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 学 反 思 集
教 学 反 思 集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是一节综合实践课,本课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日用品因为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从而引起学生对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在此课中可自由选择表现形式,从学生的作业看,大体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绘画表现,二是装饰制作。在教学中我重点进行两方面的指导,第一,在观察同一物品时,可以调换不同的方向和位置进行观察,因观察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联想;第二,同一物品从同一角度观察,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由于日用品的范围很广,少数学生一时很难确定自己的表现对象,后来我就带学生把日用品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帮助学生确定表现对象。
《飞天》是小学美术第九册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对什么是石窟缺乏感性认识,对飞天的艺术特点不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发动学生课前搜集大量的图片资料,尽量的让学生观察、体验和感悟。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带学生具体分析飞天人物的动态特征,学生还提到了春晚上的飞天舞蹈,我也让几个学生在集体面前尝试着模仿几个飞天的动态,学生的兴趣浓厚。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及时解决学生作画中出现的问题。
《色彩的色相》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了解色彩的色相知识的课程。通过欣赏生活中色相的呈现以及各类艺术作品中色相的利用,学生能够科学的认识、理解色彩现象,丰富对色彩的感受,提高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喜欢色彩也认识这些色彩,但是他们没有很理性的去分析这些色彩的色相。如为什么喜庆的时候要用红色?绿色和兰色有给我们什么样的视觉感受?白色和黑色呢?让学生分析研究色彩,恰当的运用这些色彩来帮助我们营造画面的意境和情调,表达创作的主题思想。
《色彩的明度》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有对色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明度”的概念,能够识别基本颜色的明度变化,能利用水粉工具及明度变化表现一幅作品。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在用不同明度表现作品时,一时不知如何画起,出现心中没有形象,不知画什么,怎样设计等问题,这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启发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资料,受到启发后继续作画。
《民艺术家齐白石》是五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将通过学习齐的作品及其人其事,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体验画家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对中国画的艺术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齐白石作品的欣赏环节交给学生来自己主持和介绍。每一小组重点分析一幅作品,在小组交流讨论后,小组推选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然后小组其他同学再给予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充。以这种形式上欣赏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较好。
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学生的家里都有植物,因此《植物写生》一课很受学生的喜爱。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植物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的观察物象的方法,通过植物线描写生,练习写生的技法。在教学中,很多学生感到如何表现植物的空间层次关系,在作画时无从下笔,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课堂中详细示范,并请几位绘画能力棒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从学生的作业质量来看,教学效果不错。
《二十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是一节美术欣赏课,在本课中,我继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分小组课前搜集马蒂斯的相关资料及作品介绍,课堂中组内进行资料汇总交流,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汇报,全班同学分别给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学生的课前准备充分,小组汇报时发言踊跃,看来学生是很喜欢做课堂的主人的,今后的教学应多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机会。
《橙色的画》的教学意图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调配颜色,认识橙色的色相,了解橙色是黄色和红色调配而成的。在教学中,我诱导学生自己去调配橙色。在调配橙色的过程中,问题就出来了。有的学生调的颜色很红,有的学生调的颜色很黄,在教师的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复的实践,学生认识到:1,等量的红色和黄色才能调出橙色。2,调色过程中红色比黄色越多,调出是颜色越发红,颜色越深;黄色比红色越多,调出的颜色就越发黄,颜色就越浅。
《吉祥图案》一我国民间美术中的吉祥图案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它的形式和题材是多样的,并且蕴涵着丰富的寓意和美好的祝福。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搜集,带来了剪纸、绘画、工艺品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准备。课堂中,教师结合教材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再出示一些吉祥图案,让学生讨论猜测一下,都蕴涵着怎样的美好祝福,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在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欣赏同学们带来的各种工艺品,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最后,小组探讨如何制作吉祥图案。在这节课中,我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去动手动脑,去探知创造。
《认识身边的树》课后反思
过实际的观察,学生所画出的大树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表现的是粗糙的树干,有的同学表现是是伟岸挺拔的树的身姿,有的学生画的是丰满婆娑的叶子。本课让学生到户外去实际的观察树,所以学生在绘画中不仅兴趣浓厚,而且通过观察,也很好的表现了不同的树之间的区别
《四季的色彩》是美术第七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我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完成四张图片下的问题卡片,再进行小组内的交流,以拓展其思路。课前教师让学生搜集四季的图片,在课堂中学生互相欣赏、交流,从画面色彩、构图、表现方法等方面观察分析作品,从多方面认识四季,感受四季的色彩。在学生创作表现四季的色彩时,能准确的表现四季不同的色彩特征,但近、中、远景色彩的变化表现不够。
《生活中的暖色》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或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现象。教学中通过对比观察《红色的房间》和《尼斯的英格兰散步大道》,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体会冷暖色给人的不同感受。在创作时启发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多种表现形式去创作表现,如油水分离、点彩、油画棒、水彩笔、彩色铅笔、水粉等,在表现暖色的画时提醒学生注意冷暖色的搭配使用,有少数学生出现冷色使用过多和干脆不用冷色的情况,教师注意给予适度的指导。
《生活中的冷色》是一节色彩基础知识课,旨在培养学生感受和认识色彩,能辨别冷暖色调并感受冷色美感,提高学画色彩画的兴趣及表现技能。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准备了大量的冷色图片,充分利用图片、画家学生作品等。通过图片、作品对比,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进行讲解举例。
课程主线主要依序为:色彩测试、色相环(冷暖对比)、冷色认知(名称、感受)、了解画家笔中的冷色(凡高运用色彩抒发情绪)、看书观察研究(点染技法)、教师示范及方法步骤、学生作业、师生评价、课堂小结。在教学中,图片色彩知识测试,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冷色,观察认读颜料盒中冷色的名称、挤冷色的颜料以及看图回答生活中的冷色给人的感受,使学生对冷色的知识得到加强。其后的画家与学生作品的赏析,融汇冷色的情感与表现。让学生在欣赏与回答问题中,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教师示范,有效解决了色彩点染的基本表现方法。本节课收到了课前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观察、欣赏、评价、研究、色彩知识的运用及色彩表现的感觉均得到进一步训练和提高。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教版第九册的教学内容,本课通过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本课的探究式学习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重点指导学生分析透视现象要细致,不仅从天空、地面、景物的大小来分析,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由近到远景物间的距离也在缩小。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刚开始表现的比较混乱,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之后,才能用线准确的表达出来透视的现象。
美术第九册《画人像》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物的发型、脸型、五官、表情和服装的不同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正面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作品分析-探究式学习-学生活动-教学评价。在作品分析中学生了解人物特征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在示范环节中,教师请一位同学做模特,用线演示人物写生的方法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如何大胆表现人物的特点及线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习用线表现人物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能抓住人物的基本特征进行描画,教学目的基本达到。在造型艺术领域中比例是形式美法则之一,《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正是让学生认识比例知识的一节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黄金比例,能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的美,会用比例知识分析,欣赏物品。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动手测量、计算,找出黄金分割比,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知道黄金比例并且会用比例知识进行绘画,课堂效果很好。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间艺术瑰宝。偶戏的种类较丰富,有提线偶、仗头偶、布袋偶、和皮影等。由于偶戏这一内容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课前搜集了许多偶戏的资料,很多学生带来了布袋偶和木偶。在课的一开始,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带来的各种偶,兴高采烈的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偶戏表演,我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根据所带来的材料,发挥想像力制作可爱的手偶形象。学生制作过程中,我适时的巡视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后的喜悦。最后学生们根据不同的形象,以小组为单位,编创一些手偶剧,到前面临时扯起的幕布后面表演起来。幽默滑稽的表演给学生们带来了一阵阵的欢笑,同时也尝到了偶戏的民俗味道。
《杯子的设计》是五年级的美术课,课前让学生搜集准备各种杯子,教师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本课教师采用游戏闯关的形式,有杯子知识比一比、杯子设计想一想、杯子创作赛一赛、神奇之杯赏一赏四个闯关过程,学生对于闯关极感兴趣。教学中,先从欣赏观察多种杯子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欣赏各种杯子,让学生对杯子有详细的了解。在学生充分了解杯子后,组织学生讨论杯子设计的问题,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杯子设计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合理性、科学性、美观性、功能性。学生设计的杯子多种多样,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在本节课中,教师留给学生自由创作的时间还是感觉少了点,少数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深深感到在美术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创作实践时间,而一节课的时间就那么40 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课的讲授过程中,一定要反复推敲,把握住重难点,掌控好课堂节奏。《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本节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通过观察欣赏、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通过本课教学,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美。认识感受科学给艺术带来的方便快捷,及科学对艺术的影响力。使学生了解艺术与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索中学生学会设计和完成题目,最后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大师画我也画》是“造型.表现”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凡高和毕加索两位大师的绘画风格,并尝试模仿大师的绘画特点进行再创作绘画活动。本课在学习方式上比较开放,通过直观的学生模仿大师作品和学生写实作品进行欣赏比较,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出大师作品风格,教师做总结。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加深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学生会很快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欲望。学生创作作业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本课虽是模仿学习大师的绘画风格,但在了然其特点之后,学生的作业表现形式确是极其丰富的,采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可自然的使学生处于一个既有规矩,又宽松的教学环境之中,教学目标将会得到很好的实现。《雕塑之美》一课是通过对中外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雕塑艺术的语言、特点、分类和材料等,了解雕塑的审美特点。学习分析和鉴赏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能用历史的、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各具美感的雕塑艺术。本课通过对雕塑的“造型”、“材料”、“表现手法”、“内涵”四个方面展开欣赏,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欣赏的形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不仅能让学生学到雕塑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由衷地热爱美术的学习,让学生乐在其中。
《花鸟画》是继上一节国画课之后,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和研究画家绘制的花鸟画作品,加深对中国花鸟画的认识,学习和分析画家用笔、用墨和用色的技法,在临摹的基础上添加和创作一副花鸟画。让每位学生去仔细品味浩如烟海的艺术精品,认真感受每位画家缘物寄情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这节课中,教师的演示作用很重要,这样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画的情趣。
《山水画》一课是一节国画课,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树怎么画?教师的示范很重要:“鹿角法”和“蟹爪法”。树叶怎么画:点染法和双勾法。在教师示范了基本方法之后
我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水墨之间尽情玩耍体验中,无论学生的水墨尝试是什么样的效果,他们都觉得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体验是成功的,在玩中找到了墨趣,玩出了水墨涂抹的喜悦,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学生对动画片很熟悉不过了,但是他们对动画片的历史和制作原理却知之甚少。《卡通-动起来的漫画》一课就告诉了学生动画片里的人物是怎样动起来的,卡通指的是什么意思等等。本课力图使学生通过了解艺术作品中的范例,认识到卡通造型的独特美感,了解卡通艺术来源于生活,它浓缩了生活原型中的优点与特点的精华,是通过创作者巧妙的艺术提炼与加工而成的。启发学生从独特的视角发现生活美、欣赏艺术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创作激情,引导他们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在收集和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了解艺术创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部分学生设计的卡通形象单调,设计思路有局限。
《画家凡高》一课是以启发学生情感创造为突破口,力争深层次地理解凡高的作品,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都是表现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而这种意图又都是有现实的依据。课堂中,学生按小组分组合作学习,学生处在一种自主学习的状态,有自主学习的目标、学习方法,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本课的欣赏评述活动是在学生对凡高生平,绘画特点作了初步了解后进行的,并不是只重情感而忽视美术课的基本知识、技能。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课堂中可让他们自由组合,与伙伴们共同完成某一提纲下的讨论学习,得以因材施教。
《把自己的画制成拼图》一课是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根据所用材料的特点,进行有主题的艺术创作,选择学生喜欢的作业形式内容,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把美术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供了基础。本课的难点是设计拼图的切割方法,切割图过于复杂、切割不规范是少数学生出现是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讲解、演示和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别致的小花瓶》是一节泥工课,从学生创作的状态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虽然课堂上出现了不少小花脸,但是有模有样的作品也是屡屡出现。“玩泥巴”在众多制作课中是备受学生爱戴的一种,可能孩子们本身就有贴近自然的强烈欲望。虽然课堂上出现了不少小花脸,但是有模有样的作品也是屡屡出现。本课的教学环节清晰,由泥工的基本技法——如何制作有特色的花瓶——装饰,都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知的识之上,引出本课的教学难点,进而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教师通过利用不同形状的瓶身、瓶颈、瓶脚让学生自行组合成几个不同的大花瓶,让学生了解只要改变瓶身、瓶颈、瓶脚就可以改变花瓶的外型。《在快乐的节日里》是利用油画棒刮蜡版画的制作方法,运用刮蜡手法选择色彩和有特色的场面表现节日的气氛。教学中引导学生观赏课件中的节日照片,观察假日里人们的衣着打扮、背景色彩,通过“魔术变变变”环节,引起学生的对刮蜡版画制作的兴趣,在纸张上进行操作,具体要求是力度均匀,整齐有序。学生对刮蜡版画制作很感兴趣,作业效果很好。在<降落伞>一课的学习中,我引导同学们讨论可以利用哪些材料制作降落伞?塑料袋、手工纸、丝质布料等,再引导孩子想象如何帮助这些材料穿上漂亮的衣服,飞上蓝天。活动中我始终以孩子为主体尊重孩子的想法,从以往教师权威的角色转变到平等引导的角色。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动手制作漂亮的探索让降落伞飞起来的方法,并根据孩子的不同想法加以引导:能力弱的可以继续完成他的装饰活动,中等能力的可以引导他们寻求降落伞状从高处抛下来飘滑的感觉,能力强的在降落伞的四周系上相同长短的线后,再系上一个与伞面相符的重物进行研究探讨重物与伞面适度的比重;伞线长短与伞面比例,学生制作完了尝试自己制作的降落伞是否能缓慢平稳的着地。学生在玩耍的尝试中体会到塑料袋本身的质地,绳子的长短,挂重物的轻、重都会影响到降落伞的飞行效果,从活动中体会到自主探究的或做的学习方式。
手提袋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提袋的设计》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的手提袋不仅仅是为实用而设计,对其外形、色彩、材质、图案等各方面都有要求。本课在学生掌握基本设计技能的基础上,紧密融合生活,引导学生大胆针对手提袋的特征对它的创意、造型、图案、色彩等进行一次大胆的创作。本课将运用各种材质通过画、撕、剪、折、卷曲、插接、粘连等基本技法,进行立体和半立体纸工制作,师生共同参与看一看、议一议、做一做、评一评等活动,来体验造型设计活动的乐趣。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手提袋的设计制作方法,运用各种美术元素,设计制作出自己喜爱的、新奇的富有个性与创意的手提袋。本课的作品评价设置了一个情境,通过开小小展示会,分小组展示、走台、推销、选购,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围绕实用、创意、色彩等方面,以多种形式评一评、议一议、乐一乐,把课的结尾推向高潮。
《学画农民画》属于“造型•表现”系列,其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农民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农民画具有大胆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表现手法、鲜艳的色彩和饱满的构图等特点。农民画与儿童画从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它易于儿童理解和模仿,从而学习农民画从生活中取材的特点,鼓励学生生动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课堂中我通过网上收集的农民画的作品,民间剪纸,年画,还有不同风格的农民绘画作品使学生欣赏,还给他们讲述一些民间艺术的渊源和故事,孩子们很感兴趣。如此我讲到民间老虎帽的民间故事学生非常有兴趣从中贯穿尊敬长辈的思想教育。当学生去临摹或画农民画的创作手法的表现,孩子们的表现力变得特别强。
《刻印的乐趣》我课前和学生一起搜集资料,在教学中通过演示--观察思考--解决问题这几个环节,培养学生在制作过程当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再从古人的印章中学习印章的相关历史知识,丰富学生的作品内容与形式,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刻好印以后的上色问题,很多学生调色都过于湿,使得所印出的文字(图案)轮廓模糊,甚至有些已经看不出是什么字(图案)了,我没有考虑到:因为蔬菜做章石,容易渗出水分的问题,后来让学生在在印之前用干的餐巾纸轻轻吸一会,去除一些水分。
《便笺盒的设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在“大胆创作——制作便笺盒”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钟面指示明确,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我的牙刷》是“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所以在课的设计中要强调设计意识,既要让学生树立美的意识,如对于牙刷的色彩和样式的关注,还要把握设计的科学性,如牙刷的尺寸,材料等;设计服务于生活,生活的主体是人,所以要帮助学生意识到设计以人为本,如牙刷的结构要讲究舒适安全等。设计师不能马虎,作为消费者更要用心选择,对于生活用品我们也要选择美观的、符合我们需要、有利于健康的类型。
《拼贴添画》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的内容。以拼贴画的形式进行创作。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画报纸、旧报纸、广告纸等材料进行拼贴添画的制作,并且巧妙利用纸的肌理和花纹图案进行设计。通过思考,比较,想象,讨论,学生能够感知画画和拼贴制作的不同效果。在本课中,较难处理的是撕纸贴画的色彩。在拼贴时,应该强调使用大块颜色,面和面的交界处颜色对比要强烈。
《衣架的联想》以生活中常见的衣架为创作题材,启发学生联想,进行思维训练。本课的关键之处正是知道学生根据衣架的形状特征进行设计,通过联想、想象,利用多种方法制作成新奇有趣的作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将指导学生对衣架的联想作为教学重点,利用多种形状的衣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联想设计,再结合多种辅材,制作出新奇有趣的作品。鱼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最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本课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四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用彩墨画鱼》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用彩墨画鸟》是“造型于表现”领域中一节国画创作课。本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彩墨与宣纸的特性,了解简单的绘画技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大胆运用彩墨进行创作,对中国画的工具、技法有进一步认识。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查找和课上交流在中国画中的一些技能技法,让同学们大胆的是用彩墨进行尝试和探索中国画教学的示范一般都在黑板上进行,由于是直立的,有一定的难度,如演示时墨汁非常容易流下来,因此,教师的示范要做到胸有成竹,落笔肯定干净,画幅尽量大一些,下面用废报纸衬好,站立不要遮住自己的演示,并经常变换位置角度,以让各个角度的学生都能看清楚。
<艳丽的大公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范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冷暖色,了解冷色和暖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受以冷暖色对比为主要表现方法的作品所产生的特有的美感,并且学习运用冷暖色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作品,科学的认识、理解色彩现象,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丰富学生对色彩的感受,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本课我采用的是自育自学教学模式,根据教学需要,我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成自主实践探究和自主学习探究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动手实践解决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了解冷暖色,感知冷暖色对比所产生的艳丽感觉。在第二阶段的自主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分析书中的作品,解决如何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来表现大公鸡的艳丽?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冷色和暖色的认知-冷暖对比所产生的艳丽色彩-不同色调的画面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感受-如何用艳丽的色彩表现大公鸡-解决大公鸡的构图、动态、色彩搭配等问题-学生绘画-师生共同评价-拓展延伸。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很感兴趣,教学目标达到,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第一次将自育自学教学模式用于美术课堂,有收获也有困惑,课堂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那么教师的讲课时间减少很多,如何把知识点提炼出来,如何最优化的设计自学提示,希望和大家不断探究。
第二篇:教学反思集
《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文章主旨是引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伊琳娜是否相信郎志万的话有些模糊,我是通过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四自然段,来解决这个问题的。通过本课和《穷和尚和富和尚》这个小故事,学生深刻理解要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道理。借此机会,我又给学生出了一个实践作业---亚里士多德说过,“有两个铁球,一个是十磅重,另一个一磅重,如果它们从高处同时落下,那么十磅重的铁球一定先落地。”这句话是否正确,听了这个作业,同学们积极性特别高,纷纷动手实践来解决问题,而且有的学生还能够说出为什么两个球会同时落地。我随机大加赞赏这个学生,教育学生凡事都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激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这样可以给学生打下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画风》教学反思
我今天上的这篇课文《画风》是一篇非常浅显易懂、富有童趣的文章。“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于是,我将这堂课设计成两个版块。首先是解决“谁画风”,同时识记课文里的生字,因为大部分生字都藏在人物的姓名当中。其次就是解决“怎么画,画什么”的问题了。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积极开动脑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学到这儿,可能有些学生也有了自己的办法画风了,于是最后,我就请学生来讲讲,你有什么好办法画风。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各种形式表现风的样子,我又结合练习册中的一篇短文《风的颜色》引导学生给风加个颜色,学生们更加兴奋的展开想象力,积极行动,收效不错。我又留了一个拓展作业:收集有关风的资料,并与家长讨论有什么好办法使风为人类服务。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积极展开想象想办法,搞创新,为人类服务。
《雷雨》教学反思
本课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在课堂上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师生配合比较默契。有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令自己比较满意。
首先,感受雷雨前的变化。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结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的特点。我先利用晴天图,用较儿童化的口吻带同学们去郊游;接着,在草地上休息中天气突然变化,电闪雷鸣,让学生感受到雷雨前天气的明显变化。
其次,在指导朗读方面。在雷雨前这一部分,我采用教师读,学生来当小评委,让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学生懂得了评价老师的朗读,为接下来的朗读教学打下基础。在指导这一部分时,我通过让学生感受动画,做“压”的动作进行指导,学生兴趣浓厚。在指导雷雨中这一部分时,我抓住了重点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在这一环节中,我提倡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学生通过不同的声音来体会雨下得很大。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用“越越”、“渐渐地”说一句话。这两个句式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这里既是对学生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也
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机。在体会雨后景象时,让学生边读边画出句子中的动词(挂、坐、叫),通过去掉动词和换动词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动词用的精妙之处。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在引导学生说下大雨时,还有哪些东西也看不清了,学生说的范围较窄,而我又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使得这一环节有点脱节。在请同学们与老师看板书复述课文时,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较大,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我所预设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随机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课后的教学反思。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其中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数位顺序表。内容比较多,但是由于前面已经学过千以内数的认识,所以这节课的内容不用做太多的讲解,但又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过度导入,并以挑战赛的方式学习新课。具体步骤:
1、复习三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组成填空,数位顺序表填空。
2、生汇报,纠错。
3、以挑战赛的方式尝试做数位表顺序填空、四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以及数的组成填空,并讲解自己的思路。学生顿时兴奋不已,迅速行动,积极思考,有的学生对自己做的题再三检查,生怕在给同学讲题时出错,闹出笑话。就这样,学生先做再讲,边做边学,在无形中及学习了新知识有锻炼了能力,还激发了学习兴趣,一举多得,收效甚佳。作为教师,我充分的扮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讲解时我及时修正总结要点,板书。最后总结时反复引读要点,强化理解记忆,最后以小测试检查听课效果,也很不错。但反思后,还觉得缺少小组合作学习这点,如果在汇报前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学习补充后,效果会更好,今后的教学还要多思考多研究。虽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是我认为还是留遗憾为妙。《期中测试》教学反思
这个星期因为准备期中考试而复习,所以反思就以这次期中测试来展开,我只就数学来谈些体会,从卷面分析来看,平移这道画图题扣分最多,原因在于学生对于找点概念模糊,不能
在平移后找到同一个点,而数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强调细化,有针对性的去训练
一节作文指导课的反思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的第五单元中的写一写,要求写一篇我喜爱的小动物的作文,但是,现在的孩子们能够亲密接触小动物的机会很少,更别说是有与小动物生活在一起的经历了,所以,要写好这样一篇小作文并不容易,于是,我认真斟酌了一下,决定选择写金鱼,并让家里养金鱼的同学把金鱼拿到学校来,与同学们共同观察,这样,在语文课上,我与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指导他们怎样来描写金鱼,同学们兴趣浓厚的在我的指导下,一边观察,一边写。虽然,他们的语言还很稚嫩,但是却是一次美好的经历,相信他们中间也会有像老舍那样杰出的作家吧。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让学生体验1千克和1克是本节刻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首先我让学生亲自用手去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充分去感受一克的重量。并让学生自由例举了生活中许多约重1克的物品。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来亲手掂一掂一袋一千克的洗衣粉的重量,充分感受一千克有多重。第二步,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物品,分小组合作,先用手掂一掂物品的重量,猜一猜它的重量,再用称去称一称物品的实际重量,并且完成书87页的表格。通过大量的操作这时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逐步发展到估测物品的质量。所有的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我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
预习的有效引领
由于二年级语文识字量非常大,为了能够收到更好的识字效果,我便在上学期就开始让学生预习生字。而那时的预习仅限于利用工具书给生字组词和读课文用数字标出段落。
这学期文章篇幅扩大,内容也体现更深层的道理,以前的预习方法已经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于是我的预习策略也逐渐针对课文内容而改进。在学习《丑小鸭》这篇文章时,由于文章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学习讲解起来费时又费力,又很难吸引学生。我便采取在课堂上引领预习的方式来学习,首先我将预习要求以简洁押韵的形式总结出来写在黑板上(1读画生词 要会读写;2读画好词 要理解;3读画好句 要写体会;4读找好段 要写感受;5读看整篇 要写
中心。)并引读理解。然后便引导让学生逐条分层次的预习。通过这样预习后,字词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完全学会了,对于课文内容,随着学生从句、段再到篇的分析理解,已经了然于胸。在讲读过程中,学生们踊跃而有感情的将自己找出的好句、好段朗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己的体会,虽然他们的语言还很稚嫩,但却是用心去读去思考的结果,令人可喜。
有效的预习不仅为老师讲课扫清了障碍,增添了情趣,还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金钥匙。《蜜蜂》的教学反思
《蜜蜂》这课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所写的一篇文章,文章条理清晰,容易理解。我在课前已经布置预习和收集蜜蜂的资料。所以本节课我在教学课文之前,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资料,学生们既兴奋又感兴趣。而且我惊奇的发现竟然全部完成了这项作业。看来这种课外作业远比课本上的作业有吸引力呀。我真的很无奈。通过交流、汇报,学生们互相吸取补充关于蜜蜂的知识,效果不错。然后,我给出了课文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找出相关段落,然后,自己品读,再用自己的话叙述出这部分内容。最后,发表感悟。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充分阅读,自己感悟,体会深刻。不用老师多做讲解,而且效果还不错。以后,我会进一步探索这类方法,与高效课堂接轨。
《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有口算除法的基础,所以学习用竖式计算能够整除的算法很容易,但是当学习例2的有余数除法时问题就出现了,学生试商速度慢,甚至有的学生连乘法口诀都不会用了。发现问题后,我针对出现的不同问题板演到黑板上着重讲解,着重训练。再做题时,发现无论是做题质量和速度都有大大的提高。看来重点突破效果很明显,继续努力。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我们这节课我们是在认识了时和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秒的认识。首先我引领学生复习了时和分的进率以及基本换算。然后通过近期火箭发射为背景,演示火箭发射前10秒钟的倒计时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计量更短的时间要用秒做单位。
整节课我分了这样几个步骤:
一、看一看:观察钟面上的三根指针,然后小组交流并汇报。
二、拨一拨:用手拨一圈秒针然后观察分针的变化,得出1分=60秒
三、做一做:
1、通过数数、写字、做口算等活动来体验一秒钟、一分钟的长短。
2、通过体验举例一秒钟、一分钟能做些什么。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充分体验了1秒、1分的长短,以及1秒、1分钟能做些什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珍惜时间的习惯。
反思:虽然通过这节课学生充分体会到了1秒的短暂,也例举了许多生活中用秒、分、时做单位的事例,但是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们还是无法将这些时间单位灵活的运用于生活中。尤其是各种交通工具的行进速度不能准确的判断用什么做单位。以后应该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不能只就题而讲题,要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建立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的理念。
第三篇:教学反思集
《珍珠鸟》教学反思
文学道小学 张娜
《珍珠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鸟----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从而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的生动活波,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小鸟与人关系的变化去启发学生,出示两道题:我是怎样善待珍珠鸟的?珍珠鸟又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先自主尝试,然后交流。珍珠鸟怕人,但作者的精心照顾、无尽关爱化去了这一切。作者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巢,让他们住的舒心,不去惊扰他们,让他们住的安心,正是这种奉献,鸟儿们由不敢出笼,到敢伸出嘴,到在作者书屋里自由飞翔,以至于——喝作者杯中的水,啄作者握好的笔,玩的尽心,乐不思“窝”,竟酣睡在作者肩头!这种“胆性”的开放的背后,是关爱做的桥梁,信任作的基础.不但让学生们知道要爱护动物、善待生命,而且深一步启示了孩子们——信赖是人与动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由此,我在讲授本课时,注重启迪,自我领悟,.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知识.但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个性体验、与作者交流、体会情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采取多种读的形式,没有让学生与作者心灵交会,尤其是文中作者猜到小雏儿的出生、看到小雏儿肥胖的样子、呢称“小家伙”、珍珠鸟逐步信赖我的过程、注视小鸟儿沉睡的语句,应该让学生们读出情,咀出味,感知作者那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对鸟儿关爱之情,让孩子们在激情四溢的朗读中,得到深刻的感悟与永恒的记忆。让学生知道读本好书就是与一位伟人交流。课后深知“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就应先从朗读入手。
在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读书,感知课文的语言。让学生的体验感悟通过他们的朗读表现出来,所以,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真正用情去学,用心去学,发自内心的喜欢语文课堂也是今后教学中不断追求的目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文学道小学
张娜
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生动,给人深刻的启迪。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制定的学习目标是: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积累语言。
一、复习巩固,提炼中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再要求归纳课文中心思想,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只让学生从内容中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即课文中心)。这一环节紧扣两个问题: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通过检查对中心句的感情朗读,进一步提炼出中心句的中心词——“不可估量的损失”。为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进行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奠定了基础。
二、认定目标,明确方法。
有了目标的诱导,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领悟表达,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就是:理思路、抓重点、品词语。学生明确了学习方法就拿到了获取知识的“猎枪”,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三、理思路,抓重点。
教学程序是:
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找出作者表达的重点内容。我认为能否准确地抓住重点是领会作者思路的难点。我便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形成统一认识。重点部分抓准之后,再理出重点部分的叙述顺序。
四、品析词句、积累语言。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传神。首先放手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然后汇报、交流,再背诵课文,摘抄好词佳句。并在品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朗读能力,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练习表达,迁移运用。
为巩固这节课学到的表达方法和从课文中积累的语言,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首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强化感受,再让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题,最后让学生以此为中心写一个片断,尽量使用这节课和平时积累的词语。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语感能力、表达能力。
《将相和》教学反思
文学道小学
王燕
本课教学结束后,我打算做一个读写结合的练习。我见“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都比较丰满,就让同学们把“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添上人物的具体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要求符合当时人物的历史背景及语言习惯,特别声明:不能写搞笑版。有些孩子很不乐意,因为“搞笑版”搞笑啊!
为什么我要加上特别声明呢?近几年来,报刊、杂志、电视等可谓改编成风。连金庸这样还健在的作家的作品都遭到大刀阔斧的删改,像罗贯中、吴承恩这样死去几百年的人,他们的作品反正得不到版权保护,那还不是信手拈来。于是我们就看到《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被改得面目全非,而且搞笑版居多。林黛玉开了公司,猪八戒当上公关经理,宋江签名售书,自传卖得风声水起,这些荒诞的故事争相出台,网上流行的《大话三国》更堪称此中经典,很多台词不经意间就从年轻人口中溜出。这些对学生的影响太大,防不胜防。也许有人压根就没想去防,反而乐此不疲。曾经,看到班上学生跃跃欲试的样子,我也心动,并用“过火焰山”“武松打虎”两个片断做过尝试。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看谁的创意最佳,新而不俗。结果学生受阅历所限,背离我的初衷不说,大家的目的都奔“搞笑”去了,柳州方言成了必杀技,且全是糟粕,惨不忍睹。我铩羽而归。
本单元除古诗外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教学本单元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每一课的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鼓励学生读原著中同课文有关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名家名篇进入课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学习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上述失败的尝试告诉我,对名篇进行改编在小学阶段不可取,而且我对这股改编风刮向学生感到忧虑。
后来学生交上来的练笔还是按照我的意图进行的“正统创作”,写得很好,还出现了“双手抱拳”“单膝跪地”“快快请起”等词,既符合人物身份,又符合当时历史背景。可见,学生就是一张白纸,老师抹上什么就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得好: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应该不受社会上的一些流行元素所影响。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文学道小学 王虹霞
这篇课文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写德国人爱花、养花把花栽种在临街的窗外,让花朵朝外开放,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享受和快乐,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量少讲,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领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交流欣赏。重点理解“莞儿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重点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师朗读,学生想像。想像鲜花的美丽,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
课后回味,觉得朗读指导还是不到位,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蕴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终没有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领略。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文学道小学
王玲霞
本文是一篇比较生动的科普作品,同时紧扣环保主题,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搜集了相关资料,学生对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有了较多的了解,对学习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地球家园的美好,对地球母亲的亲切、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少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图片,学生从中了解了我们面临的十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自然产生了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读一读,说一说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抓住了这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课,说说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在体会地球的“可爱”时,从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图片、美得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为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通过完成表格式思考题,让学生意识到,如果“不加节制”地“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也有许多需要可加以改进的地方,例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还不够。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如,“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读这段话,“但是”之前为一个层次,可用较平直的语调,把“设想”读得稍重一点,以强调这仅仅是设想;“但是”要强调,以引起人们注意“但是”之后的内容,“即使”可强调,使人们感到,这种设想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又有多少人”稍加强调,以便使人们意识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极少数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文学道小学 王虹霞
因为是高年级的阅读课,所以,“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成了设计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先说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对老桥的倾诉: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旧。这段中用了4个”你”,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转换了观察的角度,改为第三人称叙述,林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老桥是我的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呢?”如果再追问一句:“作者还是像对老桥那样倾诉吗?”学生可能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
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可以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给忘了,现在补上,希望大家能看到我的这一设计。)如果能体现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
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学时,抓住其中的一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情”的倾诉对象之别,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表达上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山雨》教学反思
文学道小学 王虹霞
《山雨》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是略读课文,课文是按、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课一开始老师就背诵课文的第一段,用课文本身具有的美来吸引学生,这种导入非常的新颖而且有效。接着就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在背诵的过程当中老师能够及时的点评,如:老师真不敢相信,给你这么点时间就能够背诵下来这么多自然段。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整个过都一学生自己朗读和理解为主,充分体现了略读课文的特点,老师只是点评和引导。
《詹天佑》教学反思
文学道小学
王燕
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使课堂成为学生挥洒个性、享受学习幸福的栖居地?在这里,儿童固有的灵性将得以迸发,潜有的悟性将得以唤醒,失落的自信将得以找回。
我在教《詹天佑》一课时,为学生搭建了这样一个激发智慧、释放思想的舞台,充分发挥了开放式教学的优势,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课文一开始没有直接记叙詹天佑如何主持修筑京张,而是不吝笔墨地展现了上世纪初我们的主人公受命于危难之间的复杂背景和面临的巨大困难。——这离学生的生活相差了近一个世纪,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学生开展一个“小小模拟招标会”,引领他们跨入时光隧道,去触摸一百年前的时代“脉搏”!在“招标会”上,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与险恶用心昭然若揭,他们那黔驴技穷、虚张声势、寸步不让“狗咬狗”的种种丑态被同学们“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当时修筑京张铁路的各种“人为”和“客观”上的重重阻力便也自然而然地“显山露水”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国工程师的形象也呼之欲出
课文的第四小节即“勘测线路”,这一部分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詹天佑,领悟人物的精神面貌?我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请他们交流读后的感受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反复地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最后请学生将感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有的抓住课文的空白点进行大胆想象写了一段话;有的以话外音的形式进行了感情丰富的朗读;有的采用人物评说的方式;有的更有创意,通过采访詹天佑的工友恰当“真实”地表现了人物„„每种做法,无论优劣,都是学生自己通过摸索得来的,远胜于教师直接把答案奉送给他们!在这里,学生从灵魂深处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活力四射的个性得到了无限的舒张,鲜活四溢的思想得到了自在的飞翔!
为了表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书上举了“开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两个最“经典”的例子,以往我总借助多媒体或幻灯图片亲自演示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总感觉学生学得很被动,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次,我先将了他们一军:“同学们,假如你是詹天佑的小助手,你能帮他画一张设计图纸,并给大家汇报一下设计意图吗?”在冠以“工程师小助手”头衔的“诱惑”下,同学们来劲了:他们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画的画,演的演,讲的讲,还真是煞有介事的!从中折射出学生难以想象的潜力,每个学生的心里都充盈着创造的激情、蓄积着表现的欲望、扑棱着翻飞的想法!每位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设计图纸是最佳的,在他们激烈的讨论中,课堂成了他们彼此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乐园!
在火车的“呜„呜„”声中,同学们学得兴致盎然,那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蛋兴奋的神采在尽情地飞扬!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文学道小学 王燕
本节课我采用“中心切入法”直接进入季羡林的内心世界。本想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情绪却离文章表达的内容的氛围越来越远。我想这是因为自已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不到位去引导学生朗读去解析文章,所以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纵观整堂课,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没有做好。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这也许是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反思
文学道小学 王玲霞
一、尽情地“读”。语文课要以读为主,我愿意花15~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读。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正确流利了,最好能读出问题来。接下来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自己感兴趣的多读读。最后指名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我不失时机地指导他们读出感情来。学生试过,练过,有了充分的积累,在指名自由选择读的时候,自然兴趣浓浓,高潮迭起。可贵的是还有同学在读书中有了自己的创新,在读到鹿群灭亡情形的段落能加入一些哀声叹息学生十分投入,在朗读中获得了一种愉悦和满足。
二、尽情地“说”。在指导学生弄清文章所述道理时,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间交流谈感受,再创设情景师生共同表演出来。师作罗斯福总统,学生将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向总统汇报。将学生引入到了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当中。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说得很起劲,我再指导学生在说的同时画出狼、鹿和森林的生态关系图。学生边思边说边演,说得条理清楚。不仅弄清了道理,而且得到了说的训练,还是创造的说。
三、尽情地“写”。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紧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为狼正名。文道结合,学生写出了自己对狼的重新认识,重审了自己的认识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写得很开心。
这种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在我个人看来,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教师进一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要使学生长时间地保持较浓的兴趣,自动投入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当中,并且不脱离课文这个媒介,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挖掘训练,设计出具有强大生成性的教学方法。如创设各种交际情境
2.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以及智力不会消耗在经常性的环节转换和思维变换中,其各项语文能力得到了集中培养。
3.语文课的中心任务得以被顽强地保护。语文课很难被上成“情节分析课”、“思想教育课”、“常识课”以及各种华而不实的所谓“语文活动课”。
当然,本人的教学水平有限,在许多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课堂的开放程度还不够,课堂的调控能力还不强„„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第四篇:补集教学反思
《集合的全集与补集》教学反思
徐鹏云 本节课的要求是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我在进行本课时教学时,因为前面讲授的是集合的全集、补集,两种集合的运算及表示方法,都是列举一些比较简单的例子和以前学习过的内容,一般不会有什么障碍。可当我们进行到后面的试题链接及课后让学生做教辅资料时就有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了,那就是学生对在全集下的补给的含义的理解不够透彻,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这些都是非常容易的知识,但对一部分学生来讲也许是难题。这时我们不能不管学生是否掌握就继续讲下去,而要想办法解决。在此,本人认为有两种办法可以解决。方法一是:可以经由过程数形联系达到高的精确率,让学养成画数轴的习惯,养成画venn图的习惯,从数轴上,图象上读取集合之间运算关系,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方法二是:在讲授时突出两者间的关系,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举一些例子,对符合条件的加以肯定,不符合条件的加以指导性的纠正。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新课程的实施处在实验阶段,难免出现问题,就好比新生事物在开始会遇到阻力,但最终能战胜旧事物。我们必然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每一个循环的教学,都会有明显的收获,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与此为契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篇二:补集
房山区第二职业高中教案用纸
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数学 教案顺序:6 教案用纸 篇三:《全集补集》教学设计
全集与补集教 学 设 计
授课教师: 南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方
宇
课 题:全集与补集
教材:(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1 授课教师: 南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方宇 1 3 4 篇四:1.3.2集合的基本运算—全集与补集 1.3.2 全集与补集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掌握全集与补集的符号用语,并会用它们正确的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能用图示法 表示集合的基本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了解全集补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又高于生活.(2)体会数学符号化表示问题的简洁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抽象、概括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观点.
二 教学重点: 交集与补集.
三 教学难点:交集与补集.
四 学情分析: 五 学法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
六 教学方法:探究交流,讲练结合。
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交集与并集的定义及理解,图形表示。
(二)新课教学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
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
补集:对于全集u的一个子集a,由全集u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cua 即:cua={x|x∈u且x?a}.补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特别的,由补集的定义可以知道:au(cua)=u;a∩(cua)=?。
(三)例题讲解
例3 试用集合a,b的交集,并集、补集分别表示图1-16中工,ⅱ,ⅲ,ⅳ四个部分 所表示的集合。
解 :工部分:a∩b;
ⅱ部分:a∩(cub);
ⅲ部分:b∩(cua);
ⅳ部分:cu(aub)或(cub)∩(cua).
例4 设全集为r,a={xlx<5},b={xlx>3}.求:(1)a∩b;(2)aub;(3)cra, crb;(4)(cra)∩(crb);(5)(cra)u(crb);(6)cr(a∩b)(7)cr(a ub).并指出其中相等的集合.
解 :(1)在数轴上,画出集合a和 b.a∩b ={xlx<5}∩{xlx>3}={xi 3
其中相等的集合是
cr(a∩b)=(cra)u(crb);cr(aub)=(cra)∩(crb).补充例题:
(1)设a={奇数}、b={偶数},则a∩z=a,b∩z=b,a∩b=?(2)设a={奇数}、b={偶数},则a∪z=z,b∪z=z,a∪b=z
(四)课堂练习 p14
(五)小结
1.全集与补集。2.集合的运算 八 板书设计:
九 关键词:交集与补集
十 教学反思: 篇五: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备课组教学反思(3月份)
醉 雪教 育 网 陈梅华: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创设各种问题情况,降低教学难度,使数学问题与现实紧密联系。在课本教学实践中,若能始终抓住课本这个“纲”,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功夫,减少复习资料,不搞题海战术,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陈爱春: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教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从基本知识入手,尽可能地使课堂讲解的内容通俗易懂,数形结合,利用几何直观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但从实际的效果上看,学生的基础知识太差,始终对三角函数的性质不熟悉,三角函数性质的应用也很不熟练。翁图盛:任意角的概念是本章的基础,推广了角,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在此基础上,为了计算的简单,引入了两种角的度量制度,简化了弧长与扇形面积公式,同时也为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作了前期工作,应用弧度制的度量作为基础,研究了三角函数与图象与性质。陈俊飞: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以及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单位图是研究三角函数的重要工作,借助它的直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而且三角函数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同时本章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许丽芳:正弦、余弦函数按照从函数的定义到作函数图象再到讨论函数性质最后到函数模型应用的顺序展开,三角恒等变换不再穿插其中,这一顺序与研究其他函数的顺序一致,使得三角函数的研究更加简洁。
魏国宝:高中数学是许多学生感到难学的科目,特别是普通班学生尤其感到很难,数学成绩常常是不及格甚至是低分,虽然作为老师都不懈地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但收获总是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①学生求知欲望低;②学习思维能力差;③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或旧知识定势过强。王桂芳:三角函数的内容模块是高中数学的必需,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要求较高较细较深,教学中要满足数学知识的传授,传授要讲究方法,一定要练,可以满足学生的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这是情感目标的基本要求。
高一数学备课组
本月我们主要完成了必修一的期中复习工作,以及考后的质量分析。在对必修一的复习中,备课组统一复习材料,理清三个章节的知识框架,配以一定量的复习试卷,力求达到良好复习效果。在第一章的集合复习中,明确集合的三大特性,会用互异性对集合进行求值检验,而在表示法中,列举法与描述法同等重要,特别是描述法的写法格式及代表无表字母的判别需通过例题再次总结,集合中的符号使用也是学生的一个易错点,特别是∈与 两个符号的区分,明确“∈”是元素与集合间关系,而“ ”是集合间关系。对集合的三大运算:交集、并集、补集可以通过数形结合达到高的准确率,让学生养成画数轴的习惯,从数轴上读取集合之间运算。
而函数的复习是必修一的重点,研究函数,首先需明确函数的定义,进而再探究函数的三要素,通过对常见的几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以及基本性质:奇偶性、单调性、特殊点的复习,希望学生能掌握清楚。强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画出各个初等函数的图像,有了图像,很多信息可以从中读取。函数知识是高考的永恒主题,而函数的零点以及二分法的思想是新课标新增内容,复习上也加以强调,例题分配上以基础题为主。函数建模是数学运用核心内容,高考常以中档题出现,考虑到高一学生读取信息能力较弱,所以复习中应用题主要以分数函数,二次函数为主,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通过期中考的检验,半个学期的教学及复习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大部分学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尝试用学的知识进行题目分析与解答。面对一份综合较强的试卷,踊跃出一批高分学生是值得欣慰的,但整体还是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学习态度上需要进一步端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备课组也在年段期中质量分析过原因,并总结了一些今后教学的对策,希望在下半个学期教学中有所突破。
高一数学备课组
本月我们主要的教学内容为函数的性质——单调性与奇偶性,基本初等函数——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这部分内容在必修1仍至整个高中的知识体系中都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单调区间的概念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为了学生更好理解并掌握这一性质,备课组老师倾心合力,讨论如何上好这一知识体系,使学生以感观上更好地理解,并互相听取教师的展示课,互相学习其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到差距,受益多多。
对于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这一块内容,首先,在讲解指数,数教函数之前,都先讲解指数,对数知识及简单计算,然后由实例引入指数与对数函数,借助电脑手段,通过描点作图,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引导学生说出图像特征及变化规律,从而得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针对这一情况,备课组在备课时,注意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学会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扬钻研精神,勇于探索创新。
高一数学备课组
本月的教学内容为“圆与方程”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圆与方程”是解析几何内容,特点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对于义务教育阶段中判断圆与直线、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方法,学生并不陌生。这里研究问题的方法与以前不同,这就是坐标法,在建立圆的标准方程时,首先帮助学生回顾确定圆的要素,然后利用坐标法来刻画图,建立了圆的标准方程;判断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首先回顾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判断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然后利用坐标法研究它们。从另一个角度看,既然圆、直线都可以用方程来刻画,那么就可以通过对方程的研究来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就是两曲线是否有公共点的问题,即它们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没有实数解的问题。本章在进行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时,常常采用这两种方法。
在“三角函数”这块内容中,数形结合思想体现的比较多。它充分发挥了单位圆在这块知识点中的应用,体现了单位圆的几何直观作用。教科书在引进弧度制时就渗透了单位圆概念,并在讲三角函数概念之前给出单位圆的概念,然后
直接由单位圆引出三角函数定义。在后续内容的处理中,始终以单位圆作为一个载体。它为学生领会数形结合思想,学会数形结合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好机会。
高一数学备课组
本月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三角函数》,与以往的三角函数内容相比较,本章加强了三角函数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借助单位原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通过建立三角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等。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与圆的知识有紧密联系,在整个三角函数内容的讨论中,单位圆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单位圆方面的知识,使三角函数的学习建立在丰富的背景上。以数学思想方法看,本章重点是数学模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教学中充分利用章引言提供的情景,引导学生以刻画周期现象的“数学模型”的角度来认识三角函数,使学生以学习之初就建立起从数学模型的角度看三角函数的意识。同时注重运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使学生经历运用三角函数模型描述周期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三角函数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系统学习的又一个基本初等函数,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数学1中学到的研究函数的方法为指导来学习本章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在高观点指导下进行数学学习与研究的思想方法,这对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在教学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以加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加深对有关概念的认识,突破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高一数学备课组
在高中新教材中,平面向量是属于基础性、方法性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空间向量的基础,是研究几何图形和几何变换的工具,在解析几何中也占重要的应用。
向量既是代数的对象,又是几何的对象。作为代数对象,向量可以运算,而且正是因为有了运算,向量的威力才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几何对象,向量可以刻画几何元素(点、线、面),利用向量的方向可以与三角函数发生联系,通过向量运算还可以描述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另外,利用向量的长度可以刻画长 度等几何度量问题。教学中,充分关注到向量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在代数、几何和三角函数的联系中学习本章的知识。向量及其运算与数及其运算可以类比,这种类比使学生体会向量是研究中的问题与方法,使向量的学习有一个好的思维固着点,这样的类比是教学中提高思想性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应当予以充分的关注。作为向量数量化依据的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科书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同一平面内任一问题都可表示为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这种表示是学生所不熟悉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具体例子,使学生形成对基本定理的直观理解。在进入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后,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在解决线段的平移,平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等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看到结果与在教学之中得到的一样,从而进一步体会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内涵。
高一数学备课组
本月的教学内容为《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这两章。
《三角恒等变换》内容的重点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在推导过程中体现的思想方法,同时它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等建立包含α、β,α-β的正弦、余弦值的等量关系。这个过程比较复杂,而且难度也比较大,但对理解公式的结构特征有促进作用,另外还激发了学生探索简便方法的欲望。与已往的三角恒等变换学习相比较,“标准”强调了用向量方法推导差角的余弦公式,以用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推导和(差)角公式,二倍角公式,其他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中等)都处理成为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训练。这样的安排,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上,而对变换的技巧性要求大大降低,教学过程中我们适当把握这种变化,遵循“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不随意补充已被删简的知识点,也不引进那些繁琐的、技巧性高的变换难题以及强调细枝本节的内容。
《解三角形》这章重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且在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示范、引导。本章的两个主要教学结论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们都是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
第五篇:教学反思集六上
六上教学反思集 201109——201201 1.《我们爱你啊,中国》
本课我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上。
这是一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之情的诗歌,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诗的本意不难理解,重点是体会情感,所以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相结合,指名读、分组读、齐读、对比读、配乐朗读等,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切实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
仿写是难点,因此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孩子们通过观看图片获取了很多资料,在通过合作,组织语言,进展也比较顺利!
2.《郑成功》
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展开想象,感悟郑成功的伟大形象,谈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不同语段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读中感悟,紧扣学生的感情线索展开教学,如学习第2自然段,突出“恨透”;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慷慨激昂”;学习第4自然段,生发“激动”的心情;学习第5自然段,读出“大快人心”,学习第6自然段,迸发“高兴”的心情。用“心”去读,用“心”去悟,荡起情感的涟漪,体会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气节,产生“敬仰、崇敬”。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送别”一节,很感人,我在带领学生读、诵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明年六月,你们即将毕业离校,那时老师我把你们送到学校门外的时候,你的心情会如何?孩子们相互交头接耳,看似有了感受!再引导:老师送你们只是去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而肖邦的老师和同学们,却是送他去异国他乡,或许一辈子都不能再相见,那是他的心情又会怎样?学生走进肖邦的内心,与文本直接对话。虽然说出来的不多,但我感觉孩子们已经理解了!背诵也很顺利!有了这部分做铺垫,孩子们理解肖邦临终前的对姐姐所说的话,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音乐很重要,我分别用上了《国际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送别》以及肖邦的《革命进行曲》、《雨滴前奏曲》、《雷雨时的
祈祷》等,其中《雨滴前奏曲》、《雷雨时的祈祷》是在课下休息时间广播室里放出来的。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遇到了这样的麻烦:一位学生家长在给孩子讲述肖邦的生平时,与孩子所读的课文内容产生分歧,这孩子第二天早上直接找到了我,最后我只得再到教室重申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艺术加工”。可孩子们还是将信将疑!我也心底发虚!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我先以”安史之乱“为背景,让学生初步感知诗人的颠沛流离;再出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理解诗人的忧国情怀。然后范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先声夺人;感受诗人”喜欲狂“;接着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感悟诗人的动作、想象;最后读中悟情,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最不能理解的是“白日放歌须纵酒”中的“白日”,解释为白天太过牵强,虽然许多参考书上都是这样解释!还得感谢飞来飞去版主的指点,解释为“白头”,这样说就能解释的通透了!如果是“白首放歌”“白首纵酒”,更能体现“狂”!“白首”对“青春”,对仗也工整!
《示儿》我首先介绍了陆游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张战斗到底的顽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突出陆游豪放的品格。孩子们再读诗篇,引导感受遗憾(死去元知万事空)、遗恨(但悲不见九州同)、遗愿(王师北定中原日)、遗嘱(家祭无忘告乃翁)。一诗无达诂,对于古诗等的理解,不一定非要揭开他所有的神秘面纱,我们是小学老师不是搞训诂的老学究。
二、语文也不是真实的历史反映,它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孩子学习语言的运用,这一点将会在新修订的课标中有所体现。
5.“ 廉颇也是个深明大义的人”!
教学《负荆请罪》,介绍故事背景,读文,理解内容,分角色读,合作表演,一切近乎完美!总结人物品质时,大家几乎异口同声: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心系国家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廉颇“知错就改”。
“廉颇也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倪芳鹏的声音近乎在大叫。同学们都安静下来,很多人都在思考,有几个孩子经过思考还频频点头!我让倪芳鹏说说他的想法:“廉颇因为蔺相如经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官位陡升,而一时想不
开,才说出要侮辱蔺相如的,一听到蔺相如的见解,马上就能去‘负荆请罪’,说明他也深明‘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得失’这个大义,所以说廉颇也是个深明大义的人。”
我和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6.《最后的姿势》
我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方面:
一是对文本思想价值的理解:通过谭千秋老师所教的“人生价值”,到谭千秋老师身上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再到“救援人员、被救学生、学校老师”所感受到的人生价值,感悟谭千秋老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步骤:
1、通读课文,质疑;
2、范读课文,学会读;
3、引导学生联系语境理解“意识、震撼、生死攸关”等词语,感悟伟大;
4、学生再读课文,抓住文本语言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伟大的“人生价值”。
5、“谭千秋老师,我想对您说•”•。
二是文本的表达方式: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立体展现谭老师的英雄壮举。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7.《船长》
好的文章往往蕴含着表达的方法与艺术,阅读教学并不仅仅要学生“悟”思想、“悟”意境,而要更好地“悟”写法、“悟”如何表达更加贴切、更加具有表现力。这样,阅读教学就为作文教学作了极好的铺垫,作文教学其实从阅读中就开始了。我一直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寻找并创设读写结合点,让学生适时动动笔。《船长》中的环境描写具有衬托人物心情,凸显主题的作用。而恰恰在结尾处留下了一个环境描写的空白,引导学生借鉴前文的写法,根据结尾处的情感基调,选择恰当的景物,作适当的描写,既锻炼表达能力,又加深对小说主题的领悟,可谓一举多得。从学生的即兴练笔中,可以看到他们在模仿中的创造力。
8.《爱之链》
变“讲课文”为“学语言”。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讲课文的教学怪圈,真正将重心转移到语言文字上来。“聚焦语言形式,揣摩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乃至掂量语言的轻与重,估摸语言的刚与柔。”(郑逸农语)《爱
之链》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学生一读就懂,并不复杂。如果还要在思想内容上花时间,所讲的必定是学生已懂的,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而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上,却仍然需要教师的教学指导。如生词的默写与书写,故事情节的概述,环境描写等,学生处于似懂但未必真懂、似会但未必真会的状态,所以需要专门的训练,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去练。在训练中看得到学生的发展,就是最有效的教学。
9.《小草与大树》
学生理解“逆境成才”(人文性),应该不是难事,读过几遍或许就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课文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三姐妹“坚强”、“智慧”(工具性),是必须花一番功夫的。我决定采用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理解、感悟:课文通过列举的一个又一个事例,来表现三姐妹“贫困中奋争——写作中受挫——思考中转型——努力中成功”的。教会学生写文章要学会选材,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这里的“小草”和“大树”该如何理解?课堂上我和孩子们得成共识:小草指的是像夏洛蒂•勃朗特姐妹这样热爱文学的妇女们,大树是指像罗伯特•骚塞这样成功的人物。孩子们对骚塞的“傲慢”、“冷冰冰”、“训诫”,给予了有力的抨击。我也联系“女子无才便是德”向孩子们讲述古代轻视妇女的错误做法,为后面“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做下铺垫。两处“不是妇女的事业”,均属于巧妙引用骚塞的话,强调世界上本来没有“不是妇女的事业”!
10.上《轮椅上的霍金》,我做了两件事
①解决字词,读通课文。②找出霍金所取得的成就。
我刻意留下对霍金外貌及身体状况的描述,目的是先入为主,先让学生了解霍金所取得的成绩,再看他在什么样情况下取得的成就,以期引起震撼。
今天上完《轮椅上的霍金》第二课时,先让孩子们找出霍金的成就,再抛出问题:霍金是在什么样的身体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就的?孩子们通过读书,受到触动,思维很活跃!我又简单拓展了下: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自己说,有什么话想对霍金说,有什么话想对同学们说?打开了话匣子,一发不可收!
一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霍金既是物理天才,有时生活强者,从哪里能看出霍金是生活强者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让他们读书,然后解决。也很圆满。只是对女记者抨击太过。通过指导“深深敬仰”和“不无悲悯”的对比,孩子们逐步理解了!
11.不一样的课堂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后反思
最近看了一本书写五百参加三个月训练的秀才打败了五百“虎狼之师”,原因何在?只因为“服从指挥”,五百人如一人,爆发出数倍的力量。又听了一节语文课,感触不少。我决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坐势统一,发言声音响亮,回答完整。把这样的想法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节课的教学收到了一点效果。“五十人如一人”,只有大家注意力集中,养成规范,然后才能发挥出各自的聪明才智来,否则只会是“一盘散沙”。
我在“凤凰语文论坛”发帖子“不要多讲,也不要多练!”时,特级教师高子阳老师指点道:“多讲多听多动脑,快活幸福最重要。少做机械重复事,争辨合作身心强。”细细品味,此话的确很有道理。
在这节课上,我着重抓住“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这句笛福的名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出具有个性的理解来。我特地讲了自己怕狗的经历,学生们哄堂大笑。笑过之后,学生们纷纷发言。“在胆小者面前,危险会放大一万倍;在勇敢者面前,危险会缩小一万倍。”“失败的苦果子注定由胆小鬼来品尝。”“在危险面前不低头,就会有一线希望!”
杨红樱是大家都喜欢的《淘气包马小跳》一书的作者。她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那这本书女孩子要不要读呢?我组织了一场小小辩论赛,女孩子是正方,观点是:女孩子要读;男孩子是反方,观点是:女孩子不要读。“龙凤大战”开始上演。男孩、女孩针锋相对,一番唇枪舌箭,互不相让。渐渐地,男孩子占了上风,我让男孩子发扬“绅士风度”支援一下女孩子。男生唐凯亮发言了:“在这个世界上,人人平等,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每一个人都有看这本书的权利。女孩子当然要读了!”随后,卢弘说他是“叛徒”。我当仁不让,给予“声援”:“这是对女孩子的保护和尊重,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卢弘的脸红了。
是啊!你看,只要孩子们都放开思维,都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上一定会辩出精彩,一定会绽放出智慧的火花来!
教练习也要关注编者的意图 ——《练习3》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在教练习3 “学会修改”部分时,我不满足于让学生读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的言论,鼓励几位学生说说自己修改习作的做法。这几位优秀同学的发言,加上的我评点总结,学生们对如何修改文章有了更明确的努力方向。
当然,这不是我今天发言的重点。重点在下面。
指导学生诵读《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一文后,引导学生讨论文后的问题。学生们联系文章内容,找出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因为阳光、春风、雨露、泥土的哺育,二是因为自身的努力,小草才茁壮地成长。
在课前,我已经从四化版主发起的讨论中明确了:要关注编者的意图。因此,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编教材的专家老师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放在本单元三篇课文的学习之后呢?”让学生翻翻前面的三篇课文,我又问:“为什么又是‘小草’?”有些学生似乎明白了,举手发言。我再次点拨:“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这里的小草是夏洛蒂、霍金、鲁滨逊三种人物的‘集合体’。你们能从文章中找到根据吗?”学生们又一次朗读《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这次他们发现了:小草像夏洛蒂一样坚持不懈,像霍金一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像鲁滨逊一样无所畏惧、充满自信。
编者的意图也很重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树立了这样的认识,我感到很高兴。
口语交际课堂“众相” ——六上练习3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口语交际课,主题是——学会申诉。训练要成功,课前的准备至关重要。
“一种现象”:可喜!所有学生申诉的内容无一涉及到老师体罚、责骂,这当然是我在班里推行“和谐民主管理”的一大收获,心中甚感欣慰。须知,孩子心中是掺不得半点假的。
“无稽攻击”:班长鞠奥率先“发难”,他要向校长申诉。因为六(2)班李慧文老师翻看班级学生的日记,触及了他们的隐私。李慧文老师当场“自我辩护”:此申诉“纯属虚构”。鞠奥窃笑:“老师,你上当了!”原来这是他搞的一场“模拟申诉”。我啼笑皆非:“刚才鞠奥给我们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值得学习。”
“无效攻击”:不少同学申诉,原来在五(2)班时,科学老师在课上吸烟,迫使他们吸了“二手烟”,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申诉很恰当,可是科学老师今年已经退休了。
“拓展攻击”:我见大家只把眼光放在校园里,引导他们转向了街道、商场、社会。我“现身说法”,诉说自己在超市购物被多收费的经历,向工商部门申诉。学生们“茅塞顿开”,于是更多的申诉来了。
好!学生们的申诉也会帮他们在头脑中树立起运用法律武器维权的意识,要的就是这样的更多的“攻击”。
12.承认失败,发挥长处 ——《姥姥的剪纸》教后反思
近几天“人品大爆发”,不断地学习,也发了不少帖子。学习柔指轻敲“参加2010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日志”后,我发现柔指是重视在课上指导学生写字的。
提到写字教学,我是一脸的苦笑。说到这个,又不能不说到第一课时的教学问题。我去年参加了市里组织的第一课时教学比赛。在赛前,我在网上学习了不少的优秀案例。可是,我却没有一个明智的大脑:因为我忽视了“第一课时”。比赛结果不重要,主要是我自己赛后感觉上课失败了。第一课时嘛,其实八年前,我也是参加市会课时,上得挺好的。引导学生读通课文,指导学生写好字,不是挺踏实的吗?也算是我“丧失了自我”,居然用起了一些“优秀设计”,在匆忙初读之后,学习重点段,还安排了写话练习。但是这不行,第一课时有第一课时的特点,这样上就冲淡了第一课时的主题。
昨天,我重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以平实的心态来上这第一课时。不紧不慢地由题目入手,让大家注意:本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文化、艺术。然后让大家读书,检查朗读。对于重点的段落,请几位同学读一读。有问题的,就停下来,让她重读;不行,给她请一位小老师,小老师读了再让她读;还不行,听老师读,再读,几遍下来,读得就通顺了。
接下来,指导学生写好生字。不谦虚地说,写字可以算我的强项。写粉笔字,更有点儿得心应手的感觉。只要你速度放慢一些,笔下注意一点,写出的字就不会离谱的。我在黑板上打的是田字格,边写边强调重点部件、笔画,一边和学生“聊”哪儿要注意什么。一笔一画写下来,自己看上去也感到舒心。我提醒学生们“头正、身直、臂平、足安”,在行间寻找着,表扬着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我承认,“急功近利”的第一课时是失败的。而发挥自身“强项”,让学生读通课文,写好生字,这样的第一课时才是本色的,脚踏实地的。课后,翻看孩子们的写字作业,心里有一种成就感。
13.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牛郎织女教后反思
昨天,我参加省远程培训,听了教授的讲座,觉得受益匪浅。我也要根据课文体式和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另外加上一点,还要根据课时特点,不知可不可以?其实并不在于课时,更主要的是要像柔指轻敲版主一样准确地把握住本课承载的语文知识点。
本课时我准备落实的语文知识点有:
1、识字写字。
2、了解这个故事的表达顺序。
在完成第二个目标时,我让学生读课文,按各部分内容列出小标题。学生们自由发言之后,总结下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四字的,一种是八字的。经过大家讨论,这个故事分五部分,小标题如下:孤苦伶仃,相依为命;老牛牵线,喜结良缘;男耕女织,生活美满;王母作孽,夫妻分离;喜鹊搭桥,七夕相会。其中第二部分,本来有同学说“老牛指点”,后来等第五部分说完了,一位女生说:“那前面的‘老牛指点’应该改成了‘老牛牵线’。”我赞扬了他的语感很强,还注意到了“对仗”。第四部分,学生们都说“飞来横祸,夫妻分离”,我提示:这儿不能不提到王母?说“王母作恶”好不好?一位男生:“还不如说‘作孽’。”果然教师的预设并不一定理想,这个“作孽”说得太好了!我马上支持他:俗话说得好:“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王母娘娘拆散了一对恩爱夫妻,真的是在作孽!
编了小标题后,我让学生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个可不难,只要把五部分的小标题连起来说即可。我和同学们讨论:用怎样的词语把这五个标题连起来才合适?结果,商量出了可以使用“从小、与、经过、从此、然而、多亏、得以”来连接。让一名同学试着说一说,然后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大家再说一说;我让会说的举手,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说了。
确定内容好“合宜的教学内容”,我们在课堂上才能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学。
14.散文怎么教?——指向语文的核心价值!
——《安塞腰鼓》教后反思
六备室版主亲亲丁丁发起讨论:《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类的散文,对于这一类文体,我们小学高年级中,应该如何确定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就是我们该教些什么?我的意见是:抓住“语文的核心价值”来教的话,我想分这三个步骤来教:
一、初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给我们的感觉。
二、学生朗读课文,寻找自己感觉较强烈的句子。
三、在交流时,引导学习表达方式,尝试仿写。
亲亲丁丁诱导兼“逼问”我:能否说得更明白一点,“语文的核心价值”具体指向是什么呢?还是要回归到最初的话题:这篇课文究竟该教些什么?学生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合今天上课的情况,我在回忆之后做出整理:
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体会作者被安塞腰鼓感染、震撼了的情绪,积累一种情感,读出一种气势。
学习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的,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排比句式,尝试运用。
对“民魂”的理解,则扣住“搏击”一词体会出陕北人民“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屈精神。
目标简单一些,不面面俱到。
亲亲丁丁肯定了我的想法:“是呀,即使是散文、诗歌这类文体,我们也应该从工具和人文两方面来进行教学,你的解释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我理解为三层意思:
先围绕文本,深切感受和体味腰鼓表演的气势和震撼;然后紧扣文本表达特点来引导学生感受这种表达的效果,并将自己的体会带入文本加深体验,并尝试运用这种表达特色;最后,情感的升华和拓展,深入作者内心世界,从心里与作
者产生共鸣!”
事实上,我的第一课时是这样上的:
播放“安塞腰鼓”录像(1分40秒的视频),让学生说出感觉;一遍说不清,再来一遍,让更多的学生把感觉说出来。接着学生放声朗读,再说感觉,大体有:疯狂、气势磅礴、惊心动魄、激动人心、雄伟壮观、激情四射、如痴如醉。还有学生说出了“望而生畏”一词,让她说出理由,读出相关句子,原来她感受到了安塞腰鼓有一种逼人的力量,这与作者的感觉何等相似,好一个敏感、投入的学生啊!随着这一问这一读,我引领学生找出自己感觉强烈的句子,读起了排比句,学起了排比句,大家一起比较,师生配合把第六自然段读得够劲。此时,我们还仿照“
一样,是
的”句式说话。
目的是“用”
——《练习4》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一直对教材中练习的编排不满意,因为我认为这样的安排不像以前老教材一样具有序列性,对于“双基”的训练显然不太严密。但是,我还是很认真地让学生学,学了之后让他们尝试用起来。
课前对于学习俗语部分内容,我就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课上,在诵读五条俗语之后,学生果然纷纷发言,把课前预习的成果都展示出来。关于这一题的教学,我认为:一是要注意体会俗语的类别和是否有另外的含义;二是重视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这些俗语,否则只是读读背背,没有多大的用处。在课堂中,我进行模拟的考查,“逼”着学生思考:这样的情况,运用哪一条俗语才恰当?
关于戏曲的十二个词语,首先当然是让学生放声朗读,一时间教室内书声朗朗。接着运用词典来理解这些词语。在课堂上让学生查字典、词典,这是我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目的在于增强学生运用工具书的意识,提高他们查字典、词典的水平。经常锻炼,我想应该是有好处的。
在学习这些词语的过程中,我注意渗透了戏剧(京剧)的一些知识,介绍我们泰州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他擅长的就是旦角。在背诵词语之后,让学生选词造句;再根据一段话的语境,选择填进合适的词语。只有学以致用,才算真正实现编者编排练习的目的,对吗?
先导后学,当堂反馈 ——练习4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导:和学生谈话:为什么要解释?解释有什么要求呢?学生说:解释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误会。首先要心平气和。我说:为什么不能急?学生说:当然不能急了,一急话就说不清楚,人家就会认为你做贼心虚。得,都是明白人。
看第一个例子:老师责怪单小英上学迟到,单小英要解释。我和叶灿钰同学来表演,做个示范。
单小英喊:“报告!老师,对不起!”(我说:“停!等我发一下火。”)老师发火了:“单小英,怎么回事?你看看,都迟到5分钟了!”单小英说:“老师,对不起!我来上学的时候,遇上北大桥堵车。我连忙绕道,赶到学校时迟到了。”老师:“噢!原来是这样啊!”
我让其他同学说说叶灿钰的解释怎么样。大家一致认为她有礼貌。我说还不够,嘴还要甜一点:“老师,您先消消气,请听我给您解释!”最后,还要“收好尾”,让老师有台阶下,因为老师不知情啊!可以这样说:“老师,我以后一定听您的话,上学再也不迟到了。请您放心!”这样懂事、机灵的小姑娘,哪个老师不喜欢呢?
学:同桌分角色说一说,注意帮对方补充。每个同学都要“解释解释”。比:学生练说结束,请几组同桌来展示一下练习的成果。大家认真听,比一比哪一对同桌态度最有礼貌、说的内容最有针对性、最会“收尾”。比较之后,让学生自由评点。
互动:在这节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相交换角色练说,学生之间互相评点,这样的练习才有效果。
反馈:在教学中,我注意让更多的学生来参与、练习,更重视学生“学”的情况,更注意检测学生当堂“学”的效果。
先导后学,当堂反馈。这样的做法,以后我要努力做下去,希望取得好的效果。
15.品读重点,感悟人生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
一、重点品读直接描写第5自然段的内容。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圈出词语,体会一下:高原柳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有说又粗壮又高大的,有说枝繁叶茂的,有说生命力顽强的,有说坚强不屈的。
大家把目光集中在“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这一句上,而且“抠”出了“巍巍然”、“撑立”这两个词。我让同学们读这一句,联系盘古开天辟地,想象一下高原柳的形象。这时,感悟出来了:它犹如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让人望而生畏,忍不住要顶礼膜拜。接住第一课时从学生嘴里出来的“美”的话题,我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对,这就是一种阳刚之美。领着孩子们读课文,在读中进一步领会高原柳的生命力,表现它的阳刚美。
而对第3、4自然段恶劣环境与第5自然段高原柳的强大对比,第一节课中已经有所学习,只要追问一下,就可以了。
二、重点学习第8自然段,体会高原柳与灞河柳的对比。
扣住“美”过渡:这是一株多么神奇的柳树啊!神奇到让作者望而生畏,让我们顶礼膜拜,让我们叹为观止!这是一种阳刚美,那灞河柳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
适时讨论解决文后第4题。哦,这儿又是对比手法。好,找出对比两种柳树的句子:“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选?”读一读,读出强烈的质问语气来。
让学生比较灞河柳与高原柳不同在哪些地方,说到灞河柳时,引大家吟诵《咏柳》;说到高原柳时,引大家吟诵《竹石》。
这儿有一个“生成”,来自我的即时想法:陈忠实先生拿灞河柳与高原柳对比,他喜欢哪一种柳树?学生答:喜欢高原柳。我问:灞河柳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你们不喜欢吗?这儿,其实陈忠实先生不是要表达自己的喜好。他是在讲人生态度——怎样面对顺境和逆境?学生讨论之后,我加以总结:当处在顺境之中,我们就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高原柳处于逆境之中,就必须勇于面对,顽强抗争,最终都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第7自然段是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我告诉学生:陈忠实先生在文中问了一个问题,然后又给出了答案。让学生找出“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
景?”这一个问题。
扣住“奇迹”划词,略学第6自然段。之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朗读第7自然段,一起想象。我和孩子们对话:学过《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文章吗?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场面?这是怎样的一幕啊!学生领悟到这是悲壮的一幕。我让学生像叶旦同学那样“调动情绪”读,叶佳梅同学读得真的太棒了,她今天可是超常发挥了。然后我再和学生们读这一节,心中感叹高原柳超乎想象的毅力。
四、学习写法,“规划”人生。
我明知故问:作家陈忠实先生是为了表现高原柳的“神奇”吗?学生讨论:陈先生究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株青海高原柳?我点拨:还记得《早》这一课吗?大家恍然大悟:这儿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学习最后一句,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一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你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怎样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说:对,就是永不放弃,永不服输!
我说: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条又一条的道路断绝,也不能放弃心中的希望,只要勇敢地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我们要像高原柳一样,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16.联系上下文来学习——《草原》教后反思
上一节课品味了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这节课我和孩子们一起来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在第二、三、四自然段中,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请同学读一读课文,理解“洒脱”一词的意思,学生马上按着字典举手要求发言。那这个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联系前面的句子来想,明白了:想怎么开就怎么开,很自由。读到“„„河!”时,引导体会一下“!”。标点使用在我们班可是个不小的问题,这个机会可不能放过。再多读几遍蒙古族人民前来迎接远客的句子,想象当时的场面,体会热情、热闹的场面。
围绕“热情好客”,让学生找出词句来说一说。学到第四自然段时,几位同学说好了,唐凯亮举手了:“我来概括一下,蒙古族人民摆上了民族风味。”这个“我来概括一下”让我激动起来。这比前面帖子里的“负隅顽抗”相比,更为了不起。我大加表扬,让小唐激动不已。
学到本节课的第二重点环节,也就是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想象这句诗表现的情境。我指点同学们,可以联系前面的课文来说一说。“天涯碧草”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来说,“蒙汉情深”可以联系第三、四自然段来说。重点还是要落在“话”上。好!大家来假想一下,如果你是主人,会说什么?而客人又会说些什么?
有“主人”说:“老舍先生,你就再多住一晚吧。我们还要带你骑骑蒙古骏马,逛逛大草原!”
有“客人”说:“有机会,一定要到我们那儿去。我会倒上龙井茶,端上北京烤鸭,再来几大坛茅台酒,我们一醉方休!”
那“何忍别”呢?有同学灵机一动:有了!握手再握手,握得紧紧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骑着骏马送出了几十里外,还不肯掉转马头。嗬!好家伙,这不是模仿前文吗?可以吗?当然可以!
17.这一节课如此平淡 ——《麋鹿》教后反思
从看图入手,认识麋鹿;写课题,让学生看清“麋鹿”的写法,因为有些同学容易在“鹿”字中多加一横。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提醒——“悄”是多音字。初步认识麋鹿的形象美,给这幅照片取个名字。读第二、三自然段,请多名同学读“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一句,明白重音落在“最”、“长”上。我问两个自然段写什么,学生说写麋鹿的外形特点。我故意设疑:两节都写外形特点,不重复吗?再看看,学生明白了:第二节是概括,第三节是具体写。指导学生写字:哺、沼、涉,理解“跋涉”,扩展成四字词:跋山涉水。
读第五自然段,查词典说出“销声匿迹”一词的意思,提醒“销”字容易与“消”字混淆。师生共谈读了这一节后的感觉:悲伤、痛心、愤怒。我问这一节写什么,鞠奥回答:这一节写了麋鹿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你看,这个回答里就有了对第一句的“改编”。我说:那么这一节就是总分结构了。那这一句是不是就是第五节的总起句呢?这样的质疑,让学生明白了第五、六、七自然段就是围绕“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这一句写的。
读第七自然段时,叶剑龙同学读第二句停顿不恰当,让他读第二次效果还是
不好,我示范读了一次,他明白了要怎么停顿,读第三次就好多了。指导写“颠沛流离”,理解这个词语:生活艰难,四处流浪。我试探性地问这么一个问题:“麋鹿为什么会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同学们都能回答:国家不强大,受到欺侮,麋鹿就没有好日子过。那么,第二课时揭示中心就没有太大问题了。引导学生比较一下第六自然段中“饲养”与第七自然段“放养”一词,一读两个句子,学生很快明白了两个词语不同在哪里。
最后回顾一下全文,让学生说说主要写了哪几方面。你看,这一节课,我上得太平淡了,不是吗?
养成习惯,必先树立意识 ——《练习5》教后反思
《练习5》第一部分主题是“风”。题中有“朔风”一词,我要讲这个词的意思只是“举嘴之劳”。但是,这只能由学生自己学习。我经常提倡学生要多使用工具书。学生们动手查一查字典,“朔”字有三种意思,第3种意思是“北”。
哦,“朔风”就是北风啊!
你看,就是这么简单。查字典、词典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要想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认为,必须先树立他们这一方面的意识。要备工具书在身边,遇到“拦路虎”马上翻翻,字义、词义就可以迎刃而解。
第二个有意思的环节还是与“朔”有关。
最近,我在训练班中学生——在课堂上,首先要学会“倾听”。
理解了“朔”字的意思,我有意说:朔就是北,那么“劲风”是什么意思呢?第一个同学是叶潇逸,他很机智地避开了“陷阱”。第二个我叫了叶康,我还是这样地说,他却不假思索地回答:“朔风就是北风。”我抚掌而笑,同学们也明白过来,纷纷笑起来。
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化学教授给学生们演示品尝尿的味道,他说:“我们应该勇于尝试!”说完,举起一根指头伸进烧杯里,然后放进嘴里。之后,他让学生们都尝试了一次。烧杯又回到了教授手中,教授说:“很好!大家都很勇敢!但是有谁注意到,我伸进烧杯里的是中指,而放进嘴里的是食指?”学生们都张口结舌。
18.细细地读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后反思
接着上一节课的学习,我让学生概括第一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缩成一个字:谢、责、爱、惜、盼。
由“谢”引入学习,我问:巴金爷爷谢谁?为什么谢?学生答:谢孩子们带给他温暖。师:为什么会感到温暖呢?联系《只拣儿童多处行》来说一说。学生答出:“温暖”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学习“责”,我问:巴金爷爷为什么自责?学生读出相关句子。我说:那孩子们有没有责怪巴金爷爷呢?鞠奥不假思索地说:孩子们会原谅巴金爷爷。李欣越举手了:孩子们会热泪盈眶,为巴金爷爷而感动。很好!感动,孩子们为什么会感动呢?请读一读“我有病„„”,找出让你感动的词。大家交流,找出了“千斤重、无论如何、终于”这几个词。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觉。学生读过之后,从“无论如何”一词明白了在巴金心目中,孩子们有着很高的地位。而“千斤重”、“终于”真让我们落泪。我说:你看,这些词语是有感情的,只有用心读,才能感受得到。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像这样让自己的词语带有感情,带有温度。
重点是学习“爱”。读一读巴金关于“爱”的句子,我引导大家背诵邓小平的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请学生找出巴金爷爷表明人生态度的一句“名言”,联系上文品味这一句中的“终于”,看一看能不能省略。找出这句话中的一对反义词,理解“奉献”和“享受”。联系下文,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读到第五句至第九句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诵读雷锋的名言。什么样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能不能举例来说?学生一下子说出了汪精卫,我让他说清楚:汪精卫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出卖了国家,最后得到的是人民的唾骂。我引导思考:“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生命“开花结果”了?这是一个重点。学生说,像巴金、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生命“开花结果”了。我问:那么我们普通人的生命有没有“开花结果”呢?学生答:只要有作为,肯奉献,你的人生就有价值,生命就有意义,当然就“开花结果”了。
那么,巴金的生命有没有“开花结果”呢?联系“作家卡片”,补充巴金向“希望工程”捐款的资料,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巴金爷爷无私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生命早就“开花结果”了。
19.借“语境”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钱学森》教后反思
“言为心声”。本节课,我主要和学生一起学习钱学森的语言,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先学习第二自然段中钱学森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让学生自由读,说出体会。有的说,钱学森有一颗精忠报国的心。有的说钱学森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我说,体会人物的话语,必须进入相应的“语境”之中。那钱老的这句话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的?学生读一读文章,明白了:钱学森是在美国留学时所说。我说,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会有什么想法?生答:很满足,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但是,钱学森呢?这么一点拨,学生说:他是身在美国,心系祖国。有学生背起了肖邦的名言:“祖国高于一切。”我说:让我们一起走进钱学森的心灵深处。学生再读读课文,说出了:把祖国放在第一位,自己放在第二位。我补充介绍当时中国的历史情况,学生明白了其实钱学森心中有一个强国梦。钱学森是怎样地说这句话的呢?有的学生说“慷慨激昂”,有的学生说“铿锵有力”,有的学生说“激情四溢”,有的学生说“毅然决然”。我引学生一起激昂地读出这句话,体会着钱学森的远大理想。
学习第四自然段中钱学森的话:“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让学生自由读,说出体会。有的说,钱学森热爱祖国,一心报效祖国。有的说,钱学森认为回到祖国建设祖国义不容辞。
还是一样的学法:这句话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的?学生读一读文章,发现了对比。请两位学生来读,一位读留学生的话,一位读钱学森的话。让学生对比一下,高下立现:留学生们怕苦畏难,而钱学森不怕困难。我点拨道:钱学森明白不明白当时新中国的情况呢?学生说,明白。我追问:那他还想回国?那可是困难重重啊!学生们再读这一段,深入地思索。鞠奥说,钱学森深受着祖国,即使吃再多的苦,他也心甘情愿。叶灿钰说,为了新中国,钱学森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说,是啊,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儿不嫌母丑——”学生们接着说,狗不嫌家贫。我说,再把钱学森的两句话并成一句,那就是——我们是
中国人,即使祖国再穷,我们也应当回去。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钱学森的话。
好一番真情的话语,好一颗赤子之心,好一个精忠报国的钱学森!
20.把教学视点转向“写” ——《詹天佑》教后反思
教《钱学森》一课之后,飞来飞去版主指点我,是不是把人物塑造的方法告知学生?我反思着,觉得自己的教学的确有些顾此失彼了。
我不是把自己的教学视点转向“写”的吗?那么,这节课,我就这样去教。我先让学生明白本文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心词是“爱国”和“杰出”。
围绕这一中心,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呢?让学生理一理: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那么,写这几件事,是怎样表现“爱国”、“杰出”这两个中心词的呢? 学习“接受任务”,教给学生:詹天佑接受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必须放到当时清廷无能、列强环伺的历史环境中去看,才表现出他的“爱国”来。引导学生体会“毅然”这个词,孩子们学会了联系上下文,联系了第三自然段中的“争了一口气”、第七自然段中“一个有力的回击”,联系第四自然段中詹天佑的想法,大家明白了詹天佑的心思:即使吃再大、再多的苦,他也要把这条铁路修筑好。
学习“勘测线路”,引导学生寻找:这一段是怎么写出詹天佑的“爱国”的呢?学生找出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我让学生读课文,并以“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作支撑,反复诵读体会詹天佑的“爱国”。在品味环境描写有关语句时,学生体会到詹天佑不怕牺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品味语言描写有关语句时,学生体会到詹天佑一丝不苟、高度负责。在品味动作描写有关语句时,学生体会到詹天佑为了修筑铁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
学习“开凿隧道”,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开凿法的好处;学习“设计线路”,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作用,这样写表现了詹天佑才华的“杰出”。
文章的结尾,也与“写”有关,也能体会到詹天佑的“爱国”和“杰出”。哦,学生起了好奇心。我加以引导,学生悟出这是一种侧面描写。这样的妙处,更能衬托出詹天佑的伟大来。
在我的着意引导下,学生更多地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如何写。把教学视点转向“写”,能让学生更直接地学习语文。
21《鞋匠的儿子》教学谈
《鞋匠的儿子》是篇新课文,讲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寒微,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的“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爱戴。
课文乍一看,内容很少,看似不应该编排在六年级的课文里;但仔细一读,发现林肯的演讲非常深奥,学生很难能理解其言外之意。
前段时间,因为课堂观察的需要,平行班的沈老师上了这篇课文,她非常认真,上了两次,我和钱老师也去听了,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发现课堂教学设计得不错,但上下来的感觉却不好,主要原因是学生还达不到这么高的理解水平。
今天的课堂,在设计上,我采用并对沈老师的教学设计稍作调整,课堂上我特别关注了学生这一头,总体感觉上得还可以,学生对林肯的演讲非常感兴趣,气氛也很活跃,回答得也比较精彩。
说名言启发,采用“申报制” ——《练习6》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今天的口语交际主题是——“我喜欢的一句名言”。
我的目标就是让全班都参与进来,都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名言。
昨天布置预习的时候,我强调了一点:名言有千千万,你真正喜欢哪一句,要真心选择。
课堂上,我依旧让学生“开火车”说出自己喜欢的那句名言。
细数下来,同学们喜欢的名言当中,有关于读书的名言,有关于毅力的名言,有关于谦虚的名言,有珍惜时间的名言,有关于细心的名言,有关于勤奋的名言,有关于乐观的名言,有关于美德的名言。
学生一一站起来说出自己喜欢的名言,我逐一地给予点评。比如卢弘说了鲁迅先生的名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我点评:“那你可不谋害了好些人命了,慢性自杀好多回了?”唐凯亮说了塞万提斯的名言“当命运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它会打开另一扇门”。我点评:“怪不得你平时总是乐呵呵的,心态总是那么好。嗯,这句话值得所有人学习。记住:天无绝人之路!”
说完名言,得说名言的意思,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这一环节,我们采用了“申报制”。
想说的自己站起来,第一批申报的有八人。在同学说名言意思和受到的启发时,我注意倾听,并且有针对性地让发言同学补充、完善。对于说得实在的,比如戴影说的是关于细心的名言,我表扬她谨慎认真的学习态度,希望其他同学向她学习。
刚刚犹豫了的同学,成为第二批申报者。其中,鞠淑姝说的是关于读书的名言,说启发的时候说了“好好学习,勇于攀登科学的高峰”之类的话,我举了我小时候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的例子,教孩子们不要说这些口号,而要讲出自己学习或生活中的真实例子,来证明得到的启示。叶玲同学虽然发言简短,但是鉴于她的实际水平,我肯定了她的发言,看得出她很振奋。
之后,我让学生们同桌互相说一说,巩固一下学习成果。
最后,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努力写详细,这样由“说”到“写”,学生会对自己喜欢的名言印象更深刻。
22.层层落实,朗诵入味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对于古诗教学,我的观念是——
要让孩子们爱上古诗,更多地诵读更好的诗歌。
弄懂诗意是基础,体会思想感情是重点,有效拓展是难点。
《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的,本学期已经学过他的《示儿》一首,当然要复习一下了。再请学生诵读陆游的其他古诗,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个放在课前的三分钟诵读时间中。
弄懂诗意这一环节,我跟孩子们玩起了扩词游戏。比如“无遗力”其实就是“不遗余力”。让学生查起了字典,理解“终”、“绝”、“躬”等字。通过查字典,正好可以比较辨析一下词义,比如“躬”字,可以比较“鞠躬”的“躬”与“躬
行”的“躬”意思的不同。
之后,我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接着,我让学生思考:这首诗是围绕哪个词写的?叶旦说:是围绕“学问”这个词写的。邵菲说:是围绕“躬行”来写的。我说,对呀,就是围绕这两个词来写的。五年级时,我们学了《每天四问》,作者是谁?生答:陶行知。我说,我就来给你们讲一讲陶行知名字中“行知”的来历。我介绍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名言,补充了陆游的“汝果欲作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话。再让学生诵读古诗,探究“知”与“行”的关系。
光懂诗意、体会思想还不行,我还让孩子们联系实际想一想:怎样才叫“躬行”呢?孩子们从做科学试验说起,把目光转向了社会、生活、自然。我说:对,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光学书本知识是不行的,只会得到死知识,会变成“书呆子”,还要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活知识”。
这样层层深入,学生理解得更深了,再一次朗诵起来,感觉都不一样了。
23.《学与问》
教前: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学”即“学习”,“问”指让人回答或解答自己不知道或不清楚的事情。用一个“与”字把“学”“问”连接起来,说明二者相辅相成,对一个人的学习求知同等重要。本文观点鲜明,题目起到了概括全文、提纲挈领的作用。文章条理清晰,首先提出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其次用事实论证---哥白尼从小喜欢提问•、•沈括善于求教;第三提示注意方法: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最后明确学与问的联系。教学本文,既要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还需渗透说明事理文章的写作方法。
《学与问》教后: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论述了“学”与“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教学中,我借助每一部分的中心句展开教学,第一部分“‘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理解哥白尼这个典型的例子。第二部分借“在求知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阅读理解沈括的做法。第三部分是借助对“学习的主人”的理解,深入理解课文。每一部分每一部分完成后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心得。渗透写作方法(举例说明)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最后让孩子们交流有关“学”与“问”的名言警句。教学过程还是比较清晰的:理解文
本---渗透写法---拓展延伸。从最后的检查学习效果,孩子们都能说出一点自己这节课所学到的东西,还是有收获的!
24.《大自然的文字》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重点是让学生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初读文本,感觉文本中的文字浅显易懂。如何让学生深入文本,则成了教学这篇课文的第一个立足点。再读文本,感受文本的细节描述,这是第二个立足点。三读文本,揣摩文章的结构和写作顺序,这是第三个立足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并联系前面课文所阐述的道理,升华“学习”,此为第四个立足点。利用科普小品文的文体特点,让学生了解写作方法,这是第五个立足点。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给孩子们15分钟时间读书,然后让他们说说读懂了什么!教学课文,我从“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怎可一日不读它呢?”入手,首先训练:把这句话改为陈述句,再改为反问句。体会“诱惑力”!然后再让孩子们找出报纸的“诱惑力”。“惊天动地的新闻”、“回肠荡气的故事”、“形形色色的消息”、“五花八门的知识”“新人新事新科技”。。。找到“诱惑力”,怎样读就水到渠成了!找到“诱惑力”,养成好习惯势在必行!
《练习7》教学反思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频频可以看到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具、课件,整个课堂是五光十色,光彩夺目,但是当课堂结束之后,学生真正记住了什么?真正通过这些绚丽夺目的课件了解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课堂的闪光点,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理解、感悟、升华的基础上的,当脱离了这个基础,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花架子,不过是一种表演,一种秀,从本质上已经背离了使用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