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子》教学设计1
《孔子》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你们以前进行过英语听力测试,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进行一次汉语听力测试,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下面观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认真听。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伟大的名人,孔子。(出示课题)二.了解学习目标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三.预习检测
1.(出示苹果树)下面我们进行开火车比赛,看谁的火车拉的苹果多,火车头在哪里呢?
2.开火车的时候一个比一个积极。接下来我们理解以下三个词语,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出它们的意思?
3、“同学们能准确地从文中找这三个词语的意思,说明你们认真预习课文了。下面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看谁想的又快又好。
文章具体的写了孔子的几件事情?(1)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不喝盗泉水
(3)与弟子谈 “识人不易”(4)晚年读《周易》
4、在这几件事中,哪一件事写得最详细?谁能找出所在的段落。四.学习“与弟子谈 “识人不易”
这位同学找得真准确。现在请同学们将这一部分读一读,思考一下问题(出示1.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2.弟子子路是怎样做的?
3孔子是怎样评价君子小人的?
4.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人实在不易”?
5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慨,从他的感叹中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圣人?我们从中学到什么?)1.谁来说一下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从这一背景可以看出孔子在出游的时候的确遇到了严重的困境。2.他的弟子子路在这此困境中是怎样说的?这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在穷困的时候不必严守节操。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子路在困境中的意志不够坚定。这也是一部分人面对困境时的表现。
3.孔子又是如何谈困境的呢?可以说困境就是一块试金石,君子在困境之中意志坚定,而小人在困境之中左右动摇。
4.孔子在这个故事的结尾为何说“了解一个人实在不易”呢?“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指什么?(原文)这是孔子用眼睛看到颜回在“偷”吃米饭。“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指什么?米饭已经不干净孔子却假装说干净的米饭说明他内心也认为颜回在“偷”吃米饭。但事实在是不是这样,孔子虽然亲眼看到,内心确认的一件事都不是真的,那么平日我们道听途说的事更不能信以为真。
5.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慨,从他的感叹中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圣人?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五、总结概括
几千年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传承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孔子有了一定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孔子以及他为人处事的哲理之中!
六、作业
1.根据拼音写词语。
jiào yù rú jiā héxī jì sì
()()()()2.找出下列词语的错别字,在错字下面划上横线,并在后面横线上改正。推宗 报怨 严历 为人处事 推已及人 纬编三绝 翻来復去
第二篇:孔子游春教学设计1
23、孔子游春(第二课时)
次营中心小学
张早霞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高年级的教学应该集阅读、理解、思维、想像和创造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习“论水”、“言志”这两部分内容,通过朗读、拓展,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涵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和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孔子说的话所蕴涵的道理,同时积累与之相匹配的语言。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和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教学难点:体会孔子论水中所蕴涵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敲开读的大门,张开听的翅膀,感受泗水春景。
1、画面重现。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跟随孔子的脚步,来到了泗水河畔。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现在清晰地印在脑海中的是哪几幅画面?
2.学生说
3.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空间,来到两千年前的春天。朗读入情,配乐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二、扬起读的风帆,开启思的航程,感悟孔子论水 1.师引语:泗水河畔的美景让我们心旷神怡!(泗水春图)孔子的心情却很不平静。他凝望着欢快活泼的泗水河,陷入了沉思。
2.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9自然段,说说哪些地方写了孔子对水的情谊?
(1)学生默读课文(2)师生交流
(3)有没有写不直接写水,但是能看出孔子对水的情谊 哪个词语让你看到孔子对水的情谊。
(4)你们觉得哪一个小节最能表达出对水的情谊。第八自然段 3.文章的第八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1)学生说
(2)板书:真君子(3)“君子”,你认为怎样的人才算是“君子”呢? A、品德高尚的人
B、你能引用有关“君子”的名言说说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3)孔子为什么要说水是真君子呢?请大家再读这段,根据你的理解找出原因。
(4)学生自读课文(5)师生交流
(从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板书:(四个词语)老师带着学生回顾,水被称为真君子是因为„„(回顾板书)
4.水的这些品行和孔子论水这充满哲理的话语,一定让你想到了很多成语、古诗、课文,或者有自已的颇多感悟„„再读这段话,请大家在书上做出批注,圈圈点点,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1)学生再读、再写,教师巡视。(2)师生交流
同学们,我看你们都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了许多闪烁着智慧的文字。把你的读书收获拿出来先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可以读读课文,也可以说说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5、(全班交流)(1)说水“有德行”。(多媒体出示: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象有德行。)生体会:是说水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生谈体会)
师述:是呀,水滋润万物,无论它是参天的大树还是低矮的小草,无论它是奔跑的动物还是静止的植物。请你感激地读!
生:(读)——-师:没有水就没有一切,请你敬佩地读!
生:(读)——(2)“有情义”。(多媒体: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生谈体会)师述:水好像很通人情,总能与周围的事物和谐相处,有时是方的,有时是长的……
师:什么时候是方的?什么时候是长的?也就是说:该方的时候,她就——方。该长的时候,她就—— 长。该圆的时候—— 她就圆!
师:能屈能伸,真大丈夫也!是呀,水流进方方的池塘里就是方的,流进长长的溪流里就是长的,它为人着想,真是宽厚待人,有情有义!谁能把这种情义读出来?
(3)谈水有志向。(多媒体: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生谈体会)
师:由水的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你想到了关于水的什么成语?(滴水穿石)
师:是啊,有道是“人无志则不立”,孔子也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 水有一个志向,那就是奔向大海!那烟波浩淼、广阔无垠的大海是那么的让人魂牵梦荦、心驰神往。你看,那卷起的千尺巨浪,就是它不息的生命在涌动。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这就是流水的志向!亲爱的同学们,难道我们不应该有流水的志向吗?那么,我们该如何读出这柔弱的水呀?(它的刚强!)(同时出示图片:波浪滔天的大海)
生:练读、齐读。
(4)谈水善施教化。(多媒体出示: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
师:就这一点,你能具体地说说吗?
师:万物入水,水都能帮其洗刷污垢,这一点又多么像孔子自己,不管是谁,无论他是高贵还是低贱,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有,只要他肯学习,孔子都愿意对其教化。这一句话包含了孔子的育人观点、高尚情操,谁来读?
师:由此看来,(指板书:水是真君子啊!)
同学们,请你们也来观水,你们的心中又会生出怎样的感慨!(播放)
6、(点击现出该段文字)同学们,孔子由水作了许多生动的比喻,这一段的后面还有一个指省略号,你们知道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吗?那么你们能帮孔子再补充两句吗?自己先练一练。
7、学生续句。
(水能容纳无数溪流,它好象胸怀宽广;水总是滔滔不绝的向前奔流,它好象志在千里;水清澈透明,它好像纯洁无瑕。水滴石穿,它好像有恒心,有毅力„„)
(多媒体)(水能容纳无数溪流,它好象
;水总是滔滔不绝的向前奔流,它好象
;水清澈透明,它好像
;水清澈透明,它好像
。)
8、、孔子仅仅是在赞美这泗水河里的水吗?
生:不,他赞美的是水的精神!并要求他的弟子们也做像水一样的人。
9、是啊!这段短短的话中,包含着多少内容!出示两句话:
(1)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碧波说„„
(2)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碧波,意味深长地说„„ 男女生分别读这两句话,同学们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师:什么叫“意味深长”?
师:这段话中除了有孔子的“赞叹”,还有什么?
“表白”。还有孔子对弟子的“嘱托”和“叮咛”。还有孔子对弟子的“希望”和“期待”
师:该如何读得“意味深长”啊!谁来读?(指名个人读,师适时表扬:真是读得意味深长!)
10.那么,此时,水在孔子的眼中仅仅是水吗?(1)师生交流 水是母亲 水是他的老师
水是他的良师益友,是他的归宿
(2)孔子如此深情地凝望着泗水的碧波,如此动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3)指名朗读出示的一段文字:你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命的乳汁„„ 11.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喜爱水的哪里是孔子一个人啊?古希腊泰勒斯说过:“„„”管仲„„老子„„,意思是说品行最高尚的人像水一样。
这些哲人观水的角度不同,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水是“真君子” 弟子们仅仅是听出老师对水的喜爱吗? 弟子们还听出了什么? 师生交流
(教育弟子,教育自己„„)
三、感受孔子的教育对弟子产生的影响
1、同学们,从孔子的这段话中,我们已经领悟到了孔子目的是什么,那么孔子的学生们领悟到了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请从课文后面几节中找一找。)(出示子路和颜回论志的话)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
温文尔雅的颜回经过深思熟虑,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2、指名读子路和颜回的话。
3、联系孔子论水的一段话,说说从颜回和子路的志向中,你感悟到什么?(子路乐善好施,有如水的哺育众生,有情有义,颜回希望成为不好表功的人,他的谦虚沉稳,正如水的和顺温柔。)
4、同学们有一本书,叫做《论语》,有这样一段话,自己读读,读不懂的地方结合注释,想一想。(出示)
(1)学生读
(2)师生交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就是孔子的志向!孔子以他高贵的品质、伟大的思想,影响着我们,也影响着全世界人民。
四、感受心灵的春天
1、同学们,在绿草如茵的泗水河畔,颜回与子路向孔子谈了自己的志向,此时,在悠扬的琴声中,在孔子翩翩的舞姿里,“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出示)同学们,你能对照着这幅孔子游春图,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因为他们浓浓的师生情谊使春天更温暖了;因为孔子的和蔼可亲的态度使春意更浓了; 因为孔子教育弟子的深刻道理使泗水河畔的春天更有内容,所以说春意更浓了;因为孔子与弟子们的歌声,使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五;深化人物,拓展延伸:
1、这一位充满大智慧的先师呀,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曾经这样评价过孔子,出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他认为孔子的德行高不可攀
唐代诗人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鲁迅先生也说过:“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身上,都有孔子的影子。” 他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有极高的评价,1988年,7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他们发表了一份宣言,其中有一句是——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到孔子那里去寻找答案。
难怪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让我们再读孔子的名言,结束今天的穿越时空之旅吧 读孔子的名言
子曰:三人行„„ 子曰:学而„„ 板书设计:
孔子游春
有德行
水 有情义 有志向 善施教化
真君子 颜回把他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想知道吗?
nì
(有利剑兮匿(隐藏)于鞘中,有美玉兮泥上深藏。虎落平壤兮反不如犬,凤凰落地兮被
Jì
jiù
鸡啄伤。生不逢时兮玉石不辨,不遇明主兮骥(好马)锁厩(马棚)房。用之则行兮闪闪发光,舍之则藏兮不卑不亢。)
师释义:颜回拿利剑、美玉、猛虎、凤凰来自比,告诉我们他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他非常渴求建功立业,为国为民做出贡献,但却无用武之地。可他并不悲观失望,也不高傲自负。正如他所说:“用之则行兮闪闪发光,舍之则藏兮不卑不亢”。
第三篇:孔子教学设计
孔子教案
一、学生印象中的孔子
(请学生回答,他印象中的孔子是怎么样的?)
讲解:刚同学们都根据自己的所学,对孔子进行了一番评价,那接下来我们来看下中国历代的一些知识分子又是如何评价孔子的。
二、中国历代对孔子的评价 PPT展示: 1.“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 2.汉儒对孔子的评价(材料暂未找到)
3.“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南宋儒学家朱熹
4.又孔子祖述儒家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斯二者,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不于报章上词而辟之,则人智不张,国力浸削,吾恐其敝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
—新文化运动干将吴虞
5.“儒家反动、庸俗的人生观、世界观必须彻底批判”—文革中对孔子和儒家的批判
讲解: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历代知识分子对孔子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从孟子、朱熹等人对孔子评价非常之高,而新文化运动及文革中又将孔子贬的一文不值。可见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并没有定论,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对自己也已经有过评价: PPT展示:
材料一: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论语•子罕》
材料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译文:太宰向子贡问道:“孔老先生是位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道:“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便道:“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穷苦,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真正的君子会有这样多的技巧吗?是不会的。”
孔子说道:“讲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教导别人总不疲劳,就是如此如此罢了。”公西华道:“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译自杨伯峻《论语译注》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孔子如何评价自己的?(要点:孔子认为自己出身贫贱,也非圣人,只不过比别人好学,比别人勤奋)那么今天我们就以抛开历史上对于孔子的这些评价,以普通人的视角来走近孔子,剖析孔子,看看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走近孔子,了解孔子 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演进:我把孔子人生分为几个阶段:
材料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可见这几个年龄阶段是孔子人生的关键时期,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这几个阶段来解读孔子。1.15—20岁,少年孔子,至于学;
未成年的孔子先后遭受两大重大打击,一次在家庭方面,一次在事业方面,而且都是在精神层面。
家庭上的打击是母亲的去世,时孔子17岁。事业上的打击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要绖(die去声),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文中孔子以为自己可以以士的身份参加,结果遭到了季氏家臣阳虎的嘲讽,深受打击。有人认为孔子“非礼”,守孝期间怎能赴宴?周群的《孔子》P125的解释很好,“使孔子明白了处世的进退之道,孔子‘由是退’。所谓“退”,不仅仅是从季府退出,还具有人生态度的内涵,由此孔子产生了对‘礼’的敬畏和遵从。”
父母双亡的孔子不得不提前成人的角色去处理自己的方方面面,更是提前为自己的将来进行规划,于是“志于学”成为了他的目标。所谓“志于学”并非之前不读书,而是在母亲亡故后他更为自觉主动的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一般认为学习的内容正是诗书礼乐等对其今后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同样,遭受阳虎的嘲讽打击后的孔子,更有理由“志于学”而反击他人的辱慢。
2.20—37岁,而立之年的孔子,坚定礼治,学礼知德; 立什么?
材料:“立”的涵义就是通晓古今各种文献资料并联系当时的现实情况,从中抽象或概括出带条理性的原则思想(义或道),达到“一以贯之”的地步。孔子“三十而立”的时候,这些“一以贯之”的原则思想大概基本上就已经确立了。
——匡亚明《孔子评传》 一般认为,孔子年少至37岁自齐返鲁是其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此阶段最多关注的是“礼”。什么是礼?
材料:礼,是理性化的社会秩序,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原理(或标准),以及一般的习俗……还是一种诚虔的心境。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 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孔子认为:不知礼,无以立也;人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人人都不懂礼,则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孔子认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是不懂“礼”造成的。比如说季氏舞八佾,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正是因为非礼了。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因为有了个“不”字,才能显示礼的重要。如果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天下大乱。
3.37—51岁,不惑之孔子,潜学设教,因礼得仁; 自37岁自齐返鲁至51岁出仕的14年,应该是孔子一生中最为惬意的时光。不为衣食所忧,不为世事所困,潜心研究学问,每日与学生论道,高谈阔论,充满着对美好未来设计的憧憬。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14年,一是因为他通过“退修诗、书、礼、乐”,让自己所研究的理论从礼乐上升到了仁义的高度,二是在教育方面获得了巨大的突破,“弟子弥众”,无论是从学生的数量还是教育理论。何为“仁”?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因为孔子没有明确给“仁”下定义,也因为孔子为“仁”下了太多的定义,导致后世对如何理解“仁”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
材料:通观孔子平日所言及所定五经中所有诸德,殆无不在仁之中,曰诚,曰敬,曰恕,曰忠,曰孝,曰爱,曰知,曰勇,曰恭,曰宽,曰信,曰敏,曰惠,曰慈,曰亲,曰善,曰温,曰良,曰俭,曰让,曰中,曰庸,曰恒,曰和,曰友,曰顺,曰礼,曰齐,曰庄,曰肃,曰悌,曰刚,曰毅,曰贞,曰谅,曰质,曰直,曰廉,曰洁,曰决,曰明,曰聪,曰清,曰谦,曰柔,曰愿,曰正,曰睿,曰义,皆仁体中所包含之德也。
——匡亚明先生《孔子评传》引用了近代学者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的内容
所以仁可以引申出多种含义,但这些含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和仁作为爱人这个原义联系着。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相对统一的,那就是“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由爱自己亲人的“亲亲之仁”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泛爱之仁。
孔子在充分研究了礼后,他发现只有礼而无仁,会加深对立,矛盾激化;同时只有仁而没有礼,则上下不分尊卑难寻混乱不堪。因此引仁入礼,则可使礼之锋芒内收,而有礼的规范,仁则更发光芒。这样,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是自觉复礼,小康指日可待。
材料:孔子得仁应是其这14年中最大的收获。他把仁和礼的原则联系起来,坚持在更为广阔的人际关系和政治道德领域弘扬仁爱精神,并以此影响礼、改造礼,从而建立起 自己的仁论和以仁为核心的礼论。
——张秉楠《孔子》 4.51—55岁,知命孔子,大展宏图,怅然出游;
孔子在这四年中先后担任了中都宰、司空和司寇(司寇则是管理国家最高司法事务的长官,位同卿大夫),尤其是在任司寇期间主要有三绩:(试举一例)社会和谐
在《孔子家语·相鲁》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初,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鲁之鬻六畜者,饰之以储价。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羊豚者不加饰。男女行者,别其涂,道不拾遗。男尚忠信,女尚贞顺。四方客至于邑,不求有司,皆如归焉。同样在《孔子世家》也有类似地记载: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可见孔子还是颇有治国的才能,后来孔子在鲁国的有效治理,引起齐国的恐慌,《孔子世家》记载: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可见,齐国主动提出与鲁国会盟本身就是对孔子治理能力的肯定,但齐国仍旧企图压制鲁国,通过美色乱音的手段以达到乱鲁政逼退孔子的目的。孔子被迫出走,周游列国。
5.65—68岁,耳顺孔子,周游列国,怀才不遇;
这一时期,是孔子最为流离落魄之期,有人形容他“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显示了流离之中的苦寂和豁达,也反映了孔子虽怀才不遇但依旧释然的心境。
6.68—73岁,从心孔子,年老体衰,修纂六经;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钱穆
钱穆称之为集大成者的工作指的是整理编纂六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返回鲁国前,刚刚经历了丧妻之痛,再加上年事以高,已经暮暮垂年了,不久过世。
四、小结
1.15—20岁,少年孔子,至于学;
2.20—37岁,而立之年的孔子,坚定礼治,学礼知德; 3.37—51岁,不惑之孔子,潜学设教,因礼得仁; 4.51—55岁,知命孔子,大展宏图,怅然出游; 5.65—68岁,耳顺孔子,周游列国,怀才不遇; 6.68—73岁,从心孔子,年老体衰,修纂六经;
纵观孔子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一生,但是历史时代的需求,使这个平凡的人背负了太多太沉重的不平凡的东西,通过今天的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平凡人的一生,看到一个“去神圣化,去政治化,去宗教化的孔子。也许这才更能反映一个真实的孔子,这才是真正的尊重孔子,尊重历史,尊重我们的传统。”——李零语
第四篇:孔子教学设计
《孔子》教学设计
北京市大成学校 张棋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设计意图分析
孔子被誉为影响中华文明的第一人,孔子学说对中国两千年的封建思想文化甚至对世界思想文化都影响极大。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了解孔子。在国际理解课程中设计这一课,既可以让中英师生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对中国对世界的深远影响和伟大贡献,让英国师生开阔眼界,加深国际理解和友谊,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又可以培养中英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增强中国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学生情况分析
2012年5月北京市中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系列活动之“英国文化周”在我校隆重举行,本节课是这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听本节课的既有北京市各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二十余人,又有来自英国友好学校师生代表十余人,还有本校初二学生三十余人。孔子对中国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人物,这对他们学习本课内容、参与课堂教学非常有利。但对于英国学生来说就比较陌生,特别是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学生来说理解都非常困难,何况英国师生。在教学中通过翻译解决英国学生的语言障碍,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设置情景剧等化难为易,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教学目标 l.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思想,教育成就以及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2)、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孔子的思想主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情景剧表演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2)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孔子的伦理思想。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生平,认识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和伟大贡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教育成就。难点: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
突破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多个问题,中英学生参与回答;同时设计两幕情景剧表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及三次活动探究:其
一、父亲偷羊,儿子知情,儿子怎么办?其
二、如何报怨?其
三、子路和子贡孔子会表扬谁?在活动中让中英学生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四.教学方法
教师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合作探究、思考、感悟;师生共同编排表演情景剧。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ppt及图片音频视频资料(见活动成果)
学生准备:两幕情景剧表演及三次活动探究,收集孔子的名言和成语。六.教学内容安排 1.孔子的生平2.伟大的思想家 3.伟大的教育家 4.深远的影响 七.教学媒体的使用
利用多媒体展示POWERPOINT课件。八,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课前准备)播放电影《孔子》主题曲,在歌声中中英学生混合进行分组。(导入)人类历史进入到公元前6世纪,世界三大哲人相继问世,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古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古老的中国则出现了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那是一个需要圣人而又产生圣人的时期,孔子的出现,使中华文明迈进到一个新的时代。
(板书课题进入新课)(展示一段材料)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辞典》和英国1985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从贡献和影响方面,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他们依次是亚洲中国的孔子,欧洲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意大利的阿奎那,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培根、牛顿、达尔文,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康德。孔子便被列为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被誉为影响中华文明的第一人,孔子,是中华民族道德和信仰的文化核心。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文化,保证了中华民族领先世界至少二千多年(以明代万历年间计)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中国几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孔子学说对中国两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以及对世界文化、思想影响极大。要了解传统文化,不能不了解孔子。
(多媒体展示各地的孔子像)
(一)、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据考证,孔子是商王的后代。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提问):猜想一下,孔子出生时,他父亲多大了?
当时叔梁纥已67岁,颜征在16岁。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叔梁纥给他取名为丘,所以孔子又叫孔丘,字仲尼。
(提问)孔子的生日是哪一天?孔子为什么叫孔丘呢?为什么叫仲尼呢?
孔子的生日是9月28日,这一天后来被美国定为教师节。孔子又叫孔丘有两个原因:第一,祈于尼丘山,故名丘。第二,头型酷似尼丘山,中间低,四周高。字仲尼是因为他有一个哥哥字伯尼,当时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17岁时,母亲去世。孔子十五岁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办丧事的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曾拜老子为师;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收徒讲学,并著书立说,编修整理了《诗》、《书》、《礼》、《周易》、《春秋》等书,直至七十三岁逝世。
(二)、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终生倡导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两个字:仁和礼
1、仁的含义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也就是做到将心比心,尽可能为他人着想。孔子的解释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大概意思就是对别人多做有益的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概意思就是不对别人做有害的事)
将“仁”的思想上升到统治者就是实行“仁政”了。要求统治者做到恭敬,宽容,忠信,勤敏,慈惠,善待别人,就是仁!孔子认为每一个人都用关爱、尊重他人的言行举止来对待社会,并加强自身修养,最后社会就实现了仁的社会了!孔子反对苛求别人,提倡宽容。
2、礼的含义
孔子认为不知礼无以立。“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做)。
在古代最大的礼牵涉到祭祀与战争,一般而言,礼是基本的行为规范。孔子生活在动荡的春秋时期,那时候,周天子衰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针对这一情况,孔子特别强调礼,他企图恢复周代的礼仪制度,来恢复社会的稳定。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孔子的礼说,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3、孔子的伦理思想
活动探究一:父亲偷羊,儿子知情,儿子怎么办?
第一,儿子作证,证明父亲偷了别人的羊,羊回到了原主人那里,公正得以维护。但是,父子之间的天伦亲情受到 了损害。
第二,儿子沉默,父亲偷羊之事不能被揭发。羊的主人受到了损失,公正受到了损害。但是父子的天伦亲情得到了维护。(学生讨论略,教师强调孔子主张不告发,他认为亲情更重要)
活动探究二:如何报怨 第一,以怨报怨 第二,以德报怨 第三,以直报怨
(学生讨论略,教师强调孔子主张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用公正来对待仇怨。即使是坏人,他也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既不特别宽恕他,更不过分报复他,让他得到他该得到的。假如一个人对我们做了坏事,我们以恩惠来报答他,那么,另外一个人对我们做了好事,我们应该怎样报答他?假如对这两种人的报答是一样的,那实际上就是打击别人做好事的积极性,面怂恿别人做坏事。一个人做坏事理当受惩罚,付出代价,这才让人不敢做坏事:一个人做了好事理当有好报,这才会鼓励人们做好事.
活动探究三:孔子会表扬谁?
1、子贡:鲁国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碰见了,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就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可是他回国后却拒绝去国库报销他花费的赎金。他认为,这样才显得道德。
2、子路: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学生讨论略,教师强调孔子表扬了子路)
(三)、伟大的教育家
1、创办私学
孔子之前,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机会接受教育,一般平民是无资格得到求学机会的,孔子创办私学,在当时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培养立身于“道”并能灵活运用“道”的人。也就是培养热爱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批判社会对家对国有用的人。相传孔子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2、有教无类
情景剧表演:《有教无类》(师):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孔子招收弟子,不管出身、不论智力水平高低、不论年龄大小,也不论国籍,这种思想极大的扩大了教育对象,体现了一种平等,公平的理念。
3、因材施教
情景剧表演:《因材施教》
(师):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是有高低的,因此在教育上应有所区别,孔子特别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4、教学方法
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主张启发诱导,强调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
注重学习方法,“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
强调不懂就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态度要端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有很多名言和成语对后世影响很大,请同学们说说你说知道的孔子名言和成语。(学生说略)请中国学生教会英国学生一句孔子的名言和成语。(学生活动略)
(四)、深远的影响
(出示几段材料,学生朗读)
1、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2、1793年法国大革命起草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引用孔子的格言:“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在下列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1971年,美国参众两院立法确定孔子的诞辰9月28日为美国的教师节。4、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2届执行局决定,正式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奖励在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各国政要和专家。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的奖项。
5、“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6、“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是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
7、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中国在很多国家设立开展汉语教学的 “孔子学院”,在中国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6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
(结束语)有一个人,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教会我们如何学习,教会我们重视教育。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个国家、影响了一个民族、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整个世界。他——就是中国的孔子。
(播放一组和孔子有关的图片和歌曲《东方至圣——孔子》结束本课)九.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1.观察学生课上学习状况。
2.依据学生的发言情况适当评价学习效果。
十、附件:活动用材料 材料
一、情景剧《有教无类》
表演者:孔子和他的十个学生——孟懿子、子张、子贡、公冶长、子路、颜路、公孙龙、司马牛、高柴、颜回 剧情:
孔子:“现在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接受教育,平民子弟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力,不行,我得改变它。”
孟懿子:“我父亲是鲁国的外交部长,他仰慕您的知识和为人,让我拜您为师,您能收我为学生吗?”
子张:“我家非常穷,您能收我这个穷人家的孩子吗?”
子贡:“我是卫国人,我们家非常有钱,我是富商,您能收我当您的学生吗?” 公冶长:“我曾经犯过错误,在监狱里呆过,您能收我当您的学生吗?” 子路:“我以前曾经欺负过您,您能不计前嫌,收我当您的学生吗?”
颜路:我虽然岁数不小了,但我还是想当您的学生、我比您小六岁,您能收我当您的学生吗?”
公孙龙:“我虽然很小,我比您小五十三岁,但我还是想当您的学生,您能收我当您的学生吗?”
司马牛:“我是司马桓的胞弟,(司马桓曾经要杀孔子),您能收我当您的学生吗?” 高柴:“我反应慢,您能收我当您的学生吗?” 颜回:“我很聪明,您能收我当您的学生吗?”
孔子:“我不管你们的出身、智力水平、年龄、国籍,只要你们爱学习,都收你们为我的学生,不过每人需给我送十条干牛肉做学费。” 齐:“啊”
材料
二、情景剧《因材施教》
场景:孔子和三个学生公西华、子路、冉有上课
表演:孔子:“公西华跟我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子路跟我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冉有跟我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一起跟我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休息时刻,学生公西华给孔子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
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材料
三、《孔子的名言》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不学礼,无以立。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材料
四、《孔子的成语》
尽善尽美、登堂入室、欲速不达、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
三、废寝忘食、任重道远、杀身成仁、察言观色、各得其所、分崩离析、道听途说、巧言令色、见贤思齐、文质彬彬、怨天尤人
课后反思
2012年5月3日,由北京市民讲外语组委会、北京市教委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办的2012北京市中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系列活动之“英国文化周”在我校隆重开幕。《孔子》这节历史课就是这次活动的重头戏之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1、利用大量孔子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将孔子讲得浅显易懂,让英国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增强了中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效性。
2、设计了多个问题和三次活动探究,让中英学生参与,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例如讨论父亲偷羊,儿子知情,儿子怎么办?通过学生的观点对比孔子的观点,加深对孔子伦理思想的理解。又如请中国学生教会英国学生一句孔子的名言和成语,使中英学生互动,加深中英学生的友谊和交流。
3、将历史情景剧引入历史课堂,受到中外师生的高度评价。
在情景剧的编写过程中,师生共同研究教材,明确故事主题;分解场面,设计背景;安排人物,构思情节;提炼台词,设计动作;配置音乐,设计道具等,使大多数同学都动起来。在情景剧表演过程中,部分学生在已形成的剧本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天赋,身临其境地去表演,其余学生则在欣赏历史课本剧或情景剧的同时对同学所表演的历史作出评价,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表演结束后的学习与交流环节,更是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历史情景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使原本呆板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使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同时,对汉语不懂的英国学生,将历史剧引入课堂,使他们认识艰深的孔子思想更加容易。
在课后的中英师生交流和反馈中,中英师生对这节课给与了高度的 9 评价:一位英国老师说:“孔子这节课非常成功,学生参与度高,孔子思想讲的浅显易懂,使我们对孔子思想和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一位英国学生说:“我以前不知道中国的孔子,通过这节课,我认识了孔子,并学会了孔子的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王梓说:“张老师,这节课我上台表演了孔子的学生子路,既展示了我的才华,又加深了我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我们希望以后每节历史课都这么上。”马唯一说:“这节课我教会了英国学生一句孔子的成语——举一反三,并结交了一位英国朋友。”„„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由于英国学生汉语水平较差,虽然有翻译,但他们对博大精深的孔子思想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又如由于三次活动探究时间较长,特别是两个情景剧占用的时间较长,导致最后一个主题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时间不够,讲得略显仓促。
本节课的尝试,使我认识到,历史教学应该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新路,只要教学中将学生放在首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教学就会大放异彩。
第五篇:《孔子》教学设计
《孔子》教学设计
教材容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它根据《论语》等相关资料简要地对他作了一些介绍。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作者按照“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可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学习重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理解文中四个小故事。
四、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和向家长了解等不同途径了解孔子。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孔子相关资料 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学生观看,同学们还记得这是谁吗?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21课《孔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认识孔子: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吗?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哪些是介绍生平的,哪些又是写孔子故事的呢?
2、请两位同学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这两自然段让你对孔子有了哪些了解。
(1)指名读1、2自然段,思考:你对孔子有了哪些了解?(2)汇报:
(3)你在课外,对孔子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孔子的相关资料)
三、合作探究:
同学们还记得3—8自然段写了孔子的哪些故事吗?
主要写了:①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不饮“盗泉”水
③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
④晚年读《周易》
学习故事:①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准则。
这种处世准则,用我们今天的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推己及人”,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
学习故事:②不饮“盗泉”水(1)“孔子非常厌恶这个“盗”字,虽然干渴难忍,也不喝一口 ‘盗泉’里的水”.理解“盗”字指的什么,孔子厌恶“盗”实际是厌恶什么?(1)从这个故事里你认为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5—8自然段,出示学习提示:
1、认真默读这几自然段,画出每个故事中描写孔子言行的句子,仔细读读你画的句子,并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2、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说给同学听。
3、全班分组汇报: 汇报:
(一)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
A“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1)理解“安守节操”、“为所欲为”认识“君子”、“小人”.(2)当一个人穷困潦倒的时候如果这个人是个小人,他会做什么?如果是君子呢?
B“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
(二)晚年学《周易》
思考:在历史上还有许多爱好读书的故事,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陈毅吃墨。。)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以几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味感悟二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你又从中学到了他什么思想呢?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孔老圣人的这些处世之道将永远指引着我们如何为人。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孔子的名言,想和大家共勉。(出示收集的孔子名言)
孔子的思想博大深厚,让我们试着沉下来潜心读读关于孔子的书,同学们可以找来《论语》读一读。
五、作业
1、收集孔子的名言名句
2、将孔子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