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质,创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教育,加快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依据上级文件精神,经过全校干部、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精心论证,确定“创新才艺教育”为我校的创建特色。
一、实施背景
(一)背景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学校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应当聚焦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需要和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发展需要,而不能仅仅考虑着学生的分数、大学的入门要求,甚至教师的名与利。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要认真思考,学校的活动,教师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究竟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信念。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实质上就是尊重人,发展人,让人积极幸福地工作,主动愉悦地发展。“以人为本”表现在教育上,就是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现代化学校建设的核心即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博才广艺,追寻教育智慧,分享智慧人生;师生素质发展的核心——拓宽眼界,开阔思维,扩大人生格局。
(二)学校现状 1.优势:
①学校自建校伊始即承载着胶南师范、原胶南一中浓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拥有厚重的德行与爱国教育传统,“博才广艺 崇德尚文”的办学理念渗透在学校一切教育活动中。
学校硬件设施较为齐全,装备较为完善,校园环境优美。
②拥有一支团结和谐的管理班子和教师队伍,管理理念重创新、重实效。③多方位的课题研究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省级课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策略研究》、教育部子课题《学生自主性评价》已顺利结题。我校承担的“十一五”规划课题《教师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成效的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以经典阅读为支持的教师职后教育模式的研究》、《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等一系列的省市级立项的科研课题,也已经顺利结题。十二五课题正蓄势待发。
④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我校的一大亮点:我校开展的“胶南三名”系列活动获胶南市、青岛市教育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
2.不足:
①学校还没有形成浓郁的特色文化氛围。②管理机制、管理制度有待改革和完善。
③师资队伍尚待进一步提升优化。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偏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方式还未能完全与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吻合。按现代化学校的要求,目前学校教师队伍中在市内有影响力的教师数量还不多。在学科教学方面,缺乏骨干型专家型的教师。
④生源构成发生变化。近年来,我校生源素质走弱:住宿生和走读生各约占半,住宿生主要来自乡镇农村,走读生主要来自城乡结合部,学生经历的家庭教育、小学教育大都是粗放式的,表现在学识素养上一方面是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综合能力多有欠缺;表现在性格气质上一方面是拘谨纯朴,另一方面是自由散漫。综观教育大环境,我们的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处于弱势,滞后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应的,竞争力也被削弱了。
面对现实,我们静心分析问题, 更新理念,调整定位,关注基础,重视提高,给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奠基。
二.总体目标
1.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特色学校创建路径,建立“创新才艺”教育体系,形成“创新才艺”教学特色,让百姓满意,获社会认可。
2.通过特色学校创建,建设一支具有乐观向上的高素质的快乐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学校办学内涵发展。
3.通过特色学校创建,全面展开素质培养,提高学生才艺,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三、三年规划
近期目标:(2014年3月——2015年2月)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特色学校创建路径,建立“创新才艺”教育体系,革新教育理念,规范科学实施课程。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个性化培养的观念和学生差异发展的观念,并使之渗透成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家长的育儿理念、学生的成长理念。
中期目标:(2015年3月---2016年2月)逐步建成一支具有乐观向上的高素质的快乐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学校办学内涵发展;进一步开发、实施、完善多样化课程,全员参与,全面展开创新才艺教育。
远期目标:(2016年3月—2017年2月)培养多才多艺的创新型人才,使学校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四、实施策略
1.坚持“文化立校”,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行动方向。学校文化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是发展。实现学校发展的过程,就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发展奠基的过程;就是以教师为本,为教师的发展助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积淀,就是学校文化的积累。
2.坚持“科研兴校”,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策略。要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教育科研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3.坚持“特色发展”,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特色是一所学校的个性,是学校创新的基点,只有办出特色,学校的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特色发展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就是学校的品牌。特色是一所学校的个性,是学校创新的基点,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五、组织保障
(一)宣传发动
召开师生动员会,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创新才艺”特色学校的目的意义,使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广大师生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成立创建领导小组
(三)制度保障
1.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过程进行调控和改进。建立立体、交叉、多维的管理网络,在规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学校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做好规划的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工作,及时纠正偏差的管理行为,创新工作机制,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2.建立并完善评价制度。及时作好规划各阶段的检查测评工作。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各部门及个体的短期目标行为进行评估,将行为绩效与实施奖惩结合,鼓励先进,激励全体。
六、具体措施
(一)依托“135”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一三五”课堂教学模式:一线、三体、五环节
一线:以合作学习为主线。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最生动的课堂体现,也是课堂学习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合作形式一般是四人小组合作、班级合作、师生合作等。
三体:
1.集课与教研一体。要求教师达到三精:精备、精讲、精练 2.主导与自学一体。要求课堂达到三动:动手、动脑、动口 3.自主与互助一体。要求效果达到三会:会学、学会、会用 五环节:反馈补标、携问预习、合作探究、巩固训练、拓展提升。反馈补标,是针对所学知识进行反馈检测,查漏补缺。携问预习,我校采取两步走,1、设景激趣: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内驱力,激发其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设置问题:提倡问题要以习题形式出现,预习题的类型也要多样化,让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合作探究,本环节重在合作、贵在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验过程,这是我校有效课堂最重要的教学空间,怎样才能实现环节要求呢?第一,四个人凑在一起不一定就会实现合作交流,需要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找平台,找理由。这里包括小组组成要依学生性格、性别、学习差异等情况,按ABBC划分成三层四人异质小组,包括每次的合作交流教师都要设计四人分工。4 比如C层同学提出问题,B层同学帮助解决,A层同学负责监督补充,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有效合作。第二设立班级竞争榜,实行班级个人或小组活动记分制,凡组内成员参加班级课堂学习活动,教师即为其所在组记分,课堂结束时,统计评选优胜组与优胜个人,记入期末考核,教师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课堂,尤其注意给C层学生留出空间,保护其学习积极性,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互动。第三,教师预设课堂,备课时,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预设出相应问题。并做好解决方案,以备课堂之用。巩固训练,此环节贵在当堂达标,重在把握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拟定的练习题、检测题要紧扣目标,分层设计,要求学生用“思想、方法、规律”去解决问题。要实施本环节教学,教师必须改变三个意识:一是训练题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典型越好;二是让学生做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最重要;三是重视训练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并及时反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学习的体验。拓展提升,本环节贵在延伸迁移,变式拓展,重在把握规律、提高能力。
课堂时间分配135:拓展提升10分钟,携问预习、合作探究、巩固训练三环节共30分钟,反馈补标5分钟。
(二)开发校本课程,依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力求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的基础。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1.拓宽学校教育教学阵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为学生营造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的育人环境。2.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3.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注重把师生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
(二)组织实施
1.成立由校长任组长,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2.发动教师共同收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要求覆盖面广,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
3.组织广大教师选取课题,编写教案,发动学生参入课题学习,每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学校根据报名人数编排班级,确定活动场所,全校统一活动 5 时间为每周周四第四节。做到了教师固定、学员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固定,保证了校本科题活动的计划性和实效性。
4.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它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利用好这一点,使它更好地弥补其他课程的不足。比如,古典名著欣赏、我是小小神辩手、原生动画片配音、诗词鉴赏等可以与语文学科联系起来,使校本课程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起到补充作用,从而增强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5.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拘泥于以往的“课堂、教师与教科书”,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讲,动手练,亲身体验,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探索,使学生学有所长。
6.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歌唱比赛、书法比赛、象棋大赛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加强科技教育
以“改革、发展、创新”为主题,把创新特色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各项活动中,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把科技普及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级部主任、科技总辅导员、活动科教师等为成员的学校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分工负责,共同合作。建立了上下沟通、左右全局的指挥网络和管理网络,制订明确的整体工作目标,坚持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议,及时检查、督导、评比,从而在组织上和制度上保证了科技教育的顺利开展。
学校设立专门奖项,专门用来奖励在科技艺术类比赛、发明中获奖的同学,设立“创新奖”、“育苗奖”和“科研奖”,用来奖励指导学生获奖和在科研中在成果的教师,调动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营造出科技教育生长的适宜气候。
2.优化学科教学,渗透科技教育
探索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各科寻找与科技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优化课堂结构,在各科教学中,合理地挖掘渗透科技教育的因素,确立联系和渗透的目标。二是构建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科技教育模式,探讨让学生在“做中学、想中学、玩中学”的新路子、新方法,激发学生的 6 科学探究志趣,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重视环境建设,营造科技教育的氛围
首先,办科技宣传栏,作为向全校师生宣传、汇报科教动态、科教信息的一个窗口。其次,在学校的教学楼、艺术楼和体育馆的走廊、教室、活动室中都悬挂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名言,激励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努力学科学、用科学。在班级黑板报中开设科技教育专栏和“科技角”,学校开设科技教育展室,展示学生自制和科技作品,定期举行手抄报展评。
4.开展系列活动,把科技教育落到实处
开展科技教育“八个一”活动:即参观一个科普教育基地、拍一张科技活动照片、读一本科普图书、画一张科幻画、制作一件小发明作品、写一篇科技小论文、看一部科普录像片、探索一个科学疑问。依此加强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成了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如海洋研究、科技绘画、手工编织、雕塑布艺、小发明、小制作、剪纸、摄影、探雷、航模车模、无线电测向等二十多个科技兴趣小组。定于每周四下午课外活动为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时间。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力。在班级中举办“科技角”,主办“科技小报”,定期开展科普讲座,普及科学知识。举办科技讲座、举办科技竞赛、放映科技录像、召开科技主题班会或主题队会,记入班级百分量化考核,调动班级、学生的积极性。
(四)完善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机制;全面落实党组织建设工作条例、校长工作条例和教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建立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学生会等组织;建立以人为本、科学民主的师生管理和评价制度,各种制度规范齐全,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师生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办校刊,建文化平台
主要栏目有:“校长随笔”“教师风采”“名师谈教学法”“我的教育故事”“班主任经验谈”“博文推介”“佳篇赏析”“时事追踪”“家长讲堂”“青青芳草地”“校园诗坛”等。“校长随笔”针对教职工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出一些理性思考;“教师风采”弘扬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介绍他们的教育教学特色;“名师谈教 7 学法”针对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由学校骨干畅谈教法学法;“我的教育故事”诉说教师成长过程中育人故事;“班主任经验谈”讲述的是优秀班主任班级管理经验;“佳篇赏析” 刊登名家作品赏析;“青青芳草地”“校园诗坛”发表学生作品,展示学生才情;“时事追踪”由政治教师解说国内外时事要闻;“学校推介”介绍学校一月来的教育教学动态;“家长讲堂”让很多在不同方面有所成就的家长走到学生中间,讲述与自己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不同话题,增长学生见识,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某一行业、领域的探究欲望。以此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缔约教师、家长、学生联盟,搭建校园文化发展的的重要平台。
2.营建书香校园
纳入常规管理。阅读课每周不少于2节(辅导教师可安排连堂大阅读课),学生课外自由阅读时间每天不少于半小时,并将阅读课列入课程设置方案,确保不被挤占。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担任大阅读辅导教师,阅读课时计入工作量,纳入学期考核范围。学校还规定了每周三下午3、4节为教师读书日,每周一次以教研组为单位交流读书体会。开展读书反思交流展评活动,及时将老师们的读书心得、优秀论文刊登在校刊《博文》上。
拓展读书资源。成立课改信息服务中心,为教师们订阅《教育文摘》、《每周一读》、《《现代教育导报》、《中学语文教学》、《中学数学教学》等10多种刊物;根据教师课改培训和教学研究的需要,从各类教育杂志上搜集优秀文章加以整理,编辑《博文教育文摘》,推荐给教师学习,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科最前沿的改革动态与信息,保持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先进性。
在改革的道路上,将有很多工作值得去探索与尝试,我们将总结推广经验,反思修正不足,且学,且思,且行,直至“博才广艺,崇德尚文”的目的地。
2014.3.6 8
第二篇: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五自”小主人
——X X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创建背景‟
桂林街道有一个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行政村——山羊畲族村。我校是一所汉畲联办的小学,具备民族教育的独特资源。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发展民族教育,对于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我国漫长的文明史中,畲族创造和传承着内容极为丰富、具有鲜明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畲族传统优秀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和方式,对宣传畲乡、提高畲乡的知名度,促进畲乡的开放和交流,推进畲乡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少数民族都具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品德。
随着我国集镇化建设的发展,城市工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快,大批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他们的子女也大多带入城市就学。我校已成为漳平市接收外来务工子女就读的主要校点之一。目前,我校学生中外来务工子女已占一半以上。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监管就不够到位,因此,培养这些学生的“五自”素质(即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学生学习我国少数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品德,从而形成“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的“五自”素质。依据我校独特的教育资源,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以下特色办学方案。
„创建方案‟
一、创建目标:
以开展畲族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知识教育为载体,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平等、互助的民族团结意识,学习我国少数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品德,培养学生“五自”素质:即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
二、创建过程
(一)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1.6-2011.10)
1、筹备创建小组,制订创建方案。
2、建立创建的组织领导机构,组织研究队伍。
(二)第二阶段—初始阶段(2011.10-2012.6)
1、调查我校生源情况,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的详细信息(年龄、家庭情况、户籍状况、现在住址、联系方式等)。
2、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一对一结成帮扶对子(品德、学习较好与较差的结对)(班主任必须做好思想动员,并下达任务)。
3、组织参观学校“民族教育馆室”,对我国各民族有初步的认识。
4、布置全体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
(三)第三阶段—深化阶段(2012.7-2013.6)
1、以学校、班级为单位开展查找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并以故事会、讲故事比赛等形式,使学生加深对我国各民族的认识。
2、开展“走近畲族”实践活动,深刻领会我国少数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品德。
3、开展“我向少数民族兄弟学习什么”的讨论、演讲比赛。
4、开展“独立生活我能行”活动,并举行相关的比赛。
(四)第四阶段—巩固总结阶段(2013.7-2014.6)
1、创建成果鉴定,汇集创建原始资料,撰写创建报告,展示创建成果。
2、组织撰写经验总结和相关论文,交流创建经验。
3、推广创建经验并向上级申报表彰。
三、创建策略与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全体教师必须明确培养学生“五自”素质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让全体学生明确“五自”素质是自己将来处世生存的根本,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全体师生必须明确学校特色创建的目标与方向。
(二)健全组织,加强培训
1、建立健全特色学校创建组织。
2、加强教师培训,在创建的方式方法、策略手段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
(三)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五自”素质
1、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主动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实际中身体力行,弘扬民族精神。
①组织参观学校“民族教育馆室”;
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查找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收集少数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故事;以学校为单位举行讲少数民族故事比赛;
③组织学生深入山羊村,与畲族孩子一起体验畲族的生活,实地采访畲族的历史、分布、教育、人民的生活水平、语言、风土人情等;
④举行读书活动和“我向少数民族兄弟学习什么”的讨论、演讲比赛;
⑤举行“独立生活我能行”生活技能比赛。
2、充分利用早会课、国旗下的讲话、讲座、板报等宣传形式及时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宣传报道、总结和推广。
各年段“五自”要求一、二年级:
自学:(1)能达到小学一年级教学大纲规定的认识汉字数量;(2)能正确看拼音写汉字;(3)能阅读简单的儿童读物,并理解意思。(4)能比较流畅地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5)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6)能和周围的人们进行简单的交流。
自理:(1)每天自己穿衣服、洗脸、刷牙、梳头、洗脚,自己叠被,整理床铺。(2)自己收拾书桌、书包、文具、玩具。(3)积极参加班级的卫生值日,不找人代替。
自护:(1)知道并自觉遵守基本的交通规则;(2)认识危险标志,远离危险地区;(3)知道火警(119)、匪警(110)和医疗急救(120)电话,并会拨叫这些电话;(4)记住家庭地址、电话、父母姓名。(5)知道在活动中必要的自我保护措施。
自强:(1)能积极参加中队和小队的游戏活动;(2)能和同学一
起做三个游戏;(3)在游戏中能和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配合。(4)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5)能自己设计。制作两件小工艺品、小文具、小玩具或日常生活用品;(3)能开发、利用家里小用品的多种功能。
自律:(1)知道基本的礼节(握手、鞠躬、招手、敬队礼);(2)会正确使用基本的文明用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3)学会并能使用待客礼仪迎送、招待客人;(4)遵守学校纪律和社会公德,并且知道这样做是对老师、对同学、对他人的尊重。
(5)能做到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并乐于接受别人的正确劝告;(6)关心帮助同学,能和同学友好相处,每个学期至少能为同学做三件好事;(7)知道尊敬长辈的基本礼节;知道家长的生日、爱好;(8)放学回家能自觉学习,不让家长操心;(9)日常生活中能尊敬师长,主动帮助他们做事,不任性,不撒娇。
三、四年级:
自学:(1)能较快地阅读完一篇短文、一本简易读物;(2)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有益的书报杂志;(3)能在家长指导下认识常用药品、用具的使用说明;(4)能够经常动笔写读后感、日记、小文章;
(5)写作中能做到意思明确,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6)能为班级墙报、学校广播站写小文章。
自理:(1)会整理房间,美化自己的小天地;(2)能做简单家务活;(3)能在日常生活中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自护:(1)掌握预防感冒、冻伤、流鼻血、腹泻、中暑和传染病等的简单方法;(2)知道如何保护视力和牙齿,会做眼保健操,会正确刷牙;(3)会分辨腐败变质的食物、饮料,懂得饮食卫生常识。
自强:(1)能在学校的体育测验中达标;(2)能参加两种以上的体育比赛(长跑、跳高、跳远、足球、排球、篮球等);(3)能知道奥林匹克精神并有主动参与意识;(4)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怕苦、不怕累,意志坚强。
自律:(1)能做到爱护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乱涂墙壁,不大声喧哗;(2)能爱护花草树木和文物古迹,不攀折,不刻划;(3)知道空气、河流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4)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5)积极参加“手拉手互助活动”,并有一位“手拉手”小伙伴。
五、六年级:
自学:(1)自己有一到两项艺术爱好(书法、绘画、唱歌、跳舞、演奏等),并能向同学、老师展示其成果;(2)能单独或与队员合作表演一至二个文艺节目;(3)能主动地对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了解。(4)能了解电脑的基础知识;利用电脑进行初步的文字处理;(5)能讲清楚电脑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自理:(1)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会科学支配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劳动;(3)能独立面对会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自护:(1)知道煤气中毒、触电、雷击、烫伤等的预防和救护方法;(2)知道自己受到意外伤害时的应对方法。
自强:(1)能比较清楚地了解祖国的历史、疆域、民族、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2)能讲出三个以上民族英雄的爱国故事,背诵五首以上爱国诗词;(3)知道本国内发生的大事或重大建设成就。
自律:(1)掌握在社交场合有关谈吐、举止、仪表等方面的礼节;
(2)敢于在社交场合表现自己,热情大方,文明礼貌;(3)初步具有开放的意识、宽广的心胸、主动的精神和自信的品质;(4)能够坚持每个月同“手拉手”小伙伴通一封信,每封信都有新话题;(5)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有社会责任感。
四、创建成果形式
成果展示方式包括实验方案、民族教育展馆、各种活动方案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各种获奖证书、影像资料等)、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教师论文等。
五、创建组织领导
组长:
黄再旺(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特色建设工作。
组员:
陈文华(副校长)负责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的协调、统筹和指导。
卢衍锦(副校长)负责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方案的具体设计。黄绍安(副书记)负责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的宣传动员和宣传报道。李敏捷(总辅导员)负责学校特色建设工作具体活动的策划、安排。
麻旺杰(教务主任)负责学校特色建设实施的有效落实。
吴水庆(总务主任)负责学校特色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和后勤保障工作。
其他行政人员、教研组长、各班主任、专任教师,配合学校做好学校特色建设中的具体工作。
第三篇: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2011-06-07 08:28:44)
转载
杂谈 ▼ 标签:分类: 教学一得 在全面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建设”是当今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创建学校自身的教育特色,也能够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同时也符合家长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一愿望。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开展“竹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其意义在于“以竹文化校本课程研究为载体,实施德智一体化,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特色建设分析
(一)外部条件分析
庙下小学地处龙游县南部庙下乡,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峰峦叠嶂,连绵35万亩竹海蔚为壮观,有“浙西大竹海”之美称。1999年被浙江省林业厅命名为“浙江省毛竹之乡”。2001年被衢州市政府命名为“衢州市毛竹之乡”。赏心悦目的自然生态景观、丰富的竹林资源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竹文化,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值得我们开发和利用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师资条件分析
我校有一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占70%以上,教师队伍比较年轻,教师们富有爱心,教学水平较高。基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开展“竹文化特色学校建设”,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习教学的本领,还能学会育人的本事,这无疑是意见很有意义的事情。
二、特色建设定位
(一)学校办学思想
坚持以“竹文化”为特色,树立“育人为本、和谐发展、张扬个性”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行为规范、基础扎实、志向高远、体魄健美”的合格少年,实现“创文明环境、树良师形象、育创新人才、兴特色学校”的目标。
(二)学校特色表示
学校特色以“竹”为主体,开展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是弘扬乡土文化的最基础的事业,是对“只有本土的,才是最优的”的生动实践,将协调乡土文化与学科知识的交融、互渗,整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各项资源。它具有挑战传统课程的精神状态,表现出对乡土文化的自信和宽容,相信乡土文化对课程建设的参与,不仅不会对具有主流价值的知识构成威胁,还会促进其作用的发挥,为学科课程添翼。
学校特色的实践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重视行动和问题解决,以“竹文化”为系列,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题,逐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未定的有主体经验基础的、长时期学习的,主体可自由判断的和主体可建构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将给学生的一生发展夯实乡土文化根基,给学生打下爱国、爱乡、爱民的情感底色。
学校特色的实施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也要依靠家长的关心、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将与家庭成员、竹农、种竹专业人员、竹文化研究人员对话,实地感知、探讨和创新竹文化,构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会,有助于拓宽合力教育的途径。
因此,学校特色的开展将以“竹文化”为切入口,依托前期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采取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方法,通过各学科教学、主体教育活动、竹文化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活跃。这将改变教师多年以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育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并把经验、知识、技术、思想、理论、方法等文化传给学生,培养学生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三、特色建设目标
1、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地方资源为基础,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为特点的特色学校创建的途径。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为学校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力求走上一条个性化特色的道路。
2、通过特色学校的建设,培养学生对竹子的浓厚兴趣,感悟竹的品性,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现代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学有特长,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竞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特色学校的建设,建设一支具有主体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整体素质的发展。
四、特色建设构想
(一)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
1、营造氛围,搜集素材。学生从小生活的庙下山区群山绵延,风光旖旎,竹海茫茫,全国汽车拉力赛赛道穿越浙西大竹海森林公园。浩瀚竹海当中点缀着古村民居、参天古树、山涧清流,山水田园风光绚丽多姿,灿烂夺目,堪称“花果洞天、世外桃源”。这种天然的氛围使得校本课程素材比比皆是。我们要做的只是如何营造氛围发动学生去搜寻、探访、积累、加工、提炼。开题后我们组织了一次大型的 “竹乡搜索无极限”亲子活动:和父母一起通过上网、看书、采访、调查、实践等各种途径搜集竹乡名人名事、竹乡诗歌、儿歌、竹乡趣闻、竹乡俗语、歇后语等并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交流,学校汇总成册。学校建立了“校园竹文化”的研究课题专业网站(网址:http://)。学生所有的资料都可以及时上传至校园网。由此,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
2、化整为零,建构框架。根据积累的原始素材,我们建立了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浙西大竹海》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包括竹乡风采:生态竹乡、美丽竹乡、竹之底蕴、竹之运动。竹乡生态:竹经、育竹三步曲。竹乡制品:庙下竹席、翠竹美工艺、竹食品。竹子神韵:关于竹的传说、成语、歇后语中的竹。竹子资源:竹与现代经济、庙下竹林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每一单元文本后还有单独的拓展单元“竹海人家”包括:百竹荟萃、竹林园地、竹园论坛、竹海名人。
3、集思广益,积累资料。在框架基础上,2006年6月份开始,课题组教师学习有关专著,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征集资料。一是向广大家长、所有学生征集。以给家长一封信(附校本课程框架)的形式鼓励家长和子女一起搜集与竹有关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各种资料。很大部分已经收录在各单元中。二是向广大教师征集。通过开展“校本课程金点子评选”也使课题组老师视野大开。三是向本地专业人士讨教。我们邀请了县林业局驻乡林业指导员包乐祥和本地退休老教师叶文标以及当地民间艺人吴德林给课题组的老师作了专门指导。还聘请他们为课题专业顾问,负责教师培训、学生讲座。另外还与专门负责编撰“庙下乡非物质遗产志”的叶文标先生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集思广益,累积了大量资料。摘抄与课题相关的理论达90多篇;撰写有关论文12篇;完成典型课例6例,典型教学设计6篇;撰写各类典型案例12篇。
4、整理材料,编写样本。
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每人负责一个部分内容的编写,经过努力,2007年2月编写出了《浙西大竹海风采》校本课程样本。样本分竹乡风采、竹乡生态、竹乡制品、竹子神韵、竹子资源五个单元。
(二)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实施
1、宣传竹乡竹海。本乡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得学生对竹并不陌生,通过对竹的认识和理解,挖掘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对竹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用心体会身边的竹文化。向着这一目标,我们结合学校的校园建设,在“人创造环境”的同时,发挥“环境创造人”的育人功能。
(1)利用宣传窗开设“家在竹乡”专栏。宣传窗中每月一期的“家在竹乡”专栏由全校12个班级轮流刊出。每月一个主题,所有的内容都由学生搜集,课题组教师具体指导。主题多样,有“竹乡名人”,“ 飞雪点竹妆”,“ 翠竹伴我同成长”,“乡竹,乡心”等。少先队负责评选每期的优秀编辑、美工、作者等,教导处负责评选每期的优秀读者奖、金点子奖和“火眼金睛”(找差错)奖,并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公布名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刊出质量,扩大了阅读面。
(2)利用黑板报开设“竹乡风采”专栏。我校每个教室后都有黑板报。两周一期的板报,内容丰富多彩:竹乡逸事、竹乡趣闻、梦里竹乡、我为竹狂、竹海古道、竹海人家等等。每一期的板报都让人眼前一亮。驻足观之令人感叹:身在竹乡,心情欢畅。更为学生迸发出的热情、无限的创造力而惊诧。它为学生架设了亲近竹,了解竹,感受竹,热爱竹的桥梁。
(3)建立校园“竹林馆”。我们先后共引进了15种竹子移栽在教学楼后的“竹林馆”中。每棵竹子上挂有该类竹子的习性、分布、繁殖过程简介。定期组织各年级学生观察竹子的生长过程,记观察日记。
真正做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块土地都育人,构建了一个底蕴深厚、和谐健康、催人奋进的校园环境。
2、打造系列活动。学生在竹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中学习、生活,他们赏竹、论竹、研竹、品竹,在探讨中得到情感的提升,在争鸣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我们适时为学生搭建起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研竹的过程中画、唱、写、做,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1)找:成立“笋丫儿科学院”,寻找、收集家乡庙下竹子的种类、面积、历史,编写竹子手册。
(2)画:我们成立了“笋丫儿小画院”,由本校美术专职教师和民间画家何仲寅(县书画协会会员)担任辅导员,利用美术课和第二课堂进行素描和野外写生。家乡的一草一竹、一山一水都成了学生心中的“天鹅”。
(3)写:学校创立了“未来星创作室”,其宗旨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让孩子们用笔描绘家乡,用心感受家乡竹海的壮丽、优美。由于报名人数众多,我们以自愿申请、现场创作、抽签确定各班6名学生组成创作室班底,再聘请他们为各班的“斑主”,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组建班级创作组。
(4)做:学校成立 “竹艺品工作室”,每个班还设有“竹艺吧”。①训,我们请民间艺人吴德林和美术老师为各班培训了5名骨干,再由他们辐射培训。②仿,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竹制品、竹工艺品,把观察到的画出草图。③做,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和父母一起,但不能由父母代替,用竹子材料制作简单竹制工艺品。④创,在模仿的基础上,我们提高了要求,提倡做有新意的作品。使学生明白: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情。⑤赛,我们结合县里的科技创新大赛,学校征集创新作品、集体报名参赛。⑥拍,对在县里获奖的作品我们除授予荣誉称号外,在征得学生和家长同意的前提下还举行了小小拍卖会,拍卖过程完全由学生组织,少先队提供支持,家长委员会具体指导。
3、营造竹韵课堂。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他们想更多、更系统的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竹,了解家乡的人。2006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新奇地发现课程表上多了一门课——校本课程《浙西大竹海风采》。当时,我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差异非常谨慎地选取了三——六年级各一个班开始实施这门课程。2007学年第一学期,在实验的基础上,在三——六年级全线铺开,并于2008学年延伸到一二年级,实现每班每周有一节校本课程《浙西大竹海风采》。我们建立了“以活动体验为先导,以课堂实施为主渠道”的体验学习模式。学习这门课程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竹子的浓厚兴趣,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在竹艺术渗透中获得精神的熏陶,在感悟竹的品性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现代意识。
(1)教师培训:2006年2月25日,我们邀请了县教科室副主任商祝泉老师给全校教师作了“校本课程实施,你准备好了吗?”的专题讲座。商老师从校本课程实施的意义、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校本课程实施的注意点、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四个方面作了高屋建瓴地讲解,使每位教师茅塞顿开。2007年3月16日,我们还邀请了省小语会副会长、省特级教师、课程专家赖正清老师给每位教师作了课程实施前的最后培训及动员会,赖老师重点作了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和评价的问题。通过专家的引领,每位校本课程实施教师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心里有底。2007年11月28日,衢州日报“教育在线”栏目以大幅版面介绍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并就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宝贵建议。2008年4月16日,高启华副市长来我校检查工作时,也对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我们适时抓住这些建议、指示对全体教师多次进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再培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校本课程的实施。
(2)精心实施: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2006学年,我们分别挑选了省、市、县骨干教师钟华伟、方忠伟、叶应珩作为第一批课程实施教师。采用集体制定教学计划、即时交流,课题组成员补充的方式,边实践边交流边反思,举行了三次集体备课,全体教师参与备课,使实施教师得到了提高,又储备了新的实施教师。从2007学年开始,我们每月固定开展一次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补充校本教材,讨论教学方法,交流实施心得。
(3)联动教研:语文组和综合组、数学组的三组联动教研模式是我们的一个创举。各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冷眼看课堂,他们的建议往往使执教者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每一次的课堂反思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增强了实施者的信心,更为后来者开拓了一条通往成功彼岸的大道。
4、探究竹乡精神。作为竹乡人,竹乡的景,竹乡的人,竹乡的情,一切离学生那么近。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升华,去提炼把他变为一种精神——一种骨子里挥之不去、一种血液里时时流淌、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难以忘确的精神——竹乡精神。这种精神在校园里就是一种文化——校园文化。
(1)校本课程有课外拓展这一版块,我们把它与学校组织的活动整合。如全校的“竹乡发展,你我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把全校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年龄段分别围绕认识竹子,竹工艺、竹食品,竹神韵,竹经济四个方面开展实践活动。每组活
动后学校评选优秀实践活动成果。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身为竹乡人竹子与每家每户息息相关。
(2)我们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实现我能行。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如“竹废料的再利用”、“竹叶的再开发”、“庙下竹工业的现状调查”、“ 晓溪农家乐的调查”等。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竹与庙下经济的发展不分不离。
(3)我们开展“三个了不起”活动:竹乡了不起、竹乡人了不起、争当了不起的竹乡人。我们适时举行“竹文化”诗歌大赛、“竹文化作文大赛”、“竹子”绘画比赛、“竹子赞”主题演讲等专题活动。赞家乡、绘家乡激发了每一个学生做一个了不起的竹乡人的美好信念。
(4)举办家乡名人在我心中活动:校本课程每一单元都向学生推荐一名竹乡名人。如今,从革命家、著名学者华岗,革命先烈吴雄到全国劳动模范、课题顾问童太科、庙下最大笋竹加工企业老总黄煜俊等学生都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五、特色建设
1、坚持整体性原则。学校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切均围绕着“竹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来进行,每一项工作的安排,都要反思对此核心特色的意义何在,从而让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形成有机整体,推动学校特色的发展。此外,学校也要做到四个结合:(1)研究要与管理、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统一筹划;(2)教育教学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统一筹划;(3)德育与教学要紧密结合,统一筹划;(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紧密结合,统一筹划。
2、坚持发展性原则。首先,所有的发展,都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现有基础,对现有基础进行总结和反思,不脱离现有基础另搞一套;其次,所有的发展,必须是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再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持续地跟进,更准确地说,特色学校创建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历程,在这过过程中,我们需要包容、接纳和精益求精。
3、坚持个性化的原则。特色就是个性的展现。学校要在校风、学风、师资队伍、制度规范、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大胆革新,办出特色,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模式,也有个性化的教师队伍和校园文化,最终打造出庙下小学强烈的个性符号。
4、坚持参与性原则。特色学校的建设,并非校长一个人的事情,也并非管理团队的事情,而是全校教师每一个人的事情。因此,学校必须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描绘愿景,提供支持,重新激励每一个教师的士气,激励每一个教师积极地参与其中,为特色学校的建设建言献策。
第四篇: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亦是启迪人类智慧的久经历史考验的教科书。儿童背诵经典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结合我校开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以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为主要任务。以提高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诵经意义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朗诵古典诗文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常刘小学全校师生接受中华古诗文的基础训练和文化熏陶。激活传统,继往开来。进一步依托读书明理、读书做人 ,强化素质教育,使全校师生文明素养得到显著提高,使常刘小学师生真正站在具有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危机,正呼唤学校教育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因此我们的人文教育应当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诗文,这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指导思想
中华古诗文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凝结了前人对于人生、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和理解,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用这些经典武装孩子们的头脑,这是使他们走向成功的捷径。诗文内容可以不求甚解,但求熟读、熟背,以作为儿童长大后终生消化理解的文化储备。就像一颗种子深埋在土壤中,吸收养份、储备能量,等待时机,开花结果。
三、理论依据
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是6-13岁,13岁为一生中记忆的最高峰。为了守住教育这块阵地,把常刘小学办成一块文化净土,为了不让学生错过这个失不再来的黄金时期,我们按上级的要求开拓学生学习的另一个空间,即经典诵读活动。要让学生与书 交朋友,让书占领孩子的心灵。
在读书中明理,在读书中自省、自悟,吸取前人的智慧,完善自我,终生获益。让我校学生通过读、诵、背,去拓宽视野、积累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养成读书习惯。
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之后,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引导他们读什么,怎么读。专家的研究表明:0岁至13岁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期。儿童读经典著作是最佳年龄,因为学习语言是愈早愈好,文化的熏陶也愈早愈有其潜移默化之功。所以及早让儿童接触涵义丰富的经典之作,对其一生的文学素养及人格智能的陶育,是具备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的。
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指出:背诵是一种修养的科学。内心专一,安定才能背诵。而专心背诵,是大脑在愉悦的状态下记忆,它不需要理解和分析,儿童反复吟唱经典,所念唱的内容会不知不觉地存入大脑的记忆库,更会深深地烙印在潜意识中。而潜意识的妙用就是无需经过意志的运作,便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人的思维与行为。
根据心理学家共同认定的 人生秘密,人的记忆只在13岁前发展。而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儿童心性纯净,该记的时候让他记忆,不该理解的时候不强求理解。要及时地把涵义无穷、具有教学价值的文化经典灌注 在孩子心灵中。一个人的文化储备愈雄厚,其发展潜力就愈大,将来在事业上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实践证明:知识要靠积累,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记忆力的训练是智能开发训练的重要手段
四、目的要求
1、整个诵经活动要遵照常刘小学中华文化经典诵读 相关要求开展活动;
2、读书明理。从古诗文中吸取中华文化的智慧,懂得 人伦之道 的做人道理,懂得 生存之道 的生活艺术,懂得人应当进入文学化的境界,远离低俗,升华自己;
3、学习读书方法,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4、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和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提高注意力;
5、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学鉴赏水平,陶冶高雅情操;
6、通过 天天 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回的意志和毅力;
7、变化气质,提高心理素质,使人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
8、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需要富有全体师生、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需要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支持和指导。
五、具体措施
(一)内 容
这次经典诵读活动的内容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经典诵读文库》第一、二、三册。其中第一册供一、二年级使用,第二册供三、四年级使用,第三册供五、六年级使用。
一、二年级使用的第一册包括《语文课程标准》必背古诗词22首、唐诗选五言绝句13首、唐诗选乐府10首、唐诗选七言绝句27首、《论语》20篇。
三、四年级使用的第二册包括《语文课程标准》必背古诗词22首、唐诗选五言律诗51首、唐诗选40首、《孟子》4篇。
五、六年级使用的第三册包括《语文课程标准》必背古诗词26首、唐诗选五言古诗26首、唐诗选五古乐府9首、唐诗选七言古诗18首、唐诗选七古乐府9首、《孝经》18篇、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论语》是儒家之本,《老子》是道家之源,唐诗是公认的文学瑰宝,这三部巨著都是直接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博大精深,许多观点和内容被古今中外一再实践,至今仍放射着灿烂的光辉。除此,《大学》、《中庸》、《庄子》、《孟子》、《孝经》等,也希望同学们能读一读。
(二)时 间
1、把诵经活动列入课程表,每周一节教学内容是研读、吟诵经典名著,师生同背、同悟,教学相长。并把此项活动列入我校常规检查的一项工作。
2、每天上午早读20分钟、下午放学后30分钟组织学生诵读经书,做到全校师生天天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三)途径
1、以课外自诵自背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逼迫、不强求。
2、每周一节诵经课,日积月累,六年下来,每人都将要有近10万字的经典名著烂熟于心。每天通过口诵心记脑思,不知不觉,就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3、提倡家长与孩子一齐诵读。
4、鼓励学生平时找时间结伴读经。
三、五个人比着赛着背,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5、学校全年跟踪检查、抽查,每年6月、12月份分别组织一次 诵读经典 汇报会或举办 读千古经典、奠成才之基 文艺演出。并进行评比,评出优秀集体圣贤杯 金、银、铜奖。评出若干与 圣贤为友 的先进个人。
6、树典型。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学校板报、班级板报、学校小报等媒体,要树立、宣传 读书明理、读经做人 的先进个人事迹,将爱国、爱校、爱父母教育融于诵读经典之中。
7、各班的黑板报要开辟 读经 专栏,要求每周更换一次读经内容。
8、充分利用早读、晨会、周会、课前预备的时间让学生一遍遍地诵读,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间游戏的时候边玩游戏边诵读。让学生时时能读,处处能诵。
9、将来我们还要建立进级卡,把古诗文根据长短、难易分为三级,在卡上标明通过的级别,以及孩子的班级、姓名,学校定期公布升级学生名单,以此做为 评价学生古诗文、能力和水平的量化标准。
(四)组织领导
为使经典诵读活动得以成功开展,成立诵经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组员有各年级班主任承担。我校将采取必要的督促和检查措施,对我校的经典诵读活动成果进行评估。
(五)指导教师
1、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
2、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配套跟上服务。
3、体育教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利用体育课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边诵唱边活动的指导。
4、美术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5、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学生诵记的诗文,也许会忘,但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代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有人说,近百年来抛弃了中华经典之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此我们不敢评论。但我们愿意做一点具体工作,尽一份苦心,免得错过孩子们的童年时机,浪费了他们无穷的天分,一生永不再来。
薛店镇常刘小学
2010年8月
第五篇: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传承绿色文化构建环保校园
——长城乡长城小学创建特色学校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创建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我校以“传承绿色文化,构建环保校园”为突破口。把环境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环境教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目标,使环境教育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以全面提高环保素质为目标,以培养环保能力为重点,创建一条与众不同的特色发展之路:传承优势成特色——发展特色创特色学校——凸显特色树品牌。
二、创建背景
1、我校是长城乡的中心小学。服务范围广,校园占地面积1267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33平方米。校园地面全部硬化,校舍前后均有草坪、花坛、造型设计多样,绿化带纵横错落,绿化面积达482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6.2%。各种标语牌匾,知识橱窗装扮着校园,处处渗透浓厚的文化气息,优良的环境优势,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功效,已初具特色。在创建省级“绿色单位”的同时,不断地渗透环保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实效性、长效性。
2、2004年我校被凉州区教育局评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性学校”;2005年被武威市教育局评为“示范性小学”,2006年被凉州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凉州区环境保护委员会评为“绿色单位”,2007年6月被武威市环境保护局、武威市教育局、武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评为“绿色单位”。我校被评为武威市“绿色单位”后,十分珍惜这个荣誉称号,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精神,深入开展环境教育和环境建设,把环境教育当作学校的特色项目来创建,当作优化教育环境、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来抓。
3、目前,我校正在努力创建省级“绿色单位”,突出环境育人的功效。学校在大环境上具有传统的优势,校园环境优雅,人文及生活环境优越,是读书治学、陶冶情操的理想园地,在绿树映衬下的校园整洁美丽,长青的松柏,钻天的白杨,华盖般的柳树错落有致、行列整齐。早春的桃花,盛夏的玫瑰,金秋的菊花,寒冬的翠柏,映衬出了繁花似锦、硕果累累、四季常春的美丽景象,教室的红墙被绿色点缀的格外鲜艳,室内外的牌匾内容丰富、色彩鲜艳。人文和谐的校园,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创建“绿色学校、环境育人”的优势。
三、创建目标
根据凉州区教育局[2008]02文件精神,制订学校特色项目的创建规划,并努力开展工作。以环境教育为依据,以创建省级“绿色单位”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凉州区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明确创建特色学校的目的意义,联系实际采取多层次,多内容,抓结合,促渗透的措施,全方位全过程推进创建活动,力争在一至两年内凸显特色、彰显功效。
(一)近期目标——制定计划、措施、实施方案
1、设置创建特色学校领导机构
学校领导机构:
组长 :楚文科(校长)
成员 :王典银李新春王恒张生永赵云善
陈瑞林杨冉马玉伟李淑娴
机构成员从校长“第一责任人”到教师、学生等诸群体进行责任分工,以期促进环境教育合力和环境教育整体效应的形成。
1、校长切实担负起学校环境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2、教导处、总务处切实当好参谋,经费和软硬件配套运行。
3、全体教师都切实担负起形成环境教育合力的责任,促进环境教育的整体效应。
2、构建学校“创建”工作总体计划、支持性政策和措施
教导处、教研组、班主任和分管人员依据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具体研究制定计划;计划、措施和方案分阶段、可行、有效、安全,定期检查(自查)落实
情况,及时总结调整。师生应了解学校、班级所制订的各项计划和实施方案。
3、确立运行机制,组织有效实施。
“环境育人、”特色项目创建的过程应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现行的规章制度,还是长远的发展计划,都应倡导有益于环境的工作与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有益于学校环境的文化氛围。
(二)远期目标。在现有环境教育初具特色的基础上,逐渐把“绿色学校、环境育人”建设结合起来,进而实现特色学校的远期目标。
四、环境教育特色项目创建的可行性论证
(一)加强组织管理,构建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成立“绿色学校,环境育人”特色项目创建领导小组,为了是创建活动高效有序推进,使环境教育能真正落到实处,让环境育人理念切实从观念走向实践,体现到师生的个人行为,进一步加大力度,适当投资优化校园文化设施。
(二)重视师资培训,提升环保理念。学校环境教育工作是靠广大教师开展的,因此,教师环境素质的提高,是环境教育蓬勃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1、由教导处制订对教师进行环境教育培训计划,查找培训材料,设计环境教育的新内容新举措。
2、学校订阅或购买一定数量的各方面的报刊杂志和书籍,让师生多渠道获取教育知识信息。学校图书室专门设立“绿色书架”,学校宣传橱窗专门开设“绿色宣传栏”。
3、每学期由教导处安排环境知识系列讲座,举办环境知识竞赛,环境教育论文比赛。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师生创建热情,自觉参加各类环保活动,从而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
(三)完善环境教育体系,深化环保教育。
每学期由教导处负责选择、编制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展多学科渗透教学,努力做到全面渗透、全方位渗透、全过程渗透,真正将环境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重在渗透就是要讲求方法,注重全方位参与,注重潜移默化。环境教育的情感色彩很强,要尽可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切忌空洞的说教。
实行全面渗透,学校本身要给学生营造出“环境教育特色项目创建”的氛围,这会给学生接受环境教育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只有“硬件”和“软件”的配合,才能事半而功倍。
(四)重视环保宣传工作,创设环境教育氛围。
环境教育当务之急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我们主要通过对学生创设环境教育,制定系列环境行为准则、创造良好舆论氛围,组织学生自觉参与有计划的环境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环境意识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1、全面落实校园内环境教育宣传标语、警示语等校园文化硬件设施规划。育人设施在年内要初具规模。
2、学校开设“绿色宣传栏”,及时向学生传递环保信息。
3、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环境知识竞赛、“我与绿色学校”征文比赛等,大力开展环保宣传工作。
五、制定了环境育人特色学校的实施方案
(1)确立一到六年级教育目标及达标要求。根据目标要求寻找各学科教材中的教育训练内容,有机渗透、结合。
(2)环保特色教育实施途径:
①班队活动。由于中队主题活动有其特有的仪式,因此对队员的教育尤其深刻,一次成功的中队活动在队员们成长的道路上留下闪光的轨迹,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将环保特色活动与主题班队活动有机结合,在时间上、制度上保证了环保教育的顺利进行。
②社会实践。为了培养队员主动地参与社会和作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行为,我们有意识地引导队员观察周围及家乡的自然环境的变化,调查并了解污染所造成的后果。在活动中,让队员们学到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技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家庭社会。我们注意把环境教育从校内扩展到家庭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环保家庭、社会。我校少先队辅导老师与队员要一起走向社会宣传
环保知识,举办“让绿色走进家庭”等环保活动,让小手牵大手,共同创建“绿色家园”。
④学科渗透。由教导处提供信息,整理资料,语、数、外、音、体、美、思、社、各学科教师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因素,对照目标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自身优势,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意识的教育。
(3)建立兴趣小组,进行环保科研活动。
①建立小小环保行动队。“搞环保,你我动脑动手;齐参与,学校美景再现”,让队员们知行合一,开动创造思维的机器,参与环境保护,美化社会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学校组成“小小环保行动队”,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改进处理方法,避免生活垃圾二次污染》等活动。
②建立小小环保传播组。进行文艺创作,环保板画,绿色广告宣传和环保摄影展示等等。
③建立小小环保调查组。如水质调查,噪声测试,大气观测,绿地调查,生态调查等等。水质调查组的孩子们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PH值来测试水质的技能,学会用过滤、沉淀、消毒等方法净水。考察长城的红水河,写出一篇篇充满稚气但思路清晰的调查报告。大气监测组的同学在科学教师的指导下,要学会观测树叶变化来判断大气污染的程度。
④建立小小环保设计院。开展以节能设计、家乡环境设计、废物利用设计、环保软件设计等为内容的环境设计活动。例如在“生态环境创造”环保创新活动中,大队部要开展 以“校园绿化规划设计”为内容的比赛,队员们对学校人行道、花坛、操场、墙面等环境进行绿化设计。一幅幅图画,一份份方案,凝聚着孩子们一颗颗环保心,利用这些活动激发孩子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热情,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同学中能崭露头角,成为二十一世纪环境科学的预备人才。
六.时间安排:
“传承绿色文化、构建环保校园”创建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8年3月—12月,绿色文化设施建设阶段。
主要任务是:制定公布方案,计划,初步改变校园环境,教导处利用各种机会,各个平台向全校师生,学生,家长发出倡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第二阶段:2009年1月—2010年7月,为重点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是:完善绿色学校建设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育人活动。教导处将不定期地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和参加市级组织的活动。
第三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为总结,评估阶段。
主要任务是:总结本次活动的具体做法,总结好的经验,提升学区、校交流推广,参加市组织的相关展示、评比、总结和特色评估活动。
附:凉州区创建特色学校建设规划表
传承绿色文化 构建环保校园
——长城乡长城小学创建特色学校方案
二0 0八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