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获奖《散步》 教学实录
《散步》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与家人一起散步的经历? 生:一般夏天晚饭后,我都会跟家人在小区里散步 生:我们家离得公园比较近,周末我们一家喜欢到公园散步 师:那么,散步时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感觉怎么样? 生:步伐应该比较放松,心情应该舒畅。生:心情舒畅,感觉很温馨
师:哇,好惬意。看来一家人在一起真是温暖的。那么,同学们,现在我们以一种舒缓、温暖、悠闲的语气来齐读课文。
(教师板书:舒缓、悠闲,通过一小段对话,营造一种情景,很自然的进入文本。)
师:同学们读的不错,情感比较投入,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屏显)
1、文本的解读(多角度)
2、画面的营造
3、语言的表达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文章,这一次需要细细读,并思考,如果将文章划分为两部分该怎样划分?并说一下你的划分理由?(5分钟时间,学生边度边思考。)
生:我认为第1段是一部分,2-8段是第二部分,因为第一段总写散步之事,后面是细致的描述。师:你读得很仔细,概述得不错。
生:我认为前5段是第一部分,6-8段是第二部分,因为前面就是简单得叙述散步之事,后面有了转折,发生了分歧。
生:我觉得1-7段是第一部分,最后一段是第二部分,因为前面7段是写散步时的一些情景,后面一段出现了“我和妻子”背母亲、儿子的情景,后面好像更为具体,描写的动作也更为细致。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棒,也都谈出了自己的心得,下面是老师对于课文的解读与划分,同学们可以参考对比一下(屏显)
1、(1,2-8)前面总写散步之事,后面是对具体细节的细致描述。
2、(1-5,6-8)前面是平铺直叙,后面出现分歧,使文章有了波澜。
3、(1-7,8)前面是对亲情的叙述,后面是一个长镜头,聚焦一家人,将情感延伸,将亲情上升到“责任”的高度。
(这一环节,用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且真正进入了了文本)
师:同学们,文中有两种画面,一种是自然图景,一种是人文画面,谁能把这两种画面找出来,并且说一下它们之间的作用。
生:文章第四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这一段属于自然图景,写的很美,也富有一种生命力。
生:我来补充,第七段“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以及第八段“我们在阳光下,朝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这些也都是自然风景。
师:刚才两位同学很积极,找的也很全面,那有谁发现了哪里是对人文风景的描写?
生:应该是一家人在一起散步的场景就是一幅比较美的人文画面吧。生:结尾之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一处描写就是比较富有韵味的人文风景,就像放电影一样,感觉很温暖、温馨。
师:小才子啊,“韵味”一词用得好,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起来说说,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画面放在一起有什么作用啊? 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师:一下子用了两个成语,精当,精辟!生:两者在一起,和谐,因为都是很美的画面。师:老师也有自己的感悟,大家不妨看一下:(屏显)
美丽的春景衬托了一家人的和睦、温馨,美好、和谐的一家人又使得这幅画面更富情味。两幅画面互相映衬,呈现出一种景美情美的意境美!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们积极畅谈,体会深刻)
师:“散步”这篇文章比较美,富有感染力,关键在于语言,下面这一环节我就来赏析一下语言。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的比较好(或你喜欢的)字、词、句,并加以分析。(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并提示学生注意做批注)
生:我觉得第七段“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中的“摸”这个词用得不错,写出了母亲的慈祥。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的“蹲”“背”写的不错,描绘得很细致,让我
们脑海中有了一幅画面。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找的准,品评得也不错,下面我给大家出示几句话,大家比较分析一下,看一下:(屏显)
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我们在田野散步: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
生:我觉得还是上面那句最好,因为第一句,把我放在第一位,强调了我的责任之重,而且加上“我的”倍显亲切!生:我也认为原句不错,更显亲切,也比较合乎顺序!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积极,对于语言的品评能力也比较强!这篇文章句式整散结合,言语朴实无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确实是散文中的佳作!
(这一环节重点赏析了语言,学生能够从具体的词句进行品评,课堂气氛活跃)
师总结:“散步”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瞬间,让我们在生活的片段感受了亲情之美、人性之美,但生活是漫长的,也是残酷的,如果放任时间,我们是否保持曾经的那份感恩与珍视,请阅读《娘这一辈子》《体面地老去》,写出你的思考。下课
第二篇:《散步》教学实录
《散步》教学实录
莫怀戚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重点难点:
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难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意。课文中几个人物的形象分析,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课前准备:
学生:①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反复朗读文章,理解大意,在笔记本上做好词语解释,扫清文字障碍。②查找有关写作背景资料,以便对课文有更深入了解。
教师:①准备播放的音乐和教学课件。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想:
文章可研讨的方面很多,比如语言,写景,情节等,但一节课时间很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这节课中重点讨论人物,即人物的形象特点。在讨论过程中立足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尊重学生的讨论结果。朗读也是本节课的重头戏,所以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朗读。也即是在朗读中分析人物,在分析人物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时安排:
一课时[总用时40分钟]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2分钟] 同学们,我们都是生活在家庭当中的一员,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沐浴着家的温暖,是家的温馨使我们快乐的生活。当我们高兴时,家是撒欢的场所,当我们遭遇不幸时,家又是避风的港湾。那你们认为家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重要吗?(学生回答)好,既然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是如此重要,那我们都要尽力的维护好它,但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够吗?(学生回答)每个人在家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都应该尽自己所能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莫怀戚笔下的这个和睦友爱家庭是怎样的?它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板书课题)
老师已经布置大家作了很详细的课前预习,扫清了文字障碍,查阅了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也让大家朗读了课文,相信你们对文章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现在就先让三个同学来给我们朗读一下文章。
二、抽三个学生朗读,教师评述。[5分钟] 教师:刚才我们听了几个同学的朗读,现在谁来说说文章讲的是什么事呢?(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故事)
教师: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表现得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所以下面老师将配上动情的音乐给大家再次朗诵这篇散文,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
三、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配以音乐)[5分钟]
四、课文讲解[15分钟]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关于“我”:[5分钟] 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板书:“我”:孝顺善良)关于我的母亲:[5分钟]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板书:母亲:慈爱亲切)关于儿子和妻子:[5分钟] 教师: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那,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教师: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从文中看,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板书:妻子:温柔贤惠)(板书:儿子:聪明乖巧)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板书: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教师:本文就围绕着这三种亲情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学生回答)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
五、播放乐曲[2分钟] 让我们共同欣赏一首清新悠扬的乐曲《家》。请同学们闭好眼睛,用心去感受,让自己和家人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一幕幕在脑子中呈现,感觉一下自己从家庭当中得到过的无尽温暖和爱,相信你对“亲情”二字会有更深透的理解的。
思考题:既然说在生活中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那请同学来告诉我们平时父母是怎样关心和爱护你的?你又为他们做过什么?(学生讨论)[5分钟]
六、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意韵基础上伴着音乐朗读 [5分钟]
七、教师提问,让学生说说自己父母的生日。[1分钟] 总结:希望同学回去以后都能问清楚自己父母的生日,把它记在本子上,最好记在心理,每逢父母的生日,都能给他们送上你最诚挚的问候与祝福。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
授课教师
杨宏丽(本课获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师:上课前老师先介绍一下,我是来自山东济南的一位语文教师,我姓杨。这是第一次到大连,昨天和几位老师到海滨走了走,我感到大连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老师看到了大海的壮阔,被海滨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在黄昏夕阳下一家人在海滨漫步的情景。看到他们那样的其乐融融、温馨幸福,仿佛看到了一幅最美丽的图画。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散文——《散步》,它写的也是一家三代一起散步的故事,只不过他们不是在海滨,而是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教师板书课题、作者)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课文,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散步”的过程。
2、请简要谈谈你听读本文后的感受。(投影显示)
(师配乐诵读全文)
师: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散步的故事?(生举手,师指)师:来,这位女同学。
生:这是一家四口散步的过程。开始我让母亲去散步,母亲很顺从地服从了我。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
师:请坐,你叙述得清晰而全面。哪位同学谈一谈你初读后的感受?你来说。
生:首先我觉得母亲开始并不愿意散步,可是经过儿子一番劝说,就欣然同意了。这说明母亲对儿子是很尊重的,并没有拿出她的架子,这说明这家人很和睦。
师:很好。不但谈了内容,而且谈了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也来说一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这位母亲的慈爱、慈祥,而且她非常喜疼爱小孙子。
生:我读了这篇文章很感动。因为我知道陪母亲的时间并不很长了,所以要走大路,而母亲很疼爱小孙子,所以决定走小路。我感到他们很和睦,所以我很感动。师:和睦,孝敬自己的老人,还有吗?你来讲。
生:当我们走到一个不好走的地方时,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从中我可以看到这一家人非常温馨,而且尊老爱幼,这使我很感动。
生:我的母亲和我的儿子出现分歧的时候,我的母亲毅然选择了顺从,顺从了自己的小孙子,从中可以看出母亲非常慈祥,而且她又是那么关心下一代,宁愿舍弃自己喜欢走的大路,也要顺从自己的小孙子,走非常有趣、崎岖的小路。
师:有趣而且崎岖。用词真好。同学们谈的都是从总体上对文章的感受。下面请同学自由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找一找你认为最能够打动你的段落或最有价值的语句,然后把你的感受用铅笔记录下来。(多媒体转换为小路图片)(教师观察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认真地读书,而且很认真地做笔记,这种习惯很好。请同学们把你自己找到的能够打动你的段落、还有你认为很有深刻内涵、有哲理的语句找出来,读给大家听,把你的感受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也可以以问题的方式提出来,同学们一起来探究好吗?
生:我有一个不懂的地方,在第四段(学生朗读)。我这一段与主题没有联系,可不可以删掉这一段?
师:你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以下。
生:我认为不可以。因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初春是春天的开始。写春天就是为一家三代在田野散步作铺垫。师:谁还有补充?
生:我也觉得这一段不能删掉。这一段我觉得写得特别好,它前边写的是南方的春天,所有的生物都获得了生机,后面他写的是这一切的东西都让人想到了生命。生命是生机勃勃的,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朝气,承接上文写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就说明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临,母亲的生命里又多了一个春天,引起了下文的散步。
师:(微笑点头)你是一个很会读书的孩子,老师很佩服你。确实,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它和上文联系,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迎来了春天,生命的又一个春天,一家人又能够其乐融融地在一起生活。(对提问的学生微笑着问)她的答案你满意吗? 生:很满意。师:谁再来谈一谈? 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说
师:这位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看文章最后一段,找个同学先读一下,我们再来探究他提出的问题。(对提问者)还是你来读吧,你提出的问题。(学生朗读)
师:你读得很有感情,但有个词读错了,谁帮她纠正一下? 生:她刚才把“稳稳地”读成“缓缓地”了。
师:对。但如果把“稳稳地”换成“缓缓地”可以吗?你来说。
生:我认为在前面有了一个“慢慢地”了,“缓缓地”和“慢慢地”有点重复,所以不能换。生:因为母亲和儿子在我和妻子看来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所以我和妻子必须是稳稳地。
师:嗯。说得非常好。那为什么“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 生:我觉得这句话突出了孩子和母亲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生:因为这三代人中我的母亲一代已经为家庭、社会付出了很多,我和妻子正在为付出,而儿子将来要为社会付出、贡献。儿子是祖国的将来,母亲是祖国的过去,我和妻子必须要照顾他们,永远地为母亲付出、为儿子付出。
师:很好。你说得很透彻。为我们引出了一个话题,那就是中年人身上所担负的责任(板书:责任感)。对父母我有赡养的责任,对孩子有抚养的责任。家庭是如此,那么推而广之,对世界而言呢? 生:我觉得一个人在社会当中,必须对他人有责任,对社会有责任,必须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国、整个世界有责任感。因为只有这样,他才可以算一个真正的成功人士。师:很好。请坐。他说得确实很到位。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他对社会、对家庭、对整个世界都肩负着一种责任,这是责无旁贷的。因此,我和妻子背起的决不只是对母亲和孩子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而应该是对于整个世界、整个社会的责任。
(多媒体展示课文图片,老师有感情地朗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让我们带着这种责任感再把第8段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第8段)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再来想想其他的段落,你有没有一种深刻的感受的?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朗读),这句话让我很感动。因为这句话可以让我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我搀扶着我的母亲,我妻子握着我可爱儿子的小手,在这温暖的阳光下,我们一起走向那有着桑树、菜花、鱼塘的崎岖小路。这样的情景让人感到多么的温馨和温暖。师:很好。加入了自己的联想,把人间最美的景致呈现了出来。(教师板书:温馨和睦)谁再来说一说?那位男同学。
生:我找的是第6段最后一句(学生朗读)。“走大路”三个字看似轻描淡写,但实际意味深长。这是我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特有的抉择。我为了让母亲散步更轻松,放弃让决定委屈儿子,说明我是一个责任重大、名符其实的孝子。师:说得太好了!谁还有补充?
生:我觉得做出这样的选择非常不容易。从而体会到社会上许多有责任感的人,他们要舍弃得太多太多,非常不容易。
师:临来之前,老师在看到报纸上有一则消息:国庆节放假前,有许多人往养老院打电话,想在黄金周期间把老人送去托养。这样,他们带安心地带能孩子出游,因为养老院有人照顾自己的老人。同学们想一想,你对于作者的做法,还有老师讲的这则消息,你有怎样的看法?
生:我觉得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不应该。不是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吗?十一期间带儿子出游是很快乐的,但中年人平时陪伴母亲的时日不多,母亲辛苦地把他们养大,渴望的并不是有人照顾,而是阖家团聚。
生:文中“我”的做法虽然不是两全其美,但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因为他知道母亲来日不多,应该多陪陪母亲,儿子还小,会有很多时间可以在一起,所以他委曲儿子顺从母亲,可见他非常伟大,非常敬爱母亲。
师:非常尊敬老人,孝顺母亲(板书:尊老爱幼)。尽管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但当尊老和爱幼发生冲突时,作者爱的天平倾斜到母亲那边。老师的看法和同学们一样,老人同样也有权利享受家庭的温馨与和睦。我们的老人在家里孤独地生活。有时间应该多陪一陪自己的长辈,就像作者那样。这也会影响到孩子,因为孩子是在感受爱中学习爱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如培根所言(教师出示投影: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英>培根。读格言=我们对天下所有老人都应承担一种责任,老吾老及人之老,关爱老人是每个人来应尽的责任。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浓浓的亲情、尊老爱幼高尚情感,认识到每个人所应担负的责任。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小的练习: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能展现亲情的故事。(教师展示投影内容,学生思考)
生:我从《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个年轻人左边扶着儿子,右边扶着母亲,在通往医院的路上走,作者骑车本来可以躲过去,但还是没有躲开,就在作者的车撞过去的时候,中年人用身体挡了一下作者的自行车,结果那个中年人撞到了脚,当作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时,那中年人说“我怕你撞到我的儿子和我的母亲,而这都是我不愿失去的”。师:她是联系了读到的文章。两者都是自己不愿失去的,所珍爱的。
生:我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爸爸的同事是孤儿,由母亲独自抚养,他的母亲很爱给他做鱼,每次吃鱼都是自己吃鱼头,给他吃鱼尾。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感动。
师:你有作家的眼光,老师曾看到刘墉写的一篇文章,也是写母亲爱吃鱼头,后来长大后才知道鱼头是没有肉的。
生:在我家中祖孙三代,父母都很孝顺,母亲过年过节也想出去玩,可我奶奶身体不好,所以过年过节都在家里陪我奶奶。我吃饭喜欢吃酸的、辣的,而奶奶喜欢吃清淡的,所以我父母每次做饭都做清淡的,而奶奶每回都让我父母做些我喜欢吃的,她特别慈祥,而且很疼我。
师:那你能理解父母吗?
生:我能理解,但是我没有关爱奶奶。师:那你以后也会有关爱奶奶的行动了,对吗?
生:在我奶奶家,我爸爸是最小的,自然我也是最小的,奶奶是最疼爱我的,我也非常尊敬她。每次有好吃的,我都拿给奶奶吃,虽然她很喜欢吃,但每次她都告诉我说“你吃吧,我不喜欢吃”。我以为奶奶真不喜欢吃,所以就一个人美滋滋地吃。奶奶有了好吃的也会留给我,我问她喜欢吃吗?她都回答不喜欢吃。现在奶奶不在了,我很想念她,我真正体会到奶奶不是不想吃,而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了我。(学生流泪了)
师:我想,你可以从此接受一点教训,去敬爱你的父母,把这种感情转化在爱父母的行动上。师:老师很感动。同学们讲的这些亲情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其实,生活中亲情无处不在,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体现出父母对我们的关爱,让我们用心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亲情、珍爱亲情。让爱永住我们每个家庭,让爱永住社会这个大的家庭。(多媒体播放fiash《让爱住我家》)把这支歌送给大家,下课。
第三篇:《散步》教学实录及赏析
冯晔
张家港常青藤中学钱丽华老师的《散步》,以她精巧的构思,亲切无痕的引导,征服了听课师生的心。现将上课实录和笔者的评析呈现如下。
导入:我们一直徜徉在亲情的河流中,在你心中,家是什么样子的? 【由单元课文导入,自然、亲切,激发学生既有的生活体验】 一件小事
检查预习:课文写哪些人在哪里散步?一句话概括。【将概括能力的培养落实到位】 初读感知:(配乐读文)字里行间透露出这家人关系怎样?从哪看出?(学生初谈印象。)设想情境:无边的田野,隐约出现几个小黑点。镜头推近,原来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相携散步,母亲、我、妻、儿。小结初读感受:
唱出生活之美:关系融洽、互相尊重、相互体谅——亲情美
【每一遍读都应有目的,这遍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谈初步印象,再用言语创设情境,既将静默的文字与学生的形象思维结合在一起,又将初读后零碎的印象统一起来。】 引导写作:(选材上)一件小事,写出亲情之美。“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
【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引导写作的切入点巧妙实在。】 一次分歧
1.找出这次分歧。齐读第六节。在爱孩子和爱母亲的天平上,“我”更侧重的是?(对母亲的尊重、关爱、孝顺)2.其实“我”和母亲的关系,在“分歧”之前也有铺垫,找出来。我对母亲:第二节,我说:“应该多走走。”、“现在她很听我的话”; 第五节,“我和母亲并排走在前面”,一直相依相偎; 第三节中,从一个“熬”字上品味出母子关系。(点拨)
冬天是一道坎,一个“熬”字,写尽了儿对母的担忧与牵挂。“又熬过一个严冬”,写出儿的释然、喜悦、欣慰。这样就不难理解后面“我”的选择。母亲对子:
从分歧中也可看出,母亲对儿体贴,对孙子疼爱。引导写作:(表达上)一次分歧,一波三折,波峰波谷间,闪现出尊老的光辉。3.齐读:“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夸张否?(家庭中,作为中年人身上的责任。)亲子共读:爸爸妈妈如是说(交流本班学生父母所写的读后感受)投影:莫怀戚谈写作契机——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小结:
唱出生活之美:既爱幼、更尊老的人性美,中年人的责任感。【把一次分歧单独拎出来,能突出重点,很好地品到“责任”。更可贵的是,引导学生从一个“熬”字上,读出儿子对母亲的牵挂,读出母子间的相互体谅。这是文本细读的成果,也为下文的进一步理解蓄势,同时与写作紧密结合,很好。】 一个家庭
1.自主评价:你最喜欢这个家庭中的哪个人物?
2.出示插图:南方初春的田野,范读“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赏析: 这样的“整个世界”,你品出了什么?仅仅是背起了两个人吗?(背起整个家庭,责任)“慢慢地,稳稳地”,你通常干什么时才会这样?我和妻子也是把母、子视若珍宝。“一花一天国,一家一世界”,这样尊老爱幼的家庭,就是整个世界。
【教师对这句重点句的理解,不限于参考书的标准答案,而是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把这种“走”和“背”的庄重感具象化,凝聚为一尊亲情的雕像,很具美感。】 3.读出我的生活之美
老师出示自家生活照,深情简介。
展示自己班学生的家庭照——说一说,让我们拾起身边感人的生活画面。
【教师将自己真实的体验和对话引入阅读教学,辐射出情感的热度,感化了学生的心灵。】 小结板画:一件芽儿般的小事,撑起了一棵参天大树,这树上书写着亲情、人性、责任。【由“一个家庭”到“一组家庭”,由语言文字到生活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就是生活!】 一个思考
“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二十年后说散步》你能理解吗?
链接材料:父死母垮,最不可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而与陪伴相伴的,就是对“生命”这个命题的感受和思考。
再读这个“熬”字,你又读出了什么?——希望、生机、生命
【这个设置照应前面的环节,使得文本解读层层深入,同时又拎起了一条全文情感的线索,教师之前如果没有对文本独到的理解,就无论如何也想不出围绕“熬”字来立体解读。真是“字字不可忽”啊!】
回读课文,你是否处处读出了“生命”?
☆铺写自然生命的:南方初春的田野,铺展着生命的新绿,嫩绿的芽孢,消融的春水„„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一切都透着生机,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些诗意的刻画,体现了生之蓬勃。这不是简单的写景,它还为下文写人的生命张本。☆抒写人的生命的:如“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小家伙„„”两个“蹲”、“背”。母亲是衰老的生命,儿子是幼小的生命,我和妻子是成熟的生命,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站在生命之链的中点上,作者告诉我们,尊重生命,对生命尽责!点拨:母亲自己对生命有没有新发现?第七节中“她的眼随小路望去”,在她眼里“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心中有生命,就会充满希望,充满对生活的热爱!☆提升生命的认识:“整个世界”,一个背上是儿子,一个背上是母亲,一个是生命之源头,一个是生命之延续,生命之泉汩汩流淌,绵延不绝。小结:作者于平淡生活中,唱出生命之美!【听过很多堂《散步》,也都提到了生命,这是莫怀戚自己的结论。可是能真正引导学生穿行于文本的深处,找出每一处“生命”的踪迹,又理解得这么透彻的,这节课可算是最精彩的,这样,继“熬”字之后,全文的解析又从生命这个角度得以统帅。】
总结全文:初读,感受和谐的家庭之美;细读,感动于责任和生活情感之美;深读,感悟生命之美好从容。读一篇美文,有如嚼橄榄,越品越有味。推荐:朱自清《冬天》、毕淑敏《额头与额头相贴》、史铁生《我与地坛》和龙应台《目送》 【仿佛引领着孩子们到文字深处散步,并经由作品的桥梁去和作者进行心灵会晤,整堂课,孩子们被教师与课文双重的真挚情怀感染着、激发着,在美好的阅读氛围里幸福地漫步,体验真善美的人生真谛和文学风采。
第四篇:《散步》获奖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得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得一种新得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得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得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下面是《散步》获奖说课稿,请参考!
《散步》说课稿
【教材分析】
我说课得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散步》。本单元得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得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得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得“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得互敬互爱得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得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得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得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得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学情分析】
七年级得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得重要阶段,他们得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得观察生活得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得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得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得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得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得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得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得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得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得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得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得特点,感受课文浓浓得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得特点和课文深长得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得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得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得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得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得生活积累为学习得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得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得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得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得心理,以竞赛得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得形式强化他们得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得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得?找出散步得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得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得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得母亲,我得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得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得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得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得主要目标――通过语言得探究,品味课文深长得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得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得推敲上升到理性得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得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得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得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得,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得。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得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得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得道理,得到情感得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得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得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得一句话:“我得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得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得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得重任,对生活得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得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得美好得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得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得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得效果,再揣摩编者得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得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得,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得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得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得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得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得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得表达,形成自己得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得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得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得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得,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得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得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得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得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得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得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
1、老师得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得收获。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得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得一种交流。
2、尝试用“举轻若重”得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得经历或者值得一写得“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得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篇:《散步》教学实录过渡句
《散步》教学实录过渡句
听音乐,谈谈听完之后的感受。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一个家庭,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讲得很精彩,内容把握很准确,语言也流畅。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这个分歧是发生在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但结果如何?
母亲又转变了主意而听从了孙子的意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
师: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你有发现美的眼睛吗?现在就来试试,请你找出你认为文中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
师:找同学说一说,你们找到的是哪一句,为什么找这一句?
师: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分歧,出现一个小故事,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为什么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而不走小路?
师:用我们书中的话说,就是,儿子还小伴同他的时日还长,在儿子和母亲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体现尊老。因为母亲一生忙忙碌碌的操劳非常辛苦,不容易。
师: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生:因为我的母亲和我的妻子都听我的,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所以感到责任的重大。
生:还有就是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一家人的和睦相处。
师:换位思考:设想一下:发生分歧后,如果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儿子—走小路,母亲心里会怎么想?
师:在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能够理解儿子,另外就是感觉自己有失落感,为了避免母亲的失落感,就必须选择大路。这也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关爱,如果是一家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有老有小。要体现尊老。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最后一家人温馨田野散步。课文最后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生:“我”和妻子是中年的代表,母亲代表的是社会上的老年,儿子是儿童的代表,家庭是如此,整个世界也是如此,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儿童。中年人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既要善待老年人又要抚育儿童既要有责任感又要有使命感。
师:(小结)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它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说说你家中的亲情故事。
师:这组成了一幅亮丽的风景线,又是一个温馨美好的画面,浓浓亲情的体现。
师:(颔首赞许)你对母爱的体会很深刻呀。(众人又笑)
师:同学们说得太美了。我似乎也听到了你们母亲哼唱的催眠曲,闻到了送来的牛奶的醇香。(众人笑)亲爱的同学们,如果说轰轰烈烈的人生是一种美丽,那么平平淡淡的生活更见人间的真情。只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悟,你会发现十分平淡的生活小事,也包蕴着无比丰富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
师:你的讲述十分生动。你有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好妈妈呀!
师:你不仅有责任感极强的爸爸妈妈,你自己也承担了爱父母的一份责任,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亲爱的同学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啊!
师:(小结)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作业:
1、真诚行动: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抒写亲情:用一段话或一首小诗写写对亲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