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术欣赏《格尔尼卡》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03:4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班美术欣赏《格尔尼卡》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班美术欣赏《格尔尼卡》说课稿》。

第一篇:大班美术欣赏《格尔尼卡》说课稿

大班美术欣赏《格尔尼卡》说课稿

何小青

一、课设计过程:

首先是买了一本《格尔尼卡》的书,了解了整个作画背景,然后是查了很多关于美术欣赏的教案,其中有一课是小学七年级美术欣赏《格尔尼卡》,这让我非常困惑,如何把小学生应该接受的范围适合并恰到好处的放到幼儿园来开展,并从中挖掘出可以供欣赏的价值。最后通过资料的汇合及总结来进行这次课的一个编写。

二、设计意图:

在《指南》中,指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幼儿园开展欣赏外国名画的活动,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幼儿年龄虽小,但已体验过各种情感、产生各种感觉。艺术品又是艺术家情感的体现,选择欣赏大师名画,可以加深幼儿对情感的体验,获得审美和情感的陶冶。

三、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觉和认识。(能力目标)

2、从支离破碎的造型、黑白灰的色彩和凌乱的构图感受画面暴烈恐怖的气氛。(知识目标)

3、体验画家鲜明的爱憎态度和强烈的情感,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情感目标)

四、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请幼儿谈谈看到画面后的感受。2引导幼儿从画面所表现的内容上来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残酷和恐惧。3进一步从画面的造型、色彩和构图上感受画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从教学过程来看,通过提问,幼儿能基本回答出想要的答案,第二个目标也是重点部分基本能达到。缺点是在小结方面,我总结的语言可在明确精炼些。

欣赏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感觉,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凸现。因此在欣赏中教师和幼儿的对话是平等的,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感觉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画面中,黑白灰的画面、凌乱的组合、总是能给孩子们带来心中的感受。

五、教育手段:

注重多种欣赏方法的运用。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除了鼓励幼儿大胆与作品、教师、同伴之间互相对话,表述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真实场景和绘画作品的不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近距离的接近作品,从而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作品,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篇:《格尔尼卡》说课稿

《格尔尼卡》说课稿

学号20085171001 姓名刘金峰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1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格尔尼卡》(板书)。今天我的说课将从五个部分来进行: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辅助设计。

对教材的准确定位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我首先来看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主要分为三点:教材定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教材定位。本节课格尼尔卡,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本课是一节欣赏课,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2、教学目标。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能初步了解毕加索和立体派艺术,感受艺术大师的魅力。通过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而了解作品背后所蕴藏的历史,形成公正的审美观,反思战争,珍惜和平.3、重点与难点。重点: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二、学情分析

1、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希望在得到老师在课堂上的肯定与表扬,那么我就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我的课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通过鼓励与表扬来更好的凝聚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知识基础。初一学生的理解力是有限的,我发挥了“视觉艺术”可以给人直观感受这一特点,把这些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把深奥的作品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解读出来,让学生理解、接受。

3、认识能力。七年级的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好的接受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基础,但面对“象征主义”作品,还是感觉到晦涩难懂。因此,解读“象征主义”的意义,明白怎样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是本节课学生的应知点。

三、教法学法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而我的教学方法则是源至于我的教学理念,我以新课标当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课堂的其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重视他们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并且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根据我这样的教学理念,那么我将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结合教材与学情具体分析设计如下,他们分别如下:欣赏法和讨论法,而与之相结合的是尝试、感受、自主探究以及小组之间的合作方法。

那么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理念、多么多样的教学方法,最终都会落实在我的教学过程当中。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部分:引入新课、传授新知、实践体验、拓展延伸、以及最后小结作业。先来看引入新课。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节课的导入是相当关键的。在此我也特别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多媒体。就首先播放一段视频《格尔尼卡大轰炸》,简单了解一下历史。直接触动学生的神经,并问学生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下面是传授新知。

2、传授新知

在传授新知的过程中,首先请我的学生欣赏这幅画。在图片的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不仅去看,而是在看中思考、在看中发现。那么在这样的欣赏过程中,要切实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知识与情感上的反馈。那么在欣赏过后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试试看,能看到画中都有什么吗?”然后再对毕加索和立体主义做一介绍,就让我的学生在此根据课前分好的小组进行激烈的讨论,而在讨论过后,则进行小组间的畅所欲言,表达大家的观点和想法。在表达过后,教师则总结学生的分类情况,并且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在这样的具体小结过后我会进行再次的提问:“再来讲一讲你的第一印象和第一感受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会进一步介绍格尼尔卡的历史。通过这样的具体学习,使学生对这幅画有了进一步的学习与掌握。而到此,我则完成了我的传授新知过程,我则由课堂先前的引导者退位为课堂的参与者,把课堂充分让位给我的学生,让他们进行接下来的拓展与延伸。

3、拓展与延伸

为了更好的丰富我的课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我则引入了视频教学再次集中课堂的注意力。首先会提出三个问题:“问题1:毕加索是否一直是画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画?问题2:《格尔尼卡》一画现存于何处?问题3:格尔尼卡小镇现在怎么样了?”然后我们一起来看这段视频《南京!南京!》,在欣赏过程中,让同学们不仅去看,而是在看中思考、看中发现,积极的去引导学生观察,对此我们可以联想另一法西斯暴行:南京大屠杀。同样都都发生在1937年,格尔尼卡被世界铭记,而南京却被人肆意否认,世界上其他国家对这一时间也并不了解。那么,如果当时同样有像毕加索一样的画家创作出与《格尔尼卡》一样的作品,来揭露这一暴行,是否会不一样呢?那么在最后则是小结与作业。

5、小结与作业

本节课的小结,我以学生的自我总结为主,教师则是画龙点睛的点评,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遗失补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一个积极的反馈,从而再次点题。

最后则是作业的设计,对于欣赏课就布置学生们课下欣赏与法西斯暴行相关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让学生们能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第五大部分则是我的教学辅助设计。

五、教学辅助

首先板书设计,本节课我以直观性板书,简洁明了、概括重点。

而最后则是我的教学手段,在整堂课中,我都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活动为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载体,来完成我的整个教学过程。

好的,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美术_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格尔尼卡》说课

我说课的题目是《格尔尼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选自美术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三册第一节课第一课时,本课是对毕加索代表性作品《格尔尼卡》的欣赏、讲授、评述为一体的综合课。属于本单元中“欣赏,讲解”学习领域,在教学中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讲授和评述来使学生认识了解作品,激发兴趣,培养自主欣赏的能力.本课旨在让学生赏析作品,深入了解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和作者创作这幅画的历史背景以及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作者的生平和这幅画作的艺术风格,重点是弄懂作品所展示的形象是什么,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及艺术手法。2.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对《格尔尼卡》进行赏析,了解作品的内涵,作者毕加索生平和艺术风格,并欣赏其代表作品.2).能力目标: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感知名家作品的艺术魅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包含的历史,反思战争,珍惜和平,形成公正的审美观。

设置目的:通过对《格尔尼卡》这副作品的赏析,增长艺术知识,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3.重点和难点

重点:赏析《格尔尼卡》,弄懂画面包含的内容及意义,使学生从艺术形式和现实意义上认识《格尔尼卡》的价值,并以此培养学生珍爱和平的情感。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尤其对于现代绘画中的立体主义是学生理解上最难掌握的。

设置目的:《格尔尼卡》这幅作品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具有极其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故而能够做到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这幅作品也就等于在他们面前打开了一扇走进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并且借此来回顾历史。4.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1.作品资料及简介

2.画家的个人生平,故事,艺术历程和艺术风格等文字资料 学具:1.学生收集的作品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5.课时:1课时

6.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将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指导: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根据教材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做法如下:

1、情境再现法

在本课教学中,由于欣赏的绘画内容与形式比较难以理解,如果像传统的欣赏课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进行讲解,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所以我运用了多次的情景模拟和体验,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直观的过程中感受作品,在情感上达到和作品的共鸣。

2、德育渗透法

这幅作品本身便是为了抗议法西斯暴行而创作的,所以又被誉为“声讨暴行的檄文”,因此我在本课中,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和平主义的思德教育。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可见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我的做法是: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思考——讨论——评述”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赏析。

2、合作交流法

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 根据本课图片多、资料多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近距离的接近作品,从而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作品,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在这节课上以“欣赏作品――分析作品――评价作品”为主要教学环节来展开、深入课题。

1.组织教学:起立问好,集中学生注意力,确认学生进入角色 2.导入新课: 1).提问导入,激发兴趣。

怎样让学生对本课产生学习兴趣,并对美术产生一种持久的兴趣,从而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呢?上课后,我先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毕加索?有谁知道他有哪些著名作品呢?引起学生对毕加索以及他的作品的注意,以此引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2).出示课件,初步了解和感受

这一环节是将准备好的资料图片投放在大屏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交流,1、画面中可以看到那些形象?然后在在屏幕上详细的按画面所有的形象作出讲解: 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 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

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 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

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

这也是本节课讲授的重点之一。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后,教师再适时地介绍作品创作背景及作品在当时的社会意义,为学生深入理解画面创设一个情景:《格尔尼卡》表现的是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空军为试验炸弹的威力轰炸了西班牙巴斯库的一座小镇格尔尼卡,使2000名无辜人民丧命。这一事件震撼全世界,也震动了画家毕加索,他创作了这幅巨画,抗议德国法西斯的暴行。画里没有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恐怖、死亡和呐喊。画的背景布满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着全画。而画家之所以如此表现这一事件,也与他儿时的经历有关:1884年,毕加索3岁的时候,在西班牙马拉加发生了地震.那天晚上的尖叫.惊恐.毁灭.火焰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爸爸背着他走出房间,母亲举者等照路.那场自然灾害带来的印象,成为他描绘战争灾难的基础。

然后,给学生时间默默体会一下画面中的场景。

设置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描述画面:牛,马,灯,抱着孩子的母亲,战士的尸体,跳楼的人等一个个战争场面。运用情景感受方法,使学生从情感上体验作品,从与初步感性认识的反差中帮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3).了解作品,体验风格.画家作为立体派的代表人物,也充分的立体主义这种艺术手法运用到这幅作品中。在作品中,画家采用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然后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那什么是立体主义呢?来引起学生注意,然后再在幻灯片上展示答案,并出示一些毕加索立体派风格的作品,初步感受立体派艺术风格。

接着让同学们思考并做出回答:作品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那你知道画面中的灯牛马有什么象征意义?依次加深对作品的了解。

灯是比喻光天化日或一只眼睛在浓重的黑暗中注视着这幕惨剧. 公牛是残暴和黑暗, 那匹被长矛刺穿了躯体的马代表人民. 4).作品评价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也是20世纪世界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情景假设:曾经有一位德国法西斯军官指着《格尔尼卡》对毕加索问:“这是您的杰作”?毕加索当即反驳:“不!这是你们的杰作。”从中你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哪些方面? 5)布置作业:

《格尔尼卡》反映是二战时期德军的暴行,但它的创作也与画家经历的地震有关。而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那么同学们就以这场自然灾难为题材创作一幅绘画作品。

要求: 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抽象、写实、手绘或材料拼贴都可以,8开纸大 设置目的:情景假设除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让学生以口头与书面的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而使学生能够从理性认识上欣赏作品,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课堂评价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展示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然后进行提问并伴随有讲解,欣赏之余使学生加深了印象,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体验大师作品的魅力,同时不忘过去历史,反思战争。

对学生的提问可以很好的发挥他们的思考想象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能力。欣赏、讲授教学与绘画教学是紧密相连、互相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认识、艺术作品。

第四篇: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格尔尼卡”课件、影视资料、准备铅笔、图画本、课本。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步欣赏作品---作品背景介绍---作品分析---画家简介并欣赏其它作品----深入感知作品---小结评价---拓展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空袭格尔尼卡的视频,让学生聆听是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面?

学生回答:飞机轰炸声、人惨叫声、建筑倒塌声、战争场面等。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画和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谁能猜猜看,这位艺术家是谁? 学生: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乱 怕 繁 灰 美 丑等(作品给人混乱、恐怖的感觉等)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学生谈感受:(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2)介绍作品背景

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

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终于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一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3)、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1、牛的表情怎样?它代表什么?

牛:呲牙咧嘴,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

2、马代表什么含义?

被刺伤的马昂着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苦受难的西班牙人民。

3、战士的手里拿着什么?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右手握着折断的剑,肢体残缺,死不瞑目,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

4、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这一切都说明什么? 发出哀鸣,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表达死去孩子内心的痛苦。

5、灯在这里象征什么?

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的射向四周,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明了战争的罪恶。)

6、举灯的女人象征什么?

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象征人们渴望和平与自由。

7、跳楼的人发出怎样的喊声?

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无助,充满了悲剧气氛。

8、奔跑的人造成怎样的气氛?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迷惘与渴望。惊慌失措、惊恐。

小结画面内容: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被刺伤的马昂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人民;一名倒下的战士右手握着被折断的剑,剑旁的鲜花表示对死去战士的哀悼;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充满了悲剧气氛;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

小结:这些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象征含义。整件作品充满了悲伤、痛苦、恐惧,控诉了法西斯的冷酷和残暴。(4)整幅画用什么色调描绘?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色调?这幅画的画面内容看上去显得比较凌乱,画家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绘画形式表现战争题材?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

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本世纪40年代借给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1981年归还西班牙,现在珍藏在马德里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三)毕加索生平、作品、风格。

了解毕加索生平和艺术成就。----立体主义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的作品和风格。(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四)小结评价,谈欣赏感受(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收获)引导学生谈感受。(作品形象、内涵、背景谈。可以看出毕加索是一个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人。)今后我们欣赏抽象作品时不能用像不像来评定了,要结合作品背景及绘画风格来理解作品内涵。

(四)知识拓展

毕加索一生都致力于艺术风格的创新,那么他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一下资料或上网查询。

第五篇:《格尔尼卡》赏析

七年级《格尔尼卡》赏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一同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课型】:欣赏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格尔尼卡》相关资料;铅笔、剪刀、双面胶、黑白灰三种颜色的卡纸。【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起立问好,集中学生精力。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大家坐在安静宽敞的教室上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还有些地区正在承受着战争带来的灾祸,人都向往和平,艺术家们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控诉战争!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位画家-----毕加索

多媒体出示图片:播放一组毕加索作品(配合音乐)

★请了解毕加索的同学简介毕加索。(出示多媒体,毕加索

简介。)★毕加索:毕加索是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美术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油画《格尔尼卡》是他的代表作。

注:什么是立体主义?什么是象征?(出示多媒体)

★立体主义——由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以出抽象的几何状态呈现作品,并描绘真实的形体。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中国的龙就是一种象征,《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具有象征意义。

三、讲授新课。

(一)多媒体出示图片《格尔尼卡》,(349.3cm×776.6cm)★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迤逦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

板书:

★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画是什么感受?——乱、看不懂、支离破碎...★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感觉很重要,但是我们也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这幅画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对于这副画,大家现在心里一定有很多问号,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解析这位大师的作品吧!

(二)出示视频

★这段视频反映了什么为主题?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请有准备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

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的却是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副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国军官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的说:“不!不!这是你们的杰作!”)★师:为什么毕加索说“这是你们的杰作?”——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尔尼卡》中的人间悲剧。

(三)内容分析

1、(出示3D视频)通过3D的效果让大家更直观的去感受一下这幅画的氛围,让大家认真找一找里面出现了一些什么形象?

★师:看完象? 板书: 3D版的《格尔尼卡》,再配合上音乐,老师想知道同学们有着什么样的感受?画面中出现了一些什么形生:抱孩子的母亲、牛头、马、灯、断臂倒地的战士、举灯的女人、奔跑的人、求救的人……。

2、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内涵:

(1)马的表情怎样?代表什么? —被刺伤,发出嘶鸣。象征苦难的西班牙人民。

(2)牛的表情是怎样?它代表什么? —龇牙咧嘴,象征着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3)抱孩子的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表达了什么?

—发出哀鸣,表达死去孩子内心的痛苦。

(4)灯——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

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

(5)奔跑的女人——造成了什么气氛?

(惊慌失措、惊恐)

(6)跳楼的人——向上呼救。无助。

(7)断臂倒地的战士——死不瞑目。(手边的花的用意?——对死难者的哀悼)

(8)举灯的女人——可以联想到什么?(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象征自由。)

3、教师补充:

通过我们的分析,大家知道它是反映了战争题材的一幅画,在这画里,没有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死亡、恐怖和呐喊。画的背景布满了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全画。而画家之所以这样来表现,也跟他儿时的经历有关:1884年,毕加索3岁的时候,在西班牙马拉加发生了地震,那天晚上的尖叫、惊恐、毁灭、火焰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爸爸背着他走出房间,母亲举着灯照路,那场自然灾害带来的印象,成为他描绘战争灾难的基础。

四、合作探究(5分钟)

出示多媒体,现在大家4人一组探讨这样几个问题,然后请几位同学上来当老师。(1)构图:饱满-画面上有什么?——(感觉到处都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场面非常混乱)以至于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为什么要这样画?

——突出战争带来的“动荡”和“不安”。

(2)造型:画中马头、牛头与平时所见有什么不同? ——破碎、夸张、变形

画面完整吗?为什么要这样画?

——更具有震撼力,更能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3)色彩:画上面出现了些什么色彩? ——黑白灰为主色调

为什么画家不用彩色呢?画家的用意又是什么? ——突出了恐惧、哀痛的气氛。

(4)表现手法:立体主义——表现手法是:打散——叠加、拼贴、重组——新形象(举例:牛头)

五、创作体验: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大家对于这幅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现在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画,大家还觉得乱吗?

小结:通过对这幅画的赏析,请一位同学起来总结一下,这幅画表达了什么?控诉了什么?

——表达了画家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和抗议,控诉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和平,大家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好好的学习,将来才能为自己的幸福打下基础。

六、创作体验

★师: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什么事件?

资料:

“9·11事件”又称“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911事件”等,指的是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上)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以《9.11》为主题,模仿《格尔尼卡》象征手法的创作方式进行创作,要求画面能充分体现当时人们的心境,构图完整,有一定的感染力

七、本课结束,同学们,再见!

下载大班美术欣赏《格尔尼卡》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班美术欣赏《格尔尼卡》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

    《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教案 广丰县壶峤镇中学郑殿菊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作品内容形式的分析,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作品的内涵,从而接受《格尔尼卡》并与之产生共鸣。 2、通过对作品的......

    美术教案-格尔尼卡-教学教案(共5则)

    一、教学目标(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

    初中美术:美术教案-格尔尼卡[五篇范文]

    初中美术:美术教案-格尔尼卡 美术教案-格尔尼卡一、教学目标(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格尔尼卡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格尔尼卡(二)让学生在......

    格尔尼卡说课

    美术课《格尔尼卡》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七年级的美术教师***。首先介绍一下在我的课堂上实施的教学理念。 快乐教学: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寓教于乐,轻轻松松,润“美育......

    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管丽萍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一、教材依据教材选自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3册,第7课。二、设计思想本课通过对毕加索的生平事迹......

    1.《格尔尼卡》赏析

    七年级美术下册 参赛教案一 赏析《格尔尼卡》 教师 :李晓光 单位:汤阴县瓦岗乡第一初级中学 1 赏析《格尔尼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

    格尔尼卡教学反思

    格尔尼卡教学反思 鄢家初中罗心验 本课内容为介绍西班牙现代绘画大师毕家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的一个专题,属于欣赏。评述范畴。 针对此教程,我的教学设计包括了三个流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