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一8环境教育教案
六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课题
16绿色科技
课型
新授
备课日期6、5 上课日期6、14
活动目标:
1、体会社会的发展需要绿色科技的支持;树立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观念;了解当代社会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掌握绿色科技的内涵和外延。
2、认识什么是绿色科技;解释绿色科技对改变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大意义。
3、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绿色科技的资料,并根据需要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观察分析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变化,能够自觉地保护环境。活动准备:
搜集关于绿色科技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调查绿色科技在我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重难点:
认识绿色科技对改变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大意义,观察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变化,能自觉地保护环境。
活动过程:
一、生活在线
1.出示北京2008年奥运会有关视频资料,介绍“水立方”在节能方面所起的示范作用。
老师介绍:“水立方”节能10% 学生谈感受。
2.提出问题:绿色科技为“水立方”带来了什么?引导学生认识绿色科技的效益。
3、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绿色科技”.【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觉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养成在共公告场所自觉小声交谈的习惯。】
二、追根求源
1、绿色科技敲响21世纪的希望之钟
(1)出示图文资料:生活中因传统科技的应用而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场面(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感受:看到周围工厂废气排放和垃圾污染,看到人口急剧增长,资源消耗日益增加,人们随意砍伐森林,破坏了生态环境,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3)引导学生生活中的破坏环境的不好做法 如:小摊贩使用劣质塑料袋,导致“白色污染”;
烧烤摊使用一次性筷子,造成自愿浪费; 汽车尾气排放污染了环境等;近年来沙尘暴越来越严重。
(4)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发展绿色科技才能解决上述问题。【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觉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感。】
2、“绿色冲浪”
(1)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绿色科技吗?目前我国绿色科技的发展状况如何?(2)交流资料:拿出你在家里查阅的资料,了解绿色科技的定义,明确绿色科技的范畴。
(3)教师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绿色科技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查阅资料,认识到绿色科技应用局限,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三、环保行动
走进绿色科技展览馆,感受绿色科技的魅力。
1、鼓励学生实地参观绿色科技馆并写出参观感受
2、小组讨论交流:绿色科技的未来之路。
3、现实中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让学生充分讨论。如要植树造林;利用高科技,减少环境污染。
4、老师小结
第一: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与保护: 第二: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 第三:提倡文明、适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第四:注定绿色政策、实施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
【设计意图:通过实地参观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未来的重任意识。】
四、绿色延长线
举办“绿色科技节”,向周围人宣传绿色科技产品,倡导绿色科技。如:纳米太阳能电池片、混合绿色火车、绿色住宅、绿色可循环手机等。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验绿色科技的实用性、环保性,提出实施绿色科技的可行性,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篇:初一3环境教育教案
黑旺中学初一环境教育教案
N0.3 课题
第11课 植树节
课型
新授
备课日期3、22 上课日期 4、5 【活动目标】
1.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和意义,树木对环境的作用 2.了解保护树木的途径、爱惜树木。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活动准备】
1.请搜集树的资料或图片。
2.关于我国林木资源缺乏或森林火灾的新闻片断。【活动过程】
一、欣赏和理解儿歌《留住小鸟》
1、教师朗诵儿歌《留住小鸟》 2讨论:
小猫和小狗用什么办法留小鸟?为什么没有留住小鸟?
小兔子用什么办法留小鸟?为什么留住小鸟了?小鸟为什么喜欢树? 3.教师:你喜欢树吗?你为什么喜欢树?你喜欢什么树?
二、分享和讨论植树节的资料
1、教师请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搜集的树的资料或图片。
2、学生讨论树的作用、好处。
3、教师介绍植树节的来历,意义,分享林木资源缺乏或者森林火灾的新闻片断。
植树节的由来
植树节是由内布拉斯加州发起的。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那里树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风一起,满天黄沙,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领先生的生日4 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今日的美国,树木成行,林荫载道。据统计。美国有1/3的地区为森林树木所覆盖。这样惊人的绿化规模同值树节是分不开的。
4、教师请学生讨论保护树木的办法。
三、表演:我爱花,我爱草
请几名分别当花朵、小树和小草进行情境表演。
四、以植树为主题分组绘画
1、教师请一组学生把讨论的保护树木的办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教师请一组学生设计宣传植树节、植树造林的宣传画。实践活动:做一件爱护花草树木的事情 附:儿歌:留住小鸟 小鸟飞进小狗的院子里,小狗想留住小鸟,为它搭了一间漂亮的积木房子。小鸟看见了,扑扇着翅膀飞走了。小鸟飞进小猫的院子里,小猫想留住小鸟,为它编了一只精美的小笼子。小鸟看见了,扑扇着翅膀又飞走了。小鸟飞进小兔的院子里。
小兔想留住小鸟,为它栽了一棵小树苗。小树苗慢慢的长大了,长出了许多绿叶。小鸟扑扇着翅膀说: “谢谢!谢谢!”
小狗和小猫明白了:树是鸟儿的家,有树才能留住小鸟。瞧,他们拿起铁锹去种树啦!
第三篇:初一7环境教育教案
六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课题
15.生态农业
课型
新授
备课日期5、24 上课日期5、31
活动目标:
1.让学生感知生态农业对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的重大意义;关注生态农业,积极参与生态农业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认识生态农业及其特征;通过实地参观,认识到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围绕生态农业的发展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运用各种途径获取关于生态农业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内化,乐于与其他人共享住处与资源。活动准备:
搜集传统农业时期农民的生活场景和关于生态农业的视频及图片、文字资料。调查生态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改变。
活动重难点:
认识生态农业及特征。
活动过程:
一、生活在线
1.播放视频:介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谈感想。
师:这就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存在的危害。下面我们再来看另一段视频。2.播放视频:介绍北京留工营村的生态农业园。师:同学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谈感受。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啊,这个情景是不是和刚才我们看到的农村有很大的差别啊?你们更喜欢哪里?
生谈自己的想法。
师:原来的北京留民营村也是普通的农村,但现在却成为花园式的农村。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这是因为他们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板书课题:生态农业。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两个农村不同情景,初步了解改变农村面貌的根本方式是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3.沼气池给农村带来什么好处。
师:课下同学们搜集了很多关于沼气的资料,下面大家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看大家掌握了哪些知识?
生交流资料。
师:沼气池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纽带,那什么是生态农业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沼气池的建设是农村生态环保的一项重要举措,使农村经济迅速地向环保型,节约型方向发展。】
二、追根求源
1.了解生态农业的概念。
师:课下同学们惧了很多关于生态农业概念的资料,现在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生分组讨论、整理资料。生汇报讨论结果。
课件展示:生态农业的概念。(生齐读)
师:生态农业是指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储存关系,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农业,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生态经济规律进行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2.生态农业的优点。师展示生态农业的图片
师:大家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 生谈自己的感受。
师:在生态农业园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景,而且可以吃到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这对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有着莫大的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生态农业是环境生态的回归,是人们利用自然规律的最好的例证。】
三、环保在行动
1.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生态农业园,并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师:课前同学们都参观了生态农业园,现在就把你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吧。生交流参观感受。
师:生活在生态农业园里就像生活在画中一样,同学们想不想拥有自己的生态农业园呢?
2.结合教科书提示,鼓励学生设计一幅生态农业园的简图。
师:你想象中的生态农业园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就把你的想法画出来,咱们比一比谁设计得好。生根据参观感受以及教材提示,设计生态农业园的简易图。
师与学生一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选出优秀作品及优秀农业小专家。师:同学们,生态农业在产出大量优质产品的同时,也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优美宜人的环境。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我国农业现代化只有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才能克服传统农业的不足。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绿色延长线
师:同学位,我们学校周围有个养猪场,虽然它给我们提供了肉产品,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课下同学们去参观一下这个养猪场,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生的知识,对生态养猪提出自己的建议。(可能上网查阅生态养猪的资料借鉴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得用所学的知识来指导生产生活实践,推广生态农业知识,提高对生态农业的认识。】
第四篇:环境教育材料初一
环境教育材料:初一
1、沙暴与尘暴
①谈到风暴,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发生在太平洋洋面上的热带风暴和台风,它会造成我国东南沿海极严重的强风和暴雨灾害。然而,这里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发生在戈壁沙漠中的黑风暴,它在我国也是一种较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②黑风暴和台风都是一种由低压系统产生的风暴现象,是以强风为主角的灾害性天气,但它们也存在许多显著的差异。一是台风和黑风暴发生的下垫面不同;二是台风主要出现在夏秋两季,发生时伴随强风的是暴雨甚至特大暴雨,雨涝成灾。而黑风暴集中在春季,来临时狂飙卷夹了大量沙尘,伸手不见五指,破坏和掩埋近地面物体和良田,几乎没有降水现象。由此可见,台风和黑风暴是很不相同的。
③黑风暴实际上是强沙尘暴现象,俗称为黑风。它是强风、浓密度沙尘混合的灾害性天气。强风是启动力,具有丰富沙尘源的荒漠和半漠地面,是造成黑风暴的物质基础,当然还必须具备发生近地面大风的有利天气条件—一大范围强冷空气入侵和对流不稳定。
④沙暴现象发生时,风力多在4~8级,近地面的细沙和粉尘被输送到15~30米的高度,水平能见度可维持在千米以上,通常就地形成,卷起的沙尘物质一般在就近的障碍物或绿洲边缘沉积,造成沙埋、沙割之害。还有一种与沙暴不同的尘暴现象,它是8级以上强风把大量尘土及其他细颗粒物质卷入高空,形成一道高达500—3000米翻腾霾墙的风暴。尘暴携带的尘土滚滚向前,在高空可飘到数千公里甚至一万公里之外。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尘暴与沙暴往往结合发生即为沙尘暴,黑风暴是特大的强沙尘暴天气,我国气象上定义发生沙尘暴时最大瞬间风速≥25米/秒,能见度<50米就称为黑风暴。
⑤全球有四大沙尘暴区,它们分布在具有大沙漠和风蚀地的中非、北美、中亚及澳大利亚。我国西北地区属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有大沙漠和风蚀地603800平方公里,戈壁569500平方公里,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土地60376平方公里。此外,还有风蚀性的低山丘陵、戈壁面上零星分布的风蚀残墩以及大面积风蚀性土漠。这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下,植被稀少,沙尘物质极为丰富,风蚀强烈。据1952年以来的气象资料分析,西北地区有三个强沙尘暴高频区,第一个 在甘肃河西走廊和宁夏黄河灌区一带,中心在甘肃民勤;第二高频区在新疆和田地区;第三个高频区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它们都分别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具有丰富的沙源物质。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2、本文②段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黑风暴和台风相同之处有二:
一、二、;两者不同之处也有两点:
一、,二、。
3、简要概括③⑤两段的内容:③段: ;⑤段:。
4、第④段主要从、和 三个方面说明沙暴与尘暴的区别。
5、填写下表说明沙暴、尘暴、沙尘暴与黑风暴之间的关系?
一、沙尘天气概念: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二、沙尘天气过程分类:
沙尘天气过程分为四类:浮尘天气过程、扬沙天气过程、沙尘暴天气过程和强沙尘暴天气过程。
浮尘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5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浮尘天气;
扬沙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5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扬沙天气;
沙尘暴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3个或3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沙尘暴天气;
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3个或3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强沙尘暴天气。
三、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发布标准:
1、决策服务
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天气过程发生时,在内部公报、专报及决策服务材料中发布沙尘天气预报。
2、公众预报 国家级标准:
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天气过程发生,且影响范围较大或影响到京津地区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沙尘暴警报;
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发生,并将造成严重影响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沙尘暴警报。省级标准:
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参照国家级标准确定。
2、从沙漠说起
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阿拉伯语撒哈拉意即“大荒漠”。位于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以南,约北纬14°线(250毫米等雨量线)以北,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红海之滨。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32%。
撒哈拉沙漠干旱地貌类型多种多样。由石漠(岩漠)、砾漠和沙漠组成。石漠多分布在撒哈拉中部和东部地势较高的地区,主要有大片砂岩、灰岩、白垩和玄武岩构成,或岩石裸露或仅为一薄层岩石碎屑。如廷埃尔特石漠、哈姆拉石漠、莎菲亚石漠等,尼罗河以东的努比亚沙漠主要也是石漠。
3、黄河水,红河水
黄河的形成
黄河的形成有两种说法:
之一
最近,我国地理科学家在研究青藏高原形成的课题中,重现了我国著名的文明摇篮黄河形成的过程和情景,首次向人们揭示了100多万年前地球造山运动中惊人的一幕。
在距今160万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惊人的抬升运动中,跃然升出地面,其他板块边缘发生断裂褶皱,形成阶梯状地貌,原来广泛分布的湖泊汇集成河。一条由湖泊汇集而成的大河随之奔腾而下,形成地质构造史中惊心动魄的一幕。
科学家介绍,黄河在形成前,青藏高原及其甘肃一带普遍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貌起伏微弱,河流湖泊交替;距今247万年左右,高原海拔上升到2000米以上,山地起伏增大,形成新的湖泊地貌;距今160万年左右,断裂起伏呈脉冲式增强,古湖泊湖水下切,形成一条泱泱巨川,成为今天著名的中国第二大河,此时的黄河还没有今天的长度,其水流以银川盆地为归宿,呈扇形分布。黄河形成后每年携带大量的泥沙在下游淤积,形成后来肥沃的华北平原。(摘自《中国气象报》)。
之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是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年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黄河的特点
黄河与我国其他江河相比,有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1/17,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4位。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合沙量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跳进黄河洗不清”的说法,也就是由形容黄河泥沙多而来的。同时,黄河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呈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还真不易洗净呢!二是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水量的60%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90%以上的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场暴雨洪水。这种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给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三是地上悬河。
由于长期泥沙淤积,目前黄河下游堤防临背悬差一般5~6米。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出约20米,比开封市地面高出约13米,比济南市地面高出约5米。悬河形势险峻,洪水威胁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四是洪水灾害频繁。
从先秦时期至民国年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余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北抵天津,南达江淮,洪水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同时黄河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淤塞河道,良田沙化,给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长期难以恢复。由于洪水灾害频繁,历史上黄河洪水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4、防治荒漠化
中国作为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取得了防沙治沙的巨大成就。我们在这一领域的许多科技成果,被不少国家视为值得借鉴的技术和经验。本报今日特辟专版,呼吁人们承担起防治荒漠化的共同使命,展示我国为此作出的贡献。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被称为“地球的癌症”。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其结果是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牧草减产以至绝收。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其中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据统计,全球36亿公顷耕地和牧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荒漠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20多亿美元。荒漠化不仅对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在受其危害国家成为导致贫困、社会**和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盲目垦荒和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活动,又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主要集中分布在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从北纬10°附近向东北延伸到北纬55°附近,即自北非的撒哈拉,经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伊朗、印度北部、中亚到我国西北和内蒙古,形成了一个几乎连续不断、东西长达1.3万公里的辽阔的干旱荒漠带,占世界沙漠面积的67%。其中,亚洲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占全球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3还多。非洲大陆约有1/5的土地已被沙化。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土地仍在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爱尔兰或一个比利时加一个丹麦。
由于荒漠化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及扩张的趋势,引起了国际社会极大的关注。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撒赫尔地区的环境退化格外严重,持续的干旱使大批饥民逃离家园,给邻近国家造成严重的灾民问题。因此联合国于1977年8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 ——联合国荒漠化问题会议,产生了一项全球共同行动方案。防治荒漠化的国际间合作从此不断得到加强。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防治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随后,“《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谈判委员会”成立,并于1994年6月17日完成并通过了《公约》的正式文本,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为了提高全人类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感,1994年12月19日,第四十九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1995年6月17日起,每年的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地区的13个省(区、市)。荒漠化已对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全国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540亿元人民币,并且沙化土地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中国荒漠化防治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中国政府对荒漠化防治工作十分重视。1994年在《公约》签字后不久,我国就成立了由林业部、外交部等17个部委组成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率先组织编写了“中国防治荒漠化国家行动方案”,并在1995年1月份举行的《公约》政府间谈判第六次会议上散发,得到有关国际组织和与会外国代表的高度赞扬,会议建议其他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以中国防治荒漠化国家报告为蓝本和样板,有些国家还通过外交途径请求我国介绍经验,并帮助他们制定国家行动方案。199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亚非防治荒漠化论坛制定了亚非合作的框架,确定要在中国成立“亚非防治荒漠化研究发展培训中心”,1997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执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亚洲部长级会议,会议制定了北京宣言》,号召亚洲地区在未来的短期时间里,优先启动6项重点项目,其中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网络作为第一个项目,首先建在北京,并拟依此作为区域合作的突破口,推进亚洲地区的防治荒漠化工作。
中国的科研人员在多年实践中,总结研究出100多项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其中,干旱、半干旱流沙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设置沙障固沙造林技术、钻孔深栽造林技术等多项防治荒漠化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有的科研成果已被马里和坦桑尼亚引进,中国的治沙造林专家和科技人员还 7 应邀到一些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传授技术,为国际防治荒漠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
您知道世界防止荒漠化日的由来吗?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种作用或数种作用结合导致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降低或丧失。其中包括:①风蚀和水蚀所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或经济特性的退化;③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是指年降雪量与潜在蒸发散量之比在0.05—0.65之间的地区,不包括极区与亚极区。
为了有效地提高世界各地公众对执行与自己和后代密切相关的“防治荒漠化公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国际联合防治荒漠化行动,迎合国际社会对执行公约及其附件的强烈愿望,以及纪念国际社会达成防治荒漠化公约共识的日子,1994年12月1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49/115号决议,宣布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从1995年开始纪念。
第五篇:环境教育教学工作计划8
环境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班级:八(1)班任课教师:吴毅时间:2012年9月17日
一、指导思想
八年级环境教育要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入手。让同学们知道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关切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在有效地利用环境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制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人类行为难则。为提高八年级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他们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环保教育,大力推进本班的素质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65人,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各民族的习俗有一些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各种保护环境的法规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环境保护的意识灌输给孩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做个具有环境保护素养的人。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习俗与文明的学习,了解世界各民族在保护动物、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形成的习俗。
2、通过循环利用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从资源消耗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角度,感受身边的环境问题,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3、通过生活与环境单元的学习,教育孩子关注环境,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教育宣传活动,从小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
4、学生通过对水的理解达到对环境爱护的意识。
5、学生通过认识人类生活中污染环境的方面如吸烟、废旧电池等,做到生活无污染。
6、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的好少年。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从实践中发掘学生的感触点。
3、教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环境保护自主性。
4、生活中学习中,师生互相监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以孩子身边的人物,风土人情为准,突破流于形式,走马观花的教学模式,走入生活,提出环境保护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获得基本的环境知识,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技能,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