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
新课程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究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语文教育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受到的震动可以说是最大的,面临的新问题最多。这里我们不打算全面讨论这些问题,只想就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谈一点看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语文课标》)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修订版)》(下简称《新大纲》)都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告诉我们: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既不应该上成单纯的语言课,也不应该上成单纯的文学课,而应该是两者的结合,且范围还可以更广一些。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以前语文学科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偏差,新课程提出了“人文性”而就忽略甚至完全摈弃语言教学。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比例,文言文的语言文字教学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呢?下面我们谈两点意见。
一、把握汉语特点,品味语言,整合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学鉴赏教学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就是说,作为母语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不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出发,通过品味语言,去把握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对文言文语言教学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汉语的特点很多,受篇幅的限制,下面我们举例性地来看几点:
①由于没有形态变化,汉语的词兼类现象普遍,推而广之,汉语,尤其是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也比较普遍。
兼类(每类只举一个义项),如:
市 名词—集中进行交易的市场。《说文解字》:“市,买卖所之也。”《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动词—交易;做买卖。张愈《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活用,如:花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花,名词用作动词。
②动词没有时态变化。如,造:到,去。《广雅·释言》:“造,诣也。”《孟子·公孙丑下》:“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将来时)《世说新语·任诞》:“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过去时)
③古典诗文里常常不出现人称代词。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综合性学习,我们的理解是:综合性学习不仅指跨学科,也指一个学科内部各知识层面之间。假如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在利用汉语特点组织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将其扩展到文学欣赏教学中,整合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学欣赏教学,可能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有利。举两个例子。
张愈《蚕妇》诗的首句“昨日入城市”,有人以为“市”指市场,“城市”是近义词连用。这似乎也能说过去,但诗的意蕴却在无形中被削弱了许多。如果我们能从汉语词兼类现象普遍这一特点出发,将“市”理解为动词(交易),情
况就不一样了:试想一下,在未入城之前,蚕妇对她家里人,乃至其家周围的养蚕人无罗绮可穿难道不知道吗?为什么那时候不“泪满襟”呢?我们只能这样设想:她没有认识到这是普遍现象。当她入城“市(交易)”时,看到所有在市场卖丝的养蚕人都没有穿罗绮(过去市场有专门化特点,买卖同一样东西都在一个市场),而所有穿罗绮的人都不是养蚕人,此时,她的感慨才深,才会“泪满襟”。这样一来诗的意境不就出来了吗?
再看李白的那首《送友人》。显然,诗中“游子”指对方,“故人”指自我,但李白没明言“你”“我”,这对诗的理解和欣赏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旅美学者叶维廉《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说:“这首诗里没有人称代词如‘你’如何‘我’如何。人称代词的使用往往将发言人或主角点明,并把诗中的经验或情境限指为一个人的经验和情境;在中国旧诗里,语言本身就超脱了这种限指性(同理我们没有冠词,英文里的冠词也是限指的)。因此,尽管诗里所描绘的是个人的经验,它却能具有一个‘无我’的发言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具有普遍性的情境,这种不限指的特性,加上中文动词的没有变化,正是要回到‘具体经验’与‘纯粹情境’里去。”就是说由于没有使用人称代词,诗中的“游子”、“故人”在有具体所指的同时,也带有了一定的宽泛性,它们和诗中那些没有时态变化的动词相配合,创造出了一个既具体又宽泛的意境,极易引发各代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过去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言文字教学和文学欣赏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成了几乎互不相连的两张皮,现在如果能将两张皮合成一张皮,以汉语的特点为联系点,在进行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系联到文学鉴赏,在进行文学欣赏教学时照应语言教学,两者相互促进,彼此融合,兴许会走出一条语文基础教学的新路子。
二、利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有益经验,古为今用,进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 改革不是割断历史,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有益经验已被吸收到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和方法中去了。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古为今用,更有效地开展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下面我们借鉴训诂学的知识,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1.以形说义,考察字的本义,整理词义引申系列,整体把握多义词语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字形来分析字的本义。掌握了字的本义,一方面可以准确把握一些古典诗文中的词义,进而领悟作者的意图。同时可以拓展到现代汉语,明了一些双音词的语义构成。另一方面还可以以字的本义为基础,整理词义引申系列,整体把握多义词语义。
前者如:优,《说文解字》:“优,饶也。从人,尤声。”其本义为丰饶,充足。引申为胜任而有馀力。《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句中的“优”正是“胜任而有馀力”,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优秀”。组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如:优厚──丰厚,沙汀《困兽记》十二:“他们最觉得不平的是,公务员的待遇远比他们优厚。”优裕──丰饶,富裕,充足。叶圣陶《倪焕之》二:“他们的生活当然并不优裕,可是男俭女勤,也不至于怎样竭蹶。”二词中的“优”的语素义都来自其本义。
后者如:属,《说文解字》:“属,连也。从尾,蜀声。”徐灏注笺:“属之言续也。《系传》曰:属,相连续,若尾之在体,故从尾是也。引申为会合之义。”
连接、连续(本义)→跟随
→归属,属于
→统属,率领(管)→嘱托
→连缀;撰写。
《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属,连续。《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属,归属。《芙蕖》:“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属,属于。《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属,管。《史记·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属,写作。《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嘱。
2.据境索义,探求词语的言语义,准确把握原文
《新大纲》要求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做到:“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语境指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狭义的语境指上下文,广义的还包括场景、涉及到的人物,甚至于语体特征等等。举两个例子。
(1)《汉书·律历志一》:“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隋书·经籍志》:“孔子观其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比较两例语境,显然两个“删”字语义不同,前者指删除,后者指筛选。
(2)《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由“往来”“共其乏困”诸词语可知“行李”应指人,此谓使者。
(3)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杨慎《升庵诗话》:“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舍、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氏的批评之所以可笑,是他没有考虑到诗的语境用字是不能坐实的。文言文中据境索义还可以利用辞例。所谓辞例,是指古人遣词造句所采用的某些特殊的格式,它反映了古人的某些共同的行文习惯。常见的辞例有俪偶、连文和对文。
俪偶 古人行文常喜欢将若干句法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这就是俪偶。俪偶句中处于相应位置上的语言单位总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两句相俪偶,“长林梢”与“沉塘坳”语法结构应相同,“长”是修饰“林”的,故“沉”亦应修饰“塘”,它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沉塘”即深塘。
对文 处与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上下两句或本句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中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同义或反义的关系,谓之对文。如:
(1)李商隐《昨日》:“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未容言语还分散,少得团圆足叹嗟。”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此赊字骤难索解,细案之,此为七律,对仗工整,赊字对也字,系以助辞对助辞,可无疑义。意言紫姑昨去,青鸟今来,均之匆促离散,未得团圆而已。来赊,犹云来思或来兮。”韦应物《池上》:“郡中卧病久,池上一来赊。”杨万里《多稼亭看梅花》:“先生次第即还家,更上城头一望赊!”两诗中“赊”字也都是语气词。
(2)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人极马倦。”“人极”与“马倦”结构相同,“极”语义应与“倦”同,也是疲惫的意思。《世说新语·言语》:“顾司空未
知名,诣王丞相。丞相小极,对之疲睡。”句中的“极”亦为疲惫义可证。
(3)《公羊传·宣公八年》:“去其有声者,废其无声者。”何休注:“废,置也。置者,不去也,齐人语。”《玉篇》:“废,放置也。”《庄子·徐无鬼》:“于是为之调瑟,废一于堂,废一于室。”成玄英疏:“废,置也。置一瑟于堂中,置一瑟于室内。”此例中“去”与“废”为反义关系。
连文即同义、近义词的并列连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句中的“试用”和现代汉语不同,是两个同义词连用。《说文解字》:“试,用也。”《礼记·缁衣》:“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登山雨中试蜡屐,如洞夏里披貂裘。”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深入研究,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多说了,期望能以此引发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也希望专家们给予指正。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1
授人以渔,传承经典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于建锋
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图从激发兴趣、强化诵读、重视积累、教会方法、鼓励质疑和重视课外阅读等六个方面浅谈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强化诵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三、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四、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五、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六、重视课外阅读
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
总之,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应当充分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人以渔,潜移默化,是学生能够学会文言,学活文言,学以致用。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美术教学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探索
摘要
教育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将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等迁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这对于充分认识农村学校美术自身发展的特殊 规律,探索农村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课程 创境激趣 实践 评价
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美术课过于注重于美术专业性质,偏重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美术文化的滋润,更谈不上“以学生 发展 为本”,割裂了美术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人类现实社会 中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做为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师,在近些年的美术课改实践过程当中,我始终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能愉快、有效地接受美术教育,学生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熏陶教育。把学生素质的发展作为适应新实际需要的培养目标和根本所在。
一、自学释疑,提倡自主探究。
自学释疑是调节教学的基础环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则是这一环节的关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美术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节教学所倡导的“教会学生自学,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与其相一致的在教学中,学生从生疑到释疑,从质疑到解疑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一)、创境激趣,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良好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愿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各类问题予以充分的肯定因为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动力源。学生的自学探究可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形式。
如:我在设计七年级《戏曲美术》一课时,就事先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去搜集一些有关脸谱的资料。有的同学在字典里找到关于脸谱的名词解释;有的学生在课外书中了解到戏曲在中华民族的渊源;有的学生穿了有戏曲人物的衣服;还有的学生从网络下载了许多有关不同类戏曲人物的图片介绍。通过他们的自学、查找与搜集的过程,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知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基本了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自学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把学
生的理解和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帮扶释难,不仅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学能力,还帮助学生有了一个知识和情感的基础交流,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实践证明,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释疑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会”和“会学”的好办法。
(二)自学探究、引导发现。
针对中学生独立追求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中常常会留给学生充分观察和 分析 事物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并发现其中的特点、规律等。如在《明暗与立体的表现》一课中,我先放映了一段光影效果比较明显的电视剧《橘子红了》以及一些素描作品,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冲动,进而引导他们说出影片和素描作品的不同表现方法和相同之处,学生会发现这些都是光对物体产生作用的效果。又如:在我设计的校本课程《几何纹样具象造型》一课的教学中,从很多同学都玩过的拼图导入,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玩过什么样的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增强价值观。这时教师在适时的传授一些基本的技法知识,这样通过自己“观察、比较、发现”后学到的知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成果的一个小结,又是为后面的教学作了一个理论铺垫。
二、训练操作,加强动手实践。
训练操作是调节教学的重点环节、中心环节。训练操作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实践”。通过实践学生把学到的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
(一)、创设愉悦课堂氛围,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始终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学环境中,在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敢于质疑,敢于发言,敢于冒险。学生的潜力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在对教学内容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的目的任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将教师自身的知识和情感融人到教材的讲授中,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探究与尝试
课前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愉悦的学习状态下,把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后,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些基本的造型要素与学习方法,这样不但学生学得投入,而且也不容易忘记。如我在讲授《生活中的线》一课时我说:“同学们,你们都参加过体育活动吗?你所熟悉的体育活动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举不胜举,我又说:“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项?你还会熟练的做一遍吗?”学生说:“会,”“走”„„在操场上的一切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然后再在课堂里让同学们描述有那些场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黑板上画出概括情景,引导学生是用什么样的线能表现情景,总结自然界中代表性的线,这样完成这节课的作业会很轻松。这种探究与尝试的过程是学生群体与个体思维的交互发展,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性,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三)、大胆尝试教学方法与手段
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中,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非常强烈,但到了高年级,表现欲望至少减半,初三的学生表现欲望更少。什么原因呢?据我了解,许多学生都因为他们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少,自由发挥的空间几乎被完全占据,这样一来,他们哪还有激情,哪还有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游戏、比赛、表演、编故事,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自己动手与同学帮忙相结合,自己动手与教师参与相结合,让多变的学习方式,来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七年级欣赏课《西方绘画中的色彩》,以及我设计的校本课程《几何纹样具象造型》一课的教学中,分组学习提问,评选优胜小组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以前总是有一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上一挂,让学生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么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征;步骤不但可以这样,还可以那样;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易拉罐的世界》一课中,教材中用易拉罐做,学生可以用各种材料制作,有玉米杆、竹子、泡沫、还有废旧纸盒、旧挂历纸等。通过合适的连接或插结方法制成,效果也很好,而且别有一番地方风味,很有特色。
三、反馈矫正,注重交流评价
反馈矫正是调节教学的关键环节。调节教学重在调节,要求课堂及时反馈矫正,努力克服学生的 学习负积累,优化高效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在运行反馈矫正这一环节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多向交流、自主评价。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过程。
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手段。交流学习方法、交流情感体验、交流个人见解、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项交流,敏锐的洞察学情,对教学动态做到心中有数。
(二)、调节改进,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既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也是学习过程的落脚点。学会自主评价就是学会学习。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因此评价是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愿望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而学生也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自主评价中,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欣赏自我,从而形成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在驱动力。
课程改革纲要标举“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 发展 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就应当选择相宜、多样的评价方法。因此我对学生作业的评价采取了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法。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学生的自评要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评自己通过本次作业,理解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点能否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学生的互评主要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方面去评价,要求学生在互评时用:理解,基本理解的词语去评价。教师的评价主要从学生作业的创新方面去评价,用:有想法、有个性、有新意等词语去评价。最后三种评价综合起来,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学生虽不成熟或不周密却经过自己大胆思索的独特判断,尤宜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就语言运用而言,要多用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的热忱期待而挥洒自己探索求真的激情。
四、延伸迁移,拓展实践空间
延伸迁移是调节教学的发展环节。延伸是知识的拓展,迁移是知识在新条件下的灵活运用。教育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将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等迁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使学生受到不间断的 艺术 熏陶,让他们感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艺术元素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由此产生创造美的欲望。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材于课外”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教师要努力把美术课堂教学向课外、校外,向生活实践“迁移”。可指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室、互联网来查阅资料、收集处理信息,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积累,增长学生的见识。“迁移延伸,开拓时空”打破了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校内与校外的界限,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学好美术、用好美术成为可能。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具有美术潜能,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学生,他们都具有这种天赋。在同一片蓝天下,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享受美术教育的权利。我们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则应该竭力去开发我们身边的美术资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材料、手段进行造型表现,同样属于美术范畴。这对于充分认识美术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弊端及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弊端及对策
在生源差质量不高的情况下,语文往往是学生高考成绩的重要支柱。在语文高考中,文言文的分值在20-22分之间(包括文言文和名句),地位不容忽视,但农村高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既没有信心也无学习兴趣,文言文部分的得分率很低,文言文教学陷入困境。究其原因,除学生因素外,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存在的弊端不容忽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反思改进教学,找到应对策略,提升语文教学效益已成当务之急。
一、文言文教学存在弊端
1.文言文教学机械化,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大多数教师都是沿着“读―译―抄―背”的思路展开,千篇一律,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篇章,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定格成了生产流水线。僵化的教法,烦琐的方法导致文言文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因为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只能从听讲中得到某些益处;而长期缺读少练的结果,势必影响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实在有点得不偿失。
2.文言文教学过于功利化,以致弱化诵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拿到更多的分数,较长时期以来,教师舍不得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花在诵读上,布置学生利用早自习诵读但检查力度不够,所以学生诵读的只是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不要求背诵的一些篇目甚至无法读通。大多学生背诵名句名篇也是死记硬背,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甚至连注释也懒得看。殊不知正是这种观点作祟,使得学生背诵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如将“猿猱欲度愁攀援”的“援”字写成“岩”,将“取之无禁”写成“取之无尽”等,这些皆因不理解意思而造成,也导致今年高考“根据文意写名句”惨败。
3.文言文教学目标重于“言”而忽视“文”
文言文教学侧重于“言”,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下,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讲堂,而忽略了文言文更为重要的“文”,如此一来,“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了金科玉律,“满堂灌”成了不二选择。
4.文言文教学不注重迁移,忽视课外文言文阅读
语文教学忽视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基础和学习自觉性差,教师便以此为理由认为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学生能力不够,高三才涉及,导致起步太晚,收效甚微。二是教师对语文高考教学认识不到位。一些责任感不强的教师认为课外文言文教学是高三教师的事,平常的文言文教学只注重课内文言文以应对学年检测和学业水平测试。文言文教学“从本到本”,缺少迁移,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二、文言文教学应对策略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忙起来
在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学习的主人应该是学生,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传道授业”的教法,运用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要提倡学生大胆质疑,把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问题,记下来与老师一起分享。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学习。正确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落实明确的任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内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班上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主要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做有意义的事,有成就感的事。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开设各种文言文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
2.目光放长远,读思结合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唯一途径。只读名句名篇的“坐井观天”式诵读不可取。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组与组的竞读,生与生的比读,分角色朗读,有效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真正帮助学生培养文言语感。当然在阅读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对文言文就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从生涩到流畅,再到韵味十足。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不“罔”就要“思”。应该努力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既要学会“提玄勾要”,又要学会判断、推理、联想,学古人之纵横思辨,鉴古人之深邃思想。教师应正确地处理好诵读与思考理解的关系,二者应该并重,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应重点讲解,反复练习,要让学生养成看课文注释的习惯,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并及时检查背诵的效果。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3.注重迁移,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宜早不宜迟
古语云:“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教给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方法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迁移。说起“迁移”,首先要确立迁移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曾经有人简称这个教学过程为定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学习了《鸿门宴》,了解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积累了其中的文言词汇,那么做课外文言文《萧何传》就可以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文中的“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谢、信、以”等文言词句学生都能够准确翻译,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学生学习文言文最终的目的就是运用已掌握的文言知识和已经形成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来读懂课外文言文。故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不仅能真正主动懂得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要提高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在高考中赢得优势,在实际中学以致用,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所以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宜早不宜迟。
总之,农村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任重道远,教师应不断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因材施教,认真备课,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
第五篇:中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
中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选拔、培养、造就一大批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造就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型教师,使我校成为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管理科学、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质量优秀、办学特色鲜明和品牌优势明显的学校。
名师的培养分四个阶段进行:合格教师的培养、骨干教师的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特级教师的培养。
一、合格教师的培养
(一)新教师的录用
每年春季按照上级政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补充新教师计划,择优录用新教师。①录用原则:坚持标准,择优录用,宁缺毋滥;②录用机构:校长负总责,党政办考核和协调,其他有关部门配合;③录用范围:以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主,以引进富有教学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辅;④录用程序:首先根据学历要求确定考核对象(学历要求为本科或研究生),再对考核对象进行政治思想、知识水平、新课程理念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包括面试、试教、试用等),确定录用对象,办理录用手续。
(二)培养目标
新教师经过2∽3年的第一培养期,达到我校“合格教师”标准:①能承担高中教学任务,把握教学内容,受到学生欢迎;②主讲校级公开课,积极参加校级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并获奖;③能独立命题,并达到中等水平;④能承担班主任工作;⑤每年有教研论文在市级获奖或市级刊物上发表;⑥负责校级课题的研究;⑦能参与奥赛的辅导。
(三)培养措施
1、岗前培训:培训活动由教科室牵头,教务科、党政办、学生科、总务科和高一年级组配合。时间安排在每年的八月,以20∽25天为宜。培训内容包括:①介绍学校现状和发展规划;②介绍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规划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③学习国家的教育法规;④学习高中新课程理念,参加学校、市级组织的新课程培训;⑤组织专家讲座;⑥进行座谈会交流;⑦与各学科教研组长见面,安排具体工作;⑧新教师模拟上课,请评委进行听课、评课和指导。
2、构建师徒关系:新教师上岗原则上安排在高一年级任教,并担任一个班的副班主任。学校给每一位新教师聘一名班主任;聘一名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形成师徒关系,进行“教学传帮带”,具体负责新教师的培养指导工作。对新教师在德育方面要求参加相应班的班会活动、社会实践、军训、劳动和其他集体活动,课余时多下班了解情况,当班主任的助手和参谋;教学方面要求用新课程理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每学期听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的课50节以上,并且先听师傅的课再自己上课。同时指导教老师要不定期听新教师的课,检查教案并加强指导,教科室进行考核。学校为关心新教师的成长,在工作量上减半,听课计入总工作量。
3、加强考核与评价:教科室、教务科和年级组加强对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定期组织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十月中旬组织新教师教学比武,要求必须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对进步快效果好的总结成绩,予以表扬;对效果差进步又不明显的要帮助找原因,跟踪指导。见习期满以前(第二年六月中旬),由教科室牵头,党政办、教务科、年级组、教研组配合,组织系统的转正考核鉴定。基本程序:①新教师写一份规范的转正申请,认真总结自己在见习期间政治思想、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表现及效果,并填写好《转正申报表》;②教研组安排一次新教师教学汇报课,并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对新教师一年来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评议;③年级组安排主持一节班会活动达标课,并加以评议;④教研组长根据评议意见写出综合意见报学校审批;⑤对不能按期转正的原则上进行调岗试用半年到一年,仍不能胜任新岗工作的按照《聘任制方案》处理。
4、搭平台促成长:新教师转正后参与聘任上岗。跟班上高二的原则上不安排班主任;留高一“踏步”的可安排担任班主任。要求新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应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学校以岗位工作为主体,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促使新教师经过2∽3年的第一培养期达到合格教师标准。教科室每学期组织一次“争做新课程理念下合格教师的活动”、“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教研优秀论文评比;教务科每学期组织一次“青年教师优质教案评选”;学生科每学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优质班会或其他活动课竞赛;工会每学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演讲、琴棋书画、歌舞和体育运动比赛;团委每学年组织一次“青年教书育人能手”评选活动。任教满三年仍达不到合格教师标准的,学校将按照《聘任制方案》予以处理。
二、骨干教师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合格教师经过3∽5年的第二培养期达到我校的“骨干教师”标准:①教学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工作居年级和本学科前列,受到学生好评;②主讲市级示范课,积极参加市级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并获奖;③能参与市级学科命题,并达到高等水平;④能承担班主任工作,工作有特色,成为学校的优秀班主任;⑤每年有教研论文在省级获奖或省级刊物上发表;⑥负责市级课题的研究,教科研成果在市内得到推广;⑦能负责奥赛的辅导,并获市级、省级奥赛奖;⑧有中学一级及以上职称的任职资格;⑨能胜任备课组长工作,能组织好本年级和本学科的教科研活动;⑩能指导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
(二)培养措施
1、工作上尽量给予挑重担的机会,教学人员原则上跟班由高一到高三走“大循环”,并担任班主任。
2、充分发挥市级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每名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都由学校聘请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或特级教师进行指导培养。
3、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对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推荐外出学习,鼓励教师继续提高学历层次。
4、学校开展一系列教改、教科研、优质课竞赛等活动,为青年教师施展才华提供舞台。教师积极参加校外各级教科研活动,对成绩显著者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奖励。
5、开展“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骨干教师论坛活动,展示课改成果,展现教师风采。培养一批教育理念新、教学方法新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时时刻刻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把握最新的教育发展态势,在实践中总结出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体会和经验。
6、具备条件的可评选为“骨干教师”。
三、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骨干教师经过3∽5年的第三培养期使一部分骨干教师达到市级“学科带头人”标准:①教学特色鲜明,在本市具有较高知名度,教学工作居市学科前列,深受学生喜爱;②主讲省级示范课,积极参加省级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并获奖;③能参与省级学科命题和高考阅卷,并达到高等水平;④能承担班主任工作,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市级优秀班主任;⑤每年有教研论文在国家级获奖或国家级刊物上发表;⑥负责省级课题的研究,教科研成果在省内得到推广;⑦能负责奥赛的辅导,并获省级、国家级奥赛奖;⑧有中学高级职称的任职资格;⑨能胜任教研组长工作,能组织好本组的教科研活动和本学科的大型集体活动;⑩能指导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
(二)培养措施
1、学校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严格执行培养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按期实现培养目标。
2、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每名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都由学校聘请1名特级教师进行指导培养。
3、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要认真履行培养合同规定的责任,严格执行培养计划,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培养、培训活动,在规定培养期内实现确定的培养目标。
4、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①学校提供进修的机会,到高等学校进修学习,支持他们进修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及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②优先安排他们到新课改示范区学习新课程理念,负责在学校、市级、省级进行新课程改革培训和讲座;③支持参加省级学术交流和专题讲座等活动,促进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科研和业务工作水平。
5、制定教研目标:在教研组活动、集体备课和指导新教师方面发挥骨干作用,每学期最少主讲一次示范课;注重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岗位上的培养,给他们分任务、压担子,促使他们尽快成长。
6、具备条件的可评选为“南方中学的名牌教师”,特别优秀的可推荐参加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专家的评选。
四、特级教师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学科带头人经过3∽5年的第四培养期使一部分学科带头人达到“特级教师”标准:①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深受学生拥护和爱戴;②主讲国家级示范课,积极参加国家级优质课竞赛,并获奖;③能参与国家级学科命题、高考命题和高考阅卷,并达到高等水平;④能承担班主任工作,并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省级、国家级优秀班主任;⑤出版与高中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专著、并担任该著作的主编或副主编,每年有两篇以上科研论文在国家级获奖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⑥负责国家级重点课题的研究,教科研成果在全国得到推广;⑦能负责奥赛的辅导,并获国家奥赛一等奖;⑧具有国家认定的特级教师称号,具有硕士研究生的学历;⑨能胜任教研组长工作,能组织大型教科研活动,在活动的计划制订、过程实施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⑩能指导学科带头人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
(二)培养措施
1、设立校长专项基金。对取得市学科带头人及以上称号的教师进行高层次培养,要求他们取得硕士学位,有条件的可以攻读博士学位;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或讲座活动,鼓励他们进一步提高学术层次和知名度。负责在市级、省级和国家级进行新课程改革培训和讲座。
2、支持学科带头人争取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负责人的课题组,并为课题组开展活动提供一切方便。
3、必要时可适当减少他们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工作量,使他们在教改、教科研及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4、优先解决他们的办公及居住环境和条件。
5、积极推荐“学科带头人”中的优秀者参加特级教师评选,特级教师中的优秀者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专家的评选。
五、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1、请专家讲座
请专家讲座就是针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为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定期请教育专家、教学专家、论文专家、课题专家、命题专家等给教师充电,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个思考的人才能够导思,一个学习的人才能够导学”。要能导学,聆听专家讲座,更新既有观念,开拓思维视野,是一种极佳的手段和途径。认真去感受专家名师的智慧熏陶和思想启迪,感受同伴间的火花撞击,会带给我们心灵的震颤、思想的升华。当观念得以更新,视野得以开阔,联系教学实际,对照反思探究,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有质的飞跃,从而提升专业水平,使教师迅速成长。
2、送出去培训
送出去培训就是通过到全国新课改示范区,甚至到世界各地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考察和培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引入我校,有利于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当然教师出去培训后,必须要冷静地分析和总结,结合本校的实际,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开放的课堂放飞着学生的理想,我们教师也应同样伴随着开放而成长。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引入我校时,一定要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学习借鉴,走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深入开展研究,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成就“精品”学校的未来。
3、通过各种课型的研讨、交流和总结,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学是一门学问,教师要能用自身的魅力抓住学生的心,能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探索领悟知识的奥秘。
通过公开课、示范课、推门课、转转课等课型,进行积极地研讨、交流和总结,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前进;有利于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使自己更快地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有利于良好教学科研风气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
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教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通过各种课型的研讨、交流和总结,能给我们的身体注入新的血液,为我们的课堂带来活力。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在学习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加厚教学底蕴,使我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努力建构优质长效培训机制,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培训,积极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的成长构筑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可施展才华的舞台,使教师自身的发展在其长度上有终身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其广度上有与时俱进的宽广视野,在其深度上有科学与人文的底蕴,真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校内人力资源的最优化,为我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