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有效的习作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
贵港市港南区八塘中心小学
戴伟芳
摘 要:现在的小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不知如何入手。相应的,对于作文教学,教师也很头疼。何不换一种角度,让作文也成为快乐的事情呢?这需要有确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策略。本文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阐述阅读和习作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阅读 渗透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重在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恰当地处理好写作与阅读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化阅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教师只有 准确把握写作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写”出语文课的精彩。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
对于教材,选课文大致有四类型:一是定篇,即经典文章;二是范文、例文,即可作写作指导用的文章;三是样本,可作为规范语言的样本;四是用件,可用来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载体。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品读词、句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如:教《秋天的雨》一文时,首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感受文章的魅力。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然后抓住三个重点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为了让学生明白其实简单的一句话里面是蕴藏着丰富的内容,我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朗读,明白了本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我抓住时机,让学生仿写,写出你眼中的秋天美。这样的教学,既注重了词、句的教学,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同时为写作打下了基础,使读中学写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2、从课文写法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一些写作知识和技巧,将读写结合起来,既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对写作的练习与指导。在教学《花钟》第一自然段时,我发现这段非常迷人。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来写各种花的开放,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练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想这次片断练习的成功,就在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学生有例可仿,事半功倍。又如,学习《猫》这一课,这是一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把对猫的喜爱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融入到字里行间,读来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学生大多很喜欢小动物,当我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同学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大家饶有兴致的介绍着自家的小动物,仿佛有说不完的故事。看大家说得这么热烈,我有了让大家写下来的想法,可怎么才能写好?眼前不正好是一篇难得的例文吗?我趁热打铁,和孩子们共同探讨课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模仿文章的表达手法去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由于学生有体验,有方法,写起来很顺手,总体完成得效果很好。
3、从仿写句、段入手。
仿写就是把作者的写作方法、习作思路运用到另一结构相似的词句或片断中去。仿写自古以来是文学创造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教学《乡下人家》第四段时,让学生通过读文,从“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感悟到鸭子的胆大和自由自在。师引导:“还有什么情况它们也不吃惊呢?用上‘即使„„也„„’说一说。”学生很快就说出“即使河中有小船划过,它们也从不吃惊”“即使水中有小孩子在游泳,激起阵阵水花,它们也从不吃惊” 等,仿写中掌握了关联词“即使„„也„„”的用法,还进一步理解了课文。
除了句子的仿写,还有段的仿写。比如我在教学《山中访友》时我发现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这一组句子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于是用仿写为切入点,借机引导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把自己的同桌当作山中其他的事物,打打招呼,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让学生把自己的问候语写下来.结果,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习作中,有这句话的痕迹,而且仿写的很巧妙。如我们班的陈文洁这样写:你好,七彩的野花,你们展开一张张笑脸,是在欢迎我吗?你好,青青的小草,你们在频频点头,是在向我打招呼吗?你好,叽叽喳喳唱着歌的小鸟,你们是要和我交朋友吗?„„我认为,这样借用课文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既扩展了阅读的内涵,又锻炼了习作的能力;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又深切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达到文道合一。
二、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我对课外阅读的作用不敢小觑,我的班级每学期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同的阅读方案。以下是我的一些方法:
1、每天的晨读时间:我准备选择一些美文(美景、美情、“美”人、美事)给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让学生在陶醉的聆听中开始一天的学习。当然,聆听也是一种培养语感的很好方法。
2、午间阅读时间:可自由阅读与课文配套的《同步阅读》或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籍。并恰当做读书笔记。并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
3、课前三分钟,学生上讲台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或向同学们推荐自己近期读的一本好书。
4、每日一积累:每天积累一点点,不要求多,但要求精,要求持之以恒。主要积累这些内容:成语,富于启发的哲理性句子或名人名言,古诗词,精彩语段和文章,生活小故事和文学常识等。
5、定期开展班级读书会:通过指导学生读书来促进习作技能的提高。给学生推荐读书篇目;指导学生上读书课,教学生做批注,品词品句;布置学生精心完成读书作业;定期评选“阅读之星”等活动。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文学的美好;感受不同的人生,积累间接的人生经验。进而有“倾吐”的欲望。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能力也提高了。
总之,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只要学生能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并持之以恒,相信能快乐地写好习作的。
第二篇: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
为大胆拓宽语文学习空间,使课外阅读指导更趋于系统化和科学化,“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是针对学生言语习惯差,作文能力弱而提出的,想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寻找一条借助语文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渠道。它的主要载体是阅读教学,即在阅读教学中发掘教材中说与写的因素展开合理有效的说写训练。因此可以这么说,阅读是本课题的立足点,习作是本课题的着眼点。
一、立足阅读,着眼习作
习作既是着眼点,在备课、教学中就要从习作的角度去解读、研究教材,构建阅读课堂教学。“读”在本课题中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我们的课题立足的是阅读教学,既是阅读教学,当然少不了“读”,从读中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命题、立意、选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写作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读”是手段,“读”是基础,只有读得到位,学生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会,才会学到相应的写作知识,才会迁移到写的上面。
二、既抓细节,更抓全篇
在本课题理论指导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说写技能技巧的训练。首先是写“词句”。词句是阅读和表达的最基础的材料。写词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词句抄写,而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是阅读理解的注脚,是表达叙述的支撑,同时指对文本的叩问质疑,感悟批注。如我在教学《窃读记》时,对“我贴在大人身边,仿佛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一句中的“贴”字,引导学生作多元解读:大家想一想,“贴”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站、挨、靠、挤)再体会一下,怎样站才可以叫做贴?接着我让学生做这个动作。再问:“我”这样贴在大人身边想干些什么?并组织学生想像写话:“我这样贴在大人身边,心想-------。”写后学生交流。学生写出了“我这样贴在大人身边,心想我是跟着大人来买书的,所以可以随便看书。”、“我这样贴在大人身边,心想我是跟着哥哥来买书的小妹妹,不怕老板赶我走”等佳句。
其次是写片段。写片段一则对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仿写。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如教学《开国大典》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顺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以这种按时间顺序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小练笔。
写片段一则是设置情景,让学生补写课文的空白、描写课文的插图或续写故事的结尾,从而开拓文本内涵,使学生领悟作者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方法。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体会“有„„有„„还有„„”的句式以及分号在其中的作用,并通过想象,让学生填补句末省略号带来的空白,畅想圆明园中可能还有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模仿这一段的写法,以“高庙公园真美,有„„有„„还有„„”为格式写一段话。
第三是写全篇。写全篇的主要形式有改写课文、缩写课文、仿写课文、写读后感等。改写课文有改变人称的写法,有改变文体的写法。缩写课文则保持文本原有的风貌对文本内容进和压缩。仿写课文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如:教学古诗《秋思》后,也让学生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其次,可以进行课文题材的仿写,拓宽选材的思路。如,学习《学会看病》,教师可以在课后设计写作练习:用笔写写发生在你身边的爱的故事,表达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并要求描写好细节。写读后感则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同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
写词句、写片段和写全篇这三者在不同的学段各为重点,但在学生总体习作中,写全篇应占最大的比重。因此,无论在哪个学段,教师都应该重视篇的理解与训练,让学生从浅入深地掌握篇的知识,逐步培养写完整作文的能力。
三、既要模仿,更要拓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大都懂得抓读写结合、读写互动的迁移点和拓展点,对扩写词串、仿写句子、补写空白、仿写段落、描写插图、续编故事、仿写课文、缩写课文、改写课文、写读后感等形式运用得得心应手,模仿课文的表达形式做得游刃有余。正由于对迁移点和拓展点把握得好,对学生说写训练充分,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本课题的目标不仅仅拘限于写作技巧上的借鉴,更重要的在于作文思维上的拓展。所以,我想:我们的课题不仅在于写作知识的掌握和写作技能的形成,重要的在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在于学生写作思的路拓展,在于对阅读教材的二度开发。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在词汇运用、句子范式、构段谋篇等方面进行揣摩、品味和借鉴外,要在学生作文意识形态上的拓展。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说写并不难,从而对说写萌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体会到每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表达,说写就是一种表达的需要,如果自已有表达的欲望就大胆地去说去写。同时,老师要掌握评价的尺度,对学生充满鼓励与期待,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望和表达的积极性。
其次,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作文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本课题组认为,作文思路决定作文的水平。如果学生有了较好的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的思路,就不难写出较好的作文,既使具体表达上存在某方面的缺陷,但作文的总体构架一定也不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读,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我们老师要针对具体的课文对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例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老师不妨进行命题训练:这课除了用“桂花雨”外,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后,一定能说出“家乡的桂花树”、“飘香的桂花”、“ 香飘十里的桂花”等题目,从而拓宽学生作文命题的思路,同时感受课题与课文主题的巧妙关系。
以上两点的实施,有赖于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以往完成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对教材的单重开发。从写的角度对教材的解读、研究和利用,是对教材的二度(双重)开发。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加强对教材的研读,使教材不仅发挥信息传递、人文教育、情感熏陶等方面的作用,而且能发挥写作知识的渗透、写作技能的锤炼、写作思维的训练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通过对本课题的实施是对阅读教学的创新,是对“写作本位”观点的例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抓词句和片段的模仿,更要抓全篇的迁移;既要抓写作知识和技艺的学习,更要抓写作思维的训练。
第三篇: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的渗透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的渗透
【内容提要】本文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这一问题为角度,全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习作的关系,它们是互相渗透的,也是互相促进的。提出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不能简单割裂。推出“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实。”这一辩证的观点,为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和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阅读习作互相渗透共同促进策略范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然而我们有许多老师在处理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或偏重阅读,或偏重习作;或上课时阅读课就是阅读课,作文课就是作文课,经常出现阅读和习作两张皮的现象,这不仅违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使自己的教学进入到一个教学的误区。
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激发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写作训练目标包括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以上的叙述来看,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信息输入过程,而写作训练过程实际是信息输出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训练是对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深化、升华,是注重语文学科实践性特点的体现。我做为一线任教的语文教师,开展了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 问题的探究,慎重地思考这个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做尝试,结合听课研讨,反思自己教学,认为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把阅读训练与作文训练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的因素,会大大的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养成习惯,一上作文课就头疼,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写作训练,则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写作水平。比如,我在教学《松鼠》这一课时,在第一课时,先和学生一起分析了课文的结构--总分式,然后品味课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上课后要求学生观察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第二课时课上运用《松鼠》一课学到的总分结构和语言特点来进行写作,很多同学写出《可爱的小鸡》、《哈巴狗》、《我的猫咪》等一些结构、语言都相当精彩的文章,这既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扎扎实实地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
二、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中渗透作文教学。
有人说:阅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实。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 1
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优美的词、句、段,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词句是文章的砖瓦,长期积累,久而久之,词汇丰富了,写文章就下笔有神了。如捧读《搭石》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写得非常生动,我让学生朗读、背诵、默写并摘录相关的语句,学生在读写中受到启发,明白要选取生活中一幕幕非常平凡的镜头进行平实的叙述;抓住他们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节进行描绘;还可展开想象,利用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去描写。在学会了描绘的同时还积累了ABCC型的“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声韵形象优美的词语;走搭石的几种行为细致描述的优美句式。课后叫学生以“搭桥”为题写了一段话,发现他们自然而然地就用上了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和修辞方法,而且还写得较为生动,不至于提起笔来没写的。
三、在教学课文的主体部分,渗透作文教学。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抓住雪大、雪美、雪好来写的。我在教雪大这一段渗透作文教学的。我先让学生认真地品读这一段话。找出描写雪大的句子。学生找到了“鹅毛般的雪花”,“簌簌不断往下落”。我继续引导“鹅——毛——般”的雪花是抓住雪的什么来写?“簌簌的不断往下落”。又是抓住雪的什么来写?学生经过我的再次范读后,学生很快说出是抓住雪形和雪声来写的。我继续追问作者还通过了哪些地方写雪大?学生通过读找到了“地上”“和树上”。我指名让学生读这两句话,“地上一会儿就白了”“树上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并问他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答道:“一会儿就白了”说明雪下的速度快,面积大;“树枝被积雪压断了”说明雪厚。最后,我总结,同学们,通过地面上和树枝上写雪大这叫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刚才抓住雪的形状和声音来写雪大,这叫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我又让学生当堂作了练习。利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来写雪景。
最后我告诉同学们,当然描写劳动、活动、运动,节日等场面都可以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四、抓住中学生模仿心理的特点,给他们以范文,让他
们有章可循
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最好典范。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它们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还有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都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习
作的范本。不管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每一篇总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来。如教学《长城》一文时,就利用该文的明晰线索“远看景(壮观)——近看景(坚固)——联想(血汗、智慧)——赞叹(奇迹)”,来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课堂练笔。我教学生描写景物时,除了要求按游踪的顺序外,让学生把自己的心理变化穿插于其中。这样一课一得,学生的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通过课堂上有意识的、长期的培养,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再如《桂林山水》这篇文章的表达顺序是:总──分──合,作者运用由近到远,先分后总的观察方法和丰富的联想结合起来。通过充满感情的笔调,将课文按照观察的顺序,先总述,再分述,再综合的写法,层次十分清楚地把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展现在我们眼前。文章的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另外,文中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节奏明快,感情强烈。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秀丽的景色,那如诗如画,宛若画卷一般的美景深深吸引大家。桂林的魅力不正来源于作者笔下的优美文字吗?我们是否也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呢?我想,在他们对优美词句读悟体会和产生美感享受的一刹那,一定有人会怦然心动、跃跃欲试,写作冲动和热情会油然而生吧!就该在引导学生咀嚼文中两个“对比烘托处、排比修辞处”后,趁热打铁,进行仿写。
五、在教材文本空白处渗透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那么学生就会像一颗种子的发芽生长找到了适宜的气候,水份,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联想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了,想象的翅膀也展开了。如此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去年的树》一文的教学,教材的结构非常有特色。明示鸟儿实现了承诺,暗示朋友间的真诚守信。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悟到的情感进行课堂练笔。我教学生写多角度的感受:你是鸟儿;你是树朋友;你是读者„„你会说什么?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设想内心的情景语言。由于学生们第一次换位表述,所以我给了他们一定的格式,让他们像完成填空题那样写出心中的话,续完故事。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锻炼提高了自己的习作表达能力,同时情感更丰富、真诚守信的德育也渗透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出自己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了情趣,又提高了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六、在课文的整篇文章中渗透作文教学
《颐和园》是四年级上学期一篇解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按游览颐和园的顺序,抓住特点,生动形象的展开了颐和园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优美图案,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因此,我就选择此篇课文作为本单元的习作范文。
为了在教学中很好的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理清脉络,了解游记的写法。
同学们颐和园有这么多景点,真是又大又美,要想在这美丽的大公园玩的尽兴,可要认真读书了。咱们就请出今天优秀的导游——课文作者吧。大家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学生找出游览路线的四个句子。明确了游览路线,我又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表达动作的“进了,走完,登上,下来”等词语的用法,从中渗透游记的写法。告诉学生这叫移步换景法。这种方法是说,观察点不固定,所观察到的景物也不固定。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丽景色,展现了颐和园的全貌特征。当我讲到这里,此时学生正兴趣浓,同学们,你们对我们的校园很熟悉吧,你们现在采用移步换景法的顺序来简单介绍我们的学校,有个学生说道:“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三层高的教学楼。一进门厅向右拐第四个就是我们四二班的教室,走进教室,就看见整齐的桌椅,乌黑发亮的黑板。走出教室,穿过教学楼,就是我们乐园,我们的天地——操场。操场后边是绿油油的草坪,一棵棵挺拔的小树„„”另外,我告诉学生游记的写法还有定点换景法,定景换点法。定点换景法:观察点固定不变,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把观察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依次描写,如《观潮》一文,作者在固定的观察点海塘大堤上,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钱塘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定景换点法:不改变所要观察的景物,而是变换观察点。四年级上册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庐山是连绵起伏,侧面看又是陡峭山峰,远看,近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庐山的面目都不同。这就是游记的另外两种写法。、抓住段落,了解文章的结构。
我听学生在文章中找作者游览的感受,学生找到了两句,课文开头总括一句,称赞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结尾又总括一句,称赞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我告诉学生写法叫首尾呼应,起强调作用,加深印象,引起共鸣。我举了个例子如:开头写,今天我做了一件有趣的事,结尾写这件事真有趣。当堂我又让学生做了练习。有个学生写道:有一件事,我至今难忘,因为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使我后悔不以。结尾写我一想起这件事还很后怕,自己既后悔又伤心。还有的同学说道: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的,我最喜欢下象棋。结尾:我迷上象棋,使我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经过前面几个同学的发言,受到了启发,班上很
多同学举起手。、紧扣特点,了解不同的写作方法。
课文围绕“美丽”展开了生动的叙述,为了更好地体现颐和园中不同景物特点,作者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手法。写长廊用了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写佛香阁时“耸立”一词感到它的“高”,“排排”感受到宫殿的面积大。“黄”“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我告诉学生这些描写手法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素材。
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会不少写作方法。在课后的小练笔中,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游记。许多孩子能够学以致用。
七、意犹未尽处——续写
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内容的延伸,情感的升华。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同样可以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学完后,我让学生想象十年后的故事情节。“某年后,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同样的人物,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时间里。学生在练笔中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延伸,对课文情境进行合理性推测,完成了“爱的传递”。不难看出,这样的课堂小练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了新的境界。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像的语言空间,在阅读中引导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像语言情节,可以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八、角色多元处——评价
一个好的课堂练笔,还得提倡开放性评价。练笔是学生自主读书、思考的产物,学生的想象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即使有相同感受或认识的学生,运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迥异而富有个性的。只要是源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感想,哪怕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问题的,教师也不必求全责备,应当有民主的胸怀,大力提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精神,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学生的健全个性。文本的内容均可以评价:评价遣词造句,评价段落结构,评价思想内容,评价插图体裁,评价人物性情品质;文本的关联也可以评价:评价人景状态,评价美丑好坏„„比如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评价飞蛾、香瓜子、作者林杏子对待生命的态度,还可以评价与文本关联的正反人物对待生命的态度:霍金、雷锋、张海迪等对待生命的态度,摧残生命,浪费生命的人事。导引学生陈述观点,张扬个性,使其在阅读表达中表现真实,陶冶情操,健全自我。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
路,这明确告诉我们:与生活接轨,与时代共进是学好语文与写好作文的关键。从好的练笔中可看出学生是在语境中学习课文,以笔归纳了自己的思维、想像、情感等,他们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更加透彻,因而能比较迅捷地加以表达,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得到发挥,在品读文本,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阅读习作能力。因此我们要在文本可生成处开发资源,创设练笔的桥梁。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那么今日的课堂小练笔,将会搭起明日的习作大舞台!
【参考文献】
1.现代《教学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习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第四篇:习作教学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案例
习作教学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案例
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和《听听秋的声音》小练笔
石首市文昌小学
曹春香
杨凤姣
情景说明:
《新课标》建议: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表现。然而,三年级的作文在起步阶段,学生对写作有畏难情绪。因此,我觉得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小练笔,可以将学生引入写作大门。于是,我在教学《小摄影师》和《听听,秋的声音》这两篇课文时,要求学生进行续写和仿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续写,可以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打开话匣子。例如在教《小摄影师》这课时,我问:“小摄影师后来到底来给高尔基照相了吗?请接着往下写这个故事。”同学们有各种各样的想象,并像课文中那样通过语言对话,神态表情来反映了人物的品质。有的说来了,成功地照了相,还给小男孩捐了很多书;有的说来了,听说小男孩的学校的学生非常地崇拜他,于是高尔基特地到他们学校进行读书写作的讲座和交流;有的说没有来,但那个小男孩把自己的一张学生证掉到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里,高尔基派秘书找到他们学校,找到了那个小摄影师。等等。孩子们的想象非常丰富,视野也非常地开阔。
例如:李南池写的:
第二天,高尔基早早地起了床,他来到办公室,还是非常惦记着昨天来的那个小男孩。为此,他昨晚一夜没睡好觉。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马路,叹了口气说:“哎!多可爱的一个孩子啊!多么希望今天能够再来啊!”高尔基一整天都没有离开过办公室,一直等着男孩的再次出现。傍晚,高尔基正准备下班回家,突然听到秘书的禀报:小男孩来了。高尔基喜出望外,赶紧叫小男孩进来。只见小男孩气喘吁吁跑进来,深深地鞠了一躬,愧疚地说:“对不起高尔基同志,昨天浪费了您宝贵的时间,请您原谅!今天本来不想再打搅您了的,可是我们学校的同学都非常喜欢看您写的文章,非常希望在学校的墙报上看到您的照片,所以我只好在放学后赶来了”。高尔基抱起小男孩,非常激动地说:“你终于来了,知道我有多惦记你来吗?你真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孩子!来吧,给我照,多拍几张”。小男孩这次很麻利地拍完照,正准备走,高尔基喊来秘书,还让秘书给高尔基和小男孩照了一张合影。
刘雨秋的:
第二天,高尔基早早地起了床,来到办公室,正在自言自语地说:“多么可爱的一个小男孩啊!可惜他可能再也不会来了。哎!”突然,高尔基眼前一亮,在昨天小男孩往地上坐着哭的地方有一张小男孩掉下的学生证。高尔基喜出望外,赶紧吩咐秘书循着学校地址去找那个小男孩。果然小男孩找来了。小男孩非常惭愧地低下了头说:“昨天真的很抱歉,浪费了您宝贵的时间,今天又麻烦您派人接我来,真的谢谢您。您知不知道,学校的同学听说我给您照相失败,都非常失望,遗憾。都埋怨我做事马虎呢!我可是惭愧得一个晚上都没睡好觉呢!” “呵呵,我就知道你会这样。”高尔基一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一边说 :“今天,我让你多照几张相,送你一些书,拿回去给他们看”。“太好了!太好了!”小男孩高兴得蹦起来。
二、仿写,可以取文之长,补写之短。“从来不借鉴范例,不玩味名篇而能下笔琳琅的天才,即使有,也凤毛麟角。”这道出了仿写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仿写,不是对文章的生搬硬套,而是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从作者的构思与写作技巧上得到启示,充分发挥文章的示范作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把一些典型地构段构篇方法,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例如在教《听听,秋的声音》这课时,我上完课文后,利用自己制作的幻灯片,放映了十多张秋天声音的图片。然后根据图片上看到的情景,再让学生进行仿写。例如:有蜜蜂在菊花上采花蜜嗡嗡叫的,有小松鼠在松树上忙着采松果吱吱吱的,有石榴裂开红红的笑脸啪啪啪的,有农民收割机收粮食轰隆隆的,有小蚂蚁搬运粮食嗨哟哟的,有小朋友郊外秋游哈哈哈的„„然后,让学生仿写:
小练笔:请仿照诗歌一、二节或第三节的样子,也来写一两节或者三节诗。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
————————,————————。
请看张问鼎写的:
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慢悠悠地飘了下来,“沙沙” 是和夏天告别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苹果从树上欢快地跳下来,“ 扑通 ”
那是果实成熟歌韵。
一只只小鸟在林中飞舞,撒下一串串快乐的音符。
一阵阵秋风轻抚果园,送来一首首丰收的乐曲。
再看陈点点的: 听听,秋的声音,小蜜蜂在菊花上扇动翅膀,“ 嗡嗡 ”
是和秋天道别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石榴成熟咧开了红红的笑脸,“啪啪”
是和秋天告别的歌韵。
一群群蚂蚁加紧帮运粮食,留下一声声勤劳的祝福。
一队队小朋友去秋游,撒下一阵阵欢快的歌声。
再看童成傲的:
听听,秋的声音,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喳喳”
是和秋天告别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小松鼠在树枝上采松果,“吱吱”
是和松树道别的话音。
一个个柿子灯笼似的挂在枝头,送来一阵阵节日的喜庆。
一片片枫叶飘向大地妈妈的怀抱,传来一封封丰收的喜报。
教学反思:
新课标对小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动笔、快乐习作,培养学生对习作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把心中所想的,口中要说的用文字写下来,写出心中的快乐,写出心中的喜悦,消除心中的困惑与烦恼。因此,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一些小练笔,比如仿写和续写,这样来分散写作的难度,化整为零,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书面语言的表达,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写作兴趣,就一定会提高写作水平。在阅读教学中,拓展学生练笔空间,为孩子广开写路,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练,练在当时练,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深化处„„在这两课的训练中,我看到了学生写作的潜能。让学生经历从读到写的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掌握写作技巧与写作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写作思维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飞翔在想象的王国里。以达到人文合一。
当然,续写时,我规定每个孩子要写200字或者200字以上。这样一来,就使得差的学生挤牙膏似的,怎么也挤不出来,反而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老师在小练笔时最好不要一刀切,不规定字数。要给每个学生一个合适的写作的平台。其次,对于少数写作基础差的学生的胡编乱造,批评埋怨的声音多,鼓励指导修改的订正的时候较少。
第五篇: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的渗透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的渗透
河口小学
钱桂娥
【内容提要】本文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这一问题为角度,全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习作的关系,它们是互相渗透的,也是互相促进的。提出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不能简单割裂。推出“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实。”这一辩证的观点,为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和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阅读习作 互相渗透 共同促进 策略范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然而我们有许多老师在处理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或偏重阅读,或偏重习作;或上课时阅读课就是阅读课,作文课就是作文课,经常出现阅读和习作两张皮的现象,这不仅违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使自己的教学进入到一个教学的误区。
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激发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写作训练目标包括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以上的叙述来看,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信息输入过程,而写作训练过程实际是信息输出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训练是对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深化、升华,是注重语文学科实践性特点的体现。
我做为一线任教的语文教师,开展了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 问题的探究,慎重地思考这个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做尝试,结合听课研讨,反思自己教学,认为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把阅读训练与作文训练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的因素,会大大的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文本优美处——积累
有人说:阅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实。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优美的词、句、段,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词句是文章的砖瓦,长期积累,久而久之,词汇丰富了,写文章就下笔有神了。如捧读《搭石》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写得非常生动,我让学生朗读、背诵、默写并摘录相关的语句,学生在读写中受到启发,明白要选取生活中一幕幕非常平凡的镜头进行平实的叙述;抓住他们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节进行描绘;还可展开想象,利用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去描写。在学会了描绘的同时还积累了ABCC型的“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声韵形象优美的词语;走搭石的几种行为细致描述的优美句式。课后叫学生以“搭桥”为题写了一段话,发现他们自然而然地就用上了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和修辞方法,而且还写得较为生动,不至于提起笔来没写的。
二、文本特殊处——模仿
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最好典范。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它们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还有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都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习作的范本。不管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还是《亲近母语》里的“阅读”,每一篇总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来。如教学《长城》一文时,就利用该文的明晰线索“远看景(壮观)——近看景(坚固)——联想(血汗、智慧)——赞叹(奇迹)”,来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课堂练笔。我教学生描写景物时,除了要求按游踪的顺序外,让学生把自己的心理变化穿插于其中。这样一课一得,学生的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通过课堂上有意识的、长期的培养,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再如《桂林山水》这篇文章的表达顺序是:总──分──合,作者运用由近到远,先分后总的观察方法和丰富的联想结合起来。通过充满感情的笔调,将课文按照观察的顺序,先总述,再分述,再综合的写法,层次十分清楚地把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展现在我们眼前。文章的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另外,文中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节奏明快,感情强烈。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秀丽的景色,那如诗如画,宛若画卷一般的美景深深吸引大家。桂林的魅力不正来源于作者笔下的优美文字吗?我们是否也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呢?我想,在他们对优美词句读悟体会和产生美感享受的一刹那,一定有人会怦然心动、跃跃欲试,写作冲动和热情会油然而生吧!就该在引导学生咀嚼文中两个“对比烘托处、排比修辞处”后,趁热打铁,进行仿写。
三、文本空白处——补述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那么学生就会像一颗种子的发芽生长找到了适宜的气候,水份,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联想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了,想象的翅膀也展开了。如此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去年的树》一文的教学,教材的结构非常有特色。明示鸟儿实现了承诺,暗示朋友间的真诚守信。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悟到的情感进行课堂练笔。我教学生写多角度的感受:你是鸟儿;你是树朋友;你是读者„„你会说什么?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设想内心的情景语言。由于学生们第一次换位表述,所以我给了他们一定的格式,让他们像完成填空题那样写出心中的话,续完故事。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锻炼提高了自己的习作表达能力,同时情感更丰富、真诚守信的德育也渗透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出自己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了情趣,又提高了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四、情景交融处——抒情
语文课程资源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只要我们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做个有心人,去努力开发,就能时时处处利用它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自身应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要走进文本去产生情的感动,再以“情”来观照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如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男孩身上的重担。我围绕文中“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他一错再错在那里?”创设了以下情景:小男孩想的、说的、做的„„;保罗起先错误的认为„„保罗接着的错误认为„„引导学生揣摩保罗的心理活动,纷纷交流,使学生与课文的人物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学生完全沉浸在创设的意境之中,有许多话要说,在比较自然的过程中进行了课堂练笔,扩展了思维的空间。
五、意犹未尽处——续写
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内容的延伸,情感的升华。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同样可以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学完后,我让学生想象十年后的故事情节。“某年后,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同样的人物,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时间里。学生在练笔中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延伸,对课文情境进行合理性推测,完成了“爱的传递”。不难看出,这样的课堂小练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了新的境界。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像的语言空间,在阅读中引导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像语言情节,可以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六、角色多元处——评价 一个好的课堂练笔,还得提倡开放性评价。练笔是学生自主读书、思考的产物,学生的想象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即使有相同感受或认识的学生,运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迥异而富有个性的。只要是源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感想,哪怕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问题的,教师也不必求全责备,应当有民主的胸怀,大力提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精神,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学生的健全个性。文本的内容均可以评价:评价遣词造句,评价段落结构,评价思想内容,评价插图体裁,评价人物性情品质;文本的关联也可以评价:评价人景状态,评价美丑好坏„„比如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评价飞蛾、香瓜子、作者林杏子对待生命的态度,还可以评价与文本关联的正反人物对待生命的态度:霍金、雷锋、张海迪等对待生命的态度,摧残生命,浪费生命的人事。导引学生陈述观点,张扬个性,使其在阅读表达中表现真实,陶冶情操,健全自我。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这明确告诉我们:与生活接轨,与时代共进是学好语文与写好作文的关键。从好的练笔中可看出学生是在语境中学习课文,以笔归纳了自己的思维、想像、情感等,他们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更加透彻,因而能比较迅捷地加以表达,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得到发挥,在品读文本,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阅读习作能力。因此我们要在文本可生成处开发资源,创设练笔的桥梁。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那么今日的课堂小练笔,将会搭起明日的习作大舞台!
【参考文献】
1.现代《教学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习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县级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