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品的反思

时间:2019-05-15 04:0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小品的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小品的反思》。

第一篇:对小品的反思

对“小品”的反思

记得有一年的春节晚会上,著名的小品艺术表演家赵本山和范伟共同表演小品,期间赵本山向范伟发问:“树上有7只鸟,‘砰’的一声枪响,打殛了一只鸟,树上还有几只鸟?”范伟脱口答道:“6只”。“错”,“树上一只鸟也没有了。”赵本山以智者和宾神态下了结论,其理由是枪一响,树上鸟儿都惊飞了当然全没了。

这虽然是往事,是表演,但它的诙谐与风趣仍给人无穷的回味。饭后茶余,我也时不时回味一番。有时脑海里还莫名地闪现出许多想法,自认为他的问答似乎有些令人费解,虽然幽默,但是答案标准唯一。

我是这样想的:

假如这只被击中的鸟爪子抓住了树枝未掉下来,或是从树枝掉下被其它树枝挂住了呢?

假如“砰”的一枪后,树上鸟窝里刚巧有几只嗷嗷待哺的雏鸟不会飞呢?

假如鸟妈妈看到树上伤亡的孩子,不忍离去呢?

假如一只雄鸟看到树上死去的母鸟,大难隆临不肯各自飞呢?

假如有个残杀无辜者刚好网住了这只鸟,适逢打鸟人不明实情,又一枪打死了其中一只,那树上不是照样还有7只鸟吗?

假如„„答案至少有上十种。

再如:我们在学校里做功课,回答问题,尤其是解答议程式、几何题,除去按逻辑顺序定向分析、推断外,还要运用逆向推理,反向思维的多角度、多方位谋求答案,以达到精、深、透、全的理解与掌握。举个简单的例子说吧:a+b+c=d,我们可以写成d=a+b+c等多种形式,这虽然简单,但它非常明白的说明答题的多元性。

因此,我劝诸公设计答案要审慎!

第二篇:说说我对赵本山小品的感受

说说我对赵本山小品的感受

FD

在参与这个课题研究之前,我并不曾观看过赵本山的任何一部小品,但奇怪的是,“赵本山”这三个字却好像家喻户晓似的,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个名字十分耳熟,亦颇能详。现在想想,赵本山这一人物确实应当有他独特的魅力和宽阔的舞台,才能为众人所知。央视一直是他的大舞台,春晚捧红了他;而他的魅力在语言、在表情、在动作等等,其中,语言措辞可算是他最大的魅力了。

在分配到任务之后,我反复地观看我所负责的《同学会》、《红高粱模特队》,大概是因为带着研究的目的去欣赏,于是竟连一点儿枯燥也不觉得。都说赵的小品俗,在我看来,这跟小品的取材、受众有很大的关系。小品所可以选择的题材范围很是广大,不拘于某个领域,小到基层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大到时事政治的变化迁移,而不管题材如何选择,小品是小题小做,大题也小做的,这除了与小品自身的性质密切相关之外,也跟受众的需要不可分割。小品的受众亦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虽然其中各个阶层兼有,但占据人数较多还是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小老百姓,过雅的东西他们是品不来的。再说来,赵的小品免不了通俗,但他却不是俗不可耐的,在他的“俗”的背后,总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耐人寻味,启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我想这样说,赵本山小品的俗,不是低下的俗,而是俗的加工,他的俗是有质量的俗。其实,我们人不都自称为“凡夫俗子”么?既然我们自身已经沾有俗气,那么要迎合我们审美趣味的,又岂可脱离得了俗呢?

赵本上语言魅力中一个很大的因子是各种形式的语言幽默,这种幽默为他带来了一阵阵的笑声和掌声。有人说,现代社会大家忙于学习、工作、生活,已经是身心俱疲了,所以观看小品只是想从中获得一些欢乐,缓一缓自身的压力,并不希望小品中夹杂太多深奥的东西,他们已经无力去揣摩和深究了。如果这样的想法被越来越多人的所认同,那么未来的小品创作又将受到很大的影响。但倒也不是说小品便从此只讲内容幽默,不讲内涵幽远,个人认为依旧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只是更注重完整的内容幽默,即不需要去思考内涵的情况下,内容已经是独立完整的了,观众不会觉得缺少什么;而为了满足一部分追求内涵的观众的需要,又应当保留内涵的幽远。

最后,我再说一下自己观看小品时存在的语言障碍吧。赵本山的小品我当然是能看懂的,但若要细究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上,那就不一定了。不知道是人物说话太快还是太模糊,总有一些小品中有一两句话我是听不清的,哪怕来来回回反复地听,依旧难以听懂。比如《同学会》中老疙瘩跟范伟说是他老同学时用了这么一句话“你给我抓别子呢你,给我俩装呢你”(加粗画线的部分至今还听不清楚,百度的台词也感觉不是很靠谱)。还有一些用语比较东北口语化,虽然为其特色,但像我这样的观众听起来确实比较费力。

马马虎虎交差啦~大家互补~

第三篇:对习惯的反思

课题: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

—————对习惯的反思

授课日期:2010.9.18日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意识到习惯对人的不同影响,教育学生要有意思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

2.使学生认识到好习惯带来的益处,提高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自觉性。帮助别人诊断与自我诊断

3.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品德以及学习、生活、行为方面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要有意思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上课前,我对全班学生说:“今日只问候,不必起立。”言毕,我说:“上课。”学生纷纷起立。(看来习惯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啊!乘机告诫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学生接受我的观点。)

1、看幻灯:讲故事《好习惯是成功的基石》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

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2、思考讨论,发现问题。

你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什么是习惯?

板书:习惯: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习惯是完成动作的需要,从习惯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来看,有的是是有益的,有的是有害的。请同学们想一下生活中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是坏的?

二、导学达标

1、生活中的习惯(游戏活动,体验)

指导情境表演:(1)表演生活中的好习惯;(以组为单位,共同设计情节,时间2~3分钟)

(2)表演生活中的坏习惯。(以组为单位,共同设计情节,时间2~3分钟)

2.小组交流倾诉,明白道理,激情导行。

Flash动画展示“生活中的习惯”。(自制动画)

讨论:(1)好习惯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它是怎么形成的?

(2)坏习惯在生活中有什么作影响?这些坏习惯是故意的吗?它是怎么形成的?

幻灯片展示:好习惯与坏习惯对人的影响

板书: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是走向失败敞开的大门。

三、读一读(幻灯片超链接展示内容)

好的读书习惯全让你终身受益

因读书而改变命运——改变不会安排学习时间的坏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改变不正确读书方法的坏习惯

成大事须从学习开始——丢掉不爱学习的坏习惯

每天读书至少10分钟——告别盲目读书的坏习惯

演讲的训练与勇气——丢掉说话怯场的坏习惯

习惯就像是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止步。习惯是一点一滴、循环往复、无数重复的行为动作养成的。好的习惯是一种坚持,坏的习惯是一种惰性。习惯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它不但影响了我们面对人和事物的心态,也影响我们的想法,更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习惯的产物,我们谁不是遵从着某种习惯来生活的呢?有的人习惯“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而有的人则习惯睡懒觉;有的人十分注意自己的衣着整洁,有的人则大大咧咧,不修边幅;有的人对人说话谦恭有礼,有的人则高声大嗓、唾星四溅;有的人做事井井有条,有的人则手忙脚乱;有的人总是乐观地看待一切,有的人遇到一点儿小事,就会愁眉不展;有的人节俭,有的人铺张;有的人多话,有的人寡言,如此等等,不一而举。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内容更加多样,所承受的压力也在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习惯病”也增加了许多“新花样”,比如,酗酒和吸烟,已蔓延到女性和孩子中间;电子游戏,成为许多青少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习惯病”;泡在网上聊天在不少人中成瘾等。至于因不良习惯而酿成人生悲剧的现象,现实中俯首皆是。多少殷实人家,由于子弟染上吃喝嫖赌的恶习而倾家荡产,多少人因为做事缺乏不折不挠的韧性,而与成功失之交臂,也说不清多少人不改马虎的习惯,而在工作中铸成大错。

习惯有好有坏。好的习惯是你的朋友,它会帮助你成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而坏习惯则是你的敌人,它只会让你难堪、丢丑,给你添麻烦、损坏健康或者导致事业失败。莎士比亚说得好:“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它便是最坏的主人。”当坏习惯主宰了你的生活,它可不就是你“最坏的主人”吗? 我们每天生活在习惯中间,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着习惯的支配,我们的一言一行在不知不觉中被习惯所左右。特别是某些坏习惯,像寄生虫一样依附在我们的身上挥不去、抹不掉,让我们丧失自信、感到自卑。坏习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烦恼、忧愁和困扰,导致我们在事业上举步维艰,不思进取,最终平淡一生。

或许,我们身上也有某些自己不喜欢的习惯,而且一直想把它改掉,因此,我们需要花点时间来探讨形成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当你细细读完本书,你就会从另一个侧面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明白原来就是一些坏习惯才使你至今没有获得成功。

这些不良习惯如果不特意指出来,我们自己很难注意到它,因为,它看起来只是一些小事,但事实上很多人的失败就是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受到了一些不良习惯的左右。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可见小习惯常常是会影响大事情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克服那些不良习惯,别让它侵蚀我们的明天和未来。

当然,如果你发现自己身上有许多本书中提到的坏习惯,你也不必哀叹,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是生来就完美无缺的,也aY-因为人生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不够圆满,才使人生有奋斗的空间。古语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你清晰地发现身上种种以前视而不见的坏习惯,教你跨越人生的障碍,重新定位你的生活,找到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只要你能够勇敢地面对这些坏习惯,并克服掉这些坏习惯,化你的短处为长处,不断追求完美,培养优秀的素质,做到德业兼修,不断进取。最终你会成就一番自己的伟大事业,并成为尽善尽美者。

改掉你的坏习惯吧——假如你有。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不要让坏习惯左右你。

四、尝试练习(幻灯片展示练习内容)

1.十指交叉握双手在眼前,看上一眼。看看哪只手的大拇指压在上面。松开双手,重握一次,这一次让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压在上面。你注意到了什么?

2.脱了鞋,再先穿平时后穿的那只鞋。

思考:从这2项练习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师小结:这是一些简单的行为习惯。但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至少在动作方面,是按预定程序进行的。经过有意识的努力,如果我们设定了所要达到的目标,习惯就可以改变。起初做,我们会感到笨手笨脚,甚至可能做错。但是,经过接二边三的练习,我们就能形成新的习惯。

五、班级讨论(幻灯片展示下列内容:(1)~(4))

(1)你有哪些不良习惯?你想过改正它们吗?

(2)改变不良习惯、形成好习惯容易吗?是否需要靠意志去完成?

(3)小明把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开列出一个清单:

①自习课目标不明确,东看西看,浪费时间;

②不准备工具书,需要查词典或字典时嫌麻烦,马马虎虎地应付学习;

③爱面子,不会也不问;

④学习时沉迷于空想;

⑤快下课时就听不进去了,早早把书包收拾好,心里开始想着课后的娱乐活动;

⑥作业本、考试卷一发到手,只看看分数,就扔到一边,不认真分析检查;

⑦做作业或复习时,常做一些小动作;

⑧遇到好电视节目,就忘记做作业;

⑨学习班时常说闲话;

⑩学习后把书本胡乱一扔,再用时现找,浪费时间。

请你帮他出出点子,再列一个清单,为他指出克服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

(4)思维习惯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例如,有的人认为戴眼镜的人看上去有学问、文明,轻易相信戴眼镜的人,因而受骗上当;有的人甚至眼睛不近视,也要配副眼镜,最后真的成了近视。你如何看待这些思维习惯? 课后实践指导。

(1)把你的好习惯列一个清单

(2)把你的不良习惯列一个清单,并思考如何改正它们。

(3)指出不良思维习惯对生活的影响。

5、教师投影小结::

传统观念认为,健康是指一个人生理功能状态良好,没有疾病或病症。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及道德健康。所以心理健康习惯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日常生活中,很多看起来合理而实际上下科学的生活习惯,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拥有健康的一生,良好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运动习惯、医药习惯„„将成为支撑我们健康的基石。

成功实际很简单,就是需要你从培养好习惯、好性格做起。你的命运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得意还是失意,与你的习惯和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正所谓,(FLASH动画显示)好习惯缔结好性格,好性格决定好命运,好命运成就好人生。一生得此三好,既是修来之福,亦为造化之功。

播放:“好习惯”歌曲,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把注意力放在“导”字上,而不是“教”字上,努力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我来解决学生的问题。我通过启发、暗示、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活动兴趣,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欣赏和肯定,并以此来营造集体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直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认真倾听、理解、体验角色。这样能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感受。学生们非常喜欢心理健康活动课,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性

附:(印发给学生)

8大良好习惯。勇于表现自己;生活比较有序;待人有礼貌;喜欢交往;做事遵守规则;爱护环境;敢提问题、敢于发表见解;喜欢新事物。

7大不良习惯。喜欢依赖别人;任性,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害怕承担责任;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不爱劳动;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学习不爱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优秀是个习惯:七个好习惯和七个坏习惯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好习惯

快乐的、成功的青少年所共同拥有的七个性格:习惯一:积极处世。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习惯二:先定目标后有行动。确认你的使命和生活目标。

习惯三:重要的事情要先做。排出优先顺序,首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习惯四:双赢的想法。抱着人人都能成功的态度。

习惯五: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真心诚意地倾听。习惯六:协作增效。协同工作成就更好的业绩。

习惯七:磨刀不误砍柴工。定期让自己得到休整和充电。

如上所示,这些习惯,一个建立在另一个之上。习惯一、二、三是自我完善,可称为“个人的成功”。习惯四、五、六涉及感情关系和团队工作,可称为“公众领域中的成功”。在成为称职的团队一份子之前,你必须首先完善自己的个人行为。这就是为什么个人的成功要先于公众领域中的成功。最后那个习惯七,是让自己得到休整恢复和充电更新的习惯。它支持着其他六个习惯。

问题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习惯一:被动反应。将所有问题都归罪于你的老爸老妈、你愚蠢的老师、你讨厌的邻居、你的男友或女友、政府或者其他什么人或什么事。你自己则是个受害者。你对自己的生活不负任何责任,就像一头牲口那样行动;饿了就吃,谁说你,你就骂他。如果想做什么你觉得不对的事,尽管让自己去做吧。

习惯二:不定目标、不想后果。不做计划,尽量逃避任何目标。从不考虑将来。干吗要为自己的行动担忧?今日有酒今日醉。尽管吃喝玩乐,明天?明天我们可能都不在了!

习惯三:重要的事情留待最后去做。生活大事?先别管它!且让我们玩个够:看电视、聊大天、上网、闲逛。家庭作业?明天再做。大事永远为小事让路。

习惯四:争强好胜。生活就是邪恶的竞争。同学在盯着你呢,最好抢在前面先抓住他们的把柄。别让其他人获得成功;切记,他们的成功就是你的失败。如果眼看着即将失败,一定要把那些讨厌的家伙一起拖下水。

习惯五:先夸夸其谈,再假装倾听。生来有嘴,为何不用。一定要大谈特谈,先说你的故事,然后哼哼哈哈,假装倾听别人的谈话。如果你真想听听他的意见,先把意见告诉他。

习惯六:千万别合作。让我们面对现实,其他人都很怪,因为他们不是你。何必要和他们共处。只有狗才需要团队合作,自己干要强得多。

习惯七:把自己累得筋疲力尽。生活这样紧张,根本没时间恢复、没时间提高。不学新知识。不学习、不锻炼。远离书本、远离大自然、远离一切能激励你的事物。

很显然,这些习惯正是招灾邀难的好法子。然而,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经常沉溺于其中而不自知。既然如此,生活当然有时会让人受不了。

第四篇: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建构主义的反思

为了对建构主义进行反思,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当前是否还应该将建构主义作为指导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主导—主体相结合”?

西方建构主义者一贯标榜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即与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且老师越主导,学生就越被动,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西方的建构主义刚好相反——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当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即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事实上,我们在引进西方建构主义的时候,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盲目照搬,而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与应用。

尽管西方建构主义者标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但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它们完全可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统一起来,这正是我们所主张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发挥得够不够,靠什么来检验?就靠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由于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对内容的讲解和启发,而且还要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体现得越充分;二者不但不会互相对立,而且相辅相成。这正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二、是否应该将建构主义作为指导当前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 指导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既是多元的又是一元的(即应多元与一元结合)。在运用建构主义指导教改实践时,既要考虑共同性,又要考虑特殊性(即应共性与个性结合)。

对于第一种关系的处理,如上所述,应考虑不同历史时期教育领域存在不同的主要矛盾。就我国当前的历史阶段而言,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或根本问题是:多年来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大批人才主要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这种状况与21世纪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尖锐矛盾。不创新,国家就不能发展,甚至无法生存。正是因为面对这样尖锐的矛盾,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上才形成了关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全新指导方针:“要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由于在众多教育理论中,只有建构主义理论(它既是一种学习理论,又包含新的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并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与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因此特别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其他的教育理论(尤其是传统教育理论)虽然也有许多宝贵特点,但大多侧重于如何对系统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当然,这类教育理论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为了更好地贯彻

和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目标,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正以很大力度在推动的新课程改革)在鼓励运用多种先进教育理论来指导的同时,特别强调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即体现多元与一元的结合),这也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这样做并不说明建构主义是目前最完美、最理想的教育理论,而仅仅说明它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根本问题特别具有针对性。

对于第二种关系的处理,如上所述,应考虑不同国家的国情(特别是不同国家在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这是特别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以美国为例,他们的教育思想历来倾向“以学生为中心”——从20世纪初开始,杜威就大力提倡“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到了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布鲁纳大力推动“发现式学习”,其核心思想也是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美国教育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从美国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比较喜欢围成一圈,师生平等讨论,自由发表意见,鼓励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也可看出这一特点。这种教育思想与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由发展空间,无疑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不足之处是,美国历来不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他们的观念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二者似乎是矛盾的——主张后者就必须抛弃前者。对教师主导作用忽视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基础知识的削弱。加上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如上所述,以乔纳森为代表的、鼓吹以主观主义认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极端建构主义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大行其是,在削弱甚至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鼓吹以学生为中心,这就使原来“重学轻教”倾向更加强化,并走向极端。其后果就是上面提到的——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实现的条件下,美国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点是由美国高层教育主管确认的)。令人欣慰的是,美国教育界的同行已经开始清醒过来,甚至有人提出要向中国基础教育学习:学习中国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弥补美国长期以来在这方面存在的缺陷。我以为这是颇有见地的——是能够根据美国的文化背景即美国的国情来选择运用教育改革指导理论的明智之举。

反观我们中国,情况就完全不同。我们的教育思想历来倾向以教师为中心,“为人师表”,“师道尊严”,“传道、授业、解惑”既是我们祖先留传下来的良好师德,也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的真实写照。这种教育思想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总之,这种教育思想,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对于全面打好学生的各学科知识基础是有利的;不足之处是由于长期“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书本、对权威的迷信,且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想象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这正是我国当前教育的致命弱点,也是症结所在。如上所述,第二种关系的处理是既要考虑共性,又要考虑个性(特殊性)。和其它国家(包括美国)相比,这里的共性,即通过教育深化改革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是要使教育系统能够有效地培养出大批(而非个别)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从这个共性考虑,运用建构主义作为主要的理论指导,无疑是正确的);特殊性则涉及国情(特别是文化背景差异),中美两国在教育领域的文化背景差异正是教育思想有较大的不同:美国长期以来倾向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而中国长期以来倾向或主张“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只强调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这一面,而忽视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另一面,其严重后果已如上述。换句话说,由于国情不同,美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不应过多强调建

构主义(相反应多强调一些传统教育理论);而中国则相反,针对我国的现状,今后一段时间内,适当提倡建构主义还是必要的——但是必须注意,我们应该倡导的不是乔纳森鼓吹的那种建立在主观主义认识论和片面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极端建构主义,而是建立在“主客观统一”认识论和“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型建构主义。

第五篇:对对歌 教学反思

《对对歌》教学反思

学记语文以学为重,为学而教,那么我们该怎样去操作,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教学,学生又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学习状态呢?

在这节识字课我力求做到为学而教,寻求一个为学而教这种教学模式的突破口。

一、教学目标明确,主线清晰,重难点突出

这是一节识字课,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本次的教学目标进行学习: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汉字,学习“倒八字”、“斤字旁”两个新部首;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句式的节奏感;3、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日常生活中的反义词。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利用课文插图,在情景中学习认字。

教学开始,我利用课文插图说话导入,自然贴切,在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的过程中,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出学生读书的热情。如引出“新”、“旧”这对反义词时,学生找出新旧,我要求学生把句子说完整,一件衣服很新,另一件衣服很旧。(或者开学时同学们都发了新课本,到现在有一部分学生不爱惜课本,课本变得很旧了。)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创设情景,丰富生动的语言使识字教学富有情趣,增强识字课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符号加以还原。

在分析字形时,我提出了识字方法,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尝试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去分析字形,教师给予适当总结,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自学能力。有的反义词还可以用形体动作帮助理解。如:开门、关门、前进、后退等,识字方法多样且实用。在巩固生字时,学生先自主地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不准的字在标上音节后再读,这样提高了识字效率。利用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我利用书空的办法,让学生在脑海里先留下印象,因为这一课,我们是按两课时来设计的,在第一课时对生字进行书空让学生掌握生字字形对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在田字格里写字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有更多的时间重点放在书写上,放在给生字组词说话上。

三、朗读形式多样化,凭借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得到了体现。《小学语文课标》也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课程怎样改革,放弃了读,就放弃了一切。在这节课中,我通过自读、齐读、对读、拍手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体会反义词的字义,让学生悟出了对对子的规律,感受到了语文独特的魅力。

四、重视课外延伸

这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结合生活经验,注重从孩子的生活世界出发,调动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来学习。不仅重视读,还重视运用,从积淀转化为运用,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老师安排的自由写一写自己编的对对歌,实际上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一部分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如“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反义词”正由于我明白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才有了学生精彩的回答,热情的参与。在初定教案时,我们都在担心学生只能编一个字的反义词,没想到学生又带给我惊喜,我从14课里的一对反义词熟悉对陌生导入,学生马上投桃报李:安全对危险、安静对吵闹、粗心对认真、光明对黑暗…….整堂课都沉浸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学会表达了学习知识的过程。有时候学会放手,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也轻松。

疑惑:反义词可以对成对子,那桃对李,柳对杨这种对子又有什么特点呢?因为有学生编对对歌时照着语文百花园这样编的。

下载对小品的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小品的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鲜花教学反思

    《对鲜花》教学反思通过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分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是设计这节 课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贯穿整......

    对花教学反思

    对花教学反思 对花教学反思1 课型:综合课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花喜鹊和小乌鸦》,同时初步认识下滑音和波音记号。2、这是一首儿童寓言歌......

    考试对教学反思

    考试对教学反思 考试对教学反思 1 期末临近了,因为课时比较紧张,到今天为止,才算是把这本数上所有的新课内容彻底结束了,可是即将面临的就是紧张的复习了,因为担心剩下四天有限......

    《对鲜花》教学反思

    《对鲜花》教学反思本课《对鲜花》是一首汉族民歌,旋律优美动听,演唱起来难度不大,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歌曲教学,使学生感受歌中活泼、诙谐的情趣,并鼓励他们不断从对自然的观察......

    对安全事故的反思

    对安全事故的反思 对于今年1月6日发生的事故,给我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影响,也给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这次事故的原因。 首先,员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危......

    对阅读教学的反思

    对阅读教学的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年级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所以借助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

    数对教学反思

    数对教学反思 数对教学反思1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复习20以内数的读数和写数,即:先摆出11根小棒数,然后在计数器上表示11。再说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摆出20根小棒,应摆在计数器的哪......

    对花教学反思

    对花教学反思 对花教学反思1 次进行的数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主动探索点数实物匹配,能手口一致地点数六以内的实物,并按实物卡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为此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