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格尔尼卡》赏析
七年级美术下册 参赛教案一 赏析《格尔尼卡》
教师 :李晓光
单位:汤阴县瓦岗乡第一初级中学
赏析《格尔尼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一同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课型】:欣赏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格尔尼卡》相关资料;铅笔、剪刀、双面胶、黑白灰三种颜色的卡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起立问好,集中学生精力。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大家坐在安静宽敞的教室上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还有些地区正在承受着战争带来的灾祸,人都向往和平,艺术家们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控诉战争!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位画家-----毕加索
多媒体出示图片:播放一组毕加索作品(配合音乐)
★请了解毕加索的同学简介毕加索。(出示多媒体,毕加索简介。)★毕加索:毕加索是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美术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
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油画《格尔尼卡》是他的代表作。
注:什么是立体主义?什么是象征?(出示多媒体)
★立体主义——由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以出抽象的几何状态呈现作品,并描绘真实的形体。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中国的龙就是一种象征,《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具有象征意义。
三、讲授新课。
(一)多媒体出示图片《格尔尼卡》,(349.3cm×776.6cm)★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迤逦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
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
板书:
★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画是什么感受?——乱、看不懂、支离破碎...★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感觉很重要,但是我们也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这幅画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对于这副画,大家现在心里一定有很多问号,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解析这位大师的作品吧!
(二)故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的却是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副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国军官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的说:“不!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师:为什么毕加索说“这是你们的杰作?”——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尔尼卡》中的人间悲剧。
(三)内容分析
1、通过让大家更直观的去感受一下这幅画的氛围,让大家认真找一找里面出现了一些什么形象?
★师:看完《格尔尼卡》,再配合上音乐,老师想知道同学们有着什么样的感受?画面中出现了一些什么形象? 板书:
生:抱孩子的母亲、牛头、马、灯、断臂倒地的战士、举灯的女人、奔跑的人、求救的人……。
2、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内涵:
(1)马的表情怎样?代表什么?
—被刺伤,发出嘶鸣。象征苦难的西班牙人民。
(2)牛的表情是怎样?它代表什么?
—龇牙咧嘴,象征着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3)抱孩子的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表达了什么?
—发出哀鸣,表达死去孩子内心的痛苦。
(4)灯——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
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
(5)奔跑的女人——造成气氛?
(惊慌失措、惊恐)
楼—助。
(7)断臂倒地的战边的花的的哀悼)了什么
(6)跳的人—向上呼救。无士——死不瞑目。(手用意?——对死难者
(8)举灯的女人—
—可以联想到什么?(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象征自由。)
3、教师补充:
通过我们的分析,大家知道它是反映了战争题材的一幅画,在这画里,没有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死亡、恐怖和呐喊。画的背景布满了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全画。而画家之所以这样来表现,也跟他儿时的经历有关:1884年,毕加索3岁的时候,在西班牙马拉加发生了地震,那天晚上的尖叫、惊恐、毁灭、火焰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爸爸背着他走出房间,母亲举着灯照路,那场自然灾害带来的印象,成为他描绘战争灾难的基础。
四、合作探究(5分钟)出示多媒体,现在大家4人一组探讨这样几个问题,然后请几位同学上来当老师。(1)构图:饱满-画面上有什么?——(感觉到处都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场面非常混乱)以至于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为什么要这样画?
——突出战争带来的“动荡”和“不安”。
(2)造型:画中马头、牛头与平时所见有什么不同? ——破碎、夸张、变形
画面完整吗?为什么要这样画?
——更具有震撼力,更能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3)色彩:画上面出现了些什么色彩? ——黑白灰为主色调
为什么画家不用彩色呢?画家的用意又是什么? ——突出了恐惧、哀痛的气氛。
(4)表现手法:立体主义——表现手法是:打散——叠加、拼贴、重组——新形象(举例:牛头)
五、创作体验: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大家对于这幅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现在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画,大家还觉得乱吗?
小结:通过对这幅画的赏析,请一位同学起来总结一下,这幅画表达了什么?控诉了什么?
——表达了画家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和抗议,控诉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和平,大家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好好的学习,将来才能为自己的幸福打下基础。
六、创作体验
★师: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什么事件?
资料:
“9·11事件”又称“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911事件”等,指的是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上)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以《9.11》为主题,模仿《格尔尼卡》象征手法的创作方式进行创作,要求画面能充分体现当时人们的心境,构图完整,有一定的感染力
第二篇:《格尔尼卡》赏析
七年级《格尔尼卡》赏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一同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课型】:欣赏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格尔尼卡》相关资料;铅笔、剪刀、双面胶、黑白灰三种颜色的卡纸。【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起立问好,集中学生精力。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大家坐在安静宽敞的教室上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还有些地区正在承受着战争带来的灾祸,人都向往和平,艺术家们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控诉战争!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位画家-----毕加索
多媒体出示图片:播放一组毕加索作品(配合音乐)
★请了解毕加索的同学简介毕加索。(出示多媒体,毕加索
简介。)★毕加索:毕加索是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美术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油画《格尔尼卡》是他的代表作。
注:什么是立体主义?什么是象征?(出示多媒体)
★立体主义——由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以出抽象的几何状态呈现作品,并描绘真实的形体。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中国的龙就是一种象征,《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具有象征意义。
三、讲授新课。
(一)多媒体出示图片《格尔尼卡》,(349.3cm×776.6cm)★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迤逦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
板书:
★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画是什么感受?——乱、看不懂、支离破碎...★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感觉很重要,但是我们也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这幅画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对于这副画,大家现在心里一定有很多问号,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解析这位大师的作品吧!
(二)出示视频
★这段视频反映了什么为主题?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请有准备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
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的却是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副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国军官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的说:“不!不!这是你们的杰作!”)★师:为什么毕加索说“这是你们的杰作?”——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尔尼卡》中的人间悲剧。
(三)内容分析
1、(出示3D视频)通过3D的效果让大家更直观的去感受一下这幅画的氛围,让大家认真找一找里面出现了一些什么形象?
★师:看完象? 板书: 3D版的《格尔尼卡》,再配合上音乐,老师想知道同学们有着什么样的感受?画面中出现了一些什么形生:抱孩子的母亲、牛头、马、灯、断臂倒地的战士、举灯的女人、奔跑的人、求救的人……。
2、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内涵:
(1)马的表情怎样?代表什么? —被刺伤,发出嘶鸣。象征苦难的西班牙人民。
(2)牛的表情是怎样?它代表什么? —龇牙咧嘴,象征着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3)抱孩子的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表达了什么?
—发出哀鸣,表达死去孩子内心的痛苦。
(4)灯——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
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
(5)奔跑的女人——造成了什么气氛?
(惊慌失措、惊恐)
(6)跳楼的人——向上呼救。无助。
(7)断臂倒地的战士——死不瞑目。(手边的花的用意?——对死难者的哀悼)
(8)举灯的女人——可以联想到什么?(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象征自由。)
3、教师补充:
通过我们的分析,大家知道它是反映了战争题材的一幅画,在这画里,没有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死亡、恐怖和呐喊。画的背景布满了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全画。而画家之所以这样来表现,也跟他儿时的经历有关:1884年,毕加索3岁的时候,在西班牙马拉加发生了地震,那天晚上的尖叫、惊恐、毁灭、火焰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爸爸背着他走出房间,母亲举着灯照路,那场自然灾害带来的印象,成为他描绘战争灾难的基础。
四、合作探究(5分钟)
出示多媒体,现在大家4人一组探讨这样几个问题,然后请几位同学上来当老师。(1)构图:饱满-画面上有什么?——(感觉到处都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场面非常混乱)以至于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为什么要这样画?
——突出战争带来的“动荡”和“不安”。
(2)造型:画中马头、牛头与平时所见有什么不同? ——破碎、夸张、变形
画面完整吗?为什么要这样画?
——更具有震撼力,更能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3)色彩:画上面出现了些什么色彩? ——黑白灰为主色调
为什么画家不用彩色呢?画家的用意又是什么? ——突出了恐惧、哀痛的气氛。
(4)表现手法:立体主义——表现手法是:打散——叠加、拼贴、重组——新形象(举例:牛头)
五、创作体验: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大家对于这幅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现在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画,大家还觉得乱吗?
小结:通过对这幅画的赏析,请一位同学起来总结一下,这幅画表达了什么?控诉了什么?
——表达了画家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和抗议,控诉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和平,大家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好好的学习,将来才能为自己的幸福打下基础。
六、创作体验
★师: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什么事件?
资料:
“9·11事件”又称“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911事件”等,指的是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上)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以《9.11》为主题,模仿《格尔尼卡》象征手法的创作方式进行创作,要求画面能充分体现当时人们的心境,构图完整,有一定的感染力
七、本课结束,同学们,再见!
第三篇: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管丽萍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
一、教材依据
教材选自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3册,第7课。
二、设计思想
本课通过对毕加索的生平事迹的介绍和作品欣赏,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从而了解西方现代绘画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内涵,并以此向学生提供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品。
本科以问题为纽带,采用美国的费得门教授提出的美术欣赏陈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美术作品,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
1、以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为突破口,了解毕加索的生平、作品以及他的艺术主张。
2、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和平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了解毕加索的生平事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讨论评述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五、教学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毕加索,画纸、画笔。
七、教学过程
(一)运用情境,启发思维。
1、看一段日本侵略者残杀中国平民的影片作思考:
(1)影片中欧哪些形象?
(2)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请学生谈谈观后感(可用一两个词或简短的话来表达)。
(二)结合课件,欣赏《格尔尼卡》,述说感受。
师:画面上都画了些什么?能找到战争的影子吗?
生:人、灯、牛、马、倒下的战士„„
生:看不懂、乱七八糟„„
师:那你们像不像看懂呢?(生:想!)好,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幅画看懂!
(三)引导欣赏,加强体验。(板书:课题)
师:想要看懂这幅作品我们得先了解它的作者,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板书:
一、作者简介)
1、毕加索简介:他作品的价值,以他年轻师地趣事为切入点(贴近学生)适当讲解他的生平以及艺术主张。点到《格尔尼卡》是他立体主义(板书:立体主义)时期的一件代表作品。
2、简介《格尔尼卡》创作背景。
在《格尔尼卡》创作的头几天里,毕加索共画了25幅草图,这是其中的两幅。
师:现在大家知道大概是怎么回事了吧,下面我们可以进入重点《格尔尼卡》画面欣赏。(板书:
三、画面欣赏)
3、观察这幅画,分析一下画面中的各种形象都象征(板书:象征、寓意)什么,画家又是怎样表现的?(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牛的表情是怎么样?(板书:变形)它代表什么?(牛头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2)马代表什么含义?(马象征着苦难的西班牙人民。)
(3)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这一切都说明什么?
(4)战士手中的短剑和剑旁的花有什么寓意?(战士右手握着这段的剑,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
(5)画面上方高悬的灯泡像什么?灯在这里象征什么?(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地射向四周,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
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明了战争的罪恶。)
(6)由举灯的女人你联想到什么?象征什么?
(7)跳楼的人发出什么样的喊声?
(8)奔跑的人造成怎样的气氛?
师:请谈谈你现在的印象和感受。
师总:(配音乐《辛德勒名单》带学生进入意境。)教师声情并茂系统总结《格尔尼卡》的绘画形式、绘画语言(板书:色彩、线条)以及各个部分的象征意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格尔尼卡》的艺术效果。
师:《格尔尼卡》这件以战争为背景的油画作品和这幅同样表现战争题材的油画作品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抽象、写实)那么抽象变形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是不是乱画还是有内在的形式?立体主义,立体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对毕加索的其他艺术作品的欣赏来重点理解一下。(板书:
四、其他作品)
4、毕加索其他绘画作品欣赏(立体主义画派1910——1914)
我们来看毕加索的《公牛的变体画》
A、公牛的体量感及质感的表现→
B、分析内在的组织结构,质感的表现已经退居其次→
C、彻底放弃对皮毛的质感的外在表现,以简练的形式直接表现对象的结构特点→
D、精简内部结构,夸张整体的外形特征,在可以识别的限度内,将细节减至最少→
这就是他如何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抽象出一种特殊形象,使画面极具个性化和表现力。立体派是二十世纪法国的主要流派。(联系19世纪末西方的一些画派适当的点点让学生的思路更清晰。)
师总:刚才我们通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画面赏析、其他作品”几个步骤对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欣赏,(指板书)这就是欣赏一幅作品的步骤,当然这需要大家搜集和阅读大量资料才能完成。
《格尔尼卡》这件作品是以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格尔尼卡的战争事件为背景的,这让老师联想到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在中国。(学生:抗日战争)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战争的灾难,其中最让人发指的就发生在南京(学
生:南京大屠杀)这就是这一事件留下的展示照片。(展示一组照片加深学生愤慨情绪。)
(四)布置作业,表现情境。
日本情路饿着这一情境让老师觉得很愤怒,你们呢?那下面我们尝试着用绘画的形式来变现一下南京大屠杀,揭露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战争之罪好吗?
(五)师生互评,开拓思维。
(1)点评作业,小结本节课内容。
这节课我们围绕以战争为背景的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格尔尼卡》展开,了解了一下毕加索的生平、作品以及他的艺术主张。他笔下的和平鸽飞满全世界,成为人类世界和平的象征和标志。希望大家课后能把这个作业完成,做一名和平的使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战争之罪。(点题)
(2)课后查阅毕加索的资料及其作品,进一步了解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第四篇: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格尔尼卡”课件、影视资料、准备铅笔、图画本、课本。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步欣赏作品---作品背景介绍---作品分析---画家简介并欣赏其它作品----深入感知作品---小结评价---拓展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空袭格尔尼卡的视频,让学生聆听是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面?
学生回答:飞机轰炸声、人惨叫声、建筑倒塌声、战争场面等。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画和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谁能猜猜看,这位艺术家是谁? 学生: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乱 怕 繁 灰 美 丑等(作品给人混乱、恐怖的感觉等)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学生谈感受:(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2)介绍作品背景
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
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终于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一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3)、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1、牛的表情怎样?它代表什么?
牛:呲牙咧嘴,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
2、马代表什么含义?
被刺伤的马昂着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苦受难的西班牙人民。
3、战士的手里拿着什么?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右手握着折断的剑,肢体残缺,死不瞑目,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
4、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这一切都说明什么? 发出哀鸣,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表达死去孩子内心的痛苦。
5、灯在这里象征什么?
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的射向四周,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明了战争的罪恶。)
6、举灯的女人象征什么?
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象征人们渴望和平与自由。
7、跳楼的人发出怎样的喊声?
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无助,充满了悲剧气氛。
8、奔跑的人造成怎样的气氛?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迷惘与渴望。惊慌失措、惊恐。
小结画面内容: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被刺伤的马昂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人民;一名倒下的战士右手握着被折断的剑,剑旁的鲜花表示对死去战士的哀悼;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充满了悲剧气氛;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
小结:这些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象征含义。整件作品充满了悲伤、痛苦、恐惧,控诉了法西斯的冷酷和残暴。(4)整幅画用什么色调描绘?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色调?这幅画的画面内容看上去显得比较凌乱,画家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绘画形式表现战争题材?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
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本世纪40年代借给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1981年归还西班牙,现在珍藏在马德里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三)毕加索生平、作品、风格。
了解毕加索生平和艺术成就。----立体主义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的作品和风格。(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四)小结评价,谈欣赏感受(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收获)引导学生谈感受。(作品形象、内涵、背景谈。可以看出毕加索是一个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人。)今后我们欣赏抽象作品时不能用像不像来评定了,要结合作品背景及绘画风格来理解作品内涵。
(四)知识拓展
毕加索一生都致力于艺术风格的创新,那么他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一下资料或上网查询。
第五篇: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格尔尼卡”课件、影视资料、准备铅笔、图画本、课本。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步欣赏作品---作品背景介绍---作品分析---画家简介并欣赏其它作品----深入感知作品---小结评价---拓展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空袭格尔尼卡的视频,让学生聆听是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面?
学生回答:飞机轰炸声、人惨叫声、建筑倒塌声、战争场面等。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和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谁能猜猜看,这位艺术家是谁? 学生: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我们一起走进毕加索和《格尔尼卡》这幅作品。
画家简介:毕加索,西班牙画家,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代表作有《梦》、《哭泣的女人》《亚威农少女》,还有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格尔尼卡》。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乱 怕 繁 灰 美 丑等(作品给人混乱、恐怖的感觉等)
(二)学习新课:(1)、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师:刚才大家都讲得很好,说明我们同学的欣赏水平还是很高的,大家的第一感觉都很准,那么有关于这幅画的一切,现在大家在头脑中一定有了很多的问号了吧?
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学生谈感受:(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2)介绍作品背景
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
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终于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一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3)、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1、牛的表情怎样?它代表什么?
牛:呲牙咧嘴,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
2、马代表什么含义?
被刺伤的马昂着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苦受难的西班牙人民。
3、战士的手里拿着什么?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右手握着折断的剑,肢体残缺,死不瞑目,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
4、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这一切都说明什么?
发出哀鸣,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表达死去孩子内心的痛苦。
5、灯在这里象征什么?
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的射向四周,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明了战争的罪恶。)
6、举灯的女人象征什么?
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象征人们渴望和平与自由。
7、跳楼的人发出怎样的喊声?
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无助,充满了悲剧气氛。
8、奔跑的人造成怎样的气氛?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迷惘与渴望。惊慌失措、惊恐。
师总结启发:画家用这些或压抑,或恐惧、或痛不欲生的形象,来表现战争悲惨的场面,传达着人类对战争的痛斥,对和平、美好的向往,这是不是一种美呢? 生: 是!
师: 而这种美的传达,画家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呢?接着我们深入学习这幅画的艺术特色。
四、艺术特色分析
1、色彩:黑、白、灰
师:整幅画用什么色调描绘?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色调?(生:黑白灰)师:回答的很好,整幅画是用错宗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
2、构图:饱满、均衡
师引导:画面上有什么——感觉到处都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场面非常混乱,以至于我们的眼睛在这幅画面上看来看去——为什么要这样画呢?——突出战争带来的动荡和不安。这种杂乱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方形的画面空间里,所以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
3、造型:夸张、变形
师: 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左手,和画面左下角士兵的手作对比,发现有什么不同?
生1:他的手变形了。生2:他的手画的很夸张。师: 对!画面中主要用变形、夸张的方法来表现对象。
4、表现手法:象征、立体主义
师:画家用这些夸张、生动的形象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抗议和对受难民众的同情,这种借物传情的表现手法叫什么? 生: 象征。
师: 画家是怎么刻画人物的呢? 生1:很破碎。生2:用几何形体表现
师:观察的很好,是一用些亮度不同的几何形体重叠、堆砌而成。这种绘画风格就是立体主义的风格,1、多角度描绘物体,并重新组合在一起;
2、几何形体重叠、堆砌、重新组合。(板书:立体主义)师: 请看这几幅画,哪一张是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 生: B 师: 非常正确!大家学习能力很强。
师: 通过前面我们从画家简介、创作背景、画面内容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对《格尔尼卡》赏析后,相信现在已经改变了同学们对它的最初印象。那以后再遇见大师画作的时候是不是也要从这几方面去欣赏呢?(PPT展示)生齐答:是!
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20世纪40年代借给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1981年归还西班牙,现在珍藏在马德里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三)毕加索生平、作品、风格。
了解毕加索生平和艺术成就。----立体主义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的作品和风格。(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四)小结评价,谈欣赏感受(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收获)这节课我们主要对《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了赏析,明白了立体主义描绘的对象并非如我们所见一般。真正的艺术,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五)知识拓展
毕加索一生都致力于艺术风格的创新,那么他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一下资料或上网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