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以不安、冲撞的动势和强烈的视觉形象,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它是中学阶段美术教材中的“鉴赏示范系列”之一。“鉴赏示范系列”于每册第一展开页置放一件大幅作品及对作品整体介绍与评价,2~3页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细节分析以及创作过程与草图,使学生能从广泛的文化背景中理解美术作品,它为学生提供了如何“欣赏 • 评述”美术作品的示范。
本课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2.教学思路:
本课教材意在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为学生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从这一点出发,在版面安排上做了很大的改革:它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从背景到艺术家构思的过程,让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经过充分的自学,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些局部经过精心选择,试图通过几种典型的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加强学生对作品的感悟。
所以,本课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讨论、探究、体验。教师要少讲,只是在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起到点拨的作用。
3.教学重点: 作品通过怎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① 学生初步领略立体主义绘画的特点。
② 使学生明白格尔尼卡是一幅以战争为主题的政治画作品。
能力目标:① 使学生能尝试着把对抽象的立体主义绘画作品的欣赏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
达出来。
② 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在欣赏中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情感目标:在欣赏《格尔尼卡》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战争暴行给人民带来的巨大
痛苦,意识到和平的可贵,学习画家用艺术捍卫和平的精神。5. 学生现状分析: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好胜心强,在接收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兴趣的感性知识。而这幅作品内容显得抽象、复杂,画面给人惨烈的印象,不同于一般画面意境优美的作品,所以如果对这幅画直接讲述,或让学生自己看书评价,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欣赏难度大。学生平时对立体主义作品接触较少,可能在没有学会欣赏之前就对它失去了兴趣。所以教学时做到首先吸引他们,然后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效果比较好。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
2.学习方法:(1)依据教学目标而设的问题,精读教材,把握重点。
(2)充分利用媒体,讨论、发言和表演,互相促进,加深理解和记忆。
(3)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生活体验,联系已有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
五、教学过程
总的教学理念:依据教学理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构思教学程序的整体指导思想。体现问题性、探究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一)创设情境,认识作者 A.【教师活动】
1、组织教学。宣布各小组以合作的形式参与本课中的比赛环节。
2、展示课件中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并配以枪炮声和呐喊声烘托战争的气氛。
3、请同学们思考后抢答:
(1)油画《狼牙山五壮士》是以什么为主题的作品?
(2)书中以战争为主题的作品还有哪一件?作者是谁?
【百度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0%C7%D1%C0%C9%BD%CE%E5%D7%B3%CA%BF&in=13352&cl=2&lm=-1&pn=0&rn=1&di=47863800975&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 【课件出示】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小镇简介:格尔尼卡小镇坐落在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末,格尔尼卡被国际旅游界纳入地球上自然环境保护最好、人文景观最有特色的十大“人间天堂”之列,被称为“绿色王国”。这里迄今为止还有欧洲人至今也没能破解的巴斯克人自己的语言文学和文字,是个神秘的小镇。这个小镇也因为毕加索的这幅名画而闻名于世。
【设计意图】
1、创设抢答和小组竞赛等环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一开始就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体的位置上。
2、通过画面和音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战争主题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使学生在竞争中迅速而自发地揭示课题。
这样引课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明确了《格尔尼卡》的战争主题,而且犹如照片一样写实风格的《狼牙山五壮士》与《格尔尼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作品的特点更容易显露出来。
B.【教师活动】
课件出示毕加索不同时期的六幅自画像
提问:他对自己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一样?请你用最直观的语言来形容,你看了这几幅自画像后有什么样的感觉?
【百度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1%CF%BC%D3%CB%F7%D7%D4%BB%AD%CF%F1&in=27181&cl=2&lm=-1&pn=9&rn=1&di=42756097665&ln=401&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1%CF%BC%D3%CB%F7%D7%D4%BB%AD%CF%F1&in=27181&cl=2&lm=-1&pn=3&rn=1&di=42671468910&ln=401&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1%CF%BC%D3%CB%F7%D7%D4%BB%AD%CF%F1&in=14923&cl=2&lm=-1&pn=4&rn=1&di=40010669055&ln=401&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1%CF%BC%D3%CB%F7%D7%D4%BB%AD%CF%F1&in=27181&cl=2&lm=-1&pn=2&rn=1&di=31469502240&ln=401&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1%CF%BC%D3%CB%F7%D7%D4%BB%AD%CF%F1&in=23022&cl=2&lm=-1&pn=23&rn=1&di=1069074270&ln=401&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1%CF%BC%D3%CB%F7%D7%D4%BB%AD%CF%F1&in=30045&cl=2&lm=-1&pn=1&rn=1&di=17457536655&ln=401&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学生活动】 学生谈初始毕加索自画像的感受。
出示课件,介绍生活中的毕加索(请同学朗读)。
【百度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1%CF%BC%D3%CB%F7%D5%D5%C6%AC&in=11392&cl=2&lm=-1&pn=4&rn=1&di=29999975745&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二)主动探究,感受新知
【教师活动】
A.出示自读题目:自读P1—P3,针对以下问题抢答。
■《格尔尼卡》这幅画是依据什么命名的?
■ 请你算一算,画家毕加索是在多少岁时完成这幅作品的?
■《格尔尼卡》是一幅以什么为主题的作品?
■ 你对这幅画的初步感觉怎样?(请选择)
A.规整、清爽 B.混乱、繁杂
C.跟生活中的照片比较接近D.非常抽象,跟照片相距甚远
【设计意图】 本部分的自读题目大部分都可以从书上直接找到答案,学生很容易尝到甜头,让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有积极性。利用竞争机制促使学生积极自学,把握重点内容。B.欣赏《格尔尼卡》,请同学回答:这幅画里毕加索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可用书中一句话)
【讲授新知】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78838.htm 【教师点拨】 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
思考:毕加索这幅作品中的形象都象征了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来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容。(出示课件,学生朗读)
教师讲述毕加索与《格尔尼卡》的小故事,以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时,毕加索画完《格尔尼卡》在巴黎展出时,德国的将军和士兵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有一天,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格尔尼卡》复制品。一名德军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 “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严肃地回答。)
C.小组讨论,画面中都有哪些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你认为画面最感人最重要的地方。
思考:形象——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毕加索为什么要画这几个形象在画面里呢?这些形象表达什么了意思?你能说说形象可能象征的意义?你有何见地、有何体验?
简单描述: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
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牛代表什么?
马的嘶鸣象征了什么?
你能发现画面中的灯泡象征着什么吗?
手持煤油灯的女人象征什么?
能找到哭泣的母亲吗?
地上战士为什么手持一把断剑?
你能找到楼上跳下的人吗?
(讨论过程中学生有不一致见地,引发探究兴趣,同时呈现本课重点)
小结:作者没有用写实的手法,而是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这幅作品是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了新的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手法就叫“立体主义”。
相关资料【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5722.htm 【设计意图】 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小组合作意识。让学生通过欣赏体会画面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初步领会立体主义风格在表现作者思想感情中的特点及作用,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D.深度欣赏 ■ 画面的构图
构图——对照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作品,为何不似于那么严谨?
(课件展示《最后的晚餐》作品,不同风格作品比较,更易理解《格尔尼卡》独特的构图)
小结: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
■ 画面的色彩
提问:为何毕加索只是用了黑白两色来处理画面?你觉得有哪些表现方法更能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
(用一正一反设计问题,体现画面独特)
小结:调子阴郁,情景恐怖,全画充满了悲剧的气氛,更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的气氛。
毕加索通过此作品想给世界人们一个回音,控拆战争的暴行给人们带来灾难。作者的艺术语言是独特的,采用破碎、超越时空的象征性的形象、黑白的色彩,不安的构图表达了作者痛恨法西斯人民带来灾难,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E.感受画面,展示表演
组织学生讨论,假如由你来扮演画面中的某一个有生命的形象,那么你在这一刻最想说的话是什么?要求各小组自评或互评。
【设计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对表达主题的作用。在竞争论辩和理解、表演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将结果简单地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室的步步启发引导下自己做出结论,然后互相讨论补充,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轻松掌握新知。
(三)拓展新知,课堂总结
A.【教师活动】 毕加索是上个世纪的人物,离我们很遥远了。有的同学说,他所记录的这些战争也离我们很远了,但事实上我们身边还有战争。
1.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炸弹的自白”,分析文章内容与《格尔尼卡》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2.引导学生欣赏立体派其它画家的作品。(机动环节)
【学生活动】谈感谢,体会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的灾难,进一步体会到战争暴行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意识到和平的可贵,学习画家用艺术捍卫和平的精神。对法西斯的战争暴行充满了愤怒之情。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把对作品的欣赏进一步升华,课堂再次推向高潮。2.加深对作品风格特点的认识,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大课的容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B.【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针对本课中的疑问小结发言,并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引导。
教师小结:世界需要和平,国家需要和平,那么我们这个小小的班集体也需要和平,同学们作为班级的一员,想一想你能为班级的和平做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教师针对“和平”主题做了简单而有力的总结,把学生对和平的愿望牵引到身处的班集体中来,用一个反问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一个深深思考的问题中,以实际的问题教育学生,“和平”需要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四)课的延伸
【教师活动】
A.给学生介绍课后利用互联网查阅立体派作品相关信息的方法。提供相关的互联网网址。B.出示课后竞猜题目:
(1)《格尔尼卡》这幅画有多大?
(2)毕加索对艺术不懈追求,风格巧变不竭,请猜猜,他至少为自己画过多少张不同风格的自画像?
(3)格尔尼卡小镇被德军飞机轰炸长达几个小时?
(4)格尔尼卡小镇被轰炸时,当时正在举行庆祝活动,当时集会人数达多少人?
(5)画家毕加索在战后以法国抵抗运动战士的荣誉参加了战后第一次美展,并于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以后,他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什么宣传画作品?
【设计意图】把学生对课的兴趣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毕加索(1881-1973)
一、作者介绍
二、艺术手法:象征、立体主义
三、创作背景与内容
1937年
四、画面欣赏:1.形象:
支离破碎
几何化、多视角、重组
2.构图:
动荡不安
大胆、夸张、饱满
3.色彩:
悲壮的黑白
符合感情特征
附:炸弹的自白
9•11袭击事件发生了,藏在阿富汗的“基地”组织被认定为元凶。作为美军的一颗炸弹,我知道我和我的同伴要去打仗了。
终于,我接到出击的命令。我被装进B-52轰炸机的弹仓,飞到了阿富汗领土的上空时,我是多么不愿意看到如此多的无辜百姓被我炸死,可是我没有权利控制自己。我被扔了下来,但我居然没有爆炸!很快,附近的建筑都被我的同伴摧毁,人员被杀死。我的同伴也因此粉身碎骨。
不久,一个阿富汗小男孩路过发现了我,一双纯洁的大眼睛好奇地盯着我。我突然想说话了,可是我知道他肯定听不懂,但我还是说了一句:对不起。奇迹发生了,小男孩居然听得懂我的话,而我也和他聊了起来。这时我才知道,他的父亲被我的同伴炸伤了,失去了双腿,躺在那里不能动,他只好出来找点能换钱的东西——弹片之类,以便换些粮食填饱肚子。听着他们的遭遇,我的内心痛苦极了。
很快,我与小男孩建立了友谊,他经常来陪我聊天,给我解闷,我们在一起过的很愉快。
这天,我们正在聊天,忽然,我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异样,我惊恐的意识到,我要爆炸了!我大声地喊叫,叫那个阿富汗小男孩快点离开。小男孩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瞪大眼睛,一动不动,茫然地看着我。
我知道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在爆炸前,我用尽全部力气,对着即将被我炸死的阿富汗小男孩大声说道:“对不起„„”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能够利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并把这一理念渗透到我的教学中来,使得课堂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爱学,师者乐教,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目的。
2.《格尔尼卡》这幅作品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的作品,原因有二:
一、作品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
二、这种抽象的形象学生难以理解和产生共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结合了大量的现实题材,如9.11事件,使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同时能够在感性上有所认识。正因为有了这种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表演这一环节上有了超水平的发挥,从而更加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3.学生通过本课教学设计中的一连串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的带领到学生的自己探索和表演,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美术的趣味及意义,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更是引人入胜,学生的思维也在不经意中展开,这样,知识的学习
和掌握,不是一种任务和负担,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
4.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收集资料,自主探究,分组讨论,体验模仿,以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欣赏《格尔尼卡》。在知识技能获得的同时更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突破学科本位,以互联网技术作为后盾扩展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满足全体同学对知识的需求。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广东省 学校:佛山市禅城区南庄第三中学 姓名:高晓丹
职称:中教二级 电话:*** 电子邮件: gaoxd2010@163.com 通讯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洞南路80号 南庄三中 个人介绍:
本人自从教以来一直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努力钻研,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求实创新,被评为校优秀青年教师;任教以来认真辅导学生参加各项比赛,成绩突出,本人也因此荣获区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积极参加教师的职业素质比赛,教学案例设计获得广东省二等奖,区教师书法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第二篇:美术_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格尔尼卡》说课
我说课的题目是《格尔尼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选自美术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三册第一节课第一课时,本课是对毕加索代表性作品《格尔尼卡》的欣赏、讲授、评述为一体的综合课。属于本单元中“欣赏,讲解”学习领域,在教学中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讲授和评述来使学生认识了解作品,激发兴趣,培养自主欣赏的能力.本课旨在让学生赏析作品,深入了解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和作者创作这幅画的历史背景以及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作者的生平和这幅画作的艺术风格,重点是弄懂作品所展示的形象是什么,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及艺术手法。2.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对《格尔尼卡》进行赏析,了解作品的内涵,作者毕加索生平和艺术风格,并欣赏其代表作品.2).能力目标: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感知名家作品的艺术魅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包含的历史,反思战争,珍惜和平,形成公正的审美观。
设置目的:通过对《格尔尼卡》这副作品的赏析,增长艺术知识,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3.重点和难点
重点:赏析《格尔尼卡》,弄懂画面包含的内容及意义,使学生从艺术形式和现实意义上认识《格尔尼卡》的价值,并以此培养学生珍爱和平的情感。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尤其对于现代绘画中的立体主义是学生理解上最难掌握的。
设置目的:《格尔尼卡》这幅作品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具有极其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故而能够做到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这幅作品也就等于在他们面前打开了一扇走进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并且借此来回顾历史。4.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1.作品资料及简介
2.画家的个人生平,故事,艺术历程和艺术风格等文字资料 学具:1.学生收集的作品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5.课时:1课时
6.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将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指导: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根据教材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做法如下:
1、情境再现法
在本课教学中,由于欣赏的绘画内容与形式比较难以理解,如果像传统的欣赏课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进行讲解,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所以我运用了多次的情景模拟和体验,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直观的过程中感受作品,在情感上达到和作品的共鸣。
2、德育渗透法
这幅作品本身便是为了抗议法西斯暴行而创作的,所以又被誉为“声讨暴行的檄文”,因此我在本课中,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和平主义的思德教育。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可见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我的做法是: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思考——讨论——评述”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赏析。
2、合作交流法
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 根据本课图片多、资料多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近距离的接近作品,从而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作品,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在这节课上以“欣赏作品――分析作品――评价作品”为主要教学环节来展开、深入课题。
1.组织教学:起立问好,集中学生注意力,确认学生进入角色 2.导入新课: 1).提问导入,激发兴趣。
怎样让学生对本课产生学习兴趣,并对美术产生一种持久的兴趣,从而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呢?上课后,我先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毕加索?有谁知道他有哪些著名作品呢?引起学生对毕加索以及他的作品的注意,以此引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2).出示课件,初步了解和感受
这一环节是将准备好的资料图片投放在大屏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交流,1、画面中可以看到那些形象?然后在在屏幕上详细的按画面所有的形象作出讲解: 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 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
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 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
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
这也是本节课讲授的重点之一。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后,教师再适时地介绍作品创作背景及作品在当时的社会意义,为学生深入理解画面创设一个情景:《格尔尼卡》表现的是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空军为试验炸弹的威力轰炸了西班牙巴斯库的一座小镇格尔尼卡,使2000名无辜人民丧命。这一事件震撼全世界,也震动了画家毕加索,他创作了这幅巨画,抗议德国法西斯的暴行。画里没有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恐怖、死亡和呐喊。画的背景布满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着全画。而画家之所以如此表现这一事件,也与他儿时的经历有关:1884年,毕加索3岁的时候,在西班牙马拉加发生了地震.那天晚上的尖叫.惊恐.毁灭.火焰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爸爸背着他走出房间,母亲举者等照路.那场自然灾害带来的印象,成为他描绘战争灾难的基础。
然后,给学生时间默默体会一下画面中的场景。
设置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描述画面:牛,马,灯,抱着孩子的母亲,战士的尸体,跳楼的人等一个个战争场面。运用情景感受方法,使学生从情感上体验作品,从与初步感性认识的反差中帮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3).了解作品,体验风格.画家作为立体派的代表人物,也充分的立体主义这种艺术手法运用到这幅作品中。在作品中,画家采用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然后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那什么是立体主义呢?来引起学生注意,然后再在幻灯片上展示答案,并出示一些毕加索立体派风格的作品,初步感受立体派艺术风格。
接着让同学们思考并做出回答:作品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那你知道画面中的灯牛马有什么象征意义?依次加深对作品的了解。
灯是比喻光天化日或一只眼睛在浓重的黑暗中注视着这幕惨剧. 公牛是残暴和黑暗, 那匹被长矛刺穿了躯体的马代表人民. 4).作品评价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也是20世纪世界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情景假设:曾经有一位德国法西斯军官指着《格尔尼卡》对毕加索问:“这是您的杰作”?毕加索当即反驳:“不!这是你们的杰作。”从中你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哪些方面? 5)布置作业:
《格尔尼卡》反映是二战时期德军的暴行,但它的创作也与画家经历的地震有关。而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那么同学们就以这场自然灾难为题材创作一幅绘画作品。
要求: 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抽象、写实、手绘或材料拼贴都可以,8开纸大 设置目的:情景假设除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让学生以口头与书面的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而使学生能够从理性认识上欣赏作品,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课堂评价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展示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然后进行提问并伴随有讲解,欣赏之余使学生加深了印象,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体验大师作品的魅力,同时不忘过去历史,反思战争。
对学生的提问可以很好的发挥他们的思考想象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能力。欣赏、讲授教学与绘画教学是紧密相连、互相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认识、艺术作品。
第三篇: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格尔尼卡”课件、影视资料、准备铅笔、图画本、课本。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步欣赏作品---作品背景介绍---作品分析---画家简介并欣赏其它作品----深入感知作品---小结评价---拓展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空袭格尔尼卡的视频,让学生聆听是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面?
学生回答:飞机轰炸声、人惨叫声、建筑倒塌声、战争场面等。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画和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谁能猜猜看,这位艺术家是谁? 学生: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乱 怕 繁 灰 美 丑等(作品给人混乱、恐怖的感觉等)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学生谈感受:(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2)介绍作品背景
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
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终于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一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3)、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1、牛的表情怎样?它代表什么?
牛:呲牙咧嘴,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
2、马代表什么含义?
被刺伤的马昂着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苦受难的西班牙人民。
3、战士的手里拿着什么?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右手握着折断的剑,肢体残缺,死不瞑目,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
4、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这一切都说明什么? 发出哀鸣,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表达死去孩子内心的痛苦。
5、灯在这里象征什么?
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的射向四周,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明了战争的罪恶。)
6、举灯的女人象征什么?
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象征人们渴望和平与自由。
7、跳楼的人发出怎样的喊声?
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无助,充满了悲剧气氛。
8、奔跑的人造成怎样的气氛?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迷惘与渴望。惊慌失措、惊恐。
小结画面内容: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被刺伤的马昂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人民;一名倒下的战士右手握着被折断的剑,剑旁的鲜花表示对死去战士的哀悼;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充满了悲剧气氛;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
小结:这些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象征含义。整件作品充满了悲伤、痛苦、恐惧,控诉了法西斯的冷酷和残暴。(4)整幅画用什么色调描绘?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色调?这幅画的画面内容看上去显得比较凌乱,画家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绘画形式表现战争题材?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
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本世纪40年代借给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1981年归还西班牙,现在珍藏在马德里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三)毕加索生平、作品、风格。
了解毕加索生平和艺术成就。----立体主义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的作品和风格。(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四)小结评价,谈欣赏感受(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收获)引导学生谈感受。(作品形象、内涵、背景谈。可以看出毕加索是一个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人。)今后我们欣赏抽象作品时不能用像不像来评定了,要结合作品背景及绘画风格来理解作品内涵。
(四)知识拓展
毕加索一生都致力于艺术风格的创新,那么他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一下资料或上网查询。
第四篇: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格尔尼卡”课件、影视资料、准备铅笔、图画本、课本。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步欣赏作品---作品背景介绍---作品分析---画家简介并欣赏其它作品----深入感知作品---小结评价---拓展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空袭格尔尼卡的视频,让学生聆听是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面?
学生回答:飞机轰炸声、人惨叫声、建筑倒塌声、战争场面等。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和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谁能猜猜看,这位艺术家是谁? 学生: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我们一起走进毕加索和《格尔尼卡》这幅作品。
画家简介:毕加索,西班牙画家,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代表作有《梦》、《哭泣的女人》《亚威农少女》,还有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格尔尼卡》。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乱 怕 繁 灰 美 丑等(作品给人混乱、恐怖的感觉等)
(二)学习新课:(1)、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师:刚才大家都讲得很好,说明我们同学的欣赏水平还是很高的,大家的第一感觉都很准,那么有关于这幅画的一切,现在大家在头脑中一定有了很多的问号了吧?
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学生谈感受:(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2)介绍作品背景
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
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终于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一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3)、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1、牛的表情怎样?它代表什么?
牛:呲牙咧嘴,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
2、马代表什么含义?
被刺伤的马昂着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苦受难的西班牙人民。
3、战士的手里拿着什么?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右手握着折断的剑,肢体残缺,死不瞑目,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
4、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这一切都说明什么?
发出哀鸣,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表达死去孩子内心的痛苦。
5、灯在这里象征什么?
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的射向四周,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明了战争的罪恶。)
6、举灯的女人象征什么?
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象征人们渴望和平与自由。
7、跳楼的人发出怎样的喊声?
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无助,充满了悲剧气氛。
8、奔跑的人造成怎样的气氛?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迷惘与渴望。惊慌失措、惊恐。
师总结启发:画家用这些或压抑,或恐惧、或痛不欲生的形象,来表现战争悲惨的场面,传达着人类对战争的痛斥,对和平、美好的向往,这是不是一种美呢? 生: 是!
师: 而这种美的传达,画家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呢?接着我们深入学习这幅画的艺术特色。
四、艺术特色分析
1、色彩:黑、白、灰
师:整幅画用什么色调描绘?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色调?(生:黑白灰)师:回答的很好,整幅画是用错宗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
2、构图:饱满、均衡
师引导:画面上有什么——感觉到处都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场面非常混乱,以至于我们的眼睛在这幅画面上看来看去——为什么要这样画呢?——突出战争带来的动荡和不安。这种杂乱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方形的画面空间里,所以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
3、造型:夸张、变形
师: 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左手,和画面左下角士兵的手作对比,发现有什么不同?
生1:他的手变形了。生2:他的手画的很夸张。师: 对!画面中主要用变形、夸张的方法来表现对象。
4、表现手法:象征、立体主义
师:画家用这些夸张、生动的形象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抗议和对受难民众的同情,这种借物传情的表现手法叫什么? 生: 象征。
师: 画家是怎么刻画人物的呢? 生1:很破碎。生2:用几何形体表现
师:观察的很好,是一用些亮度不同的几何形体重叠、堆砌而成。这种绘画风格就是立体主义的风格,1、多角度描绘物体,并重新组合在一起;
2、几何形体重叠、堆砌、重新组合。(板书:立体主义)师: 请看这几幅画,哪一张是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 生: B 师: 非常正确!大家学习能力很强。
师: 通过前面我们从画家简介、创作背景、画面内容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对《格尔尼卡》赏析后,相信现在已经改变了同学们对它的最初印象。那以后再遇见大师画作的时候是不是也要从这几方面去欣赏呢?(PPT展示)生齐答:是!
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20世纪40年代借给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1981年归还西班牙,现在珍藏在马德里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三)毕加索生平、作品、风格。
了解毕加索生平和艺术成就。----立体主义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的作品和风格。(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四)小结评价,谈欣赏感受(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收获)这节课我们主要对《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了赏析,明白了立体主义描绘的对象并非如我们所见一般。真正的艺术,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五)知识拓展
毕加索一生都致力于艺术风格的创新,那么他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一下资料或上网查询。
第五篇:《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教案
广丰县壶峤镇中学
郑殿菊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作品内容形式的分析,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作品的内涵,从而接受《格尔尼卡》并与之产生共鸣。
2、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教学重点:
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作品并与之产生共鸣。教学过程:
一、观察作品提出问题 播放利比亚战争引出课题。
出示《格尔尼卡》图片问:知道这幅画的题目吗?见过这幅画吗?你能从这幅画中看出哪些形象?面对这样的一幅画,你能提出一些问题吗?
小结:
1、画家为什么要画这幅画,想表达什么情感?
2、画家为什么只用黑白灰三种颜色来创作?
3、画中的形象觉得有些杂乱难以看懂,画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
设计意图:如果按欣赏的教学的常规步骤,从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依次介绍,易使学生产生一种盲从心理。所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先从造型入手,再介绍背景,学生就会在一种陌生化的情景中交流探讨,所有的质疑声会在欣赏过程中逐一呈现。
二、感知造型产生共鸣 分析画面内容:
1、仰天狂叫的求救 :绝望 惊恐
2、号啕大哭的母亲: 愤怒 死亡 悲痛
3、仰天长啸的战马:痛苦,仰天长啸 象征饱受创伤的西班牙国家。
4、狰狞的牛头:麻木 无情 凶残
象征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5、断臂倒地的战士:支离破碎 死不冥目
6、奔逃的女人:仓皇的逃命
7、持灯的女人:象征自由和希望
8、和平鸽…象征和平
2、欣赏3D的《格尔尼卡》
再次感受画面的气氛。并思考:想一想作者试图通过这幅作品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三、背景链接超越体验
1、播放二战短片 出示课件:
1937年4月26,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美好日子,但德国法西斯却出动了43架轰炸机,对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连续3小时的狂轰滥炸,格尔尼卡几乎被夷为平地。当时恰逢集市,小镇2000名无辜平民在轰炸中丧生。这一事件震撼了西班牙,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憾了一位画家毕加索。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他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了这幅巨作,画中表现的正是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对法西斯战争暴行的谴责和抗议,这幅伟大的作品就命名为《格尔尼卡》!《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巡回展览,引发了全世界热爱自由,热爱和平,拥护民主人士的共鸣。
四、引领探究 读懂经典 分析:
1、构图形式:金字塔式的构图 均衡饱满
2、画面色彩:黑白灰(震撼,恐怖)
3、表现手法: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五、走进画家 感受创新
资料1: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不断创新。先后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时期、立体主义时期以及后来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梦的分析时期。(创新的高手)资料2:在毕加索创作的作品中,不仅有油画、素还有版画、陶瓷、水墨画、木雕… …可以这么说,在毕加索生活的那个时期,只要能用来进行创作的材料,几乎都被他尝试过。(多面的能手)资料3:毕加索一生完成了近37000件作品,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6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勤奋的画家)小结: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毕加索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毕生的努力。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毕加索的勤奋与追求创新的精神和伟大的艺术成就。六、鉴赏评述 各抒己见
现在如果让你再来评价这幅画,你会有着怎样的评价?
小结:正如毕加索说的那样,其实在你不懂得什么是美的时候,美照样存在。美绝对不会因为你的不懂而消失。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鉴赏力会得到提升,也许几年后你就会慢慢喜欢上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