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音乐教案我的家乡日喀则
我的家乡日喀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我的家乡日喀则》的二部合唱,体验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并积极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活动。
2、能积极参与学跳藏族踢踏舞的活动,并能随着歌曲的节奏舞蹈。
3、能初步感受藏族歌舞的风格特点,了解相关文化,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教学难点:
二声部合唱的学习,弦子、踢踏舞步。教学准备:
PPT课件、双响筒、电子琴、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藏,了解藏族文化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唱一首歌,听听这首歌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
播放《青藏高原》伴奏,教师跟伴奏演唱。唱完之后,师问:刚才我唱的什么歌?
生:青藏高原。
师:对,青藏高原,我们来到了西藏。上一节课,我布置大家回家做一些小事情,那就是回家查询点有关西藏的资料,同学们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好,下面我们请各个小组派代表上来展示。小组汇报展示
展示完毕后,教师给予肯定,并就展示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奖励。
2、师:同学们带来的关于西藏的展示真丰富,现在老师就带你去欣赏一下西藏的美丽风景。
3、走进西藏
师:(播放PPT)我的家乡日喀则.ppt.ppt藏族的人们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这里有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蓝蓝的天空下辽阔的大草原,有成群的羚羊和牦牛。
二、学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1、听赏歌曲
师:西藏地区生活着藏族人民,藏族人民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歌善舞,听,藏族的小朋友要用歌声来介绍他的家乡了。播放《我的家乡日喀则》。我的家乡日喀则.ppt.ppt
2、介绍“日喀则”
师:日喀则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藏语意思是“土质最好的庄园”。
3、读歌词
师:请大家轻声的读一读歌词,看看有什么疑问。师:“唉嗦唉嗦”这句歌词没有特别的含义,它叫“衬词”。如果我们把衬词去掉,你们听听(教师清唱)有什么感觉?(指名)
总结:去掉衬词啊,就不活泼了,很平淡。所以衬词虽然与歌曲没有多大的关联,但是它可以更好的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藏族民歌的特点之一就是大量的使用衬词。
4、复听歌曲
师:我们一起听一听,再体会一下。听的时候,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能听出它的基本节奏。
5、节奏练习
师:谁听出它的基本节奏了?(指名)
师:你拍的真准,老师这里有一个双响筒,你能不能用它来敲出这个节奏,试一试 师:还有谁愿意试试(指名)
师:真棒,你们带着大家拍一拍,其他同学边读边拍手。
6、唱谱
(1)分别练习高、低声部
师:大家的节奏感都非常好,下面请随着老师的琴声一起唱一唱歌谱。
第一遍:随琴在心里唱。(慢速)第二遍:随琴轻声唱。(慢速)第三遍:随琴放声唱。(原速)(2)练习3 — 2 | 1 — — —|| 5 — 6 | 3 — — —|| 师:大家唱的真好,仿佛站在山峰上向着天空歌唱,有一种想要呼喊的感觉,我想请大家来做我的回声好不好,比如„ a、分别练习高低声部
b、教师唱高声部,学生唱低声部 c、学生唱高声部,教师唱低声部 d、女生高声部,男生低声部 二部合唱:
a、听第一遍:要求听两个声部的整体效果。
师:唱的真棒,仔细听老师的伴奏,我把两个声部合起来了。b、听第二遍:要求听自己的声部,并在心里跟唱。C、轻声唱各自声部。(3)练习
21 61 65 |35 32 1 1‖ 21 61 65 |32 16 1 1‖
师:大家的音准真好,敢跟我接唱吗?就是我唱一句,你接下一句。比如„ 分别练习高低声部 二部合唱:
a、听第一遍:要求听两个声部的整体效果。
师:唱的真棒,仔细听老师的伴奏,我把两个声部合起来了。b、听第二遍:要求听自己的声部,并在心里跟唱。C、轻声唱各自声部。(4)完整唱谱
7、听音乐装歌词
师:轻声的跟着老师的琴声把歌词唱出来。
8、歌曲处理
师:谁能告诉我这首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绪?我这里有两种答案,你看哪个合适。欢快活泼?优美抒情? 生:欢快活泼
师:让我们用最快乐的心情,最美的歌声一起为美丽的日喀则歌唱吧!完整原速唱
师:你们学的真快,有的同学不仅唱的好,表情也很生动,真是在尽情的歌唱。
三、歌舞结合
1、学习舞蹈动作
师:有谁会跳藏族舞吗?上台来跳一跳。我们一起学学好吗?(1)弦子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讲解动作要领:膝盖屈伸,身体起伏,手脚同向。(2)踢踏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讲解动作要领:退踏步是在两拍内完成的。第一拍的前半拍右脚向后踏一步,重心在左脚,第二拍右脚向后踏一步。这样连续进行
2、歌舞结合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现在我们随着音乐自己来编一段舞蹈好吗? 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展示
师:刚才老师都看了,每一组都编的非常好,有没有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编的跳给大家看看啊?
四、拓展
1、欣赏
师:今天大家的表现棒极了,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是藏族民歌,接下来我们欣赏一下歌曲,边听边思考:这些歌曲都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呢?
欣赏维吾尔族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傣族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蒙古族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的家乡日喀则.ppt.ppt
2、讨论交流回答。
3、总结
师: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藏族民歌,而且还欣赏了不同民族的歌曲,收获非常大,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告别西藏,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大家!
第二篇:我爱我的家乡音乐教案
《我爱我的家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唱《我爱我的家乡》
2、创 以自己的家乡为主题创编歌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我爱我的家乡》,学生用悠长的气息、深情、舒展地表达歌曲情感。
2、通过快乐的创编活动,加强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3、通过欣赏梨园戏、南京白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教材分析:
《我爱我的家乡》为一段体歌曲,由四个乐句和一个补充句组成,一、三、四乐句都是四小节,旋律简单易唱,第二句由六小节构成,演唱时不太容易换气,要注意气息的控制。在补充句中有两个十六分休止符,演唱时应该用“声断气连”的演唱方法,另外,学唱歌词时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音乐进教室。(背景音乐:《我爱我的家乡》伴奏音乐。)播放课件:祖国的名胜古迹及美丽风光。(师生问好)
二、新歌教学
1、说一说
师:同学们,暑假你们都去了哪些好地方旅游?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师: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到几个同学的家乡去参观。
播放课件:珠穆朗玛峰、广阔的海洋、最大的宫殿、最长的城墙。(背景音乐《我爱我的家乡》)
师: 看!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在我国西藏境内。师: 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是什么? 生:中国的万里长城!师:这是什么? 生:故宫。
师: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规模宏大,占地72平方米,建筑面积15平方米,有房屋9999间,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师:同学们,我国除了具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长的城墙、最古老的宫殿外,还有宽阔的海洋,它们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同学们请看。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壮观的景象后,你们有什么想要说的吗?(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我们的祖国真美丽,我爱我们的祖国,我爱我的家乡。)【设计理念:本环节多媒体的展示和教师的介绍,既是对本课教学的铺垫,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图片和音乐的结合,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歌曲旋律,还给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听一听
(1)出示课题《我爱我的家乡》,听教师范唱。
(播放课件)珠穆朗玛峰、广阔的海洋、最大的宫殿、最长的城墙。师:刚才我们去了哪些地方啊? 生:珠穆朗玛峰„„(2)复听歌曲《我爱我的家乡》。
师:我们中国真是个好地方啊,当你看到我们的祖国有这么多世界之最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啊?
(3)再听歌曲,体会速度
师:让我们跟着音乐的节奏来打一打拍子,体会一下这首歌曲的速度。【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欣赏为主线,以审美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在感受歌曲《我爱我的家乡》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更多祖国文化,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3、唱一唱
(1)学生跟老师一起轻轻地哼唱旋律!(2)学生自主学习歌曲。
(学生尝试演唱一些乐句,老师引导纠正不正确的地方。)(3)跟琴完整演唱
教师要求:第一第二句连起来时注意“方”字唱2拍,要唱完整。第三句注意“那里有”有切分音符注意时值。演唱时注意有休止符号的句子,要有“声断气不断”的感觉。(4)巩固练唱
a.学生跟伴奏演唱歌曲
师:这么美丽的国家,我们都很热爱她!故宫、长城...........我们生长在这样的国家,是多么的自豪啊!让我们带着自豪的心情来唱一唱我们家乡!b.分小组接龙唱。
c.请个别同学领唱前四句,后2句同学们齐唱。d.学生有感情演唱《我爱我的家乡》。
【设计理念: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歌曲学唱主要采用听唱法。课堂设计从感受歌曲旋律开始,首先让学生在倾听与感受中体验音乐给自己带来的美,唤起学生对祖国对家乡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感。再通过多种演唱形式练唱,为拓展环节打下坚实基础。】
三、夸家乡
播放课件:南京白局、城墙风景视频
师:我们一起来夸夸自己的家乡,学学家乡话...........1.师先夸自己的家乡 2.生夸自己的家乡 3.学说家乡话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欣赏为主线,以审美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学生的参与、师生互动。使学生认识更多家乡文化,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更进一步地唤起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美好情感。】
四、拓展延伸
1、幻灯片展示在南京各大景点的相片
2、生自己介绍
3、师:其实我们都是南京人,因为你们的爸妈参与的南京建设,为南京做贡献。(小结)【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自豪感。】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唱了中国的美,说了家乡的美。老师希望大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明天,把我们的祖国、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三篇:四年级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多快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红蜻蜓爱花竹帽》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毛南族的居住,生活习俗及喜好的一般常识.2、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3、掌握变拍子和连音线的作用 教学重点
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 2 掌握变拍子和连音线的作用 指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红蜻蜓爱花竹帽》
2、学唱歌曲《走拢走拢跳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有关傈僳族的居住,生活习俗及喜好的一般常识.2、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3、能够为歌曲创编几个律动动作
教学重点
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2 3 掌握歌曲旋律,能分辨并唱准低音5和高音5 为歌曲创编几个律动动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红蜻蜓爱花竹帽》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南族歌曲《红蜻蜓爱花竹帽》。现在我们先来复习巩固这首歌曲。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有感情的把这首歌曲唱一遍,注意老师常说的,坐姿,表情,小声点唱。2 教师伴奏,学生跟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教师纠正学生唱不好的地方,并指导学生如何唱好
3、学生根据教师的知道和纠正,跟琴有感情地演唱
二、导入
师:学习了《红蜻蜓爱花竹帽》这首歌曲,我们也了解了毛南族。今天老师再到同学们到傈僳族去走走看看,看看那里又有怎么样的风土人情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看课本里面的插图,有谁了解傈僳族呢? 生:自由回答
三、介绍傈僳族
1、居住地和服饰
师:傈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北部努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四县,其余散居在附近的腾冲和四川接壤的地区。他们的服饰非常的绚丽多彩。僳僳族男女老幼都喜欢穿民族服装。僳僳族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戴大铜环,长可垂肩,头上以珊瑚、料珠为饰。年轻的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有些妇女还喜欢在胸前佩一串玛瑙、海贝或银币,并在海贝上刻有简单的横竖纹或小圆孔。各地僳僳族男女服饰都是麻布长衫或短衫,裤长及膝,膝下套“吊筒”。有的以青布包
头,有的喜畜发辫于大脑后。一些富裕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红珊瑚,以示在社会上享有荣誉和尊严。所有成年男子都喜欢左侧佩挂长刀,身背手工缝制的花包,并缀有红绿色小绒球,或站立或狩猎,显得威武英俊 3习俗
师:僳僳族男女都有嚼烟与饮酒的习俗。客人来了,要敬送烟丝;男女寻求伴侣要丢烟丝盒为信物。贴面酒”,也叫双杯酒和同心酒,是僳僳族男女社交场面的一种嬉戏趣闹的方式。饮酒时,主人取一竹筒酒,与客人脸贴脸地一同喝光,不得有酒溢流滴地,否则就要从头来过。饮“贴面酒”是绝对不避男女之嫌的,夫妻同宴,丈夫与其她女子贴面而饮,妻子也与其他男子来个“双杯尽”,这都是正常的现象。
3、独特节日
师:“刀杆节”是僳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来到“刀杆节”会场,观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动。
几声火枪响过之后,首先七八名“香通”(上刀杆表演者)为众人表演“跳火舞”。他们上身裸露,光着脚,模仿各种禽兽动作,在一堆一堆烧红的木炭上,来回跳动,还不时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圆浑的火球在手中翻滚、搓揉,而他们却毫不在意。经过火的洗礼,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种灾难。
会场中央,矗立着二根约20米长的粗大木杆,木杆上绑有36把锋利的长刀,刀口向上,银光闪闪,形成一架高得让人生畏的刀梯。就在人们敬畏担忧之时,上刀杆必不可少的祭祀开始了,几个穿着红衣裳,头戴红包头,光着脚的勇士,健步来到刀杆下,跪在一幅古代武将画像前,然后双手举杯过头,口中念念有词,接着将酒一饮而尽。然后,他们纵身跃起,轻盈敏捷地爬上刀杆,双手握住刀口,双脚踩着刀刃,鱼贯而上。
最先爬上顶端的人,还要作高难度倒立动作,燃放鞭炮。几千名
观众仰首观望,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
四、学唱歌曲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傈僳族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傈僳族的民歌《走拢走拢跳起来》
1、播放歌曲录音,初听歌曲旋律,感受歌曲情绪。师: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想说说的? 生:自由回答
2、学习歌谱
(1)、教师出示曲谱,并播放乐曲旋律,请学生边听边找出组成旋律的各音
(2)、教师引导学生随琴演唱以上各音(3)、引导学生随琴用“la”哼唱曲谱(4)、跟琴放慢速度唱歌谱
(5)、教师用阶梯高低表示旋律各音的高低,引导学生唱准旋律各音
(6)、师生一起随琴完整演唱乐曲。
3、学唱歌词
(1)、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3)、教师范唱歌曲
(4)、随教师琴声轻声演唱歌词(5)、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的演唱歌词
(6)、再次引导学生欣赏《走拢走拢跳起来》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7)、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感演唱歌曲,全体随教师伴奏带演唱。
五、为歌曲创编几个简单的律动动作
1、学生分组创编
2、分组展示
3、自评、互评,教师评
4、选取一组好的律动动作带领学生随音乐律动
六、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了解了一个民族,还学会了一首新歌。希望同学们课后多上网查找各民族的资料,了解我们国家各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教学评价
1、能否通过学习,了解有关傈僳族的居住,生活习俗及喜好的一般常识.2、能否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3、能否够为歌曲创编几个律动动作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侗家儿童真快乐》 教学目标
1、观察侗族风光、歌舞、服饰及独具特色的村落民居,鼓楼、风雨桥等建筑,在观察事物与听赏侗族歌舞的同时感受侗乡文化的无穷魅力。
2、通过《侗家儿童真快乐》的演唱,感受侗族儿歌的风格特点,体验侗族民间音乐的美感和侗族儿童的生活情趣。教学重点
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唱准最后一乐句的休止符和下滑音 教学过程 1 听赏《爱我中华》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一首熟悉的歌曲.正如歌词里所说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亲如一家,他们的风
俗习惯,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他们的歌舞风格也不同!师:今天老师想带着大家到美丽的侗族去看看,大家想不想去呢? 生:略
师:好,那让我们乘上音乐的列车出发吧!(轻放《侗家儿童多快乐》伴奏 2 3 了解侗族风光和民族风俗 天下第一侗寨,侗族村庄
师:我们第一站来到了哪里呢? 生:天下第一侗寨,侗族村庄 师:青山绿水环绕在四周,很漂亮!
2、风雨桥和鼓楼
师:我们的第二站来到了风雨桥,鼓楼。风雨桥和鼓楼是侗族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鼓楼是侗族人开会议事的中心,它象征着团结吉祥。
3、侗族服饰
师:我们来到了漂亮的侗族姑娘中间,他们的服饰很漂亮,很华丽。
师:在侗族这个地方,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都能歌善舞,人们称之为“诗歌的海洋”。
每逢过年过节,他们都要聚到一快载歌载舞,热情好客的侗族人还与外来的客人对唱《拦路歌》,他们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幸福、快乐地生活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侗族的儿童歌曲,听听侗族的小歌手们都说了些什么? 3 学唱歌曲 播放歌曲,学生初听歌曲
师:听仔细,侗家儿童高兴的跳起了什么舞,唱起了什么好听的歌? 生:自由回答 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4 教师范唱
师:大家想不想听老师来唱这首歌呢?(教师范唱)师:这么好听的歌曲,大家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学呢? 生:是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4、学唱旋律
(1)、教师弹琴,学生用“la”音模唱旋律(可唱三次,先放慢速度,学生基本掌握旋律再回原速)(2)、教师弹琴,学生跟琴唱旋律
(3)、教师指导学生唱准最后一个乐句的休止和下滑音
5、学唱歌词
(1)、教师弹琴,学生唱歌词
(2)、歌曲艺术处理。歌曲前四乐句欢快活泼,唱得跳跃有弹性。衬词的地方唱连贯,歌曲后面回到欢快活泼,也要唱得跳跃有弹性
(2)、按照教师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6、为歌曲加上律动动作
(1)、前四乐句和后面欢快的点头(2)、衬词的地方按节奏左右摆动身体
7、全班跟琴有表加动作完整地演唱歌曲
四、小结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我们要跟侗族的小朋友说再见了,现在让我们再次跟他们一起唱响这首歌。教学评价
1、能否通过教师的介绍了解侗族的民俗和风土人情
2、能否按照教师的要求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 2 1 2 3 二声部合唱《侗家儿童真快乐》 用多种方式表现歌曲
通过学习能够进行歌曲二声部合唱 能够自由创编,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
通过欣赏侗族歌曲《小米歌》,进一步了解侗族的民歌文化,感受别有风味的民歌。教学重点 1 2 二声部训练 创编活动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做到两声部的节奏、旋律的和谐。教学过程 1 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侗族歌曲《侗家儿童真快乐》,今天我们继续来完成这首歌曲的二声部和用多种形式来表现这首歌曲。首先我们还是先复习一下这首歌曲。
二、复习歌曲
1、教师伴奏,学生跟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教师纠正学生唱不好的地方,并指导学生如何唱好
3、学生根据教师的知道和纠正,跟琴有感情地演唱
三、学唱二声部
1、跟琴学唱歌曲二声部旋律
2、加上歌词演唱二声部
3、师生合作合唱,师唱一声部,生唱二声部,注意歌曲的情绪
4、学生分组合唱,1、2组唱一声部,3、4组唱二声部,教师弹
琴伴奏
5、教师指挥,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四、自由创编,表现歌曲。
1、指导学生编创歌曲并根据自己的特长表现歌曲《侗家儿童多快乐》
(领唱、齐唱:歌伴舞:为歌曲伴奏)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表现歌曲。
3、评价学生的分组活动和表现。
五、欣赏歌曲《小米歌》
师:侗族大歌是侗族的传统表演节目。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侗族的歌曲《小米歌》 生:聆听
师:这首曲子和我们学唱的《侗家儿童真快乐》有什么相同点? 生:自由回答
师:两首曲子都是侗族的小歌手在游戏的时候唱的,活泼,欢快的情绪围绕在这两首曲子中。
六、小结
师:今天我们完成了歌曲的合唱部分,同学们还根据自己特长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了歌曲,最后我们还听了一首侗族的儿歌,通过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了解侗族的民歌文化,感受别有风味的民歌。教学评价 2
3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能否完成歌曲合唱训练,合唱两声部的节奏、旋律是否和谐
学生能为歌曲创编不同的表演形式
活动《快乐的“多耶”》 教学目标 2 3 4 通过欣赏《童声大歌》引发学生内心的音乐美感与共鸣,激发学生对侗族音乐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在教师引导下能了解侗族文化三样宝,更进一步了解“拦路歌”和“开路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学习一些简单的“多耶”舞蹈动作,加深学生对侗族音乐的感受。教学重点
了解侗族的各种音乐文化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活动 教学过程 2 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侗族的歌曲《侗家儿童真快乐》,也了解到哪里的人们热情好客,那里的风景迷人,你们想不想到哪里旅游啊? 生:想
师:今天老师就再带同学们到侗族山寨里去看看,哪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等着我们那,让我们出发吧!
二、听赏《童声大歌》
师:(播放《童声大歌》录音)你们听„„哪里的人们已经唱起了歌欢迎我们那 1 初听《童声大歌》感受歌曲情绪 师:听了刚才这首歌曲,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侗族的小朋友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喜欢唱的歌曲,是侗族大歌里面的一种,因为是小朋友唱的歌,所以分类为《童声大歌》,这些歌曲歌词短小,节奏明快,曲调欢快,朗朗上口。下面我们也来唱一唱。3 4 教师出示歌谱,弹琴分句教唱歌曲 教师伴奏,学生齐唱歌曲
三、了解侗家三样宝
师:侗族有三样他们民族特有的宝贝,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请同学们看看课本的图片,找一找。生:自由回答
师:没错,侗族的三样宝就是侗族的大歌、风雨桥和鼓楼。风雨桥和鼓楼在我们的课本上都可以看到,刚才我们唱的歌曲就是侗族大歌的一种。(根据教参资料介绍三样宝)4 了解“拦路歌”和“开路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1、播放侗族对歌画面
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面上的人在做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对歌的场面,侗族的人们在音阶客人的时候都会唱上一段“拦路歌”不要以为是在阻拦我们哦,那个是他们民族欢迎客人的形式。6 7 再次播放画面,聆听“拦路歌” 学跳“多耶”舞
3、介绍多耶舞
师:“多耶”舞是一种深受侗家人喜爱的的大型群体活动,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录像,了解一下,大家可以跟着跳一跳。
4、看录像学多耶舞
5、教师带领学生跳
6、请学生上台表演 6 小结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侗族的音乐文化。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很丰富,希望大家课后踊跃查找相关的资料,扩大自己的知
识面。教学评价
1、能否通过学习了解侗族三宝和侗族相关的音乐文化
2、学生呢个是否能够积极参加到活动中,大胆的表演舞蹈动作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听赏《甩项链》 教学目标 1 2 3 了解佤族的历史以及相关的音乐文化 通过听赏歌曲,感受歌曲具有民族特色的旋律 能唱准课后合唱片段,声音和谐,音准到位
教学重点
了解佤族相关文化,听赏歌曲 教学难点
能唱准课后合唱片段,声音和谐,音准到位 教学过程 3 导入
师: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毛南族、傈僳族和的侗族歌曲,并了解了他们的风土人情和不同的音乐文化,今天老师再带学生认识另一个民族,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歌曲。认真听,你在听得时候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初听歌曲《甩项链》
1、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初听歌曲
2、让学生回答自己听后的感受 师:听完了歌曲,你有什么想要说的? 生:自由回答
师:这是一首佤族的民歌,叫做《甩银链》。歌曲描写了佤族儿
童用丝线把贝克整齐地串起来挂在胸前当银链,然后一边歌唱,一边甩摆的快乐情景。佤族的儿童每逢喜庆和娱乐时就会长期这首歌曲并配以简单的 动作和打击乐伴奏。
3、再次听赏歌曲
三、介绍佤族,了解佤族历史和音乐文化
1、教师简单介绍佤族历史
师: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西盟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及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孟连等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棗高棉语族佤语支。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2 0 世纪5 0 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佤族从事农业为主。
2、教师简单介绍佤族音乐文化 师:佤族的音乐十分丰富,在佤族民间歌曲中,有表现爱情生活的情歌,劳动时候唱的歌,儿童游戏时唱的歌,婚丧礼仪中唱的风俗歌,祭祀中唱的歌。佤族的民间舞蹈也是十分丰富的,而且风格多样。最为盛大的祭祀是“木鼓祭祀舞”。木鼓在佤族人民心目中是崇拜之物,也是神通之器,通天之鼓,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或者报警的时候才能敲打。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木鼓舞 7 欣赏佤族木鼓舞
师:我们欣赏的木鼓舞,做种表现佤族人民在制作木鼓中和制成后的欢乐情绪和喜悦心情。舞蹈室,时而敲鼓,时而舞蹈,较好的表现了佤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民族精神,并具有浓郁的风格特色,表达了佤族人民祝愿山寨兴旺、五谷丰登来年生活更加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四、再次听赏歌曲,感受歌曲独特的民族特色旋律
1、教师再次播放音乐,学生看歌谱听音乐,教师强调歌曲中装饰音的运用和唱腔的滑音和歌曲配乐的鼓点背景。
2、联系歌曲中的下滑音,感受民族特色音乐
3、跟音乐轻轻哼唱歌曲
五、合唱课后练习
1、教师弹琴分声部教唱歌谱
2、分声部学唱歌词,注意唱准5、2两个音及长处装饰音的韵味
3、教师指挥合唱,1、2组一声部、3、4组二声部
六、小结
师:今天我们有了解个一个民族——佤族。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还是希望大家课后回去多上网找点相关的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教学评价
1、能否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佤族的历史以及相关的音乐文化
2、能否感受歌曲具有民族特色的旋律
3、能否唱准课后合唱片段,声音和谐,音准到位
第四篇:四年级音乐教案
第一课 我们的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唱《国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国歌》,唱好国歌。
二、能用庄重坚定和清晰准确的声音演唱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表达一个中国人的信心和决心。
三、学会模拟鼓号队的演奏,并能用其中的几件打击乐器统配节奏型参与歌曲的伴奏活动。
教材分析:略 教学内容:
一、歌曲: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欣赏军乐等多种形式唱(奏)的《国歌》,学习用打击乐器参与乐曲的演奏。教学重点:
围绕《国歌》开展演唱、演奏等活动。教学难点:
感受三连音在作品中的运用。教 具:录音机、教学欣赏带。课 时:2。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重点: 学唱国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教学。
1、欣赏: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用语言相互交流心中对国歌的印象,播放《国歌》,请学生仔细欣赏,再谈谈听后的感受。
2、议论: 1)了解国歌歌词的作者,讲讲国歌的由来及创作花絮。
2)联系当今社会的实际,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歌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学唱国歌。
1、用比较法学唱:由于学生会唱国歌多年,老师先录下他们的声音,再与原音比较,让学生自己一句句找对错,找差距。
2、欣赏国歌,辨别三连音节奏。
3、讨论三连音在歌曲中的作用。
4、找出难点乐句,如歌曲中的三连音、附点节奏、弱起小节、重音记号、渐强记号,听老师范唱并练习。
5、跟琴学唱国歌,用歌声感受歌曲的情绪。
6、跟录音演唱,用动作感受歌曲雄壮的节奏型。
三、拓展
1、每当学校升国旗,同学门唱起雄壮的国歌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在哪些场合你还会看到升国旗唱国歌的情景?
四、小结。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军乐等多种形式唱(奏)的《国歌》,学习用打击乐器参与乐曲的演奏。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国歌:用坚定勇敢的气势、唱出中国人的精神。
三、欣赏军乐等多种形式唱(奏)的《国歌》,学习用打击乐器参与乐曲的演奏。
1、老师提前收集各种形式的国歌资料,如:军乐(吹管乐)、管弦乐、童声齐唱、成人齐唱、男声独唱等,能配上画面更好,让学生比较、欣赏。
2、选择用大小军鼓、钹和合适的打击乐器为军乐《国歌》伴奏。
3、用声势伴奏代替乐器,注重人人参与,声响音型让学生自己设计。
4、在节奏分声部练熟后,可挑选几位同学用以上几件乐器进行合奏,全体同学用自创的音响进行配合,自信而骄傲地进行本班的“鼓号队”表演。
5、模拟学校的升国旗仪式:鼓号队奏乐——学生出旗——全体起立——唱国歌、行队礼——结束本课。
四、小结。教学后记: 第二课 秋天的联想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在欣赏与歌唱活动中尽情感受秋天的美好。
二、初步了解人声分类的音乐常识,感受人声的美妙音色,激发自己的歌唱兴趣。
三、能用不同的情绪、不同的音色唱歌曲《红叶》和《土风舞》,用歌声表达自 己对秋天漫山遍野的赞美之情,表现出捷克人民喜庆丰收的热闹景象。
四、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体验音色、情绪、速度、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的重要 作用。能完整地填充并创作《秋天》这首儿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材分析:略 教学内容:
一、学唱并创作歌曲《秋天》。
二、学唱歌曲《红叶》、《土风舞》。
三、听听、看看、画画。
四、美好的音色——人声的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对秋天的自然现象与声音色彩牵引力的培养。课时安排:5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与秋天有关的素材如:树叶、果实、图片等。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并创作歌曲《秋天》。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学生们共同分享在户外寻找的代表秋天景色的素材,结合课本上的四 幅色彩不同的图片,让学生把看书对大自然的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比如说“金色的秋天稻麦飘香“即参与第8页的活动练习。
三、新课教学:
1、老师带上小乐器及歌词卡片,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观察秋天的景色:秋高气爽、树叶变黄了、风一吹满地落叶………帮助学生积累创作素材。然后师生围坐在草地上开始学唱《秋天》,老师以小乐器伴奏或清唱,注意最后两小节 “4 2 1 7 1——”的音准。
2、编一编、演一演。
采取室内与室外结合的办法学习和编创歌曲。
1、分组创作填词演唱,再互相评价。
2、出示课本创作的歌词,比较自己遗漏的秋天,丰富对秋天的知识。
四、拓展教学:
变换主题:如“冬天”、“春天”、“夏天”进行创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小结。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红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复习《秋天》引出学习《红叶》这首歌。
三、新课教学:
1、听伴奏录音,感受歌曲的情绪。
2、划分乐句并大致明白演唱的内容。
3、朗读歌词,感受:“秋风、夕阳、枫树、红叶、山坡、河流”这一美丽的画卷,体会美的意境。
4、跟琴轻轻哼唱歌曲。
5、说说自己演唱此曲后的感受。
6、用优美、动听的歌声演唱,充分表现秋天美的意境。
7、分男女组进行演唱感受不同音色之美。
8、第二声部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唱与不唱,要以“情”感染学生,以“美”引领学生走进音乐。
9、试一试演唱歌谱,充分感受歌曲旋律之美。
一、拓展:
用优美的动作为歌曲伴舞。
1、分组根据歌曲的情绪、内容创编动作。
2、汇报表演。
3、师生评价。
二、小结。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土风舞》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伴着快乐的音乐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红叶》。
要求:用优美、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导入新课:
(一)忆与秋天有关的歌曲内容。
(二)出示歌谱《土风舞》。
四、学唱新歌。
(一)听一听。
1初步聆听《土风舞》。(感受歌曲的情绪)1)它描写了秋天哪方面的内容?
2)听完音乐,你的心情怎样?你怎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从歌词、旋律入手)3)你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4)复听《土风舞》歌曲。(用手臂画出音的高低进行的线条,感受旋律进行的特点)
(二)唱一唱。
1、按节奏朗读歌词。
2、播放课件感受歌词的咬字、吐字。
3、跟琴轻轻哼唱(学生找出难点,教师重点教唱。)
4、师生互换接唱。(接唱清楚、准确,重点突出切分节奏)
(三)玩一玩。音乐游戏:《找一找》
1、宣布游戏规则。
师小结:离玩具越近,我们的歌声就变强,而且是渐渐变强,所以我们就把这个变化叫做渐强,反过来,谁来说说看?
2、曲中找:找找学过的音乐记号。
3、照着唱:按谱中的音乐记号用热情、轻快、饱满的声音歌唱,从而表现欢乐的情绪。
4、敲一敲:由学生选择自制乐器进行伴奏,以欢乐的情绪边唱边击。
5、试一试:试着唱曲谱。
6、播放学谱课件,自己纠正自己唱得不够的地方。
7、比一比:和歌曲《红叶》比较不同之处。(出示表格)
(四)编一编、评一评。
1、简单了解捷克概况。(播放幻灯片)
2、简单了解什么是土风舞?(出示概念)
土风舞一词是由英文Flok Dance 翻译而来的,源自非洲,是一种富有乡土风味的舞蹈,旋律欢乐,节奏较欢快。跳的时候,所有的人围成一圆圈,没有男女老幼之分,表现了人们庆祝劳动收获的愉快心情;流传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个地方特色的舞蹈。如:夏威夷草裙舞,法国小步舞曲。
3、了解并欣赏各国的土风舞。(播放、影片、课件、图片)。
4、播放现场演唱课件,引导学生模仿创造。
5、实践:分组为歌曲编创土风舞并进行现场表演。1)学生按自己的选择自由组合,积极进行小组讨论创作。2)分组表演。3)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5、尽情地欢舞起来吧!。
五、小结。
六、下课。学生随音乐律动快乐出教室。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
1、陕北民歌《秋收》、2、丹麦民歌《丰收之歌》、3、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秋〉第三乐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
唱丰收歌〈土风舞〉,表现捷克人民载歌载舞庆丰收的情景,导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
1、听丰收曲:想了解我们中国农民是怎么庆丰收的吗?请结合画面欣赏陕北民歌〈秋收〉。引导学生随歌声哼唱体验当时的幸福情景。
2、演丰收景:根据丹麦人民豪放开朗、能歌善舞的风俗特点,在欣赏丹麦民歌《丰收之歌》时,采取这样的教学:听着音乐,结合画面,你能想像丹麦农民庆丰收的场景吗?如果你被他们的欢乐所感染,请你和他们一起来,随着音乐的节奏边唱边跳,自由做律动。
3、画丰收景:让同学们谈一谈对两首丰收歌的感受,结合第三首曲子的欣赏,边听边找画、配画。
赏丰收曲:重点欣赏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秋〉第三乐章。1)初听,感受到什么?
2)唱一唱它的主题:1 5 1 1 1 5 1 1 1 5 4 3 2 2 2…….3)复听,数数主题出现了几次?并为它寻找一幅插图.4)再听,自创动作配合音乐主题进行表演.四、小结。
第五篇:四年级音乐教案
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童》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牧童、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2、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旋律)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儿,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清澈的水,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到许多牛羊„„
4、请学生贴出画面
(1)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2)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3)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4)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5)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二、学唱歌曲
(一)掌握节奏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听„„”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师:“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
4、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
5、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XXX
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朗读歌词好吗?”
14、生:“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快乐的情绪读歌词)
16、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的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师:“老师要检验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样,在教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1)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2)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声处。
(3)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4)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5)师:“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教师钢琴指导音准)
(6)小组进行演唱。
(7)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组一句怎么样?”
(8)生:“太棒了!”
(9)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10)两个声部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师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
B、学生分两组进行合唱。
(11)师:“看样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唱词了,下面我们就试着把歌词填进去演唱好吗?”
(12)生:“好!”
(13)分两声部进行填词演唱。
三、知识扩展:
1、师:“你们知道歌曲《牧童》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吗?”
2、生:“是蒙古族的”、“是外国的”„„。
3、教师介绍:《牧童》是斯洛伐克民歌,斯洛伐克是一个可爱的国家,拥有肥沃的平原和连绵的高山峻岭,牧童们在自己的家乡自由地放声歌唱。
4、国旗
5、首都:布拉迪斯发。人口:539万。面积:4.9万平方公里。
6、风景欣赏:
四、小结:课下寻找斯洛伐克的相关材料。
五、随《牧童》欢快旋律出教室。
教学反思:
收集整理资料,在音乐活动中积极感受,积极参与。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歌曲《牧童》。
2、欣赏歌曲《牧童》。
教学目的:
继续学习歌曲《牧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欣赏歌曲《山童》,了解、感受中不同风格的同一题材和体裁的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斯洛伐克民歌《牧童》进教室
2、跟老师一起律动,脚的节拍要准确
二、复习歌曲
1、用歌曲《牧童》作发声训练唱(绿),老师弹奏旋律。
2、放磁带,学生复习歌曲《牧童》
三、歌曲处理
1、《牧童》是一首江苏民歌,歌曲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抒情,我们唱这首歌时不能大声喊叫,要有表情地唱。第三段歌词出现了“依呦”,老师启发,赶羊时的绵唱声,这叫衬词。老师再放音乐,看谁唱得好听,看谁有表情地唱。
2、分小组讨论,创编歌曲的力作,探讨三角铁的敲击放法。
3、放音乐,有表情演唱,部分同学表演,打三角铁,老随学生一起表演。
四、唱新歌
同学们,我想问问你们,牧童放牧,不仅能放羊,还可以放什么动物。今天我们再来学唱一首牧童放牛的歌曲《放牛歌》。(同样的画面,点击鼠标出现牛群、牧童、歌曲)
1、放课件《放牛歌》两遍,学生可默唱
2、老师弹奏并大声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
3、同学们,你们在歌唱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仿佛看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
4、让我们再来唱一遍,仿佛你就是那个小牧童,老师看看你怎么放牧,怎样兴致勃勃回家的。(放音乐,学生唱)
五、欣赏《牧童到哪里去了》
1、这个牧童啊,每天去放牧,可是有一天牧童不知哪去了,放牧的是他的爸爸,咦,牧童到哪去了?我们来听一首歌,让同学们在歌曲中找答案?(放《牧童到哪去了》磁带)
2、有谁找到了答案?
3、师:我们找到了牧童,他在希望小学读书呢。他实现了自己上学的愿望,我们是不是为牧童高兴啊!
六、小结: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牧童往日的生活。
复习歌曲《牧童》学生表演;
复习放牛歌,可加上锣、敲、镲的节奏,如没有,可用拍手、拍腿、跺脚。
教学反思: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活动:创编《山林的歌谣》。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采集生活中的声音,结合音乐作品中对其的描述,积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里,引导学生自己创编《山林的歌谣》。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山童》。
2、导入:歌曲中描写了哪些林间的声音?
山风:呼呼呼呼;
小草:习唆习唆;
羊跳:蹦达蹦达;
小鸟:唧唧喳喳;
泉水:叮叮咚咚。
3、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声音。
泉水:哗哗哗哗
小草:习唆习唆
小鸟:叽喳叽喳
马蹄:嗒嗒嗒嗒
4、声部节奏:将学生自己收集的声音,转成节奏模仿,再改为二声部、三声部等。
如:泉水:哗哗哗哗
马蹄:嗒嗒嗒嗒
小草:习唆习唆
小鸟:叽喳叽喳
5、旋律写作练习。
(1)歌曲中是怎样描叙这些声音的?再听歌曲《山童》。
(2)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种形象创编旋律。
要求:选用书上给定的节奏型,在旋律写作上只用doremisolla
(3)小组展示。
(4)根据学生情况,将学生创作的单声部旋律,组合成二声部旋律。
6、将学生的作品录制收集学生档案夹。
教学反思:
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学生富有想象力,音乐感受力、表现力。积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演唱《我们的田野》
2、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教学目的:
1、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们的田野》,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思想内容,感受音乐诸表现手段为塑造音乐形象作用,激发学生体会一首乐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产生变化,其情绪也随着产生变化的效果。
2、通过以上的演唱和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图画。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学生击拍进入教室。
二、组织教学(略)。
三、基本练习。
1、发声练习(小黑板)
1=F2/4
05|13|65|54|3.5|21|1-‖
要求以平稳的呼吸,优美的音色发音,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任何停顿,后半拍起唱为难点,发音时先弱后强。发音时,上腭自然地抬高些,使高音容易唱得圆润、响亮些。
2、视唱练习
1=C2/4
0134|5-|567i|5-|5654|31|2265|1-‖
教师展示板书后,用教鞭指谱视唱,并指出本练习也是后半拍起唱的,同时出现连音线,使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的“5”时值增长,唱成二拍半。
视唱时,先放慢速度,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下后半拍起唱的特点,然后再加快速度视唱。
四、复习歌曲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丽、壮观、富饶的歌曲,歌曲曾在一九八0年获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一等奖。要求学生以宽广、优美的声音演唱。
(一)复习曲谱
1、分析曲谱,指出容易唱错的地方,如:第一乐句65|3.5|132|错唱成65|3.5|132|20|
第二乐句35|66.6|53|2-|2032|错唱成35|66.6|53|2—|
第三乐句32|17|615|错唱成32|1.7|615|
最后12|33.3|333|25|1-|错唱成12|33.3|25|1-|
2、教师用钢琴弹奏曲谱1、5段,学生随琴声出拍认真默唱1、5段曲谱。
(二)复习歌词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优美动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丽壮观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江山如此多骄。
1、分析歌词,探讨如何唱好本歌
提问、讨论:同学们,请大家想一下,既然歌曲如此生动、优美,那我们应该如何演唱好《我们的田野》这首歌呢(主要从力度、速度、呼吸、咬字,情绪等方面入手。)
2、教师播放录音1、5段,学生认真细听,(利用空白磁带先录好1、5)
3、教师指挥,学生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六、欣赏
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板书:《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它们的情绪怎样?(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悠扬;
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全曲
第一乐段。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在这一乐段里,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未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七、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养成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积极参与体验乐曲带给人们的不同的情绪。
第五单元 故乡的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教学目标:
1、能快乐地演唱歌曲。
2、和谐地与同学合作演唱二声部合唱。
3、根据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过程:
一、感受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1、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桥承载着人类的智慧,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人类文明的象征。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桥”这样一个单元,通过学习桥,了解人类丰富的情感生活。先听一首以桥命名的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2、这是一首欢快的舞曲,音乐简短,曲调平易,节奏规整,适宜与舞蹈。
二、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1、请学生学唱《在阿维翁大桥上》。
2、采取独唱、齐唱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分别演唱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鼓励学生出判断,哪一段采用齐唱比较好,哪一段采用独唱比较好。
三、合唱部分的学唱
1、教师板书低音声部的骨干音:
solsol|dodo|solsol|dodo|
solsol|dodo|solsol|mido|
教师演唱高声部曲谱,学生在高声部第二小节进入,轻声演唱低音声部骨干音。注意结束小结mi与sol三度音程的结合。
2、请部分学生演唱高声部曲谱,一部分学生演唱低声部曲谱,轻声合唱。高低声部分分别延长各自的歌词,轻声合唱。
四、听音乐,创编舞蹈
1、歌曲唱会之后,同音乐引导学生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发表个人的意见,展示个人的设计。
2、学生集体学习其中两个动作。
3、学生围坐一圈,请三、五个学生唱着歌曲邀请其他座位上的同学跳舞。
五、结束全课
教学反思:
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和谐的演唱二声部的旋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2、欣赏歌曲《北京的桥》、《桥》。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2、欣赏歌曲《北京的桥》《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复习上堂课学习的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二)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桥》。
(三)听乐曲《桥》,感受音乐的情绪。
1、这首歌曲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请同学们再听音乐回答,水乡的小桥有什么特点?歌曲采取什么音乐形式来表现?
2、歌曲以说话的口气,长短不一的节奏,舒展的音调,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歌曲的第二段还是描写桥吗?如果不是,那么又歌唱了什么?
3、作曲家在第二段里歌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曲调和节奏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作曲家为什么这样处理?
4、歌曲高潮安排在歌曲接近尾声处,请同学们跟着录音机学唱,体会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
(四)聆听歌曲《桥》,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桥。
1、在歌曲的背景下,说说同学们所知道的桥。
2、聆听歌曲《桥》,说说个描绘的桥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3、除了从歌词判断,我们还可以从歌曲曲调的特点来判断。
(五)初步感受歌曲《北京的桥》
1、歌曲《桥》具有什么地方特点?也许学生们无法判断,下面再来听一首歌曲,对比两首歌曲,听一听哪一首歌曲更像北方音乐,哪一首更像南方音乐。
2、听歌曲,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取一个什么曲名比较合适。
(六)欣赏歌曲
1、聆听《北京的桥》,感受歌曲的情绪,说说个基本情绪。
2、聆听音乐,根据歌曲情绪变化,说说歌曲分为几部分。
3、跟着录音机哼唱前奏、间奏、与尾声,说说这些伴唱部分在歌曲中表达了什么情绪和意境。
4、跟着录音机哼唱歌曲,说说歌曲主歌与副歌音乐有什么不同。
(七)比较《桥》《北京的桥》与《在阿维翁大桥上》三首歌曲的异同。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理解,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八)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1、学生试着默弹歌曲曲谱。
2、唱歌词,用乐器伴奏。
3、请一部分学生唱歌一部分学生舞蹈,一部分学生演奏课堂乐器,集体表演。
第六单元 音乐中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教学目标: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和基本情绪,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歌曲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唱好变音唱好变音,注意音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踊跃发言说说妈妈给自己讲故事时,有什么感受?下面,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中的小朋友在听妈妈讲故事的情景,他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听了以后又有什么感受?
二、欣赏:完整的欣赏全曲,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和基本情绪,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歌曲的理解。请同学们说说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介绍歌曲:歌曲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小主人公在美丽的、恬静的夜晚,听妈妈在场院里给他们讲故事的幸福场景。第二部分叙述了妈妈在旧社会的痛苦生活,控诉了旧社会的不公。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所以,歌曲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
1、歌曲:
教师弹奏乐段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随琴轻声的哼唱,体会歌曲的感情。
第二乐段进行欣赏,与第一段进行比较,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演唱形式的听辨,每一乐段的演唱形式不同,为什么,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表达不同的情感。这是与歌曲所表达的情绪紧密联系的。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复听全曲,要求学生说出全曲中有那些重复的旋律,或者乐段。
全体演唱,老师和学生一起演唱
完整复听全曲。说说歌曲中哪是重复出现的?完成听听想想。
五、小结:每个人将今天的感受写下来,最好能写成日记。
教学反思:学生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2、展开想象,根据音乐讲述《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引人新课。
1、复习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2、引入新课。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创作了管弦乐作品《鹅妈妈组曲》,用音乐叙述了鹅妈妈讲的5个故事,今天一起来听听其中的两个故事。鹅妈妈讲了两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听音乐之后回答。
3、这两首乐《小拇指的故事》和《瓷偶女皇》。请学生回答哪一首是《小拇指的故事》,哪一首是《瓷偶女皇》?为什么?教师可根据情况再次播放音乐。
(二)欣赏管弦乐《小拇指的故事》
1、有谁知道童话《小拇指的故事》请给同学们讲一讲。拉威尔创作的乐曲《小拇指的故事》讲了些什么?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并说—说乐曲中的《小拇指的故事》。
2、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主题。请学生说说主题的音乐形象。
3、学生在乐曲的伴奏下讲述自己根据音乐所想象的故事情节。
(三)欣赏管弦乐《瓷偶女皇》
1、教师讲述童话剧《瓷偶女皇》、拉威尔创作的乐曲《瓷偶女皇》是不是对这个童话故事的完整的叙述?听音乐,正确地回答。
2、这一步感受乐曲,并说一说乐曲是什么风格的音乐,作曲家为什么要采取这样风格的音乐。
3、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主题,请举生说说主题的音乐形象。辨别乐曲中演奏主题的主奏乐器,并说出这种乐器属于管弦乐中哪个乐器组。
4、学生在乐曲的伴奏下,讲述自己根据音乐所想象的故事情节。
(四)教师结合上堂课内容总结本课。
1、齐唱或独唱,或两种表演形式结合的方式演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2、结合本堂课欣赏的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说说作为叙事性音乐,上堂课演唱的《听妈好讲那过去的事情》与这堂课欣赏的乐曲,在音乐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有何差别。
教学反思:说出是否喜欢乐曲,并说出理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并表演歌曲《老鼠和大象》。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老鼠和大象》并能有表情地演唱。
2、完成老鼠和大级节奏游戏。
3、能在演唱中表演《老鼠和大象》。
教学过程:
(一)简短地回顾上两堂课的内容,引人新课。
1、上两堂课同学们听了妈妈讲的故事听了鹅妈妈讲的《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这堂课我们听一听《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2、放录音《老鼠和大象》。
3、教师板书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请学生分组练习,力求将这两种不同动物的形象表现出来,然后组合在一起。
4、请学生朗读歌曲第二段“一只很小很小的老鼠„„”注意朗读的音量和语气。然后在朗读中加入老鼠和大象的二声部节奏背景。
(二)教师范唱《老鼠和大象》
1、教师范唱歌曲。教师演唱之前,要求学生先表演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作为歌曲的前奏,教师演唱当中,要求学生朗读和表演带节奏背景的第二段歌词。师生合作共同完成《老鼠和大象》的歌唱。
2、教师与学生跟琴学唱歌曲,鼓励学生积极学唱,尽快做到用歌声讲述《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3、教师分析歌曲中紧凑与舒展的劳动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比处理歌曲的演唱。尤其是歌曲二声部合唱部分,是多么舒展开阔。然后在学生的演唱中,教师加入二声部合唱的低音声部。
(三)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二声部合唱
1、在高声部轻声哼唱中,哼唱低声部的音高,可以先放慢速度学唱。
2、当两个产部各自都能听到对方的声部,战到声部融合的感觉时,稍微调整一下音量,达到两个声部音量的平衡。
(四)合成表演,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学生有表现力的歌唱与表演《老鼠和大象》。能和谐的演唱歌曲中的合唱部分。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钢琴独奏曲《洋娃娃的梦》。
教学目标:
1、欣赏钢琴曲《洋娃娃的梦》。
2、根播音乐创编洋娃娃的故事,并随音乐表演。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导入新课。
1、演唱或表演《老鼠和大象》。
2、告诉学生本堂课欣赏的乐曲与洋娃娃有关,认真聆听,洋洋娃娃在做什么?
(二)欣赏音乐《洋娃娃的梦》。
1、听录音,教师自己弹奏或请学生弹奏《洋娃娃的梦》。
2、启发学生思考,乐曲表现了洋娃娃几种不同的情绪,或洋洋娃娃身边发生了哪些故事情节。
3、请学生随着音乐讲述自己联想到的内容。
(三)听音乐,创编洋娃娃的故事。
(四)在《洋娃娃的梦》的音乐背景下表演。
(五)分组表演整个单元的四项内容(五个故事),结束全课。
教学反思:欣赏乐曲是富有想象力,学生愿意参与到表演活动中。
第七单元 民族的舞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秧歌舞》
教学目标:这是一节以声乐教学为主的综合课。通生们自学、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简单的秧歌舞的伴奏谱。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播放录像《民间秧田队》
提问:他们在做什么?这种舞蹈形式叫什么?它主要用什么伴奏形式?
2、揭示课题。
3、初听歌曲:提问:歌曲的情绪?
4、记忆歌曲旋律:歌曲可以分成几句?
5、学唱歌谱、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歌谱。
6、教师指导学习:正确演唱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和前十六分音符节奏。
7、学习歌词:指导学生正确演唱。
8、学习锣鼓点:提问:歌曲中用怎样的声音表现锣鼓?
9、出示节奏谱:小组学习,分组进择乐器先节奏谱练习。
10、课后拓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组选一个项目(舞蹈、乐器、歌曲)进行研究性学习。舞蹈组:学习基本秧歌舞步,创编一个简单的舞蹈组合。唱歌组:搜集我国其他地区的秧歌资料(文字或音响)。乐器组:创编或演奏秧歌锣鼓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反思:
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掌握、学习歌曲的能力提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民族舞蹈秧歌
2、复习歌曲《秧歌舞》
教学目的:复习歌曲《秧歌舞》,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回曲《秧歌舞》
2、唱歌小组汇报:
介绍秧歌的历史和发展,请同学们欣赏收集到的其他秧歌曲。
演唱创编新词的《秧歌舞》并教唱全体同学。
3、乐器小组汇报:
用学会的乐器演奏歌曲。
用锣鼓为秧歌伴舞,节奏可选用书上的固定节奏,也可是学生创编的新节奏型。
学生在乐器组的伴奏下演唱歌曲《秧歌舞》。
4、舞蹈小组汇报:
介绍秧歌的基本步伐。
全体学生在舞蹈小组的组织下,一拍一动学习秧歌步,并能够在歌曲《秧歌舞》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舞蹈小组表演创编的秧歌舞小组合(这具:手绢、扇子)
5、学生在锣鼓声中载歌载舞,表演唱《秧歌舞》。
教学反思:
学生小组学习中的合作情况良好,收集、整理和宣讲资料的能力提高。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阿细跳月》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记忆乐曲的旋律主题。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旋律特点,学习彝族“跳月”的基本动作。
教学过程:
1、导入:欣赏乐曲《快乐的罗梭》。
提间:有谁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舞曲?
这是我们在一年级的欣赏的彝族舞曲《快乐的罗梭》。今天我们再欣赏一首彝族乐曲《阿细跳月》。
2、初听乐曲,体验乐曲的情绪。(热烈)
3、介绍乐曲名称: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的西山一带。阿细人能歌善舞,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称“跳月”。“阿细跳月”是他们最喜爱、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
4、视唱乐曲主题:
掌握5/4的节拍特点:体会乐曲的旋律特点。
以加do、mi、sol为主要旋律音,没有出现fa、xi两个音:每一小节的最后两拍都是由521组成。
5、运用课堂乐器,演奏乐曲主题。
6、再听乐曲:
在521处拍手。
7、再听乐曲:这个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多少次?(14次)
8、分段欣赏:
①第一部分:主题出现几次?每一次有什么变化?(高音笛、三弦、全奏等)
②第二部分:主题出现几次?音色有什么变化?
③第三部分:主题出现几次?速度有什么变化?
9、欣赏舞蹈《阿细跳月》
l0、教授彝族跳月的基本步伐:
右脚右侧一步,左脚跟到右脚,右脚再右侧一步.左脚向右脚方向空中蹬两拍。
左脚左侧一步,右脚跟到左脚,左脚再左侧一步.右脚向左脚方向空中蹬两拍。
学生两排相对,方向可相对或相反,空中蹬脚两拍,击掌两次。
11、在《阿细跳月》的乐曲声中,边舞边唱(拍手处:嗨嗨)。
12、课外拓展:收集典型少数民族的舞蹈资料,学习一种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
教学反思: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生能安静聆听音乐,并积极参与体验乐曲带给人们的不同情绪。学生能运用肢体语言表现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活动:民族歌舞
教学目标:这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各民族的歌曲创编简单的民族舞蹈,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1、导入:欢快优美的舞蹈《爱我中华》为这节课拉开序幕。
提问:你们能告诉我刚才的这段舞蹈中出现了那些少数民族吗?
汉族、蒙古族、藏族、傣族、维吾尔族、朝鲜族。
2、民族歌曲擂台赛: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复习所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面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3、自学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
以自学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和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及多元的文化。
蒙古族舞蹈大多雄壮有力、朴实奔放;维吾尔族舞蹈利落轻快、婀娜多姿;傣族的舞蹈动作细腻、优美抒情;藏族舞蹈气势磅、技巧性很强;汉族的舞蹈更是种类繁多、争奇斗艳。
4、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已有的舞蹈基础为民族歌曲进行即兴的歌舞创编活动。
①根据《金孔雀轻轻的跳》歌曲创编傣族的舞蹈。
②根据《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歌曲创编藏族的舞蹈。
③根据《草原赞歌》歌曲创编蒙古族的舞蹈。
④根据《过新年》歌曲创编汉族的舞蹈。
⑤根据《娃哈哈》歌曲创编维吾尔族的舞蹈。
5、学生汇报展示他们创编的节目〔有条件的学校提供简单的服装道具〕
教学反思: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第八单元 八音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合唱歌曲《铃儿响叮当》
教学目标:
l、培育学生热爱自然、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并能在歌声和面部表情中表现出来。
2、歌声整齐,吐字清晰灵巧,合唱初步和谐。
3、背唱这首歌曲。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介绍本单元名称《八音盒》的意义,先介绍八音盒(最好能找到八音盒的实物),再讲述本单元取名八音盒的含义。
雪橇对于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不居住在北方的人们很难体会乘坐雪橇滑行的乐趣,但我们又确实都了解雪橇,这大多是从影视中见过的,同学们知道雪橇有什么用途吗(学生议论)。对!雪橇最初是在雪地里运送物资的,后来主要是供旅游者娱乐和用于体育比赛了。同学们知通雪橇是用什么拉的吗(学生们议论)。对!一般都是用马或狗来拉的。在少数地方也有用牦牛拉的(主要是运输物资)。在这首歌曲中雪橇是用马拉的,马的脖子上还系着铃呢,雪橇上乘着欢乐的孩子们,他们迎着大风雪,扬鞭唱歌,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这种勇敢、自信、乐观的精神,要更加热爱音乐、热爱歌唱、热爱生活、乐观自信,这就是我们能不能唱好这首歌的前提。
2、播放范唱录音(合唱)。学生随录音轻轻唱歌词,注意第2、4、6小节中弱起的词句。
随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
3、完全采用听唱法来学习合唱是很困难的,效果也不会好,因为学生们很难从两个声部中分辨出第二声部来,大多跟着第一声部跑。所以教师在教唱第二乐段(合唱部分)时须重点教唱第二声部,在基础较好的班级中,可以先教歌谱,再教歌词。
在教唱过程中,顺带学习反复跨越记号。还应注意用1=D的调高,不要用l=F。
4、再次欣赏歌曲的范唱,要求学生特别注意合声部分,并努力向录音里的效果靠拢。
5、整体练习、逐步做到感情投入,表情愉快,吐字清晰、合唱和谐,并能初步背唱。
教学反思:
学生演唱歌曲是感情投入,表情愉快,歌声整齐。合唱是两个声部演唱的和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管弦乐合奏《维也纳的八音钟》《打字机》
教学目标:
1、在欣赏生动形象的器乐曲中获得乐趣、更加热爱音乐。
2、在欣赏器乐曲的过程中能逐步注意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要素对于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3、通过模仿学习创编,培育求新求异思维,对创编感到兴趣。
教学过程:
1、导入
本节课我们要欣赏两首非常好听、非常生动形象的器乐曲。欣赏器乐曲,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了,大家要继续努力、器乐曲没有歌词,全都靠音乐本身来表现它所叙述的内容,这就给了我们广泛的联想、想象的空间,但这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乱想象,因为音乐本身已经结了我们不少“信息”,例如旋律、节奏、速度、音区、节拍等都与所表现的内容有关。就速度来说,表现兴奋热烈的音乐一般都要快些,就节奏来说,表现深沉、思考的音乐一般都要疏些。例如下例a与b,a显然更适合表现深沉、思考的情绪,而b的节奏过密,更擅于表现欢快或紧张的情绪了:
下面我们来开始欣赏,欣赏时要静心地听,积极地想,还要注意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有些什么特点,经常坚持这样来欣赏音乐,我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就能大大提高了。
2、欣赏管弦乐合奏《维也纳的八音钟》
从课本上的插图谈起,介绍八音钟和维也纳(学生也可参加议论)。
介绍作曲家柯达伊。
《维也纳的八音钟》是柯达伊的名作(哈里.亚诺什组曲)中的第二首,描写哈里正在吹牛,说是自己与国王的公主到维也纳王宫去游逛,看到了宫中很多的八音钟,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八音齐鸣的音响,然后出现了课本中列出的主题。这个主题不时出现,但每次都有些不同,表现了八音钟里的小人、小鸟正在欢乐地舞蹈。同学们可以想象王宫内不只一台八音钟,而是好几台,所以音乐是显得非常热闹的。
欣赏音乐。
请学生谈谈听后的初步感受。
复听。提醒注意主题音乐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和课本中要求填写的音。
单独播放主题音乐几遍,要求学生完成填空的练习,在这过程中应反复提示只有三个音可供选择。(如是用简谱填充则非常方便,如用线谱,则先要明确do’在第五线上,才能正确填写)。
3、欣赏管弦乐合奏《打字机》
现在,打字机早就被电脑所代替,同学们很少能见到打字机了,但偶尔在旧货市场上还能见到,教师介绍打字机.最好能找到实物带进课堂让学生观察。
这首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打字机工作时的声响,非常形象,十分生动。作者安德森是美国的轻音乐作曲家,他十分擅长创作形象鲜明逼真的管弦乐小品,尤其是他十分重视为儿童们创作出既好听又生动的小曲,例如我们早已欣赏过的《跳圆舞曲的小猫》、《打切分间的小闹钟》等都出自他的手下。
欣赏音乐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复听。提醒注意回铃的声音和掉转机头的声音,学生可自由随音乐模仿用打字机打字的动作,动作不要求统一,但应注意合着音乐的节拍。
分组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随管乐敲击。
4、创编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作练习,我们先来唱一唱课本中出示的例子(即”叮铃铃,叮铃铃,快乐的歌”)。
手机的铃声是怎样的呢(学生议论),手机的铃声是五花八门的.有的发出嘟嘟的声响,有的与电话铃声相似,更多的是一段电子音乐,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多方面去设计,不一定局限在“叮铃铃”的声响,同样,节奏也可以变,但是要与后面的自然连接,这就是难点。现在我们可以以同桌为组.两人一组共同商量。
教师抽查几组的创作(可出只是口头的),如学生记谱能力欠缺、可由学生唱教师记。
教师选择几个公布.师生共同演唱评议。
再用同样的方法填写自行车的铃声。
为了拓宽学生的音乐思维.教师可就“叮铃铃”三个字.给学生提供多种节奏。如:
等。
教学反思:
学生能专注的感受乐曲,在音乐创编活动中表现音乐思维能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铃儿响叮当》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演唱《铃儿响叮当》,合唱更加和谐动听。
2、在分组合作表演《铃儿响叮当》时充满自信,配合好。
3、用歌声、器乐、动作参与表演,感受集体学习音乐的愉悦。
教学过程:
1、导入
前节课我们巳经初步学会了合唱歌曲《铃儿响叮当》,这带课我们就要将演唱、演奏和表演结合起来,让我们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地表演,自由地创造,把一切胆小、害羞、自卑一扫而光。
2、复习歌曲《铃儿响叮当》
要成熟练背唱,富有表情,合唱和谐。
按照课本上的要求设计力度的变化,造成雪橇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情景。教师可加一前奏,提示速度和力度。如:
3、分小组为第二乐段配上打击乐器
请学生思考、探索:选用哪些课堂打击乐器,用什么乐器来主奏表现“叮叮当”的铃声,如何表现雪橇渐渐远去的效果,各个乐器采用什么节奏,主要的节奏型是什么等。
抽查几个小组,教师弹琴(第二乐段),学生配以打击乐器,师生共同评价。
4、用课堂乐器演奏第二乐段
从技术上来看是不难的,难的是调。这首歌应采用1=D,但竖笛难以吹奏,口琴无法吹奏,只有口风琴可以。如改成1=F,竖笛只要学会b7就用吹奏,口琴仍不能,但唱起来调略嫌高,最后一个ⅰ可能上不去。
最简单的办法是采用l=C来吹奏,虽然唱时歌声会沉闷许多,但这是一个两全的方法,而且学生边喝边奏边演其热烈的气氛将会弥补定调过低的缺陷。
5、分小组设计表演动作
学生有的扮演拉雪橇的小马,有的扮演坐在雪橇上的儿童,他们都戴着富有童话色彩的头饰,有的手中还抱着布绒玩具或拿着气球,要设计好马如何拉,儿童们如何雀跃欢呼,还要注意设计好“雪橇”的行进路线。
抽几个小组当众表演。
几个小组共同表演(注意各个“雪橇”不能撞车)
6、全班学生共同参与活动
部分学生歌唱,部分学生伴奏(课堂乐器和打击乐器),部分学生表演,掀起高潮,但要注意防学生因情绪兴奋而使歌声喊叫,要引导学生做到情绪热烈,歌声优美。
教学反思:
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用打击乐器伴奏是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