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课题论文

时间:2019-05-12 18:0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课题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课题论文》。

第一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课题论文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课题论文汇编

提供自我选择契机,提高个性表达能力 福安市逸夫小学 苏丽萱

【关于课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习作训练》续去年省普教室在我校主持的全省课题中期验收后又经过一年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收获颇丰,尤其是教师思维方式、作文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及大量的学生作文由难到易,由苦到乐。该课题的研究让我们初步找到突破语文作文教学“无话可说(写)”和“有话难说(写)”的“瓶颈”问题,真正让我们尝到了教研的甜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事实上,学生的生命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浸泡、浮游在生活中,他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积累着素材,有些肤浅而又零碎,有些却生动有趣,充满个性。但是由于基础、阅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参差不齐,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就要充当起提醒者、协同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挖掘、提炼出那些潜藏、积蓄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个性化资源。为此我校课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习作训练》就此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一、提供多向选择凭借物契机,激活表达欲望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要遵循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等教育原则,不断挖掘学生内心世界潜藏着的个性的闪光点,启发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激发潜在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让他们大胆、自如,有特色、有创意地表达。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提供给学生选择的契机,抓住语文阅读教学这块主阵地,不断拓展作文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校园内外那片沸腾的生活海洋,引导他们个性化的选择材料,积极调动学生展示个性、抒写灵性,自由挥发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能力。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一个人物,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等,都可以触动同学们的思绪,成为作文的“契机”。有了这个契机,头脑中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突然会变得有序,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突然会闪耀着光彩,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突然会产生特殊的联系。写猫的文章可谓多矣,老舍却写出了与众不同的《猫》。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每天都用自己稚嫩、敏感的心灵体验、感悟着生活。经过时间的过滤、积淀,有很多东西装进了学生的素材库,成为了他们宝贵的积蓄。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心智水平、不同的生活环境,所以往往对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因此这笔积蓄中也就蕴涵了大量的个性化元素。要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

必须转变角色定位,盘活学生的个性化积蓄,引导他们大胆表达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校曾获得征文一等奖学生张文婷,在总结经验时写道:“苦思冥想几天,也没想出一个思路,无意中听到同学的一首歌,我脑子里便来了灵感。”“找准契机应用脑图联想法,我写得很轻松,很洒脱,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拨弄”、引导,为学生作文提供契机,激活表达欲望。

二、提供多元质疑契机,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会学习的人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当今教育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培养学生的想问、敢问、会问、善问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所在。如苏教版《槐乡五月》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读题后,可让学生按课题进行质疑,针对课题质疑,有生说:“看课题你会想到什么?课题为什么不叫《五月的槐乡》?《槐乡五月》写景还是写人„„?《槐乡的五月》一文有什么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为什么?”读文中可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议论句子、抒情句、排比句等)进行质疑,品文中可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质疑。如《五月的槐乡》中“五月槐乡”的槐花的季节,更是孩子们的季节”。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从而让学生质疑中领会作者表达意图。比如课文“一阵风飘过”,可抓住“飘” 从而领会作者的遣词造句的恰如其分,独具匠心。也可抓住文中数据或例子进行质疑,领悟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尊重学生主体,提供“发问”的时空,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疱,因为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没了,学习主动性也没了。教师除了给学生的自主、质疑的权利,还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时空场景,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争辩,在极富情趣中思索,在穿越时空中想象。从打开学生创新表达之门。

三、提供多种选择“适我”学习契机,培养学生变通表达能力

俗话说:理儿只有一个,方法却中千万个。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会自觉运用各种各样的来帮助自己的学习,尽管方法有优劣之分,难易之别。作为执教老师,应该尊重的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筛选。教学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适者生存,使自己的学习更有效地接近学习目标,在多种学法中学会变通,择优劣汏。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 乐趣与效率。如教学低年级说话训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了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主动掌握独立说完整话的方法,提供了选择契机。如说完整话,可以这样拓展:识字用字中说完整话、表演中说完整话,根据特定情景说完整话、“开火车”说完整话、归类中说完整话、找朋友说完整话、编故事说完整话等多种方法。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学生踊跃发言后,老师对他们进行充分的肯定、夸奖。接着可问学生同样一句话还有哪些表达方法,你为什么要这种表达方式?通过比较他们明白的自己的方法固然不错,但还有更好、更优的方法。又如阅读课文教学中,学生对表达的方法的选

择,教师可让学生抓住作者文路确定自己的学路,因文而异,采用一些适合自己的表达方法。如“中心开花”、“由果溯因”、“由因及果”、“列提纲式”、“图文并茂式”、“列表式”“脑图式”、“表演式”、“绘画式”等,然后认真读文说说自己喜欢用什么方法表达,常言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绝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通往知识彼岸的路有千万条,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 我们习作中要学会选择“适我文主题”表达的方法的说写。有时常常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会选择就学会了变通,学会了变通就学会了表达。

四、提供自选个性悟读契机,培养学生自我感悟言语能力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的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 实践。”阅读 时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商受情商的控制,阅读教学中,只有触及学生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会收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情感意志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内驱力,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教学的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语文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情感演绎天地。如对词句情感的理解,对情节情感的把握,对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了解,由于个性不同,理解角度不同,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自由平等的富有个性阅读 实践契机,让学生潜心读书,从而培养自我感悟的能力。例如学习《林海》这课可以让学生从指导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品读、揣摩,因为是自己最喜欢,学生兴趣就十分高涨,由于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爱学的,能学的,会学的,就有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学得有滋有味,讲得有声有色。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梦幻的时期。情感一旦被激发就象翅膀能迅速的展开。在我们小语教材中,凡是入选课文的文章,都是很好的例文,要求学生初读,读通读顺读懂。品读,读文思、领文意、思表达;赏读,感文采、悟文气、学文法。从而受到熏陶与感染。总而言之,“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在读文中边思边想,潜心会文,积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储备和审美情趣,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理解美、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

五、提供自我选择学习伙伴的契机,培养学生个性协同习作能力

在儿童生命发展过程中,思维系统的发展先于语言系统的发展。要实现学生个性化表达,必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和发现时,教师应该给予热情的肯定,充分调动他们个性展示的积极性。当学生无法将自己的个性化积蓄展现,作较为具体、生动的表达时,教师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在不控制学生学习的前提下,根据他们发展的需要,对他们的独特感悟加以提炼和升华,从而形成课堂增量,也可以巧妙地作好学生作文前延后伸的引导工作,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记录下一段时间以来的内心感受,毫无顾及地充分展示个性的丰富多样性。总之,教师要抓住突发的写作契机,引导学生整合团队优势进行多角度地、细致地观察,从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用心捕捉他人没有发现的特征,团队组员之间优势互补,整合

资源。

新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尤其是课改后,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小组讨论等合作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家常便饭,以前小组合作一般情况下,就近组合或由老师分配,这样一来会造成负面效应——影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提供给学生选择心目中理想合作伙伴的契机,让学习主体得以体现,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如写《我班的×××》作文,有的爱写同学勤学好问、有的爱写同学热爱劳动、有的爱写同学助人为乐、有的爱写同学诚实可爱等品质特点。老师可让学生同一嗜好的同学结合在一起讨论、交流,最后整合最优的写作方案,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有共同的目标、同共的追求,在合作中就能有效的进行交通、沟通、表达、协调、评价,做到整合互补,共享、共勉、共进。

六、提供菜单式选择文题的契机,培养自主拓展运用的能力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个性发展,靠单一的教学方式恐怕难以实现,要使繁复纷呈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发展的空间要尽可能打开,发展的路径要尽可能丰富多彩。因此我们要开放教学方式,提供选择文题的契机,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参与和个性化地创造,使作文教学成为一个启迪智慧、发展情意、提升语言的过程,避免指向趋同,文体划一,写法刻板,方式单一。尽量营造渐进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葡萄吃。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俩滴水,何况的是学生,我们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做到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适合学生的特点方法,设计内容多元,形式多样,角度多变的习作练习,允许他们在学习的数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度,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的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选择,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面对差异,因材施教,自主学习发展个性乃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此外还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难易程度有别的习作练习,如弹性作业,分层评价,避免“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如把学生分成ABC三等,如C类学生只要完成基础性文题;B类学生提高其难度,扩大其容量;A类学生在B类学生的基础上,增加思维量大,开放性的习作的难度,对学生进行潜能开发。

总之,在当代和未来的社会中,竞争日趋激烈,发展突飞猛进,人生中面临着许多选择的契机,学会选择,把握契机,发展自身习作表达能力,迎接各种挑战,这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多提供学生选择选择的契机,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逐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由表达、多方表达、多元表达的习惯。让作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的地方,人与人之间合作共进、彼此欣赏、共同成长的地方,享受个性尊严的地方,突发其思妙想的地方,激情飞扬的地方,放飞心灵的地方„„。

从“文本解读”到“习作训练”如何有效链接

——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课题研究的思考 福建省福安市逸夫小学 李寿全

近年来,我们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进行了有益的实验、研究与探索。在新课程,新理念、新资源的大背景下,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赋予“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一语文学习实践过程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众所周知,阅读是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我们从事“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的实验研究,是为了引导师生在“阅读”与“习作”这一语文学习全过程中两者之间,找到有机“结合点”,以期达到延伸、拓展,促进创造性的写练。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认识上的偏颇,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每读一课必有一练(写)”那种机械化、程式化的表象。比如学习《莫高窟》一课,就让学生写《蟾溪冰臼》,不看学生对文本解读得如何,也不管学生是否去过蟾溪冰臼那里;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就让学生写《假如没有月亮》,不看学生是否了解文本说明事物的方法,也不问学生知识积淀如何,只是一味的追求“拓展”。实质上,学生未能在阅读中习得语言,也就难以进行比较准确、生动地表达(写作)。归根结底,存在两个偏向、误区:其一,只求形式上的“拓展”而忽略通过文本解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写作目的),从生活中获取并选择习作素材;其二,虽找到文本中某一处“空白点”进行“拓展”,以解决“无米之炊”(写什么)的问题,但又忽视通过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表达这些内容的方法与技巧(怎么写)的问题。因此,难以真正实现“读写迁移”,也就无从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拟就如何从“文本解读”到“习作训练”进行有效的链接,谈谈一些想法和做法,即为“三个走来回”: 第一个走来回 解题•审题•捕捉素材

语文学习,在启迪智慧、挖掘潜力、培养创新意识方面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阅读、习作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读文先读题,写文先看题。“解题”与“审题”在读写中起着“异曲同工”的作用。读文抓住“题眼”,找到线索,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写文抓住“题眼”,立意选材,根据思想内容选择表达的形式和方法。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将相和》,赵晓霞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将相和》是什么意思?将,是指武将、将军;相,是丞相、文官。一将一相,武将领兵打仗,保家卫国;文官治理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将和相,对一个国家来说太重要了。至于他们是谁呢?要读了文章才知道。问题是题目里还有一个“和”字。和,和好、团结友好。把题目连起来,应该是“将和相和好了”。这样一来,阅读的期待就被调动起来了:既然是“和好了”,当然还有“失和了”。一将一相,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为什么会“失和了”?又怎么“和好了”?从题目里,我们就可以读出这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带着问题,一遍文章读下来,收获不小。首先明白了这个故事里套着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故事读完了,这两个问题也迎刃而解。

奇怪的是,将相失和的方式并非针锋相对,而是“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廉颇将军战功显赫,可蔺相如不也屡立奇功吗?令人费解。两个人弄得这么僵,又“僵”得这么奇怪,最后怎么又“和”了呢?抓住课文的矛盾处,继续读下去,就明白了。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将与相必须和!再回头看看,“蔺相如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真是怕吗?非也!手下人“看不顺眼”,蔺相如申以“赵国大义”,众人皆服;不仅众服,且服了廉颇!是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廉颇于是上门“负荆请罪”。看来,老将军真是明白了这个道理了。

顺着将相“失和”、“和好”的线索读文章,不仅解读了为何“失和”又为何“和好”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读”字,在这个经典故事里走了几个来回,从字里行间深切感受了廉、蔺二人的人格魅力,还培养了对语言的敏感性。同时,悟出了文章紧扣“和”字这个题眼展开故事情节的,更懂得了“和为贵”的道理。

接下来,一场以“和”为话题的习作、交流序幕,也随之拉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神奇的画卷上突显了“和”这个汉字,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以和为贵”“以邻为善”“家和万事兴”的为人处世的良好心态,向往和平,共同营造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美好心愿。顺应了“和平、友谊、进步”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奥林匹克精神。学生自然而然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了与“和”相关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写作题材。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第一个走来回:解题•审题•捕捉素材——从“本文解读”到“习作训练”这条链接通道的铺设,都离不开学生已有知识的积淀与储备和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这个坚实的基础。再让我们看看,刘云生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本文解读”、“习作训练”与生活对接处,来感悟语文的魅力的。刘老师在解读文本《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的第三个大环节“回归文本”中,是这样引导学生“悟出成长的智慧”的。

(一)道理的背后

师:的确,实现目标的道路很多很多,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就可以另辟蹊径,考虑另外的道路。这个道理看似浅显,实则深刻!在课文中,作者的父亲是怎样悟出来的呢?

生:作者和她的父亲站在罗马广场正中的塔上,看到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广场,所走的路不同,但到达的目标都一样。因此,得出结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师:明确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以后,父亲由此想到了什么?

生:父亲说,生活也如此,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师:由说通往广场的路到说生活,由生活中的现象悟出生活中的道理。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观察生活,就能懂得一些道理。生:许多深奥的道理都是从生活中得来的。

(二)作文的背后

师:说得多好啊!观察生活,我们就会懂得许多道理,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作者一生经历很多,为什么只选择“制作40件时装”和“举办大型时装展”这两件事情,来说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道理呢? 生:因为这两件事情是作者印象最深的。

生:因为这两件事情是作者根据父亲的教导做得最漂亮的。师:大家说得都在理。这给我们写作文有什么启示吗? 生:写作文要选择最能说明道理的事情来写。

师:你的理解太重要了。围绕要说明的道理来选择材料是一种基本的方法。作者选择了两件事情来写,都用了一样的篇幅吗?(生齐答“不是”)作者把哪一件事情当作重点来写?

生:作者把“制作40件时装”当作重点,用了7个自然段来写,写“举办大型时装展”只用了2个自然段。师:真聪明。这又给我们写作文什么启示呢?

生:写作文如果写几件事情,有的要详写,有的要略写。

师: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写作文要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大家能悟出这些写作文的道理来,实在是不容易。

第二个走来回 文路•思路•巧妙构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在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指导学生探索抓文章思路的规律,对于解理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把握文章中心并进行巧妙构思,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者要写一篇文章,总是先要有一个写作的走向,这个走向就是文章的思路。不同体裁的文章就会有不同的思路。小学阶段,重点要学会理清记叙文的思路。假如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能够正确地理清文章的思路,而且能够悟出文章作者构思是如何的巧妙、新颖与独特,那么就能了解作者观察、认识和表达事物的顺序、方法与独到之处,就能迅速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就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和材料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而汲取写作的营养。

且看《大瀑布的葬礼》一文,何以引人入胜、震撼人心呢?作者以新闻特写的表现手法,向世界报道了一则令人震撼的消息。构思新颖巧妙,语言准确、形象生动,思想深刻、旗帜鲜明、振聋发馈,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对学生不仅极具教育的思想性,而且让学生领略文章的结构、语言的艺术性。

阅读课文,一连串的问题在我们的头脑中涌现出来。“葬礼”,通常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哀悼活动,为一条瀑布举行葬礼,这是为什么?这个葬礼居然由国家总统亲自主持,规格如此之高,这又是为什么?作者

通过这次特殊的葬礼,意欲告诉人们什么?带着疑问,顺着文路,解读文本,把握作者为文的思路。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以及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关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先写结果,后写起因与经过。这样从一开始就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位,这是本文表达的一个特点。此外,本课还采用对比的手法,把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与如今奄奄一息的情景作对比,把昔日游客流连忘返的热闹场面跟如今乘兴而来、失望而去的痛心结局对比,强烈地反映出葬礼的“特殊”与必要,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解读本文,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塞特凯达期大瀑布由壮观到枯竭的过程,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物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其次是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领会作者的表达手法。因此,解读本文的重点是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写练:要求学生应用《大瀑布的葬礼》的构思及其表达方法,以新闻角度来报道这个尽乎神话般的真实故事。也可以发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到的奇闻趣事。题目自拟。要求学生快速构想,快速行文,一气呵成,然后交流。[故事梗概] 奇闻,不胫而走。说是与周宁、寿宁、柘荣交界的泰顺,有一个素来很少人问津的小寺庙,如今却名声大噪,一时门庭若市。慕名之客,千里迢迢,从四面八方涌来,只为一饱眼福。莫是观音菩萨现身?或是猞猁显现亮光?

奇怪,僧人怎么可能在禅寺中养起猪来?据说这和尚还是花了2万块才从一农家人那里买下。更怪的是,这猪个大如牛,体重足有十几担。猪耳成了大象的耳朵,耷拉下来遮住头脸,成天不吃不喝,静卧修养。更神的是,说这猪竟然是农夫主人病逝的妻子投了胎,为了是报恩于生者——丈夫的至爱,生前曾发誓来世变成猪„„小寺庙出了名,全靠这头大肥猪。可谓“人怕出名,猪怕壮”,信不信由你„„ 第三个走来回 借鉴•应用•有章可循

我们知道,文本是承载与彰显语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构成要素。它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一是不同的文体意味着不同的风格、韵味。记叙文,重于叙述和描写,学习记叙文就要学习和运用这种表达方法,力求具体形象生动;说明文则重于解释和说明,学习说明文,就要学习和掌握这种表达方法,力求简洁和准确。在课堂教学中准确把握了不同的文体特征,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就能得到较好体现,二是相同的文体也有不同的风格、韵味,比如都是记叙为主的外国童话,《巨人的花园》中主人公的情感是发展变化的,对孩子有一个从讨厌到喜爱的转变过程;在语言上,以描写为主,比较细致,形象丰富。而《去年的树》中主人公的情感是直线发展的,中间没有转折;在语言上,以叙述为主,相对简洁。这好比同样是香味,有的是茉莉味,有的是玫瑰味„„味虽有别,但都是香。

值得提出的是,从“文本解读”到“习作训练”的链接、拓展的教学设计,要特别注意这样几点:一是切入口要对准文本主题,不能远离或游离主题;二是设计要努力凸现文本的表达个性,强化最鲜明的写作特点,不但要研究“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研究是“怎么写的”;三是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来落实,抓住关键性词句,不能只在故事情节上打转。列举三个案例

[案例一]《去年的树》的两个设计思路 第一个设计:

A、小鸟去寻找好朋友树,为什么找不到?(树被砍了)

B、没有找到后,它问了哪些东西?(树根、大门、火柴、灯火)C、它们有什么对话?(学生一一朗读对话)

D、从这些行为和对话中可以看出小鸟的什么品质?(对友情的执著)第二个设计:

A、小鸟和好朋友树有什么约定?(小鸟答应明年再为树唱歌)

B、第二年,小鸟去的时候没有见到树,它问了哪些东西?(树根、大门、火柴、灯火)C、它们有什么对话?(学生朗读对话)

D、想一想:找不到树,为什么还要去问树根、大门、火柴、灯火?(说明小鸟对树有真情)

E、再想一想:树根、大门、火柴、灯火与树有没关系?它们与树的关系是越来越远还是越来越近?(有关系,越来越远)

F、是的,灯火与树的关系已经非常远了,可是小鸟最后为什么还要为灯火唱歌?(它不肯轻意放弃,有诚意,说话算数)

G、它是怎么唱的?(唱前,它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后,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H、它为什么要这样?你从这里看出了什么?(看出对友情的忠贞,对承诺的执著)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第二个设计紧紧抓住文本主题“友情与诚信”,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不空泛,不粗略。而第一个设计,其实只是简单的情节梳理和主题揭示,没有深入到语言内部去,相当粗略。(注:案例一,引自《小学语文教师》2008.1朱华贤《“语文味”的构成要素与彰显》一文)

[案例二]一位教师教学《太阳》一课,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然后用一课时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训练题目是“写一段介绍太阳的特征的话”,最后教师讲评。上述教学程序本身并无错误,但训练题目值得研究,这个题目的设计已经把语文课变相地上成了常识课。同样是一篇介绍太阳的文章,自然常识课主要向学生讲解太阳的特征(组成、大小、温度与地球的距离等),而语文课要训练的内容,不是太阳的特征,而是课文“用比喻和数量反映太阳的特征”这样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让学生学会准确、简明、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语文课虽要讲“太阳”,但却要逐渐远离“太阳”。上述课例中的训练题目可以改为“用‘用比喻和数量反映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介绍自己的教室”。从“太阳”到“教室”,遵循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在语言习得中有机渗透了自然常识的讲解。因此,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基本思路是:语言感知——主要内容——常识讲解——语言理解——语言应用。

[案例三]教学《刘胡兰》一课时,“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那年她才15岁”一句话,有两种设计方案。其一,教师让学生比较自己与刘胡兰的年龄差距:“刘胡兰牺牲时才15岁,你今年已经十一二岁,有没有准备为革命牺牲?”学生迅速联想到少先队的入队宣誓词,信口作答:“准备着,时刻准备着!”这种教学设计的本意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但是却把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简单化了,是思想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其二,教师先让学生比较两个句子:①她15岁。②她才15岁。教师引导学生紧扣第二个句子中的“才”字,进行比较、朗读,由一个“才”字挖掘课文所表达的中心:刘胡兰有志不在年高。学生自然流露出对敌人的憎恨,对刘胡兰的敬佩。然后,教师让学生用“才”字造句。一个极简单的“才”字的训练,蕴涵了语言学习的正确思路,符合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在语文习得中有机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学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句,挖掘其丰富的思想蕴涵,引导学生探究语意,在其深刻领会词句的同时使其受到思想教育。所以,思想性课文的教学基本思路是:语言感知——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语言理解——语言应用。

(注:案例二、三,均引自《福建教育》2008A7、汪潮《语言习得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一文)以上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在阅读教学中实行“本文解读”到“习作训练”,不论“看菜吃饭”,还是“量体裁衣”,总得有章可循。参阅资料:

1、朱华贤《“语文味”的构成要素与彰显》(《小学语文教师》2008.1)

2、赵晓霞《顺着文脉读课文》(《小学语文教师》2008.3)

3、刘云生《在文本与生活对接处感悟》(《小学语文教师》2008.10)

4、汪潮《语言习得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福建教育》2008A7)

读写结合、读写互动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关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研究课题的思考 福安市逸夫小学 黄锦国

通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课题有了深刻的

理解和感悟,也摸索出了一套读中悟写、读中导写、读中练写、读写结合、读写互动的方法,取得较好的成效。为了帮助广大教师加深对课题内涵的理解,保证课题研究不偏离轨道,收到读写结合和读写互动的最佳效果,特意提醒广大同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立足阅读,着眼习作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是针对我校学生言语习惯差,作文能力弱而提出的,想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寻找一条借助语文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渠道。它的主要载体是阅读教学,即在阅读教学中发掘教材中说与写的因素展开合理有效的说写训练。因此可以这么说,阅读是本课题的立足点,习作是本课题的着眼点。

习作既是着眼点,在备课、教学中就要从习作的角度去解读、研究教材,构建阅读课堂教学。这符合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新和先生提出的“写作本位”的观点。“写作本位”读写观认为:读“完”一篇文章,阅读教学只完成一半。另一半更重要,这就是要学生学以致用,即要学生将从读中学到的用在文章写作中,让他们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说出来或写下来,这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

“读”在本课题中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我们的课题立足的是阅读教学,既是阅读教学,当然少不了“读”,从读中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命题、立意、选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写作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读”是手段,“读”是基础,只有读得到位,学生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会,才会学到相应的写作知识,才会迁移到写的上面。

二、既抓细节,更抓全篇

在本课题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说写技能技巧的训练。首先是写“词句”。词句是阅读和表达的最基础的材料。写词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词句抄写,而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是阅读理解的注脚,是表达叙述的支撑,同时指对文本的叩问质疑,感悟批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的“冒”字,引导学生作多元解读: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再体会一下,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再读一读,有什么感受?接着教师展示“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的课件,再问: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想干些什么?并组织学生想像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写后学生交流。学生写出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微风中跳个舞”等佳句。其次是写片段。写片段一则对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

精彩段落仿写。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如教学《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以这种按空间顺序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小练笔。

写片段一则是设置情景,让学生补写课文的空白、描写课文的插图或续写故事的结尾,从而开拓文本内涵,使学生领悟作者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方法。如教学《水上飞机》第七自然段时,让学生体会“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以及分号在其中的作用,并通过想象,让学生填补句末省略号带来的空白,畅想水上飞机可能还有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模仿这一段的写法,以“操场上,同学们玩得真高兴。有的„„有的„„还有的„„”为格式写一段话。又如教学《凡卡》一课后,让对爷爷能否收到凡卡的信进行假想,假如收到了又将会有什么结果进行猜测,假如小凡卡来到我们当中我们将会怎么做进行联想,尔后让学生写成片段。

第三是写全篇。写全篇的主要形式有改写课文、缩写课文、仿写课文、写读后感等。改写课文有改变人称的写法,有改变文体的写法。缩写课文则保持文本原有的风貌对文本内容进和压缩。仿写课文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如:教学《陈毅探母》后,也让学生模仿课文结构,联系自己生病时的见闻写出《我生病了„„》,表达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其次,可以进行辞手法的仿写,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文才。如教学《桂林的山水》后,可让学生学会排比、比喻等手法写一处景点,将文章写生动写形象。再者,可以进行课文题材的仿写,拓宽选材的思路。如,学习《爱如茉莉》,教师可以在课后设计写作练习:用笔写写发生在你身边的爱的故事。并要求描写好细节。写读后感则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同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写词句、写片段和写全篇这三者在不同的学段各为重点,但在学生总体习作中,写全篇应占最大的比重。因此,无论在哪个学段,教师都应该重视篇的理解与训练,让学生从浅入深地掌握篇的知识,逐步培养写完整作文的能力。

三、既要模仿,更要拓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大都懂得抓读写结合、读写互动的迁移点和拓展点,对扩写词串、仿写句子、补写空白、仿写段落、描写插图、续编故事、仿写课文、缩写课文、改写课文、写读后感等形式运用得得心应手,模仿课文的表达形式做得游刃有余。正由于对迁移点和拓展点把握得好,对学生说写训练充分,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本课题的目标不仅仅拘限于写作技巧上的借鉴,更重要的在于作文思维上的拓展。

用课题主持人苏丽萱校长的话讲:我们的课题不仅在于写作知识的掌握和写作技能的形成,重要的在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在于学生写作思的路拓展,在于对阅读教材的二度开发。

鉴于课题研究的宗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这一理念,在词汇运用、句子范式、构段谋篇等方面进行揣摩、品味和借鉴外,要在学生作文意识形态上的拓展。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说写并不难,从而对说写萌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体会到每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表达,说写就是一种表达的需要,如果自已有表达的欲望就大胆地去说去写。同时,老师要掌握评价的尺度,对学生充满鼓励与期待,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望和表达的积极性。其次,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作文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本课题组认为,作文思路决定作文的水平。如果学生有了较好的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的思路,就不难写出较好的作文,既使具体表达上存在某方面的缺陷,但作文的总体构架一定也不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读,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我们老师要针对具体的课文对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例如,在教学《花瓣飘香》一课,老师不妨进行命题训练:这课除了用“花瓣飘香”外,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后,一定能说出“送花”、“清晨”、“带露的花瓣”、“懂事的孩子”、“孝心”等题目,从而拓宽学生作文命题的思路,同时感受课题与课文主题的巧妙关系。

以上两点的实施,有赖于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以往完成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对教材的单重开发。从写的角度对教材的解读、研究和利用,是对教材的二度(双重)开发。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加强对教材的研读,使教材不仅发挥信息传递、人文教育、情感熏陶等方面的作用,而且能发挥写作知识的渗透、写作技能的锤炼、写作思维的训练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本课题的实施是对阅读教学的创新,是对“写作本位”观点的例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抓词句和片段的模仿,更要抓全篇的迁移;既要抓写作知识和技艺的学习,更要抓写作思维的训练。

丰富积累 形成技巧 突显个性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中年级学生习作“三步走” 福安市逸夫小学 王金花

第二学段学生初步涉及习作,常常出现“谈文色变”现象,他们对作文不感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缺乏个性。“作文难,难于上青天”成了学生一句口头禅!分析其原因:他们生活的经验不够丰富,词汇贫乏,习作最大的困难是无内容可写,即使有了内容,也不知如何下手,写出的文章人云亦云,缺乏个性。

针对中年级的这种通病,我紧紧依靠教材,通过课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生通过“小练笔”,对课文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模仿,形成习

作技巧,”让阅读与习作有机地结合,打好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基础。

一、授人以鱼 丰富积累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的积累,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等到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熟读成诵促积累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神形兼备的美文,读出来是一首首优美的诗,唱出来是一曲曲动听悦耳的歌,其中的好词佳句为学生积累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如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都是描写景色的优美散文,“清澈见底”、“一碧如洗”,“热闹非凡”、“层层叠叠”、“心旷神怡”、“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件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清,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些美词妙句犹如散在课文中闪亮的珍珠。在阅读教学中以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为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熟读成诵,化书本知识为自己知识,在实际习作中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2、以词带词促积累

随着课文阅读的开阔,学生接触的词语也越来越多,但对这些词语理解往往是粗浅的,单一从课文积累的词语也是有限的,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一些新词(新出现的或意义变化的词)、关键词(与中心有关的词)作为拓展、积累、运用的训练点,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的适机引导,由一词带一串,将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在训练中让学生不断积累“炊之大米”,教学《掌声》一课,学生学习“默默地”、“慢吞吞”“一摇一晃”词语后,让学生模仿写出AAB和ABB式的词语和一()一()的词语,如“一模一样、一心一意、一唱一和、一板一眼”等等。教学《卧薪尝胆》历史故事,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赵王勾践的品质引出“忍辱负重、以屈求生、奋发图强、救亡图存、报仇雪恨”等许许多多的词语,由课内引向课外,把意思相关的词语串到一块,通过比较、联想、内化,引导学生立体的感受、理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准确与优美,再将这些珠子一颗颗一粒粒收入自己囊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3、拓展说话促积累

积累词语的目的是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词语进行语言表达。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利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运用词语。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我常常寻找教材的空白点,预设拓展说话环节进行训练,鼓励学说话训练,交谈中积极地运用所学到的新词、好词,养成乐于用词、善于表达的好习惯。如在教学《蒲公英》一课后,设计了这样一环节:孩子们,在快乐的旅行中,你见到了什么?你想住哪儿?请你们边旅行边说说自己看到的和自己的决定。学生在座位旁边自由活动,看黑板上的图自由说话。说完后,再由老师充当记者采访学生,“你生活在哪里?现在生活的怎样?”让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实践,在说话中积极运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把内储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增加词语词汇量,丰富积累的内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内在积累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通过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词语更换积累,拓展说话训练,使学生在课文这条宽阔的河流中获取无数“大鱼”,从而丰盈学生内在,为学生“炊出”好文章提供丰富物质基础。

二、授之以渔 形成技巧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给人一条鱼,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道理中所指的“鱼”是目的,是结果!就是直接给你东西。而“渔”是手段,是能力,是获得“鱼”的技巧!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就得学会“渔”。中年级学生刚刚涉及习作,虽然积累了不少习作资料,但不懂如何表达出来,写出的文章大多平铺直叙显得苍白,犹如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在阅读教学过程,借助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写作手法,以课文为“贴”进行有效地“临摹”,从而掌握习作的方法,形成技巧,受用终生!如《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描写了北大荒秋天景色的美丽。作者通过对天空、小河和原野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幅色彩绚丽、丰收在望的秋景图。文章语言优美,手法多样。描写大豆和高粱,用了“摇动”、“扬起”、“笑声”“演唱”等词语,写出了它们满心的欢喜,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的田野,写榛树叶子用“像一团团火”这种打比方的方法,把北大荒人丰收的喜悦之情融在了对景色的描绘中。第四自然段写秋天丰收田野是运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先用“原野热闹非凡”这句话概括地写原野的景象,然后再具体写怎么“热闹”。在教学中,我努力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课后让学生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构段方法,把参加秋游活动写写,收到很好的效果。一学生在习作片段中写到:最有意思的要数野炊了,你瞧,大伙儿有的烧火、有的倒水、有的切菜„„个个兴高采烈,手脚麻利地工作着,锅下的团团火焰直往上窜,一会儿,水开了,蟹肉棒犹如穿礼服的新娘子摆动着婀娜多姿的身体;鱼丸像一个虎头虎脑的精灵,不停地伸出它那可爱的小脑袋„„火锅熟了!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真让人垂涎三尺,我们一边品尝着这美味佳肴,一边望着碧蓝的天空,宽阔的河滩,远处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仿佛天上人间全

都溶化在这欢乐的气氛里了。从学生惟妙惟肖的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习作的方法,形成习作的技巧。

三、悟其渔识 彰显个性

匠人与大师的差别在于:匠人只有技能技巧,他从师傅那里学到了知识,具备的模仿的能力,匠人只会复制前人的东西,只有技能技巧而缺少对事物的见识,而大师则在得“鱼”又学会“渔”的基础与过程中悟出“渔识”,进行开创性提升。“渔识”的获取主要靠“悟”,而不是靠“授”,因而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在“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时,要有意识地分阶段地引导学生悟,让学生逐步顿悟“渔识”过程,形成自己特有的表述风格、独到的视觉角度和见解,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习作时摆脱框架,增添灵动,挥笔疾书,洋洋洒洒,彰显自己独特的习作个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材、课堂阅读教学就是学生练好习作的好源头。教师在“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悟其渔识”这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习作之窗,学生经过一次次训练已为自己挖好了一口习作之井。

让“读”的乳汁滋养 “写”的心田 福安市逸夫小学 刘斌清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而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看,有些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与写作分割开来。即使学习了作者的遣词造句的方法,文章的构架也只停留在表面,只是了解而已,并未让学生把作者的写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导致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阅读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是名家名篇,有的是学生优秀作文,可以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要利用阅读教学来对学生提供写作的借鉴,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积累,提供写作素材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阅读的资源丰富。可光读不行,我们要把其中的精彩积累下来,成为写作的素材。钟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重视对课文中优美佳句的积累。学习课文时,课外阅读时,每次都会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并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原因,然后让学生把这些好词佳句摘抄到积累本上。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在写话中她鼓励学生多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一次在描写“秋天”的片段中,一位二年级的学生这样写到:果园里,果子成熟了。圆圆的苹果象娃娃的笑脸,黄澄澄的梨像金色的铃铛,红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一串串紫色的葡萄像一颗颗宝石闪闪发亮。农田里,稻子黄了,金灿灿的,像铺了一地金子;高梁红了,像一支支高举的火把。茄子穿上了紫色的衣裳;棉花换上了

雪白的外套,这一切真让人喜在心。低年级小学生为什么能在描写秋天时,准确地用上这些丰富的词语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美丽、动人的秋景图呢?因为教师在阅读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些词汇,及生动的表达方式,并让他们积累了下来。所以,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充满情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又是阅读的结晶。

二、在阅读教学中,潜心会文,学习表达方式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共四句话,分别写夏天小兴安岭的树木、晨雾、阳光和鲜花。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小兴安岭夏季的美丽景色。教材可让学生说说全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段话主要写什么,教学时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园或公园草、树。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即抓住植物的干、枝、叶和花的形状、颜色等,让学生对这些植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秋天高大粗壮的梧桐树上那巴掌般叶子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有的一半黄一半绿;月季花有粉红的、有深红的,也有淡红的,有的花刚开,从羽毛形状的红绿色的叶子里张开了笑脸,有的花快谢了,花朵搭下来,像做错事的小姑娘低下了头,还有的圆鼓鼓的花骨朵被几片花萼紧紧包围,里面是红色的花柱。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才能转为正确表达,由于观察的细致,方法得当,使表达形象、生动,特点具体。

例如《鸟的天堂》课文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作者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先淡淡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铺设了背景,接着作者按照点面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的动作等方法,运用多组排比短句尽情描绘,十分形象逼真的描绘出一种千鸟荟萃,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让人想象到群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那样的快乐和幸福。学习这一段时,我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方法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写作技巧,我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群动物,学生描写了惟妙惟肖。

三、在阅读教学中,找准“写”点,笔下生花

学习语文要“以本为本”,但是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空白点。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中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处有着极其丰富的“有”。如《触摸春天》一课,描写了一位盲女孩安静用自己神奇的灵性拢住了一只蝴蝶的故事,表现了她对生命与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一个“流连”引发了我们无限遐想,但文章并没有对此展开具体的描写,这正是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练写的空白点。一位老师抓住“流连”一词,让学生思路:每天流连在花丛中的安静会做什么呢?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

孩子们眼中的画面是生动的,他们写道:她蹲下身子,凑到一朵小花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极其满足地闭上眼睛,好像那香气沁入了她的心脾,融入每一根血管;她和小草谈心,诉说自己的故事;她到小池边聆听天籁之音,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听泉水扬起的刷刷声,听鸟儿凌空扑翅的声音,听虫子叫,听青蛙鸣,听落叶翩翩亲吻大地„„

又如,《西门豹》一文,教师利用课文中西门豹惩治巫婆的空白点,要求学生写写“惩治”的具体情景。学生写得也比较得心应手:“巫婆听见西门豹对自己说这话,脸色大变,连说话都有点儿磕巴,声音颤抖着:‘不要让我下去呀,我长得那么难看,河伯肯定不会满意的,那么,漳河就会发大水的。’死到临头了,还这样狡辩,西门豹厌恶极了,但表面上还是很平静地说:‘没关系,我只是让你去跟河伯说一声,不会有事的。’说着,西门豹就把巫婆投进了河里。巫婆拼命挣扎,渐渐地没入水中,这个可恶的巫婆终于得到了报应。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是学生进行畅写的“天地”。

四、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写的契机,调动写的情感

课文的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阅读时容易动情,但“写”的情感则要靠学生通过再造想象或角色移位来自然生成。如阅读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动笔讲述一个故事来控诉战争的罪恶。在这之前除了引导学生激情诵读小雷利那如泣如诉的“呼声”外,还可以运用电脑课件出示一组战争摧毁家园、带来饥寒的画面或录像,刺激学生的感官。请学生访造文中作者的笔触写一封信。在这样的情境下动笔,学生一定会写出一些感受真切的佳词妙语来,有的给战争的发起者写道:你们无权剥夺他人的生命,如果在痛苦挣扎,在炮火中牺牲的是你的亲人,你又作何感想?有的给爱国留学生写道:看到你们举起国旗,看到那红色的海洋,我感动得流泪了„„;还有个同学写道:学了这一课,小雷利母子悲痛的哀怨似乎一声声在我耳边回响。我们心中都激起了对战争的憎恨,是战争,让父母失去孩子,让幼儿失去双亲,是战争,夺走人类幸福的家庭、平静的生活、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多少无辜善良的百姓成为枪口下的冤魂、有多少不屈的勇士牺牲了生命!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让全世界人民一致行动起来吧!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每篇文章都饱含着真情实感,都充满着激情,正所谓“情到佳句出”。这是由读到写的巧妙过渡和自然转换,很好地把握了读写的契机。

五、从阅读教学中,理清文章脉胳,清晰写作思路

学生思路的清晰性,对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作文,表达所写的思想内容,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阅读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粗读,通读课文,从而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富饶,接着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通过作者使用的语言文字,真切的感悟到西沙群岛确实是一个富饶、美丽,物产丰富的好地方,作者把西沙群岛描写的这么美,是因为他对西沙群岛,对祖国地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并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去安排材

料的,如何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写作的,作者在文章开头以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西沙群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继而围绕第一小节的内容展开叙述,在详细介绍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使语言更加生动、具体,中心句的使用使段落中的重点十分突出明了。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再次用总的概括性语言展望了未来,也集中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在反复回味精读课文,深思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理清了思路,学到了写作知识。然后结合本单元习作训练布置作业:去学校的周围或郊外去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你喜欢的景物,你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写下来。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无论是写校园中的美景,还是写他们熟悉的公园,莲池广场等都能用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比如“总——分——总”结构形式的使用,围绕中心句写一个意思,比喻句的使用让他们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这样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了,既解决了阅读的重点,又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可谓一举两得。总之,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注重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学生的习作之田,定将会得到“读”的滋养,焕发出勃勃生机。

让读写“联谊之桥”牢固一些 福安市逸夫小学 林巧铃 [内容摘要]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拓展习作训练,是语文教师们心头的一个大问题。尽量避开读写结合的不利因素,选准拓展点,把握拓展的时机,及时反馈拓展信息,让读写“联谊之桥”牢固一些,越来越多的学生就能在读写的芳草地上初尝练笔带来的愉悦。[关键词] 有效 拓展点 时机 反馈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拓展习作训练”国家级课题实验在我校已开展了两三年的时间,回顾走过的路,心里颇有些感触。

“读中学写”早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仿写句式,仿写段落,仿写篇章结构,给课文空白处补白„„这是读写结合的常见方式,也是语文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做的事儿。经过一段时间的课题研究后,我们课题组成员发现:有的班级学生整体读写能力飞速发展,而有的班级学生读写的“脚步”显得颇为缓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认真观察,多方寻查后,发现原因所在。为了让读写“联谊之桥”牢固一些,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盼同仁赐教。

一、选准拓展点

有一些教材乍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拓展点,但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对文本多读几个来回,就会发现它的可拓展之处多得很。而有一些教材中的内容看上去似乎没什么联系,但往里一点看,往深一点看,我们会欣喜

地发现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特殊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精心地研读教材,细心地挖掘教材,教材反馈给我们的信息就不会是单一的、浅薄的,而是多元的、厚重的。这样,我们就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拓展习作训练。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7的“语文与生活”的第二道题展示的是孔子的名言,共七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诵读与积累”则是由“学而不厌、苦心孤诣、闻过则喜、见贤思齐、有教无类、不偏不倚、诲人不倦、乐此不疲、托物言志、喻之以理、逝者如斯、川流不息”这几个成语组成的。

教学这样的内容,通常是先让学生读一读,再说说句子(成语)的大意,然后熟读直至背诵。但在备课后,我发现这两项练习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而微妙的联系,所以在学生熟读并基本理解句子(成语)的意思后,一个读写结合的练习就应运而生——

提示:(1)选择孔子的一两句名言及“诵读与积累”中的两三个成语,和孔子进行对话(模拟角色表演,先练说再练写)。

(2)想象孔子来到我们班,给大家上课,那会是怎样的情景。请你当一回导演,将自己想到的写下来(若能用上孔子的名言及关于他的一些成语更好)。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欣喜。请看一个学生的习作片断:

天哪,我是不是在做梦?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居然要给我们上课,真是“千古奇事”呀!看看同学们的表情,一个个也傻了眼。

孔子就是孔子,他开口便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瞧他边说边不时地摇着头,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班长吴凡胆子就是大,举手问道:“老师,您可否写出来?让我们也好理解理解。”孔子听罢,转身拿起粉笔写了起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孔子居然也会用粉笔。我这人没啥优点,但有一点就是好——不懂就问。待孔子写完字,我红着脸,举起手问:“孔老师,您怎么会用粉笔?”孔子看了我一眼,笑咪咪地说:“我在来你们学校以前,已经去过北大、清华等名校讲过教了。我不仅能用粉笔,还能用电脑。在现代化的学校讲课,我们为师者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您还经常讲课?”我费解。“为了实现‘21世纪’版的周游列国,我到处讲学。现在我的弟子已有上亿人了。”孔子摸了摸他的长胡子慢慢说道。“哇噻!好棒啊!”同学们不约而同叫了起来。

当我们讲到《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时,“快嘴”连志鹏迫不急待地说:“孔老师,都说您学识渊博,当您被两小儿难倒时,为何不编个理由混过去,而被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您不觉得丢面子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做人要真诚,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何必自欺欺人呢?”孔子语重心长地说。听着孔子的话,我的心蓦地涌出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孔子是活生生的

“圣人”!怪不得他为世世代代的人所传颂!

课接近尾声了,孔子深情地看着我们说:“相识是缘,你们也成了我的弟子。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有关学习的话——‘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我哉?’”下课铃声响起,孔子冲我们一笑,拂袖飘然而去,继续他的“周游列国”„„

这样的训练,不拘泥于机械的读和背,而是在读、背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积累和运用置于一定的语境和角色中,融听、说、读、写于一炉。学生读熟了,说对了,写好了,就会弥久难忘,灵活运用。这样的整合训练比机械重复地读、背、抄当然要好得多。在这样的训练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情感的熏陶相得益彰。

二、把握拓展的时机

选准拓展点后,何时将拓展训练抛给学生,不能忽视。学习是复杂的活动,随时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如果一堂40分钟的课只剩下一两分钟就要结束,那就不要抛出训练的话题,因为这个时候,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注意力已转移,他们在数着秒下课呢——心思早已飞出了教室。加上下课的音乐声响起,它的分贝往往盖过我们老师的声音,就算我们跟它“竞赛”,终于把练笔的内容告诉了学生,或把拓展的题目、要求写在“作业角”,也会功归一溃。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10-15分钟左右,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如果将拓展训练当作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将会使他们的兴趣荡然无存,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发生,读与写的结合也就大走“下坡路”。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得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如何将练笔练在刀刃上,练在火候上?我想,每一节课前,我们都要预设好拓展的时间。练笔的内容若是简短的,还好操作。如果要求学生拓展的内容成篇的话,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留足指导的时间,只有将学生引导清楚了,才有助于学生对拓展点的注意,他们才不会无所适从、应付了事。

课堂的预设很重要,课上生成的信息也很重要。在教学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如梦令》时,学生了解了词的意境后,开始练习背诵整首词。在巡视时,我突然发现吴建斌同学正聚精会神地临摹着词的插图呢。瞧他那认真样儿,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生成练笔的好时机吗?于是,我静静地站在他旁边看着他一笔一笔地画。直到建斌的同桌提醒了,建斌才停下笔,愕然地抬起头。我冲他一笑,将他的“大作”展示给班生看:“大家看,画得多像呐!脸色绯红的李清照,满池的荷花,惊飞的鸥鹭„„《如梦令》里精彩的细节全融在我们班的大画家吴建斌的笔下。如果大家也能像他一样认真观察这幅插图,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注意图的背景,展开丰富的想象,让这幅图活起来,那该有多好呀„„”建斌被表扬,脸上开了花。其他学生呢,练笔兴趣也跟着来了,教材中的图和文都成为了他们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本次的练笔,大多数学生写的文章内容比较具体,尤其对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一部分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有一定的细节描写。更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孩子能够巧妙地把原文中的词句融进文中,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了不少色彩。

三、及时反馈拓展信息

因为农村人口的大量“进城”,班级的学生数也随之剧增。我们的班生数往往多达六七十人。严重的“超生”,给我们语文教师增加了不少“负担”。单元习作、基础性作业、拓展作业、单元试卷如一座又一座的大山,有时把我们语文老师压得喘不过气来。有时,把学生的拓展练笔本收上来,没能及时批阅。待看完这些拓展之作,再回到学生手中时,有时难免成了“隔顿的饭菜”,怪不得学生“食之无味”。学生们的练笔长期得不到“及时回应”,他们对读写结合的热情度自然逐渐地冷却,更何况有的孩子本来对练笔就没什么“好感”。为了学生的读写结合之现状有个更好地改善,我开始“快刀斩乱麻”:把全班学生的练笔本收上来后,采用“扫瞄法”,快速翻看,每篇练笔“点到为止”——点其特棒之处,点其不足之处,点点而已,绝不“泛滥”,绝不“喧宾夺主”。有时惜墨如金,只批“好”、“绝”、“哇噻”“?”“!”等,哪怕一个符号、一个词、一个标点,只要能传达我的意思就行。这么一“扫瞄”,也得花上了一些时间,但比起原先的详细改作,着实快了不少。“扫瞄”完,此次练笔哪几个同学选材有特色,大部分同学的练笔存在什么通病,我们便心中有数。这就为我们及时向学生反馈拓展情况作了铺垫。

《海洋——21世纪的希望》的课后第3道题是这样的:“你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子的?请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短文。”我信手拈来,抛给学生完成。学生们练笔交上来后,我快速扫瞄,他们笔下之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由于没有充分搜集资料,想象的空间过于窄小,所写出来的内容大多空洞无物。直到看到晓秋同学的童话故事《新地盘》,我的眼睛才为之一亮。请看学生习作片断:

“父王,这些东西是什么啊?”美人鱼指着外面的那些高楼,左右而言它,“为什么我从来就没有见过?” 龙王捋了捋长胡子,略带悲伤地说:“这些啊,是人类的房子。人类的家园本是在陆地上。但由于他们没有节制地开采资源,滥用资源,导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闹‘能源危机’。他们只得把目光转向海洋,致力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于人口大量的增长,人类在陆地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为了开拓人类生活的空间,他们开始建起了一座座海底城市„„”

小白龙一听,急了:“人类竟来跟我们海洋生物抢地盘!他们为什么不去开发其他地方呢?”

“科学家们已设想在月球上建造移民居地,但那还是遥远的事情。”龙王满脸自豪地说,“你们不知道,我们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锡、锰、硫等,是个聚宝盆!海洋中有许多的高蛋白食物,可以解决人类的食物危机。将来,人类的餐桌上会有越来越多的美味来自海洋。其次,海浪和潮汐能给人类带来价格低廉的电力。而且,用海水淡化的方法,能缓解地球上许多干旱地区的水荒„„” 小白龙和美人鱼听得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

“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龙王喝了一口龙井茶,意味深长地说,“但是,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要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只有这样,我们朝夕相处的海洋才会乐于做出它的奉献。”

在下面的一节语文课上,我把晓秋的想象文读给班生听,和他们一起分享练笔的快乐,也让他们明白了自己习作的不足。如何给充满科普气息的文章“大变脸”?在及时反馈信息后,他们已了然于心。修改起自己的练笔,也更得心应手。

教材是教与学的凭借。有效地提高班生读写水平,让读写“联谊之桥”牢固些的路径远不止以上所说的,本人只选取自己教学中的若干做法进行说明。我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我们语文老师练就一双智慧的眼睛,凭着对语文的高度敏感,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灵活巧妙地挖掘、生成、提炼教材中的有效资源,使之成为有价值的读写结合素材,那一大片羞涩的读写之花就会悄悄在我们身边开放。

写作在阅读之后春暖花开 福安市逸夫小学 刘丽芳

一篇文章代表一种情感,一段文字诉说一种精神。

作文是言语生命的呈现,是心灵律动的外显。在不断倾泻的笔端里倾诉着对世间万物的感悟、人生的悲欢情怀乃写作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作为师者的我,常思索着,如何引领我面前的那些面若桃花的孩童们也能如我一般,见悲苦便泪从中来,见欢乐也情不自禁,后娓娓而谈,将悲苦,欢笑之情泻于笔呢?

带着这种思索,我探索着,尝试着,但实践中,似乎总不能如愿。在作文教学中,常因写作而写作。写作似乎总忽略了彰显人文精神,似乎总是单立林中,无法与阅读共舞飞扬。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春意融融,而作文训练之场却清冷如冰,更别谈“悲苦,欢笑”之情泻于笔端了!于是乎,又思:为什么阅读不能引领写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为什么不通过阅读帮助写作之花开的更旺,更盛呢? 于是我将“阅读”与“写作”联系了起来。

将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写作似乎变的简单起来:有事有物可写,有章有法可依,有情有感可诉。即可通过读悟文章,读文仿文,悟段写段,也可因词补段,情泻笔端,还可感后抒情,敬由心生。引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彰显心灵的律动,感悟生活的内涵,现与大家分享。

一、读文仿文,文从中来

纵观语文教材,人教版也好,苏教版也罢,许多文章在布局谋篇段落组合上确实有着可仿之处。通过引领学生感受、分析,之后模仿其写作,能使学生无痕地掌握写作方法的同时又深感写作之易,从而浓厚写作的兴趣。如教学人教版教材《第一场雪》时,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感受,总结文章之总的写作顺序:雪前、雪中、雪后、联想。然后引领学生回忆生活种种,自然现象。是否也可用此方法而作,如写雨,也可按照

“雨前、雨中、雨后、联想”的写法,学生一听,豁然开朗,平常写雨通常只关注写雨时的情景,而今却也能将雨前、雨后、景象写得十分传神,如(雨前):前些天,还阳光普照十分闷热。昨天,突然天就阴了下来,有人说,可能快要下雨了”„„(雨中):雨真的来了。你瞧,它的来势多猛啊!就像有人从天上倒了一盆水下来„„(雨后):大雨整整下了一天,早晨,推开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雨啊„„(联想):望者这一切,我想„„

试想,如果没有潜心地感悟写雪之文,感悟其章之法,又何能写出此雨之篇。

二、悟段写段,精彩无痕

段落是构成文章的主要部分,将段落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常常是令老师无法,学生无奈的问题。若能将阅读文中写得精彩的段落作个感悟,分析再仿,那么学生笔端下的精彩段落也就跃然纸上了。如教学《第一场雪》时,引领学生细细阅读描写雪后景色的一段,总结写法,从概括——具体,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万里江山变成了粉装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一阵风吹来„„。”这段话先概括写总景,再具体写了柳树和松柏,这一切都是静态描写,接着“一阵风吹来„„”是动态描写。于是引导学生仿照这种方法写雨后之景,一段段精典文字便产生了:“大雨整整下了一夜。早晨,推开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万里江山全都焕然一新。远处的山显得更青了,近处的树显得更绿了,村边的河流显得更清了。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的‘露珠’,可爱极了。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露珠’便飘然而落,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多美的语言啊!多么生动的观感之作啊!这样的写作,谁说不是一种无痕的精彩?

三、因词补句,情泻笔端

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却也说“学生不是无情物”。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抱怨学生写假文,文章缺乏情感,也常抱怨在阅读中学生不能用心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却不知是因为作为师者的我们没能捕捉文中重要词句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写作。这样既能弥补阅读中的“欠深入性”,又能锻炼学生写作技能,让情感泻于笔端。如教学《二泉映月》的第二大段中,其中有一词是“卖艺度日”,阿炳是如何卖艺度日的呢?我给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在酷日炎炎的中午„„;在大雪纷飞的早晨„„;在大年夜里„„学生通过想象,富有丰富情感的语言瞬间泻于笔端,其中有一位学生写道:“在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还在街上卖艺,风吹得他钻心地疼,他冷得直打哆嗦,但他却毫不在意,继续拉琴„„最后,他终于坚持不住了,晕倒在了地上,旁边的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可始终没有一个人肯停下脚步扶他一把。风更大了,雪更猛了,似乎在为阿炳悲惨的命运哭泣啊!”如此这般深情的语言,令人心酸的同时却也感到欣慰,我们的学生终于能如我所愿,见悲苦便泪从中来,文从心来。

四、感后抒情,敬由心生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要求学生尽情抒发心中情感,却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启动,殊不知“无感怎有情,情由感生”。所以利用感悟文章中的情感启发学生直抒胸臆,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学了《爱滋病小斗士》一文,引领学生感悟文中主人公恩科西与爱滋病作斗争的精神,感染着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写封信给恩科西。于是一篇篇感人肺腑之言诞生了:“阳光灿烂,我的心却充满悲伤,面对健康活跃的同学们,我便想起了你,想起你的无住,想起被病魔折磨的你,我的心一阵悲凉,涌起一丝敬意”„„如此揪心的言语只因深刻感受了爱滋病小斗士的内心,可见阅读于写作而言多么重要。

总之,因为潜心地阅读,使写作有章可循;因为深入地感受,使写作真情流露。因为阅读,写作变得简单;因为阅读,写作更为丰富。难怪有人说:“阅读是写作的父亲”,我也期待,将来的教学中,写作之花能紧跟着阅读之花之后开得更旺更盛。

拓展迁移也诗意

——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第一单元例谈 福安市逸夫小学 刘陈峥

有人说:“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交换,每人只得到一个苹果;一种思想和一种思想交换,每人能得到两种思想。”最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之特级教师王菘舟“诗意语文”研究专辑和第九期有关“诗歌教学”研究的有关文章,忽然萌发了一种想法:我们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三年的实践中,经常指导学生将拓展的训练习作改写成记叙文,寓言童话故事的多,散文的少,诗歌的则没尝试过,能否试试呢?

何况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级形式,是对美的一种极致追求.在我看来,能够代表一个国度,一个民族最高文学水平的,只有诗歌和小说.诗歌所具有的精神是人类情感中最鲜亮,最纯粹,最炽热的部分,它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隆隆的回声足以透过岁月的迷雾够到我们.英国大诗人柯立基则认为:诗是”最妥当的字句放在最妥当的地方”,诗是最经济的语言.因此,即便撇开精神层面的不谈,单从选词练句这个角度看,读诗也是极具价值的语言活动.诗是情感和意志的自然流露,同时用音乐性的节律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诗歌的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修养,发展学生的情感世界,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我们不能将儿童培养成诗人,但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他们享受诗歌带来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提高习作水平.于是,决定结合当下的阅读教学,挑战自我,尝试让学生当回诗人的快乐。

一、悟法创诗成一首。

“诗是人类的母语”,诗歌短小,精练,琅琅上口,易教便学.几乎每个民族的祖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诗歌

作为最初的母语文学形式.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以下所举例子都为此单元文章)安排的是一首现代诗:《我们爱你啊,中国》.此诗作者以饱满激情的笔墨赞美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历史,光辉成就,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美紧凑,在写作技法上有两点值得欣赏与借鉴:一是作者以“我们爱你--”为主线统领全诗,句式工整,层层递进,气势磅礴,从不同角度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二是定语后置的表达方式,如“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更突出景物的特点。教学此课,引导学生悟出这两点写作方法后,可让学生进行拓展习作训练1)学习写法,进行结构上的迁移,模仿2—6小节写2—3小节小诗;2)学习写法,进行主题上的迁移,写小诗一首。学生很有灵性,受到熏陶后,曼妙的诗句成行,灵动的思维飞扬,如有的写到: 我们爱你_________ 东海渔船的点点白帆 西山晚霞中的片片红叶; 龙井兰花般浓郁的绿茶; 景德镇蛋壳般透明的瓷器; 我们爱你_________ 黄河的浪涛汹涌,长江的巨龙奔腾; 云冈石窟的庄严,敦煌壁画的绚丽。。。

我们爱你_________ 屈原的诗歌,鲁迅的文章;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陈景润的数学皇冠明珠; 女排姑娘赢得世界冠军的金牌,登山队员插上珠穆朗玛峰 的五星红旗。。。

当然,抑制不住诗情的萌动,有的学生开始了主题上的迁移写作,如《我们爱你啊,四季》,《北京2008,我爱你》„„一篇篇如诗如画,如歌如潮的小诗,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暗自窃喜:这条路没走错,学生可以登着梯子采摘”诗歌”这朵似乎遥不可及的花,享受成为小诗人的乐趣,我为之动容。

二、空白补诗成一首

《郑成功》是一篇记叙文,主要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这两件事,文本的空白处有1)郑家军打败荷兰侵略者后,敌军的惨状一笔带过,留下了许多无限想象的思维空间;2)郑成功与高山族同胞发展生产,兴办教育,文中也只是概括的写成一段,究竟如何指导他们发展生产,带领他们兴办教育,值得好好 遐想,拓展的空间很大。

稍作指导,学生提笔用小诗歌的形式将第一空白处补充的丰盈,形象,具体多了;

如有生写到: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敌人的舰船开了花,他们似无头苍蝇胡沖乱撞!不是撞上了子弹,就是碰上了刀尖,不是跌进了大海,就是被长矛钩住了双腿„„一个个面如土色,鬼哭狼嚎,狼狈极了!如有生写到:郑军官兵杀声震天,敌人吓得魂飞魄散。有的跪地磕头,有的举手投降,有的大喊饶命,有的像狗一样趴在地上直打哆嗦,有的像木偶一样直愣愣的翻着白眼„„

如果说,情感是诗歌的灵魂,那么,想象力则是诗歌的翅膀.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用诗歌来打开他们想象的世界,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他们天性的需要.三、概括吟诗成一首。

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充分表现。文章篇幅较长,写到的事情也比较多,引导学生能否用诗的形式将文章的内容概括起来呢?学生在认真读文后写下了这样虽稚嫩但简洁的诗行:被迫离国怀悲愤,师送生别情义长,忘我工作解国恨,至死不渝梦回国。叶落归根,国土难舍呀!”诗是最经济的语言”一点也不为过吧。

文章的第二单元要求背诵,很长。怎么办!先概括,分节背诵吧!如可将第二段概括为:告别亲友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登车去。

诗的表现往往是间接的,有层次,有深度的,有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的,假如能帮助学生将诗歌这种”压缩的文本以恰当的方式打开,让它的精微,色彩,情韵,节奏等一一呈现,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是大有补益的.四、古译新诗成一首

在《论语.季氏》里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诗歌,你拿什么说话?因为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魅力勿庸置疑。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安排了两首古诗:杜浦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陆游写的<示儿>.古诗词的教学中无须作过多的分析讲解,否则将破坏意境美.指导学生初读,自学诗意后,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示儿>翻译成一首新诗呢,有位叫沁欣的学生写到: 一盏灯 独自照亮 一枝花

谢落归土 一棵草 随处可见 一条命 千金难寻 孤独的老人 在即将离世时 绝笔之作 那是史家绝唱 那是故土安康 颤抖的笔

写下了一生的辉煌 临终的遗愿 诠释了爱国—— 这个伟大的理想 他崇高至极 他登峰绝顶 他拥有满腔的热情 独自调零 独自芬芳 中国的统一 是他放不下的心 中国的统一 是他流不尽的泪 岁月苍苍

在天带走其生命时 国已俱往

这生命充满了阳光 心中不变的信念 让他——

发出最灿烂 最耀眼的光芒 爱国之心不死。一统心愿不忘

诚然,用诗歌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拓展训练” 要强调不经意,讲究自然圆融.如果刻意追求,硬贴标签,手段本身就无什么诗意可言了.用诗歌的形式进行习作拓展训练,乃本人的初创,经验很不足.但我坚信,一路诗心伴生心,一路芳香伴我行,拓展迁移将会开出灿烂的花朵,我将坚信,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走进古诗词 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 ——古诗词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福安市逸夫小学 张 芸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拓展习作训练”这是我校在语文研究中的尝试与探索。它凭借语文的可仿性和可生成性,尽力挖掘教材的隐性功能。着眼于解决小学生“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这两大习作“瓶颈”。几年来,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在各种各样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或拓展点,多角度、多元化地进行解读与拓展延伸,感悟文本、内化文本,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训练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见闻和感受”。使阅读成为神奇的习作源泉,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表现自我的广阔天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 ” 是我党在十六大提出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的载体。入选教材的古今中外佳作名篇,无不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表现形式承载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在一定层面上成就了它改造与引领人类精神的特殊价值。尤其教材中精选的古诗词对中华文化的精义作出形象的诠释,对中华文化的主要方面作出扫描式的涵盖。这种精心构建的文化长廊壮丽而辉煌,使学生在凝眸涵咏中流连忘返,深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源远流长。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让正处于记忆黄金时期的小学生学习、诵读古典诗词,是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增强语感、提高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诗词教学时,巩固发展学生对古诗词阅读的兴趣,如果在加强诵读、增强感悟体验的诗词教学中,巧妙、合理地安排练笔内容和读写结合环节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解读诗人,巧练笔

学习古诗词,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课题的过程中我们老师特别重视课前的预习和课

后的延伸,让学生走进诗人,解读诗人。每个诗人都有各自的人生经历,他们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们生活经历或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我让学生走进诗人、解读陆游。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了解写作背景;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简介有关背景,学生了解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政治动荡,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导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诗人陆游无比悲愤。直至他临终时,已经85岁高龄了,但“北定中原”、“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胜利和祖国的统一,对光复中原,洗雪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念。带着这种感知学习《示儿》,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这种情感在诗人的作品中比比皆是”,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通过延伸阅读,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爱国”是陆游一生的基调,然后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所了解的陆游,如《陆游的爱国情怀》、《陆游的抗金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

又如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也让学生走进杜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指导学生抓住诗人的某一特点进行叙写。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表达的能力,又促进了对文本的感悟。

二、感悟文本,巧练笔

1.挖掘诗歌潜在内涵,紧扣诗眼进行练笔。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所谓诗眼,即在诗句中用得最为灵动传神,使诗意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字眼。这些诗眼在诗句中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情感,或描绘景物,对表达题旨、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具有丰富的内涵。《清平乐 村居》“醉里吴音相媚好”中的“媚”字把一对远离战乱、安享天伦的老夫妻酒后的亲昵和安逸写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可谓全词之“眼”。那么他们这样亲切和善地交谈些什么呢?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全词内容,展开丰富想象,写一段老翁和老媪的对话。其中有学生写道:老翁:老太婆,你看看,这儿绿水青山,清风习习,荷香阵阵,真一派好风景呀!老媪:是呀,我们都这把年纪了,不就图个太平日子吗?老翁:你看看我们的老大多勤劳呀!刚吃完饭就去地里锄草了。老媪:我们不就是在享儿子的福吗?我们的二儿子也正在编织鸡笼呢。老翁:可不是吗!你再看看那淘气的小儿子,整天在河边玩耍,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像他两个哥哥一样啊!老媪:放心放心,这才叫讨人喜呀。他两个哥哥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老翁、老媪:哈哈„„ 诗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要我们读者去细细品味,挖掘其潜藏的滋味,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喜欲狂”耐人回味,我就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诗人“喜欲狂”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描绘。这样抓住诗词之“眼”,练习写话,不仅更加纵深地挖掘了诗歌内涵,还在运用中巩固了语言积累,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有些诗歌中虽然没有明显的诗眼,但往往也存在值得挖掘的字眼、句子。如教学《赠汪伦》时,我就让学生围绕“踏歌声”想象诗人和友人之间的交往,友人如何以歌相送,诗人又怎样以诗人赠友的。学生在写话中,紧扣“踏歌声”,拓展全诗,有的睿智幽默,有的温文尔雅,有的随兴而侃,无不再现朋友深情。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从读中,学生了解到作者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来不及看到北定中原,但对最后的胜利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坚信总有一天能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的统一。“家祭勿忘告乃翁”,他会对他的儿子说些什么呢?想象当时的对话情景写下来,通过这写话训练,学生更能了解到诗人不忘中原光复的强烈愿望,更深一层地让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写结合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个性言语表达能力,还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体验,积累了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2.描绘诗歌优美意境,捕捉形象进行练笔。形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本元素,形象性也是古典诗词的重要特点。传统的诗词教学中,虽然也注重对诗歌形象的诠释,但往往是简单的解释,生硬地解释句意,对于这些形象所营造的诗境根本无法感受。有个美国人读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经过几轮翻译后,这位美国人一头雾水地问他的中国朋友:“‘两个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这就是你们国家诗圣的诗呀!”可见,离开了诗歌意境谈形象无异于空中楼阁,无本之木。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诗歌中美的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在反复诵读中形成鲜活灵动的诗歌形象,从中品味诗歌意境。这时若能合理地安排一定的写话练习,把简单的词语解释、串讲句意,变为学生自由书写自己脑海中的优美意象,更能让学生融入诗情诗境。学习《渔歌子》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练笔的:师: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边读边想,把这些景物在自己的脑里展现出来。学生朗读、品悟。师:谁来说说在你脑海里仿佛看到的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远山青葱、碧波荡漾、白鹭飞翔、鱼儿戏水、桃花盛开„。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披着蓑衣、戴着箬笠的渔翁在垂钓„„师:我知道在你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就请你为这幅别人看不见的图画配上解说词吧!学生写话。《游园不值》一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给人们的想像留下了自由驰骋的空间。教学时我先安排了一个想像写话的环节,让学生写出满园春景。然后再根据学生写的,用以前学过的诗句来形容这美景。学生说出了如下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又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引导学生想象“日暮”、“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进行描绘。这样的诗歌形象还有很多很多,如刘禹锡笔下的月夜洞庭湖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针对《游子吟》中的细节描写:“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展开想象,练习说写。这样的教学过程,由“纳”到“吐”,达到了激活形象、入情入境和内化语言的目的。

3.再现诗歌动人故事,探寻传说进行练笔。有许多诗歌在来历、内容等方面有着生动的典故、优美的传说。在这些诗歌的教学中插入与之相联系的典故,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而且往往也是练笔的最佳时机。教学《望洞庭》时,学生在理解诗句“白银盘时一青螺”感到迷茫,我对学生说:“其实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呢!”学生听到故事,立即来了精神。于是,我就讲述了“君山的

传说”,此时学生个个屏息凝视,激情高涨。我趁势说道:“听了这个传说故事,我们能不能也发挥想象,给予洞庭湖更丰富、更神秘的形象呢?”请你也写一写洞庭湖和君山的故事;“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想象诗人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月夜遥望洞庭湖时的内心世界,请你把这首诗改写成‘文包诗’形式的文章。”我一边激发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一边引导学生回忆“文包诗”文章的写作方法,整个练笔过程一气呵成。

想像写话,写得妙,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空间上,在时间上,在心灵中,在灵魂里,学生与诗人面对面,心贴心,感同身受,感受着一个伟大灵魂的永生。

三、拓宽思路,巧练笔

仿写诗歌是另一种主要的练笔形式。过去提到学生写诗只是天方夜谭,那是因为我们的要求过高。只要格式大体整齐,文字大致押韵,有一定的诗意表达即可。而这种诗意表达应该建立在对诗歌情感的品悟上。教师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披文以入情,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获得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让写诗成为一种自发的表述。《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的是西湖六月的美丽风光,我们的家乡也“韩城十景”,你能选一景诗一首吗?很多学生写了“富春公园之歌”,胡戎同学这样写:“八仙铁拐当迎宾,绿竹丛林舒身心,缤纷花朵添姿色,幽幽碧水沐心灵。”在学习古诗中安排练笔,在读中品悟诗歌意境,在写中畅达个人独特感受,“吐”“纳”相向,使古诗词成为学生喜欢学、学得会的内容。

学习古诗词一方面可以感受汉文化的丰厚底蕴,陶冶情操,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艺术品味。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才算是真正学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春天的象征。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搜集关于春天的诗句展示给大家,并说说这些诗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学生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开始热闹起来,各抒己见,把教学推向了高潮。最后让学生写一篇春天的文章,用上这些诗句。

为了区分诗与词,我要求学生把词改写成诗。学生开始热闹起来,有的学生改成七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水乡风景旧曾谙,怎么能不忆江南?还有的改成了五言 :春来风景好,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让人感到兴趣盎然,把学习推向高潮。虽然言辞稚嫩,但我们看到了“小荷已露尖尖角”,必能成为明日“别样红的荷花”。

学完陆游的《示儿》“学习了陆游的这首诗,感受到了他的爱国之情,你有什么感想?”有学生说:“我想到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我盼望早日实现全国的彻底统一,像香港、澳门一样,台湾也能回到祖国怀抱。”师: “我们同样渴望统一,台湾同胞也期待着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他们也对故土充满思念,对祖国统一的遥遥无期充满忧愁。”同学们能将这种情感抒发出来吗?指导学生可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体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抒写。

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时,与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同题的文章表达的情感是如此不同,让学生也写一写自己认识的梅花或其它某一物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了《石灰吟》后,让学生写一篇介绍石灰经历的文章,写一写具有石灰品格的人文章等。

古诗词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内容、方式方法可谓多多,只要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很好地实施“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拓展习作训练”这一课题。课内巧结合 课外勤练笔 福安市逸夫小学 吴翠琴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而,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作文大都已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为了得高分,不愿意抒发自己的情感,唯恐它是不那么高尚的;为了得高分,不表露自己的思想,唯恐它是肤浅的,片面的;为了得高分,不愿用自己的语言,唯恐它太幼稚,不成熟。在教学中我还逐渐体会到,学生的写作水平除了受到分数的牵制,与学生对语文作品的理解鉴赏能力息息相关。没有一定的语文欣赏能力,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无意识地把阅读与写作两者割裂开来,造成作文教学指导上的急功近利、事倍功半的现象。经过这几年课题组的实验,我想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课外勤观察练笔,就能改变这种现象。

一、课内巧结合

课内读写紧密结合,不是读什么写什么,而是将教材的阅读要求、写作要求融为一体,体会读的同时酝酿写,写的同时加深读的体会。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的是另一种读写结合。先讲完阅读部分,再指导写作,容易片面理解为读完就写就是“读写结合”。这样实际就造成读写脱节,学生在读的时候只管读,在写的时候还不清楚写什么,这样的作文势必带有盲目性。学生只会感到作文难写,教师也感到作文难教。要突破这“难”,就要让阅读和写作巧妙地结合,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1.空白补写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作者在叙述和描写时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以填补这些空白。

如《牛郎织女》第十至十二自然段是整个故事的结局,叙述简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想象美好的意境,如:牛郎和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七月初七他们在鹊桥相会时会说些什么?再写下来。学生通过想象补充描写,又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2.美文仿写

教材中有一部分文质兼美的散文,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从中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中的

匠心独运,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为写打基础。

第十册第四组安排了《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三篇散文。而这一单元的作文是写参观记。我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注重词句的积累外,还特别注重写法的指导。《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第五、六、七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被称为“金色大厅”的音乐之友协会大厦,语言简洁、明快、优美。我让学生学习作者紧扣音乐之都选取个性化素材,从不同角度介绍维也纳这座城市的写作方法,介绍一处建筑或其它一个自然环境。及时迁移课堂上学到的先总后分的叙述方法。3.故事续写

好文章能让人流连忘返,好像故事还没有结束,这时作为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学习了《负荆请罪》一课后,紧扣结尾“两人紧紧地拉着手,坐下亲密地交谈起来”,他们会谈些什么?以“廉蔺和谈”为主题续写文章。

二、课外勤练笔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是《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只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才能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感,笔下有物可写。1.留心观察

作文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随处留心观察的习惯。公园里,校园内,居室中都是观察的场所。学生的观察应该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每节语文课前我还安排三分钟时间,开辟了“每日见闻”这一口语栏目,让学生交流每天的所见所闻,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更有目的的观察。2.勤于练笔

课外练笔是将课内的知识灵活运用的极好机会,是课内外互为补充的好办法。“每周一记”就为学生练笔提供了平台,使学生的所见所闻能及时地写下来。

我想,只有长期坚持如此,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变“难”为“易”。

阅读温暖写作

福安市逸夫小学 龚赛容

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引领学生阅读,在“阅读”中拓展练

笔,将阅读与习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让阅读温暖作文。

一、着眼于语言的重组和扩展。

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语句,如何让范文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既要注意“学文如聚沙”的渐进性;又要注意“反复习染”的有效性,可以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活学活用课文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生动语言。如教学完《爱如茉莉》,教师可以编成小诗——“爱是妈妈的一个微笑,爱是妈妈的一个眼神;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让学生诵读。这一指引,有学生写出小诗 “„„爱是清醇的甘露,滋润着干涸的心田;爱是和煦的春风,抚慰受伤的心灵„„”,有同学道出了自己对亲人的那份情感《爱,是一缕阳光》、《爱如玫瑰》、《爱如桂花》,字字句句饱含深情。

二、着眼于内容的生发。

大家知道,习作内容无所依附,学生的练笔就必然落空。内容的生发点往往在课文的省略处、可变处、升华处„„抓住它可以“借题发挥”。这样就会把与课文内容有关,但课文又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进行合理地想象,补充说明,从而更好地感悟课文思想内容,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写作的训练,拓展了练笔的空间。

1、省略处。有的课文结尾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其实在这些似乎是“无”的空白之处,有着丰富的“有”。如《爱之链》一课就是以省略号结尾。我在教完这课后,紧扣这一省略号,以“乔依醒来后为开头”为开头,学生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续写故事。一篇篇精彩的故事就此诞生了。

2、可变处。作者常会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可变的内容留给读者,在课文中有些地方含蓄,有些地方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可变,让学生补写具体。例如,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学生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情深谊厚,教师可启发: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为老朋友送行他们在黄鹤楼上怎么想的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也就跃然纸上了。再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法布尔捉纺织娘这件事中对他怎样捉纺织娘留下了空白,我在教学中就捕捉这一瞬间给学生说练的机会,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法布尔昆虫的迷恋相结合,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3、升华处。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可以让学生读读下面几句名言——“无论对任何困难,我绝不屈服(居里夫人)”、“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想想海伦•凯勒成长的故事,尝试着写一句自我勉励的话,并署上自己的名字。再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是经典的,也是文章的升华部分。教学中先结合课文的内容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接着,结合生活实际中所发生的故事,最后替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环环相扣,把读写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三、着眼于写作技巧的迁移

每篇课文视其自身的特点以及该阶段作文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以及有效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的第一段主要写地球和火星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可以让学生模仿写话:“我和()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一起(),一起(),甚至();如学习《广玉兰》一课时,文中通过幽香、花瓣、形态、叶子这四个方面写出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特别是对花的各种形态的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在学生领悟写法,感受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仿写,写一种植物。学生写了《水仙花》《白玉兰》《三角梅》„„每篇都是惟妙惟俏。此外,开展课外阅读,训练“综合积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指导。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的讲读分析,给学生作课外阅读示范,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抄一抄,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优美的词句或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日积月累,丰富词汇写一写,每读过一本课外书后,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等;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如:开展“读书汇报会”,激发说的兴趣;开展“读书专栏”,激发写的兴趣等,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阅读是积累,是体验,而作文是表达,是对阅读进程的检验。阅读与作文互为表里,互为因果。那就让我们的语文教师都牵起手来,让阅读温暖作文,让孩子们“胸有成竹“的“下笔成文”。

读写不分开

福安市逸夫小学 郑丽平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如果说“读”是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文中的人物对话,那么“写”就是与自己对话,与心灵对话,与思维对话。读写结合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我校进行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这个课题研究中,我切身体会我们的阅读教学老师“教”的面更广了,教材挖得更深了。不仅是只在教学生怎么读,而且更关顾教学生怎么写,把文本隐性的都挖掘出来。利用课本这个平台,让师生尽情的在读写的天空展翅飞翔。在这个课题研究中,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我切实认识到我们的课本每天都是学习写作的例文,可以从中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仿写、扩写、续写、改写等等。

一、轻而易举地仿写。

孩子是模仿的天才,孩子的许多知识都是从模仿中学来的。要教学生写作,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仿写。要写什么,怎么写,你凭空说了许多没有用。只要拿一个例子,教他照这样写就行了。写诗歌、写童谣对学生来说算是难的吧。可是有了例子,学生就觉得简单了。如:曾经要进行关于文明卫生的童谣比赛。我就让学生模仿古诗来写,有个学生林剑,创作了文明歌—林剑骑车将欲行,忽见地上一张纸,靠边停车捡起

纸,把它请到垃圾箱。这就是模仿李白的《赠汪伦》写的。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时让学生仿写第二小节,学生信手拈来。一首首赞美祖国、赞美家乡的小诗就诞生了。

二、思绪纷飞的扩写

童年是金色的,是最富幻想的。孩子的想象力一旦被激发,他们就向一匹匹脱缰的野马,驰骋在思维的天空中,在你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幅令你惊叹的画卷。在阅读教学中,我随时创造机会让孩子们撞击思维的火花。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时,文中说到“安静地在电脑前工作上好几个小时。”我就利用这句话大做文章,让学生想想,说说,霍金几个小时都在干些什么,想写什么。这时学生就打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他们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安静而有热闹的工作室,个个都成了小霍金。让他们体会伟大科学家工作的艰辛与快乐。从口头到笔头,一篇篇精彩的小片段就问世了。如《神奇的黑洞之旅》、《敲出的时间简史》、《宇宙历险记》等等。

三、出奇不意的续写

有许多课文,都是文已尽,意未尽,给我们读者留下了许多悬念、思索,似乎要刺激我们那一根根创作的神经。课文教到最后,有许多小作家都蠢蠢欲动,如爱之链的末尾“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这时学生就会问:乔依醒来以后会是怎样呢?那么我就趁热打铁,大家就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再如《穷人》结尾“桑娜拉开了帐子。”这时又有哪些故事发生呢?学生就像炸开了锅似的七嘴八舌说开了。《桑娜拉开帐子之后》、《渔夫家的第二天早晨》、《七个孩子的日子》、《西蒙的孩子结婚了》等等。一篇篇大胆的想象之作就出来了。如果课文都能进行续写,这样不仅对课文理解地更加透彻,而且对文中人物的了解也更加饱满,同时也创造了写作机会,给学生又一次练笔的展示。

四、丰富多彩的改写

在阅读教学中只要留心,我们就发现每篇课文都是练笔的好范文。练了扩写、仿写、续写,还可以练改写。古诗就是练习改写的好素材,如在教学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时,我就可以进行一次很好的改写练习。虽然这首诗只有28个字,但饱含一颗爱国之心,改写时指导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那个夜晚,来到那个庭院,再现那刻骨铭心的临终场景。把那颗忧国忧民的炽热的中国心表现出来。于是一篇篇《示儿》改写的好文章就出世了。在教学历史小话剧《负荆请罪》时,可以让学生改写成记叙文,也可以根据历史资料写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将相和》,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改写为剧本,如:《船长》。有的课文还可以把第一人称改写为第三人称的叙述等等。

读得丰富,写得精彩 福安市逸夫小学 李清月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性,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积累、训练、感悟和提升。这也正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所在。怎样教好语文,让读与写完美讲话已成为当前语文课堂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既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是检验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阅读积累,为写作引航

读写互动的前提是阅读积累,没有丰富的积累就不会有写的精彩。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写作就越有灵性、越生动、精彩。苏教版阅读课文文质兼美、生动传神是学生学会阅读积累的不竭的“源头活水”。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阵地”。教师要能根据本班学情,依据课文特点帮助学生梳理相应的阅读积累方法。

1、主题式积累。在一个主题的统整下,往往能够更集中,更有效率。例如苏教版第十册第一组课文,围绕“春”这个主题可以从以下的维度引导学生做好积累:第一,搜集有关“春”的成语;第二,寻找有关“春”的格言;第三,背诵有关“春”的诗词;第四,吟唱有关“春”的歌曲;第五,阅读有关“春”的散文等。

2、对比式积累。将相同题材、相同主旨的语言材料集中在一起作比较式积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进而加深对各自语言材料特点和个性的感知和积累。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一组教材后,让学生进行这样一种归类比较的 阅读积累。先让学生搜集阅读与“爱国”有关的诗歌、文章、书籍等,再引导学生积累的同时进一步思考:(1)在同一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重点用了哪种描写手法?(2)联系本单元四篇课文,在描写手法的运用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3)四篇课文在表现“爱国”的同时又都各有侧重点,想一想各自的侧重点所在。通过这样的比较梳理,学生的积累进入一种结构化的状态为今后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读中悟写,写的扬帆起航

读写结合中的“写”,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读写结合中激活的生活记忆;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倾吐;还是借“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和文本对话,凭借词语进行阅读分析、概括、提炼文本主题,激活想象的过程。

1、准确用词。

准确是用词的基本的要求,唯有词语的准确使用才能尽可能使作者的表达意图与读者通过阅读理解到的意思相对保持一致。苏教版教材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这不但有我们熟悉的依照文本的词语机构、用词特点,还包括通过写词语,词语活用、替换等。让写的词语作为阅读理解的基石,表达叙述的支撑。

字词是阅读和表达最基础的材料。准确用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生搬硬抄,而是读写结合训练最基础的一部分。例如,《船长》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描写船长忠于职守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让学生带着三个词叩问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把握重点,再通过换词、删词等训练

理解作者用词之准确。又如,《姥姥的剪纸》检查预习“小屯、择菜、薅草、牛驮兔子、喜鹊登枝、啧啧赞叹、悦耳至极、刷刷刷刷、清请爽爽”等词语后,让学生1分钟内凭记忆写下5个左右的词语,再依据叙说对文本印象深刻的一个画面。这种用词就是借助词语理解和概括文本是一种简洁的表达。

2、生动写句。

读写结合中的生动写句,不仅要求把重点写具体,写详细还包括言简意赅地把句子意思表达清楚。这种写句不仅包括句子的修饰类型,句子样式的仿写,还包括生动写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主要内容,以及印象深刻的画面、瞬间,甚至还指对文本的叩问质疑、感悟和批注。例如,《郑成功》在感悟郑军官兵收复台湾的精彩细节描写后,就句子“敌人惊恐万状,敌军舰队乱作一团。”引导学生在“惊恐万状”“乱作一团”处展开细节思考,再展开想象用句子生动详细描写。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文本的句子更生动具体了,学生的理解也更深入了。又如,教学古诗《示儿》学生阅读学习时批注道:“陆游为什么明知‘死去元知万事空’却还要‘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如此‘示儿’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样的叩问质疑,除了促进表达,难道不是促进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不是在倡导一种重要的阅读价值和方法?

3、丰富“片断”。

阅读课堂常用的拓展“片断”一是,仿写。即学习文本的结构方法并迁移运用。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肖邦在异国他乡忘我工作的总分式,《爱之链》的承接式,《学与问》的概叙和例举式,还有并列式,因果式,点面式等多种形式。要让学生通过阅读领悟模仿,尽快把够段方法运用到“片断”拓展中。二是,立足文本在课文空白处拓展。《爱之链》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看到脸上带着微笑的乔依,她反倒紧张地闭上了眼睛。”这突出了老妇人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偶遇好心人乔依时害怕的一种正常心理。作者有意省略了老妇人矛盾挣扎的心理以及举足无措的慌乱表现。在此安排学生展开想象补充,为下文学习老妇人在得到乔依的帮助后深受其感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在课文最后部分女店主那意犹未尽的话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这儿的省略号又是一个读写结合的好素材。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三组爱的故事之间的联系后,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写一段话。并提示学生(1)注意故事情节的连续性;(2)描写时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等;(3)升华“爱”的主题。由于学生充分解读了文本,又有了创作的自由空间,自然写得丰富多彩。交流后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接着写这些精彩的故事呢?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在思考与碰撞中学生终于明白,这些内容与上文有重复,是“爱之链”的又一链罢了。在这儿省略让读者有更多想象的空间也注意到了详略得当的处理。这样的片断拓展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文本写什么,还明白了作者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种写深刻促进了阅读,进行了文本的再创造。

4、精彩成文。

读写结合的精髓就是习文。“文章不是无情物”解读了文本的情感,再注入自己的思维,此时的写作恰是

最精彩。写“全文”不仅有阅读延伸的续写,如《收到巴金爷爷的信以后》;改变文体的改写,改写剧本《负荆请罪》;模仿迁移写,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麋鹿》后学写一种植物或动物等。

总之,不管是哪种方式的拓展写,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依赖阅读文本世界与儿童自己心灵世界相融合,逐渐从刻意模仿走向自由创造,进而爱上表达,爱上写作。

巧用文本 实现读写迁移 福安市逸夫小学 连 芳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反三’这个标准点,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课文分析中做到声情并茂,引领学生对课文深入感悟,但在分析完课文以后他却戛然而止了。殊不知这里才是起点。如果这时教师巧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启发、引领学生去了解、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章来向我们阐述内容的,文章是如何选材剪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超承转合的,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等,那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今,读写结合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大趋势,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平常的教学实践,谈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巧用文本,实现读写迁移。

一、借鉴课文题目,学会自主命题。

好的题目才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不同体裁的文章,在命题上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新的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怎么办?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很典型,可归类指导。如:有以中心思想为题的《说勤奋》《诚实与信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以人物语言为题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有以写作对象为题的《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诺贝尔》;有以主要内容为题的《大江保卫战》《林冲棒打洪教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无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可以揭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责。

二、感悟课文选材,善于挖掘素材。

学生的生活五彩缤纷,平时也有不少的积累,可一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如《爱如茉莉》写的是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你觉得爱还像什么?哪些人或事让你感受到了爱?”;《丑菊》学后告诉学生,要细心观察生活,凡事用不同角度去看,会有意外的收获。“创作源于生活”。学习作者从细微处观察,从生活的小事着手,你会发现许多值得写的材料。

三、学习构段形式,训练“言之有序”

小学生对于自己习作的构段意识还较模糊,经常是写到哪里算哪里。为了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例如《莫高窟》一文的写法: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组织全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做到点面结合,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学后可进行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天马山》《富春溪畔》。又如《变色龙》一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条理清楚。在结构安排上,以问句将上下部分连接起来,问句在某一部分既起到了总述作用,又是文中的过渡,值得借鉴,可以模仿。如以先总后分的方式写某一场面,或者写某种事物两方面的特点,中间就可以巧妙地用上过渡句。如让学生仿写《课间十分钟》或某种动植物。

四、积累课文语句,提高表达能力。

阅读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如:学了《师恩难忘》让学生用“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写一段话。《少年王冕》中有一段描写雨后美景,其中有出现“阴云密布”、“树木葱茏”、“青翠欲滴”、“ 晶莹透亮”都是写景的词,让学生摘抄积累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指导他们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五、模仿课文首尾,学会谋篇布局。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新颖的开头,不仅能使你笔下生花,而且能增加文采,吸引读者。在习作时,许多学生往往有了写作素材,却为如何开头绞尽脑汁,抓耳挠腮。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开头或结尾进行赏析,感悟其中的精妙,领悟其表达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灵活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有效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水平。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二泉映月》开头的环境描写,看似与内容无关,其实是为了说明环境对主人公的影响,为下文服务。《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介绍景点的文章,开头大多交代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学后让学生对《我的家乡》之类的文章进行开头结尾的练笔,学生就“有章可循”了。常见的开头有:开门见山开头法、提出问题开头法、倒叙开头法等。好的文章不能虎头蛇尾。常见的结尾方法有:总结结尾法、自然结尾法、点题结尾法、发问结尾法等。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用文本,准确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时时练,“见缝插针”地练,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实现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得好的境界,实现读与写和谐统一,巧妙结合。

读写结合提高作文能力 福安市逸夫小学 苏清秀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可见,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关系,就象人体摄取营养,储存能量那样。读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吸取养分。读和写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培养辩证的思想方法,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修养,这一切,对于写无疑是不可缺少的;读可以帮学生见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造成的难以亲自耳闻目睹的东西,使学生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文化素质;读可以让学生接触许许多多的文章样式和品种,它们能为写提供良好的方式和借鉴,更何况有的文章就是在传授写作的原理和方法,告诉读者写作的规律和途径,把这些巨人的“肩臂”,作为向更高目标攀登的阶梯。正由于读对写作用之大,关系之密切,故而教学中只有把读与写紧紧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

一、从阅读中学习观察方法。

学生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然而小学生观察的特点是:观察对象多,观察背景少;笼统观察多,仔细观察少;无顺序观察多,按顺序观察少。针对以上这些特点,在课文中渗透观察方法是必要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如教学六年制第九册教材《变色龙》是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范例。此课可以训练学生两点观察方法:

1、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地认真观察。如课文的第九自然段写到变色龙的外形:“全身——头、嘴、眼、身躯、背部、腹部、脚、尾巴”作者描写得很有顺序。

2、学习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特点,重点观察。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使然,观察事物往往面面俱到,而忽略事物的关键部分,致使写起文章来犹如记流水帐。而《变色龙》一课文正好是引导学生改正这一弊病的好例子。如课文写到变色龙的外形时着重抓住它的眼睛进行描写,因为它的眼睛最有特色:“每只眼睛都能单独转来转去„„两只眼睛同时注视前方时„„”,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变色龙这一与众不同的特点。再如《金蝉脱壳》一文作者分别蝉儿“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的情况,重点观察“脱壳时”,在观察“脱壳时”,又重点观察“蝉尾脱壳”的情景。因为作者在观察中能做到主次分明,所以写起文章来才能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其次,《金蝉脱壳》的第三自引导然段写道“我的一双眼睛顺着树干上下搜索着”“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第七自然段中的“我再一次仔细地看那蝉儿”,无不显示作者观察得仔细。正是作者能抓住事物特点,有重点地认真仔细观察,所以读者读起文章来才觉得生动、有趣。因此,在阅读教学时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地感悟课文语言,更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然后再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观察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或植物,并把观察后过程写下来,做到读写有效地

迁移。

二、从阅读中训练写作技巧

1、学习表达顺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中作者安排的表达顺序及其表达方法,都值得引导学生学习借鉴。作者写变色龙的外形特点时,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部位的特点。在写“变色龙真的会变色”时,分别用了“先”、“接着”、“再”等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显然,作者的表达是言之有序的。学习这些内容后,可以设计了一个片段练习《××的外形描写》(“××”指的是自己熟悉的动物),进行一次小练笔,以便学习方法的迁移,达到学以致用。

2、学习构段形式。要想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做到言之有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是很有必要的。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一些条理性比较强的的段式结构,对于学生今后作文如何构段是很有帮助的。小学阶段一般的构段形式有:承接式、总分式、因果式、并列式等。例如《变色龙》中的九、十、十一自然段的承接式,用“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这样一个过渡段,把变色龙的外形特点与生活习性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金蝉脱壳》四自然段的总分式,“开始脱壳了!”作者以此为中心句展开叙述蝉儿的整个,学习这种段式,可以训练学生怎样围绕一个中心写具体,脱壳过程;此外《金蝉脱壳》第五自然段的并列式等,都是可以作为训练学生如何构段的好材料。学完这一课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构段的方法,写《校园的早晨》、《吊在围墙上的三角梅》、《我喜爱的一种动物》等,把课内学到的知识,通过课外的练笔,得到有效地应用。

3、学习描述方法。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学习模仿,如《变色龙》一课写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一一写出,只是重点介绍变色龙如何捕食,怎样变色。这些最不清楚又最想弄明白的,所以,作者写得很具体。作者用较多的文字写了变色龙外形特点、如何捕食、如何变色三个方面,做到了重点突出。其中遣词造句方面很有特色:如变色龙反应速度之迟钝与捕食动作之敏捷形成鲜明的对比;用问句将上下部分连接起来,问句在某一部分又起统领作用;并且在描述的过程中多出采用比喻句、拟人句,把介绍知识性的、读起来让人枯燥乏味的科普读物,读起来感到格外生动有趣。学生学习了以上课文,让学生采用这些描述方法,以《我是一只变色龙》或《变色龙的自述》为题改写本文。

读写结合 水到渠成 福安市逸夫小学 李 丽

新课程理念背景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是“生本、师生、生生” 对话的课堂,在多种形式的对话中,“读写结合”不失为一种极好生本对话形式,它为学生构建了高端对话的平台,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对话中,学生将凭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恰当地处理好练笔与阅读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化阅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教师只有 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一、以情促写——体悟事理,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有效的对话莫过于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洽。对一些情理类的课文,练笔可以起到升华情感、体悟事理的作用。当学生读到情深意浓时,可以用练笔来表达心声。我在教学《海伦.凯勒》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就让学生闭上眼睛体验失明,并用手触摸脸颊来感受海伦在听不到的情况下如何发音。当学生读到海伦如饥似渴地摸读盲文,拼写单词时被她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所打动,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写出此时想对海伦.凯勒说的话。学生心灵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练笔比较顺利。有的凭借想象写出了海伦学习每一单词时的艰难,有的同学反省了自己的学习态度,表达了以海伦为偶像刻苦学习的决心。学生写得激情飞扬,情真意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自己的情感历程,这样的练笔也促进了学生心灵的净化。

二、想象补白——加深教材感悟

抓住课文空白处,入乎其内,徜徉其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掘已有的知识储备,大胆发挥合理想象,还原空白,使空白处不再空白。这样不但加深其理解,丰富其语言,而且拨动其情感,丰富其感受。真可谓是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爱之链》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文章。这是一首关于爱的赞歌。描写下岗的乔依无偿帮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依妻子的悉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地走了。文章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文中有许多场面描写生动感人,课中可以组织学生借鉴后设计乔依与老妇人告别的场面。提示学生:他们会说些什么话?乔依和老妇人的表情是怎样的?他们之间又会有些什么友好的动作?进行小练笔训练,填补了文本的空白。

我想:只要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参与的热情高涨,创造性被大大激活,学生愿写。想象力得到了训练,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三、延伸情节——续写出生命精彩

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此时此刻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颇有益处。如《生命的林子》,文中写的是玄奘听了法门

寺方丈的指点后留在法门寺,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学完这一课后可以让学生续写: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

再如《半截蜡烛》一文最后一句写道:“刚到楼梯口,蜡烛熄灭了。”这是一个比较含蓄的结尾,我在上课时就利用这个空白,让学生想象蜡烛熄灭后的情景,并以“蜡烛熄灭后„„”为题,让学生练笔。阅读是对生命的拓展,是促进生命发展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读这类课文时,思维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或悲或喜,或欣慰或焦虑。这时,趁热打铁,及时促成学生由创作灵感到创作文本的及时实现,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角色转化——培养语境意识

语境是伴随着交际活动展开而出现的言语交际环境。自觉地利用语境,可以提高自己口头的和书面的表达技能,这就是语境意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语境来指导写的训练,使学生意识到读写结合是一种真实的学习需要和生活需要,不是附加的任务。

我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根据文章中“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一个结尾,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吴王这一角色,想象吴王第二天在朝堂上该如何向大臣们解释。这一次练笔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进入角色去感受、体验、大胆想象,还必须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完成这次言语交际。这样,学生在明确了写作意图、写作对象、写作主体角色、交际关系、写作处境等语境因素后,能很快地转化角色,写出了预期的效果,实际上也达成了复述课文这一目标。这种练笔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的对象意识、处境意识和角色意识。

五、读中仿写——吸纳表达方式

“读文”是为了积累、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

如《烟台的海》这篇课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写出了烟台的海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在教到“冬天烟台的海的特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段内容平实的片段,如“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让学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去改写,看怎样写得语句优美,富有诗意。这种练笔可以让学生提高修辞水平,练出文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是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要流于形式。更不要把习作看成是语文园地要求的那点内容,应把习作,不仅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要把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学生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实现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得好的境界。

立足文本 读写结合 福安市逸夫小学 王雅星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吸收,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输出,是阅读的运用。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阅读为写作奠基基础,是写作的必要铺垫。张志公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说:“没有良好的阅读教学基础,单靠作文课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说到最根本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

一、立足文本,以读导写

苏教版的阅读教材,篇篇可谓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每篇文章细细琢磨,都有其模仿之处。我们的学生有时会常会头疼作文,无从下笔,有东西写,却不知该怎么写,或言之无序,或缺乏真情实感,在往常的指导过程中也尝试通过范文给学生一些启发,但时间的关系无法细讲,一节课的作文讲解容量狭小,因此局限性很大,其效果仍不理想。通过课文的学习,注重课文整体把握,学习构段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其文章结构层次安排,写作顺序,学生在其中感受深,自然就能接受,再加上实践,效果就好多了。同时,课文里面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学习模仿,在课堂上能读悟且引导仿写,为学生指引写作方法,为写作降低了要求,绝大部分学生都感觉到了有很多东西可写,解决了无米之炊的困难。如学习了《我们爱你啊,中国》,课文以饱含激情地笔墨赞美祖国的辽阔、壮丽的河川、物产的丰富、民族的从多、历史的悠久、伟大的成就,表达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学生理解课文后,根据课文的构建结构,表达方法,描写方式,再通过引导搜集资料,引导想象,布置其模仿,写一首小诗,有的学生还激发灵感拓展为《我们爱你啊,四季》、《我们爱你啊,世界》。学生的思维活跃,一篇写作让我们如拂春风,甚至有几个作文差的孩子都交上了作文。

二、立足文本、把握拓展点

现行教材,文章优美,可仿写之处颇多。有的文章看似没什么可写,但细细研究,深入揣摩,发现其有很多微妙特殊的联系,深藏着很多拓展点。把握课文的拓展点,比如文章的空白处,对一个场景进行想象。对一个符号进行补白,对一首诗进行改写„„这样既能培养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激活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变得爱说了,爱写了。如学习《爱之链》一文时,最后一句话:她轻轻地亲吻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这样的省略号处让学生想象女店主还会怎么说呢?学生根据文章的理解,再进行补白“乔依,不用担心,我们会度过难关的。”“好心人的帮助如同春风,温暖我们,人间有真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继而再抛出乔依会克服困难吗?大家给他出出主意,孩子们纷纷踊跃发言,各具特色,每个人的思路都打开了。教学中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爱”的主题。

三、立足文本,培养创新意识

仿写是写作方法的“临摹”,是学习习文的第一步,模仿因然重要,但这只是手段,培养创新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尽量做到三个“放宽”。一是放宽学生的写作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即使发泄过了头,就文章而言,该肯定的还是给予肯定。二是放宽作文内容,学生平时练笔的内容尽量放开,自身经历可以写自己的见闻可以写,还可以创作故事连续剧等等。三是放宽文体要求。批改时,放松硬性标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模仿是学习,是打基础;创新是发展。作文教学充分利用文本重视模仿,让学生在模仿中创新,并在写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比如古诗《示儿》,这首诗是诗人陆游的遗愿,有悲愤、有遗憾、有憧憬,虽逝去,但仍牵挂着祖国。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理解诗意后,感悟品位,诗人为什么悲,②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记忘告乃翁”呢?③既然人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还要知道国家之事,是不是矛盾?学生从深入理解中,感悟诗人陆游的爱,对祖国的爱,对孩子的爱,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一个爱国之人。理解了,体会到了,朗读自然就情真意切了。读着读着,观察插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头银发、头缠白布的陆游,面容憔悴,躲卧在病床上,手里捏着遗纸,一只手紧紧握着孩子地手,吃力地说:我死了,不要紧,悲伤的是我见不到祖国的统一啊!”咳„„咳„„儿子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哽咽地说:“爹爹,你放心吧„„”“要记住„„记住,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大地,一定要记着告诉我啊„„”他喘着粗气,吃力地说着„„学生入情入景,打开想象的闸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一再现。通过课文的拓展,学生变得活跃,优秀文一篇篇出炉,让人喜在心中,乐在其中,因为学生的习作兴趣大大提高了。

有人说靠读书长大的学生,才有持续发展的后劲。靠做练习册长大的学生,是没有文化底蕴的。书读多了,作文写好了,就不怕考语文了。立足文本,进而延伸到课外,大量阅读课外书藉,但并不是机械地“死读”,更好地拓宽学生的思路,以读促写同时做好读书笔记,学会灵活运用,相信学生会妙笔生花。

当然,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对文字有高度的敏感力,对教材有灵活地教法,并且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我们的文化底蕴,相信读写之花会越开越香的。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实效性初探 福安市逸夫小学 林 郁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要求学生能读会写。而当前,习作教学效率较低,广大师生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有米难炊”或“无米之炊”的难题,究其原因,在于目前习作教学普遍与阅读教学割裂造成的。

从语文学习规律来看,阅读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习作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同时影响着阅读,对阅读起着促进作用。这种阅读与习作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注重读写的双向联系成为十分必要的事,也是解决目前习作面临的两大难题的有效途径。我们尝试从以下两大方面充分挖掘阅读教学现实资源,针对性地渗透语文习作实践活动:

一、仿造文本解“炊米”之难

仿写是降低学生写作难度使之尽快掌握写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我们的课文都是依据学生年龄特点精选出的名家之作,这块肥沃的土壤是学生仿写的最佳成长之地。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探索语言表达规律,从读中悟写,实现知识技能的转化迁移。

1、指导学生进行构段方式的仿写。

教材中有不同构段方式写成的段落。教学时,教师应依不同年级、根据单元习作训练重点,抓住适合年级特点的典型段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构段方法,并让学生按指定的构段方式进行片段仿写。如三年级课文《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第二至无段都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描写,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应抓住时机让学生反复诵读,从中悟出这些段落都是围绕第一句话进行描写的,探究到这个规律后,可以安排学生模仿这种总分段式进行片段仿写,有了可仿模式,学生写起作文就轻松了许多。经常进行不同构段方式的仿写训练,学生会越写越有兴趣,写出的段落会越来越好,从而为布局谋篇打下坚实基础。

2、指导学生进行叙述顺序的仿写

目前许多学生的习作中经常出现写作无序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 在讲读课文中应该指导学生学习叙述顺序。如:教学《火烧云》4-6节时,在师

生互动反复问答之后,学生很快发现这三段话共同的表达规律:先写天空出现了什么,再写它的样子怎样,最后写它是怎样变化的。此时,教师趁机播放其它各种火烧云的变化,并将学生喜欢的几种定格,让他们利用这种表达顺序进行模仿训练,学生这样写道:

一会儿,天空飞来一只丑小鸭,一张宽嘴巴,张着一对扇形的小翅膀,在空中独自翱翔,可是一眨眼工夫就变了,变成了一只大白鹅,忽然,又变成了缺嘴巴、缺腿的怪物。

3、指导学生进行表现手法的仿写

有效的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富文采,更富生机,能引起读者的

共鸣,在教学中碰到典型的表现手法时,教师应恰当地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尽早地熟练运用。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曾多次出现了比喻句,有的段落甚至全部由比喻句构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这些句子巧妙的地方,并发现使用打比方的方法使内容更生动形象了,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比喻句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在写作时也能学以致用。

实践证明,合理地安排仿写训练,供学生“学而时习之”,花时少,难度小,见效快,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

二、再造文本解“无米”之难

当我们到处寻找写作素材时,却忽略了我们身边的课文正是最好 的写作源泉,有些文章为了表达的需要常用精练的文字概括地描写一些场面,有些文章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在文中留下了很多空白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地挖掘这些可再造的因素,把它们当做写作素材,或以原文为依托,或借用原文躯壳,或从原文结尾推演,或反弹琵琶等技巧引导学生再创造

1、利用语言空间进行拓展性描写

利用语言空间进行拓展性描写就是填补空白的技巧,即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课文中没有的内容(主要为事件与时间,而人物往往一致)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文中有个杂草抢营养的场面,作者只用一句话一笔带过,这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具体场景,进行详细地描述,这样不仅丰富了杂草抢营养的形象,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依托文本想象故事情节进行续写

有的文章把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揭示出来,让读者看到必然的结局,但在关键处却惜墨如金,戛然而止。教师可组织学生以教材中的文本为依据,展开想象,从文本结束段开始写起,创造一个全新的故事。如《穷人》文章结尾处只写到桑娜拉开了帐子,并没有写出结局,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说写的形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故事的结局也精彩纷呈。

3、利用思维的差异性改写故事

思维的广泛性决定了学生有创造的潜能,差异性决定了我们不能苛求答案的唯一性,应求同存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妨结合课文进行一些评价性练习。如《九色鹿》一文中有很多正反两面人物,课文学完后,可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人物结局进行再创,编写一篇新的故事。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人物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和习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实践证明,教材文本确实是学生练习习作能力的最好练兵场,充分挖掘阅读教学的现实资源,通过加强读写联系的途径,让学生在读中悟写、以写促读,可以增加训练台阶的密度,减缓习作训练的坡度,逐步实现学生“自能习作”的目的,培养学生对习作的良好情感。

以文为本 巧妙练笔 福安市逸夫小学 钟冬梅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略人家的经验,接受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中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由此不难看出,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哪一个过程不经过长期的训练都不会形成能力。如果离开阅读教学,单独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写结合的读,是理解语言,是从外到内的吸收,是“自信的输入”;写,是运用语言,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是“信息的输出”。读写结合,以模仿为基础,以写短文和写片断为桥梁,向命题作文和创造性作文过渡。“读”与“写”又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尝试把每一篇课文变为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效果也好得多。常见的做法是,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学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比如:在课堂上进行作文片断练习,或开头,或结尾,或人物肖像描写,或景物描写„„以课文为基础,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如此日积月累,整体写作水平便得以提高。

一、扩充内容,进行练笔。

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即本文中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如有一个句子:”孩子在踢球。“即便这样一个句子,也有无数的空白:这句话中,这个孩子可能是七岁,也可能是八岁;可能是男孩,也可能是女孩;可能是白色皮肤的,也可能是黄色或黑色皮肤的;可能是金发,也可能是黑发的;当然也会是不同的国家的„„总而言之,无论有多少细节的陈述,也消弥不了其中的未定点,他需要人们的想像去填补;同样,每一个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均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空白,等待着读者去填补。而对文学作品中”空白"的填补,完全有理由成为语文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1、刻画细节,深入体验

课堂教学具有它的流畅性,教师的旁证博引,妙语联珠自然重要,但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效果未必最佳。因此,教师不仅要会讲,还要在讲解的过程中会适时、适当的停顿,在讲到重、难点时,要留下空白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时候进行练笔十分有效。如,抓住文中重点难点的词语,让学生对这个词语加以扩充,通过练笔把他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普罗米修斯盗火》里有一句话:“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到人间,人们欣喜若狂„„”其中“欣喜若狂”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于是我就这样引导:“欣喜若狂是怎样的一种场面?能具体描述当时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一堂,老人捋着胡须,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边歌边舞。再如,教《小镇的早晨》第二自然段,可紧扣文章中心“热闹”,抓住问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思考作者未写出小镇的内人们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理解把人们面对 “盆里的虾又蹦又跳,溅出许多水花;笼子里的鸡鸭时而伸长脖子叫着往来的行人„„”时的心理描写写出来。通过写,学生对他们当时的心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达到了以写促读的效果。

第二篇: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

为大胆拓宽语文学习空间,使课外阅读指导更趋于系统化和科学化,“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是针对学生言语习惯差,作文能力弱而提出的,想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寻找一条借助语文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渠道。它的主要载体是阅读教学,即在阅读教学中发掘教材中说与写的因素展开合理有效的说写训练。因此可以这么说,阅读是本课题的立足点,习作是本课题的着眼点。

一、立足阅读,着眼习作

习作既是着眼点,在备课、教学中就要从习作的角度去解读、研究教材,构建阅读课堂教学。“读”在本课题中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我们的课题立足的是阅读教学,既是阅读教学,当然少不了“读”,从读中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命题、立意、选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写作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读”是手段,“读”是基础,只有读得到位,学生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会,才会学到相应的写作知识,才会迁移到写的上面。

二、既抓细节,更抓全篇

在本课题理论指导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说写技能技巧的训练。首先是写“词句”。词句是阅读和表达的最基础的材料。写词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词句抄写,而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是阅读理解的注脚,是表达叙述的支撑,同时指对文本的叩问质疑,感悟批注。如我在教学《窃读记》时,对“我贴在大人身边,仿佛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一句中的“贴”字,引导学生作多元解读:大家想一想,“贴”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站、挨、靠、挤)再体会一下,怎样站才可以叫做贴?接着我让学生做这个动作。再问:“我”这样贴在大人身边想干些什么?并组织学生想像写话:“我这样贴在大人身边,心想-------。”写后学生交流。学生写出了“我这样贴在大人身边,心想我是跟着大人来买书的,所以可以随便看书。”、“我这样贴在大人身边,心想我是跟着哥哥来买书的小妹妹,不怕老板赶我走”等佳句。

其次是写片段。写片段一则对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仿写。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如教学《开国大典》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顺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以这种按时间顺序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小练笔。

写片段一则是设置情景,让学生补写课文的空白、描写课文的插图或续写故事的结尾,从而开拓文本内涵,使学生领悟作者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方法。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体会“有„„有„„还有„„”的句式以及分号在其中的作用,并通过想象,让学生填补句末省略号带来的空白,畅想圆明园中可能还有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模仿这一段的写法,以“高庙公园真美,有„„有„„还有„„”为格式写一段话。

第三是写全篇。写全篇的主要形式有改写课文、缩写课文、仿写课文、写读后感等。改写课文有改变人称的写法,有改变文体的写法。缩写课文则保持文本原有的风貌对文本内容进和压缩。仿写课文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如:教学古诗《秋思》后,也让学生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其次,可以进行课文题材的仿写,拓宽选材的思路。如,学习《学会看病》,教师可以在课后设计写作练习:用笔写写发生在你身边的爱的故事,表达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并要求描写好细节。写读后感则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同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

写词句、写片段和写全篇这三者在不同的学段各为重点,但在学生总体习作中,写全篇应占最大的比重。因此,无论在哪个学段,教师都应该重视篇的理解与训练,让学生从浅入深地掌握篇的知识,逐步培养写完整作文的能力。

三、既要模仿,更要拓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大都懂得抓读写结合、读写互动的迁移点和拓展点,对扩写词串、仿写句子、补写空白、仿写段落、描写插图、续编故事、仿写课文、缩写课文、改写课文、写读后感等形式运用得得心应手,模仿课文的表达形式做得游刃有余。正由于对迁移点和拓展点把握得好,对学生说写训练充分,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本课题的目标不仅仅拘限于写作技巧上的借鉴,更重要的在于作文思维上的拓展。所以,我想:我们的课题不仅在于写作知识的掌握和写作技能的形成,重要的在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在于学生写作思的路拓展,在于对阅读教材的二度开发。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在词汇运用、句子范式、构段谋篇等方面进行揣摩、品味和借鉴外,要在学生作文意识形态上的拓展。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说写并不难,从而对说写萌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体会到每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表达,说写就是一种表达的需要,如果自已有表达的欲望就大胆地去说去写。同时,老师要掌握评价的尺度,对学生充满鼓励与期待,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望和表达的积极性。

其次,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作文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本课题组认为,作文思路决定作文的水平。如果学生有了较好的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的思路,就不难写出较好的作文,既使具体表达上存在某方面的缺陷,但作文的总体构架一定也不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读,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我们老师要针对具体的课文对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例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老师不妨进行命题训练:这课除了用“桂花雨”外,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后,一定能说出“家乡的桂花树”、“飘香的桂花”、“ 香飘十里的桂花”等题目,从而拓宽学生作文命题的思路,同时感受课题与课文主题的巧妙关系。

以上两点的实施,有赖于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以往完成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对教材的单重开发。从写的角度对教材的解读、研究和利用,是对教材的二度(双重)开发。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加强对教材的研读,使教材不仅发挥信息传递、人文教育、情感熏陶等方面的作用,而且能发挥写作知识的渗透、写作技能的锤炼、写作思维的训练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通过对本课题的实施是对阅读教学的创新,是对“写作本位”观点的例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抓词句和片段的模仿,更要抓全篇的迁移;既要抓写作知识和技艺的学习,更要抓写作思维的训练。

第三篇: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习作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习作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探究

摘要:

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读写结合,加强整合,把阅读、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的原则,立足教材文本,将写作训练渗透于阅读教学中,在阅读中积累运用。并在运用中将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内化成自己的习作能力。实现新课标对写作提出的总目标,即“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关键词:语文 教学 阅读 写作

从小学三年级起,语文教材文本的重点从识字转变为阅读与表达,文本的终结目标是通过阅读学会表达。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把阅读与写作分割开来进行,常常不经意地违背‚读写结合‛这一重要原则。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习作训练应该是有机统一的,如果阅读教学不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就会眼高手低,不能学以致用,写作能力难以提高。同样,如果脱离了阅读教学,单独地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何操作一种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可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造性的读写训练方法呢?又如何把这种训练方法融会成一种既缘于‚读‛又不拘泥于‚读‛,实现文本的基点放射性、展示个体独特性,并通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习作训练,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会读、爱读,会写、爱写呢?

暨此,我将几点实践心得写出来,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挖掘教材文本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在效仿‚文法‛基础上 1

生成‚文法‛,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一)有效利用教材文本的‚可仿性‛和‚可生成性‛

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技巧。‛这句话揭示了语文教材文本的‚可仿性‛。所以我们首先视文本为‚范文‛或‚例文‛,在习作中,可以照着去做,但又绝不是照着去抄。我们所仿照的是范文的方法,探究的也是方法,最终还是‚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技巧‛,让学生通过‚读‛来实现‚写‛,这就是文本的‚可生成性‛。

就语文教学的目的来看,‚读会‛是基础,‚会读‛是关键,‚会写‛才是目的。那么,怎样通过‚读会‛而至‚会读‛最终‚会写‛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教材文本的‚可仿性‛的基础上去探索其‚可生成性‛,认真挖掘文本的课程资源。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在读中解疑,在解疑中积累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而在教学中我多用读代替分析,用质疑探究代替问答,在自读自问中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间流露的丰富情感,在合作探究中挖掘教材文本中蕴涵的写作知识和表达技巧。这样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视野得到了拓展,情感得到了升华,思维得到了历练,从而领悟到‚文法‛之妙,便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在阅读、质疑、探究中获取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有效整合,久而久之内化成自己的习作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探悟‚文法‛的妙处,从而实现举一反三的阅读与写作训练呢?

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抓住文章‚要害‛(关键点),体悟“文法之妙处。如《养花》一文的教学,在学生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乐趣‛这一主线质疑,诸如‚养花有哪些乐趣?‛‚养花这么辛苦怎么会有乐趣呢?‛‚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养花的乐趣的?‛等等。然后让学生自主读文,在读中探寻这些问题,把自己对养花乐趣的感受写在相应的段落旁,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弄清课文以‚乐趣‛为中心,先概括说明我爱花、养花,并把养花当作一种乐趣,再分述养花的乐趣:能启迪人生、增长知识、有益身心,有喜有忧,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喜忧参拌,悲喜交加,付出、收获,养花使作者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都是养花的乐趣。至此不仅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体会,而且文章脉络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清晰的把握,本文首尾呼应,先总述再分述最后又总结的写作特点也就不言而喻,写作中如何围绕中心组织安排材料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在此基础上我引领学生细细品读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通过讨论启发学生在习作中学会运用这样的过渡句把文章前后段落紧紧联系起来,围绕一个意思按一定顺序写。这样内容才具体、思路才清晰,表达才明白。课后及时让学生效仿作者这种布局谋篇的方法和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练练笔,写个小片段,实现阅读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表达的有机整合。

其次要把握教学的高潮,领悟作者的动情点,作者的动情点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文的焊接点,同时也是意境的落脚点。此处设疑,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从而培养学生在习作中 “表达真情实感‛的意识。在教学达到高潮时设疑引读,引发其感情的升华,在精神亢奋的状态下积极思考,探求新知,课文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点就融为一体了。以《丰碑》一文的教学为例,课文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当警卫员跑来报告‚前面有人冻死了‛时将军愣住了,将军最后得知被冻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再次愣住了。教学到这已达高潮,于此,教师深情地启发学生

质疑:‚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他愣什么?‛‚这两次‘愣’一样吗?‛接着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将军神态动作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将军震惊、内疚、自责、难过、崇敬的复杂心情,从中感悟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从而领会侧面描写的‚文法‛之妙,即能产生更加感人的力量和留给人们更多的回味余地。在思想感情得以升华的同时引导学生将作者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习作中,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

二、立足教材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把阅读和思维训练、口语交际、习作有机合起来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重讲授和抄写,而绝少将感悟、理解、积累、表达有机结合。讲读课和作文课几乎互不联系,搞成两张皮,只在作文课上才讨论怎样写作文,进行写作训练,这样学生的作文能力难以培养起来。语文教学必须凭借听说读写的方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考虑读写结合,甚至在每一篇课文的语言训练中都要见缝插针地渗透写作训练。读写结合关键要做到读与思、读与说,读与写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但也不能搞成读写知识的归纳与运用,不能机械地模仿。那么,读写怎样结合?又如何把握写的时机和方式呢?

(一)在自读领会时写。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如何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也可挤进写的训练。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在指导预习或自学课文时,一般应要求他们边读边思边动笔圈生字、点重音、划中心、注词义、批理解。在这圈、点、划、注、批中,“批”与“注”也是一种思维和语言互为表里的有效训练。“批”时,写出自己对文中精彩之处的共鸣与赞叹,又可以写出自己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见解。“注”主

要是对新学的词语进行注释,或对不解之处提出困惑。‚批‛和‚注‛都需要学生较好地组织书面语言方能表达得恰当得体,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批‛和‚注‛的训练,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在理解重点词时写话。

‚说话‛是口语交际的一种形式,是学生进行“篇”的作文训练的一种“部件”练习,切不可等闲视之。针对重点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说话‛这种形式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过程中规范语言,在规范语言过程中发展语言,进行内化运用。可多数教师一般仅让学生动口说说,极少让学生去写。窃以为,将口头语言训练上升到书面语言训练,学生的语文水平才能有质的提高。因此,还要相机指导学生动手写,鼓励从多个角度写句,而且要尽量把句子写具体,写自己真实的感悟,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的能力。

(三)、在精读理解中写段

“写段”具有承句启篇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运用性的语言训练模式,练习形式非常灵活,教师在操作时应创造性地运用,做到“因课制宜”,合理安排。可以在文本的‚留白‛处写。课文常因表述需要而对某些内容有所省略,这些“留白”处,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读写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应适当地让学生依据文意发挥想象,对课文进行延伸拓展,如在教学《一件运动衫》一文时,激发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展开想象,续写小男孩穿上失而复得的运动衫后的情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的能力。可在‚含蓄处写,比如《荔枝》一文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品味,对课文进行延伸拓展,在最后一句‚荔枝依旧年年红‛后续写出作者未表达出的余情。还可以在总结学习收获时写。每学完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让学生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并把这些收获及时写下来。

总之,在指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读课文的同时,想方设法地、见缝

插针地对进行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定会突飞猛进!当然,‚读‛与‚写‛应紧密结合,互为促进。学生写完后还应有感情地读一读,相信写的效果会更好。

附:

参考书目:

语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 《小学语文教师》《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2008年3月

第四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

上传: 林桂华

更新时间:2014-1-8 14:50:1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事实上,学生的生命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浸泡、浮游在生活中,他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积累着素材,有些肤浅而又零碎,有些却生动有趣,充满个性。但是由于基础、阅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参差不齐,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就要充当起提醒者、协同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挖掘、提炼出那些潜藏、积蓄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个性化资源。为此我校课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习作训练》就此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一、提供多向选择凭借物契机,激活表达欲望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要遵循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等教育原则,不断挖掘学生内心世界潜藏着的个性的闪光点,启发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激发潜在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让他们大胆、自如,有特色、有创意地表达。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提供给学生选择的契机,抓住语文阅读教学这块主阵地,不断拓展作文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校园内外那片沸腾的生活海洋,引导他们个性化的选择材料,积极调动学生展示个性、抒写灵性,自由挥发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能力。

二、提供多元质疑契机,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会学习的人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当今教育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培养学生的想问、敢问、会问、善问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所在。如苏教版《槐乡五月》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读题后,可让学生按课题进行质疑,针对课题质疑,有生说:“看课题你会想到什么?课题为什么不叫《五月的槐乡》?《槐乡五月》写景还是写人……?《槐乡的五月》一文有什么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为什么?”读文中可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议论句子、抒情句、排比句等)进行质疑,品文中可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质疑。如《五月的槐乡》中“五月槐乡”的槐花的季节,更是孩子们的季节”。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从而让学生质疑中领会作者表达意图。比如课文“一阵风飘过”,可抓住“飘” 从而领会作者的遣词造句的恰如其分,独具匠心。也可抓住文中数据或例子进行质疑,领悟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尊重学生主体,提供“发问”的时空,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疱,因为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没了,学习主动性也没了。教师除了给学生的自主、质疑的权利,还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时空场景,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争辩,在极富情趣中思索,在穿越时空中想象。从打开学生创新表达之门。

三、提供多种选择“适我”学习契机,培养学生变通表达能力

俗话说:理儿只有一个,方法却中千万个。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会自觉运用各种各样的来帮助自己的学习,尽管方法有优劣之分,难易之别。作为执教老师,应该尊重的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筛选。教学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适者生存,使自己的学习更有效地接近学习目标,在多种学法中学会变通,择优劣汏。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 乐趣与效率。如教学低年级说话训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了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主动掌握独立说完整话的方法,提供了选择契机。如说完整话,可以这样拓展:识字用字中说完整话、表演中说完整话,根据特定情景说完整话、“开火车”说完整话、归类中说完整话、找朋友说完整话、编故事说完整话等多种方法。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学生踊跃发言后,老师对他们进行充分的肯定、夸奖。接着可问学生同样一句话还有哪些表达方法,你为什么要这种表达方式?通过比较他们明白的自己的方法固然不错,但还有更好、更优的方法。又如阅读课文教学中,学生对表达的方法的选择,教师可让学生抓住作者文路确定自己的学路,因文而异,采用一些适合自己的表达方法。如“中心开花”、“由果溯因”、“由因及果”、“列提纲式”、“图文并茂式”、“列表式”“脑图式”、“表演式”、“绘画式”等,然后认真读文说说自己喜欢用什么方法表达,常言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绝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通往知识彼岸的路有千万条,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 我们习作中要学会选择“适我文主题”表达的方法的说写。有时常常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会选择就学会了变通,学会了变通就学会了表达。

四、提供自选个性悟读契机,培养学生自我感悟言语能力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的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 实践。”阅读 时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商受情商的控制,阅读教学中,只有触及学生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会收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情感意志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内驱力,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教学的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语文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情感演绎天地。如对词句情感的理解,对情节情感的把握,对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了解,由于个性不同,理解角度不同,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自由平等的富有个性阅读 实践契机,让学生潜心读书,从而培养自我感悟的能力。

五、提供自我选择学习伙伴的契机,培养学生个性协同习作能力

在儿童生命发展过程中,思维系统的发展先于语言系统的发展。要实现学生个性化表达,必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和发现时,教师应该给予热情的肯定,充分调动他们个性展示的积极性。当学生无法将自己的个性化积蓄展现,作较为具体、生动的表达时,教师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在不控制学生学习的前提下,根据他们发展的需要,对他们的独特感悟加以提炼和升华,从而形成课堂增量,也可以巧妙地作好学生作文前延后伸的引导工作,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记录下一段时间以来的内心感受,毫无顾及地充分展示个性的丰富多样性。总之,教师要抓住突发的写作契机,引导学生整合团队优势进行多角度地、细致地观察,从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用心捕捉他人没有发现的特征,团队组员之间优势互补,整合资源。

新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尤其是课改后,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小组讨论等合作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家常便饭,以前小组合作一般情况下,就近组合或由老师分配,这样一来会造成负面效应——影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提供给学生选择心目中理想合作伙伴的契机,让学习主体得以体现,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如写《我班的×××》作文,有的爱写同学勤学好问、有的爱写同学热爱劳动、有的爱写同学助人为乐、有的爱写同学诚实可爱等品质特点。老师可让学生同一嗜好的同学结合在一起讨论、交流,最后整合最优的写作方案,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有共同的目标、同共的追求,在合作中就能有效的进行交通、沟通、表达、协调、评价,做到整合互补,共享、共勉、共进。

六、提供菜单式选择文题的契机,培养自主拓展运用的能力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个性发展,靠单一的教学方式恐怕难以实现,要使繁复纷呈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发展的空间要尽可能打开,发展的路径要尽可能丰富多彩。因此我们要开放教学方式,提供选择文题的契机,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参与和个性化地创造,使作文教学成为一个启迪智慧、发展情意、提升语言的过程,避免指向趋同,文体划一,写法刻板,方式单一。尽量营造渐进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葡萄吃。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俩滴水,何况的是学生,我们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总之,在当代和未来的社会中,竞争日趋激烈,发展突飞猛进,人生中面临着许多选择的契机,学会选择,把握契机,发展自身习作表达能力,迎接各种挑战,这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多提供学生选择选择的契机,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逐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由表达、多方表达、多元表达的习惯。让作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的地方,人与人之间合作共进、彼此欣赏、共同成长的地方,享受个性尊严的地方,突发其思妙想的地方,激情飞扬的地方,放飞心灵的地方……。

第五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有效的习作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

贵港市港南区八塘中心小学

戴伟芳

摘 要:现在的小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不知如何入手。相应的,对于作文教学,教师也很头疼。何不换一种角度,让作文也成为快乐的事情呢?这需要有确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策略。本文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阐述阅读和习作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阅读 渗透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重在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恰当地处理好写作与阅读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化阅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教师只有 准确把握写作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写”出语文课的精彩。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

对于教材,选课文大致有四类型:一是定篇,即经典文章;二是范文、例文,即可作写作指导用的文章;三是样本,可作为规范语言的样本;四是用件,可用来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载体。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品读词、句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如:教《秋天的雨》一文时,首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感受文章的魅力。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然后抓住三个重点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为了让学生明白其实简单的一句话里面是蕴藏着丰富的内容,我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朗读,明白了本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我抓住时机,让学生仿写,写出你眼中的秋天美。这样的教学,既注重了词、句的教学,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同时为写作打下了基础,使读中学写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2、从课文写法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一些写作知识和技巧,将读写结合起来,既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对写作的练习与指导。在教学《花钟》第一自然段时,我发现这段非常迷人。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来写各种花的开放,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练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想这次片断练习的成功,就在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学生有例可仿,事半功倍。又如,学习《猫》这一课,这是一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把对猫的喜爱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融入到字里行间,读来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学生大多很喜欢小动物,当我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同学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大家饶有兴致的介绍着自家的小动物,仿佛有说不完的故事。看大家说得这么热烈,我有了让大家写下来的想法,可怎么才能写好?眼前不正好是一篇难得的例文吗?我趁热打铁,和孩子们共同探讨课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模仿文章的表达手法去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由于学生有体验,有方法,写起来很顺手,总体完成得效果很好。

3、从仿写句、段入手。

仿写就是把作者的写作方法、习作思路运用到另一结构相似的词句或片断中去。仿写自古以来是文学创造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教学《乡下人家》第四段时,让学生通过读文,从“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感悟到鸭子的胆大和自由自在。师引导:“还有什么情况它们也不吃惊呢?用上‘即使„„也„„’说一说。”学生很快就说出“即使河中有小船划过,它们也从不吃惊”“即使水中有小孩子在游泳,激起阵阵水花,它们也从不吃惊” 等,仿写中掌握了关联词“即使„„也„„”的用法,还进一步理解了课文。

除了句子的仿写,还有段的仿写。比如我在教学《山中访友》时我发现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这一组句子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于是用仿写为切入点,借机引导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把自己的同桌当作山中其他的事物,打打招呼,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让学生把自己的问候语写下来.结果,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习作中,有这句话的痕迹,而且仿写的很巧妙。如我们班的陈文洁这样写:你好,七彩的野花,你们展开一张张笑脸,是在欢迎我吗?你好,青青的小草,你们在频频点头,是在向我打招呼吗?你好,叽叽喳喳唱着歌的小鸟,你们是要和我交朋友吗?„„我认为,这样借用课文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既扩展了阅读的内涵,又锻炼了习作的能力;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又深切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达到文道合一。

二、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我对课外阅读的作用不敢小觑,我的班级每学期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同的阅读方案。以下是我的一些方法:

1、每天的晨读时间:我准备选择一些美文(美景、美情、“美”人、美事)给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让学生在陶醉的聆听中开始一天的学习。当然,聆听也是一种培养语感的很好方法。

2、午间阅读时间:可自由阅读与课文配套的《同步阅读》或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籍。并恰当做读书笔记。并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

3、课前三分钟,学生上讲台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或向同学们推荐自己近期读的一本好书。

4、每日一积累:每天积累一点点,不要求多,但要求精,要求持之以恒。主要积累这些内容:成语,富于启发的哲理性句子或名人名言,古诗词,精彩语段和文章,生活小故事和文学常识等。

5、定期开展班级读书会:通过指导学生读书来促进习作技能的提高。给学生推荐读书篇目;指导学生上读书课,教学生做批注,品词品句;布置学生精心完成读书作业;定期评选“阅读之星”等活动。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文学的美好;感受不同的人生,积累间接的人生经验。进而有“倾吐”的欲望。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能力也提高了。

总之,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只要学生能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并持之以恒,相信能快乐地写好习作的。

下载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课题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课题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在古诗教学中进行习作拓展

    小学语文/3000字 *** 浅谈在古诗教学中进行习作拓展 新罗区龙门谢洋小学 林荣建 “真没劲,林 老师,这道题已经写过了!”当我把周日的小练笔题目《我的爸爸》写在黑板......

    浅谈拓展训练在高校实践性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本文从拓展训练的内涵与作用入手,阐述了在高校实践性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的必要性,最后分析了在高校中要运用拓展训练教学方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关键词】拓展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激发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

    在拓展训练中的感悟

    在拓展训练中的感悟 “放心去飞勇敢的挥别说好了这一次不掉眼泪” 为期三天的拓展训练落下了帷幕。泪水在这一刻得到释放,激情在这一刻充分燃烧!三天,只是人生路上的短短一瞬;三......

    如何有效的进行拓展训练

    如何有效的进行拓展训练 在组织趋于扁平化的今天,团队是组织提高运行效率的可行方式。拓展训练作为一种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组织的青睐。 承诺......

    拓展训练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

    拓展训练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 拓展训练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摘 要】拓展训练在中国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但由于体验式培训在国内仍处于“粗放式......

    在教学中建设有效科学课堂论文

    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的教学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也能减轻老师的负担,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实施......

    教学中的思维拓展训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教学中的思维拓展训练 作者:贺彩莲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5期 新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拓展,通过高一年级的新课程教学,我深有体会。现就......