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南涧县民族中学 何剑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为了适应新教材的教法,对新课标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且根据一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从教材改变、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学法的改变、教辅资料的选择、研究性学习等方面比较了新课标与原教材的差别,并作出了相应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新课标 课程结构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三维目标
科学素养
教学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在我们省开展已两年多了。新课标的实施是为了把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新型的素质教育,教师由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学生由原来的死读书、读死书转变为通过积极的自主探究活动主动的获取知识并藉此提高技能培养情感。在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教材、教学观念、教师的教法还是学生的学法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 价值观。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教学目标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四条基本理念的内容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提高科学素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谓“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对象为全体公民,而非科学家;二是指实际需求,有针对性;三是生物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生物学知识,还包括探究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
“面向全体学生”是体现教育公平的核心。“面向全体学生”的含义是: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在实践中的具体要求是,按课程标准完成必修三个模块和所选的选修模块的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是,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让弱势的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科学素养上都有较大的进步。
“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也是全球范围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探究式学习是生物学教学中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主动学习者才是成功的学习者。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既是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知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策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体会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认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同时也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外还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长期以来,一些生物学教师认为生物教学仅是教授书本中的知识,将生物课程的重点放在生物学理论上,强调中学生物课程在学科体系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中也局限于对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的记忆。学生几乎不能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难以去面对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而生物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都密切相关。
三、教材的变化
(一)教材结构上的变化
为了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教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体系上,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普通生物学体系,由五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模块组成,其中必修模块三个,选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生物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 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在必修模块中,很多知识的顺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例如《遗传与进化》中改变了原来的先讲解遗传物质,再讲解遗传规律,改为先讲解遗传规律,再讲解遗传物质,这样的改变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先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遗传规律入手,促使学生主动探究遗传的本质,认识遗传物 质。
(二)教材内容上的变化
在内容上,新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了凸显各模块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都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内容围绕“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展开,从生命系统的层次、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这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遗传与进化》模块则是以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展开的,整个模块就是追溯着以下七个问题:人类是怎样认识到基因的存在的?基因在哪里?基因是什么?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稳态与环境》又是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系统的稳态(或稳定性)的维持为主线展开,介绍了个体水平的稳态和群体水平的稳态,突出生命系统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强化人体稳态的调控和健康,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和保护。不仅如此,每一模块在能力培养的目标方面也各有侧重。《分子与细胞》侧重于观察与实验法,《遗传与进化》侧重于假说—演绎推理法,《稳态与环境》侧重于系统分析和数学模型的方法。
四、教学理念的变化
面对生物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 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 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应该作出较大的调整。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确立好本模块的地位,通过潜心钻研课标、教参、教材,明确教学内容改革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用足课本信息,尽量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在处理和使用教材时要做到增减取舍适宜,恰当运用讨论题、拓展题、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则应该因校、因人制宜。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做到既生动又严谨。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把核心概念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这些要求无疑传递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新课程绝不是轻视知识,也不是要降低对知识教育的要求,而是要求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比如说应用科学史进行概念教学,如光合作用、酶的作用和本质、遗传定律等;通过探究实验进行概念学习,如DNA复制方式、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等;通过比喻或模型进行概念学习,如真核细胞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血糖调节模型、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等;建构概念图、多媒体课件辅助概念教学等等方式。
五、学生学情分析
与原教材相比,新课标增加了部分内容,也就要求生物课从原来的高二开设改为高一开始开设,因此,要求教师备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与调查。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 知识技能 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生物俗语,生物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生物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生物核心知识、技能、生物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选修本第三册中的“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时,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动物细胞融合,在必修1细胞膜的流动性时曾例举过人鼠细胞融合,学生容易理解。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六、教学设计的变化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对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 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七、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 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 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 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
八、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这也是新课标体现的一大特征,它要求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 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例如,我们在高一下学期开设的研究性课题是《探究甜白酒的制作及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高二下学期开设的研究性课题是《探究不同容器对酸奶酿制的影响》,这些课题一方面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另一方面,这些课题的趣味性较强,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再如,在设计必修本第三册中的“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高中生物课,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应该重点探讨的问题,新课程的改革,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结构,来之不易,其实施,任重而道远。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未有穷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一《分子与细胞》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二《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
5、《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课程结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朱正威
6、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必修)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
7、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必修)第二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
8、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选修)全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在我们省开展已两年多了。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高中生物课,我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一、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生物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三个必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生物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这3个模块的学习必须以必修模块的学习为基础。
面对生物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
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习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生物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习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二、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生物俗语、生物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生物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生物核心知识、技能、生物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选修本第三册中的“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时,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动物细胞融合,在必修1细胞膜的流动性时曾例举过人鼠细胞融合,学生容易理解。第二部分单克隆抗体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把制备原理和第一次筛选放在人鼠细胞融合后,单抗制备前,目的是分散难点。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选择亲本,细胞融合,进行筛选和培养。第二次筛选更难理解,而且教材上没有给出克隆化培养的具体过程,专门用一张幻灯片进行处理。最后小结时出示植物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达到教学目标。最后对单抗的制备过程总结出“五个二”。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对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
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三、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习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习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四、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前面提到的,在设计必修本第三册中的“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以上是我在高中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教学反思,可能是一孔之见,但愿能得到有志于钻研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的同行的指点。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创造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对于高中生物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生物教学;教学反思
今年是我省高中生物新课程实行的第五年了,本人有幸担任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工作,近五年的新课程生物教学,新课程下生物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生物学教学,有很多值得总结的东西,让我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创造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对于高中生物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生物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生物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生物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2.丰富生物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没有较深的生物专业知识,教师很难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不能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必须做到不断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提升。经常研读相关的生物学名著,生物学学术论文、生物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二、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我们面对的是学生,在教学前,我们要对他们细细地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生物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生物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生物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四、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五、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像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
目前,新课程下关于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作者简介:
王生财(1973.9.24~),男,汉族,青海大通人,青海大通县第四完全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新课程下生物教学反思。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
有很多学校都是从高二开始学习高中生物,学习内容包含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人教版),一年的新课学习,一年的复习,生物学科在高考中并不拖总分的后腿。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门学科都在努力地尝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这要求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而且,中学生物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通过对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批判和推理等思维训练,使其初步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下面就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改革等级化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由于处在教师高度控制之下,心理上往往处于消极、紧张甚至恐惧的状态,思维活动受到极大的抑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应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甚至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管理,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以课堂主人的姿态参与教学,积极开动“思维机器”,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促进思维互动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采取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竞赛及游戏等方法有助于生生之间的活动。通过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相启发,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使教学的重点更突出,难点更容易突破,同时也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讨论,亦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和教师在传授知识上的不足得以充分暴露,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使得“教”与“学”中的不足均得到有针对性的补救。多边活动既让学生各抒己见,扩大信息交流,又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创造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多采用谈话、讨论、辩论等方法,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观察生物标本、模型、课本插图、实物、实验等多种直观手段直接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而且,在课堂上适时运用一系列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考中,这样课堂的气氛就异常活跃。
四、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表象
直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教具的使用,可增加学生的视觉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加强直观教学以丰富学生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结构)、生理现象、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生物实验操作等表象。这些丰富的表象有助于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思维,促进学生生物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重视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中学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动手,而且要求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所以实验课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可能是教材中没有的,教师应加以解释,以便指导学生正确的思路。
教师应重视实验的方法,可对实验进行创造性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有训练的实验技能,再加上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会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不一致,实验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符的结果,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实验结论产生怀疑,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六、注重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他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习惯培养,前期需要教师有耐心和毅力,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时刻观察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在修正中完善学生的行为习惯。以上介绍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要付诸实施,必须将思维教学的目标与生物教学的目标综合起来考虑,构建教学目标体系,设计相应的实施方案、检测方案,形成一个教学目标系统。其次需处理好思维训练与观察、实验等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注重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探索生物思维教学的新模式。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q(范文模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在我们省开展已两年多了。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高中生物课,我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一、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生物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三个必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生物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这3个模块的学习必须以必修模块的学习为基础。
面对生物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习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生物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习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二、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生物俗语、生物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生物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生物核心知识、技能、生物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选修本第三册中的“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时,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动物细胞融合,在必修1细胞膜的流动性时曾例举过人鼠细胞融合,学生容易理解。第二部分单克隆抗体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把制备原理和第一次筛选放在人鼠细胞融合后,单抗制备前,目的是分散难点。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选择亲本,细胞融合,进行筛选和培养。第二次筛选更难理解,而且教材上没有给出克隆化培养的具体过程,专门用一
张幻灯片进行处理。最后小结时出示植物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达到教学目标。最后对单抗的制备过程总结出“五个二”。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对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三、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习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习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四、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前面提到的,在设计必修本第三册中的“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以上是我在高中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教学反思,可能是一孔之见,但愿能得到有志于钻研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的同行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