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蜜蜂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蜜蜂》课堂实录
李艳琴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
生1:我知道蜜蜂能采蜜,生2:我还知道蜜蜂能传播花粉,生3:我从课外书上知道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师:是啊,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的能力,离开蜂房很远,他照样能飞回来,法国科学家听说蜜蜂有这样的能力,于是,他就想做一项实验来证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四课《蜜蜂》,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研究蜜蜂的,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自学课文,自学的时候,要读准备生字词语的音,还要把课文读正确
生自学课文
师:大家自学得很认真,先请大家看大屏幕,这些词语是由要认的生字组成的,请大家来读一读?谁愿意做小老师带着大家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试验,证实,阻力,推测,包括,准确无误,沿途,陌生,超常闷了很久,几乎,尽管
生:在这些词语当中,还有一个词语非常难读,老师想请大家再来读一读
证实证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请大家再读一读
请大家在课文当中找到带有证实和阻力这两个词语的句子,再去读一读
生自读句子
师: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读带有证实的句子
师:读得非常好,让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带有证实的句子
师:谁找到带有阻力这个词语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生1:读带有阻力这个词语的句子
师:读得非常好,让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生3:我发现这个课文当中有好几个多音字呢
师:你可真仔细呀,师:请大家赶紧去找一找,这一课中有哪些多音字
生:闷,几,生:尽
师:这几个多音字组成的词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词语:闷了很久,几乎,尽管
师:读得很好,同学们,你们能找到带有这三个多音字的句子,把它认真地读一读吗?
我们把刚才自己找到的三句话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带有多音字的三个句子
师:很好,刚才有一些难读的词语和多音字,我们找到了相关的句子,把它们读正确了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非常好,这些词语的意思你们都弄明白了吗?
生1:我想问问陌生是什么意思?
生2:陌生的意思就是不熟悉准备无误是什么意思呢?
师:准备无误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从课文当中找到准备无误这个词语的句子,再去读一读吗?
生自读这个句子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这个句子
生1:根据这个句子,我想准备无误就是非常正确,没有一点错误的意思吧
师:非常好,你们结合句子,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词语读正确了,还知道了词语的意思啊,接下来我们要读课文了,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呢?
生1:6个
师:那么老师就请6位同学轮流来读课文吧
生轮流读课文
师:谁来评评读得怎么样
生1:这一次大家都把课文读正确了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前面把词语读正确了,难读的句子又多读了几遍,课文是不是也就有读好了呀
师: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法布尔到底做了一项什么实验?
生默读课文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的时候也非常认真,谁来说说法布尔到底做了一项什么实验?
生1:法布尔做的实验是证明蜜蜂有辨别方面的能力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法布尔是怎么做这项试验的,试验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吧,接下来,我们还要还写字呢
师:让我们来读读要写的字组成的词语
生齐读词语:无论,试验,纸袋,证实,大概,减少,阻力,推测,包括,准确无误,沿途,超常,师:请大家把课文翻到57页,我们来看看田字格里的生字,仔细看看这些生字,你觉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生1:无论的论的右半部分和仓库的仓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注意
生2:试验的试和纸袋的袋斜钩上没有一撇,减少的减斜钩上有一撇,书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师:请大家在田字格里再认真地看看这三个字,试验的试,纸袋的袋,减少的减,试验的试和纸袋的袋斜钩上没有一撇,减少的减斜钩上有一撇,看清楚了吗?
师:老师还想提醒大家,这几个字当中,有一个大概的概字比较难写,它是三部分组成的,写的时候,笔画特别多,请大家看老师来写一写,师范写“概”字
(中间一点用红笔)中间部分要写的小一点,这一笔是点,可要看清楚,三个部分要写得紧凑一点,请同学们打开本子,写一个概字
师:请大家这把这个生字再田字格里再写两遍,写完以后,把其他生字在田字格里各写两遍,把词语表中的词语抄写一遍,生写生字词语
三年级上册语文《蜜蜂》
课堂实录
李艳琴
2011.10.9
第二篇:蜜蜂之教学实录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人,诺,就是他,想知道他是谁吗?看看,是谁啊?你听说过法布尔吗?他是法国的一位昆虫学家,法布尔在一生中还写过科学著作叫《昆虫记》,你看,这便是他写的《昆虫记》,昆虫记可不止一本,有十本之多,那你知道,昆虫记里面,他记录的哪一种昆虫最多嘛?
2、答案是(板书)(宝盖头下面一个必须的必,在下面一个虫,爬天都峰的峰换去偏旁山,左边变成虫字旁),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14课,看看法布尔发现了蜜蜂身上的哪些秘密。
3、老师知道课前你们把课文读了好多遍了是吧?现在,我们熟悉一下字和词,谁领读?(小老师带读一人教2行),真好,读得很流畅,剩下的谁能读?
4、掌握的很好,我们再来看这行词语,如果请你对词语当中的生字给大家在字音方面提个醒,你会说些什么呢?(我们把它们读准,齐读),在看这行词语,如果让你对其中的生字在写法上面提个醒,你说怎么说?还有一行词语,我们先来读,再来说你的发现,开始吧!
5、在文中,他们是这么发音的,那么他们还可以怎么读呢?
谁能用组词的办法区别开他们的读音?
最后这个字,根据他的两种读音,你可以组哪些词呢?(有把握吗)请教请教字典吧!今后有叫不准的字,一定要养成 好习惯,去查字典,知道啦?
6、好,你看,在我们念到的所有词语中,这个词语最关键,因为全篇课文都是围绕着它来写的。读一读,我们接下来把这俩字儿写好怎么样?
7、看看老师如何写他们,“言字旁”在左边两格居中,长横左边稍低,“工”的竖写在竖中线上,把字写得准确无误,细心地同学都能做到,把字写漂亮可就不太容易了,我们汉字讲究起笔收笔,在哪里起在哪里落事先想好,这是老师的计划,你看一笔连成,马字略长,右边部分略宽,“撇”稍稍长一些。
最后这横较长。下面你也来写写吧,注意想好从哪儿起笔,在哪里收笔,你将会写得比老师更好(指导张颖)。
8、这些句子都是法布尔通过试验所发现的蜜蜂身上的秘密,你能读好它吗?
9、我们都知道蜜蜂是一种非常勤劳的动物,一只蜜蜂为了酿造500克蜜,往往要飞行几十万公里,相当于围绕地球三四圈,但是呢他也是一种很神奇的动物,无论它飞出去多远,总是能准确无误的找到自己的家,难道蜜蜂真的有什么神奇的本领吗?答案就在课文里,请你们到书中去找答案,看看蜜蜂有怎样的本领?
10、提问:蜜蜂有什么神奇的本领?你是从哪个地方得知的?
11、(师读第一句)原来蜜蜂有辨认方向这是法布尔(听说的)?如何证明它真的有这种本领?(要做个试验)科学家法布尔 就想到了要做个试验,有兴趣跟作者一起做这个试验吗?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段,请你边读边圈划出他的试验是分几步做成的?
12、小组交流一下,这些步骤分别是什么?(汇报,你能试着用两到三个字这样简短的语言来填吗?比如“捉蜜蜂”)会学习,我们把长句子缩成短句子,短句子又缩成几个字的小短语,这样的提炼过程就叫做概况,概况事物往往能让你的表达更精准。
13、刚刚的这些步骤之中,你觉得哪写步骤很重要?(引导,老师从你的分析中仿佛看到了一个认真的、会思考、细心地法布尔!)
14蜜蜂被放出来之后,法布尔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瞧瞧这些词语)法布尔可是一位科学家呀!说话怎么模糊不清、立场不坚定呢?(因为这只是他的推断,对吧?的确,科学是需要大胆探索的,在得出结论以前,不能过早的下定义,这种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我们称它为“严谨”。)
15、它们飞得那么低,怎么能看见两里以外的蜂窝呢?你为这些小蜜蜂感到担心吗?(能读出你的担心吗?)
16、这20只蜜蜂到底能不能回家呢?回来了几只?用了多长时间?请你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的4、5段,在文中找找答案。
17、第一批蜜蜂飞回来几只?用了?(贴打印纸)第二次呢?(再贴)(张颖写得数)想想,其余的三只会去了哪里呢?
18、尽管他们逆风飞行,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不管怎样,它们······
16、蜜蜂回家了,靠的是?
17、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也就是法布尔提到的的本能,你能试着举几个例子吗?
四、小结
留心观察,发现更多的自然奥秘。
6、老师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
打印“试验”田字格,许 2只
+
15只
=
17只剩
3只未归。(花费40分钟)(花费大约4个多小时至15小时)
第三篇:蜜蜂课堂教学反思
蜜蜂课堂教学反思
蜜蜂课堂教学反思1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因此在在教学《蜜蜂》这课时,我在直接引入课题后,就设置了学生质疑问难这一环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蜜蜂》这篇课文,对于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有几只小手马上举起了。一个学生问: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我一听,真感到了一份惊喜,好极了,正好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来问的。我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你真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呢?”由此我带领孩子们进入了第一段的学习,抓住“听说”这一词语,让学生理解了因为法布尔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这一个试验,并告诉孩子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像这位生物学家法布尔一样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绕了我:那个孩子提的问题提得多好呀,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在引导学生读到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探讨呀。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绕那个孩子一节课,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呢。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蜜蜂课堂教学反思2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上课一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了一首儿歌《蜜蜂做工》,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歌中的主人翁是谁?学生都听的.很认真,纷纷举手说是蜜蜂,由此来引出课题。通过这个情境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讲到“四面飞散”这个词语的意思时,选了四个学生上来表演蜜蜂,一个学生表演风。虽然学生的表演不尽如意,但通过形象的演示,让学生在笑的同时来理解词的意思。当学生了解了实验的结果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学生说:“蜜蜂了不起,它逆风而飞,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飞回蜂窝,真让人佩服。
蜜蜂课堂教学反思3
《蜜蜂》是三年级第五册的一课。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通过实验,得到蜜蜂有一个识路的.本能。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了完成实验有哪些必要条件后,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地推测?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如我是法布尔,我会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聪明,它飞得怎么低,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以便更快地飞回蜂窝。”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笨,飞得高才能看得远,才容易发现蜂窝。它飞得那么低,怎么能看见两离多外的蜂窝呢?”这时依然有小手高举着,他自信地发表了自己的推测:“我猜,蜜蜂飞这么低是因为,空气太潮湿,空气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体变重了,所以飞不高,它要飞回蜂窝一定很困难。”……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的独特思考,这让我既意外又欣喜。在这堂课上,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
当学生了解了实验的结果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学生说:“蜜蜂了不起,它逆风而飞,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飞回蜂窝,真让人佩服。”可是有学生却说:“老师,这个实验是真实的吗?”我不容质疑地说:“那当然”……课总算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很深刻。
第四篇:蜜蜂课堂教学反思
蜜蜂课堂教学反思
蜜蜂课堂教学反思1
《蜜蜂》一课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既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怎样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呢对了,“默读”,不是最适合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吗
于是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明确了默读要求,即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在此基础上,我又用了采用了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读时,就已深入到词句中或带问题思考了。如: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么得出的等等。默读时,还可以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读中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在这样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读书时的专注,听见了他们在深入思考后的侃侃面谈,感受到了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因为,这样的“收获”是从自己的“读”中得到的!我喜欢这样的课堂!
蜜蜂课堂教学反思2
《蜜蜂》是三年级第五册的一课。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通过实验,得到蜜蜂有一个识路的本能。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了完成实验有哪些必要条件后,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地推测?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如我是法布尔,我会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聪明,它飞得怎么低,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以便更快地飞回蜂窝。”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笨,飞得高才能看得远,才容易发现蜂窝。它飞得那么低,怎么能看见两离多外的蜂窝呢?”这时依然有小手高举着,他自信地发表了自己的推测:“我猜,蜜蜂飞这么低是因为,空气太潮湿,空气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体变重了,所以飞不高,它要飞回蜂窝一定很困难。”……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的独特思考,这让我既意外又欣喜。在这堂课上,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
当学生了解了实验的结果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学生说:“蜜蜂了不起,它逆风而飞,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飞回蜂窝,真让人佩服。”可是有学生却说:“老师,这个实验是真实的吗?”我不容质疑地说:“那当然”……课总算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很深刻。
蜜蜂课堂教学反思3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上课一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了一首儿歌《蜜蜂做工》,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歌中的主人翁是谁?学生都听的很认真,纷纷举手说是蜜蜂,由此来引出课题。通过这个情境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讲到“四面飞散”这个词语的意思时,选了四个学生上来表演蜜蜂,一个学生表演风。虽然学生的表演不尽如意,但通过形象的演示,让学生在笑的同时来理解词的意思。当学生了解了实验的结果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学生说:“蜜蜂了不起,它逆风而飞,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飞回蜂窝,真让人佩服。
蜜蜂课堂教学反思4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因此在在教学《蜜蜂》这课时,我在直接引入课题后,就设置了学生质疑问难这一环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蜜蜂》这篇课文,对于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有几只小手马上举起了。一个学生问: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我一听,真感到了一份惊喜,好极了,正好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来问的。我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你真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呢?”由此我带领孩子们进入了第一段的学习,抓住“听说”这一词语,让学生理解了因为法布尔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这一个试验,并告诉孩子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像这位生物学家法布尔一样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绕了我:那个孩子提的问题提得多好呀,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在引导学生读到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探讨呀。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绕那个孩子一节课,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呢。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第五篇: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
巧家县白鹤滩镇中心学校丁委
(一)、揭题:
1、预习时,同学们把老师发给你们的资料阅读过了,对“非典”“ 叶欣”这两个词语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为了纪念这样一位“抗非”英雄,人们为她开设了网上纪念馆,通过网络表达对她的哀悼和怀念。老师摘录了网友的几段掉词,大家看看。(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倒在了昼夜抢救病人的战场上,她走了……但是,她留下了一句让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这样感人致深的话语还有很多,为什么大家对叶欣表示出了如此深情的怀念?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11、永远的白衣战士)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些什么?(结合年段课标,培养学生速读、感知大意)
2、交流读感受。
3、师小结(主要记叙护士长叶欣面对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从死神手里把患者一个一个地夺回来,自己却感染上“非典”而不幸离开了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的动人事迹。)叶欣的去世——叶欣救治病人、离开人世——告别叶欣的动人场面。
(三)、理解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生字新词。(见课件幻灯片)
2、识读生字。(结合生活实践带领同学认读)
3、指名读、正音,全班齐读。
4、在文中画出带有生字新词的相关句子。
(1)把句子读通顺;(2)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培养语感)
5、出示带重点词语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读并理解词语。(为第二课时扫清阅读障碍)
(四)、默读课文,交流感知,质疑(解决简单问题,涉及教学重点问题留下悬念,为为第二课时作好铺垫)
1、自由朗读全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
2、交流感知
3、质疑
(五)、小结、作业。写生字、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