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案

时间:2019-05-15 04:5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前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前教案》。

第一篇:学前教案

社会领域 社会活动《可不可以》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当我们说起男女小朋友社会活动中有什么好处呢?每个小朋友在社会中起这重要角色,好多小朋友在与陌生人接触是不知道是否是好人,是否与自己友善,我想用一下几种活动的 方式让我们小朋友了解对方的友善,在遇到困难时如何保护自己。

活动目标:

1、分辨友善和不友善的接触;

2、了解保护自己的方法; 活动准备: 洋娃娃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小朋友们边唱《找朋友》歌边互相握手,让小朋友体验握手的感觉; 2)请幼儿说说和小朋友握手的感觉;(暖和、舒服);

二、基本部分: 1)谈话:可以和什么人握手、搭胳膊、拥抱、亲脸?(和小朋友;和自己的好朋友; 和自己的亲人等。引导幼儿说说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是不能随便给别人看和接触的;)2)论:遇到不友善的接触时,可以怎么做?(让孩子知道遇到不友善的接触时,要立 刻避开,并告诉可以相信的成年人)

3)出示洋娃娃,手一边摸洋娃娃的身体各部位,一边问问:“摸摸(头、脚、胳膊)可 不可以?为什么?”(可以先让幼儿考虑一会儿,然后回答)

三、活动延伸: 讨论:如果自己在家时/遇到陌生人时/在公共场所走失时应该怎么做?

艺术领域 音乐教案<小蚂蚁躲雨> 设计思路: 艺术是每个人都有的思维空间包括小朋友也有,培养小朋友的艺术细胞很关键,在现在 的家庭中有很多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多才多艺报各种艺术培训班。下面我就用音乐的方法 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思维来记忆歌词,让小朋友在快乐中学习艺术。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关心他人的美好情感。

2、指导幼儿分配角色,合作进行表演。

3、引导幼儿有情感的歌唱,唱准附点音符和休止符。

活动准备:

1、桌面教具:一群小蚂蚁、两个蘑菇。

2、小蚂蚁、蘑菇头饰,雨伞两把。

3、录音机、雨声的磁带、歌曲伴奏磁带。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带幼儿到室外观察小蚂蚁,引起课题。

二、基本部分:

1、创设情景,用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

(1)教师操作桌面教具,一群蚂蚁正在搬东西,(伴磁带中的雨声),忽然天上怎样?(2)这可怎么办?(操作蘑菇)两个小蘑菇,呼唤小蚂蚁,“快快快,到我伞下避一避。”(3)天晴了,雨停了,小蚂蚁要回去,说声“谢谢你”。出示小蘑菇说声“不客气”。(4)教师唱:你帮我,我帮你,世界最美丽。

2、小朋友,刚刚歌曲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样?

3、教幼儿做发声练习。

4、教师完整范唱。

5、教幼儿学唱新歌。(1)幼儿听老师弹琴一次。(2)完整教幼儿演唱歌曲。(3)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随琴练习演唱。(4)集体一起演唱。

6、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歌曲。1)、引导幼儿根据歌词逐句创编表演动作。准备:扮蘑菇的幼儿蹲在地上,扮蚂蚁的幼儿扛食物。第一段(1)-(11)小节,小蚂蚁做搬食物的动作。第二段(1)-(11)小节,蘑菇做呼吸、邀请的动作。(12)-(21)小节。2)、完整的进行歌表演。

7、幼儿自选角色头饰,听音乐分角色进行合作表演和演唱。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集体听音乐进行歌表演《小蚂蚁避雨》。

三、结束部分: 欣赏故事录音《小蚂蚁做火车》。

四、活动延伸: 组织孩子们在区域活动绘画小蚂蚁。

1、健康领域:《泡沫板游戏》

设计意图:中班幼儿的平衡、爬行正处于发展阶段,根据我班幼儿想象力丰富,喜欢玩游戏的特点,我设计用泡沫板让幼儿边玩边创造,发展幼儿平衡、及爬行能力。活动目标:、通过玩泡沫板让幼儿试着创编玩法,练习近平衡及爬行能力。2、培养幼儿合作游戏的能力。活动准备:录音机 泡沫板

天线宝宝图案、篮球架、大积木等大型器械。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1、我们是聪明的天线宝宝,一起去玩游戏好吗?先说个天线宝宝的儿歌吧。2、说儿歌:

天线宝宝真能干,聪明无比智慧大。神奇的风车转一转,高高兴兴跳起来。

(放音乐做准备活动让幼儿自由做)

二、创编演示玩泡沫板

1、我知道天线宝宝很聪明,今天看谁拿泡沫板玩得花样最多,让我们来试试。

2、巡回指导及时鼓励勇于创编的幼儿。

3、启发引导:宝宝们看活动室里还有很多东西,你都可以利用去。(让幼儿继续玩,鼓励幼儿勇于创编,老师也参与创编。)

4、快来神奇的风车转了,因为天线宝宝都开动了脑筋,创编了许多有趣的玩法,都有什么玩法呢?(总结刚才幼儿创编的玩法)。

5、这么多玩法你喜欢那种玩法?

6、用幼儿喜欢的玩法进行竞赛游戏。

7、我刚听说天线宝宝乐园的小路坏了,我们背着

天线宝宝爬过去给它铺一条路吧,路铺好了我们从小路爬到天线宝宝乐园去吧。

三、活动结束:

宝宝们都累了,我们去休息一下吧!

2、语言领域: 《识字》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一些简单的词语,提高幼儿对识字活动的兴趣。

2、知道上小学必须遵守的一些课堂要求。

3、体验与朋友一起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识字卡片

活动过程:

1、与幼儿聊天,让幼儿知道活动的要求。

“小朋友,我们已经是大班的小朋友,下学期你们即将上小学了,你们知道作为小学生,上课有什么要求吗?”(让幼儿自己回答)

“是的,上小学了我们就要学好多的知识,认识很多字,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些字卡,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2、出示字卡,让幼儿每次跟读两三次,再请幼儿观察图画,讲出图画的内容,说出图画与词语的关系,并提醒幼儿每次记忆时,一定要边看图片,边看字卡。

3、词语全部认识完后,教师通过迅速抽字卡的方式,巩固幼儿对词语的记忆。(幼儿比较难记忆的词语,教师加以解释,让幼儿加深对词语的印象)

4、反面练习,加深难度。通过没有图片的反面字卡,让幼儿不依靠图片进行识字练习。

5、游戏:

1〉每次三张字卡,第一次先用字卡的正面,老师说一个词语,让幼儿逐个拍出正确的字卡。

2〉每次三张字卡,用字卡的方面,老师说一个词语www.xiexiebang.com,让幼儿逐个拍出正确的字卡。

3),分组进行,每次六张字卡,请本组的幼儿抢拍字卡,看谁记得快,反应快。

活动延伸:将于字卡有关的故事与幼儿分享,让幼儿能够看懂故事里的部分词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识字的兴趣。

3、社会领域: 《“年”的故事》

设计意图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经过世代的沿袭,在过年时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贴对联,贴窗花,穿新衣,吃团圆饭,放鞭炮,邻里、亲友互相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吃饺子„„幼儿感受过过年的热闹气氛,但对过年的来历并不了解。结合我班正在实施的主题活动“过新年”,我设计了本次活动。通过参观展览、观看课件、绘画创作等形式,帮助 幼儿了解过年的来历,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在活动中感受过年的欢乐气氛。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了解“年”的来历,知道我国过年的几种习俗。

2.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感受过年热闹、喜庆的气氛。

3.乐意参与活动,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课件:“年”的来历。

2.收集有关过年的各种庆祝活动的图片(贴对联、福字,放烟花,买年货,穿新衣,压岁钱,拜年,包饺子,放鞭炮,全家团聚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并把这些图片集中布置在教室里。

3.音乐:《喜洋洋》。

4.幼儿操作材料:记号笔、纸。

活动过程

1.参观“过年”图片展,了解我国过年的几种习俗。

“今天,带小朋友们去参观一个展览。大家可要认真、仔细地看。”(1)幼儿自由参观展览,放背景音乐――《喜洋洋》。

在喜庆的音乐声中幼儿自由参观图片展览。各种喜庆、热闹的图片成了孩子们谈话的中心。他们边看边聊:“包饺子,我奶奶会的。”“这是„福‟字,我家门上也贴过的。”“这张图片上讲的是超市里,大家在买过年用的东西。”“我知道照片上说的是过年的事情”„„(2)说说自己参观后的感想,说说自己最喜欢过年时的哪项活动?提问:“谁看出来了,今天我们参观的展览的主题是什么?”(“过年”)[这个问题在参观过程中加加已经发现了:图片中记录的都是过年的时候人们做的事情。]

“过年了,大家是怎么庆祝的?”[幼儿围绕自己刚才参观时看到的内容并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因为图片内容是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所以,大家都非常愿意发言。](3)小结:过年真热闹。

“过年真热闹,到处部是喜事。”言言还把自己听到的喜庆的音乐也小结进去了,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2.看课件,了解过年的来历。

(1)“可是,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可没有过年这个习惯。每年的这个时候是人们最痛苦、最害怕的日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幼儿猜一猜,说一说。

豆豆想到的是因为当时人们没有钱;东东说是因为过年的时候很冷,人们怕冷;龙龙的猜想是因为有怪兽――他是个“奥特曼”迷,所以想象也和怪兽联系起来了。他的想法和问题的答案是相近的„„幼儿想法奇特,这也说明他们的思维活跃,有主见。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一段有趣的动画。”幼儿看课件前半部分,了解人们害怕的原因。[孩子们带着各自的猜想在课件中寻找答案,所以观看的过程中鸦雀无声。看“原来人们是怕„年‟这个怪兽。小朋友们,你们快帮这些人想想办法,怎么对付„年‟这个怪兽吧。”幼儿讨论,发表意见与想法。[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快被漂亮的动画带入了故事情境。对怪兽“年”的憎恨和对人们的怜悯之情溢于言表,一个个都积极地献计献策,为打败怪兽“年”而开动着小脑筋。]

(2)继续看课件,了解人们战胜“年”的故事。“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但最后到底是谁的好办法战胜了„年‟呢?我们一起来继续看下去,看看是谁帮助了这些人们?”“白胡子老爷爷。”“白胡子老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对付„年‟这个怪兽的呢?为什么他用这些办法?”[观看课件有助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因此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幼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3)“怪兽„年‟最害怕红色、灯光、响声,所以白胡子老爷爷用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放爆竹、点灯的方法来对付它。”

“从此以后,每年过年的时候,人们部穿红衣服,贴红对联、红福字,放爆竹,亮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过年的风俗就由此而来。”

[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帮助幼儿认识到了过年喜庆气氛的来历。幼儿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有了进一步了解。]

3.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讲述过年的热闹气氛。

(1)幼儿用画的方式将知道的活动记录下来。

“现在,过年的庆祝活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热闹。小朋友,你们知道过年时还有哪些庆祝活动吗?”(幼儿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

“这些活动,有„„(好吃的),有„„(好看的),还有„„(好玩的),真热闹!你最喜欢哪些活动呢?请你把它画下来。”

(幼儿记录、教师指导)[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鼓励幼儿将自己喜欢的庆祝活动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不同,有的喜欢穿新衣服,有的喜欢买好吃的东西,更多的孩子喜欢过年时放鞭炮、烟花等活动,看来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2)将幼儿的绘画作品加入展览,幼儿第二次参观过年图片展。“每个人部把自己过年时最喜欢的活动画了下来,我们班的图片展览更丰富了。带着你的朋友再去参观吧” 4.游戏“放鞭炮”。

[根据大多数孩子的兴趣,我安排了这个游戏活动,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嘭”、“啪”的鞭炮声感染着每一个幼儿,欢乐、喜庆的氛围在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活动延伸

1.将“年”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美工区:制作对联、鞭炮等。

4、科学领域:《神奇的魔术师》

一、活动名称:科学:神奇的魔术师(小班)

二、活动目标:复习巩固对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认识。

三、活动准备:魔术师的衣服、帽子各一件,三种图形卡片各一张,头饰各一个,不同表情的三种图形卡通挂饰每人一个,三种图形的彩色卡片若干(粘在“图形妈妈”身上),三种图形的标志牌各一个,户外布置好“小商场”,三种不同形状的实物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游戏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老师打扮成魔术师的样子对孩子们说:“我是神奇的魔术师,我能变出很多很多的东西,看我变变变”。(边说边转一圈,从袖子里拿出三角形)。提问:(1)我变出了什么?

(2)三角形有几条边?(伸出手点数)(3)你见过什么东西是三角形形状的?

2、用同样方法,从左兜里变出正方形,提问相似问题。

3、用同样方法,从右兜里变出圆形,提问相似问题。

(二)、进行游戏:图形娃娃找家

1、以魔术师的身份变出图形娃娃,送给孩子们。

师:我的本领可大了,还能把你们变成图形娃娃,看我变变变(从隐蔽的地方拿出卡通图形娃娃挂饰,让幼儿辨认形状),你喜欢哪一个,就自取一个挂在脖子上,自己摸一摸,看一看你是什么形状的娃娃?

2、变出“图形妈妈”

(1)师:图形娃娃也有自己的妈妈,你们愿意和自己的妈妈一起做游戏吗?妈妈在哪呢?看我变变变(从屏风后面拉出头戴三角形头饰,身上粘有三角形标志的“妈妈”)图形妈妈:我是三角形娃娃的妈妈,我的孩子们,你们在哪呢?(三角形宝宝跑到妈妈这,大声地说:我在这里)

(2)用同样方法变出“正方形妈妈”,引导幼儿找自己的妈妈。(3)用同样方法变出“圆形妈妈”,引导幼儿找自己的妈妈。

3、“图形妈妈”带幼儿找自己的家,介绍游戏规则。

“图形妈妈”:今天咱们一起玩一个“图形娃娃找家”的游戏,先来看看咱们的家在哪呢?(带幼儿找和自己形状相同的标志牌)

介绍规则:孩子们听音乐跳舞,自己随意表现,音乐一停,就去找自己的家,看哪个宝贝找得又快又准。

4、进行游戏,游戏时可随意变换标志牌的位置,老师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兴趣,随时结束。

(三).结束:

师:孩子们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真高兴,我还能给你们变出一个“小商场”,看我变变变,商场在哪呢?请娃娃们到外面看一看。(带幼儿到户外)

“图形妈妈”:孩子们,妈妈带你们到商场买东西,你们每人去商场买一件和自己形状相同的东西带回家,看哪个宝宝又聪明又能干。(幼儿自取和自己形状相同的物品)

5、艺术领域: 音乐游戏《老鼠逗猫》

活动目标:

1.体验与同伴共同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

2.合拍地模仿老鼠走路,学习用不同神态和动作表现“老鼠”逗“猫”的得意样子。3.在“猫”追捉动作的暗示下,“老鼠”按乐句向不同方向躲闪。重难点分析:

重点:在“猫”追捉动作的暗示下,“老鼠”按乐句向“猫”的相反方向躲闪。难点:能控制好自身动作,较好地表现出老鼠“躲闪”和“逗猫”时的不同动作和神态。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一)通过录像和图片,使幼儿认识老鼠和猫的外形及动作特征。

(二)活动前初步熟悉乐曲旋律和结构。

二、物质准备:

1.录音机1台,音乐磁带2盒(完整与分段的音乐各1盒)。2.猫的头饰一个,老鼠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幼儿听音乐模仿老鼠走路进入活动室。

2.倾听教师讲述“老鼠逗猫”的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情节。故事情节:

老鼠出洞→找食吃→辩听猫的声音→猫捉老鼠、老鼠躲闪并戏弄和取笑猫、猫垂头丧气地走了→老鼠回家

二、展开

(一)随着A段音乐幼儿根据故事情节用身体动作表现出老鼠外形特征和“出洞找食吃”的样子。

1.引子(老鼠出洞):

(1)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老鼠外形特征和“老鼠出洞”时的样子。

(2)教师哼唱音乐,幼儿按音乐节奏表演“出洞时伸出头左右探望动静”的样子。2.A段(找食吃):

(1)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老鼠鬼鬼祟祟找食吃的样子。

(2)教师哼唱音乐,幼儿按音乐节奏表演。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动作合拍且脚步轻巧。3.间奏(辩听猫的声音):

(1)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猫来了,老鼠停住,仔细辩听声音的”样子。(2)教师哼唱音乐,幼儿随音乐进行表演。

4.随A段音乐幼儿完整表演“老鼠出洞、找食吃、辩听猫的声音”的样子。

(1)教师哼唱音乐,幼儿按音乐节奏表演。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动作合拍且脚步轻巧。(2)幼儿听音乐表演,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动作和神态。

(二)根据故事情节随着B段音乐创编表演“老鼠躲闪”及“逗猫”的动作。1.随教师语言提示,练习小碎步来回躲闪。

2.在教师扮演的“猫”的带领下,听教师哼唱B段音乐,按照乐句用小碎步做躲闪动作,注意找空地方且控制速度,不与同伴碰撞。

3.在教师扮演的“猫”追捉动作的暗示下,随B段音乐,按照乐句做相反方向躲闪的动作。注意奔跑时快速轻巧且兼顾周围同伴。

4.在教师启发下听音乐练习,相互模仿学习用不同的神态和动作表现“老鼠躲过猫”并“戏逗”、“取笑”的得意样子。

5.随着B段音乐完整地做“躲闪”、“逗猫”的动作。

(三)听音乐完整地做游戏。

1.在教师的提醒下,幼儿随音乐变化做“老鼠出洞找食、躲闪、逗猫、回家”等相应动作,注意动作的合乐性。

2.在教师扮演的“猫”的提示下,幼儿随音乐完整地做游戏,(猫在音乐间奏时做好准备,在B段音乐每段强拍时追捉。)

心理健康教育

语言活动:高兴和生气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认识日常生活中高兴和生气的表情。

2、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3、体验关爱、亲情、共享的快乐。

重点与难点:

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控制自己的情绪。

活动准备:

红星娃娃、高兴和生气的表情娃娃、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家、情景卡片、水彩笔、记号笔、制作表情娃娃的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以红星娃娃发出作客的邀请导入。2)幼儿手拉手一边唱歌一边去作客。

3)幼儿按老师说的门牌号找高兴娃娃(123)和生气娃娃(456)的家。

二、认识高兴和生气的表情

1)说说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表情。(脸上、眼睛、嘴巴)2)做做高兴和生气的样子,在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家留个影。

三、说说高兴与生气的事

1、卡片联想。

1)说说高兴和生气的事(幼儿找好朋友一起说)。

2)游戏:“点芝麻”教师或幼儿点,被点到的幼儿说说卡片上的高兴和生气的事(如果是你会怎么样?)。

3)把卡片送回家

4)验证卡片

2、生活经验联想,引导幼儿说说高兴与生气的事及做法。1)你平时有什么高兴的事?高兴的时候你会怎么样? 2)生气时可以做些什么?

——介绍几种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

1)可以独自呆一会儿消消气 2)可以对别人说出生气的原因 4)为别人想一想

5)或者轻轻的哭一哭、睡一觉、看看书、听听音乐、做做游戏等等,这样很快就没事了。

四、教师小结:原来每个人都会有高兴的时候、生气的时候,当你高兴的时候,应该让大家分享。当你生气的时候也不要发脾气,大家都会来帮助你解决困难的。生气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如果生气时伤害了自己,防碍了别人,就是件坏事情,如果经常生气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五、做做高兴生气的脸谱幼儿按意愿选择材料制作脸谱。

六、做做高兴的游戏

1、幼儿在手上套上自己做的脸谱找朋友一起唱表情歌。

2、教师带幼儿到操场上做高兴的游戏。(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如果你是小鸡,你被老鹰抓到了你会不会生气?如果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你,你会怎么做?

6、画“微笑”,师:小朋友们都喜欢微笑,因为微笑能让人美丽。那么我们微笑时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幼儿每人一面小镜子,引导幼儿照着镜子做出不同的表情,说说每种表情当时的心情,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表情是什么?

2)鼓励幼儿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微笑的表情,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微笑的美丽和魅力。(老师小结:微笑很神奇,它能让人美丽,让你的心情舒畅,能让身边的人感到快乐,也能让一些不高兴的事情悄悄地从身边走开。微笑这么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把微笑留住呢?我们要和身边的人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样你开心了,你身边的人也就会更快乐。所以当我们不高兴不开心的时候要想些开心的事情调整自己,让自己高兴起来,让我们用微笑面对一切,这样,你快乐,我快乐,大家都快乐)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今天你快乐吗? 幼:快乐!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吧!师幼一起演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心理健康教育

语言活动:我高兴、我快乐

活动目标 :

1、教幼儿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2、教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高兴快乐 有利于身体健康。

3、渗透目标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为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奠定基础。

活动准备:、多媒体《别来烦我》、微笑卡,音乐磁带,录音机、区域活动准备工作

活动过程

一、《我高兴,我快乐》教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当行为。

1、师: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看小朋友做游戏,你们高兴吗?来表示一下吧!(鼓掌欢迎)老师为小朋友们制作了许多精美的表情卡,小朋友来看一看,上面是什么表情呀?(生气、微笑、伤心)小朋友做一做这些表情。现在小朋友自己选择你喜欢的表情,然后把它戴在脖子上。

2、教师观察幼儿戴的是什么表情。

3、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介绍一位青青的小朋友,她总是爱发脾气、生气,我们一起来看看,她总是为一些什么事发脾气,生气好吗?

4、幼儿看多媒体,看完后,教师和幼儿围成圆圈坐好。

5、提问:

1)小朋友喜欢青青吗?为什么?

2)她总是为一些什么事发脾气,生气呢?

3)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呢?(从早晨起床开始说起,对照例子,幼儿说自己)

4)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有过不高兴,或生气的事吗?幼儿(说一说)如果遇到不称心的事或要求没有被满足,你可以用什么更好的办法解决?

5)师:小朋友知道生气、伤心、发脾气为什么不好吗?你生气的时候周围的人怎么样?、师小结:

小朋友都知道随便发脾气,生气是不好的行为习惯,会失去很多小朋友,经常发脾气,生气,时间长了会不爱吃饭,不爱运动,不爱和小朋友交往,会影响身体健康,会得病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的。那么保持什么样的心情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呢?(高兴,快乐)的心情。

二、小朋友互相讨论一下,在你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是让你们高兴开心的事情呢?(幼儿热烈讨论)

1)师;你会为爸爸妈妈小朋友们做哪些事情,让她们高兴呢?你为爸爸妈妈做事,爸爸妈妈说什么?

2)师:对,小朋友们不但要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情,还要想办法让别人感到快乐,开心。当你帮助了别人,别人的心情怎么样,别人会怎么说?那你的心情呢?

3)小朋友如果遇到困难或问题怎么办?(比如:学习、游戏等)发脾气,生气能解决吗?那怎么办呢?

活动结束

我看到小朋友们高兴的时候,客人老师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那么我们请客人老师和我们一起唱支歌,跳个舞,分享快乐,小朋友说好吗?(老师,小朋友们共舞)

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一起玩,真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体验,大家一起玩的快乐。

2.引导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合群、乐群的性格。

教学准备:

课件、磁带、录音机、大型积木、各种玩具若干。活动进程:

1、导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些小动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小动物走路好吗?(小兔、小鸭、乌龟、小猫)我们刚才学了那么多小动物走路,你们高兴吗?小朋友你们喜欢来幼儿园吗?你们每天在幼儿园里玩的高兴吗?小朋友,有个叫妞妞的小朋友她也上幼儿园了,我们一起看妞妞在幼儿园玩的快乐吗?

2、展开:放课件,幼儿观看。

3、提问:

小朋友你们觉得妞妞一个人玩快乐,还是和小朋友一起玩快乐?你喜欢一个人玩还是和大家一起玩,当你和小朋友玩玩具或做游戏时,不小心碰到了别人或者碰坏了别人刚搭好积木时,怎么办呢?要向别人说:对不起,这样别人才原谅你,喜欢你,才能成为好朋友。

4、小结:

刚才看了妞妞一个人玩不快乐,也没意思和大家一起才是最快乐的,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玩具,小朋友要和大家一起玩看看是不是很快乐

龙。(教师及时对幼儿的刨编活动给予肯定)

6、画“微笑”,师:小朋友们都喜欢微笑,因为微笑能让人美丽。那么我们微笑时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幼儿每人一面小镜子,引导幼儿照着镜子做出不同的表情,说说每种表情当时的心情,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表情是什么?

2)鼓励幼儿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微笑的表情,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微笑的美丽和魅力。(老师小结:微笑很神奇,它能让人美丽,让你的心情舒畅,能让身边的人感到快乐,也能让一些不高兴的事情悄悄地从身边走开。微笑这么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把微笑留住呢?我们要和身边的人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样你开心了,你身边的人也就会更快乐。所以当我们不高兴不开心的时候要想些开心的事情调整自己,让自己高兴起来,让我们用微笑面对一切,这样,你快乐,我快乐,大家都快乐)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今天你快乐吗? 幼:快乐!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吧!师幼一起演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心理健康教育

语言活动:我高兴、我快乐

活动目标 :

1、教幼儿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2、教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高兴快乐 有利于身体健康。

3、渗透目标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为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奠定基础。

活动准备:、多媒体《别来烦我》、微笑卡,音乐磁带,录音机、区域活动准备工作

活动过程

一、《我高兴,我快乐》教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当行为。

1、师: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看小朋友做游戏,你们高兴吗?来表示一下吧!(鼓掌欢迎)老师为小朋友们制作了许多精美的表情卡,小朋友来看一看,上面是什么表情呀?(生气、微笑、伤心)小朋友做一做这些表情。现在小朋友自己选择你喜欢的表情,然后把它戴在脖子上。

2、教师观察幼儿戴的是什么表情。

3、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介绍一位青青的小朋友,她总是爱发脾气、生气,我们一起来看看,她总是为一些什么事发脾气,生气好吗?

4、幼儿看多媒体,看完后,教师和幼儿围成圆圈坐好。

5、提问: 1)小朋友喜欢青青吗?为什么?

2)她总是为一些什么事发脾气,生气呢?

3)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呢?(从早晨起床开始说起,对照例子,幼儿说自己)

4)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有过不高兴,或生气的事吗?幼儿(说一说)如果遇到不称心的事或要求没有被满足,你可以用什么更好的办法解决?

5)师:小朋友知道生气、伤心、发脾气为什么不好吗?你生气的时候周围的人怎么样?、师小结:

小朋友都知道随便发脾气,生气是不好的行为习惯,会失去很多小朋友,经常发脾气,生气,时间长了会不爱吃饭,不爱运动,不爱和小朋友交往,会影响身体健康,会得病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的。那么保持什么样的心情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呢?(高兴,快乐)的心情。

二、小朋友互相讨论一下,在你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是让你们高兴开心的事情呢?(幼儿热烈讨论)

1)师;你会为爸爸妈妈小朋友们做哪些事情,让她们高兴呢?你为爸爸妈妈做事,爸爸妈妈说什么?

2)师:对,小朋友们不但要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情,还要想办法让别人感到快乐,开心。当你帮助了别人,别人的心情怎么样,别人会怎么说?那你的心情呢?

3)小朋友如果遇到困难或问题怎么办?(比如:学习、游戏等)发脾气,生气能解决吗?那怎么办呢?

活动结束

我看到小朋友们高兴的时候,客人老师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那么我们请客人老师和我们一起唱支歌,跳个舞,分享快乐,小朋友说好吗?(老师,小朋友们共舞)

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一起玩,真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体验,大家一起玩的快乐。

2.引导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合群、乐群的性格。

教学准备:

课件、磁带、录音机、大型积木、各种玩具若干。活动进程:

1、导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些小动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小动物走路好吗?(小兔、小鸭、乌龟、小猫)我们刚才学了那么多小动物走路,你们高兴吗?小朋友你们喜欢来幼儿园吗?你们每天在幼儿园里玩的高兴吗?小朋友,有个叫妞妞的小朋友她也上幼儿园了,我们一起看妞妞在幼儿园玩的快乐吗?

2、展开:放课件,幼儿观看。

3、提问:

小朋友你们觉得妞妞一个人玩快乐,还是和小朋友一起玩快乐?你喜欢一个人玩还是和大家一起玩,当你和小朋友玩玩具或做游戏时,不小心碰到了别人或者碰坏了别人刚搭好积木时,怎么办呢?要向别人说:对不起,这样别人才原谅你,喜欢你,才能成为好朋友。

4、小结:

刚才看了妞妞一个人玩不快乐,也没意思和大家一起才是最快乐的,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玩具,小朋友要和大家一起玩看看是不是很快乐。

心理健康教育

语言活动:我高兴、我快乐

活动目标 :

1、教幼儿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2、教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高兴快乐 有利于身体健康。

3、渗透目标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为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奠定基础。

活动准备:、多媒体《别来烦我》、微笑卡,音乐磁带,录音机、区域活动准备工作

活动过程

一、《我高兴,我快乐》教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当行为。

1、师: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看小朋友做游戏,你们高兴吗?来表示一下吧!(鼓掌欢迎)老师为小朋友们制作了许多精美的表情卡,小朋友来看一看,上面是什么表情呀?(生气、微笑、伤心)小朋友做一做这些表情。现在小朋友自己选择你喜欢的表情,然后把它戴在脖子上。

2、教师观察幼儿戴的是什么表情。

3、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介绍一位青青的小朋友,她总是爱发脾气、生气,我们一起来看看,她总是为一些什么事发脾气,生气好吗?

4、幼儿看多媒体,看完后,教师和幼儿围成圆圈坐好。

5、提问:

1)小朋友喜欢青青吗?为什么?

2)她总是为一些什么事发脾气,生气呢?

3)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呢?(从早晨起床开始说起,对照例子,幼儿说自己)

4)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有过不高兴,或生气的事吗?幼儿(说一说)如果遇到不称心的事或要求没有被满足,你可以用什么更好的办法解决?

5)师:小朋友知道生气、伤心、发脾气为什么不好吗?你生气的时候周围的人怎么样?、师小结:

小朋友都知道随便发脾气,生气是不好的行为习惯,会失去很多小朋友,经常发脾气,生气,时间长了会不爱吃饭,不爱运动,不爱和小朋友交往,会影响身体健康,会得病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的。那么保持什么样的心情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呢?(高兴,快乐)的心情。

二、小朋友互相讨论一下,在你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是让你们高兴开心的事情呢?(幼儿热烈讨论)

1)师;你会为爸爸妈妈小朋友们做哪些事情,让她们高兴呢?你为爸爸妈妈做事,爸爸妈妈说什么?

2)师:对,小朋友们不但要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情,还要想办法让别人感到快乐,开心。当你帮助了别人,别人的心情怎么样,别人会怎么说?那你的心情呢?

3)小朋友如果遇到困难或问题怎么办?(比如:学习、游戏等)发脾气,生气能解决吗?那怎么办呢?

活动结束

我看到小朋友们高兴的时候,客人老师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那么我们请客人老师和我们一起唱支歌,跳个舞,分享快乐,小朋友说好吗?(老师,小朋友们共舞)

第二篇:学前心理学教案

绪 论

教学目标:

1.知道学前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了解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3.能够举例说明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心理学—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

最初,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被认为是社会学科。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一本著作。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概念

1、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以及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的学科。2.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 和个性心理两个部分

心理过程包括:

(1)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感过程:喜悦、愤怒、哀伤、恐惧等(3)意志过程: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行动 个性心理包括:

(1)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性格

(2)个性心理特征: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世界观(3)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三、什么是学前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研究每个心理现象的各自特点和规律。

四、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成效,科学的教育儿童,还能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练习:

一、思考以下该段中都出现了哪些心理现象?

小张清晨醒来,看到光亮照进屋子,听到窗外树上的鸟儿正在吱吱地叫个不停。她打开窗户,一阵微风吹来,使她感到凉爽极了。她尽情地吸了几口清新的空气,似乎嗅到了一股花香,便猜想这花香大概是从不远处的花园里吹来的。她还记得,花园里有许多花,现在也许已开花儿了。今天休息,她很高兴,便在脑子里盘算着今天如果去花园玩儿,该多么惬意啊!她很喜欢花,已有好多天没有去花园了,应该去一下。忽然她又想起,报社的约稿还没有写完,今天应该交稿 1

了,必须忍耐一下,坚持写完。想到这里,她很快收拾了一下,吃过早饭就开始写稿了……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1.掌握心理的实质: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 2.了解脑的结构和神经系统的组成; 3.理解并举例说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 1.心理的实质;

2.了解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时安排:4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人的心理实质

一、什么是人的心理? 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观点1:心理是非物质的、至高无上的灵魂活动,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源。

观点2:身心平行论(冯特)

观点3:人脑产生心理,如同肝脏分泌胆汁 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脏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1、从汉字中窥见:思、念、想等,胸有成竹、心中有数等心理活动和思考均看到与心脏有关;

2、孟轲: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亚里士多德:心脏是思想和感觉的器官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1、盖伦(130-200),希腊著名医生。他已推测神经系统具有广泛的性能,把大脑视作精神的所在地。

科学心理学的观点:

人的心理活动是脑的产物,神经系统和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脑的结构和机能

1.脑由延髓、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组成。

2.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构成,表面覆盖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脑细胞和皮层下的神经纤维有着复杂的联系,相互传递信息,构成了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小结: 左半球:

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右半球:

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和艺术欣赏、舞蹈、雕塑等 正常情况下,两半球既分工又联合活动,完成复杂的活动。大脑两半球分别对身体对侧的感觉和运动负责。大脑左半球主管身体的右半边,大脑的右半球主管身体的左半侧;大脑皮层运动区和体觉区上

部支配身体的下部,下部支配上部;大脑半球皮层是高级神经中枢,皮层以下的部位是低级神经中枢,二者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向全身发出: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植物性神(主要分布于内脏的平滑肌和腺体)这些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了周围神经系统。

二、心理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

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第二节 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一)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祖先将生物特征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的重要性

思考:天生的盲人可能成为未来的画家吗?

天生的聋哑人可能成为未来的音乐家吗?

1、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由于遗传而导致的智力低下的疾病:无脑畸形儿;三色体病——先天愚;苯丙酮尿症;遗传的重要性

1、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为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奠定最初基础。如: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智力水平相差很大;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儿童脑的发展成熟: 出生:400克 9个月:800克

一岁:900克 三岁:1000克 七岁:1300克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8周,C只练了2周。结果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8周的T比只练了2周的C好。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C其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8周的T好——C在10秒钟内爬上那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T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T:第48周 每天十分钟 连续6周 C:第53周 每天十分钟 连续2周

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思考:过早地学习和训练好不好?

二、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所谓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指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哪些?

(一)家庭环境

1.家庭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 2.家庭经济条件; 3.家庭结构; 4.家长文化水平; 5.父母教养态度与方式

残缺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父母离婚、分居或一方死亡、出走等原因造成家庭成员不全的家庭。

英国心理学家调查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家庭后发现,在品德不良的学生中,有58%来自于残缺家庭。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犯罪少年中有1/2至2/3是来自于残缺家庭。我国曾有学者对中国大陆28个省、市、自治区小学一至五年级的729名离异家庭的儿童和825名完全家庭的儿童进行过情绪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离异家庭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焦虑、自卑、孤僻、冷漠、畏缩、敌对等消极情绪。

讨论: 你能举例说明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吗? 阅读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

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幼儿园及社会托幼机构

(三)社会环境、电视等各种传媒 讨论:你同意下面的论述吗?为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华生:如果给我一打(12个)健全的儿童,我可以采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三、主观因素——儿童自身心理

主观因素: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性格、行为习惯等。案例讨论:

19世纪德国教师卡尔﹒威特的儿子很小就被认为是“痴呆儿”。他却充满信心地对儿子进行了耐心的教育,结果小威特8岁能流利地讲六国语言,13岁获得博士学位。前苏联建国初期,教育家马卡连柯将流浪儿、小偷等游手好闲的青少年组成成“儿童工学团”进行系统教育,结果这些儿童成长起来后,很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试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的角度分析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测试:第一章练习题

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注意

教学目标: 1.掌握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种类 2.了解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3.理解注意的品质

4.掌握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及如何防止 教学重点:

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种类

2.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及如何防止 教学难点: 理解注意的品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时安排:6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主要就指“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反映的对象和范围。

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程度。使这一对象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而其他事物则处于注意的边缘,对其反映比较模糊,或者根本得不到反映,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二)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目不转睛、眼睛朝着一个方向“呆视” 2.无关运动的停止:注意时,自动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3.呼吸运动的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说,吸得短,呼得更长。

一般来说,姿态端下,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注视老师的学生是集中注意的表现,而

懒洋洋的状态、东张西望的眼神或表情凝滞、呆若木鸡,常常是不注意的表现。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共性,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独立存在。例如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提醒学生“注意了”“请注意”,只是把注意指向和集中的于心理过程的内容,如注意听讲,注意看黑板、注意记内容,注意想问题等。只不过把后面的内容省略了。注意虽不是独立的心理

过程,但它始终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离开了注意,心理过程就无法进行。

三、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上课时,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在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转头朝向他。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状态。(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a刺激物的强度

强烈的刺激,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较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刺激物的强度有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不随意注意时更具有重要意义。举例说明。b刺激物新异性

新异刺激物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新意刺激不仅是指从未见过的事物和信息还指熟悉对象间的奇特组合。例如:教师的新装。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运动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闪亮的霓虹灯,教师上课时突然放慢声音或突然停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d刺激物的对比性

刺激物之间在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显著或对比特别鲜明,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例如“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等。(2)人本身的状态 a需要和兴趣 b情绪情感

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容易注意周围事物的发展与变化。而人在情绪不佳的情况下,无心注意周围的一切。c有机体状态

当个体处于极度疲乏和困倦时,常常无法注意周围的事物。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举例说明晚自习做作业,旁边同学在聊天,不自觉地听别人聊天(无意注意)而当意识到做作业必须专心,才会有高效率。断然不去听别人的谈话,聚精会神地做作业。

随意注意有两个特征:一是有预定的目的,二是需要意志的努力。它受意识的调节和支配。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有很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的活动目的与任务

对活动任务的认识。活动任务越明确,对活动的意义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2)间接兴趣的培养

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有助于保持随意注意。间接兴趣是个体对活动结果的兴趣。间接兴趣越浓厚,就越能集中注意。(3)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一个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坚毅顽强个性特征的人易于克服各种不良刺激的干扰,抵御各种诱惑,长时间保持随意注意。反之保持随意注意则比较困难。(4)合理地组织活动

对活动的精心组织有助于保持有意注意。尽可能把智力活动与与实际操作、技能练习联系起来,很好地组织各种活动可以防止因单调而产生疲劳、分心

思考:为什么对幼儿来说组织活动时需要两种注意结合起来使用?

(二)外部注意与内部注意

根据注意的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还是个体内部,可以把注意分为外部注意与内部注意两类 1.外部注意

注意的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即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于外界刺激的注意,幼儿常常是外部注意占优势。2.内部注意

注意的对象存在于个体内部的感觉、思想和体验等。注意指向自己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良好的内部注意使人能清楚地评价自己,对自我意思的发展有意义。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注意

新生儿刚才是接触外部环境就出现了无条件定向反射,这是无意注意发生的标志,婴儿期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幼儿前期的有意注意主要是由成人提出的要求所引起。

学前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新异、强烈,以及活动着的刺激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注意也容易被其他新异的刺激所转移。中班幼儿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且比较稳定,对于有兴趣的活动能较长时间保持注意

大班幼儿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和稳定,对于有兴趣的活动比中班幼儿更长时间保持注意,对于干扰其注意的活动会表示出不满,并设法排除。

二、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

有意注意是由脑的高级部位,特别是额叶的控制,额叶的发展比脑部其它部位迟缓,幼儿的注意在成人的要求和教育下开始逐步发展。小班幼儿逐渐能依照成人要求,指向并集中应该注意的对象,但注意的稳定性很低。注意集中的时间大约是:3-5分钟

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继续得到发展,注意集中的时间延至10分钟左右 大班幼儿有意注意迅速发展,适宜条件下,注意集中的时间可延长到10-15分钟。而且大班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情感、思想等内部状态给予注意,比如:他们能根据自己的体验去推测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想法。

三、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指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例如,让被试注视速示器,主试在不到 1/l 0秒的时间内呈现印有一些数字、图形或字母的卡片,结果表明,成人一般能够注意到8~9个黑色圆点或4~6个彼此不相关联的外文字母,幼儿最多能把握2-3个对象。

(二)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握对象时间的长短。从注意集中的时间看,小班幼儿3-5分钟;中班幼儿10分钟左右;大班幼儿10-15分钟。对象上看,具体生动的对象集中时间长,枯燥乏味的对象集中的时间短。

(三)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专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反映了注意的灵活性。小班幼儿不善于实现注意的转移,大班孩子能根据要求实现注意的转移。

(四)注意的分配

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上,整个幼儿期还不善于完成注意的分配,但到大班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例如大班体操时,既能注意自己的动作,又能注意体操队形的整齐。

四、注意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注意的三种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案例分析一】

教师组织小班幼儿的诗歌活动“芭蕉扇”,既没有直观的教具,也没有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教幼儿朗诵诗歌,许多孩子很快坐不住了,有的在与身边的幼儿打闹,有的表现出反感的情绪?这是为什么?你认为保持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案例分析二】 分析以下的案例,你认为影响幼儿注意广度的因素有哪一些?爸爸妈妈带着5岁的小明逛动物园,爸爸和小明比赛数猴子、数老虎、数孔雀„„结果每次都是爸爸赢。爸爸想教小明一次数五个、数三个、数两个,可都教不会,知道为什么吗? 课后练习:

一、你觉得以下的各种心理表现分别属于哪一种注意品质?为什么?

1、看书时,有的同学能“一目十行”。

2、班主任老师用眼一扫,便知道哪些幼儿在,哪些幼儿不在。

3、大部分的学生能一边看乐谱,一边弹钢琴。

4、学习过程中,大家一会儿看黑板,一会儿看书,一会儿记笔记。

二、请判断下列活动中注意转移的难易:

1、刚玩过“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马上坐下来学计算。2、幼儿在聚精会神地看动画片,妈妈喊他过来吃饭。

3、幼儿在听老师讲完故事后,用画笔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想象画在纸上。

第三节

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及对策

(一)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

1、无关刺激过多

2、疲劳

3、目的要求不明确

4、注意不善转移

5、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没有并用

(二)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

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干扰其正常活动。如成人的衣着打扮过于新奇,很容易引起幼儿注意。为防止幼儿注意分散,布置完教室后,我们首先让幼儿熟悉环境,让幼儿感觉很新鲜,过渡很自然。平时抓好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室内教玩具分门别类,井井有条,教师若作了新发型或换新衣服,可提前与幼儿交流,再开始上课,以免引起无关刺激的干扰

2、制定并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保证幼儿精力充沛地从事各项活动。

3、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幼儿积极动手动脑,预防长时间单一的活动引起疲劳。

4、提高教学质量

合理地选择教材,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为幼儿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既有趣味又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在幼儿认识轮船的外形结构及功用后,可以安排幼儿认识轮船的种类极其发展,在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提问中,幼儿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在学习“7的组成”时,利用电脑画面,请幼儿根据画面上小猫的几种不同找有几只小猫,找对了小猫会“喵”的鼓励小朋友“真棒”,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注意都随着老师走,不知不觉完成了“7的组成”的学习,减少了幼儿注意力的分散。

5、适当控制儿童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6、不要反复向幼儿提要求

(三)审慎处理幼儿的多动现象

多动症和好动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多动是患儿比较明显的外部表现,但根据国际精神类症状诊断标准,多动症儿童必须要具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三个明显特征,本质上是注意力缺陷,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什么事情都半途而废,难以集中思想从事需要比较

长的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即使做游戏、看动画片也不例外。周围环境中的任何视听刺激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并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坐立不安,在教室里也难以保持一刻安静,脾气暴躁、容易兴奋冲动,情绪变化快,做事不顾后果。好动的孩子则不同,他们对于感兴趣的事情能够全神贯注,而不希望别人干涉,做事有一定目的和计划,最明显的是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讨论:

观看视频《母婴卫士:学会判断儿童多动症》,讨论多动症有哪些表现:多动和多动症的区别是什么? 思考题:

1、什么是注意

2、如何理解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及如何防止 测试:第二章练习题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二者的联系 2.了解感知觉的种类

3.理解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和知觉特性 4.了解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 5.掌握学前儿童观察力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2.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和知觉特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时安排:6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一)什么是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是感觉的源泉和反映的对象。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

(二)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区别: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对整体(事物全貌)的反映 联系: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人总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感觉称为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

二、感觉与知觉的功用

(一)感觉是认识的开端,获得知识的源泉

(二)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 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知道身体内部的状况与变化,而且还能够进行复杂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如果把感觉剥夺,就会使人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加拿大吉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贝克斯顿(B e x to n)等人于l 9 5 4年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是让被试躺在一张舒适的床上,眼睛蒙上眼罩,耳朵被堵住,手也被套上,这样就将被试的感觉基本剥夺了。

三、感觉与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依据知觉活动时感受器的不同,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等。依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感觉与知觉的特性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定义: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不同,反之,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的感受性也不尽相同。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相互作用: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制约的,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或者提高,或者降低

例如:餐馆里看见端上来的食物颜色很好,你会觉得这道菜特别好吃

微软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能降低色觉得差别感受性(2)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视觉适应是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3)感觉的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同时对比

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例如“月明星稀”

相继对比

当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例如:吃塘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水很甜。

研究对比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现象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4)感受性与训练

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一方面由于职业的训练或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作长期、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地提高。例如:品一口茶,就知道茶的产地、等级、品质等,染色工人辨认40多种黑色。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代偿某种丧失的感觉能力,25

会使其他感觉能力得到发展。如聋哑人视觉特别好,盲人听觉、触觉特别发达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不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2)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刺激容易被感知;(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知。

主观因素:目的性、任务、知识经验、个人需要、兴趣、情感状态等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它知觉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会把之知觉为一个正方体,这是因为人们在知觉对象时,把过去的知识经验参与其中,大脑对来自各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对刺激物中缺失的部分加以主观上的整合与补充,把客观事物知觉为整体。尽管图形中没有一个立方体,人们却会主观地把它知觉为一个立方体。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即物体各部分的关系,对物体各部分关系的反映则是知觉整体性的基础。一首歌不同的人唱人能知觉为同一首歌;而四条直线不同的组合则构成不同的图形。

3、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知觉的理解性。

有一天,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一同去春游,但是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哲学家看到的是万物复苏,想的是一年复始,万象更新,大自然在永恒的运动中保持着和谐;诗人看到的是风和日丽,潺潺流水;植物学家看到的是路旁栽的是什么树,河边长的是什么草,墙上开的是什么花。

为什么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人的知识经验的不同)

4、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如距离、角度、光亮等的变化而改变,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主要表现在大小、亮度、形状和颜色等方面。

大小知觉恒常性

a.观察者不受投射在视网膜上的物体映象大小的影响 b.观察者不受物体与视网膜视象距离的影响 明度与颜色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是人适应环境极其重要的能力,人类长期生活时间活动的结果。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感觉与知觉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

(1)概念解释:指幼儿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视力)

(2)特点:整个幼儿阶段,视觉敏锐度不断提高,5岁是视觉敏锐度发展发的转折期

(3)教育要求:教具,图片要大些;座椅高矮合适,采光充足

2、颜色视觉

(1)概念解释: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辨色能力)(2)特点:(3)教育要求:

(二)听觉

(三)触觉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

(二)时间知觉

同样按照:①概念解释、②特点、③教育要求三个方面对听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进行整理归类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一)概念: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人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观察力是指分辨事物细节的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组成部分。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初期:不善于自觉、有目的的观察,不能接受观察的任务 幼儿中晚期:目的性增强,能根据要求进行观察

2、观察的持续性

幼儿初期:持续性短、3-4岁:6分8秒 幼儿中晚期:5岁:7分6秒,6岁:12分3秒

3、观察的细致性

幼儿初期:只能看到事物粗略轮廓、面积大和突出特征

幼儿中晚期:能从属性进行观察,比如大小、形状、颜色、数量等

4、观察的概括性

幼儿初期: 观察得到的孤立、零散现象

幼儿中晚期: 可以得到对事物各个部分及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印象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激发观察的兴趣

3、交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4、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思考题:

1、什么是感觉与知觉

2、如何理解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测试:第三章练习题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记忆

教学目标: 1.理解记忆的概念、了解记忆种类 2.掌握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及相关知识 3.了解记忆的品质 4.掌握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5.掌握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6.掌握幼儿记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教育措施

教学重点:

1.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及相关知识 2.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及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时安排:6 教学过程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记忆包括“记”和“忆”的过程,它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认知心理学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来解释记忆,认为记忆是一个人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编码相当于识记,信息储存相当于保持,对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记忆的三个环节可以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类比。

记忆作为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对保证人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记忆与心理的关系

(三)记忆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居重要地位

二、记忆的类型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二)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三、记忆过程的分析

记忆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一)识记——识记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一环节。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二)保持——保持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二环节,是实现回忆的必要前提。

1、遗忘及其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2、遗忘的种类

(1)暂时性遗忘——已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恢复

(2)永久性遗忘——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就已消失。

(三)回忆——回忆是对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这也是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

1、再认

再认是当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把它识别出来。人们往往以为不能重现识记过的事物就是遗忘,其实,能识别再度出现的事物,也是回忆。

2、再现

再现是当识记过的事物不在时能够在头脑中重现。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回记,如学生在做闭卷问答题时,回记学过的内容。

四、记忆的品质

(一)记忆的敏捷性

(二)记忆的持久性

(三)记忆的正确性

(四)记忆的准备性

五、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表象

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

(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 2、概括性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记忆

一、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与发展

二、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容易记容易忘 2.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3.以形象记忆为主 4.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 5.记忆不精确

三、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有意性差,影响记忆的效果 2.不会运用适当的记忆方法 3.偶发记忆

4.正确对待幼儿“说谎”问题

四、在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1、注意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记忆的效果

2、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培养幼儿的形象记忆、情绪记忆

3、帮助幼儿提高认识能力,提高意义识记水平4、正确评价识记结果,合理组织复习思考:

1.什么是记忆,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2、什么是遗忘,请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分析遗忘的规律 测试:第四章练习题

第五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想象概念、种类 2.掌握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 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 想象的种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时安排:4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想象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是幼儿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1、黏合:

2、夸张与强调

3、拟人化

4、典型化

(三)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1、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从想象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来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想象的内容与水平受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3、人的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 分析教材上马克思的话,分析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四)想象发生的条件及表现

(五)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

2、想象是儿童理解的基础

3、想象在游戏中作用:游戏离不开想象

4、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

5、想象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二、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想象。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2、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说,文学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等都是有意想象的结晶。

有意想象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主要想象形式。按其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三)幻想、理想和空想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1、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常无预定的、明确的目的,是在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主题易变。例如,小班幼儿画画时,并不知道要画什么,只满足于在纸上乱画;搭积木时,只对结构动作感兴趣,重复搭好推倒的动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2、4~5岁幼儿的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想象出现了主题,但不能持久,常以当前感知对象为转移。例如,在画画时常边画边根据已画出的线条、图形而改变原定想象的内容。

3、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成人的教育引导下,幼儿晚期,儿童不仅能根据成人的要求展开想象,而且在一些活动中能自己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想象,并能排除无关事件的干扰,将主题进行到底。大班幼儿不仅对想象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而且开始对想象的结果感兴趣,并进行简单的评价。例如,画画时会边画边自言自语:“画得不像,小兔子的耳朵画得太短了,应该再长一些。”

幼儿的想象有明显的主观情绪性,对感兴趣的主题常百听不厌,百玩不厌;对不感兴趣的主题,即使成人提出要求,幼儿也常予以拒绝。

(二)再造想象占主是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1、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常依靠成人的言语描述或外界情境的变化,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知识经验不断增加,兴趣范围逐渐扩大。

2、幼儿中晚期,想象的内容日益丰富,而已在再造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想象的因素。能根据一些有结构的、开放的材料,编造较复杂的故事;游戏的情节更加复杂,能事先确定游戏规则,分配游戏角色;在绘画、纸工等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与范例不同的成分。

3、幼儿晚期,结构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角色游戏都已发展到了顶峰。研究发现,5岁幼儿已开始形成幻想的倾向,喜欢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和使成人感到幼稚可笑的想法。

(三)想象易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

幼儿受生活经验和空间知觉发展水平的限制,想象常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突出特点。幼儿常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和经

验来体会和想象现实,使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和缩小性,夸大印象中特别深刻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缩小其余部分。

(举例:儿童画“寻找失落的铅笔”,用主观的空间关系代管客观的空间关系,把正面和侧面重叠在一起,大小比例失调,过分夸大了找到的铅笔和手。)

幼儿还常把想象与现实混淆,看到同伴有自己喜爱的玩具,会说:“我妈妈也给我买了一个。”被成人误认为故意说谎。

幼儿晚期,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的增强,幼儿开始能区分想象的东西与真实的东西,并向成人提出“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之类的问题。由于许多想象中才能获得满足的东西已变成现实,幼儿在游戏中开始追求逼真,智力游戏和竞赛性游戏开始逐渐取代象征性游戏。

二、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自主解决问题

5、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6、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作业:

1、想象在幼儿心理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2、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

第三篇:学前音乐教案

学前音乐教案

火连寨小学 秦聪慧

创编舞蹈—小树叶

【活动目标】

1、能够在理解歌曲《小树叶》所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自由编排简舞蹈动作;学习小碎步;

2、对音乐活动感兴趣,能在集体活动中大胆地表现自我。【活动准备】

1、钢琴、幼儿自己做的小树叶每人两个、大树头饰一个、风爷爷头饰一个;

2、摄像机、投影仪、手提电脑、电视机、VCD机、音乐光碟、音乐磁带、录音机;

3、拱形门一个。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

1、播放音乐磁带,幼儿听音乐跟随老师做律动进入教室,找座位坐好;

2、发声练习《老师弹琴我唱歌》:教师弹琴,和幼儿一起进行发声练习。提醒小朋友用好听、自然的声音来唱。

3、复习歌曲《小树叶》。

师:上次音乐活动我们学唱了歌曲《小树叶》,这首歌一共几段?每一段都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幼儿回答)

老师弹琴,幼儿演唱;请另一位老师把幼儿唱的过程录下来,用投影仪播放给幼儿看。看后,教师用神秘的表情和口吻对孩子说:“今天,我们来把这首歌编成舞蹈好不好?”激发幼儿创编舞蹈的http://www.xiexiebang.com/兴趣和愿望。

二、创编舞蹈:

1、师头戴大树头饰扮演大树,幼儿双手各拿一个树叶扮演小树叶;启发和引导幼儿根据《小树叶》这首歌的歌词和所表达的情感,一句一句地创编舞蹈动作。

如:老师启发孩子:“秋风起来了,小树叶会怎样动?它是怎样离开妈妈的?什么样的动作表示心里害怕更形象呢?春天小树叶会回来,我们用什么样的动作表现呢?……每一句都分别请几名幼儿将自己编的动作跳给大家看,大家共同选出一些动作一起来学跳。(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跳)

2、有人做小碎步的动作后,请这名幼儿做示范,告诉幼儿这个动作叫“小碎步”,大家一起学习这个动作;教师根据幼儿学习情况做适当的讲解和指导。

3、编好后,请幼儿分组表演这个舞蹈。每次请3—4名幼儿,共请3—5组幼儿表演,其他幼儿演唱。

4、集体表演:大家一起跟随音乐边唱边表演这个舞蹈,并将幼儿的表演拍摄下来。

5、欣赏:播放录像,请幼儿欣赏自己的表演。欣赏后,老师说:“我们请其他班的小朋友也欣赏一下你们跳的舞,好不好?”

三、游戏:风爷爷和小树叶

老师戴“风爷爷”头饰扮演风爷爷,小朋友手拿“树叶”扮小树叶。场地的一侧放一个拱形门(做山洞)。

游戏开始,音乐响起,“小树叶”自由飞舞;音乐停,“小树叶”要保持姿势,原地不动;音乐再次响起,“风爷爷”开始“扫”树叶,“扫”(碰)到谁,谁就飘过门洞(拱形门)回到座位上。

认识“mi”和“sol”

【活动目标】

1、在听辨活动中感知sol、mi两个音的高低。

2、能听音模唱,并知道它们在简谱上的位置。

3、感受《我的家有几口人》,尝试看色块来唱谱。

【活动准备】

铝板琴、两组sol和mi组成的乐句简谱,《我的家有几口人》简谱。

【活动过程】

一、认识sol、mi两个音。

“铝板琴——„音乐城堡‟里面住着很多的音宝宝,今天啊,有两个音宝宝要来和我们小朋友做好朋友,让我们来听听看,它们是怎么介绍它们自己的。”

1、教师手持音块,边敲边唱55│555│,引导幼儿听音模唱。

2、同样介绍“mi”。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sol、mi两个音分别标有黄、红两种颜色,知道sol喜欢穿蓝衣服,mi喜欢穿黄衣服。

4、敲击sol、mi两个音,引导幼儿听辨高低,知道sol比mi高,mi比sol低。

“铝板琴——„音乐城堡‟是音宝宝的家,有很多层楼,上面都标有数字宝宝,sol住在五楼,mi住在三楼,所以sol的音要比mi高。”

二、听音模唱。

1、敲击两个音组成的简单乐句。如:53│553│;3535│353│等,让幼儿听音模唱。

2、敲乐句:鼓励幼儿在铝板琴上找出相应的音,并有节奏地敲击。

三、认识sol、mi的位置。

1、认识黄、蓝两个www.xiexiebang.com音。

2、介绍音符的家:sol、mi在简谱中的数字宝宝代表。

4、看着简谱唱唱简单的乐句。

四、尝试看色块唱谱。

熟悉《我家有几口》的谱子,尝试着看色块来唱谱。

韵律活动《小老鼠和泡泡糖》

【活动设计】

《小老鼠和泡泡糖》是一首幽默、诙谐的乐曲,形象突出。它分为AB两段,A段表现小老鼠走,B段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A、B两段融合在一起较好地表现了小老鼠可爱、调皮的有趣形象。因此,设计本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游戏情境,熟悉乐曲,用自己的动作、姿态结合音乐去表现小老鼠、泡泡糖这些来自生活的又比较熟悉的对象,从中体会音乐游戏的快乐,感受音乐的魅力,丰富情感体验,提升艺术表现力。同时,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导向作用。根据4—5岁幼儿的特点以及他们的表现欲望,根据中班幼儿艺术活动的目标,结合新《纲要》中艺术活动的目标,从而把本次活动的目标确定为:

1、尝试用有节奏的语言、动作结合音乐大胆地表现小老鼠走、拉泡泡糖的可爱形象。

2、在表演中体会音乐游戏的快乐,并从中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有玩过泡泡糖的经验、音乐、PPT。

【重点难点】

1、能结合音乐有节奏地学小老鼠走。

2、大胆、夸张地表演拉泡泡糖。

【活动教法】

新《纲要》艺术领域指导要点中指出: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根据幼儿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积极创设语言环境、游戏化情景,大胆充分地运用丰富夸张的肢体语言去感染幼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针对这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活动过程中应用了故事法、游戏法、示范法、发现法、问题法、激励法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活动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引导、提示,让幼儿积极地参与模仿,愉快地参与游戏,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创编动作,并指导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用有节奏的语言和动作,帮助自己表演。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

谜语来导入整节课堂,活跃氛围,让幼儿首先拥有一份愉快的心情。此环节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还为解决第一个教学难点做了铺垫。

二、欣赏故事《小老鼠和泡泡糖》

韵律活动就是用有节奏的动作、姿态结合音乐去表现音乐形象。首先,教师用故事导入法,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姿态将一个有趣的故事展现给孩子,让幼儿对将要表现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力。

三、随音乐玩游戏:小老鼠和泡泡糖。

在幼儿的注意点上,教师一句“现在,我们就变成这只可爱的小老鼠,一起到草地上看热闹去吧!”随即引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满足了幼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并初步完整地感知了音乐。

四、探索A、B段动作。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之一就是在A段音乐模仿小老鼠走的有趣动作,因为音乐是三拍子,又比较快,这给孩子的表演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们采取了运用语言线索的对策帮助幼儿记住动作,为A段音乐配上了“小老鼠,东跑跑,西看看”的儿歌,以此来解决教学障碍。同时,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这个动作,提问“小老鼠说到哪个字的时候停下来看的?”把动作进一步细化,活动的重难点之二是对B段音乐拉泡泡糖的表演,教师有意识地让幼儿观察教师、同伴手、面部表情的变化,引导幼儿怎样用夸张的动作表演用力拉泡泡糖,同时,为了避免拉泡泡糖动作的单一,引导幼儿对泡泡糖到处粘的现象进行大胆创新动作。在A、B段动作的探索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模仿、思考、相互学习,从徒手练习到配乐表演,逐步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遵从了循序渐进和启发开放的原则。

五、完整表演。

在完整表演的过程中,每一遍表演教师都给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知不觉中幼儿提高了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在表现音乐形象的同时,在心理上获得了极大的宣泄的满足,把活动推向高潮。在活动中,结合了环保教育,幼儿在表演的同时,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活动虽然结束了,但从中还可以延伸出更多具体的环保主题,生成更有价值的系列活动。

奥尔夫音乐教学《库乞乞》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和即兴舞蹈,体验乐曲《库乞乞》欢快跳跃的情绪。

2、通过故事和图形谱,了解音乐结构和创编舞蹈动作。

3、让幼儿懂得爱学习的好孩子人人爱。

【活动准备】

音乐《库乞乞》、图形谱、金色魔盒、小纸条、书本。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

有个小朋友叫鲁鲁,他一点都不爱学习,一上课就睡大觉。他成天想:学习有什么用啊,我想去找宝物,有了宝物就什么都有了。一天晚上,一位神秘的老爷爷出现了,老爷爷说:“我知道宝物在哪里哦!那个宝物在离这里很远很远的个山洞里,要到那个山洞需要爬过好几座山,还要爬好几级台阶。”鲁鲁很想去找宝物,就谢过老爷爷出发了。你们说,他能找到宝物吗?

二、感受音乐。

1、欣赏音乐一次。

答案等会儿再告诉大家。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这段音乐跟刚才的这个故事有关哦。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提问一:你听了这首音乐有什么感觉?听音乐时你想到了什么?

提问二:觉得这首音乐有几段?(幼儿思考)我们再来仔细听听。

2、欣赏音乐第二次。

师:我们再来听一次,这一次要请你听一听,音乐里说鲁鲁翻过了几座山?爬上了几级台阶?

(教师边做动作边和孩子一起听音乐一次)

三、分段了解音乐结构和创编舞蹈动作。

教师:鲁鲁骑着马翻过了几座山?(教师先让幼儿仔细听再和幼儿一起听一起画出山的图片,有四座山)

提问:鲁鲁是怎样上山的?骑马的动作怎么样?我们一起来做做。

提问:鲁鲁爬过四座山,到山洞了吗?还要上几级台阶楼梯?

(再听一次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边听边画图谱)

终于到山洞门口了,要想进入山洞必须要说一句咒语。这句咒语是什么呢?

一起念几次咒语。

我们现在来完整地听一次音乐,看看鲁鲁去寻找宝物的过程。

1、老师和孩子一起走图形谱,引导幼儿用手指在自己身上做动作。

2、提醒孩子每爬过一座上,马儿要休息一下。

3、不知道鲁鲁最后找到这个宝物没有,你们想不想去那个山洞看看?(想)可是去那里要爬过很多坐山,上很高的台阶,还要说一句咒语,你们行吗?我们起立,来试试。

(听着音乐在原地练习一次,两到三遍音乐)

你们真厉害,看来到那个遥远的山洞是没问题了。我们的马每爬过一座山都很累,怎么办啊?

每爬过一座山我们就让马休息一会儿,稍微停顿一下再继续跑。

邀请听课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来玩游戏,做律动。

五、渗透德育教育。

提问:宝物终于找到了,它是长方形的,厚厚的,你们猜猜它是什么?(书本)老爷爷为什么要送书本给鲁鲁呢?还有一张小纸条,小纸条上写着:书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书中有很多的知识,能让我们学到很多的本领。

现在,我们回教室去看这些宝贝吧。

学大灰狼打喷嚏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学习快、慢两种速度敲击乐器。

2、教幼儿看指挥调节自己敲击的速度。

3、引导幼儿学习与集体保持速度一致地演奏,养成爱护乐器的习惯。

【活动准备】

木鱼、小鼓、沙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自由讨论“打喷嚏”引题。

1、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打过喷嚏呢?你们为什么会打喷嚏?

2、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一千零一个喷嚏》。

二、教师讲述故事,探讨故事角色特点。

1、教师讲述第一遍故事。

提问:故事的题目?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它是怎样解决的?

2、教师与幼儿共同探讨并模仿故事中角色的特点。

小兔:刚开始走路是一蹦一跳(中速)发现大灰狼迅速奔跑(快速)搓辣椒粉(快速)小兔学大灰狼打喷嚏(从重到轻)小兔回家(中速)。

大灰狼:刚开始跟踪小兔时悄悄地走(中速)追赶时的脚步声(快速)大灰狼打喷嚏(从重到轻)。

三、幼儿分角色用“脚步声”为故事配上节奏。

四、幼儿尝试各种乐器。

1、组织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乐器,待会儿,小朋友可以上来敲一敲、拍一拍、听一听各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像谁的脚步声。

2、幼儿自由选择乐器,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师:刚才你玩了什么乐器,你觉得他发出来www.xiexiebang.com的声音像故事里的谁在干什么?

五、幼儿持乐器为故事配节奏。

1、幼儿集体边听故事边看指挥配节奏。(师指挥,并进行实际情况指导)

师提出要求:①要注意看老师的指挥;②不要让乐器随便发出声音。

2、根据幼儿配乐的效果,进行第二次配乐。

3、幼儿交换乐器后进行第三遍配节奏。

4、师小结并请幼儿一起收拾整理乐器。

不怕不怕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掌握歌曲中的休止符。

2、学习简单的二声部,在教师手势的提示下较准确的演唱衬词。

3、在演唱中感受歌曲的诙谐情趣,和“胆小鬼”的否定情感,培养幼儿勇敢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图谱八张。

2、有衣服架上挂衣服帽子的生活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有一个叫淘淘的小朋友,他的胆子特别小。刮风打雷下雨,他都害怕。有一天晚上,他半夜里爬起来,遇到了一个妖怪。这个妖怪长着四个脑袋三条腿。淘淘连忙去找爷爷,爷爷听了哈哈笑,带他去抓鬼。他们碰到衣服架,帽子掉了一大堆,妖怪却不见了。妖怪哪去了?(幼儿回答)

提问:淘淘半夜起来看见的真的是妖怪吗?

幼:不是,是衣架和帽子。

师:这个故事真有趣,我们一起来讲一讲吧!

1、出示图片,根据图片讲故事(故事内容就是歌词)

2、小朋友讲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有节奏的读一读吧!(师幼一起有节奏的读故事)

师:真棒!我们请出小手来帮帮忙吧!(师幼一起边拍手边有节奏的念)

师:小朋友的小手和小眼睛真能干,现在老师想请男小朋友和女小朋友来比一比,谁最棒?(先请女小朋友再请男小朋友)

师:我觉得男小朋友和女小朋友都很棒。

二、学唱歌曲,掌握休止符。

师:这个有趣的故事,老师帮它编成了一首歌,你们想学吗?(想)先听老师来唱一唱。

师: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老师在唱歌的时候加www.xiexiebang.com了点头的动作,用点头来表示空拍,空拍就是不要唱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师幼一起加上点头的动作来唱)

师:那请小朋友们再想一想,空拍的地方还可以用什么身体动作来表示,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师:讨论好了吗?请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还想到了什么方法?

幼1:还可以拍手。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空拍的地方用拍手来表示。(幼儿练习)还有其他方法吗?

幼2:拍腿。

师:拍腿也可以的,我们来学一学。

幼3:拍肩。

师:准备,听好前奏。

幼4:跺脚。

师:大家一起来。

三、学习简单的二声部。

师:这首歌曲除了可以加上动作来唱,老师还有一个有趣的唱法呢,想不想听一听?

师: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个有趣的唱法和原来有什么不一样啊?(幼儿回答)

师:老师在空拍的地方不再是用拍手、拍头来表示了,而是加上了衬词。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唱一唱有趣的衬词,老师来唱歌词。

师:老师觉得唱衬词很有趣也想来唱一唱,这样吧,我们交换一下,你们来唱歌词,我来唱衬词。

师指挥分组演唱:分成两组,一半幼儿起立。教师指挥一半幼儿唱歌词,一半幼儿唱衬词。

四、取名字。

师:我们学会了唱这么好听的歌曲,可是它还没名字呢!请小朋友来帮它取名字吧。(幼儿自由回答)

五、谈话:不做胆小鬼,做个勇敢的好孩子。

六、律动:不怕不怕

师:今天学会了唱这么有趣的歌曲,开不开心?(开心)那就请小朋友们跟着音乐动起来吧,可做自由动作。

娃哈哈

【活动目标】

1、演唱歌曲《娃哈哈》,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

2、学习新疆舞的基本步伐——垫步。尝试手脚协调地跟着音乐表演新疆舞《娃哈哈》。

【活动准备】舞蹈编排:

(1)脚步以垫步贯穿始终。

(2)听歌词,记动作次数。

第一句歌词:双手在胸前拍手两次,双手在左上方一高一低转动手腕两次。

第二句歌词:双手在胸前拍手两次,双手在右上方一高一低转动手腕两次。

第三句歌词:双手在胸前拍手两次,双手侧平举,转动手腕两次。

第四句歌词:双手在胸前拍手两次,双手在头顶上方转动手腕两次。

第五句歌词:双手在胸前一边拍手一边自转一圈。

第六句歌词:双手在胸前拍手三次,最后双手翘起大拇指摆个造型。

【活动过程】

一、学唱歌曲环节。

1、聊聊新疆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风土人情,进一步了解新疆,喜欢新疆,激发幼儿学习新疆歌舞的兴趣。

2、学唱歌曲,熟悉歌曲,www.xiexiebang.com强调在重拍上的歌词要唱得短促有力些,如:我、是、花、真等,为学习垫步打好基础。

二、学习垫步。

1、创设一个“乘坐火车去新疆旅游”的情景,辅助提问:“火车怎么开呢?”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示范的火车开法:双手叉腰,做垫步。

2、交流自己的发现。如:“一只脚在另一只脚的后面一点用脚尖踩。”“脚踩下去的时候身体要长高。”„„幼儿模仿尝试,教师观察指导。

3、教师邀请“火车开得好”的幼儿示范,再次帮助幼儿了解垫步的要领,知道只有这样开火车才能到新疆。

4、出示铃鼓,介绍这是新疆叔叔跳舞时用的乐器。教师跟着音乐拍铃鼓,请幼儿跟着示范者再次开火车去新疆旅行。用铃鼓声给幼儿信号,在听到鼓声的同时脚踩下去,帮助幼儿踏上音乐的节奏。

5、请一位把握节奏较好的幼儿来做新疆叔叔拍铃鼓,带大家游览新疆美景。

三、学跳新疆舞。

1、教师示范舞蹈。辅助提问:“新疆阿姨是怎么跳的?”“手腕转动和扭动脖子表示什么意思?”联想到摘葡萄和葡萄很好吃的意思。“不同方位转动手腕表示什么意思?”幼儿联想是在摘不同地方的葡萄。

2、按舞蹈动作的顺序编成了一首儿歌:

左边的葡萄大又大,右边的葡萄甜又甜,旁边的葡萄多又多,上边的葡萄数不清。

娃哈哈,娃哈哈,新疆的葡萄亚克西。

3、在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动作的过程中学会舞蹈。

第四篇:学前树叶教案

中班手工活动《拼贴树叶真有趣》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认识不同形状树叶。

2、学习用拼贴的方法,体验树叶拼贴画的特殊美感。

3、通过活动促进幼儿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活动重点:

不同叶形的组织与相似形的联想。激发学生创作出造型别致的画面。

三、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更好的利用叶形的原始状态进行创造性的组织。

四、教具准备:

音乐《寂静山林》、树叶画拼贴画成品、不同形状的树叶,水彩颜色多种,蜡笔,纸,剪刀,双面胶。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树叶,看一看,摸一摸

师:老师今天要带小朋友去森林,请小朋友拿起你的树叶,闭上眼睛,摸一摸你手上的树叶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告诉老师。幼:椭圆形,长的,细的。

师:请小朋友选一张你最喜欢的一片树叶,说一说你喜欢它什么地方。

(三)成品展示,直观感知拼贴画。

师:我们刚才去森林了,看到森林里好多的蝴蝶和七星瓢虫,老师很喜欢他们,就给它们作了幅画。请小朋友告诉我,这些画里都有什么形状的树叶? 幼: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手上的树叶,比比看,给老师的画找原型。幼:和我的一样

师:小朋友发现了没,老师手上的作品原来是用这2种树叶组成的。

(四)体验探索

1、示范:树叶是怎么拼贴的呢?

师:老师现在要给小朋友示范了。请小朋友认真看,老师待会把材料发给大家。(师在展台上示范拓印一幅树叶画,边演示边讲解拓印要领)

先选一个叶子贴在纸上,问幼儿觉得像什么,激发哟而的想象力。再贴一个扇形的叶子,一条金鱼的贴画就出来了。问幼儿金鱼是否缺少东西(眼睛),再用蜡笔给鱼添上眼睛。

(五)作画

师:我们的小朋友肯定手痒痒的想要拓印了,老师先说下要求:第一,颜料不能乱涂别人脸上,也不能吃,第二,垃圾要扔在塑料袋放好,不能乱扔。第三,用剪刀要小心注意安全。第四,我给大家十分钟和你的组员商量下你们这一组要画什么,然后再画。大家都明白了吗? 形状大家开动咯!

(六)指导:师根据幼儿作画的情况现场指导

(七)欣赏

师:请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你们画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由什么样的树叶做成的?

(三)、收拾工具。

(四)活动延伸: 可以用蜡笔画拓印树叶。

第五篇:学前教育史教案

第一章 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明确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儿童公育,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掌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胎教的国家。教学内容: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及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

教学提示:重点是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难点是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一、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1、社会公育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的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在一定集团内,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原始人群或氏族部落共同承担。对儿童实施公育成为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2、社会公育内容: 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的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1)生活和劳动教育。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现代民族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对我国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解放前仍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和基诺族人(解放前尚处于原始社会农村公社阶段)的调查报告。

(2)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3)审美意识教育。《尚书·舜典》“帝曰:夔kui!命汝典乐,教稺子,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稺,亦作稚,幼儿。稺子,泛指小儿。

(4)军事体育教育:部落战争需要军事体育技术与强健的体能。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原始社会后期,大约在五帝时期(公元前2700年),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和军事民主制阶段,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历史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这是便产生了名为“庠”(xiang)的教育机构。据史籍记载,“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如《三礼义宗》中说:“虞氏之学名庠。”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庠”这种机构的形成是经过一定过程的。“庠”的原意就是养羊的地方。《礼记·明堂位》“米廪lin,有虞氏之庠也。”这里的“庠”由家畜饲养场所变成了粮食仓库。孟子:“庠者养也。”《说文解字》:“庠,礼官养老。”《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2.教育没有专职人员。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体现了“长者为师”。

3.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结合实际的示范和模仿而进行教育。

5.教育活动没有专门的场所,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采取随时随地、分散进行的教育形式。

第二节 中国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

公元前21世纪,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便开始形成,原始社会逐渐解体,慢慢向奴隶社会过渡。夏代开始,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夏代(前21世纪-前16世纪),是奴隶制形成的初期,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经历400多年。商代(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奴隶制发展时期,经历了600年左右。西周(前1066年-前771年),是奴隶制全盛时期,经历了300年左右。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奴隶制走向崩溃的时期,经历了300年左右。

在社会发展的这一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机构的建立,文字的出现,学校开始产生。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与此相对应的学前教育也开始出现。

一、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

(一)意义和任务

奴隶社会家天下的宗法制和贵族专政决定了培养天子的重要性。

(二)奴隶社会的胎教

胎教:是指通过对孕妇实施外界影响,或通过孕妇自我调节达到作用于体内胎儿,使其能良好地发育、生长的教育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西周还建立了胎教制度,以加强从外部对孕妇进行的约束。“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青史氏之记》记载:“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蒌室,太师持铜而御户左---”

(三)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西周按儿童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 《礼记 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pān)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

(四)保傅之教与乳保之教

为加强对太子的有效教育,在奴隶社会时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和乳保教育制度。

1、保傅教育制度: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太师、太保、太傅合称“三公”,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西周除设“三公”外,还置有副职“三少”即少师、少保、少傅,他们常相伴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

2、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据《礼记·内则》中记载,太子、世子出生后不久,即“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他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其中,:“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总之,由他们共同负责太子、世子德性的培养与日常起居的料理。

二、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1.由于家庭的出现,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而代之以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

2.由于奴隶主贵族居于统治地位,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力,因而儿童的学前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

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

4.对幼儿实施的学前教育不仅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已经注意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

5.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主张和具体要求。

作业与思考:

1、为什么奴隶社会特别重视天子的学前教育?采取了什么措施?

2、我国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如何?

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封建社会儿童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以及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明确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是家庭学前教育。

教学内容: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

封建社会胎教学说的发展演进及经验和局限。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及内容,教学难点是封建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背景知识: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1、皇家与国家的统一,但聘用皇室以外的人来管理国家(政权)

2、科举成为人们的晋升之阶

3、乡土社会、农业社会(皇权不下县,靠血缘、家长、族长、皇帝)“忠孝”

4、强调伦理道德的力量,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5、家庭的重要性:在封建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子女与社会的最早接触点,也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

6、重视学前教育:养正于蒙。张载《正蒙·中正篇》“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者之功也。”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谓之《正蒙》者,养蒙以圣,功之正也。圣功久矣,大矣,而正之惟其始。蒙者,知之始也。孟子曰:“始条理者,智之事也。”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达者也。”

罗泽南《小学韵语》“教人之道,首重发蒙;蒙以养正,是曰圣功。…人之初生,至善者性;仁义礼智,天之所命。恻隐辞让,羞恶是非;蔼然四端,扩而充之。幼而不学,遂失天真;性漓情怪,不可为人。父兄之教,当及其时,长其良能,充其良知。”

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 1.为培养统治阶级人才服务

历代统治者多重视教育,建立学校,目的是通过学校教育为封建社会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

(1)邸第: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的萌芽。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和帝的妻子邓皇后,曾征召汉和帝的弟弟济北王与河间王的子女四十余人(年龄在五岁以上)及邓家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在宫廷开办邸第,教这些孩童读经书,其中还为年幼的儿童专设教师和保姆。邓皇后每天早晚亲自到邸第对孩子们抚育教导,监督学业。这是中国最早学前教育机构的萌芽,因为只局限在一定的大家族内,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前教育机构。邸第的出现,是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的产物。

《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2)太学: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官学机构,西汉武帝时建立,为造就官僚后备军而设立。董仲舒“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 “学而优则仕” 2.齐家治国的基础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孔子:“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家教与治国的逻辑关系:本源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中家与国的密不可分。皇位实行嫡长继承制,百姓以血缘关系论亲疏。父权与君权名异实同。“家之不宁,国难得安。”由此,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国之本在家,欲治其国,须先齐家的观点,并赋予家庭人口生产、物质生产、教育三重功能,使中国传统的家庭具有特殊的意义。《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光耀门楣

如果说齐家治国是政治家为古代学者学前教育制定的终极目标,那么光耀门楣则是普通家庭实施学前教育的实质动机与最切近实际的目的。

将个体的光荣与家庭的荣耀联系起来,根源于中国社会的特点。“一人当灾,全家遭殃”“株连九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望子成龙”

二、学前家庭教育内容 儿童生活常规

常规,一般指生活规则和行为规则,用以约束人的行为,培养良好习惯。常规教育一般包括生活常规和行为常规。(1)礼仪常规的训练

封建礼教是封建时代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体系。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的核心在于辨名分、定尊卑,使君臣、夫妇、长幼、上下各有等级差别,从而确定各类人际关系的准则及相应的行为规范,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安守本分、循规蹈矩,从而稳定整个社会秩序。

古代关于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概括为“幼仪”或“童子礼”,基本上都是为封建礼教服务。生活常规总的原则是谦卑、恭谨、稳重。

幼仪教育是对幼儿言行举止必须符合“礼”的规范的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符合礼仪的姿态训练,对儿童的坐、立、行、跪、拜、饮食起居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儿童与家中长辈的关系礼节:“应对、进退之节”,包括:长辈召见之礼和求见长辈之礼。《礼记·曲礼》:“将上堂,声必扬”,即事先发出声音以使长辈有所准备,不可突然推门而入。“将入户,视必下”,即进屋时应放低视线,不可四处张望。

《童子礼》规定:“凡见尊长,不命之进,不敢进。进时当鞠躬低首,疾趋而前。”(2)养成卫生习惯

南宋教育家朱熹“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指出:“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 清人朱柏庐也要求子弟“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

(二)初步的道德教育

1、孝悌

孝:主要是要求幼儿从小不违背父母的意志,服从父母绝对权威的习惯。

悌:要求儿童自幼兄弟友爱,为兄的爱护弟弟,为弟者敬爱兄长。兄弟和睦、家族兴旺 《吕氏春秋·孝行》中说:“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孝悌之道成为古代道德的根本。孝:尊敬长辈 悌:兄弟友爱

“孝”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幼儿从小养成不违父母意志,服从父母绝对权威的习惯。清代学者李 秀《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也指出:“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无得专行,必自禀于家长。”均突出了父母的绝对权威。

对幼儿进行“孝”的教育,还要求幼儿自小养成敬奉双亲的习惯。《孝经·纪孝行》中说:“孝子之事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礼记·曲礼》中要求儿子对父母应做到“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即冬天应使父母温暖而不受寒,夏天应使父母凉爽而不受热,晚上要为父母铺好床,早晨要向父母请安。东汉时的黄香是实行这种孝行的典范,《三字经》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讲的就是黄香九岁时对父母非常孝顺,寒冬时能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被窝。因此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辩证地看待古代“孝”的教育,“借正父子之论,以严君臣之分”——本质,即突出父权的“孝”,旨在强化对皇权的“忠”,而且这种“忠”、“孝”是不问是非的“愚忠”、“愚孝”,它完全扼杀了儿童的个性与自由,成为制造奴性和奴才的渊薮,这是我们应当批判的。对幼儿进行“梯”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孩童自幼兄弟友爱,为兄者爱护弟弟,为弟者敬爱兄长。“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封建社会曾广为流传,并在学前家庭教育中作为进行梯的教育的典型事例而屡被引用。

2、崇俭

提倡节俭,切勿奢华,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农业文明古国,农村的稳定决定着朝廷的安危。农业生产艰辛,丰收得之不易,一如唐诗中所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提倡勤俭并举。“一生之计在于勤”,但只知勤若不能节俭,勤劳所得很快就会化为乌有。明清之际学者孙奇逢在其《孝友堂家训》中告诫弟子说:“居家勤俭,孰为居要?博雅曰:„勤非俭,终年老瘁,不当一日之奢糜。‟”他说,勤与俭相比,“似俭尤要”。

3、诚信

诚信就是诚实无欺。

幼儿的心理特征:明人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幼儿的天性纯洁美好,“绝假纯真”。不正确的影响或幼儿自身因自夸或惧过,有时也会说谎,导致日后欺诈之心生长的萌芽,逐渐丧失“童心”,“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要卫护此诚实无欺的“童心”,使之不失,长辈应从正面进行引导教育。而幼儿年幼无知,难辨是非,长辈又应以自身诚实的行为来引导幼儿,《礼记·曲礼》中说:“幼子常视勿诳。”元人陈澔释为:“常视之以不可欺诳,所以习其诚。”《韩非子·外储上说》中讲到的春秋时期的曾参杀猪的故事为人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另外,《韩诗外传》中也记载了一则孟母教子无欺的故事,都给后人留下了很好的榜样。

一旦小孩子由于某种原因说了谎时,父母则应该及时训诫,予以纠正,以杜绝此类事情的再度出现。宋代邵博在《闻见后录》中曾记载史学家司马光儿时剥核桃皮的一件往事,便是很好的例证。

4、为善

善,在封建社会主要是指合乎道义、合乎礼仪的事。由于儿童年幼,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善事,故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幼儿行小善戒小恶,积小善以成大德。三国刘备遗诏教训后主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清人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西汉的贾谊在《新书》中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孙叔敖幼时见到两头蛇的故事。这些都说明了古人重视教育幼儿为善积德,积小善成大德是很可取的。

(三)文化知识教育

由于“万般成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支配,文化知识教育便成为众多家庭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封建社会家庭对幼儿实施的文化知识教育,主要是教他们识字、学书、听解《四书》,以及学习一些名诗、名赋、格言等。

识字教育是文化知识教育的重点与起步,在有条件的家庭中,幼儿的识字教育一般在3-4岁便已开始,并且有的家庭还很注意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

清代学者蒋士铨4岁时,其母“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即撇)、磔(zhe,即捺)、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以竹丝代笔合成字,不仅能引起儿童兴趣,而且对于儿童清楚字的笔画结构亦有益处,此外,她的教学方法还运用了教学中的巩固性原则。

王筠《教童子法》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ju匆忙,急忙)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 清代学者崔学古、唐彪等都曾对幼童识字教育进行过研究。

封建社会对于幼儿识字启蒙教育的字书教材的编写颇为重视,秦时李斯著有《仓颉jie篇》,赵高作《爱历篇;汉时司马相如撰《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与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以及无名氏的《百家姓》,简称“

三、百、千”,则是古代蒙学字书编写的代表作,它们流传极广,甚至为朝鲜、日本所学习。这些字书虽不是专为家庭幼儿教育而编,但实际上许多家庭已经将它们作为家教识字课本,原因在于这些教材编得生动活泼,而且均采用韵语,或三言句,或四言句,句短合仄ze,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诵。此外,它们虽都按集中识字编排,但并非字的机械组合,而是把它们巧妙地组成富于思想意义的句子,由此介绍日常生活常规、自然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等。可见,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组合的教材,这种编写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诗赋教育 ??由于诗赋是科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故在家庭中亦极为重视对幼儿进行诗赋知识的启蒙。当时在家庭中主要是选择汉赋中的某些名篇、唐宋诗词中的某些名家作品让幼儿背诵。最为常见的教材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北宋汪洙的《神童诗》等。着意于使幼儿养成乐学、勤学的学风??? 常常鼓励幼儿要从小立下大志,以此作为勤学苦读的目标和动力。

三国诸葛亮在《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视志向为成才的前提与保障。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历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根据不同孩童的资质进行鼓励向学。“极慧者,必摘其短以抑之,则不骄;极钝者,必举其长以扬之,则不退;倦者,必加以礼貌(如习礼、呼字之类),则不鄙;稍长,必励以蒙工(如理书、默书之类),则不佻。”

(四)幼儿身体保健教育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第二节 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

一、封建社会胎教学说的发展演进

1、秦汉时期《黄帝内经》

2、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胎教作用的基本理论“外象内感”。也就是说孕妇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

3、孕妇饮食的调理

二、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

1、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2、注重孕妇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3、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

4、有些非科学的理论

三、封建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特点

1.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学前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

3.对幼儿的潜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学前教育内容的难度与广度均有较大的增加; 4.学前教育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 5.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作业与思考:

1、请分头收集“

三、百、千”,下节课汇报这几本古代儿童读物的特色。

2、请收集古代家庭教子的先辈,让他们讲讲他们的的故事数则。

3、请采访你家里的前辈,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如何进行的?

4、请阅读一位古代或近代名人的传记,看他们的家庭是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 第三章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教育思想

教学目的:了解贾谊、朱熹、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明确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总结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主张。

教学内容:贾谊论早期教育;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主张。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教学难点是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主张。

第一节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颜之推简介 颜之推之生平:

颜之推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信仰佛教。但他博识有才辩,处事勤敏,应对闲明,所以在南北胡汉各政权之下,先后都受宠任。他年逾六十的一生中,“三为亡国之人”,行踪遍及江南、河北、关中,又死在南北统一之后的隋开皇年间,所以经验、阅历都较丰富,非南朝或北朝局促一隅的高门士族所可比拟。他著作《颜氏家训》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

一、早教

“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儿童的教育为什么要及早进行?

1.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俗谚“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2.主张儿童出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礼仪的人“导习之”。“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3.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两条原因: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意较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4.认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认真接受父母的习惯在内,能够“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二、威严有慈

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不能溺爱和放任。

1.主张正确处理慈爱与严格要求二者之间的关系,慈爱和严教结合。“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

2.批评当时许多家庭父母对子女“无教而有爱”。“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

3.主张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不能溺爱和放任。“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

4.认为肉体惩罚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推崇棍棒教育。“笞chi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

鞭挞体罚犹如以苦药治其疾病,“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

三、均爱勿偏

1.家庭教育中,切忌偏宠,平等对待子女。“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亦当矜怜。”

“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 “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

2.偏宠孩子,意愿与效果相反,值得家庭教育者深思。

四、应世经务

1.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以利世”,要掌握“应世经务”的真实本领。

2.批评当时许多世族子弟不学无术,饱食终日,庸庸碌碌,知识浅薄,夸夸其谈,不务实学,脱离实际。

他抨击了当时教育培养出来的尽是不可理事、脱离实际的人物:一类是玄学空谈家,他们虽然评古今事务,但“及有试用,多无所堪。……保俸禄之资,不知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以应世经务”。另一类是死守章句的腐儒,他们整天“诵短句,构小策”,却完全脱离实际,“施之经务,怠无一可”、“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梲zhuo竖也(梲:梁上的短柱);……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桼迟也”。这两类人实是废才,于国家毫无用处。3.主张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卜等。还要熟悉农业生产知识。他特别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五、重视风化陶染

1.重视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示范作用。风化是指“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颜之推认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家长的言行常被儿童奉为金科玉律,即所谓“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强调父母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2.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慎择友”,“必慎交游”

颜之推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3.认为语言的学习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事一物,不经查考,不敢随便称呼。学习语言要注意规范,不应强调方言,要重视通用语言。

第二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背景知识:宋代的社会状况

1、唐末五代社会离乱,纲常失调,世风日下

2、中华民族的信仰或文化逐渐建立的过程(儒学哲学化)

3、轻武崇文

一、朱熹的生平及思想

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wu)源人,今江西婺源县,南宋时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时代的科举考试有点类似于美国今天的大学入学考试。朱熹认为,通过科举实现进入上层社会对学生来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所以他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准则:把你学习时间的30%花在考试上,剩下70%的学习时间用于个体的成长,毫无疑问,对于今人而言如果能够将这一准则变成现实,许多文科大学都会为此感到欣慰。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朱熹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理与气、理与欲

理存在于古代圣贤的书籍当中,教育就是学习古代圣贤的书本知识。因此重视环境和书本知识的学习。(外烁、环境和师友的影响)“支离事业” 重视蒙养教育

1、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

“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把人的受教育阶段划分为“小学”和“大学”。

“小学”指8-15岁。强调学“眼前事”即“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三、要求慎择师友(外烁的作用)

1.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乳母之教,所系尤切”

2.儿童稍长,应开始注意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

家信《与长子受之》“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

至于如何决定交游的亲疏,他指出“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益友”应近之,“损友”则应远之。3.对太子、皇孙来说,师友的选择就更为重要。(晚年做过帝师)

十分重视太子、皇孙的择师问题,“夫太子,天下之本,其辅翼之不可不谨”

四、提倡正面教育

1.在教育工作中一贯重视和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曾说“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义之不足以悦其心,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亦必不胜矣”,又说“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而之而后有持循哉?” 2.对于儿童教育更为强调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

3.非常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在《小学》一书中,收录了大量古今圣贤的“嘉言懿行”,供儿童模仿学习,力求能使儿童从中“学到做人的样子”。

3.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行为的规定也主要着眼于进行正面的具体的指导。

“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缺落”“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研磨,务使墨汁污手”等等。

4.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求。“指引者,师之功也”

“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把教师对学生的适时启发比喻为“时雨之化”,认为“譬如种植之物,人力随分已加。但正当那时节,欲发生未发生之际,却欠了些子雨,忽然得这些子雨来,生意岂可御也”

第三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背景知识: 明代的社会状况

1、宦官专权

2、宋代理学成为正统统治思想

3、宋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心学)得到了大发展。理在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即理,致良知”。强调人的个性的发展与高扬,强调教育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一、王守仁生平介绍: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9月30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教育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最重要的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1.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2.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3.尖锐地批评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拒囚” “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神、身体、智慧都处于发展之中,是一个“精气日足、筋力日张,聪明日开”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量力施教,不可拔苗助长。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考虑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

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儿童的学习包括:歌诗、习礼、读书。“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教,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作业与思考:

1、你有学前教育思想吗?讲讲你的学前教育思想?

2、我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有何总体特点?你对其如何评价?我们应借鉴什么,批判什么?

3、我国古代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分为几个流派?反映了何种教育规律?

4、请访问你周围的老师和家长,看看他们有何幼儿教育思想? 第四章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把握蒙养院与蒙养园的异同,了解外国教会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一部分,掌握康有为的儿童公育思想。

教学内容: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背景;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康有为的学前公育思想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教学难点是康有为的学前公共教育思想及其评价。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背景

一、客观需要:社会化大生产,妇女走出家门,从事社会职业。

中国封建社会是封建守法家族制度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其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大工业的出现,使不少妇女走进了工厂,如纺织厂、缫丝厂,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承担已不适应。

二、舆论基础和思想准备:近代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引进和传播。

近代一系列思想家对本方幼儿教育的介绍,提出的建立学前教育制度的主张,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

三、制度上容许:清末新政的改革。

1904年“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学前教育的地位,建立了蒙养院制度。标志着我国的学前教育开始摆脱家庭教育,逐步向由社会专门教育机构组织实施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

一、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中为学前教育专门制定了《奏定蒙养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这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

(一)蒙养院的对象

保育教导3-7之儿童,每日不得过4点钟。

(二)蒙养院的设置

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三)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

乳媪、节妇训练而成。由其中识字的充任。

二、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一)女子师范中保姆的培训

1907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国女子教育由此取得合法地位。同年在上海开办了第一个私立保姆传习所。

(二)蒙养院的设立

1、官办蒙养院

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光绪29年)武昌创立的武昌蒙养院。并招收15-35岁女子,专门学习幼儿师范课程。这是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萌芽,但不久就停办。

2、私立蒙养院

天津严氏蒙养院,是私立蒙养院中办的很有名的。由清末翰林院编修严修所设,聘请日本人大野铃子为老师,从日本购进教学设备,招收亲友子女和附近邻居子女。

三、特点:

1、过渡性,虽有制度,但实施不充分。是家庭教育的辅助形式。

2、迈出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第一步。

3、蒙养院制度建立是至上而下的。是随着近代学制的出现而勉强出现的。

4、抄袭日本。基本依照了日本明治三十二年颁行的《幼稚园课程保育设备规程》,在实施中,较正规的蒙养院教员都由日本人担任,设备也从日本进口。

5、“中西结合”。蒙养院的办院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第五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1912年-1949年)

教学目的:了解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情况,包括幼稚园的课程、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和发展概况、幼稚园师资的培养概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

教学内容:中华民国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幼稚园课程;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和发展;幼稚园保教人员的培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新学制中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内容和师资培养,教学难点是评价新学制中幼稚园的课程标准。

第一节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1912年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蒙养院改名为“蒙养园”,附属于各级学校内或单独设立。明确规定蒙养园的师资训练要在女子师范学校中开展。但蒙养园并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它的建置是其他教育机构的附属部分,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但与晚清相比,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之中,这也是学前教育地位提高了的标志。

二、幼稚园制度在学制体系上的确定

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主导思想是“美式教育”,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此学制规定在小学下设幼稚园,并把学前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系统。改变了以前蒙养院和蒙养园在学制中没有独立地位的状况,确定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第二节 幼稚园课程

1932年我国颁布了中国的《幼稚园课程标准》,这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幼稚园课程标准。

一、幼稚教育的总目标

1、增进幼儿身心健康

2、力谋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

3、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

4、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

二、课程范围

音乐、故事、儿歌、游戏、常识、工作、静息、餐点。

三、教育方法

1、强调照顾儿童的喜好,不必强求一致地活动。教师要进行引导和个别辅导。

2、采用设计教学法。主张由学生自发地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保教活动用单元活动的形式,打破各科目界限,把教学分成若干单元,每一个单元以一个问题为中心,所有活动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进行。

3、强调儿童要做户外活动,认为自然界、家庭、村庄、城市、工商业都是儿童最好的活动场所。

4、引导儿童,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

5、教师要做观察、教育记录,对儿童的身体、性情、喜好都要记录下来,作为研究和施教的材料。

6、儿童的玩具用品尽量利用废物、天然物和日用品。

7、教育活动要与家长相结合,也中向家长宣传幼稚教育和家庭教育方法。

四、评价

1932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是由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总结自己实践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因此,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特点。

五、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和发展

1、厦门集美幼稚园

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于1919年在集美学校内成立,是一所私立的独立设置的幼稚园,招收幼儿百余名,请陈淑华为主任。

2、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幼稚园

1919年开设,均为南京高等师范工作人员子女,这个园注重儿童特点,在探索幼稚园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上,很有特色。

3、北京香山慈幼院

正式成立于1919年,其前身为慈幼局,主要收容无家可归的儿童,后由水利督办熊希龄自任院长,收容香山附近孤儿。

4、南京鼓楼幼稚园

是陈鹤琴创办于1923年,该园以研究幼儿心理与教育为中心,开始创办在陈鹤琴家中,后得东南大学教育科赞助,1925年在南京鼓楼购地3亩建园,称南京鼓楼幼稚园。

5、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这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该园办园宗旨为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招收贫苦农村孩子30名,园舍设备皆以节约为原则。作业与思考:

1、试析学前教育制度在民国时期的演进。

2、试评《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意义。

3、结合本章所举的一些代表性幼稚园,分析民国时期幼稚园教育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第六章 共产党领导下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概况,明确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实施措施、保教人员的培养和提高措施。

教学内容: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和政策;老解放区托幼机构的主要形式;老解放区学前儿童保教内容和方法;老解放区保孝队伍的建设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的意义,教学难点是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实施措施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

第七章 现代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的:了解现代是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发展最活跃的时期,了解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的生平与教育活动,明确他们的学前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张雪门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陈鹤琴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张宗麟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难点是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

第一节

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 学文学系。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

陶行知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后迁居安徽古溪地方,不久又移居古城徽州(歙县)城西黄潭源村。陶行知的父亲名位朝,字槐卿。接管了祖上的一片酱园,后因社会经济萧条而破产倒闭。母曹翠(Lè)。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到被帝国主义列强们用枪炮打开国门,被迫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出过洋,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重重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陶行知自小十分聪敏好学。六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十五岁时,其母在歙县一所教会中学“崇一学堂”帮佣,陶行知经常到那儿帮母亲做些事,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敬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他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并以优异成绩毕业。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他更加自觉而刻苦努力地学习,以便能更好地实现报效祖国的愿望。读大学期间,在他倡导并主编中文版校刊《金陵光》上,他写了《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926年起草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应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并曾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7月25日病逝于上海,终年55岁。

二、主要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创办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

陶行知通过对当时中国幼儿教育的考察,指出当时国内幼稚园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提出要办中国的幼稚园、省钱的幼稚园和平民化的幼稚园。

1、中国的幼稚园:吸收各国经验,结合中国实际,使中国的幼稚教育适合中国的国情。

2、省钱的幼稚园:教师要本国培养,本土选择,教育材料要就地取材,不必事事效法外国。

3、平民化的幼稚园:教育对象面对工农。

(二)解放儿童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儿童有很强的创造力,但在旧社会儿童往往受到各种封建礼教的束缚,身心得不到充分发展,因此要解放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如何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儿童自己去思考、去想。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陈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他指出自古以来不许孩子动手的错误,孩子好动手是他动脑、好奇、好学、好创造的表现。

3、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孩子自己去看,去观察。要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否则世界上的事物将在他面前白白流过。

4、解放儿童的嘴巴:儿童有问题要允许儿童问,不要尊从中国不许说话的旧习惯,小孩子只有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题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5、解放儿童的空间:把孩子从鸟笼式的学校解放出来,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要解放他们的活动空间,扩大认识眼界,以发挥儿童内在的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学校及幼稚园要给儿童自己学习的时间,不要把儿童全部时间占用。措施:充分的营养;建立良好的习惯;因材施教

(三)幼稚师范教育的改革

1、改造并创办幼稚师范学校

培养适合于农村幼稚教育的师资,以武术培养体魄,以园艺培养农人的身手,以生物学培养科学的头脑,以戏剧培养艺术的兴趣,以团体自治来培养改造社会的精神。因此,幼稚师范应开设这些课程。

2、采用艺友制的方法培养幼儿教师 艺:技艺、手艺;友:朋友。

做教师必须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跟幼稚园教师结成朋友来学,书本知识只是纸上谈兵。做教师的途径一是从师,一是访友。

教师用朋友之道去带徒弟就是艺友制。亦师亦友。

陶行知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和为农民办教育的实践。这是五四民主思潮在教育界的反映。

第二节 陈鹤琴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陈鹤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

陈鹤琴,1914年(民国3年)8月清华大学毕业。同年考取公费(“庚款”)留学美国,与陶行知同行,就读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1921年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承合编的《智力测验法》,对智力测验作了详细的介绍。陈鹤琴是边知、边行、边写、边讲,即把研究、实践或发表互相结合在一起的一位学者。他同时研究儿童,同时办幼儿园,同时在自己的家庭里实施幼儿教育,同时宣讲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1922年出版《语体文应用字汇》,为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开创了中国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对编写小学课本和普及教育起了推动作用,也为陶行知、朱经农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提供了用字依据。1923年,创办中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 一 南京鼓楼幼稚园。1925年,他根据教学、研究、观察、实验中所积累的材料,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上、下册),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第一章“照相中看一个儿童的发展”,发表他的儿子陈一鸣从一个半月到两岁七个月的生活照片86幅,展示婴儿的发展进程,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这在当年可算是先进的研究方法。儿童心理的测验研究引进我国是比较早的。1927 年他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兼任陶行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科科长,建立南京教育实验区制度。与陶行知合力创办樱花村幼稚园,开辟乡村幼稚教育基地。与张宗麟一起发表《我们的主张》一文,提出创办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特点的幼稚园15条意见。又发起成立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专门研究幼儿教育月刊《幼稚教育》。1928 年至1939 年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1928.9),创办多所小学、幼稚园和中学。1939年任中华儿童教育社主席。1940 年创办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并任校长。抗战开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投身于进步文化活动和抗日救亡工作,任上海市难民教育委员会及国防救济会难民教育股主任,创办救济会中学、儿童保育院、报童学校。次年,创办《活教育》月刊。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1945 年回沪任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接管外国人所办中小学,创立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名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学校)。1946 年兼任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校长,生活教育社上海分社理事长。并先后担任中共创办的上海省吾中学、华模中学和报童小学校长、校董事会董事长。1948年4月,赴菲律宾,在马尼拉暑假小学教师讲习会讲学。8月,赴捷克参加世界儿童教育会议。解放前夕,两次遭国民党特务逮捕。民国38年(1949)5月曾先后两次遭国民政府当局逮捕,经上海五位大学校长联合营救获释。8月,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9月,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解放初期(1949——1952)陈鹤琴曾任春晖中学校董。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先后当选为全国和江苏省政协一至五届委员、副主席,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和南京分社主任委员,中国教育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等职。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二、三、四、五届委员,江苏省一、二、三届副主席。从50年代初起,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而他本人,在1958年也遭到错误批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热爱的幼儿教育工作。文化大革命后,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1979 年后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在南京病逝。终年91岁。

二、论幼稚园教育

(一)幼稚教育的中国化

1927年,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提出了幼稚园发展的15条主张。幼稚园要适合中国国情。

陈鹤琴指出:“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要晓得我们的小孩不是美国的小孩,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一样,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在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总之,幼稚园的设施,总应当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至于那具世界性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采用,总以不违反国情为惟一条件”。

幼稚园要与家庭合作。

“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凡是儿童能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教他们。

三条标准:凡是儿童能够学的东西诮可能作为幼稚园的教材;凡教材须以儿童的经验为根据;凡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取为教材。

4、幼稚园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5、课程设置应该以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6、课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儿童的健康。

7、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8、幼稚园应特别注意音乐。

9、幼稚园应有充分适宜的设备。

10、幼稚园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方法。

11、幼稚生的户外活动要多

12、幼稚园应采用小团体式的教学方法

13、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

14、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

15、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课程的中心和组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和幼稚生的关系,幼稚园和家庭的关系以及环境设备等。

(二)幼稚园的课程:

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三)幼稚园的教学:整个教学法

三、活教育的理论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

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服务的精神。(二)“活教育”的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三)“活”教育的方法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教师的责任:引发、供给、指导、欣赏。

作业与思考:

1、请思考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特色是什么?对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2、请思考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特色是什么?对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3、试比较陶行知和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异同。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了解“十年**”对学前教育的破坏结果。

教学内容:建国初的学前教育改革;学前教育盲目发展与调整巩固;学前教育遭受全面破坏;学前教育的拔乱反正与恢复振兴。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我国学前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幼儿园的暂行规程》中“幼儿园的任务和目标”,教学难点是学前教育的拔乱反正与恢复振兴。

第一节 1949-1957期间的学前教育事业

一、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和方针

1、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妇女参加劳动

2、公办和民办并举 幼儿园向广大工农开放 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学前师资的培养

第二节

盲目发展和全面破坏时期(1958-1976)1、1958年大跃进中,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大大增加。超出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师资质量低下。

2、学前教育专家和教师遭到批判。

3、文化大革命中,教育方针严重歪曲,管理体制遭到彻底破坏,师资培训全面取消。

第九章

当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概述

教学目的: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幼儿教育和21世纪初我国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的状况。教学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幼儿教育;21世纪初我国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幼儿教育概况,教学难点是21世纪初我国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情况。

一、提高入园率

到2005年,全国学前3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1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80%,大中城市普及学前3年教育,大面积提高3岁以下和3-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负责的体制 各级政府的职责:

1、国家制定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方针、政策及发展规划。

2、省级和地(市)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幼儿教育工作,统筹制定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积极扶持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幼儿教育工作,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3、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幼儿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负责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各类幼儿园的管理,负责幼儿园团长、教师的管理等

4、城市街道办事处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本辖区发展幼儿教育的计划等

5、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办学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别幼儿差异,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

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是在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经验,并充分吸纳了世界范围内早期教育优秀思想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它的方向是指引儿童快乐地学习,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要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突出对幼儿的情感、兴趣、态度和个性的关注。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总目标是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又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作业与思考:

1、中华民国时期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相比较有哪些异同?

2、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3、请电话采访或实地采访你身边的亲人请他们回忆他们的幼儿园生活。

第十章 古代东方国家的幼儿教育

教学目的:了解古代埃及、印度和希伯来的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具有宗教性的特色。教学内容:古代埃及的幼儿教育;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古代希伯来的幼儿教育。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难点是古代希伯来的幼儿教育。

第十一章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幼儿教育

教学目的:了解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昆体良的幼儿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古代希腊的幼儿教育;古罗马的幼儿教育;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幼儿教育思想。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古代希腊的幼儿教育;教学难点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幼儿教育思想。第一节 古代希腊的幼儿教育

一、古代希腊的基本情况

大约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进入奴隶制社会。

希腊各部族建成了数以百计的独立城邦。由城市和周围农牧地域构成的奴隶制国家。最著名的:雅典和斯巴达。

二、斯巴达的幼儿教育

(一)概况

斯巴达是一个农业城邦,周围群山环绕,交通闭塞。该城邦是在外族入侵征服当地居民过程中形成的。斯巴达中有三种居民: 斯巴达人:统治者,正式居民,享用一切特权。人数少30000人。

皮里阿西人:拥有土地,可以经营农业和商业,有人身自由,但不享受政治权利。希洛人:斯巴达的土著居民,没有任何政治与经济权利,是奴隶。

少数的斯巴达要统治多数的希洛人,为了压迫希洛人,斯巴达人要求全体的斯巴达人成长为武士以保持国家的军事化,从而镇压奴隶们的起义。因此,军事体育教育就成为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二)斯巴达的教育状况

儿童属于国家所有,对出生的婴儿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体格健壮者被允许活下来,身体孱弱或残疾者被弃于荒野。儿童7岁前由父母在国家的监督下抚养教育,主要由母亲承担。吃苦耐劳品性的培养。7岁后,男孩被送入名叫“教育场”的国家公育机关,过集体军营生活。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儿童终年赤足光头,冬天只能以单衣裹身,还常常吃不饱饭,做苦工,遭受鞭打,不许呼号。

学生们还被命令偷袭希洛人的营地,屠杀他们,以养成其凶残的性格。

二、雅典的幼儿教育

雅典三面环海,航海和贸易发达。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和保守的农业奴隶主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想争取自由民的支持,结果雅典逐步建立了奴隶制度下的民主政体。在民主政体的条件下,雅典全体公民都有参加公民大会的权利,决定国家的一切事物。这种政治要求雅典公民具有全面的认识与“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

因此,雅典人认为教育不仅要训练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培养具有多种才能,能说会辩,善于通商和交往的公民。

因此在雅典人中,逐渐形成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儿童在7岁前,由家庭负责教养。属于父母。一般由家庭女教师担任教育职责。教授音乐、故事、游戏、玩具、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

7岁后男孩子进入文法学校、体操学校和弦琴学校等各类学校学习,获得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二节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柏拉图(Plato,Πλ?των,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1.与苏格拉底相识

柏拉图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他家世显赫,但其青少年时期却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与战争间频繁更迭的政体中度过的。柏拉图成年后,雅典城邦的生活开始趋于稳定,重新出现了歌舞升平的局面,人们开始出席各种社交活动,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就是在一次赛诗会上相识的。当时,柏拉图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去参加比赛,在举行比赛的剧场前,正好遇到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柏拉图也挤进了聆听对话的人群,听完苏格拉底的话,柏拉图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很多一直苦苦思索却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一瞬间豁然开朗,他当即拜苏格拉底为师,是年,苏格拉底61岁,柏拉图20岁。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柏拉图愤然离开雅典,与一些门徒逃往麦加拉避难,由此开始了他在地中海沿岸的游历生活,先后到过麦加那、埃及、南意大利等地游学,结识了一些学者。这段游历生活是柏拉图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阶段。2.苏格拉底之死:可怕的民主?

雅典的民主时期,个体非鬼即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可以牺牲任何“人”。而现代的民主政治,享有政治主权的是“人”,而非“人民”,“人”从属于“人民”,但享有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独立和尊严不是民主保证自由,而是法律保证自由 3.《理想国》的蓝图

一个权力和能力相一致的理想社会。人民不能自我领导,他们没有充足的美德和才能。必须由“专家”执政并确保团结和忠诚。在一个健康的城邦中,权力应该掌握在胜任者手中,不是掌握在人民手中,或是无能和不公正的专制统治者手中。通过建立一个普遍的教育体系,使 每个人有同等学习的机会和在城邦中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就能实现这个理想。柏拉图认为人的天赋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当政治领导者。他认为国家的教育和培养能保证每个男人和女人在社会 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社会 中发挥他们最能胜任的职能。因此在《理想国》中他隐喻将人分为三等:

金子做的,银子做的和铁和铜做的。这些人经过教育的培养才能各获所能。因此在《理想国》中他隐喻将人分为三等:

金子做的,银子做的和铁和铜做的。这些人经过教育的培养才能各获所能。

教育属国家所有,要平等对待所有儿童,不管他们的出身和性别为。所有学生在10岁到20岁时都接受相同的教育,主要科目是体操、音乐和宗教。培养强壮和协调性好的身体,对美的鉴赏力和具有服从、自我牺牲和忠诚的素养。

20岁时挑选最优秀的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特别是数学),一直学到30岁。进行再次挑选,让其中最优秀者再学习五年哲学,直到35岁。然后学习管理实际事务,学15年。50岁时,经过40年的学习、训练和经验后,这些人就成为国家的领袖。他们拥有绝对的能力和美德。

在第一次选拔中淘汰下来的人成为工匠、体力劳动者和商人。第二选拔中淘汰下来的人成为管理者和士兵。社会三个阶层:统治者(智慧)、管理 者(勇敢)生产者(节制)有智慧天赋的人统治国家、勇敢的人保护国家、节制的人生产食物和其他社会所需的物品。当每个人都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所有社会职能都能得到最好发挥时,社会就是合乎正义的。

三、理念论:人类如何学习?

世界可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现象世界:现实世界中可感知到的自然界。理念世界:精神世界。理念世界是万物的本原,是真实、永恒的。现象世界是不可靠的、不真实的。人由肉体和灵魂构成,人的灵魂先于肉体存在于理念世界中。当灵魂与肉体相结合“投胎”为人时,就暂时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然而在现象世界万物的刺激下,又可把忘掉的记忆捡回来。教育就是引导人重寻记忆的过程。

四、学前教育思想

1、任务:培养美德

2、学前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和内容的选择

0-3岁,送到国家特设的育儿场,接受统一的照料和管理,女仆专职负责饮食起居,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实施教育,并用摇篮曲、儿歌等对婴儿教育。3-6岁集中到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上,由国家选派公民监督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和学音乐。作业与思考:

1.斯巴达的学前教育方式和雅典的学前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2.西方教育从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中分别继承了什么?

3.柏拉图学前教育思想的特色是什么?和他的政治思想有联系?

第十三章近代六国的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掌握英、法、美、德、俄和日本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演变。

教学内容:英国的学前教育;法国的学前教育;德国的学前教育;俄国的学前教育;美国的学前教育;日本的学前教育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学前教育;教育难点是英国和美国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近代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近现代英国发展概况

1、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二、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背景

1、大机器生产兴起,妇女参加工作,无人照管儿童,幼儿的健康和成长受到威胁。

2、工厂里经党雇佣童工,但这些童工需要接受培训,才能在工厂高效地工作。

3、由于没人照管,儿童混迹于社会,道德堕落

三、近代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1750-1850之间)

(一)欧文的幼儿学校

欧文在1816年创办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为2-5岁的儿童设立幼儿游戏场,接收刚会走路的儿童,聘请热爱孩子的青年女子接任幼儿保姆,帮助幼儿发展体格和良好的品德。为5-10岁儿童提供免费入小学的条件。为10岁以上的童工、青年设立业余学习班,为成人举办实用知识讲座。1816年正式命名为“新兰纳克性格陶冶馆”。共招收3-6岁的儿童200多名。

(二)怀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

怀尔德斯平于1820年在伦敦斯平脱地区开设了一所幼儿学校。智育为主要内容。

两所学校都以贫民和工人的子女为教育对象,强调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强调游戏,强调幼儿的自主学习,反对死记硬背。

(三)政府的政策

1833年政府实行从国库拨款的教育补助政策。1840年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视学官首次发出关于幼儿学校检查项目的训令。对学校设备、娱乐和身体练习、劳动、艺术模仿、学习音标、自然常识、阶梯教室的教学纪律等方面进行检查,合格者政府提供拨款补助。19世纪30年代末,贫民子女的12%左右进入幼儿学校。

四、英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1850年之后)

(一)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引进

1851年德国人伦克夫妇在英国创立德语幼儿园,1854年又办英语幼儿园,提倡福禄贝尔的教学法,受到重视。1874年福禄贝尔协会宣告成立。1876年实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加考教育学、教育史、博物学、生物学、卫生学、体育、音乐、福禄贝尔著作,幼儿园作业等专业课。1881年教育法中还规定了在幼儿教育中,除读、写、算等传统的学力考试科目外,增加实物、自然以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采用幼儿园的恩物和作业,注意手和眼的正确训练等。

五、近代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特点:

1、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由下而上的。先由民间兴起,然后得到国家的资助和监督。

2、小学化还较严重。有些幼儿园主要以幼儿的智育为主,有的教简单的识字等。

3、分层趋势:欧文的幼儿学校和怀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都招收一些下层人民的子弟,而福禄贝尔幼儿园招收则中上层人的子弟。

4、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特殊性的认识,在逐步突出学前教育的特点,不再将它看作的是小学的预备。

第二节近代美国的学前教育

一、近代美国的历史状况 通过纪录篇:《新国新梦》介绍美国

二、幼儿学校的兴办(19世纪前半期)1、1818年欧文的幼儿学校传入美国,1824年欧文在印第安纳州建立“新和协村”,1826年在此开办示范幼儿学校。招收对象为上层家庭4-8岁儿童,强调幼儿的健康保护和户外活动。后衰落,但欧文幼儿园的传入改变了美国人的观念,使他们开始重视学前教育。

三、私立幼儿园的建立(19世纪后半期)

(一)德语幼儿园

1855年,德国移民玛格丽特 舒尔茨开办了一所德语幼儿园,采用福禄贝尔教学法。对美国学前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1870年大概有10所德语幼儿园。

(二)英语幼儿园

1860年伊丽莎白 皮博迪在自己家里开办了美国第一所英语幼儿园。1867年皮博迪的幼儿园在美国已享有盛誉,但他自己 认为还没有充分理解福禄贝尔思想的精华,关闭幼儿园,赴德国拜访专家,到幼儿园参观实习。并到欧洲其他国家参观。1868年在其支持下,美国第一所幼儿师范学校在波士顿成立。聘请德国老师,灌输福禄贝尔思想。

四、慈善幼儿园的兴起

19世纪后期 慈善幼儿园的兴起,由个人、慈善团体和教会开办,招收贫困家庭儿童免收学费。1877年开办第一所。此后在肖夫人的努力下到1883年己建立起30所在内的免费幼儿园网。且于1870年成立幼儿园协会。

五、公立幼儿园运动

(一)公立学校运动(19世纪30年代)

(二)19世纪70年代公立幼儿园兴起

1873年美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在密苏里州的对路易市建立,这是一所公立小学里附设的幼儿园,由当时圣路易市教育局长威廉哈里斯创建。到1914年,几乎美国所有稍大的城市都建立公立幼儿园系统,一般附设在小学内,作为初等学校的第一阶段。公立幼儿园运动的影响:

1、幼儿园不再是单纯的民间慈善护理机构,而是发展成为整个公立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2、推动了幼儿园在美国的普及。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幼儿园和小学脱节的情况。

4、将福禄贝尔的理论与美国现实相结合,既促进了幼儿园的美国化,又推动了美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六、近代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发展至下而上,先由民间兴起,然后得到国家的资助和监督。

2、从照搬到本土。从照搬英国的幼儿园和福禄贝尔幼儿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重视普及。国家重视普及学前教育

作业与思考:

1、近代英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

2、近代美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

3、讨论近代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轨迹的异同。

第十四章:近代学前教育理论 教学目的:了解近代各位著名的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掌握夸美纽斯、卢梭和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理论,并能分析各位教育家教育理论的联系和区别及理论产生的条件。

教学内容: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理论;洛克的学前教育理论;卢梭的学前教育理论;奥伯尔林的幼儿教育理论;裴斯塔洛齐的幼儿教育理论和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理论。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夸美纽斯、卢梭和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理论;教学难点是卢梭和福禄倍尔幼儿教育理论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学时: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学生自学

第一节 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生于1592,卒于1670捷克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他出生于新教家庭,大学毕业后任牧师,兼任学校校长。反对德国的统治失败后,流离于各国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著作:《母育学校》1633年出版,1652年改名为《幼儿学校》。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大教学论》1632年写成,他的代表作,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世界图解》1654年完成,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

二、学前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主导原则

1、泛智教育

将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并使其智慧得到普遍发展。

2、教育适应自然

教育要遵循自然界的秩序。“自然界”近似于客观世界,不仅包括大自然也包括人类社会。特别是大自然界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秩序,即普遍法则,他认为这些法则无论在动植物生活或人的活动中都发生着作用。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教育,也应服从这一原则。

(二)儿童观和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反对基督教原罪论认为儿童是上帝的种子,生而具有和谐发展的根基。反对虐待儿童。儿童是种子、嫩芽,如果要使生长成为有用的人,必须在他身心形成的最早阶段就开始教育。“任何人在童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那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父母要注意儿童的教育,施以虔信、德行、知识和体育在内的全面训练。

(三)母育学校的性质和任务 适应男女儿童的4级单轨学制。

出生—6岁,婴儿期,儿童在母育学校接受家庭教育。

6-12岁 童年期,儿童由设在每个村落的国语学校进行初步教育 12—18岁少年期,由设在每个城市的拉丁语学校实施教育 18-24岁 青年期 通过设于省或王国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母育学校将为儿童奠定体力、道德和智慧发展的基础,作为人生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当具备的全部知识的种子播种到他的身上”。

(四)母育学校的教育内容和用书

1、保健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育妇的保健和婴儿的锻炼和娱乐。

2、德育

必须在幼年生活的头几年就为他们的每种良好德行奠定基础。就让儿童学习节制、整洁、礼节、尊敬长辈、诚实、不损害他人、不嫉妒、落落大方和爱劳动等品质。

道德教育的方法:训斥、榜样和练习

3、智育

训练幼儿的外部感觉、观察力及获得各类知识、同时发展语言、思维,为他们以后在初等学校里的系统学习作好准备。

课程: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家务、政治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音乐、语言等科学。“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应当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儿童身上”。、父母教育指导书及教材

父母及保姆的责任,儿童所学各科大纲,教学方法。为儿童编写可直接供其观赏的图画书。

(五)论幼儿的游戏及玩具

应该让儿童常常有事可做,乃至像蚂蚁一样不停地忙碌,凡是儿童喜欢的东西,只要对儿童没有害处,那么就应让他们通过玩而得到满足。父母要指导参与游戏

(六)劳动和语言教育

(七)进入公共学校的准备

儿童是否适宜进入公共学校学习,可看该儿童是否符合以下标准:

1、该儿童是否真正获得母育学校所应学会的东西。

2、他对问题是否有注意和辨别、判断的能力。

3、他是否有进一步学习的要求或愿望。

父母没有准备就将其子女送往学校是不智之举。

1、在儿童接近入学的时候,父母、家庭教师和监护人应当以快乐的心情尽力鼓舞儿童,好像节日和收获葡萄季节快到时那样;要告诉儿童入学获得学问是何等美好的事情。

2、应当用各种方法努力激发儿童对于未来教师的信心和爱戴。

三、在学前教育史上的地位

1、详细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及人受教育的可能性。

2、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其充满民主色彩的单轨学制

3、撰写了历史上第一部幼儿教育专著《母育学校》,以及与其配套的亦可堪称历史第一的看图识字课本。《世界图解》

4、首次深入“研究了在家庭条件下学前教育的完整体系,规定了它的目的、内容和基本方法”。

第二节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卢梭其人(1712-1778)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著名的哲学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了人世。卢梭10岁时,父亲被逐放,离开日内 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儿子。1728年卢梭16岁时,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他有过几起罗曼趣事,其中包括与泰雷兹·勒瓦瑟的风流韵事,他俩有5个孩子,他把所有这五个孩子都送进了一家育婴堂(他最终到了56岁时才与勒瓦瑟结婚)。

1750年,卢梭在30岁时一举成名。第戎科学院开展了一次有奖征文活动,题目是《论科学与艺术是否败坏或增进道德》。卢梭的论文论证了科学和艺术进展的最后结果无不益于人类,获得头等奖,使他顿时成为一代名人。随后他又写出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罗伊兹的故事》(1761),《爱弥尔》(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

虽然起初法国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作家有几位是卢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尼·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开始与其他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成了终生的仇敌。此外卢梭基本上属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成员的理性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1762年起,卢梭由于写政论文章,与当局发生了严重的纠纷。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过的,1778年他在法国埃及迈农维尔去世。

二、自然主义教育观

1、确立儿童的地位

他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以致不根据儿童的特点施教,硬把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这种教育,在他看来,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

“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2、卢梭主张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而实施。教育考虑人的自然发展的进程,并据此作为 确定教育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的基础。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3、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身心发达、体脑健全,不受传统束缚,天性发展的新人。他们不依从任何固定的社会 地位和社会职业,能适应各种客观发展变化 的需要。

三、教育的年龄分期

1、婴儿期(0-2)体育,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

2、儿童期(2-12岁)感觉训练为主。

3、少年期(12-15岁)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

4、青年期(15-20岁)道德教育(品行、宗教和性教育)

四、论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原则:把儿童当作儿童对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

(二)方法

1、给予行动的自由:卢梭认为人具有自由的天性,在所有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教育就要给儿童以行动的自由,但不是放纵。

2、合理的养护和锻炼:主张在乡村中养育孩子,认为空气对儿童的体格健康作用很大,尤其在生命开始的头几年更为显著。同是要锻炼儿童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各种艰难困苦。

3、感觉教育:卢梭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觉和判断两个阶段,认为“知觉,就是感觉;比较,就是判断”。人的智力无非就是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我们的感觉力无可争辩地是先于我们的智力而发展的,我们先有感觉,而后有观念。有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因此,必须锻炼儿童的感官,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

4、模仿:用榜样的力量去教育儿童,因为儿童具有爱模仿的天性。

5、自然后果法:卢梭认为上帝在使人自由的同时,对人的力量也施加了极其严格的限制,以致即使人滥用给予的自由也不能扰乱总的程序,即人做了坏事,就自受它的恶果。如果儿童打坏了家具,你另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他打破房间的窗子,你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吹,别怕他受风寒。第三节 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理论

一、福禄贝尔其人:

福禄贝尔(1782-1852)德国教育家,被公认为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几个教育家之一,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他不仅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仍在主导着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向。生平简介 早期

1782年4月21日,福禄贝尔出生在图林根森林中的一个村庄奥伯韦斯巴赫(Oberweissbach),是兄妹5人中最年幼的一个。奥伯韦斯巴赫几世纪以来以草药贸易闻名欧洲,几个家族多年来控制了草药商人穿越欧洲的贸易路线。他的父亲(死于1802年)是当地正统路德会的牧师。他任职的那座教堂今天还在,拥有欧洲所有教堂中最大的讲坛,可容纳12个人。1783年2月,福禄贝尔9个月时,他的母亲病死,1785年父亲再婚。

小福禄贝尔被继母和忙于工作的父亲所忽视,度过孤独的童年。曾有一次,继母把他关在地窖里,不许吃晚饭,后来又忘记了放他出来。当她早晨开门时,对小福禄贝尔居然非常整洁,他的头发也梳过了,感到非常惊讶。她问他为何关在地窖里一夜还能如此整洁,他回答说,“当你把我关到地窖里以后,我真正的母亲来和我度过了这一夜。早晨她还梳理我的头发,平整我的衣服。”继母被这个事件所震惊,便允许福禄贝尔去STadt-Ilm 他的舅舅家,他的舅舅也是一位路德会牧师。

1792年,10岁的福禄贝尔去小镇Stadt-Ilm 与慈祥的舅舅同住,开始得到家庭的温暖。此后4年中,他在当地的国民学校上学。1796年,他领受了坚振礼。15岁时,他不再继续上学,成为林务官学徒,培养他对大自然的热爱。1799年10月,他进入耶拿学哲学科学习数学和植物学,当时耶拿大学是德国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费希特和谢林等大哲学家都在此讲学。1年多以后(1801年),福禄贝尔因无力缴纳学费而中途退学。1802年,他的父亲去世。

此后几年,福禄贝尔回到家乡,从事过土地测量师助手、见习林务员、贵族农场会计等许多工作。

开始教育生涯

1805年,23岁的福禄贝尔前往法兰克福,准备深入研究建筑学,将来成为一名建筑师。就在这一年,他偶然遇到法兰克福模范学校的校长、著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弟子格吕纳,进入这所学校担任教师和校长助理,从此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这所学校是按照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的一所实验学校。在这里,福禄贝尔接触了裴斯泰洛齐的著作。当年8月,他就前往瑞士伊弗东学院,拜访裴斯泰洛齐,在那里考察了14天时间。回到法兰克福以后的第二年(1806年),福禄贝尔到霍尔茨豪森男爵家中担任家庭教师,直到1811年。其间在1808年,他得以陪同男爵家的两位少爷去瑞士伊弗东学院接受教育,为期两年。这一次福禄贝尔在伊弗东学院既学习又任教,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受益匪浅。1811年,29岁的福禄贝尔结束了家庭教师的工作,再次进入大学深造。他首先进入哥廷根大学,次年又转入柏林大学,在此他对魏斯(C.S.Weiβ)教授的晶体学深感兴趣,他相信从晶体发育中可以找到对自然和人类生活普遍规律的解释。

1813年,受费希特的影响,福禄贝尔加入了抵抗拿破仑侵略的爱国运动,成为卢真志愿步枪队的一员。一年后战争结束,福禄贝尔退伍,在柏林大学矿物学博物馆担任助理。1816年,福禄贝尔在施塔提尔姆的格里斯海姆创办了一所学校——德国普通教养院(Die Allgemeine Deutsche Erziehungsanstalt),第一批学生是6名男孩,其中3个是他自己的侄儿。1817年,福禄贝尔把这所学校迁到鲁道尔施塔特的凯尔豪,4年前的战友、在教育思想上志同道合的朋友米登多夫(W Middendorf)和朗格塔尔(H Langethal)也来到凯尔豪帮助他办学。当时正值施泰因(Karl von Stein)领导普鲁士改革,倡导民主,因而凯尔豪学校受到欢迎,几年内学生增加到50多人。1818年,36岁的福禄贝尔与霍夫迈斯特女士(W Hoffmeister)结婚。

在凯尔豪,福禄贝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著作,还创办了《教育家庭》周刊。1826年,他的代表作《人的教育》出版。

在1820年代,根据1819年通过的卡尔斯巴德决议,普鲁士开始限制国内的自由运动,凯尔豪学校也受到牵连,学校陷于崩溃。1831年,福禄贝尔流亡到瑞士。创办幼儿园

1836年,福禄贝尔回到家乡图林根,开始指导和帮助母亲们教养幼儿,并着手设计一套符合教育要求的游戏材料。

1837年,年已55岁的福禄贝尔在凯尔豪附近的巴特布兰肯堡创办了一所“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发活动的机构”儿童游戏活动机构,招收3~7岁幼儿,并运用自己在数学和建筑学方面的专长,为儿童设计了6套玩具,称为恩物(德语:Spielgabe;英语:Froebel Gifts),以球、立方体和圆柱体为基本形态,供儿童触摸、抓握。是上帝设计给幼儿玩的,是上帝恩赐的,所以被称为恩物。1840年,热爱大自然的福禄贝尔为这个机构创造了一个新词——幼儿园(Kindergarten),这也是这个词汇的来源:幼儿园如同花园,幼儿如同花草,教师犹如园丁,儿童的发展犹如植物的成长。同时,他在欧洲首先给了妇女专业位置——幼儿园教师。1844年,布兰肯堡幼儿园迁往马林塔尔城堡。1848年欧洲革命以后,普鲁士政府开始查禁国内自由因素。1851年,教育部下令取缔幼儿园。福氏因此遭受重大打击,后来由一位伯爵夫人继续致力于这项推广工作。1852年6月2日,70岁的福禄贝尔在马林塔尔住宅的楼上安祥地去世,当时环绕在他身边的人几乎没发觉他已经过世了。床头悬挂着他最喜爱的拉斐尔的绘画圣母和圣婴。因为他在幼儿教育的发展,有极大的贡献,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

二、论教育的一般原理

(一)上帝是万物的统一体 万物中有一永久不灭的法则,此法则乃万物赖以生存,并支配及统一万物,此统一者就是神。万物从神而来,神是万物之源,她在万物中掌管万物,支配万物。人的使命就是表现上帝的精神。

(二)人是不断发展的

人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员,是不断发展的,总是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直到永恒的目的,即展现上帝的精神。

每个人诞生都具有4种本能: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宗教的本能 儿童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婴儿期:养护期 幼儿期:生活期 少年期:学习期

(三)教育必须适应自然 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内在本能,尤其是活动本能的自发表现,也是幼儿时期最纯洁、最神圣的活动。活动本能日后将会逐渐发展成创造本能。因而对儿童的教育,不应加以束缚、压制,也不应拔苗助长,而是应当顺应其本性,满足其本能的需要,如同园丁顺应植物的本性,给植物施以肥料,配合以合适的日照、温度。如此,蕴含在人里面的神性将得以在人性里逐步被唤醒而体现出来。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自然的生长和发展次序。教育必须遵从每个儿童的个性。

三、论幼儿园的作用和任务

根据上述观点,福禄贝尔认为,游戏和手工作业应是幼儿时期最主要的活动,而知识的传授只是附加的部分,穿插其中。幼儿园上课只需要用口语,不需要学习文字。而教师最主要的责任,是妥善地加以指导、设计各种游戏活动

四、福禄贝尔的恩物

恩物:为满足儿童活动和游戏的需求,福禄贝尔设计了创作了幼儿园的玩教具,他认为这是上帝的礼物,所以称为恩物。

作业与思考:

1、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2、福禄贝尔对世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3、夸美纽斯、卢梭和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的异同点有哪些?

4、请利用网络,搜集福禄贝尔的恩物视频,下节课请同学介绍与观摩。

第十五章 20世纪六国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掌握英、法、美、德、前苏联和日本六国在20世纪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演变情况和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美国的学前教育;英国的学前教育;法国的学前教育;德国的学前教育;日本的学前教育和前苏联的学前教育。教学提示:教学重点美国的学前教育和英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教学难点是前苏联的学前教育发展概况和特点。

第一节 现代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二战前的学前教育制度

(一)保育学校的创立(nursery school)

1870年初等义务教育法规定5岁为义务教育开始的年龄。

1905年教育委员会规定: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开办的学校有权拒绝5岁以下的儿童入学。1913年麦克米伦姐妹开设的“野外保育学校”招收5岁以下贫民和工人的儿童。(1919年接受国库补助)

明确提出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增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办学宗旨。注意幼儿的手工教育、言语教育、感觉训练、家政活动和自由游戏,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

(二)费舍法案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费舍法案》,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并把保育学校的设立和援助问题委托给地方教育当局。规定除伙食和医疗费外,对保育学校实行免费入学;决定对13所保育学校实行国库补助。

(三)《哈多报告》1933年

1、保育学校对城市儿童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建议将保育学校作为“国民教育制度中理想的附属机构”。成立7岁以下幼儿为对象的独立的幼儿学校。

3、幼儿学校的教师应遵循保育学校的原理,通过开展体育、游戏、会话、唱歌、手工、国画等活动使6岁以下的幼儿获得知识。

(四)幼儿教育方法的改革

注重儿童身心自由发展、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取代传统幼儿学校中强调写、算的正规教育和死记硬背、惟命是从的压抑性教育方法。二、二战后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白特勒法案1944年 初等教育由3种学校实行

1、为2-5岁儿童设保育学校

2、为5-7岁儿童设幼儿学校(义务教育)

3、有的地方如果设立5-11岁的初等学校。可在校内附设保育班,招收3-5岁的儿童。5岁以后为义务教育的阶段。

(二)《普洛登报告》和1972年的《教育白皮书》

1967年普洛登女士经过调查发布于关于“儿童与初级学校”的报告书。

1、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大量增加保育设施的数量,尤其要在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尽快设立“教育优先地区”。

2、应在学前教育地区增加更多的教育成份,由教育部门将尚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的日托机构接管过来。

3、凡年满3-5岁幼儿开学 后任何时间都能入学。

4、幼儿教育应以20人为一组划分一个保育集体。1-3个保育集体组成一个“保育中心”所有保育集体每60人配备1名有资格的教师,每10人至少配备1名修完2年课程 的保育助长来担任每天的保育工作。

5、在公立保育机构得到扩充之前,地方教育当局有义务对非盈利私立保育团体进行援助,以资鼓励。

6、管理

1972年教育大臣萨切尔发表了《教育白皮书》提出要“扩大幼儿教育”。预计在10年内实现幼儿教育全部免费,并扩大5岁以下的儿童教育。

1、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确保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队伍

3、政府提供必要的经费。

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1978年3岁儿童入托占15%,4岁儿童入托占53%,但尚未达到白皮书规划的50%和90%的指标。

三、当代学前教育概况及新发展

(一)学前教育概况

英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单独设立的幼儿园(2岁时入园);附设于小学的幼儿班(3岁入园)。此外还有由家长自己组织管理的游戏班以及在日托部门领导下的日托工中心等。英国的义务教育开始于5岁,因而保育学校和保育班是指对5岁以下的儿童而言的。5-7岁的儿童则开设学前班,附属于 小学内,属初等义务教育之列。幼儿园分公立和私立。

公立幼儿园和幼儿班由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管理,经费半数来自于教育部的补助费,其余由来自各种途径,如自愿捐款等。幼儿园不收学费。

私立幼儿园一部分直接受教育部的补助,而大部分靠家长所交费用。

幼儿园课程:没有任何正式的课程。幼儿以自由活动为主。幼儿园主要是训练幼儿的感觉,培养其观察事物的能力,以获得自身与环境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全发展。

第二节 现代美国的学前教育

一、20世纪上半期的学前教育

(一)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

1、理念依据 霍尔:复演说

杜威:教育目的是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等。

2、兴起与发展

主要领导人安娜 布莱恩和帕蒂 史密斯 希尔。

安娜 布莱恩:公开批评福禄贝尔幼儿园的缺陷,在自己的幼儿园应用新法教学。认为应将儿童看作是主动的、活泼的人,教师应帮助孩子自己想而不是强迫幼儿领会恩物。帕蒂 史密斯 希尔:设计希尔积木

3、特点

强调研究儿童心理身体发育中的特征

强调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协调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和指导 注重学前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 注重幼小衔接 家园合作

过分强调活动,超出了儿童的能力范围

(二)蒙台梭利热

(三)保育学校的传入

1915年芝加哥大学教授夫人以团体名义自发开设第一所保育学校。1919年第一所公立的保育学校成立。

二战期间政府对保育学校进行了经济援助,数量猛增。

二、20世纪后半期的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机会均等运动 1965年秋美国推行了《开端计划》(head start program)是美国政府实现学前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而实行的一项重要计划。

由联邦政府拨款将贫困而缺乏文化条件的家庭4-5岁的幼儿免费收容到公立特设的学前班,进行为期数月到1年的保育,内容包括:体检、治病、自由游戏我,集体活动,户外锻炼、校外活动,文化活动等。

一般对5岁儿童进行为期8周的短期课程教育,对4岁儿童进行1年的长期课程教育。

计划中的学校是借用小学、教堂、集会场所的房子或运动场的一角来进行的,保育时间一般为3-4小时。到1977年受惠者达100万人以上。

(二)幼儿智力开发运动 “芝麻街”

1、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

2、学前教育研究实验

蒙台梭利、布鲁纳、皮亚杰的儿童教育思想颇受亲睐。

三、80-90年代的学前教育 信息社会,美苏不再争霸

1983年《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开始了整体性、综合性的教育改革。

1、学前教育观念的演进

空前重视学前教育,全美50个州全把幼儿教育纳入公立学校系统中。在功能上强调保教结合

教育目标上强调整体性:社会性、谁知、情感 教育内容上注重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教育对象上面向全体。5岁100%入学。3-4岁逐年增加。

美国对6~18岁儿童和青少年实行义务教育,但大部分州的5岁幼儿进入小学附设的幼儿园(班)是免费的,也就是说,这些州的义务教育实际上包括了学前一年,在那里,一般学校的学制是从幼儿园算起的。美国的小学,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均设有幼儿园(班)。幼儿园(班)顺理成章地由学校领导,其人事、经费、师资、设备等也均由学校统一管理。据了解,美国约有90%以上的5岁幼儿进入了这样的幼儿园。这对加强幼、小衔接,为儿童入小学作准备,是有利的。

从渠道看,办园单位有政府机关、学校、科研机构、军队、医院、宗教慈善团体、企业和私人。从形式看,有全日制或半日制的幼儿园、托儿所、日托中心、保育学校;也有计时制或咨询游戏性质的托儿站;还有一些以艺术训练为主的幼儿艺术学校。一般托幼机构招收孩子的年龄,幼儿园4~5岁,托儿所是2岁左右到5岁。从教育因素与保育因素的比重关系看,幼儿园的教育因素就多些。一般来说,两者兼有的混合性质的园所较多。

全美国没有统一尺度的教育大纲、教材和标准,连评估的方法各地也相差较大。各州制定的幼儿教育的法规也不相同。园所有选择教材、选择参加评估组织的自由。各州教育厅只对任教的幼儿教师的资格规定统一标准,这是幼教管理上的唯一行政规定。

在美国,每个园(所)的办园宗旨、目标、教育内容、形式、方法都不尽相同,各有千秋;每个园所都是最充分地利用本园(所)。及周围的有效资源,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办园(所)。它们之间是不可能相互替代或简单合并的,显示了其强烈的集团个性。

2、学前教育的发展实施

加强立法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增加学前教育的政府拨款。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

3、学前教育类型的多样化

4、学前师资培训

幼儿园教师要有学士学位 硕士学位优先 作业与思考:

1、二战后英国和美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英、美两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3、搜集关于当代英、美两国学前教育事来发展的资料。

第十六章 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教学目的: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史上的各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掌握杜威、蒙台梭利德可乐利的教育理论。

教学内容:爱伦凯的幼儿教育理论;杜威的幼儿教育理论;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和罗素的幼儿教育理论。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杜威、蒙台梭利和德可乐利的教育理论,教学难点是杜威的学前教育理论。

第一节 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杜威生平简介 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一位评论家说他是“实用主义神圣实用主义神圣家族的家长”(M.怀特)。如果说皮尔士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詹姆士建立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那么,杜威则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杜威在公元1859年10月20日出生,他诞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杂货商家中。他的家乡在新英格兰的维蒙特州的贝林顿。这个地方向来习于自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度。

杜威小的时候有点害羞,并不是很聪明的小孩,不过他很喜欢看书,是大家公认的书虫。他在中学毕业之后,就进入当地的维蒙特大学就读。大学的时候,杜威修过希腊文、拉丁文、解析几何及微积分,大三开始涉猎自然科学的课程,大四时,他才更广泛地接触到人类智能的领域。

1879年,杜威大学毕业,开始了他一直想要从事的教职工作,并且继续研读哲学史。1882年,杜威首次发表论文,这三篇论文被刊登在全国唯一哲学学术论文的杂志上,对他自己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鼓舞。后来,杜威拿到博士学位,也结了婚,他六个孩子中最聪颖的老三后来不幸因病夭折,对他和太太的打击很大。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84-1888,1890-189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18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主任,1902-1904年还兼任该校教育学院院长。1904-1930年,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职。还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1896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影响很大。杜威曾经到世界许多地方演讲,宣扬他的想法,他曾经到过中国、印度访问,因此他的思想也影响着美国以外的地区。

1894年,杜威跟他妻子创立了实验小学,后因归并的问题,遂辞职离去。之后他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19年,他曾经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他还去了苏联、土耳其、南非及墨西哥等地。1952年去逝。

二、教育的本质

1、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各种自然倾向和能力的正常生长”,这种生长即不是一个从内部将潜能展开的过程,也不是一个从外部进行塑造的工作,而是仰赖于儿童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因此,要正视儿童的需要,并提供相应的环境。

2、教育即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校必须呈现和简化现实的社会生活,其方法是提供过去由家庭负责的那些教育因素,把各种不同形式的主动作业如烹调、缝纫、木工等引进学校,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重组与改造:

经验即动词的经历与体验,也是名词经验,教育就是使儿童在经历与体验中,不断地获得经验,不断地改造已有的经验。

三、幼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一)游戏与作业

杜威十分重视活动在教育中的意义,充分肯定了游戏和作业在教育上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游戏和作业能减少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之间的人为隔阂,能供给种种动机,使儿童注意那些有显著教育作用的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并能使儿童能力合作,了解知识材料的社会背景。学校的任务就是设置一个环境,使游戏和工作的进行能促进儿童道德和智力的成长。

(二)幼儿教育的课程和教材

杜威关于教材的基本观点是,必须以具有社会用途的事物作为教育的媒介。“当儿童的本能活动与社会利益及社会经验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取得的成效就最大。对于年幼儿童来说,这后者即社会利益和社会经验的中心,在于他们的家庭。与他们个人有关联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最为重要”。在杜威看来,学校中太重视成型的材料,儿童由些获得的不过是技术性知识而已,这些技术的获得与发现和试验的目的毫不相干,而只有通过发现和试验,才能使技术具有意义。

(三)论幼儿教育的方法

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顺序问题,在他看来,儿童本性发展的这种顺序是:“自动的方面先于被动的方面;表达先于意识的印象,肌肉的发育先于感官的发育,动作先于有意识的感觉。”杜威教学方法论的核心是行动,他认为观念是由动作引起的,所谓理性主要就是有顺序的或有效的行动法则,要发展儿童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必须参照行动的方法来选择教材和安排课程。

第二节

蒙氏教育背后的秘密

一、蒙台梭利生平简介

1870 年 8 月31日玛利亚 · 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父亲亚历山德鲁 · 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军人,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小便养成自律、自爱的独立个性,以及热忱助人的博爱胸怀。蒙台梭利五岁时,因父亲调职而举家迁居罗马,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玛丽亚从孩提时代起,她的自尊心就非常强烈。有个老师对学生很严格,很权威,不尊重,不关心。有一次这位老师曾用略带侮辱的口吻提及她的眼睛,为了抗议,玛丽亚从此不在这老师面前抬起“这对眼睛”,十三岁时,她选择了多数女孩不感兴趣的数学,进入米开朗基罗工科学校就读。且于 1886 年时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奠定了数学基础。中学毕业后,在进入国立达文奇工业技术学院,学习现代语言与自然科学。十六岁(1886 年)进入工科大学,专攻数学。因后来发现对生物有兴趣,于1890年进入罗马大学读生物。读了生物,蒙特梭利觉得对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她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学医。“

父亲强烈反对,断绝经济来源。但不屈不挠。最后惊动了教皇才得以允许进入罗马大学医学院,成为第一名女生。26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随即在罗马大学附属医院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缺陷儿童,开始对低能儿童的研究发生了兴趣。她深入研究和检验了伊他(Jean itard)和塞贡(Edward Seguln)的教育低能儿童的方法,在此期间,曾去巴黎和伦敦参观和访问有关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

1898年,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蒙特梭利发表了以《精神教育》为题的演讲,阐述了对智障儿童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她指出:“儿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并向社会呼吁,智障儿童应当与正常儿童一样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蒙特梭利发现,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水平一般比同龄的正常儿童差,但与年龄更小的正常儿童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如感官发育不完善,动作不协调,走路不稳定,不能从事脱衣服之类的活动,没有掌握语言,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她确信,自己为智力缺陷儿童设计的教育方法也适用于正常儿童,而且会获得更显著的效果。于是,她决心献身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工作。在这种思想支配下,1901年,蒙特梭利离开精神治疗学院,再次回到罗马大学,进修哲学、普通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教育人类学,以扩大和加深自己的理论基础,进一步研究教育正常儿童的方法,为以后从事正常儿童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7 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 3 — 6 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1909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1912 年这部著作在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成 2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 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 年--1915 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仅仅美国就有2000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1929年,“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在丹麦成立,蒙特梭利任会长。此后,10多个国家相继成立了“蒙特梭利学会”。从1929年至1951年蒙特梭利逝世前,“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召开了9次大会,蒙特梭利连任9届大会主席。并到世界各地传播她的思想和儿童教育的方法。

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精髓

一、儿童具有天赋的生长潜能

儿童不是一块泥土,也不是一个无知无能者,只能依靠成人的摆布。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之为“内在潜力”,或把它总括为“人类的潜能”。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潜在生命力会逐渐分化并形成复杂的心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

二、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

潜在的生命力如何分化和发展为各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和功能? 因为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

正是这种具有吸收性的心理帮助幼儿获得关于环境中的各种经验,使之成为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

(一)什么是吸收性的心智? 儿童具有学习的能力。或者说是儿童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收经验的能力。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对每种经验具有很强的吸收力,而且这种吸收是直接的。在儿童吸收经验的过程中,心理就逐渐得到发展。所以,儿童直接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收经验的同时,发展了内部的精神力量。

例如:儿童对声音、节奏和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当环境中充满各种声音时,婴儿能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从中区分出人的嗓音。渐渐地,不需要任何意识努力或成人直接的传授下,儿童就能记住本国语的声音、节奏以及词语、语义和句法。儿童,至少在发展早期,没有有意识记忆,但必须通过经验,无意识地吸收人类语言结构,而且这种吸收是强有力的、直接的。

这种强有力的心理结构发生在出生到6岁之间,它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3岁,这时儿童处于无意识吸收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通过感知觉和动作探索环境,同时学习所处文化的语言。儿童会记住这些经验,但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

也就是说,这些经验不能因儿童的使用需求而有意识地提取。蒙台梭利指出,“如果我们把成人心理称作有意识心理,那么必须把儿童(3岁以下)的心理称作无意识心理。但无意识心理并不一定是低级的。无意识心理可能是最富于智慧的”。

3岁以后,儿童的这种强大的吸收力开始变得有意识、有目的。这时儿童变成了一个讲求实际的、感性的探索者。他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对比。此时,儿童将感觉经验分类、提炼,将过去吸收的经验带入意识中。这样,“他逐渐建构自己的心理,直到它拥有记忆、理解力、思维能力。”

(二)吸收力的心智是通过儿童的“工作”或“活动”逐步得到发展的。

只有儿童和环境充分的接触,通过自身积极主动地探索、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是永恒的求知者。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并将它们纳入自身。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引起学习者兴趣的环境中,儿童会有目的地、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这带来的将是积极的发展。

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包括物理和心理环境。

物理环境是有秩序的,而且与儿童的身体大小成比例。此外,物理环境须具有美感,在视觉上必须和谐。

心理环境:激发平和的心理氛围,启发儿童进行注意力集中的活动;对儿童作出真实、温和的反应,尊重每个儿童及他们的需要;协助儿童形成儿童与活动材料之间的“良好匹配”。1、自由的环境

只有自由的环境经验才能使人具有发展的可能。

因为只有提供自由,儿童才能随时选择最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经验。然后,成人可以观察儿童的兴趣和活动,了解儿童的个性和发展,随时改进环境以适应儿童的需要。因为只有儿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种工作才能够满足儿童内部发展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这项工作上。此时儿童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就延长了,由此也发展出了自我规则。2、有秩序的环境

每天的活动都按日常周期进行,儿童能在自己期望的地方找到活动材料,活动材料特意设计成对称的,控制行为的地面活动规则是可以预见的。

3、现实和自然的环境

她认为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基于感知觉和真实世界的经验,而不是成人创造的虚幻世界。所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手里拿的活动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摸起来让人觉得是真实的东西。避免采用质地较次的材料或反映虚幻事物的材料。必须让年幼儿童生活在现实而非虚幻的世界里。

蒙台梭利环境为儿童提供的工具是真实、可操作的,而且与儿童身体大小相匹配。例如,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常用的扫帚、垃圾铲、玻璃碗杯都和儿童身体大小成比例。蒙台梭利教具经常使用的是结实的硬木、玻璃、优质塑料(在相应的年龄阶段)。教师培训中也提倡教师使用优质、真实的材料。4、优美和协的环境

蒙台梭利提倡不仅活动材料要具有美感,而且环境本身必须具备完全和谐的气氛。蒙台梭利教育环境必须是清洁、富有吸引力、经过精心准备的。对儿童来说,这个环境必须生动,但又不显得凌乱,过分刺激。除了美之外,蒙台梭利还提倡整个环境应当平和、有滋养力。

三、儿童发展存在敏感期

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敏感力”。“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命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的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

(一)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

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三、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已产生智慧。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四、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五、动作敏感期(0-6岁)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六、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七、书写敏感期(3.5-4.5岁)

八、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九、文化敏感期(6-9岁)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爱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自己对某些东西敏感,对其它东西无动于衷"。

因此,在教育当中蒙台梭利认为要根据研究的九个敏感期的划分,把握儿童的敏感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在适当的敏感期内给与幼儿相应的适当的刺激,才能为儿童将来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幼儿与外界世界的接触和探索,从而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发挥幼儿敏感力的环境。

正是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才有了蒙台梭利的教学和教具。

三、蒙台梭利教学与教具

为3~6岁儿童设计的蒙台梭利学习环境分为4个基本领域;实际生活领域(日常生活),感觉领域(专门训练一种或多种感觉的材料),语言领域,数学领域。此外,音乐、艺术、运动和戏剧也包括在蒙台梭利课程中。

(一)感觉领域:

从出生之日开始,儿童就处于刺激丰富的环境中。儿童用感官无意识地接收各种经验,并纳入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满两岁后,儿童借助手头一些为他们精心准备好的具体材料检验事物,同时开始具有秩序感,能对经验进行分类。

蒙台梭利感觉材料能吸引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每套材料训练一种感觉,突出一个具体的概念或感觉。例如,长柱子(突出长度),彩色写字板(突出颜色),触摸式写字板(突出结实光滑的质地),声筒(突出音量),嗅罐(突出特别的气味)。每套材料都是从简单变得复杂。这些训练还从一种间接、具体的经验逐步发展相对有关概念或特性的更抽象的意识。作业与思考:

1、杜威教育思想的特色是什么?他对世界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2、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特色是什么?他对世界学前教育的贡献是什么?

3、请利用网络搜集蒙氏教育课程的视频,并观看,讨论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特色。

第十七章:当代西方学前教育发展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当代西方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了解光谱方案的主要特点和当代西方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教学内容:当代西方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光谱方案;当代西方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当代西方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教学难点是光谱方案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光谱方案

一、理论基础

(一)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所有的个体拥有不同程度的,至少是7个领域的且相互独立的智力:

语言、音乐、逻辑、数学能力、空间、身体动觉智力、内省智力和交往智力。加德纳最近还加了第八种智力,自然智力,表现为对自然的热爱。主张提供多种环境和活动材料以发展孩子的多种潜力。

(二)费尔德曼:非普遍性理论 提出在人类或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活动和领域。它们既不是每个社会个体都必须或可能达到的,也不独立于一定的环境教育影响。

二、内容和特点

(1)让儿童见识或接触广泛的学习领

(2)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发现儿童的强项;(3)发展儿童的强项;

(4)把强项迁移到其他领域和学业表现中去。

一般每一个光谱教室会开设8个学习中心,包括语言、数学、自然科学、机械和建构、艺术、社会理解力、音乐和运动等。

光谱课程认为要用一定的材料使儿童参与到活动中来,但儿童的能力不会自动得到提高,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它同时认识到了教师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重要性,体现了世界早期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

评估的多样性、过程性还评估儿童在不同领域的工作风格,如儿童的自信心水平、坚持性水平以及对细节的关注程度。

第二节 当代西方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当代西方的幼儿教育研究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同时又寻求来自应用研究的支持。应用研究渴求基础研究的指导,同时又不断为基础研究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例如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指导的“光谱方案”和“瑞吉欧教育方案”。

二、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评价研究相结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与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走向了同时进行和相互交织,由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开始,西方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和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三、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研究相结合

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西方幼儿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

下载学前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前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音乐教案

    乔尼用一个钉锤干活 活动目标: 1.会用动作和歌声来表示歌曲的力度变化。 2.体验活动的乐趣。 重难点:能够会用动作和歌声来表示歌曲的力度。 活动反思: 活动准备: 1.音乐磁带,一把......

    学前语言教案

    1、《春天是什么》 活动目标: 1、了解春天给自然界带来了什么变化,表达对春天的热爱。2、感知儿歌《春天是什么》中描绘的春天美景。3、让幼儿自己寻找美丽的春天。 活动准备:......

    学前小班 拼音教案

    1、 a o e 教学目标: 1、知道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要学好汉语拼音。 2、学会a o e三个单韵母,认清形,读准音。 3、认识声调符号,在教师指导下正确认读带调......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

    上课时间:7月24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一章:音乐与儿童音乐 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教学目标】 1、 了解音乐起源的四种学说及音乐的......

    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分期、关键期及危机期的概念 2、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1、学前儿童......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一、课题:学前教育学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二、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次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

    第一单元 学前儿童游戏导论 第一节 游戏的本质 一、“游戏”的词义 二、游戏的本质学说 三、游戏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特征 一、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 二、幼儿......

    学前儿童心理学答疑教案

    学前儿童心理学答疑教案 一、考试题型- 题型及分值:填空(10%,10分20个空)名词解释(20%,21—24分6-8个名词) 判断分析(10%-25%,25分,5题) 简答或回答问题(30%-35%,30分5-7题) 论述(10%,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